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十六至二十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十六至二十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
大清一統志
保定府〈五〉
︹人物︺︹漢︺趙廣漢〈蠡吾人少為郡吏州從事以廉㓗通敏下士為名舉茂才為陽翟令以洽〉
〈行元異累遷京兆尹為人强力天性精於吏職發奸摘伏如神〉王商〈蠡吾人徙杜陵少以肅敬〉
〈敦厚稱嗣又武為樂昌侯推財以分異母諸弟身無所受居喪哀戚大臣薦商行可厲羣臣義足厚〉
〈風俗擢為侍中中郎將元帝時至右將軍為重臣輔政擁佑太子頗有力焉成帝初為丞相有威重〉
〈單于來朝商坐未央廷中單于拜謁仰視商貌大畏之遷延卻退帝聞而嘆曰此真漢相矣以忤大〉
〈將軍王鳳免相〉王尊〈高陽人少孤諸父使牧羊澤中尊竊學問通尚書論語𥘉為州郡決曹史〉
〈初元中舉直言遷虢今以高第擢為安定太守扶弱抑强盜賊分散再免官再起遷益州刺史徼外〉
〈蠻夷歸附遷東平相以剛直免王鳳奏為司隸校尉坐劾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張譚左遷會南山羣〉
〈盜起徴爲諫大夫行京兆尹事旬月間盜賊清三嵗復免湖三老公乘興等上書訟尊治效復以爲〉
〈徐州刺史遷東郡太守河水盛溢尊請以身塞金隄因止宿隄上不去水波爲之却迴詔進秩賜金〉
〈卒官〉劉祐〈安國人少修操行舉孝廉補尚書侍郎嫺練故事每有奏議應對無滯遷河東太守〉
〈政爲三河表桓帝時爲河南尹轉司隸校尉時權貴子弟罷州郡還入京師者至界首輒改易輿服〉
〈威行朝廷轉大司農中常侍蘇康等占民田業祐移書所在依科品沒入之坐論輸左校後得赦復〉
〈厯三卿乞歸〉︹三國︺︹魏︺孫禮〈容城人太祖平幽州召爲司空軍謀掾初喪亂時禮與母〉
〈相失同郡馬台求得禮母禮盡推家財以與台台後坐法當死禮私導令踰獄自首刺奸主簿温恢〉
〈嘉之具白太祖各減死一等累官楊州刺史吳大將全琮率數萬衆來侵禮禦之戰于芍陂自旦及〉
〈暮手秉枹鼓奮不顧身琮衆乃退凡臨七郡五州皆有威信遷司空封大利亭侯卒諡曰景〉︹南
北朝︺︹梁︺許懋〈新城人少孤性至孝篤志好學十四入太學受毛詩旦領師說晚而復講〉
〈座下聽者常數十百人𢰅風雅比興議十五卷盛行於時尤明故事稱為儀注學武帝集儒學之士〉
〈草封禪儀懋建議獨以為不可由是遂停官至太子中庶子子亨少傳家業孤介有節行王僧辨之〉
〈誅也亨以故吏抗表請葬之仕至衞尉卿〉許道幼〈高陽人官至員外散騎侍郎常以母病遂〉
〈覽醫方因而究極時號名醫誡諸子曰為人子者嘗藥視膳不知方術豈為孝乎由是遂世相傳授〉
︹魏︺許彥〈新城人少貧好讀書從沙門法叡受易太武徵令卜筮頻驗遂在左右參與謀議〉
〈彥質厚慎密與人言不及内事帝以此益親待之賜爵武昌公〉鄭羆〈高陽人有義行范陽盧度〉
〈世以崔浩事棄官逃匿羆家使者囚羆長子將加箠楚羆戒之曰君子殺身以成仁汝雖死勿言子〉
〈奉命被拷掠至以火爇其體因以物故卒無所言度世得免〉石文德〈蒲陰人有義行真君〉
〈初縣令黃宣病亡單貧無朞親文德祖父苗以家財殯葬奉養宣妻二十餘載自苗逮文徳刺史守〉
〈令卒官者制服送之五世同居詔標榜門閭〉祖鴻勲〈范陽人父慎魏雁門咸陽二郡太守〉
〈有能名鴻勲為州主簿僕射臨淮王彧表薦其文學除奉朝請人怪其不謝鴻勲曰為國舉才臨淮〉
〈之務鴻勲何事從而謝之彧喜曰吾得其人矣齊神武徵至并州作晉祠記好事者翫其文位至高〉
〈陽太守在官清素妻子不免饑寒時議高之〉︹北齊︺許惇〈彥五世孫清識敏速達於從政〉
〈任司徒主簿以明斷見知時人號入鐵主簿遷陽平太守政為天下第一累拜齊梁二州刺史並有〉
〈治聲終尚書右僕射〉孟業〈安國人少為州吏性廉謹同寮侵盜得官絹分三十疋與之拒而不〉
〈受天保初清河王召為法曹斷决明允尋遷東郡太守以寛惠著〉︹隋︺許善心〈北新城人〉
〈幼聰明有思理家有書萬餘卷皆徧通涉十五解屬文徐陵奇之曰此神童也仕陳補𢰅史學士禎〉
〈明中聘隋遇高祖伐陳留賓館及陳亡善心號哭盡哀帝顧左右曰我平陳國惟𫉬此人旣能懷其〉
〈舊君即是我誠臣也大業初為禮部侍郎父亨𢰅著梁史未就善心述成先志修續家書宇文化及〉
〈弒逆之日隋官盡詣朝堂謁賀善心獨不至遂害之越王稱制諡曰文節〉許智藏〈道幼孫少〉
〈以醫術自達文帝以為員外散騎侍郞秦王俊有疾智藏診之曰疾巳入心即當發癎不可救也數〉
〈日果如其言帝奇之賞物百段〉︹唐︺張行成〈義豐人體局方正為富平主簿有能名召補殿〉
〈中侍御史糾劾嚴正嘗侍宴帝語山東及關中人意有同異行成曰天子以四海為家不容以東西〉
〈為限帝稱善自是凡有大政事必與議焉高宗時晉州地震行成言誠恐女謁用事大臣陰謀願深〉
〈心以杜未萌拜尚書左僕射卒諡曰定〉齊澣〈義豐人少開敏李嶠稱其有王佐才中宗在廬〉
〈陵澣上言請抑諸武迎太子東宫及太子還后召宴同明殿曰朕母子如初卿有力焉景雲初姚崇〉
〈引為御史凡劾奏常先風教號善職遷中書舎人論駮及詔誥皆援準古誼朝廷大政必咨之勸崇〉
〈舉宋璟自代璟遂相後璟為吏部尚書澣及蘇晉為侍郎世謂臺𨕖〉許遠〈善心元孫為睢陽太〉
〈守祿山反尹子奇以兵圍睢陽遠告急於真源令張巡巡援衆至分城而守食盡巡出愛妾殺以食〉
〈士遠亦殺其奴城陷遠與巡俱被執巡罵城死送遠洛陽至偃師不屈死〉張興〈東鹿人性忠勇〉
〈為饒陽裨將祿山反史思明引衆薄城興擐甲持刀乘城賊將入興一舉刀輒數人死賊皆氣懾城〉
〈破思明縛之馬前好言誘之降興責以大義思明怒鋸解之〉齊映〈高陽人舉進士中博學宏〉
〈詞補河南參軍事德宗幸奉天授御史中丞貞元中累官中書侍郎封河間縣男與崔造劉滋並輔〉
〈政吐蕃數入宼帝欲避之映入諌俯伏流涕乃感悟卒諡曰忠〉陽城〈北平人好學貧不能得書〉
〈求為吏隸集賢院竊院書讀之六年無所不通及進士第乃去隱中條山遠近慕其行來學者接迹〉
〈於道閭里有爭訟不詣官而詣城宰相李泌薦之德宗召拜右諌議大夫裴延齡誣逐陸贄等城上〉
〈疏極論延齡罪申直贄等累日不止聞者寒慄帝欲遂相延齡城曰延齡為相吾當取白麻壞之下〉
〈遷國子司業引諸生告以孝道明日謁城還養者二十輩躬講經籍主徒斤斤皆有法度出為道州〉
〈刺史太學諸生何蕃等二百人伏闕請留為吏遮抑不得上旣至道州治民如治家賦稅不時觀察〉
〈使數誚責州當上考功第城自署曰撫字心勞催科政拙考下下順宗立召之城巳卒贈左散騎常〉
〈侍弟堦與城共隱中條山有寡妹依城居夫客死遠方城舉弟行千里其柩以歸葬〉︹宋︺郭
進〈博野人開寶中征河東以為行營馬步軍都監招徠山後諸州民三萬餘口太平興國中車駕〉
〈征太原先命進分兵控石嶺關以防北邊遼果犯關進大破之〉劉文質〈保塞人簡穆皇后從〉
〈孫也父審琦為虎牢關使從討李重進戰死文質仕太宗朝為濁輪砦兵馬鈐轄破遼拔黃太尉砦〉
〈徙知慶州李繼遷入寇文質以私錢二百萬給軍士遂大破賊天禧中官終代州刺史性剛於貴近〉
〈無所避故不大顯〉趙振〈歸信人景德中為隰州兵馬監押累官左神武大將軍振剛强有武〉
