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二百六十九至二百七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至二百六十八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二百六十九至二百七十三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二百七十四至二百七十七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7.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7.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7.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7.djvu/5

西寕府表                

                    

大清一統志

 西寕府在甘肅省治西北六百二十里東西距三百五十里南北距六百五里東至涼州府平番

  縣界二百六十里西至青海番夷界九十里南至黃河都受番族界三百七十里北至大雪山涼州

  府界二百三十五里東南至三川黃河沿界四百二十里西南至番夷界二百三十里東北至番界

  二百八十里西北至甘州府張掖縣扁都口界四百九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五百七十里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地漢為金城郡臨

  羌破羌等縣地後漢建安中置西平郡晉初因之

  東晉隆安中為南涼國都隆安三年秃髪烏孤居樂都其弟利鹿孤

  西平傉檀還居樂都西平即宋之西寕州今之府治樂都唐鄯州今碾伯縣也後魏初為

  鄯善鎮孝昌二年改置鄯州見元和志後周又置樂都

  郡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改州曰西平郡唐武

  德二年復曰鄯州儀鳳二年置都督府開元二年

  置隴右節度使方鎮表作五年蘇冕唐㑹要作元年今從通鑑天寶初曰

  西平郡乾元初復曰鄯州屬隴右道上元二年

  於吐蕃宋元符二年收復復置鄯州隴右節度三

  年棄之崇寕三年收復建隴右都護府改鄯州為

  西寕州賜郡名曰西平升中都督府三年加賓德

  軍節度屬熙河路後屬西夏元仍曰西寕州屬甘

  肅行省明洪武六年通志作十九年今從實錄改置西寕衞屬

 陜西行都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改置西寕府屬甘肅省置西

 寕縣為府治改碾伯千户所為碾伯縣又開置大

 通衞乾隆二十六年改置大通縣屬西寕府

 西寕縣附郭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八里東至碾伯縣界七十里西至青海

  番夷界九十里南至黄河二百一十八里北至大通縣界八十里東南至南山後番界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番夷界二百三十里東北至番夷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大通縣界八十里漢金城郡臨羌

  縣地後漢建安中分置西都縣為西平郡治晉因之後魏廢隋為湟水縣地唐儀鳳三年分置鄯城

 縣屬鄯州上元後沒吐蕃宋初曰青唐城崇寕三年收復置西寕州及倚郭縣五年罷縣屬熙河路

 元屬甘肅行省明初改置西寕衞屬陜西行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置西寕縣為西寕府治

    伯縣在 府治 東一 百 三 十 里 東 西距 一 百 七 十 五里 南北 距五 百 五 十 里 東 至涼 州 府 平 番 縣

    界 一 百 三 十 里 西 至 西 寕縣 界 四 十五 里 南 至 蘭州 府 河 州 三 百 九 十 里 北至 番 夷 界一 百 六 十 里

    東 南 至 河 州黄河 界 三百 七 十 里 西南 至 西 寕縣界 八 十 里 東北至 番 界一 百 五 十 里西 北 至 番界

    一 百 七 十 里 漢神 爵二 年 置破 羌 縣 屬金 城 郡 後漢 因 之 晉 省 為安 夷縣 地 東晉 末 後 梁吕 光 置 樂

    都 郡南 涼 秃 髪 烏孤 都 此 後魏初 郡廢孝昌 中 改置 西都 縣 為 鄯 州治 隋 開 皇十八 年改曰湟 水 為

    西 平 郡治 唐 為 鄯州 治 上 元 後 隨州 沒 吐 蕃宋 初號 邈 川城 元 符 二年 収 復 置 湟 州建 中 靖 國元 年

    棄之 崇 寕 二 年 又復 三 年 置倚 郭縣 五 年 罷大 觀三年 加 嚮 徳 軍 節度 宣 和 元年 改曰 樂 州 屬熙 河

    路後 屬西 夏元 廢 為 西 寕 州 地 明 洪 武 十 一年 置碾伯 衞後 廢成 化 中 置 碾 伯 守 禦 千 户 所  本 朝

    初屬 西 寕衞雍正 二年改置 碾 伯縣屬西 寕府大   通縣 在 府北 一百 二 十里 東西 距一 百 八

    十里 南北 距一百 五 十 五里 東 至西 寕 縣 界一 百二十 里西 至黒林 口 闇 門六 十 里南 至 西 寕縣 界

  三十里北至大雪山一百二十五里東南至西寕縣界九十里西南至西寕縣界七十里東北至大

  雪山二百二十里西北至甘州府張掖縣界三百九十里古西羌所居漢爲臨羌縣北塞唐爲鄯州

  北境開元中嘗置威戎軍於此明爲西番地 本雍正二年以番族歸附開置大通衞駐大通城

  屬西寕府又設總兵鎮守亦曰西大通鎮乾隆九年移駐白塔城二十六年改置大通縣屬西寕府

 ︹形勢︺萬山環抱三峽重圍紅崖峙其左青海瀦其右

  明統甘肅涼莊之右背河州洮岷之前户萬山迴

  合諸番羅列明鄭洛奏疏水包西北山阻東南

 ︹風俗︺俗崇釋士業儒人專孳牧童習彎弧明石檟西平賦

  秋少暑冬春多寒毳毛爲衣酥湩煎茶番人以皮

  馬爲禮畜牧爲業舊鎮

 ︹城池︺西寕府城周八里有奇門四濠深一丈廣二丈五尺東關外有郭周里許門三明洪

  武十九年因舊改築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修雍正十一年乾隆三十一年重修 西寕縣附郭

  碾伯縣城即舊碾伯堡明初築周三里有奇門三濠廣二丈五尺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

  因舊址復築大通縣城周五百五十八丈門二 本朝雍正三年乾隆三十一年

 ︹學校︺西寕府學在府治東即西寕衞學明宣德三年建入學額數十二名 本朝乾隆六

  十年添設又貴德廳學入學額數四名西寕縣學在縣治西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

  入學額數八名碾伯縣學在縣治西 本朝雍正三年建入學額數八名大通縣

  學在縣治東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建入學額數四名約禮書院在西寕縣治西 本

  朝乾隆四年建樂都書院在碾伯縣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河陰書院

  德廳 本朝乾隆十二年建

 ︹户口︺原額民丁共二萬七千九百二今滋生民丁男婦大小共二十萬八千六百三名口屯丁民婦

  大小共五十萬二百二十六名口計九萬二千八百五十七户

 ︹田賦︺田地共六千一百九十三頃六畝一分有奇番地共十六萬一千三百七十三段額徵糧共三

  萬八千九十五石四斗七升

 ︹山川︺峽口山在西寕縣東二十里漢書神爵元年充國屯田金城奏治湟陿以西道橋明

  統志峽口山在衞城東地極險阻為湟鄯往來咽喉地漢時名湟陿唐人嘗修閣道宋築省章城控

  制要害又有綏遠𨵿行都司志峽口山在衞東三十里石山對峙亦名小石峽半山有風波巖每大

  風檮之則息與大石峽西石峽謂之三峽紅崖子山在西寕縣東八十里其土赤因名山

  腰有石洞積石山在西寕縣東南隋書地理志龍支縣有唐述山元和志積石山在龍支縣

  西九十八里南與枹罕縣分界舊志小積石山在西寕衞東東南一百七十里即古唐述山也

  延山在西寕縣東南隋書大業五年帝西平大獵於拔延山長圍周亙二十里地理志化隆有

  拔延山元和志拔延山在化成縣東北七十里多麋鹿舊志即今衞南之雪山也雪山西

  寕縣南一百里高出羣山之上積雪四時不消延亙東北與碾伯縣蘿蔔山相接南禪山

  在西寕縣西南三里崖洞有佛像又有北禪山在縣西北五里土樓山在西寕縣西水經注

  湟水東逕土樓南樓北倚山原峯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樓下有神祠雕牆故壁存焉今在西平亭東

