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一百九十五至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二至一百九十四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一百九十五至一百九十七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一百九十八至二百

大清一統志

 歸德府

︹人物︺︹漢︺灌嬰睢陽人以中涓從高帝定天下封潁陰侯吕后崩吕祿等欲為亂齊王舉兵西

  祿等以嬰為大將軍往擊之嬰乃與絳侯等謀屯兵榮陽絳侯既誅諸吕罷兵歸以丞相卒諡曰懿

  欒布梁人彭越嘗與布遊布後為奴於燕燕將臧荼舉為都尉漢擊燕虜布越請贖為梁

  大夫使於齊未反及越誅布還奏事越頭下祠而哭之吏捕以聞高帝趨烹之布曰垓下之會微彭

  王項氏不亡今反形未見以苛細誅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乃釋布拜為都尉孝文時為燕相以

  功封鄃侯申屠嘉梁人以材官蹶張從高帝為都尉孝文時為丞相嘉廉直門不受私謁大

  中大夫鄧通方愛幸居上旁怠慢嘉為檄召通責曰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戯殿上大不

  敬當斬通頓首出血不解帝使使持節召通而謝丞相乃免卒諡曰節侯韓安國梁成安人

  徙睢陽事梁孝王爲中大夫吳楚反安國擇吳兵於東界而名以顯武帝時遷御史大夫其爲人多

  大畧智足以當世取舍而出於忠厚所推舉皆廉士於梁舉壺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以此稱

  壺遂梁人與太史今司馬遷等定漢律厯官至詹事深中隱厚内廉行修武帝方欲倚以

  爲相會病卒高遂梁人栗太子廢竇嬰争勿能得謝病屏居藍田南山下數月諸竇賓客辨

  士說莫能來遂乃說嬰曰將軍屏閑處而不朝是自明揚主之過有如兩宫螫將軍則妻子無𩔖矣

  嬰然之乃起朝請如故丁寛梁人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寛爲項生從者讀易精敏材過項

  生遂事何學威何謝寛寛東歸何謂門人曰易以東矣景帝時寛爲梁孝王將軍拒吳楚號丁將軍

  作易說三萬言焦贛梁人嘗從孟喜受易京房師之戴德梁人從凡子聖字次君並受禮

  於后蒼德爲信都太傅聖以博士諭石渠至九江太守由是禮有大戴小戴之學橋仁

  與楊榮並受小戴㯾仁著㯾記章句四十九篇成帝時爲大鴻臚家世傳業榮琅琊太守由是小戴

  禮有橋楊氏之學周慶梁人傳穀梁之學為博士丁姓梁人與蔡千秋周慶皆從榮廣

  受榖梁春秋宣帝時求能為榖梁者莫及千秋乃以為郎中户將選郎十人從受會千秋病死乃徵

  周慶丁姓待詔保宫使卒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講甘露元年積十餘𡻕皆明習姓至中山太傅

  韓伯俞梁人嘗有過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笞子未嘗泣今泣何也對曰他日笞常痛今母

  乏力笞不𮗜痛是以泣夏恭梁國𫎇人習韓詩孟氏易講授門徒嘗千餘人王莽末盜賊縱

  横恭以恩信為衆所附擁兵固守蒙獨安全光武嘉其忠召拜𭅺中遷泰山都尉和集百姓甚得其

  歡心恭善為文著賦頌詩勵學凡二十篇卒官諸儒私諡曰宣明子牙少習家業著賦頌贊誄凡四

  十篇舉孝廉早卒鄉人號曰文德先生車成梁都人兄弟並為赤眉所執將食之成叩頭乞

  以身代賊哀而兩釋之虞詡武平人祖父經為郡縣獄吏案法平允詡年十二通尚書早孤

  孝養祖母縣舉順孫辟太尉府拜郎中永初四年鄧騭欲棄涼州詡異其議出為朝歌長轉懷令時

   羌宼武都以詡有將帥畧遷武都太守永建元年為司隸校尉奏太傅馮石等百官側目案中常侍

   張防屢寢不報詡乃自繫廷尉書奏坐論輸左校防必欲害之二日之中傳考四獄門生百餘人舉

   幡言枉狀乃赦之復拜議𭅺官至尚書令詡好刺舉無所回容數忤權戚九見譴考三遭刑罰而剛

   正之性終老不屈子恭有俊才官至上黨太守葛龔寕陵人和帝時以善文記知名性慷慨壯

   烈安帝永初中舉孝廉為大官丞上便宜四事厯官蕩隂臨汾二縣今皆有續著文賦碑誄書記凡

   二十審忠梁人靈帝時為𭅺中光和二年連有哭異忠以為朱瑀等罪惡所感上書勸帝

   掃滅醜𩔖以答天怒章寢不報後宦官誅忠始辟公府橋元仁七世孫少為縣功曹謁刺史

   乞為部從事窮案梁冀所厚陳相羊昌賊罪由是著名桓帝時為度遼將軍邊境安靜靈帝𥘉累遷

   司徒素與南陽太守陳球有隙及在公位薦球為廷尉光和元年遷太尉以疾罷元性剛急然謙儉

   下士當時稱之卒年七十五家無居業喪無所殯︹三國︺︹魏︺典韋巳吾人形貌魁梧膂

  力過人任俠為襄邑劉氏報讐豪傑義之初屬夏侯惇有功拜司馬魏武討吕布於濮陽賊矢如雨

  韋持十餘㦸大呼起所抵無不應予倒者布還拜韋都尉引至左右將親兵數百人常繞大帳遷為

  校尉性忠至謹重嘗晝立侍終日夜宿左右稀歸私寢張繡襲魏武營韋戰於門中創重死

  習柘人魏武辟為漳長遷西部都督從事表置屯田都尉於道次耕種菽粟以給人牛之費文帝

  時為并州刺史在州二十餘年居處貧窮無方面珍物明帝異之徴拜大司農卒衛臻

  襄邑人父兹有大節不應三公之辟魏武初至陳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魏武亦異之數詣兹

  議事從討董卓卒於榮陽臻為散騎常侍文帝踐阼時羣臣頌魏德多抑損前朝臻獨明禪授之義

  稱揚漢美累官右僕射明帝方隆意於殿舍臻數切諌曹爽輔政欲引臻入守尚書令及為弟求婚

  皆不許固乞遜位官終司徒︹晉︺陳頵谷陽人少好學有文義仕為郡督郵檢獲隱匿者三

  千人為一州尤最太守劉享引為主簿州辟部從事齊王冏起義州遣頵將兵赴之拜駙馬都尉元

   帝初典法兵二曹頵以孤寒數有奏議朝士多惡焉陶侃表為梁州刺史綏懷荒弊甚有威惠召還

   焦保谷陽人元康中同縣陳頵舉孝廉頵薦保曰保出自寒素禀質清沖若得參嘉命必

   能光贊大猷允清朝望州乃辟保︹南北朝︺︹魏︺李彦下邑人少有節操好學慕古為

   鄉閭所敬憚累拜尚書左丞斷決如流畧無凝滯臺閣歎其公勤明察性謙恭有禮節雖居顯要與

   親黨之間恂恂如也輕財重義好施愛士時論以此稱之︹唐︺盛彦師虞城人少任俠高祖

   起兵授行軍總管李密叛彦師引衆入熊耳山出奇兵擊斬之徐圓朗反詔彦師為安撫大使戰敗

   為所執圓朗令作書招其弟彦師書曰吾誓死報國若宜善侍母勿以吾為念圓朗笑曰將軍壯士

   也置之圓朗平得還程袁師宋州人母病十旬不褫帶藥不嘗不進代弟戍洛州母終聞訃

   日走二百里負土築墳貌癯人不復議常有白狼黄蛇馴墓左毎哭羣鳥鳴朔永嵌中刺史狀諸朝

   詔吏敦駕既至不願仕授儒林即還之魏元忠宋城人少好兵術儀鳯中吐蕃數盜邊元

   忠上封事言命將用兵之要高宗善之累遷殿中侍御史聖厯二年同鳳閣鸞臺平幸事中宋在東

   宫為檢校左庶于時二張勢傾朝廷元忠嘗癸曰臣不能徇忠使小人在君側易之等恨怒因譖元

   忠下獄貶高要尉中宗復位拜中書令卒陪葬温陵諡曰貞朱敬則永城人志南恢博好

   學重 節義善與人交賑其急難與三從昆弟同居四十 年貲産無異武后稱制興大獄誅將相大臣

   敬則時為右補闕上書諫后善其言進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敬則執政每以用人為先薦裴懷古魏

   知古皆稱職 嘗密謂敬暉曰公若假太子今舉北軍誅易之兄 弟兩飛騎力耳暉卒用其䇿唐祚復

   安卒諡曰元朱仁軌敬則兄隱居養母常誨子弟曰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

   一段有赤烏白鵲栖所居樹及卒郭山暉等共諡為孝友先生劉憲寕陵人父思立在高宗時

   為名御史遷考功員外郎卒於官憲擢進士累進左臺監察御史天授中按來俊臣罪欲重繩之反

   為所搆貶官後累遷太子詹事鄭惟忠宋城人天授中以制舉召見武后問舉者何所事為

    忠惟忠曰外楊君之美内正君之惡后曰善擢 左司禦曹參軍政遷鳯閣舍人中宗時厯黄門侍 郎

    進大理卿節愍太子敗守衛詿誤皆流已決諸聿黨請悉誅之惟忠奏大獄始判復改訊恐反側者

    不自安且失信 卒論如前所全貸為多後以賑給河北 道稱㫖封榮陽縣男︹ 五代︺︹唐︺張

    廷藴襄邑人從 莊宗征伐先登力戰金瘡滿體莊宗壯之以 為步軍都虞侯魏博三城巡檢使

    莊宗在魏劉后從行多縱其下為不法廷藴輒收而斬之以平李繼韜功遷左監門衛上將軍廷藴

    武人識不過數字而平生重文士 嘗破梁鄆州 薦判官趙鳯後鳳為相性素廉厯七 州卒之日家 無

    ︹宋︺劉熙古寕陵人後唐長興中 舉進士宋開寶中累官參知政事𤋮 古通易詩書春

    秋及隂陽象緯之術性醇謹雖顯貴不改寒素 嘗集古今事迹為厯代紀要十五卷于𫎇正善騎 射

    屢著軍㓛任終毫州圑練副使蒙叟由科甲厯任職方郎中好學善屬辭著五運甲子編年厯三卷

    楊大雅宋城人素好學雖飲食不 釋卷第進士累官集賢院學士樸學自信 無所阿附官二

  十五年不遷或笑其違世大雅曰吾不學乎世而學乎聖人是以至此後命知制誥上原治十七篇

  張去華襄邑人幼勵學敏於屬詞建隆初舉進士擢右補闕太宗時著大政要錄三十篇以

  獻上覽而嘉之後改工部侍𭅺嘗獻元元論大旨以養民務穡爲急真宗命以縑素寫其論爲十八

  軸列置龍圖閣之四壁楊慤虞城人力學勤志不求聞達戚同文過其學舍慤異而留之不

  終𡻕畢誦五經慤即妻以女弟宗翼虞城人篤孝恭謹負未飬母好學强記能屬文隱居不仕

  戚同文歎爲勞謙有古人風楚昭輔宋城人事太祖以才幹稱甚見信任性剛介人下敢

  干以私累官樞密使檢校太尉李惟清夏邑人以三天解褐涪陵尉時宦官督輸造船木從

  恣惟清奏殺之由是知名遷主客員外𭅺雍𤋮中判度支議通鹽法惟清奏言以鹽配氏非便遂罷

  改度支使令遣使河朔治方田大發兵惟清以盛春妨農懇求罷廢至道二年拜同知樞密院事惟

  清倜儻自任所至稱强幹除御史中丞卒郭贄襄邑人舉進士太宗尹京因事藩邸太平興國

   中累遷參知政事性温和能延譽時雋宋白以文學沈下位贄薦引之曹彬爲弭德超所誣贄極言

   救解後爲鹽鐵使時諸路積逋欠犯人雖死猶繫其子孫贄條陳其事多所蠲貸嘗授真宗經及卒

   上以舊學之故親臨哭之諡文懿子昭度集其文爲三十卷上之賜名文懿集許驤睢陽人郡

   人戚同文以經術聚徒驤從之學善屬文與吕蒙正齊名太宗初擢甲科累官右諫議大夫知益州

   召歸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擇忠厚者撫之爲預備既而李順叛衆服其先見仕終工部侍郎

   師德去華子真宗祀汾隂獻大禮頌舉進士第一遷集賢校理判三司嘗奏事殿中帝訪以時

   事條對甚備累官左諌議大夫師德孝謹有家法不交權貴在西掖九年不遷卒官有文集十卷

   嵇穎宋城人天聖中及第王曽知青州徙天雄軍皆辟爲從事累官兵部員外𭅺召入翰林爲

   學士未及謝卒穎舉進士時王曾張知白相繼爲南京留守見潁謹厚篤學謂其子弟曰若曹師表

   王堯臣虞城人舉進士第一累遷翰林學士陜西用兵爲體量安撫使使通奏邊事仁

   宗以其言戒邊吏又薦韓琦范仲淹不當置散地种世衡狄青有將帥才皆從之以户部𭅺𫞐三司

   使時張永和建議收民僦舍錢轉運使請增鹽井課十餘萬堯臣諌以為牟利斂怨皆罷之累進參

   知政事典内外制十餘年文詞温麗執政時嘗與宰相文彦博富弼劉沆勸帝早立嗣為詔草挾以

   進未果卒諡文忠王洙宋城人舉進士累官侍講學士知制誥嘗言天下田税不均請用郭

   諮孫琳千步開方法頒州縣以均其税又請借内蔵庫禁錢乘時和糴以供邊食時論善之後為翰

   林學士洙汎覽傳記至圖緯方技算數音律䚯詁篆隸之學無所不通著易傳十卷子欽臣清亮有

   志操厯知成德軍石延年宋城人跌宕任氣節為文勁捷詩最工累舉進士不第真宗人

   為三班奉職延年恥不就張知白素奇之謂曰母老乃擇祿𫆀不得已就命厯大理寺丞上書章獻

   太后請還政久之判登聞鼔院上言天下不議戰三十餘年請為二邊之備不報及元吴反始思其

   張方平南京人少穎悟凡書一閲不再讀舉茂材異等又中賢良方正選著作佐𭅺趙

   元昊叛方平上平戎十策命直集賢院俄知諌院夏人寇邊方平首乞合樞密之職於中書以通謀

   議既以修起居注使遼遼主顧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酌玉巵飲之且贈以所乘馬還知制誥拜三

