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正集/卷二十一

卷二十 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正集
卷第二十一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二十二

問答論事

编辑

與李惺菴壽仁○戊戌七月五日

编辑

赫蹄相聞。闊焉數載。向風懷菀。殆不能自堪也。仰惟殘暑尙盛。靜中體履神相。世采特蒙遠庇。奉親粗保。唯是羸憊之狀。日益轉甚。至於文字舊業。亦不接續。有時自量。必亡以振刷。而卒負大君子辱敎之義。恒切凜懼爾。上候自前月望後。始患跌傷。轉成陰膿。昨纔針破。尙不大歇。漆室之憂。寧有其極。此時南海尹姓者。投疏厚詆先正。橫倡邪論。冀以撼動君心。愚侮百世。都下忷忷。爻象殊可畏。第玉體如此。未及進御耳。每謂文丈嘗出入侍諫。其於行止之道。恐不可耑比跡於林藪。況九年之間。恩命荐降。不啻十數。雖非特眷。豈可因此堅坐而終不動也。或竢閒漫除拜。一爲入覲。以謝前後似宜。未知尊意竟何如耳。南土舊習。本不正當。想世道日澆。無復規摹。伏惟靖處海濱。茂加學業。獨不可開牖後進。共尊此道也耶。古人云今日救得一个半个。亦未易事。竊願尊丈之留意。毋以謙沖自少也。

答李彝仲己亥三月二十七日

编辑

世采碌碌粗遣。無足言者。適有除命。乃出此際。聞之令人惶蹙靡容。蓋此窮居有年。菽水屢匱。則其在鄙料。豈不欲扶曳癃殘。以赴是急。第惟狷滯之性。平生自分。不能隨世俯仰。其已久矣。而況昔者忝入泮宮。做事郞當。卒被難贖之罪。雖蒙聖度包容。垢汚至此。顧我微分。未有伸白之路。揆之今日。寧可以一脚出門。使其罪益重於丘山。而區區數年自靖之意。終亦泯沒已耶。聞其過限未爲出謝。當得遞改。無它計較。惟是之俟耳。謹因垂問。不憚煩猥。伏冀哀兄有以恕之。

答金和順克亨

编辑

示意已略具前書。今尤有所不敢。然以見於外者言之。主上天質夙成。擧厝無缺。克協臣民之望。固非偶然。第其不改喪服輕遞冢宰兩事。識者頗以爲慮。姑令兩宋同議國事。然聞冢宰殊無固志。此雖諸公不自恢弘。抑聖朝權輿有歉而然也。未知下梢爻象當何如耳。山陵已卜水原。蓋今有輕撤關防之弊。後有不免城郭之疑。至論其地品。又不及黃驪弘濟洞云。然而朝廷所定若是。誠可痛悶。

與洪判書命夏○六月二十四日

编辑

季夏毒熱。伏惟台監體履神相。區區溯仰。頃聞從者移駐近郊。世采適有親疾。且以足腫爲苦。訖未相候。顧念情誼。詎勝悚歎。今者山陵之議。目見痛迫。事關重大。誠不忍終守咫尺之嫌。以自外於執事。蓋非吾執事。無可告者。亦無肯出力而爲之者。玆敢略敷心腹。以俟高明之聽焉。恭惟大行孝宗大王天錫聖智。運値傾否。以不世出之資。奮大有爲之志。其德仁孝恭敬。英明雋偉。其見諸事業者。處骨肉之變則協于虞舜。撫宗社之恥則邁於夏康。粵自踐阼以來。圖治厲精。十年猶一日。以至旁求巖穴。與之戮力。將以永受天命。卒信大義於宇內。豈意旻天不弔。生民無祿。遽奪我聖主。又乃始昧疾病。罔奏瞑眩。終之庸醫逞技。馴至于大戚。蓋環東數千里凡有血氣之屬。莫不悲謼驚擗。痛疾慘怛。欲從死而不得。則夫爲今日臣子所以送終之道。固宜無所不用其極。然其允懷安久。克致誠愼者。惟有將來殯宮一事。庶幾卜得吉土。永奉先靈。大綏後嗣。以贖餘痛之萬一。其理甚明也。昨者世采竊聞主上拘泥便近。且用首相之議。乃定孝宗山陵在於水原府治。於是上自宰相儒臣侍從諫官。或因延訪。或上章疏。爭之不能得者。賤臣愚昧不勝其哀誠憤懣。請有以申其說焉。夫所謂水原。有不可者三。地法也移鎭也五患也。若以擇地之法言則水之爲府。其山粗而夷。其野曠而散。無喬木以庇于上。無巨嶽以距其後。又使設鎭。得以殘破。其地雖其略有懷抱。偶成形局。是於主勢力量。風氣之聚。草木之茂。已蔑可論。而且以其事質之。自設鎭以後。絶無有文致宰輔武握閫鉞。以名於當世。其所饒者。特風俗羯羠。士民橫逆耳。至於薦紳間稍解堪輿。欲葬其親者。擧皆睨而過之。畫地而不入。況欲以此奉孝宗聖體。爲國家祈天永命之助。不亦繆舛已乎。若以移鎭之弊言則水本地廣人衆。爲畿南一大鎭。加以兵馬精強。厥數近萬。其所翰蔽王都。控制兩湖者。實國之左臂也。府治距四面正中。賦稅之納。組練之會。亦賴于此。其中谹宇廣舍。良田美疇。樹桑梓而寄丘墓者。從而可知。至於宣廟別築禿城。以重其勢。壬丙之難。率有明效。是以先大王簡授守臣。必籲衆論。每申大誥。倚爲巨屛。斯乃一朝而棄之。移之於海曲。則其在事理。一切反是。今之群駭衆慼。遠奔近徙。失所嗷嗷。固難盡言。豈不爲異時民居蕩析靡定。軍勢隨而勞敝。設有風塵之警。亡以得力。將使敵兵長驅。大貽南顧之憂耶。若以後患言則劉向有言。死者無終極。國家有興廢。繇此觀之。夫水之田野膏腴。士馬精悍。行旅便習。實冠畿內。而在於控禦翕聚之道。關係尤重。其爲後世司牧者。以我先陵之故。捨道路之均。隔山巖之阻。不以從民願救州患。此必無之理。然則今日爲先王竭一國之力。營數月之役。封築彌厚。制禁愈嚴。凡所以盡忠孝。適足招萬世之禍。以至城郭周遭。道路交錯。幾何而不爲耕牧所及。驚體魄於下地。愁陟降於上天也。苟使先儒所論。或有其一。世之葬親者。所不暇遠避。而況今已居其三。又是必至之憂。當此之時。秉國迷主爲此計者。雖欲臠而食之。烏可及耶。自古人臣。以興廢爲諱。雖使誤大事違群情。亦莫敢恤。惟其明君良佐。往往長覽獨造。必明其利害。不爲一朝之觀。成無窮之慮。若以主上純孝。諸公大忠。謀藏孝宗衣冠。乃踵愚夫之失。不免後患。反得罪賢智。其何以歸責於彼。以聞於天下後世也。大抵此三不可者。太上五患。其次地法。其次移鎭。蓋下察地法。中參人事。上揆之道理。俱是不可之大者。雖使水原之外。無一地可葬。尙不可以爲之。況所謂黃驪弘濟洞者。以地而前有美稱。後無異口。皆以謂海東第一風水。以勢而無奪民田舍。不發民冢墓以義理而將與英陵相比。英陵者何。世宗也。世宗實我國之盛主。以先大王聖德神功。足以匹休配懿。則是于世宗有光。其共陵寢。夫誰曰不然。若以地遠爲嫌。先敎爲忌。請更有以申之。世宗初葬於獻陵之內。至便安也。逮睿宗朝。議遷于黃驪。朱子之爲山陵議狀曰。今兩淅數州。皆爲近甸二三百里。豈無一處可備選擇。夫以睿宗行其事。朱子論其理若此。此豈不思孝子之情。人臣之義。誠以忠孝之道。莫大於安親。苟能得地吉祥。爲計安固。非所拘泥於遠邇者。且孝宗之意。乃在平世。必係泛論。正使當今日禍變。與水原而並觀。其利害相反。不啻如白黑。得失相絶。不啻如秦吳。其在先王長慮曠度。不爲拘攣牽掣。循便道之小節。昧五患之大類。可無疑也。不然諸陵之間。近畿之內。若令博觀精擇。寧有不萬萬於水原者耶。自有此事。人情汹汹。物議沸騰。亡論愚智貴賤。莫不以弘濟爲可用。水原爲不可用。然而國家取舍。刺謬如此。竊推其所繇。蓋主上以沖年仁孝。旣將便近爲主。而其所說風水。偏惑南海。詢謀之歸。專靠首揆。是於殿下或亦有宜然者。最其以繆妄之術。自作譸張。至於誤事。以市井之心。越視山陵。日夜唯上意慫慂。此二人者罪通天地。思之及此。不覺身驚膽裂。夢悸而魂喪也。爲今之計。惟有摠護之臣。亟以群議。徹於諒陰之下。必須廣詢公論。詳擇術士。郤道里寬日月。首之更尋弘濟。次以徧詣諸陵。遂覽近畿。不立私意。不主先見。一以安先王聖體。成主上大孝。下洽群情。遠啓後人爲準則。庶幾可得吉土。取地法中人事。要以允協於道理。而非水原所能彷彿焉。世采竊念摠護忠心厚德。事先王十年。其恩遇之隆。群臣莫及。以是而爲山陵謀。非有所不盡。顧蔽於邪論。曚於遠慮。罔覺其違。將以萬世蒙首惡之名。雖死。亡以見先王於地下。豈不可惜。而抑嘗聞之。先儒論霍光厚葬其主。至謂赤眉發掘之禍。無異光所自爲。爲其不能深慮。以致後患也。夫是之與今日事有殊塗。義乃一致。其何以自解。然此特患其未曉耳。若於一朝。有以開釋迷誤。指陳繆滯。誠能自悟。其順之爲忠臣。悖之不免爲罪人。彼將瞿然思所以改圖者。然則惟執事可以此事得於摠護。惟不佞可以此言進于執事。茲不忍終守咫尺之嫌。敢布腹心。如執事逡巡顧望。不以此爲意。是非不佞所望於執事。後之君子亦必以摠護之罪。並案執事。大義至重。公論至嚴。唯台監深思而力行之。不勝大願。世采至愚積病。絶意斯世久矣。其所以爲此。亦有所受。昔伊川論永昭陵事。前則使人聞於忠獻。後復上書鄭公。冀其輟去鐵罩。以救仁皇必至之禍。及其不諧。謂韓可痛斥。富忠孝罪人。蓋伊川我所師也。亦天下之師也。其以不義而爲之。非所慮也。恐執事以世采爲忘其本心。妄論國家大事。犯不韙之咎。敢並告焉。哀誠奮激。言不知裁。自省狂僭。戰慄無地。不宣。世采再拜。