  北五里隋書地理志湟水有土樓山元和志山在湟水縣西一百三十里下有土樓神祠又曰鄯城

  縣西即土樓山日月山在西寕縣西川口外元史憲宗四年㑹諸王於顆顆腦兒之西祭天

  於日月山今為番夷互市之所金山在西寕縣西七十里隋書大業五年宴羣臣於金山行都

  司志山在衛西六十里番言曰結脫刺上有湫池旱禱輒應為西寕望山養女山在西寕縣

  北水經注養女川水發養女北山闞駰曰長寕亭北有養女嶺即浩亹之西山西平之北山也寰宇

  記養女嶺彼羌多禱而祈女郭圖山在西寕縣貴德廳城東二十里又東十里有東山

  圓柱山在西寕縣貴德廳城東南二百里下即淵住番族所居又名淵住山後即青海界

  龍池山在西寕縣貴徳廳城南一百里山高險絕上有湫池因都受番族牧其下又謂都受

  三泉山在西寕縣貴德廳城西三十里山根有三泉涌出清澈可鑑俗呼為爾納拉山

  巴伽山在西寕縣貴德廳城西十里黃河經其下又哈兒㵎山在城北一里亦黃河所經流

  郎纒山在西寕縣貴德廳城西一百里番夷雜處之地雷鳴山在碾伯縣東關外亦

  名鳯凰山冰溝山在碾伯縣東接莊浪界羊腸七十餘里為郡境咽喉孔道四望山

  在碾伯縣東南漢書趙充國傳神爵初充國至金城渡河遣騎候四望陿中無虜曰吾知羌虜不能

  為兵矣使發數千人守杜四望陿中兵豈得入哉文穎曰金城有三陿在南六百里顔師古曰山陗

  而夾水曰陿四望者陿名也行都司志四望山在西寕衞東南二百里龍泉山在碾伯縣

  西北四十里與大石峽北山相連山下有龍泉因名阿刺古山在碾伯縣東北六十里與

  冰溝山相連山頂寬平可耕中有魯班峽蘿蔔山在碾伯縣東北行都司志在西寕衞東北

  二百五十里延袤與雪山相連石崖巉巖若蘿蔔之狀達巴山在大通縣南七十里高峻

  崎嶇山巓有泉出石罅中味清甘大雪山在大通縣北十五里四時積雪不消東西綿亙

  數百里東接涼州北接甘州界元和志甘州南至大雪山三百三十里即此霧山在大通縣

  北水經注湛水東南流至霧山注浩亹河舊志山在西寕西北三百里勒姐嶺在西寕縣

  東漢時有勒姐羌居之晉義熙十一年北涼沮渠𫎇遜敗西秦兵於浩亹西秦主熾磐遣將折斐等

  據勒姐嶺邀其還路𫎇遜擊擒之水經注勒且谿水出安夷縣東南勒且谿北入湟水於是有勒姐

  之名蓋勒姐嶺在此星嶺在西寕縣南隋書大業五年帝自拔延山入長寕谷度星嶺舊志嶺

  故龍支城西北艾灣嶺在碾伯縣界南巴州堡高十五里山半有泉自沙中出白草

  嶺在大通縣北近甘州界宋元嘉初西秦乞伏熾磐遣太子暮末出貂渠谷攻北涼白草嶺臨松

  郡皆破之水經注鮮谷塞東南有白嶺西湛水出焉蓋即白草嶺也南高峯在碾伯縣南七

  里又有北高峯在縣北八里兩峯相對俱極高峻西石峽在西寕縣西七十里陡崖相對

  大石峽在碾伯縣西北西去西寕縣九十里較小石峽尤雄壯黑松林峽

  通縣南去西寕縣北百里兩峽懸距中多孔道嘉靖二十五年修葺城塹延屬五十餘里

  心堆在西寕縣西南水經注牛心川水東北流逕牛心堆東唐貞觀九年李靖等敗吐谷渾於

  牛心山即此黃河在西寕碾伯二縣南自塞外流入與河州接界又東入蘭州界水經注河

  水自積石屈而東北流逕柝支之地又東逕西海郡南又東逕允川而厯大榆小榆谷北又東過河

  關縣北又東北入西平郡界左合二川東逕澆河故城北又東北逕黃川城北又東逕石城南左合

  北谷水又東北逕黃河城南又東北逕廣違城北又東逕邯川城南又東臨津谿水注之又東逕臨

  津城北白土城南又東左㑹白土川水又東北會兩川右合二水又東厯鳳林北又東與灕水合又

  逕左南城南又東逕赤岸北又東洮水注之又東過金城允吾縣北元和志黃河在廓州化城縣南

  八十步又在龍支縣西南六十里通志黃河在西寕縣南一百六十里碾伯縣東南三百七十里

  葱谷水在西寕縣東水經注水有四源各出一谿亂流注於湟水安夷川水西

  寕縣東水經注安夷川水發逺山西北流控引衆川北屈逕安夷城西北東入湟水牛心川

  水在西寕縣西南水經注牛心川水出其南遠山東北流逕牛心堆東又北逕西平亭西東北入

  湟水通志有那孩川在城西二百步舊志有南川水在衞城西自塞外流東北入西寕河 按宋史

  崇寕三年王厚自湟州敗羌人於宗水明統志宗水來自青海逕西寕境入湟水水南有宗谷口舊

  志宗哥川在衞西南九十里亦即今南川水之異名也長寕川水在西寕縣西北水經

  注長寕川水出松山東南流逕晉昌城晉昌川水注之又東南養女川水注之水發養女北山有二

   源皆長湍遠發南總一川逕養女山謂之養女川亂流出峽南逕長寕亭東又東南與西山水合又

   東南流注於湟水行都司志有車卜魯川在城北五里一名幹爾朶川源出壘加爾山下流五百六

   十里入西寕河又有廣牧川在城北三里舊名沙塘川明永樂四年改名今分渠四十六溉田六百

   七十頃舊志今有北川水在城西北七十里自塞外流入東南流至城北入西寕河湟水

   外流逕西寕縣北又東逕碾伯縣南又東南厯涼州府平番縣至蘭州界入黃河漢書地理志臨羌

   縣西北塞外有西王母石室僊海鹽池北則湟水所出東至允吾入河水經注湟水出塞外又東南

   流逕卑禾羌海北東逕湟中城北又東右控四水又東逕赤城北而東入經戎峽口右合羌水又東

   逕臨羌縣故城北又東盧谿水注之又東逕臨羌新縣故城南又東右合溜谿伏溜石杜蠡四川左

   㑹臨羌溪水又 東龍駒川水注之又東長寕川水注之又東牛心 川水注之又逕西平城北又東逕

   土樓南又東右合葱谷水又東出漆峽東流右則漆谷常谿注之左則甘夷川水入焉又東安夷川

  水注之又東逕安夷縣故城又東左合宜春水又東勒且谿水注之又東左則承流谷水南入右㑹

  達扶東西二谿水東出期頓雞谷二水北流注之東逕樂都城南東流右合來谷乞斤二水左㑹陽

  非流谿細谷三水又東逕破羌縣故城南六谷水自南破羌川自北左右翼注之又東南逕小晉興

  城北又東與閤門河合即浩亹河也又東逕允吾縣北隋書地理志化隆縣有湟水後漢書注湟水

  一名洛都水西自吐谷渾界入在今湟水縣元和志湟水亦謂之樂都水出青海東北亂山中東南

  流至蘭州西南入黃河唐書吐蕃傳湟水出𫎇谷抵龍泉谷與黃河合元朱思本河源記湟水源出

  祁連山下正東流一千餘里注浩亹河與黃河合明統志西寕河在衞城北源出熱水山北流五百

  里經伯顏川又合那海川流五百里入黄河行都司志西寕河在衞城北百步許又湟水今碾伯河

  是也舊志西川水源出西塞外東流由石峽入境至衞西北受北川水又東合南川水而徑城北名

  西寕河又至衞東北受沙塘川水又東南逕碾伯堡南名湟水又東南接莊浪所界合西大通河又

   東合莊浪河又東南至蘭州西入黃河按湟水上源番名波洛冲克克詳見西海邯川水

   在碾伯縣東南後漢書顯宗初西羌寇隴右捕虜將軍馬武擊之羌引出塞武追擊到東西邯大破

   之水經注河水逕邯川城南注城之左右厯谷有三水導自北山南逕邯亭注於河章懷太子曰蓋

   以此水分流謂之東西邯也在今化隆縣東 按輿圖今碾伯縣東南百里許有水出雪山南東南

   流百餘里入黃河蓋即邯川水也白土川水在碾伯縣東南水經注白土川水出西北

   山東南流逕白土城北又東南注於河宜春水在碾伯縣西水經注水出東北宜春谿西

   南流至安夷城南入湟水又有勒且谿水出安夷縣東南勒且谿北流逕安夷城東而北入湟水湟

   水有勒且之名疑即此號又有承流谷水達扶東西二谿水期頓谿谷二水皆北流注湟又有吐那

   孤長門來谷乞斤陽非流谿細谷六谷破羌川諸小水左右翼注湟水皆在今碾伯縣界俱見水經

   浩亹水原出甘州府南流逕大通縣南又東南逕碾伯縣東北至平番縣界與湟水合

  漢書地理志浩亹縣浩亹水出西塞外東至允吾入湟水顔師古注浩音誥水名亹者水流峽中岸

  深若門也今俗呼此水為閤門河蓋疾言之浩為閤耳水經注閤門河即浩亹河也出西北塞外東

  入塞逕敦煌酒泉張掖南又東南逕西平之鮮谷塞尉故城南又東南與湛水合水有二源西水出

  白嶺下東源發白岸谷合為一川東南流至霧山注閤門河閤門河又東逕養女北山東南左合南

  流川水水出北山南流入閤門河河東逕浩亹縣故城南又東流注於湟水通典浩亹河在湟水縣

  西北自吐蕃界流來元和志閤門水經湟水縣東去縣五十五里朱思本河源記浩亹河源自刪丹

  縣南刪丹山下東南流七百餘里注湟水通志有大通河在大通衞南五里源出野狐山東南流至

  碾伯縣響塘峽行山峽中經西大通堡東南合西寕河入黃河即古浩亹河也車卜魯川

  渠在西寕縣西北九十里即北川水分渠三十八溉田七百七十八頃又伯顏川渠在縣西六十

  里即西川水分渠八十四溉田一千二十八頃那孩川渠在縣西南五十里即南川水分渠四十八

  溉田九百三十八頃廣牧川渠在縣北八十里分渠三十八溉田四百四十一頃觀音堂溝在縣東

  七十里分渠有二溉田一百三十八頃又有哈刺只溝把藏溝西番溝三渠皆在縣東乞荅其渠李

  彦才溝渠壤喫塔渠皆在縣東南古河渠撒都兒溝渠皆在縣東北共溉田四百七十餘頃又紅哈

  溝在縣東北一百里分渠七十八溉田四百八十一頃周屯渠在西寕縣貴德廳城東五

  十里分支渠十四溉田九百八十二段又四十八户渠在貴德城東南四里分支渠十二溉田二千

  一百八十一段河東渠在貴德城東五里分支渠八溉田七百一十段劉屯渠在貴德城西南三十

  里分支渠六溉田四百二十段 本朝乾隆六年開築水磨渠在碾伯縣東三里分支三

  共溉田二百五十餘段又縣東十里有羊官渠十五里有石嘴渠三十里有高廟渠三十五里有長

  里渠四十里有旱地灣渠五十里有老鴉渠又縣西二里有大古城渠小古城渠二十里有旱莊渠

  四十里有硤口渠又縣南五里有岡子堡渠十里有岡子溝渠湯官渠二十里有姜家灣渠又縣北

  八里有八里堡渠四十里有勝番溝渠又縣東南三十里有紅水渠五十里有阿鸞渠又縣西南七

  里有七里堡渠二十里有深溝渠三十里有馬哈喇渠峯堆渠四十里有高店堡渠六十里有高店

  溝又縣西北二十里有挐木只溝渠三十里有迭爾溝渠共溉田二萬四千餘段巴燕戎

  格渠在碾伯縣擺羊戎廳境内發源克見山流一百三十里入黃河溉田一千三百九十段又

  青庫爾渠發源車盆山溉田九百五十四段又上多巴渠溉田四百二十三段下流俱入黃河俱在

  擺羊戎廳境内大河渠在碾伯縣北西寕河自峽口流入縣境東至下川口河之北岸分渠

  十有六河之南岸分渠十有四又有山南堡等渠在縣東南古鄯城一帶分渠有八共溉田數千餘

  東峽川渠在大通縣南又河東渠在縣東十里祁家渠在縣東北九里峽門堡渠在

  縣南分溉縣境之田又縣西有多洛遜讓陽化百勝四堡渠極樂雪溝良敎三堡渠樵漁堡渠縣東

  有濫泥多隆河家三堡渠元墩李家二堡渠縣南有廟溝渠東流堡渠黃家寨渠楊家寨渠毛賀堡

  渠新莊堡渠永安平路二堡渠均分灌民田龍湫在碾伯縣北一百二十里有三池曰金龍

  響龍黒龍相去十餘里旱禱有應五泉在西寕縣西水經注泉發西平亭北雁次相綴東北

  流至土數南北入湟水湫泉在西寕縣西十里周三丈其深莫測沸涌有聲旱禱輒應

  水泉在貴德廳西南三十里巴伽山水自地涌出熱如沸湯










                           前協修官温予巽恭 纂輯

                           前總纂官蔣元溥恭 覆 輯

                           校 對官賀式韓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西寕府

︹古蹟︺西平郡故城今西寕縣治本漢臨羌縣地後漢末析置西都縣兼置西平郡魏志

  建安中以杜畿為護羌校尉領西平太守魏太和元年西平麴英反殺臨羌令西都長遣將軍郝昭

  鹿磐討斬之十六國春秋吕光大安二年西平太守康凝自稱匈奴王阻兵不從秃髪烏孤太初元

  年自稱西平王三年以弟利鹿孤為涼州牧鎭西平既而烏孤死利鹿孤代立遂居西平更稱河西

  王傉檀代立還居樂都永宏二年沮渠𫎇遜拔西平執太守麴承水經注湟水逕西平城北東城即

  故亭也魏黃初中立西平郡憑𠋣故亭増築南西北三城以為郡治魏周時郡縣俱廢隋為湟水縣

  地唐分置鄯城縣屬鄯州元和志縣東至州一百二十里儀鳳三年分湟水縣置北枕湟水西即土

  樓山通典鄯城縣漢西平郡故城在西舊唐書上元二年鄯州為吐蕃所陷所管鄯城三縣屬河州

   後亦廢宋時謂之青唐城吐蕃傳有唃厮囉者明道初徙居青唐景祐中以為保順軍節度留後熙

   寕十年改西平節度使元符二年王瞻取邈川軍至青唐隴拶出降以為鄯州瞻尋棄青唐歸崇寕

   三年王厚復湟鄯地理志是年改為西寕州後屬西夏夏國傳河外之州有西寕樂廓元史太祖二

   十二年伐西夏州破西寕地理志唐鄯州沒吐蕃號青唐城宋改西寕州元初為章吉駙馬分地至

   元二十三年立西寕州等處拘𣙜課程所二十四年封章吉為寕濮郡王以鎮其地明統志西寕廢

   州在衞城西南行都司志自衞城西至南迤東約八里餘乃西寕州古城安夷故城西

   寕縣東七十里漢置屬金城郡後漢建初元年夷卑湳種羌殺安夷長宗延以吳棠領護羌校尉

   居安夷二年移居臨羌晉屬西平郡後廢秃髮烏孤太初三年以其弟利鹿孤鎭安夷後魏廢水經

   注湟水東逕安夷縣故城北城有東西二門去西平亭東七十里闞駰曰四十里白土故

   城在西寕縣東南後漢置屬金城郡魏正始九年叛羌遮塞屯河關白土故城據河拒官軍刺史

   郭淮擊破之晉仍屬金城郡太和二年張天錫討叛將李儼於隴西使將軍張統分道出白土義熙

   八年西秦乞伏熾磐攻南涼三吳太守吳陰於白土克之水經注河水東逕臨津城北白土城南闞

   駰十三州志左南津六十里有白土城在大河北為緣河濟渡處後魏縣廢唐大中五年吐蕃叛將

   論恐熱出雞頂關馮峽為梁擊鄯州師尚婢婢於白土嶺通鑑注在鳳林縣西北即白土縣之嶺也

   臨羌故城在西寕縣西漢置屬金城郡神爵初趙充國討叛羌欲屯田金城奏言計度臨

   羌東至浩亹羌人故田及公田民未墾可二十頃以上又言循河湟漕榖至臨羌以眎羌寇揚威武

   後漢建初二年傅育為護羌校尉自安夷移居臨羌晉屬西平郡水經注湟水東逕臨羌縣故城北

   又東逕臨羌新縣故城南闞駰曰臨羌新縣在郡西一百八十里湟水逕城南城有東西門西北隅

   有子城又羌水東北逕臨羌城西後魏縣廢隋大業四年吐谷渾為鐵勒所破走入西平境内求救

   詔宇文述出西平迎之述至臨羌吐谷渾率衆西遁即故縣也樂都故城今碾伯縣治漢

   神爵元年趙克國討先零羌自金城渡河過四望陿夜引兵上至落都後漢永平元年馬武擊燒當

   羌至金城浩亹與羌戰於洛都谷為羌所敗東晉末後涼吕光置洛都郡蓋因山谷為名也隆安二

   年涼樂都太守田瑶降於秃髮烏孤三年烏孤徙治於樂都是為南涼元興二年秃髪傉檀大城

   樂都義熙十年乞伏熾磐滅南涼以謙屯為涼州刺史鎭樂都十四年以木奕千為沙州刺史鎭樂

   都後入北涼又沒於吐谷渾復魏時置鄯州隋書地理志西平郡舊置鄯州治湟水縣舊曰西都後

   周置樂都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曰湟水元和志鄯州古西戎地漢為金城郡地南涼秃髪烏孤

   徙都於此後魏以西平郡為鄯善鎭孝昌二年鎭立鄯州隋大業三年罷州復為西平郡隋亂陷

   賊唐武德二年討平薛舉改置鄯州東至蘭州府二百二十里西至西海三百七十里西南至廓州

   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涼州五百里治湟水縣本漢破羌縣地舊唐書地理志鄯州治故樂都城唐書

   㑹昌中吐蕃以尚婢婢為鄯州節度使大中五年沙州刺史張義潮以鄯州來降其後復為番戎所

   隔宋時謂之邈川城大中祥符七年唃厮囉自宗哥城更徙邈川元符二年王瞻發兵取之以為湟

   州宋史地理志樂州舊邈川城建中靖國元年之崇寕二年又復三年置倚郭縣五年罷大觀三

   年加嚮德軍節度宣和元年改為樂州後屬西夏元廢行都司志故樂都城在西寕衞東碾伯堡西

   二里二城相連約三里 按古西平郡有二治魏晉西平本漢臨羌縣地唐為鄯城縣宋為青唐城

   置西寕州即今府治也隋西平乃漢破羌縣地晉宋時樂都唐為鄯州宋為邈川城置樂州即今碾

   伯縣也參攷水經注元和志 舊唐志諸書可見或混為一地 誤浩 亹故城在碾伯縣東漢

   置屬金城郡因浩亹水為名後漢建武十一年種羌數萬屯聚寇鈔拒浩亹隘隴西太守馬援擊

   破之晉仍屬金城郡太元二十一年五龍見於浩亹吕光以為己瑞改元龍飛秃髮烏孤太初三年

   使從叔吐若留鎭浩亹後乞伏熾磐以王基為晉興太守鎭浩亹皆即故縣也水經注閤門河東逕

   浩亹縣故城南隋書地理志湟水縣有舊浩亹縣後周廢元和志浩亹故城在廣武縣西南一百三

   十里 按其地當在今碾伯縣東接平番縣界與西大通堡相近破羌故城在碾伯縣

   西漢書地理志金城郡破羌縣宣帝神爵二年後漢書馬援傳建武十一年援為隴西太守時朝

   臣以金城破羌之西塗遠多寇議欲棄之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

   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則為害不休不可棄也帝從之水經注湟水東逕破羌縣故城南城省南門十

   三州志曰湟水河在南門前東過章懷太子曰破羌故城在今湟水縣西 按水經注破羌故城在

   樂都而章懷云在湟水縣西府志亦以為在縣東五十里其說不同蓋二城相去不遠鮮谷

   塞故城在大通縣西北臨甘州府界水經注閤門水逕西平之鮮谷塞即此晉興廢

   郡在碾伯縣東南十六國春秋永嘉五年張軌表分西平界置晉興郡統晉興枹罕永固臨津臨

   鄣廣昌大夏遂興罕唐左南等縣咸康元年張駿分晉興郡屬涼州乞伏乾歸太初十三年降於利

   鹿孤鹿孤迎之置於晉興後魏廢 按水經注湟水東南逕小晉興城北故郡尉治闞駰曰允吾縣

   西四十里有小晉興城蓋即晉興郡治之晉興縣其曰小晉興者猶沛郡之沛縣爲小沛也又太元

   十年後涼吕光將尉祐以允吾叛敗奔興城通鑑注城在允谷之西白土之東疑即小晉興也

   河廢郡在碾伯縣東南前涼置十六國春秋咸康元年張駿分湟河郡屬涼州南涼秃髪烏

   孤太初二年敗梁饑於西平湟河太守張稠以郡降夏赫連昌承光二年伐西秦攻其沙州刺史出

   連䖍於湟河不克寰宇記廓州即西平南界前涼以其地爲湟河郡後爲羌所陷舊志水經注河水

   北逕黃河城南西北去西平二百七十里或曰即湟河之譌也廢廓州在西寕縣東南本漢

   西羌所居石城地後漢書延熹二年護羌校尉段熲分兵討石城羌斬首溺死者千六百人水經注

   河水東逕石城南昔段熲擊羌於石城即此隋書地理志西平郡統化隆縣後魏曰廣威西魏置澆

   河郡後周廢郡仁夀初改爲化隆元和志後周於達化縣界澆河故城置廓州隋亂陷賊唐武德二

   年西土平定改置廓州乾元元年陷於西番寰宇記廓州唐天寶元年改寕塞郡乾元元年復爲廓

  州西至積石軍一百八十里北至鄯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鳳林縣二百八十里東北至龍支縣二

