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二百十至二百十二

卷二百六至二百九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二百十至二百十二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二百十三至二百十五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7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77.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7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77.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7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77.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7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77.djvu/5

南陽府表                

                    

大清一統志

 南陽府在河南省治西南六百一十里東西距五百八十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東至汝寕府遂

  平縣界二百六十里西至湖北鄖陽府鄖縣界三百二十里南至湖北襄陽府襄陽縣界一百七十

  里北至汝州魯山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南至汝寕府信陽州界三百八十里西南至湖北襄陽府均

  州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許州襄城縣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陜西商州商南縣界四百二十里自

  府治至 京師二千一百四十五里

 ︹分野︺天文柳星張分野鶉火之次兼角亢氏分野壽

  星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豫州之域春秋為申鄧二國地文獻通考

  申在南陽宛縣鄧在南陽新野戰國分屬楚韓秦始置南陽郡

  秦本紀昭襄王三十五年初置南陽郡注今鄧州也通鑑注秦置南陽以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

  漢因之郡治宛三國魏置荆州晉書地理志南陽襄陽南鄉屬魏而

  荆州之名南北雙立晉爲南陽國南北朝宋仍曰南陽郡南

  齊因之後魏屬荆州州治府西南境穰縣隋開皇初郡廢大

  業初屬南陽郡時復置南陽郡移治穰縣武德三年改置宛

  州貞觀八年州廢屬鄧州時東境置唐州五代宋皆因之

  金未於南陽縣置申州與鄧州俱屬南京路元至

  元八年升爲南陽府屬河南江北行省明屬河南

  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河南省領州二縣十一

  南陽縣附郭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唐縣界五十里西至鎮平縣界三十

  里南至新野縣界七十里北至南召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唐縣界三十里西南至鄧州界四十里東

  北至𥙿州界七十里西北至河南府嵩縣界一百六十里周初申國春秋楚宛邑漢置宛縣為南陽

  郡治三國魏及晉因之後魏分置上陌縣周省宛縣入上陌改曰上宛隋開皇初改南陽縣屬鄧州

  大業初屬南陽郡唐武徳三年置宛州貞觀八年州廢縣仍屬鄧州五代及宋因之金末置申州於

  此元明俱為南陽府治 本朝因之南召縣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五里

  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裕州界三十五里西至内鄉縣界二百二十里南至南陽縣界五十里北至

  魯山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南陽縣界一十五里西南至鎮平縣界二百里東北至魯山縣界九十

  里西北至嵩縣界一百九十里本漢西鄂雉縣地明初置巡檢司成化十二年置南召縣 本朝順

  治十七年省入南陽縣雍正十二年復置屬南陽府唐縣在府東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二

   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泌陽縣界七十里西至南陽縣界五十里南至湖北襄陽府棗陽縣

   界八十里北至𥙿州界八十里東南至桐栢縣界四十里西南至新野縣界六十五里東北至泌陽

   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南陽縣界一百二十里本漢棘陽縣地後魏分置襄城郡上馬縣隋郡廢屬

   舂陵郡唐武德四年屬湖州貞觀元年廢開元十六年復置上馬縣天寶元年改曰泌陽屬唐州天

   祐三年自比陽移唐州來治改曰泌州五代後唐復曰唐州晉又曰泌州漢復曰唐州宋曰唐州淮

   安郡屬京西南路金曰唐州屬南京路元屬南陽府明初省縣入州後廢州為唐縣屬南陽府 本

   朝因泌陽縣在府東二百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汝寕府確

   山縣界一百里西至唐縣界三十里南至桐柏縣界三十里北至舞陽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桐

   柏縣界七十里西南至唐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汝寕府遂平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𥙿州界一百

   一十里漢置比陽縣屬南陽郡後漢晉因之宋屬廣平郡齊因之後魏太和中於縣置東荆州西魏

   改州為淮州隋開皇初又改顯州大業初改為淮安郡唐武德四年復曰顯州置總管府貞觀元年

   府罷九年改曰唐州天寶初曰淮安郡乾元初復曰唐州屬山南東道天祐三年徙州治泌陽以比

   陽為屬縣五代宋金因之元至元三年省入州治泌陽縣明初省泌陽縣入州洪武十四年改置泌

   陽縣於故比陽縣屬南陽府 本朝因之桐柏縣在府東南三百里東西距二百三十里南

   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汝寕府信陽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唐縣界一百十里南至湖北德安府隨

   州界二十里北至泌陽縣界一百里東南至隨州界二百八十里西南至襄陽府棗陽縣界二百七

   十里東北至汝寕府西平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唐縣界一百四十里漢置平氏復陽二縣屬南

   陽郡後漢因之晉省復陽以平氏屬義陽郡宋省梁置淮安縣又置華州及上川郡西魏初改州曰

   淮州廢帝三年又改純州尋廢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桐柏大業初屬淮安郡唐武德初於縣置純

   貞觀元年州廢縣屬唐州五代及宋金因之元至元三年廢明成化十二年復置屬南陽府 本

   朝因鎮平縣在府西七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南陽縣界四十里西

   至内鄉縣界五十里南至鄧州界五十里北至南陽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新野縣界四十里西南至

   淅川縣界九十里東北至南召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内郷縣界九十里漢置涅陽縣屬南陽郡

   後漢晉以後因之隋開皇初改曰淉陽大業初仍屬南陽郡唐武德初屬鄧州貞觀元年省入穰縣

   金末始置鎮平縣屬申州元屬南陽府明洪武十年省入南陽縣十三年復置仍屬南陽府 本朝

   鄧州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新野縣界

   五十五里西至淅川縣界一百里南至湖北襄陽府襄陽縣界九十里北至鎮平縣界五十里東南

   至新野縣界五十里西南至襄陽府光化縣界六十里東北至南陽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内鄉縣界

   九十里春秋鄧國地戰國秦穰邑漢置穰縣屬南陽郡後漢因之晉初屬義陽郡後改屬新野郡宋

   齊因之後魏太和中移置荆州於此隋開皇初改曰鄧州大業初改南陽郡唐武德二年仍曰鄧州

  三年置總管府四年府廢天寶初復曰南陽郡乾元初仍曰鄧州屬山南道五代梁置宣化軍節度

  唐改威勝軍周改武勝軍宋亦曰鄧州南陽郡武勝軍節度屬京西南路金曰鄧州武勝軍節度屬

  南京路元為鄧州屬南陽府明洪武初省穰縣入州仍屬南陽府 本朝因之淅川縣

  西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鄧州界几十里西至湖北鄖陽府鄖

  縣界三十五里南至湖北襄陽府均州界六十里北至内鄉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襄陽府光化

  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鄖縣界一百九十里東北至内郷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陜西商州商

  南縣界三百里本漢析縣地後魏始置淅川縣屬淅川郡後周省入中鄉唐武徳初復置淅州領淅

  川縣貞觀八年州縣皆省入内鄉五代梁置淅川縣宋屬鄧州金因之元初復并入内鄉明成化八

  年仍分内鄉置淅川縣屬鄧州 本朝屬南陽府新野縣在府東南五十里東西距五十

  五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唐縣界四十里西至鄧州界十五里南至湖北襄陽府襄陽縣界五十里

  北至南陽縣界四十里東南至襄陽府棗陽縣界四十里西南至襄陽府光化縣界五十里東北至

  泌陽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鎮平縣界四十里漢置新野縣屬南陽郡後漢因之晉初為義陽郡治後

  改置新野郡宋齊及後魏因之後周郡廢改縣曰棘陽隋開皇初復曰新野大業初仍屬南陽郡唐

  武德四年於縣置新州旋廢縣屬鄧州乾元後省入穰縣宋金為新野鎮元復置縣屬鄧州明因之

   本朝屬南陽府内鄉縣在府西一百九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四百八十里東至

  鎮平縣界四十里西至淅川縣四十里南至鄧州界三十里北至河南府盧氏縣界四百五十里東

  南至新野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浙川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南陽縣界二百里西北至陜西

  商州商南縣治五百里春秋楚析邑漢置析縣屬宏農郡後漢改屬南陽郡晉屬順陽郡劉宋省魏

  置西析陽縣為析陽郡治西魏改内鄉後周改中鄉隋避諱復曰内鄉大業初屬析陽郡唐武德二

  年改置析州於此貞觀八年州廢縣屬鄧州五代及宋金元明因之 本朝屬南陽府裕州

  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舞陽縣界六十里西至魯山

  縣界八十里南至唐縣界七十里北至葉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泌陽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南陽

  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葉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南召縣六十里春秋楚方城地秦置陽城縣漢改

  堵陽縣屬南陽郡後漢因之晉屬南陽國劉宋改為赭陽後魏改置方城縣屬襄城郡西魏為襄邑

  郡治隋開皇初郡廢縣屬淯州大業初屬清陽郡唐武德初於縣置北灃州貞觀八年改曰魯州九

  年州廢縣屬唐州五代因之宋慶厯四年省入南元豐元年復置仍屬唐州金泰和八年始置𥙿

  州屬南京路元屬南陽府明洪武初省方城縣入州仍屬南陽府 本朝因之舞陽縣

  東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汝寕府西平縣界四十五里西至葉

  縣界二十里南至泌陽縣界八十里北至許州郾城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汝寕府遂平縣界七十五

  里西南至裕州界四十里東北至許州襄城縣界七十里西北至葉縣界一十里戰國魏舞陽邑漢

   置武陽定陵二縣屬潁川郡後漢因之晉屬襄城郡劉宋省魏皇興初改定陵置北舞陽縣永安中

   置定陵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北舞大業初屬潁川郡唐初屬道州貞觀𥘉廢開元四年復置舞

   陽縣屬仙州二十六年改屬許州五代因之宋屬潁昌府金泰和八年改屬裕州元至元三年首入

   葉縣後復置仍屬裕州明因之 本朝屬南陽府葉縣在府北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七十五

   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舞陽縣界五十里西至汝州魯山縣界二十五里南至𥙿州界六十里北至

   許州襄城縣界三十里東南至舞陽縣界七十里西南至鄧州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許州襄城縣

   界三十里西北至汝州寶豐縣界十八里春秋楚葉邑漢置葉縣屬南陽郡後漢因之晉屬襄城郡

   劉宋大明元年省魏復置北齊移襄州來治後周州廢置南襄城郡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縣屬潁

   川郡唐武徳四年於縣置葉州五年州廢縣屬北灃州貞觀中屬許州開元四年置仙州二十六年

   州廢縣屬汝州大厯四年復置仙州五年又廢縣仍屬汝州五代及宋因之金泰和八年改屬裕州

  元明因之 本朝屬南陽府

 ︹形勢︺西通武關鄖關東南受漢江淮宛亦一都會也

  武關瞰其西桐柏揭其東疏滄浪而爲隍廓方

  城而爲墉湯谷湧其後淯水盪其胸推淮引湍三

  方是通張衡南都賦北連中原東通呉會西接巴蜀南

  控蠻越宋熊剛大義鄧爲襄漢樊籬南陽又爲鄧州樊

  籬古形勝之國虞允文奏議

 ︹風俗︺政尚忠樸有先王遺風南陽好商賈召父富

  以本業被召杜韓黃之化易商賈爲本業轉爭

  訟爲篤厚俗有武斷之風人勤農桑之務方輿勝覽

  惇樸尚農俗以殷富

 ︹城池︺南陽府城周六里有奇門四池廣一丈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修乾

  隆七年重修南陽縣附郭南召縣城周二里門四池廣二丈明成化中建 本朝雍正十

  二年重築乾隆十年修二十八年重修唐縣城周六里門四池廣二丈明洪武三年建正

  徳十二年重建嘉靖中增築 本朝順治九年康熙二十五年雍正八年乾隆十年十八年二十

  三年二十八年重修泌陽縣城周五里門四池廣一丈立尺成化五年建正徳六年崇

  禎十四年増建 本朝順治六年修康熙二十四年五十四年乾隆十八年二十七年重修

  柏縣城周四里門四池廣一丈五尺明成化十三年建嘉靖中重建 本朝順治康熙中修

  乾隆二十七年重修鎮平縣城周五里有奇門四池廣一丈五尺明正徳九年建 本朝

  康𤋮二十七年修乾隆十八年重修鄧州城内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池廣一丈五尺外城周

  十五里有奇門五池廣六丈引刁河水注之明㓋武二年建嘉靖三十二年三十五年復營葺外城

  萬厯中増濬外城河崇禎七年十年重建 本朝順治三年増治内城康𤋮三十年修乾隆十年

  淅川縣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池廣一丈明成化中及正德十二年屢加增築萬厯五

  年濬濠加深 本朝順治三年修乾隆十年重修新野縣城周四里門四池廣二丈五

  尺明天順五年正德六年增高嘉靖四年濬濠 本朝康𤋮二十五年修乾隆八年二十八年重

  内鄉縣城周八里門四池廣一丈二尺明正徳六年甃甎萬厯二十七年增築 本

  順治二年修乾隆十二年重修𥙿州城周九里門四池廣二丈洪武三年建正徳六

  年修 本朝順治十二年修康熙二十六年雍正十二年重修舞陽縣城周八里門四池

  廣二丈外築䕶城隄廣一丈明成化十九年建正德隆慶中重建 本朝康𤋮二十八年修雍正三

  乾隆六年十八年重修葉縣城周六里門三池廣十丈引昆水注其中明正德六年

  増築嘉靖三年濬池隆慶萬厯中重建 本朝順治十二年修康熙 十九年雍正二年乾隆十四

  年二十九年重修

 ︹學校︺南陽府學在府東門外明永樂七年建 本順治十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

  陽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九年因元舊址建 本順治九年修康𤋮六年二十年雍正四

  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南召縣學在縣治西北隅子城内明成化十二年建正徳十六

  年重建 本朝雍正四年修乾隆七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唐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

  三年建 本朝順治十二年修康𤋮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泌陽縣學在縣治西

  洪武十四年因元舊址建 本朝順治十三年修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

  柏縣學在縣治南明成化中建 本朝順治十一年修康熙十二年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

  鎮平縣學在縣治東元至元初建在縣治西北明萬厯中遷建 本朝順治八年

  康熙二十三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鄧州學在州冶西南明洪武五年因金舊址重建

  萬厯八年遷於内城 本朝順治十四年修康𤋮三十三年乾隆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淅川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成化中建萬厯二十二年重建 本朝順治十三年修康熙二

  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新野縣學在縣治東明㓋武六年徙建 本朝康𤋮二十

  八年修乾隆九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内鄉縣學在縣治東南元大德八年建明洪武

  七年重建 本朝順治十五年修康𤋮二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裕州學在州治西

  洪武三年建 本朝順治十五年修康熙二十八年雍正二年乾隆二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舞陽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五年因宋舊址建 本朝順治四年康熙三十年重修

  入學額數十五名葉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三年因金舊址建 本朝順治十三年

  康熙二十九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南陽書院在南陽縣東舊為南汝道駐節之所

   本朝康𤋮三十年改建書院諸葛書院在南陽縣西南臥龍岡至大二年勅建 本

  朝康𤋮三十年修臨湍書院在鄧州西關舊在州東南名韓文公書院明嘉靖閒始建

  於此改今名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修乾隆十八年重修白水書院在新野縣北 本朝

  康𤋮三十年因明舊址重建

 ︹户口︺原額人丁三十七萬七千四百七十八今滋生男婦大小三百三十一萬六千八百七十七名

  口計四十七萬七千五百五十四户

 ︹田賦︺田地十四萬九千二十四頃七十二畝額徵地丁雜項銀二十九萬八千九百二十三兩七錢

  

