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南華真經註疏
◀上一卷 卷七 內篇大宗師第六 下一卷▶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七

河南郭象注

唐西華法師成玄英疏

內篇大宗師第六 编辑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富,其所宗而師者無心也。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

〔注〕知天人之所為者,皆自然也;則內放其身而外冥於物,與眾玄同,任之而無不至也。

〔疏〕天者,自然之謂。至者,造極之名。天之所為者,謂三景晦明,四時生殺,風雲舒巷,雷雨寒溫也。人之所為者,謂手捉腳行,目視耳聽,心知工拙,几所施為也。知天之所為,悉皆自爾,非關修造,豈由知力。是以內放其身,外冥於物,浩然大觀,與眾玄同,窮理盡性,故稱為至也。

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

〔注〕天者,自然之謂也。夫為為者不能為,而為自為耳;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則知出於不知矣;自為耳,不為也,不為也則為出於不為矣。為出於不為,故以不為為主;知出於不知,故以不知為宗。是故真人遺知而知,不為而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稱絕而為名去也。

〔疏〕雲行雨施,川源岳瀆,非關人力,此乃天生,能知所知,並自然也。此解前知天之所為。

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注〕人之生也,形雖七尺而五常叉具,故雖區區之身,乃舉天地以奉之。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一物不具,則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綠得終。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理之所存者,或不為也。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眾,為之所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備焉。人之所知不叉同而所為不敢異,異則偽成矣,偽成而真不喪者,未之有也。或好知而不倦以困其百體,所好不過一肢而舉根俱弊,斯以其所知而害所不知也。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為者有分,故任而不強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極,故用而不蕩也。故所知不以無崖自困,則一體之中,知與不知,閤相與會而俱全矣,斯以其所知養所不知也。

〔疏〕人之所為,謂四肢百體各有御甩也。知之所知者,謂自知於色,即以色為所知也。知之所不知者,謂自能知色,不能知聲。即以聲為所不知也。既而目為手足而視,腳為耳鼻而行,雖復無心相為,而濟彼之功成矣。故眼耳鼻舌,四肢百體,更相役用,各有司存。心之明闊,亦有限極,用其分內,終不強知。斯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也,故得盡於天年,不橫夭折。能如是者,可謂知之盛美者也。

雖然,有患。

〔注〕雖知盛,未若遺知任天之無息也。

〔疏〕知雖盛美,猶有息累,不若忘知而任獨也。

夫知有所待而後當,

〔注〕夫知者未能無可無不可,故鈴有待也。若乃任天而生者,則遇物而當也。

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注〕有待則無定也。

〔疏〕夫知鈴對境,非境不當。境既生滅不定,物亦待奪無常。唯當境智兩忘,能所雙遣,方能無可無不可,然後無息已。

庸詛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

〔注〕我生有崖,天也;心欲益之,人也。然此人之所謂耳,物無非天也。天也者,自然也;人皆自然,則治亂成敗,遇與不遇,非人為也,皆自然耳,

〔疏〕近取諸身,遠託諸物,知能運用,無非自然。是知天之與人,理歸無二。故謂天則人,謂人則天。凡庸之流,詛曉斯旨。所言吾者,莊生自稱。此則泯合人天,混同物我也。

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注〕有真人,而後天下之知皆得其真而不可亂也。

〔疏〕夫聖人者,誠能冥真合道,忘我遺物。懷玆聖德,然復有此真知,是以混一真人而無息累。真知之狀,列在下文耳。

何謂真人?

〔疏〕假設疑問,庶顯其旨。

古之真人,不逆寡,

〔注〕凡寡皆不逆,則所順者眾。

〔疏〕寡,少也。引古御今,崇本抑末,虛懷任物,大順群生,假令微少,會不逆杆者也。

不雄成,

〔注〕不恃其成而處物先。

〔疏〕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豈雄據成績,欲處物先邪。

不謨士。

〔注〕縱心直前而群士自合,非謀模以政之。

〔疏〕虛夷忘淡,士眾自歸,非關運心謀巷招玫故也。

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

〔注〕直自全當而無過耳,非以得失經心。

〔疏〕天時已過,曾無悔吝之心;分命偶當,不以自得為美。

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若此。

〔注〕言夫能之登至於道者,若此之遠也。理固自全,非畏死也。故真人陸行而非避濡也,遠火而非逃熱也,無過而非措當也。故雖不以熱為熱而未嘗赴火,不以濡為濡未嘗蹈水,不以死為死未嘗喪生。故夫生者,豈生之而生哉,成者,豈成之而成哉。故任之而無,不至者,真人也,豈有巢意於所遇哉。

