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一百九十八至二百

卷一百九十五至一百九十七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一百九十八至二百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二百一至二百三

大清一統志

 彰德府

︹人物︺︹漢︺蓋寛饒魏郡人明經為郡文學以孝廉為郎舉方正對策高第遷諫大夫擢司隸

  校尉刺舉無所避平恩侯許伯入第衆皆賀寛饒後至曰毋多酌我我乃酒狂坐客皆屬目寛饒為

  人剛直高節志在奉公家貧俸錢月數千半以給吏民為耳目言事者身為司隸子常步行自戍北

  邊公廉如此是時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書宦官寛饒奏封事上以寛饒怨謗遂下寛饒吏寛饒引

  佩刀自剄杜鄴繁陽人鄴少孤其母張敞女鄴從敞子吉學問得其家書以孝廉為郎與車騎

  將軍王音善舉侍御史遷涼州刺史元壽元年舉方正直言扶陽侯韋育舉鄴方正未拜卒鄴子

  林清靜好古亦有雅材建武中歴位列卿至大司空馮勤繁陽人八𡻕善計初為太守銚期功

  曹有高能稱期常從光武征伐政事一以委勤薦于光武除為郎中給事尚書以圖議軍糧在事精

   勤遂見親識拜尚書僕射職事十五年以勤勞賜爵關内侯累遷司徒勤愈恭約盡忠號稱任職勤

   母年八十每會見詔勅勿拜令御者扶上殿謂諸王曰使勤貴寵者此母也其見親重如此中元元

   年卒帝悼惜之臺佟鄴人隱于武安山鑿穴爲居采藥自給建初中州辟不就刺史行部乃使

   從事致謁佟載病往謝刺史乃執贄見佟曰孝威居身如是其苦何如佟曰佟幸得保終性命存神

   養和如明使君奉宣詔書夕惕庶事反不苦耶遂去隱𨓜终不見杜喬林慮人少爲諸生舉

   孝廉辟司徒府累官大司農時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以無功並封喬上書諫不省建和元年

   代胡廣爲太尉桓帝將納冀妹冀欲令以厚禮迎之喬不聽因此日忤于冀李固見廢内外䘮氣惟

   喬正色無所囘撓于是海内歎息朝野瞻望焉在位數月免宦者唐衡左悺等共譖于帝梁冀遂諷

   有司劾喬及李固與劉鮪等交通繫死獄中霍諝鄴人年十五諝舅宋光坐繫獄諝愍舅𡨚

   奏記梁商商高諝才即奏原光罪由是顯名累官金城太守再遷北海相入爲尚書僕射是時大將

  軍梁冀貴戚秉權自公卿以下莫敢違牾諝數奏其事又因陛見陳聞罪失及冀誅後桓帝嘉其忠

  節封鄴都亭侯前後固讓不許出為河南尹遷司隸校尉轉少府廷尉卒官欒巴内黄人性

  質直學覽經典拜郎中四遷桂陽太守荆州刺史李固薦巴治迹徵拜議郎守光祿大夫遷沛相所

  在有績徴拝尚書靈帝時竇武陳蕃被誅巴上書極諫理陳竇之𡨚帝怒收付廷尉巴自殺

  配魏郡人少忠烈慷慨有不可犯之節袁紹領冀州以配為治中甚見器任紹卒配等奉尚為嗣

  尚使配守鄴曹操進攻鄴鑿塹圍城引漳水以灌之配令士卒堅守死戰操出行圍配伏弩射之幾

  中兄子榮開門納操兵生𫉬配操意欲活之配意氣壯烈終無撓辭見者莫不歎息遂斬之︹晉︺

  邵續安陽人樸素有志烈博覽經史善談理義妙解天文初為成都王穎㕘軍王浚假續樂陵

  太守石勒破浚續孤危無援權附于勒勒亦以其子乂為督䕶既而段匹磾遺書要續俱歸元帝續

  從之其下諫曰今棄勒歸匹磾任子危矣續埀曰我出身為國豈得顧子而為叛臣哉遂絶子勒

   勒乃害乂元帝以續為平北將軍假節勒遣季龍乘虚圍續李龍掠其居人續率衆岀救遂為所得

   使續降其城續呼兄子竺等曰吾志雪國難以報所受不幸至此汝等努力自勉勿有二心李龍遣

   使送續于勒勒厚撫之久之竟遇害︹南北朝︺︹魏︺孔伯恭鄴人父昭以密皇后親賜

   爵汝陰侯性柔曠有才用為趙郡太守進爵魯郡公伯恭以父任拜給事中顯祖初領鎮東將軍率

   兵援彭城破劉或將張永沈攸之等進攻下邳宿豫擢散騎常侍都督徐南兖州諸軍事卒贈鎮東

   大將軍東海王諡曰桓︹北齊︺慕容儼清都人容貌出羣衣冠甚偉頗學兵法工騎射

   魏河間王元琛辟為左廂軍破梁將馬元達等累有功累遷安東將軍天保初除開府儀同三同遣

   鎮郢城人信阻絶城守孤懸儼導以忠義信賞必罰人無異志顯祖召還封成陽郡公儼從征討每

   立功効有將帥之節卒贈司徒尚書令︹周︺申徽魏郡人少與母居盡力孝養及長好經史

   性審慎不妄交遊孝武初為記室叅軍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為大行臺郎中時軍國草

  創幕府務殷四方書檄皆徽之詞也大統十二年拜𤓰州刺史徵兼尚書右僕射加開府儀同三司

  徽性勤敏凡所居官案牘無大小皆親自省覽以是事無稽滯吏不得為奸後雖厯公卿此志不懈

  厯少司空少保卒諡曰章︹隋︺陸彦師臨漳人少有行檢魏襄城王元旭引為叅軍事以父

  艱去職哀毁殆不勝䘮兄弟相率廬墓負土成墳齊文宣表其廬號其所住為孝終里厯中書黄門

  侍郎以不阿宦者出為中山太守高祖受禪拜吏部侍郎隋承周制官無清濁彦師在職凡所任人

  頗甄别于士庶論者美之兄卭博覽羣書善屬文卭子乂于五經最精熟人為之語曰五經無對有

  陸爽臨漳人少聰敏九𡻕就學日誦二千餘言周武帝聞其名與楊休之等十餘人俱徵

  入關諸人多將輜重爽獨載書數千卷至長安授宣納上士高祖受禪遷太子洗馬與宇文愷等撰

  東宫典記七十卷朝廷以其博學有口辯陳人至境常令迎勞開皇十一年卒官子法言敏學有家

  風釋褐承奉郎馬光武安人少好學晝夜不息尤明三禮開皇初授太學博士高祖幸學光升

  座講禮諸儒以次論難光剖析疑滯理義宏贍論者咸共推服後數年丁母憂歸郷里遂有終焉之

  志以疾卒于家杜正元鄴人世以文學相授正元尤聰敏博涉多通兄弟數人並以文章才

  辯藉甚三河之間開皇末舉秀才尚書試方畧正元應對如響下筆成章僕射楊素負才傲物正元

  抗辭酬對無所屈撓素甚不悦會林邑獻白鸚鵡素促召正元令作賦正元倉卒之際援筆立成辭

  理華贍素歎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授晉王行㕘軍轉豫章王記室卒官弟正藏好學善屬文大業

  中應詔舉秀才著碑誄銘頌詩賦百餘篇又著文章體式大為後進所寶時人號為文軌乃至海外

  高麗百濟亦共傳習稱為杜家新書堯君素湯陰人煬帝為晉王時君素以左右從及嗣位

  累遷鷹擊郎將大業末署河東通守唐遣吕紹宗韋義節等攻之圍甚急又賜君素金劵待以不死

  君素卒無降心其妻至城下招之君素引弓射應弦而倒泣厲將士誓以死守𡻕餘城中乏食為左

  右所︹唐︺傅奕鄴人高祖時拜太史丞遷令上疏極詆浮屠法貞觀十三年卒臨終自誌

  曰傅奕青山白雲人也奕雖善數然嘗自言其學不可以傳武德時所改漏刻定十二軍號皆詔奕

  戴胄安陽人性堅正幹局明强隋末王世充謀簒切諫不納太宗引為府士曹叅軍擢大

  理少卿冑犯顔據正㕘處法意至析秋毫隨𩔖指摘言若泉湧帝益重之遷尚書左丞矜其貧賜錢

  十萬冑所敷納緣政得失咸有可觀奏已即削藁檢校吏部尚書卒諡曰忠子至德乾封中累遷西

  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卒諡曰恭李君羨武安人高祖時任上輕車都尉秦王引置左右

  從破宋金剛于介休加驃騎將軍從討王世充為馬軍副總管從破竇建徳劉黑闥所向必先登摧

  其鋒累授左衞府中郎將突厥至渭橋君羨與尉遲敬德擊破之帝曰使皆如君羨者敵何足憂改

  左武候中郎將封武連縣公在仗讀書不休帝嘉勞厯蘭州都督左監門衞將軍華州刺史

  世隆相州人隋末變姓名號隱元先生棲白鹿山貞觀初召授國子主簿與崔仁師慕容善行

  劉愷庾安禮敬播俱為修史學士厯衞尉丞終著作郎李延壽相州人貞觀中厯御史臺

   主簿兼直國史初延壽父大師多識前世舊事思擬春秋編年刋究南北事未成而殁延壽乃追終

   先志作南史北史二書合百八十篇上之其書甚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遷符璽郎兼修國

   史卒嘗撰太宗政典高宗觀之咨美直筆賜其家帛五十段馮元常安陽人舉明經及第

   高宗時厯尚書左丞嘗秘奏中宫權重宜少抑由是為武后所惡元常在職修舉識鑒澄遠帝委遇

   特厚武后擅朝出為隴州刺史徙眉州轉廣州都督凡三徙終不得至京師卒為酷吏周興所陷下

   獄死從弟元淑武后時厯清漳浚儀始平三縣令所至不挈妻子斥俸餘以給貧窮人咸譏其近名

   元淑曰吾性也不為苦終祠部郎中王同皎安陽人長安中尚太子女安定郡主桓彦範等

   誅二張遣同皎迎太子太子猶豫同皎即扶上馬從至元武門斬關入兵趨長生殿太后所奏誅易

   之等狀帝復位封琅琊公拜駙馬都尉遷光祿卿神龍時謀殺武三思三思令李悛上急變言同皎

   欲擁兵闕下廢皇后帝大怒斬同皎于都亭驛同皎且死神色自若睿宗立詔復官爵諡忠壯從子

  邱舉制科中第遷考功員外郎務核實材登科纔滿百議者謂數十年來采錄精明無邱比遷吏部

  侍郎典選復號平允以禮部尚書致仕孫潛元和中擢將作監吏或藉名北軍驕惰不事潛悉奏罷

  之拜涇原節度使遷檢校尚書左僕射卒沈佺期内黄人及進士第官至太子少詹事善詩

  與宋之問齊名學者宗之號沈宋盧從愿臨漳人擢明經爲夏尉又舉制科高第睿宗立

  累拜吏部侍郎吏選自中宗後綱紀耗蕩從愿精力于官偽牒詭功摘檢無所遺銓總六年以平允

  聞帝異之特官其一子贈其父敬一爲鄭州長史授吏部尚書致仕卒諡曰文源乾曜

  人第進士神龍中以殿中侍御史黜陟江東奏課最遷諫議大夫開元初累遷黄門侍郎同中書門

  下三品進位侍中建言大臣子求京職俊乂授外官非平施之道請出二子補外時嘉其讓位至太

  子少傅安陽郡公卒族孫光裕亦有名居官號清愿撫諸弟友義卒官鄭州長史子洧擢進士第天

  寶中安祿山犯河洛爲江陵大都督長史以禦賊卒贈禮部尚書諡曰懿︹宋︺韓令坤

  人周世宗時厯殿前都虞候領定武軍節度從征淮南下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又下壽州太祖親征李筠詔令坤率

  兵屯河陽澤潞平以功兼侍中建隆二年改成德軍節度令坤有才畧識治道鎮常山凡七年北邊

  以安太祖聞其卒甚悼惜之韓重贇武安人少以武勇隸周太祖麾下從世宗戰高平以

  功遷鐵騎指揮使宋初以翊戴功擢領永州防禦使從征澤潞乾德五年出爲彰德軍節度開寶二

  年太祖征太原過其郡命爲北面都部署遇遼兵于定州大破其衆太祖優詔褒美七年卒子崇訓

  延平中屯鎮州遼兵至崇訓折其要路敵遁去後拜檢校太傅分司西京卒子允恭有謀畧好學能

  世其蔡審廷武安人少能騎射從周世宗戰高平有功遷軍使宋初授殿前散都頭指

  揮使從征李筠爲飛石傷足車駕幸其官署問之賜賚甚厚乾徳初授冀州刺史征太原時屯兵易

  州審廷訓練士卒甚整太祖過鎮陽見于行在命爲鎮州兵馬都鈐轄開寶八年魏丕

  人爲作坊副使在膱盡力以久次轉正使凡典工作十餘年討澤潞維揚下荆廣收川陜征河東平

  江南皆令修剏器械無不精辦太祖幸洛郊祀三司使王仁瞻議僱民車牛運法物丕揀本坊匠少

  壯者二千餘分為遞鋪輸之時以為便出為黄州刺史還朝召對賜御書急就章朱邸集厯知鳳州

  襄州遷左驍衞大將軍卒丕好歌詩頗與士大夫遊接有時稱師頑内黄人少篤學與兄頌齊

  建隆二年舉進士擢上第厯知邠簡資眉四州超拜工部郎中真宗累召對詢其文章頑謙遜自

  晦帝益嘉之命知制誥兼史館修撰咸平二年知貢舉召入翰林為學士五年卒頑曠達夷雅縉

  紳多慕其操尚劉用相州人曉音律善騎射端拱初領凉州刺史李順亂蜀為西路行營鈴轄

  賊平遷祁州刺史咸平中烽候數警用建議益邊兵俟其南牧即率驍鋭出東路以牽制其勢因圖

  上地形帝召宰相閲視可其奏景德初為邢州部署以城守之勞進爵邑厯知齊陳潞三州大中祥

  符二年卒李防内黄人舉進士厯官三司户部判官景德初江南旱詔與張知白分東西路安

  撫上言秦義嘗増江淮兩浙荆湖𣙜酤錢民頗煩擾詔悉罷之防好建明利害所至必有論奏朝廷

  頗施行之在江南晏殊以童子謁見防命賦詩使還薦之後至宰相韓國華安陽人性純直

  有時譽太平興國二年舉進士雍熙中假太常少卿使高麗既至其俗獷驁恃險遷延未即奉詔國

  華移檄諭以朝廷威德宜亟守臣節于是俯伏聽命使還遷左司諫充鹽鐵判官淳化二年遼人請

  和朝議疑其非實遣國華使河朔以察之既至盡得其詐以聞三年命直昭文館祥符初累遷右諫

  議大夫代還卒竇舜卿安陽人以蔭為三班奉職辟府州兵馬監押夏人犯塞舜卿求援于

  大將王凱凱弗應舜卿提州兵出戰勝之明日經畧使問狀凱懼要以同出為報舜卿驩然相許不

  自以為功熙寕中厯邠寕環慶路副總管改刑部侍郎卒諡康敏韓琦國華子天聖中舉進

  士方唱名太史奏五色雲見初授將作監丞厯官陜西經畧安撫招討使與范仲淹在兵間久名重

  一時人心歸之朝廷倚以為重天下稱韓范嘉祐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請建立皇嗣擇宗室

  之賢者以為宗廟社稷計英宗嗣位拜右僕射封魏國公神宗立拜司徒兼侍中判相州相人愛之

  如父母八年換節永興軍卒諡忠獻帝為治冢其碑曰兩朝顧命定策元勲配享英宗廟庭琦天

  資樸忠識量英偉臨事喜愠不見于色嘉祐治平間再決大策以安社稷時朝廷多故琦處危疑之

  際知無不為在魏都久遼使每過移牒必書名曰韓魏公在此故也其見重于外國如此韓忠

  彦琦子舉進士累官尚書左丞知樞密院事哲宗親政更用大臣言者觀望爭言垂簾時事忠彦

  言昔仁宗始政當時亦多譏斥章獻時事仁宗惡其持情近薄下詔戒飭陸下能法仁祖用心則善

  矣徽宗即位拜門下侍郎忠彦陳四事一曰廣仁恩二曰開言路三曰去疑似四曰戒用兵踰月拜

  尚書右僕射上用忠彦言數下詔蠲天下逋負盡還流人而甄敘之以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卒

  浩琦孫以奉直大夫守濰州建炎二年金師攻城浩率衆死守城陷力戰死特贈三官官其家三

  韓肖胄忠彦孫以蔭補承務郎厯開封府司錄詔除直秘閣知相州王師傅燕肖冑策

  幽薊且有變宜陰為守備巳而金騎入境野無所掠而去建炎二年為祠部郎遷左司應詔陳五事

  擢工部侍郎時召問戰守計肖冑條奏千餘言帝稱其所對事理簡當紹興二年遷吏部侍郎時條

  例散失吏因為奸肖冑立重賞俾各省記編為條目以次行之舞文之弊始革三年拜端明殿學士

  同僉書樞密院事充通問使至金金人甚重之使還除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尋奉祠卒諡元穆

  岳飛湯陰人少負氣節沈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呉兵法宣和四年應募隸留守

  宗澤紹興元年張浚請飛同討李成飛請為先鋒大破成軍江淮平累授武安軍承宣使帝手書精

  忠岳飛字以賜之厯授少保河南北路招討使討平羣盜屢破金兵既敗烏珠于郾城累戰皆捷中

  原大震方指日渡河秦檜風臺臣請班師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曰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既歸授樞密副使檜以飛終梗和議風万俟卨等劾飛遣使捕飛父子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