 ︹山川︺紫山在南陽縣西北二十五里一名紫靈山水經注宛縣有紫山山東有一水東西十五

  里南北二百步湛然中滿無所通會冬夏常温磨山在南陽縣西北四十里石可為磨磑故名

  蘘山在南陽縣北二十五里一名黄山昔居民患蠱遇神女於此教食蘘荷得解因名相近有

  北筮精山在南陽縣北後漢書朱儁傳孫夏屯宛中儁急攻之夏走追至西鄂精山破之

  元和志精山在南陽縣西北二十七里蒲山在南陽縣東北四十里自紫山迤邐東行岡巒

  陡起逆折而北横亙數里豫山在南陽縣東北十五里孤峯峭立下有三十六陂漢召信臣東

  漢杜詩晉杜預作陂漑田民𬒳其利遺址猶存水經注淯水南逕豫山東山上有神廟俗名之為獨

  豐山在南陽縣東北三十里山海經豐山有獸焉其狀如蝯名曰雍和神耕父處之常遊

  清泠之淵出入有光有九鐘焉是知霜鳴注清泠水在西鄂縣山上神來時水赤有光耀今有屋祠

  之霜降則鐘鳴故言之也元和志豐山在向城縣南三十二里百重山在南召縣南七十五

  里亦名百里山山巒重複幾及百里其最著曰鹿鳴武陽亂石柘禽鯉魚五山皆高峻深險乃三鴉

  之第一鴉也通典方城有百重山雉衡山在南召縣南本名衡山漢書地理志南陽郡有

   雉衡山醴水所出水經注醴口水岀南陽雉山亦云導源雉衡山即山海經云衡山是也馬融廣成

   頌曰面㩝衡陰指謂是山在雉縣界故世謂雉衡山礬山在南召縣南產礬石燕尾山

   在南召縣西南對形如燕尾又縣境西有香鑪山張屠山金斗山挂鼓山鉢盂山西南有壺山板山

   西北有伏牛山望山在南召縣西南二十里相傳光武登此山以望南陽因名丹霞山

   在南召縣西北三十里三鴉路中一名留山上有棲霞寺後一峯巉巖千仞左右兩峯夾立旁近諸

   峯朝拱金末武善自三峯敗走南陽收潰兵屯留山即此地 武善舊作武仙今改正鹿鳴

   山在南召縣北三十里孤山在唐縣東南五十里平地介立為縣境諸山之右臂又葉縣西

   南六十里亦有孤石羊山在唐縣東南七十里山多白石如羊相近有龜山尖山香鑪山

   石柱山在唐縣東南八十里山上兩石屹立如柱柱有鐵環相傳大禹導淮繫舟於此

   武山在唐縣東南九十里層峯疊嶂其中坦平相傳漢馬武屯兵於此上有劒臺峽白玉

  山在唐縣南五十里一名髪山上有卓錫泉午峯山在唐縣南五十里當縣之午五峯並

  花山在唐縣南六十里山上有彩石輝映望之如花因名花山坡五代晉天福六年安從

  進攻唐州不克退至花山即此通鑑注花山在湖陽北大王山在唐縣南六十里昻藏獨

  上為縣治之中峯蓼山在唐縣南九十里去湖陽城二里古蓼國以此名山上有蓼王廟唐

  書地理志淮安郡湖陽有蓼山唐子山在唐縣南百里唐因以名州山麓西南有唐子亭即

  唐子鄉也王莽末劉縯起兵自新野進屠唐子鄉殺湖陽尉葢在此相近有紫玉山頂有龍潭二旱

  禱輒獅子山在唐縣南百里下有獅子崖崖麓黃石大小布地皆八楞如人磨𤥨者俗

  名繡毬石雙鳳山在唐縣西北二里兩峯並峙其狀如鳯又縣西八里有鳳凰山富春

  山在唐縣西北七十里首入唐河突起高阜西南一帶山峯參錯延亙百里内有紫金崖洞口常

  岀雲霧又内鄉縣南十五里亦有富春山下臨七里河萬子山在泌陽縣東四十里羣峯

   峻起山多蘭蕙相近有鍋石山駱駝山黑石山銅山在泌陽縣東六十里大胡之攴山舊産銅

   俗傳鄧通鼓鑄其下下有鄧荘村其東為小銅山去縣七十五里産蒼术黃精天橋嶺山

   在泌陽縣東六十里峯巒奇秀仰觀天橋人罕能到牛心石山在泌陽縣東六十里高數

   十丈上平坦容百餘人截軍山在泌陽縣東八十里高險如城對峙為棋盤山上有石棋

   祝家衡山在泌陽縣東南七十里又有石碑石婆諸山羣峯列峙翠秀插天

   石山在泌陽縣南三十里蔡水出焉俗稱盤古山水經注蔡水出南盤石山故亦曰磐石川

   慈邱山在泌陽縣西北五十里隋因置慈邱縣水經注作茈邱山古名重邱史記秦㑹韓魏

   齊兵伐楚敗其兵於重邱元和志慈邱山在慈邱縣西五十里今俗呼為三山扶予山

   陽縣西北七十里潕水所出水經注山海經曰朝歌之山無水出焉東流於滎經書扶予者其山之

   異名華山在泌陽縣西北七十里山後即馬仁陂羅漢山在泌陽縣西北九十

  里徑險仄惟攀蘿可上虎頭腦山在泌陽縣北五十里特出諸峯為縣之王山又虎頭

  山在縣東北九十里水經注謂之奥山奥水所出也玲瓏山在泌陽縣北九十里石洞空虚

  曲折相通名玲瓏同其下象河山焉相近有光石腦山一名覆甌山中陽山在泌陽縣東北

  五十里接舞陽縣界 名中陰山又名上界山瀙水出焉漢書地理志南陽郡舞陰有中陰山水經

  注郭景純曰瀙水出葴山許慎云出中陽山皆山之殊目也 按寰宇記謂中陽山即慈邱山誤

  雙山在泌陽縣東北五十里兩峯並峙大胡山在必陽縣東北七十里其下春水河

  出焉一曰大狐山亦名壺山上平衍有池泉中有古風洞後漢書樊英傳隱於壺山之陽注山在今

  鄧州新城縣北水經注大胡山在沘陽東北三十餘里廣員五六十里張衡賦南都所謂天封大胡

  者也元和志大胡山在慈邱縣東南沘水所岀按文𨕖注天封大狐皆山名通志天封山一名大

  胡則是本一山也大復山在桐柏縣東三十里桐柏山之支峯後漢書郡國志南陽郡平

  氏桐柏大復山淮水出盛宏之荆州記桐柏淮源湧發其中潛流三十里東出大復山南蕭德言括

  地志大復山南有淮源廟桐柏山在桐柏縣西南三十里東南接湖廣德安府隨州界西接

  襄陽府棗陽縣界上有王女臥龍紫霄翠微蓮花諸峯淮水出焉書禹貞導淮自桐柏傳桐柏山在

  南陽之東漢書地理志南陽郡平氏桐柏山在東南元和志桐柏山在桐柏縣西南九十里禹貢錐

  指大復胎簪皆其支峯禹貢則總謂之桐柏也琵琶山在桐柏縣西一里又有牡丹山在縣

  西北六十里産牡丹胎簪山在桐柏縣西三十里禹貢疏胎簪葢桐柏山之旁小山也水經

  注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寰宇記山在縣西北三十里黒石山

  柏縣北五里山石延亙數里無樹其色純黑故名圍山在桐柏縣北四十里接泌陽縣界四

  圍皆山舊出銀礦高老山在桐柏縣東北一百里亦名栲栳山一名高樂山峯巒峻起高

  出羣山相連者有石門山兩山對峙如門下有小嶺横亙若限大木山在桐柏縣東北一百

  里接汝寕府信陽州界大木水出焉水經注即晉將軍祖逖自陳留將家避難所居也元和志在縣

  東北五十五里山上有池時人號天目寰宇記大木山俗名天目山遮山在鎮平縣東三十里

  巒岫岧嶤澗谷深阻遮隔前後亙十餘里甕山在鎮平縣西北三十里上有石穴如甕又五里

  為金冢騎立山在鎮平縣西北九十里山勢昻聳狀如立騎本名岐棘山音訛耳其上有

  五峯並峙曰聖朶禪庵朶摩雲朶嬌女朶啞女朶一名五朶山金天興元年思烈承制授洪鄂三合

  五朶山一帶行元帥府事即此又有龍湫三穴謂之上中下三潭即照河之源也其陽有悔來坡極

  峻險 洪鄂三合舊作黄摑三合今改杏花山在鎮平縣北十里其地宜杏故名下有小

  龍潭溢流入涅水析隈山在鄧州南七十里名勝志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秦人過析隈因

  記其地而名山紫金山在鄧州城西南隅岡阜崛起城據其上因山為墉禹山

  州西南六十里上有禹廟下有龍潭又西十里為上禹山亦有禹廟其南為泉池平地湧泉漑田數

  湯山在鄧州西南七十里有東西兩峯對峙東峯有成湯廟下有温泉其東南有河池與

  温泉相接九域志穰縣有五壟山今湮洞兒山在鄧州西南百里俗名杏兒山連亙數十

  里巖洞甚多下有一堵泉又峭山在州西六十里以高聳得名覆釜山在鄧州西北八十里

  跨内鄉縣境以形似名俗呼為吐霧山山右有五龍泉魏書地形志南陽郡新城有覆釜山

  青山在鄧州西北九十里山多松竹四時常青西北即内鄉縣界𨫼峯山在鄧州西

  北山左有濟漯泉北為界山下有雅祖洞白崖山在鄧州西北唐朱林所云北有白崖聯絡

  者也自山而西羣山連亙以達於武關又赤石山亦在州西北朝水出焉岵山在淅川縣東二

  十里山頂有泉容升水恆取不竭唐書地理志鄧州内郷有岵山宋史孟珙傳紹定六年金將武善

  上岵山之絶頂窺視珙設伏破之馬蹬山在淅川縣東三十里與内鄉縣接界宋史孟珙

  傳金將武善為宋軍所撓退屯馬蹬山雷山在淅川縣東南二十里下臨丹水太白

  山在淅川縣東南八十里峯巒高峻下臨丹水相近有玉照山北有石壁高仞許截然如削其色

  青瑩其下溜水漣漪石杯山在淅川縣南一峯雄壯上有隋石杯太子廟象山

  川縣南二十里旁有大也數畝深十丈許相近為火焰山山勢壁立崖色丹黄如火焰四峯

  山在淅川縣南四十里其峯四出屹然如削又鷹子山亦在縣南境蕭齊永元初陳顯達攻魏引

  兵渡均水西據鷹子山泰山在淅川縣南六十里半入湖廣均州界龍山在淅川縣

  西二十里狀如遊龍偃伏於淅江之香相近有王子山又三十里為淩老山五峯上峙屹若天際

  岝㟯山在淅川縣西百里峯巒峭拔㓊穴玲瓏丹崖山在淅川縣西北九十里水

  經注丹水南有丹崖山山悉赬壁霞舉若紅雲秀天簧鎖里山在淅川縣西北九十里二

  山對峙其東南有鎖里洞簧里洞獨阜山在淅川縣西北九十里四面無麓兩峯拱峙淇

  河中相去四里俗以雌雄呼之蔓荆山在新野縣北四十里白河滸積沙高數丈峯巒如堆

  雪多產蔓荆又有小蔓荆山在縣西四里靈山在内鄉縣南二十里一名雲山南接鄧州界又

  有馬户山在縣南二十里名勝志山有穴昔有神馬出焉石勒時立黄攀神祠於上孤峯山

  在内鄉縣西南十里一峯特峙高矗天表高前山在内鄉縣西南十里頂有池甚清冷亦名

  天池山山海經翼望山東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臺之漿也臺子

  山在内鄉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一峯平起若臺或譌為太子山其南又有南山深僻多溪澗人跡