〈力喜謀畫輕財尚氣衆樂為用子𡋕習書史景祐中試䇿畧於中書條對數千言初隨父西邊訪得〉
〈五路徼外形勝利害作聚米圖經五卷詔取其書並召珣至又上五陣圖兵事十餘篇弟瑜性勁特〉
〈好學恂恂𩔖儒者瑜弟璞亦知名〉榮恕民〈歸信人兄弟異居積年大中祥符中家榆樹兩〉
〈本自合恕民感其異復相聚鄉人稱雍睦〉程琳〈博野人舉服勤詞學科仁宗時權三司使范雍〉
〈使遼命琳發遣太倉贍軍𡻕且饑琳並以其陳腐者發以貸民民賴全活權御史中丞上疏請罷諸〉
〈土木營造蠲被災郡縣租賦改三司使出納尤謹禁中有所取輒奏罷之後拜尚書左丞出判大名〉
〈府卒諡文簡〉董元亨〈束鹿人累官國子博士通判貝州王則據城叛元亨坐廳事賊黨排〉
〈闥入左右皆奔潰賊脅之元亨據案奮擊厲聲張目罵賊遂被害事聞仁宗曰守法之臣也贈太常〉
〈少卿〉劉涣〈文質子以父任為將作主簿天聖中章獻太后臨朝久渙謂天子年加長上書請還〉
〈政仁宗親政擢為右正言郭后廢渙與孔道輔范仲淹等伏闕爭之厯知諸州皆著聲績熙寕中以〉
〈工部尚書致仕弟滬知書傳深沈寡言有智畧仕至内殿崇班〉齊恢〈蒲陰人第進士通判陳州〉
〈提成都府路刑獄徙河東餽餉一無所受韓琦薦其賢進太子左諭德以天章閣待制出知相州〉
〈召知審官西院糾察在京刑獄恢居鄉里恂恂稱君子臨政府明白簡約所至人愛之〉︹遼︺杜
防〈歸義人開泰進士累遷起居郎知制誥人以為有宰相器重熙九年夏人侵宋宋遣郭禎造遼〉
〈請與夏和帝命防使夏解之如約罷兵各歸侵地後拜右丞相卒贈中書令諡曰元肅〉王棠
〈新城人博古善屬文重熙中鄉貢禮部廷試皆第一累官至南府宰相練達朝政〉︹金︺時立
愛〈新城人累官至中書令元帥宗望取燕山立愛謀畫居多封陳國公致仕加開府儀同三司改〉
〈鄭國公〉王擴〈中山永平人明昌進士累官同知横海軍節度貞祐中上書陳河東守禦䇿後〉
〈權陜西東路轉運使行六部尚書致仕卒諡剛毅擴博學多才梗直不容物以是不振於時云〉劉
炳〈城人性倜儻有氣節每讀書遇古忠臣烈士輒嘆息景慕貞祐二年第進士即日條上便宜〉
〈十事宣宗異焉復試之擢補御史臺令史〉︹元︺張柔〈定興人慷尚氣節善騎射金末盜起柔〉
〈聚族保西山東流塞後歸元爲河北東西等路都元帥戰勝攻取威震河朔移鎮保州保自兵火之〉
〈餘荒廢者十五年柔爲之畫市井定居民置官廨引泉入城疏溝渠以瀉卑溼通商惠工遂致殷富〉
〈世祖時以功封蔡國公延祐中加封汝南王諡忠武〉賈輔〈蒲陰人初仕金爲祁州刺史以衆歸〉
〈太祖時張柔開府滿城命輔行元帥府事於祁州從定山東遷左輔元帥柔將兵在外輔常居守累〉
〈功領順天河南等處軍民萬户子文備襲父左輔元帥嘗領所部屯亳州攻武磯堡以戰守有功累〉
〈遷湖廣行省參知政事追封武威郡公諡莊武〉楊果〈蒲陰人性聰敏工文章尤長於樂府金正〉
〈大中進士厯偃師蒲城陜令所至以廉能稱中統中累官參知政事出爲懐孟路總管卒〉焦德
裕〈雄州人父用仕金爲千户守雄州北門元兵至州人開南門降用猶力戰遂生𫉬之太祖以其〉
〈忠壯釋不殺復舊官徇地山東未嘗妄殺一人德裕通左氏春秋有才辨善射金將武善敗走其黨〉
〈保善故壘太宗使德裕擒殺之地悉平累升都元帥府參議至元十一年從征鎮江焦山寺僧誘居〉
〈民叛丞相阿术旣誅其魁欲盡坑其黨德裕諫止之卒追封桓國公諡忠肅 武善改見順天府人〉
〈物〉張宏範〈柔第九子善馬槊能爲歌詩年二十時兄順天路總管宏略上計壽陽行都留〉
〈宏範攝府事吏民服其明決𫎇古軍所過肆𭧂宏範杖遣之入其境無敢犯者至兀中爲鎮國大將〉
〈軍平宋功最多卒贈平章政事諡武略延祐中加封淮陽王諡獻武宏略有謀略通經史善騎射嘗〉
〈從父柔鎮𣏌徙亳屢立戰功世祖時為河南行省參知政事卒贈蔡國公諡忠毅〉解誠〈定興〉
〈人善水戰伐宋設方略以功授水軍萬户又從攻安豐壽復泗亳諸州下大理國有功世祖嘉奬之〉
〈卒封易國公諡武定子汝楫襲爵從平宋有功卒亦追封易國公諡忠毅孫特格從征廣西交阯有〉
〈功卒贈平陽郡公諡武宣 特格舊作帖哥今改正〉史弼〈博野人通𫎇古語膂力絶人能挽强〉
〈弓世祖令給事左右從攻宋襄樊至陽羅堡率衆先登南岸論功第一累官福建行中書省平章政〉
〈事封鄂國公〉王恂〈唐縣人父良潛心伊洛之學及天文律厯無不精究恂讀書過目成誦劉〉
〈秉忠見而奇之薦之世祖命為太子贊善每侍講讀必發明綱常之道及厯代興亡治忽之所以然〉
〈嘗與許衡郭守敬等定授時厯官至太史令卒贈司徒追封定國公諡文肅〉劉因〈容城人父〉
〈述邃于性理之學因天資絶人初為經學究訓詁疏釋之説輒歎曰聖人精義殆不止此及得周程〉
〈張邵朱吕之書一見能發其微曰我固謂當有是也性不苟合不妄交接家雖貧非其義一介不取〉
〈家居教授師道尊嚴弟子造其門者皆有成就嘗愛諸孔明靜以修身之語表所居曰靜修至元〉
〈中徴授右贊善大夫未幾以母疾辭歸後復徵集賢學士以疾固辭卒贈翰林學士封容城郡公諡〉
〈文靜所著有四書精要三十卷詩五卷文集十餘卷〉郝天挺〈世居安肅州英爽剛直有志畧〉
〈受業於遺山元好問世祖時累拜中書右丞與宰相論事有不合輒面斤之仁宗臨御時天挺與議〉
〈大政革尚書省之弊遂成皇慶之治拜御史中丞首陳紀綱之要風紀大振又疏陳七事曰惜名節〉
〈抑浮費正括田久任使論好事奬農務本勵學養士詔中書省舉行之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卒追〉
〈封冀國公諡文定嘗修雲南實錄五卷注唐詩鼓吹集十卷行於世〉張珪〈仲疇子少能挽强命〉
〈中仲疇平廣海宋禮部侍郎鄧光薦將赴水仲疇救而禮之命珪受學焉武宗時中丞久闕方議擇〉
〈人仁宗時在東宫曰必欲得直中丞惟張珪可即日召拜中丞丞相拜住嘗問以相體何先珪曰莫〉
〈先於格君心莫急於廣言路泰定元年以災異極論當世得失後拜翰林學士承㫖以病還家〉尚
野〈滿城人至元中徵為國史院編修累升國子博士誨人先經學而後文藝請御史臺出帑藏大〉
〈建學舍以廣教育仁宗在東宫野為太子文學多所禆益延祐初厯集賢侍講學士兼國子祭酒移〉
〈疾歸四方來學者益衆卒追封上黨郡公諡文懿野性開敏志趣正大事繼母以孝聞文辭典雅一〉
〈本於理〉王結〈定興人生而聰穎讀書數行俱下從太史董樸受經深於性命道德之藴厯事〉
〈武宗至順帝初累官翰林學士中書左丞卒封太原郡公諡文忠結立言制行皆法古人故相張珪〉
〈曰王結非聖賢之書不讀非仁義之言不談識者以為名言晚邃於易著易説一卷臨川呉澄讀而〉
〈善之並詩文十五卷行於世〉韓若愚〈滿城人皇慶初擢中書左司郎中時參政曹鼎新辭〉
〈職帝曰若效韓若愚廉勤足矣何用辭為後拜河南省左丞會文宗平内難若愚畫䇿中機要累遷〉
〈淮西江北道廉訪使卒封南陽郡公諡忠肅〉魏敬益〈容城人性孝居母喪哀毁骨立素好〉
〈施與有男女失時者出資財為之嫁娶𡻕凶為糜以食饑者有田十六頃一日語其子曰自吾買四〉
〈莊村之田十頃環村之民皆不能自給今將以田歸其人汝謹守餘田可無餒也乃呼四莊村民以〉
〈田歸之皆愕眙不肯受强與之乃受而言諸有司丞相賀太平歎曰世乃有斯人哉〉王庸〈歸信〉
〈人事母李氏以孝聞母疾庸夜禱北辰叩頭出血母疾遂愈及母卒哀毁幾絶露處墓前旦夕呼號〉
〈一夕雷雨𭧂至鄰人持席欲蔽之見庸所坐卧之地獨不沾濕咸感異而去復有蜜蜂數十房來止〉
〈其家𡻕得蜜以供𥙊祀〉丁好禮〈蠡州人精律算累官户部侍郎京畿漕運使立漕運成法〉