   司使初王拱辰議榷河北鹽方平請降手詔罷之西鄙用兵兩蜀多所調發方平為奏免横賊四十

   萬減鑄鐵錢十餘萬緡神宗時累官參知政事出判應天府高麗使過府長吏當送迎方平言臣班

   視二府不可為陪臣屈詔但遣少尹方平慷慨有氣節論事切至於用兵起獄尤反覆言之平居未

   嘗以顔色假人守蜀時得眉山蘇洵與其二子軾轍深器異之王安石行新法方平極論其害嶷然

   不少屈聲望高一時哲宗立加太子太保卒諡文定趙㮣虞城人少篤學自力器識宏遠為一

   時名輩稱許舉進士第厯官知制誥蘇舜欽等以羣飲逐㮣言預會者皆館閣名士舉而棄之非國

   之福為翰林學士聘遼會獵請㮣賦詩甚見禮重代韓絳為御史中丞絳以論張茂實不宜典宿衛

   罷㮣至首言之茂實竟去擢參知政事以太子少師致仕嘗集古今諌爭事為諌林百二十卷上之

   神宗賜詔 襃奬卒諡康 靖張 景憲師德子神宗𥘉為户部副使韓絳築撫凝羅兀兩城命景

   憲往視始受詔即言城不可守未幾撫凝䧟至延安又言羅兀邈然孤城鑿井無水將何以守願罷

   徒勞之役廢無用之城後以大中大夫卒景憲在仁宗朝為部使者時吏治尚寛獨多舉刺神宗以

   後吏治峻急反濟以寛居官不畏彊禦非公事不及執政之門自負所守於人少所許可母卒一夕

   鬚髮盡白世以此稱之田京鹿邑人舉進士厯官提㸃河北刑獄事王則據恩州叛京縋城

   趨南關撫士卒營兵欲為亂京捕斬之遂督士卒攻城賊繫京妻子乘城呼之京督戰益力射殺其

   家四人賊𰚾奪恩州平累遷知滄州終諌議大夫京尚𰚾節通兵戰厯算雜家之學著天人流術通

   儒子十數書蔡挺宋城人厯知慶渭諸州數與夏人戰大破之自以意製渡河大索及兵械

   鎌槍皆獲其用神宗五年拜樞密副使問挺涇原訓兵之法召部將按於崇政殿帝善之下以為諸

   部法後遼議雲中地挺請罷沿邊戍人示以無事因乞置三十七將皆行其䇿兄抗第進士英宗時

   同知諌院議安懿王典禮抗引禮為人後之誼指陳切至張整酇陽人神宗時為荆湖將領拓

   溪蠻地築九城董兵鎮守又破蠻於大田狤狑廹黔江城整擊之殺獲甚多涖軍嚴明官至威州刺

   孫諤睢陽人少挺特不羣為張方平所器登進士遷左正言紹聖中治元祐黨諤言漢唐

   朋黨之禍其鑒不遠又言朝廷當示信以静安天下請一切勿問帝毎患臺諌之人諤立疏可用者

   二十二人章惇惡其拂已出知廣德軍徽宗立復為司諌帝以鯁直稱之徐處仁榖熟人舉

   進士厯東安金鄉二縣令以薦除太常博士累拜尚書右丞忤童貫落職宣和中除侍讀言宜節浮

   費罷横斂百姓既足軍儲必豐帝稱善詔置𥙿民局討論振兵𥙿民之法蔡京不悦岀知揚州上備

   邊十䇿欽宗立拜太宰兼門下侍郎與吳敏異議罷高宗仍起為大名尹卒於郡許翰

   人第進士宣和中為給事中為書抵時相請罷雲中之師張邦昌為太宰翰力爭之高宗朝拜尚書

   右丞權門下侍郎黄潛善等欲罷宗澤翰極論不可李綱罷遂求去終資政殿學士翰通經術正直

  不撓厯事三朝致位政府與黼攸潛善輩不合不展其用議論剴切所著有論語解春秋傳

  俊宋城人舉進士官至朝奉郎隱居杜門雖鄉里不妄交建元末士大夫皆避地俊獨不肯曰但

  固吾所守爾死生命也避將安之晏然不動劉豫以爲虞部員外𭅺辭疾不受以告𢌿其家卒卻之

  如是再三豫亦不復強凡家書文宇不用豫僭號但書甲子卒贈承直𭅺滕康宋城人第進士

  高宗時爲諌議大夫旬日間封章屢上進同簽書樞密院事宰相吕頤浩議欲盡棄中原徙居於東

  南康力持不可乃止累官資政殿學士許忻拱州人舉進士高宗時爲吏部員外郎極論和

  議不便疏入不省乞外𥙷謫居撫州程逈寕陵人舉進士厯宰泰興德興進賢上饒政寛令簡

  綏強撫弱暇則賓禮賢士進其子弟之秀者爲之陳說詩夀隱德潛善無問幽明皆表而出之以勵

  風俗嘗授經學於崑山王葆嘉禾聞人茂德嚴陵喻樗所著有古易考古占法古易章句易傳外編

  春秋傳顯微例目淳熙雜志等書學者稱沙隨先生卒官朝奉郎朱子以書告其子絢曰敬惟先德

   博聞至行釋經訂史開悟後學當世之務又所通該非獨章句之儒也子絢巴陵尉能理𡨚獄孫仲

   熊亦有名︹元︺陳思濟柘城人世祖在藩邸召備顧問即位命掌敷奏事無巨細悉就準繩

   憲章程式多出其手至元時拜監察御史阿合瑪立尚書省權在中書右思濟劾其不法累官僉河

   南江北行中書省事多有惠政阿合瑪舊作阿合馬今譯改正  孔  全鹿邑人父病刲股肉

   啖之父卒居喪盡哀廬墓側負土為墳日六十肩風雨有虧俟霽則補之三年成墳又陳乞兒夏邑

   人年九𡻕母喪哀毁親負土為墳人憫其幼欲助之則拜泣而辭盛昭歸德人至正間為淮

   南行省照磨遣諭張士誠𬒳拘士誠使將兵昭叱曰吾奉命招諭汝汝拘留詔使罪不容斬又欲吾

   從汝為賊耶罵不絶口士誠怒礫之︹明︺韓政睢州人嘗為義兵元帥率衆歸太祖授江淮行

   省平章政事李濟據濠命政討平之從克平江定山東取元都進封東平侯鎮山東河北招撫流移

   出居庸應昌取和林大獲而還卒追贈鄆國公梅思祖夏邑人明初兵下淮南思祖率衆來

   歸從伐吳取浙西屢立戰功洪武中平四川散毛諸洞與傅友德克雲南署雲南布政司事善撫輯

   吏民安之梅殷思祖從子尚主拜駙馬都尉有謀畧能騎射兼通經史視山東學政賜敕襃美

   謂堪為儒宗受遺詔輔建文鎮守淮安扼燕兵不使南下燕遣使假道殷割使者耳鼻縱之還成祖

   即位召還京為譚深趙㬢所害徐永達歸德人洪武中由太學生授侯官教諭永樂間召拜

   翰林編修宣德初累遷鴻臚寺卿時交阯臣黎利謀叛南徼騷然遣永達往諭禍福利稱罪貢獻累

   擢湖廣山西按察使在職清正資家人紡織以供衣食吏人畏敬之後卒少卿于謙往唁見其官舍

   蕭然解帶賻其喪朱謙夏邑人永樂時為指揮僉事正統中充總兵官鎮守宣府屢立戰功

   封撫安伯子永襲父爵治軍嚴肅有威重前後佩八將軍印内總十二圑營兼掌都督府以延綏戰

   功進封保國公一時列侯勲名無與比軒輗鹿邑人永樂進士擢御史出按福建剔蠧鋤奸

   正統中遷浙江按察使天性廉介布𫀆疏食俸資之外一無所取遷右副都御史巡撫浙江討平閩

   吳賊金八等天順初大學士李賢薦為刑部尚書以太監曹吉祥等怙勢侵官力請致仕帝詔見問

   曰昔浙江廉使考滿歸行李僅一簏乃卿耶尋以左都御史督理南京糧儲告歸卒楊敬

   人父殁於陣求遺骸不得為木主招魂以葬每讀書至戰陣之事輒殞涕母柩在堂鄰火將及敬撫

   柩哀號風止火滅正統中旌表潘禮商邱人天順進士授給事中剛直敢言宏治中累遷工部

   侍𭅺督易州山厰故有園圃菜蔬利主者𡻕收其利以遺中貴人禮悉以需國用比解任敞衣之外

   圖書數卷而已盜入其室僅粟數升盜叩頭曰使在官者皆若公我輩敢為盜乎正德初廵撫韓邦

   問奏其清節詔有司月給未三石沈忠歸德衛軍祖母患瘡生蛆忠泣取吞之曰使食吾心

   勿傷吾祖母吮之而愈父疾𥸤天乞減巳算一紀以延父夀父卒果及其數暨母卒俱廬墓三年成

   化中旌表子二濚瀚並有孝行蔡天祐睢州人宏治進士改庶吉士授給事中謇諤不避權

   貴厯山東副使分廵遼陽𡻕歉活饑民萬餘闢海濱圩田數萬頃累遷山西按察使所至有殊績大

  同兵亂巡撫張文錦被害擢天祐僉都御史代之從數騎馳入城諭軍士獻首惡亂遂定在鎮七年

  威德大著進兵部侍郎告歸卒孫清睢陽人為諸生幼孤事母以孝聞母殁未葬流寇至居民

  盡逃清獨守柩不去賊兩過其門皆不入里人有賴以全者正德中旌任鏜夏邑人早喪母

  事嫡母孝及卒廬墓三年時河決將齧塋鏜伏地號哭河即南徙嘉靖中旌陳聞詩

  人嘉靖中舉於鄉以親老不仕親殁居喪哀毁賊師尚詔陷城欲劫為帥脅之百端聞詩紿之曰欲

  我行母殺人母放火賊許之至鹿邑自經死詔贈鳳陽同知立祠死所邦睢州人嘉

  靖進士授行人考滿當選科道大學士嚴嵩欲引之遂乞養歸杜門掃軌潛心經術同邑徐養相亦

  嘉靖進士除主事守正不阿忤時貴罷歸與邦彦並以名行推重宋纁商邱人嘉靖進士授

  永平推官擢御史按山西擒大盜李九經俺答陷石州將士捕七十七人當斬纁訊得其誣釋者殆

  半厯僉都御史巡撫保定獲鹿諸縣饑先賑後以聞尋遷户部尚書石星嘗語纁曰其郡有奇羨可

   濟國需纁曰朝廷錢榖可使蓄久勿用不可捜括無餘星善之調吏部奬廉抑貪於執政一無所關

   白與申時行忤乞休不允卒諡莊敏從子沾知福山縣有恵政沈鯉歸德人嘉靖中進士授檢

   討神宗立進贊善每直講舉止端雅所陳説獨契帝心累遷吏部侍郎屏絶私交好推轂賢士不使

   人知拜禮部尚書詳稽先朝典制定中制頒天下又奏行學政八事請復建文年號修景帝實錄拜

   東閣大學士加少保進文淵閣首勸帝聽言圖事以薦賢為第一義乃列謹天成恤民窮等十事書

   於碑極陳礦税害民狀幾得停止與沈一貫共事相左遽致仕歸卒諡文端吕坤寕陵人萬

   厯進士知襄垣縣有異政厯吏部𭅺中清介自持門無私謁累遷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嚴薦舉連

   坐法境内大治入為刑部侍𭅺疏稱天下安危不報遂稱疾乞休坤剛介峭直留意正學家居日與

   後進講習多所著述李汝華睢州人萬厯進士徵授給事中在垣多所糾擿擢僉都御史巡

   撫南贛威惠甚著拜户部尚書汝華練達勤敏立朝無黨阿尤於國計盈縮邊儲虚實與鹽澮屯牧

   諸大政殫心裁劑加太子太保致仕卒從子夢辰崇禎進士官給事中疏請收拾人心禁額外之徵

   緩不急之需又厯指將驕軍悍節制不行帝頗採其言遷通政罷歸為賊羅汝才所執扼吭而死其

   妻王氏聞之亦不食死侯執蒲商邱人萬厯進士授御史疏論相臣李廷機朱賡方從哲

   樞臣孫鑛不稱職天啟初擢太常卿魏忠賢竊政有指執蒲為東林倔強老者致仕歸子恪萬厯進

   士官編修以纂神宗光宗實錄忤魏忠賢削籍崇禎初起中允與韓爌等更定三朝要典終南京祭

   酒子方鎮諸生壬午殉難楊東明虞城人萬厯進士厯官給事中請定國本出閣豫教早朝

   勤政值𡻕凶河決齊梁淮徐東明繪飢民圖上之神宗惻然出帑金三十萬往賑建首善書院與馮

   從吾鄒元標闡明聖學官至刑部侍𭅺王三善永城人萬厯進士累遷太常少卿天啟初

   擢僉都御史廵撫貴州安邦彦反三善進討大破賊衆解貴陽圍進擊邦彥食盡援兵不至退師過

   賊衝墜馬解印綬付家人拔劒自刎不死羣賊擁之去不屈遂被害贈兵部尚書周士樸

   商邱人萬厯進士厯官給事中侃侃論列數興中官忤崇禎初拜工部尚書時中官張𢑴憲奉命監

   出納士樸恥與共事引罪求罷以他事削籍歸李自成䧟商邱士樸與妻曹氏妾張氏子舉人業熙

   子婦沈氏同日縊死彭端吾夏邑人萬厯進士為御史有直聲巡鹺淮揚禁翦單續掣諸𡚁

   鹺政以理改按四川方用兵請以劉綎為帥從之土酋遂平泰昌初官通政卒練國事

   人萬厯進士天啟初厯官御史時閣臣葉向高史繼階俱以病告國事疏請留向高而黜繼階又疏

   紏魏忠賢㝷尚書鍾羽正失朝廷體前後疏凡三十餘上皆切時政尋為忠賢黨所劾落職棠禎初

   以命都御史巡撫陜西𠞰流賊有功崔泌之鹿邑人家陳州天啟進士崇禎中為清苑知縣

   邑舊令黄宗昌為御史劾周延儒延儒嗾保定守史躬盛摭其遺事躬盛以囑泌之泌之曰殺人以

   媚人可手躬盛怒誣訐之時泌之已遷户部主事復下獄遣戍久之釋歸後流賊䧟陳州泌之用鐵

   杖擊數賊自刎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王應昌拓城人天啟中舉於

  鄉初知交河縣縣地畝率為權璫豪右所占應昌按籍覈徴之大盜張某聚黨數千人為民害應昌

  率健卒㨶其穴殱之唐鉉睢州人崇禎進士厯定州知州城䧟死之又楊汝經亦州人由進士

  厯僉都御史廵撫甘肅遇賊戰敗被執説之降不從賊斃諸獄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

  夏云醇永城人崇禎中舉於鄉城破罵賊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

  沈試鯉之孫為工部郎中家居李自成䧟歸德試罵賊死一時同死者主事朱國慶中書

  侯忻廣西知府沈仔威縣知縣張儒舉人徐作霖吳伯裔周士美楊昌王風普李明開官生田國賴

  沈泌侯晙貢生侯恒劉桄周士貴喬文煒張元曜田國命沈誠范奇勝監生侯悰沈倜安念祖徐纘

  武諸生劉伯愚吳伯引張渭侯忱賈開明等一百十餘人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沈試諡

  烈愍朱國慶等俱  予入忠義祠 史 能仁鹿邑人崇禎中厯山東新城淄川二縣擢

  御史未任道遇流賊檢其裝僅錢數百兩邑德政歌二軸賊歎息曰此廉吏也捨之去卒無子殯古

   廟中牧兄日擲瓦礫其上積為巨冢至今人稱清官冢云閻學夔鹿邑人崇禎末為代州參

   將城破抗節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徐 道興睢州人崇禎末銓授雲南

   都司經厯署師宗州事廉潔愛民孫可望破曲靖道興見賊逼集士民諭之曰力薄兵寡不能抗賊

   吾死分也若等可速去士民請偕行厲聲曰封疆之臣死封疆吾將安之言訖鬚眉奮張衆洒淚而

   出及賊入道興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劉熙鹿邑人崇禎末父為賊據

   熙自縛詣賊曰父年老恐不堪役𤋮願備前驅賊因歸其父𤋮度父已入堡乃罵賊曰吾良家子肯

   從爾作賊耶賊怒磔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張瑾夏邑人崇禎十三年

   流寇突至瑾率衆捍禦賊引去越數日復集大衆攻城邑人惶怖瑾曰賊忌者獨我耳挺身岀喻以

   大義被執廹之降瑾罵不絶口遂過害邑人立石墓前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

   劉夢祥虞城人邑諸生崇禎末土宼猖獗夢祥募義兵拒戰賊衆敗去復親督義勇圍賊黨

  於念吾砦破之虞城獲全

 ︹本朝︺吳友名商邱人以材武從戎順治初從追闖逆有功累官山東膠州參將謫江西吉安

  守備吳耿之叛巡撫董衛國督江西軍務奏為督標副將時江右所在被賊友名身先搏戰所至克

  定加右都督會師進討賊踞武岡楓林嶺峭壁不可上友名誘致鄉導從别隘進武岡下遂復鎮遠

  世襲雲騎尉以疾乞休卒侯憲武永城人順治二年知績溪縣土寇破城殉難   賜祭

  葬贈按察使僉事又任佐君鹿邑人順治二年任廣德州同知土寇作亂被執不屈死之陳武

  睢州武舉順治中授金華鎮遊擊調廣東從攻南雄韶州廣州俱有功暑參將𠞰高州攻化州斬賊

  首冷雄傑施上義復吳川信宜茂名等縣李定國犯高州城陷不屈自刎死   賜祭葬廕子嬴

  雲騎侯方域商邱人博學能文東南名士多與交明季客金陵阮大鋮使其客通款拒

  不納且移文逐之幾被重禍有壯悔堂集若干卷行世王依書柘城人順治丙戍進士授

   刑部主事讞決平恕累遷福建福寕道時洋禁嚴甚邏卒獲巨艘所載悉珍貨以獻依書力拒之討

   平山寇趙子章郭爾隆擒海寇林察等郡邑獲安李培正夏邑人順冶丙戌進士由贊善

   出為揚州兵備道副使時海寇猖獗奸民朱錤聚衆千人為内應培正設方畧擒賊首民賴以安旋

   以病歸里置贍族田數頃嵗飢岀積榖賑濟里中童子有貧不能就傅者輒召至家延師課之

   奇猷睢州人少孤事母以孝聞順治丙戌舉於鄉會黄河水漲溢至州西界奇猷岀布囊堵水

   築隄城賴以全每值𡻕飢出所儲粟以賑貧乏遠近就食者日數百人順治年間 旌入祀鄉賢

   侯服永城人舉人性純孝父繩武患痰疾每焚香禱天願以身代父病尋愈後父司訓信陽病

   卒時服在家心悸星夜赴任所未至遇柩於途一慟幾絶歸葬悉遵古禮年六十餘事母猶嬰兒雍

   正年間 旌王培柘城人順治戊子舉人柘邑頻遭水患培率村鄰濬東渠三十餘里初授

   新河知縣與同官陸隴其軰講諭吏治建立義學義倉諸制巡撫于成龍薦授户部主事卒所著有

  綱目刋誤二十一史刋誤等書陳天清柘城人順治己丑進士初授平郷知縣邑與邢之西

  山鄰接巨盜出没其間天清出奇計取之平鄉地卑下襟帶漳滏天清修堤濬渠陞工部主事分司

  南河運河兩岸姦民穿穴盞水每𡻕輸金於分司可得萬餘金又河工所用工料率藉以肥槖天清

  悉屏絶之乞假歸里卒彭舜齡夏邑人事繼母盡孝順治己丑進士授嘉興府推官執法

  平允郡無𡨚獄再補山東登州府會賊首于七率衆數萬臨城守令皆望風遁舜齡晝夜登陴守禦

  城賴以全以勞卒官劉超鳳商邱人順治己丑武進士官詔安營守備耿逆之變不屈自刎

  王震生睢州人順治壬辰進士以户部主事理通州糧儲通為奸蠧藪震生𨤲剔積𡚁

  轉員外𭅺協審八旗事務有不可者持之必力遷刑部郎中視學江南以疾乞歸湯斌

  人生而端慤年十二聽里塾講小學退而見之於順治壬辰成進士由檢討出為陜西按察司副

  使備兵潼關陞嶺北道參政治贛郡所至皆有治績以親老乞歸康𤋮十七年以博學宏詞薦授翰

  林院侍講超擢内閣學亡廵撫江蘇以教化爲先務痛除吳中侈汰之習禁婦女母遊觀撤淫祀下

  令期必行吳民翕然向風累擢工部尚書卒祀賢乾隆元年   賜謚文正斌於學無所不窺

  自贛州歸復師事孫奇逢所得益𮟏其立身以忠孝誠正爲本所著有洛學編潛庵語錄行世

  天馥永城人順治戊戌進士由檢討洊井兵部尚書嘗薦舉循吏三阿知縣彭鵬靈夀知縣陸

  隴其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卒諡文定李遥睢州人順治己亥進士授彭澤知縣縣苦里役當之

