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註疏/卷十一

目錄 南華真經註疏
◀上一卷 卷十一 外篇馬蹄第九 下一卷▶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十一

河南郭象注

唐西華法師成玄英疏

外篇馬蹄第九 编辑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齡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

〔注〕駑驥各適於身而足。

〔疏〕魷,齒也;踐,履;禦,捍;翹,舉也。夫蹄踐霜雪,毛禦風寒,飢即魷草,渴即飲水,逸豫適性,即舉足而跳躑,求稟乎造物,故真性豈願羈舉率棧而馬服養之乎。況萬有參差,咸資素分,安排任性,各得逍遙,不矜不企,即生涯可保。

雖有羲臺路寢,無所用之。

〔注〕馬之真性,非辟鞍而惡乘,但無羨於榮華。

〔疏〕羲,養也,謂是貴人養衛之臺觀也。亦言:羲臺,猶靈臺也。路,大也,正也,即正寢之大殿也。言馬之為性,欣於原野,雖有高臺大殿,無所用之。況清虛之士,淳樸之民,樂彼茅茨,安玆甕牖,假使丹楹刻桶,於我何為。

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維之,連之以羈畢,編之以早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

〔注〕有意治之,則不治矣。治之為善,斯不善也。

〔疏〕《列子》云:姓孫,名陽,字伯樂,秦穆公時善治馬人。燒,鐵炙之也。剔,謂剪其毛;刻,謂削其蹄;絡,謂著籠頭也。羈,謂連枝絆也;暈,謂約前兩腳也。阜,謂槽櫃也。棧,編木為梡,安馬腳下,以去其濕,所謂馬林也。夫不能任馬真性,而橫見燒剔,既乖天理,而死者已多。況無心徇物,性命所以安全;有意治之,天年於焉夭折。

飢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極飾之患,而後有鞭莢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注〕夫善御者,將以盡其能也。盡能在於自任,而乃走作驅步,求其過能之用,故有不堪而多死焉。若乃任駑驥之力,適遲疾之分,雖則足進接乎八荒之表,而眾馬之性全矣。而或者聞任馬之性,乃謂放而不乘;聞無為之風,遂云行不如外;何其往而不返哉。斯失乎莊生之旨遠矣。

〔疏〕根,街也,謂以寶物飾於鑪也。帶皮日鞭,無皮日笑,俱是馬杖也。夫馳驟過分,飢渴失常,整之以衡軏,齊之以鑪轡,威之策笑,而求其以分外之能,故駑聆不堪,而死已過半。聖智治物,其損亦然。

陶者曰:我善治壇,圓者中規,方者中矩。

〔疏〕範土曰陶。陶,也,亦室也。淔,黏也,亦土也。謂陶者善能調和水土而為瓦器也,運用方圓,必中規矩也。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

〔疏〕釶,曲也。繩,直也,謂匠人機巧,善能治木,木之曲直,叉中鉤繩。

夫壇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

〔疏〕土木之性,稟之造物,不求曲直,豈慕方圓;陶者匠人,浪為臧否。

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壇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注〕世以任自然而不加巧者為不善於治也,揉曲為直,厲駑習驥,能為規矩以矯拂其性,使死而後已,乃謂之善治也,不亦過乎。

〔疏〕此總舉前文以合其譬。然世情愚惑,以治為善,不治之為偽,偽莫大焉。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

〔注〕以不治治之,乃善治也。

〔疏〕然,猶如此也。《莊子》云:我意謂善治天下,不如向來陶匠等也。善治之衍,列在下文。

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

〔注〕夫民之德,小異而大同。故性之不可去者,衣食也;事之不可廢者,耕織也;此天下之所同而為本者也。守斯道者,無為之至也。

〔疏〕彼民,黎首也。言蒼生皆有真常之性而不假於物也。德者,得也。率其真常之性,物各自足,故同德。郭象云,性之不可去者衣食,事之不可廢者耕織,比夭下之所伺而為本也,守斯道也,無為至矣。

一而不黨,命曰天放。

〔注〕放之而自一耳,非黨也,故謂之天放。

〔疏〕黨,偏也。命,名也。天,自然也。夫虛通一道,亭毒群生,長之育之,無偏無黨。若有心治物,則乖彼天然,直置放任,則物皆合足,故名曰天放也。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

〔注〕此自足於內,無所求及之貌。

〔疏〕填填,滿足之心。類類,高直之貌。夫太上淳和之世,遂初至德之時,心既遣於是非,行亦忘乎物我。所以守真內足,填填而處無為;自不外求,顛類而進於虛淡。

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

〔注〕不求非望之利,故止於一家而足。

〔疏〕蹊,徑;隧,道也。舟,船也。當是時,即至德之世也。人知守分,物皆淳樸,不伐不奪,徑道所以可遺;莫往莫來,船橋於是乎廢。

萬物群生,連屬其鄉;

