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八十六至八十九

卷八十二至八十五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八十六至八十九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九十至九十二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29.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29.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29.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29.djvu/5

常州府表               

                   

大清一統志

常州府在江蘇省蘇州府西北二百三十里江寕府東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

  距二百八十五里東至蘇州府常熟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鎭江府丹陽縣界五十里南至浙江湖

  州府長興縣界二百里北至大江北岸通州泰興縣界八十五里東南至蘇州府長洲縣界一百四

  十里西南至安徽廣德州界二百三十里東北至通州如臯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北至揚州府江都

  縣界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五百三十五里

︹分野︺天文斗牛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吳地史記吳世家季札封於延陵

  按太康地理志武進縣故延陵邑季札所居後屬越戰國屬楚秦為會

  稽郡地漢為會稽郡毘陵縣北境為臨淮郡地後漢永建

  四年分屬吳郡三國吳分置典農校尉晉太康二

  年省校尉置毘陵郡永嘉五年以毘陵郡封東海

  王世子毘因避諱改曰晉陵郡徙治丹徒永興元

  年析置義興郡東晉太興初又徙治京口義熙九

  年還治晉陵宋齊以後因之隋開皇九年郡廢置

  常州大業初復曰毘陵郡唐武德三年復曰常州

  天寶初復曰晉陵郡乾元初復曰常州屬江南東

  道五代屬南唐宋仍曰常州晉陵郡屬浙西路元

  至元十三年升常州路屬江浙行省明初曰長春

  府尋復為常州府直隸南京

 本朝屬江蘇省領縣八

  武進縣附郭東西距五十一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陽湖縣界一里西至鎮江府丹陽縣

  界五十里南至陽湖縣界十五里北至通州泰興縣界五十里東南至陽湖縣界五里西南至鎭江

  府金壇縣界六十里東北至陽湖縣界十五里西北至丹陽縣界八十里春秋吳延陵邑漢置毘陵

  縣屬㑹稽郡後漢屬吳郡晉太康二年爲毘陵郡治又分置武進縣永嘉五年改昆陵曰晉陵宋齊

  以後因之隋仍爲毘陵郡治唐武徳初復置武進縣爲常州治八年省入晉陵縣垂拱二年復分置

  武進縣五代宋因之元爲常州路治明洪武初省晉陵入武進爲常州府治 本朝因之陽湖

  縣附郭東西距四十六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無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縣界四十五里西至武進縣界一里南

  至宜興縣界七十里北至江隂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宜興縣界一百里西南至武進縣界二十五里

  東北至江隂縣界五十里西北至武進縣界一里本武進縣地 夲朝雍正二年析置陽湖縣與武

  進縣分治郭下無錫縣在府東南九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金匱縣界

  半里西至陽湖縣界五十里南至蘇州府長洲縣界七十七里北至江隂縣界三十三里東南至長

  洲縣界四十三里西南至陽湖縣界五十一里東北至江隂縣界五十一里西北至陽湖縣界五十

  一里漢置無歸縣屬會稽郡後漢改屬吳郡三國吳分置興農校尉省縣屬焉晉太康元年復置屬

  毘陵郡後屬晉陵郡宋齊以後因之隋屬毘陵郡唐屬常州五代宋因之元元貞初升為無錫州隸

  常州路明洪武初復為縣屬常州府 本朝因之金匱縣在府東南九十里東西距七十

  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蘇州府常熟縣界七十里西至無錫縣界半里南至蘇州府長洲縣界七

  十七里北至江陰縣界三十三里東南至長洲縣界四十里西南至無錫縣界十五里東北至常熟

  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江隂縣界三十三里本無錫縣地 本朝雍正二年析置金匱縣江陰

  縣在府東七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七十四里東至蘇州府常熟縣界九十里西至武

    進縣界七十里南至無錫縣界五十四里北至靖江縣界二十里東南至常熟縣界八十里西南至

    武進縣界七十里東北至常熟縣界七十五里西北至武進縣界七十二里秦時為暨陽鄉漢毘陵

    縣地晉太康二年析置暨陽縣屬毘陵郡尋屬晉陵郡宋齊因之梁太平三年析置江隂縣兼置江

    陰郡隋開皇九年郡廢縣屬毘陵郡唐武德三年置暨州九年州廢縣屬常州五代南唐昇元中置

    江陰軍宋熙 寕四年軍廢建炎四年復置二十七年廢三十一 年復置屬兩浙西路元至元十四年

    升江隂路後降為州屬常州路 尋直隸行省明初改曰連洋州㝷復為江隂州洪 武初改州為縣屬

    常州府本朝因之宜興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

    蘇州府吳江縣界九十里西至鎭江府溧陽縣界七十里南至荆溪縣界半里北至陽湖縣界六十

    里東南至荆溪縣界三十里西南至荆溪縣界九十里東北至陽湖縣界七十里西北至鎭江府金

    壇縣界七十里漢置陽羨縣屬會稽郡後漢屬吳郡三國吳分屬吳興郡晉永興元年於縣置義興

   郡宋齊以後因之隋初郡廢改縣曰義興屬毘陵郡唐武德七年置南興州八年州廢仍屬常州五

   代因之宋太平興國初改曰宜興縣宋末改置軍至元十五年升宜興府二十年仍降為縣二十

   一年又升為府兼置宜興縣為府治元貞𥘉府縣俱廢改為宜興州隸常州路明洪武初復曰宜興

   縣屬常州府 本朝因之荆溪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八十里

   東至蘇州府吳江縣界九十里西至鎭江府溧陽縣界九十里南至浙江湖州府長興縣界八十里

   北至宜興縣界半里東南至長興縣界七十里西南至安徽廣德州界一百里東北至宜興縣界三

   十里西北至鎭江府溧陽縣界九十里本宜興縣地 本朝雍正二年析置荆溪縣靖江縣

   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二里南北距五十二里東至通州如臯縣界六十里西至通州

   泰興縣界四十二里南至江陰縣界三十五里北至泰興縣界十七里東南至江隂縣界五十里西

   南至武進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如臯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泰興縣界五十里漢海陵縣地唐為海陵

  吳陵二縣地屬泰州宋為泰興縣地元改屬江隂縣明成化七年析置靖江縣屬常州府 本朝因

  

 ︹形勢︺三江之雄闊五湖之腴表風土岡阜相屬林麓

  鬱然毘陵舊志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物產豐阜足衣

  食之供大江橫其北太湖處其東宋政和河溝記北抵

  江淮東連海道宋圖三吳𬓛帶之邦百越舟車之

  會寰宇山長水遠氣秀地靈元宜興圖冊土厚水深山

  澤清曠元路學興造記

 ︹風俗︺秀而多文愿而循理君子尚義庸庶厚龎

  泰伯之高蹤由季子之遺烈居英賢之舊地雜吳

  夏之語音人性佶直黎庶淳讓敏於習文寰宇

  𥳑易治民醇相安食服之度漸靡禮義之風寖盛

  

 ︹城池︺常州府城周十里有奇高二丈五尺門七水門四池廣十六丈深二丈明洪武二年

  改築 本朝雍正八年 武進陽湖二縣附郭無錫縣城周十八里高二丈一尺門

  四水門三池廣一丈七尺深二丈宋乾興中築 本朝康熙七年金匱縣城與無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

  江陰縣城周九里有奇高二丈五尺門四池廣四丈二尺深七尺明正德中築

  興縣城周九里有竒高二丈五尺門四池廣三丈深一丈五尺明永樂中增築荆溪

  縣城與宜興縣同靖江縣城周七里有奇高一丈八尺門四池廣六丈五尺深一

  丈八尺明成化中築嘉靖中甃甎

 ︹學校︺常州府學在府治西宋太平興國初建徳祐時燬於兵元至元閒重建 本朝康熙

  年閒 修入學額數二 十五名武 進縣學在縣治東南元大厯年閒重建 本朝順治康

  熙年閒屢修入學額數十三名陽湖縣學與武進縣同入學額數十二名無錫縣

  學在縣治南宋嘉祐閒建 本朝康熙年閒修入學額數十三名金匱縣學與無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

  同入學額數十二名江陰縣學在縣治西南宋崇寕閒建本朝順治年間屢修入學額

  數二十五名宜興縣學在縣治西南宋景徳中建 本朝順治康熙年閒屢修入學額

  數十三名荆溪縣學與宜興縣同入學額數十二名靖江縣學在縣治西南明

  成化中建 本朝康熙七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道南書院在府治朝京門内宋楊時

  嘗講道於此紹興初立祠祀後燬於兵明正德中即毘陵驛址建延陵書院在府城雙

  桂坊季子祠西本朝康熙十年龍城書院在府治明隆慶閒建 本朝乾隆十九年

   東林書院在無錫縣治東宋楊時講學處久圮明成化中建於泰伯瀆上 本朝康

  熙年閒重建二泉書院在無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縣慧山寺明正德閒建 本朝順冶年閒修暨陽

  書院在江隂縣治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東坡書院在宜興縣蜀山明宏治閒

  建 夲朝康熙年閒修蜀山書院在荆溪縣治 夲朝乾隆二十四年正誼

  書院在靖江縣治 本乾隆八年馬洲書院在靖江縣南門外明知縣陳函

  

 ︹户口︺原額人丁五十九萬三千七百八十六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三百八十九萬五千七百七十二

  

 ︹田賦︺田地五萬五千七百九十二頃六十四畝四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五十六萬七千四百三

  十九兩四錢四分一釐又雜辦銀四千五百二十二兩九錢一釐米三十五萬五千一百七十石二

    斗 三 升 三合 一 勺

  ︹山 川︺黃公 山 在 武進 縣 東 南 八 十 里 去 太 湖 十 五 里相 傳為 楚 黄 歇 所 封 地 有 龍 泉 灣 其 東

    南 有 龜 山 又南 有 梅 堂 山黃    山 在 武 進 縣 西 北 七 十 里 孟 河 東俯 瞰 大 江 南 有 孤 陳 山 東 北 有

    小 山 入 江 謂 之 吳 尾 以 羣 山 自 西 來 至 此 而 盡 也又 東 有 九 龍 山 自 孤 陳 至 此 有 九 小 山 相 連 屬 故

    名 又 江 北 六 里 亦 有 黄山 上 有 石 室 楊 吳時 置 烽燧 之 所 今 曰 黄 山 門 為江 防 要 津 江 防 考黃 山 門

    在 包港 江 心 水 流 湍 悍 盜 賊 出 沒之地 又 當 常 鎭二 郡之 交 上 下 瞭 望 幾 及 百 里 實京口 之 門 户 也

    孟城山 在 武 進 縣 北 八 十 里 俯 瞰 大 江 相 傳 晉 孟嘉 嘗 隱 於 此 孟 河 經 其 下 入 大 江 又 西 有

    嘉 山 上 有 白 龍 潭 鄉人 𡻕 旱 禱 雨 於 此橫       山在 武 進 縣 東 北 三 十 五里 延 袤 二 十 餘 里 舊 名

     芳 茂 山 晉 右 將 軍 曹 橫 葬此 因 易 今 名 寰宇記 作二 横 山 有 二 山 相 連 續 風土 記 又 謂 之 大横峴 其

    北 五 里 曰 三 山 三 峯 相 連 中 一 峯尤 峻 拔 明 初 張士 誠 遣 兵 寇 常 州 吳 良 自 江 隂 取閒 道 殲 其 援 兵

   於無錫之三山即此馬蹟山在陽湖縣東六十里輿地紀勝在州東太湖中巖壁閒有馬蹟

   隐然世傳秦始皇游幸馬所踐舊志在縣東南九十里周百二十里與津里山相接其西麓曰西青

   石壁峭立多石窟圓如馬蹟因名明初下常州俞通海以舟師略太湖入馬蹟山破張士誠水寨即

   夾山在陽湖縣東南七十里太湖中南北五里夾秦陽二小山中峽有馬鞍嶺津里

   山在陽湖縣東南唐邵偃記曰山連馬蹟夫椒峯巒回合波影映帶實為奇觀輿地紀勝在縣東

   南一百三十里太湖中一名泰履山相傳秦始皇嘗自夾山登此通志江陰縣西南二十里有秦望

   山俗稱茶岐山即此山也皇山在無錫縣東五十里劉昭後漢志注上有泰伯冢寰宇記引輿

   地志云泰伯宅東九里有皇山舊志相傳梁鴻居於此又名鴻山獨山在無錫縣西南十八

   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山之脈西南來至此中斷北與管社山相望為浦嶺門南與充山相對峙為獨山門果溪之水

   由二門入太湖又有三山在獨山門外屹立太湖中與獨山相望橫山在無錫縣西南二十

  里東與龍山勢若相附中斷為平疇通華利口路耿山在無錫縣西南二十五里前臨長廣

  溪後負太湖據諸山之勝巖巒重疉上有石池冬夏不盈涸青山在無錫縣西南三十五里

  一名章山亦曰青山灣面太湖其西有韓灣孟灣諸山閭江山在無錫縣西南四十里相

  近曰歸山下有闔閭城又有閭江亦太湖之别浦也軍將山在無錫縣西南四十里近太湖

  下有龍潭南唐時屯兵於此以備吳越惠山在無錫縣西一名慧山縣志西域僧慧照居之

  故名隋志無錫縣有九龍山寰宇記九龍山一名冠龍山又曰惠山在縣西北七里一名九隴山通

  志古名華山又曰厯山又名西神山有九峯下有九㵎有慧山寺第二泉在焉泉之上有方圓二池

  其中相通而圓池最佳相傳隋大業末上有龍鬬又名龍𨷖山 本朝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

  皇帝南巡有   御製登惠山寺詩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俱有

  御製惠山㬪前韻詩三十年御製泛丹游惠山即景雜詠詩錫山在無錫縣西五

   里惠山之支麓也唐陸羽惠山記東峯當周秦閒大產鉛錫故名錫山漢興錫方殫故創無錫縣王

   莽時錫復岀改縣名曰有錫後漢冇樵客於山下得銘云有錫兵天下爭無錫青天下安有錫沴天

   下弊無錫乂天下濟自光武至孝順之世錫果竭順帝更為無錫縣此錫山名所由始也 按宋聶

   厚載縣治記云樵客得銘合在文景之世是時弭師偃革天下清宴故神靈薦祉其銘出矣因之創

   縣宜彰其美陸云後漢得銘非也  本朝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有    御製雨

   中游錫山詩二十二年有   御製錫山詩龍山在無錫縣西惠山北越絕書縣西有龍尾

   陵道春申君所築今山 尾亦呼曰龍尾上有白龍潭蘇軾詩石路縈迴九 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即