  者輒破產遥畫爲均平之法𡻕省民間數千金吳逆未反時𡻕販私鹽數萬石過境遥械繫其人申

  請督撫移文三桂治其罪旋以罣誤鐫職起𥙷當陽知縣縣產炭王官採買動踰數十萬炭户不支

  遥爲申論之得減額米幾以病乞歸遥内行純備所著有學庸說注易經注疏春秋三傳鈔行於世

  趙應奎商邱人有勇畧厯官袁臨鎮總兵募勇健千餘人拊循訓練皆成精鋭吳三桂以書

  招之應奎立斬其使遣子衍祥上書   聖祖仁皇帝嘉納之授衍祥鴻臚寺少卿袁地𬓛塞數

  省應奎兀踞其中閩楚二逆卒不得交通者應奎力也耿逆寇袁率諸道兵大破之進二等輕車都

  尉後從大軍進取湖南有功擢廣西左江提督卒贈少保諡襄壯宋犖商邱人父權明進士

  入 本朝厯宫至國史院大學士卒諡文康犖年十四入宿衛   世祖章皇帝親試擢第一改

  文資通判黄州府𣙜贛關擢刑部𭅺中值通倉官百五十人負米萬石詞連本管官部議抵衆立斬

  官免貴犖爭之強卒坐衆償負而官亦奪俸時諭韙之累遷江蘇布政使巡撫江西時夏逆為亂破

  蘄黄南昌人心洶洶犖單舸疾行設方畧縛為亂者斬之除病民十數事黜貪吏之甚者江右遂安

  調撫江蘇升吏部南書康熙四十七年   予告歸里晉太子少師李元振柘城人康

  熙甲辰一甲二名進士由編修累遷副都御史疏請考察督撫言極剴切   聖祖仁皇帝嘉納

  之擢授工部侍郎慎岀入清浮冒監修大同右衛𪠘舍營房省帑銀三十萬兩管寶源局剔除夙弊

  廉能大著致仕歸卒褚有聲睢州人康熙己未進士崇禎未奉親避難顛沛中孝養無缺昆

  弟八人至老無間言授福建順昌知縣政尚廉明吏民畏服耿逆餘黨楊起明為地方害有聲以大

  義曉諭不聽率兵殱之邑賴以安劉坤睢州人康熙乙丑進士官編修事親孝進饌必躬親

  置田宅分贍諸弟及諸親族州南地勢卑下常患水灾坤相度地宜開渠導水悉成膏腴居民至今

  竇克勤柘城人父大任邑諸生為學以不欺為本性喜成就後學克勤以康𤋮士子舉

  於鄉仕泌陽教諭倣朱子白鹿洞遺規分立五社長月朔稽善過而勸懲之毎月五日集童子習禮

  儀稍長者解性理人皆力學興行戊辰成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以病乞歸常與湯斌耿介往復論

  學士林宗之著有理學正宗孝經闡義泌陽學條規諸書邦柘城人授福建興化營守

  備擢同安遊擊恢復海澄縣尅取厦門金門攻取漸山等處十九寨敘功授左都督世襲雲騎尉康

  𤋮二十二年隨征澎湖戰死   賜卹廕彭樹葵夏邑人乾隆丙辰進士由編修官至

  倉場侍郎天性考友居官清介門無私謁供職三十年以清白終林元臣睢州人武生任

  千總嘉慶二年隨𠞰湖北教匪於欒州鎮擊賊陣亡事   聞予雲騎尉世職

 ︹流寓︺︹漢︺鄒陽齊人從梁孝王遊為人有志畧慷慨不苟合羊勝公孫詭等惡之王下陽吏將

  殺之迺從獄中上書王立出之卒為上客枚乘淮隂人為吳王濞𭅺中諌不納去而之梁從孝

  王遊梁客皆善屬詞賦乘尤高在梁時娶小妻生子皋年十七上書梁共王得召為𭅺司馬

  相如成都人事孝景帝為武騎長侍是時梁考王來朝從游説之士鄒陽枚乘嚴忌夫子之徒

  相如見而説之因病免客遊梁得與諸侯遊士居數𡻕迺著子虛之賦︹唐︺李勉鄭惠王曽

  孫少貧俠客梁宋與諸生共逆旅諸生疾且死出白金曰左右無知者幸君以此為我葬餘則君自

  取之勉許諾既葬密置餘金棺下後其家謁勉共啟墓出金付之高適渤海人少落魄不治

  生事客梁宋間宋州刺史張九皋奇之薦舉有道科中第︹宋︺杜衍山隂人凊介不殖私産寓

  南都十年第室卑陋才數十楹居之易如也范仲淹吳縣人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晝夜

  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列女︺︹漢︺梁寡婦夫早逝梁王聞而聘焉婦曰妾夫死今撫其幼孤婦人之義一醮不改乃

  持刀割其鼻曰王之求妾以色也今妾刑矣何以事王王重其義復其身號曰高行︹金︺完顔

  珠魯妻尹氏珠魯系岀蕭王天興二年從哀宗為南面元帥戰死黄陵岡其妻金源郡

  夫人聞珠魯死聚家貲焚之遂自縊 完顔珠魯舊作完顔珠兒今改正︹明︺徐儀女

  人名雪梅正德中流賊至不從𬒳害又嚴清女鋭兒亦歸德人同時死節衛指揮張金妹城破不屈

  死俱𬒳旌表龔秀女存兒柘城人年十八未字正德中為流賊所得不從見害詔旌

  解貞女商邱人父母兄弟相繼殁女撫幼弟孤姪皆成立年八十九以處子卒弟達為

  廬墓側一年楊桃兒鹿邑人嘉靖初山東流賊入境桃兒年十六為男子裝隨兄楊世威

  避至鄲城遇賊世威與弟世寵力戰死賊獲机兒知其作男欲獻之賊首桃兒大罵檛賊墜地衆攢

  刃砍之事聞旌表王佩玉妻謝氏永城人歸二年而夫死引刀自裁越日面如生

  解孝女寕陵人年十四同母浣衣河濵母誤溺水女號泣即投水中俄凡紹武至救之母良

  久方甦女已死手挽母甚堅兄哭撫之曰母已生妹可慰乎手始解劉樸妻司氏

  人嘉靖中柘城師尚詔之亂城破擁氏去罵賊𬒳張氏二烈女柘城人長曰大艾次

  曰小艾俱未宇師尚詔之亂罵賊不從俱為所殺馬士俊妻孫氏夏邑人崇禎八

  年為流賊所執紿之曰縱吾夫則從汝賊許之氏度夫去已遠乃大罵見殺梁以樟妻

  張氏以樟為商邱知縣崇禎十五年流賊圍急氏積薪樓下以子變屬乳媪匿民家率婢女縊

  死家人舉火諸屍俱燼侯執蒲妻田氏執蒲為太常卿馬賊被害子忭妻劉氏恕

  妻朱氏守姑不去俱被害沈仔母孫氏商卬人仔禦賊於城頭殉難孫聞變自縊次子

  佑佑妻任氏佑子妻王氏俱縊以殉

 ︹本朝︺湯祖契妻趙氏睢州人知書有志節崇禎末流寇將抵睢命其子斌讀書北郭

  外斌不忍行叱遣之城䧟語祖契急負姑匿蘆菼中得免趙遂投繯為家人所解怒曰吾義不苟全

  語未畢賊已環刃相向趙厲聲訶之遂遇順治十七年以子斌具陳母節得 旌宋沾妾

  丁氏商邱人沾殁姑與沾妻繼逝遺孤權甫八𡻕晝就傅夜則自督之椎或倦就寢丁泣曰子

  孤子立故隱忍以俟今不説學予何望不如早從爾父地下權感泣力學後為大享士張鵠

  妻張氏寕陵人年十九守節殁年百有三𡻕周藴香父祺居商邱許聘金某金以阻

  寇别娶寄言令改適曰父母有成命矣遂不食死李春茂女商邱人同縣高某妻翟氏

  皆以拒暴過害康𤋮年間 旌李佩妻張氏永城人同縣傅常美妻張氏董位妻王氏

  皆以拒暴遇害康熙年間 旌張珍妻苗氏商邱人拒暴遇宫雍正年間 旌

  大成妻周氏商邱人夫殁姑以思子發狂家人莫敢近周進食冒刃者再血流至踵終

  張瑾妻章氏夏邑人崇禎末瑾罵賊死章忍孤鄉人以夫婦守義刻石墓前

  何公掄妻程氏夏邑人夫殁投繯者再舅姑勸止乃取從子為嗣以守及病不肯服

  藥而邦進妻梁氏永城人夫卒家極貧躬紡織以奉姑年逾六十當曰一息

  尚存事姑不敢懈也封得印妻李氏子特錫妻劉氏睢州人家極貧

  得印殁李晝夜紡織以養孀姑特錫嘗苦飢輟古而泣李勉之曰片時飢不能忍豈能辦大事耶迨

  特錫殁劉事李亦如之私啖糠粃不今姑知李年九十餘不能自衣食者十七載劉服勤如一日姑

  殁而哀飲食俱廢以毁卒雍正年問並 旌解士燦妻張氏商邱人夫亡守節同

  縣節婦楊坦妻王氏紀中瞻妻田氏張元淇妻侯氏侯衣振妻汪氏劉世典妻李氏孫君保妻南氏

  孫維舜妻李氏畢振封妻淩氏郭瑢妻高氏李曰培妻楊氏王允厚妻萬氏王輔世妻何氏袁璽妻

  高氏陳國福妻郭氏陳𣗥妻劉氏王檠妻李氏楊肇基妻宗氏楊作霖妻武氏沈惇妻蕭氏李豹彩

  妻陳氏孫承德妻陸氏楊起福妾馬氏夏曰文妻王氏高起宗妻丁氏楊景丹妻盧氏殷輅妻郭氏

  田在玉妻盧氏張綬妻牛氏吳大純妻趙氏李琳妻張氏宋如梅妻田氏宋齊仁妻汪氏周旭妻張

  氏曹家羣妻王氏王緘妻喬氏張亦閩妻劉氏劉元昌妻逯氏李文斗妻劉氏任渭妻劉氏韓廷勲

  妻金氏宋齊馮妻劉氏郭育遠妻韓氏杜樞妻李氏張士英妻韓氏郭凖妻徐氏宋聖優妻趙氏侯

  矚妻禇氏林貴生妻張氏侯曾妻房氏烈婦周二小妻余氏史連妻馬氏張林妻李氏劉黑漢妻吳

  氏趙胖妻劉氏虎𦇧安妻劉氏許純妻高氏尼清海妻張氏趙生聘妻楊氏趙西崖妻張氏劉文童

  妻邢氏韓永光妻劉氏李三疇妻楊氏烈女韓氏女均乾隆年間 旌魯喬齡妻王

  氏寕陵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陳炎妻高氏吳爾紳妻李氏路元良妻徐氏張聊壁妻吕氏黄欽