  罕到有白龍黄龍五龍等泉南接湖廣光化縣界石堂山在内鄉縣西五十里山㓊若堂

  又名靈堂墨山在内郷縣西北五十里一名石墨山水經注黃水北有墨山山石悉黑繢綵奮

  發黝焉若墨故謂之墨山隋書地理志淅陽郡南鄉有石墨山霄山在内鄉縣西北百里亦名

  蕭山刁水出焉又西北百五十里有花山毎春花如列錦夕陽山在内鄉縣北六十里竹木

  蓊鬱其陽有蚌湖潭廣四十步冬夏不涸秋林夏館山在内鄉縣北一百五十里泉石

  甚勝湍水出焉元和志翼望山在臨湍縣西北二百里即此老君山在内鄉縣北三百里

  突嶠懸崖隱見雲表相近有擂鼓山馬山在内鄉縣東北五十里有曡嶂懸崖下臨黙河其相

  接者為金斗山舊設巡司聖朶山在内郷縣東北八十里壁立霄漢形如筆架為一縣之勝

  大乘山在裕州東南四十里嶙峋聳翠對峙者為小乘山平頂山有二一在𥙿州

  西北三十五里其側有龍潭旱禱多應一在葉縣北三十里接汝州郟縣界西麓有風水二洞

  山在裕州西北六十里趙水出焉又北有小酈山即今駐鶴山故此山亦謂老酈山七峯

  山在𥙿州北三十里上有七峯列峙下有暖泉三時俱凉至冬則温潘河出焉下有滑石洞產滑

  石魏書地形志方城縣有七石山即此相近有當陽山泉白山在裕州北五十里與七峯

  對峙絶頂有泉下流如布又寶泉山在州北六十里上有甘泉民資灌漑黄石山在裕州東

  北五十里聳然高出諸山一名小武當山下有青龍潭西有白虎峯南有火精嶺北有真龜洞其西

   有牛心山賈河出焉瞻山在舞陽縣東南十八里出城即見故名牛腦山在舞陽縣

   東南七十里即伏牛山九域志舞陽縣有㐲牛山蘇家寨山在舞陽縣南七十里高千

   餘丈壁立險絶舊有蘇氏避兵於此其相屬諸山曰百藥山虎頭崖九頭崖白石崖蠻王嶺馬鱉嶺

   走馬嶺千人嶼鎗鋒垜鷄窩龍窩地皆奇勝 按舊志泌陽縣東北二十里亦有蘇家寨山與此接

   界即一山也十八盤山在舞陽縣南八十里周迴十八盤馬鞍山在舞陽縣

   西南四十里九域志舞陽縣有馬鞍山高陵山在舞陽縣北定陵城西漢書地理志高陵

   山汝水出於東山在葉縣東南六十里亦作于東水經注潕水逕於東山西方城山

   在葉縣南四十里跨𥙿州境後魏因置方城縣左傳僖公四年楚屈完對齊侯曰楚國方城以為城

   注方城山在葉縣南水經注潕水東北逕方城郡國志曰葉縣有方城郭仲產曰苦菜于東之間有

   小城名方城苦菜即黃城也及於東通為方城矣世謂之方城山元和志在方城縣東北五十里

  豹子山在葉縣南六十里勢極險阻其西有雲夢山西唐山在葉縣西南六十里

  一曰唐山又名青山後漢書高鳳傳鳯受業於西唐山中注山在今唐州湖陽縣西北水經注昆水

  出魯陽唐山又醴水東流厯唐山下即鳯隱處通志石門山在葉縣西南其西有青山昆水所出即

  西唐山也 按通典以湖陽縣唐子山為西唐山誤北渡山在葉縣西北十八里產美石

  黄城山在葉縣北十里俗名花山與方城山相連水經注南陽葉方城邑西有黃城山是長

  沮桀溺耦耕之所有東流水則子路問津處唐書地理志臨汝郡葉有黄城山括地志在縣西南二

  十五河山在葉縣北十三里上有龍泉分水嶺在南召縣北水自嶺而下南北

  分流北流入於汝南流入於淯俗呼為分頭嶺亦曰魯陽關寰宇記在向城北七十里即三鴉之第

  二鴉也從此而北五十里為第三鴉入魯山縣界又𥙿州西北亦有分水嶺東接七峯西接厯山

  青衣嶺在泌陽縣東八十里上平廣有池不涸其西北去縣百里為父子嶺極峻險

  斯嶺在淅川縣北二十餘里秦晉之境往來攀陟故名臥龍岡在南陽縣西南七里

  起自嵩山之南綿互數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囘旋盤繞相傳諸葛草廬在焉望城岡

  縣東二里行者至此城郭了然又縣西南六里有馬營岡西二里有廟兒岡十里有沙岡北十五里

  有棗林岡東北七十里有長洋岡顯望岡在泌陽縣北元和志顯望岡在比陽縣西北六

  十里隋顯州以此名柘林岡在鄧州南七十里或云古柘林郡置此拜臺岡

  鄉縣西南一百十里丹水東岸上有望兵臺可以眺遠招撫岡在裕州東北二十里相傳

  光武曾駐此招撫降衆月兒巖在内鄉縣北一百二十里巖間白石方丈餘形如滿月三

  十里閒望若懸鑑故名大紅崖在桐柏縣北三十里險峻可以避兵滴玉崖

  平縣北三十五里崖頂有泉紅崖在鄧州西四十里山勢逶迤刁河環繞為一州之勝

  穴崖在淅川縣東三十里兩峯對峙如門亦名石門金武善置大砦於山上鮎魚崖

  在淅川縣西十里與王子山對峙亦金武善結砦處鐵牛隴在桐柏縣東上有鐵堆狀若伏

  圈子石在必陽縣東南七十里銅山東南水中内有四往散鴉坪在南召縣

  南十八里縣志羣鴉引光武至此得路俱散去故名子陵洞在南召縣西十五里石洞深𮟏

  莫測世傳嚴子陵曾寓此一名空山(⿱𥫗亷)-- 簾有二一在桐柏縣西南十餘里一在淅川縣東

  南白崖山北皆懸崖瀑布下垂如簾桃花洞在桐柏縣西三十里高丈餘深玉丈許

  石洞在淅川縣東南百里有二洞相連洞口大石壁立漢王洞在淅川縣西北百里

  洞極深𮟏栗河在南陽縣東南十里淯水支流自馬渡堰分流至新野縣界仍入於淯

  河源有二一出南陽縣西馬峙岼一出縣北曹峯山南流俱合為一經鎮平縣東名為三攔河又

  南流至新野縣界合湍水十二里河在南陽縣西十二里源出紫山東南流循魯家川南

  入淯水又西有江石河達北河俱流入淯水黃渠河在南陽縣北二十五里源岀紫山東

  流逕豫山之東其流漸大名雝兒河折而南入淯水又鐵河在縣北四十里源出三賢山南流白跳

  河在縣北五十里源出羅漢山東南流皆入淯水秋河在唐縣東南七十里自湖廣隨州北

  流入縣界西合三家河入沘水又老龍峽河在東南九十里自桐柏縣流經縣界西北入秋河

  水河在唐縣南三十五里源出縣之石柱山東北流入沘水又土橋河亦在縣南接清水支流

  入沘澗河在唐縣西五十里源出南陽縣周人陂南流至縣西南七十里入沘水又綿洋

  橋河在縣西南五十里南流會澗河入沘水老陽河在縣西南七十里湖陽故城西桐河在縣西北

  五十里皆入泚河毘河在唐縣東北三十里源出泌陽縣馬仁陂西南流至縣北入沘水又

  江河亦源出馬仁陂西南流經縣東南入灃水鄧荘河在泌陽縣東四十里源出桐山經鄧

  莊鎮西流入沘水又高邑河在縣東三十里高邑鎮西流入沘水又縣西四十里有牡丹河西北二

  十里有後河官荘鎮有官荘河北有春水河東北七十里有石河九十里白失鎮有党子河玲瓏山

  下有象可下流俱入沘水盧家寨河自桐柏縣西北流經唐縣南入沘水月河

  柏縣北發源必陽縣又岔河在縣東皆入淮鑼鼓河在鎮平縣西南五里中有石竅水觸

  沙溝河在鎮平縣西四十里源出騎立山聖朶峯南流入湍水桐子河

  州南六十里又有茱萸河亦名磚灘河在州西南八十里得子河在州西四十里俱流入淯水

  萸河在鄧州西南六十里源出禹山下折而東流沙嶼縈迴映帶左右人東入淯河擅鄧西林

  泉之曲河在鄧州西北三十里源出内郷縣靈山之南夫子崖亦召夫子崖水有大小二

  龍泉合流由州西北流至冠軍城曲河堰人湍河明嘉靖聞自曲河鋪南開渠三十里曰文渠導水

  西南流至紫金山北後仍由故渠達城下春夏漑田冬則引入城濠洪河在淅川縣西北一百

  二十里原出陜西商南縣商嶺東南流入浙水趙河源出裕州西北酈山之麓東南流經州南

  又西南流經唐縣北二十里圓潭南流入沘水又潘河源出當陽山流逕城東入趙河滔河

  在淅川縣西南自湖北鄖縣流入經縣西香鑪山下合丹水又湖河在縣西五里源岀黑馬黃龍二

  泉合流入丹水小澗河在新野縣西北十三里源自鄧州東南流入境會潦河入於淯

  河在内鄉縣東十里源岀馬山西南流入湍水又螺螄河在縣北關源出蓮花池青山河在縣東

  北五十里源岀聖朶山長城河在縣北二十里源出屈源崗南入湍水又縣北有小水河箕河孤

  河下流俱入湍水賈河在裕州東六十里源出牛心山東流入舞陽縣界入於𣹑水

  河在裕州北六十里源出七峯山東流入葉縣界注於灃水燒車河在葉縣南三十餘里

  水經注燒車水西出苦菜山東流側葉城南而下注醴水元和志燒車水在葉縣南二十四里以光

  武燒王尋等輜重於水濱故名石潭河在葉縣東北二十五里中有大石一作石塘河九域

  志葉縣有石塘河梅谿水在南陽縣西二十里水經注梅谿水岀宛縣北紫山南逕百里

  奚故宅又逕宛西吕城東又南逕杜行縣東土地墊下湍溪是注古人於安衆堨之令游水是瀦謂

  之安衆港又南謂之石橋水又謂之女谿之流而左注淯水隋書地理志菊潭有梅谿醴水

  源出南召縣雉衡山東流經葉縣南又東經舞陽縣北又東入許州郾城縣界水經注醴水導源雉

  衡山東流厯唐山下又東南與皋水合又東南逕唐城北南入城而西流出城又屈而東南流逕葉

  縣故城北又逕其城東與燒車水合又東逕葉公廟北又東與葉縣西陂水會又東注葉陂又東逕

  郾縣故城南左入汝洱水源出内鄉縣熊耳山東南流經南召縣西入於淯水漢書地理志熊

  耳之山出三水洱水其一焉東南至魯陽入於沔水經注洱水出宏農郡盧氏縣之熊耳山東南逕

  酈縣北又東南逕房陽城北又逕西鄂縣南又東南流注於淯水淯水自河南府嵩縣東南

  流入經南召縣西又東南流經南陽縣東分流爲二西一支南流經新野縣西合潦河湍水又南流

  合刁河又南流入湖北襄陽縣界東一支曰溧河南流至郭家灘合泌水又西南流入襄陽界還入

  淯又南流入漢俗謂之白河府境諸水悉㑹焉桑欽水經淯水岀宏農盧氏縣攻離山東南過南陽

   西鄂縣西北又東過宛縣南注淯水東流逕酈縣故城北又東南流雉縣之雉衡山東逕百章郭北

   又東魯陽關水注之又東南流逕博望縣西北故城東又東南逕西鄂故城東又南洱水注之又南

   逕預山東又西南逕史定伯碑南又西為爪里津又西南逕晉蜀郡太守鄧義山墓南又南逕宛城

   東又屈而逕其縣南又南梅溪水注之又南入淯陽縣逕小長安又西南逕其縣故城南又逕安樂

   郡北又南入新野縣又南與湍水會又南逕新野縣故城西又東與朝水合又東南與棘水合又東

   南逕士林東又南逕鄧塞東又逕鄾城東南入於沔明統志白河源岀嵩縣雙雞嶺魯陽關

   水在南召縣魯陽關南七里一名三雅水一名鴉河源出分水嶺下流一南入淯一東北出而入

   魯山縣界水經江魯陽關水出分水嶺南水自嶺南流北水從嶺北注其水南流逕魯陽關厯雉衡

   山西南逕皇后城西又西南逕雉縣故城南又屈而東南流注於淯赭水自裕州西南流逕唐

   縣西為黃水又西南流逕新野縣東為棘水又南流入於淯水經注赭水出𣗥陽縣北數源並發南

  流逕小赭鄉謂之小赭水東源方七八步騰湧若沸故世名之騰沸水南流逕於赭鄉謂之赭水堨

  以為陂水決南潰下注為灣灣分為二西為赭水東為榮源赭水參差流結兩湖故有東陂西陂之

  名二陂所導俱水枝分東南至會口入沘二湖流注合為黃水逕棘陽縣之黃淳聚又謂之黄淳水

  又南逕𣗥陽縣故城西是謂棘水又南逕新野縣厯黄郵聚謂之黃郵水後漢吳漢擊秦豐戰於黄

  郵水上是也自新野縣東而南流入於淯水謂之棘口 按赭水亦名堵水漢置堵陽縣以此名後

  更名赭陽元和志堵水在方城縣西去縣三十五里寰宇記堵水一名柘水皆即此水也沘水

  亦名泌水源出泌陽縣東銅山西南流經縣南又西南流經唐縣西北名曰唐河又西南流經新野

  縣東入於淯水吕氏春秋齊令章子與韓魏攻荆荆使唐蔑將兵應之夾沘而軍水經注沘水出沘

  陽東北大胡山東南流逕其縣南沘水又西澳水注之又西南厯長岡月城北又會馬仁陂水又南

  逕會口與赭水枝津合又南與灃水會又南趙灃二渠出焉又西南流謝水汢之又西南流逕新都

  縣故城西又西南與南長阪門二水合又西南流於淯水元和志比水在比陽縣南去縣二里明統

  志比水源出唐縣大胡山一名馬仁陂乃聚澤也漑田萬頃漢因此水置比陽縣蔡水

  陽縣南俗名田市河水經注沘陽故城南有蔡水岀南磐石山故亦曰磐石川西北流注於泚

  水在泌陽縣西北俗名凉河水經注澳水北岀茈邱山東流屈而南轉又南入於沘水舞水

  亦作潕水源出泌陽縣西北平地湧岀勢若飛舞東北流逕葉縣東南名千江河又東經舞陽縣南

  為三里河其南有舞泉流入焉又東會港河又東合滚河下流入汝寕府西平縣界山海經朝歌之

  山潕水出焉東流於滎水經㵲水出㵲隂縣西北扶予山注滎水上承赭水東流於潕陰縣北左會

  潕水之道潕水又東北河水注之又東北逕於東山西又東北厯舞陽縣故城南又東至西平舞陽

  縣志港河出馬鞍山東逕縣南八里名八里河滚河出蘇家寨山合流入舞水瀙水在泌陽縣

  東北源出中陽山東流逕象河關入汝寕府遂平縣界漢書地理志潕陰中陰山瀙水所岀東至上

  蔡入汝水經瀙水出潕陰縣工界山注山海經謂之視水也視宜爲瀙東與此水合又東北殺水入

  焉又東淪水注之又東合奥水口又東至呉房此水在泌陽縣東北水經注此水出潕陰縣旱

  山東北流入於瀙又淪水岀宣山南東流注瀙又奥水西出奥山東入於瀙淮水源出桐柏

  縣西三十里東流入汝寕府信陽州界漢書地理志桐柏山淮水所出東南至淮陵入海過郡四行

  三千四百二十里應劭風俗通南陽平氏縣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也水經注淮水與澧水

  同源俱導西流爲澧東流爲淮自潛流地下三十里許東出桐柏之大復山南謂之陽口水又東逕

  義陽縣石泉水注之又逕義陽縣故城南九渡水注之又東至平春舊志伏流數里湧三泉因浚爲

  井口淮井又六七里成河縣志淮井在縣西三十里 本朝乾隆五十年撫臣畢沅奉   命履

  勘淮源赴桐栢山至陽口地方乃淮伏流發見之所似非初源遂行至山頂大石盤陀廣十四畝石

  旁有潭圍徑丈許泉深尺餘汲之不竭其爲淮瀆真源無疑計自山頂至陽口上下三十餘里中閒

  井皁不一俱滙入陽口云澧水自桐柏縣西北流經唐縣南入沘水俗名三家河水經注澧水

  出自桐栢山與淮同源而别流西注故亦謂水為派水西北流逕平氏縣故城東北人西北合溲水

  又西逕沘水沘水自下亦通謂之為派水涅水源出鎮平縣騎立山之三潭東南流經鄧州東

  北至㴔灘入於湍水亦名照河水經注涅水出涅陽縣西北岐棘山東南逕涅陽縣故城西又東南

  逕安衆縣又東南流注於湍水舊志有嚴陵河亦出岐棘山東南流經鄧州東北為臼牛河又東入

  涅水又淇河在鎮平縣東十二里源出杏花山南流合東三里河入涅水又西三里河亦出杏花山

  又九曲河在縣西北八里皆流入涅水朝水自内鄉縣西南流經鄧州南人經新野縣西至

  縣南新店鋪入淯水水經注朝水出赤石山東南逕冠軍縣界地名沙渠又東南逕穰縣故城南又