〈人皆便之尋升户部尚書撙節浮費以足國用拜參知政事後以論議不合去位明兵入京城或勸〉
〈其謁大將好禮叱之曰我以小吏致位極品恨無以報國所欠惟一死耳後日大將召好禮抗辭〉
〈不屈而死〉︹明︺邸鵬〈唐縣人洪武初進士擢御史廉直敢言坐法籍其家止木匙二木筯五故〉
〈鄉物也遂復其官〉王興〈新城人母病興卧冰白溝河上𥸤天以請如是者三年母病愈洪武〉
〈時旌〉王驥〈束鹿人永樂進士授給事中累官兵部尚書正統初出討西寇阿台朶爾只伯有功〉
〈兼支大理卿俸麓川思任發叛驥總督軍務大破之封清逺伯又以擒苗王苗士富命世襲卒贈侯〉
〈諡忠毅〉王文〈束鹿人永樂進士累遷左都御史鎮陜西五年鎮靜不擾景泰初改吏部尚書〉
〈兼翰林院學士入閣典機務江淮大水命巡視發廩賑饑民三百六十餘萬英宗復辟石亨等誣以〉
〈他罪與于謙同死西市宏治中贈太保諡毅愍〉邊靖〈慶都人諸生性至孝父卒廬墓朝夕哭奠〉
〈手植松楸乏水灌漑水忽甬出宣德時旌〉孟鑑〈博野人宣德進士厯官户部侍郎廣東海宼黃〉
〈蕭養作亂圍廣州甚急命鑑參總戎務鑑至去城百里左右請勒兵爲衛鑑惟從五騎入時城閉已〉
〈兩月矣鑑即下令開門聽民出入賊詭乞降鑑知其謀伏甲待之賊果率衆圍城鑑出精鋭奮擊遂〉
〈擒蕭養傳首京師景泰中謝政年餘召起南京工部侍郎〉宼深〈唐縣人由貢生厯官左都御史〉
〈累立邊功天順五年死曹吉祥之變贈少保諡莊愍〉賈俊〈束鹿人以鄉舉入國學天順中𨕖授〉
〈御史厯按浙江山西河南陜西南畿所至有聲成化中由山東副使超拜右僉都御史巡撫寕夏在〉
〈鎮七年軍民樂業召為工部侍郎賑饑河南活數十萬人尋拜尚書俊廉慎居工部八年望孚朝野〉
〈宏治中加太子少保致仕〉吕雯〈安州人顯宗曾孫顯宗仕元階三品自號集賢居士好善樂施〉
〈嘗導滹沱河以利民人稱為吕家河雯以天順中舉人授御史成化間累遷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
〈築榆林邊牆三百餘里敵六萬猝至擊卻之秦饑民流入境或慮為變請拒之雯不許全活數十萬〉
〈人召為兵部侍郎卒〉傅珪〈清苑人成化末進士𨕖庶吉士武宗時累擢禮部尚書振舉綱維事〉
〈無巨細務遵成憲帝好佛自稱大慶法王番僧因乞田百頃為法王下院中㫖下部稱法王與聖㫖〉
〈並珪佯為不知執奏孰為法王敢與至尊並書大不敬詔弗問田亦竟止教坊司臧賢怙寵請易牙〉
〈牌如朝士又請改鑄方印皆格不行數以災異進諌又極陳時弊十事多斥權倖權倖深嫉之矯㫖〉
〈令致仕未幾卒嘉靖初贈太子少保諡文毅〉鄭陽〈安肅人宏治進士厯監察御史巡撫河南〉
〈劉瑾納賂奪民田歸之宗藩陽執法拒之遂繫獄左遷旌德主簿瑾伏誅累遷至陜西巡撫〉黃
鐘〈慶都人自鐘以上六世同居宏治中旌〉李瑟〈新城人諸生親喪廬墓枯木生花白蛇繞〉
〈側正德中旌〉袁宗儒〈雄縣人正德進士授御史巡視陜西茶馬按浙江河南皆有聲帝在〉
〈大同以郊祀將囘鑾旣而復止宗儒率同官力諌已又自稱威武大將軍將巡遊天下宗儒更力諌〉
〈遷大理寺丞嘉靖三年與廷臣伏闕爭大禮廷杖幾斃厯巡撫貴州討平芒部沙保土酋王阿藤之〉
〈亂累擢户部侍郎卒〉王德明〈清苑人正德進士除封邱知縣錦衣指揮廖鵬倚其兄中官嘗〉
〈陵侮長吏德明不為屈累遷懐慶知府居數年政化大洽嘉靖中厯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討平巨〉
〈寇常誠心晉府中尉三人酗酒夜撾巡撫門治之為所搆遂落職德明為政嚴行法無所貸然治小〉
〈民一意惠愛時稱良吏〉邵錫〈安州人正徳進士居諌垣能持風采諌止武宗巡幸嘗勘事甘〉
〈肅讞獄平允值𡻕饑請賑多所全活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楊繼盛〈容城人嘉靖進〉
〈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從韓奇受律吕之學得其傳改兵部員外郎劾仇鸞擅開馬市有十不可五〉
〈謬鸞搆之貶狄道典史鸞敗復擢武𨕖司員外郎疏論嚴嵩十大罪五姦帝怒下詔獄將受杖或遺〉
〈以蚺蛇膽卻不受曰椒山自有膽何以蚺蛇為繫三載㑹都御史張經李天寵坐大辟秋審時嵩附〉
〈繼盛名並奏遂棄市妻張氏上書願代夫死嵩屏不奏穆宗時贈太常少卿諡忠愍〉李淶〈容城〉
〈人嘉靖中由世廕累遷山西總兵官數有禦賊功已賊自大同人山西巡撫趙時春親擊之遇伏淶〉
〈殊死戰時春得脱而淶與長子松及遊擊李桂等皆戰死贈淶少保左都督諡忠愍松亦贈指揮同〉
〈知〉鄭洛〈安肅人嘉靖進士擢御史劾罷嚴嵩黨鄢懋卿萬宷等出為山西參政佐總督王崇〉
〈古欵俺答有功萬厯中以兵部侍郎總督宣大山西軍務時齊里克方請乞無厭洛因委曲諭導使〉
〈之貢市惟謹後霍洛齊挾齊里克為重突犯洮河命洛經畧七鎮通欵如故官至少保戎政尚書卒〉
〈諡襄敏 齊里克舊作撦力克霍洛齊舊作火洛赤今並改正〉孟化鯉〈新安人萬厯進士官〉
〈吏部文𨕖郎中清白自持不徇權貴給事中張棟以建言削籍奏起之忤㫖謫歸化鯉少以聖賢自〉
〈期學本王氏而不涉虛𣺌以無欲為主以孝弟忠信教人而歸之慎獨學者稱之〉邢雲路
〈安肅人萬厯進士厯官陜西按察使生平究心厯法著古今厯律考七十三卷〉鹿久徵〈定興〉
〈人萬厯中進士知息縣有惠政擢御史神宗以軍政事貶斥臺省三十餘人久徴抗疏論救謫澤州〉
〈判官遷滎澤知縣未任而卒〉劉道亨〈新城人萬厯進士官給事中會三王並封上疏極言〉
〈元子無封王之條東宫無待嫡之例元輔誤國罪大難逭繼又請元子冠婚疏甚切直又劾執政趙〉
〈志臯張位皆不報未幾落職〉王家賓〈定興人登進士為户部郎榷税臨清值畿輔大旱家〉
〈賓以課額三萬金佐賑疏稱以朝廷金錢活朝廷赤子且地在輦轂賑恤宜先神宗不之罪官至布〉
〈政使〉務承宗〈高陽人萬厯中以進士第二人授編修為人沈毅有智畧達於政事天啟初累〉
〈官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時遼陽廣寕俱破經畧王在晉議於山海關外更築重關以守承宗請身〉
〈往決之還奏守關非䇿及在晉召還承宗乃自請行以原官督理諸處軍務便宜行事旣至定軍制〉
〈建營舎練火器治軍儲汰逃將恤難民遼人大悦又繕治寕遠城守之前後修復城堡數十練兵十〉
〈一萬立車營水營造戰具數百萬開屯五千頃遣將戍錦州松山大小淩河拓地復二百里魏忠賢〉
〈黨讒之乞歸崇禎二年詔以故官駐通州撫定祖大壽潰兵出師取灤州加大傅不受尋以常山之〉
〈敗奪官家居七年 大兵攻高陽承宗率家人拒守城破望闕叩頭投繯而死子舉人鉁尚寶丞鑰〉
〈官生鈰生員鋡鎬從子鍊及孫之沆之滂之澋之浩之瀗從孫之澈之美之泳之澤之渙之瀚皆戰〉
〈死福王時贈太師諡文忠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定〉鹿善繼〈久徴孫父正急〉
〈人患難傾其家不惜遠近稱鹿太公善繼鍴方謹慤少讀王守仁書然有必為聖賢之志不肯與〉
〈俗浮沈舉萬厯四十一年進士授户部主事時遼左餉中絶廷臣數請發帑不報會廣東進金花銀〉
〈善繼請於尚書借給之帝怒降級調外光宗立復官尋改職方大學士孫承宗理兵部事推心任之〉
