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 吳郡志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塚墓

编辑

吳太伯墓。《吳越春秋》云:太伯卒,葬於梅里平墟。梅里,今屬常熟縣。又《史記正義》引《括地誌》:太伯塚在吳縣北五十里,無錫縣界西梅里村鴻山上,去太伯所居城十里。《吳地記》又云:太伯塚在吳縣北,去城十里。未詳孰是。

吳王闔廬墓,在虎丘山劍池下。《吳越春秋》云:闔閭葬於國西北虎丘,穿土為山,積壤為丘。發五郡之士十萬人,共治千里,使象摙士鑿池。四周水深丈餘,銅槨三重。澒水銀為池,池廣六十步。黃金珠玉為鳧雁,扁諸之劍,魚腸之干在焉。葬之三日,金精上揚,為白虎據墳,故曰虎丘。《越絕芹》云:闔閭塚,在閶門外虎丘下。池廣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銅棺三重,澒池六尺。玉鳧之流,扁諸之劍三千,方圜之口三千,盤郢、魚腸之劍在焉。發卒十萬餘人築治之。葬之三日,白虎居其上。二說略有同異,顧墳丘中事,又古今遼絕,無所考驗,今兩存之。餘見“雲巖寺”及《往跡》、《塚墓》、《考證》等門。

【王禹偁詩:惜哉吳王墓,秦帝常〔嚐〕開破。應笑埋金玉,千年賈為禍。不待虎跡消,已聞鮑車過。又是驪山頭,炎炎三月火。】

吳女墓,在閶門外。闔廬女曰滕玉,王與夫人及女會食蒸魚。王前嚐半而與女,女怒曰:“王食魚辱我”。乃自殺。闔閭痛之,葬於國西閘門外。鑿池積土,文石為槨。題湊為中,以金鼎、玉杯、銀樽、珠襦之寶送女。乃舞白鶴於吳市中,令民隨而觀之。使男女與鶴俱入羨門,因發機以掩之,殺生以送死,國人非之,又取土時,其地為湖,號女墳湖。《吳地記》曰:吳王葬女,取土成湖。

【皮日休《女墳湖》詩:萬貴千奢已寂寥,可憐忠憤為誰嬌?須知韓重相思骨,直在芙蓉向下消。陸龜蒙:水平波淡繞回塘,鶴殉人沉萬古傷。應是離魂雙不得,至今沙上少鴛鴦。】

齊女墳,在虞山。吳太子娶齊女,女思齊而病。將死曰:令死者有知,必葬我於虞山之巔,以望齊國。闔閭傷之,如其言,葬虞山之巔。【《吳越春秋》】

吳王夫差墓,在陽山。《越絕書》謂:越王棲夫差於餘杭山,去吳縣五十里,即今名陽山。《越絕》文〔又〕云:夫差塚在猶亭西卑猶之位,近太湖。越王令干戈人以一●〈土累〉【力秧反】土葬之。《吳越春秋》云:夫差既伏劍,越王以禮葬之秦餘杭山卑猶。宰嚭亦葬其傍。《史記正義》:夫差棲於姑蘇山,轉戰西北,敗於干遂。【干遂,遂名,一作隧。】在蘇州西北四十裏里安山,有遂山。

夫差義子墳,一十八所。在秦餘杭山東。【《吳地記》】

巫臣塚,即申公巫臣也。《郡國誌》云:在匠門西南,亦曰巫門。

干將墓,在匠門外。干將與區冶同師,其妻曰莫耶。吳王使鑄劍二,干將匿其陰,王殺之。《吳地記》曰:匠門,本名干將門,門外有干將墓。後語訛呼為匠門。餘見《土物》條。

要離墓,在閶門外金昌亭傍。

專諸墓,在閶門外。

吳孫王墓,在盤門外三里。政和間,村民發墓磚,皆作篆隸,為“萬歲永藏”之文。得金玉瑰異之器甚多。有東西銀杯,初若燦花,良久化為腐土。又得金搔頭十數枚,金握臂二,皆如新。并瓦薰爐一枚,與近世陸墓所燒略相似。而箱底有灰炭如故。父老相傳云:長沙王墓。按長沙王,即孫策。又恐是其母、若妻墓。郡守聞之,遽命掩塞。所得古物,盡歸朱勔家。洪芻《香譜》亦略載此事。郡人楊友夔為詩序其事為詳,但直指以為堅墓,故有高陵之句。按史:堅自葬曲阿。紹興〔熙〕辛亥,提舉常平張體仁始加考訂,以為孫氏疑墓,姑從鄉人謂之孫王墓。又命郡人舉賢良方正滕宬〔崴〕記其事,複以史考之,定為孫策所葬,與世俗長沙王之說稍合。今皆錄之。