  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坐繫兩月無可証者𡻕暮獄不成檜手書小𥿄付獄即報飛死飛至

  孝母有痼疾藥餌必親母卒水漿不入口者三日好賢禮士覽經史雅歌投壷恂恂如書生然忠憤

  激烈議論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禍孝宗詔復飛官諡武穆後改諡忠武嘉定四年追封鄂王

  烏珠舊作兀术今改正岳雲飛養子年十二從張憲戰多得其力每戰先諸軍登城襄漢平

  功在第一飛不言逾年銓曹辨之始遷武翼郎楊么平功亦第一張浚亷得其實奏乞擢異數飛力

  辭不受穎昌大戰無慮十數出入行陣體𬒳百餘創甲裳爲赤以功遷忠州防禦使終左武大夫提

  舉醴泉觀万俟卨誣雲與張憲書令措置使還飛軍棄市時年二十三孝宗初與飛同復原官贈安

  遠軍承宣使楊再興飛將飛屯襄陽以圖中原再興取長水盡復西京險要又得馬萬匹

  芻粟數十萬中原響應後以三百騎遇烏珠兵十二萬于小商橋再興戰死𫉬其尸焚之得箭鏃二

  姚興相州人靖康中以武功累遷荆湖南路兵馬副都監金人渝盟王權遣興拒之與金

  兵遇麾兵力戰父子俱死詔贈容州觀察使諡忠毅李道相州人初歸宗澤澤卒依襄陽副使

  桑仲仲以爲副都統制兼知隨州仲爲霍明所殺道率兵縞素圍明于郢明亡去劉豫遣人持書招

  道道執其使以聞詔嘉奬之領榮州團練使除唐鄧郢州襄陽都統制從岳飛收復襄陽等郡累陞

  御前諸軍統制武興蠻楊再興速𡻕寇倞道破其衆再為湖北副總管卒諡忠毅韓同卿

  琦五世孫女為寕宗后同卿累官慶遠軍節度使加太尉李父𠈁胄自以有定策功聲𫝑熏灼同卿

  每懼滿盈不敢干政同卿殁𠈁胄竟敗人始服其善遠權𫝑云︹金︺王競彰德人博學能文善

  草隸書皇統初㕘政韓昉薦之召權應奉翰林文字二年試館閣競文居最遂為真遷尚書禮部員

  外郎時海陵當國欲令百官避堂諱競言人臣無公諱遂止天德初轉翰林待制累擢禮部尚書同

  修國史大定四年卒官胡礪武安人少嗜學天會間至燕韓昉見而異之使賦詩以見志礪

  操筆立成思致清婉昉因館置門下自是學業日進舉進士第一授右拾遺權翰林修撰皇統初改

  同知深州軍州事再補翰林修撰遷禮部郎中一時典禮多所裁定天德初累遷翰林學士改刑部

  尚書扈從至汴卒韓玉相州人明昌五年經義辭賦兩科進士入翰林為應奉應制一日百

  篇文不加㸃泰和中建言開通州潞水漕渠船運至都授同知陜西東路轉運使事與夏人戰敗之

  當路者忌其功驛奏玉與夏寇有謀朝廷疑之授玉河平軍節度副使道出華州被囚死于郡學臨

  終書二詩壁間士論𡨚之子不疑以父死非命誓不祿仕︹元︺蔡珍安陽人素驍勇從憲宗攻

  宋合州釣魚山中統三年從征李壇後從鎮襄陽徇安慶攻五河所至有功南方平入備宿衞至元

  十四年扈駕駐黑城珍遣兵士儲芻藁築土室軍府賴其用陞忠武校尉時白海初建行營命珍督

  役卒事民不知擾二十七年進後衞親軍千户元貞元年進階武畧告老歸杜瑛其先信安

  人中書葉赫珪開府于相瑛赴其聘遂家焉與良田千畝辭不受𡻕巳未世祖南伐至相召見問計

  瑛從容對數事帝納之中統初詔徴瑛辭不就杜門著書優游道藝以終其身天厯中贈資政大夫

  追封魏郡公諡文獻 葉赫珪舊作粘合珪今改正胡祗遹武安人少孤長讀書見知于

  名流至元元年授應奉翰林文字轉右司員外郎時阿合瑪當國進用羣下官冗事煩祗遹建言省

  官莫如省吏省吏英如省事以是忤權奸出為太原路治中以最聞十九年為濟寕路總管召拜翰

  林學士不赴改江南浙西提刑按察使未幾以疾歸二十九年朝廷徴耆德者十人祗遹為之首卒

  諡文靖 阿合瑪舊作阿合馬今改正郭昂林州人習刀槊能挽强梢通經史尤工詩至元

  二年上書言事平章廉希憲材之厯官至廣東宣慰使卒許有壬湯隂人幼頴悟讀書一目

  五行延祐二年進士累拜監察御史泰定初上章言圖璊德爾之子𤨏南與聞大逆請正典刑繼上

  正始十事為左司員外郎京畿饑白丞相發糧四十萬斛濟之民賴以活者甚衆三年陞左司郎中

  每遇公議屢爭事得失汛掃積滯幾無留牘至正六年召為叅知政事極論帝當親祠太廟徽政院

  當罷冗職當沙汰錢糧當裁節人皆韙之累官集賢殿大學士階至光祿大夫致仕卒有壬厯事七

  朝垂五十年遇國家大事無不盡言皆一根至理而曲盡人情當權臣恣睢之時事有不便明辨力

  諍不知有死生利害君子多之圖璊德爾舊作鐵木迭兒今改正︹明︺郭資武安人洪武進

  士累官户部尚書治錢榖有能稱性强毅人不能干以私任禮臨漳人起行伍累官都督同知

  從征樂安及烏梁海俱有功正統初進左都督以破阿台功封寕遠伯鎮甘肅沙州衞都督納穆噶

  兄弟乖異禮乘其饑窘督兵徑詣其地收其全部而還卒贈侯諡僖武 烏梁海舊作兀良哈納穆

  噶舊作喃哥今並改正石璞臨漳人永樂中舉於鄉選授御史厯江西副使著聲績累遷工

  部尚書景泰時討貴州苗賊有功攻兵部致仕歸室廬不完英宗復位謂大學士李賢曰石璞純臣

  聞其尚健為我降璽書召之比至遷南京左都御史罷歸卒崔克昇内黄人幼以孝聞父

  年九十九而終克昇巳老猶徒跣負土成壟廬居三年宣德中旌表史五常内黄人父萱官

  廣東僉事卒葬南海縣和光寺側五常方七𡻕母攜以歸比長常以不得返葬為恨母語之曰爾父

  櫬内置大錢十爾謹志之及母殁廬墓終䘮即往迎父櫬寺廢櫬無可覔忽老人以杖指其處乃得

  父櫬内置錢如母言扶歸合葬復廬墓三年正統六年旌表郭本安陽人善醫早孤事母孝

   母䘮廬墓白鶴來棲成化中旌表崔陞安陽人成化進士厯兵部員外郎因星變上言閹豎

   放恣妖僧蠱惑宜亟誅竄又言兵部尚書王恕今之伊傅不宜置之南京皆不報後厯延安知府四

   川叅政並以廉惠著稱張士隆安陽人宏治進士厯御史正德中乾清宫災上疏譏切時

   政巡按鳳陽劾奏中官史宣罪錦衣千户廖愷錢凝所暱也大為奸利士隆偕同官劾之凝大怒搆

   之下詔獄謫晉州判官世宗立召復其故官終陜西副使崔銑陞子宏治進士選庶吉士授編

   修以不附劉瑾岀為南京户部主事嘉靖初厯南京國子祭酒會大學士蔣冕尚書汪俊等以爭大

   禮去位而張璁桂萼輩用事銑極言忠邪不分忤㫖罷後以薦起仕至南京禮部侍郎初銑家居作

   後渠書屋讀書講學其中學者稱後渠先生晚歸門人益進嘗曰道在五倫學在治心功在慎獨卒

   諡文馬卿林縣人宏治進士選庶吉士授給事中出為大名知府嘉靖初厯浙江布政使

   以裁抑中官呉勲謫鶴慶知府政績甚著卿性强直有才畧善處艱劇厯官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

  兼撫鳳陽卒于官王勲湯隂人由太學生為淶水知縣正德初以事忤劉瑾瑾欲加罪隂使

  人入縣署覘之婦子紡織惟衣帶掛壁乃釋之清名徹于内廷擢汾州知府尋去官躬耕食力不履

  城市者三十年王科涉縣人正德進士知藍田縣有善政嘉靖時擢給事中帝遣内官織造陜

  西科力言其擾民尋巡視京營劾奏郭勛奸利不報李福達獄起復劾勛遂下獄削籍隆慶初贈太

  常少郭樸安陽人嘉靖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累官吏部尚書掌銓一秉至公愛惜人才

  進武英殿大學士在相位以大權歸朝廷以職守還百司挈綱敦要隆慶初政一時稱治會言者劾

  高拱樸與拱鄉里相得不自安亦求去家居三十年卒諡文簡呉定安陽人萬厯進士厯御史

  疏請停内操忤㫖奪俸厯官大理卿會御史傅好禮以諫税使被黜定抗疏救之亦除名後為雲南

  巡撫罷歸卒王橓徴安陽人萬厯末舉于鄉授蒲州知州以孤介拂上官意致仕歸崇禎

  十七年為賊所執憤恨不食而死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尚大倫

  人崇禎進士厯官刑部郎中國學生白夢謙以救黄道周繫獄大倫議寛之忤尚書意遂罷歸流賊

  陷安陽抗節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司 五敎内黄人篤學有志行崇禎

  時為内邱訓導邑被兵佐長吏拒守有功十六年賊據關中郡縣風靡五敎激勵士民且戰且守賊

  悉兵來攻四日城陷厲聲罵賊被磔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本朝︺司九韶内黄人任潞安府推官姜瓖反被執不屈嚙指血作書請援賊𮗜遇害