   此自龍山稍斷復突起曰華利山有華利口在縣西十八里又西即厯山安陽山在無錫縣

   西北五十里風土記周武王封周章少子贇於無錫安陽郷即此元末張士誠將莫天祐屯兵於此

   以塞宜興東出之道舊志在縣西北五十一里接武進縣界上有龍湫顧山在無錫縣東北

    六十 五 里 一名 東顧山 接常熟及 江陰 二縣界又 名 三 界山 上有龍 潭通志亦 謂之 香山金       匱

    山在金匱 縣城 中邑之鎮也 縣以 此名 膠   山在金 匱縣 東四十里 長九里 有滌 硯寶乳二 泉

    芙蓉山在金 匱 縣東北 二十五里 芙蓉湖在其 下故名 上 有天乙 峯為𡻕旱 祈禱處又名 龍

    綺山在江 陰 縣東 十里輿地紀勝昔 吳 王泛 舟至此 見 野花 繁盛如綺因名俗 譌 為啓 山

    上 有善利 泉定 山在江 陰縣東二十五 里一 名女山 唐法響 禪師駐錫於此 有五 乳泉一 名

    虎跑香山在 江隂縣 東二 十九里 輿地 紀勝上 有採 香徑府 志又 名香灣 左岡 中發一 泉

    紆 迴而 下夾 㵎有桃 名桃花 㵎其西為鳳凰山 又西 七里 為盤 龍山一 名蛟山 唐垂拱中有黃龍 蟠

    其上故名 沙 山在江 陰縣東四十 五里頂有金鵞石 舊志相 傳初本平地 晉宋閒江水泛漲 涌

    沙 成白 鹿山在江隂 縣 東五 十里輿地紀勝在 縣東五十 五 里相 傳吳王岀獵得白 鹿

     由 里山在江隂 縣東南十 五里 輿地紀勝四面 皆九里又 名九 里山白   龍山

   在江陰縣東南五十里形如龜俗呼爲龜山上有白龍洞君山在江隂縣北澄江門外縣鎮山

   也其巓有松風亭通志在縣北一里一名瞰江山突起平野俯臨大江宋南渡後置營寨於山麓爲

   戰守要地又北五里曰黄山與君山皆以春申君名蕭山在江陰縣東北十五里以蕭氏世居

   其下而名一名小山上有祭江臺其東有彭公山眞山在江隂縣東北十五里輿地紀勝在

   縣東十八里又祥符圖經作甄山又名石牌山浮山在江陰縣東北掦子江中西臨石磴東控

   巫門爲江海門户穿石山在宜興縣東南二十里一名蛟山有石穴受許陂長流民田藉

   以灌溉又名洞山產茶唐貢山在宜興縣東南三十五里東臨罨畫溪産茶唐時入貢因

   名金沙泉在其下蘭山在宜興縣東南五十里輿地志石蘭山斗入太湖五里有石麓如岸

   者二南曰大蘭山北曰小蘭山相連二里通志一名香蘭山接浙江安吉長興二縣界張公

   山在宜興縣東南中有洞郭璞云洞中南北二堂相傳張道陵居此因名水流入圻溪府志高六

     十仞 麓 周 五 里 洞 深 五 十 餘 仞 北 向一 竇 廣 踰四尋游 者 秉 炬 達 燒 香 臺 可 坐 百 人 行約 三 里 許南

     望 小 洞 通徹 道 書 第五 十 八 福 地 也 洞 後有 白 馬洞 白 鶴 洞皆 有 水 岀合 流 入 罨 盡 溪 西 南曰 佛 窟

     洞 有五 女 潭 又西 南 三 里 許曰 天 窟 洞 有 龍湫 又西 曰 水 犀洞 洞 凡 三 穴亦 曰 君 陽 洞煙              山

     在 宜 興 縣 西 南 三 十 里 諸 峯 環峙上 有 釣魚 磯 下 臨 深 淵 相 傳 吳 孫 堅 嘗釣於 此 小               坯山

     在 宜 興 縣 西 一百 里 寰 宇記 在 長塘 湖 中 水 底 有石 室 北 流 入 圻溪 通 志 一名 白 石山 稍 北 為 大 坯

     山 接 鎭江 府 金壇 溧 陽二 縣 界𠙶    山在 宜 興縣 西 北 七 十 里 周三十 里 有奇   按 廣 韻 𠙶 烏后

     切 山 名 詳 見 鎭 江府 山 川 門 山 山 注 柚       山在 宜 興 縣 西 北八 十 里 洮湖 上 與 湖 中 大坯 山 對 峙

     多 巨 石 不產 林 木 計    山 在 宜 興 縣 東北 二 十五 里 通 志 巓有 池 其 西 峯曰 金 鵞山 唐 初 嘗 置

     鵞 州 於 義興 故 名陽   山在 宜興縣 東 北 三 十 五 里一 名㟄山 多縱石 而 有 大 横 峴 以承 流泉

     下 為陽 溪 頤  山在荆 溪 縣 東南三 十 五 里 通 志唐陸 希聲隱 於 此 嘗著十 七 詠 誌 臺 池泉石 林

   木之蜀山在荆溪縣東南三十八里屹然特立旁無附麗本名獨山宋蘇軾爱其風景𩔖

   蜀改今名義山在荆溪縣東南六十里東臨太湖南接浙江長興縣界荆南山

   溪縣南縣主山也高而大巖洞絶勝上有龍池𡻕旱禱雨輒應其北為南嶽山孫皓既封國山遂以

   此山為南嶽其地為古陽羨產茶處小心山在荆溪縣西南三十五里即君山西峯也有金

   泉岀此通志一名敷金嶺國山在荆溪縣西南五十里三國吳孫亮五鳳二年陽羨離里山大

   石自立孫皓天璽元年陽羨山有石空裂十餘丈成室名曰石室表為天瑞乃遣司徒董朝至陽羨

   封禪國山以明年改元天紀以協石文梁天監八年或請封會稽禪國山不果寰宇記引輿地志云

   本名離里山有九峯相連亦名九斗山又名升山吳孫皓封禪為中嶽改為國山東北有兩重石洞

   土人呼為石室周幽王二十四年忽開可容千人又有石柱呼為五柱水流注章溪輿地紀勝有善

   卷洞周幽王時所 開舊志延袤三十六 里龍 池山在荆溪縣西南七十里高五里南巖曰白

   雲壁立數百仞其石皆白有龍池章山在荆溪縣西南七十里寰宇記在縣西南六十里風

   土記曰有芳巖即此通志一名黄山周六十八里分界山在荆溪縣西南百里接安徽廣

   徳州孤山在靖江縣東北二十五里舊在大江中去岸五六里距山百歩有石磴亦在水

   中明成化閒潮沙壅積轉而成田今山在平陸垂腳嶺在宜興縣南六十里接浙江長興縣

   梅花隖在宜興縣東南三十六 里唐陸希聲詩凍蕊凝香雪艷新小山 深隝伴幽人即

   若冰洞在二泉之上今雲起樓右二十歩許唐僧若冰劚巖得之故洞及泉並以若冰

   名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俱有   御製若冰洞詩

   大江自鎭江府丹陽縣流入經武進縣北又東至江隂縣北又東入蘇州府常熟縣界禹貢漾

   水東為北江入海漢書地理志毘陵縣江在北東入海揚州川寰宇記江隂縣北至江二里至江心

   泰州海陵縣界四十里通志在府北五十里江隂縣北一里而靖江之東南也西自丹陽入界經府

    治北 東抵江隂東北 與通 州泰州相對行郡境百八十 餘里靖江縣志 舊自 郡北迤東至今縣西分

    為二派繞縣南北以入海縣居江海之交中流屹立明天啓以來潮沙壅積縣北大江竟為平陸江

    防 考江中哨守之 處為青草沙 自是而東北 有蒲沙 又東為唐沙三 沙之中巫山 門在焉亦曰 巫子

    後河在府城内一名 市河宋史郡守李餘慶穿龍塘河經大市 引惠明河東注出裏虹橋

    與 運河 合運 河自 蘇州 府吳縣界西 北流入經無 錫縣城 東又 西北流經武 進縣城南又 西北

    流入鎮江府 丹陽縣界通志在府南自望亭入無錫縣界流經 郡治西北抵奔牛鎭達於孟河行百

    七十 餘里吳夫差所鑿隋大 業中自京口穿河至餘杭 擬通龍舟此其故道也 自唐武徳後累濬遂

    為江南之水 驛云河 渠志望 亭北為 常州府無錫縣境又北二 十里曰 新安又 北三十 里經縣城南

    引而西北十里至高 橋合 江隂 縣運河又北二 十里經洛社又北二十 里經 横林 為武進縣境又 東

    北十里經 戚墅堰十里經丁堰二十 里達常州府城西 蠡河在武進縣西南亦名南運河自

    宜 興 縣 流 入北合 運 河 通 志 一名 浦 陽 溪北 枕 運河 南 經 陳 渡橋入 滆 湖 又 有 東蠡 河 在 荆溪 縣 東

    十 五 里 北 接 餘 皮 渰 東南入 於 太 湖 宋 咸 平 中 浚得        勝新河在 武 進 縣西十 八 里 舊名

    烈 塘 河運 河 自 連江橋 分 流 北 流 四十 三里 入江宋 紹 興中 郡 守 李嘉言 開 濬 臨 江 置閘 即今 魏村

    閘 明 洪 武二 十 四 年 濬 治 廣 二 丈改 今 名  本 朝 雍 正 五 年 重 濬孟           瀆河在 武 進縣 西 三

    十 里 奔 牛 鎭 東南 接 運河 北 流 六十 里入江 唐 志縣 西 四 十 里 有孟 瀆 引江 水 南 注通 漕溉田 四 千

    頃 唐 會要 元和 八 年 刺史 孟 𥳑因 故 渠 開 之因 名明 永 樂四 年詔 漕 船 自孟 瀆 出江 入 白 塔 河江 行

    不 踰 半日省 風 濤 之險 尋罷 正 統以 後巡 撫 周忱巡 按 林應訓 相 繼 浚治  本 朝 康熙 二十 年 巡撫

    慕 天顔請 濬 孟河四 十六 年 修 建 孟 河北牐 以 備蓄 洩雍正 五 年重濬 并造 犂 船 𡻕 時 拖刷淤 墊

    水䃮河在 陽湖 縣東四 十 里 東 南接運 河北 過無錫 入 江 隂 界 網       頭河在 陽湖 縣

    西 青 山門外 延 袤 六十五 里 東北 流 分 為四支 曰澡 港 桃花港 利 港 申港又 東 入江 隂 縣 界接無 錫

  高橋鴨城河在無錫縣東二十里源自運河東行至甘露鎮分為二沠一南流入蠡湖

  一北出至河東北三十五里為漢塘河北貫興塘港與新河接新河南宋時所開北通大江今塞

  雙河在無錫縣北五里亦曰雙溪自運河分流南岀分為二派一南流合於梁溪一西流達直

  湖港入武進縣界五瀉河在無錫縣北十四里宋熙寕宋郟僑議治常潤之水莫若決五

  瀉堰使水徑入江通志源出芙蓉湖南枕運河宋元祐閒治芙蓉湖為田因開堰置閘後架石梁其

  上名曰高橋通江隂運河橫河在江隂縣東輿地紀勝引長編云宋乾興元年知軍崔立開横

  河六十里通漕運舊志自城中接黄田港東流七十里經常熟縣界入大江長河在江隂縣

  東南十里一名東河自縣南門運河分流東南入無錫縣界匯入新河滆湖在武進縣西南

  三十五里郭璞江賦具區洮滆酈道元以滆為五湖之一通志一名西滆又名沙子湖東西三十五

  里南北百里中與宜興分界東連太湖西通蕪浦港陽湖在陽湖縣東五十里以近陽山得名

   在無錫湖之東東西八里南北三十二里北通茭饒臨津二湖共為三湖東南入太湖芙蓉

   湖在陽湖縣東無錫縣西北江隂縣南一名上湖又曰射貴湖越絶書無錫湖者春申君治以為

   陂周萬四千頃其一千三頃毘陵上湖也水經注射貴湖為五湖之一寰宇記上湖一名射貴湖一

   名芙蓉湖又謂之無錫湖在晉陵江陰無錫三縣界西去州五十里東南流為五瀉水舊志昔時湖

   岸南北相距八十里宋元祐中堰湖為田湖流漸塞明萬厯中縣丞郭之蕃築隄捍之圓可二十里

   中築界隄長十餘里北障江潮南捍湖水自是濱湖皆為良田蠡湖在無錫縣東南五十里寰

   宇記有蠡瀆西北去縣五十里范蠡代吳開造此瀆通志謂之漕湖接蘇州府長洲縣界又名孟河

   唐書志元和八年孟𥳑開泰伯瀆并導蠡湖故亦名孟河濠湖在無錫縣南六十里俗名鵝肫

   蕩西通漕湖北接蘇州府常熟縣界東接蘇川府長洲縣界太湖在無錫 縣西南三十 里東

   接蘇州府界宜興縣東四十五里東南接浙江長興縣界五部湖在無錫縣東北十里東西

   三十里南北十里其源濁而流清溉田百餘頃漢末陶榖隱居五部湖即此繖墩湖

   記有𠌂墩在江隂縣東四十里吳王闔閭第八子葬於此舊志周四十七畝宋紹興十六年詔為放

   洮湖在宜興縣西北九十里一名長塘湖風土記陽羨西北有洮湖宋庾業為義興太守

   西討孔顗至長塘湖即此寰宇記長塘湖在縣西一百里即洮湖也通志周廻百有餘里上受溧陽

   金壇之水下通太湖入於海白鶴溪在武進縣西南二十里寰宇記在縣西南三十里舊

   志運河自奔牛東三里分流為直瀆又南合三溪河又南經鳴鳳鄉為鳴鳳河又南由垂虹溝入滆

   湖即白鶴溪也烏角溪在無錫縣東南五十里東至望亭驛接運河西流入太湖梁溪

   在無錫縣西門外源出惠山相傳古溪極隘梁大同中重浚故名或以梁鴻居此而名自惠山引而

   東接雙河南派之水南流繞城西至縣西南二里分為二一西南流十八里為小渲渰又西為大渲

   渰各南流二十里復合為淸祈渰又西南由獨山門入太湖一南流經石塘下為長廣溪又西南出

   吳塘門入太湖東舍溪在荆溪縣東南三十六里唐顧況詩家住義興東舍溪寰宇記有圻

   溪俗呼爲罨畫溪在城南 三十六里原岀懸腳嶺東流入太湖唐刺史李栖 筠於溪南置貢茶舍俗

   謂之東舍溪又名五雲溪通志謂之東瀉溪舍瀉聲相近而誤也荆溪在荆溪縣南以近荆

   南山得名自鎮江府溧陽縣流入承永陽江下注震澤漢書地理志中江出蕪湖西南東至陽羨入

   海虞喜曰漢初置荆國以有荆溪在陽羨界爲名寰宇記即漢志蕪湖之中江水也九域志縣有陽

   羨溪亦即此輿地紀勝首受蕪湖水東至陽羨入湖明萬厯府志廣徳溧陽金壇及本縣迤西諸山

   㵎水流匯於城西曰西溪亦曰西九謂之九者計里三九縱横皆九里也城東曰東溪亦曰東九東

   西溪皆茫然巨浸又東入太湖成化一十年知縣袁道自西溪南鑿便民河一名復袁河嘉靖二十

   年知縣馮維訥又自東溪南鑿通澤河以避東西九風波之險又有新溪在縣南一里宋嘉祐中鑿

   東西皆接荆溪章溪在荆溪縣西南三十五里源出章山北流合慈湖溪入荆溪慈湖溪在縣

   西南八十里源出沸泉山北流入荆溪又有濮溪在縣東五里源岀君山東北流入荆溪白雲

   溪在荆溪縣西六十里自鎭江府溧陽縣流入即荆溪之上源也又有蓮花溪在縣西北六十里

   源出𠙶山東流合白雲溪吳溪在荆溪縣東北十五里一名浯溪西南接荆溪東北流入太湖

   澡港在陽湖縣北五十里一名竈子港南接網頭河北入大江袤四十里花渡港

   錫縣西北三十五里東貫運河西貫直湖港入陽湖又有雙牌港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東連運河南

   入陽湖與武進縣分界谷瀆港在江陰縣東六十四里北引江水南行絕横河經三河口

   分為二派一西南入新河通無錫縣界一接長河夏港在江隂縣西十里導江水東南行出

   蔡涇閘與黄田港合北入於江寰宇記陳至徳初移縣治夏浦輿地紀勝謂之夏港春申君長子所

   開舊志蔡涇在縣西南十里西接夏港東岀蔡涇閘貰運河而東北入於横河申港在江陰縣

   西三十里一名申浦東入無錫五瀉河西入武進戚墅堰合於三山石堰又北流入大江寰宇記春

   申君所開置輿地紀勝宋太守劉堂漕臣姜銑建議濬申利二港明侍郎徐貫重濬利港

   隂縣西五十里東北行二十五里入大江輿地紀勝本名漁浦因漁利故名久廢乾興元年知軍崔

   立教民濬治既成溉田千頃黃田港在江隂縣北三里輿地紀勝在縣北二里黄歇所開

   舊志導江水南行於江口置閘曰黄田閘洩水至城北中流貫城又支分東出為横河又南岀為運

   河至縣南二里曰九里河又東經蔡涇閘瀾港在靖江縣西南通大江西接城河伯牙

   瀆在武進縣西三十里南通運河北入大江孝感瀆寰宇記去州八十五里王祥寓居武

   進尚義鄉母病思魚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忽有雙鯉躍岀即此瀆也舊志在縣西南通滆湖

   伯瀆在無錫縣東五里唐書地理志在縣南五里東連蠡湖元和八年刺史孟𥳑開寰宇記長

   八十七里百瀆在宜興縣西南七十里為上瀆東北六十里為下瀆宋單鍔水利書曰古人以

   荆溪不足以勝數郡奔注之水故於震澤之口開瀆百條又開横塘瀆延互四十里以貫百瀆分荆

   溪之流下震澤今大半堙塞宣和二年趙霖修百瀆五十八條長六十二里東洲在武進縣

   東南百里太湖濱五代梁開平二年吳越將張仁保攻常州之東洲拔之淮南將陳璋等馳救大破

   仁保於魚蕩復取東洲惠山泉在無錫縣西惠山白石隖下一名慧山泉唐陸羽次第名

   泉得二十種以廬山康王谷洞簾水為第一此泉為第二其水東出過漪瀾堂之前自龍吻吐注下

   池深廣方丈分流為二一北徑黿池金蓮池出寺塘涇下運河一西道錫山㵎沿洄入梁溪曲匯斜

   分溉田常數十頃泉上有亭   聖祖仁皇帝南巡臨泉上   御書品泉二字刻於漪瀾堂

   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㬪頒

    御製惠泉詩及第二泉詩汲惠泉烹竹爐歌㬪舊作韻詩金沙泉在宜興縣西南二十

   二里輿地志金硎承小心山泉硎中沙石色炯炯如金因名流入慈湖溪劒井輿地紀勝葛仙

   翁駐馬之地郡人有拜樞相擢大魁者皆先一嵗瑞氣氛氲升騰累日邑宰陸元光立石紀之明一

  統志在武進縣東南二十里 本朝乾隆口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有   御題劒井

  石井在江隂縣大安坊俗呼為舜井遇早不涸










                        總纂官王廣蔭恭纂輯

                        前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 統志

 常州府

 ︹古蹟︺晉陵故城今武進縣治春秋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季子去之延陵史記吳季札

   封於延陵漢置毘陵縣漢書地理志季札所居越絶書毘陵改為延陵晉改曰晉陵輿地紀勝有金

   斗城五代楊吳順義中刺史張伯琮所築明洪武初省舊志縣有羅城即郡治舊城也楊呉天祚二

   年築周二十七里有奇明洪武初改築新城遂廢又有外子城在羅城内一名金斗城亦楊吳順義

   中所築周七里有奇宋建炎中毁紹興九年復修築後漸圮明洪武初改築新城西北仍其舊址東

   南過 之又内子城在縣治西北即今郡治地也 唐景福初淮南節度楊行密築今廢姑 幕故

   城在武進縣東南東晉明帝僑置南東莞郡屬南徐州宋書州郡志郡治莒縣領東莞姑幕共三

   縣齊志作東莞郡其姑 幕縣建武三年省輿地紀勝引舊圖經云有大姑 小姑二城在縣西南六十

    里又 引十道志云縣有青城舊志青城在縣 東南二十里或云即古莒縣也武 進故城

    在武進 縣西北七十里吳大帝改丹徒為武進晉大康二 年復曰丹徒分丹徒曲阿二縣地别置武

    進縣屬毘陵郡宋大明末改屬南東海郡隋志曲阿有武進縣梁改為蘭陵唐武德三年復置屬常

    州八年省入晉陵元和志晉置武進縣於丹陽縣東五十里垂拱二年復分晉陵西界置武進縣於

    州 郭内至今 因之蘭 陵故城在武進縣西北九十里晉太興𥘉置南蘭陵郡及蘭陵縣

    屬南徐 州齊本紀中朝之亂蕭整日蘭陵過江居武進縣 之東城里時寓居江左者皆僑置本土加

    以南名遂為南 蘭陵人地理志蘭陵縣屬南琅邪郡而無南蘭陵 郡蓋齊末郡先廢也隋開皇九年

    并入曲阿舊志 今名阜通鎭又 青城鎭南有圓壇高丈餘廣十畝 西有方壇高不 盈尺廣七八丈舊

    傳為圜丘方澤蓋皆齊梁時置無錫故城今縣治漢置元封元年封東越降將多軍為侯

    邑宋書州郡志吳時分無錫以西為毘陵典農校尉縣因省晉太康元年復立元和志縣西北至常

   州九十六里漢舊縣也暨陽故城寰宇記古暨陽城在江隂縣東四十里漢莫寵所築

   以捍海寇因名莫城晉置暨陽縣於此隋省唐武徳三年復置暨陽縣屬暨州九年仍省入江隂今

   有莫城鄉在縣東江陰故城陳書本紀永定元年以江陰郡奉梁主為王隋志毘陵郡

   領江陰縣梁置元和志縣東南去常州五十里本漢毘陵縣之暨陽郷梁敬帝置寰宇記梁太平三

   年分蘭陵置九域志在州東北九十里祥符圖經縣城唐天祐十年楊吳所築周十三里有奇北瀕

   大江内有子城宋慶元五年重修元毁舊志有古城巷在縣治東北利城故城在江陰縣

   西五十里晉徙置宋書州郡志晉元帝割海虞北境立東海郡及利城等縣永和中郡移出京口縣

   亦寄治焉文帝世為實土隋志江陰舊有利城梁豐二縣平陳廢入唐武德三年復置二縣屬暨州

   尋與州俱廢寰宇記利城戰國時築一名茗溪九域志縣有利城鎭輿地紀勝引輿地志云晉元帝

   以海虞北境之土山立利城縣宋元嘉八年遷於武進之利浦今利城鎭西南三里有子城基城濠

   遺址尚存疑古縣治舊志縣西有利城鎭其梁豐無考陽羨故城在宜興縣南五里漢

   置高帝五年封功臣靈常為侯邑晉永嘉四年羨人周圯三興義兵討賊冇功因置義興郡以寵

   之治陽羨縣隋改陽羨縣為義興唐武徳七年南興州治又析置陽羡縣屬焉八年州廢仍併陽

   羡入義興章懷太子曰陽羨故城在義興縣南元和志縣北至常州一百二十里陽羨故城在荆溪

   南寰宇記陽羡故城在今縣南一名蝦虎城國山故城晉水興初分陽羨地置屬義興

   郡隋平陳廢入義興寰宇記國山城在縣西南五十里晉元帝置於白石山成帝移於平地去舊城

   七里舊志城在永豐鄉西臨章溪義鄉故城在宜興縣西南八十里義山下晉水興初

   分長興縣地置屬義興郡隋平陳廢入義興綏安故城在宜興縣西南八十里劉宋永

   初三年分廣德故鄣長城陽羨義鄉五縣地置屬義興郡梁陳時廢臨津故城在宜興縣

   西北五十里晉永興初分陽羨縣地置屬義興郡隋平陳廢入義興唐武德七年復置屬南興州八

   淹城在武進縣東南二十里越絶書毘陵縣城南故淹君城也東南為淹君子女冢舊志

   其城三重周廣十五里濠塹深闊今外城多圮内濠亦堙惟内城中城屹然中濠外濠廣可十五丈

   深亦不減三丈留城在淹城東五里周廣凖淹之内城相傳吳王囚越質子淹留於此故名

   城在武進縣東北二里有方圓二城東西相對或作虎城又縣北有韓城相傳五代時里民韓氏

   築此以保鄉里縣北三十里有醻城又北十五里有禄城皆五代時戍守處胥城在陽湖縣

   永勝西鄉東晉時僑置莒縣於此陳沂南畿志胥城舊傳子胥所築春申君城在無錫縣

   後漢書郡國志註春申君城在無錫泰伯城在無錫縣東南三十里今曰梅里鄉泰伯廟在

   焉吳越春秋泰伯之荆蠻自號為勾吳起城周三里名曰故吳劉昭後漢志注無錫縣東皇山有泰

   冢去墓十里有舊宅井猶存史記正義自泰伯至夀夢俱居梅里村在無錫縣東南六十里蘇州

   北五十里諸樊始徙吳寰宇記云泰伯城西去縣四十里平地高三丈顧野王輿地記吳築城於梅

  里平墟即此闔閭城在無錫縣西南五十里近太湖故址猶存顧歡吳地記伍員伐楚軍

  還築大小二城黃城在無錫縣西與斗城相近俗謂之黄斗城史記楚考列王徙封黄歇於江

  東城故吳墟為都邑寰宇記有黄城去城十二里范蠡城在無錫縣西十里今名斗城寰

  宇記厯山西有范蠡城鴨城寰宇記西去無錫縣十二里相傳吳王牧鳧鴨處舊志又有麋

  城在縣東二十里吳王豢麋處舜城輿地紀勝江隂縣有東舜城西舜城二鄉有舜井舊志在

  縣東南七十里今曰東順鄉西順鄉盜城輿地紀勝在江隂縣南三十里相傳盜跖嘗居此舊

  志有陶城在縣東南三十里相近又有閭城郭城相傳皆南唐屯戍處而陶城為大蓋即盜城之譌

  艦浦城寰宇記在江陰縣西十八里古老云陳至德元年江隂郡守倪啓徙郡縣治長浦因

  築此城舊志亦曰夏浦城隋開皇九年復還今治而城廢天子路在武進縣西北齊書祥瑞

  志太祖舊鄉有大道相傳秦皇所經呼為天子路舊志在萬𡻕鎭西九里村在武進縣北門

   外宋泰始二年孔顗等以會稽諸郡之兵西應晉安王子勛前軍孫曇瓘軍於晉陵九里列五城互

   相應援通鑑注其地去城九里寄暢園在無錫縣惠山寺左明正徳中尚書秦金并南隐漚

   寓二僧舍為之名鳳谷行髙後副都御史秦燿易今名 本朝   聖祖仁皇帝南巡屢

   駐蹕於此有   御製詩并   御書額二聯一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

   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俱有   御製詩   錫峯名曰介如亦系以詩

   并   賜御書額二聯一四十九年仁宗睿皇帝隨扈有   御製寄暢園詩 毘

   陵宫在武進縣東南十五里地名夏城鎮隋大業十二年於郡東南起宫苑周十二里為十六

   離宫環以淸流蔭以嘉木擬於東都西苑而奇麗過之未及臨幸尋以盜起遂為邱墟今自城而東

   南岡阜環列地形高昻即離宫故址也避暑宫在陽湖縣東南馬蹟山之内閭灣世傳吳

   王闔閭避暑之處其蹟尚存凝露堂輿地紀勝在州宅西偏唐大歴中州内廳東階下二

  松甘露下降刺史獨孤及上其事略曰根幹枝葉露灑皆徧潔白凝沍味同飴蜜今凝露之名蓋取

  匪懈堂在武進縣治西宋建光宗在東宫時書扁以賜吳城李公書堂

  錫縣惠山輿地紀勝唐李紳幼時肄業於惠山龍鳳院有題惠山六詩漪瀾堂在無錫縣

  二泉傍背山臨流明李東陽篆額宋蘇軾詩有還將塵土足一步漪瀾堂之句堂基舊為眞賞亭宋

  蘇紳宰邑建亭亭前鑿池方丈深二尺即泉之下池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

  五年   高宗純皇帝南廵皆有 御製漪瀾堂詩並   賜御書堂額清白堂

  在江隂縣治内輿地紀勝在郡圃淳化中郡守趙遂良訓詞有清白傳家之語因以名堂雙檜

  堂輿地紀勝在江隂縣射廳後前有雙檜故名其榜三大字張孝祥書浮遠堂在江隂縣

  君山上取蘇軾江遠欲浮天之句北臨大江南望城市一郡之勝概也孫覿有詩立齋

  進縣治内宋知州家鉉翁建飛霞樓在武進縣元妙觀東北虚敞高爽元虞集為記

  湖閣在金匱縣東南梅里鄉元高士倪瓚故居人有雲林草堂陽羨館在荆溪縣荆溪

  上唐建張祐有詩荆溪館在荆溪縣漕湖上以通荆溪故名宋高宗嘗駐蹕於此

  舟亭在府治東南三里宋蘇軾常繫舟於此後人因以名亭亭前有池如偃月相傳蘇軾洗硯

  處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跋馬過常州至

  艤舟亭進舟詩兩㬪原韻又   頒玉局風流扁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隨扈   御

  製艤舟亭詩薝蔔亭輿地紀勝在武進縣太平法華寺宋蘇軾有詩東五亭輿

  紀勝在武進縣東南二里唐大厯中刺史獨孤建擬謝安東山之游貞元中刺史韋夏郷加置四

  亭合而為五故人曰東五亭夏卿有記多稼亭在武進縣西北宋明道閒建二泉

  亭在無錫縣二泉潛洩略無形聲池二同覆一亭圓為上池方為中池兩地隔尺許本有穴相通

  撓之則俱動而中池之味遠不逮上汲泉者瓶罌負擔皆上池獨給之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二泉亭詩 品 泉亭在無錫縣惠山本朝   聖祖

  仁皇帝南廵   駐蹕惠泉上   御書品泉二字刻於漪瀾堂遂名品泉亭乾隆三十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有御製品泉亭詩四首 曲 水亭輿地紀勝在無錫縣惠山

  寺前其水九曲中有方池一名浣沼明統志梁建宋縣令蘇舜欽重鑿渠引水流觴繡嶺亭

  在無錫縣惠山西宋光祿滕中允建以花木繁盛故名練江亭輿地紀勝在江陰縣圃子

  赤石亭輿地紀勝在江陰縣東三十里上有周穆王廟下有朱砂東浦亭

  記在宜興縣東三十五里章浦亭在宜興縣東二十五里章浦側臧榮緒晉書云周處封章

  浦亭侯即此舊志章浦亭在洴浰浦中𠙶山亭寰宇記在𠙶山東南四面水入荆溪風土

  記云後漢建武時封蔣澄為𠙶山亭侯舊志𠙶山亭在宜興縣西六十五里以𠙶山為名元置巡司

  釣臺在荆溪縣北臨荆溪南齊任昉嘗釣於此有詩竹鑪山房在無錫縣王紱

  畫壁並竹茶鑪在聽松菴紱嘗病目寓菴之秋濤軒既愈圖廬山景於軒之左壁黄少保淮乃題長

  歌於其右時有竹工至自吳興因造鑪式編竹為之高不盈尺圓上方下𩔖道家乾坤壺規制精密

  並圖畫以傳後壁燬於火竹鑪及詩卷移貯惠山寺彌陀殿為竹鑪山房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竹鑪圖詩及王紱竹鑪