與尹魯西庚子六月十六日

编辑

南坡追宿。怳若屬世。緬懷高風。傾慕徒切。卽日暑雨蒸鬱。伏惟尊候動止增福。世采母病堇得差路。而採薪之憂旋作。憊惙萬狀。訖且數月。恐遂不可支吾。奈何奈何。禮疑久宜關聽。中爲希丈所留。及今寫得一本。益以附錄。敢用委呈。伏乞暫置案上。更賜裁敎。以卒惠冥塗甚幸。尤齋答問。適當去國。蓋已涉悤迫。而厥後又不無餘意可容反復者。亦望高明因書細扣。轉示其所答如何。此於鄙生。關係實大。幸復爲門下矜憐不淺。凡玆所錄。曲察而精解之。惟執事是賴。千萬至仰。病臥數月。都不聞外事。第從枕席間。時得於耳剽者。一無好信。而況禮議未定。而分離已甚。又出於同心之倫。則其爲不幸。豈亶所謂聚訟而已耶。竊想長者亦嘗嘅然發歎於斯。而愚以謂責回偏誤之見。調降太過之論。庶使元祐諸黨不再作於今日。審非文丈。莫能勝其任也。古人於此。蓋有執跡直斷以白黑者。然苟欲究其情實。恐亦未必盡如游談之言。敢以此爲獻。若到末梢。益難收拾。不識執事以爲如何。僭率至此。悚仄無堪。世采抛廢累年。加以憂患荐臻。昏謬滋甚。顧念宿心。殆發狂疾。如蒙便回而執事者特賜鞭錘之誨。以有懲遷。尤所大望。

與洪相國命夏○甲辰二月九日

编辑

竊聞近日閤下出疆有期。伏忠信安義命。固所謂無入而不自得者。但以衰年飮氷。往返萬里。亦非細事。區區不任馳慮也。抑有愚懇。聊冒高軒。今天下之事。雖無可爲。而猶以雲貴一脈。不無顚木甹蘖之望。頃年凶報。出自彼中。載在國書。固不可謂誣。然我不思審其虛實果否。而徒以信彼之言堅如金石則不已慼乎。假令陷敗。而其二十年間始終事跡。忠臣烈士死義之人。必且紀於野史。傳之遺民。如明季遺聞者不尠。惟閤下詳問而加察之。使如世采殘疾之中。庶無所懵然甚幸。比來士大夫專對幽燕。全不以此爲念。似謂其知之。亦無補於實用。然忝離追怨。豈不足以見仁人志士之心。而愈於黷金帛辱使命者哉。僭易及之。想或不以爲妄也。

答李學士彝仲乙巳八月三日

编辑

昨到城。蒙左右辱書。適此向戀之極。披慰欣釋。訖不能忘也。世采廢疾屛居。平生無所肖似無所短長之實。此在親故如兄者所共見。固不待鄙拙今日一二談也。不意朝旨進擢。遽及汚賤。聞命惶媿。誠不知所措。家本世祿。身且回徨於輦轂不遠之地。私心耿耿。豈不欲暫時出謝。以答恩眷。雖然遇此等節拍。而黽勉一出。以承朝廷德意者。固古人事也。以爲無故驟進。有不安於義。而力辭不出者。亦古人事也。雖然采則何敢。亦欲求其稍慊於吾心而行之。以信今日不敢當之意。所以明聖朝之不可虛授也。所以成私義之不可冒進也。夫豈所謂不肯細量而爲此云乎。其幸有以俯諒之。

答洪相國十一月二十六日

编辑

昨自城傳及台慈手誨之重。恭審冬寒。燮候起居神相萬福。區區慰謝。念世采獲私于閤下。中間歲月不爲不多矣。顧未嘗畀一耑書。而今乃鄭重如此。豈明公年位愈高而德禮彌逮於下耶。抑亦歷試勤勞。不暇他事。而今處宰輔無主。責持大體。反似優閒而然耶。由前之說。采固不敢容喙。由後之說。竊恐閤下所以夙興夜寐。以事一人者。未能法姬公之吐哺。武侯之憂歎。而有近於平陽之飮醇無事。此於平世。尙有不可者。而況當時之扤隉乎。采之愚。嘗見一番前輩在臺省時。粗有聲望。及登三事。類多循默持祿。無所猷爲。蓋初不思大臣所以事君之道。而後亦不能引義辭退。滔滔皆是也。如蒙明公於此永鑑而深念之。則世采之於閤下。不專爲舊故姻戚之知。而今日之賜。非虛辱矣。春間亦以所謂正身而統天下者。敬爲晨昏誦之。不識其果徹崇聽。而今且不免云云。瀆冒尊嚴。交涉僭妄。無任悚仄。