  妾馮氏李監妻史氏路建邦妻郭氏李德祖妻梁氏郭光陛妻賈氏孫有廉妻盧氏胡子陳妻喬氏

  鄧琯妻黄氏史文瑞妻王氏李孔昭妻蔡氏𡩋汝聰妻王氏關嶸妻陳氏孔傳寛妻秦氏劉汝為妻

  郭氏王錫綸妻李氏符如岱妻吳氏王爾福妻董氏常紹永妻張氏孟懷瑾妻張氏孟蓁妻張氏姫

  興周繼妻黄氏徐宏道妻符氏郭㞾妻路氏張中道妻曹氏宋楚妻李氏張坪妻喬氏符朋妻郭氏

  高執信妻袁氏郭維英妻盛氏郭元文妻解氏翟瑋妻王氏烈婦焦玉妻王氏吕三妻繆氏王四妻

  楊氏杜效孔妻王氏華永林妻王氏及趙氏婦烈女袁馬姐魏氏女張氏女馬氏女均乾隆年間

  劉宗堯妻張氏鹿邑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丁植妻邢氏李洹妻謝氏李某妻

  谷氏孟存信妻李氏李栩妻閻氏吳濬妻徐氏胡注行妻劉氏黄相吉妻劉氏孔毓召妻鄭氏楊珍

  妻張氏李有三妻解氏曹應芳妻劉氏張鑑妻博氏楊東方妻任氏胡廷叢妻周氏葛梅妻周氏寇

  英妻崔氏張陳魏妻郭氏劉元福妻杜氏王震妻薛氏閻質妻周氏宋涄妻閻氏李泳妻劉氏崔學

  詩妻陳氏王杲妻閻氏崔學易妻王氏王式度妻羅氏劉洪任妻王氏傅良貴妻張氏張岳妻王氏

  韓美妻宋氏薛教成妻吳氏周尚禮妻鄭氏周尚仁妻齊氏劉望久妻王氏狄宗襄妻張氏王瑞妻

   張氏劉洪聞妻張氏周珍繼妻張氏張成義妻何氏張光宗妻李氏王卑妻郭氏王逢加妻盧氏張

   泳妻丁氏韓應運妻王氏烈婦耿山妻葉氏李彩妻杜氏胡秉順妻謝氏蔡保玉女蔡氏劉貴成女

   劉氏孝女李氏女王姐烈女蘇氏女皇甫氏女王氏女韓酉姐貞女孫芳聘妻尹氏鄧永甲妻劉氏

   均乾隆年間 旌孫參妻李氏夏邑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司汝諧妻楊氏程仲元

   妻陳氏司尚仁妻謝氏孟履垣妻李氏關冘載妻羅氏孟克楷妻陳氏韓寅妻王氏孟志仁妻陳氏

   馬仞千妻高氏王以睿妻魏氏吕鍾妾段氏程堯年妻金氏余襄妻司氏秦元福妻高氏張宗聖妻

   秦氏劉吾省妻孟氏孟肯堂妻彭氏房謀妻郭氏閻史標妻趙氏楊艮妻何氏陳龍見妻閻氏韓炎

   妻劉氏何晫妻崔氏鄭拾遺妻黄氏徐瑛妻司氏李倓繼妻吳氏張克慶妻關氏孟文妻李氏李昌

   妻王氏李去伐繼妻關氏李擴妻陳氏楊志賢妻竇氏羅方曽妻張氏崔秉禮妻楊氏劉日明妻樊

   氏李端履妻范氏李仙本妻郭氏何進龍妻張氏彭志青妻李氏朱鵬程妻張氏彭象觀妻張氏王

  思純妻范氏鄒珃妻周氏何珃妻班氏彭堃妻孟氏李某妻崔氏烈婦穆某妻許氏李虎妻駱氏邢

  三妻王氏張有成妻周氏烈女陳隔姐任潤姐謝氏女馬氏女均乾隆年間 旌李廷直

  妻周氏永城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何潤妻王氏喬瑄妻劉氏王溶妻張氏丁擇善妻劉氏

  趙敏妻閻氏馬珣妻蔣氏洪妻張氏洪爾瑄妻謝氏劉漢忠妻趙氏吕遵端妻劉氏洪璣妻孟氏

  邱君誥妻李氏陳芝妻郭氏王青臣妻洪氏易汝漢妻孟氏何源妻鄭氏蔣居廣妻翟氏李系妻彭

  氏王廷極妻馬氏趙作肅妻黄氏關正懋妻丁氏丁湝妻吳氏李守身妻王氏曹伸妻武氏劉永璠

  妻郭氏曹夢錫妻李氏張之維妻任氏王諌臣妻丁氏張延祺妻喬氏孫湜妻劉氏烈婦姫去欺妻

  蔣氏孔毓藩妻潘氏鍾大妻郝氏趙三妻梁氏趙九妻張氏盛四妻孫氏曹二妻翟氏胡至養媳夏

  氏李惺妾高氏烈女常氏女鮑氏女張蕋姐閻格姐王氏女魏氏女均乾隆年間 旌黄寅

  妻劉氏虞城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克明妻陳氏范源妻李氏張夢駱妻張氏楊履乾妻

  朱氏范山峯妻錢氏劉瓚妻孫氏楊維遷妻范氏蕭露浥妻黄氏蕭露泥妻朱氏蕭露濃妻潘氏种

  兆祥妻王氏耿光妻趙氏李夢麟妻孫氏張秉仁妻申氏宋簡妻韓氏宋協妻范氏史克敬妻范氏

  馬鈖妻劉氏張湛妻杜氏劉歛琮妻石氏劉仁麟妻范氏潘廷𨕖妻李氏耿鐸妻汪氏耿鉽妻李氏

  許超妻劉氏范麟獻妻許氏李芝山妻陵氏劉存義妻范氏李考祥妻劉氏張本漢妻薛氏潘坦妻

  劉氏劉堯讓妻范氏劉存智妻某氏范嘉謨妻李氏許履謙妻劉氏烈女孟玉姐均乾隆年間 旌

  侯居孟妻李氏睢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楊㺵妻郭氏吳元瑜妻蔣氏趙獲錦妻

  符氏馬徵麝妻鄭氏蔣瑺妻劉氏蔣藻妻陳氏蔣珅妻袁氏劉琢妻吳氏朱自邦妻王氏張良玉妻

  王氏張高妻龎氏蔣璟妾符氏李文運妻楊氏孟榛妻張氏鄭道仁妻翟氏李義妻林氏王應彩妻

  楊氏袁份妻劉氏單文妻余氏田椿齡妻趙氏楮棻妻趙氏袁倬妻王氏劉如連妻張氏湯秉哲妻

  袁氏王元搮妻張氏柴明妻滕氏黄王啟妻鄭氏陳希參妻吳氏陳瀛妻孫氏陳元章妻一氏湯之

   昂妻楊氏 皇甫永培妻李氏蔣雲路妻劉氏劉如炎妻盧氏 李修妻徐氏李教士妻徐氏趙博妻魏

   氏劉蔚曽妻唐氏李元士妻黎氏 魯仲妻虚氏 蔣環妻袁氏李暹妻許氏蔣萬吉妻 袁氏柴良妻 趙

   氏 王 肇麟妻 張氏周克文妻 潘氏趙琈妻董氏 汪化 龍 妻張氏 周克明妻潘氏 蘇應取妻黄氏徐 鞏

   妻 禇氏周中玉妻喬氏楊汝梅妻 湯氏王榯 妻 袁氏 蔣𥳍妻董氏烈婦王禹妻王氏 蔣予環妻 楊 氏

   徐海妻李氏 李玉妻趙氏杜凖妻任氏烈女張氏女王氏女馬 氏女徐氏女李氏女均乾隆年間

    王 渠妻杜氏柘城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王練一妻邱氏李洹妻謝氏度天祺妻

   傅氏王桐妻路氏劉元昌繼妻張氏 劉其泗妻 高氏李純妻宋氏陳孟堅妻朱氏朱煜 嶧妻孫氏 竇

   玉立妻王 氏梁玉傑妻 陳氏竇玉 杓妻王氏張默妻趙氏烈 婦王永振妻 竇氏烈女 宋惠姐均乾隆

   年間 旌孫遴妻劉氏商邱人夫亡 守節同縣節婦李魁儒妻陳氏 劉文煌妻高氏王

   雲標妻陳氏 烈婦王某妻秦氏 張某妻王氏張大任妻黄氏沈 萬一妻陳氏烈女 劉氏女均嘉慶年

   徐 殿鰲妻李氏寕陵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王謨妻駱氏胡翰遠妻賈氏

  喬元龍妻史氏梁殿魁妻徐氏戴聖智妻尤氏郭宋玉妻任氏路知節妻賈氏烈婦張懷珍妻常氏

  解釗妻劉氏孫貴林妻史氏孝婦吕令法妻王氏均嘉慶年間 旌傅諿妻藺氏鹿

  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薛士珂妻陳氏吳學孔妻孫氏烈婦張夢鳯妻許氏王河妾邊氏張士玉妻

  劉氏烈女李氏女張氏女均嘉慶年間 旌彭昭華妻王氏夏邑人夫亡守節同

  縣李堉妻張氏烈婦楊世炘妻彭氏李燈妻彭氏劉柱妻傅氏徐某妻趙氏楊某妻李氏劉某妻吳

  氏魏某妻閻氏路某妻王氏彭暵展妾馮氏烈女彭氏女均嘉慶年間 旌王學易妻

  李氏永城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任愉妻邵氏洪文浤妻王氏王旦臣妻張氏蔣鼎寛妻蔡氏

  夏倗世妻李氏丁椿妻李氏孫鳯臨妻王氏蔣燦書妻李氏羅有鵬妻張氏烈婦郝懷武妻李氏李

  愛妻趙氏盧芳妻楊氏蔡從義妻尹氏貞女縱氏女烈女劉氏女均嘉慶年間 旌周嶧妻

  范氏虞城人夫亡守節同縣齊學曾妻周氏烈婦范鏞妻李氏陳山妻宋氏又余氏藍某妻吳

  氏楊某妻王氏劉某妻姚氏貞女史氏女均嘉慶年間 旌蔣儀温妻王氏

  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楊六言妻朱氏劉芳遠妻陳氏烈婦張大起妻程氏張有成妻趙氏王常春

  妻了氏薛冬興妻博氏孟玉章妻蔡氏申恭妻張氏劉美妻胡氏均嘉慶年間 旌竇玉珂

  妻高氏柘城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王鳯來妻霍氏烈婦李祿妻喬氏余允化妻宋氏魏某

  妻李氏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宋︺陳摶真源人後唐末舉進士不第遂隱武當山九室巖服氣辟榖移居華山寢處多

  百餘日不起太宗時賜號希夷先生搏好讀易自號扶摇子著指元篇八十一章言導養及還丹之

  丁少微真源人為道士隱華山潼谷密邇陳摶所居志尚清潔善服氣多餌藥百餘𡻕

  康強無疾太祖召赴闕以金丹巨勝南芝元芝為獻留數月遣還山

 ︹土產︺綿絹元和志宋州貢寰宇記宋州土產綿絁榖絹寰宇記宋州土產𬃷

  山永城者佳俗呼貢𬃷以入貢得名木𤓰府志出虞城商邱石榴府志河隂石榴名三

  十八者其中有三十八子最佳近柘城所出大者名岡榴入土貢寰宇記宋州土產

  寰宇記宋州土產明統志枸𣏌子香附子𤓰蔞仁阿首烏蟾酥半夏天南星天花粉茱茰麥

  門冬兔絲子地骨皮各縣俱岀




                 前總纂官張琴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盧𣗳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彰德府表                

                    

大清一統志

彰德府在河南省治北三百六十里東西距三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直隸大名府清豐

  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山西潞安府壺關縣界一百七十里南至衛輝府淇縣界一百三十里北至

  直隸廣平府磁州界七十里東南至衛輝府濬縣界六十五里西南至山西澤州府陵川縣界二百

  五十里東北至廣平府成安縣界九十里西北至山西遼州界四百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

  二百

︹分野︺天文室壁分野娵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商時河亶甲所都春秋屬

  晉戰國屬魏秦為邯鄲上黨二縣地漢高帝分置

  魏郡治鄴屬冀州後漢初平中為冀州治元和志韓馥為

  冀州牧始居鄴其後袁紹曹操皆因之三國魏建鄴都晉仍曰魏郡

  屬司州後入於趙燕及苻秦咸康初石虎改太守為魏尹升平初慕容

  儁置司隸校尉太和末苻堅仍置冀州後魏天興四年改置相州東

  魏天平元年遷都之改曰司州魏尹元和志後魏孝文帝於鄴

  立相州 按魏書庾岳傳太祖以岳為鄴行臺及罷鄴行臺以所統六郡置相州即拜岳為刺史則

  相州之立當從地形志天興四年元和志誤北齊改魏尹為清都尹周

  建德六年復曰相州魏郡大象二年移治安陽隋

  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復曰魏郡唐武德元年

  復曰相州舊唐書地理志置總管府四年罷六年復置九年罷貞觀十年復置都督府十

  六年天寶初改曰鄴郡乾元初復曰相州屬河北

  道廣德以後常置節度使唐書方鎮表廣德元年置相衛節度使治相州

  大厯元年賜號昭義軍節度建中元年徙治潞州而相州屬魏博節度太和三年復置相衛澶節度

  使治相州㝷罷仍屬魏博五代史職方考相州故屬天雄軍節度梁分置昭德軍後唐復屬天雄

  五代晉天福二年於州置彰德軍節度宋曰相州

  鄴郡彰德軍屬河北西路金明昌四年升為彰德

  府仍屬河北西路元太宗四年立彰德總帥府憲

  宗二年為散府屬真定路至元二年為彰德路直

  隸中書省明仍為彰德府屬河南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河南省領州一縣六安陽臨漳湯隂林武安涉

  正二年以舊屬直隸大名府之内黄縣來隸四年

  以磁州改屬直隸今領縣七

  安陽縣附郭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直隸大名府元城縣界一百里西至

  林縣界八十里南至湯隂縣界三十里北至直隸廣平府磁州界四十里東南至湯陰縣界二十五

  里西南至湯陰縣界六十里東北至臨漳縣治八十里西北至磁州界八十五里戰國魏寕新中邑

  秦昭襄王改曰安陽漢為蕩陰縣屬河内郡晉始置安陽縣屬魏郡東魏天平初併入鄴縣後周大

  象二年自鄴移相州治此改縣曰鄴隋開皇十年復曰安陽大業𥘉為魏郡治唐復為相州治五代

  宋因之金為彰德府治元為彰德路治明為彰德府治 本朝因之臨漳縣在府東北七十

  里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直隸大名府元城縣界五十里西至直隸廣平府磁州界

  二十五里南至安陽縣界五十里北至廣平府成安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内黄縣界五十里西南至

  安陽縣治八十里東北至廣平府廣平縣治六十里西北至廣平府邯鄲縣治七十里春秋鄴邑屬

  晉戰國屬魏漢置鄴縣并置魏郡後漢因之初平中又為冀州治三國魏黄初二年建鄴都晉仍為

  魏郡治建興元年改曰臨漳後復曰鄴石虎慕容儁皆都此苻秦仍為冀州治後魏天興四年於縣

  置相州東魏天平元年遷都改為司州魏尹治又分鄴東界置臨漳縣屬之北齊亦都此後周復為

  相州治太象二年州移治安陽改鄴為靈芝縣隋開皇十年復改曰鄴與臨漳縣皆屬魏郡唐屬相

  州五代因之宋𤋮寕五年省鄴縣入臨漳仍屬相州金屬彰德府元屬彰德路明屬彰德府 本朝

  湯陰縣在府西南四十五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直隸大名府

  開州界七十里西至林縣界八十里南至衛輝府濬縣界一十五里北至安陽縣界三十里東南至

  濬縣治七十里西南至衛輝府淇縣界八十里東北至安陽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林縣治一百四十

  里戰國魏蕩陰邑漢置蕩隂縣屬河内郡後漢因建安十七年改屬魏郡魏晉因之後魏天平初

  并入鄴縣隋開皇六年復置湯隂縣屬汲郡唐武德四年改置蕩源縣屬衛州六年改屬相州貞觀

  元年復曰湯隂縣五代因之宋宣和二年改屬濬州㝷還屬相州金屬彰德府元屬彰德路明屬彰

  德府 本朝因之林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安

  陽縣界四十里西至山西潞安府壺關縣界五十里南至衛輝府輝縣界一百里北至涉縣界八十

  里東南至湯陰縣界一百里西南至山西澤州府陵川縣界一百里東北至安陽縣界八十五里西

  北至壺關縣界八十里戰國韓臨慮邑漢置隆慮縣屬河内郡後漢延早時改曰林慮建安十七年

  改屬魏郡三國魏屬朝歌郡晉屬汲郡後魏太平真君六年省入鄴縣太和二十一年復置永安元

  年并置林慮郡北齊郡廢後周復置隋開皇三年郡廢縣屬相州十六年於縣置巖州大業初州廢

  縣屬魏郡唐武德二年復置巖州五年州廢縣仍屬相州五代宋因之金貞祐三年置林州元太宗

  七年廢爲縣憲宗二年復爲州至元二年復爲縣㝷復爲州屬彰德路後廢明洪武元年復置二年

  降州爲縣屬彰德府 本朝因之武安縣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八里南北

  距一百里東至直隸廣平府邯鄲縣界二十八里西至涉縣界八十里南至廣平府磁州界五十里

  北至直隸順德府沙河縣界五十里東南至邯鄲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涉縣界八十里東北至廣平

  府永年縣界五十里西北至山西遼州界一百二十里戰國趙武安邑漢置武安縣屬魏郡後漢因

  之魏晉屬廣平郡東魏天平初仍屬魏郡隋開皇三年屬相州十年改屬磁州大業初屬武安郡唐

  武德四年屬磁州六年屬洺州永泰元年還屬磁州五代宋金因之元至元二年併入邯鄲後復置

  仍屬磁州明因之 本雍正四年屬彰德府涉縣在府西北二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

  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直隸廣平府磁州界一百里西至山西潞安府黎城縣界三十里南至

  林縣界七十里北至武安縣界七十里東南至磁州治一百六十里西南至黎城縣治六十里東北

  至武安縣治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山西遼州治一百六十里漢置沙縣屬魏郡後漢曰沙侯國晉曰

  涉縣屬廣平郡後魏省入刈陵隋開皇十八年置屬潞州大業初屬上黨郡唐武德元年屬韓州

  貞觀十七年屬潞州五代因之宋屬隆德府金貞祐三年於縣置崇州四年州廢興定五年復置元

  初州廢以縣屬正定路至元二年併入滏陽後復置明屬磁州 本朝雍正四年屬彰德府

  黄縣在府東一百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八十五里東至直隸大名府清豐縣界十五

  里西至安陽縣界四十里南至大名府間州界三十五里北至大名府元城縣界五十里東南至開

  州治六十里西南至衛輝府濬縣治九十里東北至大名府元城縣界九十里西北至臨漳縣界五

  十里漢置内黄縣屬魏郡魏晉因之東魏省隋開皇六年復置屬相州大業初屬汲郡唐武德四年

  屬黎州貞觀十七年還屬相州天祐三年改屬魏州宋屬大名府金改屬滑州元因之明屬大名府

   本朝雍正二年改屬彰德府

 ︹形勢︺旁極齊秦結湊冀道開胷殷衛跨躡燕趙山林

  幽映川澤迴繚晉左思魏都賦西隣澤潞東接大名南衛

  輝而北洺磁兼岡⿱兆目 -- 脊而帶沃土其地平廣闊大

  挾上黨撫襄國蹠澶腋衛常為天下要相臺

 ︹風俗︺魏都鄴郡士女被服咸以奢麗相高其性所尚

  習得京洛之風隋書地理志土狹人稀雅重儒術而耕

  鑿甚勤

 ︹城池︺彰德府城周九里有竒門四池廣十丈明洪武初築 本朝康熙十六年修雍正七

  乾隆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重修 安陽縣附郭臨漳縣城周四里有竒門

  四池廣一丈外城周六里明洪武二十七年築 本朝順治五年湯陰縣城周四里門

  六池廣二丈明洪武三十年築崇禎中甃甎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修二十七年重修林縣

  城周三里門四池廣一丈五尺明洪武七年築 本朝乾隆十年修二十七年重修武安

  縣城周三里有竒門五池廣一丈外城周十三里明洪武十七年築嘉晴二十三年修

  縣城周四里門二池廣三丈明洪武十八年築嘉靖二十有一年甃甎内黄縣城

  周五里門八池廣五丈外城周九里亦有池明洪武初築萬厯二十五年甃甎 本朝康熙二十年

  修雍正六年重修

 ︹學校︺彰德府學在府治西宋韓琦始建明洪武三年重建 本朝順治十五年修入學額

  數二十名安陽縣學在縣治西元至元中建明洪武三年重修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

  入學額數二十名臨漳縣學在縣治西明洪武二十七年改建 本朝順治八年修雍

  正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湯陰縣學在縣治東南宋大觀元年建明洪武三年重建

   本朝順治十五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林縣學在縣治東南元至元中建明洪武七年

  建入學額數十二名武安縣學在縣治東南金天會中建明洪武五年重建 本朝順治

  十八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涉縣學在縣北門内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康𤋮中修入學

  額數八名内黄縣學在縣治東北元至正末建 本朝康熙中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錦書院在府城内 本乾隆五年演易書院在湯陰縣署東南 本朝乾隆

  二十三年建紫金書院在武安縣治東明萬厯中建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

 ︹户口︺原額人丁二十六萬三百五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一百三十六萬七千七百九十三名口計二

