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師三尼醫世說述
呂祖師三尼醫世說述 清 |
|
呂祖師三尼醫世說述
龍門第八戒子黃守中題 龍門第九代戒子陶太輯
第十一代閔一得謹疏 第十二代瀋陽一恭校
序
编辑文所以載道也,余聞世間是文久矣。憶自弱冠時,得侍東籬老師于桐柏山。師秦天人,年已百有十餘歲,姓高氏。浙閩總制高公,蓋師同宗也,巡邊過山,以三尼醫世說師。師曰:“吾曾見於王陽明先生簣中書之內編,其門人王龍溪刻以傳世者,是羲黃以身治世之大道也;又嘗聞諸駐世神仙李泥丸,吾門下沈一炳,曾三遇之,一炳嘗以‘三尼’兩字,叩於泥丸,泥丸曰:‘此道傳自羲黃,仲尼牟尼青尼三大聖人,闡以立教,三家之徒各述其入門之徑,集成一編,或曰說述,或曰心傳,或曰功訣,或曰功用’。今散軼矣,”余昔聞于高師者如此。
至乾隆丙午歲,十月二十六日,吾大師太虛翁是日離世,於先兩日授書一冊,囑收勿泄。其時尚達,不務慎守,友人攜赴晉寧,久借不歸,乃即呂祖三尼醫世功訣也。
歲己酉,浙督學朱石君先生按臨湖州,進謁于右文館。始知先生有是書珍藏,不以示人,頗疑有脫簡。聞金蓋藏本完善,以余為誠實可信,囑往索取,不得而返。乃示余所藏之本,系明代人手錄,有誠意伯跋。余擬錄之,適先生整裝將按他郡,匆匆不果。
越四載宦遊,過雞足山,訪住世神仙雞足道者于龍樹山房。仙姓黃名守中,西域月支人,元時進中國,久休雞足,故有是號。順治十六年入京師,求授太上三大戒于昆陽王律師,初無名字,自號野怛婆,華言求道士也。律師以其身休中國有年,因命以華姓名,曰黃守中,迄今滇人咸以黃真人呼之,年已五百有餘歲,而貌若六十許人,又眸炯炯,聲若洪鐘。案頭無多書,《佛說持世陀羅尼經》外,唯《三尼醫世說述》,核即東籬所見,太虛申說者。乞,勿與,請錄之。笑曰:“毋,子歸而求之“誠、訪”二美,得自集者,今非其時,姑待之”。餘因問曰:“某昔得有呂祖三尼醫世功訣,為某大師太虛翁所授,未及體閱,為友攜去,此書如何?”曰:“余向亦有之,善冊也,他日亦必得者”。敘問曰:“先生嘗行是說乎”。先生曰:“時哉,時哉!”又問曰:“聖如孔子,不以斯道醫世,何也?”曰:“聖人立人之極,行斯道于萬世者也,夫子之道大,不在一時也。且郟鄂定鼎,蔔年七百,春秋之季,其數已終,安知非參贊之神功?維持衰運,延續乃命於乎?”曰:“夫子若以斯道濟世,當時應大治矣”。曰:“春秋之時,孽海甚深,殺運將啟,天故未欲平治天下也,凡暴殄之氣足以致虛耗;淫之氣以致水澇,冤抑之氣致亢旱;悖逆之氣足以致兵刃。乖氣久布而入不散,則元氣隔閡而不通,無位之聖人能培人心固有之善,而不能鋤人世已稔之惡。師道立,則善人多,則可以維持世運。其自作不靖者,天將聚而殲之,非群布之士所得而治也。”曰:“然則斯道,亦有窮乎?”曰:“良醫攻疾,必去其疾,而後元氣可通,子不聞老子之言乎,道大、地大、王亦大”。王亦大者,薄海內外,百萬億生靈之所歸,有旋乾轉坤之權也。道與權合,則兵刑禮樂,革舊俗而新之,權足以去其疾而奠安之也。有道而無權,豈能于凶人敗類而亦安之懷之也哉。世之為病有二:曰人為之病,曰天運之病。人運之病,戾氣所鐘,所謂‘自作之孽不可活’,惟有權者能醫之。天運之病,協氣可追,所謂‘天作孽猶可為’也,惟有道者能醫之。然而天運亦轉移於人事,消戾氣於未萌之先,則天運亦應之。天運通,則元氣通,元氣通,則大化通,斯道乃大道而不窮也。在上之群之,則天地成天,於物一無所遺,在下之君之,則立人達人,於物亦大有所濟。以道醫世,不因世廢道也。況當升平之世,海宇又安,上有大聖人以為之主,道與權合,版圖之內,無有頑民汙吏,釀災厄以梗塞氣機。則此道流通,雖一介之士,亦有位天地育萬物之能事,得襄贊于不見不聞之中矣。若五行百物之生成,偶有編災小劫,行此道以補之,上合仁主之心,下濟生靈之厄,有不如響音斯應者乎!”余之受教于黃真人者如此。