  東南分為二水一水枝分東北為樊氏陂朝水又東逕朝陽縣故城北而東南注於淯水舊志謂之

  刁河在鄧州西南十五里 按刁河出内鄉縣霄山朝水出鄧州赤石山其發源本異而舊志謂刁

  河即朝水以音近而訛也俗又易刁為夕明河愈失其實矣白水在新野縣西南水經白水

  出朝陽縣西東流過其縣南又東至新野縣西東入於清隋書地理志南陽郡穰有白水湍水

  在内鄉縣北界山中南流經縣城東又東南流經鄧州北又東南流至新野縣西合淯水水經注湍

  水出宏農界翼望山東南流逕南酈縣故城東又南菊水注之入逕其縣東南厯冠軍縣西北又逕

  冠軍縣故城東又逕穰縣為六門陂又逕穰縣故城北又東南逕魏武故城之西南又東過白牛邑

  南東南流逕安衆縣故城南東南流涅水注之又東南至新野縣東入於淯元和志湍水在内鄉縣

  北七十里寰宇記湍河在廢菊潭縣南七里明統志湍水源出熊耳山槍竿嶺丹水自陜西商

  州流入内鄉縣西南境又東南流經淅川縣西南滙黑馬黃龍二泉東注均水史記周赧王三年

  人大敗楚師於月陽即丹水之陽也水經注丹水自商縣東南流出武關又東南流入臼口厯其戌

  下又東南會淅水又東南逕一故城南名曰三户城又逕丹水縣故城西南東南流至其縣南黄水

  注焉又南逕南鄉縣故城東北又東逕南鄉縣北又南合汋水寰宇記丹水漢固置丹水縣

  水自陜州盧氏縣東南流逕内鄉西至西峽口為三渡河又南流入淅川縣為馬蹬河又南流合

  丹水入湖北均州界亦曰湯河俗名五渡河又名老鸛河水經注均水發源宏農郡之盧氏縣熊耳

  山縣即淅縣之北鄉均水又東南流注逕其縣下南越南鄉縣又南流與丹水合又南逕順陽縣西

  西有石山南臨均水又南流注於沔淅水源出陜州盧氏縣界南流經内鄉縣西南又南

  經淅川縣東南與丹水合流入均水水經注淅水出淅縣西北宏農盧氏縣大嵩山南流逕修陽縣

  故城北縣即淅之北鄉也又東入淅縣流結成潭謂之龍淵又東逕其縣故城北又厯其縣之東而

  南流入丹水縣注於丹水又丹水南合汋水謂之淅水隋書地理志析陽郡内郷有折水元和志鄧

  州内鄉縣淅水自盧氏縣界流入與丹水合黄水在内鄉縣西五里源出丹水諸山東南流

  繞縣城南入湍水漢書地理志析有黄水出黃谷水經注黄水出北子山黄谷南逕丹水縣南注於

  菊水在内鄉縣西北五十里亦名菊潭隋以此名縣漢書地理志宏農郡析有鞠水岀析

  谷注師古曰鞠水即菊潭也水經注菊水出石澗山芳菊谿亦言出析谷葢谿澗之異名也源旁悉

  生菊草潭澗滋液極成甘美東南流入於湍荆州記菊水出穰縣芳菊𬒳涯水極甘谷中皆飲此水

  至上壽元和志菊水出臨湍縣東石澗山昆水一名渾河亦名萬泉河源出葉縣西青山西麓

  東流經縣南關外又東至舞陽縣北舞鎮入於汝又有歐陽河在葉縣南三里合昆水水經注昆水

  出魯陽縣唐山東南流逕昆陽故城西又屈經其城南又東逕定陵城南又東注汝水滍水

  自汝州寶豐縣東流經葉縣北又東經舞陽縣北又東入許州襄城縣界俗名沙河左傳僖公三十

  三年楚人與晉人夾汦水而軍後漢書光武紀光武擊王尋王邑從昆陽城西水上衝其中堅會大

  風雨下如注滍水盛溢尋邑大敗水經注滍水出南陽魯陽縣之堯山東南逕昆陽縣故城北又東

  逕西不羮亭南於定陵城北東入汝新志有小滍河在南召縣東北自神林川流入滍水湛水

   在葉縣北三十里自汝州寳豐縣流入又東入許州襄城縣界左傳寰公十六年楚公子格及晉師

   戰於湛阪注昆陽縣北有湛小東入汝水經注湛水岀犨縣北魚齒山西北東南流厯魚齒山下爲

   湛浦方五十餘步今小北悉枕翼山阜於父城東南湛水之北山有長坂葢即湛水以名坂故有湛

   坂之名也湛水逕蒲城北京相璠曰昆陽縣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水者是也邢家川

   柏縣西西北流八三家河白馬湖在唐縣西南七十里滙諸水延袤五里入唐河映山

   湖在桐柏縣東百里周廣數百尺湖平如鏡突岀一山若卧牛然近湖田畝資其引漑䔁草

   湖在鄧州南十里湖水由中渠達刁河芰湖在新野縣南十里湖水漣漪多產芰荷因名

   滌清湖在舞陽縣東北四十里周圍十里亦名飲馬湖高父陂明統志在唐縣凡四

   十處宋治平初知州高賦所作長洋陂在泌陽縣西南五里又縣西有黒龍陂黃陂東北有

   石堰陂古陂紫湖陂馬仁陂在泌陽縣北七十里上有九十二岔水悉注陂中周五十餘里

  四面山圍如壁惟西南隅稍下可洩水漢太守召信臣築壩蓄水復作水門以時啓閉分流碌礈等

  二十四堰灌漑民田千餘頃今故跡猶存水經注馬仁陂水岀潕陰北山泉流競凑水積成湖葢地

  百頃謂之馬仁陂厯其縣下西南堨之以漑田疇公私引利水流遂斷故瀆尚存人潕陰城東有馬

  仁陂郭仲產曰陂去沘陽五十里葢地百頃其所周漑田萬頃隨年變種境無儉歳陂水三周其隍

  自隍西南而會於沘萬糧陂在桐柏縣西陂地一頃四十二畝有奇棟林陂

  平縣西南一名醋桶渠民藉以種菽桼又有柳林陂唐陂小龍陂會鄉陂皆在縣西南鉗盧

  陂在鄧州東南五十里一名玉池陂今名迪陂南北長八里有奇東西濶三里接唐堵堰引刁河

  水又接柳渠賈家堰諸水入陂内有東西中三渠張衡南都賦其陂澤則有鉗盧玉池注鉗盧大陂

  下多良田太平寰宇記鉗盧陂召信臣所鑿漑田三萬頃舊志州界諸陂皆召信臣杜詩所營者凡

  三十有一自後代有廢興元季盡堙明洪武初孔顯知州事稍爲疏導正德中州人王瑞倡義修復

   於常額外清理得三十一嘉靖三十三年知州王道行修陂凡三十有八堰一十有四啓禎以後又

   皆堙六門陂在鄧州西即今六門隄水經注湍水逕穰縣為六門陂漢孝成之世南陽

   太守召信臣以建昭五年斷湍水立穰西石堨至元始五年更開三門為六占門故號六門堨也漑

   穰新野昆陽三縣五千餘頃晉太康三年鎮南將軍杜預復更開廣利加於民舊志州境又有白牛

   等四十餘陂樊陂在新野縣西北漢樊宏父重善農稼開此陂以灌漑因名後漢書注樊陂

   在鄧州新野縣西南今訛為瓦亭陂水經注朝水枝分東北為樊氏陂東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謂之

   凡亭陂陂東有樊氏故宅樊氏旣滅庾氏取其陂寰宇記樊陂在新野縣西南昔有樊鄧之邑蓋因

   地以名之葉陂在葉縣東南有東西二陂水經注醴水東與葉西陂水會縣南有方城山山有

   湧泉北流畜之以為陂方二里陂水散流又東逕葉縣南而東北注醴水醴水又東注葉陂陂東西

   十里南北七里二陂並沈諸梁之所堨也召渠在唐縣西亦名召堰漢召信臣守南陽障水漑

  田民賴其利唐盧庠爲刺史使郡從事李允之修復一歲増良田萬頃宋嘉祐二年唐州守趙尚寛

  修召信臣故跡濬渠漑田人亦謂之趙渠永國渠在鄧州北宋𤋮寕五年御史張商英言聞

  獻議者請開穰縣永國渠引湍水灌漑民田失召信臣故址所鑿焦家莊地勢偏卬水不通流詔宦

  者程昉疏治龍潭在桐柏縣東三十里天將雨其水沸騰如雷亢旱常禱雨於此柳泉

  在鎮平縣東遮山北廣五丈餘漑田甚⿰氵専 -- 溥龍女泉在淅川縣白崖山西峯下凡三石竅泉湧

  黄龍泉在淅川縣西二十里其並出者爲黑馬泉自山腰湧發南臨爲湖入丹水居民

  引以漑田五海泉在淅川縣西北十二里冬夏不涸中有五泉五鍋覆之峩𡺭泉

  在内鄉縣南十五里又有啞女泉與峩𡺭泉異源同流皆可漑田又縣南有白玊泉蒿玉泉煖水泉

  西南有涼水泉西有青泉丹泉西北有五眼泉諸葛井在南陽縣西南臥龍岡青石爲牀

  汲綆渠百十道聖井在裕州東其地四面皆下井居其中獨高丈餘泉常仰溢扳倒井

    在裕州東三十里俗傳光武嘗渴飲於此色澄澈常流不竭漑田數十頃













                     前總纂官張 琴恭纂輯

                     提調官王廣陰恭覆輯

                     校對官李孚忠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南陽府

︹古蹟︺宛縣故城今南陽縣治春秋楚邑秦昭襄王十五年白起攻楚取宛十六年封公子

  市於宛二十七年使司馬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宛於是始兼南陽之名三十五年初置南陽郡

  治宛二世三年沛公畧南陽郡圍宛宛降漢三年漢王岀滎陽南走宛尋出兵宛葉閒後亦為南陽

  郡治後漢更始元年劉縯拔宛更始入都之既而封其宗室賜為宛王後漢建武二年遣吳漢擊降

  之魏太和初使司馬懿督荆豫諸州鎮宛嘉平中王昶亦鎮焉自是遂為重鎮晉屬南陽國屢為石

  勒慕容儁苻堅所陷太和九年復歸於晉劉宋仍為南陽郡治後魏太和二十二年攻宛拔北城南

  陽太守房伯玊降縣遂屬魏為荆州治北周廢宛縣入上陌隋初并廢南陽郡唐武徳三年置宛州

  領南陽上宛上馬安固四縣並寄治宛城八年州廢以上馬入唐州餘二縣入南陽縣屬鄧州元和

   志縣西南至鄧州一百二十里 按水經注南陽郡治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

   謂之荆州城括地志南陽縣城在宛大城之南隅其西南二面皆古宛城也育陽故城

   在南陽縣南六十里一作淯陽漢置縣屬南陽郡後漢因之光武紀伯升破嚴尤陳茂於淯陽注淯

   陽縣屬南陽郡在今鄧州南陽縣南晉屬南陽國東晉嘗置淯陽郡旋復舊孝武避簡文帝諱改曰

   云陽宋書州郡志南陽領縣雲陽漢舊縣故名淯陽晉孝武改魏書地形志南陽郡雲陽二漢晉曰

   淯陽東晉改魏因之後周省入武川唐武徳三年復置八年省元統志今南陽縣西南有故城俗呼

   為綠楊村古淯陽城也杜衍故城在南陽縣西南二十三里漢高帝七年封王翳為侯

   國後置縣屬南陽郡後漢省入宛縣建武三年遵引兵擊鄧奉弟衆於杜衍後漢書注杜衍縣屬

   河南郡故城在今鄧州南陽縣西南寰宇記杜衍故城在今縣西南一十三里武川故城

   在南陽縣北後魏縣也並北淯郡治此西魏改置𫎇州隋改曰淯州大業初又改淯陽郡皆治武川

   隋末郡縣皆廢博望故城在南陽縣東北六十里漢縣武元朔六年封張騫為侯國屬

   南陽郡後漢因之晉屬南陽國宋永初後省括地志博望城在府城東南四十里元統志在府城東

   北七十里臨柘水西鄂故城在南召縣南兩漢縣屬南陽郡漢地理志南陽郡西鄂注

   應劭曰江夏有鄂故此加西晉屬南陽國宋永初後省後魏復置後周廢括地志西鄂故城在向城

   縣南二十里雉縣故城在南召縣南漢置縣屬南陽郡漢書地理志注師古曰即陳倉

   人所逐二童子名寶雞者雄止陳倉為石雌止此縣故名雉縣後漢因之晉屬南陽國宋永初後省

   後魏改置北雉縣初屬南陽郡後改屬北淯郡西魏因置雉陽郡隋初郡縣俱廢元統志故雉城在

   南陽縣北八十里豫山後向城故城在南召縣南本漢西鄂縣地後魏孝文帝置縣屬淯

   陽郡兼置雉陽郡隋初郡廢唐武徳八年以縣屬北澧州貞觀九年屬鄧州元和志向城縣西南至

   鄧州九十里後孝文帝於古向城置周顯德三年省入南陽元統志向城縣在南陽縣北六十里明

   統志向城有二一在府東北臨向渠一在府北上馬故城今唐縣治漢棘縣地後魏於此

   置襄陽郡領襄城石馬二縣後併為一縣因訛石馬為上馬唐貞觀元年開元十三年復置天寶

   元年更名泌陽宋元因之明省入唐州遂改為唐縣元和志泌陽縣東至唐州一百里湖陽

   故城在唐縣南八十里古蓼國地秦置湖陽縣二漢因之史記秦二世二年沛公還攻湖陽漢

   志南陽郡湖陽古蓼國也後漢仍屬南陽郡光武封姊為湖陽公主即此城晉省入棘陽杜預左傳

   桓公十一年注蓼國即今棘陽縣東南湖陽城是也後魏置西淮及南襄州後郡廢州改為南平州

   西魏改曰昇州後又改為湖州後周改置昇平郡隋開皇初郡廢仁壽初復曰昇州大業初州廢以

   縣屬舂陵郡唐武徳四年復置湖州貞觀元年廢縣屬唐州宋因之金貞祐元年廢㝷復置元至

   元三年省 按元和志湖陽縣東北至唐州一百六十里時州治比陽縣寰宇記縣在州西南六十

   里時州治泌陽縣即今唐縣故城也昭越故城在泌陽縣東後魏置屬初安郡陏開皇初

   郡廢大業初改為同光尋廢比陽故城在泌陽縣西戰國魏地漢置縣屬南陽郡後漢

   更始初立王匡為比陽王晉屬南陽國宋屬廣平郡後魏得其地置樂陵鎮太和中詔樂陵鎮將韋

   鎮移治比陽置東荆州於此改縣曰陽平西魏得之常置重兵以防東魏隋開皇七年改為饒良大

   業初又改比陽屬淮安郡大業末淮安蠻酋楊士林殺郡官而據其郡唐武德二年請降詔以為顯

   州道行臺貞觀九年廢顯州自棗陽移唐州於此天祐三年權知唐州事衞審符奏州郭殘破又不

   居要路請移理於比陽縣從之自是比陽為唐州屬縣元至元三年省入泌陽 按隋書地理志有

   比陽故縣魏置西郢州西魏改為渪州後周改為真昌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縣廢與此比陽不合

   魏書地形志亦不載舞陰故城在泌陽縣西北漢縣屬南陽郡後漢更始初封李軼為舞

   陰王建武三年封岑彭為舞陰侯建安十五年女義玊為舞陰長公主晉義熙元年姚興割舞陰

   郡歸晉郡蓋興所置尋廢劉宋因之齊建武五年為魏所陷仍屬南陽郡孝昌中置舞陰郡隋開皇

   初郡廢改縣曰顯岡屬淮安郡唐武徳四年改為顯州領比陽慈邱平氏顯岡桐柏五縣貞觀三年

   省顯岡九年州廢元和志舞陰故城在比陽縣西北六十里期城故城在泌陽縣西北

   後魏孝昌中置郡領東西二舞陽縣東魏改西舞陽為臨舞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東舞陽為昆

   水大業初亦廢慈邱故城在泌陽縣北五十里隋書地理志淮安郡慈邱後魏孝文置江

   夏縣并置江夏郡隋開皇祕郡廢十八年更置慈邱於其北境元和志慈邱縣東南至唐州七十里

   漢比陽縣地隋取境内慈邱山改名五代周省入比陽桐柏故城在桐柏縣東本漢平

   氏縣地梁置縣曰淮安並立華州又立上川郡西魏改華州為淮州後又改為純州尋廢隋開皇初

   郡廢更名曰桐柏唐屬唐州宋開寶六年移治淮瀆故廟 按元和志桐柏縣西北至唐州一百二

   十里故平氏之東界梁分置義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曰桐柏以山為名此故縣也寰宇記桐柏縣