  百九十里西北至鄯城縣二百八十里理廣威縣本後魏石城縣周地圖云後魏景明二年置石城

  縣廢帝二年因縣内有化隆谷改為化隆縣唐先天元年改為化成縣以避諱故也天寶初改為廣

  威宋史地理志元符二年以廓州為寕塞城崇寕三年棄之是年收復仍為廓州城下置一縣五年

  罷東至寕塞砦十七里西至同波北堡不及里南至黃河不及里北至膚公城界十五里貴德

  廢州在西寕縣即今貴德廳治元置吐蕃等處宣慰司明置歸德所潘昻霄河源錄崑崙山向

  東北行半月至貴德州地名必赤里始有州台官府明永樂初改建歸德所又數日至積石州舊志

  河州西至老鴉關九十里又西至起臺堡一百五十里又西至保安堡二百八十里又西至歸德所

  三百里又西至關門番帳草地界八十里 本朝乾隆四十七年改歸德為貴德米川廢

  縣在西寕縣東南元和志米川縣西至廓州一百里前涼張天錫於此置邯川城後魏孝昌二年

  於城置廣威縣貞觀十年於本縣東一百二十里黃河南岸置米川縣屬河州永徽六年移於河北

  屬廓州宋史地理志廓州米川沿河西至廓州六十里過河取正路至結囉城約三程本城至廓州

  約三十餘里達化廢縣在西寕縣南隋書地理志澆河郡統達化縣後周置達化郡開

  皇初郡廢併綏遠縣入焉元和志縣東至廓州三十里後周置郡并縣開皇十三年罷郡廨即今縣

  是也寰宇記達化縣後周建德五年左南廢縣在碾伯縣東南晉永嘉中張軌置屬

  晉興郡後魏廢水經注河水逕左南城南十三州志曰石城西一百四十里有左南城津亦取名焉

  龍支廢縣在碾伯縣南十六國春秋南涼秃髪烏孤太初二年破羌酋梁饑於西平饑退

  屯龍支堡烏孤進攻拔之饑奔澆河隋書地理志枹罕郡統龍支縣後魏曰北金城西魏改焉元和

  志龍支縣北至鄯州一百三十五里本漢允吾縣地後魏初置金城縣廢帝二年改名縣西南有龍

  支谷因取為名長寕舊縣在西寕縣西北本漢臨羌縣地晉置屬西平郡永嘉五年張寔

  討曹袪於西平自姑藏西南岀石驢據長寕即此後魏廢水經注長寕水南逕長寕亭東城有東門

  西東北隅有金城在西平西北四十里十三州志曰六十里遠矣宗哥城在西寕縣東宋

  史景德中吐蕃宗哥僧李立遵略取唃厮囉如廓州尊立之居宗哥城其城東北至西涼府五百里

  東至蘭州府三百里南至河州四百十五里地理志西寕州領龍支城舊宗哥城元符二年改今名

  尋棄之崇寕三年收復 按古龍支有三漢龍耆在今府西即西海郡隋唐龍支在今府南近黃河

  宋龍支在今府東乃舊宗哥城或混為一誤臨蕃城在西寕縣西唐書地理志河源軍西

  六十里有臨蕃城又西六十里有白水軍綏戎城又西南六十里有定戎城寕西城西

  寕縣西宋史地理志西寕州西四十里至寕西城舊名林金城崇寕三年改名宣威城西

  寕縣北宋史地理志西寕州北五十里至宣威城舊名釐牛城崇寕三年改名南至西寕州界二十

  廉川城在碾伯縣東近莊浪界晉太元二十年鮮卑秃髪烏孤擊降乙弗折掘等部築

  湟中廉川堡居之隆安三年孤徙樂都使從弟洛回鎭廉川後廢合川城在碾伯縣南元

  和志合川郡守捉在鄯州南一百八十里貞觀中侯君集置又綏和守捉在州西南二百五十里開

  元二年郭知運置來賓城在碾伯縣西南宋史地理志樂州領來賓城舊名癿當川崇寕

  三年賜名南至黃河十里北至安隴砦七十里舊志在廢樂州西南一百十里膚公城西

  寕縣西南廢廓州東北宋史地理志廓州膚領公城舊名結囉城崇寕三年收復後改今名王厚云

  結囉城至廓州約三十餘里東至來賓城界一百三里西至懷和砦界五十七里南至同波北堡界

  一十三里北至緩平堡界二十五里震武城在碾伯縣北大通縣界宋史政和五年童貫遣

  熙河經略劉法將兵出湟州與夏右廟軍戰於古骨龍大敗之地理志政和六年進築古骨龍城賜

  名震武城未幾改為軍元屬湟州有通濟橋本震武城浮橋又善治堡本通濟橋堡大同堡本古骨

  龍應接堡皆政和六年賜名又有德通城本瞎令古城石門堡在瞎令古城北地名石門子皆政和

   七年賜名又宋史政和六年劉法劉仲武合熙秦之師十萬攻夏仁多泉城降而屠之舊志城在西

   寕衛北一百七十里河源軍在西寕縣東元和志在鄯州西一百二十里儀鳯二年郎將李

   乙支置又安仁軍在河源軍西一百二十里星宿州開元七年郭知運置寶應元年沒於吐蕃

   邊軍在西寕縣南故廓州西元和志靖邊軍在積石軍西黃河北又威勝軍在積石軍西八十

   里宛肅城並天寶十三載舒翰置寶應元年沒於吐蕃白泉軍在大通縣南元和志在鄯

   州西北二百三十里開元五年郭知運置又威戎軍在州西北三百五十里開元二十六年杜希望

   寶應元年沒於吐蕃保塞砦在西寕縣東宋史地理志舊名安兒城崇寕三年收復賜

   名東至龍支城界二十二里西至西寕州界三十里臨塞砦在西寕縣東南宋史地理志寕

   塞砦東至河北堡四十五里西至廓州巡檢界十三里南至黃河十五里北至龍支城五十里又綏

   平堡舊名保敦谷崇寕三年興築賜名東至保塞砦界二十里北至保塞砦十七里同波堡東至廓

   州巡檢界二十里南至黃河不及里北至膚公城十五里三砦堡皆屬廓州綏邊砦西

   寕縣北宋史地理志舊名宗谷 崇寕三年建築後改今名南至西寕州界二十二 里又制羌砦地名

   癿氈嶺政和八年賜名皆屬西寕州清平砦在西 寕縣宋史地理志舊名 溪蘭宗堡崇寕三

   年賜名北至西寕州界二十五里又懷和砦舊名丁令谷崇寕三年置賜名東至廓州界八十三里

   北至 清平砦界二 十五里通 湟砦在碾伯縣 東宋史地理志通湟砦故囉 𠮾抹通城元符二

   年收復三年賜名東至通川堡四十里西至湟州三十五里南至安隴砦二十五里北至臨宗砦界

   六十里别見蘭州又寕洮砦故瓦吹砦元符二年収復三年賜名東至通湟砦四十五里西至來賓

   城十七里南至來賓城二十里北至安隴砦十七里安隴砦故隴朱黒城元符二年收復三年賜名

   東至赤沙嶺三十里西至麻宗山腳二十五里南至鞏藏嶺三十五里北至湟州四十五里德固砦

   舊名勝鐸谷崇寕三年築五百歩城後賜名東至綏遠關十里臨宗砦崇寕三年賜名南至湟州分

  界二十一里皆屬湟州安川堡在西寕縣東宋史地理志安川堡故臕哥堡在巴金嶺上

  元符二年收復三年賜名東至湟州界七十里西至來賓城界四十里南至安鄉關三十里又寕川

  堡南宗堡俱元符二年收復峽口堡崇寕二年收復屬湟州虎臺在西寕縣西五里臺有九

  層高九丈八尺相傳秃髪傉檀所築

 ︹關隘︺綏遠關在碾伯縣西宋史地理志舊名灑金平崇寕二年建築賜名東至湟州二十里

  明史地理志西寕衞東南有綏遠關邊牆在歸德廳西南自煖泉溝北至黃河南岸長八里有

  闇門二明洪武七年築又有官田墩在廳東又東二十里為馬廠墩寺角觜墩在廳南五里又南十

  五里為王屯墩二十里為周屯墩石波在廳西三里又西五里為上河墩四里為山墩三里為煖泉

  墩十五里為煙洞墩二十里為撒通墩俱設兵防汛南川闇門在西寕縣西南四十里有

  東西二門相去五里又小班沙闇門在縣西南五十里大班沙闇門在縣西南六十里頁峽闇門在

  縣西六十里喇顆闇門在縣西八十里小山峽闇門在縣西北六十五里北川東西闇門在縣北七

  十餘里威遠闇門在縣東北一百里巴燕戎格廳在府東南一百八十里碾伯縣西南

  一百二十里城周二里有奇 本朝乾隆三年設遊擊駐防其地番回雜居水草豐美可墾荒地

  四十餘里九年增設通判分理丹噶爾城在西寕縣西九十里周七百七十丈 本朝雍

  正五年築設參將駐防乾隆九年增設主簿其路逼西藏地通青海兼為番人交易之所貴德

  營在府南二百二十里元至元中置貴德州屬吐蕃宣慰司後廢明洪武三年置歸德所屬河州

  衞 本朝初因之順治六年設守備駐防雍正四年改隸臨洮府十一年設都司乾隆三年裁入西

  寕縣二十六年改設縣丞分理三十九年改都司設遊擊四十七年改歸德為貴德五十七年裁縣

  丞設同知南川營在西寕縣南五十里舊名伏羌堡明嘉靖十四年築城周三里有奇南去

  闇門邊牆三十里 本朝初設守備今改都司鎭海營在西寕縣西五十里西去石峽邊牆

  二十里明嘉靖十三年築城周二里有奇 本朝設參將鎭守兼轄南川營乾隆四十七年改設遊

  擊又鎭海堡在西寕縣西川地方有守備駐防哈拉庫圖爾營在西寕縣西一百五

  十里城周二百二十八丈 本朝乾隆四年築其地倚日月山為商旅要區舊設守備駐防今改設

  北川營在西寕縣北六十里舊名永安堡城周三里北至闇門邊牆十里 本朝設遊

  擊駐防乾隆二十六年歸大通縣屬三十九年改設都司喇課營在西寕縣西北八十里城

  周一百八十餘丈 本朝雍正十一年築設千總亦雜石營駐西寕縣距府城二百二

  十里有千總防守巴暖三川營在碾伯縣東南舊名古鄯堡在西寕衞東南一百六

  十里南去河州長寕驛一百里城周二里有奇 本朝設守備駐守永安營在大通縣西地

  名測爾兔 本朝雍正五年築城周六百丈設遊擊駐守西北有沙金城亦設官兵防汛大通

  營在大通縣北一百二十里 本朝雍正二年城周六里初設總兵駐防兼轄白塔永安二營

  尋改副將屬西寕鎭轄白塔營駐大通縣建土城周九百五十四丈有都司防守

  家寨在貴德廳東一百七十里逼近番夷 本朝雍正五年設千總防守城周一百二十丈乾

  隆五年築又貴德城西十里有下闇門十五里有上闇門又東有下河墩塘下馬廠墩塘煖泉墩塘

  革初墩塘李家峽墩塘洞口墩塘俱連界青海番戎住牧之處有兵防守又瓦家堡乜家堡皆有外

  委駐扎什巴堡在西寕縣東南一百六十里城周一百四十丈 本朝乾隆四年

  設千總駐防威遠堡在西寕縣東北八十里北至闇門邊牆二十里明嘉靖十四年築城

  周三里有奇 本朝初設守備今改都司千户莊堡駐西寕縣距府城一百里有把總防

  老鴉堡在碾伯縣東五十里城周三百八十歩有把總防守巴州堡在碾伯縣

  東北南去老鴉堡八十里冰溝堡在碾伯縣東北九十里東去莊浪所西大通營四十里城

  周一百八十步有把總防守甘都堂堡駐巴燕戎格廳距西寕府城二百四十里 本

  朝設千總防守癿思觀堡駐巴燕戎格廳距西寕府城九十里有把總防守黑石

  頭堡在大通縣西一百三十里有把總防守在城驛在西寕縣城東隅明置曰西寕

  驛東至平戎驛七十里南至歸德廳驛一百三十里北至大通縣向陽驛一百三十二里平戎

  驛在西寕縣東七十里平戎堡東至碾伯縣六十里南至巴燕戎驛一百二十里舊有驛丞 本

  乾隆二十年裁歸知縣管理嘉順驛在碾伯縣城内東至老鴉驛五十里西至西寕縣平

  戎驛六十里老鴉驛在碾伯縣東老鴉堡又東四十里為冰溝驛東至涼州府平番縣西

  大通驛五十里二驛舊有驛丞本朝乾隆三年裁歸知縣管理 巴 州驛在碾伯縣東南

  巴州堡北至冰溝驛七十里又南六十里古鄯堡有古鄯驛皆碾伯縣管理長安驛

  治北大通縣境 本朝乾隆元年設歸守備管理

 ︹津梁︺暖泉橋在府城南門外那孩川橋在府西又西二里有伯顏川橋又南川河

  橋西川河橋俱在城西惠民橋在府西北里許西寕河橋在府城北又通津橋

  百歩跨湟水在城東關柴家橋在府東北二里水磨川橋在碾伯縣東三里勝

  番溝口又上川口橋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大通河橋在大通縣南五里又白塔河橋在縣

  西南一百四十五里俱新建

 ︹陵墓︺︹晉︺南涼秃髪利鹿孤在西寕縣東南十六國春秋晉元興元年葬於

  西平之東南

 ︹祠廟︺崑崙山祠在西寕縣西北塞外漢書地理志臨羌西北塞外有西王母石室崑崙山

  金山祠在西寕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二十六年忠節祠在府城東

  祀漢將軍趙充國以下厯代有功湟中者明嘉靖中建今移入府學聖姥廟在大通縣東三

  十里向陽堡聖姥山

 ︹寺觀︺梵宗寺在西寕縣西川邊外二十七里舊名塔爾寺為喇嘛所居 本朝康熙閒

   賜淨土津梁扁額乾隆十四年   敇重建  賜名法海寺又   賜今名及

  御書闡宗演慶額廣慧寺在西寕縣北一百三十里舊名爾郭隆寺 本朝雍正四年

    賜額佑寕寺乾隆十四年   御書眞如權應扁額三十五年   賜今名廣 敎

  寺在大通縣東六十里舊名朝藏寺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章嘉胡圖克圖建三十年   賜