至歲癸丑,遊洞庭之東山,休于朱氏。朱為吾山前輩九還翁孫,好玄學。出示藏本二冊,其一為文正中堂珍藏之書,亦屬謄本,而無名人手跋。其一為吾山石奄律師手錄于龍嶠山房,輯題于隱真黃祖者,文義更為明暢,殆雞足真人所稱詳善本也。因乞攜歸,其時未聞個中玄理,妄期道成而後行之。遲至道光五年,蒙吾太虛翁洵呈昔授醫世功訣,又沐呂祖臨沙,洋洋萬言,玄理乃明。始悔師傳功訣,為友攜赴晉寧,迄今未歸。幸有雞足真人,謂必自得。爰詳節錄沙示,又采聞見,集而注之。儒釋二家之說,則分引經義以補之,以未讀《持世經》故,爰附管窺七則,抄成一冊,詳述得詳書顛末,以祛無征之惑,將以公諸同志。稿既成,或有見而問曰:“是道,惟存心濟世者可行之,若私心用事之,亦可行乎?”餘悚然起立曰:“是何言歟!挾私則背道,必不可行,呂祖嘗降壇,誠告曰,‘二氣之用,陽為德,陰為刑,動於私,即入于陰。中正慈祥則為德,邪忒兇暴則為刑,苟非利物濟人心之心,而欲以吾氣引動乾坤之氣,則刑氣所召,間不容髮,天魔應之,天神弑之,其禍甚速,自取滅亡,曆劫不赦,悔不可追,’祖師明訓如此。”故學道者,正心為第一義,識此,以為玩褻是書者鑒焉。時道光戊子年孟夏望日嗣龍門正宗第十一代閔一得謹序。
原序
编辑太始之初,道立於一。確不可拔,而無所倚;堅不可破,而無所住。無貳無間,無內無外,靜而無靜,動而無動。剛柔健順之示判,而為至剛至柔至順之所由出。大生之母,大道之原,是曰真一。真一者,先天之精活潑潑地,其發不可遏。發則通,通則為陽,其複則為陰,通複是氣之始。陽清則升,陰濁則降,清濁為形之始。故真一為生天生地之始,體萬有而空萬有,無極是也。惟無,故無隔閡,故極靈極明;惟無,故無掛無礙,故能屈能伸。人物得其靈明之理而為性,得其屈伸之氣而為命。萬物皆在性命之中,性命皆在真一之中。性命之外無道,性命之外無教,三教同出於一也。儒盡性以立命;釋見性而度命;道成性以複命。儒貫一,釋皈一,道得一。而其功化之極,則皆無遠勿屆,流行於四大部洲而無所底止。儒家之道,至於位天地育萬物,所過者化,所存者神;〈謝按:先天一炁運動於“某處”,則某處必被改變、融化。先天一炁伏於某處不用,則某處必生靈覺之神。有“某處”否?實無某處也!真一者,先天一炁也。故曰“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斯一言刮盡金丹全部作用。〉釋家之道,至於無住相佈施,四維上下虛空福德,不可思量;道家之道,至於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恃,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其宗旨,皆無為而濟世,豈舍己而從事於世哉!有生一來,人我同此一性,同此一命,即同此一道。形隔而氣通,氣通則性命通,極之天之所覆,地之所載,皆一氣呼吸之所通。道在我,則我為宰。其始,一物不有;其終,一物不遺。而其妙萬物也,仍一物不有。斯道也,何道也?真一之道也。成己成物,皆道中之事。萬物各正性命,而後道之量於是乎全,遺世獨立,不可以言道,此醫世之說所由來也。醫世之說,其本經全書,自有金簡玉函,藏在天府,世不概見。此書全部,尚有儒釋醫世說述。