  煎茶圗卷三曡前韻並   賜御書扁額東坡別業輿地紀勝在冝興縣滆湖去縣

  四十里東坡嘗有詩云買田陽羨吾將老即此王祥故宅在武進縣西南滆湖西輿地紀

  勝武進有王祥宅祥母舍宅為觀即今澄清觀杜康故宅輿地紀勝在江陰縣東曰里今

  有杜橋舊志杜橋在南水關内郭璞故宅在江隂縣東北寰宇記在黃山北去縣七里

  黄埠墩在金匱縣北二里 本朝乾隆十六年十二年二十七年   高宗純皇帝南

  廵俱有   御製黃埠墩詩其上有觀音樓二十二年   賜題扁額水榭在荆溪縣

  北唐杜牧甞寓於此有詩馬馱沙在靖江縣廣陵志三國吳赤烏中有白馬負土入江壅積

  而成遂有東西二洲因呼為馬馱沙一名驥沙又名陰沙宋建炎三年岳飛渡百姓於隂沙歴宋以

  來居民漸蕃為泰州屬縣地設廵司治之元改屬江隂縣明成化三年増設縣丞於此七年置縣治

  焉舊志嘉靖三年西沙蕉山港得斷碣云吳大帝牧馬大沙隔江一洲為牧馬小沙蓋俗譌合牧馬

  為一聲又譌大為馱也

 ︹關隘︺奔牛鎭巡司在武進縣西三十里亦曰奔牛塘宋元凶劭之亂遣華欽等拒義軍

  相遇於曲阿奔牛塘九域志又有奔牛堰相傳古有金牛奔此故名明洪武九年置廵司鎭西五里

  有奔牛臺亦名金牛臺自臺而西十五里即鎭江府丹陽縣之吕城鎭小河寨巡司

  在武進縣西北九十里孟河閘東宋置小河寨於小河村元改置巡司明嘉靖三十二年移孟河堡

  馬蹟巡司在陽湖縣東六十里宋置馬蹟山寨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由戚墅移此

   橋巡司在無錫縣西九十里五瀉河口明洪武初建望亭鎭巡司在金匱縣

   東南五十里晉咸和三年蘇峻之亂王舒假顧颺監晉陵軍事於御亭築壘梁庾肩吾詩御亭一迴

   望風塵千里昏寰宇記御亭在常州東南一百三十八里吳縣西六十里吳大帝所立隋開皇九年

   置為驛唐常州刺史李襲譽改曰望亭驛九域志縣有望亭一鎮舊志在運河南岸明置巡司

   山鎭巡司在江隂縣西南 本朝乾隆三十三年由石頭港移此鍾溪巡司

   在宜興縣北五十里明置巡司下邾巡司在宜興縣東北三十五里明洪武中置

   汊鎭巡司在荆溪縣東南五十里明洪武三年置九域志縣有湖汊張渚二鎭張渚

   巡司在荆溪縣西南六十里元設茶園提領所二處以掌茶稅明初改設批驗茶引所又置巡

   司於此嘉靖中以批驗茶引所併入巡司新港巡司在靖江西南小沙團宋置新港廵司

   於馬䭾沙屬江陰永樂四年移置此後改屬靖江橫林鎭九域志晉陵縣有横林鎭舊志

   在武進縣東南三十五里為運道通渠青城鎭唐大順初泰州賊孫孺遣其黨據常州楊

   行密遣李友屯青城拒之九域志晉陵縣有青城鎭舊志在武進縣西北六十里有宋酒務巷

   通鎭九域志晉陵縣有萬𡻕鎮舊志今名阜通鎭在武進縣西北九十里宋分置稅務局於此

   新安鎭在無錫縣東南三十里元初置新安巡司至正中張士誠築城為屯田之所東岀吳

   門此為必經之地潘葑鎭在無錫縣西北十八里梁乾化三年吳越錢傳瓘攻常州淮南

   將徐温擊卻之於此今為往來通道又西十二里曰洛社市楊舍鎭在江隂縣東七十五

   里商旅輳集宋設官兵守衞為沿江衝要明嘉靖三十七年倭亂築城周二里以參將領之與常熟

   之福山通州之狠山相為應援 本朝改設水師守備又青暘鎭在縣南四十里縣志縣濱江為險

   而青晹實腹裏之衝要夏港鎭在江陰縣西十里帆檣相屬綿互數里明宣德中設利港

   廵司天順中以利港廢塞移置於此又石頭巡司在縣東三十里石頭港口成化二十三年置又范

  港巡司在縣東六十里范港口洪武三年置今廢楊港鎭在宜興縣北本朝乾隆三十

  三年移縣丞駐此陳阜鎭在靖江縣東三十里舊名斜橋商民輳集分兵防守生祠

  堂鎭在靖江縣西十七里北連通州泰興南通大江舟楫交通新豐市鎭在靖江縣

  西三十五里又有西安鎭在縣西四十五里舊名鎭海市距通州泰興新市五里民居稠密百貨駢

  集為邑巨鎭游塘營在武進縣西南二十里一作牛塘明初常遇春攻常州敗張士誠兵

  靖江營在靖江縣治東明萬厯九年以倭警設總練司統練水陸官兵分水陸二哨

  本朝順治六年改置守備統兵駐防康熙九年増置游擊添設官軍沿江戍守石橋寨

  隂縣東四十里劉恕十國紀年宋伐南唐吳越亦取其江隂石橋寨今有石橋鎭又安邊寨在縣東

  南四十里南唐所置今明教寺即寨舊址申浦寨在江陰縣西六十里唐永泰中商民輳集

  貨物豐繁名申浦市宋置寨今為申浦鎭孟河堡在武進縣西北九十里明嘉靖三十二年

  以倭亂築城周七里有奇門四南北水門二孟瀆貫其中移小河巡司於此增置孟河營 本朝仍

  設守備統兵駐守而巡司亦因之又澡港巡司在縣北五十里明初置在江北沙新河洪武二十八

  年以江北沙隸泰興縣改置於江口庱亭壘在武進縣西三國吳志建安二十三年孫權射

  虎於庱亭晉咸和三年蘇峻作亂郗鑒守丹徒築庱亭壘寰宇記庱亭鋪在縣西五十里接丹陽縣

  于塘村在靖江縣西北三十里舊晉陵縣依仁鄉地元置于塘巡司明初以司在江北

  新河口因改屬泰興縣今為縣分界處甘露市在無錫縣東六十里大順二年甘露鎭

  使陳可言據常州即此元置巡司明廢又蕩口鎮在縣東五十五里在甘露市西南竹塘市在縣北

  广十里接江隂縣界長涇市在江陰縣東六十里接無錫縣界民居稠密由此出蘇州府常

  熟縣亦為通道

 ︹津梁︺橫林橋在武進縣東南三十里跨運河元至治閒建五牧橋在武進縣東南

  四十五里接無錫縣界虹霓橋在陽湖縣東俗名滕公橋唐至德初建風波橋

  在無錫縣東南四十五里望亭鎭高橋在無錫縣西北十里跨五瀉河口運河經其側

  葑橋在無錫縣西北十五里又洛社橋在縣西北三十里皆跨運河善敎橋在江隂縣

  治南舊名驛橋一名善政橋宋建石梁跨黄田港夏港橋在江陰縣西十里長二十五丈

  宋紹定中建杜橋在宜興縣東門外一名上橋俗呼蝦蟇橋相傳為杜牧水榭故址

  橋在宜興縣南晉周處傳長橋下有蛟食人為害處入水斬之元和志跨荆溪即處斬蛟處寰宇

  記在宜興縣城前二十歩又陸澄地理鈔云創自後漢袁府君玘宋元豐中改為荆溪橋譚公

  渡在靖江縣東南蘇家港口濟大江

 ︹隄堰︺戒袽隄在靖江縣西南瀾港渡口望亭堰在無錫縣東南四十里以禦常州之

  水使入太湖不為蘇害文成壩在武進縣東南七里先是城中水岀東水門直行明萬厯

  九年開新河使水南入運河旁築二壩建祠屋其上曰文成里文興壩在靖江縣西門外舊

  西南境之水從南直瀉大江故築𭐏於此使水南繞城濠由東南岀魏村閘在武進縣西北

  舊名烈塘閘跨得勝河口明洪武三年設守禦百户所舟楫由此出口入江六十里達揚州最爲便

  捷正統以後隨浚隨塞嘉靖中知州李畫就閘壘成陡板以禦江潮萬厯中重浚孟河閘

  在武進縣西北孟瀆河上明洪武二十九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年重濬于塘閘在陽湖縣

  北澡港口又永安閘在縣北網頭河上馬師閘在江隂縣東四十三里蔡港横河之交

  蔡涇閘在江隂縣南十二里蔡涇通運河處亦曰南閘又曰下閘又黄田閘在縣北一里亦

  曰上東閘在靖江縣東二十里天生港上又東山閘在縣東南三里蘇家港上寒山

  閘在靖江縣西南里許瀾港上又平山閘在縣西南三十餘里繆家港上

 ︹陵墓︺周泰伯墓在無錫縣東五十里皇山西麓呉王墩吳越春秋泰伯卒葬梅里平墟元

   和志縣東三十九里有梅里山泰伯葬處吳季札墓越絶書毘陵上湖中冢者延陵季子

   冢也古名延陵墟去縣七十里皇覽曰季子冢在暨陽鄉元和志在晉陵縣七十里申浦之西寰宇

   記在江陰縣西三十五里申浦︹漢︺顧容墓在無錫縣東南十八里袁玘墓

   興縣西南寰宇記漢時縣令死後爲神葬荆山因改爲君山︹晉︺華寶墓在無錫縣西惠

   郭璞母墓在江陰縣西晉書璞以母憂去職卜葬地於暨陽去水百餘歩人以近水

   爲言璞曰當即爲陸矣其後沙漲數十里皆爲桑田輿地紀勝今去申港八里許有璞母墓

   處墓在荆溪縣治東南荆溪南岸︹南北朝︺︹齊︺琅邪王子陵墓

   錫縣北二十五里王琨墓寰宇記在無錫縣東北二十五里又王僧達墓在縣東北四十

   里膠山南嶺下︹梁︺敬帝墓在江陰縣西輿地紀勝良信鄉有一大上封素號蒼堆相傳爲

   蕭天子墓即敬帝墓也︹隋︺陳杲仁墓在武進縣南陳墓灣︹宋︺胡宿墓

  進縣東南十五里張燾墓在武進縣南七十里梅堂山張守墓在武進縣西朱

  鄒浩墓在武進縣北門外地名林莊尤袤墓在無錫縣西南二十里

  勝仲墓在江陰縣東南十五里由里山葛邲墓在江隂縣南四十里胡世將

  墓在宜興縣東横山蔣之奇墓在宜興縣東南十里滄浦山陳襄墓

  興縣西南八十里岳霖墓在宜興縣西姚訔墓在荆溪縣西南南嶽山︹元︺

  倪瓚墓在金匱縣東北芙蓉山上︹明︺胡濙墓在武進東南又成壩邵寶墓

  在無錫縣惠山第四峯高攀龍墓在無錫縣西南七里施武墓在無錫縣西大

  李應昇墓在江隂縣東繆昌期墓在江陰縣東

 ︹祠廟︺王節愍祠在府城内迎春橋北祀明御史王章忠節祠祀明俞德惠

  祐祠在武進縣治東俗名西廟祀隋陳杲仁東坡祠有二一在武進縣治西一在荆

  溪縣蜀山祀宋蘇軾龜山祠在武進縣西門内祀宋楊時秦淮海祠祀宋秦觀

  舊在無錫縣惠山明正德閒改建縣治東華孝子祠在無錫縣惠山泉左祀晉華寶

  端文祠在無錫縣惠山寺左祀明顧憲成以弟允成配祀高忠憲祠在無錫縣

  惠山祀明高攀龍李忠定祠在無錫縣惠山麓祀宋李綱馬文忠祠

  錫縣惠山秀嶂街祀明馬世奇周濂溪祠在無錫縣錫山麓祀宋儒周敦頤 本朝乾隆

  二十二年   御賜祠額   御製先賢周敦頤後嗣持小像求祠名詩于忠肅祠

  在無錫縣錫山祀明于謙顧右丞祠在無錫縣南祀晉顧悅之愍忠祠在江隂縣

  治東南祀明錢錞伍胥祠寰宇記在江隂縣東南七十五里胥湖南岸三賢祠

  在荆溪縣治西祀宋唐棣明周衝萬吉延陵季子廟在武進縣治東南 本朝乾隆

  十六年 御賜廟額化被王廟在武進縣東祀晉顧凱之通志即顧凱之宅

  德廟在無錫縣治東祀周泰伯舊在縣東梅里鄉洪武十年移置縣治東宏治十年重建於

  梅里鄉故址周孝侯廟在宜興縣冶東南祀晉周處岳武穆廟在宜興縣

  治南祀宋岳飛袁府君廟在宜興縣治西南祀漢袁玘

 ︹寺觀︺天安寺在武進縣城東半里唐建中有塵外樓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   賜扁聯

  東山寺輿地紀勝晏公𩔖要云在無錫縣西七里宋元徽中沙門僧顯於此立華山精舍陸

  羽云唐大同中有青蓮花生於此司馬光有𭔃題東山寺詩惠山寺在無錫縣西五里惠

  山第一峯之白石隖劉宋司徒長史湛茂之别墅名厯山草堂景平初為僧寮曰華山精舍梁大同

  中改法雲禪院唐會昌中廢嗣後屢有廢興 本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稍加

  修葺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南廵屢駐

     清蹕有   御製惠山寺詩又惠山寺三㬪舊作韻詩并   頒賜聯額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隨扈有 御製惠山寺詩靜慧寺在金匱縣南新安鄉宋嘉定中

  建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頒賜扁額善 卷寺在荆溪縣善卷洞南齊建唐司空李

  蠙讀書於此今廢元妙觀在武進縣城東南四里明統志宋名天慶元改今名觀壁有畫

  龍相傳仙人李懷仁遺蹟聽松庵在無錫縣惠山桃花隖下明洪武中僧普眞即繡嶺亭故

  址爲庵植松其中因以爲名秋濤軒内有王紱畫及竹茶鑪故蹟 本朝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

  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俱有惠山聽松庵詩並   賜御書扁額

  天申宫在宜興縣張公洞前宋蔡肇有詩

 ︹名宦︺︹漢︺袁玘陽羨令造長橋以利涉玘生有神異逆知水旱無病而卒邑人祀之︹晉︺賀

  循山陰人除陽羨令以寛惠爲本不求課最張闓丹陽人元帝踐阼出𥙷晉陵内史在郡甚

  有威惠時所部四縣並以旱失田闓乃立曲阿新豐塘溉田八百餘頃毎𡻕豐稔劉超

  人明帝時出為義興太守未幾徵拜中書侍郎遷射聲校尉時軍校無兵義興人多義隨超因統其

  衆以宿衞號為君子營王藴太原人左降晉陵太守有惠化百姓歌之︹南北朝︺︹宋︺

  傅隆靈州人元嘉中出為義興太守有能名︹齊︺王瞻瑯邪人為晉陵太守潔己為政

  妻子不免飢寒王敬則作亂路經晉陵郡民多附之臺軍討賊黨言於朝曰愚人易動不足窮法明

  帝許之所全活萬數︹梁︺任昉博昌人武帝時為宜興太守𡻕荒民散以私奉米豆為粥活三

  千餘人時産子者不舉昉嚴其制罪同殺人孕者供其資費濟者千室在郡所得公田奉秩八百餘

  石昉五分督一餘者悉原兒妾食麥而已及被代登舟止有絹七疋米五石至都無衣沈約遺帬衫

  蕭昱梁宗室武帝時為晉陵太守下車勵名節除煩苛明法憲嚴束姦吏旬日之閒郡中

  大安俄而暴卒百姓行號巷哭市里為之諠沸田舍有婦女夏氏年百餘𡻕扶曾孫出郡悲泣不自

  勝其惠化所感如此百姓為立廟建碑以紀其德褚翔陽翟人義興太守在政廉己省繁苛

  去浮費百姓安之郡西亭樹久枯死翔至郡忽更生枝葉百姓咸以為善政所感蕭煜

  陵太守初至郡𡻕旱䖍禱果雨舊多猛獸為害煜在政六年此暴遂息劉孺彭城人晉陵太

  守在郡和理為吏民所稱范岫考城人居官廉介為晉陵太守曾作牙管筆一雙猶以為費

  劉杳平原人武帝時為臨津令有善政秩滿縣三百餘人詣闕請留敕許焉︹陳︺王勱

  臨沂人梁武帝時位晉陵太守時兵饑之後郡中彫弊勱為政清簡吏人便安之太建初東境大水

  勱復為晉陵太守在郡甚有威惠郡人表請立碑頌政德詔許之孔奐山陰人永定三年除

  晉陵太守清白自守妻子並不之官惟以單船臨郡所得秩俸隨即分贍孤寡郡中號為神君

  猛臨沂人宣帝立遷晉陵太守威惠兼舉姦盜屏蹟郡人歌之以比漢之趙廣漢︹唐︺李元

  道鄭州人貞觀中厯常州刺史風績清𥳑下詔襃美姚崇硤石人神龍時厯常州刺史

  嚴挺之華隂人調義興尉號才吏姚崇為州刺史異之李栖筠趙人肅宗時出為常

  州刺史𡻕旱死徙踵路栖筠為浚渠通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賊張度保陽羨西山累年吏討不克至

  是發卒捕斬支黨皆盡里無吠狗乃大起學校堂上畫孝友傳示諸生為鄉飲酒禮登歌降飲人人

  知勸為刻石頌德獨孤及洛陽人代宗時徙常州刺史甘露降其庭孟𥳑平昌人元

  和中岀為常州刺史州有孟凟久淤閼𥳑治導溉田凡四千頃︹五代︺︹南唐︺陸昭符

  常州刺史吳越時城邑荒殘昭符為政寛𥳑遂富實一日坐廳事電光如金蛇遶案吏卒皆震仆昭

  符撫案叱之雷電頓止得鐵索重數百斤命置之庫中李處厚義興令從王茂章為軍鋒

  與後梁苦戰被執瞑目大罵遂𬒳︹宋︺馬亮合肥人至道中通判常州吏民有因縁亡失官

  錢籍其貲猶不足償妻子連逮至數百人亮縱去緩與之期不踰月盡輸所負羅處約使江東以亮

  治行聞擢知濮州李若谷豐人景德中知宜興縣官市湖洑茶𡻕約户税為多少率取足

  貧下若谷始置籍備勾檢茶惡者舊沒官若谷使歸之民許轉貿以償其數崔立鄢陵人眞

  宗時知江隂軍屬縣冇利港久廢立教民濬治既成溉田數千頃又開横河六十里通運漕

  遵路丹陽人仁宗𥘉知常州嘗預市米吳中以備𡻕儉已而果大乏食民賴以濟自他州流至

  者亦十全八九王罕華陽人寶元初知宜興縣縣有湖田𡻕訴水輕重失其平罕躬至田處列

  高下為圖明年訴牒至按圖示之某户可免某户不可免衆皆服范仲淹在潤奏下其式於諸道西

  方用兵科箭羽於東南價踊貴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輸錢旁州聞之皆願如常州法

  恢慶厯中知晉陵勤恤民隱濬申港戚墅竈子三港以資灌溉司馬旦洓水人嘉祐中

  知宜興縣俗多嚚訟旦痛繩之民稍以詆冒為恥長橋圯勸民修治不勞而成阮洪嘉祐閒宜

  興縣尉深明水利時邑苦潦洪屢上書監司乞開百瀆得允遂疏導四十九瀆民賴其利徐的

  建安人通判常州屬𡻕饑出米為糜粥以食餓者陳襄侯官人英宗時知常州運渠横遏震

  澤積水不得北入江為常蘇二州病襄度渠之丈尺與民田步畝定其數授以浚法未幾遂削望亭

  古堰水不復積賈易無爲人調常州司法參軍自以儒者不嫻法令𡻕議獄惟求合於人情曰

  人情所在法亦在焉訖去郡中稱平郭申錫魏人爲晉陵尉民訴弟爲人所殺申錫察其邑

  懼而哭不哀曰吾得賊矣非汝乎執而訊之果然大觀中江陰丞悉心水利於黄田蔡

  涇諸處建上下閘又導申利二港民皆賴之楚執柔政和中江隂丞嘗治横河市墩新河

  諸港使水有蓄洩田皆大稔朱倬閩縣人宣和中調宜興簿金將侵邊居民求避地倬爲具

  舟給食衆賴以濟未幾民告澇於郡郡檄倬考實乃除田租什九守怒不能奪方允武

  人爲宜興巡檢建炎三年金人入縣之金泉鄉允武率土軍鄉民迎敵殺𫉬數級後遇金兵梅嶺村

  刀戰而殁詔贈兩官岳飛湯隂人建炎閒金烏珠攻常州宜興令迎飛移屯焉盜郭吉聞飛來

  遁入湖飛遣王貴傅慶追破之又遣辯士馬皋林聚盡降其衆有張威武者不從飛單騎入其營斬

  之避地者賴以免圖飛像祠之金人再攻常州飛四戰皆捷葉容仙游人紹興中屬常州逋

  緡錢四十萬守坐免移容知常州容初至郡無旬月儲未一年餘緡錢二十萬或勸獻羨容曰名羨

  餘非重征則横斂是皆民之膏血也以利易賞心實恥之葉衡金華人紹興中知常州時水潦

  爲災衡發倉爲糜以食饑者疫大作衡單騎命醫藥自隨徧問疾苦活者甚衆陳謙永嘉人孝

  宗時知常州開孟瀆河溉田數十萬頃𡻕屢豐袁燮鄞人調江陰尉浙西大饑常平使羅點屬

  任賑恤燮命毎保畫一圖田疇山水道路悉載之而以居民分布其閒凡名數治業悉書之合保爲

  都合都爲鄉合鄉爲縣徴發爭訟追胥披圖可立決以此爲荒政首趙彥倓宋宗室攝宜興

  縣縣自中興後預借民明年稅民挾此得慢其令彥倓請禁預借邑遂易治趙彥橚

  室慶元初知晉陵縣嵗饑彥橚賑恤有方所活幾二十萬又以羨錢爲五等户代輸唐璘

  人紹定閒知晉陵縣鄰州田訟至有泣愬諸使願送晉陵可否者孫子秀餘姚人理宗時

  檄督宜興縣圍田租既還白水災總領恚曰軍餉所關而敢若是力爭之遂免徙浙西提㸃刑獄兼

  知常州淮兵數百人浮寓貢院給餉不時死者相繼子秀請於朝創名忠衞軍置砦以居截撥上供

  贍之盜劫呉大椿前使者諱其事誣大椿與兄子焴爭財自劫其家子秀廉得其實悉平反之

  安節德祐初劉師勇復常州以安節與張詹守常已而王良臣導元兵攻常常城素惡安節等

  築栅以守相拒兩月不下元丞相巴延自將攻之破其南門安節揮雙刀率死士巷戰臂傷被執降

  之不得乃殺之姚訔知常州入常甫十餘日元兵攻常城破死之贈龍圖閣待制阮應

  得知無錫縣元兵至出戰一軍皆沒應得赴水死︹元︺曹伯啓碭山人至元中遷常州路

  推官豪民黄甲恃財殺人賂佃客誣伏伯啓讞得其情遂坐甲殺人罪劉溶平原人為武進

  縣尹至正中寇陷常州官軍潰散溶獨率民兵戰於葛城南死之︹明︺楊國興定遠人太

  祖初以右翼元帥守宜興常州人陳保二既降復叛屢來寇國興執斬之吳良定遠人太祖初

  良從徐達攻克江陰即以良為指揮使守之張士誠大舉來寇良與弟楨擊敗其衆良夜宿城樓枕

  戈達旦訓將練兵常如寇至暇則延儒生講論新學宫立社學大開屯田均徭省賦在境十年封疆

  晏然太祖詣江隂勞軍周廵壁壘歎曰良吾之吳起也洪武三年封江隂侯趙泰潞城人永

  樂中爲常州府同知有廉惠聲濬孟瀆得勝二河作魏村牐諸所興築民無言勞者周忱撫江南與

  況鍾議減重糧泰亦請減常州官田租莫愚臨桂人宣德中常州知府皦皦著名績

  宗連吉水人宣徳中謫常州同知朝遣御史李立理江南軍籍檄宗連自隨立受黠軍詞多逮

  平民實伍宗連數爭之宗連務廉恕見立𭧂横心積不平疽發背卒民白衣送喪者千餘人爲建祠

  周斌昌黎人天順時知江陰縣有德政民歌曰旱爲災周公禱甘露來水爲患周公禱隂

  袁道吉水人成化中知宜興縣民苦西九之險乃鑿夾河至洴浰三十餘里舟行既便水

  得宣金洪鄞人宏治初知靖江縣時逋賦日積有田已圮而賦未除者爲賦他田之新漲

  者以充其額又勸民墾荒墾多者得贖罪由是邑無曠工張曰韜莆田人正德中授常州推

  官武宗南巡江彬縱其黨横行將抵常州曰韜兼綰府縣印召父老豪傑約曰彬黨至若等力與格

  又釋囚徒令與丐者各具瓦石待已彬黨果累𮪍來父老遮之境上曰常州比𡻕災府中惟一張推

  官一錢不入即欲具芻秣亦無以辦彬黨稍退曰韜即上書巡按御史言狀由是常以南諸府得安

  曰韜力也孫顯華州人知靖江縣開七十二港以納江潮民資灌溉之利李畫林縣人嘉

  靖中知武進縣邑賦役款目煩冗吏縁爲姦畫條列輕重使民易曉弊遂革𡻕大祲白巡按請行折

  兌民賴以安開浚後河計田徴力分六曹而籍之名曰毘陵掌故王其勤松滋人嘉靖中

  知無錫縣邑城久壞其勤甫下車即議修築三月城成倭寇突至登陴以守邑賴以全又丈田定賦

  釐剔欺隱捐無名糧數千石邑人立祠祀之趙錦餘姚人嘉靖中知江陰縣巨盜許貴出沒

  爲患錦設䇿摛之𡻕饑勸民相假貸上宫行部有責供張不辦者錦從容言曰民饑且死忍復朘削

  之耶其人赧而罷江陰人德之爲立祠丁謹澤州人嘉靖中知宜興縣明初武宜二縣額賦

   倍於他邑謹入覲奏請均之得㫖以府屬餘米補額於是田賦就輕錢錞鍾祥人嘉靖中知江

   隂縣初授官倭巳熾三十三年入犯郷民奔入城者萬計兵備道王從古不納錞曰民死不救守空

   城奚為遂開門縱入而身自摶戰於斜橋三戰卻之明年倭分衆犯塘頭錞提狼兵戰九里山薄暮

   雷雨大作伏四起錞戰死贈光禄少卿建祠致祀歐陽東鳳潛江人萬厯中知常州府

   布帷瓦器吏胥不能牟一錢擒姦人劇盜且盡顧憲成輩講學為建東林書院居四年謝事歸

   惟俊新建人萬厯中知靖江縣開東北河達孤山港民賴其利劉五緯萬縣人萬厯中

   知無錫縣案無留牘摘發如伸邑冇天授青城萬安三郷圩田千頃遇澇皆成巨浸五緯躬率衆圩

   民併工挑築及成遂為沃壤甃官塘五十里邑稱為劉公塘曾櫻峽江人天啓二年知常州

   府持身廉為政愷悌公平不畏彊禦織造中官迫行屬禮卒不屈無錫高攀龍江陰繆昌期李應昇

   被逮櫻助昌期應昇貲而經紀攀龍死後事岀其子及僮僕於獄宜興毛士龍坐忤魏忠賢遣戍櫻

  諷士龍逃去上官捕其家人賴櫻以免武進孫慎行忤忠賢當戍櫻緩其行忠賢敗事遂解

  應元順天通州人崇禎中江隂典史海賊顧三麻入黃田港應元往禦手射殺三人賊退以功

  遷英德主簿道阻不赴寓居江陰明年南京亡列城皆下典史陳明遇請應元入城屬以兵事 大

  兵力攻應元守甚固 大兵從祥符寺後城入衆猶巷戰男婦投池井皆滿應元赴水𬒳曳出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賜諡忠烈入祀忠義祠 陳 明遇浙江人崇禎末江隂典史

