十國春秋/卷105
睿宗本紀
编辑睿宗名鈞,初名承鈞,世祖次子也。以後唐天成元年丙戌生。幼而頴異,性孝謹,頗好學,工書。世祖既晏駕,承鈞謂:“服喪,以日易月,非禮也。”始行三年喪禮。奉表於遼,自稱曰男。遼主述律〈遼穆宗也。〉答之以詔,呼爲“兒皇帝”,遣驃騎大將軍、知内侍省事劉承訓册命承鈞爲天子,更名鈞。時年二十九也。〈晉陽見聞要録、九國志,皆云承鈞立時年二十九。〉仍稱乾祐,不改元。
乾祐八年春二月庚子朔,日食。庚申,遣使如遼,請加上“天順皇帝”尊號,不許。
夏六月丁未,蜀主遣使約出兵攻周,許之。
乾祐九年夏四月,葬神武皇帝於交城北山,上廟號。
六月甲子,遣使於遼議軍事。是冬服除,改明年爲天會元年。〈九國志云:承鈞立服喪三年,至乾祐九年服除,改十年爲天會元年。〉
天會元年春正月己丑朔,大赦。以子繼恩爲太原尹,翰林學士衞融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内客省使段常〈一云本作恆,宋避諱也。〉爲樞密使,侍衞都指揮使蔚進掌親軍。潛結江南、西川爲外援。
夏五月辛卯,遣使貢方物於遼。
秋七月,初立七廟於高祖舊第,號顯聖宫。〈七廟,當是前漢高祖邦、文祖湍、德祖昂、翼祖僎、顯祖琠、高祖暠、世祖旻也,未審是非。又天福十二年,祖廟中有光武皇帝亦在不祧,今七廟數不知與否。〉
冬十月癸亥,麟州刺史楊崇訓舉城降周,周以爲麟州防禦使。
十一月,遼遣大同節度使、侍中高勳將兵會李存瓌擊周,至潞州城下而還。帝知契丹不足恃而不敢遽絶,贈勳甚厚。
十二月,唐使者陳處堯自契丹來遊太原,〈十國紀年作唐兵部郎中段處常。晉陽見聞録云:陳處堯如契丹乞兵,因來遊。今從其説。〉帝厚禮之,留數日,北還。
天會二年春正月丙子,周建雄節度使楊廷璋敗我兵於隰州城下。時周隰州刺史孫議暴卒,廷璋檄都監、閑廏使李謙溥權知州事。未幾,我兵至,攻城久不下,廷璋潛與謙溥約,各募死士百人襲我營,我兵驚潰,遂解還。
夏六月壬子,周昭義節度使李筠寇石會關,遂拔六寨。乙卯,周李謙溥陷孝義。
冬十一月,遣使如遼,告周復來侵。乙丑,再遣使如遼。
十二月庚辰,又遣使如遼。是冬國中大雪,國人唱曰:“生怕赤真人,都來一夜春。”〈人以爲宋受命之應。〉
天會三年夏四月戊戌,遼以南京留守蕭思温爲兵部都總管,擊周師。是月,周攻契丹,拔益津、□橋、淤口三關,遼主遣使來告急。
五月乙巳朔,周師陷瀛、莫二州,帝諭發兵撓周邊,遣使日馳七百里,會周主南歸,乃止。庚戌,周李重進將兵出土門,入寇。己巳,敗我兵於百井,斬首二千餘級。
六月,周李筠入寇,陷遼州,獲我刺史張丕。辛巳,周楊廷璋侵邊,降我堡寨十三。
是月,周主殂,梁王宗訓立。
冬十一月,遼師謀會我兵攻周鎮、定二州。
天會四年,春正月乙巳,周禪位於宋,宋改元建隆。