〔注〕混芒而同得也,則與一世而淡漠焉,豈國異而家殊哉。

〔疏〕夫混芒之世,淳和淡漠。故無情萬物,連接而共里問;有識群生,係屬而同鄉縣;豈國異政而家殊俗哉。

禽獸成群,草木遂長。

〔注〕足性而止,無吞夷之欲,故物全。

〔疏〕飛禽走獸不害,所以成群;蔬草果木不伐,遂其盛茂。

是故禽獸可係羈而遊,烏鵲之巢可攀援而閣。

〔注〕與物無害,故物馴也。

〔疏〕人無害物之心,物無畏人之慮。故山禽野獸,可羈係而邀遊;鳥鵲巢案,可攀援而窺望也。

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疏〕夫徇物邪僻為小人,履道方正為君子。既而巢居穴處,將鳥默而不分;含哺鼓腹,混群物而無異;於何而知君子,於何而辮小人哉。

同乎無知,其德不離;

〔注〕知則離道以善也。

〔疏〕既無分別之心,故同乎無知之理。又不以險德以求行,故抱一而不離也。

同乎無欲,是謂素樸;

〔注〕欲則離性以飾也。

[疏〕同遂初之無欲,物各清康;異末代之浮華,人皆淳樸。

素樸而民性得矣。

〔注〕無煩乎知欲也。

〔疏〕夫蒼生所以失性者,皆由滯欲故也。既而無欲素樸,真性不喪,故稱得也。此一句總結已前至德之美者也。

及至聖人,

〔注〕聖人者,民得性之逵耳,非所以逵也。此云及至聖人,猶云及至其進也。

蹩躉為仁,緹跤為義,而天下始疑矣;澶漫為樂,摘僻為禮,而天下始分矣。

〔注〕夫聖進既彰,則仁義不真而禮樂離性,徒得形表而已矣。有聖人即有斯弊,吾若是何哉。

〔疏〕自此已上,明淳素之德;自此已下,斥聖邇之失。及至聖人,即五帝已下行聖進之人也。整躉,用力之貌。提跋,矜恃之容。澶漫是縱逸之心,摘僻是曲拳之行。夫淳素道消,澆偽斯起。緹趺恃裁非之義,整躉夸偏愛之仁,為漫澶貴奢淫之樂,摘僻尚浮華之禮,於是宇內分離,蒼生疑惑,亂天之經,自斯而始矣。

故純樸不殘,孰為犧樽。白玉不毀,孰為珪璋。

〔疏〕純樸,全木也。不殘,未彫也。孰,誰也。犧樽,酒器,刻為牛首,以祭宗廟也。上銳下方日珪,半珪日璋。此略舉譬喻,以明澆競之治也。

道德不廢,安取仁義。

〔疏〕此合譬也。夫大道之世,不辮是非;至德之時,未論憎愛。無愛則人心自息,無非則本述斯忘,故《老經》云大道廢,有仁義矣。

性情不離,安用禮樂。

〔疏〕禮以檢進,樂以和心。情苟不散,安用和心。性苟不離,何勞檢進。是知和心檢進,由乎道喪也。

五色不亂,孰為文釆。五聲不亂,孰應六律。

〔注〕凡此皆變樸為華,棄本崇末,於其天素,有殘廢矣,世雖貴之,非其貴也。

〔疏〕夫文釆本由相問,音樂貴在相和。若各色各聲,不相顯發,則官商備散,無由成用。此重起譬,卻證前旨。

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

〔注〕工匠則有規矩之制,聖人則有可尚之進。

〔疏〕此總結前義。夫工匠以犧樽之器殘淳樸之木,聖人以仁義之進毀無為之道,為弊既一,獲罪宜均。

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跟。馬知已此矣。

〔注〕御其真知,乘其自陸,則萬里之路可致,而群馬之性不失。

〔疏〕靡,摩也,順也。提,踏也。已,止也。夫物之喜怒,稟自天然,率性而動,非由矯偽。故喜則交頸而靡順,怒則分背而緹踏,而馬之知解適盡於此,食草飲水,樂在其中矣。

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閩扼驚曼詭銜竊轡。

〔疏〕衡,轅前橫木也。扼,又馬頸木也。月題,額上當顱,形似月者也。介,獨也。倪,眸睨也。閩,曲也。驚,抵也。曼,突也。詭,詐也。竊,盜也。夫馬之真知,唯欣放逸;不求服飾,豈慕榮華。既而加以月題,齊以衡扼,乖乎天性,不任困苦,是以譎詐萌出,睥睨曲頭紋扼,抵突御人。竊轡即盜脫籠頭,詭街乃吐出其勒。良由乖損真性,所以矯偽百端者矣。

故馬之知而能至盜者,伯樂之罪也。

〔注〕馬性不同而齊求其用,故有力竭而態作者。

〔疏〕態,姦詐也。夫馬之真知,適於原野,馳驟過分,即矯詐心生,詭竊之態,罪歸伯樂也。

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已此矣。

〔注〕此民之真能也。

〔疏〕之,適也。赫胥,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日赫胥,蓋炎帝也。夫行道之時,無為之世,心絕綠慮,安居而無所為;率性而動,遊行而無所往。既而含哺而熙戲,與嬰兄而不殊;鼓腹而遨遊,將童子而無別。此至淳之世,民能如此也。

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縣跤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跟歧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也。此亦聖人之過也。

〔注〕其過皆由乎迸之可尚也。

〔疏〕夫屈曲折旋,行禮樂以正形體;高懸仁義,令企慕以慰心靈;於是始提趺自矜,好知而興矯詐;經營利祿,爭歸而不知止。噫。聖邊之過者也。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