〔疏〕慄,懼也。濡,濕也。登,昇也。假,至也。真人達生死之不二,體安危之為一,故能入水入火,曾不介懷,登高履危,豈復驚懼。真知之士,有此功能,昇至玄道,故得如是者也。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

〔注〕無意想也。

其覺無憂。

〔注〕當所遇而安也。

〔疏〕夢者,情意妄想也。而真人無情慮,絕思想,故雖寢寐,寂泊而不夢,以至覺悟,常適而無憂也。

其食不甘,

〔注〕理當食耳。

〔疏〕混迸人間,同塵而食,不耽滋味,故不知甘美。

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

〔注〕乃在根本中來。

〔疏〕踵,足根也。真人心性和緩,智照凝寂,至於氣息,亦復徐遲,腳踵中來,明其深靜也。

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啞言若哇。

〔注〕氣不平暢。

〔疏〕啞,喉也。哇,礙也。凡俗之人,心靈馳競,言語喘息,唯出咽喉。情躁氣促,不能深靜,屈折起伏,氣不調和,咽喉啞之中怛如哇礙也。

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

〔注〕深根寧極,然後反一無欲。

〔疏〕夫耽嗜諸塵而情欲深重者,其天然機神淺鈍故也。若使智照深遠,豈其然乎。

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

〔注〕與化為體。

〔疏〕氣聚為生,生為我時;氣散而死,死為我順。既冥於變化,故不以悅惡存懷。

其出不訢,其入不距;

〔注〕泰然而任之。

〔疏〕時應出生,本無情於听樂;時應入死,豈有意於距諱耶。

翛然而往,鯈然而來而已矣。

〔注〕寄之至理,故往來而不難。

〔疏〕脩然,無係貌也。絛然獨化,任理遨遊,雖復死往生來,曾無意戀之者也。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

〔注〕終始變化,皆忘之矣,豈直逆忘其生,而猶伏探求死意也。

〔疏〕始,生也。終,死也。生死都遣,曾無執滯。豈直獨忘其生而偏求於死耶?終始均平,所遇斯適也。

受而喜之,

〔注〕不問所受者何物,遇之而無不適也。

〔疏〕喜所遇也。

忘而復之,

〔注〕復之不由於識,乃至。

〔疏〕反未生也。

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注〕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物之感人無窮,人之逐欲無節,則天理滅矣。真人知用心則背道,助天則傷生,故不為也。

〔疏〕是謂者,指斥前文,總結其旨也。捐,棄也。言上來智德忘生,可謂不用取拾之心,捐棄虛通之道;亦不用人情分別,添助自然之分。能如是者,名日真人也。

若然者,其心志,

〔注〕所居而安為志。

〔疏〕若如以前不捐道等心,是心懷志操能致然也。故《老經》云,強行者有志。

其容寂,

〔注〕雖行而無傷於靜。

其顙頯;

〔注〕類,大朴之貌。

〔疏〕頸,額也。類,大朴貌。夫真人降世,挺氣異凡,非直智照虛明,志力弘普,亦乃威容閑雅,相貌端嚴。日角月玄,即斯類也。

淒然似秋,

〔注〕殺物非為威也。

煖然似春,

〔注〕生物非為弁也。

喜怒通四時,

〔注〕夫體道合變者,與寒暑同其溫嚴,而未嘗有心也。然有溫嚴之貌,生殺之節,故寄名於喜怒。

〔疏〕聖人無心,有感斯應,威恩適務,寬猛逗機。同素秋之降霜,初無心於肅殺;似青春之生育,寧有意於仁惠。是以真人如雷行風動,木茂花敷,覆載合乎二儀,喜怒通乎四序。

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注〕無心於物,故不奪物宜;無物不宜,故莫知其極。

〔疏〕真人應世,赴感隨時,與物交涉,鈴有宜便。而虛心慈愛,常善救人,量等太虛,故莫知其極。

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

〔疏〕堯攻叢支,禹攻有扈,成湯滅夏,周武伐殷,並上合天時,下符人事。所以興動干戈,弔民問罪,雖復滅亡邦國,而不失百姓歡心故也。

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

〔注〕因人心之所欲亡而亡之,故不失人心也。夫白日登天,六合俱照,非愛人而照之也。故聖人之在天下,煖焉若春陽之自和,故蒙澤者不謝,妻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彫落者不怨。

