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二百十三至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至二百十二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二百十三至二百十五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二百十六至二百十八

大清一統志

 南陽府

︹人物︺︹漢︺陳恢宛人沛公圍宛城三帀南陽守欲自剄舍人陳恢踰城見沛公曰為足下計莫

  若約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與之西諸城未下者聞聲爭開門而待足下通行無所累沛公

  乃以宛守為殷侯封陳恢千户引兵西無不下者直不疑南陽人文帝時為郎有同舍告

  歸誤持其同舍郎金去亡金者疑不疑不疑買金償之後告歸者至歸金亡金郎大慚以此稱為長

  者或毁其盜嫂不疑曰吾乃無兄然終不自明也遷至中大夫拜御史封塞侯諡曰信張釋

  之南陽堵陽人以貲為騎郎事文帝拜謁者僕射從登虎圈上問上林尉諸禽獸簿尉不能對虎

  圈嗇夫從旁代對響應無窮者詔拜嗇夫為上林令釋之曰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

  隨風靡爭口辯無其實也文帝乃止拜公車令太子與梁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釋之追止太子

   梁王劾不 敬拜中大夫爲廷尉持議平天下稱之景帝時出 爲淮南王相病卒子摯官至大夫免以

   不能取容當世故終身不仕杜延年南陽杜衍人𥘉補軍司空遷諫大夫因發上官桀逆

   謀封建平侯擢爲太僕右曹給事中霍光持刑罰嚴延年輔之以寛數言宜修孝文時政以儉約寛

   和順天心悦民意光纳其言舉賢良議罷酒𣙜鹽鐵皆自延年發之霍光薨延年坐免宫召拜北地

   太守徙西河徴入爲御史大夫病篤賜安車駟馬就第卒諡曰敬侯杜欽延年子少好經書目

   偏盲茂陵杜鄴與欽同姓字俱以才能稱京師衣冠謂欽盲子夏欽乃爲小冠京師更謂欽小冠子

   夏王鳳奏請欽爲大將軍武庫令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士合陽侯梁放舉欽厯陳灾異爲議郎以

   病免徴詣大將軍幕府國家政謀鳳常與欽慮之欽數稱達名士救解罪過及繼功臣絶世鎮撫四

   夷當世善政多出於欽者優㳺不仕以壽終兄子業有材能爲太常數言得失不事權貴孔休

   南陽宛人守新都令王莽時去官歸家莽請爲國師嘔血託病杜門自絶光武即位求子孫賜榖以

  旌表樊重南陽湖陽人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財子孫朝夕禮敬常若公家其營理產業

  物無所棄課役僮隸各得其宜貲至巨萬而賑贍宗族恩加鄉閭縣中稱美推為三老年八十餘終

  後光武過湖陽祠重墓追爵諡為壽張敬侯立廟湖陽鄧晨南陽新野人娶光武姊元更始

  立以晨為常山太守光武自薊走信都晨亦間行㑹鉅鹿下光武曰偉卿以一身從我不如以一郡

  為我北道主人晨從光武追銅馬高胡羣賊於冀州發積射士千人又遣委輸給軍不絶晨好樂郡

  職厯中山汝南太守吏民稱之後拜光祿大夫建武十九年封西華侯卒諡曰惠李休

  宛人王莽竊位漢祚中移休少好學游心典謨鈞深極奥窮覽妙㫖古今疑義前人所希論後學所

  不覽者休盡剖判靡不明晣凡朝臣優禮請者皆不就永壽三年卒于家鄧禹南陽新野人年

  十三受業長安見光武知非常人遂相親附及閒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於鄴説以延攬

  英雄務悦民心光武大悦常與定計議任使諸將多訪於禹所舉皆當其才赤眉西入關光武欲來

  釁并關中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投以西討之畧拜前將軍持節西入關河東都尉守關不開禹守十

  日攻破之樊參將數萬人度大陽攻禹禹逆擊於解南大破之斬參首遂定河東拜大司徒封酇侯

  時年二十四是時赤眉所過殘賊百姓不知所歸聞禹乘勝獨克師行有紀皆望風迎降日以千數

  禹所至輒停車以勞來之建武十三年定封高密侯禹内文明篤行淳備事母至孝天下旣定常欲

  逺名勢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藝修整閨門教養子孫皆可為後世法資用國邑不修產利帝益重

  之顯宗即位拜為太傳薨諡曰元侯呉漢南陽宛人説彭寵歸光武拜偏將軍尋拜大將軍持

  節北發十郡突騎幽州牧苗曽陰敕諸郡不肯應調漢將二十騎先馳至無終收曽斬之北州震駭

  城邑莫不望風弭從光武北擊羣賊漢常將突騎五千為軍鋒數先登陷陣拜大司馬封廣平侯束

  方悉定建武十一年率岑彭等伐公孫述與述戰於廣都成都之間八戰八克䕶軍高午殺述振旅

  浮江而還漢性强力每從征伐帝未安恒側足而立諸將見戰不利或失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

   厲器械激揚吏士帝歎曰吳公差强人意隱若一敵國矣嘗出征妻子在後買田業漢還讓之曰軍

   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遂盡以分昆弟外家病篤車駕親臨問所欲言對曰願陛下慎無

   赦而巳薨諡曰忠侯賈復南陽冠軍人少好學習尚書光武以為偏將軍從擊青犢於射犬大

   載至日中賊堅陳不卻復𬒳羽先登所向皆靡賊乃敗走拜執金吾遷左將軍復從征伐未嘗喪敗

   數與諸將潰圉解急身𬒳十二創諸將每論功自伐復未嘗有言帝輒曰賈君之功我自知之十三

   年定封膠東侯復為人剛毅方直多大節以列侯就第闔門養威重卒諡曰剛侯岑彭

   𣗥陽人光武徇河内召見彭拜刺姦大將軍從平河北拜廷尉行大將軍事圍洛陽説朱鮪面縛出

   降遷征南大將軍南擊秦豐潛兵渡沔水從川谷間伐木開道直襲黎邱擊破諸屯兵豐敗走更封

   武陰侯敕彭擊蜀長驅入江關徑拔武陽使精騎馳廣都去成都數十里公孫述大驚以杖擊地曰

   是何神也乃使客夜刺殺彭彭持軍嚴整秋毫無犯諡曰壯侯蜀人為立廟武陽朱祐

  宛人世祖討河北以祐為䕶軍常力戰陷陣拜建義大將軍建武二年討延岑破之四年圍秦豐於

  黎邱破其將張康於泰陽斬之擊延岑餘黨隂酇筑陽三縣賊悉平之祐為人質直尚儒學將兵率

  衆多受降以克定城邑為本不存首級之功禁制士卒不得虜掠百姓十三年定封高侯馬武

  河南湖陽人從世祖擊羣賊常為軍鋒力戰無前為侍中騎都尉破龎萌走隗囂以功定封揚虚侯

  武為人闊達敢言在御前面折同列無所囘忌顯宗時征西羌以武為將軍屢破之劉隆

  安衆侯宗室從世祖為騎都尉與馮異共拒朱鮪李軼累拜誅寇將軍討平李憲屯田武當後以中

  郎將副馬援擊交阯破之𫉬其帥徵貳降二萬餘人還為驃騎將軍行大司馬事後定封慎侯卒諡

  馬成南陽𣗥陽人少為縣吏世祖討河北以成為期門從征伐遷䕶軍都尉建武四年

  揚武將軍督發㑹稽丹陽九江六安四郡兵擊李憲盡平江淮地後屯常山中山以修北邊繕治障

  塞在事五六年北方無事定封金椒侯陳俊南陽西鄂人光武狗河北以為安集掾從擊銅

   馬賊於清陽拜强弩將軍與五校戰於安次俊下馬乎接短兵所向必破建武二年别擊金門白馬

   賊於河内又拔南武陽是時大山豪傑多擁衆與張歩連兵拜俊太山太守行大將軍事定太山與

   耿弇共破張步徙琅琊太守齊地素聞俊名入界盗賊皆解散帝美其功詔俊得專征青齊十三年

   定封祝阿侯杜茂南陽冠軍人初歸光武於河北為中堅將軍常從征伐拜大將軍擊五校

   賊於魏郡清河東郡悉平諸營保道路流通拜為驃騎大將軍建武七年詔引兵屯田晉陽廣武鎮

   守北邊十五年定封參蘧卿任光南陽宛人更始初為信都太守及王郎起郡國皆降之光

   武自薊還不知所向聞信都獨為漢堅守即馳赴之拜光為左大將軍使將兵從光移檄於他邑句

   日之間兵衆大盛因攻城邑遂屠邯鄲建武初定封阿陵侯王常潁川舞陽人下江兵起常

   説其將帥引兵與漢軍合破王尋王邑建武二年常將妻子詣洛陽光武見常甚勤勞之拜為左曹

   封山桑侯帝於大㑹中指常謂羣臣曰此家率下江諸將輔翼漢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是日遷為

   漢忠將軍南擊鄧奉董訢北擊河間漁陽從破蘇茂龎萌平沛郡賊七年拜横野大將軍位次與諸

   將絶席卒謚曰節李通南陽宛人首謀與光武起兵光武即位徴為䘙尉建武二年封固始

   侯拜大司農帝每征討四方嘗令通居守京師鎮撫百姓修宫室起學宫俊拜大司空通布衣倡義

   𦔳成大業特見親重然性謙恭嘗欲避權勢自為宰相謝病不視事卒諡曰恭卓茂南陽宛人

   學於長安事博士江生習詩書及厯算究極師法稱為通儒嘗出行有人認其馬黙解與之他日馬

   主别得亡者乃詣茂送焉後以黄門遷密令數年教化大行平帝時遷京部丞王莽居攝以病克更

   始立以茂為侍中祭酒知更始政亂乞骸骨歸光武即位訪求茂拜大傳封襃德侯建武四年薨初

   茂與同縣孔休陳留蔡勳安衆劉宣楚國龔勝上黨鮑宣六人同志不仕莽並名重當時來歙

   南陽新野人父仲哀帝時為諫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漢兵起王莽以歙劉氏外屬乃收繫之賓客

   共篡奪得免建武五年拜中郎將持節使隗囂囂將殺歙歙為人有信義言行不違西州士大夫皆

   信重之多爲其言故得免而東歸八年歙將二千人伐山開道從番須囘中逕至畧陽斬囂守將因

   保其城囂鋭攻之歙堅守自春至秋帝自將上隴圍解詔歙率馮異等入天水攻拔落門天水屬縣

   皆降隴西平歙乃傾倉廩轉運諸縣以賑贍之於是隴右遂安而涼州流通焉十一年與葢延馬成

   進攻公孫述將於河池下辨陷之乘勝遂進蜀人大懼使刺客刺歙未殊馳召葢延延悲哀不能仰

   視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故呼巨卿欲相屬以軍事而反效兒女涕泣乎延收淚强

   起受所誡又自書表投筆抽刃而絶帝省書覽涕賜䇿贈中郎將征羌侯印綬諡曰節韓歆

   南陽人光武時爲大司徒以從征伐有功封扶陽侯好直言無隱諱帝每不能容嘗證𡻕將饑凶言

   甚剛切坐免歸田里自殺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衆多不厭帝乃追賜錢榖以成禮葬之丁綝

   潁川定陵人王莽末守潁陽尉世祖畧地潁陽綝說其宰遂與俱降因從征伐將兵先渡河移檄郡

   國攻營畧地下河南陳留潁川二十一縣拜河南太守及封功臣綝願封本鄉帝從之封新安鄉侯

  後復徙封陵陽侯尹敏南陽堵陽人習歐陽尚書兼善毛詩榖梁左氏春秋建武二年上疏

  陳洪範消災之術拜郎中帝以敏博通經記令校圖䜟敏對曰䜟書非聖人所作恐疑誤後生帝小

  納敏與班彪親善每相遇輒日旰忘食夜分不寢後三遷長陵令永平十一年遷諫議大夫卒於家

  洼丹南陽淯陽人世傳孟氏易王莽時常避世教授專志不仕建武初爲博士遷大鴻臚作易

  通論七篇世號洼君通丹學義研深易家宗之稱爲大儒十七年卒於官孔喬南陽宛人學古

  文尚書春秋左氏傳常幽居修志鋭意典籍至乃厯年身不出門鄉里莫得瞻見建武初公車徴不

  行卒於家李善南陽淯陽人本同縣李元蒼頭建武中疫疾元家相繼死惟孤兒續始生數旬

  而貲財千萬諸奴僕謀殺續分其財產善力不能制乃潛負續逃去隱山陽玻邱界中親自哺食乳

  爲生潼續年十嵗善與歸本縣修理舊業告奴婢於長吏悉收殺之時鍾離意爲瑕邱令上書薦善

  行狀光武詔拜善及續並爲太子舍人善以能理劇累遷九江大守未至道病卒續至河間相

  充南陽宛人舉孝亷之京師同侣馬死充到前亭含車持馬還相迎鄉里號之曰一馬兩車茨子

  河光武時為桂陽太守張堪南陽宛人早孤讓父餘財數百萬與兄子受業長安志美行厲

  世祖召拜郎中遷謁者詣大司馬吳漢伐公孫𫐠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時漢軍餘七日糧陰具船欲

  去堪馳説漢不宜退師成都旣拔堪慰撫吏民蜀人大悦後領驃騎將軍擊破匈奴於高柳拜漁陽

  太守樊仲華南陽新野人與光武少游舊建武初徵為侍御史遷河東都尉厯揚州牧

  卒天水太守顯宗追思其政詔賜家錢百萬子融有俊才好黃老不肯為吏樊宏南陽湖陽

  人少有志行赤眉多所殘殺聞宏仁厚皆稱曰樊君素善何心攻之引兵而去世祖即位拜光祿大

  夫位特進建武十五年定封壽張侯宏為人謙柔畏慎不求苟進斫上便宜及言得失輒手自書寫

  毁削草本宗族染其化未嘗犯法帝甚重之卒遺令薄葬諡曰恭陰識南陽新野人光烈皇

  后前母兄建武元年為𮪍都尉遷侍中十五年定封原鹿侯帝每巡郡國識甞留鎮守京師人雖極

   言正議及與賓客語未嘗及國事帝敬重之常指識以敕戒貴戚激厲左右焉顯宗即位拜識為執

   金吾位特進卒諡曰貞陰興光烈皇后母弟建武二年為黄門侍郎守期門僕射將武騎從

   征伐平定郡國雖好施接賓然門無俠客與同郡張宗上谷鮮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猶稱所長而