夏四月,周昭義節度使李筠起兵拒宋,遂殺澤州刺史,據其城。已而遣牙將劉繼沖、〈左編又作衙校劉忠。〉判官孫孚奉表稱臣,執其監軍周光遜、閑廏使李廷玉送於我,乞兵爲援。帝欲謀於遼,繼沖述筠意,請無用契丹兵,帝卽率本國兵自將出團柏谷,羣臣餞於汾水,僕射趙華獨言筠舉事輕易,未可爲恃。帝至於太平驛,封筠西平王。〈一作隴西郡王。〉筠見帝儀衞不備,非如王者,心甚悔,因自陳受郭氏恩,不敢愛死。帝與周世讎,亦不悦其説,遂使宣徽使盧贊監其軍。筠心益不平,與贊多不協,乃留長子守節居潞,而自引衆南向。帝聞贊與筠異,遣平章事衞融和解之。
是月,遣河陽節度使范守圖將兵援筠。
夏五月乙亥朔,日有食之。癸卯,宋將石守信敗李筠於長平。壬子,以潞州歸附,遣使告遼。丁巳,宋帝親征筠。丁卯,宋石守信、高懷德大破筠兵,盧贊死焉。筠走保澤州,宋帝列栅圍之。
六月辛未,澤州陷,李筠赴火死,衞融被執,宋帝以鐵撾擊融首,不死,釋之。〈後擢爲太府卿。〉帝懼,引師歸。乙酉,宋帝攻潞州。丁亥,李守節以潞州降宋。甲午,宋將折德扆敗我兵於沙谷砦。〈斬首五百級。〉
是月,宋兵圍石州,帝遣使告遼,遼詔阿剌率四部來援,復命蕭思温以三部兵助之。
秋九月壬寅,宋昭義節度使李繼勳寇平遥縣,俘獲甚衆。
十月乙酉,宋晉州兵馬鈐轄荆罕儒襲汾州,死焉。〈石進二十九人,坐不救死。〉
天會五年冬十二月乙未,李繼勳大敗我兵,執遼州刺史傅廷彦及其弟勳。〈是時,帝結代北諸部侵麟州,夏州李彝興遣李彝玉會諸鎮兵來禦,乃引還。〉
天會六年春二月,我兵侵晉、潞二州,爲宋守將所敗。
三月,宋詔我降人,徙家於邢、洺,計口給粟。
夏四月,宋命郭進控西山,武守琪戍晉州,李謙溥守隰州,以備我師。是月,太原民潛逃,降宋者四百七十人。
秋七月,捉生指揮使路貴等十一人降宋,宋並補内殿直。
天會七年春二月,遣使如遼,言我國欲巡邊徼,乞張聲援。
秋七月,宿衞殿直行首王隱、劉紹、趙鸞〈一作劉昭、趙巒。〉等謀亂,事覺伏誅;辭連樞密使段常,出常爲汾州刺史,尋縊殺之。
是月,以宋師將侵邊告遼。
八月,宋王全斌〈宋史作邢州王全贇。〉入寇,攻樂平。拱衞指揮使王超散、指揮使元威、侯霸榮,率所部千八百人降之。侍衞都指揮使蔚進、馬軍都指揮使郝貴超與契丹悉兵往救,三戰皆敗績,樂平遂陷。宋改樂平爲平晉軍,以降卒爲效順軍,賜以錢帛,由是静陽十八砦相率降宋。
九月,我以契丹兵攻平晉軍,宋雒州防禦使充西山巡檢郭進將兵來擊,契丹兵遂引歸。{*|是役也,初有軍校自西山詣汴,誣訟郭進不法事,宋太祖送進,令殺之。會我兵侵平晉軍,進語其人曰:“汝敢論我,信有膽氣。今貰汝罪,汝能掩殺敵兵,卽當薦汝;如敗,可自投河東。”其人踴躍赴戰,遂敗我兵,進卽奏聞,以還其職。}}
冬十月丙申,以宋侵告遼。以抱腹山人郭無爲同平章事。帝自潞州之敗,日懼宋師至,既以趙宏爲相,又召無爲參議中書,復以五臺山僧繼顒署鴻臚卿,參預國政。已又以宏與無爲議論不合,乃出宏汾州,而機務悉委無爲掌之。
十二月,帝遣從子侍衞親軍使劉繼文如遼,遼拘之不遣。先是,世祖凡舉事,必稟命於遼,歲使不絶,及帝立,禮文多畧,遼主乃遺書來責擅改元、援李筠、殺段常三罪。〈宋史云:契丹主遣使責鈞,曰:“爾不稟我命,其罪三:擅改年號,一也;助李筠有所覬覦,二也;殺段常,三也。”〉帝惶恐,遣繼文謝曰:“父爲子隱,願赦之!”自是契丹使不來,而使往輒見留,羣臣悉以使北爲懼。乙亥,衞州刺史楊璘爲宋折德扆所擒。