【楊友夔:闔閭城南荒之丘,昔誰葬者孫豫州。久無過客為下馬,時有牧童來放牛。居然珍寶出光性?識者夜見蹤其由。玉環金碗列城市,上花不蝕餘千秋。州家廉問亟封守,賊曹掩骼窮奸偷。已知其中有可欲,亦恐未免無窮憂。當時義師奮四海,少日已無袁與劉。英雄異世凜如在,暴露無乃為神羞。人士浮脆無可料,螻蟻烏鳶從所求。高陵勸爾一杯酒,自古南山能錮不。 滕龐〔歲〕《孫丘墓記》云:出盤門三里,有高塚,或得其塚磚,有文在側,曰“萬歲永藏”。問其傍老人,曰孫王墓也。又曰,孫氏〔王〕,長沙王也。或傳其先世之說。盜嚐發取藏金玉,未竟敗,獲有碑,已斷缺不全,止辨有“中平年”三字,復掩之。後郡置窯其旁,取上為磚埴,號官窯。後又以授民,田牧其上。前常平使者創叢塚,建齊升院,與孫墓相附近。院甫成,會徙他官,將去職。一日始得其事,立命其屬表之。為之表者不暇詢號,題曰先賢墓。今使者以為失事實,不可示久遠。即命吳縣主簿劉允武訂其事,乃具條所得塚傍老人之言以報,屬宬〔崴〕記之。按陳壽《》:長沙王,字伯符,始受漢爵為吳侯。大皇稱帝,追封長沙威王,而其子紹嗣,封於吳。此墓當盜伐時,有楊友夔舜韶者,作詩吊之,乃以為孫破虜墓。陳壽《誌》破虜薨葬曲阿,楊詩固已差謬。則所傳長沙土者,幾是。按中平元年,朱雋表破虜為佐軍司馬,討張角。楊蓋據碑有中平年字,故定以為破虜,而不考其史。《江表傳》載:破寅為雋佐軍,留家壽春。長沙王方十餘歲,已能與知名士交。周瑜自舒來壽春,勸王徙舒,則碑之所稱或為王也。又壽《誌》及裴松所補,孫氏自破虜而下,皆出所葬地,獨王不言葬。而王之薨,其將周瑜、呂範皆赴喪了吳。至大皇始用張弦計,自吳徙秣陵,則王之葬,當在吳世。然碑今既不存,欲訂而表之。其傳疑曰孫王墓者,從俗稱也。舜韶《序》其詩又稱:盜所得塚中物,有東西銀杯、金搔頭、金握臂、瓦薰爐,中灰炭猶存。其物皆歸未耐家,寅政和內申也。前使者姓詹氏,名體仁,寧元善。今使者姓徐氏,寧子宜。紹熙二年三月三日記。】

漢丞相陸烈墳,在餘杭山東二里。【《吳地記》】

山陰縣令陸寂墳,在陸烈(墓)東二里。【《吳地記》】

皋伯通墳,在胥門外,今號伯通墩。【《吳地記》】

梁鴻墓,在金昌亭南。皋伯通以要離烈士,梁生清高,因附葬之。《吳地記》云:在太伯廟南,與要離墳相並。陸龜蒙云:伯鸞墓,在吳門金昌亭下幾一裏。嚐作文以祭焉。

【龜蒙詞云:先生為五噫之歌,漢天子聞而病諸,南走乎大江之波。奔氏之宇下,誌沉潛靡他。自吳粲以舉臼,夫人之勒亦多。不懷王〔誌〕於將沒,適乎道之無頗。比要離之烈魄,塚雖夷而不磨。嗟余後先生之干祀,聊奉奠而來過。俯灌地而仰語,顧先生之謂何。心褊性誕,客他人之宇下不得。故力耕而自穫。所以法先生之義,庶五噫之可學。】