  今額并   賜祥輪永護扁額法淨寺在府城南一百四十里舊名沙沖寺 本朝乾

  隆五十三年  賜名今額

 ︹名宦︺︹漢︺傅育北地人顯宗初為臨羌長與捕虜將軍馬武等擊羌滇吾功冠諸軍後為護羌

  校尉追擊叛羌戰歿︹晉︺竇允始平人武帝時除浩亹長勤於為政勸課田蠶平均調役百姓

  馬隆東平平陸人太康𥘉朝廷以西平荒毁除隆為太守時南虜成奚毎為邊憲隆進兵

  擊破之積十餘年威信著於隴右後以年老徵氏羌聚結百姓驚懼朝廷恐關隴復擾乃遣隆復職

  卒於︹隋︺楊達高祖族子開皇中為鄯州刺史有能名慕容三藏燕人開皇

  十二年授廓州刺史州極西界與吐谷渾接犯法者皆遷配彼州流人多有逃逸及三藏至招納撫

  綏襁負日至吏民歌頌之︹唐︺黑齒常之百濟西部人高宗時為河源軍副使調露中吐

  蕃使贊婆等入寇常之引精騎三千夜襲其軍贊婆單騎遁即拜河源道經略大使因建言河源當

  賊衝宜増兵鎭守而運饟須廣乃斥地置烽七十所墾田五千頃嵗收粟斛百餘萬由是食衍士精

  戍邏有備凡涖軍七年吐蕃憺畏不敢盜邊婁師德鄭州原武人上元中為河源軍司馬

  與吐蕃戰白水㵎八戰八克後為河蘭鄯廓州檢校郭知運瓜州晉昌人明皇時為隴右諸

  軍節度大使鄯州都督兼經略使開元五年大破吐蕃獻俘京師明年復出將輕兵丙夜至九曲獲

  精甲名馬犛牛甚衆知運屯西方戎夷畏憚與王君㚟功名略等時號王郭哥舒翰西

  人為隴右節度副大使築神威軍青海上吐蕃攻破之更築於龍駒島有白龍見因號應龍城翰相

  其川原宜畜牧擿罪人二千戍之由是吐蕃不敢近青海天寶八載翰攻石堡城下之遂以赤嶺為

  西塞開屯田備軍實杜希望萬年人明皇時拜鄯州都督知留後時吐蕃攻勃律勃律乞歸

  希望馳傳度隴破烏莽衆斬千餘級進拔新城振旅而還置鎭西軍時軍屢興府庫虛寡希望居數

  嵗芻粟金帛豐餘宦者牛仙童行邊或勸結其歡荅曰以貨藩身吾不忍仙童還奏希望不職左遷

  恒州刺史︹宋︺何灌開封祥符人為廓州防禦使金兵圍汴時灌控守西隅背城拒戰被槍歿

  劉仲武秦州成紀人徽宗時為西寕都護童貫招誘羌王人臧征樸格収積石軍邀仲

  武計事仲武曰王師入羌必降或退伏巢穴可乘其便但河橋功力大非倉猝可成緩急要預辦耳

  貫許以便宜樸格果約降河橋亦成貫掩其功仲武亦不自言徽宗召仲武勞之官其九子 樸格

  舊作僕哥今改趙隆秦州成紀人徽宗時知西寕州充隴右都護羌豪信服十二種户三萬六

  千願比内地帥劉法西討隆以奇兵襲羌羌潰城震武︹明︺李達永樂初以都指揮使帥師

  破西寕申臧諸番生縶其魁進都督僉事李英西番人永樂中為西寕都指揮僉事番僧張達

  爾瑪者通譯書成祖授以左覺義居西寕恣甚納逋逃交通外域肆惡十餘年英發其事磔死西陲

  快之中官喬來喜等使西域道安定曲先遇賊見殺掠所齎金帛仁宗敕英進討俘獲甚衆其王桑

  爾結沙克佳等詣闕謝罪宣宗嘉英功擢左都督封伯爵 張達爾瑪舊作張荅里麻桑爾結沙克

  佳舊作桑爾加失夾今並改史昭合肥人永樂末以都指揮僉事鎭西寕仁宗立進都督僉

  事上言西寕俗鄙悍請設學校報可宣德初昭以衞軍守禦不暇屯種其家屬願力田者七百餘人

  請俾耕藝收其賦以足軍食從之尋討曲先擒其黨獲馬駝牛羊三十餘萬威震塞外璽書慰勞賞

  賚加

 ︹本朝︺楊宗仁厯西寕道在任振頺剔弊賢聲著聞乾隆九年奉   㫖入祀賢良祠

 ︹人物︺︹三國︺︹魏︺郭憲西平人建安中為郡功曹以仁篤為一郡所歸︹南北朝︺︹魏︺

  源賀樂都人河西王傉檀之子傉檀為乞伏熾磐所滅賀自樂都奔魏太武見而器之謂曰卿

  與朕同源今可為源氏太武征涼州以賀為嚮導以功進爵西平公屢從征有功拜殿中尚書文成

  即位進爵西平王出為冀州刺史改封隴西勸帝宥死刑徙充諸戍所活甚衆及獻文將傳位於京

  兆王子推賀執不可即詔持節奉璽綬以授孝文尋上書乞骸骨朝有大議皆就詢訪卒贈侍中太

  尉諡曰宣源延賀長子性謹厚好學初以功臣子拜侍御中散賜爵武城子西治都將卒贈涼

  州刺史廣武侯諡曰𥳑源懷延弟謙恭寛雅有大度文成末為侍御中散賀辭老詔受父爵

  督諸屯於漠南蠕蠕甚憚之景明中詔巡行北邊六鎭恒燕朔三州賑給貧乏考論殿最劾免貪穢

  奉公不撓百姓為豪强陵壓積年枉滯一朝見申者日有百數所上事宜便於北邊者凡四十餘條

  皆見嘉納正始初有告蠕蠕南寇詔懷加使持節侍中出據北蕃指授規略懐至雲中蠕蠕亡遁乃

  按視諸鎭左右要害之地築城置戍及儲糧積仗之宜凡表五十八條宣武並從之卒贈司徒公諡

  源子雍懷子少好文雅篤志於學累遷夏州刺史時沃野鎭人破落汗拔陵為亂統萬

  逆徒與相應接城中糧盡子雍率羸弱向東夏運糧為朔方胡帥所執為陳安危禍福之端胡帥隨

  子雍降遂請兵討平東夏運糧統萬於是二夏漸安及蕭寶寅等為賊所敗關右騷擾子雍屢擊破

  之累除給事黃門侍𭅺封樂平縣公卒贈司空諡莊穆︹隋︺源雄樂都人父纂為高氏所誅

  變姓名西歸長安周太祖見而器之從武帝伐齊以功授開府朔方郡公檢校徐州總管高祖為丞

  相尉遲迴作亂時雄家累在相州迥以書誘之雄卒不顧迥遣將陷昌慮下邑雄討平之累遷朔州

  總管伐陳之役為行軍總管陳平進上柱國子崇官儀同大業中將兵討北海賊力戰而死贈正議

  ︹元︺劉容其先西寕青海人父海川徙雲京容幼穎悟喜讀書中統初入侍皇太子於東

  宫每退直即詣國子祭酒許衡衡亦與進之至元七年世祖駐蹕鎮海聞容知吏事命權中書省掾

  以忠直稱奉使江西撫慰新附之民或勸其頗受送遺歸賂權貴可立致榮寵容曰剝民以自利吾

  心何安使還惟載書籍數車獻之終廣平路總管︹明︺柴國柱西寕衞人萬厯中由世廕

  厯西寕守備擊寇南川摧鋒陷陣勇冠一軍寇挾憤益侵邊每為國柱所挫屢進涼州副總兵數擊

  賊有功擢署都督僉事陜西總兵官調甘肅加右都督後罷官召僉書都督府事尋代杜松鎭山海

  關尋移鎭瀋陽天啓初追錄邊功加左都督卒賜卹如制

 ︹本朝︺馬進良西寕人技勇過人從討吳三桂積功累擢古北口總兵從征噶爾丹有功進提

  督以老乞歸卒諡襄毅包進忠西寕人官西寕鎭總兵韜鈐出衆智勇絕倫惠周鄉里德

  服苗蠻乾隆三十一年   㫖入祀鄉賢祠李良吉西寕人母死廬墓三年居喪有

  禮鄉人化之乾隆十三年 旌張達西寕人父患目疾達陰刺背取血塗之目疾遂愈父母歿

  晝夜號泣廬於墓次一夕有四白狼跑哮於廬側見達掉尾而去鄉人以為孝德所格乾隆二十九

   陳 煥聲大通人七世同居一鄉稱乾隆三十九年 旌唐洪倫西

  人年一百七嵗五世同嘉慶十五年 旌

 ︹列女︺︹明︺陳良策母孫氏甘州人居西寕能以大義敎其子崇禎末流寇入西寕氏

  投井李舒妻張氏西寕人崇禎末流寇入室氏恐受汚投繯自盡長子永福妻張

  氏次子永祿妻張氏均夫亡守節撫孤成立

 ︹本朝︺郭榮祖妻鄒氏西寕人夫亡守節撫孤成立同邑烈女賈洪基女許字周琦未

  嫁而琦死欲奔喪父母不許水漿不入口者七日乘閒自縊死均順治年閒 旌李芝玉

  妻何氏西寕人夫亡守節同邑賈多凝妻嚴氏郝麟妻張氏馬雲妻馬氏張天德妻李氏媳

  張氏晁雲秀妻李氏均夫亡守節賈涵珍妻崔氏西寕人夫亡絶食求死殯夫之

  夜投井自盡張進東妻程氏西寕人夫亡守節乾隆二年 旌又同縣節婦馬有

  智妻楊氏甄芝㑹妻馬氏張廣均妻劉氏田玢如妻郭氏李標妻閻氏杜成時妻賈氏蒲俊鼎妻楊

  氏陸大爵妻趙氏李綱妻祁氏盧繼妻李氏李彭妻張氏樊増諫妻吕氏宋奇士妻任氏沈養祿妻

  潘氏牛呈胃妻張氏趙裔振妻楊氏田世爵妻王氏生員趙裔錦妻譚氏王應福妻蕭氏楊秀妻李

  氏張榮妻劉氏錢國鎮妻答氏焦有仁妻郭氏朱洪誥妻陳氏監生魏文灝妻張氏陳語禮妻熊氏

  熊應新妻莫氏張之桂妻王氏張兆鵬妻任氏嚴大斌妻趙氏樊經魁妻祁氏劉國劵妻張氏監生

  祁太濟妻甘氏陶進義妻馬氏嚴大振妻李氏李萬敖妻朱氏郭亨治妻婁氏莫遜堯妻李氏李大

  方妻鐵氏趙宗魏妻巨氏李天才妻鐵氏生員沈占元妻祁氏任師啓妻樊氏杜俊妻史氏生員張

  玉連妻孫氏監生趙邦世妻陳氏程贈妻閻氏史華秀妻李氏史中學妻李氏都文通妻星氏蘇可

  徳妻李氏張玉璣妻李氏程肇麟妻張氏賈維周妻李氏達永魁妻包氏禇錦章妻趙氏廩生楊殿

  魁妻趙氏楊殿元妻趙氏貢生張宗政妻徐氏汪榮遠妻李氏宋魁妻李氏又烈女陳國永之女俱

  乾隆年閒 旌蔡文科妻王氏西寕人夫亡守節同邑節婦郭起舉妻賈氏廪生劉

  成潾妻何氏井大興妻喇氏渭清妻任氏魏良科妻劉氏劉朝印妻李氏井大利妻莫氏李德妻張

  氏李興成妻張氏李印妻程氏馬昇妻胡氏廩生馬獻圖妻顔氏馬武圖妻王氏陳福妻包氏馬騰

  渭妻吳氏羅夀俊妻李氏嚴守誠妻浦氏俱嘉慶年間 旌袁瑜妻李氏碾伯人夫

  亡守節乾隆二年 旌又同邑節婦冷復泰妻許氏冉國祉妻王氏鞏汝楫妻吳氏范必榮妻何氏

  董期昌妻楊氏韓三忠妻張氏李桂春妻馬氏李洪春妻韓氏俱乾隆年間 旌楊文章

  妻張氏碾伯人夫亡守節嘉慶十六年 旌胡淵妻孫氏大通人夫亡守節乾

  隆二十八年 旌宋硯妻賀氏大通人夫亡守節同邑節婦宋懷璽妻劉氏均嘉慶

  二十一年 旌

 ︹仙釋︺︹晉︺曇霍不知何許人秃髪傉檀時持一錫杖從河南來言人死生富貴無毫釐之差後

   不知所在

  ︹土產︺麩金元和志廓州貢元和志鄯州貢㹀犀角唐書地理志鄯州貢羚羊

   角元和志鄯州貢馬雞明統志觜腳紅羽毛青綠山雞 野馬皮可爲裘

   明統志野牛大者重千斤氂牛尾可作纓犏牛力能載重明統志羱羊大者重百斤角環盤洮

   羊尾如鹿以上俱西寕縣出麝香元和志廓州貢唐書地理志廓州貢戎鹽

   志廓州貢大黃元和志廓州貢




                   前協修官温予巽恭纂輯

                   前總纂官蔣元溥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校恭覆校

鎮西府表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97.djvu/67

大清一統志

鎭西府在甘肅省治西北四千三百四十里東至圖古里克接喀爾喀界西至乾溝接迪化州阜

  康縣界南至天山踰山接哈密界北至哈布塔克接塔爾巴哈台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五百十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漢為匈奴東蒲類王兹力支地後漢屬伊

 吾盧地三國屬鮮卑西部魏屬蠕蠕隋伊吾郡地

 後入突厥唐屬伊州伊吾郡宋屬伊州明屬哈密

  及衞拉特舊作瓦刺今改正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内屬雍正九年築巴爾庫勒城

  以安西同知駐防其地乾隆三十八年置鎭西府

  以巴爾庫勒城為府治三十九年設宜禾縣四十

  一年設奇臺縣領縣二

  宜禾縣與府同駐巴里坤城東至圖古里克接喀爾喀界西至噶順溝接奇臺縣界南至天

  山接哈密界北至哈布塔克接塔爾巴哈台界漢匈奴東蒲𩔖王兹力支地後漢屬伊吾盧地明帝

  永平十六年取伊吾盧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建初二年復罷屯田北魏屬蠕蠕國隋為伊吾地唐

  屬伊吾郡宋伊州地明屬衞拉特 本朝乾隆三十九年設縣奇臺縣駐靖寕城在府治西

  六百九十里東至噶順溝接宜禾縣界西至乾溝接迪化州阜康縣界南至天山接闢展界北至葦

  湖接塔爾巴哈台界漢車師後王國後漢為金滿永元九年内屬三國為車師後部魏屬蠕蠕國

  為突厥地隋為東突厥地唐為金滿縣隸北庭都護府宋為高昌國北庭元屬回鶻明屬衞拉特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西域平於奇臺設堡三十七年設糧餉通判四十一年裁通判改設知縣兼理

  古城滿營理事事務

 ︹形勢︺天之外區土物琛麗後漢書西域傳贊南界天山西隱

  平岡西北有巴爾庫勒淖爾水氣浸潤庶草繁廡

  地宜畜牧居天山之陰氣候多寒西域圖志

 ︹風俗︺蒲𩔖國廬帳而居能作弓矢勇猛敢戰隨畜逐

  水草不知田作後漢書西域傳

 ︹城池︺府城周八里高二大四門雍正九年築為巴爾庫勒城乾隆三十八年改為鎭西府城嘉

  慶十一年修城東有㑹寕城周六里為滿洲兵弁駐防之所奇臺縣城乾隆二十四年

  於奇臺設堡四十一年改設為縣始築城周二里有奇又孚遠城周四里為滿洲兵駐防之所

 ︹學校︺鎭西府學 本朝乾隆三十八年建入學額數三名宜禾縣學乾隆三十

  八年建入學額數四名奇臺縣學乾隆四十二年入學額數四名宜禾義

  學乾隆五十年設奇臺義學乾隆三十九年設

 ︹户口︺民丁原額失載今滋生民丁男婦大小共三萬五千七百五十九名口統計五千三百八十二

  