是歲,宋改元乾德。
天會八年春正月,宋帝謀取我國,宰相趙普諫曰:“太原當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則二邊之患,我獨當之,不如俟削平諸邦,太原彈丸黑子之地,將何所避。”從之。戊戌,帝以宋將來襲,馳告遼。
二月,宋遣曹彬會李繼勳及兵馬鈐轄康延沼、馬步軍都軍頭尹訓率兵入寇,攻遼、石二州。帝遣郝貴超往援,戰於遼州城下,我師大敗,遼州刺史杜延韜與拱衞都指揮使冀進、兵馬都監侯美籍部兵三千人舉城降宋。〈按宋太祖本紀,杜延韜降,在二月戊申朔。〉宋賜延韜等襲衣、銀帶、器幣、鞍勒馬,命降卒以效順、懷恩爲名。壬子,遼西南面招討使撻烈以六萬騎來援。壬申,我兵敗宋兵於石州,遣使告遼。
三月,耀州團練使周審玉等四人叛降宋,〈一作周玉,今從宋史。〉宋賜審玉襲衣、金帶、絹千匹、銀五百兩、鞍勒馬,仍賜名承瑨,以爲左千衞大將軍,領汾州圍練使。
夏四月乙巳,以擊退宋軍,遣使謝遼。宋遣馬軍都校劉光戍潞州,以備我師。
是歲,蜀主昶遣使齎皇書,通好於我,畧曰:“早歲曾奉尺書,尋達睿聽,丹素備陳於翰墨,歡盟已保於金蘭。洎傳弔伐之嘉音,實動輔車之喜色。”至境上,爲宋疆吏所獲。
天會九年春二月壬寅朔,日當食不虧。
天會十年春正月,宋安國節度使羅彦瓌等敗我兵於静陽,執守將鹿英以歸。
夏六月甲辰,月犯心前星。
秋七月,遣使貢遼金器鎧甲。
冬十月,帝母皇太后□氏殂。庚辰,遼遣使來賻弔。
十二月,復取宋遼州。戊辰,遣使貢於遼。
天會十一年春三月,五星聚奎。招收指揮使閻章以石盆砦詣宋鎮州降。
夏四月,鴻唐砦招收指揮使樊暉殺監軍成昭叛降宋。
六月戊午朔,日有食之。
天會十二年春正月,偏成砦招收指揮使任恩等百五十人詣宋晉州降。
三月,宋鎮州守將破我馬鞍山砦。
秋七月,烏玉砦主胡遇等百三十九人詣宋鎮州降。帝自李筠敗,狼狽而歸,又失遼之歡心,勢力窘弱,憂瘁得疾,卧勤政閣,召郭無爲,執手以後事畀之。戊申,遂殂,〈遼史作秋七月辛丑,漢主殂。〉年四十三,養子繼恩立。上諡曰孝和皇帝,廟號睿宗。
帝嗣位之後,勤於爲政,愛民禮士,故雖兵戈不息,而境内粗安。初,宋太祖常因界上諜者謂帝曰:“君家與周世讎,宜其不屈。今我與爾無所間,何謂困此一方民?若有志於中國,宜下太行以決勝負。”帝遣諜者復命曰:“河東土地兵甲,不足以當中國之十一。然鈞非家世叛者,區區守此,蓋懼漢氏之不血食也。”太祖哀其言,笑謂諜者曰:“爲我語鈞,開爾一路以爲生。”故終其世,不至大舉加兵焉。〈諜者,十國紀年作邢州人蓋留。〉
少主本紀