   在唐州界南一百六十里此即今縣也今有故縣鎮在縣之東六十四里義陽故城

   柏縣東本漢平氏縣之義陽鄉武帝元符四年封衞山為義陽侯元鳯四年又封傅介子五鳳三年

   又封厲温敦皆未置縣魏黃初三年徙封章陵王據於此始置縣并立為郡晉太康中立義陽郡治

   新野統縣義陽後改新野為郡以義陽縣屬之仍移治石城而故郡縣皆廢水經淮水過桐柏山東

   逕義陽縣故城南注義陽郡治也世謂白茅城復陽故城在桐柏縣東故湖陽之樂郷漢

   元康元年封長沙頃王子延年為復陽侯國漢書地理志注應劭曰在桐柏大復山之陽晉省

   氏故城在桐柏縣西漢縣屬南陽郡後漢因之更始初立申屠建為平氏王晉為西平氏縣

   屬義陽郡宋省齊永明五年陳顯達城平氏復置隋屬漢廣郡開皇初郡廢屬淮安郡唐因之宋廢

   水經注澧水西北流逕平氏縣故城東又溲水北屈逕平氏縣城西元和志平氏縣東北至唐州七

   安衆故城在鎮平縣東南漢縣屬南陽郡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丹為侯國

   傳至崇在新莽時討莽國絶復漢建武二年紹封崇從父弟寵為安衆侯仍屬南陽郡晉省入宛縣

  永康初封劉喬為安衆縣男即故縣水經注湍水又東南逕安衆縣故城南縣本宛之西鄉元統志

  安衆故城在南陽縣西南三十里金時割屬鎮平𣵀陽故城在鎮平縣南漢置縣屬南

  陽郡漢書地理志注應劭曰在𣵀水之陽高帝七年封吕勝為侯邑武帝元封三年復封朝鮮降人

  路最晉屬南陽國宋齊亦屬南陽郡後魏因之隋開皇初改曰課陽唐貞𮗚初省入穰縣水經注𣵀

  水東南逕涅陽故城西括地志𣵀陽故城在穰縣東北六十里明統志俗呼為赤眉城穰縣

  故城在鄧州外城東南隅戰國時韓邑史記韓襄王五十一年秦取我穰又秦昭王十六年封

  魏冉為穰侯漢置穰縣屬南陽郡後漢更始二年立廖湛為穰王晉屬義陽郡後魏屬新野郡太和

  二十二年詔以穰民首歸大順標其所居曰歸義鄉遂置荆州治此隋為南陽郡治唐為鄧州治宋

  金元皆因之明初省入州 按舊唐書志漢南陽郡以宛為理後魏移於穰與魏志異朝陽

  故城在鄧州東南漢縣屬南陽郡漢書地理志注應劭曰在朝水之陽故名晉屬義陽郡宋初

   屬順陽郡大明八年省水經注朝水東逕朝陽城北寰宇記朝陽故城在今穰縣東南俗謂之朝濕

   城 按府志朝陽城在鄧州南八十里亦曰朝城俗呼刁城城南屬湖廣襄陽府北屬鄧州人宋志

   有廣平令南渡以朝陽縣境立平晉故城在鄧州東南本後魏之晉城梁武帝普通六年

   晉安王綱自襄陽遣司馬董當門攻魏晉城唐志鄧州南陽郡穰武徳四年析置平晉縣六年省平

   晉入樂成故城在鄧州西南三十里漢縣後漢省漢書地理志南陽郡樂成侯國

   按唐襄陽郡有樂成鄉即此冠軍故城在鄧州西北四十里漢元朔六年割穰縣盧陽

   鄉宛縣臨駣聚為冠軍侯國屬南陽郡漢書地理志注應劭曰武帝以封霍去病去病功冠諸軍故

   曰冠軍後漢晉魏皆因之唐貞觀元年省入新城元和志冠軍城在臨湍縣南四十里新城

   故城在鄧州西北八十里本穰縣地漢成帝綏和二年封趙欽為新城侯後魏太和十二年

   縣屬南陽郡西魏改臨湍隋開皇初復故唐武徳二年移縣治虎遥城兼置酈州八年州廢屬鄧州

  貞觀三年還治故臨湍聚天寶初復曰臨湍五代漢曰臨瀨宋建隆初省入穰縣 按臨湍城今名

  南古城其南有張村城去臨湍十里當即唐之虎遥城也順陽故城在淅川縣東本漢淅

  縣之順陽鄉哀帝綏和二年封孔光爲博山侯國後漢明帝時更名順陽皆屬南陽郡章帝時封馬

  廖爲侯邑晉于酇縣置順陽郡而以順陽縣屬之劉宋因之蕭齊避諱郡縣皆改曰從陽建武五年

  没於後魏仍移治順陽西魏析置鄭縣尋改爲清鄉後周又并順陽入清鄉隋開皇初廢郡又改爲

  順陽屬南陽郡唐武徳六年省縣入冠軍爲順陽鎮宋太平興國六年復升爲縣屬鄧州金省入穰

  城元復爲縣至元二年省入内鄉括地志順陽故城在穰縣西一百四十里明統志内鄉縣有順陽

  淅川故城在今淅川縣東三十里後魏置縣周省唐復置尋廢金天興二年武善自

  順陽徙治淅川元初省入内鄉明成化六年始移今治寰宇記淅川縣在鄧州西二百里縣志淅川

  故城今名馬蹬城武善舊作武仙今改南鄉故城在淅川縣東南本漢折縣及順陽鄉

   地後漢建武中改封順陽侯嘉子參為南鄉侯遂置縣屬南陽郡三國魏置南鄉郡晉廢屬順陽郡

   咸康中復析置南鄉郡宋因之後魏移郡治順陽改置南鄉郡治此西魏置折州隋開皇初郡廢大

   業初又改淅州置淅陽郡縣廢入焉唐初郡縣皆廢水經注丹水逕南鄉縣故城東北漢建安割南

   陽右壤為南郷郡逮晉封宣帝孫暢為順陽王因立順陽郡而冶南鄉故城興寕末太守王靡之改

   築今城城北半據在水中春夏水漲望若孤洲矣安山故城在淅川縣東南西魏縣隋

   志南鄉舊置左南鄉縣并置左鄉郡西魏改郡為秀山改縣曰安山後周秀山郡廢大業初井安山

   縣入焉 按縣又有龍泉湖里白亭三縣俱西魏置屬南鄉郡後周俱省入南鄉舊志白亭店在縣

   西三十里即故白亭縣丹水故城在淅川縣西本古鄀國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秦晉伐

   鄀注鄀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國秦置丹水縣漢因之屬宏農郡後漢屬南陽郡晉宋齊屬順陽郡後

   魏置丹川郡治此後周郡廢隋以縣屬淅陽郡唐省縣入淅川括地志丹水故城在内鄉縣西南一

   百三十里去丹水二百步所謂内郷近西硤口通典内鄉本楚之丹邑有漢丹水縣故城在今縣西

   南寰宇記丹水漢因水名置縣今廢城在内鄉縣西南其城南臨丹水新都故城

   野縣東本新野之都鄉漢永始元年封王葬為新都侯國屬南陽郡後漢省入新野謂之東鄉後漢

   書志新野有東鄉故新都新野故城在今新野縣治南漢縣魏正始中王昶督荆豫諸軍

   事自宛徙屯新野晉永寕初進封新野公歆為新野郡王水經注淯水南逕新野縣故城西元和志

   新野縣晉惠帝立新野郡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鄧州寰宇記鄧州新野舊廢入穰縣九域志穰城縣

   有新野鎮即古縣也元始改置今治𣗥陽故城在新野縣東北古曰黃棘史記楚懷王二

   十五年與秦昭王盟於黃棘漢高帝七年封杜得臣為棘陽侯置縣漢書注應劭曰在𣗥水之陽故

   名晉屬義陽郡惠帝改屬新野郡宋大明中屬河南郡齊因之後魏置漢廣郡治南棘陽兼領西棘

   陽縣西魏改郡曰黃岡以西棘陽省入而改南𣗥陽為百寕縣後周廢郡又省百寕入新野縣寰宇

   記棘陽故城古謝國之地有廢城在今湖陽縣北元統志𣗥陽鎮在新野湖陽二縣閒即故城也

   河南故城在新野縣東北劉宋置宋書州郡志河南江左僑立孝武大明中分沔北為境

   領河南新城河陰𣗥陽襄鄉五縣惟𣗥陽為實土蕭齊因之後没於魏通鑑後魏正始三年梁將王

   茂侵荆州遣雷豹狠襲河南城注河南城當在故𣗥陽縣界析縣故城在内鄉縣西北

   本春秋時楚邑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秦人過析隈注析楚邑一名白羽又昭公十八年楚子遷許於

   析實白羽史記楚襄王元年秦發兵出武關取析注鄧州内鄉縣城本楚析邑一名丑漢置析縣因

   析水為名後漢屬南陽郡晉屬順陽郡宋省後魏置析陽郡於此領東西二析陽縣此為西析陽後

   周改曰中鄉隋改曰内鄉元和志縣東南至鄧州二百四十里府志内郷有舊縣城在今縣西北一

   百二十里内鄉保即析縣城也修陽故城在内鄉縣西北後魏置修陽縣兼置修陽郡水

   經注淅水南流逕修陽縣故城北縣即析之北鄉也後周時郡縣皆廢菊潭故城

   鄉縣西北唐開元二十四年析新城置屬鄧州括地志菊潭城在新城縣西北四十里元和志菊潭

   縣東南至鄧州一百五十里 按顔師古云菊潭即酈縣此謂隋之菊潭也唐菊潭本武陶戍之地

   開元閒分臨湍三千户置非酈縣故城也其故址在今内鄉縣北六十里菊潭保五代周省入

   縣故城在内鄉縣東北本楚酈邑史記楚襄王十八年楚人説王曰楚之故地漢中析酈可

   得而復有也漢置酈縣武帝元封元年封黃同為侯國屬南陽郡後漢魏晉宋齊因之後魏析置南

   北酈南酈縣屬恒農郡北酈縣屬東恒農郡水經注湍水東南流逕南酈縣故城東史記所謂下酈

   也今城亦謂之下酈又謂之南酈其北有北酈城後周復合為酈縣隋開皇初改曰菊潭唐屬郡州

   五代周顯徳五年併入臨瀨縣志今縣北十里有栗城即酈城之譌方城故城今裕州治

   本漢堵陽縣地後魏置縣為襄城郡治西魏改置襄邑郡隋開皇初郡廢以縣屬清陽郡唐貞觀九

   年屬唐州宋慶厯四年廢為鎮屬南陽縣元豐元年復為縣仍隸唐州金元為裕州治明初省入州

  元和志方城縣取方城山為名東南至唐州一百六十里州志有襄邑城在𥙿州南二里堵陽

  故城在裕州東六里本秦陽城縣漢改名屬南陽郡史記曹參與南陽守齮戰陽城郭東注應

  劭曰今堵陽後漢書朱祐傳建武二年更封堵陽侯注故城在今唐州方城縣晉屬南陽國劉宋時

  省齊置北襄城於此永泰元年地入於魏改襄城郡西魏改襄邑郡尋廢魏書地形志襄城郡治赭

  陽城水經注赭水南逕赭鄉以水氏縣故曰赭陽 按魏志襄城郡領赭陽縣又建城郡亦領赭陽

  縣蓋建城之赭陽後并入方城故方城縣有赭陽城襄城郡治此北平故城在𥙿州東

  南後魏置縣為宣義郡治後改襄州北南陽郡治北齊郡廢隋改真昌唐初省入方城隋志真昌舊

  曰北平開皇九年改焉唐志方城武徳二年北澧州領方城真昌二縣貞觀九年省真昌

  陽故城在今舞陽縣西戰國時魏邑史記魏信陵君謂安釐王曰秦葉縣昆陽與舞陽鄰漢

  置縣高帝六年封樊噲為侯國魏明帝初又封司馬懿於此劉宋省齊永明五年陳顯達破羌人桓

   天生進據舞陽即故城也水經注陂水東逕舞陽縣故城括地志舞陽故城在葉縣東十里舊唐書

   地埋志許州舞陽漢縣治所在古城内元和十三年移治於吳城鎮元和志舞陽縣東北至許州一

   百六十里金時又移今治紅陽故城在舞陽縣西北紅山之南漢置縣成帝河平元年

   王立為侯國屬南陽郡後漢省定陵故城在舞陽縣北十五里漢置縣屬潁川郡後漢更

   始初光武狥昆陽定陵皆下之晉亦曰定陵縣屬襄城郡後魏皇興元年改置北舞陽縣永安中又

   置定陵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北舞仍屬潁川郡唐初縣廢章懷太子後漢書注定陵故城在今

   郾城西北水經注汝水又東南逕定陵縣故城北寰宇記定陵城在舞陽縣北六十里九域志舞陽

   縣有北舞鎮即故定陵縣也昆陽故城今葉縣治戰國時魏邑後屬秦史記蘇秦説魏

   襄王曰南有昆陽又信陵君謂安釐王曰泰葉陽昆陽與舞陽鄰是也漢置縣屬潁川郡後漢更始

   元年光武狗昆陽下之建武二年封傅後為侯邑晉屬襄城郡後魏永安中置廣漢郡治此北齊縣

  省唐初屬汝州貞觀元年省水經注昆水逕昆陽縣城西南蓋藉水以氏縣也元和志昆陽故城在

  葉縣北二十五里元史地理志初即葉縣行隨州事就置昆陽為屬邑至元元年罷州併昆陽入葉

  南安故城在葉縣南本漢葉縣地後魏太和十三年置郢州十八年改南中府東魏

  天平初改置南安郡領南安南定二縣後周郡廢改置定南縣隋大業初省入葉縣 桉隋志葉縣

  有東魏定南郡周廢為定南縣大業初省入蓋即故南安郡也葉縣故城在今葉縣南三

  十里名舊縣店春秋時楚邑左傳成公十五年楚遷許於葉昭公十八年又遷於析以葉封沈諸梁

  號為葉公史記秦昭襄王十五年取楚葉自後亦曰葉陽漢置縣屬南陽郡晉因之北魏屬南安郡

  齊移襄州於此金泰和中屬裕州元至元中移治昆陽而此城廢元和志縣西北至汝州二百十里

  建城故城在葉縣西南本春秋時楚卷邑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楚子使季然郭卷注卷城

  在葉縣南為卷築郭也後漢書郡國志葉有卷城水經注澧水逕建城東建當為卷字魏志襄州建

   城郡太和十八年置景明末罷永𤋮二年復置領赭陽北方城二縣隋志淯陽郡方城縣有魏置建

   城郡及建城縣後齊並廢汝墳故城在葉縣東北十五里北齊改昆陽所置隋志潁川郡

   汝墳後齊置漢廣郡㝷廢縣志今有汝墳店南召故城舊屬南陽縣明成化十年始析

   南陽北壤置南召縣 本順治十六年裁併南陽鍾離廢縣在唐縣東南後魏置西淮

   郡治鍾離縣隋志上馬有鍾離縣置洞州洞川郡後周州廢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鍾離曰洞川縣

   大業初廢入上馬柘林廢縣在唐縣西南後魏置順陽郡西魏改為柘林郡後周省郡

   改置柘林縣大業初廢入湖陽縣城陽廢縣在泌陽縣南隋書地理志後魏城陽縣置

   殷州城陽郡開皇初郡廢其縣尋省淮南廢縣在桐柏縣界隋書地理志桐柏舊置淮南

   縣開皇末改為油水大業初廢黙水廢縣在内鄉縣北唐書地理志内鄉本析縣郡治武

   德二年曰析州並置黙水縣貞觀八年州廢省黙水入内鄉縣志今有北古舊縣在内鄉縣東北馬

   山之陽蓋即古黙水縣也仙鳬廢縣在葉縣南唐書地理志大厯四年復以葉襄城置仙

   州又析置仙鳬縣五年州廢省仙鳬寰宇記仙鳬縣分葉縣南界置河山廢縣在葉縣西

   北魏書地形志魯陽郡領縣河山太和二十一年置隋志犨城後魏置河山縣大業初廢入焉縣志

   今有河山保在葉縣西北十餘里犨城在今寶豐縣高陽廢縣在葉縣北魏書地形志漢

   廣郡高陽太和元年置舊志縣北平頂山側有高陽里蓋猶以故縣得名吕城在南陽縣西南

   三十里周穆王時封吕侯於此國語史伯曰當成周者南有申吕水經注梅溪逕宛西吕城東括地

   志故吕城在南陽西三十里詩地理考郡國志汝南新蔡有大吕亭故吕侯國輿地廣記蔡州新蔡

   縣故吕國今以左傳考之楚有申吕時新蔡屬蔡非楚邑當以在宛縣為正元統志今南陽縣西有

   董吕村即古城申城在南陽縣北二十里周宣王時封申伯於此後為楚邑漢書地理志宛本

   申伯國後漢書郡國志宛有屈申城括地志故申城在南陽縣北三十里武城在南陽縣北一

   名武延城春秋時申地後屬楚左傳僖公六年蔡穆公將許僖公以見楚子於武城又襄公七年秦

   人侵晉楚子師武城為秦援杜預注武城在宛縣北元統志武延城在南陽縣北百里明統志俗呼

   西城相近有𪷟城俗呼東城三公城在南陽縣東南三十里水經注郭仲產言宛城南三

   十里有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漢時鄧禹等歸鄉餞離處也長安城在南陽縣南一作小

   長安聚後漢書光武與莽前隊大夫甄阜戰於小長安注淯陽有小長安聚故城在今鄧州南陽縣

   南又郡國志淯陽邑有小長安寰宇記小長安城在南陽縣南三十七里淯水東皇后城

   在南陽縣東北後漢書陰皇后隨家屬徙淯陽水經注魯陽關水逕皇后城西建武元年世祖遣侍

   中傳俊持節迎光烈皇后於淯陽俊發兵三百餘人宿衞皇后道路歸京師蓋税舍所在故城得其

   岐州城有二俱在南召縣西六十里名東西岐州城後魏置東西二岐州於此

   城在唐縣南周申伯自中遷於此詩肅肅謝功召伯營之又中伯番番既入於謝疏申伯先受封

   於中國本近謝今命為州牧故邑於謝詩緝中國在宛謝城在𣗥陽盛宏之荆州記棘陽東北百里

   有謝城水經注謝水岀謝城北城周𮞉側水世祖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子丹為謝陽侯即其國也