漢陸績墳,在閶門外太伯廟西。【《吳地記》】

晉顧和塚,榮之侄。張翰墳,在橫山東五里。【《吳地記》】

門下侍郎陸雲公墳,在橫山。【《吳地記》】

侍中朱桓墳,在橫山。【《吳地記》】

兵部侍郎石崇墳,在吳縣西六里。【《吳地記》】

黃門侍郎潘嶽墳,在石崇墳之西北。【《吳地記》】

上將軍顧榮墳,在吳縣東南一十七里。【《吳地記》】

偏將軍步騭墳,在吳縣西北三里一百步。【有碑。《吳地記》。】

將軍袁山松墳,在橫山二里。【《吳地記》】

江纂墓,江迪子也。木瀆孫起卿,頃於天平山下地名上沙,獲墓碑。乃以大方博刻之,字畫俱存,與石無異。

【起卿為賦詩:家有古掾〔塚〕碑,近自田家獲。藏之五六年,末共見竹錄,古苔忙義理,封結殆莫識。偶然嗟其窮,一一為磨剔。始若漫無文,細尋適可讀。文雲晉江纂,長夜垂茲刻,貞石殊不用,塊然怔埏埴。合葬無別銘。背面書反覆。一字不涉華,本枝記明白。二父遂兼書,於迪乃宗嫡。[誌云:養父諶,本父,迪也。]考諸晉史篇,真是小出入。字書亦瞼勁,然不類鐫斫。漢魏尚豐碑,此獨何褊迫?豈時了喪亂,不暇如品式。於時義熙季,歲次實庚戌。五胡剖中原,典午竄南極。苟簡理宜爾,寧詒不孝責。審訂既昭然,疑去喜自適。歷年七百餘,瞥爾駒過隙。名節苟不傅,埃化先瓦石。置茲當眼前,用代銘幾席。】

梁顧野王墓,在吳縣楞伽山下,近越來溪。紹興問,其碑石雖皺剝斷裂,尚巍然植立。後為醉人推仆,石碎於地,今尚有存者。又《吳地記》云:在橫小別隅,平地不起墳。

唐陸象先墓,在光福山西,土人皆能指其處。

綽堆,在昆山縣西數裏,相傳為黃幡綽墓。又云,村人皆善滑稽,未詳也。堆字本從土、從享、從文,避禦名改焉。

陸龜蒙墓。顏蕘誌其墓,吳子華為祭文曰:“觸即碎,潭下月。拭不滅,玉上墮。”【《摭言》】

吏部尚書姚紹之墳,在吳縣南五里一百步。【《吳地記》】

真娘墓,在虎丘寺側。《雲溪友議》云:吳門女郎真娘,死葬虎丘山。時人比之蘇小小,行客題墓甚多。

【唐舉子譚銖題云:虎丘山下塚累累,松柏蕭條盡可悲。何事世人唯重色,真娘墓上獨留詩。 白居易:真娘墓,虎丘道。不識真娘鏡中面,唯見真娘墓頭草。風〔霜〕摧桃李風折蓮,真娘死時猶少年。脂膚荑手不牢固,世間尤物難留連。雞留連,易銷歇。塞北花,江南雪。 李紳詩序云:真娘,吳之妓人,歌舞有名者。死葬虎丘寺前,吳中少年從其志也。墓多花草,以蔽其上。嘉興縣前,亦有吳妓人蘇小小墓。風雨之夕,或聞其上有歌吹之音。詩云:一株繁豔春城盡,雙樹慈門忠草生。愁態自隨風燭減,愛心難逐雨花輕。黛消波月空瞻影,歌息梁塵有梵聲。還似錢塘蘇小小,秖應廻首是卿卿。王禹偁:女命在於色,士命在於才。無才無色者,未死如塵灰。虎丘真娘墓,止址空上堆。香魂與膩骨,銷散如黃埃。何事千百年,一名長在哉?吳越多婦人,死即藏山隈。無色故無名,丘塚空崔嵬。唯此真娘墓,客到情徘徊。我是好名士,為爾傾一杯。我非好色者,後人無相哈。 楊備:冰肌玉骨行追妍,粉作嬌雲黛作煙。知有香魂埋不得,夜深岩底月中仙。】

范文正公祖墓,在天平山三讓原。曾祖夢齡,舊名徵夢。避皇朝諱,改今名。事吳越,終蘇州糧料判官。祖讚時。童子出身,終秘齊監。父墉,從錢仿歸朝,終武寧節度,掌書記。天平,吳巨鎮。周遭十里,石山而土穴,人以為范氏慶源云。

 

本宋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