 ︹田賦︺田地共二千五百六十頃一畝三分有奇無額收房租銀共三千五百七十三兩五錢八分牲

  稅三千五十二兩五分有奇額徵草折糧共一萬五千八百七石九斗二升三合

 ︹臺站卡倫︺巴爾庫勒底臺 廋濟臺 肋巴泉臺

  烏爾圖臺 噶順臺 洮賚臺 梧桐窩臺 鹽

  池臺 松樹塘臺以上屬宜禾縣 色 必臺 烏蘭烏蘇

  臺 阿克塔斯臺 一灣泉臺 木壘河臺 奇

  臺底臺 地窩鋪臺以上屬奇臺縣鎭西府舊有卡倫十八處乾隆二十九年

  裁存三處

 ︹山川︺必柳山在府城東南一百里必柳泉出其南麓雅爾瑪罕山在府城東

  南三百里山脈自庫舍圖嶺東行二百里至此峯巒峻拔高入雲漢鄂什奇山在府西南

  十五里一名獨子山即阿勒扎噶勒山支峯阿勒扎噶勒山在府西南八十里山

  脈自和洛圖嶺東北行與府北境之哈套察突諸山相接爲天山之分支哈套山在府西北

  一百八十里山脈自西趨東爲鎭西府北屏必濟山在府西北當孔道入伊犂界

  濟山 哈布山皆在府西北四百里四圍皆沙磧自此西行爲準噶爾舊疆交界處

  察罕哈瑪爾山在府東北四十里在巴爾庫勒池之北阿達爾千山

  在府東北二百里庫舍圖嶺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即巴爾庫勒南山山徑稍夷為南

  北通行之道俗名東打坂即達巴之轉音漢語嶺也與西打坂相望山南入嶺處有唐左屯衞將軍

  姜行本碑庫舍圖譯言碑也蓋嶺以唐碑得名和洛圖嶺在府西南一百里當孔道

  可克嶺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當孔道俗名西打坂托來嶺在府西南一百九十

  五里在烏可克嶺西三十五里西有白峯名察罕托羅海庫克托木嶺在府東北山脈

  自哈套山東行經阿達爾千山至此又東北行五百餘里踰府東界入於沙磧阿拉克椿

  濟河在府東北阿達爾千山東麓巴爾庫勒海在府城西北十五里舊音巴里

  坤淖爾周一百二十餘里源出天山北麓西北流百餘里匯為巨浸南至獨山子十五里西至廋濟

  三十里北抵北山下繞海多良田即古蒲𩔖海也後漢書竇固擊呼衍王追至蒲𩔖海圖爾

  庫勒海在府城東三百里周迴五十里源出天山北麓西北流五十里瀦為大澤即古鹽池

  海也天山北之水以巴爾庫勒圖爾庫勒爲最大哈喇水在阿拉克椿濟河東三十里

  和尼水在哈喇水東北府境山北之地俱有沙磧水泉隨處閒發盈涸不常今約載數水以

  見其托來泉在府西一百八十里哈畢爾噶泉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

  烏爾圖泉在府西北二百五十里

 ︹關隘︺㑹寕城在宜禾縣東周六里乾隆三十七年孚遠城周四里乾隆四十年

  哈密廳城周一里八分高二丈四尺六寸雍正五年築乾隆二十六年設通判三十

  年添設巡檢有哈密協營設副將牧馬廠在招木多可古城距奇臺縣九十里乾隆四十一

  年移東吉爾瑪泰巡檢駐此有古城營設遊擊防守牧馬廠在鷹格布喇木壘營駐宜禾縣

  設守備防守牧馬廠在牛圏溝巴里坤城守營駐宜禾縣設都司防守牧馬廠在縣

  北駱駝巷又鎭標中左右三營牧馬廠在二道河水磨地面

 ︹列女︺

 ︹本朝︺黃元妻侯氏奇臺人抗節𬒳乾隆年閒 旌朱王氏奇臺人守正捐

  軀嘉慶年閒 旌王懋妻田氏哈密人夫亡守節同廳節婦王馬氏均嘉慶年閒

  圖挖謙本妻關成氏巴里坤滿營正黃旗人遇暴不汚被害嘉慶年閒

  

 ︹土產︺五穀麻後漢書西域伊吾地宜五榖桑麻蒲萄馬 牛 駱駝

  羊後漢書西域蒲𩔖國出牛馬駝羊多好馬黍 高粱 麋 大麥

  小麥 小豆 青稞以上並見西域圖志

                 前協修官温予巽恭纂輯

                 前總纂官蔣元溥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涇州直隸州在甘肅省治東九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三百五里東至陜西邠

  州長武縣七十里西至平涼府平涼縣界四十里南至陜西鳳翔府麟遊縣界一百二十五里北至

  慶陽府環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麟遊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平涼府華亭縣界一百三十里

  東北至慶陽府安化縣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平涼縣一百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七

  十里東至長武縣界七十里西至平涼縣界四十里南至靈臺縣界三十里北至鎮原縣界四十里

  東南至長武縣界七十里西南至崇信縣界三十五里東北至慶陽府寕州界五十里西北至鎮原

  縣界六十里自州治至京師三千二百六十里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雍州之域春秋屬秦秦為北地郡地

  漢置安定縣屬安定郡後漢省為臨涇縣地晉復

  置安定縣為安定郡治後魏神䴥三年於郡置涇

  州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為安定郡唐武德初

  復曰涇州天寶初復曰安定郡至德初郡縣俱改

  曰保定乾元初復曰涇州屬關内道廣德元年

  於吐蕃大厯三年收復置涇原節度乾寕元年賜

  號彰義軍節度五代因之宋曰涇州安定郡太平

  興國元年改彰化軍節度屬涇原路金曰涇州彰

  化軍節度屬慶原路大定七年置縣曰涇川元光

  二年州徙治長武元亦曰涇州仍治涇川縣隸陜

  西行省明洪武三年省縣入州屬平涼府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二年升為直隸州移平涼府之

  崇信靈臺鎮原三縣隸之領縣三

  崇信縣在州西南六十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八十五里東至州界二十里西至平涼

  府華亭縣界四十五里南至陜西鳳翔府⿰氵幵 -- 汧陽縣界七十里北至平涼府平涼縣界十五里東南至

  靈臺縣界二十里西南至陜西鳳翔府隴州界七十里東北至州界二十里西北至平涼縣界三十

  里漢涇陽縣地唐貞元中置崇信軍宋建隆四年置崇信縣屬鳳翔府淳化中改屬儀州熙寕五年

  屬渭州金元明俱屬平涼府本朝乾隆四十二年改屬州 靈 臺縣在州東南九十里東

  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陜西邠州界六十里西至崇信縣界八十里南至陜西鳳

  翔府麟遊縣界三十五里北至州界六十里東南至麟遊縣界四十里西南至陜西鳳翔府汧陽縣

  界五十里東北至陜西邠州長武縣界五十里西北至崇信縣治一百里漢置鶉孤縣屬北地郡後

  漢曰鶉觚改屬安定郡晉因之後魏於縣置趙平郡後周郡廢屬平涼郡隋仍屬安定郡大業初置

  靈臺縣二年廢義寕二年屬麟遊縣唐貞觀元年屬涇州天寶元年改曰靈臺唐末李茂貞於縣置

  靈臺軍五代周軍廢縣屬涇州宋金因之元至元七年併入涇川縣十一年復置仍屬涇州明因之

   本朝順治九年屬平涼乾隆四十二年改屬州鎮原縣在州東北一百里東西距一百

  四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慶陽府安化縣界八十里西至平涼府固原州界六十里南至平

  涼府平涼縣界六十里北至慶陽府環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慶陽府寕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南