  十八萬五千四十户

 ︹田賦︺田地五萬七千四百七頃三十二畝額徵地丁正雜等銀三十四萬七千二百二十六兩五錢

  五分有竒正兑改兑米一萬三百五十二石五斗有竒麥五千九百五十八石八斗有竒豆一萬七

  千八百八十一石六斗有竒耗米二千四百七十石二斗有奇耗麥一千三百九十二石五斗有奇

  耗豆四千三百八十六石五斗有竒

 ︹山川︺𫎇賚山在安陽縣西南二十五里相傳後魏孝文帝遷洛於此頒賚從臣故名

  山在安陽縣西南五十里舊名白石谷產白石陶人取以為器山有八峯峯下有泉其西北為青

  涼焉鞍二山接林縣界龍山在安陽縣西四十里魏都賦虎洞龍山相為倚伏隋書地理志

  靈泉有龍山舊志一名善應山山東南有善應邨洹木伏流出焉又涉縣北三十里亦有龍山

  嵯山在安陽縣西後漢書袁紹傳袁尚救鄴曹操逆擊破之尚還保藍口杜佑通典安陽縣有

  藍嵯山藍口蓋藍山之口也銅山在安陽縣西北四十里舊產銅有冶久廢又魯山在縣西

  北七十里高望山在縣西北八十里韓陵山在安陽縣東北十七里魏劉公幹詩朝發白馬

  暮宿韓陵後魏泰常八年帝畋於鄴南韓陵山普泰二年高歡敗𠇍朱兆於韓陵於此立定國寺旌

  功温子昇為碑文陳徐陵使北過韓陵讀而愛其才麗手自錄之既南歸論北朝人物曰惟有韓陵

  片石耳隋書地理志安陽有韓陵山元和志在縣東北十五里嘗志俗名七里岡黒山

  陰縣西南三十五里與濬縣接界長沙溝水出焉又淺山在縣西南侯趙川接林縣界牟山

  在湯陰縣西四十里湯河出此水經注所謂石尚山也又飛鳯山在縣西五里五巖山

  隂縣西四十里中有五谷故名北有仙人洞鶴山在湯隂縣西四十五里羑水出此

  尖山在湯陰縣西五十里孤峯特峙淇水經流其下匯為白龍潭萬泉山在林縣東

  南五十里山多泉山半有石門寺寺南一泉飛騰噴薄響振山谷孔尖山在林縣南八十

  八里淇水經其後玉泉山在林縣西南二十里有王泉谷故名有望仙朝霞迎霞三峯有

  溪曰甘露溪滴乳泉又澤陽谷在玉泉谷南七里谼峪在澤陽南八里有十二峯景物與天平埓又

  棲霞谷在谼峪南十里去縣四十里將軍山在林縣西南三十里明統志昔齊侯伐晉趙勝

  率東陽之師追之駐兵於此紫圑山在林縣西南五十里接山西潞安府壺關縣界山産

  紫團參亦名截谷參以生山谷口也隆慮山在林縣西二十里亦名林慮山漢書地理志隆

  慮注應劭曰隆慮山在北避殤帝名故曰林慮也後漢更始二年光武遣更始將謝躬邀擊尤來賊

  於隆慮山後改名林慮漢夏馥隋盧大翼皆避地於此水經注縣北有隆慮山隋書地理志林慮有

  林慮谼仙人臺元和志山多鐵南接太行北連恒嶽寰宇記山有三峯南弟一峯曰仙人樓第二峯

  曰玉女臺北第三峯曰魯般門黄華山在林縣西二十里史記趙武靈王十九年北至無窮

  西至河登黄華之上注黄華蓋西河側之山名水經注黄水岀隆慮縣神囷山黄華谷北崖山高十

  七里水出木門帶帶即山之第三級也去地七里寰宇記隆慮山南第一峯下有黄華谷北巖山瀑

  布水下注成池谷西北有洞穴去地千仞下有小山孤聳謂之玉女臺天平山在林縣西

  二十六里宋柳開遊天平山記山有大峯六小峯五其西又有二峯諸峯皆於茂林喬松間㧞出石

  壁數千尺𮞉環連接嶄巖峭翠雖善工亦不能圖畫府志在黄華谷南二十里大頭山

  縣西北二十五里晉書庾衮傳石勒攻林慮父老謀曰此有大頭山可共保之衮乃相與登於大頭

  山而田於其下水經注倉石水逕偏橋東即林慮之嶠嶺抱犢堌也石磴西上五里餘崿路中斷以

  木為偏橋而行自此而上猶須攀蘿捫葛方至山頂府志大頭山一名殿子山倚陽山

  縣西北四十里東向平川西臨深澗南扺魯般門北至劉家梯周𢌞八十里四面石崖峻險山巔一

  峯突兀惟東偏有路可通人行其上平坦水泉七十餘處一名蟻夫砦袴山在林縣北三十

  五里周廻三十里又北五里為柏山礪山在林縣北六十里產礪石礦山在林縣東北三

  十五里有青鐵礦又武安縣西北二十五里亦有礦山粟山在武安縣東南十二里相傳昔

  白起扼廉頗於此命將士以布囊盛粟積至山巔趙軍乃退土人因呼為粟山靈山在武安縣

  東南二十五里洺河經其下赭山在武安縣東南三十五里寰宇記武安縣赭山在縣東南

  十八里出赭土鼓山在武安縣南三十里一名滏山魏書地形志臨漳有鼓山後魏建義初𠇍

  朱榮自晉陽東出滏口討葛榮於鄴隋書地理志臨水有鼓山滏山元和志滏陽縣鼓山亦名滏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滏水出焉亦名滏口即太行第四陘也山嶺高深實爲險扼寰宇記山有石鼓

   形二所南北相當俗語云南鼓北鼔相去十五府志鼓鳴則兵起有脱甲鸞駐二嶺磁山

   安縣西南三十里一作慈石山隋書地理志臨水有慈石山元和志磁州滏陽縣西九十里有磁山

   出磁石因名閼與山在武安縣西南史記趙世家惠文王二十九年趙奢拒秦軍於閼與

   先㨿北山大破秦軍於閼與下隋書地理志武安縣有閼與山元和志在縣西南五十里四見

   山在武安縣西二十里明統志又有王峯山在縣西二十里巖石皓然望之如玉百尖山

   在武安縣西四十里舊志又有虎頭山在縣西三十里又青龍山在其西三門山在武安縣

   西北八十里寰宇記山有三足峻峙如門洺水出焉儒山在武安縣東北八里府志元曹生居

   山中修儒行山後有曹公泉可溉田紫金山在武安縣東北二十里亦名紫山唐天寶六年

   改爲朱衣山山下有水北流中有鮒魚名朱衣鮒鱗色若金舊志山有泉名紫泉泉側有王喬洞産

  九節菖蒲暨烏石韓王山在涉縣東五里山麓有玉泉出焉東南入於漳相傳韓信嘗駐

  兵於崇山在涉縣東南三十里寰宇記在縣東南七十里明統志金陞縣爲崇州故名亦

  名青頭山熊耳山在涉縣南十里有望海掛月石人超雲朝陽諸峯有泉下注於漳又五里

  有神頭山又縣南十五里有玉几山風洞山在涉縣西南十里舊名積布山又西十里爲唐

  符山在涉縣西北四十里寰宇記又有痩姑山在涉縣西北八十里又有肥婦山地脉相

  五馬山在内黄縣西宋史李全傳寶慶元年義斌與元兵戰於内黄縣之五馬山

  流沙嶺在林縣西南三十里明統志其嶺多沙遇暴風飛走如流鐵滓嶺在武安縣

  西十五里又滴翠嶺在縣西五十里石泉飛瀑四時不涸摩天嶺在武安縣西北接山西遼

  愁思岡在安陽縣西南十五里唐書肅宗紀乾元二年郭子儀及安慶緒戰於愁思岡

  敗之寰宇記愁思岡隋文帝改曰崇義岡府志在縣南十五里俗亦曰望喜岡岡上有防城又名防

  野馬岡在安陽縣北三十三里北齊書神武紀水熙元年𠇍朱天光等同會鄴衆號二

  十萬挾洹水而軍神武於韓陵合戰大敗之高季式以七騎追奔度野馬岡焦岡在武安縣

  西六十里唐末李克修敗邢州兵於此博望岡寰宇記内黄縣博望岡在縣東南十三里

  接汲縣界寶泉巖在林縣西北三十里府志寶泉巖在太行山半漢夏馥棲隱處定晉

  巖在武安縣西北八十里高百餘仞下有涌碑池池畔有透影碑鐵馬巖在涉縣西三十

  黄戔谷在臨漳縣西南十五里寰宇記鄴縣有黄戔谷魯般門在林縣西北二

  十五里水經注倉石水東北逕魯般門西雙闕昂藏石壁霞舉左右結石修防崇基仍存天井

  關在武安縣西八十里通山西要路削壁如井狀後燕慕容垂滅西燕出滏口入天井關即此

  紫雲洞在涉縣東南四十里洞口僅容一人内寛廣有泉極清冷新河白安陽縣東北

  流經臨漳縣西南又東入直隸成安縣界洹水枝流也水經注洹水枝津東北流逕鄴城南謂之新

  河又東分爲二水北水逕東明觀下又北逕建春門石梁下又逕魏武元武故苑西流注於漳南水

  又東北逕女亭城北又東北逕高陵城南又東遷鸕鷀陂北與台陂水合注白溝河舊志在臨漳縣

  西南四十里今混入漳河黄河故道有二一在臨漳縣界漢志云鄴故大河在東北入海

  是也其時河流己經變遷今不可考一在内黄縣界自直隸開州流入東北入清豐縣界水經注云

  河水自戚城逕繁陽縣故城東又北逕隂安至昌樂是也考宋河渠志元豐八年梁邨上下漲水壅

  潰西決内黄北出闞邨元符二年河決内黄口東流遂絶舊志金初河道始南徙不經縣界今有故

  渠在縣東十里有南北古堤俗謂之黄灘儒教河在武安縣北八里明統志儒教河源出太

  原山麓流至縣西沙窩里伏流至縣北儒教里復溢岀入洺河響水河在武安縣東北四十

  五里源出直隸沙河縣趙村土溝水注石崖淙聞數里流入洺河硝河在内黄縣南自衛輝

  府滑縣流經縣南又遶縣東北流入直隸大名縣合衛水溝河在内黄縣西自衛輝府滑縣流

  入經縣西北於孟家潭入衛河又界河在縣南西通清河東南流入直隸開州界夏潦則溢而北流

  入於衛河衛水自衞輝府淇縣流入經湯陰縣東南五十里與濬縣接界又自濬滑二縣東北

  流經内黄縣西北又東北入直隸大名縣界其在内黄界者即古淇水一名清河亦名永濟渠漢志

  内黄有清河水南出水經注淇水自頓邱枉人山東牽城西逕石柱岡又東過内黄縣南爲白溝又

  東北逕并陽城西又北左合陽水又東北逕内黄故城南又東北逕戲陽城東又北逕高城亭東洹

  水從西南來注之又北入魏縣界元和志内黄縣永濟渠本名白渠隋煬帝導爲永濟渠一名御河

  北去縣二百步府志衛河在湯隂縣東南五十里源發輝縣蘇門山厯五陵塌河任固故城百餘里

  爲小灘兑運從此逹京師堤口屢潰 本朝順治十三年修築漳水有二濁漳水自山西壺關

  縣流入經林縣北又東至涉縣東南清漳水自山西黎城縣流入經涉縣南又東南與濁漳河合流

  謂之交漳口人東逕安陽縣北又東過直隸磁州南又東經臨漳縣西北流入直隸成安縣界 本

  乾隆二十六年漳水衝決臨漳縣動 帑修築沙家莊土堤三百七十八文二十八年又於五學

  村至後村築土堤五百八十餘丈自後屢有添築以防水患史記河渠書西門豹引漳水漑鄴以富

  魏之河内三國魏志武帝紀建安十八年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漕水經注漳水自潞縣東逕磻

  陽城北倉谷水入焉又東逕葛公亭北又東逕武安縣東清水自涉縣東南來注之世謂決入之所

  為交漳口也又東逕三户峽為三户津又東汙水注之又東逕武城南又東北逕西門豹祠前右與

  枝水合自豹祠北逕趙閲馬臺西又北逕祭陌西又對趙氏臨漳宫又北滏水入焉又東逕梁期城

  南又逕平陽城北又東逕斥邱又清漳水自合轑水東過涉縣西屈從縣南漳水於此有渉之稱又

  東至武安縣南桼窖邑入於濁漳元和志鄴縣濁漳水在縣北五里今天井堰即西門豹遺址涉縣

  濁漳水一名涉河在縣南一里寰宇記漳水在縣東北有永樂浦浦西五里俗謂之紫陌河王應麟

  通鑑地理通釋濁漳水出潞州長子縣發鳩山東至相州鄴縣入清漳清漳出太原府樂平縣少山

   東北流至德州長河縣瀛州平舒縣入於河周定王五年河徙而東故漳水不入河而自違於海

   洹水自山西潞安府長子縣流入經林縣東北又流經安陽縣北又東流經内黄縣西北入衛

   河左傳成公十七年聲伯夢涉洹戰國䇿蘇㤗説趙肅侯令天下將相盟於洹水之上史記注應劭

   曰洹水在蕩陰縣界瓚曰在今安陽縣北後漢書郡國志林慮洹水所岀蘇秦合諸侯盟處水經注

   洹水出泫氏縣洹山東過隆慮縣北又東北出山東逕殷墟北又東枝津出焉又東北流逕鄴城南

   又東逕安陽縣故城北又東逕長樂縣故城南過内黄縣北東流注於白溝寰宇記源出林慮山東

   平地俗謂之安陽河府志在府北四里其源出上黨之故垣氏縣經林縣洑而瀑於善應高平二山

   自府城西南遶而東下流入衞河淇水自衛輝府輝縣流入東逕林縣南又東逕湯陰縣西

   南流入衛輝府淇縣界水經注淇水自沮洳山厯羅城北合女臺水又東北逕淇陽川石城西北又

   東逕馮都壘南又東出山逕朝歌縣北洺水有二北洺出武安縣西北門道川東流逕縣北

  南洺出縣西白草坪東流逕縣南又東北合流入直隸邯鄲縣界元和志武安縣洺水西北去縣八

  十三里寰宇記洺水亦名漳水源出縣西北三門山下又有白鴻水在縣西北八十五里明統志洺

  水源出山西遼州太行山至縣西柏林里伏流至縣南洺遠里復岀湯水自湯陰縣北東流至

  内黄縣西南入衛河本名蕩水亦曰湯水漢書地理志蕩陰縣蕩水東至内黄澤水經注蕩水出蕩

  陰縣西石尚山泉流逕其縣故城南又東北至内黄縣合羑水又東與長沙溝水合又逕内黄城南

  東注白溝寰宇記湯隂縣湯水在縣北源出縣西牟山下府志蕩水在湯陰縣北二里唐貞觀元年

  以水微温又改名湯水經注謂水出石尚山或其别名湯隂縣志湯水東流與宜師溝合又東合洹

  水入衛河明萬厯初湯水屢決因改濬由大破青塚高城入衛歲久復淤 本朝順治十四年復疏

  河道二十里乾隆三年重加挑濬羑水自湯隂縣北流入安陽縣又東流至内黄縣西南入

  湯河 本朝乾隆三年疏濬漢書地理志蕩陰西山羑水所岀東至内黄入蕩水經注羑水出蕩隂

   西北韓大牛泉東逕韓附壁北又東流逕羑城北故羑里也水積成淵東至内黄與防水會又東厯

   黄澤入蕩水府志在湯陰縣北八里今與蕩水别流入衛又府志有西河在羑水南隋圖經云即卜

   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所遊也防水在安陽縣西南二十二里水經注防水出西山馬頭㵎東

   逕防城北東南流注於菱水府志又有靈泉水在縣西南四十里東流十五里入防水汙水

   在臨漳縣西史記項羽本紀羽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注徐廣曰在鄴縣西漢書項籍傳注師古曰

   汙水在鄴西南後漢書郡國志鄴有汙水水經注汙水出武安縣山東南流經汙城北東注於漳水

   府志汙水在臨漳縣西入漳其源出武安山今絶滏在臨漳縣西十五里自直隸磁州流

   入至縣西入漳後漢書郡國志鄴有滏水注魏都賦曰北臨漳滏則冬夏異沼注云水經鄴西北滏

   水𤍠故名滏口元和志滏水出縣西北四十里滏山泉源奮湧若釡之揚湯故以滏口名之舊志滏

   有二源一出神麕山黒龍洞口一出武安鼓山南巖下合流經磁州南關遶城東南至臨漳縣十五

  里入漳水浙水在林縣南三十里源出山西陵川縣界東流經縣西南俗稱三陽河又東南八

  於淇舊志有三擁水在縣西南三十里源出山西壺關縣界東流至縣淇陽城西北入淇女臺

  水在林縣西南水經注女臺水發西北三女臺下東南流注於淇水新開水在林縣西

  五里源出天平山龍洞東流數里阻巨石伏入地下元至元五年知州事李漢卿始鑿渠引水自西

  南直扺城濠民甚便之明宏治十七年又鑿渠自西北引黄華山水入城濠與新開水合名曰廣會

  泉今分為南北二池倉谷水在林縣西北水經注倉谷水出林慮縣之倉谷溪東北逕魯般

  門西又北逕偏橋東又北合白水溪又北逕磻陽城東而北流注於漳水黄水在林縣西北五

  里亦名陵陽河俗名逆頭河水經注黄水出神麕山黄華谷北崖懸水東南注壑直㵼巖下狀若雞

  翹故謂之雞翹洪東流注谷口潛入地下東北十里復出名柳渚渚周四五里又東流與葦泉水合

  謂之陵陽水又東入於洹水魏書地形志林慮有陵陽河東流為洹舊志有史家河在縣西北二十

  里源出倚陽山東南流與雙泉水合又武平水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武平寺後皆流入陵陽汀