〔疏〕利物滋澤,事等陽春,豈直一時,乃施乎萬世。若芻狗百姓,故無偏愛之情。

故樂通物,非聖人也;

〔注〕夫聖人無樂也,直莫之塞而物自通。

〔疏〕夫懸鏡高堂,物來斯照,不迎不送,豈有情哉。大聖應機,其義亦爾。和而不唱,非謂樂通。故知惑意於物,非聖人者也。

有親,非仁也;

〔注〕至人無親,任理而自存。

〔疏〕至人無親,親則非至人也。

天時,非賢也;

〔注〕時人者,未若忘時而自合之賢也。

〔疏〕占玄象之虧盈,侯天時之去就,此乃小智,豈是大賢者也。

利害不通,非君子也;

〔注〕不能一是非之塗而就利違害,則傷德而累當矣。

〔疏〕未能一窮通,均利害,而擇情榮辱,封執是非者,身且不能自達,焉能君子人物乎。

行名失己,非士也;

〔注〕善為士者,遺名而自得,故名當其實而福應其身。

〔疏〕矯行求名,失其己性,此乃流俗之人,非為道之士。

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注〕自失其性而矯以從物,受役多矣,安能役人。

〔疏〕夫矯行喪真,求名亡己,斯乃受人驅役,焉能役人之哉。

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注〕斯皆合己效人,徇彼傷我也。

〔疏〕姓狐,字不偕,古之賢人,云堯時賢人,不受堯讓,投河而死。務光,黃帝時人,身長七尺。又云:夏時人,餌藥養性,好鼓琴,湯讓天下不受,自負石沉於廬水。伯夷叔齊,遼西孤竹君之二子,神農之裔,姓姜氏。父死,兄弟相讓,不肯嗣位,聞西伯有道,試往觀焉。逢文王崩,武王伐紂,夷齊扣馬而諫,武王不從,遂隱於河東首陽山,不食其粟,卒餓而死。箕子,殷紂賢臣,諫紂不從,遂遭奴戮。胥餘者、箕子,名也。又解:是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員,字子胥,吳王夫差之臣,忠諫不從,抉眼而死,屍沉乎江。紀他者,姓紀,名他,湯時逸人也;聞湯讓務光,恐及乎己,遂將弟子陷於竅水而死。申徒狄聞之,因以踏河。此數子者,皆矯情偽行,亢志立名,分外波蕩,遂至於此。自餓自況,促齡夭命,而芳名令譽,傳諸史籍。斯乃被他驅使,何能役人。悅樂眾人之耳目,焉能自適其情性耶。

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

〔注〕與物同宜而非朋黨。

〔疏〕狀,進也。義,宜也。降進同世,隨物所宜,而虛己均平,曾無偏黨也。

若不足而不承;

〔注〕沖虛無餘,如若不足也;下之而無不上,若不足而不承也。

〔疏〕韜晦沖虛,猶如神智不足;率也。

與乎其瓤而不堅也,

〔注〕常遊於獨而非固守。

〔疏〕觚,獨也。堅,固也。彷徨放任,容與自得,遨遊獨化之場而不固執之。

張乎其虛而不華也;

〔注〕曠然無懷,乃至於實。

〔疏〕張,廣大貌也。靈府寬閑,與虛空等量,而智德真實,故不浮華。

酈郵乎其似喜乎。

〔注〕至人無喜,暢然和適,故似喜也。

〔疏〕鄧那,喜貌也。隨變任化,所遇斯適,實忘喜怒,故云似喜者也。

崔乎其不得已乎。

〔注〕動靜行止,常居叉然之極。

〔疏〕崔,動也。已,止也。真人凝寂,應物無方,迫而後動,非關先唱故,不得已而應之者也。

滀乎進我色也,

〔注〕不以物傷己也。

〔疏〕清,聚也。進益也。心同止水,故能清聚群生。是以應而無情,惠而不費,適我益我,神色終無喊損者也。

與乎止我德也;