编辑少主繼恩,本姓薛氏。父釗,晉初爲護聖營卒,娶世祖女,生繼恩。高祖典禁兵,以釗從子婿也,除其軍籍,置之門下。釗無才能,但衣食之而無所用。高祖後領方鎮,爵位通顯,妻以世祖女,視永寧公主故姊妹行也。〈高祖女封永寧公主,宋承渥尚公主。〉常貴倨居中,釗罕得見。釗怏怏,一日乘醉求見,引佩刀刺之,世祖女奮衣得脱,傷而不死,釗卽自裁。時繼恩尚幼,世祖以睿宗無嗣,令養爲子。已而世祖女再適何氏,生繼元,未幾何死,世祖女亦殁,睿宗復撫繼元爲子。睿宗平日恆語郭無爲:“繼恩殊非濟世才。”〈繼恩事孝和盡恭,及爲太原尹,選軟不治。〉無爲默然不對。睿宗既殂,繼恩告哀於契丹,後嗣皇帝位。
帝服縗裳視事,寢處居勤政閣,而孝和帝故執事百司宿衞皆在太原府廨。帝怨無爲初不助己,且惡其專政,加守司空,外示優禮,而内實疎之。時天會十二年七月也。是月,遼遣使來弔祭。
八月戊辰,宋聞我國有喪,以内客省使盧懷忠等二十二人,將禁兵赴潞州。昭義節度使李繼勳爲行營前軍都部署、侍衞步軍都指揮使党進副之,宣徽使曹彬爲都監,棣州防禦使何繼筠爲前鋒部署,懷州防禦使康延沼爲都監,建雄節度使趙贊爲汾州路部署、絳州防禦使司超副之,隰州刺史李謙溥爲都監,帥兵大入。
九月庚子,帝命劉繼業、馬峯等領軍扼團栢谷。峯至銅鍋河,〈宋史作洞渦河,今從宋史紀事本末。〉李繼勳前鋒將何繼筠擊破我兵,斬首三千級。遂奪汾河橋,薄太原城下,焚延夏門。左勝軍使李瓊叛降宋,宋賜瓊襲衣、金帶、鞍勒馬,帝大懼。
帝欲逐郭無爲,月餘不能決,帝時獨處一室行喪,左右親信無得從者,或勸召之,帝猶豫不決。己酉,供奉官侯霸榮率十餘人挺刃入閣,反扃其户。帝驚起,繞屏走,霸榮以刃揕其胷,弑之。〈歐陽史云:繼恩置酒會諸大臣、宗子,飲罷卧閤中,侯霸榮率十餘人挺刅入閤,閉户而殺之。今從宋史。〉無爲使人梯屋入,殺霸榮并其黨。帝立裁六十餘日。并人疑無爲授意於霸榮,亟殺之以滅口,而左右卒莫能明也。無爲與羣臣議立帝之弟繼元,平章中書事張昭敏獨曰:“少主非劉氏,故嗣位不終。今宜立宗姓以慰民望。世祖嫡孫繼文,久留契丹,歷險危,宜迎立之,可以固宗社,結强援。”無爲不從,以繼元易制,遂立之。〈李燾長編云:繼恩皤腹多髯,長上短下,乘馬卽魁梧,徒步卽侏儒。昏定晨省無違禮。〉
英武帝本紀
编辑英武帝繼元,當天會初,授檢校司徒、歸義府都督。已而加太保,遷右金吾衞大將軍,充大内都點檢。少主時,復進太師、兼太原尹。既襲位,仍稱天會,不改元。復修好契丹,於十二年十一月,遣使告卽位,且乞師。遼主兀律乃遣撻烈爲兵馬總管,將諸道兵救之。宋亦詔諭我國令降,約以平盧節度使授帝。又别賜郭無爲,詔許以安國節度使。無爲得詔色動,勸帝納款,帝不從。初,宋使諜者惠璘,詐稱殿前指揮使,負罪來奔;無爲知其謀,署爲供奉官。至是宋師入境,璘卽奔赴至嵐谷,爲候吏所獲,送太原,帝命無爲鞫之,釋不問。會有李超者,發璘奸狀上聞,無爲怒,并超斬之以滅口。未幾,宋李繼勳等聞契丹兵來,皆引去。我兵因大掠晉、絳二州。
是月,帝疑孝和后郭氏殺其故后段氏,遂遣嬖臣弑后於喪次。帝爲人殘忍而無禮,宫中嬪御遭罹逼辱無復嫌,間而世祖子十人鎬、鍇等皆以幽囚死。
天會十三年春二月,宋帝將發自汴,先遣李繼勳、趙贊、郭進、司超等帥兵赴晉陽。是役也,宋帝問其臣魏仁浦曰:“朕欲親征太原,何如?”仁浦對曰:“欲速則不達,惟陛下重之。”宋帝不聽。