  塤湯陰人順治進士任福建尤溪令耿逆之變嬰城固守力竭見擒不屈死王伯勉

  人順治進士由行人遷選曹𭅺性孝友居官亷介改御史轉京卿歸里卒祀鄉賢蘇宏祖

  湯陰人順治進士知山西和順縣會姜瓖叛陷遼州逼和順宏祖訓厲鄉勇擒賊將王歌許三

  禮安陽人順治辛丑進士任海寕令以嚴明稱行取御史厯督捕郎中李丹林縣人知羅定

  州鄰寇剽掠率鄉勇一鼓擒之厯刑部郎中司琨内黄人官淮徐僉事翦土豪以除民害修

  白洋堤值官軍北上催僱兵船不累里甲以勞瘁卒

 ︹流寓︺︹漢︺夏馥陳留圉人桓帝初為中官誣陷乃剪髮變形入林慮山中為冶家傭︹晉︺庾

  衮潁川鄢陵人元康末張浤等肆掠于陽翟衮方攜其妻子適林慮山事其新鄉如其故鄉言忠

  信行篤敬比及期年而林慮之人歸之咸曰庾賢︹北齊︺元文遥洛陽人太尉東閣祭

  酒解官侍養隱于林慮山︹隋︺盧太翼河間人隱于白鹿山數年徙居林慮山茱萸澗請業

  者自遠而至初無所拒︹唐︺温佶并州祈人後居鄴薛嵩薦之朝授太常丞一謝嵩即去屏

  處郊野世推其高節︹金︺王庭筠河東人明昌元年召庭筠試館職中選御史臺言庭筠不

  當以館閣處之遂罷乃卜居彰德買田隆慮讀書黄華山寺因以自號︹元︺劉秉忠

  人年十七為邢臺節度使府令史居常鬱鬱不樂一日投筆歎曰丈夫不遇于世當隱居以求志耳

  即棄去隱武安山中久之天寕虛照禪師遣徒招致為僧以其能文詞使掌書記

 ︹列女︺︹晉︺劉遐妻邵氏續之女驍果有父風遐嘗為石李龍所圍妻單將數騎拔遐出

  于萬衆之中及田防等欲為亂遐妻止之不從乃密起火燒甲仗都盡︹宋︺韓肖胄母

  文氏紹興三年肖胄充通問使將行母語之曰汝家世受國恩當受命即行勿以我為念帝稱

  為賢母封榮國夫人︹元︺趙美妻王氏内黄人至治元年美溺水死王氏誓守志舅姑

  念其年少無子欲使更適人王氏曰婦義不再醮且舅姑在妾何棄而去耶舅姑乃欲以族姪與繼

  婚王氏拒不從舅姑廹之力王氏知不免即自經死趙洙妻許氏有壬之姪女至正十

  九年紅巾賊陷遼陽洙時為儒學提舉夫婦避亂匿資善寺洙以叱賊見害許氏不知也賊甘言誘

  許氏今指示金銀之處許氏大言曰吾詩書冠冕故家不幸遇難但知守節而死他皆不知也賊以

  刃脅之許氏色不變已而知其夫死因慟哭仆地罵聲不絶口遂遇害寺僧見許氏死狀哀其貞烈

  賊退與洙合葬之︹明︺李士能妻楊氏安陽人士能殁哀毁逾禮𡻕饑其兄弟諷

  令改適楊斷髪自誓成化中旌李諒妻陳氏安陽人諒殁絶粒三日姑强之乃進食成

  化中王世昌妻楊氏臨漳人宏治中世昌兄坐事論死世昌請代其刑時楊未

  笄願訴于朝代夫死遂入京陳情敕法司議得並釋高氏女名小梅武安人正德中為流賊

  所掠露刃脅之小梅怒罵曰殺即任爾無望得汚我也遂遇害王弼妻鄭氏安陽人太

  行賊斬關入掠王貲鄭躍身墜樓死事聞旌表劉夢祥妻龎氏安陽人崇禎末夫婦

  並為流賊所掠龎佯好語賊縱其夫乃大罵𬒳害同時抗節死者二十五人

 ︹本朝︺李塤妻傅氏湯陰人塤以龍溪令殉難傅自縊徐滚妻張氏

  人守節遇害同縣蔣文德妻蕭氏亦以拒暴見殺均康熙年間 旌張玉生妻程氏

  涉縣人守正捐軀康熙年間 旌員清繼妻張氏安陽人清守備宣化殁姑憐張

  少勸令改適氏以頭觸地血流𬒳面清權厝宣化氏攜子迎柩歸艱苦備嘗事姑甚謹雍正年間

  崔進經妻郭氏林縣人夫亡守節其兄廹改適自縊同縣王邇遴妻李氏亦以

  夫亡殉節崔正繼妻宋氏安陽人正殁無子氏撫嗣子成立備厯艱辛同縣節婦申

  存義妻劉氏劉極妻許氏史陳編妻郭氏蘇參妻陳氏温佶妻劉氏王鳳彩妻魯氏孫體元妻王氏

  王授繼妻邢氏楊繼翰妻孟氏周吉徴妻王氏王沈妻劉氏許迪治妻楊氏呉爾禮妻許氏鄭益妻

  王氏申福錫妻馬氏黄文王妻璩氏師得亮妻劉氏吕玖妻郭氏崔田妻張氏楊天泰妻宋氏慮應

  時妻李氏馮文京妻彭氏吳文嚴妻高氏倪端士妻衞氏陳元勲繼妻邢氏妾閻氏樂純聲妻郭氏

  李本敬妻王氏田九增妻姚氏李維新妻陶氏張廷彦妻宋氏楊若震妻張氏謝宣妻芈氏程雲龍

  妻盧氏劉希古妻王氏田玉妻呉氏張丕才妻邢氏趙元勲妻賈氏趙耀妻王氏申君弼妻程氏邢

  䥥妻劉氏妾郭氏沈文桐妻許氏路永祿妻呉氏蘇文妻盧氏盧瑞九妻范氏郭永慶妻畢氏楊發

  天妻唐氏桑大用妻朱氏邢節菴妻劉氏邢連妻郭氏尚宗文妻姚氏黄本新妻胡氏李温妻賈氏

  烈婦王成妻秦氏鄭之榮妻杜氏劉成子妻宋氏陳希亮妻華氏張懷玉妻崔氏李某妻王氏烈女

  吳閏姐閻胖姐王秀姐均乾隆年間 旌陳讜妻賈氏臨漳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劉

  永命妻牛氏岳好學妻薛氏王慎言妻張氏李馨妻任氏常鹿齡妻史氏郭步雲妻楊氏烈婦李喜

  妻張氏孫義成妻呉氏高一琴妻杜氏均乾隆年間 旌臧釗妻孫氏湯陰人夫亡守

  節同縣節婦蘇郇妻王氏郭榮祖妻韓氏呂大功妻許氏田定國妻裴氏王銋妻蘇氏王夢檠妻黄

  氏高士鳳妻鄭氏均乾隆年間 旌牛星妻萬氏林縣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田中裕

  妻牛氏蘇淩雲妻郭氏李星次妻黄氏王爾宣妻桑氏閻永祺妻傅氏趙麗中妻靳氏黄騏妻劉氏

  郭天平妻陳氏傅璞妻郭氏劉勘妻楊氏李塽妻張氏方名妻杜氏烈婦郝從周妻陳氏原勲妾張

  氏李玉臣妻郭氏馬雲德妻魏氏宋應子妻胡氏雷克化妻王氏傅克喜妻楊氏烈女桑多姐均乾

  隆年間 旌白廷魁妻張氏武安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鈊妻任氏賈鳴垳妻

   李氏趙貴妻龎氏楊旭妻張氏胡建吉妻郭氏智期妻賈氏齊士臣妻韓氏任歩蟾妻陳氏白乃玉

   妻張氏徐纘業妻張氏韓起妻程氏李配元妻田氏胡基永妻高氏胡玉祿妻高氏白成瑞妻王氏

   張澤久妻陳氏王大器妻馬氏李煜妻趙氏張薇妻李氏李于妻崔氏賈懋章妻趙氏程起復妻李

   氏張信史妻李氏徐允宜妻尹氏李體亨妻張氏安士玠妻孟氏李魯妻馮氏野俊妻楊氏王維増

   妻孟氏韓維業妻趙氏趙勣繼妻武氏王楷妻喬氏韓英妻楊氏王文煥妻白氏魏天祿妻韓氏王

   心妻郝氏韓自懋妻李氏李宸樞妻侯氏趙自興妻譚氏賈偉妻祈氏李棠滋妻張氏袁璧妻郝氏

   李克成妻邵氏龎鎮國妻韓氏白世訓妻張氏龎守舉妻温氏賈棟妻孫氏張占先妻姜氏李德統

   妻王氏李隹蓮繼妻張氏張全初妻賈氏何清妻王氏李棠芳繼妻謝氏劉可廷妻張氏郝鐸妻黄

   氏胡萬祿妻李氏任僴妻張氏韓奇英妻劉氏王枚妻李氏張鉽鉚妻胡氏李濬妻胡氏張積昌妻

   田氏烈婦孫有科妻龍氏郭某妻朱氏李公妻齊氏烈女麻氏女均乾隆年間 旌程世微

  妻王氏涉縣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牛超德妻王氏康奪粹妻申氏均乾隆年間 旌

  兆徴妻王氏内黄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馬達德妾徐氏李培棟妻王氏楊毓秀妻趙

  氏黄廷任妻張氏潘世祿妻王氏劉琦妻李氏王良孝妻楊氏黄爾祉繼妻劉氏王勲懋繼妻楊氏

  王時懋繼妻郭氏黄峻妻崔氏傅養材妻劉氏楊溥妻黄氏蘇瑞妻李氏烈婦左谷多妻董氏田存

  敬妻宋氏韓三星妻丁氏均乾隆年間 旌趙三典妻楊氏安陽人夫亡守節同

  縣節婦張盡孝妻沈氏張汝恭妻喬氏陳文燦妻牛氏盧元成妻王氏烈婦王前驅妻裴氏烈女袁

  引姐何氏女均嘉慶年間 旌李滿場妻房氏臨漳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喬某妻

  張氏均嘉慶年間 旌胡三戒繼妻馮氏湯陰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蘇好善

  繼妻孫氏冀治平妻楊氏烈婦李黑子妻呉氏韓谷獨妻蕭氏均嘉慶年間 旌石文明

  妻譚氏林縣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婦劉領羣妻牛氏李更妻楊氏均嘉慶年間 旌

  環妻王氏武安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在湄妻白氏李祥麟妻程氏崔步墀妻申氏韓

  日昌妻李氏張廷梧妻陳氏胡進孝妻李氏張瑨妻李氏王銀妻韓氏烈婦韓兆科妻李氏韓福妻

  楊氏王香才妻李氏均嘉慶年間 旌趙麟兆妻李氏涉縣人夫亡守節嘉慶年

   劉 允中繼妻董氏内黄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婦黄二塔妻耿氏劉士達

  妻王氏白照亮妻王氏喬典媳胡氏烈女王氏女喬氏女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漢︺犢子鄴人少在黑山採松子茯苓餌服之且數百年陽都沽酒家有女生而連眉衆

  以為異會犢子牽一黄牛過女悦之遂隨犢子出門共牽犢而走人不能追也後有人於潘山下見

  其冬賣桃李云扈謙魏郡人精於易占常於建康筮卦每卦百錢日限錢五百以三百養母以

  二百飲酒蕭綦隆慮人修道天平山延夀宮善吹簫能致鳳鸞翔集號碧霄真人道成白日冲

  ︹晉︺佛圖澄天竺人石季龍遷都於鄴傾心事澄澄時止鄴城寺中遣弟子法常北至

  襄國弟子法佐從襄國還相遇于梁基城下對車夜談言及和尚比旦各去佐始入澄逆笑曰昨夜

  爾與法常交車共説汝師耶佐愕然愧懺于是國人每相語莫起惡心和尚知汝卒于鄴宮寺後有

  沙門從雍州來稱見澄西入關季龍掘而視之惟有一石而無尸單道開敦煌人石李龍

  時到鄴初止鄴城西沙門法綝祠中後徙臨漳昭德寺于房内造重閣于上編菅為禪室常坐其中

  季龍資給甚厚道開皆以施人自云能療目疾就療者頗驗佛圖澄曰此道士觀國興衰若去當有

  大亂及道開南渡許昌鄴中果大亂︹宋︺張常清林慮人宣和中學道于冲和處士後入聖

  符山修煉人稱為竹馬先生徽宗以璽書召延便殿賜坐問方外事欲拜為諫議大夫固辭還山授

  以金符後冲舉去︹金︺李志方安陽人宣宗時補為户部令史棄官隱隆慮山坐煉久之

  謁邱處機賜號重元子嘗主天慶宮有萬鶴繞壇之異平生不作詩惟羽化時留頌曰四大既還本

  一靈方到家白雲歸洞府明月落棲霞投筆而逝

  ︹土產︺紗絹安陽出唐書地理志相州土貢紗絹隔布元和志相州貢紗宋史地理志相州貢暗

   花牡 丹花紗 絹木 棉府志武安田宜木棉各縣出漢書地理志隆慮武安有鐵官後漢書

   郡國志武安有鐵唐書地理志渉鄴林慮有鐵元和志林慮縣林慮山有鐵縣有鐵官

   安陽縣銅山舊産銅又涉縣産自然銅府志武安産錫安陽岀唐書地理志相州土貢

   鳳翮𥿄府志涉縣產桑皮𥿄煤木府志湯隂產煤木紅礬府志武安産紅礬

   胡粉唐書地理志相州土貢胡粉花口葫蘆安陽出唐書地理志相州土貢花口

   安陽岀唐書地理志相州土貢知母攬轡錄扁鵲墓旁伏道艾醫家貴之


                  前總纂官張 琴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張之綱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衞輝府在河南省治西北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三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八里東至直隸大

  名府東明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山西澤州府陵川縣界二百一十里南至懷慶府陽武縣界七十

  三里北至彰德府湯陰縣界一百五里東南至直隸大名府長垣縣界一百五十五里西南至懷慶

  府修武縣界一百十里東北至彰德府内黄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彰德府林縣界一百四十里

  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四百里

︹分野︺天文室壁分野娵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冀兖二州之域殷末遷都於此周初

  為𨚍鄘衞三國後并為衞國春秋時衞遷楚邱地

  尋屬晉戰國屬魏秦為東郡及三川郡地漢為河

  内郡地後漢因之三國魏置朝歌郡後省晉泰始

  二年改置汲郡後魏因之興和二年置義州

  北齊廢元和志後魏孝靜帝於汲縣置義州以處歸附之人後周宣政元年

  改置衞州又分置修武郡治朝隋開皇初郡廢大

  業初以州為汲郡治衞武德元年復置義州改

  汲郡為衞州四年廢義州貞觀元年移衞州治汲

  縣天寶元年又改曰汲郡乾元元年復故屬河北

  道五代亦曰衞州宋曰衞州汲郡屬河北西路金

  天會七年置防禦使明昌三年升為河平軍置節

  度以滑州為支郡大定二十六年以避河患徙於

  共城尋復故貞祐三年徙治胙城金史地理志貞祐二年城宜村

  三年徙治於宜村新城以胙城為𠋣郭元初仍治汲元史地理志憲宗元年還州治

  中統元年置衞輝路總管府屬中書省明為衞

  輝府屬河南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河南省領縣六汲胙城新鄉𫉬嘉淇輝雍正二年

  以舊屬開封之延津縣來隸三年以舊屬直隸大

  名府之濬滑二縣來隸五年省胙城入延津乾隆

  四十八年以舊屬歸德府之考城縣開封府之封

  邱縣來隸今領縣十

  汲縣附郭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二里東至滑縣界五十里西至輝縣界三十五里南

   至延津縣界十二里北至淇縣界三十里東南至延津縣界七十里西南至新鄉縣界三十里東北

   至濬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彰德府林縣界一百里殷牧野地周為鄘衞戰國魏汲邑漢置汲縣屬河

   内郡後漢因之三國魏屬朝歌郡晉泰始二年汲郡後廢後魏太和十二年復置興和二年於此

   置義州及伍城郡伍城縣北齊廢州後周廢郡以伍城縣屬衞州隋開皇六年仍改曰汲縣大業初

   屬汲郡唐武德元年復置義州四年州廢縣屬衞州貞𮗚元年自衞縣移衞州來治五代及宋因之

   金遷州治於共城及胙城尋復故元為衞輝路治明為衞輝府治 本朝因之新鄉縣

   西南五十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汲縣界二十里西至𫉬嘉縣界二十五里南至

   懷慶府陽武縣界五十里北至輝縣界二十里東南至陽武縣界二十五里西南至懷慶府原武縣

   界四十里東北至汲縣界三十里西北至輝縣界二十里周為鄘國漢初為汲縣地元鼎六年分置

   𫉬嘉縣屬河内郡後漢為侯國晉屬汲郡後省後太和二十三年復置北齊廢隋開皇初改置新

   鄉縣屬河内郡唐武德初屬義州四 年州廢屬殷貞觀元年還屬衞州五代因之宋 熙寕六年省

   入汲縣元祐二 年復置屬衞州金因之元屬衞輝路明 屬衞輝府 本朝因之𫉬 嘉縣

   西南九十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新鄉縣界二十里西至懷慶府修武縣界二

   十五里南至懷慶府原武縣界五十里北至輝縣界二十里東南至延津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

   懷慶府武陟縣治一十里東北至輝縣治五十里西北至山西澤州府陵川縣治一百二十里古𡩋

   邑春秋晉南陽地秦置修武縣漢屬河内郡後漢因之晉改屬汲郡後魏孝昌中曰南修武後周置

   修武郡隋開皇初郡 廢改縣曰𫉬嘉屬衞州十 六年置殷州大業初州 廢縣屬河内郡唐武德四 年

   復置殷 州貞觀元年又廢縣屬懷州五代因之宋天聖四 年仍屬衞州金因之元屬衞輝路明洪武

   十年省入新鄉縣十三年復置屬衞輝府 本朝因之淇縣在府北五十里東西距四十五

   里南北距 四十五里東至濬縣 界十五里西至輝縣界三十 里南至汲縣界二十 里北至濬縣界二

     十 五里 東 南至 延 津 縣 界 七 十 里 西 南 至 輝 縣 界五 十里 東 北至 濬 縣 界 三 十 里 西 北 至 彰 德 府 林

     縣 治 一 百八 十里殷 沬 邑 周 初 為衞 國 春秋 屬 晉為 朝 歌 邑漢 置朝歌 縣 屬 河 内 郡後 漢 建安 十 七

     年屬魏郡三 國魏 置 朝 歌 郡 尋 廢 晉 屬 汲 郡 劉 宋仍屬河内郡 後魏 廢 東 魏 復 置 又 析 置 臨 淇 縣 屬

     林 慮 郡 隋大業 初改 曰 衞 縣 移汲 郡 來 治 唐武 德初 為 衞 州治貞 觀元 年 仍 移 州治 汲 以 縣 屬之 五

     代 因之 宋 天 聖 四年屬 安 利 軍熙 寕 六 年 廢入 黎陽 元祐 初 復 置 屬濬州 金 因 之元 憲 宗 五 年改 置

     淇州又 置臨 淇 縣為 𠋣 郭中 統 元 年 屬大名路至元三年 屬衞 輝 路省 臨 淇縣 入 州 明 洪武初廢州

     為淇 縣 屬衞 輝府  本 朝因 之輝   縣在 府 西六十 里東 西 距一 百里 南 北距一 百一 十 里東 至

     汲 縣 界 二 十 五 里 西 至 懷 慶 府 修 武 縣 界 七 十 五里 南 至 新 郷 縣 界 二 十 里 北 至 彰 德 府 林 縣 界 九

     十 里東 南 至 新鄉 縣 界二 十  里西 南 至 𫉬 嘉 縣 界三 十里 東 北 至淇 縣 界五 十  里西 北 至 山 西 澤 州

     府 陵川 縣 界 六 十 五 里 周共 伯 國漢 置共 縣屬河内 郡後 漢 因 之 三 國 魏 屬朝 歌 郡晉 屬汲 郡東魏

  天平中改屬林慮郡北齊廢隋開皇六年復置共城縣屬懷州大業初屬河内郡唐武德元年於縣

  置共州四年州廢屬殷州貞觀初屬衞州五代宋因之金大定二十六年移衞州治此尋復故二十

  九年改曰河平明昌三年改曰蘇門貞祐三年縣置輝州屬河南路元至元三年省蘇門縣入州

  屬衞輝路明初改州為輝縣屬衞輝府 本朝因之延津縣在府南七十里東西距八十五

  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封邱縣界五十里西至新鄉縣界三十五里南至懷慶府陽武縣界三十

  五里北至汲縣界四十里東南至開封府祥符縣治九十里西南至陽武縣治四十里東北至滑縣

  治九十里西北至淇縣治七十里春秋鄭廩延邑秦置酸棗郡屬三川郡漢屬陳留郡後漢及魏晉

  因之後魏省尋復置屬東郡北齊復省隋開皇六年復置屬滑州大業初屬滎陽郡唐初屬東梁州

  貞觀八年屬滑州五代梁屬開封府後漢復故晉還屬開封宋政和七年改曰延津金貞祐三年

  為延州屬河南路元至元九年復為延津縣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 本朝雍正二年屬衞輝府五

   年省胙城縣入焉濬縣在府東北一百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滑縣

   界十里西至淇縣界七十里南至延津縣界八十里北至彰德府湯陰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滑縣界

   十五 里西南至汲縣界七十 里東北至彰德府内黄縣 界七十里西北至湯陰 縣界五十里春秋衞

   牽地漢置黎陽縣 屬魏郡後漢及 魏晉因之東晉時燕嘗置黎陽郡 尋廢後魏孝昌 中復分置黎陽

   郡 周宣政元 年分置黎州隋開皇初州郡皆廢十六 年復置黎 州大業初州廢縣屬汲郡唐武德二

   年仍置黎州貞觀十七年州 廢縣屬衞州五代晉天福中改屬滑州宋端拱元 年以縣建通利軍天

   聖元年改安 利軍明道中復為通利軍熙寕三年軍廢縣屬衞 州元祐初復為軍政和五年升為濬

   州尋改平川軍 屬河北西路金 皇統八年改為通天德三年復 故元初屬正定 路省州治黎陽縣

   入之至元二 年屬大名路明洪 武二年降為濬縣屬大名 府 本朝雍正三 年屬衞輝府滑  縣

   在府東北九十里東西距一百 里南北距一百六十五里東至直隸大名府東明 縣界九十里西至

  濬縣界十里南至封邱縣界九十五里北至直隸大名府開州界七十里東南至直隸大名府長垣

  縣界九十里西南至延津縣界九十里東北至開州界九十里西北至濬縣治二十五里殷豕韋國

  春秋衞漕邑秦置白馬縣屬東郡二漢因之晉屬濮陽國後魏天興二年於縣置兖州東晉義熙中

  收復仍為州治并置東郡宋永初末地仍入魏州廢隋開皇九年置杞州十六年改滑州大業二年

  又改兖州三年復曰東郡唐初仍為滑州屬河南天寶元年改靈昌郡乾元元年復故大厯七年

  為永平節度使治貞元元年更號義成軍光啟二年改宣義軍五代唐同光元年復為義成軍宋以

  靈河縣省入為滑州治太平興國元年改曰武成軍熙寕五年州廢屬開封府元豐四年復置屬京

  西北路金仍曰滑州屬大名府元屬大名路明洪武初以州治白馬縣省入七年降為滑縣屬大名

  府 本朝雍正三年屬衞輝府封邱縣在府東南一百里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

  東至蘭陽縣界四十五里西至懷慶府陽武縣界三十里南至開封府祥符縣界三十里北至滑縣

   界三十里東南至陳留縣治一百十里西南至中牟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直隸大名府長垣縣

   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延津縣界三十五里古封父國漢置封邱縣屬陳留郡後漢及晉因之後魏太

   平真君九年省入酸棗景明二年復置仍屬陳留郡北齊省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滑州大業初屬

   東郡唐屬汴州五代屬開封府宋因之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八年改屬

   衞輝考城縣在府東南三百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山東曹州府

   曹縣界三十五里西至開封府儀封廳界二十里南至寕陵縣界三十五里北至直隸大名府長垣

   縣界四十里東南至商邱縣界五十五里西南至開封府𣏌縣治九十里東北至曹州府定陶縣治

   九十里西北至長垣縣治一百六十里春秋戴國秦置甾縣屬碭郡漢屬梁國後漢改曰考城屬陳

   留郡晉和省尋復置屬濟陽郡後魏孝昌中改置考陽縣兼置北梁郡北齊天保七年郡廢改縣曰

   成安隋開皇十八年復曰考城屬宋州大業初屬梁郡唐武德四年於縣置東梁州五年州廢屬曹

  元和十四年屬宋州尋復屬曹州五代梁開平元年改曰戴邑屬開封府後唐復曰考城宋崇寕

  四年改屬拱州大觀四年還屬開封府金初屬曹州正隆中屬睢州元明因之 本朝屬歸德府乾

  隆四十八年改屬衞輝府

 ︹形𫝑︺左孟門而右漳滏前帶河後被山戰國左孟門

  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南濱大河西

  壓上黨宋史地理志峯麓奇峻地當衝要泉甘水温

  