太律師昆陽王祖聞諸異人雲:“儒毀于秦,釋毀于晉,世不可得而見矣。”世所流傳者,特道宗醫世入手之則。蓋呂祖駐世時,得聞是說,闡述本經之義,授之法嗣,乃本經注疏,不是經文,故其文平近易曉,而于經中玄微功候,尚未述及。第就道宗醫世入手次第敘起焉耳!其大要與儒釋兩門,雖殊途,而同歸於一,故此書有三尼之名,且經呂祖升證金仙後,嘗親印證於三尼者。是三尼在天之靈,宣說參天地,贊化育之大道。俾有志斯道者,聞而傳之,踵而行之,世世可登仁壽之域也。讀是書者,慎毋褻視焉!是書,本書世有藏本,不知誰氏攜去,蒙呂祖降壇,宣示辭意尤詳,爰敬錄之,牟數言於首。時康熙甲辰旦日,嗣龍門正宗第九代陶太定謹敘于金蓋之龍嶠山房。
下十二卦,陽長則陰消,陰來則陽全,迴圈十二支中,各應其氣,以著陰陽進退之象。道有變動,爻位互易而成六十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六十四卦,不出此十二卦中,推遷以盡其變,隨體察易,天下之理得矣。圖如下:
三才一氣之圖。
醫世說述
编辑<謝按:需達真胎息之層次,且性功純厚,方可以行此醫世功訣,否則,恐有弊患。又,行此功法,切戒私心,否則必入魔道,此功亦即無上金丹大道,即本書所載之天仙心傳功夫,宜與《天仙心傳》一起參看。>
呂祖師為太上門下關尹子嗣道曾孫,本唐宗室,姓李,名瓊,字伯玉。避武后之禍,偕夫人金氏隱於嵩山深谷,改姓呂,名曰岩,字洞賓。夫人殃,因號純陽——鐘離祖師弟子。元世宗敕封警化孚佑帝君。
三尼者,孔子、如來、老子也。《心印集經》曰:“青尼致中,仲尼時中,牟尼空中。三尼師師,文尼翼司。三尼克傳,文尼斯贊。宏敷教育,裨生化之源”。此元始誥文尼之文。本經又言:“純陽真人,化號文尼,職司鐸化,故詔以三尼之道,敷錫于世,陰騭下民。”——呂祖師之統儒釋道以宣教,天所命也,是以寶誥亦稱為三教之師。
《醫世說》,乃三聖之精蘊,發育萬物,峻極於天。開闢以來,天下之道無有大於此者。呂祖述之,以開無量劫,懷保惠康之化。所言入手之則,雖屬玄門,實不外始基於定靜。定靜乃三家同入之門,惟道宗功法較為簡而易曉,故拈以示人。至於盡性知命而功及於天地,則三尼同道悉該於此焉。呂祖筆之於書,以授門下,歷代祖師寶之,藏于梅島之龍嶠山房——地為黃隱真律師別業,仿址猶存,地離雲巢二裏許,金蓋之東麓也。
是書原序為陶律師石庵著,其標題蓋出自隱真律師。曰“呂祖師三尼醫世說述”者,正以明是書尚有三聖本經,呂祖述其意以教人雲爾。
第一步說法
编辑大壯
[ 本易象以明各步功法,非盡以卦氣時序言也。〈謝按:非真有開頭,為便起言說法,故以大壯為一步說法,實無始無終。迴圈無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內乾外震。乾為天、為首,震起也,故功起於此。“帝出乎震”:帝,太乙也,即真一之宰也。震巽特變為多白眼:目注腦則向上,故多白,謂當注視乾宮也。震,陽之動也——意者心之所發,陽氣之動也 ] 〈謝按:乾為體,震為用,由用而見體,天雷震動,由下而上玄關開也。〉
若曰:法先閉目,意斂目神,向腦一注<謝按:久視上丹田,神炁合一,行混忘之功>
[ 簣中書同。“若曰”者,明非本經。蓋本經簡奧難曉,呂祖述其意,若曰如是如是也。陶律師本無“若曰”兩字,次句有“微以”兩字,末句“腦”字下有“際”字,“一注”作“存守”。呂祖曰:“存者真一,守者真元。〈謝按:真一不可守,存者乃不用之意,非守也。人身之真元者,真意真息也,〉真一是性,真元是氣。腦為髓海,又為天性都會府,猶天上之有玉清勝境——其境至清,高居星月之上,乃太無之天。能知存守,自能明道。” ]
