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三百九十一至三百九十三

卷三百八十八至三百九十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三百九十一至三百九十三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三百九十四至三百九十六

大清一統志

 保寕府

︹古蹟︺閬中故城在今閬中縣西華陽國志巴子後治閬中秦置縣後漢建安六年劉璋徙

  龎義為巴西太守是為三巴之一通典閬中城名高城前臨閬水却據連岡舊唐書地埋志閬水迂

  曲經郡三面故曰閬中寰宇記閬居蜀漢之半當東道要衝今郡城即古閬中城宋立北巴西郡梁

  天監中又於此置南梁州及北巴郡西魏廢帝二年平蜀改為隆州取其地𫝑連岡高隆為名尋又

  立盤龍郡以郡中有盤龍岡為名唐改閬州以閬水為名輿地紀勝圖經云貞觀十一年徙於州東

  咸亨二年又徙盤龍山側載初元年又徙張儀故城即今治也宋史地理志閬州淳祐三年移治大

  𫉬山城邑考府城舊為土城在嘉陵江北岸與錦屏山相峙相傳漢建安中劉璋所築元末明玉珍

  始移而西按水經注閬水經閬中縣東漢城本在漢水之東蓋自宋末移治之後元雖移還故縣不

  復故治故改治於江北實非漢城故址城邑考謂即劉璋所築非也奉國故城在蒼溪縣

  東隋書地埋志巴西郡統奉國縣梁置白馬義陽二郡開皇初郡廢並廢義陽縣入焉舊唐書地理

  志奉國縣後魏分閬中置武徳七年屬西平州貞觀元年還屬隆州寰宇記縣在閬州東北九十四

  里梁武帝於此置白馬義陽二郡魏恭帝二年廢義陽郡改爲奉國縣屬白馬郡以此地始來附於

  魏故以奉國爲名輿地紀勝熙寕八年徙治重錦元史地埋志至元二十年併奉國入蒼溪

  國故城在南部縣西北漢置寰宇記充國故城在新井縣東北二十八里東北去閬中六十

  里李雄亂後其城遂廢 按充國縣見漢志而後漢志作永元二年分閬中置蓋後漢初省入閬中

  和帝復置也興安故城今廣元縣治東晉太元中置縣屬晉夀郡蕭齊分置東晉壽郡

  後魏置西益州西魏改利州隋改興安縣曰綿谷唐宋因之元和志利州東北至興元府四百九十

  里東至集州三百里西至龍州四百里西北至文州四百九十里本晉晉夀縣梁天監中入魏置西

   益州大同六年乂克之改為黎州武陵王蕭紀僣號於蜀以席嶷為黎州刺史嶷反州屬魏復改為

   西益州三年改為利州隋大業三年改為義城郡武徳元年又改利州綿谷縣郭下本漢葭萌縣

   地晉孝武分晉夀縣置興安縣隋開皇十六年為綿谷縣因縣東南綿谷為名州城西臨嘉陵江

   大象二年王謙據 益州叛遣達奚惎攻利州於子城南北起土山援 軍至惎敗走今太城内東西

   南北有大池達奚惎取土處也寰宇記齊明帝永泰二年分晉夀郡之興安縣置東晉夀郡於烏奴

   城北一里即今利州是也平蜀故城在廣元縣東南元和志裔山縣西北至利州一百十

   五里漢葭萌縣地後魏於今縣西南十五里置義城縣隋義寕二年改名義清縣天寶元年改名裔

   山以縣北三十里有可裔山為名縣城治北崖山武德四年築惟三西有城皆臨絶險南面因險

   不更築城九域志乾德三年改裔山曰平蜀熙寕三年省入嘉川益昌故城今昭化縣

   治元和志縣東北至利州四十五里漢葭萌縣地舊唐書地理志後魏分晉夀置京兆縣後周改為

   益昌 按宋齊二志白水郡皆領益昌縣而魏志南白水郡領京兆縣蓋宋分晉壽置益昌魏改益

   昌為京兆耳舊唐志得之猶未甚悉寰宇記謂本岐坪縣誤晉夀故城在昭化縣南古

   苴侯國秦漢葭萌縣也華陽國志昔蜀王封其弟葭萌於漢中號曰苴侯命其邑曰葭萌苴侯與巴

   王為好巴與蜀讐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永救於秦秦遂滅蜀因取苴巴分置郡縣漢建安十

   八年劉先主自葭萌南攻劉璋留中郎将霍峻守葭萌城璋遣將由巴閬水改峻𡻕餘不能拔為峻

   所敗成都既定先主更葭萌曰漢壽晉書地理志泰始三年改漢壽為晉壽後孝武分置晉壽郡水

   經注西晉壽郡蜀王弟葭萌所封為苴侯邑故遂城為葭萌矣元和志晉壽故城在益昌縣東南五

   十里輿地紀勝益昌東南沿江有平田號黄金壩即故晉壽故城基 按宋齊志皆作晉夀郡而水

   經注謂之西晉壽魏書地形志益州有西晉壽郡領隂平一縣蓋因當時分東界為東晉壽遂以此

   為西晉壽也白水故城在昭化縣西北漢置白水縣屬廣漢郡蜀漢分屬梓潼郡晉屬

   晉壽郡宋置白水郡後魏為南白水郡梁置平興郡兼置北益州隋開皇初郡廢縣改名平興十八

   年又改曰景谷屬義城郡唐武德四年又於縣置沙州貞觀元年州廢屬利州寶厯元年省尋復置

   五代時廢水經注白水東南徑白水縣故城東即白水郡治也元和志景谷縣東南至利州六十六

   里漢白水縣地宋元嘉十七年氐人楊難當軍克葭萌關因分白水置平興縣周置沙州隋改為景

   大業二年廢沙州縣屬利州縣城本平興城楊難當所築削山為城城三角中有井傅豎眼所穿

   九域志昭化縣有白水鎮明統志沙州城在昭化縣白水鎮周廻五里縣志景谷廢縣在今縣西北

   一百里漢白水縣又在其北諾水故城今通江縣治舊唐書地理志漢宣漢縣地梁分

   宣漢置始寕縣魏分始寕置諾水縣後省武德八年復分始寕東境置壁州及諾水縣今州所治寰

   宇記壁州西至巴州一百五十里漢宕渠縣地後魏大統中於今州理置諾水縣屬遂寕郡隋開皇

   三年省諾水縣入始寕縣大業三年以始寕屬巴州唐武德八年於後魏諾水城再置諾水縣仍於

   縣理立壁州天寶元年以邑枕巴江改為通江縣文獻通考宋開寶五年廢壁州尋復熙寕五年廢

   州以通江隸巴州舊志元志云宋為上通江下通江二縣蓋宋末所分元至元二十年併入曾口後

   復置舊治趙口坪明洪武中徙今治有廢通江縣在今縣東九十里蓋即宋末之下通江也又有大

   城在縣東百里許白石廢城之上四圍石壁可容萬人其建置無考難江故城在南江縣

   治梁置難江縣西魏改盤道在今縣南巴州界周復置難江縣及集州平桑郡於此寰宇記集州正

   南微西至巴州一百八十里西至利州三百里北至興元府二百七十里漢宕渠縣地後魏景明中

   於巴嶺南置洋州其章平桑三 郡大統中山南覆没梁大同中又於巴嶺側立安 寕敬水平南三郡

   仍立東巴州領之州理為木馬按木馬地名在今洋州界無復遺址魏恭帝二年改東巴州為集州

   以東北集川水為名人户寡少𭔃理梁州周天和五年移集州於巴嶺南又置難江縣為州理因江

   水難涉故以為名隋大業二年廢集州以難江屬漢川郡仍於廢州城置公山鎮唐武德元年廢鎮

   復於難江縣置集州宋史地理志巴州難江縣舊隸集州熙寕五年來屬舊志元至元二十年省入

   化成明正德十一年於故址置縣改名南江漢徳故城在劒州東北蜀漢置屬梓潼郡

   晉宋齊因之後省元和志漢德故城一名黃蘆城在普安縣東北四十六里三面並阻絶澗惟西面

   少平周迴百五十步新巴廢郡在劒州西北舊志按沈約宋志梁州有新巴郡晉安帝分

   巴西置領新安晉城晉安三縣又益州有南新巴元嘉十二年於劒南置領新巴晉城晉安漢昌

   桓陵綏德六縣南齊志新巴郡亦治新巴而南新巴郡𭔃治陰平魏收志益州新巴郡治新巴隋志

   後魏新巴郡治晉安在今昭化縣界蓋周時移治廢新巴入之也新得廢州在巴州東

   元史地理志保寕路初領新得小寕二州後併入閬中縣 按元統志蓬州東北至新得州三百里

   又儀隴縣東南至小寕州一百五十里蓋皆在今巴州東南界蒼溪故縣即今蒼溪縣治

   寰宇記縣在閬州西北五十七里漢閬中縣地後漢永元中於今縣北巴嶽山側置漢昌縣隋開皇

   四年移理曲肘川即今縣是也十八年改漢昌縣為蒼溪因縣界蒼溪谷為名 按晉志巴西郡領

   蒼溪縣舊志宋元嘉八年併入漢昌有廢縣在今縣西南今考宋書州郡志無此縣而隋志舊唐志

   寰宇記皆言隋改漢昌為蒼溪疑修晉志者以隋縣誤入後人又因此附㑹然不可考矣南充

   國故縣今南部縣治譙周巴記後漢初平四年充國為南充國縣隋書地理志巴西郡統

   南部縣舊曰南充國梁曰南部西魏置新安郡後周郡廢寰宇記南部縣在閬州東南七十里漢充

   國縣地梁於此置南部郡周閔帝元年罷郡立南部縣屬盤龍郡以地居閬中之南改曰南部舊志

   宋端平兵亂縣無定治寶祐中嘗移治縣南跨鼇山元復還故治 按寰宇記此條與隋志不同今

   建置從隋志思恭廢縣在閬中縣東南唐武德元年閬中縣置屬隆州七年省入閬

   中舊志在今縣東南思恭山側岐坪廢縣在蒼溪縣東北一百里寰宇記縣在閬州東北

   一百六十里漢葭萌縣地宋分置宋安縣屬宋熙郡後魏廢帝三年改宋安為岐坪隋開皇三年

    縣屬利州唐 武徳七年又割岐坪及義清縣置西平州貞觀二 年州廢屬利州開元二十三年割屬

    閬州唐書地理志岐坪縣寶厯元 年省入奉國蒼溪天復中王建復表置九域志熙 寕三年省岐坪

    縣 爲鎮入 奉國新 政廢縣在南部縣東南唐書地理志閬州新政縣本新城武德四年

    南部相如 置避隱太子名更寰宇記在閬州東南一百四十 里漢充國縣地輿地紀勝元豐五年

    治晉安 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十 年併新政入南 部縣舊志在縣東南五 十里新  井廢縣

    在南部縣西 舊唐書地理志閬州新井縣漢充國縣北武德元 年分南部晉安二縣置寰宇記在閬

    州西南九十里 縣界頗有鹽井因名元史地理志至元二 十年併新井入南部縣 晉  安廢

    縣在南部縣西北 晉置西充國縣屬巴西郡 劉宋曰西國縣屬北 巴西郡西魏改晉城唐改 晉安

    宋省隋書地理志 巴西郡統晉城縣舊曰西充國梁置木蘭郡西魏 廢郡改縣名寰宇記晉安縣在

    閬州西七十里本閬 中縣晉於此置晉安縣按 賈耽四夷縣道記云梁 於此置金遷戍周閔帝改 爲

   金遷郡仍置晉安晉城西水三縣屬焉郡理晉安開皇三年罷郡仍省晉安縣自今縣東十四里

   移晉城縣於晉安舊理唐武德四年改晉城爲晉安縣即今理也九域志熙寕三年省晉安縣爲鎮

   入西水舊志晉安廢縣在今南部縣西北四十里 按寰宇記此條亦與隋志不同西水廢

   縣在南部縣西北隋書地理志巴西郡統西水縣梁置掌天郡西魏改曰金遷隋開皇初郡廢寰

   宇記縣在閬州西一百二十里亦漢閬中縣地梁大同中於今縣西北三十五里置掌天戍後魏廢

   戍周閔帝元年改爲西水縣以界内西水爲名隋大業元年移於今理輿地紀勝圖經云大業中以

   水泛漲徙治彭定故宅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十年併西水入南部舊志在縣西北一百四十里

   川廢縣在廣元縣東宋書州郡志梁州宋熙郡太守徐志新置領與樂歸安宋安元壽嘉昌

   五縣魏書地形志益州宋熙郡領興樂元壽二縣隋書地理志義城郡嘉川縣舊置宋熙郡開皇初

   廢寰宇記嘉川縣在集州西一百五十里漢葭萌縣地宋武帝於此置宋熙郡及興樂縣後魏恭帝

   元年改為嘉川縣取嘉陵江所經為名隋開里三年罷郡以縣屬利州唐貞觀二年改屬靜州十七

   年復屬利州永泰元年割屬集州九域志咸平五年改屬利州在州東一百十里縣志元省入綿谷

   縣今名嘉川鄉 按齊書州郡志郡治興平即興樂之訛也通平廢縣在廣元縣東南

   唐置寰宇記廢通平縣在集州西一百十五里梁大同六年於此置池川縣屬木門郡隋開皇初省

   為池川里唐武德元年復分清化西北界置狄平縣屬靜州二年改為地平縣取天成地平之義七

   年以靜州自木門故城移理於此貞觀十七年靜州以縣屬集州永泰元年改為通平縣乾徳五

   年併入嘉川舊志廢縣在今縣東南一百六十里 按唐書地理志通平寶厯元年省與寰宇記不

   合蓋其後復置宋始廢也華陽廢縣在廣元縣北隋書地理志綿谷縣有華陽郡梁置華

   州西魏並廢 按宋書州郡志梁州有華陽郡徐志新置寄治州下領華陽與宋宕渠嘉昌四縣蓋

   劉宋置郡本在南鄭齊梁時徙而西南也葭葫廢縣在昭化縣南宋書州郡志南新巴郡

   領晉安縣舊志晉安帝置隋書地理志義城郡葭萌縣後魏曰晉安置新巴郡開皇初廢十八年縣

   改名焉元和志縣北至利州一百五十里漢葭葫縣地東晉於今縣南置晉安縣隋改為葭萌取漢

   舊縣名也九城志在利州南八十五里元史地理志元初併葭萌縣入昭化 按此縣乃漢葭萌南

   境隋始名為葭萌元和志明白可證或以為即漢葭葫者誤魚盤廢縣在昭化縣西北

   梁時置魚石洞戍大寶初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乾運攻楊法琛於平興法琛退保魚石洞即此西魏置魚盤縣隋大業