   達之張汜杜禽與興厚善以為華而少實但私之以財終不為言是以世稱其忠平九年遷侍中帝

   欲封之興固讓後拜䘙尉領侍中卒追諡翼侯任延南陽宛人年十二顯名太學號為任聖童

   更始元年拜㑹稽都尉建武中拜武威太守帝戒之曰善事上官無失名譽延對曰履正奉公臣子

   之節上下雷同非階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詔帝歎息曰卿言是也顯宗時又厯潁川河内二

   郡太守病卒郭丹南陽穰人少從師長安嘗為都講諸儒咸敬重之王莽徴之逃於北地更

   始初徴拜諫議大夫更始敗諸將悉歸光武𫉬封爵丹獨保平氏不下為更始發喪盡哀建武十三

   年大司馬吳漢辟舉高第再遷并州牧轉為左馮永平三年為司徒在朝廉正公直與侯霸杜林

   張湛郭伋齊名相善出典州郡入為三公家無遺産趙憙南陽宛人少有節操更始徵為郎中

   拜中郎將更始敗亡走遇更始親屬皆饑困不能前憙見之悲感所装縑帛資糧悉以與之將䕶歸

   鄉里時鄧奉反於南陽憙與奉善數遺書切責之光武得憙書乃驚曰趙憙長者也即以憙守簡陽

   侯相累拜太尉帝崩憙受遺詔典喪禮時舊典不存皇太子與東海王等雜止同席熹正色階殿扶

   下諸王以明尊卑整禮儀嚴門䘙内外肅然封節鄉侯肅宗即位進太傅錄尚書事建初五年薨諡

   曰正宋均南陽安衆人以父任為郎好經書善論難調補辰陽長後為謁者詔均監馬援

   軍討武陵蠻援卒軍士多病死乃矯制調伏波司馬吕种入賊營告以恩信因勒兵隨其後蠻夷共

   斬其大帥降扵是散其衆遣歸本郡為置長吏而還累遷九江太守永平七年徴拜尚書令每有駮

   議多合上㫖出為河内太守以疾上書乞免均性寛和不喜文法常以為吏能宏厚雖貪汚放縱猶

   無所害至於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災害流亡所由而作帝後聞其言追悲之

  朱暉南陽宛人早孤有氣節初光武與暉父岑俱學長安及即位岑已卒召暉拜為郎尋以疾

  去卒業於太學性矜嚴進止必以禮新陽侯隂就慕暉賢自往候之暉避不見致禮閉門不受就歎

  曰志士也勿奪其節後為䘙士令再遷臨淮太守坐法免建初中南陽大飢盡散其家資以分宗里

  故舊之貧羸者元和中拜尚書僕射上便宜陳密事深見嘉納尚書張林請封錢用布帛為租暉言

  不可施行帝發怒切責暉等皆自繫獄詔出之遷為尚書令以老病乞身拜騎都尉和帝時竇憲北

  征暉復上疏諫頃之病卒子佶修儒術安帝時至陳相馮魴南陽湖陽人有方畧建武三年

  徴詣行在所見於雲臺拜虞令遷郟令再遷魏郡太守以高第入為太僕中元元年為司空二年封

  陽邑鄉侯永平七年為執金吾魴性矜嚴公正在位數進忠言多所納用子柱為侍中以恭肅謙約

  稱位至將作大匠樊儵宏之子謹約有父風事後母至孝及母卒哀思過禮毁病不自支世

  祖常遣中黄門朝暮送饘粥永平元年拜長水校尉與公唧雜定郊祀禮儀北海周澤琅琊承宫並

  海内大儒儵皆以爲師友而致之於朝二年徙封儵燕侯廣陵王荆有罪詔偹與任隗雜理其獄事

  竟奏請誅荆帝怒曰諸卿以我弟故欲誅之即我于卿等敢爾耶儵對曰天下高帝天下臣等以荆

  屬托母弟故敢請耳如令陛下子臣等專誅而已帝歎息良久十年卒諡曰哀初儵删定公羊嚴氏

  春秋章句世號樊侯學教授門徙前後三千餘人次子梵爲郎二十餘年三署服其重慎悉推財物

  二千餘萬與孤子官至大鴻臚鄧訓禹第六子少有大志樂施下士永平中理虖沱石臼

  河以通漕運拜訓謁者使監領其事訓考量隱括知大功難立奏罷其役更用驢輦𡻕省費億萬計

  全活徒士數千人厯官至䕶羌校尉訓雖寛中容衆而於閨門甚嚴兄弟莫不敬憚諸子進見未嘗

  賜席接以温色永元四年卒官諡曰平壽敬侯鄧彪南陽新野人彪少勵志修行父卒讓國與

  異母弟鳳顯宗高其節後仕州郡厯遷太尉在位清白爲百僚式和帝即位以彪爲太傅錄尚書事

  當時宗其禮讓以老病上還樞機職詔賜養牛酒而許焉韓稜潁川武陽人四嵗而孤以孝友

   稱顯宗時徴辟五遷為尚書令以才能稱肅宗嘗賜寶劒自手署其名曰韓稜楚龍淵竇憲為大將

   軍威震天下尚書以下議欲拜之伏稱萬嵗稜正色曰上交不諂下交不瀆禮無人臣稱萬嵗之禮

   議者慙而止在朝數薦良吏應順吕昌周紆等皆有名當時及竇氏敗棱典案其事數月不休沐遷

   南陽太守後為司空卒孫演順帝時為丹陽太守官至司徒丁鴻綝之子年十三從桓榮受

   歐陽尚書善論難綝卒鴻當襲封讓國於弟盛顯宗甚賢之永平十年徵拜侍中建初四年詔鴻及

   諸儒論定五經同異於白虎觀鴻以才高論難最明時人歎曰殿中無雙丁孝公和帝即位厯遷為

   司徒時竇憲兄弟擅權鴻因日食上封事收憲印綬憲自殺孔嵩南陽人家貧親老乃變姓

   名為新野縣阿里街卒正身厲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訓化遂辟公府之京師道宿下亭盗共竊其馬

   尋問知其嵩也乃相責讓曰孔仲山善士豈宜侵盜乎於是送馬謝之官南海太守高鳳

   葉人少為書生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於庭令鳳䕶雞時天𭧂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

  潦水漂麥其後遂為名儒乃教授於西唐山中鄰里有爭財者持兵而鬬鳳往解之不已乃脱巾叩

  頭固請於是爭者懷感投兵謝罪建初中舉直言到公車託病逃歸推其財產悉與孤兄子隱身漁

  釣終於家宋意均族子顯宗時舉孝亷拜阿陽侯相建初中徵為尚書肅宗親親恩篤故叔父

  濟南中山二王特加恩寵及堵昆弟並留京師意以為人臣有節不宜踰禮過恩乃上疏諫帝納之

  鮮卑擊破北匈奴南單于乘此請兵北伐因欲還歸舊庭議欲從之意復諫止後遷司隷校尉永元

  初竇憲兄弟貴盛羣黨負勢放縱意隨違舉奏無所迴避二年病卒賈宗復少子少有操行多

  智畧初拜郎中建初中為朔方太守敵畏之不敢入塞徵為長水校尉宗兼通儒術每讌見帝使與

  丁鴻等議論於章和二年任隗光子少襲父封淸靜寡欲所得奉秩常以賬恤宗族收養

  孤寡擢羽林左監厯官司空隗義行内修不求名譽而以沈正見重於世竇憲擊匈奴國用勞費隗

  奏議徴憲還前後十上獨與司徒袁安同心畢力持重處正鯁言直議無斫回隱永元四年

  勤南陽人篤信好學屏居人外荆𣗥門生時人重其節和帝時為司空後以定䇿立安帝封福亭

  杜安潁川定陵人少有志節年十三入太學號奇童京師貴戚慕其行或遺之書安不發

  悉壁藏之及後捕案貴戚賓客安開壁出書卬封如故竟不罹其患時人貴之公車特徵拜宛令厯

  仕至巴郡太守卒杜根安子性方實好絞直永初元年孝亷為郎中時和熹鄧后臨朝權

  在外戚根以安帝年長宜親政事乃上書直諫太后大怒今撲殺之執法者以根知名私語行事人

  使不加力旣而載出城外根蘇因得逃竄及鄧氏誅根方歸鄉里徵詣公車拜侍御史順帝時遷濟

  隂太守子翊世拜議郎遷尚書在朝正色百僚敬之鄧隲訓長子少辟大將軍竇憲府及女弟

  為皇后累遷車騎將軍定䇿立安帝隲謙遜不欲久在内連求遷第嵗餘許之永初元年封上蔡侯

  隲辭讓不𫉬遂逃避使者詣闕自陳太后不聽疏至五六乃許之拜大將軍時人士荒飢盜賊羣起

  隲崇節儉罷力役推進賢士揚震等故天下後安鄧閶訓㓜子和熹皇后立以閶為黄門侍

   永初元年封西華侯母新野君寢病上書求還侍養太后以閶最少孝行尤著特聽之新野君卒

   閶至孝骨立有聞當時元初五年卒遺言薄葬不受爵贈太后從之鄧康禹孫少有操行紹封

   為越騎校尉康以太后久臨朝政宗門盛滿數上書諌爭太后不從遂謝病不朝安帝徵康為侍中

   順帝立為太僕有方正稱名重朝廷卒諡曰義樊準宏之族曾孫少勵志行修儒術以父產業

   數百萬讓孤兄子永元十五年召見拜郎中鄧太后臨朝儒學陵替準上疏以為宜傳求幽隱寵進

   儒雅太后深納其言是後屢舉方正敦樸仁賢之士再遷御史中丞復言災異陳時政擢守光祿大

   夫使冀州到部開倉廩食慰安生業流人咸得蘇息還拜鉅鹿太守三轉為尚書令明習故事元𥘉

   三年為光祚勳卒官左雄南陽𣵀陽人安帝時舉孝廉遷冀州刺史永建𥘉徵拜議即數言事

   其辭深切拜尚書再遷尚書令言守相長吏惠和有顯效者可就增秩勿使移徙鄉部親民吏皆用

   儒生清白任從政者又言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皆先詣公府諸生試家法文吏課𢦤奏副之

  端門練其虚實以觀異能自是牧守畏慄察選清平多得其人帝封宋娥為山陽君梁冀襄邑侯雄

  再上封事自雄掌納言多所匡肅遷司隸校尉坐法免後為尚書永和三年張衡南陽西鄂

  人少善屬文通五經貫六藝時天下承平日久王侯以下莫不踰侈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

  諷誎精思傅㑹十年乃成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徴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覆隂陽妙盡璇璣

  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復造候風地動儀皆服其妙後遷侍中順帝引在帷幄諷

  議左右宦官懼其毁巳䜛之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徴拜尚書四年卒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間七

  辯巡誥懸圖凡三十二篇來厯歙曽孫永元中為侍中延光二年遷太僕中常侍樊豐等共讒

  陷太尉楊震厯惡其傷害忠良絶不與通豐又搆䜛太子厯與光祿勳祋諷等十餘人俱詣鴻都門

  證太子無過帝使中常侍奉詔脅羣臣諫者失色各稍自引起厯獨守闕連日不肯去帝大怒免厯

  官順帝即位拜車騎將軍復為大鴻臚陽嘉二年卒官趙康南陽人隱於武當山清靜不仕

  以經傳教授同郡朱穆年五十奉書稱弟子及康殁穆葬之如師朱穆暉之孫年五𡻕便有

  孝稱及壯耽學鋭意講誦初舉孝廉梁冀辟之使典兵事因推災異奏記以勸戒冀舉高第為侍御

  史嘗感時澆薄慕尚敦篤作崇厚論又著絶交論梁冀驕暴不悛奏記切諫擢冀州刺史徵詣廷尉

  輸作左校居家數年徴拜尚書穆𭰹疾宦官及在臺閣志欲除之帝不納自此中官數毁之憤懣發

  疽卒祿仕數十年蔬食布衣家無餘財董班南陽宛人少游太學宗事李固才高行美不交

  非𩔖嘗耦耕澤畔惡衣蔬食聞固死乃星行走赴哭泣盡哀殉屍不肯去桓帝嘉其義烈聽得襚歛

  歸葬班遂送喪到漢中葬畢面還三公並辟隱身莫知所歸韓韶潁川舞陽人少仕郡辟司

  徒府尚書選三府掾能理劇者以韶為嬴長病卒同鄉李膺陳實杜密荀淑等為立碑頌焉子融少

  能辨理而不為章句學五府並辟獻帝初官至太僕宗資南陽安衆人均之孫學孟氏易歐陽

  尚書舉孝廉拜議郎補御史中丞後拜汝南太守署范滂為功曹宗慈南陽安衆人舉孝廉

  九辟公府有道徴不就後為修武令時太守出自權豪多取貨賄慈遂棄官去徵拜議郎未到道疾

  卒南陽羣士皆重其義行岑晊南陽𣗥陽人有高才郭林宗朱公叔等皆為友李膺王暢稱其

  有幹國器太守成瑨請為功曹時語曰南陽太守岑公孝宏農成瑨但坐嘯宛富賈張汎用勢縱横

  晊勸瑨收捕過赦竟誅之汛妻上書訟寃帝震怒晊亡匿齊魯之閒㑹赦出後州郡察舉三府交辟

  並不賈彪潁川定陵人志節慷慨與同郡苟爽齊名舉孝廉𥙷新息長延熹元年黨事起

  彪謂同志曰吾不西行大禍不解乃入洛陽説竇武霍諝大赦黨人後以黨禁錮卒於家初彪兄弟

  三人並有高名而彪最優故天下稱曰賈氏三虎偉節最怒張璣南陽𣵀陽人靈帝時舉孝

  亷官長沙太守深於醫侍中王仲宣年二十餘璣見之曰子年至四十當有疾鬚眉脱落後半年且

  死豫服五石湯可免仲宣聞而惡之受方不飲後二十年果如璣言其神異如此著傷寒論二十二

  何進南陽宛人靈帝時以女弟為貴人累遷虎賁中郎將出為潁川太守黃巾賊張角起

  以進為大將軍鎮京師角别黨馬元義謀起洛陽進發其姦封慎侯弟苗擊盜有功孫晏少知名好

  老莊言著述凡數十篇︹三國︺︹漢︺黄忠南陽人從昭烈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常先登

  陷陣勇毅冠三軍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魏夏侯淵一戰斬之遷征西將軍賜爵關内侯

  卒諡曰剛傅肜義陽人為將軍從昭烈征吳次猇亭昭烈退軍肜斷後拒戰呉將詰令降肜罵

  曰何有漢將軍降者遂戰死子僉為都督景耀六年臨危授命論者嘉其父子奕世忠義陳震

  南陽人隨昭烈入蜀建興三年遷尚書令奉命使吳諸葛亮與兄瑾書曰孝起忠純之性老而益篤

  及其贊述東西歡樂和合有可貴者還封城陽亭侯王連南陽人為梓潼令昭烈起事葭萌進

  軍來南連閉城不降昭烈義之成都平以為什邡令轉廣都遷司鹽校尉較鹽鐵之利有裨國用於

  是簡取良材以為官屬若吕人杜祺劉幹等終皆至大官自連所拔也厯官領丞相長史封平陽亭

  來敏義陽新野人來歙之後也涉獵書籍善左氏春秋尤精於倉雅訓詁好是正文字昭

  烈定益州署敏典學校尉後主踐阼累遷光祿大夫子忠博覽有父風鄧芝義陽新野人漢

  司徒禹之後也昭烈與語奇之擢郫今遷廣漢太守入為尚書呉嘗請和諸葛亮遣芝修好吳遂絶

  魏與蜀連和封陽武亭侯延熙六年遷車騎將軍涪陵國人殺都尉叛率軍征討即梟其渠帥百姓

  安堵為大將軍二十餘年賞罰明斷善䘏卒伍身之衣食資仰於官不苟素儉然終不治私產妻子

  不免饑寒死之日家無餘財性剛簡於時人少所敬貴惟器異姜維云吕人南陽人少好讀

  書鼓琴為緜竹令累遷巴西蜀郡太守入為尚書令衆事無留門無停賓厯職内外治身儉約謙靖

  少言為政簡而不煩號為清能子雅清厲有文才著格論十五篇董厥義陽人為丞相亮府

  令史亮稱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與之言思慎宜適胡濟義陽人為丞相亮主簿有忠藎

  之效亮嘗曰從事於偉度數有諌止宗預南陽安衆人丞相亮以為主簿遷參軍右中郎將將

  命使吳孫權嘉其抗直甚愛待之延熙中復東聘呉賜爵關内侯累拜鎮軍大將軍︹魏︺文聘

  南陽宛人為劉表大將魏武征荆州琮舉州䧏聘欷歔流涕魏武愴然曰卿真忠臣也以為江夏太

  守使典北兵文帝時累功遷後將軍封新野侯孫權以五萬衆圍聘於石陽甚急聘堅不動權乃解

  去聘追擊破之在江夏數十年有威恩名震敵國卒諡曰壯韓嵩南陽義陽人少稱好學雖

  貧不改操為劉表别駕從事正諫不從漸見違迕遣嵩詣魏武觀虛實嵩還深陳魏武威德表大怒

  欲殺嵩考殺隨嵩行者知嵩無他意乃止荆州平嵩疾病就在所拜授大鴻臚印綬杜襲

  子避亂荆州劉表待以賓禮襲南適長沙建安初魏武以為西鄂長時長吏皆斂民保城郭不得農

  桑襲自知恩結於民遣老弱分散就田留丁壯備守吏民感恩咸為用命後領丞相長史隨魏武討

  張魯留督漢中軍事綏懷開導百姓自出徙洛鄴者八萬餘口魏武東還當選留府長史鎮守長安

  選多不當魏武令曰釋騏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遂以襲為之夏侯尚暱於太子襲謂尚非益友

  不足殊待以聞魏武太子初甚不脱後乃追思文帝踐阼為尚書明帝時封平陽鄉侯為大將軍師

  以疾徴還卒諡曰定韓暨南陽堵陽人舉孝亷司空辟皆不就同縣豪右陳茂譖暨父兄幾至

  大辟暨結死士擒茂以首祭父墓由是顯名太祖平荆州辟為丞相士曹屬後遷樂陵太守黃初七

  年遷太常進封南鄉亭侯崇明正禮廢去淫祀多所匡正後拜司徒卒諡曰恭劉廙南陽安衆

  人魏國𥘉建為黃門侍郎上疏諫征蜀後徙署丞相倉曹屬著書數十篇及與丁儀共論刑禮皆傳

  於世文帝即位為侍中賜爵關内侯鄧艾義陽𣗥陽人為典農綱紀上計吏司馬懿奇之辟為

  掾遷尚書郎時欲廣田蓄榖使艾行陳項已東至壽春艾以為宜開河渠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

  運漕之道乃著濟河論以喻其指事皆施行出參征西軍事行安西將軍解雍州刺史王經圍於狄

  道姜維趣上邽艾與戰於叚谷大破之以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封鄧侯又破維於侯和景

  元四年諸軍征蜀艾自隂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閤山高谷深至為艱險艾

  以氊自裹推轉而下将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軍到雒蜀主降艾檢御將士無所虜掠綏納降附