  葦泉水在林縣西北三十里水經注葦泉水出林慮川北澤中東南流與雙泉合水出魯般

  門東下流入葦泉又東流注黄水舊志雙泉水在縣西北二十里一名靈巖水東入葦泉俗名埋子

  繁水在内黄縣東二十六里自直隸開州流人東北入清豐縣界亦名浮水春秋襄公二

  十年盟於澶淵注憻淵在頓邱縣南今名繁汚此衛地水經注河水左會浮水故瀆上承大河於頓

  邱縣而北岀東逕繁陽故城南昔魏徙大梁趙以中牟易魏故志曰趙南至浮水繁陽即是瀆也通

  典内黄縣有繁河鸕鷀陂在臨漳内黄二縣界魏書地形志臨漳有鸕鷀陂水經注洹水

  枝津東逕鸕鷀陂北與台陂水合陂東西三十里注白溝河元和志洹水縣鸕鷀陂在縣西南五里

  周迴八十里蒲魚之利州境所資寰宇記有黄衣水自安陽縣野馬岡東南注萬金渠入鸕鷀陂府

  志陂内有牛臺又有毛象陂在臨漳縣東北二十里洹水漲則由鸕鷀陂北注於此集賢陂

   在内黄縣東門外南建硝河北通衛河積雨水溢彌望無際黄澤在内黄縣西北漢書溝洫

   志哀帝時賈讓奏言内黄界中有澤方四十里環之有隄往十餘歲太守以賦民應劭曰在縣西水

   經注内黄縣右對黄澤元和志内黄縣黄澤在縣西北五里今堙廢縣志有孟家潭在縣西北二十

   里其水無源夏潦則硝河匯於此溢入衛河或以為即故黄澤也長明溝在臨漳縣西水

   經注魏武引漳流自鄴城西東入逕銅雀臺下伏流入城東注謂之長明溝又南逕止車門下北宫

   有文昌殿溝水南北夾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漑東出石竇下注之湟水故魏武登臺賦曰引長明淮

   街里謂此渠也寰宇記鄴縣有長明溝宜師溝在湯陰縣西南二十五里即長沙溝也水

   經注長沙溝水導源黒山北在東流逕晉鄙故壘北又東謂之宜師溝又東逕蕩隂縣南又東逕枉

   人山東北至内黄澤右入蕩水亦謂之黄雀溝寰宇記湯隂縣長沙溝在縣南二十里一名宜師溝

   又有永通河源出柏夫山東流經縣南又南入湯河虎澗在安陽縣北三十里野馬岡下魏都

  賦虎澗龍山是也府志俗曰彪澗澗有小泉名黄花水東南流七里入於洹又有清流澗在野馬岡

  北東流入漳司馬泊在湯隂縣東三十里周十七里高平渠唐書地理志安陽西

  二十里有高平渠咸亨三年刺史李景引安陽水東流漑田入廣潤陂舊志渠起縣西高平村故名

  宋至和中韓琦判相州瀹渠入城又於城西北隅傍濠置二水磑明宏治後漸淤又有濁渠在縣西

  南北流入高平渠歳久淤塞正德中重開今皆廢通志在安陽縣東南二十里天平渠

  陽臨漳二縣界魏書地形志天平中決漳水為萬金渠世號天早渠唐書地理志堯城北四十五里

  有萬金渠引漳水入故齊都領渠以漑田咸亨三年開府志渠在縣西北二十里又有清河渠在安

  陽縣北三十里北齊河清二年於野馬岡南堰水為渠東流入鄴今廢又有濁渠在縣西南二十里

  水冶渠廣遂渠皆在縣西四十里菊花渠在臨漳縣東南四十里唐書地理志臨漳南有

  菊花渠自鄴引天平渠水漑田屈曲經三十里咸亨四年令李仁綽開府志菊花渠在臨漳縣東南

  久廢又有伯陽渠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亦自天平渠引漳水南入安陽縣界亦曰安陽渠又金鳳渠

  引天平渠下流漑田府志在臨漳縣西南自天平渠引漳水東注經金鳳側故名西門渠

  在臨漳縣西南今廢後漢書安帝紀元初二年理西門豹所分漳水為支渠以漑民田寰宇記一

  名安澤陂齊天保五年僕射魏收遺碑存焉通利渠在武安縣西一里許縣西北界多山

  每遇霖雨則水齧城明成化二十二年知縣奈永昂穿渠注水入洺河城西渠在涉縣西

  一里金承安三年縣尹李遹所開溉田千畝引入城中以資氏用久廢明嘉靖末䟽濬湯池

  在安陽縣城外晉太元八年慕容垂自鄴至安陽之湯池天池在安陽縣西四十五里龍山北

  水冶鎮南又有海池在縣東北四十里每秋平地湧水俗名海子元武池在臨漳縣西南

  三國魏志武帝紀建安十三年春公還鄴作元武池以肄舟師魏都賦苑以元武注在鄴西鄴中記

  元武池在漳水之南水經注元武池有魚梁釣臺竹木灌叢今畧無遺跡又有靈芝池在臨漳縣西

   三國魏志文帝紀黄初三年穿靈芝池四年有鵜鶘鳥集此鄴中記靈芝池在城西三里周靈芝縣

   蓋以此名今皆堙廢蒲池在臨漳縣西故郭城外晉書慕容儁載記讌羣臣於蒲池大元八年

   慕容農自鄴中出至蒲池奔列人今堙青巖池在湯陰縣西府志青巖池在師家溝西石

   巖下周二里久旱不涸居民賴之羊兒池在林縣東南四十五里世傳池清則縣有兵又

   黑墨池在縣西南二十里亦名黒龍潭歳旱禱雨有應照碧池在林縣治西南清澈可鍳

   又洗參池在縣治西相傳爲王母洗藥處聖水池在武安縣西六十里池闊十五畝其地無

   井居氏千家仰給不匱陷馬泉在安陽縣西南二十三里鄴都故事𠇍朱兆與高歡戰兆

   敗走經此泉焉陷故名三泉在安陽縣天禧鎮東北十五里冬夏常温村民千百人聚汲之

   不損停蓄不溢俗呼爲聖水灰泉在湯隂縣東南二十里王老泉在湯陰縣西北

   五十里上有仙人橋入羑水龍泉有二一在湯隂縣西南二十五里東北流一里入宜師溝

   一在林縣西南谼峪山七泉在林縣東南七泉杜地出泉有七竅又康王泉在縣西南三十

   五里柳泉在縣東北三十里白龜泉在武安縣東北二十里上有廟每雩祭龜見則雨

   玉泉在涉縣東一里韓王山麓又有暖泉在虎頭山東一里許縣志歳旱漳流常竭惟玉暖二

   泉合流注漳匯成巨浸東南境之田多資灌漑墨井在安陽縣西井中有石如墨久湮左思魏

   都賦墨井鹽池元滋素液龍井在湯隂縣西三十里真人社晉孫登居此天旱里人禱龍洞得

   雨登曰此病龍雨安能蘇稼嗅之果腥穢時龍患大疽化為老人永登治治良己數日即大雨於巨

   石中裂開一井水色湛然龍以報登也










                           前總纂宦張 琴恭纂輯

                           提 調 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 對 官李孚忠恭  校

                           校 對 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彰德府

︹古蹟︺永定故城在安陽縣東四十里本内黄縣地晉置長樂縣屬魏郡後魏因之水絰注

  洹水又東至長樂縣左側又東逕長樂縣故城南是也北齊省入臨漳縣隋開皇十年分臨漳洹水

  二縣復置長樂縣十八年改曰堯城屬魏郡唐屬相州縣西至州四十里因所理堯城為名天祐中

  改曰永定梁開平中改曰長平後唐同光初復曰永定宋天聖七年避真宗山陵名改曰永和熙寕

  五年省為鎮入安陽安陽故城在安陽縣南本戰國魏邑奏昭襄王五十年攻魏王齕從

  張唐拔寕新中更名安陽漢景帝二年封周昌孫左徒為安陽侯昭帝始元二年又以封上官禁表

  在蕩陰晉始置安陽縣東魏天平初併入鄴縣水經注魏土地記曰鄴城南四十里有安陽城城北

  有洹水東流者也舊唐書地理志相州安陽故城在湯隂東後周移鄴置縣於安陽故城仍為鄴縣

  隋又改為安陽縣州所治元和志安陽漢初廢以其地屬湯陰晉於今理西南三里置安陽縣屬魏

  郡後魏併入湯隂隋閒皇十年置安陽縣屬相州通鑑地理通釋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陽城即相州

  外城府志安陽凡四遷秦城在今府東南四十三里晉置縣在今府西南隋開皇十年復徒於洹水

  南大業初移郡郭内即今治靈泉故城在安陽縣西南復周置靈泉縣屬相州隋屬魏

  郡唐武德元年靈泉縣四年省相縣故城在安陽縣西書序河亶甲居相帝王世紀

  亶甲城在安陽縣西北五里洹水南岸隋書地理志安陽開皇十年分置相縣大業初廢相入焉舊

  唐書地理志相州武德元年領相縣五年仍省相縣府志相縣故城在府西十五里輔巖故

  城在安陽縣西金史地理志林慮升為林州興定三年以安陽縣水冶村為輔巖縣隸焉元史地

  理志至元四年以林慮升為林州復立輔巖縣隸之六年併輔巖入安陽縣志水冶鎮在縣西四十

  里即故縣邯會故城在安陽縣西北本魏伯陽城史記趙惠文王十六年樂毅將趙師攻

  魏伯陽漢元朔二年封趙敬肅王子仁為邯會侯國屬魏郡後漢省水經注漳水右與枝水合其水

  上彔漳水於邯㑹西而東别與邯水合水發源邯山東北逕邯會縣故城西北注漳水故曰邯會也

  張晏曰漳水之别自城西南與邯山之水會今城旁猶有溝渠存焉括地志伯陽故城一名邯會城

  在相州鄴城縣西五十五里魏郡故城在安陽縣東北春秋晉獻公始封畢萬於此為

  魏國秦置郡漢高帝十二年置魏郡治鄴縣後分魏郡置東西部都尉故曰三魏漢書地理志魏郡

  高帝置屬冀州後漢書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舊唐書地理志安陽漢魏郡城在縣西北七里寰

  宇記安陽縣魏郡城即漢以來為郡之所故城在今縣東北鄴縣故城在臨漳縣西本

  齊桓公所築管子築五鹿中牟鄴以衛諸侯徐之才聖賢城塚記翟滅邢齊桓公築鄴城以衛諸侯

  鄴由此始戰國趙悼襄王六年魏與趙鄴秦始皇十一年王翦等攻鄴取八城後漢初平二年袁紹

  為冀州牧鎮鄴建安元年以紹為太尉封鄴侯後又以封曹操魏黄初二年置鄴都為五都之一晉

  為魏郡治建興二年避懷帝諱改鄴為臨漳為石虎所䧟成康元年虎遷都於此升平元年慕容儁

  亦都之苻堅滅燕仍為冀州治太元十年慕容垂取之後魏皇始三年拓䟦儀入鄴置行臺㝷置相

  太和十七年將遷洛都因巡省至鄴築宫於鄴西天平元年高歡遷魏主都鄴興和元年令高隆

  之領營構大將軍發畿内民夫增築南城周圍二十五里元象二年復城鄴後周建德六年滅齊置

  六府於鄴城宣政初移六府於洛陽以相州為總管府大象二年韋孝寛破尉遅迥於鄴城相州平

  移相州於安陽徙其居人南遷四十五里其鄴城及邑居皆毁廢之改舊鄴縣為靈芝縣隋開皇十

  年復故煬帝初於鄴故都大慈寺置縣唐貞觀八年始築今治所小城寰宇記相州鄴縣後漢冀州

  刺史嘗寄理於此晉改鄴為臨漳厯東魏北齊皆都此與地廣記相州臨漳縣本漢鄴縣曹操以為

  鄴都作三臺名勝志鄴城宋廢為鎮去臨漳縣西二十里府志魏故鄴邑即今鄴鎮鄴都北城在鎮

  東北鄴都南域在鎮東南臨漳故城在臨漳縣西南晉愍帝時嘗改鄴為臨漳東魏天平

  初分鄴内黄斥邱肥鄉四縣地置元和志相州臨漳縣西南至州六十里縣志故城在今縣西南十

  八里舊縣村明洪武十八年漳水患因移理王店即今治魏德故城在湯隂縣南三

  十里水經注長沙溝水東流逕晉鄙故壘北謂之晉鄙城亦名魏將城東魏天平二年置魏德縣屬

  林慮郡北齊廢括地志魏德故域一名晉鄙城在魏縣西北五十里蕩隂故城在湯陰縣

  西南戰國時魏邑史記魯仲連傳魏安𨤲王使將軍晉鄙救趙止於蕩陰不進漢置蕩陰縣晉魏帝

  永安初討成都王頴穎犯駕於蕩隂永和五年虎子遵自河内舉兵趨鄴軍於蕩隂魏書地形志

  蕩陰有蕩城元和志縣北至州四十里隋開皇六年重置湯隂縣屬相州十六年改屬黎州舊唐志

  湯陰漢蕩陰縣也併入安陽武德四年分安陽置蕩源縣屬衛州六年改屬相州貞觀元年改為湯

  陰府志唐初湯源縣在今湯陰縣西南三十里貞觀初還治古湯陰城即今治 按顔師古注蕩音

  湯新唐志以為貞觀省蕩源入湯陰而舊唐志元和志皆云改蕩源為湯陰未知孰是隆慮

   故城今林縣治戰國時韓臨慮邑荀子秦地東在韓者乃有臨慮漢置臨慮縣高帝六年封功

   臣周竈為隆慮侯漢書地理志隆慮注應劭曰避殤帝名改曰林慮水經注縣北有隆慮山縣因山

   以取名元和志相州林慮縣東至州一百一十里寰宇記林慮縣城東魏天平元年臨淇

   故城在林縣東南東魏天平初分朝歌林慮共三縣置屬林慮郡㝷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

   魏郡隋末廢府志臨淇縣在林縣南七十里淇陽故城在林縣南水經注淇水又東逕

   馮都壘南世謂之淇陽城隋開皇𥘉分林慮置淇陽縣大業初仍省入府志淇陽城在林縣南七十

   二里俗呼郎子城武安故城在武安縣西南戰國趙邑史記趙悼襄王封李牧為武安

   君秦昭王三十六年秦軍武安西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皆震漢置武安縣高歡起義時林慮郡守赫

   連子悦請以武安臨水二縣東屬魏郡隋大業初羣盜張金稱陷武安括地志武安故城在武安縣

   西南七里舊志有東故城在縣西南又有西故城在縣西陽邑故城在武安縣西隋開皇

  十年分武安置陽邑縣大業初仍省入焉舊志陽邑故城在武安縣西六十里今為陽邑鎮

  縣故城在涉縣西北本漢沙縣後漢末始改曰涉建安九年曹操圍鄴涉長梁岐以城降後

  魏省入刈陵魏書地形志刈陵有涉城隋復置元和志潞州有涉縣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漢舊縣

  屬魏郡因涉河水為名隋於故涉城重置舊志唐貞觀十三年遷今治故城在西北二里内黄

  故城在内黄縣西北戰國魏黄邑史記趙肅侯十七年圍魏黄不克注正義曰黄城在魏州漢

  書志應劭曰陳留有外黄故加内云後漢書建武二年幸内黄又銚期傳時檀鄉五樓賊入繁陽内

  初平三年曹操擊黒山賊於内黄東魏天平初併入臨漳隋開皇六年後置章懷太子曰内黄故

  城在今縣西北元和志相州内黄縣西北至州八十里寰宇記隋於故城東南十九里重置文德初

  朱全忠引兵至内黄敗魏州兵即今縣也縣志舊縣城在縣西二十里繁陽故城

  黄縣東北戰國時魏邑史記趙孝成王二十一年亷頗攻魏繁陽拔之漢置縣屬魏郡應劭云在繁

  水之北故名後漢因之晉屬頓邱郡後魏太平真君六年併入頓邱太和十九年復置天平二年

  屬魏郡北齊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大業初廢入内黄唐武德四年又置屬黎州貞觀元年又省括

  地志云繁陽故城在相州内黄縣東北二十七里防陵城在安陽縣南史記亷頗傳亷頗

  攻魏之防陵安陽㧞之注正義曰防陵城在相州安陽縣南二十里因防水為名水經注防水東逕

  防城北府志在縣南愁思岡上又有頃城在縣北虎澗南五里相傳為衛頃公所築高陵城

  在臨漳縣東水經注洹水東北廵高陵城南府志在縣東北二十里縣志高陵城在臨漳縣東南三

  里俗呼訛為岡陵城神武城在臨漳縣西南十五里東魏與和中高𭭕所築其後高洋改名

  周平齊改為日光寺平陽城在臨漳縣西史記秦始皇紀桓齮攻趙敗趙將扈輒於平陽江

  正義曰括地志云平陽故城在相州臨漳縣西一十五里又靳歙傳從攻下邯鄲别下平陽注徐廣

  曰鄴有平陽城水經注漳水逕平陽城北寰字記臨漳縣有平陽故城汙城在臨漳縣西後

   漢書郡國志鄴有汙城水經注汙水東南流逕汙城北府志汙陽城在臨漳縣西南十五里城臨汙

   水故雍城在臨漳縣西鄴鎮東北四里相傳高歡克劉誕於鄴作此城以旌功又定誇城

   在鄴鎮東南周武帝平齊時所築西又有倉忙城邶城在湯隂縣東南周初所分之國史記

   周武王初封商紂子祿父殷之餘民注邶以封紂子武庚鄭康成詩箋周初自紂朝歌而北為邶國

   舊志今曰邶城鎮在縣東三十里相近又有爵城相傳武王封爵功臣於此又有雀城在縣東北開

   信社魂城在縣東北隆化社羑里城在湯隂縣北九里亦名牖里史記紂囚西伯羑里漢

   書地埋志湯陰有羑里城西伯所拘水經注羑水東流逕羑城北故羑里城也夏曰夏臺殷曰羑里

   周曰固圄皆圜土也魏書地形志鄴有牖里牖羑聲相近古字通用也括地志在湯陰縣北九里

   石城在林縣西南八十五里史記趙惠文王十八年秦㧞我石城注正義曰括地志云石城在

   相州林慮縣西南九十里卜經汪淇水逕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帶澗枕淇磻陽城在林縣西

   北八十里水經注漳水逕磷陽城北九域志林慮縣有磻陽務縣志宋端栱元年於此減置採造務

   採林慮北山材木又有雙泉務在縣南五十里淇水之北採南山材木金廢葛公城

   縣北七十里古名葛公亭水經注漳水逕葛公亭北縣志葛公城在縣北七十里利城

   縣東北二十五里唐初置鐵冶於此宋至和二年韓琦奏罷之又有營城在縣北三十二里武城在

   縣北七十里毛城在武安縣西漢廷安九年曹操攻鄴袁尚使武安長尹楷屯毛城府志毛

   城即毛嶺在涉縣西四十五里趙簡子城在涉縣東北二十里故殷城在内黄縣

   南亦名亶甲城史記殷本紀河亶甲居相注正義曰括地志云故殷城在相州内黄縣東南十三里

   即河亶甲所築都之故名殷城也通鑑地理通釋安陽縣亶甲城在洹水南岸又有河亶甲故都在

   臨漳縣西南五十里又有亳城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今為亳城集城東有殷中宗陵羛陽城

   在内黄縣南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三年幸内黄大破五校於羛陽郡國志内黄有羛陽聚水輕注