   初省入景谷縣唐書地理志景谷縣西北有魚老鎮城即故魚盤也化成廢縣今巴州治

   寰宇記巴州西至閬州二百十里東南至達州二百七十里西南至蓬州二百十里漢宕渠縣地後

   漢分置漢昌縣即今州理也四夾縣道記云李壽時為獠所據至宋末乃於巴嶺南置歸化郡齊因

   之梁置歸化木門二郡後魏正始元年於漢昌縣理置大谷郡帶防兵以鎮撫之延昌三年於大谷

   郡北置巴州取古巴國為名隋改清化郡唐後為巴州理化成縣本後漢漢昌縣梁普通六年於梁

   大溪西三里置梁大縣屬大谷郡周大象二 年改梁大縣為化成以縣南化成山為名明統志 洪武

   九年改巴州為縣以化成縣省入其章廢縣在巴州東梁置隋屬清化郡唐屬巴州宋

   省通典本漢宕渠縣地寰宇記在巴州東三十里普通六年於此置哀戎郡以哀戎水為名又置

   其章縣取縣東八里其章山為名隋開皇三年郡以縣屬巴州唐寶厯元年廢尋復置宋史地理

   志熙寕五年省其章縣為鎮入曾口輿地紀勝在曾口縣東北三十里 按舊唐書地理志作奇章

   太和中牛僧孺為相封奇章公即此曾口廢縣在巴州東南梁置隋屬清化郡唐屬巴州

   宋元因之明初省舊唐書地理志隋縣治戴公山神龍元年移治曾溪寰宇記在巴州東南四十里

   漢宕渠縣地宋末於此置歸化郡以撫獠户梁普通六年於郡理置曾口縣以曾口為名後魏因而

   不改開皇三年廢歸化郡以曾口屬巴州九域志在州東三十里歸仁廢縣在巴州東

   南梁置平川縣周改曰同昌隋又改曰歸仁屬清化郡唐屬巴州宋省寰宇記廢歸仁縣夜曾口縣

   東八十里漢宕渠縣地梁普通六 年於此置平 川縣因縣界平州水為名隋開皇九 年改為歸仁 縣

   乾德四年入曾口縣恩陽廢縣在巴州西北寰宇記在州西北四十一里漢閬中縣

   地梁普通六 年分閬中置義陽郡又於郡理 置義陽縣因界内 山為名屬巴州後魏以郡屬江 州恭

   帝改江州為方州周天和二年廢方州以郡屬己州隋開皇三年罷郡十八年改義陽縣為恩陽縣

   唐書地理志貞觀十七年省萬𡻕通天元年復 置九域志在巴州西北三十里輿地紀勝縣城在 義

   陽山上四面懸絶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十年併恩陽入化成清化廢縣在巴州寰宇記

   在巴州西北六十里漢葭萌縣 地梁普通 六年於今縣北二十里置木門郡又於 郡置伏强 縣並因

   山為名隋開皇初罷郡以縣屬巴州七年改伏强縣為清化縣唐武德元年於此置靜州六年徙州

   就理地平縣貞觀元年清化 縣自木門城移於今理九域志咸平二年以清化 縣屬集州熙寕三年

   省為鎮入化成輿地紀勝故靜州城在恩陽縣北五里七盤廢縣在巴州寰宇記在州

   西北一百二十里唐久視元年於七盤山東南置因山爲名九域志宋熙寕三年省爲鎮入恩陽

   盤道廢縣在巴州北寰宇記廢盤道縣在清化縣東四十里漢宕渠縣地宋末於今縣西

   南十里置北水郡梁普通六年於北水郡置難江縣因難江水爲名梁末其地内屬後魏恭帝三年

   改難江爲盤道縣因龍腹山道路盤屈爲名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巴州唐貞觀十一年自故城

   移縣於今理寶厯九年併入恩陽縣長慶中復置乾德四年併入清化縣九域志化成縣有盤道鎮

   巴東廢縣在通江縣東寰宇記廢巴東縣在壁州東一百四十里本漢宕渠縣地唐開元

   二十三年壁州三縣耆老狀論太平曲水王福村界東南連通州即爲浮游所集州縣不便請置邑

   就以撫之由是勅置太平縣因取彼太平川以爲名天寶十年改爲巴東縣以處巴江之東爲名乾

   德四年併入通江 按舊唐志寰宇記皆作巴東新唐志作東巴又新唐志皆云天寶元年改名而

   寰宇記作天寶十年疑訛廣納廢縣在通江縣南寰宇記廢廣納縣在壁州南五十里漢

   宕渠縣地後為始平歸仁二縣地唐武德三年二縣地置廣納縣以縣界廣納溪為名寶厯元年

   九月山南西道節度使裴度奏廢縣為鄉六併入白石諾水二縣大中初復置乾德四年併入通江

   九域志通江縣有廣納鎮 按通考作乾德五年符陽廢縣在通江縣北寰宇記在壁

   州北七十里晉宋為宣漢縣地後魏正始中置其章郡領符陽縣亦無人户𭔃理渠州後周天和五

   年開拓此地移其章郡及縣理於此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集州大業二年屬巴州唐書地理志

   壁州符陽縣武德元年隸集州八年來屬貞觀八年復隸集州長安三年來屬景雲二年又隸集州

   永泰元年來屬宋史地理志熙寕五年省符陽入通江白石廢縣在通江縣東北寰宇

   記在壁州東北一百里本漢宕渠縣地後魏於今縣西南十五里立白石縣因界内白石川為名屬

   其章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集州大業三年廢集州以縣屬巴州唐武德七年自魏所置縣移

   於今縣東南一里屬集州八年改屬壁州證聖元年又移於今理縣城南枕大溪北臨小澗宋史地

   理志熙寕五年省白石入通江長池廢縣在南江縣南後周置曲細縣隋開皇未改名長

   池屬清化郡唐武德初改屬集州貞觀六年省入難江平桑廢縣在南江縣西南唐武

   德元年析難江地置屬集州貞觀元年省二年復置六年又省入難江大牟廢縣

   江縣西南寰宇記廢大牟縣在集州西南一百十里巴州北六十里漢葭萌縣地隋為清化縣地武

   德元年分清化縣西界置大牟縣取縣東三里大牟山為名屬靜州貞觀十七年割屬巴州永泰元

   年割屬集州乾德五年併入難江縣普安廢縣今劒州治元和志宋置南安郡武陵三蕭

   紀改郡立安州後魏廢帝二年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故改安州為始州大業三年罷州為普安郡武

   德元年復為始州先天二年改為劒州取劒閣為名也普安縣郭下漢梓潼縣地宋於此置南安縣

   周改為普安寰宇記梁天監中於此置南梁州以其在梁州之南也梁末改為安州輿地紀勝有古

   基在劒門縣南二十里許自縣西南皆攀木緣磴至此稍平有豐碑隋開皇中立人謂之始州碑蓋

   隋時州治在此 按宋本紀元嘉十六年割秦州之南安屬益州而州郡志仍屬秦州元和志謂宋

   置南安縣周改普安今宋志領桓道中陶二縣無南安縣齊志郡始治南安隋志作西魏改普安説

   各不永歸廢縣在劒州東南南齊僑置白水縣屬南安郡西魏改曰永歸隋屬普安

   郡唐屬劒州宋省元和志縣西北至劒州五十三里漢梓潼縣地寰宇記在臨津縣北四十九里臨

   津縣地九域志乾德五年入劒門縣舊志今為永歸壩臨津廢縣在劒州東南元和志

   縣北至劍州一百三十里漢梓潼縣地南齊置胡原縣隋開皇七年改為臨津寰宇記本邑南閬州

   之界壤舊圖經云梁天監十八年分閬中於此置胡原縣屬巴西郡隋改臨津以其俯臨津水為名

   九域志宋熙寕五年省為鎮入普安輿地紀勝廢為漿池鎮黃安廢縣在劍州南隋書

   地理志普安郡黃安縣舊曰華陽西魏改焉又置黃原郡開皇初郡廢元和志縣北至劒州一百四

   十里本漢梓潼縣地宋於此置華陽縣屬南安郡後魏靜帝改為南安周武帝改為黃安寰宇記普

   成縣在劎州南一百二十里梁置梁安縣後周天和中改黄安唐未又改普成又廢華陽城在普成

   縣南四十里宋大明中置後魏元年廢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十年併普成入普安武連廢

   縣在劒州西南劉宋僑置武功縣西魏改武連隋屬普安郡唐屬劒州宋因之元省隋書地理志

   普安郡武連縣舊曰武功置輔劒郡西魏改郡曰安都縣曰武連開皇初郡廢元和志縣東北至劒

   州八十五里漢梓潼縣地宋元嘉中於縣南五里僑置武都郡下辯縣又改下辯僑置武功縣周明

   帝改武功為武連寰宇記廢下辯城在武連縣南五里臨小潼水益州記云宋元嘉二十九年以武

   都流人於下辯縣安置隋大業九年移於今理舊志廢縣在州西南與梓潼接界今為武連驛 按

   晉書地理 志梓潼郡領武連黄安二縣宋齊志皆無之元和 志通典寰宇記諸書亦並不云晉有此

   縣蓋晉志成於唐人或誤以隋縣為古縣也始平廢縣在劒州北劉宋置屬始平郡後

   魏屬南白水郡後廢水經注清水逕始平僑郡南即此劒門廢縣在劒州東北元和志

  縣西南至劒州六十里漢葭萌縣地聖厯二年分普安永歸隂平三縣置因劒門為名寰宇記本漢

  梓潼縣地諸葛武侯相蜀於此立劒閣以大劒山至此有隘束之路故曰劒門九域志縣在州東北

  五十五里景德三年隸劒門關熙寕五年復隸州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十年併劒門入普安 按晉