〈及督師表為贊畫布衣羸馬出入亭障間與將卒相勞苦承宗倚之若左右手其拓地四百里收復〉
〈數十城堡善繼籌畫為多承宗謝事善繼亦移疾歸崇禎初遷太常少卿復告歸與門人講學從逰〉
〈者日衆九年 大兵攻定興善繼佐長吏守禦城破不屈死贈大理卿諡忠節 本朝乾隆四十一〉
〈年 賜諡節愍子化麟舉天啟初鄉試第一伏闕訟父忠踰年亦卒〉薛一鶚〈定興人由〉
〈貢生為黃州通判荆王姬誣他姬酖世子一鶚白其誣奄人傳太妃命欲竟其獄卒直之遷蘭州知〉
〈州有惠政後罷官歸 大兵臨城佐鹿善繼城守遂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王喬棟〈雄縣人天啟進士授朝邑知縣邑人王之宷為魏忠賢誣坐賕勒令嚴追喬棟不忍〉
〈封印於庫而歸巡撫怒欲以聞於朝士民擁臺號呼廵撫懼亟慰止之忠賢誅升湖廣糧道督餉興〉
〈國州流宼大至喬棟堅守城陷被執罵不絶口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唐
中穎〈雄縣人崇禎丙子軍亂舉家被難父八旬病不能行父命中穎去中穎泣曰生死相依惟〉
〈此地也城破遂被殺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張純儒〈新安人為臨城〉
〈訓導崇禎戊寅率衆守城城陷攜兩幼子端坐明倫堂被執不屈身受數十創死 本朝乾隆四十〉
〈一年予入忠義祠〉李國𣚴〈高陽人萬厯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天啟時厯官禮部尚〉
〈書兼東閣大學士時魏忠賢竊弄威福中外競相媚事國𣚴嶄嶄中立貞不絶俗璫外憚而中忌之〉
〈帝憑几顧命承諭傳皇五弟乃大聲宣揚湏刻由禁中達外朝用絶非常崇禎帝即位知國𣚴有維〉
〈䕶功倚之為重凡大典冊悉出其手忠賢誅黨人株連甚衆命國𣚴同定逆案俾無𡨚濫後條次數〉
〈事以上又請優卹楊漣等皆見採納六上辭疏帝為感動允去歸而以得侍母為快立家廟置義倉〉
〈居五六年而卒贈太保諡文敏〉張羅俊〈清苑人崇禎進士敦義行娶瞽女終身不置妾弟羅〉
〈彥由進士累官光祿少卿罷歸次羅善羅喆皆諸生次羅輔武進士流寇逼城兄弟五人倡義佐有〉
〈司分陣堅守賊為引卻已聞京師陷皆哭重訂盟誓令人各綴崇禎錢一於頂以示戴主之意賊謂〉
〈羅彥主謀呼其名大詬且射書説降羅彥不顧賊死傷多攻愈力李建泰親軍為内應城遂陷羅俊〉
〈猶持刀斫賊刀脱兩手抱賊齧其耳血淋漓乃遇害羅彥見賊入還家投繯死羅善及羅俊子伸羅〉
〈彦子晉并赴井死羅輔多力善射射必殺賊矢盡持短刀殺數人乃死惟羅喆從水門走免一門死〉
〈者凡二十三人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賜羅俊羅彥諡節愍餘並 予入忠義祠〉金
毓峒〈保定衞人崇禎進士官中書舎人陳漕務稱㫖授御史出按陜西還命監李建泰軍甫抵〉
〈保定而賊騎巳逼偕邵宗元張羅俊等共守散家資犒士聞京師陷賊射書説衆降毓峒厲聲曰果〉
〈爾正當為君父復讐敢異議者斬懸銀牌命擊賊者自取衆爭奮殺賊及城陷赴井死妻王氏亦自〉
〈縊從子振孫有勇力以武舉佐城守賊衆皆散獨立城上大呼曰前日殺賊者我也賊支解之振孫〉
〈兄肖孫子婦陳與侍兒桂春亦投井死肖孫匿毓峒二子為賊榜掠無完膚終不言二由是𫉬免〉
〈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毓峒諡忠烈餘並 予入忠義祠〉高經〈清苑人崇禎舉〉
〈人事母至教城陷負母逃遇賊求釋母獨就執乘間赴水死屍浮水上怒目擎拳猶作擊賊狀司時〉
〈殉難者邠州知州韓東明武進士陳國政赴井死平凉通判張維綱舉人張爾翬孫從範不屈死貢〉
〈生郭鳴世寢疾聞城陷持棒擊賊死諸生王之珽先城陷一日置酒會家人飲城破偕妻齊及三子〉
〈二女入井死諸生韓楓何一中杜日芳王法等二十九人布衣劉宗向田仰名劉自重等二十人皆〉
〈不屈死又都給事尹洗舉人劉會昌貢生王聯芳以城陷之次日為賊所𫉬亦不屈死 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均 予入忠義祠〉 吕 應蛟〈保定右衞人厯官密雲副總兵致仕歸流賊攻〉
〈城應蛟率鄉人共守晝夜戮力城破短兵鬬殺十餘人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
〈愍〉魏克家〈高陽人崇禎舉人知鄒平縣有善政里居城破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 予入忠義祠〉
︹本朝︺孫奇逢〈容城人年十七舉於鄉值明末喪亂與定興鹿正俱以節義聞常念聖學久湮〉
〈然以紹往開來為巳任遠近問業者接踵性高介前後十一徴皆不就天下稱為徴君卒年九十〉
〈二所著有讀易大指四書近㫖理學宗傳行世弟奇彥順治中以貢生知武城縣有聲〉魏一
鼇〈保定人嘗與容城孫奇逢睢州湯斌游勉以知性誠身之學所著有四書偶錄詩經偶錄北學〉
〈編雪亭詩草行世〉杜越〈容城人諸生少師同郡鹿善繼與孫奇逢友善學行醇邃家貧布衣〉
〈蔬食授徒自給康熙十七年以博學宏詞徴至都引疾乞還〉劉金柱〈定興人順治二年授〉
〈開州知州擢吉安知府金聲桓叛不屈死〉王顯〈望都人順治三年除金谿知縣土寇起單騎入〉
〈巢降其巨魁百姓𫉬安叛鎮金聲桓陷城遇害〉張吉大〈束鹿人諸生有孝行順治初賊刦父〉
〈輔索財將殺之吉大挺身罵賊格鬬遇害〉王三錫〈完縣人少孝事繼母妻邊氏亦善〉
〈事姑明末母避亂為兵所執問知母子義而釋之順治初土宼竊發脅令入黨不從遇害子學詩〉
〈傭身葬父亦以孝聞〉靳榜〈祁州人嵗貢生知澄城縣順治二年郃陽土寇魏天命犯澄城奸民〉
〈内應啟門納賊榜死之〉王家珍〈容城人順治二年由貢生授朔州知州姜瓖叛家珍以義〉
〈激勸士民為固守計守備張某開門延賊家珍奮力巷戰被執不屈賊支解之每割一臠問曰降乎〉
〈家珍至死罵不絶口全家遇害 贈山西布政司參議〉劉之屏〈保定左衞人順治丙戌進〉
〈士授夏縣知縣姜瓖之亂羣盜乘間起賊張五者犯縣境殺掠甚慘民皆逃匿守陴者僅僕役數人〉
〈尋亦散去或勸之避賊之屏叱曰我讀書三十年一旦受 國恩為縣令城亡與亡耳乃埋印土中〉
〈朝服坐城上賊至死之 贈按察使僉事〉李霨〈高陽人國𣚴子順治丙戌進士改庶吉士累官〉
〈大學士時年甫三十有四風度端凝持重識大體康熙初輔政諸臣事多專決票擬或未當霨每從〉
〈容開譬徐使改易調劑之力居多吳三桂等變作察哈爾亦叛軍務旁午一應機宜方畧 諭〉
〈㫖口授霨起草常至夜分乃出𡢃練掌故凡朝廷大典禮必以屬之所得 賜予悉以分〉
〈給宗親卒諡文勤〉于嗣登〈安州人少以孝聞登順治丙戌進士授御史累官刑部侍郎讞〉
〈獄多所平反時人稱為今之于公〉李淐〈定興人順治五年知渭源縣轉臨洮同知未任值𤞑〉
〈變殉節死 贈按察使僉事〉陳上年〈清苑人順治已丑進士孝友有志節厯官廣西布政〉
〈司參議賊破梧州迫之降不屈死〉郭棻〈清苑人順治壬辰進士改庶吉士累遷内閣學士博〉