繼于腦中,向頂注之。<謝按:以泥丸為根,以頂門為“連接處”,五官渾同,身心混照渾化,而行身外虛空一著工夫,自然而然,一炁妙用自虛無中來>
[ 簣中書同。陶本“中”作“際”,下句有“門上”兩字,“注之”作“一注”。呂祖曰:“腦為人身玉清宮,元始所居。頂曰囟門,穴名百會,乃三元聚會之所,上接三天真一。向頂注之,真一感通,真元匯注,得見紅黃星點若雨灑下為驗。”〈謝按:即《天仙心傳》中所謂“緣引天罡下降”。〉蓋真一無形,所可見者真元。真元者,真一所生之氣也。
( 一得 ) 按:《禮》曰:“本於太乙,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太乙即真一,天之宰也。首為人身之天闕,故迎乾必於首。《易》曰“乾元”,曰“首出庶物”——乾為天為首也。《虞氏易義》:“乾為性”。——天命之性也。心目“注之”,即《尚書》所謂“顧提天之明命”朱子曰“常目在之也”。《內典》曰“大佛頂首陀羅尼”——言慧光如日在佛頂也。又曰“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又曰“摩頂令其開悟”——言人之性光皆在頂也。儒釋二家醫世功法,以經義參之,與此書宗旨重規疊矩矣。 ] 〈謝按:此一步之目的,乃使我心身清淨,而至“圓清”之境,即閔氏所言“事清必迎乾”也。〉
此為下手第一步
[ 簣中書同。陶本每步此句有“功法”二字。呂祖曰:“法,法則也;功,功用也。”“法先閉目”者,目為我心使氣神。《法錄》“目神在天,即為苟畢二帥”。其在人身,行則注于兩湧泉,坐則注於兩腰腎。閉也者,凝字之義也。曰“微以”者,有以若無之義。意為心神之號令,令出乃行,猶人君之有誥敕也。曰“上注”者,有透頂而上之義。所以注迎真一之元,以護身世也。 ]
第二步說法
编辑夬
[ 內乾外兌。《逸象》:“乾為神,兌為通,與神通氣也。——引乾炁下通之義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小人謂陰。闕門下通于腹,腹為陰,引乾陽下注,以決陰也。 ] 〈謝按:以丹道而言,乃是凝神入炁穴初步功法。〉
乃自百會,下游闕盆。<謝按: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通則順之而引。>
[ 簣中書同。陶本作“繼於腦際,向下胸堂。”百會,穴名,其穴在頂門。闕盆,亦穴名,其穴在胸。呂祖曰:“此不言意,意在其中。”,曰“下”者,引一引元並下之義,味下句自可見。 ] <謝按:迴光返照,采真元歸入泥丸,而直入中黃,即丹道中之“放光引致世散元一”之法。>
乾
[ 元亨利貞:元始,亨通,利和,貞正。元始,謂易生複初,探賾索引,萬物資始。亨通,以陽通陰。各正性命為利貞。心以上為陽,腹為陰。胸乃陽始通陰之界,<謝按:亦可指絳宮一竅>,天下之賾將由之而起,不可憧擾。乾有伏坤,馭動以靜,乃為體得閒趣。體乾之德:剛健中正純粹精。——此七德者,所由覺空色相,一絲不掛也。 ]
游夫闕盆,體得閒趣。<謝按:入歸神室,此時洗心沐浴,上中二田合而為一,心息和融,玄竅大開。大休歇一場,湛然而寂,不照而照,太極初現,“天仙心傳”稱此為“圓清”,渾然無塵。>