 ︹風俗︺衞國地濱大河其地土薄故其人氣輕浮其地

  平下故其人質柔弱宋張載語地饒俗淳勤於播種孝

  悌之風有聞於時元統人知向學彬彬有文續郡

 ︹城池︺衞輝府城周六里有奇門三池廣三丈五尺東魏時築明正統間甃甎萬厯中增築

   本朝順治十一年修十三年乾隆十五年八年二十二年二十八年重修 汲縣附郭

  鄉縣城周五里門四池廣二文唐武德元年築明崇禎中甃甎 本朝順治年間修康熙四

  年乾隆九年重修𫉬嘉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池廣二丈洪武三年築 本朝康熙

  二十三年甃甎雍正十一年乾隆九年十丑年重修淇縣城周八里有奇門四池廣一

  丈二尺明正統中建 本朝雍正七年修乾隆十五年二十九年重修輝縣城周四里門

  三池廣八尺明景泰二年崇禎五年甃甎 本順治十五年康熙三十九年乾隆十三年

  十二年重修延津縣城周七里門四池廣一丈二尺元大德間築明萬厯中甃甎 本

  康熙四十一年修乾隆十年二十八年重修濬縣城周七里門四池廣二丈五尺元在浮

  邱山明洪武初徙山北萬厯中重築包浮邱山之半崇禎中甃甎 本朝乾隆十一年修二十二年

  三十年重修滑縣城周九里門五池廣二丈明崇禎十一年甃甎 本朝雍正七年修乾

  隆十八年重修封邱縣城周五里門五池廣一丈三尺明洪武初建 本朝順治十八年

  雍正五年乾隆九年二十八年重修考城縣城周四里門四池廣一丈原建南岸隸

  歸德府乾隆四十八年黄河漫溢城沒於水改建北岸其地近衞輝府因改隸焉

 ︹學校︺衞輝府學在府治東南隅元至元中建明末遷於西關衞河之北岸 本朝順治十

  一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汲縣學在縣治西北明洪武三年宏治中遷府學西 本朝康

  熙二十三年修乾隆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新鄉縣學在縣治東南元祐五年

  建明洪武三十年重建 本朝順治十二年修康熙二十七年乾隆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𫉬嘉縣學在縣治西南宋初建明洪武三十年建 本朝順治十年康熙二十三年

  乾隆十八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淇縣學在縣治東南元至元九年建明洪武三年重建

    本朝順治六年修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輝縣學在縣治西元至元十三年

   建明洪武九年重建 本朝順治八年修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延津

   縣學在縣治西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順治中康熙四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濬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康熙年間修入學額數十八名滑縣學

   在縣治東南金舊址明洪武八年建 本朝順治四年修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重修入學額數二十

   封邱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五年建 本朝順治十五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

   考城縣學在縣治東南 本朝乾隆四十八年於水改建北岸新城内入學額數十二

   百泉書院在輝縣西北七里蘇門山麓明成化十七年建中祀周程張邵朱五子崇

   禎十五年移貢院於此 本朝順治十六年貢院移置省城仍改爲書院乾隆十五年   高宗

   純皇帝巡幸中州經臨於此有  御製詩二章奇樹歌一首 省 身書院在新鄉縣

  治西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建性道書院在濬縣豫備倉後明時建 本朝康熙七年

 ︹户口︺原額人丁二十萬二千八百二十七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一百五十一萬九千七百六十五名

  口計三十五萬九十四户

 ︹田賦︺田地五萬四百九十五頃九十六畝額徴地丁正雜等銀三十七萬二千二百九十兩六錢七

  分有奇正兑改兑米一萬一千三百一十八石六斗有奇麥四千一百八十九石二斗有奇豆一萬

  二千八百一十七石二斗有奇耗米二千六百二十七石五斗有奇耗麥九百二十四石九斗有奇

  耗豆三千三十七石七斗有奇

 ︹山川︺仙翁山在汲縣西二十里一名神山其北爲黄花洞霖落山在汲縣西北三

  十五里衞郡諸山獨此最稱幽勝重巒曡巘瑰特千狀一作林落山中有獅子巖香泉蒼峪

  山在汲縣西北四十里水經注蒼峪有蒼玉珉石故名縣志一作蒼山中有棋盤山龍化巖塔兒

  岡白龍潭黄山在汲縣西北四十里名勝志黄山土皆黄色與蒼山相對壇山在汲縣西

  北四十里華葢山在汲縣東北四十里寺兒山在新鄉縣東北二十里山巔有寺因

  同盟山在𫉬嘉縣東北五里元和志武王伐紂與諸侯同盟於此故名縣志山舊有武

  王廟其右有飲馬池青巖山在淇縣西南三十里唐天寶末甄濟隱此安祿山辟不就亦曰

  蒼峪山名勝志有水簾洞出泉澄徹可鑒朝陽山在淇縣西十五里林壑佳勝與青巖相對

  靈山在淇縣西北三十里劉之推九州要記靈山有黒龍潭其北有四井上有千佛洞隋開皇

  中滎陽鄭元伯斵石造佛萬四千軀浮山在淇縣北三十里山勢聳削高出雲表太行

  山在輝縣西五十里接修武縣界有白陘太行第三陘也詳見懷慶府白鹿山在輝縣西

  五十里接修武縣界水經注長泉水出白鹿山元和志在共城縣西五十四里舊志山西與太行接

  連上有天門谷百家巖盧思道西征記云有石自然為鹿形遠視皎然獨立故以白鹿名又縣西北

  三十里有鹿臺山蘇門山在輝縣西北七里一名蘇嶺即太行支山也本曰柏門山魏書

  地形志共有柏門山元和志山在衞縣西北八十一里即孫登隱處寰宇記俗名五巖山天門

  山在輝縣西北五十里亦名石門山水經注天門山石自空狀若門焉廣三丈深丈餘東五百餘

  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人平行東南入徑至天井攀躡而升至上平東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

  面險絶無由升陟一石泉方丈餘清水湛然常無增減山居者資以給飲北有石室元和志山在共

  城縣西五十里明李濓記兩山壁立相距下有三潭水皆黛色能興雲雨蓋蛟龍之所宫也三潭之

  上有三龕其東有峯曰挂鏡臺淇山在輝縣西北淇水所出一名沮洳山亦名大號山山海經

  沮洳之山淇水出焉淮南子地形訓淇出大號水經注淇水出河内隆慮縣西大號山側頽波漰注

  衝激横山山上合下開巨石磥砢交積隍澗傾瀾渀盪𫝑同雷轉激水散氛曖若霧合 按淇水之

  源水經云出淇山漢志云出共山地形志又云王莽嶺源河流為淇大約諸山相近故各指而言之

   共山在輝縣北九里漢書地理志共北山淇水所出水經注共山在共伯國北所謂共北

   山也寰宇記在縣北十里昔共伯復歸於國逍遥得意遊共山之首縣志亦謂之九峯山蘇門之别

   九山在輝縣北十里孤峯聳岀俯視羣山邑人每以重九日登高於此故名又曰韭山

   方山在輝縣東北水經注云以山四方故曰方山又一里為滑山又有白佛山在縣東北十五

   黑麓山在輝縣東北五十里兩崖壁立直逼霄漢亦曰黑山水經注黑山在縣北白鹿

   山東清水所岀也瀑布垂巖懸河注壑二十餘丈雷撲之聲震動山谷左右石壁層深隍中散水霧

   合視不見底酸棗山在延津縣東北十五里一名土山寰宇記土山在酸棗縣東南二里

   紫金山在濬縣東五里大伾山之東翠石棱棱山無餘土相傳玉女修煉其上丹成飛去有

   白金泉拖裙石玉女巖玉女觀鳳凰山在濬縣東故河東岸與紫金山東西並峙皆大伾支

   龍也控扼淇衞交流之口禹貢錐指宋河渠志有居山汶子二小山即縣志之紫金鳳凰也

   伾山在濬縣 東南二十里山高四十丈周五里亦曰黎山 峯巘秀拔若𠋣屏障書禹貢至于大

   伾漢書注臣 瓚 曰今黎陽縣山臨 河乃大伾也唐書地理志山 一 名黎陽山通典今 名黎陽東山又

   名青壇山在縣南七里禹貢錐指山上有青壇漢光武平王郎還至黎陽築壇祭告天地百神劉公

   幹賦所謂青壇承祀高碑頌靈者也浮邱山在濬縣西南隅半在城内高三十餘丈盤踞六

   里有峯巖三層縣治正 跨其上縣志山顛平峯突起下有洞 二閎邃如室同 山在濬縣西南三

   十里一曰童山水經注五穴口一 水 又南分東入同山陂隋書宇文化及度永濟渠 與 李密決戰於

   童 山寰宇記童 山在 衞縣東九十 里白  祀山在濬縣 西 二十里秦始皇曾祀 西 岳於此故名

   有巨碑無字土人呼爲秦皇 碑水經注五穴口一水東入白祀陂縣志山南 岡上有藏軍洞

   化山 在濬縣西北二十五里 高六十餘丈周三十里舊名枉人山水經注 淇水東北逕枉人山

   東元和志在 黎陽縣西北四十二里俗 言紂殺比干於此故名 庾信哀江南賦終則山稱 枉人是也

   縣志南北連跨巨岡西南一峯傑岀近西有黑龍潭上有龍洞黒山在濬縣西北七十里周五

   十里後漢書𡊮紹傳沮授曰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魏志武帝紀于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衆以掠

   魏郡號黒山賊寰宇記一名墨山以墨子昔居此為名在衞縣西北五十里名勝志黑山多削壁怪

   石𮞉溪曲澗盤鬱其中有風穴口大如斗風從中出附口處草皆外偃縣志又有陳家山在西南與

   黑山連亘下臨淇水石壁峭拔高二十仞白馬山在滑縣東三十四里水經注東郡白馬縣

   之神馬亭實中層峙南北二百歩東西五十餘步狀若斬成也自外耕耘墾斫削落平盡正南有陟

   𨇠陛上方軌是由西南側城有神馬寺樹木修整西去白馬津可二十里許東西距白馬縣故城可

   五十里疑即開山圖之所謂白馬山也元和志山在白馬縣東北三十四里縣志今縣東有村曰白

   馬墻尚沿舊名天臺山在滑縣西宋史河渠志天禧三年滑州河溢城西北天臺山旁遣使

   治之天聖五年塞河成以其近天臺山麓名曰天臺埽狗脊山在滑縣西北地出狗脊草

  故名山麓有龍潭雙人峯在輝縣西北一百里太行山巔二峯並峙高可百尺玉柱

  峯在輝縣北五十里有石柱屹立雲表高三丈圍五尺又有道人峯在縣西六十里金牛

  嶺在淇縣西十五里駝峯嶺在輝縣西七十里又有瘦驢嶺在縣西北三十里華巖嶺

  在縣西北七十里黄土岡在汲縣西北十里逶迤接太行山土色皆黄三岡

  鄉縣北三里龍岡鳳岡龜岡東西逶延數里亦名茹家岡皆太行之尾五陵岡在新鄉縣

  北三十里其阜有五故名又紅土岡在縣北十里龍脊岡在濬縣西三十里童山之麓延

  亘四十餘里形若游龍又西為達西岡皆崇岡連絡不絶直達太行葛岡在考城縣南二里世

  傳葛仙鍊丹處又縣南二十里有卧龍岡西南二十五里有固德岡黄陵岡在考城縣北金

  天興二年金主自黄陵岡濟河元至正十一年命賈魯治河於黄陵岡石邱在延津縣東北

  元和志石邱在酸棗縣東北三十里俗傳漢成帝時星隕為石處九域志又有星邱秦始皇時星墜

  師延邱在滑縣東南寰宇記在韋城縣東南二十里延紂之樂師死於濮水收葬於此

  龍洞在濬縣東二里許古黄河舊河東經延津縣北又東經故胙城縣北其北岸則

  新鄉汲縣又東北至濬縣西南其南岸則滑縣北曰𥠖陽津南曰白馬津書孔傳河至於大伾而北

  行黄度尚書説導河南至華陰折而東行至大伾折而北行所謂千里而一曲也漢賈讓言決黎陽

  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東薄金隄勢不能遠泛溢水經注河水東至酸棗縣西濮水東

  出焉又東北通謂之延津又東逕燕縣故城北有濟水自北來注之又東淇水入焉又東逕遮害亭

  南又東右逕滑臺城又東北過黎陽縣南河水自津東北逕涼城縣又東北為長夀津唐元和八年

  以河溢侵滑州羊馬城之半滑州薛平魏博田宏正徵役萬人於黎陽界開古黄河道十四里經黎

  陽山東㑹於故瀆名曰新河乾寕三年河圯於滑州朱全忠決其隄因為二河散漫千餘里梁龍德

  三年段凝自酸棗決河東注於鄆以限唐兵謂之䕶駕水決口日大屢為曹濮患宋太平興國八年

   河大決滑州韓村淳化四年梁睿請於迎陽村鑿渠引水凡四十里至黎陽合大河以防暴漲許之

   五年新渠成天禧三年滑州河溢城西北天臺山旁俄復潰於城西南厯澶濮曹鄆注梁山泊又合

   清水古汴渠東入於淮遣使治之四年河塞熙寕十年河復溢衞州王供埽及汲縣上下埽滑州韓

   村北流斷絶河道南徙東匯於梁山張澤濼分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於淮一合北清河入於海元

   豐三年陳祐甫謂禹故瀆尚存在大伾太行之間地卑而勢固乞自衞州王供埽按視訖於海口從

   之金大定二十年河決衞州及延津京東埽舒穆魯和卓言河水失故道勢益南行乃自衞州埽下

   接歸徳府南北兩岸增築隄以捍湍怒二十六年河決衞州隄壞泛溢及於大名由是徙州共城以

   避之貞祐四年温察克什言新鄉縣西河水可決使東北流不從禹貢錐指黄河在延津縣北者明

   成化中河徙從縣南入封邱界其流始絶在故胙城縣北者金明昌五年河徙自陽武灌封邱而東

   其流始絶在新鄉縣西南者元至元九年廣盈倉南河北岸決其後河徙自原武岀陽武南其流始

  絶在府治汲縣東南者與胙城分水 本朝嘉慶八年九月封邱衡家樓無工處所隄身墊陷動帑

  興修於九年三月合龍 舒穆魯和車舊作石抹輝温察克什舊作温撒可喜今並改正衞河

  源出輝縣西蘇門山百泉東南流入新鄉縣界又東入府治汲縣界又東北經淇縣與淇水合流東

  北至濬縣城西又東北經滑縣内黄界又受漳洹二水至山東之臨清州城西㑹於漕河至直沽入

  海百泉一名搠刀泉魏地形志所謂共有柏門水是也南流名太清水水經注重門城南有安陽陂

  次東又得卓水陂次東有北門陂陂方五百步在共縣故城西其水三川南合謂之清川又南逕凡

  城東又西南總爲一瀆謂之陶水南流注於清水元和志百門陂方五百餘步百姓引以溉稻田其

  米明白香潔魏齊以來嘗以薦御隋煬帝引之爲永濟渠亦曰御河宋史河渠志御河自通利乾寕

  入界河達海熙寕九年熊本言河北州軍給賞茶貨及𣙜場要用之物並自黄河運至黎陽出卸轉

  入御河其後河徙而南清水遂合淇水東北出不復入河元人漕江淮之粟達於河至封邱陸運一

   百八十里至淇門入御 河 按衞河經新鄉汲縣而東至濬縣境淇水入 焉謂之白溝亦曰宿胥瀆

   其河北抵臨清與汶河會流行九百二十三里其間水之入者六曰小丹河斮脛河淇河陽河安陽

   河漳河自臨清州板閘以 北賴衞水濟運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河臣王新 命以衞河在輝縣境内