〔注〕無所趨也。

〔疏〕雖復應動隨世,接物逗機,而怛容與無為,作於真德,所謂動而常寂者也。

厲乎其似世乎。

〔注〕至人無厲,與世同行,故若厲也。

〔疏〕厲,危也。真人一於安危,冥於禍福,而和光同世,亦似厲乎。如孔子之困匡人,文王之拘美里,雖遭危厄,不廢無為之事也。

謷乎其未可制也;

〔注〕高放而自得。

〔疏〕聖德廣大,警然高遠,超於世表,故不可禁制也。

連乎其似好閉也,

〔注〕綿邈深遠,莫見其門。

〔疏〕連,長也。聖德遐長,連綿難測。心如路絕,孰見其門,昏默音聲,似如閉門,不聞見也。

悗乎忘其言也。

〔注〕不識不知而天機自發,故悅然也。

〔疏〕悅,無心貌也。放任安排,無為虛淡,得玄珠於赤水,所以忘言。自此以前,歷顯真人自利利他內外德行,從此以下,明真人利物為政之方也。

以刑為體,

〔注〕刑者,治之體,非我為。

以禮為翼,

〔注〕禮者,世之所以自行耳,非我制。

〔疏〕用刑法為治,政之體本;以禮物為馭,物之羽儀。

以知為時,

〔注〕知者自,時之動,非我唱。

以德為循。

〔注〕德者,自彼所循,非我作。

〔疏〕循,順也。用智照機,不失時候;以德接物,俯順物情。以前略標,此以下解釋也。

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

〔注〕任治之自殺,故雖殺而寬。

〔疏〕綽,寬也。所以用刑法為治體者,以殺止殺,殺一懲萬,故雖殺而寬簡。是以惠者民之偉,法者民之父。

以禮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

〔注〕順世之所行,故無不行。

〔疏〕禮雖忠信之薄,而為御世之首,故不學禮無以立,非禮勿動,非禮勿言,人而無禮,胡不迷死。是故禮之於治,要哉。羽翼人倫,所以大行於世者也。

以知為時者,不得已於事也;

〔注〕夫高下相受,不可逆之流也;小大相居,不得已之勢也,曠然無情,群知之府也。承百流之會,居師人之極者,奚為哉?任時世之知,委爻然之事,付之天下而已。

〔疏〕隨機感以接物,運至知以應時,理無可視聽之色聲,事有不得已之形勢。故為宗師者,曠然無懷,付之群智,居叉然之會,乘之以游者也。

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

〔注〕丘者,所以本也;以性言之,則性之本也。夫物各有足,足於本也。付群德之自循,斯與有足者至於本也,本至而理盡矣。

〔疏〕丘,本也。以德接物,順物之性,性各有分,止分而足。順其本性,故至於丘也。

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

〔注〕几此皆自彼而成,成之不在己,

則雖處萬機之極,而常閒暇自適,忽然不覺事之經身,悅然不識言之在口。而人之大迷,真謂至人為勤行者也。

〔疏〕夫至人者,動若行雲,止若谷神,境智洞忘,虛心玄應,豈有懷於為物,情係於拯救者乎。而几俗之人,觸塗封執,見舟航庶品,亭毒群生,實謂聖人勤行不怠。詛知汾水之上,凝淡寶然?故文云孰肯以物為事。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注〕常無心而順彼,故好與不好,所善所惡,與彼無二也。

〔疏〕既忘懷於美惡,亦遣蕩於愛憎。故好與弗好,出自几情,而聖智虛融,未嘗不一。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注〕其一也,天徒也;其不一也,人徒也。夫真人同天人,均彼我,不以其一異乎不一。