[ 簣中書同。陶本作“用守胸堂,一絲不掛。” ( 一得 ) 按:《易》曰“清明在躬”,〈謝按:人心已與天心合一也。〉《心經》曰“五蘊皆空”,蓋同是道也。呂祖曰:“第一戒毋率躁,第二戒毋昏迷,第三戒毋莽蕩。要識此中,<謝按:從狹義而言,此“中”是為內玄牝,又稱中黃神室,從廣義而言,乃天地之“心”,造化之玄牝也,其訣在於“無住無執”>,本無一物,有何人我,有何內外,光明磊落,徹天徹地,物物件件,機動乃現。現非心體也。現而勿察,隱而勿追,如浮雲之點太空,過而已矣。所當迎者,清存十分,和迎三五”。蓋此一步,《參同》謂之“上德”。德以清虛恬淡,一塵不染。得失有無,不稍粘滯,乃為得法。 ]
此為下手第二步。
[ 呂祖曰:“此步中必現有紛紜景象,〈謝按:丹書謂此為活午時。〉若稍滯稍擾,天君有病,不惟無益,為害非細。而于下步便無下手處矣,可不戒哉!” ( 一得 ) 竊謂:能體遊字、閑字,意義自得,行合祖訓焉。 ] 〈謝按:雖得乾元降此而制之,但此乃人心之“中”,萬物芸芸,人心複雜,故現有紛紜景象,行者易逐幻境。如此時微雜私意,則恐有弊病。故需一絲不掛,〉 www.taoismcn.com
第三步說法
编辑姤〈謝按;運返正午,夬通過乾而返為姤,丹道之返還偉功見矣!其訣惟在“念中無念”。〉
[ 內巽外乾。彖曰:“姤,遇也,柔遇剛也。”陰為柔。“剛遇中正,天下大行”,謂以剛克柔。五中正,故剛遇中正。陰始生,故宜勒照。姤與複旁通,複則龍蛇俱蟄,女後則萬物發揚——陰陽相伏之理。象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故為萬路齊開。“天下有風”,無路不通也 ]
運值正午,訣惟勤照。〈謝按:功致此,易入散亂和昏沉,故加意凝照,一線到底,不可間斷,所謂念中無念也〉
[ 簣中書同。陶本首句上有“已而”兩字,下句作“萬路齊開”。<謝按:元神大覺,身世合一,天地萬物人民皆在竅中顯現>,言此中元運旺,既庶且富,無物不備,有日中則昃、月盈則闕之懼,故當有勒照作用。正午,於世為中元,於身中為心,於功候為活午時,乃一陰初生之候,宜勒照也。 ]
遁
[ 內艮外乾。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君子謂乾,乾為遠為嚴。未於首,其位已遠,遠而嚴,正本清源之道。剛當位而陰漸長,故有偏頗之象。 ]
已值未正,正本清源。<謝按:從姤卦至剝卦所顯現者,乃是從“現在”至“未來”之世運景象,一時之內,現于玄竅之中,功修淺者,只可顯現一年至幾年之世運,功修深者,十年百年千年現於一刻之中。功修淺者,其炁涵括一鄉一縣。深者,遠及一省一國乃至天下。至坤則萬物芸芸皆歸入靜,此段訣無他,惟在元神不失,縮身心人世于中黃祖竅,虛無而混沌之,醫世即從此段工夫開始,以正意維持,不使寒衰之景太過也>
[ 簣中書同。陶本“已”作“若”,下句作“便有偏頗”,蓋民忘善之所致也。世泰已久,則民惟逸是安。逸是安,則忘善,忘善則惡機已伏,自然之勢也。宜體“正本清源”句入,乃有下手處。鄙意:訣則迎一以化之,不惟迎坤元而已。 ]
否
[ 內坤外乾。彖曰:“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內小人而外君子。”故外強中乾。“大往小來”,故當植培,此天地閉塞之候。 ]
一入申正,植培而已。
[ 簣中書同。陶本“申正”下作“外強中乾,須事植培。”意義與此書同。蓋值申正,運當下元之初,其時人民,燕安成性,罔知奮勉,無有遠慮,風氣浮華,舉止文勝,故曰“外強”。惟民生厚,其氣已離,百產亦漸耗竭,故曰“中幹”。一旦劫臨,挺而走險,適以速斃,誠可哀也〈謝按:一念之間,天堂地獄〉。志斯道者,訣惟植培為事,所以思患預防也。 ]
觀