    按朱子詩集傳揚之水黍苗以謝為信陽崧高以謝為南陽故今羅山縣亦有謝城蓋因詩集傳

   而傅會當以此地謝城為正青臺城在唐縣北七十里接𥙿州界唐元和十二年李愬遣

   方城鎮將李榮宗擊淮西青臺城拔之又元平章劉祥築青臺城以圖襄陽今為青臺店舜城

   在泌陽縣北三十里亦名舜子城衆山環抱如城俗譌為舜所居處吳軍城在泌陽縣東北

   八十里相傳呉元濟築光武城在桐柏縣東一百十里相傳光武起兵時曾屯此

   陽城在桐柏縣西三十里澧水之陽齊永明六年魏人築城於灃陽即此隔城在桐栢縣

   西北南北朝宋所置齊永明六年羌人桓天生引魏兵據隔城即此紫城在鎮平縣西北俗傳

   漢安衆侯藩邸今猶有遺址又有安國城在縣東北三里安衆侯劉崇起兵討莽時所築東陽

   城在鄧州東本漢穰縣之東陽聚後漢建武三年延岑自走東陽朱祐等擊破之後漢志育陽有

   東陽聚注東陽故城在鄧州南州志蓋即今之穰東鎮魏武城在鄧州西南五里餘曹操

   攻張繡時所築白牛城在鄧州東北三十里後漢書安成侯賜傳建武三十年封賜子嵩為

   白牛侯注白牛在鄧州東州志今為白牛店馬圈城在鄧州東北七十里漢𣵀陽縣地後

   魏置馬圈鎮南齊永元初陳顯達攻馬圈拔之梁普通六年曹義宗圍魏荆州取順陽馬圈通典魏

   馬圈城去襄陽三百里在今鄧州穰縣北明統志有馬尾鎮在順陽保北即古馬圈城也龍城

   在淅川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周圍六里相傳元世祖為太弟時駐兵於此有龍見之瑞因名又縣西