〔疏〕其一,聖智也;其不一,几情也。既而凡聖不二,故不一皆一之也。

其一與天為徒,

〔注〕無有而不一者,天也。

其不一與人為徒。

〔注〕彼彼而我我者,人也。

〔疏〕同天人,齊萬物,與玄天而為類也。彼彼而我我,將凡庶而為徒也。

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注〕夫真人同天人,齊萬致。萬致不相非,天人不相勝,故曠然無不一,冥然無不在,而玄同彼我也。

〔疏〕雖復天無彼我,人有之非,確然論之,咸歸空寂。若使天勝人劣,豈謂齊乎。此又混一天人,冥同勝負。體斯趣者,可謂真人者也。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注〕其有晝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極,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係哉。

〔疏〕夫旦明夜閤,天之常道;死生來去,人之分命。天不能無晝夜,人焉能無死生。故任變隨流,我將於何係哉。

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

〔注〕夫真人在晝得晝,在夜得夜。以死生為晝夜,豈有所不得。今人之有所不得而憂娛在懷,皆物情耳,非理也。

〔疏〕夫死生晝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係哉。而流俗之徒,逆於造化,不能安時處順,與變俱往,而欣生惡死,哀樂存懷。斯乃几物之滯情,豈是真人之通智也。

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

〔注〕卓者,獨化之謂也。夫相因之功,莫若獨化之至也。故人之所因者,天也;天之所生者,獨化也。人皆以天為父,故晝夜之變,寒暑之節,猶不敢惡;隨天安之。況乎卓爾獨化,至於玄冥之境,又安得而不任之哉。既任之,則死生變化,唯命之從也。

〔疏〕卓者,獨化之謂也。彼之眾人,稟氣蒼昊,而獨以天為父,身猶愛而重之,至於晝夜寒溫,不能返逆。況乎至道窈冥之鄉,獨化自然之境,生天生地,開闢陰陽,適可安而任之,何得拒而不順也。

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注〕夫真者,不假於物而自然也。夫自然之不可避,豈直君命而已哉。

〔疏〕愈,猶勝也。其真則向之獨化者也。人獨以為君王為勝己尊貴,尚頂身致命,不敢有避,而況玄道至極,自然之理,欲不從順,其可得乎。安排委化,固其宜矣。

泉個,魚相與處於陸,相陶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注〕與其不足而相愛,豈若有餘而相志。

〔疏〕此起譬也。江湖浩瀚,游泳自在,各足深水,無復往還,彼此相忘,恩情斷絕。洎乎泉源旱涸,鱸鮪困苦,共處陸地,頻尾曝腮。於是吐沬相濡,徇氣相濕,恩愛往來,更相親附,比之江湖,去之遠矣。亦猶大道之世,物各逍遙,雞犬聲聞,不相來往。淳風既散,澆浪漸興,從理任教,聖邇斯起;矜整躉以為仁,提跋以為義,父子兄弟,懷情相欺。聖人羞之,良有以也。故知魚失水所以徇濡,人喪道所以親愛之者也。

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注〕夫非譽皆生於不足。故至足者,忘善惡,遺死生,與變化為一,曠然無不適矣,又安知堯桀之所在邪。

〔疏〕此合喻。夫唐堯聖君,夏桀庸主,故譽堯善而非桀惡,祖迷堯舜以勗將來,七義之興,自玆為本也。豈若無善無惡,善惡兩忘;不是不非,是非雙遣。然後出生入死,隨變化而遨進;莫往莫來,履玄道而自得;豈與夫咐濡聖述,同年而語哉。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注〕夫形生老死,皆我也。故形為我載,生為我勞,老為我佚,死為我息,四者雖變,未始非我,我奚惜哉。

〔疏〕大塊者,自然也。夫形是構造之物,生是誕育之始,老是耆艾之年,死是氣散之日。但運載有形,生叉勞苦;老既無能,暫時問逸;死滅還無,理歸停憩;四者雖變而未始非我,而我坦然何所惜邪。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注〕死與生,皆命也。無善則已,有善則生,不獨善也。故若以吾生為善乎?則吾死亦善也。

〔疏〕夫形生老死,皆我也。故以善吾生為善者,吾死亦可以為善矣。

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

〔注〕方言死生變化之不可逃,故舉無逃之極,然後明之以鈴變之符,將任化而無係也。

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注〕夫無力之力,莫大於變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趨新,負山嶽以合故故。不暫停,忽已涉新,則天地萬物無時而不移也。世皆新矣,而自以為故;舟日易矣,而視之若舊;山日更矣,而視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復今我也。我與今俱往,豈常守故哉。而世莫之覺,橫謂今之所遇可係而在,豈不昧哉。