  志梓潼領劒閣縣又云桓温平蜀又於晉壽置劒閣縣孝武帝罷蓋即唐劒門縣地也始寕

  舊縣在巴州東寰宇記在其章縣東南十五里漢宕渠縣地梁普通六年置縣並置遂寕郡又

  於郡理置始寕縣因山為名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巴州唐貞觀八年移於今理宋乾德四年

  入其隆城在府城東後魏獠傳正始後以梁益二州控攝險遠乃立巴州又立隆城鎮孝

  昌中魏子建啟以鎮為南梁州舊志按通鑑立鎮永安二年西魏改南梁為隆州亦以隆城為名

  也寰宇記引後魏典畧云此州故有隆城堅險因置隆州即此張儀城在府城東二十里明

  統志秦時築舊有張儀廟唐載初元年嘗徙閬中縣於此縣志在今白沙鎮亦曰白沙壩大𫉬

   城在蒼溪縣東南大𫉬山上宋紹定中都統孫臣王堅所築淳祐三年兵亂制置使余玠修築此

   城為閬州治以蒼溪縣為𠋣郭後元兵取雅州至閬之大𫉬山降其城城因石巖為之中通四門周

   十里明崇禎十三年知縣沈國復修之方州城在蒼溪縣東北方山上後魏置江州恭帝

   改方州周天和二年廢唐武德三年又置八年廢詳見恩陽廢縣下譙王城在南部縣西輿

   地紀勝在新井縣北二十里譙縱所築小劒城在昭化縣元和志在縣西南五十一里去

   大劒戍四十里謂之劒閣道自縣西南踰小山入又劒口即秦使張儀司馬錯伐蜀所由路也亦謂

   之石牛道又有古道自縣東南經益昌戍又東南入劒州普安縣界即鍾㑹伐蜀之路也東洛

   城在昭化縣西北劉宋置戍於此西魏置東洛郡周省入景谷縣志東洛城在縣西北四十里

   白壩城在昭化縣西北唐書大厯十四年南詔與土番入寇一趨扶文掠方維白壩地理志

   景谷縣西北有白壩鎮城舊志在今縣西北一百三十里平梁城在巴州西二十五里平梁

  山上宋淳祐中都統張實築取平定梁州之義為名得漢城在通江縣東得漢山上有三門

  其東二十里山頂上又有石城周三里相傳三國時築謂之擂鼓城景谷道在昭化縣西北

  魏景元初伐蜀鄧艾自隂平由景谷道旁入元和志隋景谷縣因縣北景谷為名石牛道

  在劒州東北華陽國志秦惠王謀伐蜀乃作石牛五頭朝瀉金其後曰牛便金蜀人悦之有養卒百

  人使之請石牛惠王許之乃遣五丁迎石牛入蜀周慎靚王五年秦大夫張儀司馬錯等從石牛

  道伐蜀滅之元和志即劒閣道也石亭戍在廣元縣北魏書地形志東晉壽郡領石亭縣

   按魏書正始二年邢巒取溪中諸城戍梁晉壽太守王景允屯據石亭水經注漢水西逕石亭戍

  皆即𨳩遠戍在劒州東北元和志鍾㑹故壘 一名開遠戍在普安縣東北五十三里亦名

  空冢戍昔鍾㑹軍至此既度劒閣居死地遂倒糧掘冢決為死戰既無所埋故曰空冢後魏改名開

  逺戍輿地紀勝縣北三江合流上有一峰謂㑹屯兵處又姜維壘在縣東北四十八里大劒鎮

  臺鄉在南部縣西北輿地紀勝唐何煥家於西水平亭鄉開元中為殿中侍御史知名明皇賜

  其鄉名曰柏臺鮮于仲通故里在南部縣東南六十里廢新政縣東十里報本院

  二龍里在南部縣西新井廢縣唐任畹任疇所居陳氏石室在南部縣西宋陳堯

  叟兄弟讀書處范目故宅在閬中縣輿地紀勝在縣南十餘里高祖廟側𡊮天綱

  宅在閬中縣輿地紀勝在縣東盤龍山側天后故宅在廣元縣北輿地紀勝在利州

  北一里報恩寺又有梳洗樓在州西北渡江二里閬苑在閬中縣西故城内輿地紀勝唐初

  魯王靈䕫滕王元嬰相繼鎮是州以衙宇卑陋遂修飾宏大之擬於宫苑謂之隆苑後避明皇諱改

  為閬苑中有五城宋德之為守又建碧玉樓於西城之西南隅亦名十二樓以成閬苑之勝概舊志

  碧王樓今名過街樓治平園在府城内方輿勝覽治平初太守朱壽昌築東園於牙城之東

  中有郎官菴三角四照紅藥之亭清風明月之臺錦屏閣花塢柳塢曲池文與可嘗賦十詠詩

  經樓在府城内輿地紀勝雍子儀元祐中家於將相坊築㑹經樓經史子集京本蜀本浙本各

  一本總三萬餘卷蘇軾為題閣額范百祿以下皆有詩蒲宗孟為記敵萬樓在府城内輿地

  紀勝在郡城内張翼德雄威廟門之上東樓在府城南嘉陵江上唐杜甫詩層城有高樓制

  古丹艧存迢迢百尺餘豁達開四門南樓在府城南明統志據江山之㑹唐滕王元嬰建

  甌樓在巴州輿地紀勝在巴州治綠淨亭東唐張署有擊甌樓賦并序署諸父禕從僖宗入蜀

  故署避難於此思賢樓在劒州東北七十五里劒門關水門上有張載李白杜甫柳宗元畫

  堆香閣在府城内與敵萬樓對錦屏閣在府城北明統志與錦屏山對因名

  雲間閣在巴州輿地紀勝在巴州南龕山絶頂取杜甫九日𭔃嚴大夫詩遥知簇鞍馬囘首

  白雲間之句飛仙閣在劒州北杜甫飛仙閣詩土門山行窄微逕縁秋毫棧雲闌干峻梯

  石結構牢方輿勝覽在梁州將相堂在府城南台星巖明統志即陳堯叟兄弟讀書之所

  巖上刻三相堂字淳熙中太守呉昭夫重新之扁為將相堂整暇堂在閬中縣北十里宋

  建黄庭堅有記奪錦亭在府城東八里明統志錦屏紫翠時人爭觀因名紫微亭

  在府城南南巖上明統志宋陳堯叟兄弟嘗讀書於此御書賜名曰紫微亭捧硯亭

  城南南巖上明統志宋司馬池嘗攜其子光游此因賦詩命光捧硯後遂以捧硯名亭滕王

  亭在閬中縣北玉臺山上方與勝覽唐滕王元嬰建在玉臺觀杜子美詩所謂君王臺榭枕巴山

  者是望鶴亭在蒼溪縣治東明統志宋吕遊問有詩放船亭在蒼溪縣東臨

  嘉陵江杜甫詩送客蒼溪縣山寒雨不開直愁騎馬滑故作放船回後人建亭因名飛霞亭

  輿地紀勝在巴州南龕山路窮絶處有仙人搗練石在其旁折柳亭輿地紀勝在巴州西

  門外自昔如京師之路巴州柳風致絶殊太守鄭淵愛之因以名亭取折柳贈行之意流觴

  亭在巴州西西龕山上唐嚴武建駕鶴亭在巴州北王望山重陽亭在劒州東

  方輿勝覽在郡東山之陽唐大中閒太守蔣侑創李商隱作銘占星臺在閬中縣東盤龍山

  上唐𡊮天綱築以占天象遺址尚存望鄉臺在廣元縣南九城志利州有望鄉臺舊志在今

  縣南三十里唐武元衡送柳郎中詩望鄉臺下秦人去即此藥臺在昭化縣西明統志竇子

  明丹竈存焉其臺與鑪皆鐫石甃成工極精巧非今人所能玉女臺在劒州北輿地紀勝

  在大劒山絶頂峭壁干仞下瞰古道行人如蟻相傳有玉女煉丹於此

 ︹關隘︺梁山關在閬中縣東十里靈山下與梁山相連因名和溪關在閬中縣東南

  二十里路通達縣巴州南津關在閬中縣南臨嘉陵江有南津渡已滴水𨵿

  中縣北玉臺山下又土地關在縣北二十里與蒼溪羅石鋪接界鋸山關在閬中縣東北

  五里盤龍山後為漢沔要衝之路小土地關在蒼溪縣東南三十里又鐵山關在縣西

  五十八字關在蒼溪縣北八十里舊有巡司久裁又龍山關亦在縣北二郎關

  在廣元縣南五里相傳昔有趙二郎昱者屯兵於此因名又梅嶺關在縣西南望雲關

  元縣北四十五里山𫝑高聳上接雲霄今名望雲鋪設馬驛於此南接問津驛北接神宣驛

  天關在廣元縣北朝天嶺上潭毒關在廣元縣北九十里潭毒山下七盤關

  在廣元縣北一百六十里七盤嶺上明初與二郎百丈諸𨵿皆有兵戍守渡口關在昭化縣

  東二里拮柏渡北梅樹關在昭化縣東南四十里梅樹嶺大路明正德中置嵐溪

  關在昭化縣南八十里或曰嵐埡子亦名弔埡子止容一人魚貫而上天雄關在昭化縣

  西南五里劒州大路俗名五里埡石門關在昭化縣西南元和志在景谷縣南八十里因

  山為阻昔諸葛亮鑿石為門因名白水關在昭化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故白水縣界華陽

  國志白水縣有關尉東接陰平西達平武北連文縣最為要隘 本朝雍正七年設巡司於此乾隆

  九年馬度關在巴州東二百二十里接東鄉縣界相近又有長樂關皆明嘉靖中置又

  有望星關在州東北四百里接陜西西鄉縣界黄城關在巴州東南萬山中嶃巖四絶箐莽

  深曲明嘉靖中建與達縣龍船關相爲犄角鳳嶺關在巴州西一百五十里接營山縣界

  白楊關在通江縣東三百四十里自陜西西鄉縣入蜀路羊圈山關在通江縣

  北四百里大巴山中接漢中府南鄭縣界明嘉靖中置巡司久裁縣境又有土地望星等關皆自秦

  八蜀路也壩關在通江縣東北二百里自漢中入蜀之路明成化中置巡司 本朝康熙

  中裁雍正八年乾隆元年竹峪關在通江縣東北二百八十里自陜西紫陽入蜀

  琉璃關在南江縣東十里關口有石磴巉巖峻險米倉關在南江縣北百里舊

  置於小巴山絶頂後徙大巴山之麓明嘉靖八年置巡司久裁又大小巴山之間有巴峪關亦嘉靖

  中置又大壩關在縣西北明移米倉巡司於此今裁樗林關在南江縣東北八十里兩山夾

  峙懸崖爲道又梧桐關與樗林關對峙劒門關在劒州東北六十里即劒閣道也唐置大

  劒鎮後設關於此元和志大劒鎮在普安縣東北四十八里開遠戍東十一里姜維拒鍾㑹壘也梁

  時於此置大劒戍其山峭壁千丈下瞷絶澗飛閣以通行旅又劒閣道自利州益昌縣界而南十里

  至大劒鎮而合今驛道秦惠王使張儀從石牛道伐蜀即此後諸葛亮相蜀又鑿石架空為飛梁閣

  道以通行路方輿勝覽蜀先主以霍峻為梓潼太守是時有閣道有閣尉諸葛亮於此置劒門隋置

  閣之地皆有關官而於二劒尚未置關唐置劒門縣劒門始置關又有大劒鎮小劒戍宋平蜀以劒

  門縣隸劒門關兵馬都監主之中興以後劒門關亦列在利州路十七郡之數舊志明洪武末關廢

  嘉靖二十一年重立關以百户守之本朝雍正七年置巡司乾隆元年 羊 谷口隘

  在通江縣東北三十里苦竹隘在劒州北小劒山頂四際㫁崖前臨石壑宋末置戍於此

  亦名苦竹寨百丈關巡司在廣元縣東南一百六十里 本朝雍正七年

  天鎮巡司在廣元縣北六十里 本朝雍正七年神宣驛巡司在廣元縣

  東北一百二十里 本乾隆二十一年江口鎮巡司在巴州南一百八十里

  本朝乾隆十九年置耀池鎮在閬中縣南六十里明初置税課局於此久廢青山鎮

  在蒼溪縣西三十里為西路之衝唐貞觀中最盛又有地擀鎮在縣東北為東路之衝明洪武中最

  望喜鎮在昭化縣南江水折而東流處蓋即唐望喜驛元微之有望喜驛詩九域志昭

  化縣有昭化望喜白水三鎮龍關鎮在巴州東三百六十里州判駐此毛浴鎮

  在通江縣東二十里 本朝康熙二年設守備駐此嘉慶十年移駐通江縣城漢王寨

  化縣北五十里相傳漢高帝駐兵處虎頭寨在巴州西輿地紀勝在恩陽縣西三十里以山

  𫝑如虎頭故名相傳張飛拒張郃於此花石寨在通江縣東四十里又馬鞍山在縣東七

  十里船頭寨在縣西八十里諸葛寨在南江縣西百里高五十餘丈可容萬人四壁峻拔

  惟一面有鳥道可上其頂有泉四時不竭相傳諸葛武侯曾駐兵於此來蘇寨在劒州東

  八十里宋乾德三年伐蜀别將史延徳由此克劒門木馬寨在劒州東南九十里其地有木

  馬嶺置寨其上後唐長興初石敬塘前鋒拔劒州董璋自閬州率乒屯木馬寨即此輿地紀勝有木

  馬山在普成縣距停舟山五里研石寨在劒州北三十五里宋淳化五年王繼恩討李順由

  小劒門入研石寨即此蘆塘寨在劒州東北大劒山頂險不可登即董璋所置七寨之一

  龍門閣在廣元縣北千佛巖側唐杜甫詩清江下龍門絶壁無尺土危途中縈盤仰望

  垂綫縷滑石欹誰鑿浮梁褭相拄方輿勝覽馮鈐幹云其他閣道雖險然在山腰亦微有徑可以增

  置獨此閣石壁斗立虚鑿石竅而架木其上尤為險絶石櫃閣在廣元縣北二十五里唐

  杜甫有詩又飛仙閣在縣北四十里下臨碧潭懸棧而行若飛山然又天河閣在縣北七盤嶺

  鳴閣在昭化縣西北二十里俗名馬頭寨後漢建安二十二年先主遣陳式等絶馬鳴閣道魏

  將徐晃擊破之曹操曰此閣道乃漢中險要之咽喉即此又有牛頭山閣亦在縣西北皆閣道之險

  思依堡在南部縣西北思依山隆山驛在閬中縣南六十里又舊有錦屏驛

  在縣東富春門外久裁又雙山驛在縣北十五里明初置後廢紫石驛在縣北一百四十里明正德

  十年改設柏林遞運所於此皆久廢施店驛在蒼溪縣東七十里又槐樹驛在縣北二十里

  舊皆馬驛久裁蒼溪驛在蒼溪縣西北又高橋驛在縣西北六十里舊皆水驛久裁

  邊驛在南部縣西八十里舊為馬驛今裁又有盤龍水驛在縣東二十五里明嘉靖中徙於廣

  富村驛在南部縣西一百四十里舊為馬驛久裁 本朝乾隆三十三年置縣丞駐此

  問津驛在廣元縣城内去望雲關四十五里南至昭化驛五十里圓山驛在廣元縣

  南七十里水驛也嘉陵古驛在廣元縣西二里唐時驛道也籌筆古驛

  元縣北八十里相傳諸葛亮出師堂駐軍籌畫於此唐李商隱羅隱皆有詩輿地紀勝在利州北九

  十九里舊志今有朝天廢驛即古籌筆驛也内漢中府襃城縣至朝天驛四百四十里自驛而南由

  蒼溪閬中潼川州以達成都自驛而西由劒門綿漢以達成都蓋鈐束之要地也明嘉靖中改建於

  昭化驛在昭化縣城内北接問津南接大木樹又虎跳驛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又龍潭

  水驛在縣東南五里大木樹驛在昭化縣西南四十里馬驛也武連驛在劒州南

  八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驛丞自神宣驛至此皆棧道所經柳池溝驛在劒州西

  南四十里宋置柳池鎮南至武連驛四十里劒門驛在劒州東北六十里 本朝乾隆二

  十七年置驛丞

 ︹津梁︺大安橋在閬中縣東南九里又有望月橋在縣東南七十里錦屏橋在縣南南津關外

  西水橋在縣南五十里金魚橋在南部縣南宋陳堯咨致仕歸母馮氏擊以杖墮所佩金

  魚因狀元橋在南部縣西門外以馬涓名又宏濟橋在縣西二十里石魚橋在縣西三

  十里西溪橋在縣西四十里流杯橋在南部縣北二十五里下有曲水石欄橋

   在廣元縣北千佛崖南輿地 紀勝在綿谷北一里自城北至大安軍界管橋欄 閣共一萬五千三百

   十六間其著名者為石欄龍洞将軍橋在廣元縣北四十里柳津橋在巴州西三里

   安濟橋在通江縣治南又縣西有萬益橋五馬橋在南扛縣西北道通通江

   侯橋在劒州東跨聞溪相傳諸葛亮所建又州西五里有平齊橋桔柏渡在昭化縣

   東北舊唐書明 皇紀天寶十五 年上次益昌縣渡桔柏江方輿勝 覽桔柏渡在昭 化縣今昭化驛有

   古柏土人呼為桔柏故以名潭舊志今在縣東北三里即嘉陵白水二江合流處杜甫桔柏渡詩青

   冥寒江渡駕竹為長橋唐宋以來皆造浮梁於此白沙渡在劒州北一百四十里接昭化

   縣界即清水江津濟處兩岸有白沙如雪杜甫有白沙渡詩

 ︹隄堰︺曲𮞉堰在昭化縣西北二里𮞉旋曲折其地多旱田三堆壩在昭化縣北二

   十五里江岸有大石 三堆因名舊志蜀人謂平川 為壩

 ︹陵墓︺︹漢︺譙元墓在蒼溪縣東北輿地紀勝在奉國縣北二十里土人稱為譙元壩︹三

  國︺︹漢︺張飛墓在閬中縣西故城中寰宇記在刺史大廳東二十步高一丈九尺 本朝

  乾隆四十三年重新之周植松柏築垣以謢費禕墓在昭化縣華陽國志禕葬晉壽縣山

  舊志在縣西關外︹魏︺鄧艾墓在劒州北二十里︹唐︺房琯墓在閬中縣城北

  杜甫有詩鮮子氏墓在南部縣東南六十里輿地紀勝去新政縣東十里對江報本院鮮

  于仲通叔明皆葬其旁有顔真卿韓雲卿所撰碑誌章懷太子墓在巴州輿地紀勝在

  巴州南一里︹宋︺陳堯叟墓在南部縣明統志在南部縣北八十里堯佐堯咨墓皆在

  其旁舊志堯叟墓在縣東南四十里堯咨墓在縣西三十里馬涓墓在南部縣北二十里

  朱勇墓在昭化縣北門外楊巨源墓在昭化縣北十里土基壩向佺

  墓在通江縣東六十里大鐘山佺通江人理宗時以武功贈團練使黃裳墓在劒州東

  北百二十里兼山之陽︹明︺趙炳然墓在劒州東卧龍山麓

 ︹本朝︺王起雲墓在閬中縣錦屏山北

 ︹祠廟︺張侯祠在閬中縣治北方輿勝覽在閬州治東祀蜀漢張飛舊志今名雄威廟各州縣

  多祀武侯祠在閬中縣南錦屏山祀蜀漢諸葛亮旁有杜甫祠忠義祠

  中縣西祀唐姚洪余公祠在蒼溪縣大𫉬城祀宋余玠顏魯公祠在南部縣

  離堆山上真卿為蓬州長史過離堆作記刻之石壁上宋元符中因立祠馬存為記靈應祠

  在巴州東老君山麓潭側祀龍神李杜祠在劒州北方輿勝覽在劒門關祀唐李白杜甫

  忠勤祠在劒州北一百二十里祀蜀漢姜維三景廟在府城中明統志三景宋神宗

  時安岳人伯曰思忠戰殁淯井仲曰思立戰殁熙河季曰思誼戰殁永樂後建廟於此譙元

  廟在閬中縣東一百二十里漢高帝廟在閬中縣南十數里西偃山下漢慈卿侯范目

  