  蜀人稱焉詔進太尉增邑二萬戸州泰義陽棘陽人好立功業善用兵官至征虜將軍假節

  都督江南諸軍事卒諡曰壯︹呉︺趙咨南陽人博聞多識應對辯㨗仕呉為中大夫使魏魏

  主嘉美之遂拜騎都尉︹晉︺滕修南陽西鄂人仕吳孫皓時為廣州刺史甚有威惠㑹晉師

  伐呉修率衆赴難至巴邱而皓已降乃縞素流涕而還入晉拜安南將軍廣州牧封武當侯委以南

  方事在南積年為邊夷所附卒諡曰忠孫舎為庾冰輕車長史討蘇峻有功封夏陽縣侯授平南將

  軍廣州刺史曾孫恬之為龍驤將軍魏郡太守戍黎陽為翟遼所執死之鄒湛新野人少以才

  學知名仕魏厯通事郎太學博士晉泰始初轉廷尉平征南從事中郎深為羊祜所器重元康中拜

  祭酒轉少府所著書及論事議二十五首為時所重子㨗亦有文才為㪚騎侍郎太傅參軍

  廣清陽人性沖約有遠識寡嗜慾與物無競裴楷辟為太尉掾轉太子舍人䘙瓘見而奇之曰此

  人之水鏡見之瑩然若披雲霧而覩青天也累遷侍中河南尹凡論人必先稱其所長則所短不言

  自見人有過先盡宏恕然後善惡自彰廣與王衍俱名重於時故天下言風流者謂王樂爲稱首焉

  時王澄胡母輔之等皆任放爲達或至躶體廣聞而笑曰名教内自有樂地何必乃爾位終尚書令

  魯襃南陽人好學多聞以貧素自立元康末襃傷時貪鄙乃隱姓名而著錢神論以刺之時共

  傳其文哀不仕莫知所終劉喬南陽人少爲秘書郎以誅楊駿功賜爵關中侯累遷散騎常侍

  御史中丞時齊王冏腹心董艾勢傾朝廷百僚莫敢忤喬二旬之中奏劾艾罪者六張吕之亂喬與

  劉宏共討昌惠帝西幸長安喬復與諸州郡舉兵迎大駕後爲都督豫州諸軍事鎮東將軍豫州刺

  史卒於官王豹順陽人少而扢直初爲豫州别駕齊王冏爲大司馬以豹爲主簿冏驕縱失天

  下心豹兩致牋極諫遂被殺將死曰懸吾頭大司馬門見兵之攻齊也衆庶冤之張輔

  西鄂人少有幹局初補藍田令不爲豪强所屈累遷尚書郎封宜昌亭侯轉御史中丞多所糾劾及

  孫秀執權將繩輔以法輔以牋與之秀雖凶狡知輔雅正乃止後爲秦州刺史郭舒順陽人始

  為領軍校尉坐擅放司馬彪繫廷尉世多義之夏侯含辟為主簿含坐事舒自繫理含事得釋劉宏

  收荆州引為治中宏卒舒率將士推宏子璠為主討滅逆賊郭勱保全一州王澄引為别駕荆土士

  人宗嘗因酒忤澄澄怒叱左右棒舒厲色謂左右曰使君過醉汝輩何敢妄動澄恚因遣搯其

  鼻炙其眉頭舒跪而受之澄意少釋而遂得免後為王敦參將敦謀為逆舒諫不從仕至梁州刺

  趙彭南陽人為晉故東萊太守張賓薦之於石勒勒徴為魏郡太守彭泣辭曰受人之榮

  復事二姓臣志所不為亦明公之所不許也徴辟再四卒不受范汪晷之孫少孤貧年十三喪

  母居喪盡禮及長布衣蔬食燃薪寫書遂博學多通善談名理解褐參䕶軍事蘇峻平賜爵都鄉侯

  復為庾亮平西參軍從討郭黙徵拜中書侍郎時庾翼將悉郢漢之衆以事中原汪上疏諫桓温西

  征蜀委以留府蜀平進爵武興縣侯温頻請為長史皆不就自求為東陽太守温甚恨焉在郡有惠

  政累遷徐兗二州刺史旣而桓温北伐令汪率文武出梁國以失期免為庶人朝廷憚温不敢執談

  者為之嘆恨汪屏居吳郡講肄不言枉直卒於家贈散騎常侍諡曰穆范堅汪之從父博學

  屬文拜佐著作郎撫軍參軍討蘇峻賜爵都亭侯累遷尚書右丞䕶軍長史子啟以才義顯終黄門

  侍郎父子並有文筆傳於世朱序義陽平氏人世為名將累遷兗州刺史寕康初拜梁州刺

  史鎮襄陽苻堅遣其將苻丕率衆圍序序累戰破賊督䕶李伯䕶密與賊相應襄陽遂没序陷於堅

  太元中堅悉衆南侵謝石拒之堅遣序説石使降序至謂石曰若堅百萬之衆悉到莫可與敵及其

  未㑹擊之可以得志於是石選勇士八千涉淝水挑戰堅衆小卻序時在其軍後倡云堅敗衆遂大

  奔序乃得歸拜龍驤將軍加都督司雍梁秦四州諸軍事豫州刺史卒劉驎之南陽人少

  尚質素虚退寡欲好游山澤志存遯逸車騎將軍桓沖聞其名請為長史固辭不受沖嘗到其家驎

  之於樹條桑使者致命驎之曰使君旣枉駕光臨宜先詣家君沖聞大愧於是乃造其父父使驎之

  於内自持濁酒蔬菜供賓冲敕人代驎之斟酌父辭曰若使從者非野人意也沖慨然至昏乃退去

  驎之家百餘里有一孤姥病將死嘆息謂人曰誰當埋我惟有劉長史耳何由令知驎之先聞其有

  患故往候之值其命終乃身為營棺殯送之其仁爱惻隱若此劉耽喬之孫少有行檢為宗族

  所推博學明習詩禮三史厯度支尚書加散騎常侍在職公平廉慎所在著績桓靈寶耽女壻也及

  輔政以耽為尚書令加侍中不拜卒贈左光祿大夫子栁有名譽厯尚書左右僕射徐兗江三州刺

  范甯汪之子少篤學多所通覽時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甯以為其源始於王弼何晏著

  論斥之解褐為餘杭令遷臨淮太守封陽遂鄉侯徴拜中書侍郎在職多所獻替有益政道時博求

  明堂辟雍之制𡩋據經傳奏上皆有典證孝武雅好文學甚被親愛朝廷疑議輒咨訪之出𥙷豫章

  太守又大設庠序遣人往交州採磬石以供學用遠近至者千餘人資給衆費一出私錄并取郡四

  姓子弟皆充學生課讀五經免官卒於家初𡩋以春秋穀梁未有善釋沈思積年為之集解其義精

  審為世所重云韓延之南陽堵陽人初拜建威將軍荆州從事轉平西府錄事參軍劉裕伐

  司馬休之未至江陵密與書招之延之報書辭甚激厲以裕父名翹字顯宗於是已字顯宗名子為

  翹蓋示不臣劉氏也︹南北朝︺︹宋︺范泰𡩋之子仕晉位至御史中丞入宋拜金紫光禄

  大夫加散騎常侍時議建國學以泰領國子祭酒泰上表陳將進之道又言事者以國用不足欲更

  造五銖錢泰極諫其不便景平初加位特進致仕泰博覽篇籍好為文章愛奬後生孜孜無倦撰古

  今善言二十四篇及文集傳於世卒諡曰宣子蔚宗少好學善為文章能隸書刪衆家後漢書為一

  家之作自以為博贍不及班氏整理未必愧也宗炳南陽𣵀陽人居喪過禮為鄉閭所稱武帝

  辟為主簿又召為太尉行參軍俱不就家貧無以相贍身營稼穡武帝數致餼賚悉不受好山水愛

  遠遊西陟荆巫南登衡岳疾還嘆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徧覩惟當澄懷觀道卧以遊之凡所游履

  皆圖之於室謂人曰撫琴動操欲令衆山皆響古有金石弄為諸桓所重桓氏亡聲遂絶惟炳傳焉

  宗或之炳從弟早孤事兄恭謹家貧好學州辟主簿舉秀才不就公弘餼遺一無所受元嘉

  初帝使陸子真觀采風流三詣彧之辭疾不見子真還表薦之徴拜員外散騎侍郎亦不就卒於家

  師覺授南陽𣵀陽人與宗少文並有素業以琴書自娱母殁一號而絶良久乃蘇後撰孝子

  傳八卷臨川王義慶辟為州祭酒主簿並不就宗越南陽葉人父為蠻所殺讐嘗出郡越於市

  中刺殺之太守夏侯穆擢為隊主蠻有為寇盜者常使越討伐往輒有功元嘉中隨柳元景伐魏還

  補後軍參軍累立戰功封始安縣子後領南濟隂太守下獄死越善立營陣每數萬人止頓自騎馬

  前行使軍人隨其後馬止營合未嘗參差宗慤炳從子少時炳問其志答曰願乘長風破萬里

  浪元嘉中江夏王義恭舉慤有膽勇除振武將軍遣攻林邑林邑王傾國来拒以具裝𬒳象前後無

  際士卒不敢當慤曰吾聞獅子威服百獸乃製其形與象相禦象果驚奔衆潰亂遂克林邑收其珍

  異雜物不可勝計慤一無所取孝武初以功進左衞將軍封洮陽侯後為雍州刺史卒諡曰肅

  修之序之孫初為州主簿元嘉中累遷司徒從事中郎隨到彦之北伐留戍滑臺太武嘉其守

  節以為侍中修之潛謀南歸及至以為黄門侍郎孝武初累遷荆州刺史以功封南昌縣侯修之治

  身清約凡所贈貺一無所受惟以撫納羣蠻為務官至崇憲太僕加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卒諡曰貞

  ︹齊︺劉虬南陽𣵀陽人少而抗節好學須得祿便隱宋泰始中為當陽令罷官歸家靜處斷穀

  餌术及胡麻齊建元初豫章王嶷為荆州辟為别駕不應命永明三年詔徴為通直郎建武二年

  國子博士皆不就其冬虬病正畫有白雲徘徊檐户之内又有香氣及磬聲其日卒庾震

  人喪父母居貧無以葬賃書以營事至手掌穿然後葬事𫉬濟南陽劉虬為𢰅孝子傳庾蓽

  新野人仕齊為驃騎功曹史博涉羣書有口辯後為荆州别駕清身率下杜絶請託皮被蔬食妻子

  飢寒累遷㑹稽郡丞行郡府事清節愈厲太守永陽王饋之謝不受天監元年庾杲之

  蓽從子少有貞立學涉文義仕齊為尚書駕部郎清貧自業食惟有並葅𤅢韮生並雜菜或戲之曰

  誰謂庾郎貧食鮭常有二十七種言三九也累遷尚書左丞出為王儉䘙軍長史時人呼入儉府為

  芙蓉池後為太子右䘙率加通直常侍厯在上府以文學見遇卒諡曰貞樂頤南陽𣵀陽人少

  而言行和謹仕為京府參軍時父在郢病亡頤忽思父涕泣因請假還中路得凶問徒跣號咷水漿

  不入口數日嘗遇病與母隔壁忍痛不言嚙被至碎恐母之憂已也吏部郎庾杲之往候頤為設食

  惟枯魚菜葅杲之不能食母聞之自出膳魚羹數種杲之曰卿過於茅季偉我非郭林宗仕至郢州

  治中劉渢南陽人母早亡父紹仕宋為中書郎𬒳敕納路太后兄女為繼室渢年數嵗路

  氏不以為子路氏生溓渢憐愛之不忍舍恒在床帳側輒被驅捶終不肯去路氏病經年渢晝夜不

  離左右每有增加輒流涕不食路感其意慈愛遂隆溓事渢過於同產事無大小必諮而後行渢後

  為始安王遥光諮議遥光有異志風諫不從事敗渢靜坐圍舍溓為度支郎亦奔亡遇渢仍不復肯

  去以衣帶結兄衣俱見殺何蔭聞之嘆曰兄死君難弟死兄禍美哉宗元卿南陽人孤

  祖母所養祖母病元卿在遠輒心痛大病則大痛小病則小痛以此為常鄉里號曰宗曾子

   測炳之孫少靜退不樂人間居母喪身负土植松柏豫章王辟為參軍永明三年詔徴太子舍人

   皆不就遂往廬山止祖炳舊宅魚復侯子響命駕造之測避不見後子響奄至所住測不得已巾褐

   對之竟不交言建武二年徵為司徒主簿亦不就卒著有續高士傳三卷庾易新野人志性恬

   靜不交外物齊臨川王映表薦之餉麥百斛易辭不受以文義自樂建武三年詔徴為司徒主簿不

   ︹梁︺范縝南陽舞隂人少孤貧事母孝謹及長博通經術尤精三禮性質直好危言高論

   仕齊位尚書殿中郎永明中與魏氏和親簡才學之士為行人縝將命著名鄰國後為宜都太守遷

   尚書左丞坐事徙廣州還為國子博士卒有文集十五卷范雲縝從弟六嵗讀毛詩日誦九紙

   性機警有識善屬文下筆輒成時人每疑其宿搆沈攸之兵圍郢城雲父抗為府長流入城固守劉

   家屬居外雲為軍人所得攸之召與語聲色甚厲雲容貌不變徐自陳説攸之笑曰卿定可兒仕齊

   厯除尚書殿中郎㑹文惠太子幸東田觀穫雲時從文惠顧雲曰此刈甚快雲曰三時之務亦甚勤

  勞願知稼穡之艱難無徇一朝之宴逸文惠改容謝之入梁爲吏部尚書封霄城縣侯雲以舊恩超

  居佐命盡誠翊亮知無不爲帝亦推心任之所奏多允遷尚書左僕射卒諡曰文有集三十卷

  道恭冠軍人少寛厚有大量仕齊爲西中郎中兵參軍遷右䘙將軍出爲司州刺史梁天監初

  論功封漢壽縣伯進號平北將軍魏圍司州時城中不滿五千人食裁半𡻕魏軍攻之晝夜不息道

  恭固守相持百餘日斬𫉬無算魏軍憚之㑹疾篤乃呼兄子僧勰及將卒謂曰吾所苦勢不能久汝

  等當以死固節無令吾没有遺恨遂卒贈鎮西將軍曹景宗新野人少以瞻勇聞每讀穰苴

  樂毅傳輒放卷太息曰丈夫當如是仕齊以軍功累加遊擊將軍用奇兵破魏師梁武帝表爲竟陵

  太守後除郢州刺史加都督天監元年改封竟陵縣侯六年破魏將楊大眼於淮水振旅凱入帝於

  華光宴飲賦韻景宗不得韻意色不平起求賦詩詩韻巳盡惟餘競病二字景宗便操筆須臾而成

  其詞曰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嘆不已進爵爲公拜侍中領軍將軍

  卒諡曰壯張惠紹義陽人少有武幹仕齊為竟陵横桑戍主母喪歸鄉聞梁武帝起兵乃自

  歸累有戰功武帝踐阼封石陽縣侯遷驍騎將軍時東昏餘黨作亂惠紹馳率所領赴戰賊乃敗走

  遷太子右䘙率天監六年魏軍攻鍾離惠紹與馮道根等攻斷魏連橋短兵接戰魏軍大潰以功為

  冠軍將軍後為司州刺史在州和理吏民親愛之徴還為右䘙將軍加通直散騎常侍卒諡曰忠子

  澄以軍功厯遷䘙尉郷太子左䘙率卒諡曰愍樂藹南陽淯陽人方頤隆準舉動醖藉仕齊為

  豫章王嶷驃騎行參軍嶷常問䔽城隍風俗山川險易藹隨問立對若葉圖牒嶷益重焉永明八年

  巴東王子響反及敗焚燒府舍官曹文書一時蕩盡武帝見藹問以西事藹占對詳敏帝悦用為荆

  州中從事梁天監初累遷御史中丞性公彊居臺憲甚稱職出為廣州刺史宗夬炳之孫少

  勤學有局幹仕齊為驃騎行參軍時竟陵王子良集學士於西邸並見圖畫夬亦預馬鬰林為南郡

  王居西州使夬掌書記以筆札貞正見許後出為秣陵令遷尚書都官郎與傳昭俱以清正免禍入

  梁為太子右䘙率五兵尚書參掌大選庾域新野人少沈靜有名鄉曲梁文帝為郢州辟為

  主簿嘆美其才曰荆南杞梓其在斯乎長沙宣武王為梁州以為錄事參軍帶華陽太守時魏軍攻

  圍南鄭州有空倉數十所域手自封題指示將士曰此中粟皆滿足支二年但努力堅守衆心以安

  軍退以功拜羽林監遷懷寕太守罷仕還家妻子猶事井白域身衣大布餘俸專充供養母好鶴唳

  域在位營求孜孜不怠一旦雙鶴來下論者以為孝感所致入梁為寕朔將軍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魏襲巴西域固守魏軍退封廣牧縣伯遷寕蜀太守庾子與域之子㓜而岐嶷五𡻕讀孝經