答洪相國丁未二月十四日

编辑

比者流傳閤下爲言路所困。狼狽出城。轉向郊畿。聞之已輒咨歎馳嚮。久而不能自釋也。仲春尙寒。伏惟台候起居並臻淸裕。今玆之事論者。似未深察閤下所處。庶幾不至甚歉於君臣之間者。然其有罪無罪輕重之際。是誠在我。固不可以自外至者爲其榮辱。況於後來議論。頗得台心事。不無其人也耶。抑有一說。朱夫子尙論桃應答問曰。爲士者但知有法。爲子者但知有父。其所以爲心者。莫非天理人倫之至。察此而有得焉則天下無難處之事。繇此觀之。今日但知事歸君上。爲極不安於臣道而已。仰惟閤下必能負罪引咎。不啻窮人之無所歸。以盡其在我者。素定於胸中也。此實古之賢人君子履變守正。所以自靖者然爾。謹爲閤下誦之。不識從者以爲如何。久辱知奬。不敢循常奉唁。姑以此說。替告台座。幸賜俯諒。

答李幼能六月二十八日

编辑

唐船曲折。乃煩詳諭。悲喜交至。不覺涕之涔淫也。此與頃年錦城傳聞。所言一般。當信無疑。第所謂不下蜀漢者。兵力地方。果復何如。使人愈增鬱塞耳。至於朝家處置。似緣新慴於査事。敢爲不忍爲之擧。其與己卯助兵。相去者幾希。直欲痛哭而不得也。皇朝於我。外定君臣之義。內有父子之恩。壬辰再造。誠海東萬世之所不可忘者。然自南漢以後。一向爲強暴所制。殆淪於禽獸之域者今垂三十年矣。至於行朝所在。國家只憑壬寅虜書。遂以爲陷沒已久。此志士仁人之痛。所以愈往愈深。而不圖玆際。唐船適到。謂祖宗血食未絶。國勢之強。尙可與益州並論云。則其在東人之喜。不翅復覩漢官威儀。所當審問形勢。仍爲異時復雪之根本。而乃不出此。綁而致之虜庭。獨何心哉。蓋前年査事。本關約條。逃命出疆。亦有國之所致謹。今玆之事。殊異於是。環西南海島數千里間。異邦漂船之來到者何限。不但彼所不聞。抑所不能禁。且如向日南蠻者。未嘗關白於彼。彼亦未嘗致問於我。而此特以皇朝之人。反蒙大禍。天下萬古寧有是理。痛哉痛哉。設令彼聞而致嘖。當敬對之曰中朝與我有萬世不忘之恩。今雖移屬北庭。固不得不全其人而歸之。蓋今日之眷眷中朝。實後日以眷眷於北庭者。義固然者。雖以虎狼之心。携貳之疑。必信其理。而不究其威暴無疑。況於耽羅遠在絶徼。彼未必盡知也耶。始聞朝家處置。咄咄痛恨而已。昨聞閔令持叔於登對時。力爭其事。天意頗以爲難。而右揆持之甚至。旣不得請則姑緩下送宣傳之期。將見領台欲以協力復爭。此正轉移之機。弟亦欲爲沂相言之。第頃兩得其問。只敍寒溫。義有所不敢輕發者。念左右旣纔往復。又此事有大於前萬萬。則誠願以一紙明論大義。庶幾有所感動。以至朝家劃改前命。非但因此足以有辭於天下。亦將觀釁蓄力。終必有爲於異時。所係甚重。千萬勉之。若失此機。悔之無及。敢玆覼縷。亦惟恕察。

答李幼能六月晦日

编辑

示意謹悉。以利害言之則前日之禍。在於呼吸。而今未必遽至於此。以名分言之則今日之事。雖甚不忍。而固非天子之使命。恐不足以踰於從仇讎而攻父母也。如何如何。第我淪於禽獸之域垂四十載。頓無自新之路。幸而得此。旣知大明皇帝之猶存。又知中國形勢之如何。正宜因緣幾會。澡雪變動。可以償前日之罪。圖後時之功。庶幾有辭於天下萬世。而雖或參差。亦可以見其天理民彝之一端不至盡滅矣。不然以海東數千里封疆。生稱犬羊之人。死爲夷狄之鬼。區區此心。亦無以自白於世。實乃今日一大幾會。此前書所以不顧僭踰。敢申悃愊者也。丞相雖已上箚。而恐於大義不甚分明。且必爲時議所撓。更望兄亟以一書勉之。箚意若不足動上則可以出而面對。面對而不從。亦可據此爲辭。蓋沂公方在首席。獨斷國論。苟不以一身之利害參於其間。則恐無不成之理。又其進退綽綽有餘裕。何憚而不爲耶。持叔之說。渠於三昨往見領相時。所言於友人者如此。想亦不至甚誣也。漂人問答。謹依來戒。知是泉漳間人。此乃朱先生儒化所及之地。益切悲惋。第其所問。不能究極中國形勢強弱之致。是可恨也。且廟堂之論以削髮等項。疑爲細作而爲此耶。抑以前日査事。恐怯至此否。幸略示之。

答李幼能九月二十三日

编辑

虞祭節次。謹以來敎爲正。蓋孔子所謂先重後輕者。非必如陳說之過父祔而行母虞者。況有朱先生及退,沙諸訓。幷能發明夫子之言。故不得自泥於剛柔之常制而廢此義也。漂人昨到弘濟。聞送北之機。皆不食欲死云。未知朝家所處果將何如也。近有一說。以此爲鄭成功管下。蓋前是得聞鄭方據浙江省。急則入海。緩則登陸。雖與福建疆域相聯。而實非其地。未知果何所據也。然爲此說者。必欲以此諉謂海賊。而本非永曆之人。其計慘矣。愚意設令爲鄭之管下。渠旣顯以永曆爲天子。行其正朔。冀其中興。齎其曆書。貨其錢寶。卒乃自託於永曆之人。則其將喜聞而信之乎。抑亦逆料而疑嫉之。或謂之細作。或謂之海賊乎。此正天理人欲之分。朝議反覆迷惑。莫由救正。直欲痛哭而無聞也。抑鄭歸順朝廷。捍蔽淮海。則是亦大明之藩臣。何可與戎虜並論。而必殺其人。以快其私耶。噫噫亦太甚矣。不腆小作。錄在紙尾。幸一笑而火之。

答李幼能戊申七月二十六日

编辑

疏本謹以來敎。更加商定。似無大誤。唯是自稱一段。絶無的當穩帖者。蓋草莽之稱。固知周禮註家如此。意者孟子所論或是庶人通號。而且伊川於太中方爲國子博士時。自稱草莽賤臣。故以爲可準。今考先生他文。每以河南人自處。想必繇此而然也。然則在弟之義。誠所不敢。所謂負罪之稱。槩從昔年上章而言。自旁人觀之。必曰元非大事。以弟數十年屛廢本末論之。其處也旣以此。其辭也豈可不以此爲主哉。但此旣係他人先占。語亦太重。故欲代以罪廢而單稱之。蓋亦就其多少臲卼中求稍穩帖。不過如此。非以爲第一義快人心也。至於後疏之意。初欲以曾蒙大戾。不得暴白於先朝。則決不敢立斯世爲辭。今更思之。弟雖自傷云云。原其歸趣。實有上逼於孝廟者。恐或展轉。以取上下之所慍怒。然則誠大事也。不得已欲只以妄作空館之擧。遂陷大戾爲辭。適有退溪語錄可據爲說故也。疏辭雖止於此。世之觀者以意逆志。則畢竟知其前日之處今日之辭。皆由於孝廟嚴旨。則旣無上逼之嫌。又足使人知其本情。其於義理。稍似斟酌得中。不識高見以爲如何。此間無可相議。玆用再伻。千萬更入思量。詳加證敎。若不以罪廢爲稱。空館爲據。而泛以不學盜名。積病廢蟄等說爲靠。非但全失鄙弟平生自守之實。其於疏首自稱。益難捉摸。前頭辭謝之節。無一喫緊者矣。庚寅泮事首末。退溪語錄別幅仰呈。以備採覽。