 ︹寺觀︺大像寺在府城南後唐天成中建鹿苑寺在蒼溪縣北關外宋淳熙中建

  符寺在南部縣南唐咸通中建靈溪寺在廣元縣東一百六十里嘉川壩皇澤

  寺在廣元縣西嘉陵江岸九域志利州皇澤寺有唐武后真容殿武士彠爲利州都督生后於此

  輿地紀勝在州西告成門外名勝志即今之臨清門川主廟石城寺在昭化縣南一百里

  石成山宋建四面皆石其形似城嘉祐寺在通江縣治南唐中和中建初名龍興寺宋改

  聖夀寺在劒州治南宋嘉定中建玉臺觀在間中縣北玉臺山上唐滕王元嬰

  建 本朝康熙八年修雲臺觀在蒼溪縣東南雲臺山又名永安觀宋建靈雲觀

  在南部縣北二里宋建上真觀在廣元縣北金山環觀古柏鬱茂登高逺眺萬象羅列

  飛仙觀在廣元縣北二十五里江中一山如筍周圍浪湧中通一線行三里始達於觀觀後

  有仙應井太清觀在昭化縣西二十五里元建元妙觀在通江縣西三十里宋建

  仙女觀在劒州東北李宗諤圖經在普安縣東北五十里北崖頂唐先天二年置去觀一里

  渡仙女橋有燒丹臺

 ︹名宦︺︹三國︺︹漢︺張飛𣵠郡人先主定益州以飛領巴西太守曹操破張魯留夏侯淵張郃

  守漢川郃督諸軍下巴西進軍宕渠䝉頭盪石與飛相拒五十餘日飛率精鋭萬餘人從他道邀郃

  軍交戰山道窄狹前後不得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間道奔還巴土𫉬安

  霍峻枝江人先主襲劉璋留峻守葭萌城張魯遣將誘城峻曰頭可得城不可得後璋將向存

  等萬餘人由閬水上攻圍一年不能下峻兵纔數百人伺其怠𨻶選精鋭出擊大破之斬存︹南

  北朝︺︹宋︺姜道盛晉壽太守元嘉十八年氐賊楊難當寇漢中裴方明大破之於濁水

  道盛先登殞命詔襃其即戎著效臨財能清贈給事中賜錢十萬郭啓元晉壽太守有清

  節終始匪貳卒於官元嘉二十八年詔賜其家穀五百斛︹齊︺楊公則天水西縣人領宋熙

  太守氐賊李烏奴攻白馬成公則固守經時糧竭陷於寇抗聲罵賊烏奴壯之因圖烏奴謀泄逃歸

  高帝下詔襃美除晉夀太守在任清潔自守︹梁︺張齊馮翊人天監初巴西太守時南鄭没

  于魏乃置南梁州仰齊應贍又屢破魏傅豎眼元法僧兵齊在益部累年居軍中與士卒同勤苦自

  頓舍城壘皆委曲得其便調給衣糧資用又無困乏既為物情所附蠻獠亦不敢犯威名行於庸蜀

  十七年遷南梁州刺史︹魏︺崔士謙博陵安平人恭帝初轉利州刺史性明悟深曉政術

  吏民畏而愛之令狐整敦蝗人孝閔時遷始州刺史雅識情偽尤明政術恭謹亷慎所在見

  裴果聞喜人孝閔初除隆州刺史累性嚴能決斷每挫抑豪右申理屈滯厯牧數州號為

  ︹周︺豆盧勣徒河人大象中拜利州總管王謙作亂勣嬰城固守出奇兵擊之賊解去

  ︹隋︺顔之儀臨沂人開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靜夷夏悅之榮建緒無終人開

   皇中為始州刺史有能名︹唐︺李桐客冀州衡水人貞觀初巴州刺史清平流譽百姓呼為

   尹思貞長安人中宗時補隆州㕘軍晉安縣有豪族蒲氏縱横不法前後官吏莫能制

   州司令思貞推按發其姦贓萬計竟論殺之逺近稱慶于邵萬年人天寶末進士徙巴州刺

   史㑹𡻕饑部獠亂薄城下邵厲兵拒戰且遣使諭曉獠乞降邵儒服出賊見皆拜即引去何易

   于益昌令縣距州四十里刺史崔朴嘗乘春與賓屬泛舟出益州旁索民挽縴易于以百姓方耕

   蠶身引舟朴愧疾驅去鹽鐵官㩁取茶利詔下所在母敢隱易于以其毒民取詔焚之觀察使素賢

   之不劾也民有死喪不能具葬者以俸勅吏為辦召高年坐以問政得失凡鬬民在廷易于反復指

   曉枉直杖楚遣之不以付吏獄三年無囚督賦役不忍迫下户或以俸代輸饋給往來傳符外一無

   李繼容利州刺史昭宗時王連陷利州死之︹五代︺︹後唐︺姚洪長興初戍

   閬州董璋叛宻令人誘洪洪以大義拒之璋攻陷城執洪洪大罵曰爾為天子鎮帥何苦反耶吾可

   為天子死不能與人奴苟生璋怒令軍士封其膚然鑊於前自取啗食洪至死大罵不已︹後蜀︺

   張公鐸平樂人孟昶時授保寕節度使為政嚴而不殘時承前蜀之𡚁獄訟繁多公鐸量其

   所犯裁決悉當在任六年民被其惠李𫯠虔太原人孟昶時為昭武軍都監屬夏秋多雨嘉

   陵江溢入城奉䖍置堰開壖瀨二十餘處洩其蓄水築堤以䕶而城克完人被其利即授昭武軍節

   使︹宋︺趙逢懷戎人乾德初出知閬州時部内盜賊攻州城逢防禦有功未幾賊平

   樞元氏人乾徳初為劒州判官時全師雄之黨攻劒州樞引兵擊敗之招降數百人陳貫

   河陽人真宗時為利州路轉運使𡻕饑出職田粟賑饑者又帥富民令計口占粟悉發其餘

   士衡京兆人咸平中知劒州賊王均破廣漢趨劒州衡引兵與劒門兵合以拒賊大破之

   鑑金陵人真宗時知利州㑹𡻕饑以便宜發倉粟賑民秩滿民請留詔留一年蘇寀滏

   人為利州路轉運使文州𡻕市羌馬羌轉買蜀貨猾駔上下物價肆為姦漁寀議置析博務平貨直

  以易馬宿弊頓絶張若谷沙縣人真宗時為巴州軍事推官蜀寇掠鄰郡若谷攝州事率

  衆守禦賊引去朱壽昌天長人嘉祐中知閬州大姓雍子良屢殺人挾財𫝑得不死至是又

  殺人賂其里人出就吏獄壽昌鞫得其實引因詰之囚以實對取子良置諸法郡稱神明劉湜

  彭城人通判劒州審閬州獄活死囚七人王堯臣安撫陜西薦之李孝基濮州人晏殊富

  弼薦其材厯通判閬州閬中江水齧城幾沒郡吏多引避孝基率其下決水歸旁谷城賴以全累官

  光祿張宗諤神宗時為利州路漕使與同官張井卿議廢茶場司使依舊通商時不能

  張整酇陽人為利文路都巡檢使邊夷𡻕抄省地吏習不與較至反遺之物畱久乃去整

  惡其貪暴無已密募死士待其來掩擊幾盡神宗壯之侯可華陰人知巴州化成縣俗尚鬼

  廢醫娶婦責財貧女老不嫁可為約束變其俗趙開安居人宣和中除成都路轉運判官陳𣙜

  茶買馬五害朝廷是其言令總理四川財賦兼利州路都漕善理財大變酒法鹽法不加賦而軍用

  郭浩隴干人紹興中知利州金人破和尚原進窺川口抵殺金坪浩與呉玠大破之

  勇利州統制與金人戰于瓦亭被執臨死罵不絶口廟祀賜名忠節李蘩晉原人孝宗時

  為隆州判官攝綿州報活十萬人劍外和糴在州者獨多蘩嘗匹馬行阡陌間訪求民瘼有老嫗泣

  曰民所以饑者和糴病之也蘩奏免之民大悅陳升卿仁壽人乾道間御史出知劒州䘏民

  修學士民咸悅於學宫旁立祠祀之楊震仲成都人淳熙中知新井縣以惠政名陳咸

  升卿子開禧中厯利州路轉運判官吳曦叛人情大駭咸督軍糧檄守楊震仲賑流民備姦盜衆稍

  安㬢以咸名士欲首脇之檄咸議事咸不往抵利州城偽都運使徐景望已挾兵入居臺治遇諱日

  大合樂以享咸力拒之欲結賊將以誅景望不果曦招之急咸遂削髮披緇曦既誅安丙奏以咸總

  蜀賦時帑藏赤立咸商𣙜利病兵政財賦合為一家晝夜精勤調度有方不二𡻕諸倉各贏數十萬

  劒州地險咸増饋米以實之未幾金人攻上津守賴以固曹彦約都昌人為利州路轉運判

  官兼知利州關外乏食彦約悉發本司所儲減價遣糶勸分免役通商蠲税民賴以濟曹友

  聞栗亭人寶慶中利州都統屢敗元兵端平三年蜀帥趙彦呐强檄守大安與弟萬友諒部將劉

  虎齊發禦敵友聞入龍尾頭萬出雞冠隘口内外兩軍殊死戰元以鐵騎四面圍繞一軍盡殁贈龍

  圖閣學士諡曰節賜廟襃忠王佐理宗時知利州堅守孤城降將南永忠以兵薄城下佐罵

  之永忠流涕而退詔奬諭進官一秩蹇維之通泉人理宗時利州通判王宣辟行㕘軍事迎

  敵力戰而死何震之理宗時權知巴州守城死於兵詔贈官三秩鄭炳孫

  時隆慶教授不從南永忠降先縊殺妻女亦朝服自縊贈朝奉郎直祕閣趙廣閬州推官元兵

  破城死之楊禮理宗時知隆慶府以守安堡功官兩轉開慶元年以堅守城堡歿於王事與段

  元鑑各贈奉國軍節度使封二字侯立廟賜額又寶祐初利州統制呂達戰殁贈官四轉︹元︺汪

  徳臣鹽州人憲宗時命城益昌益昌為蜀喉襟蜀人憚其威名諸郡環視莫敢出門帝親征蜀

  至嘉陵白水交㑹𫝑淘急帝問船幾何可濟德臣曰大軍百萬非可淹延當别為方畧即命繫舟為

  梁一夕而成如履坦途帝顧謂諸王曰汪德臣言不虚發也楊文安中統五年充閬州路

  安撫使閬州累遭兵革户口彫耗文安乃教以耕桑鰥寡不能自存願相配偶者併為一户充役民

  始復暢師文至元中為保寕路同知治尚平簡反側以安︹明︺李宗信

  中知保寕府亷幹正直賦役必親檢冊驗户高下遂得均平劉撝謙徳州人宣徳二年知

  保寕清勤仁恕尤加意學校士論歸之李璧廣西武縁人正德中鄢藍亂後知劎州百廢俱

  興新學校正風俗修城池塘堰復射圃建書院刻名儒錄以教諸生士民祀之羅明南昌人正

  德中劒州判官遇鄢藍之寇偕其子介拒守孤城力竭被執父子死之朱導山陰入正徳中

  知通江時蜀寇初平庶務方殷導諳治體百廢聿興九載致政民為立廟子簠知順慶孫變元厯布

  政巡撫總督蜀中世著其德焉徐尚卿南平人知劒川州崇禎十年李自成由漢中入四川

  尚卿泣語衆曰若輩宜速去我封疆吏誓死於此及城陷遂投繯死贈布政使司㕘議 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王 時化江陵人崇禎中知昭化縣李自成陷城死之贈光祿