  乎不釋卷齊永明末除州主簿時父在梁州遇疾子輿奔侍醫藥言淚恒并尋丁母憂哀至輒嘔血

  梁天監初為尚書𭅺父出守巴西子輿以蜀路險難啟求侍從以孝養𫉬許父卒寕蜀子輿哀慟將

  絶者再奉喪還鄉經灎預瞿塘秋水猶壯子輿撫心長叫其夜五更水忽退減安流南下及渡水復

  舊行人為之語曰灎預如幞本不通瞿塘水退為庾公後除巴陵内史庾黔婁易之子少

  好學多所講誦性至孝不曾失色於人仕齊為編令政有異績先是縣境多猛獸暴黔婁至猛獸皆

  度往臨沮界時以為仁化所機徙孱陵令到官未旬父易在家遘疾黔婁忽心驚流汗即日棄官歸

  至時易疾始二日醫云欲知差劇但嘗糞甜苦易泄利黔婁輒取嘗之味轉甜滑心愈憂苦至夕每

  稽顙北辰求以身代居喪過禮廬於冢側後除蜀郡太守入梁累遷至散騎常侍庾於陵

  黔婁弟七𡻕能言元理及長清警博學有才思齊隨王子隆為荆州召為主簿使與謝朓宗夬抄撰

  羣書永元末除東陽遂安令為人吏所稱梁天監初拜太子洗馬時論以為美累遷中書黄門侍郎

  終鴻臚卿劉之遴虬之子八嵗能屬文十五舉茂才明經對䇿沈約任昉見而異之調為太

  學博士時張稷新除尚書僕射託任昉為讓表昉令之遴代作操筆立成昉曰荆南異氣果有異才

  後為荆州中從事之遴篤學明審博覧羣籍時劉顯韋陵並稱强記之遴每與討論或不過也累遷

  都官尚書太常卿鄱陽王範得班固所撰漢書真本獻東宫令之遴等參校異同之遴錄其狀數十

  事及著春秋大義十科左氏十科三傳同異十科合三十事上之帝大悦尋避難還鄉湘東王繹嘗

  嫉其才學乃密送藥殺之前後文集五十卷劉之亨之遴弟好學美風姿善占對梁武帝

  嘗曰之遴必以文章顯之亨當以功名著後舉秀才除太學博士累遷步兵校尉大通六年出師南

  鄭之亨以司農卿為行臺承制大致克復軍士有功皆錄惟之亨為蘭欽所訟執政因而陷之故封

  賞不行久之帝讀陳湯傳因感悟乃封為臨江子固辭不拜代兄之遴為南郡太守有異績子廣德

  亦好學位湘東太守庾詵新野人幼聰警篤學經史百氏無不該綜而性托夷簡特愛林泉十

  畝之宅山池居半蔬食布衣不修產業梁普通中詔為黄門侍郎不起卒諡貞節處士撰帝厯二十

  卷易林二十卷子曼倩亦早有令譽為荆州諮議參軍所著喪服儀文字體例老子義疏算經七曜

  厯術並所著文章凡九十五卷樂法才藹之子㓜與弟法藏俱有美名仕為建康令不受奉

  秩比去將至百金縣曹啟輸臺庫武帝嘉其清節除南康内史厯位少府卿江夏太守表求還鄉棲

  心物表尋卒法藏位征西錄事參軍法藏子子雲美容貌善舉止以江陵令除光祿卿魏克江陵子

  雲守節死胡僧祐南陽冠軍人少勇決有武幹仕魏為銀青光祿大夫以大通三年避尒朱

  氏之雞歸梁頻上封事武帝器之侯景之叛圍王僧辯於巴陵元帝拜僧祐武猛將軍封新市縣侯

  以援僧辯前至赤沙亭㑹陸法和至乃與并軍大敗景將任約軍擒約送江陵景聞之遂遁累遣車

  騎將軍及魏軍至以僧祐都督城東諸軍事中流矢卒庾肩吾易之子八𡻕能賦詩初為

  安王國常侍隨在雍州𬒳命與劉孝威等抄撰衆籍號高齋學士累遷太子率更令中庶子簡文即

  位為度支尚書後宋子仙破會稽購得肩吾欲殺之先謂曰吾聞汝能作詩令可即作若能將貸汝

  命肩吾操筆便成辭采甚美子仙乃釋以為建昌令仍間道奔江陵厯江州刺史封武康縣侯卒

  ︹陳︺岑之敬棘陽人五嵗讀孝經每焚香正坐親戚咸加歎異年十六䇿春秋左氏孝經㩁

  為高第梁武帝召入而試之敬剖釋縱横左右莫不嗟服除童子奉車郎尋為壽光學士入陳累遷

  征南府諮議參軍之敬博涉文史雅有詞筆性謙謹未嘗以才學矜物接引後進怐恂如也每母忌

  日營齋必躬自灑掃涕泣終日士君子以篤行稱之樊毅湖陽人家本將門少習武善騎射仕

  梁為右中郎將隨簫循討陸納以功封夷道縣伯尋除天門太守進爵為侯陳大建初為豐州刺史

  轉左䘙將軍五年衆軍北伐毅攻廣陵楚子城拔之擊走齊軍詔以毅為大都督後改封逍遥郡公

  入為侍中䕶軍將軍弟猛膽氣過人為湘州司馬㑹武陵王紀叛猛率軍拒之手擒紀父子三人斬

  於䑽中以功累封安山縣侯入陳累遷南豫州刺史︹魏︺張燿南陽西鄂人仕魏為步軍校尉

  後為别將以功封長平男厯岐東荆東刺史天平初鄴都草創以燿忠直素著有稱一時轉營構左

  都將勤於其事宫殿成除東徐州刺史卒諡曰懿︹周︺趙文深宛人少學楷隸初仕魏為

  大丞相府法曹參軍文深雅有鍾王之則筆勢可觀當時碑牓惟文深及冀㒞而已大統中追論立

  義功封白石縣男太祖以隸書紕繆命文深與𥠖季明沈遐等依説文及字林列定六體成一萬餘

  言行於世庾信肩吾子㓜聰敏博覽羣書起家梁湘東王國常侍與東海徐陵並為抄撰學士

  文並綺艶故世號徐庾體梁元帝使聘於周遂留不遣江陵平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

  爵義成侯明帝武帝並雅好文學信特𫎇恩禮信雖位望通顯常有鄉關之思乃作哀江南賦以致

  宗懔南陽𣵀陽人少聰敏好讀書晝夜不倦語輒引古事鄉里呼為小兒學士梁元帝鎮

  荆州以為記室嘗夕被召宿省使製龍川廟碑一夕便就帝嘆美之後厯臨汝建城廣晉三縣令遭

  母憂去職哭輒嘔血每旦有烏數千集於廬舍候哭而來哭止而去時論以為孝感所致魏破江陵

  入關周太祖以懔名重南土甚禮之拜車騎大將軍世宗即位詔與王襃等刋定羣書於麟趾殿

  ︹隋︺樂運淯陽人少好學涉獵經史事母及寡嫂甚謹以孝義聞周天和中為露門學士前後

  犯顏屢諫武帝多被納用宣帝嗣位輿櫬詣廟堂陳帝八失帝怒將戮之内史元巖諫𫉬免隋開皇

  初為𣹑陽令轉高唐令運長願處一諫官從容諷議而性訐直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發憤錄

  夏殷以來諫爭事集而部之凡四十一卷名曰諫苑奏上之文帝覽而嘉焉︹唐︺韓思彥

  鄧州南陽人授監察御史昌言當世得失巡察益州㑹蜀大飢開倉賑民然後以聞璽書襃美後太

  白晝見勸帝修德答天譴帝讓中書令李義府曰八品官能言得失而卿冒没富貴主何事耶後義

  府譖思彦出為山陽丞至官閲月自免去上元中復召見詆外戚擅權武后惡之遷賀州司馬子琬

  開元中為殿中侍御史强直敢言張巡鄧州南陽人博通羣書曉戰陣法氣志高邁畧細節

  開元中擢進士第出為清河令治績最更調真源令天寶中安祿山反巡起兵討賊遂人雍邱賊四

  萬薄城巡每戰輒克拔衆至睢陽與太守許逺城父令姚問等合賊將尹子奇合衆十萬來攻巡属

  士固守日中二十戰氣不良逺自以材不及請禀軍事居其下詔拜巡御史中丞數敗賊固守數月

  救兵不至食盡巡殺爱妾以饗士乃使南霽雲冒圍至臨淮告急賀蘭進明忌巡聲威不肯救城遂

  陷見執子奇謂巡曰聞公督戰大呼輒眥裂血面嚼齒皆碎何至是曰吾欲氣吞逆賊顧力屈耳遂

   大罵𬒳害巡讀書不過三復終身不忘守㫿陽士卒居民一見問性名其後無不識待人無所疑賞

   罰信與衆共甘苦寒暑故下爭致死力能以一當百巡死後十日收東京咸謂蔽遮江淮巡有功云

   贈揚州大都督趙雲鄉穰人少嗜學履尚清鯁開元中擢進士第累官秘書少監敦友誼不

   以夷險恩操與殷寅顏真卿柳方陸據蕭穎士李華邵軫善時為語曰殷顏枊陸蕭李邵趙

   建封南陽人父玠少任俠安祿山使李廷偉狥山東玠率豪傑斬之建封喜文章慷慨尚氣自

   許以功名顯代宗時盜起蘇常間李光弼討之建封請前喻賊開譬禍福一日降數千人由是知名

   擢監察御史出為壽州刺史屢拒李希烈賊平累拜御史大夫除泗濠節度使貞元中來朝時宦者

   主宫市誎章列上皆不納建封得間言之帝頗順聽及還鎮帝賦詩以餞又以鞭賜之曰卿節誼嵗

   寒弗渝卒贈司徒韓翃南陽人與盧綸吉中孚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季端皆

   能詩齊名號大厯十才子家居無聊一日夜將旱客扣門賀曰員外除駕部郎中知制誥翃愕然曰

  誤矣客曰制誥闕人中書請補御批曰與韓翃時有同姓名者為江淮刺史又批曰與詩人韓翃

  趙宗儒驛子第進士授校書郎貞元六年以司勲員外郎領考功事黜陟詳當無所回憚累

  遷檢校右僕射守太常卿太和初進太子太傳帝召訪政理對曰堯舜之化慈儉而已帝納其言二

  嵗授司空致仕卒庾敬休新野人夷澹多容可不飲酒食肉不通聲色擢進士第又中宏

  辭辟宣州幕府厯官翰林學士文宗將立魯王為太子慎選師傳敬休以户部侍郎兼魯王傅言蜀

  道米價騰涌百姓流亡請以本道闕官職田賬貧民詔可再為尚書左丞卒范傳正

  人好古性精悍舉進士宏辭皆高第授集賢殿校書郎厯歙湖蘇三州刺史有殊政拜宣歙觀察使

  改光祿卿卒︹宋︺周湛穰人舉進士授祕書省著作佐郎鄧州美陽堰𡻕役工數十萬溉州

  縣職田而利不及民湛奏罷之為鹽鐵判官立勘同法嵗減天下許帳七千厯江南西路䕫州路轉

  運使治煩劇能得其要所至條上利害前後至數十百事拜右諫議大夫徙知相州卒賈黯

  欀人擢進士第一遷左正言果於言事首論韓琦富弼范仲淹可大用尋擢知制誥請召史臣同侍

  經筵除翰林學士唐介等坐言陳升之皆外補黯奏介等敢言請寛之英宗即位遷給事中權御史

  中丞上用人五事後議以濮王為皇伯執政弗從數爭論以病求出知陳州未行卒口占遺奏數百

  言黯修潔自喜在朝數言事人稱其介直王襄南陽人擢進士第以軍器監主簿言事稱㫖擢

  庫部員外郎遷顯謨閣待制權知開封府縲繫滿獄襄晝夜決遣閲月獄空大觀中為兵部侍郎使

  高麗厯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後以延康殿學士罷知亮州︹元︺暢師文南陽人幼警俉

  家貧無書手錄口誦過目輒不忘弱冠謁許衡與姚燧高凝相友善至元五年陳時政十六䇿丞相

  安圖奇其才辟為三部令史尋拜監察御史糾劾不避權貴上所纂農桑輯要書至大初修成宗實

  錄賜鈔百錠不受時制作多出其乎累官至翰林學士卒 安圖舊作安同今改白景亮

  南陽人明法律善書算由征東行省譯史有勞超遷南恩知州陞沔陽府尹奏最於朝特授衢州路

   總管有惠政性亷介勤苦自奉甚薄妻尢儉約惟以脱粟對飯而巳部使者上其事特詔襃美賜以

   宫錦改台州路總管卒博都里翀其先隆安人祖德從憲宗南征因家鄧之順陽翀勤

   學隱居不仕學行為州里所敬大德十一年用薦授襄陽縣教諭累遷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祭酒作

   屋以居學者有六年未及釋褐者皆使就試而官之帝師至京有㫖朝臣皆郊迎大臣俯伏進觴帝

   師不為動惟翀舉鵤立進曰帝師釋迦之徒天下僧人師也余孔子之徒天下儒人師也請各不為

   禮帝師笑而起舉觴卒飲衆為之慄然除江浙行省參知政事卒翀狀貌魁梧不妄言笑其為學一

   本於性命道德而記問宏博文章簡奥與雅深合古法學者仰為儀表所著有文集六十卷子逺以

   廕除授秘書郎轉襄陽縣尹需次居南陽賊起遠以忠義自奮傾財募丁壯得千餘人與賊戰俄而

   賊大至遠被害成遵穰人㓜敏悟讀書日記數千言至順辛未至京師虞集見之曰公輔器也

   元統中進士第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至正二年拜監察御史是𡻕言事並舉劾凡七十餘事皆指

  訐時弊執政者惡之出為陜西行省員外郎改禮部郎中奉使山東淮北察守令賢否得循良者九

  人貪懦者二十一人奏之遷中書右司郎中時刑部獄案久而不決者積數百遵與其僚分閲之共

  議輕重各當其罪累官中書左丞︹明︺郭雲南陽人武勇有材畧狀貌魁梧元季聚鄉人為

  義兵保裕州元主北奔河南郡縣皆下雲獨堅守徐達圍之雲出戰𬒳執植立不跪且罵且求死達

  壯之繫送京師太祖奇其狀貌用為溧水知縣民皆稱之擢南陽指揮僉事兼知府事卒李仁

  唐縣人以常遇春薦知黄州府事由給事中擢吏部侍郎時銓法未畫一仁詳考舊典參以時宜按

  地劇僻為設官煩簡凡庶司黜陟及課功覈實之法皆精心籌畫銓法秩然進尚書謫青州知府政

  最擢户部侍郎周炳舞陽人事母孝謹母常病甚哀號𥸤天願以身代母思獐肉炳求之不得

  悲痛愈切晩忽有獐入室殺以啖母病遂愈洪武間詔旌其門劉淳南陽人洪武末為原武訓

  導周王聘為世子師薦於朝𥙷右長史以正輔王時端禮門槐盛夏而枯淳引咎徵陳戒王用其言

  修省枝枯復榮因旌其槐曰攄忠鉉鄧州人洪武中由國子生授禮科給事中調都督府

  斷事嘗讞疑獄立白太祖喜字之曰鼎石建文初為山東參政李景隆北伐鉉督餉無乏燕兵攻濟

  南鉉乘城守禦以計盡毁其攻具燕遂隄水灌城衆懼鉉令軍士偽降燕王喜亟下令退軍自乘駿

  馬入甕城鉉伏兵城上急下鐵板中王馬首王大驚取他馬疾馳去鉉率衆掩擊大敗之擢山東布

  政使尋進兵部尚書已而燕師渡淮鉉猶屯淮上被執不屈令一回顧終不得遂磔於市福王時贈

  太保諡忠襄李賢鄧州人舉郷試第一宣德進士授驗封主事遷文選郎中上正本十䇿景

  帝命翰林寫置左右備省覽超擢兵部侍郎轉吏部採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鑑古錄上之英

  宗復位命兼翰林學士入直文淵閣尋進尚書賢氣度端疑奏對皆中機宜帝深春之遇事必召問

  可否務持大體尤以惜人才開言路為急憲宗即位進少保華益殿大學士知經筵事卒諡文達

  季擴唐縣人天性孝友由貢生為任縣知縣累表陳情挂冠歸養天順中旌表李震

   人襲指揮使從征有功進都指揮僉事尋充貴州右參軍擊苗於偏橋𭣣之又從方瑛大破天堂諸

   苗進武岡克牛欄等五十四砦瑛卒即以震充總兵官鎮貴州湖廣成化年間破賊征苗斬𫉬無算

   威震西南呼為金牌李以功封興寕伯王鴻儒南陽人舉鄉試第一成化進士授南京户

   部主事累遷山西副使督學政九年士風甚盛正德時升南京吏部侍郎清正自持門無私謁卒諡

   文莊鴻儒為學務窮理致用宏博淵粹為世所推弟鴻漸鄉試亦第一累官山東右布政使以廉靖

   柴昇内鄉人成化進士授工科給事中宏治時陳國家大體二當時急務四直聲藉甚厯

   廣東布政使討南海賊有功正德間進吏部侍郎劉瑾誅昇署部事釐正瑾所行苛政二十四事擢

   南京兵部尚書陳積弊十三事多裁抑中貴尼不行遂致仕歸世宗即位賜璽書存問劉宗

   周裕州人為諸生性至孝母疾𥸤天祈代父卒廬墓三年宏治中旌表喬璣新野人與弟璋

   俱為諸生父卒兄弟哀毁踰禮及葬同廬墓三年正德二年旌表任賢裕州人為監察御史

  正德六年流賊掠裕州賢方里居招邑子三千共守城陷𬒳執罵賊死一家殉難者十三人

  豫淅川人為諸生以孝行著正德九年流賊過其門不敢犯里人多賴以全父母喪廬墓六年嘉

  靖中旌表梁震新野人襲榆林䘙指揮使嘉靖七年延綏遊擊廉勇好讀兵書善訓士力挽

  强命中數先登擢延綏副總兵敗敵於黄甫川論功進右都督移鎮大同大同兵驕不循約束震至

  嚴申軍令鎮兵帖服毛伯温督師與震俢鎮邊諸堡不數月工成卒諡武壯震有機畧號令明審前

  後百十戰未嘗少挫何天縉浙川人親殁家貧無以葬以衣抱土為墳廬墓三年天啟間旌

  張鳳翷王明揚俱南陽人先後舉於卿崇禎中流寇至二人俱罵賊死又周讜

  孟繼孔同時死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俱   予祀忠義祠許曰琮唐縣人早喪父

  母殁廬墓三年崇禎中城破遁居南山賊招之不出脅以死自鐫其背曰擔不從賊嘔血而卒 本

  乾隆四十年  予祀忠義祠許宣内卿人崇禎中為者生及二弟宷宫俱悚慨好義賊

  陷鄧州宣兄弟結里中 壯士直入其城擒斬偽官堅守許家寨賊怒攻破 之寀從母常氏先投井死

  宣宫與其妹俱罵賊被殺宫妻鍾氏寀妻陳氏並自經時人稱許氏七烈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及宷宫俱 予祀忠義祠陳預抱舞陽人母段氏早寡撫預抱及其弟預養預懷皆為