答申寅伯兄九月

编辑

舟中一拜。和淚奉討。窀穸禮畢。萬事已矣。悲歎尤至。弟辭事見阻。日以窘悶。苦無他計。略申前說。幸惟加念。自淸老建白添設講官以後今二十餘年矣。京外諸賢。孰不由此塗轍而進者。雖復累辭煩瀆。未嘗有還郤之事。至或因國忌留政院。則其體例之不輕而重可知。然而乃忽始於采者。人與時之變也。以人則區區無似。世共嗤笑。而猶且回徨輦轂。益被所輕。與林藪自別。以時則彼當先王求賢如渴之際。禮貌隆重。無與爲比。而此遭聖上違豫已久。臣僚辭免見阻習成之後。此所以致有今日者。而溫幸儲候。自是變節。不在其中矣。夫人與時之變。固已如此。雖當有所進退。而今之政院終始還却。牢不動念。視若常仕之人。其終不免行公。而例爲辭避者。不亦異乎。又有以爲本職卑微。自不敢累疏辭免者。則可謂不思之甚矣。何則。其在朝廷用人事體。苟知其不肖。棄之亦可。罪之亦可。今旣以爲有所可取。優之以格外。待之以超擢。起自布衣。處以勸講。固不世之盛典也。而乃獨於辭免一節。不念屛廢之蹤。本無一朝出仕之義。維縶阻當。困苦百端。使其陳懇之誠。不得仰徹于宸聰。則此欲進之以賢良。退之以牛馬。寧有是理。夫以已事言之。魯西之辭此職也。在鄕二疏。入都五疏。還鄕不知幾疏而始遞。希仲之辭咨議也。亦至四五。而以遭外艱中輟。其時司喉舌者。豈必不及於當世諸公。而所以出此者。非特朝廷待士之禮。本自不輕。誠以其人舍此辭免一節。無以自達其微忱於君父故耳。久欲以書奉告。第此道理。若非十分窮極。有難自我發之。且意政院或能更加斟酌。故有所遲疑。而今則必無可望。不獲已爲此。幸兄一覽。深思所以拯救之道也。如同副素昧平生。知申則若聞此義。庶或回頭。其他使閔令季周諸公聞之。不至悠悠者之反生譏笑。可以商量救策。而竊想悲憊之極。無以相見也。然旣已詳知曲折。則隨其早晩。俱似得力。玆敢覼縷。

與趙復亨十一月九日

编辑

采違離老人。情事已惡。猝値大寒。病勢委頓。固無所異。尤以嚴命沓至。蹤跡臲卼。心氣舊疾。發作無常。往往而劇。頭痛胸塞。若不可堪者。恐將因此眞成狂易喪亡也。祗召頗久。欲俟過旬便上辭疏。疏中雖亦略擧前說。然此難於每每煩瀆。姑以前後不敢承命之意爲辭。帶病自力。殊多蕪拙。所恨相遠不獲奉裁耳。反復思量。今日之事。非同春莫可救濟。蓋諺所謂結者解之。正爲此而發。似聞春丈欲於鄙疏上後。更陳當初曲折。若以弟再三辭本爲據而曰。自以年少妄作。看得甚重。引咎不已。厥後仍以痼疾屛廢云云。且及今日。退伏先隴。添痛難動之意。則非但得其實狀。庶幾異時大有所賴。雖然何敢望長者果能爲采如此也。大抵雖非引咎一事。爲弟之計。決無出理。蓋嘗聽於議者之言。必曰一向退縮無義。夫盜竊虛名。癃羸實病。孰非不敢出之大義。祗爲此等說話。已被古今諸賢先占便宜。使人聞之。例多不信。然弟則於此自信甚篤。雖千萬人。吾將往矣。今且一言而蔽之。采若粗有才學。出而可以小補當世。豈敢上廢君臣之義。下孤門閭之望。而苦苦爲此態也。誠以平生怠病交深。行不力學不習。無以自異於鄕人。則其出只足取當世之所僇笑。故抵死不敢焉。尊兄視我此言。豈有一毫矯僞。不從片片赤心上出乎。雖春丈若知弟意本來如此。必爲之動心。而不忍再困。幸乞左右從近深道其意於長者如何。苟審有相憐之意。弟當更奉咫尺之書。以聽進退矣。萬萬倉卒不能究意。

無論別事。向來一上章。或曰義不可。或曰辭不達。許多議論。已不勝其藉藉。此事雖小。亦可見其兆矣。況賤脚出門。決知其無所益於世。而只得無限僇笑。顚頓狼狽而歸。當時雖欲噬臍得乎。

答李養而十二月十三日

编辑

歲行且盡。寒威益厲。不審玆辰。兄靜體味道佳勝否。采十月末幸得準請。卽往楊山。周視所卜山岡。而歸未及家。聞有筵席入侍之命。惶顧悶迫。萬不獲已轉到于坡山先墓。復上一疏以辭。經旬無批。未知出場竟如何也。加以違離老人。心事惝怳。宿症展轉。胸膈成痛。將來雖非大段狼狽。必生大病。誠足爲懼。寓中省事。更閱兄書。深荷鄭重。苟非相愛之至。何以及此。區區從前略有所據。每以在家宂擾。未克成說。今始遂意。此乃三歲之逋債也。切望詳賜矜察。聽松遺矩。豈所不欲。第今經筵講官之重。實非一伸分義之地。而況旣出之後。萬無善終之策。此正賒死悶迫處也。江舍信宿。只是舊日說話。而兄乃反以非責見加。殊未曉其故。思量旣久。始知此必因答廈卿書而然。殊切竦惕。當時遣辭。雖亦自有曲折。其不直論及語意之際。愚已面謝其失。何左右追過之深也。聖賢出處。旣已不同。而議論又各有所主。後之觀者苟或不能默識於彼此言意之表。以極其致。而徒泥已見。互相引證。眞所謂聚訟何時而可已也。采請一言以明之。夫殷有三仁。所行各異。而聖人皆稱其仁者。豈不以所同者心故耶。雖仁人惻怛之至意。不可僭論。而姑以此義推之。今日之出者。固有力量不足之虞。非徇於利祿。而至誠在於復讎雪恥處者。固慊於君臣之常道。非偏於隱怪。而所志在於度分善道。則猶各得其心而行其義也。必欲並與其行而一切齊之。是又無異於使比干責箕子以佯狂。使箕子責微子以去。奚可乎哉。被兄敦勉。發此不得已之論。自知不韙。愈切愧懼。時報此亦如聾。第尤相大拜之後。徑歸廣陵。自上五遣承宣。又特使戶判往諭。仍遞其職。故近當還來城中云。百萬生靈。今日在此翁手裡。未知究竟不至郞當否也。