  居官以長厚稱 大兵逼城破家殉義與閻應元死守孤城八十日兵入舉家自焚 本朝乾隆四

  十一年   賜諡烈愍入祀忠義祠馮厚敦金壇人崇禎末江隂訓導 大兵入城冠

  帶縊於明倫堂妹及妻王結衽投井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入祀忠義祠

 ︹本朝︺蕭起元奉天人順治二年守常州鎮以寛大戢兵禁暴民有更生之樂孫振先

  泗州人順治初署武進縣時署守宗灝貪暴且將請兵屠城振先以死爭之乃止夏一鶚

  奉天人順治三年知常州府時山湖藪澤尚多伏莽一鶚悉心勞來威惠並著盜賊皆為良民

  宗泰奉天人順治十二年知常州府惠貧弱抑强豪發摘姦㐲吏民驚若神明十三年征閩

  大兵駐郡有游騎逐婦女二人溺死宗泰白將軍按法治之麾下肅然民得安堵鄭重

  人康熙初知靖江縣濬柏城石定等五港以資蓄洩復疏七十二支港匯灌團河吳興祚

  漢軍正紅旗人康熙三年知無錫縣均甲𭛠丈田畝清漕兊時積逋甚多興祚捐資代償駱鍾

  麟臨安人康熙八年知常州府為政𥳑易近民有訟者懇惻誨諭九年大水遍歴窮鄉勸賑十年

  旱葛衣草履歩禱日食糲飯一孟引咎自責興延陵書院尋以艱去郡人思之包括錢塘人康

  熙十五年進士由刑部員外郎知常州府著有政績入祀名宦祠祖進朝奉天人康熙二

  十三年由廕生除知常州府操持廉介莅事愼勤其減徭輕耗興學正俗戢姦除𭧂息訟安民均有

  惠政以失察法寶一案降調民呼𥸤於巡撫湯斌請留斌上其事   特㫖開復以勸廉吏進朝

    由 是益自勵加意振作 未幾以老 病乞免民懷思之不 置云












                      總纂官王廣蔭恭纂輯

                      前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常州府

︹人物︺︹漢︺許武陽羨人太守第五倫舉為孝廉武以二弟晏普未顯欲令成名於是割財產為

  三分自取肥田廣宅二弟所得並悉劣少鄉人皆稱弟克讓而鄙武貪婪晏普以此並得選舉武乃

  會宗親理産所增三倍悉以推二弟郡中翕然稱之位至長樂少府虞俊無錫人少以孝友稱

  哀帝時為御史遷丞相司直王莽召為司徒俊飲藥卒光武即位表其墓許荆武孫少為郡吏

  舉孝廉和帝時稍遷桂陽太守在事十二年父老稱歌以病自上徴拜諫議大夫荆孫𢒰靈帝時為

  彭修毘陵人年十五父為盜所劫修拔刀前持盜盜相謂曰此童子義士也辭謝而去後

  仕郡為功曹張子林等作亂修守呉令與太守俱出討賊中流矢死賊素聞其恩信即殺中修者悉

  降散曰自為彭君故降高彪無錫人舉孝廉試經第一除郎中校書東觀數奏賦頌奇文因

  事諷諌靈帝異之後遷内黄令帝勅同僚祖於上東門詔東觀畫彪像以勸學者彪到官有德政上

  書薦縣人申屠蟠等卒於官子岱亦知名︹三國︺︹吳︺周魴陽羡人少好學舉孝廉厯鄱陽

  太守討彭綺生擒送詣武昌遣人齎牋七條誘魏大司馬曹休休信魴帥歩騎十萬入皖魴合衆隨

  陸遜横截休斬𫉬萬計事捷軍旋賜爵關内侯在郡十三年卒賞善罰惡恩威並行華覈

  人以文學自典農都尉為祕府郎厯東觀令領右國史與韋曜薛瑩等並撰吳書孫晧時屢陳便宜

  書百餘上皆有禆益︹晉︺周處魴子膂力絶人勵志好學有文思志存義烈言必忠信仕呉為

  東觀左丞入洛遷新平太守厯遷御史中丞凡所糾劾不避寵戚及氐人齊萬年反朝臣惡處强直

  使隸夏侯駿西征軍無後繼力戰而殁贈平西將軍處著黙語及風土記并撰集呉書元帝為晉王

  加處諡曰孝周玘處子强毅沈斷有父風名重一方舉秀才除議郎張昌陳敏錢璯反玘率

  合鄉里義衆俱討平之三定江南開復王畧封烏程縣侯帝以玘頻興義兵勲誠並茂乃以陽羨及

  長城之西鄉丹陽之永世别為義興郡以彰其功焉卒諡忠烈周筵處次子靖子卓犖有才幹

  拜征虜將軍徐馥亂筵族兄績亦聚衆應之詔筵輕騎還陽羨殺之及王敦作難王師敗績筵聞季

  父札開城納敦憤叱慷慨形於辭色㝷遇害顧愷之無錫人博學有才氣桓温引為大司

  馬參軍義𤋮初為散騎常侍愷之有三絶才絶畫絶癡絶所著文集及啓矇記行於世︹南北

  朝︺︹宋︺華寳無錫人父豪晉義熙末戍長安寳年八𡻕臨别謂寳曰須我還當為汝上頭長

  安陷豪殁寳年至七十不婚冠或問之輒號慟彌日不忍答也同郡薛天生母遭艱菜食天生亦菜

  食母未免喪而死天生終身不食魚肉又同郡劉懷允與弟懷則年十𡻕遭父喪不衣絮帛不食鹽

  菜齊建元三年并表門閭蕭思話南蘭陵人父源之厯徐兖二州刺史永初元年卒贈前將

  軍思話有令譽襲爵封陽縣侯後拜郢州刺史加都督卒諡曰穆侯思話厯十二州仗節監督者九

  愛才好士人多歸之子惠開少有風氣涉獵文史雖貴戚而居服簡素丁父艱居喪有孝性襲封封

  陽縣侯再遷御史中丞百僚憚之尋除少府加給事中卒弟惠明亦有時譽泰始初出為呉興太守

  蔣恭義興臨津人元嘉中晉陵蔣崇平為劫見禽云與恭妻弟吳晞張為侣晞張妻息移

  居恭家時錄晞張不𫉬收恭及兄協科罪恭協並款舍住晞張家口而不知劫情恭列晞張妻息是

  婦之親親今有罪恭身甘分求免兄協協列是戸主求免弟恭郡縣上詳州議以為並不合罪後除

  恭義成令協義招令許昭先義興人叔父肇之坐事繫獄七年不判昭先為料訴無日在家

  餉饋肇之莫非珍新無有懈怠沈演之嘉其操行事由此得釋昭先父母老病家無童役竭力致養

  宗黨稱之刺史辟為參軍以親老不就余齊人晉陵人少有孝行為邑書吏大明二年

  殖在家病亡信未至齊人謂人曰比肉痛心煩必有異故信尋至以父病報之四百餘里一日而至

  方知父死號踊慟絶良久乃蘇問父所遺言母曰汝父恨不見汝齊人號呌殯所須臾便絶有司奏

  改其里為孝義里︹齊︺蕭嶷高帝第二子寛仁宏雅有大成之量封豫章王武帝以事失㫖

  高帝頗有代嫡之意而嶷事武帝恭悌盡禮未嘗違忤故武帝友愛尤深高帝崩哭泣過度眼耳皆

  出血為政寛厚得朝野懽心進位大司馬嘗戒諸子曰凡富貴不驕奢以約失之者鮮矣薨詔喪儀

  一依漢東平王蒼故事諡文獻蕭鈞高帝子封衡陽王有孝行所生區貴人卒居喪盡禮尫羸

  骨立性好學善屬文嘗手自細寫五經為一卷置於巾箱中以便檢閲諸王聞而爭效巾箱五經自

  蕭鑑高帝第十子封始興王年八𡻕喪所生母哀號過成人永明中為益州刺史巴西蠻

  夷望風降附性甚清在蜀十年未嘗有所營造王儉嘗歎曰始興王雖尊貴而行履都是索士

  鋒高帝第十二子封江夏王工書能屬文嘗著修柏賦以見志蕭鏗高帝第十六子封宜

  都王三𡻕喪母及有識自悲不識母常祈請幽㝠求一夢見至六𡻕遂夢見母向左右説容貌衣服

  皆如平生聞者莫不欷歔蕭子良武帝第二子封竟陵王少有清尚禮才好士天下才學皆

  遊集焉上親視政子良啓陳寛刑息役輕賦省傜正位司徒集學士抄五經百家依皇覽例為四部

  要畧千卷蕭子懋武帝第七子封晉安王廉讓好學七𡻕時母阮淑媛病篤有獻蓮花供佛

  者子懋流涕願花不萎七日花更鮮紅人稱孝感永明八年撰春秋例苑三十卷奏之武帝勅付祕

  閣延興初起兵遇害陳元子義興人建元三年大使巡行天下奏義興陳元子四世同居一

  百七口詔表其閭蕭叡明南蘭陵人母病風積年沈卧叡明晝夜祈禱時寒下涙爲冰如

  筯額上叩頭血亦冰忽有一人以小石函授之曰此療夫人病叡明受之忽不見函中有三寸絹丹

  書日月字母服之即平復永明五年居母喪不勝哀卒吳達之義興人嫂亡無以葬自賣

  爲十夫客以營冢槨從祖弟敬伯夫妻荒年被畧賣江北達之有田十畝貨以贖之與同財共宅建

  元三年詔表門閭蕭惠基思話孫仕齊爲都官尚書永明中遷太常加給事中立身退素

  朝廷稱爲善士蕭文䎦蘭陵人竟陵王子良嘗夜集學士刻燭爲詩四韻者則刻一寸以此

  爲率文䎦曰頓燒一寸燭而成四韻詩何難之有乃與邱令楷江洪等共打銅鉢立韻響滅則詩成

  皆可觀覽蕭懿少有令譽厯晉陵太守以善政稱崔慧景入冦懿率鋭卒入援慧景衆潰追斬

  之授中書令時東昏肆虐舊將並見誅夷徐曜甫勸令西奔不從曰古皆有死豈有叛走中書令耶

  㝷賜藥殞天監六年封長沙郡王諡宣武︹梁︺蕭景武帝從父弟八𡻕隨父在郡居喪以

  毁聞及長好學才辯有識斷武帝踐祚封吳平縣侯南兖州刺史吏人畏敬如神遷都督郢州刺史

  卒於蕭秀文帝第七子與同母弟始興王憺並以孝聞居母喪累日不進飲文帝親取粥

  授之秀美風儀性方靜雖左右近侍非正衣冠弗之見天監元年封安成郡王厯江州荆州郢州刺

  史遷雍州刺史在路薨四州人裂裳為白帽哀哭以送迎之贈司空諡曰康秀於武帝布衣昆弟及

  為君臣小心敬畏過於疏賤者帝益以比賢之蕭偉文帝第八子天監元年封建安王有惡疾

  所生母陳太妃薨毁頓過禮水漿不入口累日惡疾轉増十七年改封南平郡為中書令大司馬薨

  諡元襄偉性端雅持軌度少好學篤誠通恕趨賢重士常若弗及由是四方遊士當時知名者莫不

  畢至梁藩邸之盛無過焉而性多恩惠尤愍窮乏朝廷得失時有匡正子恪折節學問所厯以善改

  稱恪弟恭封衡山縣侯除雍州刺史政績有聲子靜有文才而篤志好學位給事黄門侍郎

  恢文帝第十子七𡻕能通孝經論語天監元年鄱陽郡王再遷開府儀同三司都督荆州刺史

  薨諡忠烈恢有孝性所生母費太妃有目疾空中忽見聖僧及道人慧龍下針豁然開朗咸謂精誠

  所至恢性通恕輕財好施凡厯四州所得俸禄隨而散之蕭憺文帝第十一子天監元年封始

  興郡王詔徴還朝人歇曰始興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時復来哺乳我後為開府儀同三司薨

  諡忠武子暎封廣信侯居太妃憂泣血三年為北徐州刺史吏人懷之厯廣州刺史卒諡寛侯暎弟

  昱封上黄侯名盛海内為宗室推重陳慶之義興國山人幼隨武帝甚見親賞恒思立效除

  奉朝請屢破魏兵以功封永興侯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卒諡曰武慶之性祗慎儉素不衣紈

  綺不好絲竹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蕭子顯齊豫章王嶷子天監初為太尉錄事參軍好學

  工屬文為沈約所稱撰齊史書成表奏詔付祕閣厯侍中吏部尚書蕭子雲子顯弟勤學有

  文藻性沈靜不樂仕進年三十方起家為祕書郎中大通中為臨川内史人吏悦之善草楷為時楷

  法官至侍中國子祭酒陳昕慶之子為臨川太守太清二年為雲騎將軍侯景渡江昕説其

  儀同范桃棒歸降事泄景邀得之逼昕令更射書城中云桃棒且輕將數十人先入景欲裹甲隨之

  昕不從遂見害蕭勵景子仕太子洗馬母憂去職殆不勝哀每一思至徒步至墓或遇風雨仆

  卧中路起而復前家人不能禁景薨於郢鎮勵不進水漿者七日廬於墓所親友隔絶後襲封呉平

  侯勵性率儉而器度寛𥙿聚書至三萬卷披玩不倦卒諡光侯弟勸少以清靜自立封西鄉侯大寶

  元年謀誅侯景事發遇害勸弟勔封東鄉侯及勸同見害勔弟勃封曲江鄉侯陳武禪代之際舉兵

  不從尋敗遇害蕭眎素思話孫天監中位丹陽尹丞武帝賜錢八萬一朝散之親友性靜退

  好學能清言後為諸暨令十餘日挂衣冠而去獨居屏事非親戚不得至其籬門卒諡曰貞文先生

  蕭洽惠基子㓜敏悟及長好學博涉善屬文位南徐州中從事清身率職饋遺一無所受後拜

  司徒左長史卒於官有文集二十卷行於世蕭琛蘭陵人少明悟有才辯梁武帝在西邸與

  琛有舊天監中累遷平西長史琛頻莅大郡不事產業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卒蕭業文帝長子

  懿子天監二年襲封長沙王厯南兖州刺史徙湘州尤著善政零陵舊有二猛獸為𭧂無故相枕而

  死郡人見猛獸旁一人曰刺史德威神明所以猛獸自斃言訖不見衆並異之業性敦篤所在留意

  為侍中薨諡曰元王子孝儼除祕書郎從幸華林園獻頌甚美帝深賞異之蕭藻懿子封西

  昌縣侯性謙退不求聞達善屬文尤好古體頻莅州鎮大吏咸稱之侯景亂或勸奔江北藻曰吾國

  之台鉉正當同死朝廷耳因不食而薨蕭介南蘭陵人少穎悟有器識大同中為揚州府長

  史以清白稱㑹侍中闕帝用介為之應對左右多所匡正太清中侯景入夀陽帝納之介極言不可

  帝不能用介性高簡惟與諸兄弟文酒賞㑹時人以比謝氏烏衣之遊武帝嘗置酒賦詩介染翰便

  成文不加點蕭象長沙宣武王第九子衡陽宣王暢無子詔象嗣象生長𭰹宫始親庶政舉

  無失德朝廷稱之遷祕書監薨蕭諮恢子位衞尉卿封武林侯簡文即位之後侯景周衞轉嚴

  諮不忍離帝朝覲無絶賊惡之令人刺殺於廣莫門外蕭修諮弟封宜豐侯性至孝年十一

  丁所生徐氏艱自荆州反葬中江遇風修抱柩長號血淚俱下終得無他葬訖廬墓次野鳥馴狎武

  帝嘉之以班告宗室敬帝立遥授修太尉遷太保時王室浸微修雖圖義舉力弱不能振遂發背嘔

  血而蕭嗣恢世子範子性驍果有膽畧傾身養士皆得死力範薨嗣猶據晉熙城中食盡

  侯景遣任約攻嗣時賊方盛咸勸且止嗣曰今日之戰蕭嗣效命死節之秋也及戰遇流矢中頸帶

  箭手殺數人賊退氣絶︹陳︺周文育義興陽羨人本性項氏從武帝累軍功封夀昌縣公

  討平蕭勃授開府儀同三司後為熊曇朗所害諡忠愍蕭摩訶蘭陵人年十三單騎出戰

  軍中莫有當者從侯安都拒齊軍隨吳明徹北征累功封廉平縣侯後主初授驃騎大將軍陳亡賀

  若弼以刀臨頸辭色不撓隋文帝曰壯士也蕭允介子凝遠有識鑒不以榮利干懷為㑹稽

  長史及遷長安隋欲授以官允辭文帝義之賜帛弟引方正有器度侯景亂與宗親奔嶺表及北還

  厯建康令性亢直不事權貴曰吾之立身自有本末安能致屈︹隋︺蕭該恢孫性篤學讀書通

  大義撰漢書及文選音義︹唐︺許允宗義興人武德初進散騎常侍關中多骨蒸疾轉相染

  得者皆死允宗療視必愈或勸其著書答曰古之上醫要在視脈病乃可識病與藥值惟用一物攻

  之氣純而愈速縣之妙處不可傳虚著方劑終無益於世蕭德言引子明左氏春秋貞觀時

  厯著作郎宏文館學士太宗詔魏徴虞世南禇亮及德言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廢者上之帝

  愛其書博而要賚賜尤渥德言晚節學愈苦為太子侍讀封武陽縣侯高宗初卒諡曰博秦景

  通晉陵人與弟暐俱有名皆精漢書號大秦君小秦君景通仕至太子洗馬兼崇賢館學士暐後

  復踐其官及職蔣儼義興人擢明經第為右屯衞兵曹參軍太宗將伐高麗募為使者人皆憚

  行儼奮然請行為莫離支所囚以兵脅之不屈納窟室中高麗平乃得歸帝奇其節高宗時遷殿中

  少監數陳時政利病尋封義興縣子以太子詹事致仕卒高智周晉陵人登進士第初授越

  王府參軍遷費令民安其化刻石頌美入擢祕書郎拜夀州刺史治尚文雅厯黄門侍郎儀鳳初進

  同中書門下三品與郝處俊監莅修國史後以散騎常侍致仕卒諡曰定劉禕之晉陵人父

  子翼李百藥嘗稱之曰子翼詈人人都不恨巡察使表所居為孝慈里禕之文辭華敏武后擢至中

  書門下三品嘗私語鳳閣舍人賈大隱曰后能廢昏立明盍反正以安天下大隱表其言后怒或告

  禕之罪鞫治以敕示褘之禕之曰不經鳳閣鸞臺何謂之敕后以為拒制賜死薛登義興人通

  貫文史善議論調閬中主簿天授中累遷左補闕時選舉濫甚乃上疏極言為常州刺史屬宣州賊

  鍾大眼亂百姓潰震登嚴勒守備闔境賴安景雲中為御史大夫僧慧範怙太平公主勢登將治之

  或勸以自安答曰憲府直枉朝奏暮黜可矣遂劾奏反為主所搆出岐州刺史開元初再為太子賓

  客詔給致仕禄卒蕭嵩晉陵人父瓘為渝州長史居母喪以毀卒嵩貌偉秀姚崇稱以遠到

  開元初擢中書舍人俄為相封徐國公帝委嵩擇相嵩推韓休尋拜太子太師請老卒許景

  先義興人少舉進士詣闕獻大像閣賦擢拜左拾遺開元初與張九齡等同知制誥以文翰稱張

  説稱其屬辭豐美有中和之度蕭穎士晉陵人梁鄱陽王恢七世孫觀書一覽即誦通百家

  譜系書籀學開元中舉進士對䇿第一天寶初補祕書正字召詣史館待制李林甫見疾俄免官山

  南節度使源洧辟掌書記賊攻南陽洧欲退保江陵穎士説而止後授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功曹參軍去官穎士樂

  聞人善以推引後進為己任所奬目皆為名士與李華齊名世稱蕭李子存亮直有父風能文辭厯

  比部郎中張滂主財賦辟存留務京師裴延齡與滂不協存疾其奸去官王遇常州人至德間

  與弟遐俱為賊執將釋一人兄弟相讓死賊感其意乃盡釋之蕭復嵩孫廕為宫門郎厯拜吏

  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嘗言宦者權望太重又言楊炎盧杞穢盛徳𣏌對上或諂諛復厲言𣏌

  詞不正後廢居饒州卒復望閥高華厲名節不通狎流俗及為相臨事嚴方數咈帝意故居位亟解

  然性孝友既貶晏然口未嘗言所累蕭俛嵩曽孫貞元中及進士第又以賢良方正對䇿異等

  拜右拾遺穆宗立進拜門下侍郎王播賂權幸求宰相俛劾播纖佞不可汚台宰帝不許自請罷移

  病分司東都性簡潔以聲利為汚疾邪太甚故輕去位無所籍文帝即位累召不起以夀卒母韋賢

  明治家嚴俛雖宰相侍左右如褐衣時居喪哀毁既老家於洛自放山野優遊窮年蕭倣

  孫太和中擢進士第除給事中時推其直懿宗引桑門人禁中倣諌以為天竺法割愛取㓕非帝王

  所尚慕進中書侍郎再遷司空封蘭陵縣侯子廪第進士遷尚書郎為人退約少合廣明初以諫議

  大夫知制誥内外畏讋︹五代︺江景防常州人吳越以一隅捍四方賦税之額加舊數

  倍宋平諸國定税悉仍舊籍錢氏納土景防當上圖籍歎曰豈可使民困無巳吾以一身任之遂沈

  圖籍於河自劾失亡狀呉越減税由景防為之︹宋︺張觀毘陵人太平興國中拜監察御史會

  三司言劒外賦税輕詔觀按行稍増之疏言遠民不宜輕動撓因留不遣又諫罷治佛寺不報後移

  廣南西路轉運使卒觀廣覽漢史雅好論事辭理切直有古人之風焉杜鎬無錫人幼好學

  博貫經史舉明經解褐集賢校理太宗觀書祕閣詢鎬經義進對稱㫖改虞部員外郎大中祥符中

  進秩禮部侍郎卒鎬性和易清素有懿行士𩔖推重之杜𣏌鎬子䕃補將作監主薄厯天章

  閣待制𣏌性强記博覽書傳通隂陽術數之學有奏議十二卷兄植以文雅知名終少府弟樞亦强

  敏為比部員外郎陳思道江隂人事母兄以孝悌聞鬻醯以給晨夕母病思道衣不解帶

  者數月母喪既葬袞鬻醯之利奉其兄結廬墓側夏日種𤓰以待過客白兔馴狎虎豹環廬而卧咸

  平元年詔賜束帛旌其門葛宫江隂人舉進士授中正軍書記善屬文上太平雅頌十篇真宗

  嘉之治平中轉工部侍郎卒宫性敦厚恤録宗黨孤嫠賴以存者甚衆宫弟密仕至太常博士天

  性恬靜年五十致仕子書思踵登第調建德主簿時密巳老欲迎之官密難之遂投劾歸養居父喪

  哀毁骨立終禫不忍去冢舍後至朝奉郎歸休子勝仲孫立方皆以學業至侍從世為儒家

  堂宜興人擢進士第為楚州團練推官後以尚書禮部侍郎致仕卒堂為人清修純𩛙遇事毅然

  不屈貧而樂施好學工文辭延譽晚進至老不倦尢嗜作詩有呉門集二十卷從子之奇為部使者

  十二任六典㑹府以治辦稱胡宿晉陵人登第為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子尉召修起居注知制誥慶厯六年京

  東兩河地震登萊尤甚宿兼通隂陽五行災異之學疏言恐有内盜起於河朔明年王則果以貝州

  叛李仲昌開六塔河民被害宿請斬以謝河北仲昌由是南竄拜樞密副使治平中以太子少師致

  仕薨諡文恭宿為人清謹忠實内剛外和臨事重慎不輒發發亦不可回止居母喪三年不至私室

  其當重任尤顧惜大體子宗炎哲宗崩遼使來弔祭宗炎以鴻臚少卿迓境上使者不易服宗炎以

  禮折之須其聽命乃相見從子宗愈舉進士甲科同知諫院王安石用李定為御史宗愈爭之元祐

  初進御史中丞哲宗嘗問朋黨之弊具君子無黨論以進遷吏部尚書卒從子宗回厯樞密直學士

  單鍔宜興人嘉祐進士博學志經濟著吳中水利書錢公輔武進人第進士甲科為集

  賢校理進知制誥英宗即位陳治平十議神宗立拜天章閣待制拂王安石意岀知江寕府徙揚州

  改提舉崇福觀卒錢顗無錫人初為寕海軍節度推官治平末為殿中侍御史許遵議謀殺

  案顗以為遵所見迂執不從二年而貶將出臺於衆中責同列孫昌齡媚事王安石後徙秀州蘇軾

  遺以詩有烏府先生鐡作肝之句世因目為鐵肝御史袁黙無錫人登進士第官司農簿獻

  無逸傳累遷河北轉運判官弟㸃元豐乙丑士工詩蘇軾以為有驚心駭目之奇時號二袁

  𡒊常州人登進士甲科閉户著書元豐中近臣薦其高行元祐時大臣復薦之起教授潁州辭不

  就復詔拜祕書省校書郎敕郡縣致禮𡒊孝弟修於家忠信行於友聲名聞於人蹈中守常從容不

  迫為當時名流所慕徽宗時賜諡曰正素先生鄒浩晉陵人第進士調潁昌府教授哲宗親擢

  為右正言有請以王安石三經義發題試士者浩論其不可陜西奏邊功中外皆賀浩獨言持勝為

  難章惇用事浩數其不忠侵上之罪賢妃劉氏立浩請停冊禮惇詆其狂妄削官徽宗立召還蔡京

  用事再謫嶺表稍復直龍圖閣疾作楊時省之猶眷眷以國事為問語不及私高宗時諡曰忠

  守晉陵人登進士第擢監察御史建炎初議南渡守上防淮渡江利害六事權樞密院事張浚欲

  以吕祉往淮西撫諸軍守以為不可浚不聽遂有酈瓊之變建康謀帥上曰用大臣有德望者惟張

  守可至鎮數月薨蔣璨宜興人之奇從子知平江臨江二府鋤刈强梗豪黠畏之有景坡堂

  蔣興祖之奇孫以䕃累調饒州司錄遷知武陽縣積雨河溢興祖躬救䕶露宿其上四

  旬隄以不壞靖康初金兵攻京師道過縣或勸走避興祖曰吾世受國恩當死於是金遣騎來攻不

  勝去明日師益至力不敵死焉贈朝列大夫胡交修晉陵人登進士第授泰州推官進直

  學士院論天下大勢請修政事選將帥蒐補卒乘以張國勢撫綏疲瘵以固國本朝論欲以四川交

  子行之諸路交修力陳其害後除端明殿學士知合州卒交修簡重寡言進止有度在詞苑為稱職

  事繼母以孝聞撫二弟極友愛胡唐老宿曽孫登進士第厯南京國子博士靖康元年擢殿

  中侍御史金人再犯京師唐老請就拜康王大元帥俾召天下兵入援又疏乞命范致虚為宣撫使

  節制諸路進徽猷閣待制知鎮江府潰卒戚方等欲犯臨安唐老不從遂遇害詔贈徽猷閣直學士

  諡忠胡世將唐老弟登進士第為監察御史紹興中金人入世將復隴州破岐下諸屯

  又取華虢兵威稍振除資政殿學士致仕卒周葵宜興人宣和中進士調徽州推官高宗時

  除御史在職兩月言事至三十章且厯條所行不當事凡二十條孝宗時參知政事加資政殿大學

  士致李熙靖晉陵人擢第為右司員外郎忤王黼貶秩靖康初提舉醴泉觀張邦昌使

  直學士院熙靖固拒憂憤廢食卒蔣芾之奇曽孫紹興中進士第二孝宗時累遷起居郎簽

  書樞密院事首奏加意邊防及拔將材於行伍又採泉論參已見為籌邊志上之拜同平章事兼樞

  密使再提舉洞霄宮卒尤袤無錫人紹興中擢進士第為泰興令遷著作郎張説入西府袤

  率三館上書諫遷太常少卿南渡來恤禮散失高宗崩上下罔措每有討論悉付之光宗即位除給

  事中極論廢法用例之弊進禮部尚書袤少從喻樗汪應辰遊方乾道淳熙問忌程氏學者目為道

  學將攻之袤言此名一立賢人君子入其中俱無得免非盛世所宜有識者以為知言有遂初小藁

  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邱崈江隂軍人隆興元年進士知慶元府韓侂胄議北伐崈力論金

  人未必敗盟中國當示大體後拜同知樞密院卒崈嘗慷慨謂人曰生無以報國死願為猛將以滅

  敵其忠義性然也李祥無錫人隆興進士為錢塘縣主簿厯國子祭酒丞相趙汝愚以言去

  國祥上疏争之為言者所劾太學諸生上書留之俱得罪主沖佑觀再請老以直龍圖閣致仕

  重珍無錫人嘉定中進士第一答判建康軍遷校書郎進為君難六箴端平初入對上五事乞

  召真徳秀魏了翁用之兼崇政殿説書務積精誠以悟上意每草奏齋心盛服有密啓則手書削藁

  帝稱其平實後官刑部侍郎致仕卒諡忠文向士璧常州人紹定五年進士累官湖北安

  撫副使進直龍圖閣合州告急士璧赴援數立奇功升湖南制置副使解潭州圍進兵部侍郎賈似

  道疾其功誣死德祐初詔復官立廟潭州呉載堅宜興人寶祐進士授四川提刑按察使疏

  陳親賢遠佞選將練兵四事不報後與文天祥起兵敗歸築土室居之家人罕見其面陳炤

  常州人登第爲丹徒縣尉丁母憂歸北兵至常炤率義兵戰禦自夏徂冬不能下丞相巴延自將圍

  其城炤與姚訔固守矢盡城破訔死之炤猶巷戰死焉追贈訔龍圖閣待制炤直寳章閣包圭

  晉陵人性沈毅有籌畧元兵圍常州郡守姚訔聞圭名引與共戰守城陷訔遇害圭猶斂兵巷戰被

  執罵賊死︹元︺王彬武進人早孤事母盡孝天厯𡻕旱鄉鄰絶食彬假之粟不納其券郡縣將

  上聞彬力乞寢陸垕江隂人幼以孝友聞至元間巴延師南下垕率其鄉人見議論有合兵遂

  不涉其境鄉人義之巴延奏授同知徽州路總管府事累遷浙西廉訪使所至以黜贓吏洗冤獄爲

  已任嘗奏免儒役及舉行浙西助役法陸文圭江隂人幼而穎悟讀書過目成誦博通經

  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厯醫藥算數之學延祐設科再中鄉舉文圭為文融會經傳縱橫變化莫測