[ 內坤外巽。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觀主化民,故當致新。五位未變,為“大觀在上”。近乾爻,故迎乾。陶本曰“成賢劫”者,酉時卦中有蹇有明夷,值運之艱也。 ]
若值酉正,訣惟致新。<謝按:只滅識心,不滅照心,以頂門乾元之光合心目神光下照,此乃加行功訣。其法見第一步。總之一個“中和”,如本就“中和”,則不必頭上安頭>
[ 簣中書同,陶本“酉正”下作“訣惟迎乾,以成賢劫。”義與此書相表裏。酉正者,下元之中運也,舊染汙俗,迎乾氣以廓清之,使民自新也。頑讒猶欲並生,使民自新,則劫運之來,化大成小,所謂賢劫是也。較諸兵火相乘,不已相去多多乎!呂祖蓋有深意存焉。賢劫者何?饑饉疫癘昏墊是也。 ]
剝
[ 內坤外艮。此戍卦也。乾鑿度曰:“夫陰,傷害為行當九月之候,陽氣衰消而陰終不能盡陽,〈謝按:關鍵在此“不能盡陽”一句,所以而後能由剝通過坤,而運還複卦正子,丹道之還返偉功又見矣!〉小人不能決君子也。”謂之剝,言不安而已。彖曰: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 ]
坤
[ 六爻皆陰。此亥卦也。卦德為柔順利貞,卦氣為滅藏於癸,極晦之象,陽盡滅也。故有“履霜堅冰至”之占。戍亥為剝為坤,此曰“法惟屯蒙,以俟複”者。舍值時之卦,而言“因時之用”,謂此時惟當息養。蓋戍亥於身為下極,於世為下元下運,言內言外,皆當息養也。 ] <謝按:訣為神息相依,神炁合一,神歸坤腹,大休息一場,但非昏沉,非陽沉入陰,非陽埋入陰,乃混沌之象,於丹道而言,此時切忌昏沉。>
運至戍亥,法惟屯蒙以俟複。
[ 簣中書同。陶本下句作“屯蒙而已。”意義與是書無異。屯蒙者,萬物冥昧之象,養之以俟其複而已。屯,內震外坎,動而遇險,劫運多艱,故屯利居貞。蒙,內坎外艮,坎智艮止,性靈窒塞,機竅未開,故蒙以養正。大元運之戍亥,萬物皆息,小元運之戍亥,亦貴息養元氣。呂祖曰:“究其致此之由,總因失照失培之故。”言小元運之可挽於前也。 ( 一得 ) 按:《易》曰“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書》曰“道有升降,政由俗革”,此儒教之視否泰元運而醫世也。《華嚴經》曰“清淨光明,遍照世間,以無礙願,住一切劫,常勤利益一切眾生”,《楞嚴經》曰“于恒沙劫中,救世悉安寧”,此釋教之曆元量無運而醫世也。 ]
此為下手第三步
[ 簣中書此句上有“呂祖曰究其致此之由,總因失照失培之故”十七字。按前後文均無呂祖曰字樣,當是後人以此書質諸呂祖,錄者誤入正文耳!今采入前注。竊按是書,二步以上自頂至胸,言身不言世。三步中分言六時者,功用至午位則為心,乃一身之宰,一世之宰;至未以下則為腹,為閻浮提。世事不同,補救之法亦不同,故逐時分析言之,以明隨運之用。此六時之用,皆學問之事,謂當裕道法於未用之時,午未申酉戌亥,皆迎一迎乾之所貫注,乾,君也。蓋有隨時醫世之學術,而後可以任斯世之重;能調元贊化,而後可以上格君心。欲從事於澤民,必先以致君為主也。〈謝按:此指性功何等之重要!〉
第四步說法
编辑複
[ 內震外坤。震,修省致福,坤,德合無疆,彖曰:“複亨,剛反動而以順行,利有攸往,剛長也。”陽來返初,而應天行,陰順之,明良之際會也。 ]
已而華開見佛,自造慶會,於(音烏)萬斯年,此為下手第四步。〈謝按:真陽初生,乾坤妙合,三田合一,一炁自虛無中來,太極全體乃現。〉