別紙

编辑

往歲奉報出處之義。居常未能自安。厥後每被吾兄尺牘面命。不啻丁寧。至或因此疑於相輕。而不敢遽效質言者。采誠固陋。終未能於金秤分數上一一稱停。無所差謬。況其間君臣互重之義。經權得中之說。無不殫盡。尙且一向矛盾。則惟有異日冀得此學之少進。始克有以仰復勤懇之至意。亦未甚晩也。今者不幸自身已在百尺竿頭。罔容徐思。而兄之所喩。愈往愈切。乃復深有不相知之歎者。玆不得不輒據鄙見。更慁于執事。請且先擧前日未究之旨後。論其大致也。當時高明所論。及於內修外攘。雪恥正義。故愚便以攘夷狄尊中國當之。而推爲大賢以上之事。雖坐不知兄意只在於自守封疆。抑以當此任者。必有這箇大規摹。然後其末堇足以自守故爾。今之議者每以乙支文德梁萬春爲口實。此不過勝一戰保一城。至其未幾擧國而歸順。稽首納貢。則誠所謂大小之分也。然固不可一例而靠定。人苟自量其才其德。能了此計者。卽可隱忍冤痛。臥薪嘗膽以強志。而生聚訓鍊。蓄力待時以從事。雖德非大賢。功不及於攘夷狄尊中國。庶幾乎其亦可矣。第恐今世當此任者。尤難其人也。蓋才德足以了此。而時君不克究用。或事機蹉跌。則咎不在我。其間雖不免奉玉帛稱陪臣。終不爲君子之病。苟不能審先取羞辱。而後無其實。則恐當同歸於失身之人。然若以至公血誠行之。後之論者。猶必許其志也。毫釐之判。正係其人自量之如何。此甚可懼。若曰不計人之賢否。國之存亡。惟大義是明。要以無憾於吾心。則晦翁隆興之論。猶且歸重於戰守。而況戊申上書。明以東南之未治爲先憂。其所取法緩急輕重。因可推見。又與此計逕庭甚矣。大抵人生斯世。夫孰不欲出而事君。以行其大倫哉。是固所謂天之經地之義民之彝。而無所逃於覆載之間者。子路嘗謂君子之仕也。行其義矣。孟子嘗謂出疆必載質。三月無君則弔矣。是故君倡臣隨。幼學壯行。無大無小。或進或退。蓋擧天下無不仕之人。此實天地之常經。而古今之所通行。固無可疑者。然士之自處。亦非一端。在易蠱之上九曰不事王侯。高尙其事。程子釋之曰士之高尙。有懷抱道德。不偶於時。而高潔自守者。程子曰。曾子,子思之徒。有量能度分。安於不水知者。葉氏曰。徐穉,申屠蟠之類。及夫子使漆雕開仕。對以未能信則悅。栗谷先生曰。非爲時之不可也。非爲隱之可尙也。誠以學術不足。先施功業。則代大匠斲。希不傷手。古之儒者。多於是乎從事。子路使子羔爲費宰。又責以賊夫人之子。誠以士之所處自殊。學業未成。不可以徑施諸用也。至於時義有所當權則語不云乎。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朱子曰。天下擧一世而言。無道則隱其身而不見也。又曰天下無道而隱。若白夷,太公是也。朱子釋之曰此惟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者能之。及夫逸民師摯之類。無不稱贊。而居陋巷辭費宰。皆所深取。亦以士之所遇旣變。志行各異。不可以偏廢也。夫士當有道之世。所學已成。然且不仕。是誠與鳥獸同群。終歸沮,溺,荷蓧之徒。如或不然。而出於向之數者。其所以不仕。正欲致謹於事君之義。非所謂無故也。是以孟子曰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朱子申之曰君子雖不潔身而亂倫。亦不徇利而忘義。此雖爲不待其招者而發。然義則可推。又與論語集註之說異矣。雲峯胡氏曰。與論語解不同者。論語是從不仕無疑處說來。故雖兩句而實一意。孟子是從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兩句說來。故兩句自是兩意。集註精審如此。總而論之。使孔孟當此。必不俯從。量能度分。守死善道。而漆雕之未信。逸民之品列。固有不足言者。何則聖人道大德宏。其視天下。無不可爲之時。居亂邦見惡人。自能不磷不緇故耳。然猶不仕定公之初。不赴公山之招。又皆惟義之比。是以君子之於此。雖志切願學。而尤不敢輕有所施。寧以度分善道。就其小而擇其中。以不底于失身僨事之患。其自處已審。而亦非以是率天下之人也。問若據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等語。却似沮,溺之徒做得是。朱子曰。此爲學者言之。聖人做作。又自不同。南軒張氏曰。龜山一出。當時意思。亦是要去其間救正。直到後來。圍城不知救。正得如何。磨不磷涅不緇。是聖人事。龜山自處地位太高爾。以此二條揆之。庶乎其可推也。然則高明所謂遁世離群然後可以無憾於君臣之間及苟不至義理窮處。不可廢倫絶物云者。只當卽其學成。有志斯世。專以時義不仕之人而言。非所引喩於愚猶未及度分善道之義。恒以盜竊自訟者。不審此在虛實何如也。自處苟如此。雖平世恐無甚慊於君臣。而朱子於近思。栗谷於輯要。皆因易傳之意而許之矣。苟以時義言之。主常道者固難謂非經。其主大義者獨不得爲經。而若曰今日與當初有異。是以尊周之義爲隋世久而遂變。其視不仕而疑於廢倫者。不已甚歟。無論經權。卽出而能了大事。卽於事君成物之常道。尊周復讎之大義。一擧而兩得。豈區區自守者所可比論哉。然或才德終不足以遂其志。則前有不量之嫌。後有失身之咎。反不如彼之度分善道。審於自處之道也。且旣奉旨辭免。自異亂倫避世之士。而雖復入闕肅謝。猶未及行義常仕之說。必欲以冒出爲是。是亦知其一而廢其一。先失其大者矣。然此特論其道理而已。若以今日所値則除命頻煩。召旨嚴切。前後相望。而以世祿之臣。在王畿百里之內。又不可比跡林藪。眞所謂剝床之災。自作而難逭者。愚方踧踖不遑寢食。蚤夜以思。罔獲其斟酌從宜之道。苟使古人當此。不知將用何義自靖其心。而第繇孔孟所論虞人之意觀之。其壓於上命。妄獻不肖之身。猥備特召之擧者。是將以不賢人而當優賢之禮。其與以苑囿之吏。當大夫之招。得失是非。較益明甚。況彼旣能知守官義。則豈獨不顧君臣之分。而乃死不敢往。聖賢亦奚所取哉。然則今兄所憂。當在於愚之力量綿薄。將不免一番牽拽出來。爲世之大僇。不當在於牢守謬見。遂已志而循賢轍也。不識執事以爲如何。義激神憒。姑玆覼縷。雖其辭旨蕪拙。無復倫次。區區方寸。殆盡於此矣。伏惟高明幸垂恕察而終敎之。

答閔楊湖己酉二月

编辑

春陽漸舒。伏惟尊體味道履靜神相萬福。所喩行止之義。殊荷勤至。益切歎仰。第觀前代所以待士者。或一召再召而止。故徐孺子,何北山之徒。皆能保其素志。若果如今撕捱。無所終極。則未知古人將何以處此。誠似不安於臣主之大義。所欲聞者此耳。幸乞有以深敎之。且近日事固可憂。然晦翁論由,求之仕。尙以爲不仕無義。望以小貞之吉。況其志不爲二子者。亦何妨於各行其義。而必使果乎忘世也。第其中間實有許多分數稱停之不同者。於此而苟或不審。其害甚大。是可憂也。未由面究。只祝順時自重。

答李判書錫爾慶億○二月

编辑

因村里喧傳。伏聞今日使節當回由州府。不審原隰餘暇。台體履神相萬福否。采辭事粗了。幸安微分。祗是積病澌頓。尙不敢爲歸省計。其他可知也。區區行止。乃煩鐫喩。吾人立心。自與異端自私之徒殊塗。苟非虛聲厚誣萬萬不獲已者。何苦忘其本心。而必爲此許多態色。以益譏笑於一世。亦願從者母因鄙人而並疑於先輩精義也。昏憊方甚。未由躬候館下。略申書替。