  至平涼縣界七十里東北至環縣界八十里西北至固原州界一百里漢置臨涇縣屬安定郡後漢

  移安定郡來治晉初因之後魏嘗於縣置涇州尋廢隋大業元年改置湫谷縣尋復曰臨涇仍屬安

  定郡唐屬涇州元和三年於縣權置原州名曰行原州大中三年州還治平高廣明後復為行原州

  治縣仍兼屬涇州五代後唐清泰三年始專屬原州宋曰原州平涼郡屬秦鳳路金曰原州屬慶原

  路元改曰鎮原州屬鞏昌路至元七年省臨涇縣入州明洪武𥘉降州為鎮原縣屬平涼府 本朝

  乾隆四十二年改屬州

 ︹形勢︺安仁南峙涇水北環地勢峻峭控扼要境

 ︹風俗︺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漢書地理志其人質木少桑

  麻之利布帛鹽酪資於他郡宋史地理志

 ︹城池︺涇州城周三里門三濠深一丈明洪武三年舊址改築 本朝雍正三年修乾隆二

  十九年重修崇信縣城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門二四面有隍唐始築明末截錦屏山

  麓展築城之南面 本朝順治中修乾隆三十四年重修靈臺縣城周二里二百六十五

  步門二濠深廣各八尺明季因舊址重築 本朝順治十年乾隆三十三年增修鎮原縣

  城周七里二百四十步門三濠深七尺元至正二十年築明萬厯間南城𬒳水沖圮 本朝康熙

  初年正街南築新城乾隆二十二年重修

 ︹學校︺涇州學在州治西明洪武間建 本朝順治十二年重修入學舊額十五名乾隆六十

  年撥入貴德廳學一名崇信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四年明末圯 本朝順治八年

  重修入學額數八名靈臺縣學在縣治東南宋大觀三年 本朝順治十三年重修乾

  隆三十九年復修入學舊額十名乾隆六十年撥入貴德廳學一名鎮原縣學在縣治東

  洪武二年建 本朝順治初重修康熙中復修入學額數十五名仰止書院在州城内

  明嘉靖中建

 ︹户口︺原額民丁共二萬六千九百八十五屯丁共三千十八今滋生民丁男婦大小共七十四萬九

  百三十八名口屯丁男婦大小共九萬六千七百九十二名口統計十七萬三千九百五十六户

 ︹田賦︺田地共一萬五千九百五十二頃三畝六分有奇額徴銀共三萬四千三百兩四錢二釐糧共

  九千三百六石二斗六合

 ︹山川︺筆峯山在州南五里峯頂樹木陰密有水流經州東二里曰朝那溝弇耳山

  在州西南一里許形若龍尾囘山在州西九域志保定縣有回山明統志謂之囘中山在州

  西五里上有王母宫通志下臨涇水俗名曰宫山兼山在州北五里共池上為州主山

  屏山在崇信縣南縣城據其麓繁花木三時絢爛如屏一名花山又閉銀山在縣南赤城右山

  特峻五馬山在崇信縣西南四十里以形似名又玉京山在縣西南九十里烽臺

  山在崇信縣西五里山最高盤折數十層始至其頂昔時烽堠之所今為砦可備兵斷萬

  山在崇信縣西四十里華亭縣東北四十五里險絶難登與武安監接界文華山

  信縣西四十里峽口北岸奇峯秀峭狀(⿱艹石)芙蕖五龍山在崇信縣西四十里峽口南岸其上

  林木蓊鬱相傳為唐時禦戎故壘上有藥王觀音等洞銅城山在崇信縣西寰宇記在潘

  原縣西南三十里縣志在今縣西四十里銅城之西鳳山在崇信縣北三十里形如鳳翥下為

  殿子坡水聚貫珠濃露諸泉之水由匯口之西南流入汭山之右有湫谷谷内有湫深廣里許山之

  左有散花谷其水皆南流入汭唐毛山在崇信縣北林木叢生如毛故名蒼山

  臺縣東南二里松柏蒼翠故名東有白雲洞丹壑萬仞綿延漸低而西如龍延頸謂之龍灣崖

  巖山在靈臺縣東南三十里山勢峭拔回旋百折有九峯環匝一名九頂峯巖下臨南河有温

  泉瀑布巔有涇臺可眺百餘里雲霧生於足下臺山在靈臺縣治北魏書地形志鶉觚縣有亭

  臺山明統志臺山在縣東北十里山多奇木異鳥甘泉秀石平涼府志臺山東西延亙百里荆花尤

  茂一名荆山隱形山在靈臺縣東北二里許孤峯特起蒼松古柏連抱參天麓有泉味甘

  馨名曰香水書臺山在靈臺縣東北五里相傳皇甫元晏讀書處 按省志以為即臺山

  東山在鎮原縣東三里極高峻其下為舊東山縣玉山在鎮原縣東十里多白石

  陰雨之後明𧰟如玉巔有淩雲閣下臨萬仞雞頭山在鎮原縣西三十里又明統志雞頭

  山在縣西五十里謂即隗囂將王孟所塞又西二十里為大隴山皆以故原州山入行原州誤今輿

  圖載大方山在縣西北即横河發源處潛夫山在鎮原縣北里許相傳後漢王符隱此

  青溪嶺在州西南宋建炎三年金羅索攻涇原經略使曲端遣將吳玠逆擊於此敗之 羅

  索舊作婁宿今改青石嶺在州西北亦曰青石岸又名青石原漢元初四年馬賢討羌敗

  於青石岸晉義熙三年赫連勃勃敗姚興將張佛生於青石原唐大厯七年吐蕃下青石嶺軍於朝

  那城郭子儀諭卻之貞元七年涇原節度劉昌築保定城捍青石嶺皆即此箭括嶺

  信縣南赤城南安仁谷在州東南四十里中有長城砦宋范仲淹常遣宋良臣等控守於此

  拽兵原在崇信縣北縣志唐李元諒破吐蕃於此故名卧龍原在靈臺縣東十里

  良原在靈臺縣西元和志良原縣西南三十里有石原所謂良原也寰宇記良原縣有白石原

  其原起自縣西南三十里東下三十里分為兩原一在南三十里更名良原一在東北四十里更名

  梁杜原又有望兒原在良原縣東三十里和戎原在鎮原縣南二十五里彭阬

  西北後魏孝昌初崔延伯討万俟醜奴於涇州西進去賊彭阬谷柵七里結營即此迎駕坡

  在崇信縣西南三十里舊志相傳太王遊畋於此桃坡在鎮原縣西八十里有桃萬餘株

  馬鞍坂在州西北晉義寕十二年秦將姚紹自安定擊赫連勃勃於此破之碧泉洞

  在州東北兼山左其水青色長流味甘渰水在州西南亦名閣子溝源出州南二十里支家

  鋪有暖泉縈流西北入汭味甘利煑豆與州東朝那溝常暴漲為居民害涇水在州北源出平

  涼府平涼縣西東流逕縣北又東逕州北又東入邠州長武縣界周禮雍州其川涇汭漢書地理志

  笄頭山禹貢涇水所出東南至陽陵入渭過郡三行千六十里雍州川元和志出百泉縣西南涇谷

  亦曰薄落水南流經都盧山曰彈箏峽又涇水在保定縣東一里寰宇記從原州彈箏峽口流入渭

  州北一里又在潘原縣南一里又在保定縣南十里入邠州宜祿縣又白巖河従華亭縣來經望家

  山峽口過渭州西十里明統志涇河自平涼府白巖發源平涼府志涇有二源南支出崆峒峽中曰

  前峽北支出老山曰後峽自華亭大㑹坡西北十里有泉百餘流為白巖川其西北曰聖女川曰化

  平川曰龍家峽川下流皆㑹於崆峒之前峽又西北曰焉支川曰暖水前川暖水後川曰鮑家川皆

  㑹於沙棠川而出崆峒之後峽匯於崆峒之東麓又西北曰卧陽川曰蔡家川曰瓦亭川俱㑹於金

  佛峽循府川而東亦至東麓與前後峽水合流為涇至龍尾山之陽則六盤牛營迆東北山諸水匯

  焉而涇流始大至府城西北一里陰疏為中内外三渠陽亦一渠東西二十里分流漑田 按輿圖

  涇河二源北源發自平涼府固原州南界隆德縣東北界二派㑹流經瓦亭驛南南合四水又東南

  經安固鎮至府西北合南源即所云出自拜頭及高山平涼府志謂之後峽乃涇水正源也南源發

  自平涼府華亭縣西北隆徳縣東南界二派合流亦曰横水東流折東北與北源㑹即白巖河平涼

  府志所謂前峽乃涇水别源也近志以笄頭山在州西南多以白巖河為正源與古不合後川

  水源出鎮原縣西北交龍口曰高平川東南流逕縣南半里又東南北㑹二水入涇州界名後川

  水又名橫河徑州東北三十五里由淺河川至長武縣界入涇水州北諸谷水陽皆入涇陰皆入横

  河 按元和志臨涇縣有彭陽水去縣百步寰宇記臨涇縣有原州川水自蕃界來徑州界五十五

  里入寕州彭陽縣界蓋即此今曰高平川者以舊原州有高平川誤移其名於此耳四谷水

  在崇信縣南赤城之南縣西南三十里有龍谷西南八十里有神谷又十里有九谷又新窰二水之

  交曰對谷四谷之水匯而成川可資灌漑左谷水在崇信縣西四十里銅城西南流入汭水

  又五馬谷水在縣西南五馬山下通汭谷水在臨汭堡右紅土谷水在縣西南迎駕坡左西寺谷水

  在城南二里俱北流入汭水又城東谷水在城東門折而西環城之西北入汭水三香水

  在靈臺縣東南寰宇記三交川水在縣東南十五里亦名三香水源出麟遊縣縣志在縣東十五里

  入蒲川又縣南二十里有小庵川自麟遊縣大賢里至川口與蒲水合蒲川水在靈臺縣

  南寰宇記靈臺縣有蒲川水經注蒲水出南山蒲谷東北合細川水又東北流合且氏川水縣志縣

  之南川也自鳳翔分水嶺發源夾蒼離而出與達溪合細川水在靈臺縣南自麟遊縣流

  入後魏永安三年高平賊万俟醜奴屯安定耕於細川唐𥘉涇州鎮將劉感自高墌引還涇州與薛

  仁杲戰於百里細川寰宇記普潤縣有細川谷水在縣南北流入涇州界九域志靈臺縣有細水舊

  志源出鳳翔府麟遊縣細川谷流逕縣東南二里其下流與蒲川水合達溪川水

  崇信縣南五馬山曰白石川東流入靈臺境為達溪川經縣南二里又東入長武縣界為黒水河入

  涇又平涼府志靈臺縣西二十里有兔兒川又五十里有妲己川又縣西二十里有三女川東二十

  里有後溝皆流入達溪陽晉水在鎮原縣界元和志後魏於陽晉川置黄石縣寰宇記陽

  晉水在臨涇縣南十五里源自縣西羅使堡番界來經本州八十里入涇州保定縣界 按舊志以

  為疑即今之横河然元和志謂陽晉川在百泉縣西南則去臨涇稍遠非今横河矣汭水渠

  在崇信縣北一里唐李元諒疏渠引汭水蒔荷畜魚民享其利今渠尚存又新柳灘在縣西北一里

   本朝順治中知縣武全文鑿渠植柳以灌田太陽湫在鎮原縣東六十里半山中環五里

  餘深不可測旱禱多應又有任湫在縣西新城里元和志隋湫谷縣取縣内湫谷為名即此

  池在州西宫山之陽相近有暖泉水從石出隆冬甚温共池在州北五里水從地湧出流溢

  成池兩池相連故名蓮花池在鎮原縣西一里水旱不涸百泉在州西三十五里泉

  源溢竇而出者數十四時不涸民資灌漑亦名百泉溝下流入涇州志涇汭灘高流駛雖宣洩不能

  為利民閒所資以灌溉者乃在陂澤源泉其溝渠舊有六十四道漑田三千餘頃溫冷泉

  在靈臺縣東南保巖山陰半温半冷痼疾者洗之即愈懸泉在靈臺縣西一百三十里横渠

  鎮石崖數仞上覆如幕有泉下注如簾為邑奇勝甘泉在靈臺縣東北十里水味甘美

  泉在鎮原縣西三百步水從石孔中出夏涼冬温康王井在崇信縣西北郭唐李武康王

  元諒所鑿聖井在鎮原縣九十里石窟寺内又有九龍井在縣西二十里

 ︹古蹟︺烏支故城在州東後魏移置後廢互見平涼府安定故城在州北十五里

  漢置屬安定郡後漢罷東晉復置為安定郡治十六國春秋苻秦甘露二年分司隸為雍州以苻雙

  為刺史鎮安定晉書地理志姚興分領北五郡置雍州鎮安定赫連勃勃又以涼州牧鎮安定元和

  志後魏神䴥三年置涇州因水為名隋大業二年改為安定郡唐武德元年太宗討平薛仁杲遂改

  安定郡為涇州西北至平涼縣一百五十里東南至邠州一百八十里保定縣郭下本漢安定縣地

  今臨涇縣安定故城也後魏文帝大統元年自高平移於今理屬安定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

  涇州至德二載改保定縣金史地理志涇川縣本保定縣大定七年更明統志洪武𥘉省涇川縣入

  涇州廢縣在州北五里州志舊有土城元末院判張庸築周三里有奇洪武三年徙治涇南之皇甫

  家店即今治也崇信故城今崇信縣治寰宇記崇信縣新置在鳳翔府西北二百二十五

  里本唐神策軍之地後改爲崇信軍建隆四年崇信暨赤城東西兩鎮及永信鎭等四處合爲崇

  信縣九域志在渭州東南八十五里陰密故城在靈臺縣西五十里詩大雅密人不恭敢

  拒大邦國語周共王游於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之康公弗獻一年王滅密左傳昭公十五年王

  曰密須之鼔與其大輅文所以大蒐也杜預注密須姞姓國在陰密縣史記秦昭王免武安君爲士

  伍遷之陰密漢書地理志安定郡領隂密縣詩密人國後漢縣廢魏復置晉書胡奮傳父遵魏封陰

  宻侯又地理志赫連勃勃以雍州刺史鎮陰密魏書地形志平涼郡領陰密縣後周廢蕭徳言括地

  志城在安定縣東鶉觚縣西其東接縣故城即古密國元和志城在靈臺縣理西明統志城在靈臺

  縣西五十里朝那故城在靈臺縣西北九十里魏書地形志安定郡領朝那縣隋初因

  之後廢寰宇記良原縣有朝那城後魏大統元年自原州百泉縣徙朝那縣於此胡三省通鑑注漢

  朝那城在原州花石川周改置朝那縣於故城東南二百餘里靈臺縣志魏朝那縣在今縣西北九

  十里居民貿易於此為東朝那市鶉觚故城在靈臺縣東北漢置袁山崧書漢末以鶉

  觚置新平郡魏書地形志趙平郡治鶉觚縣有鶉觚原元和志靈臺縣西至涇州一百里本漢鶉觚

  天寶元年改為靈臺寰宇記廢鶉觚縣在宜祿縣西四十里周地圖記鶉觚縣者秦使太子扶蘇

  及𫎇恬築長城見此地原高水淺因欲築城遂以觚爵奠祭乃有鶉鳥飛升觚上以為靈異因以名

  縣石趙建武十年置趙平郡後魏大統中自鶉觚故城移今所唐改靈臺明統志靈臺縣在涇州南

  九十里又鶉觚故城在縣東與邠州廢宜祿縣接界彭陽故城在鎮原縣東八十里漢置

  屬安定郡後漢靈帝初段熲討叛羌自彭陽直指高平即此晉廢括地志城在臨涇縣東三十里元

  和志在彭原縣西南六十里臨涇縣界 按後魏徙置彭陽縣隋改彭原詳見慶陽府宋又改唐豐

  義為彭陽别見下豐義故城在鎮原縣東南隋書地理志彭原有豐城西魏置雲州後

  周廢元和志豐義縣東南至寕州八十里本漢彭陽縣地今縣理西四十里彭陽故城是也後魏於

  縣理置雲州周武帝保定二年廢州為防隋文帝廢防名為豐義城唐武德二年分彭原縣置豐義

  縣因舊城為名屬彭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屬寕州宋史地理志唐豐義縣太平興國中改彭陽九域