[ 簣中書同,陶本“已而”作“既乃”,下有“別有妙用,不外忠貞”二句,“自造慶會”下有“得致”兩字。華,心華佛,喻君也。開者,開心見誠之義,中無意必固我,隨機導引,格非啟沃,大有紅爐點雪之神。“不外忠貞”者,言忠貞則鹹有一德,上下交孚,不待語言文字,故曰“自造”——誠之通也。忠則表裏如一,貞則夙夜匪懈,是以能充滿其肅肅雍雍之氣。而君臣皆在一氣之中,為上為德也;天下亦皆在一氣之中,為下為民也,海隅蒼生陰受其福而不知矣。呂祖曰:“惟知迎一與元者能之。” ( 一得 ) 按:《書》曰“燮理陰陽,寅亮天地”,《楞嚴經》曰“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持世陀羅尼經》曰“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同此功用也。 ]
第五步說法
编辑臨
[ 內兌外坤。兌悅坤順,故無間。元亨利貞。彖曰:“悅而順,剛中而應。”——“悅而順”,混一之原;“剛中而應”,妙凝之德、大亨以正也。 ]
于斯時也,功造無間,一舉一措,不謀自合,蓋已兩氣混一,志神不二,是妙凝之神驗。此為下手第五步<謝按:浮游規中,胎息養真,乾坤混一>。
[ 簣中書、陶本同,文正藏本有小異。呂祖曰:“行到此步,益宜人我兩忘,任此乾坤正氣氳如氤如,有彌天蓋地氣象,乃得此驗。偶或現有戾機,必當迎人元以通之,倍迎乾元以新之,坤元以和之,寂體真一以一之,自然君聖臣良,上下一氣,功行不怠。造致雍熙,計日可待。” ( 一得 ) 按:《書》曰“鹹有一德”,《金剛經》曰“以福德無,故如來說福德多”,皆是道也。 ] <謝按:就人身而言,人元者,心腎二炁和合之胎息真陽也。乾元者,百會神火也,坤元者,湧泉海底元炁坤火也。三者混一,入歸混沌,寂而體之,主宰此三者之“真”方“現”,故曰真一>
第六步說法
编辑泰
[ 內乾外坤。彖曰:“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象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以陰輔陽,坤承乾命,庶績咸熙,四海升平之象也。 ]
功到此際,朝寧雍熙,百工亮采,而民隱君悉。從而加迎真一,〈謝按:就人身而言,此為采藥也〉下照萬方。繼迎坤元以撫之,〈謝按:以胎息養真〉乾元以一之。〈謝按:以神火封固〉<謝按:地炁上升,天炁下降,和合于中黃。>物產繁衍,民行淳馴。此為下手第六步。<謝按:天人合一,無極真一乃現,而太極自造自化,我之胎息與天地二炁和合相紐相戀,氤氳運化,百脈萬竅周流,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於世運而言,則天下太平,民風淳正,物產豐富,上層與下層交通一炁。> ( 馴當作良 )
[ 簣中書、陶本同,文正藏本句繁不悉載。 ( 一得 ) 按:《禮》曰:“德者,性之端也,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功用至此,天地順而四時當,艮有德而五穀昌。詩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合外內之道也。《金剛經》曰:“佛說非身,是名大身,納大千於一粟也。”《彌陀經》曰:“阿彌陀佛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是故名為極樂。”皆道在一身,效在眾生,申錫無疆之軌也。儒釋二家醫世之道,亦該於此書矣!