〈學工文詞嘗纂畿輔通志著 皇畿大一統賦累數萬言卒祀鄉賢祠〉陳浵〈安州人從孫奇〉
〈逢游淹貫羣書尤好王守仁之學明末盜起流離相屬於道浵收養婦女數十人於州之朝陽觀事〉
〈定送歸又遍收途間棄兒飼之全活甚衆嘗遊大名有史某以事繫獄浵拯之出一日攜其女為謝〉
〈浵正色曰吾一生急人之難豈有利人子女以為報者乎驅之去舉順治庚子鄉試未仕卒子鶴齡〉
〈粹於理學工文章舉康熙甲子郷試授正定教授倣宋胡瑗法立條約遠近來學者數百人終順天〉
〈府武學教授〉高鐈〈清苑人為郡諸生嗜古善書好遊山水所至有題詠著述甚富詩有陸舟〉
〈蘆中依雪浮家等集雜著有義烈金蘭等編〉李顯名〈新安人諸生年八嵗遭流賊亂父母〉
〈病𥸤天求代殁盡哀性好施嘗傾貲濟人危急以至產落不悔也〉王廷輔〈安州人諸生事〉
〈親甚孝居喪盡禮順治七年土寇刦掠州境廷輔收恤避難婦女爲遠近所稱又同里諸生王之楨〉
〈劉公舉太學生王又曾容城蕭玉藻皆以孝行 旌〉張所藴〈高陽人由武舉厯官襄陽守備〉
〈𠞰賊衝鋒死於陣康熙間 贈都司僉事〉吕申〈清苑人諸生少穎敏後棄舉子業究心天官輿〉
〈地諸書精推算百不失一逺近號爲吕仙〉刁包〈祁州人事寡母至孝以古文名生平窮究理學〉
〈所著有四書翊註易酌用陸集行世〉王炘〈雄縣人事親以孝聞九𡻕讀尚書即通曉大義長而〉
〈博覽經史肆力詩文下筆千言立就客遊金陵守令訪之拒不見後歸里從遊益衆〉宋鍹〈容城〉
〈人諸生四𡻕而孤母孫氏撫之成立母卒鍹廬墓朝夕哀號竟卒於廬子允詮廬墓三年人稱世孝〉
李明性〈蠡縣人諸生父母年俱八十餘每侍疾數月衣不解帶居喪屏酒肉不入中門晨興〉
〈必至墓號泣六年如一日雍正十年 旌〉李塨〈明性子博學工文詞南遊江浙與山陰毛奇齡〉
〈論樂律康熙庚午舉於鄉往來 京師與大興王源慈溪姜宸英齊名大學士李光地嘗列薦固辭〉
〈而不謝為通州學正數月告歸著有易説樂解四書義疏行世〉常四明〈雄縣人事繼母至孝〉
〈與兄弟相友愛鄉里化之有䦧牆者竊曰毋令常公知也冬月置纊以衣寒者嘗傾貲助人喪葬邑〉
〈人德之〉鹿賓〈善繼曾孫康熙壬戌進士知湖廣桂陽縣會有丈量之令賓令民自為丈而親〉
〈覆之不日事畢民用不擾撫臣議開礦賓力陳不便事得寢任數年擢御史罷歸卒於家康熙五〉
〈十六年祀鄉賢〉陳悳榮〈鶴齡子康熙癸已進士授湖北枝江知縣修百里州隄以息水患累〉
〈遷貴州大定知府烏𫎇土司叛悳榮率屬防守賊不敢逼乾隆元年擢貴州按察使時苗疆新定方〉
〈駐師興屯經畧張廣泗以威重鎮服用法嚴峻二年貴州大火悳榮入見廣泗曰天意如此當設誠〉
〈修省苗亦人耳可盡殺乎廣泗大感動申戒諸將吏如悳榮言四年署布政使以黔地瘠薄宜務本〉
〈計乃勸民蠶桑樹藝越年貴筑等六州縣報墾田至三萬六千畝課樹杉木六萬株開野蠶山場百〉
〈餘所比户機杼聲相聞旋調安徽布政使卒於官〉陳悳華〈悳榮弟雍正甲辰一甲一名進〉
〈士授修𢰅升詹事入直 上書房擢禮部尚書以病乞休乾隆三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繪九〉
〈老圖宴遊香山悳華列致仕九人中並 予優賚〉尹會一〈博野人幼孤事母以孝聞〉
〈雍正甲辰進士授吏部主事遷員外郎出守襄陽府攝荆州㑹石首縣饑民萬餘洶洶以浮言相煽〉
〈㑹一單騎宣慰之衆立解累擢河南巡撫勸民力事農桑課栽樹多至二百餘萬株又請豁免抑勒〉
〈報墾升科者百餘萬頃民累悉除以母病乞終養置義田以睦宗族復設義倉義學惠及鄉里服闋〉
〈補工部侍郎視學江蘇以小學督訓士子尋調吏部卒於官所著有續洛學編小學纂注近思錄集〉
〈解〉李殿圖〈高陽人乾隆丙戌進士授編修改御史擢給事中出為鞏秦階道時囘逆甫平〉
〈所屬又被災殿圖盡心撫卹在任十二年吏畏民懷累遷安徽巡撫調福建革除陋規緝捕洋盜所〉
〈至有聲殿圖嘗言惟除害以致利不興利以釀害又云當濟事勿喜事當近情勿徇情當惜名勿沽〉
〈名當任怨勿斂怨時以為名言復任翰林院侍讀卒入祀鄉賢祠〉于宗範〈完縣人乾隆乙〉
〈未武進士由三等侍衞洊擢廣西思恩營遊擊五十四年隨征安南擊賊市球江陣亡事 聞〉
〈賜卹〉邵明哲〈望都人諸生少事母至孝母殁廬墓終身嘉慶元年 旌〉石陣圖
〈博野人由武進士授四川守備嘉慶元年隨𠞰達州賊匪屢戰有功後遇伏被創陣亡事 聞〉
〈議卹雲騎尉〉董紹昌〈新城人任把總嘉慶二年隨𠞰湖北教匪於王家坪陣亡同縣外委〉
〈楊青山於私渡河擊賊陣亡事 聞賜卹各如例〉劉玉成〈清苑人任千總嘉慶三年〉
〈隨𠞰湖北教匪於陳家壩陣亡同縣千總劉泰沈世傑把總鄒國泰王慶凱劉忠外委周全仁劉曰〉
〈瑞王廷諾劉得亮張廷貴段福陳玉得高起雲均擊賊陣亡事 聞賜卹俱入祀昭忠祠〉王
清弼〈雄縣人由武進士授陜西守備洊升遊擊嘉慶元年鄖縣邪匪滋事清弼以戰功擢甘肅〉
〈參將二年隨勦四川竄賊屢𫉬勝戰三年升貴州大定協副將時賊首洪道人等倡亂清弼攻擊之〉
〈賊衆潰散 四年賊 冉添元等與麻柳灣賊合力拒戰清弼力 竭殁於 陣事 聞議卹雲騎尉〉
︹流寓︺︹元︺郝經〈陵州人金亡從父思温徙順天 家貧晝則薪米為養暮則讀書居五 年為守〉
〈帥張柔賈輔所知 延為上客二家藏書皆萬卷經 博覽無不通〉
前提調官〈臣〉沈兆澐恭纂輯
提調官〈臣〉王廣蔭恭覆輯
校對官〈臣〉高履觀恭 校
校對官〈臣〉沈維鈺恭覆校
大清一 統志
保定府〈六〉
︹列女︺︹三國︺︹魏︺許允妻阮氏〈高陽人為中領軍阮最賢明允為景王所誅門生欲〉
〈藏其子婦曰無豫諸兒事景王遣鍾㑹看之若才藝徳能及父當收皃以語母母答汝等雖佳才具〉
〈不多率胸懐興㑹語便自無憂不須極哀㑹止便止可少問朝事兒從之㑹反命俱以狀對卒免其〉
〈禍皆母之敎也〉︹隋︺許善心母范氏〈北新城人少寡養孤博學有高節高祖知之勅〉
〈尚食分賜時新嘗詔范入内侍皇后講讀封永樂郡君及善心遇禍范年九十二臨喪不哭撫柩曰〉
〈能死國難我有兒矣因臥不食卒〉︹唐︺李孝女〈名妙法博野人安祿山亂刦徙他州聞〉
〈父亡奔喪既至父巳葬晝夜號踊結廬墓側手植松柏有異鳥來集後母病或不飲食女終日未嘗〉
〈視匕箸及亡廬墓終身〉︹明︺張沼妻呉氏〈清苑人沼為諸生遇宼變呉義不受辱罵〉
〈賊遇害〉李瀛妻郭氏〈清苑人瀛為大同斷事旣卒無子郭與妾韓氏同時自縊親屬〉
〈解救韓甦而郭巳死〉王世琇妻武氏〈清苑人世琇以進士任歸徳推官崇禎時城陷〉
〈殉節氏聞訃一慟而絶乆之復甦托子㓜女於妾汪氏閉門投繯死〉張子耕妻南
氏〈安肅人夫為諸生卒南守節遇寇變一盜援其手氏怒曰奈何辱吾手罵賊被焚死〉宋鎧
妻趙氏〈新城人鎧為諸生卒趙年二十二不食三日投繯死〉胡萬倉妻張氏
〈唐縣人崇禎十二年冬避難明㐲山時年十九亂兵過唐河張躍入河氷死及屍出顔色如生〉孫
學妻季氏〈愽野人正德中流賊至欲犯之季大罵不從遇害〉張胡妻管氏
〈蠡縣人正德中流賊陷城義不受辱賊怒殺之〉張諤妻劉氏〈望都人崇禎十一年〉
〈聞夫殉難遂自焚死〉王璟妻李氏〈容城人夜盜至李冒刃先出為所擊幾死賊將殺其〉
〈夫李㐲夫身願代遂見殺〉范箕生妻馬氏〈定興人崇禎中城陷馬及冢婦三女同入〉
〈於井媵婢從者甚衆時人名其井曰五芳漳浦黃道周記其事〉王御乾妻姜氏〈清苑〉
〈人崇禎末御乾死於兵姜守尸身受數創不去事定殮夫家業蕩然守節撫備嘗辛苦同縣王庶〉