  其涯際東南學者皆宗師之朝廷數遣使馳幣聘之以老疾不果行卒文圭為人剛明超邁以奇氣

  自負有牆東𩔖槀二十卷梁益江陰人博洽經史工文辭其敎人以變化氣質為先務學徒不

  遠千里從之所著有三山槀詩緒餘史傳姓氏綦又有詩傳旁通發揮朱子之學為精倪瓚

  無錫人强學敦行工詩善書畫所居幽迥絶塵藏書數千卷手自勘定古鼎名琴陳列左右自號雲

  林居士性好潔盥濯不離手俗客造其廬去輒洗滌其處家故雄於貲一日盡散給親故人咸怪之

  未幾兵興富家悉被禍而瓚扁舟往來自若張士誠鈎致之逃以免士信致幣乞畫又斥去士信恚

  一日出遊聞異香出葭葦疑為瓚也物色漁舟果得之抶之幾斃迄無一言以夀終王逢

  人元末避亂華亭徙上海張士誠辟之不就洪武中以文學徴以老病辭有梧溪詩集︹明︺謝

  應芳武進人自㓜篤志好學以道義名節自勵至正初知時不可為隱白鶴溪上搆小室曰龜

  巢因以為號郡辟敎鄉校子弟先質後文諸生皆循循雅𩛙及江南底定徙居芳茂山達官縉紳過

  郡者必訪其廬應芳議論必關世教切民隱德望重於東南吳雲宜興人為湖廣行省參政

  太祖議再遣使招諭元梁王雲請行時梁王遣鐵知院輩使漠北為大軍所𫉬太祖令與雲偕行既

  入境鐵知院等謀誘雲詐為元使改制書給梁王雲不從被殺梁王送給孤寺殯之詔馳傳返葬宏

  治中贈刑部尚書諡忠莭俞德惠無錫人洪武初官行人奉使廣西不屈節以死有祠

  武無錫人洪武中舉明經擢御史以言事謫渾源州亂嶺關巡檢死於謫所張籌無錫人父

  翼方張士誠據姑蘇時其將莫天佑守無錫明太祖命胡大海討士誠翼説天佑降城得全籌於洪

  武中薦授翰林厯禮部尚書有文學記誦淹博厯代禮文沿革無不通曉更定社稷祀典最當帝意

  儲福無錫人建文時為燕山衞卒燕兵起挈妻逃去永樂初捕亡卒編福曲靖衞仰天𡘜曰福

  雖一介賤卒義不為從逆之臣日夜號泣竟不食死陳濟武進人博學無所不通成祖修永樂

  大典濟布衣為都總裁書成授左贊善五皇孫皆從受經所著有綱目集覽正誤陸士隆

  無錫人洪武中舉明經拜監察御史抗疏發胡惟庸姦狀忤㫖見殺妻及子皆死之劉基為作忠節

  陳洽武進人好古力學與兄濟弟浚並有名洪武中以薦授兵科給事中大軍討安南洽

  贊軍務尋掌布按二司事仍參軍務宣宗時成山侯王通討𥠖利師至應平之臨沙河欲渡洽言地

  勢險惡恐有伏宜且駐師覘賊通不聽兵陷泥淖中伏發官軍大敗洽躍馬入賊陣揮刀殺賊數人

  自剄死事聞贈少保諡節愍王紱無錫人洪武中就徴累戍朔州永樂初以善書薦供事文

  淵閣授中書舍人紱尤工山水竹石瀟灑出塵可繼倪瓚嚴本江隂人精究法律著刑統輯義

  四卷永樂中薦至京試律議中式授刑部主事再用薦改大理寺正本故以律學起家而持身方正

  不苟阿徇所平反至多徐佛保江隂衞卒母病劇藥弗能效佛保剖脅割肝煮液以進疾

  頓愈永樂中旌表段民武進人舉進士改庶吉士預修永樂大典五經四書大全厯山東左

  參政大著聲績宣德時擢南京戸部右侍郎尋調刑部令考察南京百官廉介端謹及卒無以爲殮

  諡襄胡濙武進人建文二年進士授兵科給事中厯進禮部尚書加少傅卒濙節儉寛和

  喜恕不形於色一時稱其德量其智能周身遇事無矯激故厯事六朝十知貢舉立朝六十餘年榮

  遇不鉉江隂人生六𡻕祖父俱以遇賊死隨母呉氏避難又相失育於祖父之故人稍

  長展轉訪求得母於鄞縣迎歸養及卒廬墓三年洪熙元年旌表倪敬無錫人舉正統進士

  擢御史景泰中上言請罷桑門之供輟宴佚之娱止興作之役寛直臣之囚帝不懌謫廣西宜山典

  史英宗復辟詔授祥符知縣〇安遠侯柳溥器敬西征請以自隨遂改督府都事○踰年師還遽卒士𩔖

  杜宥江隂人景泰五年進士擢御史時多災異與同官倪敬等言事帝不懌謫典史尋遷

  英德知縣賊至死守移龍州通判謝病而歸趙敔武進人景泰進士授御史成化初爲于謙

  訟冤乞復官遣祭從之按河南時荆襄賊擾南陽敔賑荒弭變治甚有聲帝將遣中官造紙浙江以

  𡻕歉民困止之按江西值大饑盡心賑救秩滿就遷按察使專撫饑民後改山西徐溥

  人景泰中進士及第授編修尋參機務宏治末加少師乞休卒諡文靖溥性凝重度量宏遠居内閣

  十二年務守成法與同列協心輔冶事有不可輒共爭之性至孝嘗再廬墓自奉甚薄好施予置義

  田八百畝贍宗族盛容無錫人景泰進士為御史天順初劾石亨曹吉祥諸違法事下獄降

  束鹿知縣有善政厯知邵武延平民皆愛之累遷刑部右侍郎遇重獄務求其生改左副都御史巡

  撫山東亦有惠澤秦永孚無錫人與弟仲孚刺心血以療父病及父殁同廬墓三年成化

  中旌王沂武進人父㒜南京吏部尚書諡文肅沂成化進士厯禮部郎中西域貢獅子又

  有貢刀劒至二萬者沂言是求且無厭宜損其賚予從之宏治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撫保定諸府時

  賦役煩重力為裁損滹沱河溢壊真定民田廬築隄捍之奏免雜辦二年民賴其利楊璿

  人舉進士厯山西參政檢覈民户立三等法均徭成化三年以副都御史撫治荆襄移撫京畿修

  八府荒政又撫河南所在奏績呉儼宜興人成化進士改庶吉士厯侍講學士劉瑾竊柄聞儼

  家多貲啗以美官儼峻拒之罷官瑾誅復職拜南京禮部尚書武宗北巡儼切諌不報卒諡文肅

  邵寳無錫人成化進士知許州遷江西提學副使宸濠索詩文峻却之正德初厯擢右副都御

  史總督漕運劉瑾擅政寶至京絶不與通瑾怒勒致仕去瑾誅起貴州巡撫拜南京禮部尚書以母

  老辭卒諡文莊寳事母至孝學以洛閩為的嘗曰吾願為真士大夫不願為假道學所著學史簡端

  二錄定性書説漕政舉要諸集學者稱二泉先生徐問武進人宏治進士授廣平推官厯巡

  撫貴州獨山州賊𫎇鉞殺父為亂問督兵誅之遷戸部尚書引疾去問清標絶俗居官四十年敝廬

  蕭然田不滿百好學不倦粹然深造為士𩔖所宗史良佐江隂人宏治進士擢御史正德

  初與同官貢安甫等劾劉瑾請留劉健謝遷下詔獄前後杖九十不死削籍歸瑾誅起雲南僉事平

  苗亂大興農田之利秦金無錫人宏治進士授户部主事累擢巡撫湖廣郴州桂陽猺龔福全

  稱王金先後破砦八十餘禽福全改戸部左侍郎中旨仍置皇莊金乞勘正德間額外侵占者悉歸

  其主而盡徹管莊之人帝從其議金為人樂易及居官一以廉正自持在戸部尤孜孜為國尋加太

  子太保改南京兵部尚書致仕歸卒孫柱授中書舍人忤張居正罷官湯沐江隂人宏治進

  士授御史以不附劉瑾謫武義知縣嘉靖中人為大理卿給事中陳洸罪死帝持宥為民沐爭之不

  聽坐讞李福達獄罷歸卒沐居官三十載屏絶餽遺以廉潔稱葛嵩無錫人宏治進士擢禮科

  給事中閲薊州軍儲核貴戚所侵地歸之民武宗時以釐營弊力抗權倖又請出先朝宫人罷馳騁

  射獵因劾魏國公徐俌已又偕九卿請誅奄豎劉瑾斥為奸黨罷歸毛憲武進人正徳進士為

  給事中數有論劾奉使湖南見民流離馳疏請帝憂勤以保天命忤㫖停俸復言邇者穴官穴兵穴

  匠耗費無紀乞盡行釐革帝再巡邊偕同官屢諫并乞早建皇儲皆不報嘉靖初致仕憲性孝為人

  敦行誼矜名節其學主不欺以敬義為要學者多宗之貢安甫江隂人正徳初為南京御

  史兵部尚書劉大夏為中官所扼而罷疏乞留之又偕同官乞留劉健謝遷罪劉瑾馬永成遂被逮

  為民起山東僉事楊淮無錫人正徳進士授户部主事遷郎中監京倉革胥徒積弊殆盡後

  監内庫奄人例有供餽淮悉絶之公勤廉慎為尚書孫交秦金所重嘉靖三年伏闕爭大禮受杖月

  餘卒後贈太常少卿周衝宜興人以鄉舉知應城縣有惠政嘉靖初為唐府紀善上書陳修德

  裕後十二事王重之薦於朝加五品俸衝初受業王守仁後復從湛若水遊與蔣信集師説為新泉

  問辨唐順之武進人嘉靖八年會試第一改庶吉士㝷調吏部主事請朝太子削籍歸

  倭躪江南北召為職方郎中命往南畿浙江視師順之以禦賊上策當截之海外倭泊崇明三沙督

  舟師邀之斬馘一百二十沈其舟十三擢右僉都御史條上海防善後九事順之於學無所不窺為

  古文洸洋紆折卓然大家子鶴徵厯官太常卿亦以博學聞席上珍靖江人邑諸生强力

  有膽嘉靖中倭寇薄城上珍率壯士百餘從東門鼓噪而出殺賊數十人至秦家橋賊衆悉至力竭

  萬士和宜興人嘉靖進士改庶吉士厯江西僉事分巡饒州𡻕裁上供磁器千計進湖

  廣參政撫納叛苗二十八砦殿工採木旁午士和經畫曲至民頼以安萬厯初進禮部尚書災祲屢

  見奏乞杜倖門容戅直汰穴員抑干請多犯時忌積忤張居正遂謝病去居正殁起官不赴卒諡文

  陳可達靖江人與父佾渡江覆舟可達先登操櫓入江救父遂同溺三日後抱父屍出

  顔色如生王問無錫人嘉靖進士厯南京車駕郎中有詔清武職冒濫按籍論黜請託不得行

  出為廣東按察僉事乞養歸父卒不復仕築室寳界山讀書三十年不履城市清修雅尚海内慕之

  子鑑進士知武定州有治行進太僕卿致仕張選 黄正色皆無錫人同登嘉靖

  進士選為戸科給事中時享太廟遣郭勛代選言祫享不親行跡涉怠玩帝怒杖八十已死復甦正

  色為南京御史劾中官鮑忠駙馬都尉崔元禮部尚書温仁和所過納饋忠等因譖之下詔獄遣戍

  遼東正色與選相友善先後以直節顯穆宗初起選通政參議召正色為太僕卿俱致仕卒

  應旂武進人嘉靖進士知慈溪縣厯浙江提學副使應旂工文字與王鏊唐順之瞿景淳齊名

  天下稱王唐瞿薛其閲文所品題百不失一所編有宋元資治通鑑考亭淵源錄甲子㑹紀四書人

  物考高士傳薛子庸語周子義無錫人嘉靖進士改庶吉士厯國子祭酒訓士有方暇則

  兀坐未嘗造執政門厯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研窮經術及濂洛關閩之說學日𮟏卒贈禮部尚書

  諡文恪子炳謨萬厯進士厯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魏忠賢招炳謨將置之政地正色拒之崇禎

  初贈禮部尚書諡文簡蔡元鈗無錫人嘉靖中倭冦入犯與弟元鐸負父逃匿賊執元鈗

  令言其父所在不從見殺元鐸不知挾重貲往贖並遇害後𫉬旌吳中行武進人隆慶進

  士萬厯時官編修張居正遭父喪舉朝乞留中行獨憤然首疏論之自是趙用賢艾穆沈思孝鄒元

  標相繼疏入皆杖戍中行受杖時隂雲蔽空天鼓大震氣絶復蘇居正死薦起卒爲執政所抑終侍

  讀學施策無錫人隆慶進士授禮部主事乞南就養補吏部考功會考察策攝郎中事一

  秉至公尚書為請不能奪後復補禮部定宗藩則例務持大體有宗室乞恩夀千金不納遷尚寳卿

  故事勲衞入直詣尚寶領符牌法久弛䇿疏請申行禁地乃肅累遷太僕寺卿乞歸結茅大池山中

  日事吟詠厯三十年卒著有崇正文選唐詩𩔖選勵菴詩集行世孫元徴萬厯進士崇禎初官國子

  監助教疏劾魏崔餘黨徐時泰孫之獬陳其慶等厯湖廣福建副使以清節著顧憲成

  人萬厯進士補驗封主事大計上疏語侵執政謫桂陽州判官厯考功員外郎三皇子並封憲成言

  九不可議遂寢尋遷文選郎中會推忤帝意削籍歸卒崇禎初贈吏部右侍郎諡端文憲成有志聖

  學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一以程朱為宗學者稱涇陽先生顧允成憲成弟性耿介勵名

  節萬厯中殿試對策言張居正罔上行私執政駭且恚置末第都御史海瑞為南學臣所詆允成偕

  同年抗疏劾之奪冠帶還家尋以敎授用遷禮部主事力詆閣臣張位謫光州判官乞假歸不復出

  張納陛宜興人萬厯進士由刑部主事改禮部與顧憲成等爭三王並封又爭拾遺事謫鄧

  州判官乞假歸生平尚風節顧憲成講學東林書院納陛與焉又為麗澤大㑹東南人士爭赴之

  錢一本武進人萬厯進士知廬陵縣徵御史入臺即發江西巡按貪墨狀岀按廣西上論相

  建儲二疏言詞最戇直帝銜之斥為民與顧憲成輩分主東林講席學者稱為啓新先生史孟

  麟宜興人萬厯進士授庶吉士改吏科給事中三王並封議起孟麟爭之覩梃擊事請冊立皇太

  孫且救御史劉光復帝怒謫官熹宗立擢太僕卿卒劉元珍無錫人萬厯進士授主事進南

  京職方郎中抗疏言沈一貫比暱憸人錢夢臯以朋黨之説空善𩔖帝怒除其名光宗即位起光祿

  少卿薛敷敎應旂孫萬厯進士以名教自任會御史王藩臣劾巡按周繼不具揭都察

  院為其長所劾藩臣坐停俸敷敎上言請更易兩都臺長詔歸省過三年起鳳翔敎授遷國子助敎

  尋以救趙南星謫光州學正省母歸與顧憲成高攀龍輩講學卒高攀龍無錫人萬厯進

  士授行人疏劾輔臣王錫爵力詆鄭材楊應宿讒謟宜黜謫揭陽縣典史歸熹宗立起光祿丞遷少

  卿疏劾戚畹鄭飬性及閣臣方從哲交結罪狀拜左都御史發崔呈秀穢狀爲魏忠賢所惡削籍歸

  璫復矯㫖逮問肅衣冠草遺表投水死崇禎初贈太子少保諡忠憲攀龍操履篤實涵養𮟏密粹然

  一出於正爲當代大儒安希范無錫人萬厯進士授行人遷吏部主事改南京吏部主事

  疏請斥楊應宿鄭材爲小人媚竈之戒復高攀龍呉宏齊以奬忠良并嚴諭閣臣王錫爵無挾私植

  黨仇視正人帝怒斥爲民熹宗嗣將起官先卒葉茂才無錫人萬厯進士除刑部主事厯南

  京工部右侍郎謝病歸茂才恬淡寡嗜好以醇徳稱及官太僕清流盡斥邪議益棼遂奮身與抗人

  由是服其勇繆昌期江陰人萬厯進士官檢討天啓初魏忠賢逐輔臣劉一璟昌期詣輔

  臣葉向高言重臣不可輕逐内傳不可奉一璟乃得善去遷左贊善進諭德楊漣劾忠賢會有言漣

  疏乃昌期代草者忠賢怒甚及趙南星高攀龍輩斥逐昌期皆具疏懇留忠賢益怒遂落職後今緹

  𮪍逮治死獄中崇禎初贈詹事諡文貞李應昇江陰人萬厯進士除南康府推官士民服

  其公廉天啓初拜御史抗疏譏切近習魏忠賢惡之已復言宜罷内操楊漣劾忠賢得嚴㫖應昇憤

  即抗疏繼之并劾魏廣微萬璟之死也應昇言廷杖不可再又代高攀龍草疏劾崔呈秀呈秀暮夜

  就邸乞哀正色拒之已而璫惡愈熾嗾黨誣論削籍又入之織奄李實疏中與繆昌期周順昌等同

  被逮死獄中崇禎初贈太僕卿諡忠毅孫繼臯無錫人萬厯甲戌殿試第一厯吏部侍郎

  萬厯二十四年陳太后梓宫發引帝嫡母也當送門外以有疾遣官代行繼臯言之帝怒抵其疏於

  地及三殿災致仕去卒王就學武進人萬厯進士授戸部主事三王並封議起就學詣王

  錫爵規之為流涕遂反並封之詔尋以清望調吏部員外陳太后梓宫將發詔遣官代行就學疏奏

  非禮帝不省而心甚銜之後斥為民王道濟武進人萬厯武進士初授江隂把總以五百人

  殺倭江上江水盡赤擢鹽城守備厯遷廣東總兵𥠖蠻叛道濟戰敗之追至九星洋斬其渠俘數百

  人𥠖蠻平授都督同知以憂歸聞京師己失不食而卒浦邵無錫人賊縛其父虞將殺之邵

  以首迎刃而死父得免陳幼學無錫人萬厯進士知確山縣政務惠民開河渠百九十八

  道調繁中牟政績茂著遷刑部主事中官殺人棄其屍幼學具奏逮置之法恤刑畿輔岀矜疑三百

  餘人遷湖州知府一郡大治升九江兵備副使告終養歸卒中牟湖州並祠祀之湯兆京

  宜興人萬厯進士知豐城縣徴授御史時礦税繁興奸人爭言利兆京偕同官力諌不聽吕圖南為

  周永春劾棄官歸兆京為圖南申雪帝稍奪兆京俸兆京以不得其職拜疏徑歸兆京居官廉正遇

  事慷慨其時黨勢己成屢遭排擊卒無能一言汚之者天啓中贈太僕卿呉達可宜興人萬

  厯進士以知縣最擢御史廵視長蘆𡻕饑繪圖請賑税使馬堂議加鹽税户部己許之達可力爭得

  已改按江西税使潘相請開廣信山採大木鑿泰和山石膏皆以達可諌而止厯升通政使奏請正

  疏式屏讒邪重駮正懲奸宄皆嘉納焉乞休卒沈應奎武進人萬厯中由鄉舉知裕州𡻕大

  旱饑民嘯聚山谷上官遣兵𠞰之不克應奎單𮪍入其壘曉以褐福衆即解散嘗作文驅虎虎悉遠

  遁尚書孫丕揚道其境不迎謁丕揚突入其署應奎方焙餅炙韭邀與共食丕揚異之入朝稱其廉

  召為刑部員外郎厯汀州知府終南京光祿少卿孫慎行武進人萬厯中進士第三授編

  修擢禮部右侍郎時郊廟大享帝不躬親東宫輟講皇長孫九齡未就外傅瑞王未婚楚宗人久錮

  代王廢長立幼久不更正慎行並切諌熹宗立拜尚書初光宗大漸李可灼以紅鉛丸藥進俄帝崩

  廷臣劾之大學士方從哲令引疾歸慎行請討從哲誅可灼後謝病去慎行學既深造其操行皭然

  不滓為一時縉紳冠卒贈太子太保謚文介侯先春無錫人萬厯進士除太常博士時張

  居正柄政朝士爭附之先春獨不與通已轉禮科給事中再轉兵科厯吏科奉命閲遼鎮上因革利

  弊三十餘事回朝囊槖蕭然後以憂去服除補兵科都給事中以遼璫恣横劾罷大帥上疏極爭之

  謫按察司知事遂不出呉桂森無錫人父汝倫官給事中桂森與顧憲成高攀龍講學東

  林書院同郡錢一本善易從之遊盡得其㫖要所著有周易象述書經説曲禮説息齋筆記同邑許

  世卿少孤事祖及母以孝聞舉萬厯鄉試東林之㑹攀龍以前輩事之陸大受武進人萬

  厯進士授行人厯遷户部郎中福王將之藩詔賜莊田四萬頃大受請大減田額因劾鄭國泰驕恣

  亂法尋出為撫州知府以清節著天啓初補韶州卒何士晉宜興人萬厯進士授寕波推官

  擢工科給事中首疏請通章奏緩聚斂及張差梃擊事起咸疑謀出鄭國泰士晉疏劾之帝怒出為

  浙江僉事光宗立遷太僕卿天啓中總督兩廣軍務魏忠賢大熾除名卒莊烈帝立復官賜恤

  象春無錫人萬厯進士選庶吉士屢遷禮科都給事中前後七十餘疏多關軍國計厯山東巡

  撫引疾歸起南京工部右侍郎未至卒陳于廷宜興人萬厯進士由知縣徵授御史即疏

  詆閣臣朱賡尚書王紀被斥特疏申救厯吏部左侍郎忤魏忠賢斥為民崇禎初起南京右都御史

  召拜左都御史以議罪援引不當削籍歸卒福王時贈少保子貞達官順天府知事甲申賊陷都城

  蔣允儀宜興人萬厯進士天啓中擢御史疏張鶴鳴罪力詆方從哲崇禎四年以右僉

  都御史撫治鄖陽諸府流賊大至中官陳大金來援副使徐景麟見其多𢹂婦女疑為賊礮擊之大

  金訴諸朝逮允儀下獄戍邊論薦未及用而卒華允誠無錫人天啓二年殿試極陳奄寺之

  害授都水司主事崇禎中厯職方司員外郎憤温體仁閔洪學亂政疏陳三大可惜四大可憂以省

  親歸事母色養備至母卒哀毁骨立允誠踐履篤實晚年涵養益粹不以功名利祿動其心

  象昇宜興人父國霖以孝聞象昇舉天啓進士授戸部主事歴大名廣平順德兵備舉卓異進

  按察使象昇善射𡢃將畧能治軍山西賊入畿輔連破之以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與總督分道擊

  賊皆㨗漢南寇幾盡威名為賊所憚進兵部侍郎賜尚方劒李自成勢甚盛象昇大破之㑹京師警

  召入衞尋總督宣大山西大興屯利後至嵩水橋與 大兵遇象昇礮盡矢窮猶奮鬬身中四矢三

  刃手格數十人乃死贈太子少師兵部尚書福王時追諡忠烈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

  忠肅弟象晉象昇既殉難或誣以不死棺不得斂象晉訟於朝并請祭葬及國變為僧以終

  熙祚武進人天啓四年舉人崇禎中厯廵按湖南張獻忠破蘄黄巡撫王聚奎撤守長沙遁走

  沿途焚劫熙祚奉吉惠二王走廣西已返永州拒守俄賊騎追至執見獻忠不屈見殺 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弟永祚知興化 大兵入城仰藥死弟綿祚知永豐縣鄰境九蓮山賊

  窟其中綿祚大破之以勞卒錢春一本子萬厯進士授御史甚有聲厯遷光祿卿魏忠賢黨

  劾春倚東林父作子述削籍歸崇禎初累遷南京戸部尚書疏請改折白糧忤㫖歸陳震亨

  江隂人以都指揮守泗陵流寇陷盱眙率部下五百人往禦殺賊無算殲其魁力盡被執罵賊死贈

  昭勇將軍立祠死所張瑋武進人少孤貧以學行聞舉進士授戸部主事調兵部職方厯郎中

  杜請託絶苞苴清望甚著出為廣東提學僉事大吏建忠賢祠欲瑋撰上梁文遂投劾歸授徒自給

  崇禎朝起官終僉都御史瑋貞介廉潔一時鮮儷後贈左都御史謚清惠薛聞禮武進人以

  吏員授黄陂典史張獻忠陷城愛其才挾與俱去即亡歸率民殺偽令賊復大至罵不絶口死 本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王章武進人崇禎元年進士知諸暨縣擢御史有直聲賊

  薄都城與給事中光時亨守阜城門及城陷時亨乞降章不屈攢槊刺死猶一手據地張口怒目若

  叱賊狀妻姜氏在籍聞之一慟而卒後贈大理寺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之栻章次子唐藩授兵部司務彈劾不避權貴擢兵部職方主事兼金衢監軍道奉命宣諭江