  丞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王 永年崇禎中通江指揮禦寇戰死同時守

  備郭震辰指揮田實擊賊廣元縣百丈關亦被執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均   賜諡烈

  鄭夢眉金谿人崇禎末知南部縣張獻忠破城夢眉夫婦並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

  賜諡節愍劉喬陜西人知昭化縣崇禎十一年拒獻賊被執大罵死之又中江

  教諭攝劍州事單之賓十七年獻賊陷城罵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均   賜諡烈愍

  嘉言松陽州人蒼溪教諭流賊猝至被執不屈死又劒州吏目李英俊隨徐尚卿擊賊兵敗死

  之通江巡檢郭纘化賊陷巫山纘化陣殁巴州同知張連曜建德人崇禎十四年獻賊圍城晝夜死

  守及陷罵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均   子入忠義祠

 ︹本朝︺郭嶷然朝邑人康熙初知昭化縣邑有黜婦為衆盜主前令多被挾制嶷然至首捕下

  獄斃之餘盜解散境内以安其地嘗産金民爭以獻悉却之去官蕭然李向榮冀州人康

  熙二十六年知劒州治稱最吴三桂偽將譚宏復叛屢加迫脇向榮不屈死之邦

  乾隆十九年知昭化縣清勤自矢治獄明決是非曲直各得其意以去𡻕有餘俸輙出以葺書院

  治橋梁不以一錢累民邑人德之陳道濟望江人乾隆二十六年知閬中縣輕徭恤民興

  學造士一時有政簡民安之樂王贊武普安人嘉慶二年署南部知縣時邪匪不靖贊武嚴

  為備賊首羅其清盤踞蒼溪孫家坪不敢犯邑境𢦤邑民贊武意其可以義動單騎親往諭之賊羅

  拜呼青天即率衆去五年匪衆至猶好語假道贊武怒奮往追𠞰遇害於富村驛   賜祭葬䘏

  廕如涂陳䇿都匀人嘉慶二年知通江縣教匪陷城死之   賜祭葬䘏廕如例

  朱射斗貴陽人官川陜鎮總兵撫戢兵民恩威並嘉慶二年征𠞰邪匪累著奇勲㑹攻逆

    首羅其清等於黑 魚洞生 擒之 擊斃逆首包正 洪於閬中五年賊匪 竊渡嘉 陵江 而北射斗星馳 追

    賊至西充 老虎巖遇伏被圍力 戰死賊支解之 事   聞䘏廕加 等










                       前提調官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前校對官沈 苐㳟  校

                       校對官沈維鈺㳟覆校

大清一 統志

 保寕府

 ︹人物︺︹漢︺范目閬中人有恩信方略高祖將定三秦月率賨人為前鋒秦地定封閬中慈鄉侯

  洛下閎閬中人明曉天文隱於洛下武帝徵待詔太史拜侍中不受譙隆閬中人為

   上林令武帝欲廣苑囿隆固諌後遷成臯令厯侍中以忠正稱又凉州刺史趙宏字温柔有雋才京

   兆尹徐誦字子産有文學皆閬中人任文公閬中人父文孫明曉天官風星袐要文公少修

   父術州辟從事王莽篡位挈家奔子公山公孫𫐠時蜀武擔山石坼文公曰西州智士死我乃當之

   自是常㑹聚子孫設酒食後三月果卒益部語曰任文公智無雙譙元閬中人少好學能説

   易春秋成帝時對策高第拜議郎數上疏切諫故久稽郎官平帝時遷中散大夫王莽居攝變易姓

   名歸家隱遁公孫述僭號徵之不起遂隱藏田野終𫐠之世建武十一年卒明年天下平定光武詔

   祀以中牢子瑛善説易以易授顯宗為北宫衞士令楊仁閬中人習韓詩仕郡為功曹舉孝廉

   除郎太常上仁經中博士仁自以年未五十不應舊科顯宗時補北宫衞士令引見問當世政蹟對

   以寛和任賢抑黜驕戚為先又上便宜十二事帝嘉之厯官什邡令寛惠為政勸課掾史子弟悉令

   就學墾田千餘頃後為閬中令卒於官嚴遵閬中人為揚州刺史惠愛在民每當遷官吏民

   塞路攀轅詔遂留之居官十八年卒遠近爭賻之齎錢以百萬計其子羽固辭弗受送吏乃散以為

   食食行客羽官徐州刺史︹三國︺︹漢︺程畿閬中人劉璋時為漢昌長巴西太守龎羲以天

   下擾亂郡宜有武備頗招合部曲有讒羲於璋者羲懼遣畿子郁索兵自助畿勸羲盡誠並規郁効

   力先主辟為從事祭酒隨征吳敗績泝江而還或告之曰後追巳至解船輕去可免畿曰吾在軍未

   曾為敵走泥從天子而見危哉乃死子祁與犍為楊戲並知名早卒姚伷閬中人諸葛亮駐漢

   中辟為掾並進文武之士亮稱曰掾並存剛柔以廣文武之用可謂博雅矣願諸掾各希此事稍遷

   為尚書僕射時人服其眞誠篤粹黃崇閬中人父權漢鎭北將軍降魏崇為尚書郎隨諸葛

   瞻拒鄧艾屢勸瞻宜速行據險母令敵得入平地瞻未納崇至於流涕瞻卻戰至綿竹崇帥厲軍士

   期於必死臨陣見殺馬忠閬中人建安末舉孝廉巴西太守閻芝發諸縣兵五千人以𥙷遺缺

   遣忠送往先主與語稱之建興八年諸葛亮召為參軍南中劉胄反以忠討之遂斬胄平南土封博

   陽亭侯開復建寕越嶲舊郡延熹中加拜征南大將軍平尚書事忠寬濟有度量忿怒不形於色然

   處事能斷威恩並立蠻夷畏而愛之及卒立廟祀之馬勳閬中人劉璋時為州書佐先主定蜀

   辟為左將軍屬後轉州别駕從事馬齊閬中人太守張飛功曹飛貢之先主為尚書郎建興

   中從事丞相掾遷廣漢太守復為飛參軍後拜尚書與馬勳皆以才幹顯句扶漢昌人忠勇寬

   厚數有戰功功名亞於王平官至左將軍封宕渠侯張嶷南充國人為越巂太守蠻夷服其恩

   信在郡十五年徵拜盪寇將軍隨姜維伐魏於狄道臨陣隕身嶷初見大將費禕待信新附太過以

  書戒之禕果為降人所害呉諸葛恪大興兵圖攻取嶷與諸葛瞻書曰太傅受寄託之重而離少主

  履敵庭非良算恪竟以此夷族嶷識見多如此𩔖︹晉︺譙秀西充國人性靜默不交於世郡

  察孝廉州舉秀才皆不就及李雄據蜀略有巴西雄叔父驤驤子壽皆慕秀名具束帛安車徵之皆

  不應常冠皮弁敝衣躬耕山藪桓温滅蜀上疏薦之朝廷以秀篤老兼道遠故不徵遣使勅所在四

  時存問及蕭敬文叛亂避難宕渠鄉里宗族憑依者以百數年九十餘卒譙登西充國人為梓

  潼内史李驤攻涪城登食盡援絕驤攻之益急登不屈死之龔壯巴西人潔己白守與鄉人

  譙秀齊名父叔為李特所害壯積年不除喪力弱不能復仇及李壽戍漢中與李特孫李期有隙壯

  欲假壽以報乃說夀稱藩於晉遂率衆討期克之壽襲偽號欲官之壯誓不仕遂詐稱聾終身不復

  至成都壯每嘆中夏多經學而巴蜀鄙陋兼遭李氏之難無復學徒乃著邁德論︹南北朝︺

  ︹齊︺陽黑頭華陽人疏從四世同居並共衣食又同縣郝道福累世同爨建武三年皆詔表

   門閭蠲租役 按其時華陽縣在今廣元縣地︹陳︺侯瑱西充國人父宏遠梁益州刺史蕭範

   命討白崖山賊張文萼宏遠戰死瑱固請復讐每戰必先鋒陷陣遂斬文萼由是知名範委以將帥

   之任累遷至馮翊太守入陳以功授湘州刺史封零陵郡公︹魏︺沓龍超晉壽人永熙中

   梁將樊六熾寇益州攻圍既久刺史傅敬和遣龍超夜出請援於漢中為文熾所得許以封爵使告

   城中曰外無援軍宜早降龍超乃吿刺史曰援軍數萬近在大寨文熾大怒火炙殺之至死詞氣不

   ︹唐︺李叔明新政人本鮮于氏賜宗姓乾元中除司勳員外郎副漢中王瑀使回紇回

   紇慢叔明讓曰大國通好使賢王持節可汗唐之壻恃功而倨可乎可汗為加禮厯洛陽令號能吏

   拜東川節度使兵盜之餘撫接有方子昇從德宗幸梁州有扈衞功官太子詹事︹宋︺羅承

   之巴州清化人幼稚特好兵略乾德中文協率衆攻閬巴承之竭資募士擒文協太祖召見賜感

   義軍節度使兼知巴州曾孫士堯事母至孝家產盡遺宗族子姪之貧孤者以孝友旌表陳省

  華閬中人事孟昶為西水尉蜀平歸宋授隴城主簿厯櫟陽樓煩令端拱三年太宗親試進士伯

  子堯叟登甲科占謝辭氣明辨太宗顧問此誰子王沔以省華對即召省華為太子中允累遷殿中

  丞知鄆州蘇州潭州智辨有吏幹入掌左藏判吏部南曹擢至左諫議大夫贈太子少師裴莊

  閬中人為高陵主薄雷德𩦪稱其有守遷太子中允端拱初通判眞定累遷祠部郎中至光祿卿卒

  莊有吏幹好為規畫慷慨敢言太宗奬其忠讜多聽納晚年喜接賓客終日無倦子煥咸平進士

  陳堯叟 -- 臾 ?省華長子端拱進士授祕書丞再遷工部員外郎廣西西路轉運使㑹加恩黎桓為

  交州國信使初將命者必獲贈遺數千緡桓責斂於民堯叟卻之又悉捕亡命歸桓桓感捕海賊為

  謝累遷樞密直學士簽署院事眞宗幸澶淵命先赴北寨視戎事許以便宜景德中擢知樞密院事

  加尚書左丞進太傅同平章事卒贈侍中諡文忠錄其孫知章知言為將作監主簿子師古賜進士

  出身後為都官員外郎希古至太子中舍陳堯佐堯叟弟進士及第厯魏縣中牟尉作海喻

   一篇人奇其志通判潮州有治績累遷諫議大夫為翰林學士拜參知政事晉同平章事集賢殿大

   學士以太子太師致仕卒贈侍中諡文惠堯佐少好學父授諸子經其兄未卒業堯佐竊聽已成誦

   初肄業錦屏山後從种放於終南山及貴讀書不輟善古隸八分尢工詩有集三十卷又有潮陽編

   野廬編愚邱集遣興集陳堯咨堯佐弟舉進土第一授將作監丞通判濟州累擢右正言

   知制誥判吏部流内銓舊格選人用舉者數遷官而寒士無以進堯咨進其可擢者帝特遷之以學

   士知永興軍入為翰林學士徙知天雄軍卒贈太尉諡康肅堯咨以氣節自任工隸書善射號小由

   基子述古太子賓客博古篤學能文為館閣校勘卒陳漸堯佐從子少以文學知名淳化中與

   其父堯封皆以進士試廷中太宗擢漸第輒辭不就願擢其父許之咸平初始仕為天水尉累遷隴

   西防禦推官坐法免歸蜀中學者多從之遊後召至京師授潁州長史遷耀州節度推官卒有文集

   十五卷號金龜十鮮于侁閬州人舉進士為江陵右司理參軍慶厯中侁條當世之失有

   四其語剴切唐介稱其名於上官交章論薦侁盛言左參軍李景楊枝江令高汝士之美乞移與之

   介益以為賢通判綿州綿吏狃貪成風侁至一切勿取趙抃使蜀薦於朝未及用神宗詔求直言侁

   應詔上書論時政專指安石安石怒毁短之神宗曰侁有文學可用除利州路轉運通判部民不請

   青苗錢安石遣吏詰之侁曰民自不願豈能强之㑹詔諸路各定所役緡錢轉運使李瑜定四十萬

   侁爭之曰利路民貧地瘠半此可也瑜不從各以其事聞神宗從侁議擢京東西路轉運使徙知揚

   州哲宗立以東國困於役復以侁使京東士民聞其重臨如見慈父母召為太常少卿拜右諫議大

   夫首言君子小人消長之理甚備又請廓言路宜復六科之舊以疾求去出知陳州卒侁刻意經術

   著詩傳易斷尤長於楚詞蘇軾謂近屈原宋玉自以為不可及蒲卣閬州人登進士厯提舉湖

   北京西常平再提點潼川路刑獄俱有治績累官中大夫馬涓南部人元祐時進士及第為秦

   州簽判從謝良佐講修身為己之學後為臺官有聲以元祐黨罷宇文百之新井人性

   孝友數世不異居庭前六燕共巢紫荆異本同幹人以為孝友之應雍孝聞新井人元符末

   有聲太學徽宗時省試奏名第一廷試策力詆二祭及時政未便者坐竄海外宣和末上思其忠特

   授修武郞已卒黃裳普成人乾道進士調巴州通江尉時和糴病民裳賦詩以諷總領李蘩為

   罷糴累官國子博士光宗登極裳進對論中興規模遷嘉王府翊善作八圖以獻每進讜言帝詔勞

   裳光宗不朝重華宫裳請甚切一日抗聲諌上起入宫裳挽裾隨之至宫門揮涕而出慶元初改禮

   部尚書勸上愼終如始懇懇數千言為先事之憂卒贈資政殿學士諡忠丈裳𥳑易端純推賢樂善

   出於天性篤孝友與人言傾盡底藴所論天人性命皆發明伊洛之㫖子瑾大宗正丞兼刑部郞官

   孫子敏刑部郎官楊巨源昭化入倜儻有大志善騎射涉獵諸書劉光祖薦以右職監興

   州合江倉吳㬢叛巨源結義士誅之功第一𥙷承事郎安丙與爭功尋殺巨源聞者流涕事白贈寶

   謨閣直士諡忠愍郭靖高橋土豪巡檢吳曦叛盡遷驚移之民使還金靖亦在遣中至白崖

   關吿其弟端曰我家世為宋民願死於此為趙氏鬼遂赴江死嚴大猷蒼谿人吳曦叛大猷

   詩云笏未到身難擊泚兵如入手易擒吳後以特奏名授隆慶府司理參軍著補闕蜀都賦有方山

   集四︹明︺何澄劒州舉人正統中知安福縣築寅陂浚渠道復密湖以溉民田秩滿民乞

   留詔還任及去邑民爭饋金帛一無所受李毅南部人宣德正統閒儲榖數千石賑貸貧民嵗

   荐饑悉焚其券仍納穀數百斛於賑濟倉中人稱其義袁璋南江人正德閒流賊倡亂都御

   史林俊橔令討賊璋所向有功力竭為賊所獲子襲挻身救父連殺七賊𬒳擒襲死三日目猶瞠視

   其父總制彭澤嘉其忠節祀於忠義祠雷應通廣元人正德初流賊衝百丈關知縣何漙

   禦之應通父子七人踊躍倡衆誓以死戰經旬無援為賊所執父子俱罵賊死 按明史附見吳景

   傳作嘉州人疑因廣元舊名嘉川而譌如同傳袁璋亦譌南江作江南也徐旼保寕千户所百

   户奉檄討鄢藍賊多斬獲功副使馮傑被圍於鐵山關旼往救為賊執不屈死彭澤為奏聞贈正千

   户其時死寇難者利州指揮蔡高劒州冠帶散官李開之蒼谿生員陳表俱以督戰禦賊𬒳執不屈

   死通江楊輔政戰死巡撫林俊以聞立忠烈坊旌之楊上林通江人父𥳑病篤上林祝於天

   斷一指和藥𥳑立愈後復病上林又割股以進及卒哀毁幾絕者數次趙炳然劒州人嘉

   靖進士為御史覈宣大山西兵餉劾前後督撫樊繼祖等一百七十七人侵冒罪坐謫有差厯遷浙

   江巡撫廉潔率下召為兵部尚書協理戎政尋復督宣大山西邊防甚飭召還部乞休去炳然厯官

   三十餘年清勁練達所至有聲卒贈太子太保諡恭襄賈棲鸞巴州人嘉靖中知大冶縣

   時盗賊縱掠棲鸞𥳑徒親率入山擒巨寇十餘人盜自是不敢犯境謝東陽保寕千户所人

   嘉靖進士為人忠信端方居官廉潔自矢母族甚貧分俸給之事凡極愛敬撫孤姪成人讓以産祀

   陳敏巴州諸生事母至孝崇禎七年賊破巴州闔城逃散時敏母病篤不忍舍去賊至欲

   殺其母敏引頸乞代賊義而釋之李元扶劒州諸生流賊陷州城入宅執其母徐氏欲殺

   之元扶哀求全母賊許之殺元扶吳宇英廣元人官至户科給事中家居崇禎末舉義兵

   討賊不克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愍楊 于鼎劒州舉人崇禎十年流寇

   至衆潰于鼎率子姪楊令青等與州守徐尚卿守城城陷尚卿被執于鼎率衆巷戰奮臂擊賊賊怒

   支解死子姪並被殺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楊于陛劒州舉人厯官

   雲南武定府同知普名聲之亂巡撫王伉令監紀軍事兵敗被執死之贈太僕寺少卿建祠曰精忠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王才啓劒州諸生流賊攻城才啓登城遇敵射殺