三月,宋帝至於太原,以我太谷令梁文陟爲太子洗馬,祁令張續爲右贊善大夫。及城下,李繼勳已先敗我兵,宋帝命築長連城圍之,立砦於城四面,繼勳軍於南,趙贊軍於西,曹彬軍於北,党進軍於東。帝命劉繼業等乘晦突門犯東西砦,戰敗遁歸。宋帝又命壅汾、晉二水以灌城,并人大恐。會城中有積草漂出,塞之,得無害。郭無爲復勸帝出降,帝猶恃遼爲援,未之許也。一日,因宴羣臣,無爲痛哭於庭曰:“奈何以空城抗百萬之師乎?”引佩刀欲自刺,冀動衆心,帝遽降階,執其手,引升坐而止。甲寅,遣使乞封册於遼,且趣援師。甲子,遣使進白麃於遼。
是月,宋又遣海州刺史孫方進圍汾州,守陴者聲言旦夕契丹兵至。
夏四月,契丹兵分道入援,宋何繼筠逆戰於陽曲北,韓重贇〈一作重斌。〉逆戰於定州,契丹兵大敗,宋帝命以所獲首級、鎧甲示太原城下,憲州判官史昭文、〈宋史作推官。〉嵐州刺史趙宏,各以城降宋。
五月,遣李匡弼、李元素等如遼賀天清節。〈按遼史有劉繼文,然繼文尚留契丹,至十四年放回,今不從。〉
閏月,遼主遣韓知璠〈遼史作知範。〉册立帝爲大漢皇帝。知璠習兵事,居圍城中,晝夜督察,盡心固守。宋驍將石漢卿等多戰死,我兵亦屢敗。一日,我兵自西長連城出,將焚其攻戰之具,反爲宋師擊卻之,斬首萬餘級。是夜,諜者忽傳呼壁外帝降,宋帝令衞士擐甲,將開壁門,八作使趙璲曰:“受降如受敵,詎可中夜輕出?”宋帝乃止。契丹復遣南大王來援,宋都指揮使李懷忠曰:“敵勢已困,若選勁兵急攻,破在旦夕。”殿前都虞候趙廷翰請先登,以盡死力,宋帝不許,曰:“汝曹皆我所訓練,無不以一當百,所以備肘腋、同休戚也。我寧不得太原,豈忍驅汝曹冒鋒刃蹈必死之地乎?”衆皆感泣。
時宋師頓兵甘草地中,會暑雨,軍士多疾,太常博士李光贊請班師,曰:“蕞爾晉陽,豈須親討,重勞飛輓,取怨黔黎。豈若回鑾汴都,屯兵上黨,使夏取其麥,秋取其禾,既寬力役之征,便是蕩平之策。”宋帝以問趙普,普亦以爲然。乃分兵屯鎮、潞,遷太原民萬餘户於山東、河南,遂引兵還。帝命決城下水注之臺駘澤,水已落,而城多摧圮。韓知璠歎曰:“宋師之引水浸城也,知其一,不知其二。若先浸而後涸,則并人無噍類矣!”帝又籍宋所棄軍儲,得粟三十萬、茶絹各數萬,喪敗之餘賴此少濟。
是月,郭無爲伏誅。初,太原之圍,南城爲汾水所陷,宋帝至長隄觀焉。無爲謀出降,因請自將夜擊宋師,帝選精甲千人付無爲,自登延夏門送之。無爲行至北橋,值風雨而止。至是閹人衞德貴告其事,且言無爲獻地之謀蹤跡屢露,罪不可赦,乃有是處分。
天會十四年春正月,契丹歸我使臣十六人,仍詔世祖孫繼文爲平章事,李匡弼爲樞密使。時韓知璠歸國,言我國庶事多梗,而無輔臣。政事令趙高勳亦言:“晉陽爲父子國,盡拘其使,無謂也。”遂有是命。已而左右譖繼文,帝乃出繼文爲代州刺史,李匡弼爲憲州刺史。繼文隨遷雁門節度使。
夏四月辛未朔,日食。
冬十二月,以僧繼顒爲太師兼中書令。庚午,遣使貢於遼。
天會十五年冬十月癸亥朔,日有食之。癸未,遣使貢於遼。十二月,遼主子隆緒生。
天會十六年春二月癸亥,以遼主皇子生,遣使往賀。