  諸生力田好學善承母志流賊陷城母先赴井三子從之預抱妻黄氏子默通預養及妻馬氏子黙

  恒黙言亦相𢹂入井三世九人一時盡節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預抱等六人   予祀忠義祠

 ︹本朝︺彭而述鄧州人由陽曲知縣厯官雲南左布政使常與平獞賊莫扶豹而述少孤事母

  有孝行流寇餘孽猶熾率家衆捍䘙保全鄉里鄧人避亂僑寓楚省而述官楚時悉力貲給鄉人德

  之子始搏博極羣書康熙時官御史終浙江學使入祀鄉賢祠許宸内鄉人父惟清明李流寇

  七經内鄉清毁家糾衆登陴固守城賴以全宸由丹陽知縣厯擢商雒道計擒巨寇何儕山升江南

  按察使拒絶請託翦除吏蠧告歸卒入祀鄉賢祠于肖龍内鄉人順治乙未進士授新化

  知縣擢户部主事居官淡泊不求温飽絶請謁時人謂之大隱入祀鄉賢祠王業鞏

  人邑諸生父瞽順治二年賊過邑境羣負父奔逃賊射殺其父鞏憤罵不絶聲賊割其耳鼻至斷舌

  而死又孟廷詔鎮平縣貢生性至孝值寇至廷詔負母走山中與寇遇寇憐其孝釋之順治十五年

  安信鄧州人由嵗貢除封邱訓導至性肫篤事親孝聞愛異母弟不殊同產施及鄉黨及

  鄰省飢民到境求食者賑救甚至沈得榮南陽人任南陽千總嘉慶二年隨𠞰陜西教匪

  於梅子壩陣亡事   聞議卹   予雲騎尉世職王珝𥙿州人貢生分發甘肅州判嘉

  慶二年珝家居值賊匪入墝偕弟舉人玫捐貲團練鄉勇悉力抵禦𬒳執不屈死之其家同時遇害

  者十人事  聞議卹靳丕周南召人武生嘉慶二年教匪入境丕周率衆拒賊被執不

  屈死又武生靳丕承靳丕顯生員賀書賀清鎮俱同時罵賊遇害裴涑桐泌陽人候選從

  九品嘉慶二年賊世入境罵賊死事   聞議卹同縣監生崔枚與子永逺永安永壽等均以禦

  賊被党象三桐柏人武生嘉慶二年教匪竄入邑境象三率義勇首先迎拒殺賊數人

  賊蜂擁圍困身受重傷自刎死時同縣首先奮勇陂賊殺害者徐標鄒虎徐盛東黃居敬焦文榮呉

  明三易祥王念侯邦富周朝佐張志從馮國龍劉發黄光禮樂榮富張約曹珠周方臣江東海許兼

  修張朝楷任懷暢陳乾陳謀孫貴陳儒馬法璜楊立成陳彥禮關國太夏從貴陶十金何中

  魁南陽人武生任撫標千總嘉慶四年隨𠞰陜西教匪於高垣子擊賊陣亡事   聞議卹同

  縣外委徐景太馬進孝同時戰殁並   賞卹如例許天貴南陽人由雲騎尉在南陽

  鎮標效 力嘉慶十八年隨𠞰滑縣教匪擊賊陣亡    恩賞騎都尉世職同縣外委馮國楝任源

  潭鎮同時陣亡  賞卹如例 李 有時淅川人任荆子關外委嘉慶十八年隨𠞰滑縣

  教匪擊賊陣亡  賞卹如例

大清一統志

 南陽府

 ︹流寓︺︹三國︺︹漢︺諸葛亮珢邪陽都人漢末避亂寓居南陽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每自

  比管樂建安中昭烈屯新野詣亮凡三往乃見︹宋︺李之儀無棣人徽宗時編管太平久之

  徙唐︹金︺胡德新河北士族也言禍福有奇驗與燕入王鉉邂逅葉縣邨落中鉉謬以

  兵官對胡曰公當科甲衆愕然以實告遂邀鉉野田密謂曰某行宛葉道中見往來者十且八九

  有死氣陳許閒亦有大半當死者若吾目可用時事可知矣某亦不逃此阨明年元兵起所過廬舍

  蕭然胡亦舉家及難

︹列女︺︹漢︺鄧閶妻耿氏有即操痛鄧氏誅廢子忠早喪乃養河南尹豹子嗣為閶後教

  之書學遂以通博稱永壽中嗣與伏無忌延篤著書東觀官至屯騎校尉樊調妻梁氏

   名嬺梁竦女嫁南陽樊調肅宗時諸竇陷竦以惡逆考死獄中家屬徙九眞永元九年嫕上書自訟

   帝覽章感悟令驗問之嫕辭證明審遂得引見具陳其狀加號梁夫人徵還竦妻子︹晉︺朱序

   母韓氏序鎭襄陽苻堅遣其將苻丕等率衆圍序韓登城行視謂西北角當先受𡚁遂領百

   餘婢并城中女子於其角斜築二十餘文賊攻西北角果潰衆逐固守新築城賊引退襄陽人謂此

   城為夫人城︹唐︺陸家姑張巡姊嫁陸氏號王巨自彭城東走臨淮巡姊遮王勸勿行不

   納賜百縑不受為巡𥙷縫行閒軍中號陸家姑先巡𬒳︹元︺喜同妻邢氏喜同守南

   陽見賊勢盛與家人訣曰吾與汝等不熊相顧矣已而城陷氏聞同力戰死帥家入數人岀走遇賊

   奪刀砍之且罵且前亦見殺一家死者二十餘人博都里遠妻雷氏遠戰死雷

   為賊所執欲妻之乃詆賊曰我參政冢婦縣令謪妻肯從汝狗⿱彐⿰垁凡 -- 彘以生乎賊醜其言將辱之雷大罵

   不從遂見殺舉家皆被殺 博都里遠舊作孛术魯遠今改李青妻張氏名春兒葉

   縣人青殁一慟幾絕囑匠曰棺宜極寛大以納死者衣服弓箭之屬匠如其言既殮乃自縊死同棺

   葬之 本朝雍正八年 旌表其墓︹ 明︺張誦妻丁氏鄧州人誦卒丁與妾王氏茹苦

   撫孤事聞旌表仍免二丁供掃除塋域于傅妻賈氏裕州人初許字𫝊傳貧不能娶

   母陰許富人女覺自縊死李瓊妻許氏名婉妹葉縣人未嫁瓊死於寇父母欲奪其志

   遂縊事聞旌表仍賜其弟以諸生奉祀府屬之以殉夫著者南陽王家士妻蘇氏王可敬妻趙氏南

   召辛存妻臧氏唐縣謝紀妻朱氏郭屏翰妻趙氏張宗性妻趙氏吳之龍妻項氏鄧州李永茂妻周

   氏内鄉韓宗信妻李氏張宏基妻許氏新野李澄妻王氏趙文表妻張氏馬廷銳妻范氏浙川彭光

   澤妻李氏馮世泰妻李氏全光妻李氏謝調元妻王氏尉其志妻王氏裕州度宏信妻趙氏劉賜妻

   趙氏邢繼宗妻趙氏舞陽張偉妻傅氏孟子學妻張氏未婚而殉者南陽䘙李澤妻郭妙才唐縣張

   某妻宋氏鎭平龔熙姜妻張氏鄧州程子通妻申氏浙川張邦彥妻全氏皆被旌李占鼇

   妻許氏内郷人兄宣宷等倡義殺賊賊怒攻許氏寨破之一家皆遇害氏早寡依母兄自縊

   未絶賊斷繩墜欲脅辱之大罵賊刃交下析骸而死馬一變妻張氏新野人崇禎九

   年夫婦皆被寇掠張紿賊曰𥼶吾夫即從汝寇信之張度夫遠去就㸑下舉火自焚死有子未晬賊

   憐其節𢌿金老嫗囑撫養而去南陽自正德崇禎兩遭寇亂女子不受汚死賊者南陽王統妻熊氏

   史洛書妻曹氏四陽生妻徐氏熊文煃妻周氏南召黄文獻妹唐縣趙天𥙿妻朱氏趙應麟妻安氏

   李氏女沈鑾妻趙氏許田女泌陽關河靜妻焦氏子婦焦氏徐翺妻高氏吉應正妻焦氏鄧文炳妻

   張氏桐柏張整妻劉氏楊憲妻吳氏涂士明妻楊氏鄧州李雙桂妻彭氏王之蕃妻李氏金時輝妻

   李氏唐壯行妻李氏丁之正母喬氏妻王氏唐瑾妻張氏子婦楊氏温茂葉妻楊氏丁如汴妻劉氏

   賈漢相妻高氏泰東海女内鄉封安民妻關氏符尚國妻郭氏高攀妻胡氏張愼忠妻李氏王震妻

   劉氏新野常憲妻陳氏馬鳴遠妻黄氏鄭剛妻夏氏齊毓泰妻李氏李勝梓妻劉氏陶爾鏳妻李氏

  郝天蒼女浙川李芳馨妻李氏顧行妻蕭氏魏國昌妻趙氏裕州李樂妻楊氏懽信妻胡氏余光妻

  劉氏田萃妻余氏侯璋妻余氏崔世祿妻鄭氏吳璲妻梁氏馮昌妻郭氏張素妻杜氏張鼎垣妻王

  氏趙旦妻宋氏朱色正妻陳氏樊中萃妻辛氏舞陽張鸑妻楊氏楊彪女焦佐女戴海女郭氏女臧

  世英妻苗氏葉縣鄭榮女李氏二女張氏女苗氏女馬肇圖妻鄭氏

 ︹本朝︺孟良玉妻張氏鎭平人良王早殁撫遺腹子廷詔成立廷詔以孝行聞

  應琦妻周氏唐縣人應琦仕總兵駐江西金聲桓叛氏與妾白氏子文煥文炳文煐皆

  自殺事平 封夫人杜六妻段氏葉縣人夫亡守節侍姑疾者八年姑思食肉段貧無

  一錢即割臂肉以進姑立愈同縣唐希堯妻何氏亦守志割股療姑疾任龍妻孫氏

  葉縣人龍殁氏撫孤子之魁娶李氏婦生二子鏡欽之魁殁與李偕守爲鏡娶杜氏鏡殁杜殉之爲

  欽娶孫氏欽復早世孫誓志不二節烈萃於一門王其楫妻于氏舞陽人未婚而

  其楫殁于年十四自製縞素往𡘜投繯者三以救免乃毁容操作以事孀姑閲九年夫之兩弟皆娶

  于曰姑有奉矣題絶命詩𡏇樓死康熙年閒 旌張天章聘妻白氏南陽人未

  婚天章商於外八年父母議將改適氏自縊死同縣節婦馬士元妻母氏烈婦郭振江妻李氏王玉

  良妻曾氏均雍正年閒 旌李元善妻史氏南陽人早寡舅姑繼殞子復殤家業

  耗盡孤苦守志舅有少子氏撫之以延一綫卒至成立雍正年閒 旌蔣玉潤妻趙

  氏唐縣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劉宗妻邱氏胡守義妻魏氏烈女李侮姐均雍正年閒 旌

  洪恩妻魏氏泌陽人夫亡殉節同縣烈女牛舜姐均雍正年閒 旌王烈女

  鄧州人父文秀遠傭欲𢹂女去其姊尤許陳氏陳慮有他意往篡取之女望見退避陳誤以為是媳

  也牽之碎其衷衣女抱憤自殺雍正年閒 旌同州王氏女亦遇𭧂不辱死謝郿妻陳

  氏淅川人夫亡殉節同縣烈婦李士龍妻張氏均雍正年閒 旌張德妻孫氏

    人守正捐軀雍正年閒 旌劉氏女羣姐葉縣 人守正捐軀同縣烈 婦王錫样妻王

    氏龔良翰妻陳氏均雍正年閒 旌藍瑞寛妻朱氏南陽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任

    三賢妻王氏傅江妻 馬氏劉懷玉妻張氏魏明德妻谷氏韓之傑妻阮 氏張採妻劉氏李兀珽妻高

    氏陳桂芳妻夏氏白登科妻韓氏楊鎭國妻韓氏邢民式妻梁氏李維楫妻劉氏賈天錫妻王氏王

    國璽妻王氏王建若妻何氏李鵬舉妻王氏李榮妻吳氏武文舉妻翁氏冉良玉妻劉氏范信妻華

    氏李守龍妻孫氏李立妻 閻氏許兆鰲妻劉氏許爾魁妻馬氏鄭成貴妻王 氏李德全妻王氏白雲

    潔妻朱氏馬亨妻李氏孫希武妻唐氏張友桂妻李氏胡忠妻郭氏張玉璞妻李氏袁宏基妻張氏

    王宣妻許氏許楷妻熊氏任守信妻蔡氏張維貞妻丁氏袁自華妻徐氏王立妻閻氏又李氏馬瑞

    圖妻黨氏謝宜陞妻魏氏許可望妻賈氏徐京䇿妻吳氏吳文彪妻梁氏周正子妻杜氏張樞妻章

    氏呉起敬妻李氏袁則天妻吳氏金琮妻吕氏李棫妻孫氏張治妻嚴氏徐文妻唐氏古玉書妻劉

   氏裴有勳妻王氏徐大鵬妻李氏王瑚妻韓氏李從雲妻高氏郭廷顯妻邵氏徐良臣妻張氏吳長

   榮妻邢氏徐琳妻周氏崔天福妻馬氏賈秉禮妻徐氏蔡玉妻姚氏傅啓昌妻王氏烈婦周正海妻

   李氏邢雲妻徐氏梁素妻畢氏李光宗妻劉氏常十妻董氏栗大妻張氏萬瑞徵妻周氏邢二妻許

   氏尹全妻高氏張梅妻王氏陳鋭妻張氏吕氏高氏兩王氏陶氏𭧂史氏烈女屈氏女籍氏女馮氏

   女均乾隆年閒 旌唐氏女南召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孔某妻王氏劉某妻王氏牛某妻

   屈氏均乾隆年閒 旌羅萬化妻王氏唐縣人夫亡守即同縣節婦毛之錦妻劉

   氏趙吉妻張氏方際剛妻周氏方至妻王氏曲元善妻仝氏陳法聖妻張氏路必逵妻許氏李文英

   妻梁氏䘙增妻馬氏李閥妻湯氏廉希賢妻余氏仝榮妻馬氏張艾妻韓氏徐同翰妻杜氏仝梓妻

   劉氏白璜妻趙氏張邦相妻曲氏田錫爵妻陳氏石玉田妻劉氏韓鵬城妻丁氏馬世信妻楊氏馬

   瑞雲妻王氏曲上元妻曹氏王瑚妻韓氏李廷英妻邵氏陳東陽妻劉氏劉漢選妻宋氏田節妻韓

   氏方堆憲妻仝氏趙九德妻楊氏張璟妻王氏李梓妻謝氏惠秉智妻楊氏烈婦劉墨妻王氏鍾鴻

   博妻張氏谷祿妻喬氏白士雅妻趙氏王魁妻馮氏岳大妻王氏閆坤妻王氏王某妻郭氏張曲氏

   羅天才妻李氏靖同妻史氏貞女杜氏女烈女方維銓聘妻段氏張氏女喬氏女均乾隆年問 旌

   邱烒妻郭氏必陽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邱鐸妻馮氏烈婦曹三妻赤氏劉洪瑞妻王

   氏鄭某妻江氏閆某妻楊氏烈女李迎姐宋妮孝女張桂姐均乾隆年閒 旌李登瀛妻

   鄭氏桐柏人夫亡守節問縣節婦劉作昌妻楊氏關文妻唐氏烈婦張克義妻朱氏王茂林妻

   𥠖氏高國柱妻陳氏徐國至妻曹氏李天成妻張氏梁應武妻樊氏烈女賀郡姐均乾隆年閒 旌

   侯文遠妻牛氏鎭平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婦魏某妻時氏丁某妻李氏均乾隆年閒

   劉顯妻王氏鄧州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孫宗咸妻梁氏劉天祿妻徐氏馬震妻

   李氏鄧顯章妻史氏趙必得妻段氏趙敞妻張氏胡在慤妻劉氏孫雲錦妻梁氏丁崇鑅妻孫氏廖

   元良妻史氏廖鳯池妻歸氏王卓妻孫氏彭瑞圖妻黄氏烈婦劉登妻賈氏吕少美妻武氏錢四妻

   高氏高黄衣妻習氏妾某氏曹某妻周氏李某妻蕭氏烈女香姐王周姐均乾隆年閒 旌

   廷璽妻鞏氏浙川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䝉起瑞妻劉氏博良棟妻徐氏烈婦石基妻

   李氏何林妻趙氏胡從魁妻王氏烈女宋嬌女均乾隆年閒 旌酆大慶妻焦氏

   新野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劉鎮漢妻趙氏韓錫章妻張氏楊琈妻平氏徐有林妻魯氏張雲章妻