〈楙妻潘氏夫死於寇投井死以救免尸歸葬守節終身〉張氏一門烈婦〈清苑人崇〉
〈禎末流賊陷城羅俊兄弟拒賊死一門殉難者羅俊伯母李氏罵賊死羅彦妾宋氏錢氏及子晉妻〉
〈師氏皆先羅彦投井死羅彥弟羅士蚤卒其妻高氏守節十七年至是與羅喆妻王氏俱自縊死羅〉
〈善妻高氏及三女羅輔妻白氏及幼女俱投井死羅俊再從子震妻徐氏㢲妻劉氏亦投井死〉朱
士忠妻崔氏〈束鹿人崇楨末士忠率鄉兵與流寇戰死崔求尸不𫉬日夕哭禱夢夫告〉
〈以屍所果尋得之守節至八十一歳卒〉陳瑞妻賈氏〈唐縣人崇禎末賊破城被執欲〉
〈汚之氏厲聲大罵並以匕首刺賊面賊怒亂刀剚死 本朝乾隆五年 旌〉
︹本朝︺程格妻王氏〈清苑人年十九奉姑避難遇敗寇欲掠以行王抱樹不從賊以刃脅〉
〈之罵愈厲遂遇害事 聞旌表同縣宋登龍妻趙氏劉百順妻王氏梁可均母杭氏白鴻妻王〉
〈氏侯思忠妻張氏王文秀妻佟氏蕭黨女信上𨕖孫女皆順治間遭土寇亂義不受辱而死〉張
稚升妻王氏〈清苑人稚升寄籍河南順治戊子郷試畢病殁榜發中式王捧所領冠帶〉
〈大慟投井死同縣李大庫妻劉氏任發祥妻王氏袁璽妻楊氏梁大用妻孫氏陳覞妻王氏皆夫〉
〈死殉節〉許世登妻隗氏〈清苑人夫亡遺一子在襁褓家貧常數日不舉火鄰婦勸〉
〈之改適氏涕泣呼天引刀斷左手大指自誓卒撫成立同縣王鈺妻張氏歸鈺才數日鈺死土寇〉
〈張鳳臺聞氏美强委禽焉氏碎幣詬罵引刀毁容賊驚歎舎去張德昌妻任氏𡠉居遭火冐火救姑〉
〈眉髪盡燎小王村婦時氏夫殁年㐫祖姑病思肉食不得刲股進之〉黄中理妻李氏
〈清苑人遭兵難夫家惟存一㓜叔父家惟存一㓜子氏撫育兩艱苦萬狀後俱成立兩姓得不絶〉
〈嗣〉田雯妻陳氏〈清苑人年十七夫亡身方有娠哀毁自守及生女告母曰所以不死〉
〈者冀生男以存夫嗣耳今已矣一號而絶同縣李采妻柴氏夫亡守節有豪家謀於其父欲娶之氏〉
〈即縊死〉王衮妻何氏〈清苑人夫早亡遺孤二應𨕖應遴氏守節撫養成立後俱貴顯〉
〈氏年至百歲子孫五世同堂凡百有餘人〉范良鼒女〈滿城人早失恃寄養於姑母字易州〉
〈田倉未娶而倉病亡女聞痛悼請往成服姑母弗許乃賦詩自矢飲鴆而死竟與倉合葬〉郄�
妻郭氏〈滿城人夫死家貧鬻衣以殮勢家欲强娶之氏翦髪毁面夜仰藥死同縣李國瑜妻〉
〈趙氏事姑至孝夫亡慟𡘜欲殉姑曰爾無子盍俟立嗣後成爾志乃斷髪納夫棺以殮居六年嗣未〉
〈定家益落母勸再通氏徉應之至夜扃户自經〉劉蕙妻李氏〈唐縣人夫亡投繯以殉之〉
〈康熙年閒 旌〉尹公弼妻李氏〈博野人夫亡守節事姑盡孝課子㑹一口授經書成〉
〈進士洊厯顯官動止必稟母敢康熙五十九年旌乾隆八年會一陳請終養 上聞其賢〉
〈 御製詩章扁聯 賜之同縣鄭景涑妻呉氏夫亡殉節亦康𤋮年閒 旌〉李煥元
妻孫氏〈容城人歸李未一月夫病孫每夜叩天祈以身代及夫亡從容自經康熙年閒 旌〉
南中行妻劉氏〈完縣人年十三中行中行患羸病三十年不起氏代夫事姑甚孝〉
〈夫亡節終身〉劉灼妻谷氏〈安州人夫死遺在抱繼姑欲奪其志氏遂毁容自矢守〉
〈節以終〉李壤妻辛氏〈新安人夫亡投繯殉節康熙年閒 旌〉戴國興妻
王氏〈清苑人遇强不辱致死雍正年閒 旌〉田貴妻郭氏〈安肅人遇强不從死〉
〈之同縣節婦商之輅妻戴氏商洛妻謝氏均雍正年閒 旌〉李東文女大姐〈新城〉
〈人為强暴所逼不從被戕同縣范大嘴妻李氏閻德明女墨姐梁玉女存姐皆以遇强不辱致死均〉
〈雍正年閒 旌〉喬得儒妻劉氏〈唐縣人遇暴不辱被戕同縣烈女張眇女大姐均雍〉
〈正年閒 旌〉宋明友妻孫氏〈望都人遇暴守正捐軀雍正年閒 旌〉黄桂
林妻務氏〈容城人遇强不從致死同縣節婦李用行妻崔氏李允元妻凌氏均雍正年閒〉
〈旌〉龎國棟妻魏氏〈蠡縣人姑董氏祖姑徐氏皆寡國棟殁姑憫其㓜欲令改適以〉
〈死自矢祖姑老日以出入及姑死親串賻贈咸卻不受雍正年閒 旌〉杜三魁妻王
氏〈祁州人夫亡守節同州戴進寶女五姐遇强不辱致死均雍正年閒 旌〉邊胡蚩妻
李氏〈束鹿人遇暴不辱致死同縣節婦尹惟廉妻張氏魏見威妻賈氏均雍正年閒 旌〉馬
樹屏妻吕氏〈安州人夫亡殉節雍正年閒 旌〉王方來妻胡氏〈高陽〉
〈人遇强守正捐軀雍正年閒 旌〉張攀麟妻荆氏〈新安人事姑盡孝侍夫病三年〉
〈不懈及殁更衣自縊同縣烈婦王六妻趙氏王瑜妻管氏鄭連新妻化氏均雍正年閒 旌〉圖
木魯妻李佳氏〈保定駐防滿洲人夫亡守節又節婦六十三妻何佳氏金祿妻白佳〉
〈氏巴音保妻劉佳氏𫎇古閑散德宗妻孫佳氏披甲明通妻祿佳氏均乾隆年閒 旌〉林翁
挺妻李氏〈漬苑人夫亡投繯而死同縣烈婦林天明妻李氏烈女徐氏女節婦許國妻魏〉
〈氏 戎 守 約 妻 李 氏 郭 �妻 常氏 賈 爾 霖 妻 孫 氏 高翰 妻 王 氏 曹 銓 妻 何 氏胡 恂妻 馮 氏 朱 馥 妻 張 氏〉
〈段 超 妻 尹 氏 臧 長 齡 妻 何 氏 嚴 岱 妻 孫 氏 石 維 巖妻 何 氏 石 曰 璉 妻 王 氏 石 曰 琬 繼 妻 張 氏 周 繼 濡〉
〈妻 郭 氏 趙 方 炳 妻 李 氏 趙 季 鳳 妻 李 氏 范 叢 莪 妻王 氏 趙 士 奇 妻 朱 氏 張 埰 之 繼 妻 鄭 氏 孫 蕃 妻 張〉
〈氏 董 文 爛 妻 申氏 王 廷 璧 妻 劉 氏 尹 從 王妻 王 氏王 逢 元 妻 劉 氏朱 文 宗 繼 妻 沈 氏 梁 成 德妻 解 氏〉
〈周 照 妻 張 氏 童 行 義 妻 張 氏 童 挺妻 胡 氏妾 趙 氏霍 勲 為 繼 妻 閻 氏 陳 琬 妻 趙 氏 王禮 妻 李氏 李 輝〉
〈祖 妻 張 氏 趙 得 貴 妻 賀氏 賈 國 彬 妻 胡 氏 胡 喬 年妻 柴 氏 張 伯 璋 妻 范 氏張 德 禮 妻 周 氏 妾 康 氏 呉〉
〈尚 義 妻 丁 氏 繆 志 理 妻 張 氏 朱 鴻 勲 妻 陳 氏 黄 肇基 妻 張 氏 張 𡵨 妻 趙 氏 胡 錕 妻 錢 氏 范 浩 妻 王 氏〉
〈裴 縉 妻 劉 氏 吳 昌 義 妻 丁 氏 黃 鄰 基 妻 張 氏 張 商霖 妻 沈 氏 張 體 元 妻 潘 氏 石 珣 妻 沈 氏 張 曾 植 妻〉
〈徐 氏 葉 順 妻 王 氏 李 本 妻 陳 氏 陳 瑞 雲 妻 馮 氏 董琳 妻 許 氏 于 義 妻 劉 氏 孫 明 妻 李 氏 李 于 陽 妻 何〉
〈氏 裴 鵬 翼 妻 王 氏均 乾 隆 年 閒 旌〉張 汝鼇妻梁氏〈滿城 人夫 亡 矢志守 節同 縣 節〉
〈婦郝潔妻劉氏田文炳妻方氏楊文璧妻田氏錢通妻黃氏王顯德妻高氏王世錫妻李氏劉光世〉
〈妻楊氏劉璣妻張氏賈思明妻苑氏趙繩祖妻師氏蘇朗氏喬任氏曹陳氏均乾隆年閒 旌〉趙
功妻高氏〈安肅人遇暴不汚羞忿自縊同縣節婦劉成勲繼妻梁氏謝年晉妻周氏段炘〉
〈之妻潘氏王栻妻蔡氏趙明月妻張氏戴堯章妻申氏謝秉肅妻李氏李居敬妻楚氏王沛妻宋氏〉
〈陳鳳鳴妻石氏萬峻德妻陳氏郝芳妻范氏韓克儉妻李氏李士麟妻田氏田廣宗妻張氏張玉麒〉
〈妻李氏王得貴妻史氏楊銅妻王氏酒德妻李氏羅憲章妻閻氏李遜妻季氏黄克基妻李氏謝時〉
〈發妻孫氏王淑瑞妻韓氏姚炳妻王氏李興棠妻于氏劉廣基妻高氏劉廣埰妻趙氏烈女商理姐〉
〈均乾隆年閒 旌〉張錫齡妻任氏〈定興人錫齡以家貧餬口四方不知所往姑〉
〈成疾臥房五載氏奉養備極辛勤撫姪為嗣同縣節婦任九成妻張氏張睿明妻陳氏張守才妻郝〉
