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探索/第二章

第一章 南瀛探索
第二章 變動的南瀛
黃文博總編輯
第三章
導言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造山運動與變動的地形】

明鄭時期,臺灣的別名叫做「東寧」,因此林朝棨教授把台灣第4紀的造山運動稱為「東寧造山循環」,這是臺灣最重要的造山運動。臺灣新生代的許多地質構造,可能都由此一時期的造山運動所形成。這是一個連續性的造山運動,一共分為牛山時階、蓬萊時階、台北時階、台南時階、台東時階、花蓮時階以及後花蓮時階等7期。造山運動一直持續到今天的後花蓮時階。

台南時階造山期形成台南台地東側的斷層崖,台南層受其曳引褶皺。在花蓮時階造山運動期,台南台地與大湖台地的台地面,也發生了不等量的上升運動。

在第4紀時期,由於氣候變化所發生的海面升降運動,也直接影響到台南縣的海岸線,東西距離移動達20公里左右,包括整個台南縣平原地區的全部隆起升上水面與全部沈沒於海洋中。根據天文學的觀測,地球環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以10萬年的時間作成一個週期,從圓形逐漸變成橢圓形,然後再變成圓形,它的近日點和遠日點就產生了1800萬公里的差距。當地球運轉至遠日點時,表面溫度就會變得很冷,造成所謂的「冰河期」。

地軸和公轉軌道面的角度也以4萬年為一週期,傾斜角度由21.5度逐漸增加到24.5度。傾斜角度越大,北半球的夏天日照就越多,溫度升高,天氣變得酷熱,而冬天日照遽減,天氣反而變得嚴寒。一旦碰到地球的公轉軌道變寬,地軸傾斜度變小,則北半球的夏天天氣變涼,冰河期也將來臨。如果地球在遠日點,又正好碰到地軸傾斜度最大的冬天,那將是北半球最冰冷的時期,大約以20萬年為一週期在循環。

目前地軸的傾斜角度是23.4度,正處冰河期和冰河期之間的所謂「間冰期」,地球夏季在發燒是其原因之一。下一次的冰河期可能將在2000~3000年後出現。

【變動的地形與動物的遷移】

冰河期的冰河覆蓋了整個地球1/3的陸地,海水蒸發變成水蒸氣之後再下雪,雪再經過堆積和重力的擠壓作用形成冰河,海平面可以下降到85~140公尺。大約在2~3萬年前,人類從發源地的非洲,遷徙到長毛象的樂園「西伯利亞」,而於1萬2千年前就利用冰河期白令海峽的陸化,再度遷徙到北美洲,再經歷1000年到南美洲的南端去。

在更新世時期,大約於10000年到180萬年之間,西伯利亞的長毛象也曾經出現在台南縣左鎮鄉菜寮溪流域的新化丘陵上,滅絕後骨頭化石於近代被挖出,證明台南縣也曾經出現過冰河期。我們生長在酷熱的南台灣,真難想像古代的南瀛地區也有冰河。

更新世時期,在左鎮鄉的菜寮溪流域附近是一個濱海之地,在其東方有一個大草原,天氣比現在還要乾燥,在草原上竟然出現過保育類的大型野生哺乳綱動物「犀牛」和「大象」,而且還有古鹿和鯊魚、貝類等動物。這些海洋和陸地生物在死亡之後遺骸埋藏在地層中,也都於近代被大量挖掘出土。

野生的犀牛和大象為什麼在古代會跑到台南縣來呢?當時海運並沒有這麼發達,也沒有人造的動物園或寵物的愛好者帶進來飼養牠,而且空運也只有鳥類、昆蟲類以及少數的哺乳類,像蝙蝠、飛鼠才有能力營運,要把大象和犀牛這種重達數千公斤的龐然巨物運來談何容易?所以科學家們一致認定在更新世時期,臺灣海峽曾經有過陸化現象,生長在亞洲大陸的大象和犀牛可以自由遷徙到台灣來定居。因為臺灣和亞洲大陸曾經連在一起,這些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就選定了南瀛的菜寮溪流域,建立美麗的家園。古代的南瀛,真是一個野生動物的樂園。

直到兩、3萬年前,人類也在左鎮的菜寮溪出現了,這是臺灣有史以來出土最早的人類頭骨和牙齒化石,命名為「左鎮人」化石。所以說史前時代的南瀛,無論地理環境曾經幾度滄桑,她本來就是一個臺灣最早的野生動物園,也是臺灣最早有人類居住的地方。直到今日,曾文溪口還是成為國際級保育類候鳥黑面琵鷺過冬的主棲地,從更新世以來南瀛地區,一直成為瀕臨絕種生物最適宜生活的環境,可見我們南瀛地理環境之美好,很值得我們去珍惜愛護它。

導言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