  淇水逕并陽城西世謂之辟陽城非也即郡國志所謂内黄縣有并陽聚者也寰宇記永定縣羛陽

  聚故城在今縣東 按水經注并陽即羛陽羛并字相似并辟音相近故傳訛耳其地在内黄南其

  戯陽則在内黄北唐章懷太子以羛陽為即𭟼陽誤戲陽城在内黄縣北左傳昭公九年晉

  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於戲陽注魏郡内黄縣北有戲陽城水經注白溝逕戲陽城東世謂之義陽郭

  柯城在内黄縣東北春秋襄公十九年叔孫豹會晉士匄于柯注魏郡内黄東北有柯城

  宫在臨漳縣西南鄴南城内即東魏宫也城周六里其正殿曰太極殿魏宫在臨漳縣西鄴

  北城中水經注魏武封於鄴為北宫其外朝正殿曰文昌殿九華宫在臨漳縣西故鄴城

  東北隅石虎所建以三三為位故謂之九華梁沈約詩照耀三雀臺徘徊九華宫是也舊志九華正

  殿曰顯陽殿又有道遥樓抜雲樓玳瑁樓又明光宫亦虎所建晉永和七年劉顯攻冉閔於鄴軍於

  明光宫又赤橋宫在今縣東南七里石虎自鄴徙都襄國相去二百餘里每舍輒立一行宫並在今

  安陽臨漳湯隂諸縣境高歡避暑宫在林縣西北黄華山插天峯下相傳高歡築以

  避暑其址猶存又武安縣有高歡避暑宫在縣南鼓山之麓太武殿晉書石季龍載記咸

  康二年起太武殿皆漆瓦金鐺銀楹金柱珠簾玉壁窮極伎巧建无初李龍饗羣臣於太武殿前有

  白雁百餘集於馬道南水經注石氏於文昌故殿處造東西太武二殿於濟北穀城之山採文石以

  為基一基下五百武直宿衞屈柱趺瓦悉鑄銅為之金漆圖飾焉寰宇記石虎於衛武故臺立太武

  殿⿱宀悤户宛轉晝作雲氣又作金龍吐酒於殿前金樽可容五十斛供正會元武苑在臨漳縣

  西魏武所築左思魏都賦苑以元武注在鄴西水經注洹水枝津逕魏武元武故苑寰宇記鄴縣元

  武苑新河水所絰亦魏武帝新築有釣臺曲池焉東明觀在臨漳縣西石虎建晉升平三

  年慕容儁發虎墓購其尸得之東明觀下水經注東城上石氏立東明觀觀上加金博山謂之鏘天

  又晉建元初石虎大閲於宣武觀永和五年石閔以兵守其主鑒於御龍觀皆在鄴城又有戯馬觀

   凌霄觀如意觀皆石虎所築清都觀在臨漳縣西鄴中記清都觀在閶闔門上其觀兩相

   屈曲為閣數十間連闕而上觀下有三門門扇以金銅為浮漚釘懸鐸振響天子講武觀兵及大赦

   登觀臨軒其上坐容千人下亦數百門外御路直南及東西兩旁有大槐柳十步一株清陰合其上

   綠水流其下殷𭏟在安陽縣北竹書紀年𥂟庚自奄遷於北冢曰殷墟史記項羽本紀章邯

   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墟上注應劭曰洹水在湯隂界殷墟故殷都也瓚曰洹水

   在今安陽縣北去朝歌殷都一百五十里此殷墟非朝歌也水經注洹水逕殷墟北括地志安陽城

   西有城名殷墟即所謂北冢南去朝歌百四十六里 按通鑑地理通釋引春秋桓公十二年公會

   宋公于虚據杜注虚宋地疑當在今歸德非此殷墟也殷墟乃盤庚所都御覽寰宇作紂都考紂都

   在今衛輝與此相距百里蓋亦屬都畿之内也紫陌在臨漳縣西本名祭陌水經注漳水逕祭

   陌西戰國時俗巫為河伯取婦𥙊於此陌西門豹為鄴令投巫於河中淫祀雖斷地留祭陌之稱焉

   田融以爲紫陌也石趙建武十一年造紫陌子橋於水上後魏永安末高歡克鄴城岀頓紫陌齊天

   保七年南廵百官辭於紫陌後周建德六年齊師至紫陌橋通鑑地理通釋紫陌在鄴西

   村在内黄縣北今名翕村漢書功臣表翕侯邯鄲孝景中三年封翕侯趙信孝武元光四年封史

   記索隱翕漢表在内黄浣衣里在湯隂縣西南寰宇記湯隂縣浣衣里晉侍中嵇紹葬所

   按鄴中記惠帝師敗蕩陰千官皆走獨紹端冕帝側以身捍主遂至見害血濺御衣及事平左右欲

   浣之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也詔葬縣南因名此里爲浣衣里府志浣衣村在湯陰縣西南七里

   曹洪故宅在府城内寰宇記安陽縣曹洪宅隋圖經云曹洪宅南有景穆寺西有石實橋

   魏徴故宅在府城内寰宇記安陽縣魏微宅徵鉅鹿人有宅存後爲唐睿宗潛龍之地

   斛律光宅在臨漳縣西今爲南北斛律二村韓琦故宅在府城東南隅宅有

   清風樓御書亭休逸臺有晝錦堂歐陽修爲記醉白堂蘇軾爲記又有康樂園忘機堂堂前有狎鷗

  觀魚二亭又有抱螺臺形如水螺盤曲而上孫登石室在安陽縣西曰十八里仙人間

  南深廣可一丈西園在臨漳縣西魏武所作曹植詩清夜遊西園飛蓋相追隨靈芝園

  魏武受封於鄴東置芳林圍西置靈芝園黄初二年甘露降於園中華林園在臨漳縣西魏

  武築芳林園後避齊王諱改曰華林晉書石李龍運土築華林苑長墻於鄴北廣袤數十里起三觀

  四門三門通漳水皆為鐵扉鑿北城引水於華林太元九年慕容垂圍鄴飲於華林園東魏武定

  三年高歡來朝魏主宴之於華林園鄴中記齊武成増飾華林園若神仙所居遂改仙都𫟍苑中封

  土為五岳五岳之門引水分流四瀆曰四海匯為大池曰大海寰宇記鄴縣華林苑石李龍築苑垣

  周旋數十里高齊時名遊豫園有凌雲城金花洲光碧堂飛雲殿御宿堂五𢌞路蘼蕪島杜若洲貧

  人村皆在華林苑中逍遥樓在臨漳縣西石虎建鄴中記九華宫北有逍遥樓南臨宫宇虎

  每獵𫉬珍禽奇獸歸大宴鄴城樓上酒酣北望漳水極目遊戯謂羣臣曰直逍遥之竒觀也逍遥樓

  北有披雲樓南連殿闕北矚城池繡欄凌雲彤彩接霧齊午樓在臨漳縣西亦名齊斗樓

  水經注北城上有齊午樓超岀羣榭孤高特立其城東西七里南北五里飾表以磚百步一樓凡諸

  宫殿門臺隅雉皆加觀榭層甍疊宇飛檐拂雲圖以丹青色以輕素當其全盛之時去鄴六七十里

  遠望苕亭巍若仙居紫金樓在武安縣北城上元建雙桂堂在湯隂縣治東元許

  熙載故居子有壬有孚相繼登進士因建會盟亭在安陽縣北洹水上楚項羽與章邯盟此

  後人作亭其處安陽亭在臨漳縣界晉書石季龍載記石遵至安陽亭張豺懼而出迎遵命

  擁翠亭在林縣隆慮山一峯之半宋建五松亭在林縣治西南元李弼建

  山亭在林縣西元道士高道崇建王沂為記亭中望西山厯厯在目飛仙臺在府治東

  高十丈宋杜純築公暇與官僚登眺望之若飛仙時人因以名之人有紅芳亭亦純建又府治内有

  思古臺宋太守馮元建涼馬臺在安陽縣北寰宇記安陽縣有涼馬臺石虎所造以涼馬

  府志在縣北十二里又有髑髏臺在縣西南二十八里相傳高歡敗𠇍朱榮所築今俗訛為獨樂臺

  三臺在臨漳縣西南鄴城内西北隅三國志魏建安十五年作銅在臺十八年作金虎臺

  其後又有氷井臺相去各六十歩其上複道樓閣相通中夫懸絶晉咸康初石虎徙鄴名銅雀臺曰

  鸛雀臺升平元年慕容儁都鄴復作銅雀臺北齊天保七年修廣三臺宫殿三年乃成更名銅雀曰

  金鳯金虎曰靈應永井曰崇光河清二年詔以二臺宫為大興聖寺後周建徳六年周主入鄴詔毁

  三臺宫殿惟土年存焉李善曰銅雀園西有三臺中為銅雀臺高十丈亦曰中臺南為金虎臺高八

  丈亦曰南臺北為氷井臺高八丈亦曰北臺上有氷室臺有數井藏氷及石墨又有粟窖及鹽窖云

  鬬雞臺在臨漳縣西南漳水東五里曹植詩鬬雞東郊道鄴中記廣門南有元武池次東北

  五里有鬬雞臺石虎作閲馬臺在臨漳縣西水經注漳水逕閲為臺西基高五丈列觀其

  上石虎每講武其下升觀望之自於臺上放鳴鏑之矢為軍騎出入之節通志一名戯馬臺又有看

  臺在鄴城東南十五里又名榼臺靈風臺在臨漳縣西石虎起靈風臺九殿於顯陽殿後

  置女官十有八等敎宫人星占及馬步射置女太史於靈臺仰觀災祥以察外太史之虚實

  觀臺在臨漳縣西東魏興和元年築相近又有青牛臺演易臺在湯陰縣北菱里城

  即文王演易處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巡幸河南經此有   御製演易臺謁

  周文王祠詩勒石石聖臺在武安縣南金泰和中鳯凰見此

 ︹關隘︺固鎮關在武安縣西五十里即古固鎮據太行之險道出澤潞遼沁諸州明設廵司今

  博望關在内黄縣東南博望岡上接衛輝府汲縣界宜溝鎮巡司

  陰縣南二十五里有城明崇禎八年本朝雍正十二年置巡司以驛丞兼理 天 禧鎮

  在安陽縣西南四十里宋天禧中徙林慮北齊鎮於此因名九域志安陽縣有天禧鎮豐樂

  鎮在安陽縣西四十里接直隸磁州界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巡幸河南經此

  有   御製囘豐樂鎮詩勒石隆鎮在臨漳縣東南五十里接内黄縣界南臨御河舊名

  御河鎮明嘉靖中改置總兑河南糧儲之所於此鄴鎮在臨漳縣西南四十里即故鄴縣西

  屬安鶴壁鎮在湯隂縣西北五十里金史地理志湯陰縣有鶴壁鎮又五陵鎮在縣西

  南五十里索堡鎮在涉縣西北又井店鎮在縣東北二十里高堤鎮在内黄縣西四

  十里衛河濱河南糧運皆經於此為津途要隘又泊口鎮在縣北五十里接直隸元城縣界明置河

  泊所今廢尾尖寨在安陽域東地當要衛徑路險隘明建文三年遣兵扼尾尖寨以塞燕師

  餉道即此馬武砦在湯隂縣南元史史天澤傳天澤攻武仙取蟻尖馬武等砦而相衛降

  蟻尖砦在林縣西北四十里倚陽山巔金末置砦於此元光二年林州儀尖寨衆亂張開撫

  定之又雞冠砦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元至正中鄉人避兵處黄澤砦在武安縣西北一百

  二十里接山西遼州界山勢盤典亦名十八盤宋史地理志武安有固鎮永安黄澤海回四砦元時

  立黄澤關割屬遼州李靖堡在内黄縣西南三十里又單雄信營在縣北二十餘里相傳單

  雄信常駐兵於此新口在武安縣西唐會昌三年討劉稹於澤潞自遼州開新路達磁州武

  安謂之新口光化五年朱全忠攻李克用使張文恭引魏博兵入自新口是也吾兒峪口

  在涉縣西南二十餘里元至正中察罕特穆爾屯上黨塞吾兒峪明洪武中置巡司於縣北三十里

  偏店關嘉靖十九年移此有守備駐劄察罕特穆爾舊作察罕帖木兒今改正 毛 嶺口

  在涉縣西北接山西黎城縣界有邊墻鄴城驛在安陽縣西南臨漳驛在縣

  宜溝驛在湯陰縣南二十五里有驛丞又置宜溝遞運所武安驛在縣

  縣驛在縣榆林店在臨漳縣西南四十里五代史晉紀開運二年馬全節及遼兵

  戰於榆林又皇甫遇傳遇等覘賊渡漳河至榆林店布陣力戰救者至乃得還臨清棧

  縣西南八十五里又西南至陵川縣八十七里史魏社在林縣南五十里至正七年置廵

  司明洪武十一年廢紅礬場在湯陰縣西南山中周二里産紅礬充貢相近又有甆窰場今

  