  至道三年改屬原州在州東六十里元史地理志至元七年併彭陽入鎮原州臨涇故

  城在鎮原縣西二里漢置屬安定郡更始末方望立前孺子劉嬰為天子居臨涇更始遣李松等

  擊滅之後漢移安定郡來治建安十八年曹操自長安圍安定楊秋以城䧏即臨涇城也晉初仍為

  郡治後魏初於郡置涇州魏書地形志涇州治臨涇城是也後移州治平涼又移治安定而臨涇縣

  廢隋改治湫谷縣後復曰臨涇元和志縣東南至涇州九十里本漢舊縣隋大業元年置湫谷縣取

  縣内湫谷為名十二年復為臨涇縣唐書郝玭傳貞元中玭為臨涇鎮將説節度使馬璘曰臨涇扼

  洛口其川饒衍利畜牧其西走戎道曠數百里皆流沙無水草願城之為休養之地璘不聴及段佑

  代節度玭又説築臨涇佑請於朝詔城臨涇為行原州以玭為刺史戍之自是虜不敢過臨涇唐㑹

  要臨涇縣貞元十一年節度使劉昌奏請於臨涇縣界保定城置五代史職方考唐末權於臨涇置

  原州而涇州兼治其氏後唐清泰三年割隸原州寰宇記原州理臨涇縣東至彭陽縣五十五里西

  至開邊堡番界三十里南至潘原縣九十里北至寕羌縣九十里元史地理志改原州為鎮原州至

  元七年併臨涇入州明統志鎮原縣在平涼府東北一百三十里臨涇城在縣西二里平涼府志漢

  臨涇城在今縣東南五十里 按鎮原縣本古臨涇之地厯代諸志可考自唐置行原州宋為原州

  明統志不考行州之故謂即隋唐原州誤詳見平涼府高平故城下長武廢縣在州東七

  十里接陜西邠州長武縣界爰得廢縣在州東南漢置屬安定郡後漢省後魏復置屬

  新平郡魏書池形志爰得縣有邑城東魏城後周省靈臺廢縣在今靈臺縣東南五十里

  隋書地理志大業初分鶉觚置靈臺縣二年廢唐書地理志義寕二年又析鶉觚置靈臺縣隸鳳棲

  貞觀元年省入麟遊良原故城在靈臺縣西北九十里隋書地理志安定郡統良原

  縣大業初置唐書地理志涇州良原縣興元二年沒吐蕃貞元四年復置李元諒傳元諒節度隴右

  治良原開美田數十里𡻕入菽栗數十萬斛元和志縣東北至涇州六十里通考唐置良原軍周廢

  軍復爲縣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一年以良原併入靈臺安武廢縣在鎮原縣南漢置屬

  安定郡後漢省後魏復置屬西北地郡魏書地形志陰盤縣有安武城蓋當時徙置非故治也又隋

  書地理志朝那縣西魏置安武郡及析置安武縣開皇三年郡縣並廢入焉元和志臨涇縣兼有漢

  安武安定彭陽撫夷四縣之地平涼府志安武故城在府東北撫夷廢縣在鎮原縣北漢

  置屬安定郡後漢省後魏復置屬隴東郡又魏書地形志烏支縣有撫夷城蓋非故治也隋省

  原城在州西北後魏孝吕初万俟醜奴等寇掠涇州置營州西北七十里當原城平涼府志兼

  山西二十里曰皇甫頭又十里曰閣道又十里曰當原城共邑在州北五里詩大雅密人不恭

  侵阮徂共鄭箋共阮國地名今共池是折墌城在州東北十五里元和志在保定縣東十

  里西魏涇州刺史乙費貴所築隋末薛舉屯據此城亦名薛舉城赤城在崇信縣南九域志

  崇信縣有西赤城鎮明統志在縣西南十五里金為鎮平涼府志相傳秦始皇田獵至此築城駐蹕

  以土赤故名城高溝深可以避兵今為新安堡又廏城在縣南二百步山城外原上唐李元諒築以

  畜馬周一百八十二步今址尚存又九工城在縣東十里北山之麓初欲建城於此築九堵而罷故

  銅城在崇信縣西魏書地形志安定縣有銅城明統志在縣西四十里廢潘原縣有銅城

  山以此為名舊志黄巢之亂土人築以禦寇北枕高山南面平原踞汭水峽口故址尚存今南移二

  里許為中原堡百里城在豐臺縣西亦曰百城唐大厯八年吐蕃入寇郭子儀使渾瑊將兵

  趨朝那吐蕃至百城而還十年馬璘復破吐蕃於百城廣德元年馬璘以原州入吐蕃表置行原州

  於靈臺縣之百里城九域志靈臺縣有百里鎮縣志在縣西五十里唐李元諒所築西城屯

  在鎮原縣東南唐興元初李晟復西京朱泚自涇州北走至彭原西城屯其將梁庭芬殺之趨涇州

  降縣志在縣東南九十里平涼府志有屯子鎮在縣東五十里疑是武亭城在鎮原縣南六

  平亭在州東五里魏書永安三年万俟醜奴走還安定置柵於平亭元和志魄奴餘址在

  保定縣東五里醜奴高平人後魏建義元年僭號於此州志有米麫山在州東南五里峭峻特起醜

  奴寇涇時將軍盧祖遷拒之指二邱為米麫兵威甚盛醜奴遁去至今人呼為米麫山鹽倉

  在州西唐大厯八年涇原節度使馬璘與吐蕃戰於鹽倉敗績蓋是時運鹽儲此以供軍故有鹽倉

  皇甫頭在州西北二十里有皇甫嵩讀書臺曠如亭在州北五里共池上

  書臺在靈臺縣東北五里晉皇甫謐讀書處書臺在鎮原縣北潛夫山金大定間因書

  臺舊址建思潛亭

大清一統志

 涇州直隸州

︹關隘︺盤口鎭在州南三十里盤口河北岸有市邵砦鎭在靈臺縣東五十里金史

  地理志靈臺縣有郡砦鎭自邠州割隸涇州相近又有川口鎭石塘鎭在靈臺縣西三十里

  又百里鎭即古百里城良原鎭即良原廢縣上良鎭在靈臺縣西七十里一名啓祥堡

  西屯鎭在靈臺縣北三十里亦名西屯堡縣志唐郭子儀遣將白元光破吐蕃屯兵處遺址

  新城鎭在鎭原縣西九域志宋乾興元年以慶州柳泉新城二鎭隸原州其新城鎭在

  州西五十里熙寕三年廢截原砦入之柳泉鎭在州西北七十里舊名鵓鴿原領耳朶城一堡又彭

  陽縣有蕭鎭開邊砦在鎭原縣西南二十里九域志在原州西二十里宋咸平元年置熙

  寕三年廢新門砦入之又安平砦在州西八十里天聖五年置金因之元廢明置安平砦巡司今廢

  綏安砦在鎭原縣西北九域志在原州西北一百三十里宋慶厯五年置領三堡又靖安砦

  在州西北一百六十里慶厯五年置領九堡元廢平凉府志靖安砦地名葫蘆泉西濠砦

  在鎭原縣北九域志在原州北四十里宋端拱元年置金因之元廢金家凹堡在州東十

  里俗呼圪塔關明置巡司後廢有城周一里有奇窰店鎭堡在州東七十里接陜西邠

  州長武縣界有土城周九十三丈王村堡在州西三十里有城周一里三分東西二門有

  連雲堡在州西舊唐書吐蕃傳貞元三年攻連雲堡陷之堡之三面頗峻峭唯北面連

  原以濠為固涇州西要地也四年戍將劉昌始修復之九工堡在崇信縣東十里即故九

  工城又新安堡在縣南四十里即故赤城毛家堡在崇信縣西南六十里即新窰鎭舊出石

  炭瓦器流民結聚者衆今炭絕鎭廢又三鄉關堡亦在縣西南與華亭安東衞相閒為華隴孔道

  佛空坪堡在鎭原縣西北宋慶厯中修築瓦雲驛在州東五十里瓦雲堡有城周

  二里有奇有驛丞今裁設外委東至陜西邠州長武縣宜祿驛五十里又有高家凹遞運所在州東

  四十里有堡周一里七分安定驛在州西北西至白水驛七十里又有涇州遞運所

  水驛在鎭原縣南九十里西至高平驛七十里有驛丞今裁

 ︹津梁︺汭水橋有二一在州西北二里一在崇信縣北一里木橋也每年夏水發拆去霜降後

  川口橋在州東北春冬設立板橋夏秋拆去來薰橋在靈臺縣治南棲鳳

  橋在靈臺縣西五十里又縣西北五十里有仰彌橋

 ︹陵墓︺︹周︺密康公墓在靈臺縣西五十里︹漢︺王符墓在鎭原縣西北山︹晉︺

  皇甫謐墓在靈臺縣西北十里︹唐︺牛仙客祖墓寰宇記在靈臺縣南一里

  蒲川水西石闕前有碑存牛僧孺墓在靈臺縣南三十里︹明︺龎瑜墓在崇信縣

  治西武康王廟前瑜崇信知縣明末殉難韓恭王墓在州西十五里鋪烈女墓

  在靈臺縣西五十里吉白堡北藍菊崖明萬厯末女被賊掠投崖而死土人葬之墓生藍菊一叢因

  名其崖而女逸姓氏

 ︹祠廟︺龍王湫祠在州境回山之麓有唐太宗碑武康王廟在崇信縣治西祀唐

  李元二賢祠在靈臺縣東郭北街明萬厯四十年建祀晉皇甫謐明節愍公巨敬

  文王廟在靈臺縣東山上郭汾陽祠在靈臺縣北西屯鎭左邱明廟

  在靈臺縣東北三十里見寰宇記縣志東北三十里有左邱明墓蓋因廟以附㑹也王珪廟

  在鎭原縣治珪與夏人戰嘗以所得二槍植山上其後戰沒邊人即其處爲立祠狄梁公

  祠在鎭原縣東十里彭陽廟在鎭原縣東五十里九龍廟在鎭原縣西二十里

  潛夫祠在鎭原縣北潛夫山祀漢王符

 ︹寺觀︺龍馬寺在州城東宋太祖微時嘗過此寺僧守嚴者異其骨相陰使畫工圖於寺壁

  王母宫在州西寰宇記保定縣有西王母祠州志在回中山上勝果寺在靈臺縣

  治西即牛仙客故宅又至定寺在縣南離山之北即牛僧孺别墅有銀杏一株相傳為牛氏所植

  千佛寺在鎭原縣中峯山延夀寺在鎭原縣東五里屯子鎭悟山寺

  原縣東南五十里石窟寺在鎭原縣東九十里天恩寺在鎭原縣南四十里平泉

  同立寺在鎭原縣西南二十里慶雲寺在鎭原縣西四十里石空寺

  在鎭原縣西北上有湫池今涸孟壩寺在鎭原縣北四十里佑德觀在鎭原縣北潛

  夫山太洋寺在鎭原縣東北

 ︹名宦︺︹漢︺王尊涿郡高陽人為安定太守出敎告屬縣明愼所職毋以身試法敕掾功曹各自

  砥礪助太守為治其不中用趣自避退五官掾張輔貪汚不仁將輔送獄盡得其狡猾不道百萬姦

  贓威震郡中盜賊分散入旁郡界蕭由東海蘭陵人遷安定太守治郡有聲張奐

  酒泉人永夀元年遷安定屬國都尉初到職匈奴寇美稷東羌應之奐勒兵而出連戰破之郡界以

  安羌豪感奐威德上馬二十匹先零酋長遺金鐻八枚奐以酒酹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八廏使金如