   民間設立仁義禮智信五閘蓄水灌田例於五月朔封板放水濟運有妨農務請用竹絡裝石量渠

   口高下堵塞使各渠之水日 盈而所餘水得常流濟運自此漕民兩便乾隆二 年隄岸衝缺數處三

   年動帑修築自曲里村至雙河頭計一百四十五里沁河故道自懷慶府武陟縣流入𫉬嘉縣

   南又東南經新鄉縣南又東北經汲 縣北入清河 按沁河支流自懷慶府武陟縣紅 荆口經衞輝

   入衞河隋大業中開永濟渠嘗引以通涿郡元郭守敬言沁餘水引至武陟北流合御河灌田此沁

   入衞之故迹也明初河逕入淮不 與沁合乃鑿渠引之令河仍入沁後沁全注黄河 而入衞故道盡

   堙萬厯十五年沁決武陟東岸新郷𫉬嘉𬒳淹時議引沁入衞因沁水多沙不可漕遂止 本朝重

  濬詳懷慶府孟姜女河即沁河故道自新郷縣西南任旺村白水坡折而東北由延津

  界西馬村達汲縣小白古橋入衞河每年天雨時如此否則僅有其形府志載入古蹟小丹

  河在𫉬嘉縣北自懷慶府修武縣流入經縣東北合清水入衞一曰蔣河鯉河源出輝縣

  太行山五谷口東南流經𫉬嘉縣西北又東至新鄉縣界入衞又沙河源出輝縣石門口南流入𫉬

  嘉縣界入鯉河二河久淤山水暴至每成巨浸明萬厯三十一年築隄障之小石河

  縣北即古美溝水也水經注美溝水岀朝歌西北大嶺下東出逕駱駝谷於中逶迤九十曲故俗有

  美溝之目厯十二崿崿流相承泉響不斷返水捍注深隍隍間積石下通水穴萬變其水東逕朝歌

  城北又東南流注馬溝水入淇縣志源出縣西北三十里東流與思德河合名勝志思德河源出武

  公廟前東流入淇水本朝乾隆三年重濬 三 度河在輝縣西四里引百泉水南至雲門

  鎮溉田宋史河渠志熙寕六年内侍程昉言得共城舊河漕若疏導入三度河可灌西垙稻田縣志

  又有新河在縣南二里明萬厯四十五年以衞河東下逕直乃分爲支渠自張家灣東南至小屯入

  衞𡻕久淤塞波羅河在濬縣西南童山西麓南流至龍口峽伏流地中值潦溢則匯於長

  豐泊一名㴎河硝河在滑縣東北六十五里縣志水岀濬縣有二道一流經縣北界入直隸開

  州之馬駕河一入彰德府内黄石村界以兩岸産硝故名沙河在考城縣南十二里又南二十

  五里有故城河俱明嘉靖二十七年倉水源出淇縣東南流至汲縣北入清河亦曰倉河

  水經注倉水岀西北方上山西倉谷東南流潛行地下又東南復出俗謂之雹水東南厯坶野又東

  南入於清水縣志源出府西北百里管家井泉源水在淇縣南亦名陽河即古肥泉也詩

  泉源在左又我思肥泉毛傳所出同所歸異爲肥泉水經注泉源水有二源一水岀朝歌城西北南

  流東屈逕朝歌城南又東與左水合謂之馬溝水一水出朝歌城北東流南屈至共城東又東流與

  美溝合又東南注淇水爲肥泉也博物志謂之澳水寰宇記陽河水即紂斮朝涉之脛處縣志斮脛

   河源出縣西北三里東南流逕縣南五里又東南過縣東南二十里入衞 本朝乾隆三年重濬

   清水自輝縣西南東流經𫉬嘉縣北又東流經新鄉縣西北至合河店西入衞河水經注清水

   出修武縣之北黑山南流谿曰瑶溪又曰瑶澗水又南與小瑶水合又東南流吳澤陂水注之謂之

   長清河又東周永豐城陶水南流注之又東周新豐塢又東周新樂城又東逕故石梁下又東與倉

   水合又東南逕合城南故三㑹亭也以淇清合河故授名焉清水又屈而南逕屬皇臺東北南注之

   謂之清河即淇河口也縣志清水自山陽鎮東南流入𫉬嘉縣北界分爲二一東流至合河村入衞

   一西流入三橋陂復逆流入清水名泥河長泉水在輝縣西南六十里東南流至𫉬嘉縣界

   入清水水經注長泉水源出白鹿山東南伏流逕一十三里重源濬發於鄧城西北世謂之重泉水

   又逕七賢祠東廟南又有一泉東南流注於長泉水其水又南逕鄧城東名之爲鄧瀆又謂之爲白

   屋水昔司馬懿征公孫淵還達白屋即於此也其水入東南流逕隤城北又東南合呉澤又東流謂

   之八光溝又東流注於清水謂之長清河縣志又有温玉河在縣西南七十里久淤明萬厯六年知

   縣聶良杞開卓水在輝縣西八里魏書地形志共有卓水陂縣志水泉平地湧出瀠紆數畝

   亦名筠溪西二里有萬泉又蓮花泉在縣西南二里亦名小百泉俱南入衞淇水在輝縣西

   北東北流接彰德府林縣界東南逕彰德府湯陰縣界南流復入經淇縣東南入衞詩淇水在右漢

   書地理志共縣北山淇水所出東至黎陽入河溝洫志賈讓言黎陽南七十餘里至淇水口三國魏

   志武帝紀建安九年太祖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水經注淇水岀河内隆慮縣西大號山東北流

   活水注之又逕南羅川又厯之羅城北東北與女臺水㑹又東北逕淇陽川逕石城西北又東北西

   流水注之又東岀山分為二水㑹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溝左為宛水右則淇水自元甫城東南逕朝

   歌縣北又東屈而西轉逕頓邱西又南與泉源水合又南厯枋堰又南逕枋城西分為二水一水南

   入清水一水東北入頓邱界通典淇水至衞州衞縣界入河謂之淇水口古朝歌也衞居河淇之間

  濮水在今延津滑縣境水經注濮水上承濟水於封邱縣東逕匡城北又東左會别濮水受河

  於酸棗縣逕酸棗縣故城南又東逕胙亭東又東北逕燕城内又東北與酸水故瀆㑹又東逕蒲城

  北又東逕韋城南東絶東馳道逕長垣縣故城北又東分為二瀆北濮出焉又東逕須城北又北逕

  襄邱亭南東逕濮陽縣故城南 按濮水本大河分流自黄河遷決濮流亦堙今通志不載縣志有

  衞南陂水受故胙城縣孟華澤王德口諸水自縣南東北流逕縣東又迤北逕桃園而東南匯於衞

  南陂東北逕柳青河達於澶淵又有沙河在縣南五十里皆濮渠之餘流也酸水在延津縣

  北自縣流入東北入直隸長垣縣界今堙水經注酸瀆首受河於酸棗縣東逕酸棗城北延津南謂

  之酸水又東北逕燕城北又東逕滑臺城南又東南逕瓦亭南又東南㑹於濮世謂之百尺溝

  水在濬縣西南水經注宛水上承淇水於元甫城西北自石堰東注宛城西屈逕其城南又東南

  流厯五軍東北得舊石沮故五水分流世號五穴口今惟通并為二一水西注淇水謂之天井溝一

  水逕五軍東分為蓼溝東入白祀陂又南分東入同山陂二陂所結即臺陰野矣宛水東南入淇水

  縣志白祀陂在縣西二十里同山陂在白祀陂東南二陂皆宛水所匯又有亭子陂亦在縣西里許

  宿胥水在濬縣西南今堙戰國策蘇代曰決宿胥之口史記索隱宿胥蓋亦津名水經注淇

  水右合宿胥故瀆瀆受河於頓邱縣遮害亭東黎山西北㑹淇水處立石堰遏水令更東北注魏武

  開白溝因宿胥故瀆而加其功也 按宿胥故瀆即淇水合衞河處白馬水在滑縣北舊為

  河水分流處一曰白馬津今堙戰國䇿張儀説趙王曰守白馬之津蘇代説燕王曰決白馬之口魏

  無外黄濟陽韓非見秦王曰決白馬之口以灌魏氏史記荆燕世家劉賈將二萬人𮪍數百渡白馬

  津入楚地正義黎陽一名白馬津在滑州白馬縣北三十里晉書慕容德載記德欲退保黎陽其夕

  流澌凍合是夜濟師旦魏師至而冰泮若有神焉遂改黎陽津為天橋津水經注鹿鳴津又曰白馬

  津津之東南有白馬城故津取名焉河水舊於白馬縣南溢通濮濟黄溝金隄既建故渠水斷尚謂

   之白馬瀆故瀆東逕鹿鳴城南又東北逕白馬縣之涼城北又東南逕濮陽縣散入濮水唐書地理

   志衞州黎陽有白馬津古泡水自考城縣南東流逕府城北又東逕虞城縣北又東入山

   東單縣界水經注泡水即豐水之上源也水上承大薺陂東逕貰城北又東逕孟諸澤古黄

   水在考城縣北自開封府杞縣流入又東北流入山東曹縣界水經注黄水自外黄東逕葵邱下

   又東注大澤陂又東北流至定陶寰宇記黄溝在縣西三十六里延津在延津縣北今堙左

   傳杜預注陳留酸棗縣北有延津水逕注河水又東北通謂之延津石勒之襲劉曜途出於此以河

   冰泮為神靈之助號是處為靈昌津括地志淇縣西南二十五里即延津𣗥津在延津縣東北

   故胙城之北一名南津亦名石濟津今湮左傳昭公十七年晉荀吳帥師涉自棘津水經注河水東

   逕燕縣故城北有濟水自北來注之於是有棘津之名亦謂之濟津故南津也春秋僖公二十一年

   晉將伐曹曹在縣東假道於衞衞人不許還自南河濟即此也河水於是亦有濟津之名晉伐陸渾

  亦於此渡通鑑宋元嘉二十七年王元謨謀取滑臺遣垣䕶之帥百舸屯石濟後魏太和十七年

  河南城如虎牢舍於石濟胡氏注石濟在滑臺百二十里文石津在延津縣東北今堙晉書

  石勒載記永嘉四年勒為王讚所敗退屯文石津六年勒聞汲郡向冰聚衆壁枋頭使支雄等自文

  石津縛筏潛渡襲取其船勒自棘津渡河擊冰破之通鑑注津在東燕之東北枋頭之東南

  澤陂在𫉬嘉縣西北左傳定公元年魏獻子田於大陸注大陸疑即汲郡吳澤陂近𡩋水經注

  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呉澤水陂南北二十里許東西三十里西則蔡溝入焉又次北有苟泉水入

  焉南為苟泉北則呉瀆二瀆雙導俱東入陂山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有陸真阜南有皇母馬鳴二泉

  東南合注於吳陂次陸真阜之東北得覆釡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參差合次南注於陂又東

  長泉水注之縣志陂在縣西南十三里名三橋陂亦名太白陂九里陂在滑縣東寰宇記在

  衞縣東北五里自白馬縣流入隋開皇六年大薺陂在考城縣西南水經注黄水東注大

  澤蒹葭莞葦生焉即世所謂大薺陂也元和志國都城記曰縣西南有戴水今名戴陂週𮞉可百餘

  里蓋本戴國取此陂水為名也又大劑陂則戴陂也在考城縣西南四十五里週𮞉八十七里與宋

  州襄邑縣中分為界烏巢澤在延津縣東南三國魏志裴松之注許攸説曹操曰今袁氏輜

  重有萬餘乘在故市烏巢屯晉書地理志酸棗烏巢地在東南水經注濟瀆又東逕酸棗縣之烏巢

  澤北澤有故亭晉太康地記曰澤在酸𬃷之東南滹沱澤在滑縣西北周五里亦大河餘

  黃溝在考城縣北自杞縣流入下流逕夏邑縣界水經注黄溝自外黄城南東逕葵邱下

  又東注大薺陂寰宇記黄溝在考城縣西三十六里九域志考城縣有黄溝下邑縣省黄水

  馬寺溝在考城縣自開封府儀封廳流至王家橋西南入沙河又林皇寺溝自縣南田家莊

  東北流入沙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俱修濬慕化潭在汲縣東三十五里漫衍十餘里又

  黑龍潭在縣西舊時河決所瀦又縁水潭在縣西北八十里絡絲潭在新鄉縣西南十里

  又白焉潭在縣東北三十里三仙潭在輝縣西五十里石門山中縣志水自山西陵川縣

  經平田河初匯為一潭曰黑龍稍西奔注口壑復為巨潭曰白龍又南流四五里至峪河口鍾一小

  潭名曰二女裴家潭在濬縣西即宋李垂所請疏河東北注處寸金潭在滑縣東

  北舊為大河經流處今涸宋史河渠志宣和二年王黼言滑州韓村埽河流衝至寸金潭方議開濬

  忽自成直河長豐泊在濬縣西即宋李垂所謂牧馬陂古河道所經也明統志泊在縣西

  二十里今為牧馬池縣志即白祀同山二陂所匯明嘉靖中疏濬延袤九十餘里老鬲陂

  渠在輝縣西南十五里明萬厯六年知縣聶良杞開又花村渠在老鬲陂東又秀才莊新渠在縣

  西南七十里皆良𣏌所開古濮渠在封邱縣西南東北流入直隸長垣縣界漢書地理志濮

  渠首受泲東北至都關入羊里水過郡三行六百三十里水經注濮水上承濟水於封邱縣闞駰曰

  首受别濟即此濟也其故瀆自濟東北流左迤為高梁陂又東逕匡城北又東北左會别濮水

  水池在汲縣北嵗旱禱雨多應黄池在封邱縣南春秋哀公十三年公㑹晉侯及呉子於

  黄池杜預注封邱縣南有黄池近濟水國語吳王掘深溝於高壘之間西屬之濟以㑹晉侯午於黄

  池寰宇記在縣西南七里東西廣三里太公泉在汲縣西北二十五里流十餘里伏流入

  地水經注汲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上有太公廟美貴泉在新鄉縣北金燈寺後逢旱禱

  之輒丁公泉在輝縣西五十里水經注丁公泉發於焦泉之右次東又得焦泉泉發於

  天門之左次東得魚鮑泉次東得張坡泉次東得三淵泉是四川在重門城西並單川南注也縣志

  丁公泉東過蘭橋入衞又東為焦泉又東為金沙銀沙二泉交匯為池奔流里許伏流入地又有寶

  泉在縣西七十里風門山下自石竇中岀百泉在輝縣西北七里一名百河通志泉通百道故

  名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巡幸中州經此有   御製駐蹕百門詩冰 井

  在延津縣西南二十里寰宇記韓襄王藏冰之所八角井有二一在滑縣北寰宇記在州

   子城外北濠下唐貞元初賈躭所鑿一在封邱縣東二十里潘店世謂宋樞密使潘美故居有井八

   角旁又有九井云










                     前總纂官張 琴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板對官王允灌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 統志

 衞輝府

︹古蹟︺伍城故城即今汲縣治古汲郡陳城東魏置伍城縣為義州郡治魏書地形志義州

  興和二年置寄治汲郡陳城領伍城泰寕新安澠池恒農宜陽金門七郡十九縣其伍城郡領縣曰

  伍城永安中置隋書地理志東魏僑置七郡後齊省以置伍城郡後周廢郡為伍城縣開皇六年

  為汲縣唐五代宋元金明因之宋白續通典衞州隋以前謂之陳城武王伐紂於此列陳故名

  縣故城在今汲縣西南本戰國魏邑史記秦莊襄王三年䝉驁攻魏汲拔之又始皇七年驁

  還兵攻汲是也漢置縣屬河内郡高帝十一年封功臣公士不害為汲侯晉置汲郡水經注縣故汲

  郡治晉太康中立魏書地形志汲郡領縣汲晉屬後罷太和十二年復治汲城又汲郡治枋頭城蓋

  縣已非郡治也北齊省縣入伍城隋改伍城曰汲而故城遂廢括地志汲故城在衞州所理汲縣西

  南二十五里隋興故城在汲縣北隋書地理志汲郡統縣隋興開皇十六年置後析置

  陽源縣大業初并入焉府志隋興城在汲縣北二十里唐武德初廢入汲新樂故城

  鄉縣治晉書太和五年燕慕容暐使弟臧城新樂水經注新樂城在𫉬嘉縣故城東北即汲水新中

  鄉也魏書地形志𫉬嘉太和二十三年復治新樂城北齊廢舊唐書地理志隋割汲𫉬嘉二縣地於

  古新樂城置新鄉縣元和志縣東至衞州四十八里𫉬嘉故城在新鄉縣西南十二里漢

  置縣屬河内郡漢書武帝紀元鼎六年將幸緱氏至汲新中鄉得吕嘉首以為𫉬嘉縣是也後漢為

  侯國仍屬河内郡馮魴子柱尚顯宗女𫉬嘉公主柱子石襲母封𫉬嘉侯晉改屬汲郡後省北魏太

  和二十三年復置改治新樂城魏書地形志有𫉬嘉城即故城也隋地理志新鄉舊有𫉬嘉縣後齊

  廢開皇初廢修武郡别置𫉬嘉縣縣西南有馮石城在縣南十里漢封馮石為侯築城於此

  武故城今𫉬嘉縣治即古修武亦即𡩋邑左傳文公五年晉陽處父聘於衞反過𡩋注𡩋晉

   邑汲郡修武縣也韓詩外傳周武王伐紂勒兵於𡩋因名修武韓非書秦昭王去邯鄲西攻修武史

   記漢二年定河内軍於修武尋置縣屬河内郡晉屬汲郡後魏孝昌中分置北修武於山陽因名此

   為南修武隋改𫉬嘉括地志𫉬嘉古修武縣元和志𫉬嘉縣東南至懷州一百六十里高齊自故縣

   移於共城隋又自共城移於今理縣志故城在縣城外西北隋殷州城在縣西南三十里南陽

   故城在𫉬嘉縣北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晉于是始啟南陽史記秦昭襄王三十三年魏入南陽

   以 和注徐廣曰河内修武古曰南陽漢書注應劭曰 晉始啟南陽今南陽城是也秦改曰修武後漢

   志修武有南陽城水經注修武故𡩋也亦曰南陽馬季長曰晉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為東陽朝歌

   以南至軹為南陽通鑑地理通釋南陽有二修武即魏之南陽也南陽郡今鄧州也朝歌故

   城在淇縣東北古沬邑武乙所都紂因之周武王滅殷封康叔為衞國書酒誥明大命於妹邦孔

   傳紂所都朝歌以北是也春秋閔公二年狄滅衞地後屬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代晉取朝歌戰

  國屬魏史記秦始皇六年伐魏取朝歌漢元年項羽立司馬卭為殷王都朝歌即此地晉灼曰史記

  樂書紂為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時也故墨子聞之惡而𮞉車不逕其邑元和志故城在衞縣西二

  十二里縣志在今縣北關西社其故衞縣明宏治間割屬濬縣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純

  皇帝巡幸中州有 御製淇縣覽古詩 共 縣故城今輝縣治周共伯國汲冢紀年

  厲王出奔共伯干王位後復歸於國水經注共縣故城即共和之故國也春秋時屬衞左傳隱公元

  年鄭太叔出奔共注共國今汲郡共縣戰國策信陵君曰通韓上黨於共𡩋史記秦始皇二十六年

  遷齊王建於共漢高帝封盧罷師為共侯後為縣屬河内郡晉屬汲郡後魏屬林慮郡章懷太子曰

  故城在今縣東蓋隋時移治也寰宇記高齊天保七年省共縣移就𫉬嘉縣古城以處之隋開皇四

  年移𫉬嘉治於修武城始復置共城凡城故城在輝縣西南周凡伯國左傳隱公七年天

  王使凡伯來聘注汲郡共縣東南有凡城水經注清川又南逕凡城東是也唐武德九年置凡城縣

  屬共州四年復省入共元和志故凡城在共城縣西南二十里酸棗故城在延津縣北十

  五里本鄭廩延邑亦曰酸棗左傳隱公元年太叔又收貳以為已邑至於廩延又襄公三十年鄭游

  吉奔晉駟帶追之及於酸棗史記魏文侯三十二年伐鄭城酸棗又秦始皇五年將軍驁攻魏定酸

  棗漢置縣武帝封廣川惠王子晏為侯邑水經注濮水又東北左會别濮水受河於酸棗縣逕酸棗

  縣故城南漢官儀曰舊河隄謁者居之城北韓之市地也聶政死其姊哭之於此城内有後漢酸棗

  令劉孟陽碑元和志故城在縣西南十五里六國時韓王所理處舊址猶存胙城故城

  在延津縣北三十五里周為胙國左傳富辰曰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裔杜預注燕縣西南有胙亭