秋九月丁巳朔,日食。
冬十二月乙卯,大雨雪。
是歲,大饑。
天會十七年春正月,遣使貢於遼。
夏六月,遣使以宋事告遼。
冬十二月,帝殺其從兄〈一作弟。〉大内都檢點繼欽。戊戌,帝將改元,遣使稟命於遼。
是歲,僧繼顒卒,追封定王。
廣運元年春正月,改元。
二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是月,遼命涿州刺史耶律昌米貽書於宋之雄州,請通好,宋命知州孫全興答書許之。
廣運二年春二月癸亥,遣雁門節度使皇從兄繼文貢遼方物。
三月,遼與宋求成,〈遼遣克沙骨慎思以書如宋,結成,宋遣郝榮信、吕端報聘,自是吉凶慶弔,並遣使往還。〉遣使來告,命我通好於宋,無妄興師。帝聞命慟哭,謀出兵攻契丹,宣徽使馬峯固諫,乃止。
夏六月,遼主册帝爲大漢英武皇帝,賜御衣、玉帶、鞍馬等物。甲子,彗星見東方,長四丈。
秋七月辛未朔,日食。是時,築隆州城於祁縣東三十里,備宋師。
廣運三年秋八月癸卯,遣使於遼,言天贊皇帝天清節,我國設無遮會飯僧祝釐。己酉,以宋事告遼。
是月,宋侍衞都指揮使党進、宣徽北院使潘美,及楊光美、牛思進、米文義、〈一作宋文義。〉率兵分五道入寇。又遣郭進、郝崇信、王政忠、閻彦進、齊超、孫晏宣、安守忠、齊延琛、穆彦超〈一作璋。〉等,分寇忻、代、汾、沁、遼、石等州,〈宋史云:郭進入忻代路,郝崇信、王政忠入汾州路,閻彦進、齊超入沁州路,孫晏宣、安守忠入遼州路,齊延琛、穆彦璋入石州路。〉諸將所至克捷,敗我兵於太原城北。是時,我諜者趙訓爲宋青州將所擒,宋帝釋之,給服裝放歸。
九月壬午,帝乞援師於遼,遼主命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敵烈來援。戊子,復遣駙馬都尉盧俊至遼告急。
是月,我師遇党進於太原城北,敗績,失其兵馬千餘,郭進鹵我山北民三萬七千人。
冬十月,宋遼州監押馬繼恩入太原境,燒播四十餘砦,鹵牛羊數千;郭進陷壽陽,鹵我民九千人;穆彦超入太原境,鹵我民二千人;党進又敗我兵於太原城下。
是月,宋帝崩,晉王光義卽位,改元太平興國,召諸將還。辛丑,以宋師退,遣使謝遼。
十二月丁未,以宋師復至,鹵掠軍儲,告遼,且乞賜糧爲助。
廣運四年春三月癸亥,耶律沙、敵烈歸,獻援師所獲宋俘。戊辰,遼主詔以粟三十萬來助。〈宋史新編云:契丹主發粟二十萬斛,助北漢。〉
夏五月,遣使謝遼,且以宋事告。
秋七月壬申,以宋人侵我告遼。丙子,遼遣使助戰馬。
八月,貢遼葡萄酒。
冬十月乙酉,復遣使以宋事告遼。
是歲,胡桃砦指揮使史温等叛附宋,宋帝謂齊王延美曰:“太原,我必取之。”夏州定難節度使李睿來侵吴堡砦,斬首七百級,鹵牛羊千計,執我砦主侯遇。
廣運五年。