   陳氏喬聚秀妻陳氏喬千秋妻廖氏喬千常妻閆氏樊恬妻馬氏趙篤明妻高氏魯仕任妻宋氏王

   曰詩妻張氏張又繹妻史氏劉洵妻張氏劉深妻杜氏郭玉瑞妻陳氏齊士連妻鄭氏董之屏妻魯

   氏鮑擢用妻樊氏陳言妻田氏王曰緒妻張氏張某妻信氏美懷信妻張氏周世篤妻匡氏齊朝佐

   妻田氏陳生輝妻田氏馬獻瑞妻樊氏張星瑞妻左氏趙必昌妻史氏蔡文煥妻何氏郭坤載妻王

   氏烈婦趙景鮮妻于氏張信氏均乾隆年閒 旌鄭坦妻侯氏内卿人夫亡守節同

   縣節婦陳白妻謝氏龎鳴𦤎妻李氏齊允興妻沈氏杜元勳妻許氏劉方慶妻張氏張妻楊氏孫

   玠妻李氏王志誠妻别氏烈婦馮玉妻田氏李桐妻程氏馬誨妻陳氏烈女戴六姐均乾隆年閒

   朱世法妻程氏裕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景入朝妻霍氏賈藻妻唐氏袁坤

   妻彭氏齊於龠妻劉氏賈心讓妻張氏張大成妻劉氏王翰城妻賈氏孟長明妻王氏屈龍美妻侯

   氏張如莫妻荆氏張如楠妻李氏烈婦陳三妻劉氏姚五妻王氏婁希印妻盧氏又楊氏李秀成妻

   王氏魏某妻楊氏均乾隆年閒 旌蔡勳妻吳氏舞陽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趙愷妻

   王氏張易妻黃氏郭述儀妻李氏郭追儀妻高氏蔡日融妻高氏烈婦王仲舉妻張氏范小起妻辛

   氏張永恭妻王氏韓成文妻賈氏鄭寒時妻惠氏李德立妻陳氏安二白妻陳氏宋振王妻周氏安

   珩妻李氏烈女閻勤姐連氏女宋氏女劉氏女均乾隆年閒 旌杜宗歐妻王氏

   葉縣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天祥妻程氏任欽妻孫氏王九齡妻牛氏李𤥻與妻程氏王九德妻

   李氏祁衍中妻王氏韓生妻米氏劉士驥妻王氏毛喜盛妻馮氏趙珩妻韓氏徐样妻鄭氏杜國妻

   任氏王元祚妻高氏杜廷楫妻張氏霍文壁妻高氏樊枝桂妻侯氏毛時省妻李氏毛之龍妻劉氏

   張振漢妻高氏劉玉琦妻鄭氏王廷讚妻陳氏張修妻孫氏萬士刖妻程氏趙泰妻杜氏席居宸妻

   魏氏高巖妻徐氏魏𣹑妻 陳氏王廷䇿妻岳氏鄭顯仕妻陳氏岳體中妻魏 氏楊偉妻譚氏任永福

   妻魏氏任岱年妻劉氏毛翼妻陳氏沈士林妻程氏焦珻妻呉氏程浩妻馬氏孫世鑑妻杜氏李庚

   妻杜氏張文彩妻徐氏劉元墀妻樊氏孫偔妻馬氏烈婦裴華妻張氏史良妻趙氏又呉氏石勇妻

   王 氏司連妻莊氏均 乾隆年閒 旌徐 珠妻盧氏南陽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王明妻

   胡氏吕蘭妻白氏韓周侯妻戴氏劉淳喜妻蕭氏李汝林妻李氏劉士煥妻楊氏李龍見妻邢氏劉

   大運妻張氏周銘妻王氏張樹聲妻劉氏楊秉秀妻趙氏陸德元妻樊氏許順妻蘇氏宋喜需妻王

   氏尹佳妻王氏張樹烈妻邱氏郭希賢妻王氏鄧明妻尚氏吕振綱妻翟氏郭維城妻史氏烈婦侯

   敬妻袁氏謝國榮妻李氏張元妻趙氏郭岳氏牛氏吳氏喬氏旧氏趙珩妻劉氏烈女邵大女李氏

   女周氏女均乾隆年閒 旌焦存誠妻劉氏南召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志道

   妻王氏禇景曾妻王氏王度賢妻任氏李榮清妻王氏烈婦馬某妻丁氏烈女屈氏女均嘉慶年閒

   姚志灝妻蔡氏唐縣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盧振德妻薛氏曲廷奇妻周氏李

   如林妻馬氏常宏振妻郝氏呉彩妻惠氏劉元潮妻李氏朱英妻喬氏同變妻侯氏趙連元妻郭氏

   吕音律妻趙氏趙鐸妻劉氏李思賢妻楊氏姚經常妻方氏謝樹熙妻李氏王家讓妻郭氏趙魁方

   妻任氏毛振翮妻李氏姚階敔妻王氏烈婦黄馬氏張架妻李氏李小羣妻王氏又郭氏烈女張五

   女趙氏女高氏女均嘉慶年閒 旌吳肇姬妻韓氏泌陽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

   鐸妻曹氏王煥章妻禹氏崔涵性妻段氏烈婦李榛妻喬氏張計貴妻裴氏陳牛妻韓氏燕文舉妻

   董氏張郝氏朱謝氏張高氏楊氏張氏胡氏宋氏烈女馬氏女均嘉慶年閒 旌魏遴妻

   王氏桐柏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婦湛可富妻劉氏均嘉慶年閒 旌袁中榜妻王

   氏鎭平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李氏袁天和妻到氏王三妻時氏節婦侯德彰妻牛氏張常氏徐

   李氏均嘉慶年閒 旌王肅極妻周氏鄧川人年八十七嵗慶二年教匪驟至

   氏姪孫王永坤率衆堵禦爲賊所執立時遇害氏罵賊不屈亦遭慘殺其同時婦女殉難者唐縣則

   侯某妻郭氏陳氏陳某妻崇氏姜某妻靄氏管某妻王氏王某妻劉氏喬某妻李氏桐柏則焦某妻

   趙氏易某妻周氏江某妻陰氏陳某妻葉氏陶某妻李氏新野則張某妻張氏張某妻馬氏葉縣則

   顧某妻郝氏均嘉慶年閒 旌彭留銓妻李氏鄧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孫天民

   妻丁氏彭沖霄妻程氏彭登瀛妻曹氏孫皋妻郭氏孫理順妻華氏李彬妻王氏丁大綱妻劉氏彭

   應元妻陳氏林安妻孔氏劉達盧妻丁氏劉超妻曾氏程武妻劉氏彭瑞芝妻涂氏安明遠妻張氏

   李德泰妻劉氏初嵩峻妻陽氏烈婦陳宗瑤妻胡氏王國泰妻劉氏孫廣平妻楊氏劉趙氏烈女李

  氏女均嘉慶年閒 旌張登妻王氏淅川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陳錫爵妻冠氏楊

  際乾妻趙氏陳尚選妻楊氏孫固佑妻李氏孫耀祖妻杜氏李克顯妻白氏姚從聖妻岳氏烈婦鄭

  殿華妻桂氏解玉寛妻張氏均嘉慶年閒 旌陶恪修妻吳氏新野人夫亡守節同

  縣節婦李紹文妻樊氏韓泰恒妻錢氏齊國相妻陶氏韓忝來妻藺氏李明業妻樊氏馬國全妻盧

  氏孝柱妻高氏劉月妻李氏曹應廷妻曹氏李顯𤩶妻葛氏李林紹妻宋氏楊若敏妻閻氏劉洽妻

  翟氏李國楠妻韓氏趙維明妻湯氏馮廷耀妻夏氏烈婦吳氏李氏呉氏俞氏均嘉慶年閒 旌

  黃思躋妻陳氏内鄉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宗文妻陳氏龎擎天妻周氏何泰來

  妻黃氏高平心妻徐氏烈婦王氏烈女張氏女均嘉慶年閒 旌賈雲鴻妻劉氏

  裕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吳儿熊妻王氏王𤥨妻郭氏烈婦賈淮洛妻李氏楊某妻馬氏烈女趙

  靜妮均嘉慶年閒 旌温某妻董氏舞陽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王佃妻師氏孟王

   氏烈女王氏女均嘉慶年閒 旌孫峻妻張氏葉縣人大亡守節同縣節婦孫士磊

   妻雷氏張鎬妻王氏孫克𫐠妻杜氏陳鴻儒妻孫氏孫世瑄妻陳氏屈自當妻崔氏祁有章妻魏氏

   祁珩妻孫氏烈婦王二住妻余氏孫羊羣妻齊氏蘇保妻董氏李星妻楊氏張駱駝妻盧氏張秉元

   妻朱氏又宋氏黃氏劉起運媳杜遂姐貞女張氏女均嘉慶年閒 旌

  ︹仙釋︺︹漢︺南陽公主下嫁王咸綏和閒王莽秉政公主謂咸曰國危世亂但當退而修身

   咸不能從公主遂於華山結廬嵗餘精思丹道乗雲氣冉冉而去咸追之於嶺上見遺朱履一雙取

   之已化為石後人名曰公主峯陰長生新野人不好榮位潛居隱身專務道術聞馬明生者

   得度世之法乃求見於太和山中執役二十年不懈偕入青城山以太清金液神丹授之丹成著九

   篇目云漢興以來高士得仙者四十五人迨余為六云王喬河東人顯宗時為葉令喬有神

   術每月朔望嘗自縣詣臺闕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言有雙鳬從東南飛來舉

  羅張之但得一雙舄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後天下王棺於堂前吏人推排終不摇動喬曰

  天帝獨召我也乃沐浴服師寢其中葢便立覆宿昔葬於城東土自成墳其夕縣中牛皆流汗喘乏

  而人無知者︹晉︺麻衣子姓李名和生而紺髮美姿稍長入終南山忽遇一道者授以道

  術戒之曰南陽之閒湍水之陽有山靈堂巖洞其旁神開汝鄉汝則往之可以翕神功於蒼茫麻衣

  往求之居洞中十有九年義熙閒大旱忽有少年十三人謂麻衣曰吾屬龍也上帝以師道業成敇

  令輔師令化耳翼日雨果大至宋大明初年百有一嵗儼坐而逝︹梁︺法聰新野人八嵗出

  家至襄陽𠌂葢山白馬泉築石以棲境内虎災聰入定須㬰十七大虎至聰令弟子以布繩繫項而

  去自是無害又見白龜自聰手取食曰此雄龍也所居夜放光明不假燈燭年九十二端坐而化

  ︹唐︺慧忠諸暨冉氏子得去曹溪居南陽白崖山黨子谷四十餘年道行升聞肅宗以師禮迎

  居千福寺大厯十年冬示寂 本朝雍正十二年加封眞寶大澄禪師天然𥘉習儒業將舉

   進士第道遇禪客曰選官何如選佛天然悟即謁馬大師大師曰我子天然遇留即止後振錫南陽

   見山巒疊出方四顧之頃一老人云此大留二留三留之山也師遂棲止之唐景慶中示寂寶厯初

   諡知通禪師︹宋︺景知常鄧州人少從趙氊襖學道顏如丹渥太宗知其名召至俄辭去

   常遇吕眞人時或語唐昭宗以來事殆數百嵗人或祁寒浴谿或大暑偃地有書生病憊噓酒飲之

   即能行所居夜神光滿室卒舉其棺甚輕開視惟衣衾有異香焉張虛白鄧州南陽人通

   太乙六壬術遇眞人得祕訣徽宗召管太乙宫入禁中終日論道無一言及時事金人尤重之以爲

   神仙忽語人曰某年月日我當化去至期果然張仙姑南陽人有祕術人有疾仙姑輒瞑目

   潛爲布氣攻之雖沈痼無不愈徽宗嘗召至東都後不知所終︹明︺智通燕人自幼神清貌秀

   穎悟善記初慕全眞謁道人不合遂落髮入法門禮璧峯金師即聞奧旨夙契脗合往遊大乗山因

   駐錫焉久之緇素雲集永樂中召至京師居天界寶刹端坐而化

 ︹土產︺鐵南陽内鄉二縣俱有冶裕州出有洞寰宇記土貢絲布元和志土

  木綿麻靛境内皆出南陽淅川二縣出礬紅舞陽縣出石青

  縣鐵朶山岀一名石綠一名青綠屏風石岀桐柏縣北二十里山石瑩白有文綵如繪者

  香橙鄧州羊桃内鄉縣出白菊花内鄉縣出風俗通南陽酈縣有甘谷其山

  多菊水自山上流得其滋液谷旁人悉飲此水多壽白花蛇南陽綠毛龜

  縣雙鳳山聖母池中或曰内鄉縣清泉亦有之紫石英鄧州覆釜山出滑石裕州當陽縣出鶴

  虱唐縣出杜仲鎭平縣出牛蒡子飛生急靈皮内鄉縣岀 按舊志南陽府土産銅寰宇記鎭平縣

  騎立山岀有銅礦今無開採者附記於此










                      前總纂官張 琴恭纂輯

                      提凋官王廣蔭恭覆輯

                      校對官潘 斌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汝寕府在省治南四百六十里東西距二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五百九十五里東至陳州府項城

  縣界七十五里西至南陽府泌陽縣界一百七十里南至湖北黃州府黄陂縣界四百八十里北至

  陳州府西華縣界一百十五里東南至光州息縣界一百八十五里西南至湖北德安府隨州界三

  百七十里東北至陳州府項城縣界八十里西北至許州郾城縣界一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

  二千三百里

︹分野︺天文角亢分野夀星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豫州之域周為蔡及房沈道柏諸國

  地戰國屬楚秦為潁川郡地漢置汝南郡屬豫州

  後漢魏晉因之魏為豫州刺史治晉移義陽郡於西南境宋元嘉末僑

  置司州郡境後入魏南境仍屬宋置司州齊因之元和志宋文帝於懸⿰夸𤓰 -- 瓠城今理置司州

  後魏皇興中改為豫州東魏置行臺後周置總管

  府大象二年改豫州為舒州隋開皇初郡廢仍改

  舒州為豫州仁壽四年改溱州大業二年改蔡州

  尋復為汝南郡元和志隋文改為豫州移入懸瓠城今理武德四年

  復為豫州置總管府貞觀元年府罷天寶初仍曰

  汝南郡乾元初復為豫州寶應初又改蔡州元和志寶

  應元年以避代宗廟諱改屬河南道置彰義軍節度五代因之

  宋曰蔡州汝南郡淮康軍節度屬京西北路金曰

  蔡州鎮南軍屬南京路元初亦曰蔡州至元三十

  年升汝寕府屬河南行省明屬河南布政使司

 本朝屬河南省領州二光信縣十二汝陽正陽上蔡新蔡西平遂平

  確山羅山光山固始商城息雍正二年升光州為直隸州割光

  山固始商城息四縣屬之今領州一縣八

  汝陽縣附郭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五里東至新蔡縣界九十里西至遂平

  縣界五十里南至正陽縣界九十里北至上蔡縣界三十五里東南至光州息縣界一百二十里西

  南至確山縣界四十五里東北至陳州府項城縣界九十里西北至西平縣界六十里周蔡國漢上

  蔡縣地晉為上蔡之懸瓠城東晉移汝南郡治懸瓠後魏又移上蔡縣於此隋大業初改曰汝陽仍

  為汝南郡治唐初為豫州治寶應後為蔡州治五代宋金因之元至元三十年為汝寕府治省平輿

  縣入焉明仍為汝寕府治 本朝因之正陽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五里南

    北距一百十三里東至新蔡縣界七十里西至確山縣界三十五里南至羅山縣界九十里北至汝

    陽縣界二十三里東南至光州息縣界四十五里西南至信陽州界七十里東北至汝陽縣界五十

    里西北至確山縣界三十五里漢置慎陽縣屬汝南郡後漢晉宋因之後魏永安三年於縣置郢州

    東魏天平四年廢州置義陽郡北齊廢郡隋開皇十一年廢縣十六年置真邱縣大業初改曰真陽

    屬汝南郡唐載初元年改曰淮陽神龍初復故屬蔡州五代及宋因之金泰和八年改屬息州元至

    元三年省入息州 尋復置屬汝寕府明洪武四年省入汝陽宏治十 八年復置屬汝寕府 本朝因

    之雍正 元年改曰正 陽上 蔡縣在府北七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八十里東

    至陳州府項城縣界一百里西至西平縣界三十五里南至汝陽縣界三十五里北至陳州府西華

    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新蔡縣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遂平縣治六十里東北至陳州府商水縣治