答李養而辛亥

编辑

承諭荒政之說。乃蒙俯詢。丁寧再三。其敢以出位之故。終不爲之思罄愚慮。以孤高明講求時務之至意乎。春初己知其如此。略稽古法。如周禮之十二政。呂氏之四策。或可依樣斟酌。庶幾救得一半。而方在巨創。絶無旁告者。徒自憂歎而已。卒至近日。積屍如山。倉廩已竭。雖有善者。亦末如之何。則玆不免更就百尺竿上。較量一分半分底道理。要必切於時宜。非所以舊套常例泥之也。蓋天下之事。莫不有大根本。又於其中。莫不各有緊要處。何謂大根本。今此大侵。累歲荐饑。八路同患。民無孑遺。國將危亡。無異於壬癸被兵之日。夫以堂堂國家數千里封疆憶萬數生民。了無一歲之蓄。而卒至凶荒。便至糜滅者。誠不可使聞於他人。而苟果有意於濟此。又豈可以施施而處之。緩緩而趨之。欲望補其敗而收其功乎。竊嘗思量。惟有一事。爲我君臣上下者。相與約誓。動心焦憂。戮力圖事。如宋仁宗之惻怛哀矜。富鄭公之至誠盡力。別設一局。專心講求。以大臣領之。而更擇通明公正曉達治體者。委以其任。先計國家經費所入。貨幣幾何。穀物又幾何。或罷或減。只存其大體之不可廢者。然後次計近而內帑。遠而州縣。大而版曹。小而諸各司衙門。見在貨幣幾何。穀物又幾何。以此準彼。類會大均。一從省約。制爲期年之用。然後盡出其餘數。以付中外官吏。通融貿遷。相度散給。使民得以救其餓莩。遂其農作。庶幾不至於糜滅。此所謂大根本。而至如擇守宰以勸其能。遣御史以行其罰。募富民以出其粟。弛山澤以助其用。凡係賑恤之切務。固將無所不用其極矣。然此審非上下至誠惻怛。克己祛私。更相飭厲。無一念一事之不在於斯民者。不足以濟大患。蓋鬼神禱而不祀則君父不皇於玉食兼味。以傷德意矣。君父旣不皇玉食兼味。則內自嬪御宗戚。外至宰相卿大夫。必不敢爲窮奢之習。無用之費。以速罪戾矣。嬪御宗戚宰相卿大夫旣不敢爲窮奢之習無用之費。則費省於上。穀流於下。變無用而爲實地。損有餘而補不足。此誠王政之本。如是而不能格天心孚民望。回災爲祥。轉禍爲福。終歸於國亡而後己者。自古及今。愚未之聞也。何謂各有緊要處。今此賑恤之道。無積貯以發之。無隣國之糶以輸之。所仰者專在二麥之成。而俱已歸虛。當此地頭。只有父子不保。兄弟離散。擧塡溝壑之一路矣。然而尙有將來早粟二豆二稻。所以次第接續。未死之民命者。似或可得而言也。當初民之不得種稻。其故有四。有已飢餓者。有因疫癘者。有元無種子者。有或早播旋被枯腐而遂廢者。以此度之。固已涉十之三四。而到今展轉飢餓。不得耘苗者。又不啻十之六七。則早粟二豆推此可知。況於來歲二麥。勢將絶種。夫以三分堇得其一之穀。絶種之麥。欲濟無前之大侵。爲嗣歲之計者。此必無之理也。惟當一倣前法。量支貨穀。使民得以爲農糧。盡力南畝。屬望西成。而疾速行下兩西東北諸路。貿取麥種。多般拮据。以至蓄儲。使官更得以爲待時頒給之資。此所謂各有緊要處。而猶未及救其半者也。麥無之後。思救其弊者。只有給豆種資農糧儲麥種三事而已。今豆種已晩。故玆不擧論。不然則直到來歲。田園蕪廢。盜賊肆行。而人類盡滅。國不爲國矣。大抵今之大小任事者。豈獨不思救民之策。以自盡其職分。而顧未能有以稽古法揆時宜。大爲警動。深加矜察。而惟以糜粥舊例。遂爲賑恤之大政。其間或言某費可省則省之。如向者減太僕馬料之類而然未能推本痛革之也。或言某民可給則給之。如近日給圻民農糧之類而然未能盡類趁施之也。至以共體州邑。而請則與。不請則不與。終亦不覈其兩吏賢否也。以一例士庶。而親則與。不親則不與。終亦不恤其二家緩急也。甚至主倉庫者以經費爲辭。主訓鍊者以養兵爲辭。主馬畜者以不時之需爲辭。其視民之死亡日積於道路。正如越人之秦瘠。滔滔皆是也。殊不知君依於國。國依於民。民滅國危則倉庫之實。將必歸於大盜之積。而訓鍊之士。幾何其不爲疾視長上之死。而況廐有肥馬。野有餓殍。率獸而食人者。孟子所以發憤於梁王也。噫噫亦太甚矣。弊習已痼。上下相循。非可一朝而破之。蓋不破此弊。則穀必不可出矣。穀不可出則雖其農糧麥種二事。亦無實惠。而民必不可救矣。聞朝廷使貿麥種於關西。厥價甚小云。此愚不得已有大根本之說。然將何處得此至公血誠麤拳大踼之人。使任今日救焚拯溺之責。而爲國家祈天永命之計耶。抑其次者。猶有所望於尤丈。而所謂做時不如說時。人心不如我心者。又不可不深念也。如何如何。固知發口。亦無所補於世。而蒙吾兄勤厚。不免索言至此。願兄覽後加閟。勿畀座上一眼看也。千萬之望。

與李養而九月五日

编辑

諡法不明久矣。然在中朝。不論其官之高卑。惟賢德忠孝是急。至於本國。非位正卿及勳臣死節者。莫能與焉。則其塗尤狹。是豈古之王者所以風厲勸奬之意哉。姑以近世論之。花潭,南冥以比隱於山林得此。而聽松獨闕焉。重峯,霽峯以並節於倭難得此。而健齋金倡義𨷂焉。沖菴,圭菴以同禍於奸凶得此。而我高祖冶川公獨闕焉。似尤未得宜當也。何則。蓋當花潭之贈爵議政。栗谷先生乃於筵中建請並贈聽松。以爲二公學問德器。互有優劣。揆之今日之議。固無可疑者。況如文烈,忠烈之死於前。倡義之死於後。其義烈功績愈益有光。而訖今泯然無聞。則誠亦搢紳大夫之厚恥也。至於冶川公事。又有一說。蓋我國家不幸奸凶代作。衮,貞釀禍於始。而靜菴,沖菴初謫後賜死罹之。安老踵惡於中。而晦齋,冶川並罷歸田里圭菴出爲濟牧罹之。元衡肆每於終。而晦齋安,置,圭菴初謫後賜死又罹之。然而靜菴,晦齋旣已從祀於文廟。則褒贈之典。非所論者。故沖圭諸公。乃以罹禍受諡。而惟冶川未有所膺。此未知於百世之公議將何如也。或者疑以沖,主被極禍。而冶川只爲擯死而已。此尤不然。若論冶川之塞安老。圭菴之論元衡。其爲國家扶正抑邪之心。寧有異同。而特所値之勢少異爾。苟循此論。是箕子不得爲仁。而許遠不得爲死於節也。抑嘗聞之。忠孝之道。必本於學問。今以三賢平生言之。聽松之及事靜菴。有隱德善道之風。健齋之受學一齋。有力行守正之操。冶川之私淑寒暄。有潛脩篤學之功。如使後人尙友論世。皆可以甲乙於沖,圭諸公。無所詘焉。而其視此外數公。則又不啻有加。必有能權之者。健齋曾以死事贈爵矣。聽松則初卒褒贈執義。栗谷請加贈而不得。後以牛溪先生推恩贈正卿。而冶川則明宗朝愍其擯死奸凶。命錄其一子。至宣廟朝以沙麓之慶。贈議政。皆非朝廷所以大示崇德愍節之意。此愚今日以謂必當有贈諡之典也。然而今人例不究其本末。而失於緩急輕重之分如此。曾在南城時與兄商確此義。欲一卒暴於左右。久而未就。不然雖曰程太中上書請少師之諡。自有故事。而其在世采。亦何敢率易言之耶。適玆乘便。敢及其一二。亦知無益於事。而能使吾黨士友略曉其意者。恐或非所少補於世道也。不識高明以爲如何。

與宋尤齋癸丑九月二十日

编辑

霜寒陡緊。不審日間。台旅候起居增重否。瞻仰不自已。采昨送人於京裡。詳探閔君就獄與否。以爲進退之計。而疏本略先擬定。玆以浼呈。且念今日事體。必當待彼査畢。始敢自列請罪。而第恐聖上不及俯燭此間曲折。而閔君又未必善對。若其先加嚴究。已爲定罪之後。則非徒不敢爲此。亦恐不得爲此。反成後日之悔。並乞商示其衷。嘗觀今之事君者。每於自已不便處。務欲避諱。而致上之疑。又以當事之際。務爲過激。而致上之怒。前後相續。使國事至於難救之域。此豈獨人主之過哉。故愚則一以直陳無隱。爲自靖之義。其中事情則實有不敢變動者。而或恐文字太多。語意有差。謹以煩稟。想亦不爲泛視也。