廣運六年春正月,宋始議興兵,宋臣薛居正等多以爲不可。〈宋史云:宰相薛居正曰:“昔周世宗舉兵,太原倚契丹之援,堅壁不戰,以至師老而歸。及太祖破契丹於雁門關南,盡驅其民分布河、洛之間,雖巢穴尚存,而危已甚,得之不足以闢土,舍之不足以爲患,願熟慮之。”太宗曰:“今者事同而勢異,彼弱而我强。昔先王破契丹,徙其人而空其地者,正爲今日事也。”〉曹彬曰:“以國家兵甲精鋭,剪太原之孤壘,如摧枯拉朽爾!”宋帝意乃決。〈先是,宋太祖方征河東,白雲先生陳摶諫止之,會軍已興,及兵還,果無功,至是摶復來,始云河東可取。〉命潘美爲北路都招討使,帥崔彦進、李漢瓊、劉遇、曹翰、米信、田重進分道圍汾、沁、嵐諸州。又以郭進爲太原石嶺關都部署,以斷燕薊援師。時夏州定難節度使李繼筠亦遣將李光遠、光憲統番、漢兵渡河畧太原境,以張宋軍之勢。乙酉,遼遣撻馬長壽使宋,問興師侵我之故,宋帝曰:“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和約如故,不然則戰。”
二月甲子,宋帝自帥師來攻,發汴京,令齊王光美扈從。丁卯,帝以宋師壓境,遣使乞援於遼。戊寅,宋帝次澶州,有太僕寺丞宋捷者迎謁道左,宋帝見其姓名,喜曰:“吾其捷矣!”
三月庚辰朔,遼主遣南府宰相耶律沙爲都統,冀王敵烈爲監軍,來援,又命南院大王斜軫以所部從樞密副使耶律抹只督之。丙戌,遼主詔北院大王奚底、乙室、王撒合等以兵戍燕。
己丑,帝復以蠟丸帛書告宋兵入境於遼。遼命大將軍韓侼、大同節度使耶律善補以本路兵南援。
丁酉,耶律沙等與宋將郭進遇於白馬嶺。時契丹兵阻大澗,沙與諸將欲待後軍至而戰,冀王敵烈、監軍抹只等以爲急擊之便,沙不能奪。敵烈等以先鋒渡澗,未半,爲宋人所擊,兵潰,敵烈及其子蛙哥、沙之子德里、突吕不部節度使都敏、〈一作令穩都敏。〉黄皮室詳穩唐筈等五將俱没,士卒死傷甚衆。會南院大王斜軫兵至,萬矢俱發,敵軍始退。〈是時,宋田欽祚護石嶺屯軍,恣爲姦利,郭進不能禁,欽祚復數加凌侮。進武人,剛烈不能堪,遂縊而死,欽祚以卒中風眩聞。宋太宗悼惜良久,贈安國節度使。尋詔以牛思進代之。〉
夏四月辛亥,帝以行軍事宜奏遼,駙馬都尉盧俊自代州馳狀於遼告急。宋帝發鎮州,宋行營都監折御卿分兵攻岢嵐軍,遂陷嵐州。癸亥,宋解暉等陷隆州。
庚午,宋帝次太原,駐汾東行營。辛未,至於太原城,潘美等屢敗我兵,進築土城,長圍四合,矢石如雨,晝夜不息。宋帝督益急,城無完堞,我師外援弗至,餉道又絶,國人大懼。宋帝屢以手詔諭帝降,使者至城,守陴者輒不納。壬申,宋帝至城西督諸將士薄城下,列陳於前,蹲甲交射,矢集城上如蝟毛。時宋捕我城中人,告云:“帝以十錢購一矢,凡聚百餘萬。”宋帝笑曰:“此爲我畜也。”
五月庚辰,宣徽使范超叛降宋,爲宋兵所殺。壬午,馬軍都指揮使郭萬超叛,逾城降宋。自是親信之臣多亡,城中益危迫。宋帝移城南,復手詔諭帝,曰:“越王、吴王獻地歸朝,或授以大藩,或列於上將,臣僚子弟皆享官封。繼元速降,當保富貴。”城上有蒼白雲如人狀。〈九國志載:宋築長堤,壅汾灌城。竢考。〉
癸未,前樞密使馬峯入見,流涕歷數興亡之理。是夜,帝乃遣客省使李勳奉表請降,宋帝賜勳襲衣金帶、銀器錦綵、銀鞍勒馬,復遣通事舍人薛文寶齎詔答之。夜漏未盡,宋帝至城北,張樂宴從臣於城臺。