呂祖曰:“此撫世之極功,聖人之能事,然非有待於外。六合九州,不出坤腹,呼吸可通<謝按:天人合一之呼吸,天人和合之大胎息。但不可執著於色身上之坤腹。>盡人能學,惟在志堅,切戒私智用事耳!”又曰:“天地無心,寄心於人,人故能行,行必有成。”又曰:“要知世運之有上中下,猶人之有少壯老。人無不願常少壯,天地豈有不願常上中哉!至人體之,故垂是說以俟志士。然有至玄玄理,終古未經道破。余昔早聞是說而竊有待,及既道成且圓,甫知昔既未事,今亦惟能述此說 ( 曰“述此”,說明非本經原文,祖師述其說以示人也。 ) 以俟後之踵行者。妝曹姑勿窮詰 ( 詳語意,此經之道甚大,仙真且不得盡聞,凡人不當窮詰秘錄。祖師慈悲,吾輩得聞說述,豈非三生之幸乎? ) 今姑為汝曹詳述其能致之本 ( 可見全經上半部尚有修為功夫,下文乃述其能致之本 ) 。乃曰:“《參同契》、《悟真篇》足以圓命,《唱道真言》足以圓性,《大洞玉經》足以化凡,《三尼醫世》足以證果。無如《參》《悟》兩書,中多隱秘,易入歧途。《大洞玉經》,經義簡該,藉化氣質,功用極神,加之《唱道真言》,仗以煉心,則三寶淳粹,然後參以《參》、《悟》以圓命,《醫世》以證果。證果,計行以證者——行有巨於《三尼醫世說》乎?嗚呼!匹婦銜冤,三年不雨,凶乃爾,吉亦然也。余嘗親印諸“三尼”,鹹雲如是如是。“三尼”又曰‘性功不圓者驗不淳,命功不圓者致不堅,氣質不聖者用不神;三寶盡圓返夫先天者,行之藉諸人。’此即至玄玄理,吾昔未之聞也,汝曹今可悟矣。否則兩大自謀何其疏,萬聖同寅何其懈,豈非有生以來一大疑團哉?汝曹今而後趁此生年月日,時時力行勿怠,盡此報身而證果,不亦宜乎?然治病要知源,病源不知如何下手?兩大,無心無欲者。然而好生,生多則乏。醫有子病補母,母病補子。若夫保極而新民,一法也;愛民而悍災,一法也。惟此醫世,乃有迴圈補劑,用用無窮,不費一錢,不勞絲力,坐而致之,功圓上升。與其從事三千功八百行須藉人力,不若行憑一念,操縱自由而訣又不繁,乃反空度歲月,不亦惑乎?時哉時哉,幸毋待焉”。——此道光三年分所示者。
又曰:“兩大元複,則物產茂,生人良。人良則物茂,物茂則人良,人良物茂,非世泰乎?<謝又按:兩大元者,即乾元坤元之謂也。於人身而言,得乾元者,性陽生,即性玄關開也,又稱上玄關;坤元者,命陽生,命玄關開也,又稱下玄關,其實只有“一”個“玄竅”,實是隨各人根器功力環境不同而顯現各異也,真到玄竅大開,則性命合一,兩元混一,物我兩忘,真一乃現,循“一”以持,則“一”自化化生生,所謂“一”竅開,萬竅俱開也。醫世之功訣,只“虛寂混化,念中無念”八字而已,其訣又重在“念中無念”,所謂“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也,又所謂“真一其念”也,先放之極處,再收之極。由放光而致返光內省。收之極處亦不過一太虛,放之極處亦不過一太虛。放而非放,收而非收。>非有互相醫治之義乎?又何觀望乎哉!昔姑射 ( 音弋 ) 山神人姓許名晶字子由,創醫兩大於堯舜時,而洪水平,苗民臣服,非明征歟 ( 葛陸問答亦載此 ) ?其尤著者,佛說《持世陀羅尼經》,親授妙月長者于驕彌國,迄今西域受其賜,見諸內典 ( 彭尺木佛藏隨筆亦引 ) 。厥功厥德,可勝量哉?吾宗以此道證果仙者,惟北派七子。然而盡人可學也。以昔未奉玉清神母懿旨,秘不敢泄,今則統沐懿旨,誥下三天,普敕三界,准行授受,無分男女。三天三界,晝夜巡護,授持善信,有感斯應,魔無干犯。洵是開闢以來未有之遭逢,造化幸甚,億萬世世幸甚。然貴有以身率者。餘訣則以得合真一為本,而功用總自胎息一節始。餘知道不終隱,故昔降說述存於茲山之龍嶠山房也。今更徹底宣示未泄,汝曹應共凜遵,慎毋稍存期效念——今更無驗自驗,理如是也,道如是也。”
呂祖之訓如此,有志斯道者,閱是書,必能發所未發,身體而力行之。三尼且默鑒之。此 ( 一得 ) 採集呂祖遺訓,疏解是書之本意。其餘強半采諸蔣元庭待郎纂刻呂祖《天仙正宗》內集。待郎有跋,謂:“聞雲南五華山藏有《祖師醫世說經》,似合內集所示玄義。曆訪未得,得則擬以冠諸內集,蓋必有要妙存是經中,《道藏》未采,缺典也。” ( 一得 ) 竊以待郎所聞,或即雞足山本,得之傳聞,故有是經云云耳!蓋以陶律師原序核之,訣非經文,而謂《呂祖醫世》亦誤也。識此以俟考, ( 一得 ) 謹識。 ]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