 ︹津梁︺永和橋在安陽縣東永和鎮安陽橋在安陽縣北四里安陽河上亦名洹橋石

  開運二年遼兵犯相州晉步卒五百人守安陽橋元至元間伐石改建東徙里許更名鯨背橋許

  有壬有記建隆橋在安陽縣北四十里跨漳水長橋在臨漳縣東漳河上唐書建中

  二年馬燧等討田悦軍於漳濱悦遣王光進築月城以守長橋燧於下流以鐵鏁維車數百輛絶河

  載土囊遏水而後渡縱兵擊悦悦敗走王光進以長橋降紫陌橋在臨漳縣西二里

  橋在臨漳縣西故鄴城東北晉書姚弋仲載記冉閔之亂弋仲率衆討閔次於泥橋伏道

  橋在湯陰縣東十五里優曇橋在湯陰縣東二十里高暵橋在湯陰縣東二十五

  里宜師溝入湯水處永通橋在湯隂縣南跨宜溝河廣濟橋在湯隂縣北湯水上

  天生橋在林縣東跨洹河斷金橋 忘歸橋俱在林縣西南跨天平山

  升龍橋在林縣西南𡶵峪山下白龍橋在武安縣北門外明永樂間建

  濟橋在武安縣北五十里郭口橋在涉縣東北六十里集賢橋在内黄縣東門

  外又廣惠橋在縣南門外皆通硝河

 ︹隄堰︺鯀隄在府城東寰宇記安陽縣穌隄穌所築以捍孟門水今謂之三刃城舊志在永和鎮

  景公隄在臨漳縣南二里許明宏治間知縣景芳築以䕶城延亘四十五里萬厯二十

  五年漳水逼城知縣袁應泰增築又矜本隄在縣西南務本村漳城隄在縣西南十五里秦王

  隄在林縣西十里約長五十里以禦西山之水高隄在内黄縣西北衛河南岸西南起高

  堤鎮東北接泊口鎮長百里以防衛河泛漲又有古金隄在縣東一里東北接衛河石竇堰

  在臨漳縣西亦名石竇橋左思魏都賦石杠飛梁出控漳渠注魏武於鄴西十里引漳水為渠東入

  鄴城經宫中分南北二溝夾道東行岀城所謂石竇也晉永和六年冉閔之亂後趙將張賀據石瀆

  即石竇也水經注長明溝水東出石竇下注之湟水魏書地形志鄴有石竇堰天井堰

  漳縣西水經注魏武揭漳水𮞉流東注號天井堰二十里中作十二磴磴相去三百步令互相SKchar

  一源分為十二流皆懸水門水所溉之處名曰晏陂澤寰宇記紫陌橋之下有天井堰

 ︹陵墓︺︹殷︺中宗陵在内黄縣西南二十五里高一丈五六尺宋開寶間樹碑梁周翰撰文

  河亶甲陵在湯陰縣北五里府志府城西北開元寺後有河亶甲冢在洹水南未知孰是

  ︹三國︺︹魏︺武帝西陵在臨漳縣西三十里文帝陵在臨漳縣西南十里彭城

  甄后陵在臨漳縣西寰宇記鄴有三陵即魏武帝文帝甄后陵也舊志甄后陵在縣以

  南靈芝村︹南北朝︺︹齊︺神武陵在臨漳縣南鼓山通鑑高歡卒高澄虚葬歡於漳水

  之西而潛鑿鼓山石窟佛寺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之古丹朱墓在安陽縣東元和志

   堯城縣丹朱墓在縣東一里︹周︺扁鵲墓在湯陰縣東南楚宋義墓在内黄縣

   北楚王鎮︹漢︺張耳墓在安陽縣東二十里周一百二十步土人曰常山陵欒巴墓

   在安陽縣永和鎮東有廟袁紹墓元和志在臨漳縣西北十六里周竈墓在林縣南

   五十杜喬墓在林縣北二十五里︹𣈆︺佛圖澄墓在臨漳縣西𣈆書佛圖澄

   傳澄自起塋墓于鄴西紫陌水經注趙建武十一年爲佛圖澄先造生墓于紫陌建武十五年卒葬

   馬即此地也嵇紹墓在湯隂縣西南寰宇記湯隂縣浣衣里𣈆侍中嵇紹葬所︹後周︺

   尉遲迥墓在臨漳縣界︹唐︺李君羡墓在武安縣北得義里︹宋︺韓國

   華墓在安陽縣西水冶鎮韓琦墓在安陽縣西子忠彦等祔元一統志在舊輔巖城

   周同墓在湯隂縣東二十里又岳飛祖塋亦在此陳薦墓在武安縣東韓令

   坤墓在武安縣北︹金︺胡礪墓在武安縣西︹元︺許熙載墓在府城武

  安村子有壬祔焉杜瑛墓在安陽縣西王裕村︹明︺郭朴墓在府城北韓陵山東

  崔銑墓在安陽縣城西佛母冡在臨漳縣西寰宇記鄴縣黄戔谷中有冡俗謂

  佛母仙母冡在林縣西北寰宇記林慮縣黄花谷内有仙母冡顔修内傳云仙母即仙

  人王津母也墓前有樹九株存

 ︹祠廟︺西門豹祠在臨漳縣西十五里明宏治中以史起祔食題曰鄴二大夫祠水經注漳

  水經西門豹祠前祠東側有碑隐起為字祠堂東頭石柱勒銘曰趙建武中所修也岳武穆

  祠在湯陰縣治西南府志舊在南關外明景泰初移此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

  巡幸河南經此有御製岳武穆祠詩勒石 王 母祠在林縣西北寰宇記在縣西仙

  人王津母之舊志墓在黄花谷蘧公祠在内黄縣城内祀蘧伯玉商王廟在府治東

  南祀殷河亶甲韓忠獻公廟在府治東南畫錦坊祀宋韓琦尉遲迥廟

  冶西北有顔真卿碑蔡有鄰書在祠前石刻存堯廟在安陽縣東四十里承安二年建名勝

  志堯廟有古碑刻金趙秉文作祠記藺相如廟在安陽縣西五十里名勝志相如之家廟

  也子孫散處其旁𡻕時祀之魏考文廟在安陽縣大孟村帝南征時駐蹕於此後人立

  廟祀嵇紹廟在臨漳縣西南七里宋韓琦製碑張騫廟在湯隂縣東三十里

  扁鵲廟在湯陰縣東南十五里周文王廟在湯陰縣北十里明統志廟後方城

  即羑湯廟有二一在林縣南元大德間建一在内黄縣西北金泰和四年達明嘉靖六年

  移於楚王鎮郭巨廟在林縣南關元大德間建白起廟在武安縣城内李衛

  公廟有二一在武安縣徘徊鎮俗稱靈顯王祠一在涉縣馬舖村俱祀唐李靖比干廟

  在涉縣北十五里 按舊統志有比干墓注引魏志武帝紀云車駕幸鄴經比干之墓親為弔文樹

  碑而刋之然考比干墓在今衛輝府魏志言幸鄴而經過比干墓非謂墓即在鄴也刪去而附注于

  媧皇廟在涉縣北二十里欒巴廟在内黄縣西楚王廟在内黄縣

  西北三十里楚王鎮祀項羽

 ︹寺觀︺靈泉寺在安陽縣西南唐景龍中建乾明寺在安陽縣西南五代周顯德中

  考親寺在安陽縣西宋大中祥符初建定國寺在安陽縣東北韓陵山東魏高

  歡所建有温子昇旌功碑清行寺在臨漳縣仁夀里唐貞觀中建天樂寺在臨漳縣

  西寰宇記鄴縣天樂寺石虎因佛圖澄造内有文石香爐即澄所執供養者興隆寺

  一在湯陰縣東宋皇祐中建一在武安縣西魏武定四年柏林寺在湯陰縣南南陽村

  隋開皇元年建西明寺在湯陰縣西南北武平二年法隆寺在湯陰縣西唐

  貞觀二十四年建崇善寺在林縣曲陽社俗名上莊寺唐永昌中建妙覺寺

  安縣治東宋元祐中建門外浮圖十三級常樂寺在武安縣南鼓山即高齊石窟寺天統中

  改名智力寺宋嘉祐中又改今名金胡礪有碑記禪果寺在武安縣西北東魏高歡所建

  後唐天成元年重修洪福寺在涉縣北唐開元中建奉聖寺在涉縣北青龍山宋

  大中祥符初建太虛觀在安陽縣西北元至順初建葆光觀在湯隂縣西鶴壁社

  明統志葆光𮗚在湯陰縣西二十里唐天實中建金大定間重條蓋晉孫登學道之所有嘯臺又煉

  丹井白雲洞存馬棲霞觀在林縣西棲霞谷周末仙人盧子綦隱居之所洞陽觀

  在涉縣東南三十里元延祐三年玉虛觀在涉縣西五里淳熙元年太清觀

  在涉縣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建明敎禪院白林縣西天平山碧霄峯下晉大福中建今改

  名天平寺延夀宫在林縣西天平山元至大初建

 ︹名宦︺︹漢︺京房頓邱人元帝時為魏郡太守得以考功法治郡房自請願無屬刺史得除用他

  郡人自第吏千石以下𡻕竟乘傳奏事天子許焉銚期郟人光武時為魏郡太守更始將卓

   京謀欲反鄴城期發兵擊破之進擊繁陽内黄郡界清平大吏李熊鄴中之豪其弟陸謀欲反城迎

   檀鄉期召問熊熊首服願就死使吏送熊出城熊行求得陸將詣鄴城西門陸愧感自殺以謝期期

   以禮葬之而還熊故職郡中服其威信張酺細陽人和帝初遷魏郡太守郡人鄭據時為司

   隸校尉奏免執金吾竇景景後復位遣掾夏猛私謝酺曰鄭據小人為所侵𡨚聞其兒為吏放縱狼

   籍取是曹子一人足以警百酺大怒即收猛繫獄檄言執金吾府疑猛矯稱卿意以報私仇會有贖

   罪令猛乃得出葛龔寕陵人永初中拜蕩隂令居縣有政績黄香安陸人延光元年遷

   魏郡太守郡舊有内外園田𡻕收穀數千斛香曰食祿之人不與百姓爭利乃悉以賦人課令耕種

   時被水年饑乃分俸祿及所得賞賜班贍貧者于是豐富之家各出義榖助官禀貸荒民𫉬全

   𤋮𣗥陽人順帝時遷魏郡太守招聘隐逸與參政事無為而化視事二年與人歌之曰我有枳𣗥

   岑君伐之我有蟊賊岑君遏之狗吠不驚足下生𣯛含哺鼓腹焉知凶災我喜我生獨丁斯時美矣

   岑君於戯休兹陳球淮浦人陽嘉中遷繁陽令時魏郡太守諷縣求納貨賄球不與太守怒而

   撾督郵欲令逐球督郵不肯曰魏郡十五城獨繁陽有異政今受命遂之將致議於天下矣太守乃

   高彪無錫人靈帝時遷内黄令到官有德政上書薦縣人申屠蟠等︹三國︺︹魏︺楊

   沛萬年人魏武出征在譙聞鄴下頗不奉科禁乃發敎選沛為鄴令未到鄴豪右曹洪劉勲等畏

   沛各遣家馳騎告子弟便各自檢勅沛為令數年以公能轉為䕶𦍑校尉王修營陵人魏武時

   遷魏郡太守為治抑强扶弱明賞罰百姓稱之陳矯東陽人魏武時遷魏郡太守時繫囚千數

   至累年不決矯以為周有三典之制漢約三章之法今惜輕重之理而忽久繫之患可謂謬矣悉自

   覽罪狀一時諭決賈逵襄陵人文帝即位以鄴縣户數萬在都下多不法乃以逵為鄴令月

   餘遷魏郡太守魏郡官屬聞逵當為郡舉府皆詣縣門外逵出門悉當門謁逵于車下逵抵掌曰詣

   治所何宜如是徐宣海西人文帝初為魏郡太守或言可易諸城守用譙沛人宣厲聲曰今者

   遠近一統人懷效節何必譙沛而沮宿衛者心文帝間曰所謂社稷之臣也鄭渾開封人文

   帝時轉魏郡太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課樹榆為籬並益樹五果䄖皆成藩五果豐實民得材

   足用饒明帝聞之下詔稱述布告天下︹𣈆︺唐彬鄒人太始初出補鄴令道德齊禮期月化

   喬智明鮮卑前部人惠帝時為隆慮令縣人愛之號為神君部人張兑為父報仇母老

   單身有妻無子智明愍之停其獄𡻕餘令兑將妻入獄于獄産一男會赦得免其仁感如是︹南

   北朝︺︹魏︺游肇廣平任人高祖時岀為北府長史兼魏郡太守為政清簡加以匡贊厯佐

   二王甚有聲迹張蒲修武人大武即位以蒲清貧妻子衣食不給以為相州刺史扶弱抑强進

   善黜惡教化大行卒于官吏民痛惜之李訢范陽人文成時為相州刺史為政清簡百姓稱

   之上疏請州郡各立學官使士望之流就而受業其經藝通明者貢之王府書奏從之政為諸州之

   陸馥代人興安初為相州刺史為政清平抑强扶弱州中有宿老重望以友禮待之得十

   人號曰十善又簡諸縣强門百餘人為耳目發奸摘伏事無不驗李平頓邱人宣武時司徒

   長史行相州事勸課農桑修飾太學簡試通儒以充博士圖古聖賢像于講堂親為立贊︹北齊︺

   赫連子悦勃勃之後除林慮守世宗往晉陽路由是郡因問所不便子悦答云臨水武安

   二縣去郡遥遠山嶺重㬪車步艱難若改屬魏郡則地平路近世宗𥬇曰卿徒知便民不覺損幹子

   悦答曰所言因民疾苦不敢以私潤員公心世宗云卿能如此甚善甚善仍敕依事施行︹隋︺梁

   彦光烏氏人高祖時轉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奏課為天下第一及居相如部岐州法鄴都

   雜俗多變詐為之作歌稱其不能理化上聞而譴之竟坐免𡻕餘拜趙州刺史彦光請復為相州上

   從之豪猾者聞彦光自請而來莫不嗤𥬇彦光下車發摘姦隱有若神明合境大駭招致山東大儒

   每鄉立學非聖哲之書不得敎授及大比當舉行賓貢之禮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財物資之于是人

   皆尅厲風俗大改吏人感悦畧無爭訟礬叔畧陳留人高祖時遷相州刺史政為當時第

  一帝降璽書褒美之百姓為之語曰智無窮清郷公上下正礬安定徵拜司農卿吏人莫不流涕相

  與立碑頌其德政長孫平洛陽人高祖時鄴都舊號難治前後刺史多不稱職朝廷以平

  所在善稱轉相州刺史甚有能名薛胄汾隂人開皇中檢校相州事甚有能名︹唐︺吕

  珉武德二年竇建德連突厥侵相州刺史吕珉死之房晃武德五年劉黒闥陷相州刺史

  房晃死之許圉師安陸人高宗時遷相州刺史專以寛治州人刻石頌美部有受賕者圉師

  不忍按但賜清白箴其人自愧後修飾更為廉士李景咸亨三年為相州刺史開高平金鳯

  萬金諸渠引洹水溉田民𫉬其利李仁綽成亨四年為臨漳令開菊花利物二渠引天平

  渠水以溉田民甚德之裴懷古夀春人武后時徒相州刺史吏民懷愛宋璟

  人中宗時厯相州刺史政清毅吏下無敢犯者張嘉祐猗氏人開元未為相州刺史舊刺史

  多死官衆疑畏嘉祐以周總管尉遲迥死國難忠臣也立祠房解祓衆心後吳競為刺史又加神冕

   服遂無患王燾郿人天寶中厯鄴郡太守治聞於時田廷玠盧龍人與承嗣爲從昆弟

   大厯中徙相州刺虫承嗣盜磁相廷玠無所回染︹宋︺錢文敏新安人太祖時厯相州錄

   事叅軍先是府帥多以筆牘私取官庫錢韓重贇領節制頗仍其弊文敏不從重贇假他事廷責之

   文敏不爲屈太宗嘉其有守索湘鹽山人太宗時知相州時有羣盗聚西山下謀斷澶州河

   橋入攻磁相州白晝抄刼鄰郡發兵捕逐無敢近湘擇州軍得精鋭三百人偵其入境掩擊盡擒之

   韓億雍邱人真宗時知相州河北旱轉運使不以實聞億獨言𡻕饑願貸民租崔立

   人真宗時厯知相州識韓琦于布衣人服其鑒王獵長垣人仁宗時徒林慮令縣依山俗以蒐

   田爲生不知學獵立學宫擇秀民誨之漢杜喬墓在境中往奠謁建祠其旁居官無絲髪⿰扌⿳丆⺝⿱冖友-- 擾吏民愛

   信共目爲清長官高化正定人仁宗時知相州部有大獄已具皆當論死化疑之遣移訊果

   出無罪者三人李復圭豐人仁宗時徙知相州自太宗時聚夏人降者五指揮號聽子馬子

   弟相承百年無他役復圭斥不如格者選能騎射士𥙷之趙不試太宗六世孫建炎元年

   相州金兵大入州久被圍軍民無固志不試謂之曰今城中食乏外援不至不試宗子也義不降計

   將安出衆不應不試知事不可為遂登城與金兵約勿殺許之既啓門乃納其家井中然後以身赴

   井命提轄官實以土州人皆免於死︹金︺田灝興中人太祖時遷彰徳軍節度使是時新定力

   役灝蠲籍之半而上之故相之繇賦比他州獨輕梁肅奉聖州人世宗時為彰德軍節度使

   召拜𠫵知政事上謂侍臣曰梁肅以治入異等遂至大任亷吏亦可以勸矣洪郭玖柱

   臨潢人明昌中知彰德府事戰殁 洪郭玖柱舊作黄㧽九住今改陀滿色勒咸平路明

   安人承安中徙知彰德府事貞祐四年元兵復取彰德色勒死焉 陀滿色勒舊作陀滿斜烈明安

   舊作猛安今改正︹元︺王踞仁河間人延祐中為涉尹在職二年流民復業者百四十餘

   户滹沱之役計民之貧富以上中下為則百姓皆便之︹明︺蔡誠巢縣人洪武初知安陽縣

  時百姓新附田蕪不治誠買耕牛給貧民由是地闢民富凡縣𪠘學校皆誠所建劉安

  人永樂中為武安知縣嘗以事逮詔獄民相謂曰廉官去矣吾儕安歸多相攜逃山中後安事釋復

  任逃者皆返奏最為河南第一卒於官葛守禮德平人嘉靖中授彰德推官巨盗誣富家

  株連以百數守禮盡出之藩府獄久不決御史以屬守禮一訊即得乃大驚服冬至趙王戒百司朝

  服賀守禮獨不可乃止許文獻長洲人嘉靖間為涉縣知縣性狷介不名一錢僮僕常至

  饑寒去任家人取一氊立令發回人稱其亷遠應泰鳳翔人萬厯中授臨漳知縣築長堤

  四十餘里捍禦漳水袁化中武定人萬厯中知内黄縣有善政曹鳴鶚崇禎六年

  流賊犯武安時鳴鶚為守備戰死

 ︹本朝︺王象天富平人順治四年知臨漳縣河決壞民田力請蠲賦協濟磁州驛站縣人詣州

  供役甚苦之請仍舊例解銀免役不果遷太僕丞去後令萬廷仕復請之象天為言於部得報允後

  督湖廣學政過邯鄲漳民越境迎之老弱塞路張沐上蔡人康熙元年内黄知縣潔已愛民

  縣苦賦役不均輸糧者或無田沐令田主自首地畝不文而清嚴行十家牌法奸宄斂跡適苦旱自

  八月不雨至次年九月民饑甚思竄沐先捐資賑救並勸富民貸粟官爲書其數俟秋𫉬取償多方

  奬諭人爭應之藉免轉徒 按内黄本屬直隸雍正初始隸河南故沐以上蔡籍仕内黄高啟

  元萊陽人康熙十二年知安陽縣勸墾荒除𮦀派 大兵征滇逆休士四十日蒭茭悉自捐備不

  以累李适夀光人知内黄縣爲政仁恕務與民休息𡻕終胥吏以荒地羡金三千進适叱

  却之以充來𡻕額賦又申减學田𡻕征之半立五社課士文學蔚興遷官去行李蕭然邑民立祠祀

  武達觀岐山人乾隆間任武安知縣冰檗矢志凡擾民之事悉爲革除民爲歌曰官之

  清民之福昌其後崇其祿會縣有蝗蝻達觀自責祈禱蝗旋滅以卓薦入都百姓焚香泣送祝其復

  來比再任悲喜交集如見慈父母焉祀名宦











                      前總纂官張 琴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呂毓林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