  粟不以入懷悉還之正身潔己威化大行︹南北朝︺︹魏︺竇熾扶風平陵人大統十三年

  為涇州刺史莅職數年政號清靜廢帝元年除原州刺史抑挫豪右申理幽滯在州十載甚有政績

  孟信廣川索盧人從孝武帝入闗除趙平太守政尚寬和權豪無犯山中老人曾以㹠酒饋之

  信殷勤勞問乃自出酒以鐵鐺温之素木盤承蕪菁葅惟此而已又以一鐺借老人各自斟酌申酬

  酢之意謂老人曰吾食菜已久欲為卿受一㹠髆耳酒既自有不能相費老人大悅再拜擘㹠進之

  酒盡方别︹周︺于義洛陽人閔帝初遷安武太守專崇敎化不尚威刑風化大洽︹隋︺周

  羅㬋尋陽人開皇中轉涇州刺史有能名︹唐︺劉感鳳泉人武德初以驃騎將軍戍涇州

  為薛仁杲所圍糧盡殺所乘馬啖士而煑骨自飲和木屑食之長平王叔良救之與叔良出戰為賊

  所執令感約城中降感始諾至城下大呼曰賊大饑亡在朝暮秦王數十萬衆且至勉之無苦仁果

  怒執感埋其半土中馳射之至死罵益甚賊平高祖購得其尸祭以少牢贈瀛州刺史馬璘

  岐州扶風人爲涇原節度使大厯八年吐蕃内寇渾瑊戰宜祿不利璘設伏潘原與瑊合擊破之俘

  級數萬在涇八年繕屯壁爲戰守具令肅不殘人樂爲用寇不敢犯段秀實⿰氵幵 -- 汧陽人代宗時

  爲涇州刺史邠寕節度使馬璘毎所咨逮璘處決不當固爭之不從不止大厯三年徙邠寕軍於涇

  州軍有怨言别將王童之謀作亂約聞警鼓而縱秀實知之召鼓人陽怒失節戒曰每籌盡當報因

  延數刻盡四鼓而曙明日復約夜焚膏積因救火爲亂夜中果火發秀實令軍中曰敢救者斬童之

  不得入明日捕斬之軍遂遷涇州時倉無久儲郛無居人朝廷患之詔璘領鄭潁二州以佐軍命秀

  實爲留後軍不乏資二州以治璘嘉其績奏爲行軍司馬兼都知兵馬使璘卒都虞侯史廷幹裨將

  崔珍張景華欲謀亂秀實送廷幹京師徙珍景華於外一軍遂安即拜涇原節度使數年吐蕃不敢

  馮河清京兆人為涇原兵馬使與吐蕃戰有功建中時節度使姚令言率兵討關東以

  河清知留後幕府殿中侍御史姚况領州德宗走奉天河清况召諸軍計事東向哭即發儲鎧完仗

  百餘乘獻行在六軍大振即拜河清涇原節度使安定郡王况行軍司馬朱泚數遣諜人訹之河清

  輒斬以狥興元中河清為田希鑒所害况還鄉里李觀洛陽人貞元時擢涇原節度使在屯

  四年訓部伍儲藏饒衍李元諒安息人貞元四年為隴右節度使治良原良原隍堞湮圯

  旁皆平林薦草虜入寇常牧馬休徒於此元諒培高浚淵身執苦與士卒均椔翳榛莽闢美田數十

  里勸士墾藝𡻕入粟菽數十萬斛什具畢給又築連弩臺遠烽偵為守備進據勢勝列新壁虜至無

  所掠戰又輒北由是涇隴以安西戎憚之郝玭貞元中為臨涇鎭將說節度使段佑城臨涇為

  行原州以玼為刺史戍之自是虜不敢過臨涇玭居邊積三年毎討賊不持糗糧取之於敵獲虜必

  刳剔而歸其屍虜大畏道其名以怖啼兒遷涇原行營節度使贊普嘗等玭身鑄金象令於國曰得

  生玭者以金玭償之朝廷畏失名將徙為慶州刺史朱忠亮浚儀人憲宗立授涇原四鎭節

  度使隱覈軍籍得竄名者三千人𡻕收乾沒十萬緡吏曰耋卒不任戰者可罷答曰古於老馬不棄

  况戰士乎聞者莫不感奮涇俗舊多賣子忠亮以財贖免者前後數百楊元卿穆宗時擢

  涇原渭節度使墾發屯田五千頃屯築高垣牢鍵閉寇至耕者保垣以守居六年涇人德之

  憲忠建康人㑹昌中築三原城吐蕃因數犯邊拜憲忠涇原節度使吐蕃遣使來請墮城且願

  以嘗殺使者之人置塞上憲忠使謝曰前吾未城爾犯我地安得禁吾城爾知殺吾使為負宜先取

  罪人謝我今與爾約前節度使事一置之吐蕃情得而服憲忠疏湟於涇積緡錢十萬栗百萬斛戍

  人宜裴識聞喜人宣宗時蕃酋尚恐熱上三州七關列屯分守因擇名臣以識為涇原節

  度使帝親臨遣識至治堢障整戎器開屯田將士守邊或積𡻕不得還識與立戍限滿者代親七十

  近戍由是人皆感悅盧𥳑求河中蒲人大中九年黨項擾邊拜涇原渭武節度使𥳑求居邊

  善綏御人皆安之周寶盧龍人為涇原節度使務耕力農聚糧二十萬斛號良將︹宋︺陳

  貫河陽人眞宗時知涇州督察盜賊禁戢不肖子弟簿書管庫賦柤出入皆自檢覈嘗謂僚曰視

  縣官物如己物容有姦乎州人憚其嚴王沿館陶人仁宗時為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改

  涇州觀察使元昊入冦副都總管葛懷敏率兵出捍沿敎懷敏率兵據瓦亭待之懐敏進兵鎭戎沿

  以書戒勿入第背城為砦以羸師誘賊賊至發伏擊之可有功懷敏不聽進至定川果敗賊乘勝犯

  渭州沿率州人乘城多張旗幟為疑兵賊遂引去尹洙河南人仁宗時知涇州又知渭州兼

  領涇原路經略公事王堯臣虞城人仁宗時再安撫涇原初曹瑋開山外地置籠竿等四砦

  募弓箭手給田使耕戰自守其後將帥失撫御稍侵奪之衆怨怒遂劫德勝砦將姚貴據城叛堯臣

  適過境上作書射城中諭以禍福衆遂出降乃為申明約束如舊而去既還因論沿邊城砦控扼要

  害賊徑通屬及備禦輕重之䇿為五事上之又請涇原五州營田益置弓箭手皆報可蔣偕

  鄭縣人仁宗時厯知涇州徙原州邊民苦屬户為鈔盜偕得數輩腰斬境上盜為息遷本路鈐轄明

  珠康奴諸族數為寇偕潛兵伺之斬首四百擒酋豪焚帳落獲馬牛羊千計趙珣歸信人為

  緣邊巡檢使涇原路招討都監屯涇州兼治籠竿城麻氈黨留百餘帳處近塞為暴珣引兵自靜邊

  襲擊俘獲數千計瞎氈居龕谷無所屬珣與書招之瞎氈聽命元昊大入府檄珣會葛懷敏於瓦亭

  珣曰夏恃衆遠鬬鋒銳盍依馬欄城布柵以扼其路守鎭戎城以便餉道俟其衰擊之否則必為賊

  所屠懐敏不聽珣戰沒滕宗諒河南人仁宗時知涇州葛懷敏軍敗於定川諸郡震恐宗

  諒顧城中兵少乃集農民數千戎服乘城又募勇敢諜知寇遠近及其形勢檄報旁郡使為備㑹范

  仲淹自環慶引蕃漢兵來援宗諒乃大設牛酒犒師又籍定川戰沒者祭酹之厚撫其孥於是邊民

  狄青西河人為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仁宗以青數有戰功欲召見問以方略

  㑹賊寇渭州命圖形以進李及之濮州人仁宗時知涇州吏事精明居官稱職王珪

  開封人為涇州駐泊都監康定𥘉元昊寇鎭戎軍珪將三千騎為先鋒自瓦亭至師子堡敵圍之數

  重珪奮擊披靡獲首級為多語其下曰兵法以寡擊衆必在暮我兵少乘其暮擊之可得志也復馳

  入有驍將持槍直珪𮌎傷右臂珪左手以杵碎其腦繼又一將以槍進珪挾其槍以鞭擊殺之一軍

  大驚遂引去是𡻕改涇原路都監明年為本路行營都監尋至黒山焚敵族帳獲首級馬駝甚衆㑹

  敵大入以兵五千從任福屯好水川連戰三日福陷圍中珪獨入殺數十百人鞭鐵撓曲手掌盡裂

  𡚒擊自若矢中目乃還夜中卒邊人立祠祀之武英太原人仁宗時為涇原行營都監與任福

  合諸將戰張家堡斬首數十百敵棄牛羊偽遁諸將皆趨利爭進英以為前必有伏衆不聽伏發福

  等既敗英猶力戰自辰至申矢盡遇害贈邢州觀察使桑懌雍邱人為涇原路兵馬都監屯

  鎭戎軍與任福遇敵好水川力戰而死贈解州防禦使劉永年并州人仁宗時出知涇州

  帝賜詩寵之郡兵𡻕以香藥為折支三司不時輦致振武卒素驕譁通判廳事請以他物代給永年

  召至庭下數其罪斬為首之人餘不敢動高敏登州人為涇原指揮使數與西夏戰遭重傷范

  仲淹韓𤦺皆薦之為閤門祇候和斌鄄城人仁宗時為德順軍指揮使凡五年數捍敵被重創

  十餘神宗時徙涇原鈐轄渭部饑帥王廣淵命賑給斌擇地營居養視有法所活以萬計安俊

  太原人仁宗時徙涇原鈐轄條上禦戎十三事遷原州刺史知涇州俊久在邊羌人畏之張守

  約濮州人主原州截原砦招羌酋水令通等十七族萬一千帳神宗時知涇州涇水善𭧂地每春

  必增治隄堰費不貲適嵗饑罷其役或曰如水害何守約曰歉𡻕勞民甚於河害吾且徐圖之河神

  祠故在南壖禱而遷諸北以殺河怒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南其北遂為沙磧張吉延安人為

  涇原將解宣威城圍力戰死之劉仲武成紀人熙寕中為涇原將夏人謀犯天聖砦渭帥檄

  諸將㑹兵約曰過某日賊不至即去仰武諜得的期乞緩分屯帥不樂但留一將及仲武軍如期而

  敵至力戰卻之李復圭緱氏人神宗時知涇州始時二稅之入三司移折已重轉運使又覆

  折之復圭爲奏免民立生祠种古洛陽人神宗時知原州羌人犯塞古禦之斬級數百築城

  鎭戎之北以據要害與弟診破環州折薑㑹斬首二千級民有損直鬻田於熟羌以避役者古按其

  狀得良田二千頃丁四千悉刺爲民兵姚麟五原人元豐中爲涇原副總管夏人修貢且乞

  蘭㑹壤土麟言蘭㑹不可與願戒將帥飭邊備示進討之形以絕其望從之督諸將討堪哥平經略

  使盧秉上其功賜金帛六百王恩開封人哲宗時爲涇原將嘗罄軍出萬惠嶺士饑欲食恩

  倍道兼行衆洶洶已而遇敵數萬引兵先入壁井𫁘皆具諸將始服羌扣壁願見恩單騎徑出遙與

  語一夕羌引去遷涇原副都總管城西安築臨羌天都十餘壘羌圍平夏恩設伏敗之徽宗時改知

  渭州括隱地二萬三千頃分弓箭士耕屯爲三十一部以省餽餉朱友恭西安人爲涇原

  第一副將將步兵捍金人於華亭數有功㑹金兵大集友恭力戰爲所得渭帥既降誘以廿言許優

  進官秩不肯從更詆辱之帥不勝忿斷其脛以徇經日乃斬之贈敦武郎︹金︺張行信

  興定二年為彰化軍節度使兼涇州管内觀察使上書論事多採納︹明︺徐鏞興國州人

  成化閒以御史謫知鎭原縣𡻕饑請於上官移民就食全活萬計修倉得錢數十萬緡以賑貧乏蠲

  宿逋流亡多復業者尋調臨潼鎭原民數千泣送之龎瑜公安人崇禎七年以𡻕貢生知崇信

  縣縣故無城㑹大雨土垣盡圯賊掩至瑜急解邙令家人齎送上官率家丁持梃巷鬬𬒳執不屈大

  罵而死贈固原知州婁琇湘陰人崇禎中知涇州賊陷城死之贈太僕寺少卿

 ︹本朝︺馮明雨鎭原縣典史康熙十四年王輔臣之變城破遇害

 ︹人物︺︹漢︺李恂臨涇人少習韓詩敎授諸生常數百人太守潁川李鴻請署功曹未到州辟為

  從事㑹鴻卒恂不應州命而送鴻喪還鄉里後拜侍禦史持節使幽州宣布恩澤所過皆圖寫山川

  屯田聚落百餘卷悉封奏上肅宗嘉之拜兗州刺史遷張掖太守徵拜謁者使持節領西域副校尉

  西域數遺恂奴婢宛馬金銀香罽之屬一無所受北匈奴數斷西域道使命不通恂設購賞遂斬敵

   帥懸首軍門自是道路夷清威恩並行遷武威太守後坐事免步歸鄉里與諸生織席自給年九十

   王符臨涇人少好學有志操與馬融竇章張衞崔瑗等友善耿介不同於俗隱居著書三

   十餘篇以譏當時得失不欲章顯其名曰潛夫論︹晉︺胡奮臨涇人性開朗有籌略少好武

   事宣帝伐遼東以白衣侍從甚見接待以功累遷征南將軍假節都督荆州諸軍事𡚒家世將門晚

   乃好學所在有聲績居邊特著威惠遷左僕射加鎭軍大將軍卒諡曰壯𡚒兄弟六人兄廣弟烈並

   知名烈為將伐蜀鍾㑹之反也烈與諸將皆𬒳烈子世元時年十八為士卒先攻殺㑹名馳遠近

   烈為秦州刺史及涼州叛烈屯於萬斛堆為寇所圍無援遇害︹南北朝︺︹魏︺胡叟

   人少聰慧年十三辨疑釋理鮮有屈焉學不師受披讀羣籍再閲目皆成誦善屬文入魏賜爵始復

   男家於密雲不事産業常苦饑貧然不以為恥尚書李敷常遺以財都無所取少孤每言及父母則

   淚下密雲左右皆祇仰其德胡方回臨涇人涉獵史籍詞采可觀為北鎭司馬為鎭修表

  世祖覽之歎美召爲中書博士錫爵臨涇子遷侍郎與游雅等改定律制司徒崔浩及當時朝賢並

  愛重之清貧守道以夀終韓茂安定安武人膂力過人尤善騎射從太武討赫連昌破統萬平

  平涼又從征蠕蠕錄前後功拜散騎常侍殿中尚書進爵安定公文成踐阼拜尚書令加侍中征南

  大將軍茂沈毅篤實雖無文學每議論合理爲將善於撫衆勇冠當世爲朝廷所稱子均少善射有

  將略襲父爵厯定清冀三州刺史甚有譽終定州刺史鄧彥海安定人祖羌苻堅車騎將

  軍父翼慕容垂趙郡内史彦海性眞素言行可復博覽經書長於易筮道武定中原擢爲著作郎再

  遷尚書吏部郎明解制度多識故事與尚書崔宏參定朝儀律令音樂及軍國文記詔策多彥海所

  爲賜爵下博子席法友安定人初仕南齊以膂力自效任安豐新蔡二郡太守後歸魏拜豫

  州刺史苞信縣伯淮南克定法友有力焉恬靜自安不競世利宣武末除濟州刺史廉和著稱︹隋︺

  牛宏安定鶉觚人性寬𥙿好學博聞開皇初授祕書監宏以典籍遺逸上表請開獻書之路上

  納之進爵奇章郡公拜禮部尚書奉敕修撰五禮除太常卿詔與姚察許善心何妥虞世基等正定

  新樂議置明堂宏條上故事上甚重之時楊素恃才矜貴輕侮朝臣見宏未嘗不改容自肅尋拜吏

  部尚書選舉審愼並多稱職累進上大將軍右光祿大夫卒諡曰憲宏榮寵當世而車服卑儉事上

  盡禮待下以仁隋室舊臣始終悔吝不及惟宏一人而已有文集十三卷子方大亦有學業官至内

  史舍︹唐︺吕向涇州人少隱陸渾山工草隸强志於開元十年召入翰林兼集賢校理

  侍太子及諸王為文章時帝𡻕遣使採擇天下姝好内之後宫向因奏美人賦以諷又獻詩規校獵

  從帝東巡帝因蕃夷酋長入㐲内射禽向又諫正之官至工部侍郎嘗以李善釋文選為繁釀與吕

  延濟等五人更為詁解時號為五臣注皇甫鏞臨涇人第進士兄鎛為相時任河南少尹

  見權寵太盛每極言之鎛不悦乃求分司為太子右庶子鎛敗朝廷賢之授國子祭酒開成初以太

  子少保卒鏞工詩文為人寡言正色衣冠甚偉不屑世務所交皆知名士著書數十篇牛仙

  客鶉觚人初爲縣小史積功累遷洮州司馬清勤不懈以蕭嵩薦遷太僕少卿開元末爲朔方總

  管嗇事省用倉庫積實遷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卒諡貞簡牛僧孺隋奇章宏之裔

  元和初以賢良方正對策第一穆宗時徙御史中丞按治不法内外澄肅以户部侍郎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敬宗立封奇章郡公時政出近倖僧孺數表去位授武昌節度使文宗立復相時以議吐蕃

  維州事僧孺挾素怨沮李德𥙿䇿帝以爲不直爲淮南節度宣宗時終太子少師子蔚第進士由

  監察御史爲右補闕大中初屢條切時政累官山南西道節度使以尚書右僕射致仕蔚弟叢亦第

  進士任𥙷闕數言事稱㫖咸通末拜劒南西川節度使僖宗時終吏部尚書牛徽蔚子皋進

  士累擢吏部員外郎乾符中選濫吏多姦𡻕調四千員徽治以剛明柅杜干請法度復振父蔚避地

  於梁道病徽扶藍輿厯閣路盜擊其首血流面持輿不息徽拜曰人皆有父今親老而疾幸無驚駭

  盜感之乃止及前谷又逢盜輒相語曰此孝子也共舉輿舍之家進帛裹創以饘飲奉蔚留信宿去

  拜諫議大夫固辭乞還侍親後為刑部侍郎崔引忌其正換左散常侍以刑部尚書致仕︹宋︺胡

  順之臨涇人登進士第試祕書省校書郎厯知休寕縣青州從事皆有聲仁宗即位遷太常博

  士天聖明道閒再上宰相書乞太后還政累遷屯田員外郎其後數論朝廷事范仲淹愛其才以目

  失明楊政臨涇人父忠戰沒政甫七𡻕哀毀如成人建炎閒從吳玠擊金兵九戰九捷紹

  興初大破金兵於箭筈關又從吳玠拒金兵於仙人關入蜀連日百餘戰敵遂遁去授環慶路經略

  安撫使改經略安撫涇原兼帥環慶利路徙知熙州利州興元金人渝盟政為都統制凡大戰七斬

  獲甚多累拜太尉卒諡襄毅政守漢中十八年凡利於民者不敢以軍旅廢故為吳璘禆將及與璘

  分道建帥執門下之禮益恭世頗賢之︹明︺巨敬靈臺人初為御史建文中改户部主事充

  史官清愼有聲燕王入京不屈死夷其族後諡節愍仇鉞鎭原人襲江都仇理世職為寕夏前

  衞指揮同知正統中定安化王寘鐇之亂擢寕夏總兵官論功封咸寕伯己拜平賊將軍討平劉惠

  趙鐩等於河南復移師㑹陸完共滅劉七等於江北進世侯大同有警命充總兵官統京兵禦之卒

  諡武張麟靈臺人以明經授榮河縣丞性恭愿動止有則執喪三年未嘗與妻言適邠州

  遇盜劫所乘騾及行裝其騾弗行麟語盜曰是騾非鞭不行吾尚有鞭以予汝盜驚曰此必靈臺張

  古人也遂拜還所劫

 ︹本朝︺楊可立靈臺人淹貫羣書殫心理學以明經𡻕薦授廣文為士林所宗設義田以周窮

  乏鄉人尤稱之順治十年入祀鄉賢祠張紹敬鎭原人力行善事鎭邑自乾隆五年至十

  七年厯年民屯積欠紹敬出資代完又捐田八百畝入學宫為寒士讀書之需義重一鄉乾隆四十

  四年入祀鄉賢祠李必智涇州人養母盡孝及喪哀毁逾節廬墓三載又同州人閭閻城

  早𡻕失怙為繼母李氏撫育李偶有小病寢不解衣輒𥸤天請代歿後亦廬墓三年又崇信縣生員

  王爾公關巒鎭原縣民張惺貢生張峯事親並以孝聞於乾隆年閒先後 旌表又涇州人魏興旺

  鎭原縣捐都司銜慕典貢生張繼孔生員張炳英張漢並以孝聞嘉慶年閒 旌表

 ︹列女︺︹南北朝︺︹魏︺貞女兕先氏涇州人字彭老生為妻既聘未及成禮兕先氏

  率行貞淑居貧常自舂汲以養父母老生輒往迫之不肯從老生怒而刺殺之臨死謂老生曰我所

  以執節自固者正欲奉給君耳今反為君所殺言終而絶老生論死太和七年詔曰女守禮履節沒

  身不改其標墓旌善號曰貞女︹宋︺楊政母涇州人政官涇原母留敵境閒遣人省視之母

  惟勉以忠義和議成始得迎歸詔封其母感義郡夫人︹明︺雷氏名秀貞涇州人年十八家

  貧採蔬於野有惡少方鉏迫而求通女憤以𬞞刀刺之被鉏擊死巡按疏表其門魯氏

  人嘉靖初西寇劫掠魯氏罵賊死之梁自立妻蒲氏崇信人崇禎末避亂山穴中賊

  掠得將逼之氏不從遇害其子婦關氏聞寇至方自縊為賊所持罵不絕口賊怒殺之張國

  珍妻朱氏崇信人國珍為賊所掠三年未還氏茹苦自守姑謀令他適聘已定氏泣曰婦

  去誰事姑且兒歸奈何不聽遂入室自縊死多氏烈女靈臺人父卒未聘女避寇於隱

  形山北窰窨内被賊搜獲舁上馬不從躍下者三賊以美言誘之女遮面大罵賊斷其手而殺之又

  王氏女適隴州民未一月因元夕歸寕被賊掠去女涕泣罵詈且求斃賊感其節烈釋之女歸家以

  爲身雖全手已受辱適夫至佯慰之即自縊死

 ︹本朝︺脫海龍妻趙氏鎭原人順治初同夫避賊崖窟夫爲賊所殺氏遂投崖死又涇

  州民婦蘇氏李氏相繼沈河死杜起周妻史氏涇州人夫亡守節織紝自給撫子成

  乾隆六年 旌又同州節婦喬永泰妻楊氏張玉顯妻史氏常際熙妻史氏王琮妻景氏李秀妻

  張氏李生文妻牛氏史業久妻景氏薛永喜妻王氏楊成千妻曹氏閭魏生妻李氏生員史惟經妻

  白氏景爾沼妻李氏生員王希朱妻張氏王玠妻牛氏劉行周妻路氏俱乾隆年閒先後 旌表史

  記言妻楊氏王化普妻尚氏均於嘉慶年閒 旌表關鞏妻馬氏崇信人夫亡守節乾

  隆六年 旌又同縣節婦貴婉成妻關氏杜朝柄妻朱氏朱萼妻關氏田吉祥妻郭氏生員李増長

  妻關氏生員梁穆康妻李氏黃登彦妻王氏梁居正妻李氏梁元第妻張氏馬廷騏妻白氏劉世昌

  妻王氏王品之妻張氏俱乾隆年閒先後 旌表生員梁朝瑜妻朱氏生員王咸順妻李氏梁有常

  妻黃氏俱嘉慶年閒先後 旌表于景凱妻高氏靈臺人夫亡守乾隆六年

  旌又同縣節婦史養正妻趙氏王子哲妻蔡氏鄧福妻王氏劉毓秀妻仇氏田奉祿妻孟氏姚杰妻

  多氏張大功妻李氏劉自恭妻宋氏劉德燦妻孫氏馬斌妻王氏郭鎭妻張氏王相妻張氏張光書

  妻孫氏俱乾隆年閒先後 旌表生員于四知妻苟氏武生劉善繼妻王氏韓朝惠妻王氏生員楊

  運花妻楊氏王得益妻任氏練起文妻鄭氏俱嘉慶年閒先後 旌表陳偉經妻朱

  氏鎭原人夫亡守節乾隆六年 旌又同縣節婦沈景泰妻朱氏趙爵妻高氏張思明妻章氏包

  名世妻賀氏許遂妻路氏劉𤥻妻羅氏賈亦逵妻張氏張柱妻章氏生員張泰吉妻許氏杏杰妻賈

  氏杏勉妻馬氏生員張文英妻杜氏張榮妻姜氏段峴妻張氏賀理妻張氏張銀妻高氏劉福應妻

  曹氏張永昌妻席氏段寕正妻張氏李文正妻馬氏張穟妻陳氏趙元妻李氏李萬智妻張氏李國

  棟妻張氏張庶吉妻杜氏張鐈妻鄭氏張付妻劉氏張夀仁妻馬氏折鳯樓妻段氏焦俊儒妻張氏

  張紹禮妻常氏張紹章妻趙氏劉自前妻段氏茍遴妻張氏張崇海妻段氏許溥妻脫氏賈師有妻

  張氏生員張詠妻包氏朱文炳妻常氏廪生秦祿妻劉氏李仲長妻和氏范光芮妻劉氏孫順妻陳

  氏朱可言妻董氏慕容英妻謝氏段崇妻席氏俱乾隆年閒先後 旌表段岷妻盧氏劉鑄國妻張

  氏許恒妻段氏賀體元妻劉氏段碧妻賈氏張穩妻席氏路本清妻張氏慕廷輔妻劉氏焦登甲妻

  劉氏田步均妻馬氏監生田步正妻路氏張社妻賈氏賀室妻路氏段存科妻賀氏吳宗禮妻段氏

  張應𨇠妻許氏武生張啓緒妻章氏李元貞妻盧氏劉懷璽妻張氏張復禮妻劉氏祁學吉妻賈氏

  張愿妻劉氏段凝逺妻張氏焦俊貴妻姚氏張國瑚妻苟氏席大賓妻張氏武生段唐珍妻盧氏黃

  文舉妻朱氏韓長生妻白氏袁一德妻秦氏謝儒妻段氏劉月桂妻秦氏鄭大魁妻李氏鄭宗叩妻

  張氏許秉元妻張氏俱嘉慶年閒先後 旌表

 ︹仙釋︺︹宋︺朱有涇州人少竄名五符宋元豐初瀘賊犯塞詔起秦卒征之軍次資中郡有醮壇

  山李阿試仙臺有往來臺上俄二鳥飛鳴爭食墜地若松肪者有取食之即䐜脹且渴求池水飲焉

  遇一道士指松曰食此葉可療也忽不見有如其言渴遂止自覺心爽神清有始不知書不飲酒至

  是高吟劇飲脫五符而仙去

 ︹土産︺羊 馬寰宇記涇州土産羊馬涇州出唐書地理志原州貢覆鞍氈寰宇記涇

  州土産駝毛氈九域志涇州貢紫茸毛麻布鎭原涇州出元和志涇州原州賦麻布

  鬚席涇州出元和志涇州貢唐書地理志涇州原州貢寰宇記涇州産秦芄紅花黄蓍

  原州産白芍明統志崇信出天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