  後漢書郡國志東郡有胙城古胙國是也隋開皇十八年置縣元和志隋文帝因覽奏狀見東燕縣

  名因曰今天下一統何東燕之有遂改胙城屬滑州唐武德二年於此置胙州領胙城後廢仍屬滑

  宋因之寰宇記縣在州西南九十里金初屬南京泰和八年以限河不便改屬衞州縣志始自東燕

   故城移治西三十五里華里店金貞祐中又徙治宜村元泰定甲子仍屬華里店即今治南燕

   故城在延津縣北故胙城東左傳隱公五年衞人以燕師伐鄭注南燕國今東郡燕縣史記秦

   始皇五年將軍驁攻魏定燕虚注括地志云南燕城古燕國也漢初盧綰劉賈與彭越擊破楚軍於

   燕郭西尋置南燕縣後漢初封樊鯈為侯邑晉初光熙元年進東瀛公騰爵為東燕王東燕之名

   始此永嘉二年詔車𮪍將軍王堪屯東燕以拒石勒晉志石虎分東燕郡屬洛州蓋改晉之東燕國

   為郡也魏書地形志東郡領縣東燕唐書地理志武德二年置胙州并置南燕四年州廢省南燕縣

   志故址在縣東三十五里俗呼為城上衞縣故城在濬縣西南五十里隋縣也初名朝

   歌大業初改曰衞為汲郡治唐貞觀初屬衞州宋天聖四年隸安利軍熙寕六年廢入黎陽元祐初

   復置屬濬州元和志衞縣在衞州東北六十八里縣志今為衞縣集清淇故城在濬縣西

   開皇十六年置清淇縣大業初廢清淇入衞尋復置唐貞觀十七年省清淇入衞縣長安三年

  置清淇縣神龍元年又省入衞縣頓邱故城在濬縣西本衞邑詩送子涉淇至於頓邱

  毛傳邱一成為頓邱水經注淇水又北逕頓邱縣故城西是也戰國時屬魏史記蘇代約燕王曰決

  宿胥之口魏無虚頓邱即此漢置縣屬東郡晉太始二年兼置頓邱郡後魏太和十八年屬汲郡後

  屬黎陽永安元年分入内黄天平中罷隋開皇六年復置屬武陽郡唐大厯七年置澶州晉大福四

  年以州為德清軍宋熙寕六年省入澶州清豐縣舊唐書志頓邱漢縣後移治所於陰安城今縣北

  陰安城是也寰宇記故城在衞縣西北二里黎陽故城在濬縣東北漢置黎陽縣屬魏

  郡漢志注晉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經其東縣取山之名取水之陽以為名水經注河水又東北過

  黎陽縣南今黎山之東北故城蓋黎陽縣之故城也山在城西城憑山為基東阻為河魏書地形志

  黎陽郡孝昌中分汲郡置治黎陽城宋史河渠志大觀三年都水監言慮水溢為患乞移軍城於大

  伾山居山之間以就高仰 按宋時郡台黎陽即漢時故城也政和五年升安利軍為州是時濬州

  與黎陽各治蓋濬州别治三山而黎陽則仍舊治也明初復徙治於山東北平陂即今縣治

  臺故城即今滑縣治晉書慕容德自鄴至滑臺景星見於尾箕漳水得白玉狀若璽時德始

  都滑臺魏書地形志東郡秦置治滑臺城晉改為濮陽後復天興中置兖州太和十八年改宋書州

  郡志兖州武帝平河南治滑臺水經注滑臺城有三重中小城謂之滑臺城舊傳滑臺入自修築此

  城因以名焉城即故鄭廩延邑也元和志滑州治白馬城即古滑臺城昔滑氏為壘後人增以為城

  又有都城周二十里相傳衞靈公所築甚為高峻堅險臨河寰宇記小城翟遼所築小城外大城高

  昌所築 按大河南徙滑州白馬皆在河北而滑州故城已淪河中縣志云縣東二里有滑臺故城

  白馬故城在滑縣東二十里本衞漕邑詩言至于漕左傳閔公二年衞人立戴公以

  廬於曹陸璣詩疏衞本河北東徙渡河則在河南是也秦置白馬縣史記高祖西與秦將楊熊戰白

  馬漢屬東郡晉屬濮陽國後魏置兖州於滑臺白馬亦隨州徙治故城遂廢水經注白馬濟津之東

   南有白馬城衞文公東徙渡河都之故濟取名焉括地志白馬故城在滑州衞南縣西南二十四里

   封邱故城今封邱縣治左傳定公四年祝佗曰武王分曹公以封父之繁弱漢置封邱縣

   水經注濟瀆東逕封邱縣南燕縣之延鄉也其在春秋為長邱元和志縣南至汴州五十里古之封

   國左傳封父之繁弱是也後屬衞不屬魏漢高祖與項羽戰敗於延鄉有翟母者免其難故以延鄉

   為封邱縣以封翟母元史地理志封邱縣金大定中河水湮沒遷治新城元初新城又為河水所壞

   乃因故城遺址稍加完葺而遷治焉甾縣故城在考城縣東南本周戴國漢置縣屬梁國

   春秋隱公十年宋人蔡人衞人伐戴史記漢元年靳歙畧梁地别將擊邢説軍甾南漢書地理志甾

   縣故戴國注應劭曰章帝改為考城元和志考城縣西南至曹州九十五里古戴國也後屬宋楚滅

   宋改名曰穀後漢兵起邑多甾年故改為甾縣章帝柴於岱宗過甾縣詔御史改為考城至晉屬濟

   陰郡高齊天保七年省考城縣仍移城安縣理此舊志元時移治賀邱明洪武中移治江墓店正統

  二年又以河患徙築今城漢故城在縣南二十五里山陽廢縣在輝縣西南七十里金史

  興定四年以修武縣之重泉村置山陽縣屬輝州即古重泉城也元史地理志至元三年省山陽縣

  為鎮入輝州衞南廢縣在滑縣東六十里本衞楚邱地詩作于楚室左傳齊桓公封衞

  於楚邱漢書地理志衞為狄所滅齊桓公率諸侯伐狄而更封衞於河南曹楚邱是也隋開皇十六

  年置縣屬東郡唐屬滑州舊唐書志滑州衞南隋楚邱縣後以曹有楚邱乃改為衞南縣治古楚邱

  儀鳳元年移治西北濱河之新城永昌元年移於楚邱之故城南宋仍屬滑州金省 按隋志

  有西濮陽大業初廢入衞南又平昌縣魏孝昌四年分白馬置長樂縣武泰初分涼城置皆屬東郡

  後齊皆廢韋城廢縣在滑縣東南本古豕韋國後漢書注白馬縣東南有韋城古豕韋氏

  之國是也隋開皇十六年置縣屬東郡唐宋屬滑州金時縣圮於水廢入白馬靈昌廢縣

  在滑縣西南隋開皇十六年置屬東郡唐屬滑州後唐避諱改曰靈河宋熙寕三年廢入白馬元和

  志靈昌縣東北至滑州七十里按九域志云治平三年廢與宋史異涼城廢縣在滑縣東

  北後魏置縣為東郡治宋書晉義熙十二年遣北兖州刺史王仲德破魏於東郡涼城水經注河水

  東北逕白馬縣之涼城北耆舊傳云東郡白馬縣之神馬亭實中層峙隋志白馬舊置東郡後齊并

  涼城縣入焉守節廢縣在封邱縣西寰宇記在封邱縣西北三十里武德三年李勣於

  酸棗縣置黎州乃分胙城酸棗二縣地置守節縣屬之時東州未平人思效節縣新創立故以守節

  為名四年廢鄘城在汲縣東北周初所分之國鄭氏詩譜自紂城而南謂之鄘通典鄘城在

  新鄉縣西南三十二里古鄘國也寰宇記在汲縣東北十三里吳城在𫉬嘉縣西魏書地形志

  南修武有呉城府志一名呉亭隤城在𫉬嘉縣西北左傳隱公十一年桓王與鄭蘇忿生之田

  攢茅隤懷注攢茅隤皆在修武縣北水經注吳城水之北陂澤側有隤城今世俗謂之皮垣際陂北

  隔水一十五里俗所謂蘭邱也西十里又有一邱際山世謂之勅邱形狀相𩔖疑即古攢茅杜預謂

  三邑皆在縣北非也括地志茅亭在𫉬嘉縣東北二十五里即古攢茅鄧城在輝縣西南六

  十里周九里水經注長泉水重發於鄧城西北又南徑鄧城東是也縣又有王莽城寰宇記王莽所

  築在縣西北八十五里凡有三城如鼎足重門城在輝縣西北三國魏志齊王芳紀使者持

  節送衞營齊王宫於河内重門水經注重門城在共縣故城西北二十里羅城在輝縣西北水

  經注淇水又厯羅城北寰宇記共城縣治西北六十里大山中有羅門即山峽陘束之所内有南羅

  中羅北羅三城各相去六十里縣志有平羅村在縣西北六十里侯趙川中蓋其遺址又有方城在

  縣西北二十里桃城在延津縣北戰國魏邑也史記春申君傳拔燕酸棗虚桃入邢注徐廣曰

  燕縣有桃城漢書功臣表桃侯劉襄高祖十二年封括地志桃城在胙城縣東四十里 按縣又有

  故虚城春秋桓公十二年㑹宋公于虚注虚宋地是也縣志故虚城在縣東南吳起城

  津縣西北二十里相傳起任魏曾將兵屯此因名俗謂之鵝城黎陽鎮城在濬縣東南元

   和 志黎陽城在黎陽縣南一里翟遼於此 僭號亦曰翟遼城唐初改曰白馬鎮雍 榆城

   縣西南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叔孫豹帥師救晉次于雍榆注雍榆晉地汲郡朝歌縣東有雍城水經

   注淇水又東北流逕雍榆城南明統志在濬縣西南四十八里縣志今呼為甕城袁譚城

   在濬縣西南述征記黎陽城西南七里有袁譚城城西南三里又有一城曹操攻譚時所築元和志

   袁譚故城在黎陽縣西南一百步曹操故城在縣西南一里縣志袁譚城今呼為團城黎陽

   倉城在濬縣西南三十里隋開皇三年置黎陽 倉漕河北之粟以輸京師唐書李密以麾下 兵

   五千付李勣與郝孝德等濟河襲黎陽守之開倉縱食括地志黎陽城西南有故倉城相傳袁紹聚

   粟之所亦即隋置倉處金初河易故道倉城始廢枋頭城在濬縣西南八十里即今之淇

   門渡古淇水口也晉書苻堅自鄴如枋頭讌諸父老改枋頭為永昌縣復之終世其後仍為枋頭水

   經注漢建安九年魏武王於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其水東入白溝以通漕運故時人號其處為

    枋頭自後遂廢魏熙平中復通之魏書地形志汲郡治枋頭城元和志在衞縣東一里後魏嘗移汲

    郡治此寰宇記城去河八里南對 酸棗棘津隋初嘗置為永昌縣大業中 廢 宛  城在 濬縣 西

    水經注宛水自石堰東注宛城西屈逕其城南魏書地形志朝歌有宛城寰宇記在衞縣北四十里

    牽城在 濬縣北十八里本衞 邑左傳定公十四 年公 會齊侯衞侯於牽注 魏郡黎陽縣東北 有

    牽城又晉人圍朝歌公㑹齊侯衞侯於脾上梁之間注脾梁間即牽寰宇記牽城在内黄縣西十二

    鉏城在滑縣東左 傳襄公四 年魏絳 曰后羿自鉏遷於窮石 注鉏羿本 國名後 漢書郡國

    志濮陽有鉏城水經 注濮陽西南十 五里有鉏邱城括地志 在衞南縣東十 里成  公綏城

    在滑縣東寰宇記 在衞縣西南二十里晉成公 綏居此 須  城在滑縣東南詩思須與漕朱傳

    須漕衞邑水經注濮渠東逕須城北寰宇記在衞南縣東南二十八里 平 陽城在滑縣南

    左傳哀公十六年衞侯飲孔悝酒於平陽醉而遣之注燕縣北有平陽亭水經注廩延南故城即平

   陽亭寰宇記在韋城縣西二十里 沙 店城在滑縣西南三十里宋史宗澤傳建炎初澤留

   守東京使王彦屯於滑州之沙店 按滑縣又有董固城在縣南七里金時屯營又向固城在縣北

   八里唐時都督府兵及宋埽兵並屯此 鹿 鳴城在滑縣東北水經注按竹書紀年梁惠成

   王十三年與鄭鹿即是城也今城内有故臺尚謂之鹿鳴臺又謂之鹿鳴城王元謨自滑臺走鹿鳴

   者也 濟取名焉亦曰鹿鳴津元和志故城在滑州北三 十里 按五代晉天福二年馮暉引兵至六

   明鎮周廣順中河決六明鎮胡 三省曰 鎮即大通軍之地縣志云鎮在縣東北胡 良渡口 蓋六明即

   鹿鳴之訛也大通城在滑縣東北當胡 良渡口舊時大河津濟處為月城 以防渡口隋義

   寕二年王世充自鞏北走入大通城即此五代晉天福四年置大通軍其浮橋亦曰大通橋城北即

   鹿鳴鎮也期城在封邱縣南七里城塜記云夏禹理水時所築今呼為簸箕城又云響城在縣

   南十里呉晉㑹諸侯於黄池莫不雲集響應共築此城因名斜城在考城縣東水經注汲水

  東逕斜城下續述征記曰黄嵩到斜城五里陳留風俗傳曰考城縣有斜亭簸箕城

  城縣北寰宇記在縣北四十六里皇甫鑒城塜記禹治水時築北薄城通典考城縣有北薄

  城寰宇記北亳城在考城縣東北五十三里通鑑地理通釋北薄在𫎇即今拱州之考城古謂之𫎇

  漢謂之薄詳見歸德府古蹟薄縣故城下擊磬處在汲縣南里許舊有碑石圯廢明知府周

  思宸建餘韻亭後亦廢 本朝乾隆十五年因其舊基復建亭   高宗純皇帝御題孔子擊磬

  處五字并有  御製詩 小 修武聚在𫉬嘉縣境漢書高祖三年自成皋北渡河宿

  小修武傳舍既得韓信兵軍於小修武注晉灼曰小修武聚在大修武東葵邱聚在考城縣

  東三十里左傳僖公九年㑹於葵邱注陳留外黄縣東有葵邱後漢書郡國志外黄有葵邱聚齊桓

  公㑹此城中元和志葵邱在考城縣東南一百五十步縣志葵邱東南有盟臺其地名盟臺鄉

  鄉在延津縣北後漢書郡國志胙城有雍鄉鉅橋鄉在濬縣西五十里明統志即武王發

  鉅橋之粟處牧野在淇縣南書序武王與受戰於牧野作牧誓傳牧野紂南郊地名後漢志

  朝歌南有牧野劉昭注去縣十七里説文牧作坶水經注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據皋跨

  澤悉坶野也通典即紂都近郊三十里是周塢在考城縣東水經注斜城東三里晉義熙中劉

  公遣周超之自彭城緣汳故溝斬樹穿道七百餘里以開水路停薄於此故兹塢取名焉石柱

  店在滑縣南唐書藩鎮傳興元𥘉李希烈據汴州滑州刺史李澄初降於希烈既而希烈使澄攻

  寕陵澄至石柱使衆陽驚焼營而遁密請内附草市在滑縣西南通鑑晉天福二年范延光舉

  兵魏州遣使渡河焚草市以草舍成市而名縣志由縣南門外岀草市穿隄有大路挾東西龍潭謂

  之龍河道口淇園在淇縣西北三十五里即詩所咏淇澳也漢武帝塞瓠子決河下淇園之

  竹以為楗東漢初寇恂為河内太守講武肄射伐淇園之竹為夫百餘萬章帝建初七年幸淇園即

  畫舫齋在滑縣治宋歐陽修建蔡襄書額今廢六一居士集予至滑即其署東偏之室

  治為燕私之居而名畫舫齋齋廣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於室者如入乎舟中筠溪

  軒在輝縣治西卓水泉上明統志元李重元王伯達建王磐為記邀月樓在府治中明統

  志唐刺史李憲建飛雲樓在府治北城上明統志金大定間防禦使楊伯傑建挹翠

  樓在輝縣西北元時建左有洗心亭清風樓在滑縣治内宋梅摯建元守杜金吾重修

  仁亭在𫉬嘉縣境後漢書封歐陽參為修武仁亭侯即此涌金亭在輝縣西百門泉上

  亭在泉側泉從地涌日照如金宋蘇軾書蘇門山涌金亭六大字西有百泉亭一名噴玉金明昌間

  明農亭在輝縣西清水之涯元王惲建思親亭在輝縣西北明統志元許衡寓

  居是邑與門人時至百泉亭吟咏為樂衡歿後其子師可為衞輝路總管覩其遊息之所而思之故

  立此鴻濛亭在濬縣名勝志在大伾南嶺其北有懋功宅唐徐世勣守黎陽時别墅也

  又有杏花臺在大伾浮邱兩山之間金時所營以資遊觀遮害亭在濬縣西南五十里舊為

  大河所經歸雁亭在滑縣城内臨河宋歐陽修有詩瓦亭在滑縣南春秋定公八年

  公會晉師於瓦注燕縣東北有瓦亭水經注酸瀆水東南逕瓦亭南 按隋末翟讓亡命瓦岡即此

  今縣東南有瓦岡集桐牢亭在封邱縣北春秋成公五年同盟於蟲牢杜預注蟲牢鄭地陳

  留封邱縣北有桐牢後漢書郡國志封邱有桐牢亭或曰古蟲牢寰宇記亭在封邱縣北二里今俗

  謂之桐渦蒲亭在考城縣界後漢書仇覽傳縣選為蒲亭長注考城有蒲亭鹿臺

  淇縣治書武成散鹿臺之財水經注朝歌城南有殷鹿臺紂昔自投於大處也竹書紀年曰武王親

  禽帝受辛於南單之臺蓋鹿臺之異名也括地志在衞縣南二十二里元史地理志淇州本衞州之

  鹿臺鄉縣志有殷墟在縣北三里又有鉅橋及糟邱酒池諸遺跡焉嘯臺在輝縣西北蘇門山

  巔水經注仙者孫登之所處其上有聚遠亭 本乾隆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巡幸中州有

     御製登嘯臺詩韓王臺在延津縣南魏書地形志酸棗有望氣臺水經注酸棗故

  韓國城西有韓王望氣臺孫楚韓王臺賦序云酸棗縣門外夾道左右有兩臺訪之故老云韓王聽

  訟觀臺也高十五仞寰宇記二臺在縣西南十五里上宫臺在濬縣西詩要我乎上宫通典

  衞縣有上宫臺寰宇記在宛城東二里南臨淇水有沙邱臺俗名妲巳臺在縣北之宛城縣志又有

  招鷹臺在故衞縣西北里許淇河東岸紂時虞人呼鷹之所青陵臺在封邱縣東北彤管

  編宋康王欲奪其舍人韓憑妻築臺望之憑妻何氏曰南山有鳥北山張羅鳥自高飛羅當奈何遂

  自縊死唐李商隱有青陵臺詩龍門臺在考城縣西南水經注汳水又東龍門故瀆出焉西

  征記曰龍門水名也門北有土臺高三丈餘上方數十步寰宇記龍門臺在考城縣西南十五里臺

  南渠岸有門與臺下水相連高齊時於此置倉至後周廢封邱臺魏書地形志封邱有封邱

  臺寰宇記封邱臺在縣東五里世本東郡燕國侯伯鯈子卒葬此遂於城内作地道向子基亦名慕

  安樂窩在輝縣西北蘇門山中百泉上宋儒邵雍讀書處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巡幸中州駐蹕百泉有   御製題安樂窩詩蔡邕斷碑在延津縣邕嘗