〔疏〕夜半閤冥,以譬真理玄邃也。有力者,造化也。夫藏舟船於海壑,正合其宜;隱山嶽於澤中,謂之得所。然而造化之力,擔負而趨,變故日新,驟如逝水。凡惑之徒,心靈愚昧,真謂山舟牢固,不動婦然。豈知冥中貿遷,無時暫息。昨我今我,其義亦然也。

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遲。

〔注〕不知與化為體,而思藏之使不化,則雖至深至固,各得其所宜,而無以禁其日變也。故夫藏而有之者,不能止其逐也;無藏而任化者,變不能變也。

〔疏〕遁,變化也。藏舟於壑,藏山於澤,此藏大也;藏人於室,藏物於器,此藏小也。然小大雖異而藏皆得宜,猶念念遷流,新新移改。是知變化之道,無處可逃也。

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逅,是恆物之大情也。

〔注〕無所藏而都任之,則與物無不冥,與化無不一,故無外無內,無死無生,體天地而合變化,索所逐而不得矣。此乃常存之大情,非一曲之小意。

〔疏〕怛,常也。夫藏天下於天下者,豈藏之哉?蓋無所藏也。故能一死生,冥變化,放縱寰宇之中,乘造物以遨遊者,斯藏天下於天下也。既變所不能變,何所逐之有哉。此乃體凝寂之人物,達大道之真情,豈流俗之迷徒,運人間之小智耶。

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之未始有極也,

〔注〕人形乃是萬化之一遇耳,未足獨喜也。無極之中,所遇者皆若人耳,豈特人形可喜而餘物無樂邪。

其為樂可勝計邪。

〔注〕本非人而化為人,化為人,失於故矣。失故而喜,喜所遇也。變化無窮,何所不遇。所遇而樂,樂豈有極乎。

〔疏〕特,獨也。犯,過也。夫大冶洪鑪,陶鑄群品,獨遇人形,遂以為樂。如形者,其貌類無窮,所遇即喜,喜亦何極。是以唯形與喜,不可勝計。

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逅而皆存。

〔注〕夫聖人遊於變化之塗,放於日新之流,萬物萬化,亦與之萬化,化者無極,亦與之無極,誰得逐之哉。夫於生為亡而於死為存,則何時而非存哉。

〔疏〕夫物不得逐者,自然也,孰能逃逐於自然之道乎。是故聖人遊心變化之塗,放任日新之境,未始非我,何往不存耶。

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

〔注〕此自均於百年之內,不善少而否老,未能體變化,齊死生也,然其平粹,猶足以師人也。

又況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

〔注〕此玄同萬物而與化為體,故其為天下之所宗也,不亦宜乎。

〔疏〕係,屬也。夫人之識性,明暗不伺,自有百年之中一生之內,從容平淡,群有欣槭,至於壽夭老少,都不介懷。雖未能忘生死,但復無嫌惡,猶足以為物師傅,人放效之。而況混同萬物,冥一變化。屬在至人,鈴資聖知,為物宗匠,不亦宜乎。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

〔注〕有無情之情,故無為也;有常無之信,故無形也。

〔疏〕明鑒同照,有情也。赴機若響,有信也。恬淡寂寞,無為也。視之不見,無形也。

可傳而不可受,

〔注〕古人傳而宅之,莫能受而有之。

可得而不可見;

〔注〕咸得自容,而莫見其狀。

〔疏〕寄言詮理,可傳也。體非量數,不可受也。方寸獨悟,可得也。離於形色,不可見也。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注〕明無不得有而無也。

〔疏〕自,從也。存,有也,虛通至道,無始無終。從本以來,未有天地,五氣未逃,天道存焉。故《老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云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者也。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注〕無也尸豈能生神哉?不神鬼帝而鬼帝自神,斯乃不神之神也;不生天地而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故夫神之果不足以神,而不神則神矣,功何足有,事何足恃哉。