   二十里有張陂城周圍半里三户城在淅川縣西南左傳哀公四年晉人執戎蠻子以畀

   楚師子三户注今丹水縣北有三户亭後漢桓帝時封河閒孝王子博為三户亭侯即此商於

   城在漸川縣西戰國時秦地史記張儀謂楚懷王曰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注裴駰曰地在南

   鄉丹水閒有商城在其中故曰商於通典今内鄉縣七里有於村亦曰於中即古商於地縣志今南

   鄉縣南有商於保漢王城在内鄉縣夏館山中相傳漢高祖所築城内有試劒池云其西

   有赤眉城房陽城在内鄉縣東北水經注洱水逕房陽城北漢哀帝四年封孫寵為侯國

   吳城在舞陽縣東三十里唐元和中吳元濟築此以拒官軍元濟平移舞陽縣治此後徙今治

   遂為吳城鎮金史地理志舞陽縣有呉城鎮東不羮城在舞陽縣西北左傳昭公十一

   年楚子城陳蔡不羮注定陵縣西北有不羮亭後漢書郡國志襄城有西不羮定陵有東不羮又有

   楚城在縣北五十里相傳楚平王所築方城在葉縣南左傳僖公四年屈完對齊桓公曰楚

   國方城以為城文公三年晉陽處父伐楚以救江門於方城襄公十六年晉荀偃伐楚遂侵方城之

   外注方城山在南陽葉縣南史記秦昭襄王八年魏公孫喜韓暴鳶共攻楚方城荆州記葉東界有

   故城始犨縣東至瀙水達沘陽界南北聯數百里號為方城一謂之長城水經注酈縣有故城一面

   號為長城城之西隅其閒相去六百里南北雖無基築皆連山相接而漢水流其南又楚霸南土欲

   爭强中國多築列城於北方故號此城為萬城或作方城唐城在葉縣西南西唐山南因山為

   蒲城在葉縣北二十里水經注湛水逕蒲城北京相璠曰昆陽縣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

   水舊志有蒲城店安樂鄉在南陽縣南後漢建和六年封胡廣為侯邑後魏置安樂戍於

   密陽鄉在淅川縣西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楚鬬克屈禦寇以申息之師戍商密注商密

   鄭别邑今南鄉丹水縣漢書地理志丹水密陽鄉故商密也藍鄉在新野縣東後漢書齊王

   縯傳縯還保棘陽甄阜留輜重於藍鄉縯潛師夜襲藍鄉盡𫉬之注比陽有藍鄉又郡國志棘陽有

   藍鄉伯升襲甄阜處 按明統志泌陽縣有古藍鄉誤南就聚在南陽縣南後漢書郡國

   志宛有南就聚夕陽聚在南陽縣西北袁山松後漢書賈復從擊鄧奉追至夕陽聚後漢志

   宛有夕陽聚宜秋聚在唐縣東南後漢書齊王縯傳縯會下江兵五千餘人至宜秋注宜

  秋聚名在沘陽縣又郡國志平氏縣有宜秋聚黃郵聚在新野縣東後漢書呉漢與秦豐戰

  黃郵水上破之注南陽新野縣有黄郵水黃郵聚也百章郭在南召縣南水經注淯水東逕

  百章郭北元統志俗訛為擘獐郭永饒冶在南陽縣南晉時置冶此地有令掌之後廢

  宜陽柵在桐柏縣西唐元和中李愬討吳元濟自唐州徙屯宜陽柵即此百花洲

  在鄧州城東南隅宋州守范仲淹營為游詠之所又菊臺在洲南仲淹嘗植菊於此天春園

  在内鄉縣治内宋邵雍有詩百里奚宅在南陽縣西七里張衡宅在南陽縣

  北故西鄂城東遺址尚存一名平子讀書堂宗資宅在南陽縣郭明統志宗為南陽名族

  世居於宛宅負縣郭一門仕宦至卿府者三十四人祖逖宅在桐柏縣西南桐柏山下有石

  碑存鄧晨宅在新野縣北二十四里元和志晨起兵新野王莽焚其冢墓洿其宅

  禹宅在新野縣板橋里水經注湍水至新野縣西北東分為鄧氏陂漢太傅鄧禹故宅與奉朝

   請西亭侯鄧晨故宅隔陂南雍州記禹與鄧晨宅隔陂雖垣牆已平基塹可識陰皇后宅

   在新野縣東北有擣衣石存焉樊噲宅在舞陽縣西北隅有垣基廣百步石樓

   陽縣北水經注洱水南道側有二石樓相去六七尺雙峙齊竦高可丈七八柱圍二丈有餘石質青

   綠光可以鑑其上欒櫨承拱雕簷四柱窮巧奇刻妙絶人工題云蜀郡太守姓王字子雅南陽西鄂

   人生三女無男而家累千金父殁一女築墓二女建樓以表孝思云漸嘉樓在鄧州城内宋

   謝絳爲州守時建爲一郡之勝黄庭堅有詩看花樓在鄧州紫金山後舊有月池菊園

   春風閣在鄧州治内宋范仲淹建表忠閣在淅川縣東三十里宋歐陽修讀書於此

   明彭淩霄爲建閣昇仙閣在裕州東北黃石山葛仙翁修真之所燕居堂

   陽縣東六十里元府尹莊文昭建以教闔郡子弟清德堂在唐縣治内唐李適之爲刺史

   人爲作清徳頌宋頓起知州事慕其流風爲建堂立碑萊公堂在鄧州治内宋寇準嘗爲

  州守後人追思為建此堂議事堂在新野縣儒學内世傳先主與徐庶議枉顧諸葛亮於此

  後人建堂今為丈昌祠秋香亭在唐縣治内元至正閒建嘉賓亭在鄧州治内宋

  范仲淹為州守時建黄庭堅有詩覽秀亭在鄧州城上宋謝絳為州守時建范仲淹有詩

  兼隱亭在内郷縣治内宋邵雍有詩半山亭在内郷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湯河半

  山閒宋張舜民建有窪尊石刻存焉金元好問有樂府心遠亭在𥙿州舊方城縣治相近

  有美哉亭宋陳與義俱有詩光武臺有五一在府城西北一在唐縣一在鄧州一在新野

  縣北二十里一在葉縣南二十里讀書臺在南陽縣南明統志西鄂城西南有張平子讀

  飼鴉臺在南召縣北元統志三鴉路中大山側有石臺相傳漢光武北趨河朔至此失

  路得鴉引於馬前飼之於此曲水臺在桐柏縣南五里宋慶厯閒建臺側石銘猶存

  王臺在鄧州東南漢高祖所築翫龍臺在葉縣内相傳葉公好畫龍神龍降此唐王維

   講武臺在葉縣東二十二里唐武后講武於此上有温泉樊重石室

   縣南故湖陽縣界荆州記樊重母畏雷為石宅避之悉以文石為階今遺址尚存孔嵩舊

   居在南陽縣南水經注三公城東有大將軍何進故宅城西有孔嵩舊居諸葛草廬

   在南陽縣西南七里卧龍岡






                前總纂官張琴恭纂輯

                提調官王廣蔭恭覆輯

                挍對官李孚忠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南陽府

︹關隘︺魯陽關在南召縣北即三鵶路水經注魯陽關左右連山插漢秀木干雲通典向城縣

  北有三鵶路元和志魯陽關在向城縣北八十里鄧汝二州於此分境荆豫逕途斯為險要 按故

  向城有石川路即百重山為三鵶路第一鵶又北十里有分水嶺嶺北為第二鵶由故向城而北有

  魯陽關入汝州魯山縣界為第三鵶皆道狹路深晉張協詩所謂朝登魯陽關峽路峭且深是也明

  初設鵶路鎮巡司今廢石夾口關在唐縣東北鑿石為道北臨河南負山僅通車馬

  象河關在泌陽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東出遂平西平北達舞陽葉縣為要隘之道舊有巡司

  桐柏關在桐柏縣東九十里與信陽州接界亦為桐柏鎮舊有巡司塌河關

  州南四十里亦名構林關明𥘉置今廢荆子關在淅川縣西北三十里有土城周二里金

  正大八年武善由荆子口會鄧州軍今名荆子關有副將駐此花園頭關在淅川縣西北

  一百八十里路通陜西商南縣本内郷縣西南界明成化中改屬淅川舊有巡司黨子口

  關在内郷縣西南一百十里道通湖北光化仙翁關在裕州東北道出汝潁昆陽

  關在葉縣西南又有大小關口在縣南方城山間路通裕州明初置關於此尋廢賖旗店

  巡司在南陽縣東九十里 本乾隆十一年置巡司李青店巡司在南召縣

  北設巡司及把總駐此西硤口巡司在内鄉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有古城設巡司駐

  戍守又魁門關在縣西北金斗關在縣東北舊置巡司今俱廢又有半川亭口在縣西北一百六十

  石橋鎮在南陽縣北五十里九域志縣有博望羅渠石橋安衆北趙故城六鎮

  陽鎮在唐縣西南金史地理志泌陽有明陽鎮縣志縣西南有綿洋河蓋即明陽之訛鎮在河

  桐河鎮在唐縣西五⺊里又名桐河店古路鎮在泌陽縣泌水東南岸去城二

  饒良鎮在泌陽縣西七十里或云即隋饒良縣治羊柵鎮在泌陽縣西北七十

  里金史地理志比陽縣有羊柵鎮吳城鎮在桐柏縣東五十里又縣東六十四里有故縣

  鎮西北九十里有平氏鎮 按舞陽縣東三十里亦有吳城鎮唐元和中移縣治此金徙今治

  橋鎮在鄧州東金史地理志攘城有順陽新野穰東板橋四鎮㴔灘鎮在鄧州東四十

  里西枕湍河當襄陜之衝千金鎮在鄧州西宋史范致虛傳靖康二年致虛軍岀武關至鄧

  州千金鎮張村鎮在鄧州西六十里金史地理志南陽有張村鎮九域志穰縣有張村曲阿

  延陵刁澗陽管穰東穰廷廣晉八鎮馬尾鎮在内郷縣順陽保北即秦漢沮陽故城後魏置

  以拒平臺鎮在裕州西南金史地理志方城有十臺鎮又九域志縣有肖臺許封羅渠

  新塞四鎮北舞鎮在舞陽縣北五十里即隋北舞縣元置巡司於此後廢九域志舞陽縣有

  孟寨北舞順化三鎮臨墳鎮在葉縣界金史地理志葉有臨墳鎮 按今有墳臺店在縣東

  南三十里舊縣鎮在葉縣南三十里元置巡司明初廢保安鎮在葉縣南六十里又

  縣東北五十里有洛岡鎮接襄城縣界樵峪寨在淅川縣南二十里宋孟珙破金武善屯

  兵於土門村在鎮平縣南三十里就沙岡鑿南北門相傳曹操攻張繡鑿地道為遁處

  胡村在淅川縣西北九十里輿程記自縣西北水行四十里至幕圍四面皆山又四十里至胡

  湖陽店在唐縣南八十里即故縣也宛城驛在南陽縣治東兼置遞運所

  林水驛在南陽縣南六十里有驛丞兼置遞運所博望驛在南陽縣北六十里有驛

  丞兼置遞運所湍陽驛在新野縣治西舊在城東南今改置赭陽驛在裕州治

  安驛在葉縣南六十里有驛丞管巡檢事兼置遞運所滍水驛在葉縣治西北

 ︹津梁︺雙橋在南陽縣東二十里跨栗河上板橋在南陽縣東九十里跨清河上石橋

  有二一在南陽縣南十五里一在南陽縣北石橋鎮瓜里橋在南陽縣北四十里即淯水之

  津後漢書郡國志宛有瓜里津劉珍東觀淇記鄧奉拒光武瓜里水經注淯水逕史定伯碑南又西

  為瓜里津水上有一梁謂之瓜里渡自宛道途東岀堵陽西道方城博望橋在南陽縣北博

  平氏橋在唐縣南十里桐江橋在唐縣西三十里官莊橋在泌陽縣

  西四十里象河橋在泌陽縣東北一百二十五里正善橋在桐柏縣東又縣西有淮

  三道橋在桐柏縣東四十五里明天啓七年建 本朝乾隆元年東安橋

  在鎮平縣東沙溝茱萸河橋在鄧州西南四十里穰東橋在鄧州東北六十里

  普濟橋在淅川縣東關外跨小金河即元董達橋明萬厯十一年改建溧河橋

  野縣東二十里木寨橋在内郷縣西北其地有鬼門關兩旁皆石街延袤數里雲溪

  橋在内郷縣順陽保雲虹橋在裕州東門外跨潘河陌陂橋在𥙿州東南

  舞泉橋在舞陽縣南跨舞水邵奉橋在葉縣東八里相近又有廉村橋俱跨昆水上

  望仙橋在葉縣南門外相近又有昆水橋灃水橋在葉縣南舊縣鎮北汝墳

  橋在葉縣北滍水上明天啓中建 本朝乾隆四年湛河橋在葉縣北三十里

  河渡在泌陽縣南路通信陽州五里河渡在泌陽縣西路通唐縣南陽又靈稷渡在

  縣西二十里亦通唐縣南陽渡口㴔灘渡在鄧州東㴔灘鎮又州西北三里有斜潭渡州

  東北五里有趙河渡七里有湍河渡馬蹬河渡在淅川縣東三十里又縣東南八十里有

  程寛埠口渡南三里有南河渡西關口有西河渡新店渡在新野縣南三十里白河經流

  處也路通湖北襄陽縣江石渡在新野縣西南二十里又有兩河渡在縣西北三里為湍

  潦二水合向河處路通鄧州沙河渡在舞陽縣北北舞鎮一曰北舞渡淮安渡

  在葉縣東四十里灃河下流又縣東南有輝河渡干江渡縣南有灃河渡縣西北有嚴村渡縣北有

  問津渡沙河渡縣東北有洛岡渡

 ︹隄堰︺六門隄在鄧州西三里亦名鹿門隄漢召信臣所築宋真宗時知州謝絳復修壅湍水

  注鉗盧陂溉田兼障泛溢之害詳前六門坡沙窩鋪隄在新野縣北又有車兒灣隄石

  樓口隄明嘉靖隆慶中屢加修築又有古隄起自古城西南隅至土邱寺延袤二十五里萬厯中修

  上石堰在南陽縣東北四十里引淯水溉田千餘頃又有馬渡蜣螂沙堰諸堰漢召信臣所

  置溉田甚多後漢杜詩晉杜預皆増廣之又縣東南有稗子堰六軸堰小兒堰羊皮堰李家堰宋家

  堰將軍堰岳廟堰虎尾堰張公堰龍王堰竹扒堰聚寶堰喬家堰杏子堰小河堰大河堰波水堰西

  南有陶家口堰畢家堰棠梨堰小石堰西有泉水堰黒龍堰在唐縣南又縣西南有柳花堰

  莽修堰縣北有葦陂堰青臺堰泥溝堰在泌陽縣東十里又縣東有觀音堰官堰龍王堰黑

  龍堰西有饒良堰北有粉徐堰碌堰石頭堰東北有胡伯川堰祁河堰在鄧州東又州

  東有長流堰洋河堰東南有短堰工堰南有白洛堰劄口堰西南有雙口堰吕公堰西有柳堰得子

  堰倪家堰牛氏堰九重堰姫家堰西北有黑龍堰曲河堰青岡堰黃家堰永安堰小堰北有三郎堰

  東北有白牛堰白馬堰竹筲堰馬龍堰鸛鵲堰楚堰在鄧州西北六十里亦名楚堨相傳晉杜

  預所作引湍水溉田元至正問楊彥開修明水樂中蕭用謙夏茂同修水經注冠軍縣西北有楚堨

  高下相承八重周十里方塘蓄水澤潤不窮元和郡縣志楚堰在臨湍縣南八里擁斷湍水溉田五

  百餘頃舊志又有黙河黑龍三郎白牛等堰皆引湍水永安青岡等堰皆引刁河水溉田石口

  堰在淅川縣東又有何家堰旺泉堰王泉堰沱泉堰阮家堰秦家堰楊其堰西有柳家泉堰五海

  堰白浪堰雞鳴泉堰北有蒿平堰老龍泉堰韓家堰蕭家堰黑馬堰烏𥙿堰湧泉堰楊母堰洪水堰

  閘峪口堰胡裕堰黃龍泉堰清泉堰磨峪堰蹇掦溝堰三泉堰在新野縣東又縣東有苦

  竹堰紙坊堰附馬堰柳堰土堰長平堰縣南有黑龍堰短堰二郎堰縣西有藁薦堰縣北有蜣螂堰

  石橋堰沙堰棠梨堰眉兒堰黃水河堰在内鄉縣南又縣西南有塔子灣堰十宇堰珍

  珠堰西北有青山河堰馬山堰東俞公堰黙河堰木寨堰北峪堰北有長城堰螺螄河堰鄭渠堰三

  層堰揣家堰老高堰西俞公堰西河堰磨石河堰宿家堰又有鬼谷堰白蓮堰四渡河堰八迭堰瓦

  屋堰侯公堰梁子堰在裕州境又有霍陂堰月皮堰潘河堰昆水三堰

  縣上堰在縣西南中堰在東下堰在縣東南上閘在鄧川南昔時瀦水溉田處宋端平二年

  襄陽帥趙范敗元兵於上閘即此

 ︹陵墓︺古丹朱墓在淅川縣西北七里︹周︺百里奚墓在府城西七里墓前有七

  石俗名七星冢宋玉墓在唐縣東華嚴寺後扁鵲墓在鎮平縣西北禱𢇻輒愈

  冉墓在鄧州新城東巫馬期墓在内鄉縣北二十里沈諸梁墓在葉縣南

  三十里後漢書郡國志注皇覽曰方城西北三里有葉公諸梁墓近人祠之曰葉公邱︹漢︺張

  璣墓在南陽縣東二里仁濟橋西璣墓久湮 本朝順治年間同知張三異訪得其處因建祠

  召信臣墓在南陽縣南張衡墓在南陽縣北水經注洱水逕西鄂縣南水北有

  張平子墓墓之東側墳有平子碑文字悉是古文篆額是崔瑗之辭宋均墓在南陽縣東北

  墓前有二石獸踴踞相向狀若羚干左刻天祿右刻辟邪字古丈最奇右刻為雷所轟宗資

  墓在南陽縣東北 按歐陽修集古錄天祿辟邪四字在宗資墓前石獸膊上沈存中筆談今南

  陽縣北宋資碑旁兩獸鐫其膊一曰天祿一口辟邪而一統志云宋均墓在南陽縣東北古城内有

  二獸左刻天祿右刻辟邪論地則皆南陽按方俱在東北兩存之以俟考據鄧禹墓

  召縣西十八里杜茂墓在唐縣南洪沙河北岸周勃墓在唐縣舊縣治北城下

  劉崇墓在鎮平縣安國城南馬武墓在鄧川舊城東門外馬武山南岑彭墓

  在内鄉縣西南二十里張釋之墓在裕州西北四里韓稜墓在舞陽縣西南

  四十韓韶墓在舞陽縣西南四十五里樊噲墓在舞陽縣北二十四里地名樊

  王喬墓在葉縣東南三十里按後漢書本傳葬於城東土自成墳諸葛氏墓

  在葉縣北平山下有斷石幢相傳此地有諸葛舊墳墟疑是亮祖塋也石幢爲隋開皇二年︹三

  國︺︹魏︺黃權墓在南陽縣東北豫山下水經注淯水逕豫山東山南有魏車騎將軍黄權

  夫妻二冢地道潛通其冢前有四碑其二魏明帝立二是其子及臣吏所樹者也張澹墓

  在鄧州西北水經注湍水逕冠軍縣故城東水西有漢太尉長史張敏碑碑之西有魏征南將軍司

  馬張澹墓墓有碑︹晉︺范晷墓在淅川縣東南九十里丹水東岸︹宋︺賈黯墓

  在鄧州西北故冠軍城内范鎮爲墓銘梅詢墓在葉縣南二十五里︹元︺博都里

  翀墓在淅川縣東南百里丹水西岸博都里翀舊作孛术魯翀今改︹明︺郭雲墓

  陽縣東門内鉉在鄧州南地名下刁河有荒邱舊傳爲鉉墓 按鉉死節江寕此或

  其先塋也李賢墓在鄧州南十里刁可之陽孝子喬璣墓在新野縣北三里白

  河南岸弟璋墓亦在焉又縣北二里有孝子齊雲墓縣南五里有孝子周官墓

 ︹祠廟︺忠武祠在府西南卧龍岡即諸葛亮故廬舊為祠以奉之春秋祭祀前代碑文俱存

  二忠祠在府西門外祀唐御史中丞張廵明兵部尚書鐵鉉三太守祠在南陽縣

  豫山之巔祀漢召信臣杜詩晉杜預鐡忠烈祠在鄧州珹東南隅祀明鐵鉉 本朝康熙

  三十三年重建李文達祠在鄧州城東南隅祀明大學士李賢三君子祠

  州西𨵿祀唐韓愈宋寇準范仲淹理學名儒祠在内鄉縣東門内祀元國子祭酒博

  都里翀明萬厯間改建於縣學東北隅積德祠在内鄉縣北元末有𡊮氏伯仲多財好施

  後以禦寇闔門死難鄉人立祠祀之雙忠祠在裕州城南門内祀明同知郁采監察御史任

  七貞祠在𥙿州南門内祀明烈婦楊氏胡氏劉氏二余氏二趙氏王喬祠

  縣南舊縣北門外後漢書王喬傳喬葬於城東百姓為立廟號葉君祠牧守每班祿皆先拜謁之吏

  人祈禱無不立應漢光武廟在南陽縣南光武中興始基於宛故南陽諸縣多立廟祀

  范蠡廟在南陽縣南三十里水經注三公城側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後漢末

  有范曾為大將軍司馬討黃巾賊至此祠為立碑夏侯湛之為南陽又為立廟焉淮瀆廟

  在桐柏縣東唐書地理志桐柏有淮瀆祠府志廟初建於桐柏鎮西漢延熙六年移建桐柏鎮東厯

  代皆有封號明洪武初改稱東瀆大淮之神 本康熙二十九年重修大殿三十三年   聖

  祖仁皇帝御書靈瀆安瀾額禹王廟有二一在桐柏縣西淮井上一在淅川縣西十五里

  白龍廟在鄧州東太平村湍河南岸下有石潭時啓時閉宋宣和間禱雨輒應賜名惠潤尚

  有斷高密侯廟有二一在淅川縣東南五十里一在新野縣南五十里祀漢鄧禹

  漢昭烈廟有二一在新野縣南關外一在鎮平縣西南先主山上漢高祖廟

  有二一在𥙿州東三十里一在葉縣平頂山東舞陽侯廟在舞陽縣治西北祀漢樊噲

  葉公廟在葉縣南舊北門外寰宇記在縣東北三里古塜前

 ︹寺觀︺彌陀寺在南陽縣東門外晉永昌三年建今呼為東寺文殊寺在南陽縣東南

  唐貞觀二年建興國寺在南陽縣東南至和元年崇善寺在南陽縣西元至元

  間敕鐵佛寺在南陽縣東北上石堰東北宋元祐三年棲霞寺在南召縣

  西北丹霞山唐長慶四年菩提寺在唐縣冶東宋紹聖三年羅漢寺

  柏縣東宋元豐八年建永慶寺在桐柏縣東北三里宋大觀元年福勝寺

  州南關宋天聖中建名勝志寺東北隅有古塔几十三層高百丈中有一井水常泛溢俗呼為海眼

  龍巢寺在淅川縣東三十里後魏太和中建龍巢於此故名今其窟尚存又香嚴寺在

  縣東南白崖山唐建久廢乾明寺在新野縣東南名勝志漢陰皇后故宅後建為寺

  祥寺在内鄉縣東北宋政和中建天安寺在内鄉縣東北馬山之陽金明昌初重建

  開化寺在裕州城内西北隅宋元豐八年建明洪武二年修 本朝順治十八年重修

  音寺在𥙿州西南二十里宋元豐八年顯慶寺在舞陽縣南唐顯慶中建開元

  寺在舞陽縣治西唐開元中建奉恩寺在葉縣河山里唐天寳元年建元妙觀

  在南陽縣西北二里元至正中建太極觀在鎮平縣治東北佑德觀在鄧川南

  關元中統二年建回陽觀在淅川縣東南雷山下唐貞觀三年建古鐵雲板石柱猶存

  奉仙觀在内郷縣治東宋元祐初建長生觀在内鄉縣南水青山宋淳化中建

  仙翁觀在𥙿州東北黃石山葛仙翁上昇處唐開元中建雙鳬觀在葉縣治東北

  隅唐普濟宫在内郷縣西石堂山即麻衣子修真之所本名靈堂觀唐貞觀中敕賜今

  額歲時旱澇皆禱焉本朝康熙二十年重修煉真宫在𥙿川城北後漢湖陽公主所建

  萬觀宫在𥙿州東北黃石山麓唐開元中建

 ︹名宦︺︹漢︺鄭宏剛人宣帝時為南陽太守著治迹條教法度為後所述召信臣

  人元帝時遷南陽太守躬耕勸農開通溝瀆起水門凡十處以廣灌溉歳増田畝至三萬頃民得其

  利蓄積有餘禁止奢靡斥罷遊遨户口増倍盜賊獄訟衰止吏民親愛號之曰召父翟義

  人成帝時為南陽都尉行太守事威振南陽王常舞陽人更始以常行南陽太守事令專命

  誅賞常性恭儉遵法度南方稱之杜詩汲人建武七年遷南陽太守性節儉而政治清平以

  誅暴立威善於計略省愛民役造作木排鑄為農器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廣拓土田比室殷足時

  人方於召信臣南陽為之語曰前有召父後有杜母鮑昱屯留人建武中為比陽長政化仁愛

  境内清靜阮況永平中為南陽太守有能名魯丕平陵人建武初為新野令視事期年

  州課第一鮑德屯留人肅宗時為南陽太守時歲多凶灾惟南陽豐穰吏人愛悦號為神父郡

  學久廢德修起黌舎備爼豆黻冕行禮奏樂又尊饗國老宴㑹諸儒百姓勸服周章隨人仕郡

  為功曹時大將軍竇憲免封冠軍侯就國太守行春到冠軍猶欲謁之章進諫曰今日公行春豈可

  越儀私交且憲退就藩國禍福難量明府剖符大臣舉上進退其可輕乎太守不聽章前拔佩刀絶

  馬韁乃止韓稜舞陽人永元中遷南陽太守發摘奸盗郡中震懷政號嚴平法雄

  建平中除平氏長善政事好發摘奸伏賊盜稀發吏人畏愛之南陽太守鮑德上共理狀乃遷宛陵

  黃昌餘姚人拜宛令政尚嚴猛好發奸伏大姓戰懼皆稱神明趙戒成都人順帝時

  遷南陽太守糾豪傑恤吏人奏免中官貴戚子弟為令長貪濁者成瑨陜人桓帝時為南陽

  太守郡舊多豪强中官黃門盤牙境界瑨下車振威嚴以檢攝之署郡人岑晊為功曹張牧為賊曹

  吏委心晊牧襃善糾達肅清朝府郡人語曰南陽太守岑公孝宏農成瑨但坐嘯王暢

  人桓帝時拜南陽太守奮厲威猛其豪黨有釁穢者莫不糾發豪右大震後納功曹張敞之諫更崇

  寛政慎利簡罰教化遂行郡中以奢靡相尚暢常布衣皮褥車馬羸敗以矯其弊吳樹

  人桓帝時爲宛令將之官辭梁冀冀賓客布在縣界以情托樹樹對曰卜人奸蠧比屋可誅宛爲大

  都士之淵藪侍坐以來未聞稱一長者而多托匪人誠非敢聞冀黙然不悦樹到縣遂誅殺冀客爲

  人害者數十人郭晊湯翟人爲南陽太守政有名績劉寛華隂人桓帝時爲南陽太守温

  仁多恕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示辱每行縣止息亭傳輒引學官祭酒及處士諸生執經對講見父老