  上會 大兵至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兄之柯博學工文章以廕授錦衣

  衞指揮僉事痛父死節終身不仕馬世奇無錫人㓜頴異嗜學有文名舉崇禎進士改庶

  吉士進左庶子都城陷肅衣冠捧所署司經局印望朝拜畢自縊死二妾朱李亦自經福王時贈禮

  部右侍郎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文肅世奇砥礪名行居館閣最有聲好推引後進不

  妄取鉉武進人少以聖賢自期崇禎戊辰進士厯國子博士工部主事中官張彝憲總

  理戸工二部檄諸曹謁見如堂官禮鉉憤抗疏爭忤㫖尋落職十七年春起兵部主事巡視皇城京

  師陷鉉𡘜趨入朝知帝崩解牙牌北向四拜投金水河死母章氏妾王氏弟錝並同日死 本朝乾

  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潔王孫蘭無錫人崇禎進士授刑部主事厯遷廣東副使分廵

  南雄韶州連州猺賊為亂馳湟川進𠞰三戰皆㨗猺遂降張獻忠陷長沙衡州韶士民聞之空城逃

  賊所設偽官傳檄將至自縊死朝廷憫其忠命予贈恤莫可及宜興人官長沙府照磨崇

  禎末攝寕鄉縣事賊破城不屈死二子若鼎若鈺俱遇害薛應玢武進人崇禎末以監生署

  隴州同知流㓂攻城勒兵固守城陷詈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王音

  武進人崇禎武進士授廣東惠州碣石都司以平海㓂功授海南樂安參將甫一月黎蠻叛結諸洞

  兵圍之數重音力戰而死王行儉宜興人崇禎進士由刑部員外郎知重慶府重慶𪧐重兵

  撫馭有方張獻忠陷城被執臠死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盧象觀

  弟崇禎進士英畧視其兄而文采過之後殉國難赴水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

  其從兄象同與故將陳安俱抗節殉難呉鍾巒武進人受業顧憲成高攀龍為心性之學

  及門數百人江隂李應昇為最應昇罹璫禍被逮過郡交遊莫敢通鍾巒獨迎至館談論如平生崇

  禎中舉進士為桂林推官城破自焚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 戚 勲

  人由國子生授中書崇禎末命督餉福建甫竣事旋里城破舉火自焚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從者二十餘人同邑城破殉難者舉人夏維新諸生王華吕九韶時貢生黄毓祺與門

  人徐趨逸去偵江隂無備襲之不克趨被執死毓祺繫獄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俱   予入

  忠義許用江隂諸生南京亡列城皆下用昌言城守逺近應者數萬人 大兵從祥符寺

  後城入用舉火自焚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龔廷祥無錫人崇禎十

  六年進士福王時為中書舍人知國祚必移作書與子以死自誓城陷投武定橋水死 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呉炳宜興人萬厯進士厯江西提學副使江西地失流寓廣東

  走靖州爲 大兵所執送衡州炳不食自盡於湘山寺堵允錫宜興人崇禎進士以戸部

  郎中知長沙府督鄉兵破滅山賊名知兵爲湖北廵撫駐常徳撫降賊李錦之衆三十萬軍聲頗振

  後死於潯州

 ︹本朝︺顧樞無錫人憲成孫斂跡不入城市淹貫五經尤深書易著易藁折衷衆說不尚文辭心

  體力行而巳顧宸無錫人有文名蓄書尤富晚輯宋文選杜律註解孫夢簡

  諸生篤孝友隱居敎授生徒以紫陽山學規爲式邑令欲識其面謝不可雅慕倪瓚爲人莊應

  㑹武進人順治初補江西參政計殲逆賊金聲桓遷右布政使郡城以從逆當屠應會所救免者

  數萬人癸己入覲疏除袁瑞二郡浮糧官至刑部侍郎卒弟應詔知興寕縣時山賊竊發惠潮諸郡

  縣皆不守應詔募兵堅拒不解甲者百五十餘晝夜援兵至賊乃退時工西有金聲桓之變大將軍

  譚泰聞其能疏擢瑞州府推官與謀平賊興寕人思其功立祠祀之陳貞慧明少保于廷子

  少在復社有名阮大鋮以逆案久錮謀復用貞慧與池州呉應箕無錫顧杲等草檄攻之後大龯起

  南都侍郎乃以他事屬鎮撫司逮治㝷得脫屏居故里不入城市十二年而卒高世泰

  人以東林先緒為己任葺道南祠麗澤堂於梁溪祁州刁包等相與論學時有南梁北祁之稱大學

  士熊賜履講學出世泰門下莊冏生武進人工詩古文兼善繪順治丁亥進士厯官右

  庶子兼侍讀邵長蘅武進人少稱奇童十𡻕為諸生長工詩古文性坦易著有青門集宋

  犖序刻之王襄武進人父道洽從族叔於廣東戎幕久無耗襄出門尋父經百艱比至則父與

  叔俱前卒遇父友指葬處扶柩歸母疑非真命異日勿合葬忽棺葢裂窺見道洽鬚眉如生襄授徒

  養母在館忽心動疾馳六十里省母適鄰火延燒母悸不能起襄負母出烈燄中人以為孝感

  宫武進人順治丁亥一甲一名進士官至宏文院大學士常請停織造及江浙白糧以蘇民困又

  薦江東𦒿舊有文行者引疾歸卒所著有五經辨訛羣書通解行世馮達道武進人順治丁

  亥進士官戸部主事時江西布政莊應會疏除袁瑞二州浮糧章下所司同列者難之達道力爭得

  報可出守漢中有帥府吏請爲責債者達道叱曰吾爲太守乃當爲若輩役耶遂求去帥府撻其吏

  謝焉乃出視事尋擢河東鹽道更先封後掣例爲先掣後封商人德之劉幬靖江人順治丁

  亥進士知建安縣時閩疆未靖建安賊據山爲固勢尤張幬親率官兵進𠞰誅其渠魁而赦其餘黨

  全活數萬人周維翰武進人以照磨署鉅鹿縣事順治六年河南賊黨掠鉅鹿死難

  信辰無錫人順治己丑進士知潮州府發守將郝尚久奸謀已而尚久果叛信辰抗不從賊賊

  下之獄乃潛遣其子約緫兵吳六奇進兵謀泄尚久將害之會官兵進討賊敗乃免擢副使備兵并

  陘時有圈地之令信辰調劑得宜兵民悅服厯官浙江布政使所至以惠政聞顧煜無錫人順

  治己丑進士知象山縣清勤自𩛙邑以大治失上官意罷歸邑人歌思之所著有尚書講義經濟鉅

  文古文粹諸書儲曾宜興人順治己丑進士知永豐縣豐多盜擒其渠魁餘悉解散戍卒奪民

  財曾寘之獄其黨詐稱提標官持檄索還曾并執訊論如法驕兵斂跡以徴賦不及額免歸子振官

  右庶子掄官臨川知縣俱有名潘瀛選宜興人順治己丑進士知河間府營兵以餉不時給

  夜譁礮聲四起瀛選升堂召諸升約束之諸弁素服瀛選立為解散質明而餉亦辦人服其應變才

  侯杲無錫人順治己丑進士知宣平縣宣平民多逋賦杲輸家貲補之辦軍興供億未嘗擾民

  亦不廢事後以刑部郎中督九江關悉罷額外征商旅德之丁外艱歸遂不出邵廷紀

  人父席為盜所執廷紀年十九請代父盜釋其父炙廷紀至死趙起芳武進人官沭陽縣訓

  順治八年山東寇賊襲城與其子殉難事   聞議卹如例徐之龍江隂人知神木

  順治庚寅春逆賊王永强哨黨陷城之龍死之子廷綸𠖥綸皆遇害事   聞贈僉事

  忠倚無錫人順治壬辰廷對進士第一為人孝友謙謹無聲色貨利之好子卿森與從兄顯吉

  俱以詩畫擅名路遴宜興人順治壬辰進士知永平府捐俸築灤河石隄數百丈水患得息俗

   多獷悍遴治之以嚴訟清俗易三年上官交薦治行第一卒於官民立祠祀之周季琬

   順治壬辰進士選庶吉士尋改御史極言漕政之弊積蠧惕息康熙五年   聖祖仁皇帝猶

   未親大政季琬因議祀典請躬承匕鬯以發其意疏入留中明年季琬卒前疏忽奉   俞㫖因

      賜驛歸其柩蓋異數也張令憲無錫人知香山縣順治壬辰滇寇陷城死之子丹翰

   亦遇害事 聞贈僉事  華  鍾本姓秦無錫人知富川縣順治中滇寇至被執投水死事

      聞贈僉事秦鉽無錫人順治乙未會試第一廷對第三人授編修岀為廣東參議備

   兵杭嚴有告無為邪教者牽繫多人其敎戒飲酒食肉鉽即於堂下各食以酒肉散遣之按察江西

   有叛人久未獲所司得姓名相似者鍛鍊誣服鉽訊釋之賊亦旋獲秦松齡無錫人順治乙

   未進士入翰林罷歸康熙己未   召試博學鴻詞厯官諭徳嘗與睢州湯尚書斌講求性命之

   學工詩古文與同邑嚴繩孫齊名而詩格尤高所著有毛詩日箋蒼峴山人集行世弟松岱講學東

   林尤邃於易著有周易析微二十卷 許 之漸武進人順治乙木進士任户部主事擢御史疏

   救科臣楊雍建參革義王孫可望懲莊頭劉七皆著風采旋巡視陜西茶馬歸鄒祇謨

   順治戊戌進士事母以孝聞母敎之極嚴祇謨以讀書娛其母日記萬言工詩古文侯曦

   無錫人順治戊戌進士注選推官先是曦父鼎鉉令黄岡母以寇氛未赴留曦侍養曦聞警兼程二

   千里省父於危城中寇退始歸父有田三頃命諸子得第者與之曦不專受分給其弟董文

   友武進諸生少與鄒祇謨齊名工詩古文於天文厯象樂律方與之㫖多所發明晚年悉棄去專

   事窮經尢長於周易春秋著有正誼堂集周宏無錫人郡邑鄉飲賓入祀郷賢祠公謨子康熙

   甲辰進士廷試第三人授編修己酉典試山西時制舉始復八股宏一以光正為法所得士皆夙有

   文譽者榜發三晉翕然官至侍講學士旋以親老乞終養歸居官恪勤為人清介生平好讀書多著

   作宏父病與弟宜振侍奉湯藥衣不弛帶者凡三閲月及父卒擇地安葬結廬守墓服闋後賦詩志

    慟哀 溢詞外 讀者悲之四十四年    翠華南幸    行 宫有宏書扇   上 覽見之極稱

    賞查問宏履厯 宏因病自陳㝷卒著有 易通廣義敦本集淨縁居 集弟宜振康熙二十一 年進士厯

    任浙江錢塘太 平知縣所至有政 聲趙 申喬武 進 人康熙 庚戌進士知 商 邱縣治 事不假幕

    客部民一見不 忘擢刑部主 事厯官浙江廵撫 易海塘土以石祭 江神潮不逼 岸工遂竟改撫湖 南

    禁私派重耗貪墨屏 息入爲左都御史進户部尚書爲人清介剛直不 可干以私每九卿會議意有

    不合者輒别奏    聞 卒諡恭毅祀賢良祠弟申季丁丑進士任 遷江令 革除科派禁輯獞蠻劫

    掠及豪强債利 舉卓異改 授編修督學山東廉慎自矢評文不假 手幕友以 勞卒官申喬子熊詔康

    熙己丑進士 第一人官侍讀有四 香堂集嵇 永仁無錫人廪生閩督范承謨聞其賢延之幕

    康熙甲寅耿 精忠將叛永仁 𭄿承謨早爲備賊尤銜之既叛幽 承謨百計脅永 仁降不屈獄守以炭

    畫壁作詩與承謨遥倡和後 聞承謨遇害遂自經死 贈國子監助教雍正中    勅建祠

    賜忠節流芳扁額杜嶠無錫人爲廉州守備康熙十四年呉三桂偽將王宏勛率賊犯廉州

   城陷不屈死事  聞卹廕如例儲方慶宜興人博學工詩文康熙丙午鄉試第一登進

   士知清源縣山水數漲爲城害𡻕修堰民至破産方慶禱白龍神水竟徙流南去城十里因移建神

   廟以鎮之清源人歎爲神異任宏嘉宜興人康熙丙辰進士授行人擢御史厯左通政負

   氣不畏强禦遇事敢言一時重其風采嚴繩孫無錫人六𡻕能作徑寸大字工詩古文康

   熙己未以布衣舉博學鴻詞試日因目疾僅成一詩   特命授檢討蓋異數也在明史館纂隱

   逸傳官至中允有秋水集二十卷陳維崧貞慧子工詩詞古文尤長儷體康熙己未舉博

   學鴻詞授檢討文名冠館閣著湖海樓集行世陶自悦武進人康熙戊辰進士知猗氏縣減

   耗羨𡻕二千餘金擢知澤州捕鹽梟卻商人規例減鹽價十之四告歸研精宋五子書教八言動皆

   有法高愈無錫人攀龍從孫學有淵源孝友肫懇尤嚴於取與年七十門弟子以新冠爲

   夀猶卻之邃經 學尤精周禮同時華學泉劉齊並績學植行鄉後 學以九經著錄者朱宗洛華玉淳

   王千仭秦鳴雷侯鳳苞 向 璿江隂人始為姚江之學繼讀 攀龍人譜遂幡然從之著有志 學

   儲欣宜興 人 少孤率兩弟讀書嘗至夜分博通經史 年 六十始領康熙庚午鄉薦一試禮

   闈不 利遂絶 意仕進杜門著書有在陸堂文 集子姪大 文在文 郁文雄文並以能文名於時在 文康

   熙己丑 進士 官編修 大文 郁文雄文皆康熙 辛丑 進士大 文官 庶吉士楊    名時江 隂人 康

   熙辛未進士授編修洊官吏 部尚書總督雲貴雍正六年罷職乾隆九年起禮 部尚書直 上書房

   卒於官   優詔軫惜以名時學問醇正 品行端方 贈太子太傅   賜諡文定入祀 賢良

   劉於義武進人康熙壬辰 進士由翰林厯官山東巡撫擢吏部尚 書總督直隸尋移陜

   甘以軍需 案落職起直 隸布政使再任吏 部尚書洊厯中外 恪著忠勤加 太子太保協辦大 學士卒

   諡文 杜 詔無 錫人 康熙間以詩受    知壬辰     賜進士官庶吉士乞 養歸不復

  出有雲川閣集並選唐詩叩彈集行於世顧棟高無錫人康熙六十年進士授中書以事罷

  乾隆十五年舉經明行修之士棟高與焉年老授司業銜尋奉   特旨召見奏對首以三吳俗

  敝請崇節儉風示海内    嘉之   賜御製七律二章二十二年    高宗純皇帝南廵

     召見加祭酒銜   賜御書傳經𦒿碩四字卒年八十一棟高所學合宋元明諸儒而一

  之著大儒粹語二十八卷毛詩𩔖釋二十一卷春秋大事表百三十一篇討論精覈多前人所未發

  時同邑吳鼎同舉經學官侍讀鼎兄主事鼐均有經説著於世潘思榘陽湖人雍正甲辰進

  士改庶吉士厯官安徽福建巡撫所至皆著政績卒諡敏惠祀賢良祠惲夀平名格以字

  行武進諸生自號南田草衣卓有詩名尤工繪事鄒一桂無錫人雍正丁未進士厯官内

  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工花卉禽鳥可匹南田任啓運荆溪人精心力學著作斐然雍正癸

  丑進壬    詔求通性理者啓運膺首薦 廷對稱    㫖授翰林厯官宗人府丞總裁三禮

   館朝夕恪勤研 摩經義老而彌篤諸經皆有纂述尤邃於三禮學 者稱釣臺先生子翔乾隆壬戌

   士能以經學世 其家官吏部郎中 卒秦 蕙田松齡孫乾隆丙辰進士第三人厯官刑部尚書

   加太子太 保久 任西 曹綜核名法為時所重為學湛深經術 嘗慨 禮經 名物制度諸儒詮解互異因

   精考古今因革按周官吉凶 軍賓嘉之日𢰅五禮通考二百六十二卷又周官 家義若干卷卒諡文

   恭入 祀鄉賢 祠劉 綸武進人乾隆元 年 舉博學鴻詞科第一以諸生授編 修 厯官户部侍郎兼

   順天府尹 遇事精飭入直樞禁尢清慎自將晉文淵閣大 學士卒 贈太子太傅諡文定祀賢良

   祠從 弟星煒乾 隆戊辰進士 由編修洊厯學士直 上 書房升工 部侍郎卒星 煒文筆博贍尤工駢

   體有思補堂 集子躍雲乾 隆三十一年一甲三名 進士官至兵 部侍郎 程   景伊武進人乾

   隆己未進士改庶吉士厯吏 部尚書 文淵閣大學士景伊美髯雅量處貴顯 澹泊若儒生服官恪

   勤清慎始 終一節卒諡文 恭 周  金紳無錫人乾隆己未進士任四川新寕知縣崇文廟葺

   書院講學課文 増修邑志鹽緦某餽白金欲專鹽利金紳叱還之 聽訟明允以疾卒官祀名宦祠著

   有握蘭詩鈔錢維城武進人乾隆乙丑進士第一人厯官工部侍郎調刑部深鬯律意剖

   悉必歸精審視 學浙江黜浮靡崇經術士風一變奉   命讞 貴州獄適古州逆苗香要倡亂維

   城偕巡撫倍道 馳赴檄兵勦捕指示翕張動中機會擒磔首惡撫 定餘衆兼通聲律工繪事著有茶

   山詩文集三十 卷行世卒 贈尚書諡 文敏 華  希閔無錫人由 舉人應博學鴻詞 科乾隆

   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希閔獻廣事𩔖賦遜志錄經史質疑各壹帙    恩賞知縣希

   閔天性純孝篤志窮經平生著述頗多卒祀鄉賢祠周曰萬無錫人 雍正十年與父 永禧同

   舉鄉試乾隆十六 年與弟曰 贊同 登進士任景寕知縣諸弊肅清改 安慶敎授 致仕 歸主講東林學

   者奉爲模楷卒祀鄉賢祠弟曰贊由庶吉士改戸部主事遷員外郎視學雲南河南性沈毅典試山

   西秋暑甚曰贊肅衣冠升堂閲卷至夜分房考官列坐不敢平視從弟掞乾隆三十六年進士任浙

    江縉 雲鄞縣知 縣取士公明 所拔皆宿學需次時 仍資硯田 以養屢主講 席成就尤衆臧   琳

    武進人 縣諸 生 治經以漢注 唐疏為主著經 義雜記三十 卷尚 書 集解一百二 十卷於詩禮二 經王

    肅私 竄以難 鄭 者尤 推見 至隱閻 (⿱艹石)璩見 其 書以 為精 確管     幹貞原名幹珍陽湖人乾隆丙

    戌進士由編 修 洊升 吏部 侍 郎厯充郷 會試同 考官貴州順天 郷 試主 考己 酉 會試副總 裁皆稱 得

    人擢漕運總 督 多所疏劾 又疏陳江西軍丁疲敝設 策 調劑屢次 督運有功 嵇    承志

    人乾隆年 間由 舉人 中書洊 擢長蘆鹽運使搶 築馬家口一 帶隄 工又 於北倉 一帶水漲修築土 埝

    捐貲趕 辦得 保無 虞 嘉慶七 年署河東河道總 督黄沁廳 屬水 𫝑陡 漲 妥速堵 築衡工大壩告成 後

    以年老遷京職 王 日杏無錫人由刑 部主 事隨 將軍温福進征金川乾 隆三 十八 年值木果

    木師潰死 之事    聞贈光禄寺 少卿廕卹如 例徐  瓚陽湖人知 新繁縣乾隆三十 八年隨

    將軍温 福進 征 金川 值木 果木 師潰死之 事     聞 議卹 贈道 銜楊      夢槎金 匱人知 酆都

   乾隆三十八年隨將軍温福進征金川死木果木之難事   聞議卹贈道銜顧光旭

   金匱人由户曹擢御史乾隆三十九年攝四川按察使督餉金川冰雪中轉運厯碉笮五百里居民

   不擾旋軍日遮道臚歡方論功時以養親乞歸修東林遺矩著有響泉集梁溪詩鈔秦震鈞

   金匱人乾隆三十九年以州判權山東臨清州篆時逆犯王倫滋事震鈞團民勇與州屬官吏分堞

   嚴守賊攻城急震鈞悉力抵禦固守二十日事  聞特升臨清知州洊擢濟東道卒祀鄉賢祠

   從子瀛由中書道樞廷厯官刑部侍郎著有小峴文詩集湯大奎武進人知鳳山縣乾隆五

   十一年臺匪林爽文滋事陷彰化復攻鳳山大奎聞警自刎子荀業被賊戕死事   聞廕卹如

   孫永清金匱人由中書直樞廷厯官廣西巡撫乾隆五十三年安南阮黎爭嬗敂關輸

   款永清撫讋之粤徼率服楊揆金匱人由中書直樞廷乾隆五十六年從征廓爾喀擢川北道

   嘉慶初協勦川楚教匪升四川布政使督餉緩急洞中機要揆少與兄芳燦齊名芳燦以伏羌守城

   卻逆回功擢 靈 川 牧升户曹郎各 著 有 集 杭    世隆  何欲行俱陽湖人並以孝聞

   均乾 隆 年閒  旌王  銑陽 湖人任 華隂縣丞嘉 慶二 年川陜 教匪滋 事銑赴鎮安 縣大 甕溝

   運送 軍糧 遇 賊 坪化溝 力戰陣亡事     聞 賜 卹廕雲 𮪍尉世職 邵      志桂宜 興人以 孝聞

   嘉慶 年閒  旌徐 思直荆 溪 人以 孝聞嘉 慶 年閒  旌

  ︹流寓︺︹唐︺薛戎寶 鼎人 客毗 陵陽 羨山年四十 餘不仕江 西按 察使 李衡 辟署幕府三 反乃肯

     杜 牧咸 寕人 厯 官 中書舍人 剛直有 奇節殖 產陽 羨因 卜 居 焉元張雨 題水榭 詩序曰 水

    榭 在義興 東郭︹ 宋︺蘇軾眉山 人神 宗手札 移軾汝州有曰蘇軾 黜居 思咎閲 𡻕滋深人材實

    難 不忍終 棄軾未 至 汝 上 書自 言飢寒有田在 常願 得居之 朝奏入 夕 報 可 建中 靖國元年卒於 常

    李綱邵 武 人以 論水 災去 國 居宜興時李光亦以 論 事貶 道由 義興 水 驛網自出呼曰非

    越州李司 封 船 乎留數日定 交 而 别 王    居正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州 人 范宗尹 薦於朝召 至 謂 宗尹曰 時危如