〈氏張守智妻劉氏耿祜妻田氏郭彩妻田氏郭仔棟妻張氏郝宏功妻房氏劉萬年妻李氏姚際泰〉
〈妻李氏任宏道妻趙氏婁謙冲妻于氏蔡文武妻馬氏蔡振妻陳氏史克義妻蔡氏林桂妻趙〉
〈氏蔡顯章妻馬氏郭懷玉妻劉氏田廷瑜妻古氏李璸妻尤氏盧騰上妻王氏馮汝霖妻王氏黄敬〉
〈妻申氏馬汝琳妻王氏梁自新妻劉氏玉之林妻劉氏烈婦杜玉妻史氏均乾隆年間 旌〉吕
三多妻李氏〈新城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劉光前妻蔣氏王宏道妻張氏徐守身妻魏〉
〈氏趙福昌妻劉氏趙禮昌妻黄氏王家楨妻李氏李鐸妻劉氏李鈺妻張氏王廷梅妻張氏孔侗妻〉
〈何氏李昌妻張氏孔廣鼇妻王氏傅瑞妻崔氏烈婦楊和妻王氏楊義泰妻徐氏馬文明妻劉氏均〉
〈乾隆年閒 旌〉陳瑺妻邸氏〈唐縣人瑺官中書氏年十七于歸事翁姑盡禮姑病瘋日〉
〈侍湯藥不少懈夜焚香以擣姑病遂愈後值地震闔家走避獨姑越重門出牆屋即圯咸嘆為孝〉
〈感同縣節婦馬汝聽妻尤氏王彬妻王氏曹丕治妻楊氏石廷文妻孫氏朱士敏妻王氏柴德任妻〉
〈陳氏陳詰妻臧氏高立基妻梁氏劉名彦妻劉氏賈紹泰妻劉氏于成賓妻曹氏劉維和妻种氏于〉
〈思龍妻魏氏侯成功妻劉氏馬可大妻劉氏張天麟妻婁氏賈紹普妻馬氏石江生妻趙氏田生德〉
〈妻王氏邵思成妻馬氏李起元妻馬氏邸元相妻王氏王榮妻王氏張成富妻楊氏栗名心妻楊氏〉
〈均乾隆年閒 旌〉劉之蘭妻尤氏〈博野人夫亡斷指截髮堅志守節撫遺孤成名〉
〈同縣節婦徐曰彬妻顔氏李暉妻徐氏王乾行妻張氏程學雲妻董氏蔡文舉妻王氏王奕煥妻宋〉
〈氏劉諮妻楊氏李如梅妻胡氏顔士傚妻胡氏王廷宜妻張氏曹雲㑹妻閻氏王九齡妻蔡氏尹德〉
〈一妻韓氏羅祥發妻劉氏鄭中岳妻趙氏鄭廷照妻張氏楊文煥妻馬氏甄士選妻趙氏王濯妻李〉
〈氏徐京涵妻魏氏王居亳妻楊氏楊承貴妻戴氏周仁福妻彭氏楊承武妻安氏楊經妻胡氏呉成〉
〈美妻盧氏呉機妻顔氏胡鵬舉妻王氏韓䫑妻王氏魏橋妻李氏劉欽妻宋氏靳甡妻李氏時秉彝〉
〈妻趙氏王崢妻劉氏李鳴鑾妻陳氏劉玠妻李氏張禮妻王氏姚學關妻金氏李蕙妻胡氏石𤥨玉〉
〈妻祝氏韓榮昌妻顏氏王澤洽妻李氏韓墨元妻王氏徐增妻劉氏孟兆登妻魏氏宋世泰妻張氏〉
〈尹溯淳妻徐氏王爵一妻姚氏李鳴高妻陳氏楊福壽妻馮氏陳烒妻趙氏曹登兒妻盧氏均乾隆〉
〈年閒 旌〉李士林女正姐〈望都人遇惡少欲污之堅拒不從被殺同縣節婦徐熙然〉
〈妻史氏于㦃妻余氏周士達妻麻氏劉兆熊妻周氏李可昌妻樊氏楊燦妻焦氏耿採妻劉氏李柱〉
〈妻高氏陳嘉訓妻顔氏耿均妻馮氏朱熙績妻梁氏周廷龍妻郝氏趙濟妻尚氏朱允謙妻張氏王〉
〈勲臣妻劉氏楊繼時妻劉氏尚嬰妻劉氏烈婦桑李氏均乾隆年閒 旌〉劉氏女〈容城人字〉
〈李師舜未嫁師舜外出音信乆絶翁姑令氏父母别宇女聞之數日不食自縊同縣節婦顔大成妻〉
〈蕭氏牛斗光妻陳氏殷寶柱妻路氏高材妻張氏魏連成妻范氏孫錦妻趙氏郭實妻李氏鄭學妻〉
〈李氏孫法宗繼妻劉氏孫興宗妻劉氏胡煒妻周氏蕭炎妻李氏楊應龍妻楊氏王燉妻李氏張珍〉
〈妻胡氏鄭安妻張氏王以柱妻楊氏劉爾琯妻張氏何琚妻陳氏陰平妻楊氏石瑾妻郝氏均乾隆〉
〈年閒 旌〉焦蘭妻姚氏〈完縣人夫殁投繯自盡姑救止之撫遺成立守節終身同縣〉
〈節婦索雲章妻趙氏趙玉妻翟氏郝偀妻劉氏韓進禮妻徐氏李酉妻李氏楊天爵妻李氏石敬儒〉
〈妻馬氏薛士俊妻趙氏張斌妻李氏楊茂林妻李氏張有純妻張氏馬龍倉妻陳氏張仁魁妻趙氏〉
〈高崙妻李氏裘耀宗妻馬氏王名儒妻寗氏郭良䇿妻趙氏唐揖賢妻王氏李之美妻王氏李克亮〉
〈妻田氏均康熙年閒 旌〉呉濂妻劉氏〈蠡縣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寅妻劉氏齊淑〉
〈妻李氏傅企齡妻孫氏劉麟瑞妻張氏崔妙妻張氏崔福全妻張氏矯承祖妻呉氏趙興爵妻張氏〉
〈何子卓妻馬氏趙子芝妻張氏李璞妻王氏張忠全妻楚氏王琳妻張氏魏炎妻張氏楊明純妻趙〉
〈氏傅機妻余氏劉存儀妻康氏趙秉貴妻李氏李鳳聘妻高氏魏湘妻王氏崔正妻柏氏李建續〉
〈妻孫氏郭棻妻王氏鄭洪妻劉氏王三綱妻范氏魏延焯妻王氏烈婦楊彭氏烈女馬老姐均乾隆〉
〈年閒 旌〉常玿繼妻張氏〈雄縣人夫亡家貧無子力奉甘㫖以事孀姑撫子成立同〉
〈縣節婦韓昺妻倪氏郭來儀妻楊氏𡊮龯妻劉氏馬廷弼妻楊氏馬譚妻王氏蘇登第妻陳氏馬琳〉
〈妻于氏郭為驪妻劉氏趙璟妻袁氏孟自榮妻邢氏郭為均妻張氏董銓妻陳氏陳師平妻徐氏蕭〉
〈范妻金氏張士林妻薛氏孫李棠繼妻劉氏張自平妻李氏張達妻吕氏陳士玉妻趙氏李果妻姜〉
〈氏焦福亮妻王氏范振宗妻高氏張致棋妻徐氏宋興妻安氏韓職泰妻李氏張可大妻吳氏謝伯〉
〈鏞妻李氏何來鳳妻成氏高善道妻陳氏耿凌雲妻梁氏穆璟謙妻陶氏胡紹綺妻郭氏田灝妻張〉
〈氏張惠忠妻達氏李長安妻張氏張萬里妻朱氏常秉忠妻仇氏張師騫妻劉氏楊福才妻常氏薛〉
〈致旺妻張氏蕭廣王妻胡氏趙時敏妻郭氏郭師泰妻李氏崔瑞林妻石氏梁興妻張氏王璞妻汪〉
〈氏王㑹柴妻張氏王立妻沈氏郭相正妻趙氏劉加興妻李氏董加㑹妻韓氏賈文聯妻張氏鄭文〉
〈相妻李氏劉䦖妻趙氏蘇廷榮妻段氏劉文明妻文氏高萬傑妻楊氏馬伊妻錢氏張灼妻李氏侯〉
〈凝妻劉氏王爾禋妻張氏王爾棓妻彭氏王爾椬妻蕭氏侯毓泰妻王氏均乾隆年閒 旌〉錢
糧阿妻羅氏〈雄縣駐防馬甲滿洲人夫亡守節乾隆年閒 旌〉宋中美妻
王 氏〈祁州 人 夫 亡 無 子矢 志守 節 孝 事翁姑 撫嗣成立 同 州 節 婦 陳魁 萬妻 鄭 氏 李榮事 李氏〉
〈陳 詢妻 蔡氏 牛 德 正繼 妻耿氏 宋 來 遠妻 劉氏 李白 生繼 妻金 氏 吳 朝品 妻馬氏 杜 三 禮妻 趙氏 呉〉
〈巒 妻 王 氏 江 人 俊妻 吕 氏王 傑妻 宋 氏 馬佩瑄 妻田 氏 徐 希 聖 妻 張氏 姚 曰允 妻趙 氏 胡 維炳妻 李〉
〈氏 季之 枚 妻 靳氏 于 興 祖 妻焦 氏 趙 智 妻王 氏吳玉 秀妻 劉 氏 郝光 祖 妻 邵 氏陳 萬 言 妻 馮氏 吕光〉
〈前 妻 王 氏王 讚妻 劉 氏楊敬祖 妻 李 氏 陳洪儉妻王 氏 安 尚妻 楊氏 趙 國珽妻劉 氏 楊 存 禮妻宫氏〉
〈韓之 鴻妻寇 氏孫 允乆 妻秦氏 田 成 玉妻 劉氏張奇珍 妻常氏 趙才 妻王 氏張其 鑄 妻 魏氏 朱喜忠〉
〈妻 靳 氏 閻 文 瑞 妻孫 氏 許成 秀妻王 氏 張 展奇妻劉 氏 趙 肅 容 妻 霍氏 郝 復祖 妻張氏 王 一 山妻崔〉
〈氏 賈 金 聲妻 李 氏王 舉善妻 劉氏 崔 汝 嚴妻王 氏周 慎 妻 李氏 許 得山 妻張氏 刁銓 妻 劉 氏楊士 傑〉
〈妻 張 氏 馬 儀 鳳 妻 李 氏張文花 妻 冉 氏 均 乾 隆 年 閒 旌〉 侯 玉 山妻冀氏〈束鹿人遇〉
〈强 暴欲 汚 之 氏 罵不絶 被害同縣 烈 婦李老 誠 妻焦 氏姚 正 妻 張 氏葉璽 妻郭氏王 花 子妻田 氏 張〉
〈丫頭妻祁氏王㻮妻鄭氏梁時興妻王氏李白狼妻馮氏梁志漢妻王氏馬四妮妻李氏烈女曹維〉
〈城女節婦馮奇妻李氏趙潛妻賈氏賈鈺妻鄭氏謝宗顔妻雒氏馬廷英妻穆氏王燕妻郭氏靳虞〉