〔疏〕言大道能神於鬼靈,神於天帝,開明三景,生立二儀,至無之力,有玆功用。斯乃不神而神,不生而生,非神之而神,生之而生者也。故《老經》云天得一以清,神得一以靈也。

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注〕言道之無所不在也,故在高為無高,在深為無深,在久為無久,在老為無老,無所不在,而所在皆無也。且上下無不格者,不得以高卑稱也;外內無不至者,不得以表裹名也;與化俱移者,不得言久也;終始常無者,不可謂老也。

〔疏〕太極,五氣也。六極,六合也。且道在五氣之上,不為高遠;在六合之下,不為深邃;先天地生,不為長久;長於廈古,不為耆艾。言道非高非深,非久非老,故道無不在而所在皆無者也。

稀韋氏得之,以挈天地;

〔疏〕稀韋氏,文字已前遠古帝王號也。得靈通之道,故能驅馭群品,提挈二儀。又作契字者,契合也,言能混同萬物,符合二儀者也。

伏犧氏得之,以襲氣母;

〔疏〕伏犧,三皇也,能伏牛乘馬,養伏犧牲,故謂之伏犧也。襲,合也。氣母者,元氣之母,應道也。為得至道,故能畫八卦,演六爻,調陰陽,合元氣也。

維斗得之,終古不武;

〔疏〕維斗,北斗也,為眾星綱維,故謂之維斗。武,差也。古,始也。得於至道,故歷於終始,維持天地,心無差武。

日月得之,終古不息;

〔疏〕日月光證於一道,故得終始照臨,竟無休息者也。

堪坏得之,以襲崑崙;

〔疏〕崑崙,山名也,在北海之北。堪坏,崑崙山神名也。襲,入也。堪坏人面獸身,得道入崑崙山為神也。

馮夷得之,以遊大川;

〔疏〕姓馮,名夷,弘農華陰潼鄉堤首里人也,服八石,得水仙。大川,黃河也。天帝錫馮夷為河伯,故游處盟津大川之中也。

肩吾得之,以處太山;

〔疏〕肩吾,神名也。得道,故處東岳為太山之神。

黃帝得之,以登雲天;

〔疏〕黃帝,軒轅也。探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鼎成,有龍垂於鼎以迎帝,帝遂將群臣及後官七十二人,白日乘雲駕龍,以登上天,仙化而去。

顓頊得之,以處玄宮;

〔疏〕顓頊,即黃帝之孫,即帝高陽也,亦日玄帝。年十二而冠,十五佐少昊,二十即位。探羽山之銅為鼎,能召四海之神,有靈異。年九十七崩,得道,為北方之帝。玄者,北方之色,故處於玄官也。

禺強得之,立乎北極;

〔疏〕禺強,水神名也,亦曰禺京。人面烏身,乘龍而行,與顓頊並軒轅之胤也。雖復得道,不居帝位而為水神。水位北方,故位號北極也。

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

〔疏〕少廣,西極山名也。王母,太陰之精也,豹尾,虎齒,善笑。舜時,王母遣使默玉環,漢武帝時,獻青桃。顏容十六七女子,甚端正,常坐西方少廣之山,不復生死,故莫知始終也。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

〔疏〕彭祖,帝顓頊之玄孫也。封於彭城,其道可祖,故稱彭祖,善養性,得道者也。五伯者,昆吾為夏伯,大彭豕韋為殷伯,齊桓晉文為周伯,合為五伯。而彭祖得道,所以長年,上至有虞,下及殷周,凡八百年也。

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束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注〕道,無能也。此官得之於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自得耳,道不能使之得也;我之未得,又不能為得也。然則凡得之者,外不資於道,內不由於己,掘然自得而獨化也。夫生之難也,猶獨化而自得之矣,既得其生,又何息於生之不得而為之哉。故夫為生果不足以全生,以其生之不由於己為也,而為之則傷其真生也。

〔疏〕武丁,殷王名也,號日高宗。高宗夢得傅說,使求之天下,於陝州河北縣傅巖版築之所而得之,相於武丁,奄我清泰。傅說,星精也。而傅說一星在箕尾上,然箕尾則是二十八宿之數,維持東方,故言乘東維、騎箕尾;而與角亢等星比並行列,故云比於列星也。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