   二賊城陷遇害又廣元李猶龍獻賊破城抗節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俱   予入忠義祠

   奇童子通江人崇禎閒流賊詐爲官兵襲城道遇童子使紿言我兵也童子佯應之將及城

   門大呼曰賊至矣賊殺之邑令爲葬於城西祭以文稱爲奇童子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

   入忠義祠

 ︹本朝︺楊繼生閬中人順治初由進士知連江縣丙申寇至城陷繼生死之祀福州名宦

  來鳳巴州人順治四年以肅王令攝蒼谿縣事六年改知湖廣沅陵縣死難贈按察使僉事

  冉宗孔蒼谿人幼遭賊亂與母相失宗孔不避兵戈跋涉尋母順治十四年見於漢中募資

  贖歸是年登鄉薦任鍾麟蒼谿人張獻忠之亂父母皆被害鍾麟晝夜號泣遍厯賊營僅

  得母尸招父魂合葬焉順治辛卯舉於鄉官知府趙宏覽劒州人少遭亂未嘗廢學中順

  治戊戌進士任江西廬陵知縣多善政以憂去再知冮南虹縣實心愛民興利除害不煩苛而事畢

  舉虹人請祀名宦貫玗昭化諸生明末父玉元知江西龍泉縣玗留侍母母死哀毁骨立時

  干戈阻絕父問不通玗晝夜悲號至康熙六年始聞父卒玗徒歩星奔乞食道路以父喪歸

  起雲原籍甘肅涇州家於閬中以征臺灣加左都督銜授廣西新太營參將適萬承土SKchar2倡亂

  起雲帶兵進𠞰所向克捷其明年賊至益衆起雲請兵救援自提兵數百名乘勝深入外援不至困

   守重圍身被數十創而死家丁樊周陳義及戰兵魏騰雲等同殉者二十七人事   聞贈總兵

   官   賜祭葬廕子張思房閬中人累官貴州黎平知府時滇寇未靖思房折衝禦侮

   不少挫改陜甘鞏涼二府同知致仕歸十餘年卒祀鄉賢冉德廣元人康熙丙午舉人避吳三

   佳徵聘逃深箐中賊刼其父德奔救臨以刃弗屈賊義釋之蜀平授陜西西寕知縣李先復

   南部人康熙壬子舉人知山東曹縣再知湖廣大冶縣有惠政行取浙江道御史累升兵部侍即西

   陲用兵輓運軍需至巴里坤遷工部尚書致政歸囊無餘蓄而好施與族黨賴之劉崑

   雍正六年以署都司僉書管烏𫎇鎭左營遊擊八年烏𫎇賊猓叛崑挺身決戰力盡死之

   朝良閬中人從軍青海西藏累功授副將雍正元年討準噶爾朝良領二百人分戍卡倫賊衆

   大集圍數十重朝良轉戰七晝夜不少息食盡採葡萄雜氈雪爵之使閒行告急提督顔清如等馳

   救之圍始解朝良身被數十創衣漬血厚不得脱取刀(⿸𠩺力)之事上有   詔嘉奬擢總兵授壽州

   鎭移大同鎭以老乞歸楊思溥閬中舉人雍正初任犍為教諭倡修義學以所得學租輸

   作公費並捐俸以助𣏌名宦張文璧閬中人川北鎭標把總乾隆十二年隨征金川進攻

   松林口戰殁同縣把總曽榮外委陳章馬錦皆是年陣亡卹廕各如例甯法武通江人官

   千總乾隆十三年金川陣亡卹廕如例廖雲閬中人官杷總乾隆三十二年征緬甸陣亡䘏

   廕如曹順閬中人乾隆三十六年以外委隨征金川累功擢肅州鎭總兵四十年攻黃草

   坪順先登督戰躍𮪍木柵而射殪賊十餘賊突自後以火鎗擊中背死金川平圖像紫光閣有

    御製贊同縣把總余瑞龍千總蘇許史維紀俱是年陣亡卹廕均如例李顯祖蒼谿人官

   遊擊乾隆三十八年與同縣外委李永慶從征金川陣亡卹廕各如例周寬閬中人官千總

   嘉慶二年與同縣千總秦廷玉馬彪外委雍純修童國輔朱占元俱𠞰教匪陣亡遊擊馬愷於四年

   陣亡守備楊春和把總劉應魁外委曾玉柱王耀龍於五年陣亡卹廕各如例廖玉殿

   嘉慶四年禦教匪於仙女山被執不屈𬒳害同縣何榮壽趙吉杜清何堯趙清張玉何平杜秀林

   莫奎王鳳儀黎茂德龔成龍張國柱陳明劉兆金黎成先張文斗黎萬成黎萬甫程廷相王繼俸明

   國卿王成美張文海張玉龍張大福常中富陳希學馮天壽胡名恒牟登先牟登爵羅梅甘茂功王

   日進王文彩羅天錫楊國泰侯天保莫燦儒杜懷亮杜士朝苟士紳胡廷相王茂楊福祥廖國甫楊

   國佐李先桃何天才張啓泰秦士洪趙俸彭于林馮恒德等俱是年陣亡均入祀昭忠祠張矩

   閬中人嘉慶二年禦教匪陣亡同縣戚觀光胡舜裔侯士龍馮朝佐莫景祥蒲承恩楊廷綬田隆馮

   宗乾俱是年陣亡均入祀昭忠祠余天培蒼谿人嘉慶二年禦教匪陣亡同縣陳暎瑞羅

   玉書余道學韓宗愈俱先後陣亡均入祀昭忠祠謝加安南部人官把總嘉慶初𠞰教匪

   陣亡卹廕如例李紹先南部舉人嘉慶五年禦賊匪於長樂山力戰死之同縣諸生向遐齡

   鄭宜緇姚紹虞敬心一敬全英杜鳳儀鄧翊桐吳運昌杜雨亭王國寶魏君用敬維周義勇高紀佐

   高於元高於鑑高仲高純高大升高相林高廷文高廷忠高廷周高思聰高思健高思文高武元向

   茂曾張上品敬朝忠鄭廷位董芝梁董芝賢黃相朝黃中榮李詞林伏國榮馬萬全王茂安李維太

   黃相玉楊珍霄董芝華黃相賢黃偉虎昇榜何文澤蒲紹勳楊藩徐志龍高廷洪高廷弻高廷延高

   廷梁李興鄧加貴馬元馬人駒何繼虞俱是年陣亡均入祀昭忠祠張占鼇廣元人松潘鎭

   標守備嘉慶元年從征逹州邪匪隨總兵何元卿𠞰賊小坳賊竄入獅子坪越嶺窮追力戰陣亡卹

   廕魏攀舉廣元人乾隆庚子武進士由侍衞補雲南永昌協都司五十九年以𠞰湖

   南苗賊功遷遊擊嘉慶元年檄征達州教匪身先士卒所向克捷擢永北營參將三年攻千佛巖賊

   卡先登陣亡卹廕加等同縣把總查天福外委田自貴於四年陣亡卹廕各如例楊繼曉

   廣元人嘉慶二年教匪焚掠三家壩繼曉率衆救援力戰被執不屈死同縣孫思成何獻瑞熊盛周

   何瑞新仲鵬程高翔仞劉中和趙掣和尙通天張藥保彭大忠邱峩賈士珍馬萬中馬歩程陳明吳

   三才吳仁蘇尙春張拱立伍玉林伍成羅文元楊青郭文何元孫林王俸毛文何信尹福吳元王乾

   文得中方能蘇文成袁才李元孫輔成賀文婁伸元田貴馬紹先馬經緯孫元信侯泰王貽鄒三畏

   歐暉昝貴王奇元周行張元吉李思明唐文彦方萬春張文達秦應中向允春湯之金步金玉雷中

   義劉天德周寅鄒希俸胡允亮賈文進索福林王衣卿何文佐王三鼎何思宗何春然張朝遠李如

   玉何仁周王廷舉何光文何春啓何三重何通士李文士何行元賈文珍楊士芳石得仁何之早周

   士友賈思賢李廷彥周謨馬玉田先王能賀長文賀春一郭泰向玉廷向天文王安仁杜應文賈全

   趙昌元何惠何慈趙應張富林紀章榮李占龍常萬魁王國成袁公富趙寅柳天玉鄭宇相李文王

   友才何貴常法尹福屈文泰李福張得吳國文劉奇張福方友李俸馮朝甫李文福楊友楊光才田

   榮何玉仁謝魁劉天珍賀伸楊文余魁劉貴吳大海吳大貴高懷士高守文孫中興孫漸昌任大宗

   高祥高懷哲楊思學趙寕趙秀李三典高文安高登才高文治李魁李明高勇楊宗錫龔維新涂美

    吳順馮開榮侯體賢侯體直楊學德楊曉川楊 文仲楊崇仲楊曰義楊崇敏楊廷貴陳道現鄧允 興

    楊多秀徐連楊崇甫趙 長元楊全 壽楊衍芝楊文明陳天華文士彭洪良 文品楊子 順楊冠文潼楊

    得春楊南陽楊樹珩楊 衍蕃楊衍蔚陳道光祝 文德楊明元陳天壽劉其 祥何正典何正謨何有 賢

    何英賢何士有趙福儒何萬有何清周何清龍 何廷仲何富成何丕成楊里李國祥何懋喜何懋 林

    楊繼泰何士章何懋新楊鳳何俸楊宏寬何應文何思文楊繼福何應昭張崇義何福獻何魁俸楊

    繼榮何芝何俸璋祝 萬年祝萬德張貴 張有祝三魁張能讓張能恭鄧 元興楊之先侯曰 貴陳國彥

    祝壽昌楊正邦鄧宗 武楊學富陳天壽楊學德文學文師泰彭洪道楊 學尊楊洪前楊志楊多錫楊

    正恒楊掄元張能 舉侯允湯劉 應德何青雲文 應士金延祥冮大潮 李文碧劉珍 賈言信楊興貴 王

    思敬楊容寛黃允伸 何金秀王良尹士祿甄舉李天福李思聰韓友邦 韓喜李得佐花思虎党仁先

    田中榮康爾隨孫文元景星 布周瑞玉史定馮連謝復榮婁有仁王茂圖賀朝 青王天福張祥黄龍

   尚天德李卓王甲捷馬得元沈中立吳允吉趙海鮮中元秦朝張九達吳文元張漢徐步雲柴作良

   邱國珍楊居召王珩胡安仁林文元趙貴冉宏仁邱中和何士近金貴鄭福美陶應龍易元穆有和

   鮑士林鄧文學周朝王友章張明顯邱日新侯超張思貴趙榮茂李國英王有年王之魁謝大才孫

   允伸康萬凝孫孔先徐魁吳自法張金貴劉新吳士貴李伸楊普張大成孫貴宋貴齊劉福孫允福

   胡從龍姜大山尹典楊通何坤楊𤇍羅光義王甫張明周一方安謨田盛彭明李清楊益胡兆珍蕭

   玉馬林楊美蔣浩李文斗孫鵬貴劉子均張藥保劉中和樊魁王自元徐登虎王問詩徐萬凝何占

   元何思亮何小夥王萬善王萬一王子禮馮允清張合陳富陳友胡爾成陳常李中武馮中國彭池

   李國珠孫國用劉明尹爾泰俱是年陣亡均入祀昭忠祠李柏林昭化人嘉慶五年禦賊陣

   亡同縣熊萬伸朱金榜張登賢俱是年陣亡均入祀昭忠祠何大林巴州人嘉慶二年賊

   衆攻城大林隨汛弁李遇春協力抵禦巷戰而死同州諸生楊仕山王守一羅至愷康作新李守中

  何繼模高彌高苟騰輝孫永昌王心典李瑤孫永爵李乾生孫永韜白鶴汀楊續楊永一鄧思吕應

  愷何大受李作柱義勇茍添德何清洲王達梁占清施學士張模張鐸黃鍾相鄧吉祥魏正陽王曰

  壽李天玉孫獻瑞孫繩武李果白廷學陳家訓楊人龍鄧思廉陳璚劉元俱是年陣亡均入祀昭忠

  陳應彪巴州人官守備嘉慶初與同州千總高守謙同𠞰教匪陣亡卹廕各如例

  貴南江人嘉慶初以軍功郷勇𠞰教匪陣亡卹廕如把總例李朝相劒州人官守備嘉慶

  初與同州把總陳在朝外委劉明玉同𠞰教匪陣亡卹廕各如例

 ︹流寓︺︹唐︺杜甫襄陽人寶應元年徐知道反甫避亂梓州又移閬州廣德元年嚴武再鎭蜀甫

  卻歸草堂鄭谷宜春人避亂入蜀紀之餘嘗寓巴州有巴賨旅寓𭔃從叔詩羅隱

  新城人因亂入蜀嘗居劒門往來劒綿之閒︹宋︺李好義下邽人與兄好古俱寓閬中好

  義為吳曦部將累著戰功及曦僭蜀好義結李貴楊巨源討斬之厯官中軍統制知西和州

 ︹列女︺︹漢︺馬妙祈妻義氏閬中人與同縣王元璝妻姫氏趙蔓君妻華氏皆夙喪夫

  執共姜之節守一醮之禮號曰三貞永初中廣漢漢中羌反虐及巴郡三人遭亂兵迫匿懼見拘辱

  同時自沈於西漢水而死有黄鳥鳴其葬處徘徊焉國人作詩傷之︹宋︺陳省華妻馮

  氏閬中人家本富祿賜且厚不許諸子事華侈堯咨爲荆南守秩滿歸母問曰爾典名藩有何異

  政對曰州當孔道過客以兒善射莫不歎服母曰忠孝輔國爾父之訓也爾不能以善化民顧專卒

  伍一夫之技豈父訓哉因擊以杖墮其金魚蒲卣母任氏閬州人知書里人號任五

  陳承己妻彭氏承己爲閬州僉判寇入奉國縣承己爲賊所創彭罵賊死埋宗

  追封恭人賜廟閬州︹元︺高必塔也妻白氏利州人早寡不忍獨生以死從夫

  韓貞女名娥保寕人元末明玉珍據蜀貞女慮見掠偽爲男子服而被驅入伍轉戰十二年

  人莫知其爲處女也遇其叔父贖歸成都始改裝而行同時從軍者莫不驚異後嫁爲馬氏婦人以

   韓貞女稱︹明︺陳文才妻金氏名淑貞廣元人年十八適陳數月夫亡守節至八十

   六嵗終又巴州王賢妻李氏年二十一守志事姑有富家謀娶姑欲許之氏誓死不從俱宏治閒旌

   鄭應輝妻廖氏閬中人年十五適鄭三月夫亡决志從死姑解諭之遂斷髪自誓始

   終一節同縣王一松妻苟氏妾趙氏楊宷妻李氏徐敏達妻楊氏田垕妻張氏妾張氏田世勳妻蕭

   氏田世武妻韓氏張顯妻邢氏賈傑妻張氏羅某妻王氏羅穎妻馮氏劉元凱繼妻楊氏馬繼祖妻

   王氏沈繼顯繼妻王氏均夫殁守節任希祖妾楊氏夫殁殉節王廷輔妻閻氏

   人正德中鄢藍賊陷城閻避縣北林箐中爲賊所執觸樹未死罵不絕口賊怒殺之同時昭化賈天

   祿妻楊氏賈昌印母李氏任知永母吳氏南江王塘妻趙氏劒州鄭玉紞妻陳氏母道福妻楊氏賈

   重妻董氏李瓚妻汪氏巴州張烈女劒州陳女匾兒張女七花均遇寇不屈死李廷相妻

   楊氏南部人幼通孝經列女傳及史鑑年十六歸李早寡守志不二同縣龔思賢妻李氏羅昭

  妻王氏均夫殁守節張氏女蒼谿人幼許字黎姓未笄而黎子瞽父欲改字女泣曰許婚巳

  定命也何改為遂相夫終身又同縣陶文舉妻徐氏夫殁守節萬厯初旌彭有年妻劉

  氏廣元人夫殁守節同縣党人文妻解氏曹某妻倪氏張智輔妻韓氏馬九方妻徐氏何天衢妻

  趙氏均以節旌陳遷聘妻李氏廣元人遷殁李聞訃登樓自縊邑令為題墓嘉靖中

  旌同縣張應奎䀻妻鄭氏父母俱亡遂飬於張氏未婚而應奎夭鄭撫棺悲慟旋以線密縫上下衣

  自縊李明楊妻吳氏昭化人夫早亡姑老子瞽家綦貧日用取給女紅奉姑克

  孝同縣陶舜徵妻羅氏羅希玉妻楊氏羅紹尹妻李氏吳鑑妻梅氏吳國彦妻李氏均以節旌

  耳鼎妻牟氏昭化人年十五許字晏未及婚耳鼎赴成都譌言己死母將改字之牟涕

  泣求死耳鼎歸乃成婚後流寇掠昭化牟投江死郭宗實妻向氏通江人夫殁守

  節同縣郭宗䕫妻屈氏趙萬安妻何氏王言妻苟氏楊𥳑繼妻岳氏均夫殁守節閻自昌妻張氏秦

   之璋妻李氏劉治邦妻蘇氏均夫歿殉節李開妻齊氏巴州人開死於賊齊與妾某同

   守節撫妾子如己出同州陳九鼎妻岳氏亦以節旌王登龍妻易氏南部人夫殁守

   節同縣馬㑹妾易氏鄧應寵妻李氏均以節旌李惟華妻梁氏劒州人夫卒無子姑

   老多疾氏孝事不怠姑喪畢歸依母家兄梁可宗分給田宇扃户獨居至親罕見其面同州母性妻

   梁氏亦以節旌李民楫妻蒲氏廣元人民楫商於粤張獻忠寇蜀蒲負姑入山經厯

   危險俱免於難聞夫殁欲自縊以姑在不死姑年八十四終殯葬盡禮王豐年妻孫

   氏劒州人事孀姑以孝聞崇禎中獻賊陷城遣子遠遁與女蘭姑閉户自焚同州趙公選妻張氏

   李一鴻妻聶氏閬中徐永周妻王氏劒州趙宏暢妻梁氏均罵賊遇害同州張氏女南部張祿中妻

   李氏巴州楊日昇妻李氏均遇寇不屈死李明哲妻羅氏蒼谿人隨姑避亂山中姑

   病劇聞寇至驚悸卒羅掩埋訖遂墜崖死

 ︹本朝︺李猶龍妻劉氏廣元人順治二年獻賊陷城猶龍抗節死劉年二十一亂離中

  課子庚生以孝行舉學使表以詩謂義士節孝萃於一門楊繼生妻劉氏閬中人順

  治初繼生任太倉州學正劉遭寇亂流離秦隴閒茹荼自守後聞夫在齧斷二指裹書寄之乃得重

  聚繼生中壬辰進士知福建連江縣死海冦難劉同日殉節同縣張鶴翔妻周氏康熙初遭呉逆之

  亂被擄不屈死左烈女蒼谿人康熙𥘉遭吳逆之亂被擄不屈死何現圖妻鄧

  氏南部人康熙初遭吳逆之亂被擄不屈死劉以灝妻周氏閬中人以灝卒於京

  邸無子氏事姑誠孝撫夫幼弟以潛成名同縣節婦母懿妻彭氏劉昌李妻楊氏劉世經妻李氏劉

  靜逺妻謝氏李桂妻楊氏李僄妻張氏田兆瑞妻吳氏均雍正年閒 旌徐天祐妻張

  氏已州人年少夫亡豪右欲脅娶之遂自縊同州烈婦徐氏年少夫卒未葬遭强暴⿱㓁大 -- 𥤮至家徐紿

  以次日易服夜自縊楊嵩妻何氏嫁甫一夕嵩赴郡試卒何聞自縊庠生王誥妻杜氏年二十誥病

   危諭以他適杜泣曰勿憂此吾不負君也乘夜先自縊劉崑妻張氏崑戰死於烏𫎇氏謂二女曰吾

   與汝豈可受賊辱遂手刃二女乃自殺妾吳氏亦自刎死均雍正年閒 旌閻啓麟妻

   文氏蒼谿人年少夫亡孝事孀姑撫子成立同縣節婦胡天瑞妻陳氏陶淑理妻陳氏均雍正

   年閒 旌余昆妻文氏蒼谿人字諸生余昆昆貧母以改字何姓女不從何潛以幣迎

   女覺走投昆昆不敢納適縣令杜士秀課農至問狀得實令歸昆立坊表之楊先春妻

   温氏巴州人夫亡守節雍正年閒 旌朱琨妻王氏通江人琨年十九入賊巢

   救父賊并執之皆罵賊死氏年十七生子甫五月聞變屢縊以救免苦節五十餘年雍正年閒 旌

   何維漠妻劉氏劒州人夫亡守節雍正年閒 旌呉鼎妻馬氏

   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趙瓊妻劉氏謝履妻李氏張能賢妻郭氏張盛妻杜氏馬現瑞妻蔣氏張增

   妻鄭氏張能孝妻廖氏王東皋妻周氏吳敏妻羅氏侯立禮妻王氏周鍾霖妻張氏田紹虞妻劉氏

   朱崑妻田氏鮮文中妻蔡氏顧諦青妻閆氏殷暹妻袁氏李文德妻裴氏烈婦趙氏俱乾隆年閒

   張翥妻高氏蒼谿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應妻苗氏李崇元妻趙氏楊書林妻

   寇氏向乾貞妻張氏烈婦羅啓仁妻羅氏薛登俊妻戴氏俱乾隆年閒 旌宋之仁妻

   陳氏南部人夫亡葬畢從容自經王允龍妻伏氏南部人夫亡守節同縣節

   婦謝尙鵬妻李氏文煥妻謝氏李翠生妻張氏何啓俊妻謝氏烈婦馬華妻陳氏貞女盧加信女閏

   姑俱乾隆年閒 旌王廷汲妻張氏廣元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博程妻杜氏韓

   崑妻權氏母瑞時妻侯氏王式維妻胡氏魯而敏妻冉氏貫思齊妻王氏梁正棟妻童氏王德麟妻

   向氏周崇衡妻楊氏趙鴻修妻張氏李光𥙿妻王氏俱乾隆年閒 旌何天才妻張

   氏昭化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吳崇廉妻李氏吳天滋妻李氏俱乾隆年間 旌苟惠妻

   李氏巴州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張錕妻王氏喻琯妻楊氏均乾隆年閒 旌張仲義

  妻周氏通江人拒賊逼遇害乾隆年閒 旌張宏道妻岳氏南江人夫亡守

  節同縣節婦岳文華妻林氏烈婦吳宗儒妻嚴氏均乾隆年閒 旌鄭詒妻茍氏

  人年少夫亡族人欲嫁之引刀自誓撫兩孤成立年九十三終乾隆年閒 旌張希元

  妻王氏閬中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曹順繼妻韓氏孔傳心妻劉氏王澤宣妻熊氏烈婦侯

  某妻魏氏均嘉慶年閒 旌王士虎二女長姑二姑蒼谿人嘉慶初為賊匪逼脅偕

  行二女紿以好語梢前有峻崖同奮身躍下死時同縣羅玉書妻鄭氏楊占鳳妻李氏俱被擄不屈

  死均嘉慶年閒 旌王宗永妻范氏蒼谿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趙心孔妻王氏文

  中繡妻崔氏烈婦王公潮妻李氏烈女羅秀姑均嘉慶年閒 旌馬何氏南部人嘉慶四

  年賊匪破老君寨不屈𬒳害同縣高何氏高趙氏何鄧氏敬謝氏李張氏張楊氏羅劉氏向董氏向

  陳氏馬馬氏黃鄧氏黃李氏虎周氏何虎氏虎羅氏邢李氏李何氏范向氏俱遇賊不屈死均嘉慶

   年閒 旌袁大成妻胡氏南部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婦杜某妻趙氏鄭張氏均嘉慶

   年閒 旌趙鵬能妻楊氏廣元人嘉慶二年賊匪破高城堡不屈𬒳害同縣趙鐸妻

   賈氏趙友林妻李氏梁世彥妻羅氏趙堂妻何氏祝興妻何氏陳天壽妻王氏侯體直妻李氏趙俸

   妻石氏袁義妻楊氏楊繼龍妻魯氏楊繼林妻王氏劉昌佑妻李氏强成忠妻楊氏苟世成妻詹氏

   魏登貴妻嚴氏昝兆魁妻李氏侯毓美妻李氏侯四美妻趙氏𥠖中清妻何氏余學才妻張氏趙馬

   氏尹劉氏苟劉氏劉馮氏俱遇賊不屈死均嘉慶年閒 旌夏世榮妻孫氏

   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貫思明妻王氏魯鋐妻王氏汪海舟妻戴氏尹銑妻王氏戴世琮妻劉氏戴