  為酸棗令劉書譔去思碑唐王建詩云不向圖經中舊見無人識是蔡邕碑

 ︹關隘︺銅關在汲縣南晉地道記汲縣有銅關府志今名衞關為大河津濟處臨清關

  在新鄉縣東二十里黄河北岸隋書煬帝紀帝初即位幸洛陽發丁男數十萬掘塹自龍門東接長

  平汲郡抵臨清關又楊元感傳修武縣民相率守臨清關元感不得濟遂於汲郡南渡河唐書地理

  志新鄉東北有故臨清關寰宇記在縣東北十八里自河南入汲郡大驛路府志今有臨清鋪蓋以

  故關為名延津關在新鄉縣東南後漢書袁紹傳紹自黎陽渡河沮授諫曰今宜留屯延津

  分兵官渡唐書地理志新鄉東南有故延津關寰宇記關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侯趙川關

  在輝縣西北六十里宋史岳飛傳建炎初敗金兵於侯趙川縣志關北接林慮西接陵川重山四障

  儼若城郭明洪武三年設巡司戍守其西為雁翅坡連山跨水關門險隘天成香臺關

  津縣西北東沙門鎮本置於項城縣西明宏治十一年移置於此舊有巡司黎陽關

  縣東隋書地理志黎陽有關官唐書地理志黎陽有白馬關一名黎陽關元和志白馬關在縣東一

  里五歩即白馬津高齊文襄征潁城移石濟關於此即造橋焉改名曰白馬關周又改黎陽關

  岸鎮巡司在滑縣東南七十里明正統中置巡司後裁 本朝雍正十二年復置又有把

  總駐杏園鎮在汲縣東南舊為黄河津濟處設戍守通鑑郭子儀自杏園濟河東至𫉬

  嘉破安太清九域志衞州汲縣有杏園鎮 按杜甫詩土門壁甚堅杏園渡亦難即此史思明遣薛

  岌圍令狐彰於杏園李忠臣為濮州刺史移鎮杏園渡亦此地也淇門鎮在汲縣東北五

  十里唐大順初朱温寇魏博分遣其將龐師古等下淇門衞縣梁龍德二年與晉軍夾河相持戴思

  遠襲衞州攻陷淇門元時運道自封邱中欒鎮陸運至淇門明初徐達定中原規取河北自中欒渡

  河下衞輝至淇門鎮即此青龍鎮在淇縣東十五里早生鎮在淇縣西金史地理

  志共城鎮大安早生縣志早生鎮今為棗生村在縣西焦泉之東西沙門鎮在延津縣

  西二十里其東十里為東沙門鎮明宏治中改置香臺廵司於此新鎮在濬縣西南五十里

  接汲縣界有城為戍守處元置巡司明初裁尋復置曹村鎮在滑縣東又有什村鎮在縣東

  潘店鎮在封邱縣東二十里九域志封邱縣有潘店鎮中樂鎮在封邱縣西南

  三十五里大河北岸舊有城元至元中以運道堙塞命轉運使嵗漕江南米數十萬由淮入汴至中

  欒城陸運赴淇仍以舟載送京師蓋運道以此為中頓後以勞費不貲改從海運而中樂遂廢明洪

  武中嘗設驛及巡司鴨子口在輝縣西五十里舊有關口山路險阻西通陵川為兩省襟喉

  成化元年設巡司於此其東北為石門口李家道口在濬縣南二十五里有城周六

  里有竒明嘉靖間設税課局 本朝嘉慶十九年設縣丞及把總駐此縣志又有王二莊城在縣東

  北屯子城宜溝鎮城在縣西北李臺寨在新鄉縣南三十里相傳元總管孫公懋屯兵處明

  初置李臺驛永樂初廢今為李臺鋪馬武寨在輝縣西北七十里大行山内萬户營

  在延津縣東北舊傳元末萬户陳榮置營於此周太祖營在封邱縣西北一里相傳漢乾

  祐末周太祖自鄴趨汴屯兵於此朝歌砦在淇縣西二十五里相傳紂避兵處王鐵

  槍砦在滑縣東北四十里五代梁將王彦章嘗屯兵通安堡在考城縣北金史地理志

  考城有黄陵岡元光二年改為通安堡孫就柵在濬縣西北晉太和中劉牢之攻後燕黎

  陽太守劉撫於孫就柵即此又有谷口戍在縣西南枋頭西晉太元十年秦苻丕就穀枋頭既而將

  歸鄴與晉將檀元戰於谷口是也袁曹遺壘在滑縣東北十五里每大營左右環以二

  小營大營九小營十八衞源驛在汲縣西關衞河南又河平遞運所亦在縣西新中

  驛在新鄉縣治東又有新鄉遞運所崇安驛在𫉬嘉縣治東南亢村驛𫉬

  嘉縣南三十五里有驛丞又有亢村遞運所淇門驛在淇縣西南廩延驛

  津縣治東南又有廩延遞運所考城驛在考城縣治

 ︹津梁︺德勝橋在汲縣西衞河上明正統四年建成化六年修 本朝順治十六年重修

  河橋有二一在汲縣北三十里一在淇縣南十五里蒼河通汴橋在汲縣通汴門外

  衍慶橋在新鄉縣西門外邵公橋在新鄉縣北門外跨衞水宋政和初縣令邵博

  永濟橋在𫉬嘉縣西北十五里元延祐間建斮脛河橋在淇縣南五里又西

  巖橋亦跨斮脛河高村橋在淇縣北衞河上善明橋在輝縣西二里又縣南二

  里有利涉橋衞水流逕其下其西為三渡橋百泉支流逕其下雲橋在輝縣西北百泉南洲上

  百泉分流其下又雲門橋在縣南十五里雲門鎮百泉水所經雙溪橋在輝縣西北百泉水

  至是分流形如釵股二橋相連又西南有藺氏橋相傳藺氏九女建清風橋在延津縣南二

  拱極橋在延津縣北雲溪橋在濬縣西門外一名廉川橋山河橋

  在濬縣西北二十里陳公橋在滑縣東一里又新橋在縣北一里愛翁橋在縣北四十里

  白皋渡在滑縣北大河津渡處亦作白高唐書史思明傳乾元二年思明兵四出寇河南身

  出濮陽使令狐彰絶黎陽朝義岀白高周萬志自胡良渡河圍汴州胡良渡亦曰胡梁渡在

  滑縣東北接直隸開州境五代史范延光傳延光遣其牙將以兵距黎陽晉高祖以楊光遠爲招討

  使引兵自滑州渡胡梁攻之

 ︹隄堰︺䕶城隄在汲縣有二一自縣西迤南折而東至城隅止一自縣北環城外直抵淇門鎮

  名新隄又延津縣東北故胙城縣亦有䕶村隄在縣南西南接延津北抵滑縣漢隄有四一在

  𫉬嘉縣南四十里下接新鄉縣一自新鄉縣西南入境東北至故胙城縣又北入汲縣一自胙城縣

  西南上接新鄉縣西北接汲縣一自汲縣東北入濬縣金時復修以障黄河河久南徙隄址尚存

  太行古隄在新鄉縣隄互七十里連𫉬嘉延津滑縣境舊名太行隄 本朝乾隆十六年

    動 帑修 築改 稱古 隄塊  村隄在新 鄉縣西北 二十 里 明 洪 武間知 縣胡南溟 築以 防 衞 河 又

    賈橋 隄在縣 西北前代修 築以防 沁河沙  隄在延津 縣 西北 舊 築以障河水 又 縣西 南 三十

    里 有 武 家隄又西有 奡村 隄 舊時 黄河經此 後唐同 光 三 年治酸棗遥 隄以 禦 決河 周廣順中 亦修

    塞酸 棗決隄是 也金 隄在 濬縣 西南及 滑 縣東史 記河渠書 孝文 時河決 酸 棗東潰 金隄於

    是東郡 大興 卒塞之 漢書溝 洫志 成帝時 河決於館陶及 東郡 金隄河 隄使者 王世 延塞之 河隄成

    哀帝初待詔 賈讓上 言近 黎 陽南故 大金 隄從河西西北行至 西山南 頭乃 折 東與山 東相 屬民居

    金 隄東 為廬舍更起 隄從 東 山南 頭直 南 與故大隄 會東 郡白馬故大 隄亦 復 數重 民皆 居 其間從

    黎 陽北盡魏 界故 大 隄去河 遠 者 數十 里内亦數重 河從河内 北至 黎 陽為石 隄 激 使東 抵東郡平

    剛 又為 石隄使西 北抵 黎陽觀 下 又 為石 隄使東北 抵東 郡津北又 為石 隄使西 北 抵 魏郡 昭陽又

    為石隄激使 東北 百 餘 里間河再西三 東括地 志金隄一名千 里隄 在 白 馬縣東五里沈 亞之魏 滑

  分河記靈河縣有廢金隄關在西南五十三里隋大業三年置關十二年罷滑縣志金隄在滑縣西

  南二十三里其西南又有⿰夸𤓰 -- 瓠子隄又東西夾隄西接府城東達直隸開州界浚關隄在縣東北六十

  里皆金隄遺址也又陳公隄在縣南門外宋時陳堯佐築董家隄在封邱縣西障黑洋山水

  順隄北注入沁衞二河長隄在考城縣西南二十餘里起開封府儀封屆商邱上下七十里

  稻田所堰在輝縣西南五里自百泉之西分流南注為三渡河下至雲門十五里

  門堰在輝縣西南五十里明嘉靖中知縣許琯疏樓溪渠導萬泉水以溉田沙堰

  縣西十里引筠溪水溉田馮家橋上閘在輝縣西北五里百泉之南其南有下閘又有

  張家灣閘在縣西南五里裴家莊閘在縣西南十里皆引百泉水溉田

 ︹陵墓︺古顓頊陵在滑縣東北山海經鮒魚之山帝顓頊葬其陽九嬪葬其陰皇覽顓頊墓

  在頓邱城門外廣陽里中水經注淇水經顓頊冢西通典頓邱縣有鮒鰅山顓頊所葬處今名廣陽

   帝嚳陵在滑縣東北水經注淇水經帝嚳冢西皇覽曰帝嚳冢在東郡濮陽頓邱城南

   臺陰野中元和志秋山在頓邱縣西北三十五里帝嚳陵在焉 按直隸高陽縣亦有顓頊陵陜西

   郃陽縣亦有帝嚳陵︹商︺比干墓在汲縣北魏書高祖紀太和十八年自鄴南巡過比干墓

   祭以太牢水經注朝歌南牧野有比干墓前有石銘題隸云殷太師比干之墓元和志在汲縣北十

   三里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巡幸中州有   御製過殷比干墓詩︹周︺魏襄

   王墓在汲縣西二十里晉書束晢傳太康二年縣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

   竹書數十車皆簡編科斗文字世號汲冢周書蘧伯玉墓在汲縣西北三十里君子村班

   昭東征賦蘧氏在城之東南民亦尚其邱墳張平墓在延津縣東南十五里良之父也

   胙伯墓在延津縣故胙城縣東端木子墓在濬縣大伾山東南三里趙盾

   墓在濬縣善化山南滑伯墓在滑縣冶西北仲子墓在滑縣城内寰宇記在滑

  州城中明統志子路墓有四一在開州一在清豐一在長垣併此為四惠施冢在滑縣東

  五里九域志滑州有惠子冢倉野冢在滑縣東北八里寰宇記白馬縣有倉野冢衞賢大

  ︹漢︺汲黯墓在滑縣東寰宇記在濮陽縣西南六十里百里嵩墓在封邱縣

  東五翟母墓寰宇記在封邱縣西七里統志漢高帝厄於楚餒甚母嘗饋食及帝業成

  母巳逝因封其墓黄霸墓在考城縣東南寰宇記在考城縣東北十二里有碑存︹晉︺

  成公綏墓在滑縣廢衞南縣西北三十里︹南北朝︺︹魏︺徐孝肅墓

  縣白婁村︹梁︺江淹墓在考城縣西南二十里︹隋︺韓擒虎墓在滑縣東北七

  ︹唐︺羅公遠墓在輝縣西南劉政會墓在延津縣西南崇龜崇望崇魯

  皆葬李密墓在濬縣南唐書李密傳葬黎陽縣西南五里魏徴為誌李勣墓

  在考城縣東南二十里︹宋︺杜大忠墓在輝縣東十里大忠官至太尉有軍功

  貴墓在濬縣東北十里宋政和三年擊賊戰殁葬此︹元︺姚樞墓在輝縣北五里九山

  ︹明︺潞王園在新郷城西五陵岡王越墓在濬縣大伾山西宋訥墓

  在滑縣北

 ︹祠廟︺共姜祠舊在府學東元時建並祀共伯 本乾隆九年又建祠於蘇門山麓

  公祠在府城西北隅祀王昌齡元翰林學士徒單公履有記蘧伯玉祠在汲縣西

  北三十里周公祠在淇縣城内西北祀周惠舊傳惠隰州人任江淮都轉運使時元兵南下

  惠撫安百姓轉輜重給饋餉軍不乏食民不告勞故立祠祀之七賢祠在輝縣西南六十里

  今為竹林寺水經注清水又經七賢祠東魏步兵校尉陳留阮籍中散大夫譙國嵇康晉司徒河内

  山濤司徒瑯琊王戎黄門郎河内向秀建威將軍沛國劉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陽結自得之

  遊時人號之為竹林七賢向子期所謂山陽舊居也後人立廟於其處衞源祠在輝縣西

  北蘇門山百門泉上宋封威惠王元加封洪濟威惠王明洪武中改稱衞源之神有司致祭 本朝

  乾隆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巡幸中州駐蹕百泉有   御製謁衞源祠詩孫  公祠

  在輝縣蘇門山巔祀孫登邵子祠在輝縣蘇門山上明成化中建冉子祠在滑縣東

  七十里有裔孫奉祀河侯祠在滑縣元和志在白馬縣南一里後人嘉王尊壯節因此立祠

  堯祠在滑縣西南五十里磨寶厯中禱雨有應白敏中為記寰宇記堯祠在靈河縣西南五十

  里漢劉盆子所立廣佑祠在封邱縣 本朝嘉慶九年家樓大工告成   勅建祀

  箕子廟在汲縣南唐柳宗元有碑又有三仁祠在淇縣南門内比干廟

  縣北十里每𡻕四月四日有司致祭魏書劉芳傳高祖遷洛路由朝歌見比干墓愴然悼懷為文以

  弔芳為注解表上之唐李翰碑貞觀十九年太宗東征師次殷墟下詔追贈殷少師比干為太師諡

  忠烈公申命郡縣封墓葺祠置守冡五家以少牢時享著於甲令刻之金石太公廟

  縣北水經注汲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云縣民故㑹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甫生