答尹子仁

编辑

固知此事之發。非朝卽夕。而又不意其出自貴人。參落於鳴鼓對壘之際也。然其當初不加愼重。妄論變禮之咎。亦所謂滄浪自取者。誠不足以有逭矣。愚之始計。只如尊兄所諭而已。及尤丈上章自當。筵中亦有旣是成服後。實非宋某所可自當之敎。而諸臣終不略陳其實狀。有若相掩者然。刑部査事。又迫山陵。未有回覆之期。弟意遂變遲一日則便增一日之罪。以此不免於上章自首。及命還給其章。推勘政院之後。則待罪秋曹之擧。轉益分曉矣。蓋鄙章入刻。卽下尤丈之批。雖以聖上指揮。未必不有待於此。而其間辭旨更益嚴峻。誠未知前頭結束果何如也。私切惶悚。大抵外至浮議。已不足道。而一陷此套。雖號同志從游者。亦多往往致疑於心迹虛實之際。此必平日言行不能相顧而然。尤以自媿。適奉勤敎。敢略陳其一二。想吾兄有以俯恕之也。

答南觀察雲路十一月十五日

编辑

前蒙令札。兼惠二書。顧以流轉疾憂所祟。尙稽修報。第增悵愧也。不意昨者。游賜俯唁。辭旨勤懇。此誠古人之所罕。而執事行之。無亦憐世采今日重爲擧世之大僇。思欲誘以進之耶。區區昏滯。自知甚明。平生所以致志守身。庶幾自遠於是非叢中者。抑可謂勤矣。適於頃歲及城。値一親黨問以父在承重之服。爲檢禮書。卒乃謹對以朱子之說。逮其服喪。物議藉藉。愈往愈激。使人聽之。無非麗於悖倫亂常之律。則展轉至此。無足異者。蓋世采謏聞淺慮。徒見晉宋以來諸儒及至程朱大賢。與夫我東諸先正。往往因人質問。雖係君臣父子之大體。禮經時制之所未言者。無不辨論歸正。敢竊慕之。而不知今日分量。非可自與於前人。徒見禮家如父在爲母杖期。爲人後者爲其父母不杖期。與夫出繼大宗。及爲曾高祖承重斬衰三年之屬。原其始初。皆似人情之最甚不安。而古今聖賢。莫不明裁以尊父尊祖之大義者。方益嚴重。敢竊推之。而不知今日考據非必正得其本意。則自是平生爲學。不能闕疑愼言。而反若好爲愚賤自用者然。殆將不免乎亂民改作之罪。不但所謂入於是非叢中者。則是果誰怨而誰咎也。第以令敎云云。特施於世采今日之所遇。亦可謂深得其衷矣。苟欲賺連一向如此說者。不幾於廢典禮而塞道義。更爲閔馬父之所憂。終無所底止者耶。此又恐高明之不可不知者也。至如入山不深之說。殆且以成敗爲是非。使其所處而是則雖困於縲絏之中。固非其罪。使其所處而非則雖復超然自在於塵垢之外。猶爲幸免。寧或必以進嵁巖而退康莊乎。不識閤下以爲如何。席藁數月。未蒙指揮。愈切惶恐。不敢爲曼辭。以取自解之嫌。而竊意執事在千里嶺外。滋惑於闕然而無所報者。略陳其固陋。惟高明之裁敎焉。千萬更冀勿畀一眼。

答宋尤齋甲寅正月二日

编辑

伏惟新元。三陽已復。台體道起居並膺萬福。世采席藁經年。仍廢定省拜掃之禮於大節。是不待勘罪法司。而足爲臣子之至戒矣。親舊皆以爲畏約無窮時。必當歲後退就城外。以便俟命之地。不意右相因藥房入侍。略白世采經冬待罪之狀。目上敎以某於査事未結局前。陳疏甚不可。蓋與宋某事體有異矣。翌日卽下閔愼回啓判付。使之各別更査。又以不問世益。爲違格例。今方上薄。以此尤不敢爲前計。未知下梢果作何等究竟耳。山陵一陵。獲蒙開喩。讀之令人不覺涕簌簌下。此事外雖以石隙爲辭。而內實爲積讒浮議之效。蓋無讒者則可以觀外面而定裡面之無水。旣定裡面之無水。則可以爲改封之擧而無憾矣。今日朝廷終不得透此一關。至使無故而動至尊十數年之葬。尙復何說。然台疏本不敢明言此事。而聖上亦不能深察其辭。繼而不幸有石物見頉之擧。宜乎上下之枘鑿矛盾。以至於此也。若世采所謂洞釋其疑云者。如曰臣非不知營新陵開舊壙之後。其勢自不得住。而目見舊壙無事。而梓宮不免遂遷。臣心自傷。以爲當初若不過爲外言所顧慮。仍守庚子改封之議。則庶絶此患。故略提其說。只見愚臣不忠之罪而已。然其狂率不量事勢者大矣。況臣上章之後。後面石物見頉十倍於前面所見。則臣之妄言益著。至於風水之說。固坐於辭不別白。而非臣本意云云。此豈不足以無屈於初義。而有破於後疑也。此姑以正理言。然世實有外無水而內有水之葬。雖非讒者。一邊只爲旣不得開壙。則恐因此人情汹汹。久益不定。必至遷奉而後已。誠亦不可不知者也。竊覵聖批。辭雖嚴峻。而意實開陳。夫上之所爲敷心腹出綸綍者如此。而下乃輒引以受罪。不吐一言。以應君父丁寧之旨。愚恐終不允於臣子之常道。而亦與所援朱夫子說不同也。世采於此。旣奉鐫敎。而猶不知止者。特以前書疏略太甚。敢容再稟。幸乞商量而進退之。栗譜謹當如敎。第今文集日記。先後並行於世。而必欲盡入其說譜中。此未知於古今義例。所以詳略去就者竟何如也。徐俟卒業。更獻瞽見伏計。

答趙復亨正月二十九日

编辑

服制之論。前旣辭之矣。何敢更容此喙。第一向不報。兄必以爲泄泄。略用奉告。千萬勿煩他眼也。長衆之說。雖甚未安。庚子尤丈收議。已任其責矣。況古經之小功。卽國制之大功。今日不必引古經。而只當一以國制爲據也。衆婦雖爲舅後者。不必加服。其義在於喪服庶婦疏中。且尊同則得服其親服。又見於大功章君爲姑姊妹女子子條。傳文亦可並按也。第頃年主三年者。以將受重已受重爲大分。然此則禮所不言。而只以己意推之。故終難斷然以此爲是也。帝王之尊。不以服制而有隆替者。今於群臣爲王大妃期年。亦可推知矣。蓋若不用齊斬之制則理勢自當如此。須更詳之。但此時此言。非兄相迫至此。何敢發口。切乞加毖。

尤丈收議。今不能詳記。初頭極論長衆之別。而末段混以時制爲主。殊似未了底公案。故亦聞當時議者以爲必待長秋萬歲後可知其分云矣。兄所疑難。想在此關。第當審察其大意而已。如何如何。

答南雲路四月

编辑

賤事尙無指揮。第近聖上違豫。坤宮証候一時並劇。國家之憂。殊未卜稅駕之地。其奚暇論及於此耶。向來使行東歸。聞中原大亂。每念其末流之弊。必御於東土。以今日國虛民窮。將何以爲謀。竊想台監沈幾默運。不無綢繆銷鑰之計。而寸膠黃河。誠亦不勝其憂之過也。前書云云。秪欲因緣以自發其愚忱。而冀高明之垂採。乃蒙反復。益用媿荷。