    九十里西北至許州郾城縣界七十里周蔡國戰國屬楚為上蔡邑秦置上蔡縣漢屬汝南郡後漢

  及晉宋齊因之後魏神龜三年改置臨汝縣仍屬汝南郡北齊廢隋開皇中置武津縣屬溱州大業

  三年復曰上蔡屬汝南郡唐屬蔡州五代及宋金因之元明屬汝寕府 本朝因之新蔡縣

  在府東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安徽潁州府阜陽縣界五十里西至

  汝陽縣界六十里南至光州息縣界二十五里北至陳州府項城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光州固始

  縣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正陽縣界五十里東北至陳州府沈邱縣界五十里西北至上蔡縣治一

  百八十里春秋時蔡徙都此秦置新蔡縣漢屬汝南郡後漢因之晉分屬汝陰郡惠帝分立新蔡郡

  劉宋因之後魏仍為新蔡郡治東魏置蔡州北齊州廢改置廣寕郡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縣改廣

  寕置舒州仁壽初改縣曰汝北大業初州廢縣復曰新蔡屬汝南郡唐武德𥘉復置舒州貞觀初州

  廢縣屬豫州寶應初屬蔡州五代及宋因之金泰和八年改屬息州元至元三年省入息州明洪武

  四年復置屬汝寕府 本朝因之西平縣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

   距七十里東至上蔡縣界三十里西至南陽府舞陽縣界八十里南至遂平縣界四十里北至許州

   郾城縣界三十里東南至上蔡縣界三十里西南至南陽府泌陽縣界一百十里東北至陳州府商

   水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許州郾城縣治六十里春秋時柏國漢置西平縣屬汝南郡後漢建初

   七年置西平國章和二年仍為縣晉宋因之後魏分置襄城郡北齊改為文城郡隋開皇初郡廢大

   業末縣廢唐武德初復置貞觀初省入郾城天授二年復置屬豫州寶應初屬蔡州元和十二年

   屬溵州尋復故五代及宋金因之元明屬汝寕府 本朝因之遂平縣在府西北九十里東

   西距一百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上蔡縣界三十里西至南陽府泌陽縣界七十里南至確山縣界

   三十里北至西平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汝陽縣界四十里西南至泌陽縣治一百八十里東北至上

   蔡縣治六十里西北至南陽府舞陽縣治一百二十里春秋時房國漢置吳房縣屬汝南郡後漢及

   晉因之宋省後魏改置遂寕縣屬襄城郡北齊因之隋大業初復曰吳房仍屬汝南郡唐貞觀初廢

   八年復置屬豫州寶應𥘉屬蔡州元和十二年曰遂平屬唐州長慶初還屬蔡州五代及宋金因

   之元至元七年省入汝陽大德八年復置明屬汝寕府 本朝因之確山縣在府西南九十

   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汝陽縣界五十里西至南陽府泌陽縣界七十里

   南至信陽州界九十里北至遂平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正陽縣界五十五里西南至信陽州界九十

   里東北至汝陽縣界四十五里西北至遂平縣治九十里周為道國漢置朗陵縣屬汝南郡後漢晉

   因之宋分置初安郡尋廢後魏改置安昌縣及初安郡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安昌縣曰朗山屬

   蔡州大業初屬汝南郡唐初置北朗州貞觀初州廢縣屬豫州寶應初屬蔡州五代因之宋大中祥

   符五年改曰確山屬蔡州金因之元屬汝寕府明洪武初省入汝陽十四年復置仍屬汝寕府 本

   朝因信陽州在府西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羅

   山縣界六十里西至南陽府桐柏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湖北德安府應山縣界九十里北至確

   縣界九十里東南至應山縣界九十里西南至德安府隨州界七十里東北至正陽縣界七十里西

   北至南陽府泌陽縣治一百四十里春秋楚㝠阨地漢置鄳鍾武二縣俱屬江夏郡後漢省鍾武増

   置平春縣皆屬江夏郡晉屬義陽郡東晉孝武改平春曰平陽後又移義陽郡治平陽劉宋泰始中

   於義陽郡置司州齊因之後魏正始元年改曰郢州梁大通二年改曰北司州東魏武定七年改曰

   南司州後周平齊改州曰申州 郡曰宋安隋初郡廢改縣曰義陽大業初改州曰 義州尋復曰義陽

   郡唐初復曰申州天寶初亦曰義陽郡乾元初復曰申州屬淮南道五代因之宋開寶九年降爲義

   陽軍大平興國元年改曰信陽軍信陽縣屬京西北路端平後荒廢元至元十四年升爲信陽府明

   年降爲州屬汝寕府明洪武十五年降州爲縣成化十二年復爲州仍屬汝寕府 本朝因之

   山縣在府南二百三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光州光山縣界三十里西至信

   陽州界六十里南至湖北黃州府黄安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正陽縣界二十里東南至光山縣界

  七十里西南至湖北漢陽府孝感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光州息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正陽縣界

  九十里漢鄳縣地宋孝建三年分置寶城縣屬義陽郡南齊曰保城縣後魏屬齊安郡北齊改置高

  安縣隋開皇初縣廢十六年改置羅山縣屬義陽郡唐武德四年於縣置羅州八年州廢縣屬申州

  五代因之宋開寶九年縣廢雍熙二年復置屬信陽軍元屬信陽州至元二十年移州來治明洪武

  初復故四年改屬鳳陽府七年屬汝寕府成化十六年屬信陽州 本朝屬汝寕府

 ︹形勢︺北接陳汝控帶許洛三關之險九塞之雄

  豫州居四方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元統

  水𭰁曲其地平舒

 ︹風俗︺汝南之俗皆急疾有氣勢漢書地理志尚淳質好儉

  約猶有申伯遺俗元和信陽其習俗近荆楚

  地理尚氣力好商賈寰宇

 ︹城池︺汝寕府城周九里門四池廣十丈開南隄石門引汝水為濠明洪武八年築 本朝

  康熙元年雍正七年重修 汝陽縣附郭正陽縣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池廣三丈外

  有隄隄外復為小濠明正德二年築七年甃甎 本朝順治康熙年間屢修上蔡縣城

  周九里門四池廣一丈明正德六年嘉靖六年甃甎 本朝順治三年康熙二十五年乾隆二

  十九年重修新蔡縣城周二里有奇門四池廣一丈二尺明洪武五年正德十一年

  甃甎 本朝順治十三年康熙二十七年重修西平縣城周五里門四池廣二丈明

  正德十四年築 本朝雍正二年修乾隆二十九年重修遂平縣城周九里門四池廣一

  丈五尺明正統十二年正德八年甃甎 本朝順治康熙年間屢修乾隆二十九年重修確

  山縣城周六里有奇門三池廣二丈五尺明成化間築正德中甃甎 本朝順治十六年

  康熙二十六年隆二十八年重修信陽州城周九里門四又有小南門池廣六丈五尺

  洪武十三年築 本朝順治十五年康熙四十五年乾隆二十八年重修羅山縣城

  周五里門四南面臨小黃河三面為濠廣三丈明景泰元年築 本朝順治十七年雍正七年

  

 ︹學校︺汝寕府學舊在府治西南金皇統中建元徙建府治東南明洪武六年重建 本朝

  屢修入學額數十六名汝陽縣學舊在縣治西南元建明洪武八年重建成化九年

  建於縣治西 本朝屢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正陽縣學在縣治南明正德二年建 本

  順治十七年康熙二十五年隆二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上蔡縣學

  治南明洪武四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新蔡縣學舊在縣治

  南元大德八年建明天順間改建於城外嘉靖三十三年徙建縣治南 本朝順治五年修康熙二

   十七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西平縣學在城内東南隅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乾隆二

   十八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遂平縣學在縣治東元大德中建洪武三年修 本朝

   順治七年康熙十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確山縣學在縣治東元至元二十二年建

   洪武七年重建 本朝順治七年修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信陽州學舊在城内

   東北隅明洪武四年改建州治東本朝順治六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羅山縣學

   治東北元延祐四年建明洪武四年重建 本朝順治四年乾隆十二年十九年重修入學額數

   十二天中書院舊在府城北門外明嘉靖十三年建 本朝順治十八年徙建於府

   治東南康熙四十五年復徙建南門外汝南書院在府城北明成化七年建崇禎中徙

   建於城北隍池新建書院在府城東大吕書院在新蔡縣城内 本朝廉熙三

   十年慎獨書院在正陽縣城内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知縣安圻建

  ︹戸口︺原額人丁十一萬八千八百五十 一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一百九十三萬四千九 百五十七名