   永昌妻羅氏劉致中妻趙氏武中俊妻王氏趙登魁妻孫氏周鼎妻石氏王克舉妻趙氏魏楨麟妻

   李氏陳壽春妻鄧氏楊文燦妻陳氏姜獻疇妻曾氏楊家寶妻馬氏孫國祥妻陳氏樊璿妻孫氏貫

   豫章妻湯氏李應龍妻王氏楊德成妻趙氏王纘緒妻劉氏汪大任妻郭氏趙攀魁妻王氏張鳳年

  妻楊氏屈連妻姜氏烈婦李光連妻羅氏均嘉慶年閒 旌仲國通妻陳氏

  人賊匪猝至不屈被害嘉慶年閒 旌陳居仁妻賈氏昭化人夫亡守節嘉慶年

   蘭 廣妻李氏巴州人嘉慶二年賊至逼脅同行至江邊使招舟子載以渡李

  大呼曰是乃賊也投水死同州郭俊清女蓮姑賊至被掠女大罵賊殺之書烈女尸三字於背棄諸

  路側又楊醇妻何氏李杲妻王氏及二女俱遇賊不屈死均嘉慶年閒 旌饒克才妻

  馮氏巴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張元清妻李氏陳汝昌妻王氏李作槐妻楊氏茍榮妻蒲氏

  均嘉慶年閒 旌陳應龍妻周氏通江人嘉慶二年夫婦皆被賊擄氏戒其夫曰

  勿從賊取辱也隨白縊同縣周化岐妻孔氏媳潘氏潘奇榮母趙氏媳杜氏楊全徳妻羅氏劉品儒

  母閻氏蔡疑彌母何氏陳元進母李氏陳苟氏蔡何氏谷陳氏秦何氏劉呉氏吳氏女俱過賊不屈

  死均嘉慶年閒 旌田賀氏南江人嘉慶二年教匪犯境不屈被害同縣李陳氏李雷氏王

  尹氏何朱氏何羅氏張章氏何楊氏林唐氏萬楊氏楊張氏羅雷氏李熊氏顏陳氏顔張氏何李氏

  蕭羅氏何侯氏向白氏羅何氏郭李氏郭范氏錢將氏權蹇氏權鮮氏懽趙氏何蒲氏青呉氏青袁

  氏李楊氏蒲袁氏楊唐氏翟楊氏李張氏何康氏龍尹氏孫杜氏萬楊氏藍王氏沈吳氏游黃氏姚

  屈氏翟楊氏劉幺姑俱遇賊不屈死節婦岳登桂妻王氏均嘉慶年閒 旌王安仁女

  三姐劒州人為賊所執不屈被害嘉慶年閒 旌

 ︹仙釋︺︹漢︺張道陵初入蜀修道鶴鳴山領弟子趙昇王長來雲臺煉大丹服之漢永壽二年

  自以功成道著將諸品秘錄授其長子衡乃與夫人雍氏登雲臺峯白日上昇︹晉︺范豺

  人桓温時已斑白至宋元嘉中不變或問先生是謫仙耶云東方朔找小兒時數與之狡獪也後數

  言禍福皆有驗文帝惡之賜豺自盡而後人復遇之︹宋︺羅晏閬中人兒峙牧山下見二道人

  奕晏捨牧觀之道人出囊中餅與之晏食巳歸家覺腹中如燎因發狂累日自是惟飲水數日不一

  食稍稍預言禍福無不驗宋宣和中賜號靜隱處土後張浚延至軍中晏曰相公勿恐明日敵退果

  然加號太和沖夷先生

 ︹土產︺金華陽國志晉壽縣有金銀礦唐書地理志利州貢金劒州巴州貢麩金唐書地理

  志綿谷縣有鐵綾絹唐書地理志閬州貢蓮綾綿絹紬縠巴州壁州貢綿紬寰宇記利州産絁

  劒州産紗集州産小絹閬州産重蓮綾段氏蜀記云果閬二州絹長十五丈重一斤其色鮮白

  唐書地理志利州劒州貢絲布巴州貢貲布寰宇記閬中產獠布壁州産絲布麻布梁米

  地理志利州土貢唐書地理志閬中南部新井新政有鹽寰宇記巴州產

  地理志巴州貢寰宇記利州産柑子枇把寰宇記劒州產唐書地理志利州貢天門冬芎

  窮麝香集州貢藥子元和志劒州貢巴㦸天重臺寰宇記閬州貢當歸利州産附子天雄烏頭黄連

  巴州貢巴㦸天白藥唐書地理志利州集州土貢寰宇記利州壁州産蠟石蜜唐書地理

   志巴州貢寰宇記集州産蜜葛粉唐書地理志劒州貢花油唐書地理志巴州貢

   唐書地理志劒州貢蘇薰席馬策唐書地理志壁州貢寰宇記劒州貢蠲紙

   地理志利州貢鯄魚寰宇記利州産鰿子








                  前提調官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前校對官沈弟恭 校

                  校對官沈維鈺恭覆校

順慶府表                

                    

大清一統志

 順慶府在四川省治東北六百二十里東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綏定府渠縣界

  二百三十里西至潼川府鹽亭縣界二百四十里南至重慶府定遠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保寕府

  南部縣界八十里東南至忠州墊江縣界三百三十里西南至潼川府蓬溪縣界九十里東北至保

  寕府巴州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鹽亭縣界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八百二十五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之域春秋為巴國地秦為巴郡

  漢為巴郡安漢宕渠等縣地後漢建安中改屬巴

  西郡晉因之劉宋於安漢置南宕渠郡齊因之

  志舊唐志諸書皆同而宋齊志仍兩屬巴西及北巴西郡梁曰宕渠郡隋開皇

  初郡廢大業初屬巴西郡唐武徳四年分置果州

  天寶元年改南充郡乾元元年復曰果州屬山南

  西道元和志新唐志皆屬山南道舊唐志寰宇記則屬劒南道詳見保寕府大厯六

  年更名充州十年復故五代屬蜀置永寕軍宋亦

  曰果州南充郡改隸梓州路寶慶三年升順慶府

  以理宗潛邸故至元四年置東川路後改東川府十五

  年復曰順慶府二十年升為順慶路屬四川行省

  明洪武初復曰順慶府屬四川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四川省領州二縣八嘉慶十九年以渠大竹

  二縣改屬綏定府今領州二縣六

  南充縣附郭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廣安州界五十里西至潼川府

  蓬溪縣界九十里南至重慶府定遠縣界一百里北至蓬州界七十里東南至岳池縣界五十里西

  南至蓬溪縣界九十里東北至綏定府渠縣界九十里西北至西充縣界五十里漢置安漢縣屬巴

  郡後漢初平元年劉璋移巴郡來治建安六年屬巴西郡三國漢及晉因之劉宋改置南宕渠郡

  齊以後因之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南充屬巴西郡唐武徳四年為果州治宋因之南宋為

  順慶府治元為順慶路治明復為順慶府治 本朝因之西充縣在府西北八十里東西距

  一百里南北距一百一十里東至南充縣界三十五里西至潼川府射洪縣界六十五里南至潼川

  府蓬溪縣界六十里北至保寕府南部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南充縣界四十里西南至蓬溪縣界四

  十里東北至南部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潼川府鹽亭縣界一百二十里漢安漢縣地隋南充縣地唐

  武徳四年分置西充縣屬果州宋因之南宋屬順慶府元屬順慶路明洪武十年省入南充十三年

  復置屬順慶府 本朝因之蓬州在府東北一百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

  至營山縣界三十里西至南充縣界六十里南至南充縣界九十里北至儀隴縣界五十里東南至

  岳池縣界九十里西南至南充縣界六十里東北至營山縣界三十里西北至保寕府南部縣界五

  十里漢安漢縣地梁置相如縣兼置梓潼郡西魏郡廢隋屬巴西郡唐武徳四年分屬果州宋因之

  寶祐六年改屬蓬州元至元十五年移蓬州來治二十年升蓬州路後復爲蓬州屬順慶路明洪武

  初以州治相如縣省入屬順慶府 本朝因之營山縣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九十

  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綏定府渠縣界六十里西至蓬州界三十里南至渠縣界六十里北至

  儀隴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渠縣界八十里西南至蓬州界三十五里東北至綏定府達縣界一百三

  十里西北至儀隴縣界七十里漢巴郡宕渠縣地梁置安固縣周天和中置蓬州隋大業初州廢屬

  清化郡唐武徳元年復於縣置蓬州四年又置朗池縣屬果州開元二十九年徙蓬州治大寅改安

  固曰良山屬之寶應元年又以朗池縣屬蓬州宋大中祥符五年改朗池曰營山元至元二十年

  良山入營山明洪武十年省入蓬州十三年復置仍屬蓬州 本朝屬順慶府儀隴縣

  東北二百三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保寕府巴州界一百里西至保寕

  府閬中縣界三十里南至營山縣界七十里北至巴州界六十里東南至營山縣界七十里西南至

  保寕府南部縣界四十五里東北至巴州界八十里西北至閬中縣界五十里漢巴郡閬中地梁天

  監初置隆城郡隋開皇初郡廢唐武德初屬蓬州開元二十九年移蓬州治以儀隴屬之天寶初改

  州曰咸安郡至德二載又改為蓬山郡乾元初復曰蓬州屬山南西道廣德元年改大寅縣曰蓬池

  五代屬蜀宋為蓬州咸安郡屬利州路寳祐六年徙州治相如縣以二縣屬之淳祐三年罷郡元至

  元二十年併蓬池入儀隴仍屬蓬州明因之 本朝屬順慶府廣安州在府東南一百七十

  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綏定府大竹縣界七十里西至岳池縣界二十里南至

  重慶府合州界七十里北至綏定府渠縣界七十里東南至鄰水縣界七十里西南至合州界一百

  三十里東北至渠縣界七十里西北至營山縣界八十里漢巴郡宕渠安漢墊江三縣地梁置始安

  縣屬北宕渠郡隋開皇十八年改曰賨城屬宕渠郡唐武徳元年復曰始安屬渠州天寶元年改曰

  渠江宋開寶二年於縣置廣安軍屬梓州路咸淳三年改曰寕西軍元至元十五年軍廢二十年置

  廣安府屬順慶路明洪武四年改廣安州以州治渠江縣省入仍屬順慶府 本朝因之鄰水

  縣在府東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忠州墊江縣界六十里西至

  廣安州界四十里南至重慶府長壽縣界七十里北至綏定府大竹縣界八十里東南至長壽縣界

  八十里西南至重慶府江北廳界七十里東北至大竹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廣安州界三十里漢

  巴郡宕渠縣地梁置鄰水縣屬鄰州後魏屬鄰山郡隋屬宕渠郡唐武徳初屬鄰州三年還屬渠州

  寶厯元年省入潾山大中初復置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大竹明成化元年復置屬廣安州

  本朝屬順慶府岳池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廣

  安州界四十里西至南充縣界六十里南至重慶府合州界九十里北至南充縣界九十里東南至

  鄰水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重慶府定遠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渠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南充縣界

  七十里漢安漢縣地唐為南充相如二縣地萬歲通天二年分置岳池縣屬果州宋開寳二年改屬

  廣安軍元屬廣安府明屬廣安州 本朝康熙七年省入廣安州六十年復置屬順慶府

 ︹形勢︺嘉陵大江襟帶於左金泉棲樂諸山雄峙於右

  宋開漢志郛𠪨袤夷溪水迤其西南羣峯矗於四望

  耘灌口廟記依山為郡連接漢中方輿勝覽

 ︹風俗︺賨人剽勇鋭氣喜舞風俗當舟車往來之衝民

  喜商賈而怠穡事宋程涇社稷壇記漢以忠義名節著唐

  以神仙浮屠顯宋以文章學術名宋開漢志古稱忠義

  之邦其民淳樸温厚明統

 ︹城池︺順慶府城周九里七分門九明洪武初築成化初甃甎 本朝康熙年間屢修乾隆

  九年重修南充縣附郭西充縣城周七里門四明天順中築成化中甃甎 本朝乾隆

  三十年修嘉慶二年重修蓬州城周四里門四明宏治中建本朝康熙四年修乾隆三十

  一年重修營山縣城周四里九分門四池廣一丈明成化中築正徳中甃甎 本朝康熙

  四十四年修嘉慶元年重修儀隴縣城周三里五分門四明正徳中建 本朝乾隆三

  十一年修廣安州城周六里門四明成化中建 本朝雍正中修乾隆十八年三十年五

  十一年重修鄰水縣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明成化初建 本朝康熙四十三年修乾隆

  三十年重修岳池縣城周四里三分門四明天順中築成化中甃甎 本朝乾隆三十

  

 ︹學校︺順慶府學在府治南宋慶厯中建 本朝康熙九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舊額二十

  名嘉慶十九年減五名南充縣學在縣治南明初建於縣署西北 本朝嘉慶元年

  今所入學額數十二名西充縣學在縣治南門外宋淳祐中建 本朝康𤋮二十四年

  修入學額數十二名蓬州學在州治北宋淳祐中建於雲山元至正中遷今所 本朝乾隆

  三十七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營山縣學在縣治西元至順中建 本朝康熙六年修雍

  正九年乾隆七年嘉慶七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儀隴縣學在縣治北金山城明嘉定

  中建 本朝順治中重建康熙二十三年修乾隆三十二年嘉慶四年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

  廣安州學在州治南宋嘉祐中建 本朝康熙二年修五十年雍正八年嘉慶十二年

  修入學額數十二名鄰水縣學在縣治東宋建 本朝康熙元年修嘉慶十六年重修入

  學額數八名岳池縣學在縣治南宋太平興國中建本朝順治十八年修康熙六十

  乾隆五十三年修入學額數八名朱鳳書院在府治西 本朝乾隆十九年建名

  懋修書院尋改今名南池書院在南充縣治西 本朝乾隆十八年建四十三年修鹿

  巖書院在西充縣治南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建嘉慶九年蓬山書院

  州治北 本朝乾隆三十七年建朗池書院在營山縣治東 本朝雍正中建嘉慶三

  金粟書院在儀隴縣金城山 本朝乾隆三十六年建嘉慶十二年渠江

  書院在廣安州治東 本朝康熙中建嘉慶八年潾山書院在鄰水縣城内 本

  朝乾隆十二年建鳳山書院在岳池縣治北鳳山上明萬厯十三年建 本朝康熙二

  十五年修南充義學在縣治東 本朝乾隆四十二年營山義學在縣城内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建 按舊志載金泉書院在府西嘉湖書院在府北嘉陵書院在府北一里

  俱明建果山書院在蓬州治南宋刺史王旦建振徳書院在蓬州治北明正徳中建西林書院在營

  山縣治西明隆慶中建甘棠書院在廣安州治東十里明成化中建甘泉書院在岳池縣治西明成

  化中建今並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一萬二十四今滋生男婦共二百五萬五千四百九十三名口計三十一萬二千九

  百六

 ︹田賦︺田地二萬四千五百二十七頃二十八畝八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五萬四千六百四十七