  慰以農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訓人感德興行日有所化劉陶潁陰人除順陽長縣多姦

  猾陶到官宣募吏民有氣力勇猛能以死易生者不拘亾命姦贓於是剽輕劒客之徒過晏等十餘

  人皆來應募陶責其先過要以後效使各結所厚少年得數百人皆嚴兵待命於是覆按姦宄所發

  若神以病免吏人思而歌之曰悒然不樂思我劉君何時復來安此下民种拂𠗂陽人桓帝時

  拜宛令時南陽郡吏好因休沐游戯市里爲百姓所患拂出逢之必下車公謁以愧其心自是莫敢

  出者政有能名楊彪華陰人光和中爲南陽太守以仁愛爲政既去百姓思之秦頡

  初為南陽太守黃巾張曼成攻殺前郡守頡擊斬之羊續平陽人中平三年為南陽太守時江

  夏兵趙慈叛續入郡界乃羸服問行採問風謡今長貪潔吏民良猾悉逆知其狀郡内驚竦乃發兵

  擊趙慈斬之餘賊並詣續降賊既平乃班宣政令候民病利百姓勸服府丞常獻生魚續受而懸於

  庭後又進之續乃出前所懸者以杜其意續妻與子祕俱往郡舎續閉門不内妻自將祕行其資藏

  惟有布衾敝祗裯鹽麥數斛而己顧敕祕曰吾自奉若此何以資爾母使與母俱歸應余

  中為南陽郡功曹時宛將侯音叛余與太守東里衮迸竄得出音遣騎追逐相及賊便射衮余身當

  箭被七創謂追賊曰我以身代君因涕泣血淚俱下賊見其義烈釋衮不害賊去之後余亦命絶

  ︹三國︺︹魏︺田豫雍奴人獻帝時遷南陽太守先時郡人侯音反衆數千人在山中為盜前

  太守收其黨餘五百餘人奏表皆當死豫開其自新之路破械遣之諸囚皆叩頭願自効即相告語

  羣賊一朝解散郡内清淨楊浚𫉬嘉人獻帝時為南陽大守宣德教立學校吏民稱之︹晉︺

  杜預杜陵人咸寕中守南陽修召信臣遺蹟引𣹑淯諸水灌田萬餘頃分疆刋石使有定分公

  私同利衆庶賴之號曰杜父吾彥吳人為順陽内史清身率下威刑嚴肅衆皆畏懼

  尼中牟人為宛令在任寛而不縱恤隱勤政厲公平而遺人事劉璠相人為順陽内史江

  漢之問翕然歸心魏該東阿人為順陽太守王敦謀逆梁州刺史甘卓不從欲觀該去就試

  以敦㫖動之該曰我惟忠於國王公舉兵向天子非吾所宜與也及蘇峻叛率衆救臺城病卒

  穆譙國人孝武時為順陽太守㑹符堅遣衆來寇穆戰敗被執至長安稱疾不仕堅又傾國南寇

  穆與關中人士倡義謀襲長安事泄遇害︹南北朝︺︹齊︺劉思忌新野太守魏主引兵

  至新野思忌拒守攻之不克築長圍守之城陷不屈遂遇害︹魏︺韋珍杜陵人孝文初以桓

  誕為東荆州刺史令珍為使與誕招慰蠻左珍至桐柏山窮淮源宣楊恩澤凡所招降七萬餘户置

  郡縣而還韋孝寛杜陵人普泰中除淅陽郡守時獨孤信為新野郡守與孝寛情好款密政

  術俱美荆部吏人號爲連璧︹周︺薛慎汾陰人保定初爲湖州刺史時界雜蠻夷恒以刼掠

  爲務慎乃集諸豪帥具宣朝㫖殷勤戒諭一年之問翁然向化又蠻俗婚娶之後父母雖在即與别

  居慎親自誘導示以孝慈有數户蠻别居數年遂還侍養風化大行樂遜猗氏人天和初爲湖

  州刺史人多蠻左未習儒風遜勸厲生徒加以課試數年之間化冾州境︹隋︺李孝貞

  人開皇中爲𫎇州刺史吏民安之蘇孝慈扶風人開皇中爲析州刺史有惠政柳旦

  解人開皇中爲析州刺史有能名張奫清河人高祖時爲顯州刺史有能名皇甫無

  逸京兆萬年人大業中爲淯陽太守治爲天下最︹唐︺吕子臧河東人武徳初拜鄧州刺

  史與馬元規並力擊朱粲時粲新衂復張臧嬰城守會霖雨雉堞摧剝或勸其降曰我天子方伯肯

  降賊乎率麾下數百人赴敵死馬元規安陸人持節下南陽與吕子臧擊朱粲爲所圍城䧟

  不屈死之雷四𭅺鄧州總管武德三年王世充陷鄧州死之陳君賓貞觀初爲鄧州

  刺史州承喪亂之後百姓流冗君賓加意勞徠不期月皆還業明年四方霜潦獨君賓所治有年倉

  儲充羨蒲虞二州民就食其境太宗下詔勞之魯炅薊人明皇時為南陽太守㝷遷山南節度

  使保南陽賊使哥舒翰招下不從田承嗣繼至被圍凡一年晝夜戰人至相食城中一鼠直四百卒

  無救至至德二載五月乃率衆⿱㓁大 -- 𥤮圍走襄陽承嗣尾擊旲殊死戰賊引去初賊欲剽亂江湖賴炅適

  扼其衝故南夏以完趙矜德宗時為舞陽簿吳少誠反矜誓不從叛以縣來歸張嘉瑜

  貞元十五年吳少誠陷唐州嘉瑜時為守將死之狄兼謨太原人文宗時為鄧州刺史嵗

  飢發粟賑濟民不流𢓺盧祥會昌人為唐州刺史興復召信臣陂堰甚有勞勣︹宋︺蘇

  易簡桐山人淳化初知鄧州以詩書飭吏事甚得人心趙延進頓邱人淳化中知鄧

  州飛蝗不入境下詔襃之寇準下邳人至道初知鄧州以寛慈待民民甚德之張知白

  清池人咸平中知鄧州㑹關右流傭至境知白既發倉廩又募民出粟以濟謝絳富陽人真

  宗時知鄧州距州百二十里有美陽堰引湍水溉公田水來逺而少利不及民濱堰築新土爲防嵗

  數壞輒調民増築奸人蓄新茭以時其急往往盜決絳按召信臣六門堰故迹距城三里壅水注鉗

  廬陂溉田至三萬頃范仲淹呉人仁宗時知鄧州後徙荆南鄧人遮使者請留仲淹亦願留

  鄧許趙尚寛河南人嘉祐中知唐州州經五代亂土曠民稀尚寛乃按視圖記得漢召

  信臣陂渠故迹益發卒復疏三陂一渠溉田萬餘頃又教民自爲支渠轉相浸灌四方之民來者請

  以𮎰田計口授之又貸民官錢買耕牛比三年榛莽復爲膏腴増户萬餘三司使包拯上其事進秩

  賜金民圖像以祠王安石蘇軾作新田新渠詩以美之高賦中山人繼趙尚寛知唐州益募

  兩河流民計口給田使耕作陂堰四十四再滿再留比其去田増闢三萬一千三百餘頃户增萬一

  千三百八十嵗増税二萬二千二百五十有奇璽書哀諭宣布治狀以勸天下民爲立生祠

  蒙渤海人神宗時知湖陽縣議免役法䝉以爲不便不肯與議退而條上其害即投劾去

  若沖无豐中知南陽縣政治清平修陂堰闢土田比屋殷富歲資豐稔董敦逸

  人元祐初知穰縣提舉官調民鑿馬渡港云可溉田二百頃敦逸言於朝以為利不𥙷害核實如敦

  逸言免役夫十六萬全舊田三千六百頃劉汲丹稜人建炎初以直龍圖閣知鄧州金兵來攻

  汲暮得敢死士四百人禦之力不敵遂死之金光庭羅源人知南陽縣建炎初金人陷南

  陽不屈死吕由誠開封人監鄧州酒税臨事精敏老吏不能欺㑹營兵𥨸發聚衆閉城守貳

  逃匿由誠親往招諭賊斂兵聽令以功遷秩李道相州人為武勝軍承宣使武興蠻楊再興

  連歲寇掠道破其衆擒再興及其二子︹金︺舒穆魯兀毅明昌中同知武勝軍節度

  事别郡有殺人者屢鞫不伏兀毅訊不數語即具服河東北路田多山坂磽瘠大比時定為上賦民

  力久困朝廷命相地更賦兀毅以三壤法平之民賴其利 舒穆魯兀毅舊作石抹兀毅今改王

  劉從益渾源人大安𥘉知葉縣修學勵俗有古良吏風葉自兵興户減三之一田不毛者萬

  七千畝有奇其歲入七萬石如故從益請於大司農為減一萬流亾歸者四千餘家被召卒葉人立

  石頌徳以致哀思烏庫里黒漢天興間權唐州刺史行帥府事鎮防軍有歸宋之謀

  獨裕州聶都統一軍在州黑漢與之固守宋兵攻益急求救不至城中糧盡人相食黑漢殺愛妾啖

  士士爭殺其妻子總領趙醜兒開四門納家軍黑漢率兵巷戰軍敗被𫉬不屈死之 烏庫里黑漢

  舊作烏古論黒漢今改正︹元︺梁曾中統十六年除南陽知府南陽在宋末為邊鄙桑柘未成

  而歲賦絲民甚苦之曾請折輸布以便民尚野滿城人至元二十八年南陽縣尹初至官獄訟

  充斥野裁决無留滯涉旬遂無事喜同河西人為南陽縣達魯噶齊居二歲妖賊起抵南陽

  南陽無城無兵喜同見賊勢盛與家人訣策勵義兵奮力與賊搏賊退明日復至知無後援戰愈急

  南陽遂陷喜同⿱㓁大 -- 𥤮圍身被數創見執被害 達魯噶齊舊作達魯花赤今改正莊文昭

  間為南陽府尹勸民耕種興水利置義倉建燕居堂以教郡子弟民既殷富教化大行︹明︺段

  堅蘭州人成化中為南陽知府召州縣學官具告以古人為學之指使轉相𭄿誘創志學書院聚

  秀民講説古今要義及濂洛諸儒遺書建節義祠祀古先烈女去豪强貪墨必盡而訟獄徭賦務底

  於平居數年大治郁采山陰人正徳中為裕州同知流賊率衆來攻采與都指揮詹濟在籍

  御史任賢共堅守斬𫉬甚多城陷被執采罵賊不輟賊碎其輔頰而死濟賢亦不屈被害唐天

  恩常熟人正德中為葉縣知縣流賊陷城死之岳鍾秀山陽人萬厯中知新野縣部内

  多豪猾持長吏短長鍾秀課農桑省徭役月朔集父老以孝友勉其子弟久乃化其至誠即豪猾亦

  自斂比歸士民泣送數百里署中古木多巢烏亦隨車飛噪數日乃還縣人作義烏傳紀之

  騰蛟黎平衞人崇禎中授南陽知縣地當羣盜往來騰蛟戰守有備賊來輒挫從巡撫陳必謙

  破賊安𦤎山斬首四百餘級又討平土寇益知名艾毓初米脂人崇禎中授内鄉知縣毓

  初生長邊陲習戰事六年冬流賊來犯埋大礟於外城中燃線發之賊死無算遂解去厯官右參議

  分守南陽與知府顔日愉郤賊有功賊復至偕總兵猛如虎劉光祚堅守食盡援絶自縊死如虎光

  祚亦死之孫澤盛掖縣人爲鄧州知州崇禎十年張獻忠破其城澤盛與同知薛應齡皆戰

  顏日愉上虞人崇禎𥘉除葉縣知縣後以南陽要衝命爲知府大治守具十四年賊猝

  至登城日愉擊殺之幾盡城𫉬全日愉亦負重傷殞於城上贈大僕卿潘宏山陽人崇禎十

  三年爲舞陽知縣明年李自成羅汝才攻陷南陽縱兵覆所屬川縣民慮賊屠城請委曲紓禍宏叱

  曰吾守土吏當與土存亾豈能降賊求活耶賊薄城發礟擊之多斃城中人潛與賊灼降縛宏以獻

  宏怒罵不屈死子登瀾亦赴井死劉振世豐潤人崇禎中爲鄧州知州十四年流賊陷城

  振世與吏目李國璽千户余承蔭李錫皆抗節死姚運熙山東人崇禎中爲南陽知縣十

  四年賊攻陷南陽運熙與主簿門迎恩訓導楊氣開皆死之鍾其碩成縣人崇禎中爲鎮

  平知縣城陷被執罵賊死龔新南昌人崇禎中爲内鄉知縣流賊陷城不屈死王士昌

  寕州人爲泌陽知縣崇禎十四年張獻忠破信陽𫉬左良玉旗幟假之以登城士昌懐印端坐被㙛

  不屈姚昌祚臨晉人崇禎十四年爲泌陽知縣甫數月遘變手斬數賊力屈死典史雷

  晉暹亦戰死邱懋素崇禎十五年爲南陽知府李自成再陷南陽懋素罵賊不屈闔門𬒳

  韓醇四川人崇禎中爲新野知縣流賊陷城不屈死又主簿江朝瀛歙縣人典史惠永禎

  朝邑人同時殉節

 ︹本朝︺王燕翼河問人順治二年知南陽府時拐河土寇未靖燕翼招撫來歸地方安堵初赴

  任時單騎就道止以一蒼頭自隨粗衣菲食内鄉令某饋一羊裘曰此亦民膏也卻之馬迪

  吉夏縣人順治二年知鄧州修治城池拊循尸口百廢俱舉流民復業㑹土寇劉二虎率衆數萬

  掩城迪吉鼔勵士民誓以死守糧盡殺牛爲食撤屋爲薪人無異志賊計窮遁去趙耀

  順治二年知舞陽縣時流氛未息耀中請招撫單騎入裕州土寇李好寨諭降之西平寇渠劉洪

  起亦投戈來附招集流亾民復業者相繼胡養素直隸人順治三年内鄉縣多善政流寇

  餘黨攻城死之張光祁歙縣人順治四年知鄧州治尚嚴明而居心寛厚鄧自明季以來僉

  里長解糧當其役者家輒破光祁中請更制立官解法州人感徳若更生祀名宦任克溥

  平山衞人順治七年除南陽府推官摘奸伏革積弊官吏肅然奉法許鴻翔榆林人順治十

  一年知葉縣時拐河土寇作亂鴻翔練鄉兵躬擐甲胄削平之張蓋濮州人順治十五年知舞

  陽縣值歲凶民飢盗起藎區畫賑濟捕緝有方民無流離而盜以息境内戴之如父母云張三

  異漢陽人順治間任南陽府同知時烽烟初靖郡邑彫敝三異安輯流移勸開磽壤又創興水利

  蓄洩有方旱澇無患祀名宦田介京山人康熙三年知唐縣時邑民為錢糧所累多逃竄者

  介募新墾以抵𮎰糧編現户以補逃丁民困盡除任事三年凡城池公署學校修理咸備祀名宦

  高以永嘉興人知内鄉縣招民開墾𮎰蕪貸給牛種兼督令樹桑麻棗栗自是田疇彌望時

    大兵駐襄陽鄰内郷南鄙將吏多出金誘民為奴僕逃則繫縲其家室以永莅任甫三日有二悍

   卒奪門稱將軍命縛人於市以永械送巡撫正其罪邑人𫉬安祀名宦李之性商邱人任

   歸徳營把總值吳逆變檄調南陽守禦康𤋮十五年攻魏家寨陣殁   詔加優卹廕二子祀名

   






                前總纂官張琴恭纂輯

                促調官王廣蔭恭覆輯

                校對官李孚忠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