    此公不極 所學拔元 元塗炭 中尚誰待居正避寇陽羨山 勉出見公 一道此 意耳宗尹媿謝

    松年懷仁人⺊ 居 陽羨雖居 閒不忘朝 廷事屢言和糴科斂 防 秋利害帝 皆嘉納紹 興十六年

    病革呼其 子曰 大化 推穆有 所不免乃就枕鼻息 如雷 有頃 卒人謂 不死也 吕     祖泰

    人寓 常之 宜興 有氣誼 學問該洽徧 遊江 淮交 當世知 名士






                      總纂官王廣蔭恭纂輯

                      前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常州府

︹列女︺︹南北朝︺蕭矯妻羊氏晉陵人性至孝居父喪哭輒吐血母疾中夜祈禱忽

  見一人自稱枯桑君曰夫人無恙今泄氣在亥西南求白石鎮之言訖不見明日如言而疾果愈

  吳康之妻趙氏晉陵人父亡弟幼遇𡻕饑母老病篤趙詣郷里告乞鄉里憐之各分

  升米遂得免及嫁康之未幾夫亡家欲更適誓言不貳蔣儁之妻黄氏義興人夫

  亡不重嫁家逼之欲自殺乃止詔表門閭︹唐︺蕭俛母韋氏賢明治家嚴俛雖宰相侍

  左右如褐衣時鄒待徴妻薄氏從待徴官江隂袁晁亂薄為賊所掠將污之不從語

  家媪使報待徴曰我義不辱即死於水賊去得其尸義聲動江南︹南唐︺何氏江隂人為

  江賊所掠欲污之何氏曰當修容以見須臾盛飾以出立船頭罵賊赴水而死︹宋︺鄒浩母

  張氏晉陵人初浩除諫官恐貽親憂母曰皃能報國無愧於公論吾顧何憂及浩兩謫嶺表母

  不易初意胡淑修晉陵胡宿女嫁李之儀讀書善文之儀母死氏負上封穴𡘜泣不輟手植

  松柏遂成茂林蔣氏江隂僉判李易母建炎中金人入夏港守臣胡魴謂易曰吾曹有死城郭

  之義公母宜少避易歸告其母母曰我去則汝決不肯守願與汝同死聞者皆泣下謝天與

  妻鄧氏晉陵人其姑以哭子喪明氏竭力侍養元兵至火其廬急扶姑避後圃氏被𫉬乘間

  赴水︹元︺姚臨妻金少安宜興人至正中兵亂臨挈家入太湖追兵至氏度不

  免赴水死儲氏二女宜興人一嫁薛執中一未字為紅巾賊所掠過馬塘渡口二女相抱

  赴水鄒珙妻華氏無錫人至正十七年隨夫避賊賊追及顧謂夫曰我義不受辱

  君善自保遂赴水死趙氏二女江隂人至正中廣德寇掠江除其姊抗節死越三年盜起

  妹亦赴水死同縣陳恵妻曹氏朱道存妻費氏俱被掠不辱遇害︹明︺陳存信妻程

  氏武進人明兵攻常州存信為百户死之氏號慟幾絶行求其屍葬之子夀嗣為百户征閩為盜

  所殺氏食貧守節終其身詔旌之儲福妻范氏無錫人福死既葬范時年二十居貧

  奉姑甚謹每悼其夫則走山谷中大𡘜不欲聞之姑也偶見㵎邊草取織席鬻以奉姑及姑殁盧墓

  旁年八十餘卒後席草不復生土人即其廬為祠祀之陳旭妻臧氏武進人旭亡自

  經死詔旌其門曰貞烈華源長妻鄒氏無錫人源長疾革以孤託母而不及婦氏

  歎曰靡他之志夫不我信遂自縊越二日夫亡劉玉妻龔氏江隂人夫死貧不能殮有

  少年欲資之棺氏不受旣而欲强娶之氏縱火自焚抱夫屍而死惲某妻巢氏

  未嫁夫死父母欲為擇配遂自縊吳氏三節江隂人吳宗傑妻周氏宗道妻木氏宗善

  妻花氏宗傑兄弟俱以行役死殊方三婦相與謀歸夫骨祔葬守節終其身詔旌其門曰三節

  氏馬氏靖江人正徳中為流賊所掠不屈死華禕妻吳氏江隂人正德中賊犯

  城氏為所逼堅拒不從磔其尸投之江中尤輔妻成氏無錫人從輔寓靖江江水夜溢

  家人倉猝登屋氏整衣欲上問爾等衣乎衆謝曰不暇氏曰安有男女祼而與之俱生者我則死耳

  厥明水退氏端坐死榻上孟元卿妻李氏武進人夫卒守節養姑姑復卒葬畢自縊

  朱某妻顧氏名玉潔靖江人夫死舅欲奪其志氏不從會流賊掠其境抱夫木主

  自縊陸子才妻蔡氏無錫人嘉靖中倭寇至為所𫉬赴水死陳鸚兒

  靖江人陳雲家婢嘉靖間年十六抱雲幼子避倭賊掠之女紿曰以此兒送鄰家當從汝賊信之女

  送兒去即隨賊行賊不疑忽躍入江死余彥昭妻楊氏無錫人彥昭戍滇南卒氏

  年二十一子甫期家貧誓不他適養姑以天年終旣而子婦俱早卒氏又撫其孤志益厲詔旌之

  陸氏任氏吳氏三人皆邵氏婦明末並死於兵同里黄氏蘇氏皆不辱遇害

  育才妻姚氏武進人御史章母育才早世章甫八齡姚夜課毎至漏盡家貧甚漚麻紡

  織向市易升斗粟以爲常及章爲諸暨令醉歸姚命杖之曰朝廷以百里付酒人乎章伏地不敢仰

  視其嚴憚如此崇禎年間旌華曠度妻王氏無錫人王母家江隂華墅明末忍死

  脱夫亂兵中

 ︹本朝︺周魁妻何氏武進人夫墮河死氏沿河號泣兩晝夜始得夫尸翁令改適自經死

  同縣蔣九逮妻岳氏李某妻朱氏俱夫亡自盡許之濬妻吳氏遇暴不從死海烈婦

  人陳有量妻運丁林顯瑞以銀誘氏夫婦入糧船遣夫他往百計誘脅氏堅拒自經死官勘實林伏

  辜邑人立祠於西門外運河旁沈士珍妻馬氏無錫人夫亡自盡以殉同縣諸士蘭

  妻葉氏張錫妻朱氏亦夫亡自盡又朱某聘妻曹氏金兆聘妻王氏俱未婚聞訃各自盡邢烈

  婦江陰人失其姓適邢某值城破氏據井欄坐見一男子來欲投井氏叱曰汝輩易覔死所留此

  以爲我婦人盡節地兵近乃踴身入焉同縣徐歩妻許氏闔門赴井許國棟妻李氏挈媳女自焚倪

  春岡妻高氏殷華石妻吳氏曹氏女皆為兵所迫不辱死潘寀宏妻李氏夫亡自盡以殉戴川

  妻張氏江隂人川以事謫戍陜西娶氏生二子川殁氏𥸤當事請歸江隂守節督撫哀其志

  賞給驛馬移咨江蘇巡撫氏以驛中廩給供口糧徒歩𢹂二子歸同邑人士義之為裒金供其饘粥

  尹佐妻陳氏宜興人遇強暴不汚死同縣邵國初妻任氏邵齊姜妻陸氏邵璽妻任氏

  邵遂祖妻吳氏丁佳妻黄氏丁明妻黄氏毛里泰妻史氏沈伯芳妻黄氏蘇氏女任氏女皆為兵所

  掠不辱死萬文彪繼妻曹氏談邦植聘妻某氏邵正垣聘妻張氏俱夫亡殉節瞿元春聘

  妻董氏武進人夫亡殉烈雍正年閒 旌馮繼冉妻薛氏陽湖人守正捐

  軀同縣張聖姐亦守正捐軀俱雍正年間 旌徐祗先聘妻丁氏江隂人未嫁夫

  亡殉烈同縣楊安基聘妻孫氏陸繩武聘妻夏氏徐某聘妻胡氏陳世榮聘妻何氏李燮聘妻周氏

  方某聘妻趙氏沈黌㼂聘妻倪氏均未嫁夫亡殉烈俱雍正年間 旌張洪勲妻劉

  氏武進人夫亡守節同縣王元儒妻顔氏謝景福妻李氏謝天符妻董氏⺊藹吉妻金氏王夀于

  妻孫氏李文壁妻蔣氏張錫疇妻繆氏王鴻謨妻徐氏周二喻妻李氏孫異𢰅妻陸氏惲延祺妻黄

  氏劉高峩妻姜氏吳瑞岐妻白氏蔣玉林妻孫氏徐震德妻周氏呉蘭生妻黄氏湯自申妻龔氏惲

  起儀妻謝氏惲啟謀妻鄭氏李克麟妻周氏李良玉妻葉氏王漢儒妻郁氏袁銘鼎妻薛氏楊企雲

  妻梅氏湯應森妻常氏巢恒忠妻朱氏蔣文長妻巢氏李文翼妻徐氏葉春華妻蔣氏曹茂昭妻陳

  氏鄒望齡妻巢氏楊文輝妻丁氏屠永文妻丁氏王啟運妻謝氏柳華妻謝氏莊輝妻唐氏劉聖臨

  妻秦氏樊德培妻張氏張永高妻鈕氏丁象明妻董氏周大瑛妻巢氏樊士𮞉妻高氏唐元樞妻蔣

  氏惲彥先妻陳氏蕭天錫妻謝氏顧哲先妻汪氏惲方成妻謝氏劉之纓妻蔣氏畢天輝妻朱氏莊

  振妻龔氏莊豫章妻龔氏巢繼周妻張氏孫之稼妻莊氏李廷芳妻蔣氏徐朝志妻周氏宣瑞豐妻

  周氏莊慎學妻周氏謝封申妻張氏蔣琳珍妻顧氏樊吉士妻袁氏徐道登妻鄒氏程士達妻江氏

  朱廷佐妻高氏張漢明妻邱氏李同聲妻楊氏鄭漢昭妻陶氏鄭瑞玉妻包氏莊守仁妻孫氏鈕維

  欽妾高氏樊心培妻李氏吳元鳳妻何氏徐體乾妻蕭氏屠景鏞繼妻俞氏蔣二南妻王氏顧祖培

  妻王氏薛而珍妻莊氏汪如衡妻黄氏黄建績妻汪氏周大宗妻景氏臧寅生妻高氏馬自進妻褚

  氏劉楫妻蔣氏唐文仲妻惲氏許大鵬妻石氏吳其妻楊氏吳來妻蔣氏金念堦妻趙氏祝南山妻

  張氏陳天德妻楊氏陸炳妻莊氏袁瑞生妻潘氏符萬榮妻李氏丁廷俊妻吳氏沈堯臣妻朱氏徐

  春生妻姜氏唐鳴朝妾尹氏唐介昭妻孟氏許之鎬妻商氏黄虎臣妻徐氏邵顯榮妻吳氏邵榗妻

  童氏許元瀚妻張氏陸銘功妻吳氏邵錫和妻章氏張大武妻陳氏裴友浩妻蔣氏陳襄文妻吳氏

  妻呉氏莊奏功妻荆氏蔣名芳妻竇氏薛芝溪妻高氏謝孟澤妻荆氏趙與聞妻章氏李守一

  妻周氏謝廷儀妻李氏劉大臨妻許氏許汝明妻汪氏汪次羡妻方氏陳學聖妻吳氏李重章繼妻

  張氏陳元斌妻高氏龔廷王妻曹氏王彥貞妻陳氏陳芝蕙妻薛氏周普侯妻施氏謝保中妻黄氏

  朱天池妻張氏梅聖先妻蔣氏諸葛琳繼妻束氏巢天錦妻顧氏巢咸亨妻湯氏陳五惇妻芮氏章

  漸妻郭氏徐鳳彩妻潘氏周西雍妻謝氏周良輔妻陳氏趙聲遠妻史氏薛椿山妻張氏巢晉臣妻

  鄒氏唐飛龍妻吳氏陳學賢妻鄒氏王永銓妻張氏張朝柱妻吳氏何守旦妻杜氏顧秉文妻李氏

  王志發妻葉氏王家信妻胡氏瞿慶萃妻吳氏張鳴九妻袁氏孫枝生妻許氏孫紹周妻徐氏孫冉

  揚妻卜氏蔣方侯妻王氏談建行妻高氏鄭澤智妻鄒氏吳貽大妻繆氏均夫亡守節烈婦周赤文

  妻黄氏陳儒妻姚氏鄒光濤妾朱氏黄繁祉妻陸氏徐鏡妻吳氏高夀祥妻蔣氏均夫亡殉節貞女

  鄒承謨聘妻金氏章受兹聘妻孫氏吳荆山女吳氏何茂川聘妻吳氏湯敦業聘妻汪氏楊飬吾聘

  妻吳氏均未嫁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閒 旌張易升妻鮑氏陽湖人夫亡守節同

  縣段德星妻張氏周緒妾閔氏李祥雲妻戈氏朱士鳯妻陳氏史樹德妻薛氏錢吉甫妻蔣氏張重

  熙妻吳氏董班妻楊氏譚國賓妻袁氏承友諒妻張氏黄王佩妻嚴氏陳新宇妻尤氏李鳴球妻金

  氏朱觀成妻徐氏宣國煌妻周氏蔣止嘉妻鄒氏楊喬生妻錢氏薛承發妻顧氏李天敘妻張氏丁

  文斗妻歐氏龔人位妻薛氏朱章甫妻黄氏奚洪元妻閔氏楊廷望妾李氏高天翼妻秦氏呉止其

  妻陳氏呉永祉妻孫氏邵公甫妻吳氏陸遇霖妾馬氏汪飛麟妻劉氏陸爾和妻吳氏池於宣妻吳

  氏吳公望妻陳氏李廷樞繼妻徐氏張宗傑妻堵氏段振雍妻陸氏吳紹栗妻承氏陸雲妻孫氏李

  朝扆妻蔣氏段夏聲妻王氏蔡長庚妻吳氏王昌祚妻張氏陳其鏞妻符氏楊世雄妻錢氏吕葉舟

  妻岳氏金玉衡妻惲氏馬雲芝妻徐氏殷元格妻茅氏吳本立妾陳氏劉濬文妻錢氏管聖植妻巢

  氏張漢明妻邱氏楊藎臣妻蔣氏盛大觀妻吳氏盛文正妻陸氏謝振麟妻吳氏謝振濤妻湯氏金

  亮福妻孟氏陳君憲妻鮑氏周國興妻梁氏吳于濤妻劉氏趙煥章妻沈氏方永蕃妻錢氏董祖修

  妻蔣氏潘廷錦妻朱氏李乾元妻周氏歐孟臣妻馮氏錢景福妻徐氏郭景汾妻李氏錢鶴慶妻陳

  氏呉廷翰妻張氏張象文妻章氏徐子建妻陸氏張鳳鳴妻路氏黄良徳妻丁氏胡復陽妻馬氏金

  元璋妻陸氏李大成妻陳氏朱翰芳妻錢氏楊瞻雲妻周氏唐曜九妻胡氏俞惟臣妻華氏吳蓼初

  妻楊氏蔣明揚妻秦氏徐念祖妻丁氏楊繼兑妻諸氏張達聰妻周氏吕漢公妻許氏錢大經妻岳

  氏張連王妻趙氏王介範妻唐氏薛安仁妻董氏顧士珍妻楊氏王起虬妻黄氏周子超妻張氏強

  秉信妻杜氏王國植妻何氏王之棟妻蔣氏賀天嘉妻鄒氏賀芳林妻戴氏周蓋章妻丁氏鄧啟後

  妻周氏陳勲妻顧氏趙元士妻楊氏惲青峯妻趙氏卞克讓妻毛氏楊廣期妻是氏曹台衡妻蔣氏

  史宏妻吳氏顧問繼妻周氏陸秉禮妻唐氏蔣魯侯妻沈氏史慎旃妻沈氏王朝生妻殷氏劉觀妻

  張氏談峯妻胡氏均夫亡守節貞女何文炯聘妻吳氏蔣維遜聘妻惲氏施氏女均未嫁夫亡守貞

  烈女施夀林未嫁夫亡殉烈孝女張𥙿中聘妻蔣氏潘某妻陳氏潘大士妻鄭氏俱乾隆年間 旌

  馬志熹妻張氏無錫人夫亡守節同縣祝洪度妻許氏黄球妻楊氏孫肇莘妻秦氏

  陳永勝妻楊氏秦成烈妻倪氏董維奕妻張氏杜誠妻余氏張耀初妻陸氏顧經永妾潘氏葉彤繼

  妻薛氏王鳧仙妻錢氏呉顯彝妻沈氏丁奉疇妻楊氏朱君任妻顧氏時恭黙繼妻賈氏丁兆方妻

  朱氏葉玉翠妻陸氏華敬宗妾蔣氏唐時祥妻葛氏何子績妻趙氏孫福妻張氏劉潢妻高氏葉汝

  敷妻徐氏林埏妻顧氏賈隆祖妻劉氏唐仁𥙿妻鄒氏周啟祥妻白氏楊亶衡妻黄氏費成璵妻周

  氏吳文學妻張氏戈正學妻查氏徐漢倬繼妻秦氏薛世昭妻端氏孫文煜妻蔡氏強爾新妻賈氏

  葉以鋐妻陳氏胡子斐妻徐氏丁允執妻濮氏曹惠源妻王氏繆昌麟妻衞氏强松妻謝氏王家楫

  妻侯氏秦本忠妻吳氏秦渭鷹妻黄氏陳國器妻竇氏孫焕妻秦氏吳柱妻吕氏張宗毅妻浦氏胡

  之御妻程氏馬名驥妻錢氏孫國臨妻泰氏虞文炳妻畢氏强文達妻葛氏馬天閑妻姚氏鄒知權

  妻嵇氏錢奕箕妻鄒氏楊天士妻黄氏嚴溯曾妻黄氏施廷望妻周氏温載采妻吳氏趙純仁妻張

  氏楊燕異妻薛氏劉服書妻楊氏陳鍾𤇍妻范氏劉憲侯妻孫氏葉方莞妻俞氏施昌序妻侯氏邵

  之驥妻曹氏杜璵妻郁氏邵瑞侯妻施氏李彚文妻高氏吳源頤妻侯氏盛顯宗妻劉氏劉諄若妻

  李氏許端形妻程氏岳馴妻季氏李鳳鳴妻高氏徐周臣妻薛氏陸士元妻李氏孫聖儀妻李氏秦

  汝瀚繼妻華氏秦鍾麟妻華氏華穰妻薛氏莫漢潮妻虞氏丁明昆妻毛氏唐子兆妻楊氏邵瓚妻

  沙氏王以仁妻高氏馬良玉妻顧氏吳耀基妻沈氏是克俊妻江氏糜平侯妻李氏吳元標妻王氏

  王特星妻馮氏吳維鑣妻華氏陳九錫妻高氏費用輝妻楊氏秦養熙妻陸氏侯漢嘉妻張氏毛爾

  榮妻張氏邵公安妻龔氏王祚昌妻徐氏劉侯妻史氏陳廷瑞妻支氏陳廷琮妻强氏畢之璵妻龔

  氏陳校魁妻鄧氏秦廷章妻錢氏嵇曾安妻顧氏葉觀妻顧氏王秀臣妻蔡氏姚盛虞妻吳氏侯方

  照妻强氏吕侯妻朱氏史濤妻黄氏楊維城妻華氏顧鄴妻秦氏孫渭綸妻謝氏馮君錄妻臧氏馮

  有能妻宋氏鄒辰䇿妻華氏楊仲明繼妻朱氏吳滋時繼妻顧氏張漢侯妻徐氏呉天池妻王氏陸

  朝遴妻顧氏曹元吉妻吳氏曹柏年妻唐氏華九錫妻楊氏朱文球妻沈氏馮森高妻陸氏胡紹伯

  妻侯氏浦克紹妻陳氏吳廷輝妻陸氏吳廣培妻張氏張仲昌妻蔣氏馮期億妻韓氏吳楚白繼妻

  陳氏朱德滋妻陸氏朱乾曙妻邵氏顧起鳳妻沈氏成肯堂妻章氏喬雲濟妻杜氏呉九徴妻周氏

  蘇歩由繼妻黄氏沈王書妻李氏張欽聖妻顧氏吳允元妻張氏葉承基妻許氏吕蘄頤妻高氏秦

  涑妻方氏任仲義妻夏氏劉禹梅妻倪氏浦顯瑞妻沈氏戈師旦妻某氏季宗沂妻華氏龔大觀妻

  孫氏楊彝然妻徐氏張繼高繼妻華氏吳武龍妻馬氏張如翰妻胡氏楊中立妻榮氏吳天生妻柳

  氏蔣協若妻馬氏邵繩武妻李氏費大賓妻徐氏邊希亮妻孫氏李起先妻林氏施然妻秦氏張允

  鋕妻成氏蔡爾端妻周氏陳孝思妻蘇氏宣維興妻王氏顧培生妻高氏范彌灝妻姚氏華文先妻

  厲氏吕莊頤妻周氏楊世枚妻華氏黄汝澄妻錢氏丁允謙妻毛氏馮九齡妻袁氏張效良妻沈氏

  丁昌祚妻葉氏曹雲卿妻薛氏丁士洪妻徐氏臧衡臣妻許氏葉顯章妻邵氏欽尚公妻劉氏周鳳

  鳴妻盛氏吳子高妻王氏趙襄侯妻吳氏楊坤妻鄒氏薛泰衢妻徐氏毛仲明妻徐氏岳鳴沖妻黄

  氏張天爵妻周氏闞崇綱妻沈氏楊宗源妻屠氏張彭年妻殷氏周王成妻曹氏郁孫源妻孫氏陶

  世泰妻葉氏毛爾華妻張氏朱子遠妻陳氏强屺瞻繼妻朱氏周勝瑞妻張氏張焠妻談氏計丕揚

  妻丁氏華燿妻葉氏華秉仁妻王氏王允培妻莊氏華之葵妻胡氏高惟山妻李氏李士荃妻虞氏

  徐士榮妻吳氏虞文俊妻楊氏虞士文妻黄氏李宗泌妻吳氏張子瞻妻宣氏秦承澤妻孫氏朱名

  望妻鮑氏陳文彩妻丁氏許伊重妻張氏孫之譽妻莊氏金九成妻倪氏朱積學妻胡氏薛行妾唐

  氏朱賢學妻周氏徐武英妻張氏許仁朴妻俞氏盛廷標妻張氏戴春華妻沈氏錢昭發妻劉氏陳

  松年妻高氏鄭鶴妻呉氏倪尚恭妻劉氏顧泰徵妻卞氏張宗耀妻高氏高洪生繼妻胡氏沈合壁

  妻張氏臧天武妻吳氏强雲鳳妻丁氏陸萬鍾繼妻賈氏孫孝恭妻陸氏秦汲妻趙氏浦迪如妻侯

  氏楊文佩妻葛氏沈晉棟妻楊氏顧駿妻楊氏吳爾德妻顧氏吳維札妻沈氏薛端尚妻華氏陸應

  泰妻黄氏周茂良妻鄧氏陳桐妻薛氏倪懋質妻許氏楊埴妾王氏趙大受妻汪氏朱夔臣妻邊氏

  張範臣妻沈氏王維琜妻鄒氏張君蕃妻姚氏宣標妻朱氏朱善慈妻許氏奚兆禎妻丁氏張元贊

  妻劉氏范子雲妻葉氏丁仁涵妻鄒氏郭元調繼妻岳氏華廷相繼妻薛氏吳耀先妻李氏李思正

  妻姚氏糜君璋妻吳氏蘇式侯妻杜氏蘇文宏妻姚氏秦志鴻妻楊氏孫開社妻顧氏胡公定妻吳

  氏孫魯蕩妻周氏吳揆妻章氏吳方慶妻許氏蘇惠生妻吳氏楊宸鉽妻倪氏楊宏妾過氏江躬本

  妻華氏闞在田妻劉氏張明義妻馬氏鄧聖臣妻王氏華虎炳妻秦氏王靜元妻王氏孫其傑妻鄒

  氏張宣哲妻吕氏張惠英繼妻周氏史嘉元妻張氏周元相妻顧氏張兆眉妻陳氏范成一妻徐氏

  秦元豫妻顧氏章吉生妻楊氏諸錫侯妻嚴氏秦嘏錫妻顧氏胡錫任妻范氏高惟江妻賈氏諸御

  陸妻陳氏柯栻妻龔氏朱國標妻陸氏嚴福令妻馮氏王瑞章妻蔣氏楊文英妻王氏莫佑之妻宣

  氏童宏勲妻陸氏華君盛妻李氏陳文龍妻張氏華霖妻龔氏呉允色妻沈氏黄琦妻顧氏姚廷洲

  妻華氏王孫蘭妻嚴氏華天佑妻鄒氏劉秉鉉妻宋氏王際盛妻華氏朱銓妻張氏錢萬生妻宋

  氏孫任妻張氏孫士芳妻吳氏蔡廷修妻周氏朱慶鑑妻曹氏沈文學妻蔡氏秦靖然妻吳氏陸永

  錫妻吳氏唐朝諍妻闞氏唐朝政妻浦氏楊存𤦺妻周氏嚴瑞英妻臧氏馮拱奎妻李氏吳天來妻

  朱氏周茂正妻張氏鄒應祥妻顧氏王洪信妻李氏朱田學妻高氏馮之譁妻薛氏朱承始妻周氏

  葛成章妻曹氏尤漢文妾張氏陳漢良妻陳氏馮宗駒妻張氏沈士鳳妻濮氏邵禹鍾妻强氏丁嵎

  祥妻郭氏丁成玉妻許氏虞彭齡繼妻顧氏高尚賢妻華氏張效程妻石氏徐再蘧妻龔氏朱璞妻

  錢氏黄兆鰲妻舒氏沈公惠妻許氏秦之樞妻楊氏徐汝瑄妻李氏胡錫福妻張氏汪光道妻許氏

  吳啟元妻施氏張慎樞妻陸氏顧廷相妻朱氏均夫亡守節烈婦華敬宗妾謝氏孟浩生妻陸氏均

  夫亡殉節貞女孫祖昌女袁浩聘妻張氏宣醇衷聘妻周氏秦慶聘妻張氏胡公九聘妻曹氏胡昇

  錫聘妻劉氏范君模聘妻梅氏均未嫁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間 旌張沆妻秦氏

  人夫亡守節同縣袁九霞妻姚氏浦如璣妻陳氏程世榮妻黄氏華奕纓妻吳氏陳廷桂妻楊氏安

  高發繼妻吳氏陳棟妻徐氏許嘉埏妻李氏祝以中妻蔡氏侯謙妻强氏周鶴松妻吕氏戴鴻音妻

  王氏顧維祚妻華氏錢毅妻雷氏楊贊禹妻郭氏施泰妻毛氏趙蓉孫妻陳氏孫燾妻朱氏秦明然

  繼妻施氏吳廷弼妻周氏蔡源妻張氏朱大年妻李氏鄒大立妻錢氏華鼐妻王氏侯頤妻徐氏張

  文紳妻李氏周憲昭妻朱氏諸永嘉妻錢氏孫廷英妻唐氏鄧世茂妻錢氏黄洪元妻宿氏華鋐昌

  妻范氏蔡岵基妻秦氏吳天石妻周氏施廷錫妻薛氏陸曰懿妻楊氏倪文勲妻華氏錢鉅妻黄氏

  何如鐸妻姚氏華文江妻談氏秦本敬妻姚氏張承訓妾單氏李潢妾顧氏馬南斌妻殷氏倪其燮

  妻朱氏周鴻仁妻王氏廉鶴妻舒氏田莘生妻宿氏吕命榮妻黄氏華世綸妾孫氏華璜妾顧氏王

  元進妻吳氏虞世文妻黄氏周銘綱妻華氏計汝翼妻吳氏張宜卿妻王氏吳德成妻丁氏高宏憲