   口共三十六萬六千六百九户

  ︹田賦︺田地五萬八千四十三頃四畝額徵地丁雜項銀二十三萬七千一百兩一錢一分有奇

  ︹山川︺天中山在汝陽縣北三里一名天臺山高止丈餘上土下石以在天地之中自古考日

   景測分數莫正於此唐顔真卿立天中山碑橫山在正陽縣西四十里又遂平縣西四十五

   里亦有横山山形横峙南北截然名玉山山有玉因改名九頂山在西平縣西南七十五里

   金史地理志西平有九頂山舊志亦名九女山其西北為雞山諸石山在西平縣西南百里

   勢甚高峻懸崖有石刻又南為雲莊山府志汝水源出二山之間嵖岈山在遂平縣西五

   十里唐書李愬傳愬遣將董少玢等攻淮西下馬鞍山拔道口柵别將馬少良等下嵖岈山又進取

    西平之冶鑪城寰宇記岞岈山在遂平縣西五十六里明統志山一名嵯峨山中空有洞穴可深入

   山前為馬鞍山府志山空洞百孔風嘘則鳴故又名玲瓏山縣志馬鞍山在縣西六十里㠗崍

   山在遂平縣西七十里石色蒼翠天氣晴朗輒有彩雲出又西三十里為平頭垜山有石磴攀援

   可至其頂平衍可佃旁有二池水常不涸相連者為牛心山嵢峰𡷔山在遂平縣西七

   十里山頂北拱下有黑龍池即石洋河之源也又有洪山龍陂之水出焉確山在確山縣東南

   二里宋以此名縣亦曰浮石山相近有登高山峯巒聳秀黃山確山縣東南二十五里相近

   又有驚牛山朗陵山在確山縣東南四十里漢以此名縣漢書地理志註應劭曰朗陵山

   在縣西南元和志一名大朗山府志一名月明山佛光山確山縣東南五十里勢極高

   峻府志春時天氣晴霽常現圓光初如明鏡漸如車輪蟠山確山縣南二里環繞城郭其

   狀若龍亦名蟠龍山三山確山縣南二十里三峯並峙因名大儀山確縣西南

   十五里十里河出焉平頂山確山縣西南四十里頂平約一頃餘有營壘舊址又十里為

  盧莊山相近為九里山旁有摩旗嶺中泉山確山縣西十里三里河出焉又南泉山在縣

  西十五里北泉山在縣西北十里三山脈絡相接延互數十里金頂山確山縣西四十五

  里山頂雲霧多緋紫色望若金光又五里有峰子山狀若駝峰秀山確山縣西北十里飛煙

  積翠視諸山特秀樂山確山縣西北四十里舊曰朗山隋以此名縣宋時避諱改今名山

  麓有李愬營壘遺跡府志山頂有皓月池及雙龍泉泉流為馬莊河又東一泉名紫花磵流為黃酉

  河即練水也義陽山在信陽州東本名武山後依山立義陽郡因更名寰宇記義陽山在

  信陽縣東五十步震雷山在信陽州東二十里府志上有二石沼旱澇水不增減人或以

  石投之則聲如震雷相傳有龍潛於内又響山在州東十五里履之有聲如鼓龜山在信陽州

  東南五里以形似名又五里為劈破山兩峰雙峙狀若中劈鍾山在信陽州東南十八里隋

  以此名縣寰宇記鍾山在廢鍾山縣西信陽縣界麒麟山在信陽州東南三十里又有筆

  架山亦在州東南三十里石城山在信陽州東南七十里即古之冥山也亦名因城山山上

  有石城莊子南行至郢北而不見冥山戰國策蘇秦説韓昭侯曰韓卒之劒㦸皆出於冥山水經注

  溮水東逕石城山山甚高峻魏書地形志鄳有石城山括地志石城即楚之冥阨元和志石城在鍾

  山縣西南二十一里石城山上寰宇記石城山在故鍾山縣東南吕氏春秋之九塞此其一也晉於

  此山上置義陽郡今廢城猶在石城山南有天井闊百步士雅山在信陽州南六里通志晉

  祖逖字士雅嘗避兵於此因名通鑑梁天監三年後魏元英圍義陽結壘於士雅山萬善山

  在信陽州南五十里衆山競秀一水環流上有普濟寺相近又有龍爬山紫雲山金山

  陽州南五十六里山勢連環五十餘里通鑑後魏永平元年梁將胡武城攻郢州於州南金山之上

  連營輿地紀勝金山在信陽軍東南十里 按府志有釡山在州南五十六里釡與金字形相近而

  峴山在信陽州南七十里通鑑梁天監三年圍義陽詔曹景宗王僧炳馳救僧炳將二

  萬人據鑿峴景宗為後繼既而景宗頓鑿峴不進義陽遂降於魏注鑿峴在關南即峴山也

  翅山在信陽州南七十里一名鷄頭山水經注九渡水出鷄翅山賢首山在信陽州

  西南七里峰巒秀麗亦名賢隱山水經注溮水東北流逕賢首山西通鑑齊建武二年魏遣劉昶攻

  義陽蕭衍赴救率精兵從間道夜發逕上賢首山天監二年魏元英寇義陽司州刺史蔡道恭遣

  將楊由帥城外居民保賢首山即此地山上有梁王壘以蕭衍得名秀峰山在信陽州西南

  十里山峰圓秀狀若連珠又三十里為臘梅山山多臘梅故名董奉山在信陽州西南五十

  里今名董峰山峰巒峻起高出羣山上有黒龍潭寰宇記董奉山在信陽州西南六十里昔董奉居

  於此山學道得仙有祠在焉三角山在信陽州西五十里高峰插雲狀若鼎足又十里有

  七盤山七峰相峙頂平如盤又十里有四望山可眺數百里外相近有鴉山又十里為觀音山

  斧山在信陽州西五十里寰宇記卓斧山上有寺下有石潭堅山在信陽州西五十里

   高聳如 削俗呼尖 山大 木山在信陽州西北一百二十里晉書祖逖在雍邱置家口於大木

   山下府志謂之天目山詳見南陽府桐柏縣老君山在羅山縣東一百八十里相傳老子

   嘗停車故名牢山在羅山縣東南九十里層巒叠嶂勢極險峻羅山在羅山縣南十

   里亦名龍山亦名小羅山隋縣治在此山下因以名縣魏書地形志保城有羅山廟元和志羅山在

   羅山縣西南九里縣志又有大羅山在縣南一百里獨山在羅山縣南五十里突兀挺峙又二

   十里爲小確山又九里爲大確掘山在羅山縣南八十里一名窟籠山竹竿河月兒灣河

   皆出於此鵲山在羅山縣南九十里相傳昔有羣鵲棲其上風雨至鵲先噪人常以爲候

   爪山在羅山縣南一百六十里山形如指爪又有翻車山在縣南一百四十里仙居山

   在羅山縣南二百三十里子路山在羅山縣西南五十里黃神山在羅山縣西南

   九十靈山在羅山縣西南一百二十里與信陽州接界山視衆山獨高下有白馬洞小黃

  河出霸山在羅山縣靈山東魏書地形志鄳有霸山廟六斗山在羅山縣西南

  一百三十里六峰並峙形如南斗因名紅山在羅山縣西南一百四十里土石皆赤

  馬嶺有二一在西平縣西一在確山縣南五十里確山又有痩驢嶺路最髙險在縣西南隅

  重光嶺在信陽州西南八十里有怪松懸瀑之勝東岡在汝陽縣東三十里又中岡在

  城東南六十里南岡在城南三十里西岡在城西五里南龍岡在正陽縣南三里勢甚高

  峻拱峙如屏蔡岡在上蔡縣東三十里周二十里蘆岡在上蔡縣西五里俗名原王岡

  南北迤延四十餘里冢岡在新蔡縣西四里今名仰止岡岡勢聳峙上多古家又縣東二十五

  里有頓家岡猴兒崖確山縣西南五十里山勢聳仄惟猿猴棲止其間大滴水

  崖在信陽州西五十里懸流如噴雪又州西南有小滴水崖俗名潭溝白雲洞在上蔡縣

  城内東北隅高二丈餘周數百步相傳嘗有白雲出洞中烏龍洞在信陽州震雷山東其中

   深邃風過有聲如雷金邱在新蔡縣東五十里宋泰始二年汝南人周伯符將兵侵淮西至金

   邱即琥珀邱在新蔡縣寰宇記在縣南三十里穆家河在汝陽縣東南五里

   源出城南黑龍潭繞城東北入荆河荆河在汝陽縣東北二里源出天中山流經石羊橋匯懸

   ⿰夸𤓰 -- 瓠池水經城北大隄受穆家河至射橋南入澺水又縣西北十二里有馬常河經金鄉店南東流入

   朱馬河有二一在上蔡縣西二十里名西朱馬河一在縣東三十里名東朱馬河二水

   分流南至龔家橋合流過潴滸鎮入洪河又三十里有小茅河東入洪河又枯河在東岸鎮東北俗

   傳魏都許昌時運河又二十里有包河在洪河北流堰河源出西平縣西南五十里螺翅

   坑東流經上蔡縣界為朱里橋河又金水河在西平縣西南十八里雙义河左縣南二十里皆入流

   閼泥河在西平縣北十五里發源黄龍池東流與白波河俱入周家泊又官橋河在縣

   西二十里沙溝河在縣東八里俱流入周家泊呉寨河在確山縣南四十里發源竹溝截軍

   山至三河尖入淮又十里河在縣南十里源出大儀山又三里河源岀中泉山楊村河在縣北十里

   皆流入吳寨河又黑河在城北源出秀山東流合三里河塘下溝河源出確縣金牛山

   東流合淇河經正陽縣北又東北入汝淇河源出確山縣横山東流至正陽縣匯塘下溝河

   灣河在信陽州南六十里源出湖北應山縣界東北流合溮水入淮九渡河在信陽州

   南七十里亦名九曲河源出鷄翅山經州東南二十里有卧牛河合流謂之雙河又東北流合於溮

   水水經注九渡水出鷄翅山溪澗瀯委沿泝九渡於溪之東山有一水發自山椒下數丈素湍直注

   頽波委壑可數百丈望之若霏幅練下注九渡水九渡水又北流注於淮洋河在信陽州東北

   六十里一名旴河源出大埠關之西港東流入淮濼清河在羅山縣北二十里一名濼水

   澗北流入淮慎水在正陽縣南一里流繞縣城東北入汝漢置慎陽縣以此水得名漢志注

   應劭曰慎水出縣東北入淮水經注慎水源出慎陽縣西東流逕慎陽縣故城南又東南積爲上慎

   中慎下慎等陂元和志慎水出縣西南二十里汶水在正陽縣東北五十里慎水分流也水經

   注汶水首受慎陽故城南陂陂水兩分一水逕慎陽城一水東北流注七陂又東入汝明統志汶水

   在府城南九十里水自青龍陂入汝今稱汶口汝水自南陽府舞陽縣界流入經西平縣北又

   東南經上蔡縣東又南經汝陽縣東北又束南流經新蔡縣北又東南入光州息縣界即潕水本流

   俗謂之洪河 按汝源出天息山由許州郾城縣流入經西平縣水經注汝水逕酆城西又東南流

   潕水注之又東逕懸瓠城北又東南合溱水又東南逕平與縣南安城縣故城北又東南汶水注之

   又東南逕平陵亭北又東南逕陽遂鄉北又東逕樂亭北又東南逕新蔡縣故城南又東南左㑹澺

   水又東南逕壺邱城北又東與清陂合又東至襃信縣元和志汝水經郾城縣西北去縣七十八里

   西去上蔡縣十五里在平輿縣南四十二里經汝南縣西南二里經新蔡縣南二里此古汝水舊道

   也自元末因汝水泛溢為蔡害於舞陽堨斷故汝遂以潕水及西平縣西諸山之水為汝水上源縣

   志謂汝源出舞陽縣黒龍泉下入八里河東至西平縣合水鎮北與雲莊諸山水合流東逕西平城

   北又至城東十餘里分為二一東南出㑹流堰河入汝陽縣界一北出㑹周家泊水東入上蔡縣界

   明嘉靖中西平水斷汝水祇上承遂平濯瀙諸水流繞府城而東下郡人指流堰河及朱里河灌瀙

   為汝源又非雲莊舊流葢汝源凡三易矣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三年濬治自蘇家樓至江南

   阜陽界共三百三十五里桃土培隄如其里數澺水亦名洪河自許州郾城縣流入經西平縣

   東北又東經上蔡縣北又東經汝陽至新蔡縣東南五里入於汝本汝水分流也 本朝乾隆二十

   二年於新蔡縣境内開濬深通加築隄堰二十三年復於汝陽縣之謝家灣挑濬直溝一道長一百

   四十餘丈又於柳家灣濬溝一道長一百十餘丈至今河流暢達水經注澺水上承汝水别流於奇

   頟城東東南流為練溝逕邵陵縣西東南流注至上蔡西岡北為黃陵陂陂東流於上蔡岡東為蔡

   塘又東逕平輿縣故城南為澺水自葛陂南逕新蔡縣故城東而東南流注於汝九域志上蔡縣有

   鴻河舊志洪河岀西平縣北周家陂明嘉靖中周家陂水淤而縣西諸山溪水仍集舊渠東流入上

   蔡縣界為洪河上源又潕水自舞陽東經西平縣北合雲莊諸山水亦為洪河上源瀙水

   陽府泌陽縣流入遂平縣南東北流經上蔡縣界又東南流經汝陽縣東南入汝俗名沙河 本朝

   乾隆二十三年於汝陽縣之張家橋至遂平縣唐家岡修築兩岸土隄一千五百二十餘丈以防漲

   溢漢書地理志舞隂縣瀙水東至上蔡入汝水經瀙水東過呉房縣南又東過濯陽縣南又東過上

   蔡縣南東入汝注濯水入瀙呉房縣之西北即兩川交㑹也遂平縣志沙河在縣南里許源出泌陽

   縣白垜山東流合縣西嵖岈諸山水性善決舊有上下河口八十處明萬厯五年知縣徐世隆築

   隄捍禦後復别潰汝陽縣志沙河自遂平東北分為二一東北至上蔡縣西南十二里蔡家埠口入

   汝今涸一東至汝陽縣界入汝灈水在遂平縣北五里一名石羊河源出嵢峰𡷔山之黒龍池

   東南流合瀙水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自吳家橋至勒家橋築隄一萬一千九百九十丈又於靳家

     橋挑 濬 河 道長一 千 九 百 丈 水 經 注灈 水出 吳房縣西 北 興 山合白 羊 淵 東 逕 灈 陽 縣故 城西 東流

     入瀙水 亂 流 逕其 縣 南 又 東入 於 汝 明 萬 厯 末塞舊河口 於 縣 東七 里 開 渠 曲折 導 南 流 入 沙 河謂

     之 新 河 俗呼 玉 帶 水練   水 源 出 確山 縣 之 樂 山逕 縣 北 三十里 俗 稱黃 酉 河 東 流至 汝 陽 縣西

     有斷 濟河 寨 河冷 水 諸 小 川 匯 入 焉至 縣 東南入於汝 宋端 平 初孟 珙 與 元 人 圍 蔡 州決 練 江即此

     又寨 河亦出 樂山 一名 馬莊 河東流至汝 陽縣西 十五 里北 流入 練水溱     水源出南陽府桐

     柏山 流 入 確 山 縣 境一 名 沙 河 又 名吳 寨 河東北流至 汝 陽 縣 東 南 入汝 水 水 經 注 溱水 出 浮石嶺

     北 青衣 山 亦 謂之 青 衣水 東南 逕朗 陵 縣 故 城西又 南屈 逕 其 縣南 又 東北 逕北 宜春 縣 故 城 北又

     東 北 逕 馬 香城 北 又 東北 入汝 府 志 溱 水入 汝陽縣 東 南 三 十里 沙 河 口入 汝又 東 南 出 逕平 輿安

     成 故 縣 北 折而南 入 正陽 縣境又 東 過 息縣 境又東 北 逕 新 蔡縣之 官 津店 三岔口 入 於 汝  按府

     志溱 水 再入汝 與 水 經 注異 汝陽 縣 東 南入 汝之汝以 灈 瀙為汝 水 也 新 蔡縣 三岔 口 入 汝之 汝以

   潕澺為汝水也自汝水故道全失而俗所稱汝河俱非復舊時水道矣淮水自南陽府桐柏

   縣流入經信陽州北四十五里又東經正陽縣南羅山縣北又東入光州息縣界水經注淮水逕義

   陽縣故城南九渡水注之東過平春縣北又東油水注之又東北與大木山水合又東北流左㑹湖

   水又東逕安陽縣故城南又東得溮口水又東至谷口又東逕新息縣南元和志淮水經義陽縣東

   北三十七里鍾山縣北四十里正陽縣南八十里羅山縣北二十里溮水自湖北隨州流入信

   陽州南環抱州城又東北至羅山縣界入淮水經注溮水源南出大潰山東北流翼帶三川亂流北

   注又北逕賢首山西又北出東南屈逕仁順城南又東南流厯金山北又東逕鍾武故城南又東逕

   石城山北又逕鄳縣故城南又東逕七井岡南又東北注於淮舊志有黃土河在州西南七十里即

   溮源也流經州西南四十里名楊栁河又名楊龍河油水在信陽州西五十里合白鷺水至卓

   斧山下入淮水經注水出平春縣西南油溪東北流逕其縣故城南又東北注於淮隋志淮源縣有

   油水府志謂之游河大木水在信陽州北九十里水經注水西出大木山東逕城陽縣北又

   東入淮府志曰明港河源出天目山白龍潭東流至杜家灣入淮谷水源出羅山縣掘山東

   北流入光山縣界入淮水經注谷水南出鮮金山北流合瑟水又東北入於淮府志曰竹竿河在縣

   東三十里又月兒灣河亦出掘山流入竹竿河又羊馬河在縣東南三十里亦流入竹竿河

   水源出羅山縣靈山東北流經縣城南又東流合谷水水經注水出西南具山東北逕光掩城東

   西北逕青山東羅山西又東北流注於谷水府志曰小黄河又縣西南五里有馬寨河東流入小黃

   南湖在汝陽縣南周圍千頃前互長隄後倚郡郭為汝南遊覽勝地城東北又有三角湖

   中多菱芡俗謂之菱角河城北十里有十家湖水產魚蓮旱種秔稻居民賴之西湖在汝陽縣

   西南宋孔武仲隱居於此有翠光亭侍月臺諸勝今廢又羅山縣西南一百三十里亦有西湖蓄水

   朱湖在上蔡縣東四十五里又黨家湖在縣北二十五里蓮花湖在新蔡縣東二

   里又車輖湖在縣南六里又東湖在縣東古城外周四十餘里明季湮姚家湖在西平縣

   南十五里又二十里爲朱家湖菱角湖在遂平縣東二十五里周圍五十里縣境諸水下流

   皆匯入焉又有劉家湖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陳家湖在縣西五里冷水湖在縣西北十五里孟家湖

   在縣北二里臺湖在信陽州東三十五里又有蔡家湖在州南三十里車輞湖在州北四十

   里馮家湖楊家湖在州北六十里皆州境鍾水處武昌湖在羅山縣西五十里蓄水灌田

   凡三百餘頃鴻郄陂在汝陽縣東十里一名鴻隙陂亦名鴻池破又名洪池陂受淮北諸

   水漢志汝南舊有鴻郄大陂郡以爲饒成帝時關東數水陂溢爲害翟方進遣椽行視以爲決去陂

   水其地肥美省隄防費而無水憂遂奏罷之後歳旱民失其利童謠曰壞陂誰翟子畏飯我豆食羹

   芋魁反乎覆陂當復誰云者兩黄鵠後漢書安帝永初三年詔以鴻池陂假與貧民又鄧展爲汝南

   太守修復鴻郄陂田數千頃起塘四百餘里汝土以饒水經注鴻郄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左結

  鴻陂下合慎水元和志鴻郄陂在汝南縣東十里宋秦觀曰鴻池陂非特灌溉之利菱芡魚蒲之饒

  實一郡瀦水處也陂既廢水無歸宿汝水散漫為害高黄陂在汝陽縣南六十里宋史孟珙

  傳珙追金兵至高黃陂石塘陂在正陽縣西北二十里後漢永平五年汝南太守鮑昱甃

  石堰水灌田四百頃今湮金史地理志真陽有石塘陂青陂在新蔡縣西南接息縣界久廢

  史記陳勝將吕臣與當陽軍黥布擊秦軍破之青陂水經注青陂水上承慎陽縣之慎水於上慎陂

  又東為綢陂又東結為牆陂又東為壁陂又東為葛陂陂東對大吕亭又東分為二水一水南入淮

  一水東南逕白亭北又束逕吳城南又東北逕壺邱東而北流入於汝金石錄漢靈帝建寕三年新

  蔡長河南緱氏李言上請修復青陂奏可功成於陂塘南樹碑碑稱青陂在縣坤地源起桐柏淮川

  别流入於潺湲逕新蔡牆陂衍入襃信界灌田五百餘頃葛陂在新蔡縣北七十里後漢書靈

  中平五年校尉鮑鴻攻黄巾於葛陂晉書石勒掠豫州諸郡臨江而還屯於葛陂水經注澺水左

   迤為葛陂陂方數十里水物含靈多所包育元和志周迴三十里在平輿縣東北四十里費長房投

   杖成龍處 按明統志葛陂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據後漢書注葛陂在新蔡縣西北以今地形考之

   當在新蔡之北項城之南不應在汝陽之西南疑明志誤二十四陂寰宇記二十四陂在

   西平縣界並魏典農都尉鄧艾所置也杜溝在上蔡縣東舊有溝五皆漢杜詩所浚東流入

   澺水縣志蔡地西亢而東卑五溝浚民始無泛溢之患故蹟猶存蔡溝在上蔡縣東南三十

   里一水流衍貫洪河而東入潁世傳龜行之蹟成溝所謂白龜浮於蔡河是也上渠溝

   平縣西南三十五里源出嵖岈山東流合楊奉溝入沙河又五里溝在縣西十里五龍溝仕縣西南

   三十五里三道溝在縣南三里紫花澗在遂平縣西南四十里源確山縣境經馬鞍山北

   流入沙河龍陂港在正陽縣東六十里源出遂平縣洪山流入縣境合清水港入於淮縣志

   元和十三年以蔡州牧地為龍陂監益因此港而名清水港在正陽縣南四十里源出

   確山縣橫山通板橋河又白水港在縣西南三十里源出確山縣張家堰俱東南流入淮柴潭

   在汝陽縣南三里金史天興三年冊柴潭神爲䕶國靈應王宋史紹定六年孟珙與元人共攻蔡州

   珙進逼柴潭立柵潭上遂奪柴潭樓蔡州恃潭爲固外即汝河潭高於河五六丈珙鑿潭隄決入汝

   水潭涸實以新葦𫎇古亦決練江於是西軍皆濟蔡州旋拔龍潭有二一在上蔡縣西流繞

   縣城之北一在羅山縣東五里上有龍王廟黑龍潭在信陽州西賢首山麓與溮河通旁

   有釣魚臺周家泊在西平縣北三十五里亦名周家陂縣北諸水多匯於此東流爲洪河明

   嘉靖初爲汝水所淤俱變爲良田栗渚在汝陽縣西北汝水之灣亦名栗園水經注灣中有

   地數頃上有栗園歲貢三百石以充夭府水渚即栗洲也林中有栗堂射墩甚間敞平南王肅起髙

   臺層樓下際水湄降眺栗渚左右列榭四周參差競峙寰宇記灣中有地數頃爲栗園今謂之栗川

   其旁有溪曰錦繡溪㠗崍塘在遂平縣西五十里源出嵖岈山東流入汝河西陽池

   在府治内宋劉敞詩獨有西陽池可為賞心具即此鵞鶩池在汝陽縣北二里汝水之曲一

   名懸瓠池俗呼鵞鴨池唐書李愬入蔡州夜半至⿰夸𤓰 -- 瓠池旁皆鵞鶩池愬令擊之以亂軍聲即此

   蓮華池在西平縣城東八里有蓮花數畝昔為遊觀勝地五龍池在西平縣西南

   三十里遇旱禱雨於此又白龍池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閼泥河之源也 按晉太康地記西平有龍

   淵水淬刀劒特堅利故劒有龍泉之名或即此也黑龍池在羅山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淵

   深莫測投以石鞫然有聲又有白龍池相去三十里池上常有白氣蓋龍所潛也北泉確

   山縣西北十里樂秀二山之間泉水湧作蓮花狀宋曹庠魏著夏侯冲賀填嘗隱於此又中泉在縣

   西十里中泉山南泉在縣西十五里南泉山大乘寺泉在羅山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引

   流灌田其利甚溥扳倒井在信陽州南二十里井水欹出雙井在信陽州北二十里

   明統志二井相去十步而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