與李養而七月十七日

编辑

向蒙指喩勤懇。益見高明爲人謀忠之至意。第以頃日鄙書忙率。或有未及垂察其曲折者。玆敢爲兄申複而請敎焉。蓋所謂欲以待命再査朞年而進退云者。從其畢竟無皀白。萬不得已處言也。所謂旣承聖敎。不可不去。而亦非明白發落。姑當退俟城外云者。從今日所聞筵說始末而言也。兩段自是不同。且采初若只以身與閔事便爲待命。則是固當自海西直抵秋曹矣。當時妄謂其事已發。我本爲之根本。而上下莫能明知。玆敢冒死陳章。而不料聖旨太峻。不惟還給其疏。旋乃重推承旨。采又以謂是必朝廷將査覈處小臣。故不許其徑先自訟也。惶慄轉甚。遂爲此擧。仍以致我臣子之微義而已。厥後十二月正月及七月三度筵中。上皆敎曰非大臣而査覈前上疏。朴某之呈。承旨之受。皆不是。故卽爲還給。非有他意也。又曰。其所待命。難可自朝家分付退去矣。此雖非顯然以爲無罪可去之類。其不必以査覈處小臣。而只因事體。還給其疏則較明矣。此所謂旣承聖敎。不可不去。而亦非明白發落。姑當退俟城外者然也。蓋旣透此一關。是猶當初聞報。自海西到城外時節。且其將待閔事結局。爲之更請同罪。則義固自在矣。以此推之。今日以筵說去者。其視向來議論欲以再査朞年進退者。不啻相懸之甚。未知吾兄以爲如何。或曰聖敎難保其終。而今此國禮與閔事。號爲首尾。且子方獲重謗於中外。則不如今日益加惶縮而無變。爲稍有得也。愚又敬應曰是固然矣。若禍之大小。時之早晩。誠難預度。唯當審勢處義。以自靖其心。而庶幾不失其正焉耳。苟欲於自外至者。一一視世之爲低昂而進退之。則日亦不足矣。幸乞於此又加盛念也。

所謂重謗者。一邊人以禮官改定服制事。爲出於弟而可罪之云。使人驚悚不可言。朞年退去之言。聞者初亦未快。而及遭此節之後。尤皆掉頭以爲不如今日所處之爲有據。物情亦難盡違也。但前頭禍端。誠有未能測者。殊無奈何耳。

與宋尤齋九月十二日

编辑

昨收邸報。始知有俟間趨召之意。區區聞之。載憂載喜。幾不自勝。蓋其憂云者。聖旨雖近於慰釋。然而同罪竄囚者。猶不肆赦則閤下此行。前有冒進之懼。後有危機之慮。是一說也。其喜云者。幼主新立。至誠招延。似亦不止爲幽宮之銘則閤下此行。下可以申復讎之大義。上可以建太平之鴻業。是一說也。記頃去都時敢請以一疏。先暴難進之意。而見敎以爲到隋之後。若蒙開釋。方始略效伊川西監之義。不識今日所處。竟乃出此耶。抑其所謂召之往役之道。猶或與待罪之擧。本不相妨也。伏想先生去就之際。權度精切。必無可疑。而私心過慮。又不自知其所極。玆用仰稟。幸賜垂示。前承辱覆。反以吳檄之不及爲幸。每謂此言姑出於憂憤之至。而數日被李友廈卿歷訪。密傅台旨。大抵謂當世之計。如欲倡義。復歸於皇朝。則事未必成而先受大禍。有難自任者。愚竊慨恨。深以爲不然也。今所未透者。特服制一案耳。假令主上聖孝內發。思彰先王之明。因章擧錯。一循義理。必引閤下以自匡輔。則其得以此爲解而終不應命乎。世采不敏。請得一二以籌之。我國西北沿江。堇堇千有餘里。列鎭防守。仍以設屯田募土兵。最爲禦虜之長策。嘗聞玉城張公之論。不過得五萬兵可以辨此。當時已與老首對壘。要非駕虛之言也。如或不幸充斥。而預令兩邊諸郡淸野保險。聞波近以鄭兵爲深慮。若因此時請修城池。決無不許之理。各活其民。而惟我君臣審已擇義。或且遷國入海。或與皇朝表裡協力。則不但數年之內。讎虜自滅。畢竟尊攘之功。其視安市之却唐帝。日域之屈元祖。不可同年而語矣。夫豈彼能抗衡於六師維揚之日。而此乃不得角力於醜虜垂亡之時哉。旣與鄭兵同事則海路帖然。雖日域終無所患矣。又聞閤下以謂君臣契遇。非如孝考。則難以有爲。此固然也。亦恐其間不無未盡底道理。向來大義。雖曰斷自宸衷。其如白水探篋之喩。懷州黜廟之議。終始啓沃。以贊其決者。初旣出於何人。而晦翁南軒之囊封陛對。將不得爲法於後世耶。而況今日天下大亂。王室中興。荊楊遺氓。擧皆執殳先驅。願爲朱氏死者。此正我東沫血自誓。以明君臣之義。以報再造之恩。以贖前咎。以垂後法之第一幾會。丙丁出城。尙有可諉於後圖。今若失此機會。了無自新之路。思之凜然。非如戊戌之議猶可量力觀釁。實難遽承而徑動者也。到此地頭。惟當以夫子之告哀公以請討。孟子之勸膝文以築城鑿池者爲法。利害存亡。非所暇論。苟其上告旁喩。柄鑿不相入。奉身而退。以靖吾心而存大防。宜亦無所不可也。采誠拙陋。未嘗妄論朝家事。且今君德未終。朝論未協。民飢邊聳。百孔千瘡。尤不欲爲無實之大言。以自取其迂疏之譏。第竊目見今日中國有恢復之勢。眞可謂天地之大義。而獨海邦便安畏縮。永作夷狄之臣妾。又將不得有辭于天下萬世。其責實在於執事。而聞尙未免有些持疑。以采慮之。或恐其計不先定。幾事一失。雖後悔而莫及。好議論者。必且滋惑於先後輕重之間。玆敢不恤其憂。而先貢其喜。庶冀閤下之一察焉。惟先生進退之。

答宋尤齋八月五日

编辑

自金君許傳到台手覆備審數日殘熱。棲息調攝神相。益用忻荷。亡以爲謝也。世采經歲秋曹。竟不免逶迤西出。莫知其能逭罪於古義也。日夕悚懼不竟。又有力主大功之謗。出於此間。似若今番禮官改定。專以鄙說爲之根本者然。擧世傳播。無人不言。蓋頃日自上已有遽動浮言之敎。而似聞一邊議論。必欲以此而實其事。若此不已。前頭罪戾。未知與閤下所遭。孰爲軒輊耳。可發一笑也。垂示欲進次城外云者。誠叶賤料。雖有從本重究之說。較益分明。第其所寓利病。容有未易言者。且有一說。自來謗囮之騰。多由於應接不簡。縱曰非閉門塞竇所能避。恐亦不無隨時消息之道。或密切告戒。或從容辭謝。庶絶前日之紛鬧。誠不可已。蓋與朱夫子坐在屋裏時節。自不同也。昨日萊山啓本入來。有吳鄭擁立毅宗第二子。改元周啓之語。不無少異於告計之歸奏。然使人聞之。不覺感涕之汪然也。其已傳檄日本。而尙不及我邦者。雖傾江漢之水。不足以雪此恥。憂憤之極。行將自病矣。

答閔判書持叔十一月二十二日

编辑

世采窮居奉老。庶幾兼且杜門省愆。以歿餘齒。不意玆者。又煩臺章。固知向來妄論。太涉浪當。遂爲一世之所非。則正是今日好題目。自無足異。只爲平生殘疾。未嘗出脚於勢利之塗。而畢竟犯此大患。上以貽羞公朝。下以重累祖先。益用媿悚。第觀時論一變。前頭之憂。誠有不勝旣者。思之氣短。所畀諸報謹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