  於汲舊居猶存國老王喜廷掾鄭篤功曹邵勤等咸曰宜遂立壇祀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

  泉上又有太公廟相傳云太公之故居也晉太康中范陽盧無忌為汲令立碑於其上元和志在汲

  縣西北二十五里廟有後魏穆子容碑今存崔公廟在新鄉縣内祀崔珏碑載珏祁州人

  貞觀中為衞縣令值河水暴汎浸沒民田珏設祭河上為文祝之水患遂息湯王廟

  鄉縣南門内元重建岳忠武廟在新鄉縣東二里忠武平新鄉有功故祀之明萬厯四年

  建 本朝乾隆五年修宋史本傳忠武從王彦渡河至新鄉金兵盛彦不敢進忠武獨引所部鏖戰

  奪其纛而舞諸軍爭奮遂抜新鄉周文王武王廟倛在𫉬嘉縣文王廟在縣東南

  五里武王廟在縣東北八里衞武公廟有二俱在淇縣一在縣東隅一在縣西北三十

  關帝廟在滑縣城内嘉慶十九年修   御書扁曰佑民助順並加封仁勇二字

  李衞公廟在考城縣西南三十五里祀唐李靖

 ︹寺觀︺安境寺在府治西南隅五代晉開運二年香泉寺在汲縣西北霖落山元延

  祐間重建寺近香泉因名六度寺在汲縣西北四十里壇山之麓唐開元初建白池

  寺在汲縣西北蒼峪山宋建炎三年熙安寺在汲縣東北東晉建華藏寺

  鄉城内明洪武初建寂照寺在𫉬嘉縣西南至正九年崇興寺在𫉬嘉縣治西

  朝陽寺在淇縣西十五里朝陽山下隋建竹林寺在輝縣西南六十里舊名

  七賢觀後改尚賢寺又改今名即晉七賢所遊之地白雲寺在輝縣西五十里肇建於唐舊

  名白茅寺又稱夢覺寺明季改今名 本朝康熙年間屢修乾隆十五年增葺   高宗純皇帝

  經此有御製白雲寺詩落伽寺在輝縣西八十里駝峯嶺上宋建白鹿寺

  在輝縣西北五十里白鹿山南湖寺在輝縣西北七十里元至正初建其北為中湖寺唐

  建又北為北湖寺元建大覺寺在延津縣治北街中有長明燈記元揭傒斯撰趙孟頫書

  華嚴寺在延津縣故胙城縣西北隅裴莊寺在濬縣城内白鶴觀

  鄉縣治東宋建紫微觀在輝縣西八里卓水泉上元許衡有紫微觀詩太虚觀

  邱縣北門外明正統間建玉皇觀在考城縣南三里明景泰間建紫極宫在汲縣崇

  道里元王惲建有紫極宫記

 ︹名宦︺︹漢︺虞詡武平人安帝時朝歌賊𡩋季等數千人屯聚連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詡為朝歌

  長及到官募求壯士使入賊中誘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殺賊數百人又潛遣貧人能縫者傭作

  賊衣以綵綖縫其裾為識有出市里者吏輒擒之賊由是駭散咸稱神明崔瑗安平人順帝時

  遷汲令數言便宜開稻田數百頃視事七年百姓歌之李雲甘陵人初舉孝廉遷白馬令桓

  帝封中常侍單超等五人並為列侯專權選舉又立掖廷民女亳氏為后后家封者四人賞賜巨萬

  雲憂國將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書移副三府逮死獄中王渙河内人桓帝時爲考城令政尚

  嚴猛聞仇覽以德化人署爲主簿謂覽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乃以一月奉資覽入

  大學覽由是知名桓鸞龍亢人桓帝時爲汲令甚有名迹宗慈安衆人爲修武令時

  太守出自權豪多取貨賂慈遂棄官去︹三國︺︹魏︺吳質濟陰人爲朝歌令臨淄侯植與

  書訓以政事質對曰墨子𮞉車而質四年雖無德與民式歌且舞巳久矣鄭袤開封人爲黎陽

  令吏民悦服太守班下屬城時見甄異爲諸縣之最︹晉︺王宏高平人泰始初爲汲郡太守撫

  百姓如家耕桑樹藝屋宇阡陌莫不躬自敎示曲盡事宜司隸校尉石鑒上其政術武帝下詔稱之

  賜穀千斛︹南北朝︺︹魏︺明亮平原人世宗時轉汲郡太守譽宣遠近民吏追思之

  祐渤海人高祖時爲西兖州刺史鎮滑臺祐以郡國雖有大學縣黨宜有黌序乃縣立講學黨立

  敎學村立小學又令一家之内自立一碓五家之外共造一井以給行客不聽婦人𭔃舂取水又設

  禁賊之方令五家相保若盜發則連其坐風化大行寇盜止息︹北齊︺房超為黎陽太守趙

  道德以事屬之超不發書棓殺其使齊主善之令守宰各置棓以誅屬請之使孟業安國人皇

  建二年遷東郡太守以寛惠著名其年麥一莖五穗餘或二穗四穗共一莖者合郡咸以政化所感

  河清三年勅人間養驢催買甚切業令權岀庫錢貸人取辦後為憲司所劾被攝之日郡人皆泣而

  隨之詣闕訴𡨚者非一人乃勅放還石曜安喜人武平中為黎陽郡守值斛律武都為兖州刺

  史性甚貪暴先過衞縣令丞以下斂縑數千匹遺之及至黎陽令左右諷動曜曜手持一縑謂武都

  曰此是老石機杼聊以奉贈武都知曜清素純儒𥬇而不責︹隋︺郎茂新市人高祖為丞相

  授衞州司錄有能名尋除衞國令時有繫囚二百茂親自究審釋免者百餘人民張元預與從父弟

  思蘭不睦丞尉請加嚴法茂曰元預兄弟本相憎疾又坐得罪彌益其忿非化民之意也遣縣中耆

  舊更徃敦諭元預等各生感悔詣縣請罪茂曉以義遂相親睦元亨魏常山王五世孫高祖受

  禪出為衞州刺史衞土俗薄亨以威嚴鎮之風化大洽後以老病乞骸骨吏人詣闕上表請留卧治

  上嗟歎者久之敬肅蒲坂人仁壽中為衞州司馬有異蹟王仁恭上邽人大業中為汲

  郡太守有能名遷信都太守汲郡吏民叩馬號呼於道數日不得出境︹唐︺李元慶

  子為滑州刺史以治績聞數𫎇褒賜敬暉平陽人聖厯初為衞州刺史時河北為突厥所擾方

  秋而城暉曰金湯非粟不守豈有棄農畝事城隍哉縱民歸斂闔部賴安徐彦伯瑕邱人中

  宗時為衞州刺史政多善狀璽書嘉勞孔若思山陰人中宗時為衞州刺史故事以宗室

  為州别駕見刺史驁放不肯致恭若思劾奏别駕李道欽請訊狀有詔别駕見刺史致恭自若思始

  以清白擢銀青光祿大夫潘好禮宗城人開元初為邠王長史王為滑州刺史好禮兼府司

  馬知州事農月王岀獵家奴羅列好禮遮道諫王不許乃卧馬下謼曰今農在田王何得非時暴禾

  稼以損下人要先踐殺司馬然後聽所為王慚而還︹五代︺︹晉︺陳思讓盧龍人天福中

  爲衞州刺史連丁内外艱時武臣罕有執喪禮者思讓不俟詔去郡奔喪聞者嘉之︹周︺郭進

  博野人顯德初爲衞州刺史衞趙邢洺間多亡命者伺間椎剽進備知其情狀因設計發擿之數月

  間翦滅無餘︹宋︺周渭恭城人建隆初爲白馬主簿縣大吏犯法渭即斬之帝奇其才擢右

  贊善大夫張岐崇安人太宗時調延津尉治行第一陳堯佐閬中人天禧中河決起知

  滑州造木龍以殺水怒又築長隄人呼爲陳公隄許逖歙州人真宗時試汲尉二年汲人德

  之羣詣京師請逖爲令遷校書郎知縣事寇瑊臨汝人仁宗時知滑州總領修河既以𡻕饑罷

  役瑊言楗芻已集若積之經年則朽腐爲棄物後復興工斂之是重困也乃再詔塞河高繼

  勲𫎇城人仁宗時知滑州河暴溢繼勲躬自督役露坐河上暮夜不輟水乃殺怒滑人德之

  若谷豐人仁宗時知滑州河嚙韓村隄夜督兵爲大埽至旦隄完梅摯新繁人知滑州

  州嵗備河調丁壯伐灘葦摯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漲將決督工完隄防水不爲患陳希亮

  青神人仁宗時知滑州河溢魚池埽且決希亮悉召河上使者發禁民捍之廬於所當決吏民涕泣

  更諫希亮堅卧不動水亦去人比之王尊燕度益都人仁宗時知滑州滑與黎陽對境河埽下

  臨魏郡霖潦暴至薪芻不屬度曰魏實為河朔根本不可坐視成敗悉以所儲茭楗禦之埽賴以不

  傅堯俞濟源人神宗時監黎陽縣倉草場守遣他吏代主出納堯俞不可曰居其官安

  得曠其職雖寒暑必日至庾中治事凡十年魯有開譙人神宗時知衞州水災人乏食貸

  常平錢穀與之奏蠲其息陳瓘沙縣人哲宗時知衞州專以仁慈及民庭無滯訟兩𬒳内除皆

  辭不石公弼新昌人徽宗時調衞州司法㕘軍淇水監牧馬逸食人稻為田主所傷時

  牧法至密郡守韓宗哲欲坐以重辟公弼謂但當懲圉者民不可罪宗哲委以屬吏既而使者來慮

  囚如公弼議︹金︺王政熊岳人金兵伐宋滑州降留政為安撫使政從數𮪍入州是時民多

  以饑為盜坐繫政皆釋之發倉廩以賑貧乏於是州民皆悦不復叛旁郡聞之亦多降者富察

  鼎壽哈蘇河人大定初爲濬州防禦使有惠政百姓刻石紀之 富察鼎夀舊作蒲察鼎夀哈

  蘇河舊作SKchar河今並改正孟奎遼陽人大定中遷汲令察廉改定興令劉瑋

  人大定中河決於衞自衞抵清滄皆𬒳其害詔瑋兼工部尚書往塞之或謂當徙民以避其衝瑋不

  然齋戒禱於河功役齊舉河復故道張簴爲新鄉令大定時以河水入城閉塞救䕶有功與縣

  丞唐古堂固齊主簿温屯威赫俱遷賞有差 唐古堂固齊舊作唐括唐古出温屯威赫舊作温敦

  偎噶今並改正胥鼎繁畤人正大二年行尚書省於衞州力疾赴鎮來歸者益衆屢上章乞老

  且舉朝賢練軍政者自代詔不允張洵以廷尉出守白馬屢鞫大獄辨活者衆以兵變城陷

  赴井︹元︺董文用藁城人中統十三年爲衞輝路總管諸郡運江淮粟於京師衞當運

  十五萬石文用曰民藉可役者無幾且江淮風水舟不能以時至而先爲期會是未運而民巳因矣

  乃集旁郡通議立驛置法民力以紓陳祐晉寕人至元三年授衞輝路總管衞當四方之衝號

  為難治祐申明法律創學宫修比干墓且請立祀典及去官民為立碑頌徳王昌齡

  人世祖時守衞輝路泉水自鄘城而來東流㑹於淇每秋潦輒溢入金隄昌齡乃築隄黑蕩陂以禦

  之患遂息又以清水出輝縣山陽鎮流入衞河乃度原隰濬畎澮溉田數百餘頃在任八年惠化大

  鞏顯祖河陰人遷延津尹值嵗饑勸民貧富相通流移四方者招之復所素克

  察哩西夏人累功授濬州達魯噶齊時軍旅數興中外徴需繁重户漸凋耗察哩撫綏敎養曲

  盡機宜卒葬濬之黎陽山 素克察哩舊作速哥察理達魯噶齊舊作達魯花赤今並改正

  文深澤人至元中出守輝州時河朔大旱輝獨以禱得雨境内大稔懷孟民馬氏宋氏誣服殺人

  積𡻕獄不能決提刑使者命文讞以論報文推迹究情得獄吏羅織狀兩獄乃釋李稷

  人泰定中授淇州判官淇當衝要稷至能理其劇𡻕大饑告於朝以賑之民𫉬蘇劉秉直

  武清人至正八年為衞輝路總管賊有刦縣民鈔而殺之者捕不𫉬秉直具詞禱於神得賊姓名及

  所在命尉襲之果得賊於汴遂正其罪許義夫碭山人為封邱縣尹至正四年大饑盜賊

  羣起抄掠義夫聞賊至近境乃單馬出郊外十里迎之見賊數百人義夫力言縣小民貧皆巳驚惶

  逃竄幸無入吾境也言詞愿款賊皆他往封邱之民得免於難王士元恩州人為濬縣尹至

  正十七年賊逼濬民悉潰散士元坐堂上顧其子致微使避賊曰吾守臣居此職也若則可逃子涕

  泣抱士元不去俱為所害︹明︺李驥郯城人洪武中知新鄉縣招流亡給農具復業者數千人

  孫鎮合肥人建文時知衞輝府興學課士敎民樹畜禱雨驅蝗政績甚著燕師至堅守不下成

  祖即位謫戌山海王士廉永樂中知濬縣邑大蝗士廉齋戒率僚屬禱八蜡祠以失政自

  責越三日有烏數萬食煌盡邢表文安人天順中知𫉬嘉縣境多盜賊表專尚德敎均徭賦

  復流民千七百家建社學訓子弟盜寇衰息楊動三原人成化中知濬縣勵志清苦二子皆

  不令入官來省侍輒遣還敝𫀆布履蕭然自得去之日民有致贐者語之曰某在濬數載曾受人一

  張謙肥城人成化時知衞輝府創建百衆書院修學校課農桑平賦役政多可紀

  憲東平州人宏治中知滑縣嚴毅自持以扶善鋤强緩賦均役為政劉繹代州人正德中

  知衞輝府時薊寇倡亂繹身親戎伍率民死守賊不能下遁去民賴以安高進錦衣衞人嘉靖

  中知滑縣吏事詳密裁革宿弊每𡻕俵馬舊無定制𫝑者屬免奸者攬應進編以為例𡻕有定名民

  便楊麒上饒入嘉靖中知濬縣廉謹不擾時稱良吏宜溝店逆旅主人殺客而有其貲置屍

  井中麒發治之因得劇賊數十人境内以安陸光祖平湖人嘉靖中知濬縣政務大體遇

  事有不便民者必力為建白岀盧柟於獄人尤稱之張佳允銅梁人嘉靖中知滑縣賑恤有

  方世宗賜以金褒之時有盜偽為緹𮪍逮佳允因欲刦庫帑者佳允以計悉擒縛之人服其智

  重渭南人嘉靖中知滑縣清釐浮流銀數及欺隱田畝以廉敏稱劉煥睢州人萬厯時知濬

  縣濬介淇衞屢患水潦煥親疏瀹築隄防措置有條不擾而辦李呈祥隰州人崇禎時知延

  津縣建築甕城

 ︹本朝︺祖可法奉天人順治元年爲衞輝鎮總兵時流賊李自成寇濟源可法援懷慶因率將

  士拒守號令嚴明賊穴地潛攻可法命城内掘坎用火焚之賊架雲梯上復以火箭射燒賊死無算

  數遣壯士縋城斫營賊遂遁去紀國相開原衞人順治元年知輝縣雷流寇破殘之後國相

  修治城隍招撫流散通商賈設義學甚著能績劉元芳清苑人順治二年知延津縣省徭投

  恤驛坫以報最内擢陳起泰葢州人順治四年知滑縣讞斷明決吏民不能欺嚴飭武備萑

  苻屏佟國璽撫順人順治七年知輝縣以崇學校勸農桑爲務有貧民不能開墾者給

  以牛種勸令復業邑遭水患五閘衝決國璽親督修築使水歸故道稻田之利復興王克儉

  海州人順治中知新鄉縣威重有度撫黎庶如赤子轉餉建城著有勞績比𡻕歉捐賑公溥民免流

  亡黄河夫役舊爲民累克儉申請留修衞河立釋重困去後民立祠以祀李登瀛華亭人康

  熙中知新鄉縣政尚寛和不喜紛更政暇即與多士講業人文蔚起馮雲朝昌平州人康熙

  中知𫉬嘉縣值兵荒後地曠民稀驛站衝疲雲朝撫綏流移以墾荒田置馬匹以充傳遞興廢舉墜

  政績茂著岳峯秀汶上人康熙中知封邱縣發奸摘伏㨗若神明好延士大夫詢其利弊嘗

  躬行田野督課農桑邑濱大河一切供億轉輸悉心籌畫民不知擾吕文光山陽人乾隆中

  知滑縣邑故多盜文光懲擊無少縱修學宫及歐陽修畫舫書院士服其化民歌其惠周壎

  龍泉人乾隆中知淇縣創西東書院以課士每春秋輙載酒饌郊行勞氏之有勤力者民是以大勸

  强克捷韓城人任滑縣知縣嘉慶十八年敎匪李文成與林清潛通逆謀克捷先期訪𫉬李

  文成等嚴訊得實刑夾監禁匪黨馮克善等糾集𨓜犯入城劫獄克捷全家𬒳害嗣李文成以刑傷

  不能遠逸迅就殲戮奉   㫖以克㨗首破逆謀厥功甚大照知府例賜卹入祀京城昭忠祠

    賜諡忠烈世襲𮪍都尉又   命於滑縣地方爲克㨗建立專祠其從難之强京課强克勲

  徐雲章李槐蔭諸自涵梁廷輝梁霈梁泰來張炎孫鼎章冠山及家丁祁陞等三十五人俱從祀焉

  吕秉鈞新安人任滑縣敎諭嘉慶十八年敎匪滋事在署投井未死旋遇害全家及幕友唐

  會等十七人同時殉難事聞照知縣例議卹世襲雲𮪍尉 劉 斌咸寕人任滑縣老岸

  司巡檢嘉慶十八年敎匪滋事禀縣拏𫉬逆首李文成旋值匪黨入城在署被戕全家同時殉難事

     聞照知縣例議卹世襲雲騎尉陳寶勲宛平人任滑縣典史嘉慶十八年敎匪滋

  事在署被戕全家及幕友吕㑹亭等同時殉難事   聞議卹又徐沆長興人河南候補從九品

  因解兵米赴營至濬縣小河口遇賊被戕   賞卹如例戚名彰陜州人任滑縣把總

  嘉慶十八年敎匪滋事擊賊陣亡子戚蕙雙喜女存子妾郭氏楊氏並婢二人同時殉難   賞

  卹如









                       前總纂官張 琴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