  妻華氏滕謨妻顧氏華實登妻浦氏華公進妻陸氏顧漢章妻黄氏錢鎬妻華氏朱文錦妻唐氏徐

  志道妻張氏楊守典妻沈氏方其煥妻許氏嚴若臨繼妻駱氏劉珍妻朱氏倪之勲妻王氏黄西金

  妻楊氏倪雋超妻何氏沈奇珍妻韓氏華孳鯤妻曹氏蔡嶽妻朱氏顧天爵妻姚氏虞士達妻朱氏

  林君酧妻陸氏華士宏妻錢氏華容民妻金氏諸爾暹繼妻姚氏華世隆妻冷氏邵熊符妻王氏王

  芳型妻淩氏張子諒妻黄氏黄太占妻許氏滕嘉賓妻朱氏嚴補雲妻張氏鄒熙臣妻闕氏鄒舜臣

  妻楊氏華學𢍆妻朱氏鄒良佐妻錢氏倪畹公妻高氏朱元俊妻華氏錢克昌妻章氏華協如妻錢

  氏華堮繼妻吳氏王公憲妻趙氏鮑維振妻顧氏宋佩王妻盧氏高廷章妻周氏王瑞章妻曹氏陳

  廷祥妻吳氏徐維翰妻華氏高煒文妻諸氏顧熙文妻秦氏過德衡繼妻杜氏楊棟材妻李氏朱思

  本妻華氏倪爾俊妻秦氏曹田生妻盛氏戴天祥妻顧氏朱大慈妻倪氏蔡犀照妻周氏朱汝鎏妻

  徐氏劉素臣妻蔡氏朱子榮妻安氏秦來御妻張氏華應魁妻唐氏沈君泰妻朱氏蘇世銓妻王氏

  鄒澄雲妻丁氏蘇襄侯妻張氏李文質妻朱氏華澄亨妻錢氏曹天申妻華氏曹志希妻毛氏朱宗

  明妻費氏華書升妻談氏方亮臣妻鄒氏顧允承妻華氏曹與園妻徐氏司馬昭妻蔡氏蔣文燦妻

  曹氏顧亦千妻鮑氏華文和妻錢氏顧九階妻朱氏賈懋林妻華氏費德順妻周氏華汝馨妻錢氏

  許公標妻胡氏張聖宣妻馬氏范君祥妻戴氏趙明虞妻黄氏王允斌妻華氏倪大音妻陸氏萬仲

  方妻費氏陸良賓妻成氏丁子高妻吳氏許維鏞妻胡氏喬天佑妻高氏倪書紳妻秦氏倪垂範妻

  華氏秦望子妻錢氏嚴朱熙妻楊氏閔斌妻宋氏趙永仁妻戴氏吳永安妻丁氏華徳明妻沈氏過

  子衞妻徐氏黄士薪妻過氏周霱集妻秦氏華應龍妻侯氏蔡永賢妻錢氏施廷耀妻張氏尢明理

  妻唐氏蔣元侯妻周氏顧俊招妻華氏華履端妻王氏王允安妻鄒氏方廷藩妻顧氏安世榮妻華

  氏黄隆海妻王氏秦檠妻華氏華孶騏妻倪氏王聖生妻錢氏楊善維妻周氏薛紫𨇠妻華氏顧起

  安妻侯氏朱仲興妻鮑氏祝宏緒妻傅氏吳應嘉妻章氏尤雲章妻蔣氏華其千妻錢氏錢爾成妻

  朱氏倪嶽祥妻尤氏顧騰霄妻尤氏朱松恒妻包氏華元英妻顧氏徐久亨妻王氏萬浩生妻奚氏

  許進龍妻陸氏高籌妻仇氏張國俊妻何氏錢位時妻楊氏費銓妻華氏馬敘生妻華氏王德源妻

  錢氏尤念新妻虞氏諸士雄妻包氏華弻妻鄭氏蘇永林妻李氏華如境妻計氏黄大勲妻周氏倪

  明培妻侯氏黄宸妻瞿氏高煥若妻張氏華綏祿妻鄒氏范彌懿妻朱氏顧逵妻華氏張廷秀妻朱

  氏過有成妻顧氏張仁樞妻劉氏談宜怡繼妻瞿氏朱永安妻周氏倪金張妻胡氏王宗沂妻莊氏

  華聖茀妻惠氏陳應昌妻朱氏錢天霞妻華氏顧咸吉妻陸氏方晉侯妻馮氏袁君達妻顧氏袁天

  倫妻張氏徐子唯妾韓氏楊諟卿妻周氏曹季真妻華氏華吉甫妻朱氏華元祖妻倪氏華維明妻

  錢氏楊直方妻王氏强式榖妻曹氏倪道生妻錢氏華孟曾妻曹氏朱士倫妻徐氏倪起龍妻華氏

  鄒麟徴妻邵氏趙紹音妻周氏王有文妻袁氏華雲九妻徐氏李元璋妻唐氏許廷鏞妻滕氏陸在

  中妻王氏尢彚生妻胡氏李躬玉妻陸氏徐希郊妻張氏楊楚望妻王氏華天祥妻秦氏王允祥妻

  成氏華明溢妻徐氏華世緯妻周氏蔣熙臣妻包氏許麟妻蔡氏杜成章妻張氏華玉堂妻鄒氏華

  天夀妻徐氏許賓三妻周氏周驥來妻許氏秦宏妻侯氏姚夢熊妾徐氏陳曾三妻某氏均夫亡守

  節烈婦浦氏夫亡殉節貞女堵麟蒸聘妻張氏趙維康聘妻費氏沈士縉聘妻王氏顧日立聘妻金

  氏糜鑑仁聘妻王氏馬嘉謨聘妻蔣氏王烈聘妻鄒氏華柟聘妻徐氏秦葉勲聘妻施氏費象謙聘

  妻秦氏陸天相聘妻劉氏侯厯聘妻殷氏均未嫁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間 旌沈應麟妻

  吳氏江隂人夫亡守節同縣陳奎妻陸氏沙廷相妻陳氏薛自超妻沈氏薛鍾妻陳氏徐祚妻

  吳氏貢起元妻李氏吳江楓妻倪氏許君仁妻盧氏劉炳如妻嚴氏孔傳儒妻張氏王如緯妻孫氏

  丁仲王妻於氏徐有琳妻朱氏祝邦萊妻龎氏奚長錫妻秦氏孔毓妻劉氏汪鶴皋妻王氏薛廷

  珂妻劉氏包熙祥妻殷氏徐奕雲妻許氏陳體乾妻李氏薛德五妻章氏李朝珍妻薛氏趙衡如妻

  劉氏薛宏育妻戚氏張其長妻陳氏薛舉聞妻林氏薛宏期妻趙氏薛雲潤妻黄氏趙錫武妻徐氏

  孫詩妻趙氏楊景時妻沈氏徐煌妻趙氏許耀章妻何氏許明井妻張氏劉宏緒妻袁氏何純嘏妻

  劉氏薛聖執妻李氏劉之祺妻高氏耿為章妻吳氏潘夔麟妻施氏甯永修妻任氏奚又錩妻張氏

  沈師周妻孟氏周履溪妻薛氏薛正德妻石氏薛元升妻過氏徐岵望妻薛氏薛來源妻王氏薛聖

  敬妻徐氏奚宗賓妻華氏徐悟妻葉氏巫邦英妻李氏陸孝文妻黄氏車翰臣妻高氏劉繼祖妻鄧

  氏黄雲秀妻查氏朱公言妻童氏劉嘉仁妻湯氏張健之妻華氏胡正泰妻陳氏趙巘妻吳氏許莊

  己妻高氏王與鴻妻承氏金為琛妻貢氏吕秉臣妻周氏裴友浩妻蔣氏李邦正妻徐氏李又白妻

  薛氏蔡綏遠妻趙氏章又曾妻金氏何純嘏妻徐氏郭御青妻沈氏朱嘉賓妻何氏韓學淑妻陳氏

  邢殿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妻顧氏張國柱妻趙氏吳國禎妻蔡氏包德明妻朱氏貢丹霞妻徐氏蔡宏毅妻錢氏周懷

  忠妻夏氏蘇世英妻高氏陳鍾妻趙氏吳國琳妻劉氏胡一驥妻薛氏沙漢昭妻黄氏潘子英妻王

  氏吳敬典妻邢氏朱起蛟妻周氏徐維岳妻楊氏薛台妻李氏張子孝妻龎氏繆名臯妻劉氏劉欽

  宸妻呉氏周邦憲妻陸氏徐履淳妻戚氏胡士顯妻陸氏曹士美妻徐氏陸邵公妻任氏李運泰妻

  顧氏呉三省妻戚氏鄧述豐妻孫氏馬元進妻陳氏薛鳴皋妻劉氏吳遵謙妻程氏匡元嘉妻徐氏

  王位超妻須氏王宗湖妻丁氏許坤仁妻錢氏吳成之妻趙氏陳鼎妻許氏李燦如妻周氏陸聖瞻

  妻朱氏蔣㼂妻邢氏金成耀妻姚氏陳仲偕妻趙氏章世珍妻吳氏朱士仁妻李氏繆之鈞妻吳氏

  潘源妻陶氏陶鈺妻倪氏夏宗泗妻湯氏周爾佑妻李氏杜楷妻施氏孫宗灼妻周氏胡鳳儀妻沈

  氏邵天一妻張氏徐濤妻楊氏陶洪妻徐氏吳治妻劉氏徐大賓妻王氏程汝行妻張氏李斌之妻

  陳氏均夫亡守節烈婦倪舜臣妻陳氏沈洪達妻府氏繆朝興妻孫氏均夫亡殉節貞女方其㵎聘

  妻吳氏章學禮聘妻尹氏俞曾起聘妻徐氏徐樂山聘妻韓氏夏宗魯聘妻周氏朱履仁聘妻吳氏

  陳元開聘妻查氏徐雯聘妻孫氏均未嫁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間 旌史雲程妻儲

  氏宜興人夫亡守節同縣儲純武妻潘氏戴錫祥妻史氏陳三錫妻鄭氏詹象琨妻吳氏萬景僑

  妻吳氏史遐佐妻徐氏汪習成妻吳氏陳玉鑑繼妻鄒氏曹佐臣妻周氏曹秉淵妻荆氏吳定勲妾

  黄氏徐錦堂妻邵氏錢允數妻許氏任連妻吳氏湯卜臣妻吳氏蔣成品妻潘氏陸雲標妻徐氏蔣

  文邁妻沈氏徐基植妻顧氏徐芳妻吳氏吳煥妻歐氏黄大中妻謝氏吳金式妻蔣氏吳觀瀾妻周

  氏馮彦英妻史氏周錫元妻李氏周宏仕妻邵氏張杏侯妻蔣氏吳士林妻黄氏潘五雲妻王氏沈

  其遠妻蔣氏徐泯生妻吳氏賀永言妻蔣氏蔣鳳岐妻湯氏張修竹妻陳氏張緒安妻秦氏周鳴鶚

  妻許氏吳聖修妻沈氏顧永䕃妻唐氏張嘉猷妻黃氏蔣廷璠妻黄氏蔣有源妻陳氏張俊傑妻朱

  氏黄隨妻吳氏徐時雍妻吳氏徐煥秩妻史氏吳其昌妻楊氏徐兆行妻宗氏程廷佩妻項氏楊集

  鳳妻張氏謝義方妻顧氏葉賓華妻余氏吳羽飛蔣氏蔣永麒妻杜氏周鳴來妻糜氏余千里妻

  呉氏陳惠南妻裴氏王元祥妻徐氏周朝椿妻王氏李家駒妻孫氏蔣泰來妻黄氏畢聖友妻錢氏

  張雲從妻許氏宗可成妻史氏邵仁鳳妻蔣氏周永昇妻謝氏徐盈成妻王氏蔣師韓妻周氏宗之

  濱妻吳氏李士興妻趙氏戴鍾秀妻周氏邵爾佑妻丁氏徐公淳妻周氏戴爾繩妻史氏吳德善妻

  陳氏莊仲珩妻呉氏徐江普妾夏氏萬于宣妻吳氏王組榮妻唐氏杭屺雲妻馬氏吕鳳遥繼妻許

  氏汪馨孫妻周氏毛心培妻張氏儲師孟妻楊氏邦傑妻潘氏周孚吉妻杭氏戴邦臣妻蔣氏吳

  政和妻孫氏毛趾仁妻張氏吳夢瀾妻許氏均夫亡守節烈婦邵齊疆妻陸氏邵璽妻任氏戴時義

  妻周氏邵遂祖妻吳氏戴洪儒妻周氏余秉堅妻黄氏朱楚良妻管氏均夫亡殉節貞女胡兆祥聘

  妻周氏徐中杰聘妻任氏徐暿聘妻崔氏陳維衞聘妻王氏陸其中聘妻唐氏朱明遠聘妻何氏吳

  倬聘妻杭氏胡國泰聘妻瞿氏吕宏遥聘妻馮氏吳繩復聘妻徐氏均未嫁夫亡守貞烈女談邦

  聘妻蔡氏未嫁夫亡殉烈俱乾隆年間 旌陳應蕃妻虞氏荆溪人夫亡守節同

  縣蔣洪謨妻吳氏蔣先甲妻潘氏都士杏妻張氏陳永元妻吳氏丁景賢妻黄氏周爾詢妻陳氏曹

  封山妻王氏任熙臣妾陳氏路遇妻湯氏路朝岳妻任氏徐雲稷妻成氏蔣廷勷妻黄氏蔣天翼妻

  宗氏吳士連繼妻陸氏吳鼎妻萬氏潘作楫妻湯氏許來遠妻王氏楊宏遠妻陸氏楊甲元妻張氏

  徐雯英繼妻黄氏蔣廷堅妻潘氏蔣錫圭妻史氏錢藜照繼妻許氏談蘭如妻宗氏徐繹如妻萬氏

  周裕成妻王氏張茂時妻陳氏黄彥鳴妻盛氏談天石妻陸氏馬文益妻陳氏羅廷茂妻陳氏任錫

  九妻蔣氏陳紹箕妻邵氏王學曾妻張氏李印憲妻汪氏傅梅妻任氏丁顯妻蔣氏儲鳳集妻郁氏

  孫燕妻任氏張廷瑞妻武氏謝繼宗妻王氏單子䖍妻戴氏談大鏞妻張氏吳惠卿妻談氏吳天𦔳

  妻談氏邵茂德妻袁氏錢子馨妻邵氏蔣昌期妻周氏吳立賢繼妻伏氏張時法妻廬氏沈茂増妻

  王氏胥伯超妻馬氏胥廷彩妻潘氏周錫侯妻朱氏周仲卿妻李氏任效成妻阮氏徐子鶱妻張氏

  李鳴鳳妻劉氏莊子奕妻鄭氏談宗靈妻任氏許疇繼妻賀氏周正和妻錢氏陳斆王妻張氏俞舜

  臣妻徐氏馬文格妻任氏宋禹謨妻陳氏楊天良繼妻王氏裴正陽妻邵氏余炳文妻張氏陳振豪

  妻鮑氏陳受全妻陶氏吳吉士妻史氏唐文明妻楊氏陳士忽妻徐氏許敏修妻淩氏錢恒岳妻潘

  氏任築巖妻徐氏陳菁英繼妻薛氏陳萬書妻蔣氏萬陸銓妻蔣氏崔文炳妻陳氏蔣起富妻邱氏

  朱象乾妻董氏馬廷濟妻吳氏談調梅妻萬氏朱尚儒妻萬氏俞虞佐妻彭氏許瑄妻蔣氏萬人瞻

  妻羊氏馬文燫妻吳氏崔文表妻淩氏崔令善妻王氏周元鼎妻吕氏管仲芳妻呉氏周文炳妻吳

  氏張廷佐妻吳氏蔣侶鶴妻丁氏管應陽妻湯氏丁攀龍妻路氏張佩絃妻吳氏張翰臣妻許氏蔣

  子俊妻吳氏馬廷宣妻毛氏周瑞宇妻張氏張瑞廷妻李氏鄭學仁妻高氏謝聖愷妻陳氏陳雲彰

  妻陸氏李雲程妻葛氏莊為周妻周氏任振趾妻徐氏李朝紱妻潘氏路學濂妻儲氏吳曾三妻張

  氏黄鼎全妻潘氏莫士超繼妻丁氏莫隆恩妻史氏徐路衡妾某氏潘富明妻許氏任文侯妻盛氏

  高東旭妻王氏周方白妻傅氏吳山妻徐氏徐銘帶妻任氏談季彩妻黄氏任曾期繼妻徐氏均夫

  亡守節貞女許重逢聘妻趙氏盧學亨聘妻成氏馬元彪聘妻陸氏均未嫁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間

  陳起鋗妻劉氏靖江人夫亡守節同縣陸子益妻孫氏王應麒妻盛氏陳允安

  妻劉氏孫英妻秦氏毛叔箴妻包氏劉西基妻馬氏朱學準妻范氏季書田妻薄氏劉公彥妻錢氏

  聞行先妻孫氏陳啟綱妻朱氏孫復先妻劉氏王天山妻何氏朱文光妻盧氏黄如珍妻高氏朱鑑

  妻劉氏王之蕃妻湯氏姚世奇妻繆氏趙侯妻倪氏均夫亡守節貞女何振曜聘妻劉氏朱達士聘

  妻顧氏朱基綿聘妻桂氏均未嫁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間 旌吳述存妻張氏

  人夫亡守節同縣陳尚賓妻屠氏吳昌妻楊氏謝鈺妻劉氏薛南來妻陸氏管薪傳妻陸氏梅永祥

  妻費氏吳學瀛妻趙氏謝爵妻劉氏屠廷植妻魏氏呉祖留妾王氏楊怡妻葉氏馬學良妻周氏葉

  五松妻姚氏高聲振妻陳氏鄭謹庸妻巢氏萬泳妻陳氏毛樛妻曹氏汪宏遠妻殷氏劉正中妻袁

  氏岳宗藩妻錢氏金南洲妻屠氏姚瀛洲繼妻姜氏屠克敬妻孟氏薛琳妻汪氏謝鈞妻荆氏夏紀

  良妻金氏沙鳳瞻妻楊氏常夢齡妻金氏范顯安妻高氏劉皋聞妻胡氏高景賢妻萬氏朱昂霄妻

  徐氏劉維清妻張氏尢煊妻周氏均夫亡守節烈婦施松受妻羅氏守正捐軀貞女惲源興聘妻張

  氏趙澥聘妻吕氏蔣斗燦聘妻吕氏均未嫁夫亡守貞俱嘉慶年間 旌顧民書妻謝

  氏陽湖人夫亡守節同縣王紹紳妻陸氏朱邦妻李氏惲曾唯妻金氏袁時茂妻莊氏陳景賢

  妻劉氏李健林妻高氏吳驥妻潘氏吳振聲妾王氏張毓洙妻王氏張蟾賓妻姜氏黄錫疇妻費氏

  陳震妻劉氏劉學遜妻莊氏吕維人妻史氏陸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妻潘氏戚正榮妻楊氏尤子芳妻趙氏吳應隆妻

  張氏趙漣妻張氏汪襄妻楊氏卞同正妻莊氏楊紹文妻常氏孫枝生妻許氏楊爾侯妻周氏楊復

  初妻朱氏楊貽吉妻計氏王和妻何氏馮凝妻黄氏吳懋遠妻王氏顧驊繼妻莊氏王夀南妻毛氏

  管金斗妻蔣氏黄端士妻白氏均夫亡守節烈婦姚勝鳳妻吳氏夫亡殉節貞女徐剛中聘妻賀氏

  湯八夀聘妻陳氏吳儼立聘妻周氏朱晉齡聘妻姚氏均未嫁夫亡守貞烈女徐方州女徐氏守正

  捐軀孝女夏筠心俱嘉慶年間 旌孫祥興妻沈氏無錫人夫亡守節同縣蕭禹樸

  妻吳氏孫國顯妻陳氏蕭源州妻陳氏沈學海妻黄氏蕭文柏妻王氏華鉞妻鄒氏胡德先繼妻徐

  氏吳炳文妻鄒氏鄒積仁妻范氏華迪彚妻鄒氏楊嘉禾妻陶氏張聖開妻劉氏朱徳豐妻馮氏吳

  彭年妻盛氏張柏齡繼妻袁氏許漢武妻馬氏華肇泰妻秦氏華肇丰妻沈氏胡志仁妻劉氏浦明

  德妻方氏侯秉銓妻華氏葉在田妻馬氏吳晉堦妻鄒氏鄒汝珩妻徐氏任甸繼妻趙氏史文焯妻

  朱氏繆宗昌妻唐氏鄒瓚妻淩氏高鼎元妻朱氏華汝綸繼妻楊氏賈雲淩妻吳氏楊炳然妻沈氏

  沈延禧妻丁氏楊陛菼妻劉氏王洪興妻胡氏劉輔公妻華氏張安培妻華氏張成恒妻錢氏王廷

  榮妻吳氏徐重光妻華氏華洽繼妻吳氏范介王妻楊氏榮大儒妻薛氏陸旭旦妻馮氏鄒恩妻張

  氏均夫亡守節烈婦司馬時山妻華氏夫亡殉節貞女施莘傳聘妻吳氏陸慶安聘妻吳氏曽國安

  聘妻胡氏均未嫁夫亡守貞孝女錢蘭胡素娥俱嘉慶年間 旌高際妻張氏

  人夫亡守節同縣錢大才妻顧氏徐修原妻楊氏倪萬均妻范氏王㑹清妻楊氏華太初妻傅氏嚴

  惟金繼妻尤氏姚文隆妻范氏平起鳳妻虞氏陸天相妻劉氏周尊三妻朱氏孫昇妻劉氏趙景新

  妻朱氏朱林章繼妻陳氏王周薪妻周氏王午昌妻錢氏宋式範妻陳氏詹肇堂妻邵氏華起涑妻

  錢氏華樹勲妻朱氏華玉堂妻錢氏朱廷賢妻秦氏侯錫爵妻朱氏朱式武妻顧氏徐肇鐘妻朱氏

  汪元昕妻嵇氏朱沛繼妻高氏趙昌言妻淩氏徐培元妻馮氏楊日彩妻杜氏楊濟川繼妻孫氏沈

  大成妻呉氏陳惟智妻任氏王錦繡妻陳氏潘敬徳妻陸氏華弦妻朱氏顧京妻孫氏朱修齡妻全

  氏錢益朋妻楊氏蔣昶妻朱氏趙景元妻汪氏楊衡妻鄒氏鄒璜妻侯氏朱緒成妻錢氏高纘烈妻

  祝氏華章煥妻王氏徐起鵬妻華氏華文璋繼妻周氏均夫亡守節烈婦喬瓚妻汪氏夫亡殉節貞

  女陳煥發聘妻華氏未嫁夫亡守貞孝女李瓊俱嘉慶年間 旌戈近三妻薛氏

  江隂人夫亡守節同縣陸某妻邵氏徐熙妻劉氏陶鈿妾龔氏劉鉁妻張氏楊曦妻陳氏薛安妻胡

  氏包政妻劉氏祝景松妻徐氏繆夢薛妻周氏王曰賢繼妻唐氏孫兆鰲妻王氏王法繼妻蔡氏張

  淩霄妻呉氏徐漢雄妻黄氏金應侯妻鄭氏李勝祖妻劉氏李雲和妻顧氏金錦堂繼妻王氏巫鶴

  妻張氏章士樸妻陳氏尤然妻孫氏楊有妻韓氏均夫亡守節烈婦黄紹南繼妻朱氏夫亡殉節貞

  女張慶餘聘妻王氏吳沅觀聘妻包氏周宗址聘妻吳氏徐漢雄聘妻黄氏袁徳洪聘妻陸氏錢廷

  祿聘妻吳氏貢一鳴聘妻陸氏張廷炳聘妻陳氏徐揆聘妻朱氏趙時椿聘妻周氏均未嫁夫亡守

  貞孝女吳月觀俱嘉慶年間 旌歐酉元妻錢氏宜興人夫亡守節同縣黄景福

  繼妻湯氏杭宗書妻吳氏錢受益妻陸氏彭允生妻胡氏蕭文柏妻王氏張汝奎妻王氏徐廷佐妻

  蔣氏楊恭妻蔣氏徐兆豐妻張氏賈學川妻周氏宗敘增妻尹氏尹起梓繼妻戴氏禇德芳妻史氏

  呉推妻陳氏潘恒妻任氏朱克仁妻張氏史公球妻戴氏汪作櫆妻呉氏楊治謙妻朱氏蔣廷光妻

  吳氏徐潤妻周氏盧元夀妻董氏任太言繼妻謝氏妾張氏儲元益妻王氏儲純孫繼妻吳氏蔣于

  賓妻潘氏王青宣妻錢氏潘曽述妻曹氏潘曽佑妻徐氏湯有恒妻談氏周沅亨妻湯氏湯有鑒妻

  吳氏盛諳德妻路氏均夫亡守節貞女儲曾曜聘妻曹氏吳泰徴聘妻程氏均未嫁夫亡守貞俱嘉

  慶年閒 旌談宏遠妻陳氏荆溪人夫亡守節同縣李桂林妻欽氏談德順妻吳

  氏閔熙妻陳氏盧岳忠妻錢氏徐衡繼妻周氏曹德川妻談氏陳獻章妻吳氏陳獻文妻史氏陳叔

  原妻黄氏盧敘惇妻張氏閔大倫妻許氏余桂英妻陳氏於守義妻潘氏杜鉁妻張氏任企鏊妻吳

  氏徐近仁妻毛氏周廷芳妻賈氏王陛紱妻任氏余治南妻張氏錢揆一妻蔣氏王宗旦妻吳氏陳

  錦綬妻蔣氏周開先妻潘氏吳允彩妻徐氏何奎妻陳氏儲承紱妻管氏任謙妾田氏任馥妻路氏

  丁震妻陳氏周懷禮妻程氏朱徽妻程氏徐桐妻盧氏顧景和妻范氏陳來雝妻任氏周魯璵妻談

  氏潘景榮妻朱氏均夫亡守節烈婦范顯麟妻薛氏吳坤元妻繆氏俱夫亡殉節貞女潘騄聘妻王

  氏潘淇泉聘妻吳氏均未嫁夫亡守貞俱嘉慶年間 旌陳文煥妻陳氏靖江人夫

  亡守節同縣嚴震妻劉氏朱至妻陳氏均夫亡守節貞女劉玉田聘妻顧氏夫亡守貞盡孝俱嘉慶

  年閒 旌

 ︹仙釋︺︹梁︺王八百隱横山修煉𡻕久白日遐舉後建登仙觀丹井常存︹唐︺毛萇

  公洞自洞底東至太湖中洞庭得石穴而出今山上有毛公洞︹宋︺申屠有涯居宜興攜

  一瓷瓶一日與衆同舟渡飮酒大吐衆逐之乃挈瓶登岸倚杖而吟吟畢跳入瓶中衆皆驚駭舉瓶

  碎之寂無所見劉混康晉陵人㓜遇異人授以咒術治病輒驗徽宗聞而召之後居茅山賜

  號葆真沖和先生尋仙去陳葆光住天慶觀嘗夢元武授以白璧遂善符篆治病立愈𢰅丹

  神𮐃求三卷莫謙之宜興僧人徳祐中糾合義士捍禦鄉閭殁於戰陣徐道明

  天慶觀道士徳祐中北兵圍城道明取觀之文籍置石函藏坎中兵屠城道明危坐焫香讀老子書

  兵使之拜不顧誦聲琅然以刃脅之不為動遂死焉︹明︺正傳號幻有溧陽吕氏子住宜興龍

  池説法為臨濟正傳宗風大振圓悟號密雲宜興蔣氏子受衣拂於龍池説法金粟天童最久

  大闡宗㫖為緇流領䄂崇禎中賜紫衣

 ︹本朝︺覺譽號天隱宜興閔氏子與圓悟同師名亦相亞順治中示寂於罄山通琇

  林江隂楊氏子嗣覺譽法席順治中再   召至京師禮遇優渥   賜號大覺普濟能仁國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29.djvu/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