  兩七錢二分五釐

 ︹山川︺鶴鳴山在南充縣東十里相傳唐謝自然昇仙之日有鶴飛鳴於上旁有紫雲亭

  葛山在南充縣東四十里相傳漢諸葛亮駐兵於此請雨山在南充縣東七十里縣民

  嘗祈雨有應因名朱鳳山在南充縣南十里寰宇記周廻二十里昔有鳳凰集此因置鳳

  清居山在南充縣南三十五里輿地紀勝在南充縣南四十里有三峯下瞰四水有仙

  人洞明統志上有白雲光相汲江五友四亭宋淳祐中以兵亂嘗徙府治此山元至元初建征南都

  元帥府於此山之龍笻壩有金樓高與山等亭亭如浮圖常有光焰龍城山在南充縣西南

  寰宇記在流溪縣東六十里與石梯山相連其形盤屈如龍絶壁如城金泉山在南充縣

  西寰宇記唐貞元十年謝自然於縣界金泉紫極宫白日上昇輿地紀勝金泉山在縣城西果山之

  足上有青霞觀明統志金泉山下有金泉又有寶臺山與金泉山相對舊志二山皆在縣西二里上

  有石果山在南充縣西八里舊唐書地理志果州因山為名寰宇記層峯秀起松柏生焉

  方輿勝覽晉陳壽居此上多黄柑棲樂山在南充縣西十里上有棲樂池甃之以石與嘉

  陵江相通又有御風亭大方山在南充縣西輿地紀勝大方山距城十五里又有小方山

  距城十二里千峯萬嶺周廻繚繞疑若洞天有滴乳泉明統志在縣西三十里山上有神女泉

  耽山在南充縣西一百里與小耽山對峙輿地紀勝在流溪縣隋居士楊耽在此修養冬居大

  耽山石窟中夏居小耽山絶頂清泉山在南充縣北輿地紀勝距城十里有古刹下瞰龍門

  西充山在西充縣治東為一邑之勝舊志在城内西北隅又有化鳳山在城内東隅

  亞夫山在西充縣東與縣城相倚鹿巖山在西充縣東八里鹿溪出此雙圖

  山在西充縣東十里舊志兩峯相對宛如圖畫扶龍山在西充縣東二十里輿地紀勝

  在西充縣大陵鎮南岷山在西充縣南輿地紀勝在縣南十五里有十三峯九泉漢何岷

  隱其上因名歲堂山在西充縣南二十里上有百福院為歲時禳祝之所又有鳳儀山在

  縣南四十里孝亷山在西充縣西上有文昌祠其西曰鳳臺山頂方如臺瓊珠山

  在西充縣西北四十里蜿蜒若瓊珠相連又有乾明山亦在縣西北四十里鳳頭山西

  充縣西北五十里萬山攢伏中一峯孤聳因名隱居山在西充縣北十里明統志上有清泉

  宫隋程太虚隱居於此因名回龍山在西充縣北三十里聳翠嵯峨縈廻盤繞拱宸

  山在西充縣北五十里又北五十里有紫巖山玉環山在蓬州城内北隅元統志其山

  秀麗四面諸山拱揖嘉陵江水環之故名下有玉環井龍角山在蓬州東元和志在相如

  縣東二百歩高三百丈從朗池縣界西來鳳凰山在蓬州江南一里元統志其上三峯中峯

  高峙兩峯相對如鳳凰相舞之狀林木清秀嘉陵江水從下而流舊志在州南五里崇覺山

  在蓬州西二十里元統志一名永安山兩峯高聳下有嘉陵江水環之三合山在蓬州西

  五十里三峯並起迴環相合因名五馬山在蓬州北五里五峯高聳𫝑如奔馬獅子

  山在營山縣東三十里以形似名青羊山在營山縣東五十里上有石池龍朗山

  在營山縣東六十里高聳特出五星山在營山縣東南五十里五峯峭麗迴環拱揖

  臺山在營山縣南三百歩爲縣學前文峯翠屏山在營山縣南一里太白山

  在營山縣南一里營山在營山縣西南一里産冬青蠟梅封竇山在營山縣西三

  雲山在營山縣西接蓬州界即古披衣山也寰宇記披衣山在朗池縣西南六十里天將

  雨山上雲霧馳曵如披衣然山上有雲山寺元統志雲山在營山縣西四十里一名披衣山其山高

  險四壁斗絶宋淳祐三年制置使余玠建砦柵移州治於此衮山在營山縣西北輿地紀勝

  在州城西十五里隸營山縣山頂有鳳凰院相傳鳳嘗棲其上中有風洞下視如井有風泠然自下

  而上又有龍馬槽石壁隱隱如龍鱗之狀元統志山距營山縣五十里雲鳳山在營山縣

  北一里山勢高騫宛如雲中飛鳳又集真山在縣北八里芙蓉山在營山縣東北八里峯巒

  叢秀若芙蓉然大蓬山在營山縣東北隋書地理志安固縣有大蓬山寰宇記大蓬山在良

  山縣東南三十里有小蓬山相去二里列仙傳葛由乘木羊入蜀上綏山隨之者皆得仙術山在安

  固縣東三十里輿地紀勝大蓬山在蓬州東南七十里狀若海中蓬萊因名又小蓬山距州城七十

  五里二名秀立山又有透明巖亦名棲真巖在大蓬山前俯瞰縣郭天氣清明渠達諸山厯厯可數

  元統志大蓬山在廢良山縣南十里距營山縣八十里其山高險方圓四十里上起十二峯崖高數

  十丈松木秀茂下有仙人巖小蓬山在廢縣南十三里下有溪水環之明統志在營山縣東北七十

  里舊志大蓬山有朝隱洞空濶可容數百人金城山在儀隴縣城内寰宇記在縣北上平

  下聳明統志以衆山環向如雉堞然故名上有數石如貯米囊又名金粟山唐秀士何韜舉義兵討

  賊於此其上有祠舊志在城内北隅其東有佛龍洞允家山在儀隴縣東三十里斗子

  山在儀隴縣東輿地紀勝在蓬池縣東北三十里山勢方平如覆斗上有天生池靈星山

  在儀隴縣東寰宇記在伏虞縣南七里高千餘丈消水源出此山北頂山在儀隴縣東寰宇記

  在伏虞縣東四十里宣漢水出此大寅山在儀隴縣東南寰宇記梁大寅縣取邑西大寅

  山為龍駮山在儀隴縣東南寰宇記有聖水源出蓬池縣東北二十里龍駮山土人浴

  蠶即倍有𫉬龍章山在儀隴縣東南寰宇記在蓬池縣東南三里四時常有花發輿地紀

  勝龍章山有東巖俯瞰大溪前眺歌陽安固諸山厯厯可數爲一郡登眺之勝 按元和志有樂龍

  山在蓬池縣南三里即龍章也東華山在儀龍縣東南寰宇記在蓬池縣東三十五里

  虞山在儀瀧縣東南元和志在伏虞縣東南六十五里甚險夷獠𬒳征即避人此山中輿地紀

  勝山頂有龍湫南圖山在儀隴縣南二里高冠山在儀隴縣西南五十里昔有鳳

  鳴其上又名鳳鳴山儀隴山在儀隴縣西三十里寰宇記山頂有石鐫儀隴二字俗謂之赤

  葛山流江之水出焉元統志一名大儀山舊志山畔有金堆洞左有乳泉鼇山在儀隴縣西北

  三十里輿地紀勝水傍突出一山嶙峋若鼇因名龍源山在儀隴縣北二十五里上有石

  九龍山在儀隴縣北三十里有九峯狀若龍翔相近有石城山四壁峭立如城

  山在儀隴縣北四十里山色如鐵榖城山在廣安州東六十里山高峻以能興雲雨潤五

  榖為富靈山在廣安州東南寰宇記在渠江縣東南七十里峻峭多藥物靈仙所居也

  又名富樂山蛇龍山在廣安州南寰宇記在新明縣東六十里白鶴山在廣安州

  西南寰宇記在新明縣西南一百里秀屏山在廣安州西輿地紀勝峭壁森聳草木叢茂宛

  若屏障舊志在州西二里望子山在廣安州西輿地紀勝即秀屏山來岡相傳漢將軍馮緄

  之子一日辭父母去以來晨白鶴飛翔為候緄登此山望之果然因名諫坡山在廣安州

  北五里輿地紀勝舊名車婆崖有正言張庭堅故居因名寶榖山在鄰水縣東四十里

  華山在鄰水縣東五十里上有五峯秀色如華天馬山在鄰水縣南二十里形如天馬

  皛然山在鄰水縣南二十七里西接廣安州界輿地紀勝自宕渠山連延至此山東有崖山

  下石乳三條呼為石鐘村民擊之以禱雨西有高崖白色舊名白崖宋真宗閲圖經改名黃陵

  山在鄰水縣南五十里崖半石窟中有泉不盈不竭龍虎山在鄰水縣南六十里巉巖

  聳峙如龍虎之相持相近有龍潭峽四山連峽下有龍潭海寶山在鄰水縣西四十里

  樓山在鄰水縣北山巖曡峙𫝑如樓觀宋崑樓鎮以此名岳安山在岳池縣東三十五

  里寰宇記高六百丈岳池水出焉上有音聲鳥舊志有少兎山在縣東三十里與岳安山相對分峙

  三十六峯速山在岳池縣東四十里唐書地理志岳池縣有龍扶速山即此姜山

  池縣東八十里輿地紀勝雲山鎮外五里許有山神極靈明統志在縣東二十里姜維嘗屯兵於此

  石龜山在岳池縣西二里形如伏龜大龍山在岳池縣西十里蜿蜒盤曲又西五

  里有虎頭山以巉巖險峻而名老君山在岳池縣西輿地紀勝在岳池縣西二十里明統志

  在縣北八十里相傳唐天祐間有人乘曰鶴至此化為石又名白鶴山因即其池建道宫大斗溪出

  翔鳳山在岳池縣北一里山有三峯如鳳之翔舉龍穴山在岳池縣北輿地紀

  勝封山在岳池縣北五里山秀峯高有龍穴在山半巖石中一名龍穴山有唐何少卿讀書臺

  山在岳池縣北輿地紀勝山下十里許有洞曰角竹宋元豐間張庭堅讀書其中明統志在縣北

  三十里峯巒秀異在岳池縣北二十里輿地紀勝在縣東南三十里最高大明統志俗

  呼為禹山蕭巖在西充縣西輿地紀勝縣小陵鎮東有石巖高十餘丈巖竇空濶泉水清潔

  按明統志作虛清巖西巖在營山縣西瞰天漢出此書巖在鄰水縣西二十里相傳唐杜

  甫寓居於此人名少陵巖龍潭洞在西充縣西五十里又名土主洞穴通秋埡龍井

  洞在西充縣北二十里人履其中聲響如琴孔雀洞在營山縣東北輿地紀勝在艮山縣

  東十五里上有石壁峭絶如削舊志在今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洞門如圭竇其中宏敞左右有石牀

  洞盡處有石孔雀水出喙中佛龍洞在儀隴縣西金城山明萬厯間傾塌見洞内有生成

  石佛上有佛龍洞三字中可谷四五十人上下懸巖絶壁各數十丈老君洞在鄰水縣東南

  六十里老君山下其水冬温夏凉又白磁洞在縣南六十里石洞如屋雲氣垂白卧龍坡

  在鄰水縣東北三十五里相傳漢諸葛亮嘗經此關門石在鄰水縣南四里兩溪夾合石

  壁如削下有土洲洲中大石壁立嘉陵江在南充縣東自保寕府南部縣流入經蓬州及

  縣東又南入重慶府定逺界寰宇記嘉陵江在果州東二百歩自相如縣流入南充界南流至合州

  漢初縣界元統志蓬州東江岸上有石門石觜横截江心長約百丈舊志自南部縣東南流入蓬州

  境五十里至州城東折而西南流六十里至南充縣界又六十里至州城東又南一百十里復折東

  南入定逺縣界渠江在廣安州南自綏定府渠縣流入州境一百四十里至州城東又一百六

  十里經岳池縣南又三十里至重慶府合州界與嘉陵江合寰宇記一名渝水在渠江縣南八十歩

  又西流經新明縣三十里流溪水在南充縣西南寰宇記在流溪縣東北四十步源出遂州

  方義縣界下至當縣北流向東迤邐入嘉陵江明統志在府城西八十里平流三十里無灘因名舊

  志流溪源出大耽山流八十里至縣南入江古方義今遂寕地並無流入縣境之水曲水

  充縣西南四十里源出琉璃鎮盤迴曲折東流八十里入嘉陵江 按舊志謂與西溪合流誤西

  溪水在南充縣西源出西充縣東流至縣西南入嘉陵江寰宇記西溪水在西充縣源出崇禮

  市山輿地紀勝在縣東四十步又有東溪舊志今有陵溪在西充縣西三十里小陵鎮亦名小陵河

  又有象溪在縣北四里虹溪在縣治東俱至三河口合流縈繞學宫前即為泮池順流至南充縣入

  江即西溪也又有鹿溪在西充縣東二十五里源出鹿巖山下即東溪也亦流合焉 按輿圖名蠻

  子河自西充縣東北發源西南流經縣東又折東南至府城南入江青溪水在營山縣西南

  流入蓬州界寰宇記披衣山有青溪水出焉元統志在營山縣西南五十里源出披衣山地名石洞

  下至相如縣瑞興鎮入嘉陵江舊志今有藍溪在營山縣西二十里源出衮山南流四十里入蓬州

  界名清淡河又四十里至州南清溪口入嘉陵江消水在營山儀隴二縣界寰宇記消水源

  出伏虞縣靈星山北東南流經良山縣東二里又東南經廢宕渠縣西十里又西南經蓬山縣東十

   五里又南流注流江水 按此水今無考輿圖營山縣北有一小水東入流江源流甚㣲亦與寰宇

   記不宣漢水在儀隴縣東西南流入營山縣界寰宇記源出伏虞縣東頂山東流經舊

   縣南七里又東流入良山縣界鼇水在儀隴縣西北三十里寰宇記出鼇池元統志有水一潭

   方圓濶五里舊志在縣北三十里流江溪中平溪水在儀隴縣東北十里輿地紀勝水出

   平原故名元統志平溪自本縣青山發源下接渠州流江舊志源出儀隴縣東三十里允家山南流

   五十里入流江名曰合水口清溪水在廣安州南輿地紀勝在新明縣東五十里源出鄰

   水縣界西流入渠江 按輿圖今州東南鄰水縣西界有仙成河二源並導合流而西左㑹天池河

   至州南入渠江即清溪水也濃水在廣安州西輿地紀勝在岳池縣東北出龍扶速山東流

   入渠江府志濃水即西溪水源出州北一百二十里蓬州之綿壩分為二派南至橡樹壩合流至城

   南五里東折入渠江以水色常濁故名濃水鄰水在鄰水縣東自綏定府大竹縣西發源西

   南流逕縣東又西南入重慶府長壽縣界寰宇記鄰水源出鄰水縣東北鄰山南流經縣東二十六

   里又南流中有大磧懸流十丈奔急若疾雷狂電輿地紀勝鄰水有二大鄰水出鄰山頂上西南流

   經鄰水縣入恭州巴縣界小鄰水亦出山頂西流屈曲一百五十里入大鄰水舊志源出大竹縣西

   山西南流五十里入鄰水縣界名曰東溪又西南五十里經縣東三十里又西南一百里入長壽縣

   界名玉溪岳池水在岳池縣東寰宇記䝉溪水在岳池縣西北五十里源出岳安山東流至

   故縣鎮西本是思岳池因以名縣焉舊志岳池水源出姜山流三十五里至岳池縣城東轉南合靈

   溪龍穴二水至定遠縣界入嘉陵江又靈溪水源出禹山南流逕縣西龍穴水源出龍穴山南流逕

   縣東俱入岳池水 按輿圖今縣東西各有一水至縣南合流東即岳池西即靈溪也岳安山在縣

   東水源出此不應在縣西北且亦非東流寰宇記有訛海棠川在西充縣東明統志西充

   有海棠川環繞縣治内多海棠因名舊志海棠川小溪源出雙圖山流十五里轉南又一百二十里

   至南充縣界入江清水溪在南充縣東源出請雨山西北流十五里至縣東北入嘉陵江

   居民藉以溉田大斗溪在南充縣東南源出岳池縣老君山西流入嘉陵江溪旁有石如斗

   瞰天溪在營山縣西源出西巖繞城東南下流五十里至七曲堰入流江天生

   池在營山縣西寰宇記披衣山雲山寺中有池去嘉陵江三十里江水或淺其池亦淺冮水或漲

   其池亦張號天生池耀池在儀隴縣東南輿地紀勝在蓬池縣東南七里絲經池

   記在鄰水縣東南八十里流杯池在鄰水縣西南二十里陳子昻鑿池遊賞處鴛鴦

   池在鄰水縣東北七十里方圓數十丈時有鴛鴦游泳於此将軍池在岳池縣東五里相

   傳漢諸葛亮嘗駐兵於此滴乳泉在南充縣西二十里府志昔有道士何志泉飲此泉年八

   十面如桃花宋樊汝賢詩雲液落山腹脈與崑崙通云何山下叟八十桃顔紅玉泉在蓬州南

   五十里其泉湧出狀如噴玉甘泉在廣安州治南井中有三穴中一穴泉極甘大旱不竭又

   有石泉在州東北二十里源出石崖清令甘列昆井在南充縣寰宇記益州記云南充縣西六

   十里有昆井即古之鹽井鹽井南充西充蓬州各州縣境皆有通志今南充縣有中井六眼中

   下井六眼下井三眼西充縣有上井十眼中井八眼下井八眼蓬州有中井一眼火井

   隴縣南寰宇記在蓬池縣西南三十里水固之時以火投其中焰從地中出可以禦寒移時方滅若

   掘深一二丈頗有水出




                 前提調官鄭紹謙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前校對官沈苐恭 校

                校對官沈維鈺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