甲午,遲明,帝率官屬,縞衣紗帽,待罪臺下。宋帝釋之,賜襲衣玉帶、金銀鞍勒馬三匹、金器五百兩、銀器五千兩、錦綵二千段,文武官各賜衣金銀帶、器幣、鞍勒馬。詔升臺,帝叩頭言:“臣聞車駕親征,卽願束身歸罪,蓋亡命者懼死,逼臣不得降爾。”宋帝籍軍中亡投我者數百人,選其巨室,以從軍法,餘賜服及錢帛,分隸諸將。授帝檢校太師、右衞上將軍,封彭城郡公。宰相李惲等授官有差。皇從兄繼文、駙馬都尉盧俊,皆出奔於遼。宋館帝於行宫,所給賜甚厚,命中使康仁寶監之。帝獻官伎百餘人於宋,以賜將校。宋凡得州十、軍一、縣四十一、〈或作州十、縣四十,今從李燾續通鑑長編。〉户十三萬五千二百二十、兵三萬。命劉保勳知太原府。改太原爲平晉縣,宋帝因作平晉詩,令從臣和焉。〈又命撰平北漢碑文。〉
先是,宋太宗將至晉陽,語侍者:“我以端午日當置酒高會於太原城中。”及帝降,果五月五日也。太原前臨臺駘澤,後倚懸罋山,堅而難拔,太宗隨命毁舊城,以杜尾大之患。〈陸游筆記曰: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降爲并州。廢舊城,徙州於榆次。今太原則又非榆次,乃三交城也。城在舊城西北三百里,亦形勝之地,本名故軍,又常爲唐明鎮,有晉文公廟甚盛。平太原後三年,帥潘美奏乞爲并州,從之。於是徙晉文公廟,以廟之故址爲州治,又徙陽曲縣於三交,而榆次復爲縣。〉又以榆次縣爲并州,遣使分部徙太原民居之,縱火焚太原廬舍,老幼趨城門不及,焚死者甚衆。
未幾,令康仁寶護劉氏親屬百餘人赴汴,所過給食,賜京城甲第一區,歲時優賚有加。太平興國六年,太宗詔加彭城公、開府儀同三司。雍熙三年,建房州爲保康軍,以帝爲節度使。淳化中薨,遺奏以六歲子三豬爲託。贈中書令,追封彭城郡王,賵賻加等。三豬賜名守節,授西京作坊副使。〈東京事略作西京作坊使。〉世祖自乾祐四年稱帝,歷四主,二十九年而亡。英武帝美風儀,善談論,頗通禪學,居潛邸時,常假僧繼顒紫檀如意,每接僧則頂帽具三衣,秉此揮譚,名爲“握君”。踐阼後御下最刻,臣下有忤意,必族其家,其被殺傷者,自故相張昭敏以下,不可勝紀。及窮蹙,始降宋。太宗終保全之,嘗謂近臣曰:“晉司馬昭以劉禪思蜀之對,戲之云:‘何乃似却正之言?’此不仁之甚也。亡國之君,皆暗懦所至,苟有遠識,豈至滅亡,此可愍傷,何反戲侮乎!劉繼元,朕所鹵者,待之若賓客,猶恐不慰其意爾。”
守節後爲崇儀使,改右屯衞將軍。天禧四年,特遷右武衞將軍,改右驍衞將軍。
論曰:歐陽五代史言孝和帝殁於天會十三年,英武帝嗣位,卽改元廣運,皆非也。常稽定王劉繼顒碑文,爲右諫議大夫楊夢申所撰,中云“天會十二年,今皇帝踐阼之初年也,十七年繼顒卒”,末署廣運元年,歲次甲戌,九月丙午朔。而李惲千佛樓碑銘亦署廣運二年,歲次乙亥八月庚午朔。夢申與惲本北漢臣,此最可信者。予故得據之以編漢年云。至兩主逾年皆不改元,蓋當時漢隱帝、周世宗、孟蜀後主已行其事,於北漢又何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