〈鳴妻李氏馬士林妻雒氏田育棟妻李氏苑先光妻王氏魏可仲妻楊氏穆釋妻郭氏張晟妻王氏〉
〈謝鶴鳴妻王氏張翰標妻高氏孟價斌妻趙氏張克仁妻劉氏魏名賢妻彭氏丁則哲妻紀氏張允〉
〈安妻張氏張士元妻郭氏高大璞妻張氏田生志妻王氏陶思明妻王氏李白相妻李氏呉涵邃妻〉
〈張氏段之鉞妻李氏魏承孔妻尹氏焦馥蘭妻郭氏趙潔妻馮氏周熾妻賈氏史鳳儀妻孟氏董偦〉
〈妻姚氏用傑妻李氏馬荆妻趙氏裴瑜妻姚氏高光英妻王氏李忻妻齊氏楊球妻郭氏馮錫統妻〉
〈周氏謝進朝妻張氏劉余妻柳氏任延慶妻王氏郭綏妻魏氏趙煥緒妻賈氏李濟世妻趙氏宿人〉
〈傑妻韓氏均乾隆年閒 旌〉邵柟妻王氏〈安州人柟蚤亡氏絶食自縊同縣烈婦邵〉
〈宏址妻劉氏節婦邵桂妻張氏劉邵英妻居氏顧天成妻魏氏顧肇妻王氏杜鍾妻韓氏杜璜妻彭〉
〈氏辛炯妻韓氏彭楷妻李氏張和修妻趙氏劉灼妻谷氏張秀芳妻王氏馬樹屏妻吕氏姬士奎妻〉
〈楊氏馬益泰妻周氏顧岱妻王氏張守業妻房氏章顔志妻胡氏梁英妻孫氏張文翰妻章氏陳〉
〈寅妻胡氏凌蘭徴妻江氏張槢妻韓氏貞女陳藩聘妻張氏均乾隆年閒 旌〉劉兆㬢妻
李氏〈高陽人兆㬢遊京師病殁氏扶櫬慟哭自縊以殉同縣節婦李培申妻齊氏柴九萬妻李〉
〈氏韓重美妻張氏李聰繼妻胡氏韓企顔妻石氏韓企孟妻梁氏韓成德妻張氏韓荀妻郭氏韓三〉
〈錫繼妻邊氏董敬述妻李氏李敬嘉妻朱氏劉煦妻石氏劉獻㨗妻韓氏李學曾妻徐氏孫思謙妻〉
〈王氏王國棟妻陳氏劉履恒妻韓氏均乾隆年閒 旌〉馬勉志妻田氏〈新安人夫〉
〈亡或勸之改適氏截髣自誓同縣節婦朱標妻張氏高鑑妻辛氏辛禹祚繼妻郭氏辛求可妻白氏〉
〈張可法妻朱氏張嘉楨妻馬氏梅周斌妻劉氏李士正妻張氏高廷俊妻艾氏田生芋妻張氏李炎〉
〈妻杜氏李均妻桑氏劉璧妻王氏謝起用妻王氏杜瑾妻邸氏李基妻管氏杜璠妻李氏車得貴妻〉
〈盧氏高秉錫妻趙氏高析妻張氏管握瓚妻楊氏王苞妻羅氏仇旭之妻馬氏杜愿妻張氏辛無偽〉
〈妻朱氏田五福妻劉氏杜人傑妻楊氏田君寵妻化氏辛行可妻曹氏辛枝昌妻朱氏劉之璉妻王〉
〈氏劉正妻單氏楊毓蛟妻孫氏王炘妻羅氏田紹曹妻朱氏杜鍾妻韓氏彭楷妻辛氏杜璜妻彭氏〉
〈辛世炯妻韓氏均乾隆年閒 旌〉扎勒杭阿妻白佳氏〈保定駐防披甲滿洲〉
〈人夫亡守節又節婦花山妻田佳氏拉即阿妻祖佳氏貴林妻孫隹氏烏勒興額妻吳佳氏又𫎇古〉
〈領催他親太妻高隹氏披甲福僧額妻孫氏喀爾莽阿妻袁隹氏費雅漢妻杜佳氏安順妻尼格爾〉
〈氏吉勒章阿妻趙佳氏均嘉慶年閒 旌〉朱廷鈞妻林氏〈清苑人夫亡守節同縣節〉
〈婦裴鵬翼妻王氏史為藩妻賈氏王立祥妻羅氏陸當可妻沈氏李光祚妻劉氏劉敬事妻馬氏陳〉
〈殿颺妻婁氏王元祚妻羅氏王維坤妻陳氏馮士吉妻孔氏張宗禹妻王氏何士鈞繼妻陳氏錢兆〉
〈妻沈氏俞成燦妻張氏金雲襄妻屠氏金配貞妻桑氏陳兆鎰妻蔡氏烈婦尚趙氏烈女王全姐曹〉
〈宜兒均嘉慶年閒 旌〉劉秉仁妻張氏〈滿城人遇暴不從羞忿自縊同縣節婦邊〉
〈兆瑞妻王氏于有利妻王氏均嘉慶年閒 旌〉謝占熊妻魏氏〈安肅人夫亡守節同〉
〈縣節婦師繡川妻馬氏張祥文妻子氏商幣徴妻韓氏趙廷蓮妻朱氏平定妻馬氏均嘉慶年聞〉
〈旌〉張國柱妻王氏〈定興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徐懋德妻崔氏任奉先妻張氏烈〉
〈婦高姜氏烈女王文姐均嘉慶年閒 旌〉孫廷玉聘妻劉氏〈新城人字廷玉未嫁〉
〈夫殁女聞痛悼割肱自誓服闋後投繯死同縣節婦田六兒妻石氏周順之妻李氏盧藩妻潘氏均〉
〈嘉慶年閒 旌〉賈吳氏〈唐縣人守正捐軀同縣節婦柴正妻田氏張清亮妻張氏均嘉慶年〉
〈閒旌〉 王 文炳妻蕭氏〈博野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紹左妻王氏顔化光妻何氏〉
〈馬志士妻齊氏胡紹妻張氏彭其愷妻張氏陳文彩妻徐氏馬熾昌妻冉氏呉温妻郄氏王體仁妻〉
〈張氏劉憲宗妻于氏盧玉成妻馬氏顔伯温妻辛氏孟兆珍妻彭氏張棟妻郭氏宋節妻孟氏烈婦〉
〈王李氏烈女王譚姐均嘉慶年閒 旌〉麻澐妻王氏〈望都人夫亡守節事姑盡禮撫〉
〈子成立同縣節婦黄甲妻杜氏孫之碩妻閻氏問李氏媳湯氏何宏林妻石氏馬良兆妻張氏馬錦〉
〈妻劉氏邵董氏媳竇氏馬 氏烈婦劉士杰妻鄭氏趙廷順妻張氏烈女李三 姐均嘉慶年閒 旌〉
徐型妻周氏〈完縣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婦曹任氏裘模妻劉氏王選妻段氏梁作楷妻〉
〈康氏均嘉慶年閒 旌〉孫茂四妻齊氏〈蠡縣人守正捐軀同縣節婦張廷傑妻李〉
〈氏張梅妻王氏李現元妻張氏李鳳成妻張氏宋得惠妻石氏孔尚德妻張氏齊同達妻解氏呉星〉
〈奎妻趙氏宋可模妻張氏鄧文妻趙氏孔尚禮妻鄧氏展福善妻陳氏王百禮妻谷氏王百川妻曹〉
〈氏王繼孟妻張氏崔定妻馬氏費希聖妻劉氏費辛清妻吳氏陳清梁妻翟氏賈立秋妻王氏均〉
〈嘉慶年閒 旌〉魏梁氏〈雄縣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劉鈞妻蕭氏節婦馬效常妻王氏張鐸〉
〈妻王氏烈女耿加㑹女均嘉慶年閒 旌〉保成妻拜玉特氏〈雄縣駐防馬甲滿洲〉
〈人夫亡守節又伊勒德木布妻李氏烏林德妻徐氏福祿妻張氏又蒙古馬甲阿木查妻呉氏均嘉〉
〈慶年閒 旌〉 呉 張氏〈祁州人 守正 捐軀同州烈婦李楊氏烈女 李均 姐節婦劉光宗妻李〉
〈氏張子壯妻 章氏郭惺妻鄭 氏于學經妻劉氏于學禮妻沈氏 王新德妻趙氏 馬述聖妻劉氏均嘉〉
〈慶年閒 旌〉 劉 氏女〈束鹿人劉 儒秀女守正捐軀同縣烈女張氏 女李氏女李大姐節婦〉
〈李家鈐妻馮氏趙瑞照妻劉氏王謝氏李文蔚妻李氏均嘉慶年閒 旌〉王學曾妻宋
氏〈安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烈女馬氏女秀姐王四姐節婦張自珍妻李氏趙炘妻牛氏均嘉慶年〉
〈閒旌〉 韓 德峙妻郭氏〈高陽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劉耀麟妻孫氏劉廷璐妻許〉
〈氏張㦛妻賀氏趙學妻李氏唐來柱妻魏氏李三錫妻孫氏烈女張受仁女均嘉慶年閒 旌〉馬
氏女〈新安人馬天保女 守正捐軀嘉慶年閒 旌〉
︹仙釋︺︹元︺通辨〈雄縣人七 嵗慕浮屠法禮古佛為師皇慶初萬山 和尚奉㫖大作齋㑹請師演〉
〈法忽從法座放大光明良久方滅及示寂白光四達得舍利無數〉苑至果〈號悟真子滿城〉
〈人元丙申𡻕修煉洪山漆峪中採薇而食年九十一日沐浴更衣謂衆曰今日酉初刻吾必去矣〉
〈至期端坐而卒〉劉道秀〈安肅人少往盤谿山禮和光道士為師後省家見莊客暴死與之符〉
〈立活又劉氏妻暴死治之立愈嘗有羣盗夜劫道秀遽呼大風歘起皆潰去〉保定老姑
〈居葛洪山之西南隅嘗謂人曰吾在世二百年矣遂投崖下不墮飛昇而去後人名其崖曰捨身崖〉
〈又曰老姑峪〉
︹土產︺氊羢〈府志束鹿之氊羢最為純細〉蓯蓉〈明統志唐縣出〉菘〈安肅縣出俗謂之黄〉
〈芽菜甲於諸蔬〉西瓜〈唐縣出見府志〉魚〈府志保定出黃姑魚而塘河之鯉昔美而今無新城〉
〈之石連魚香味絶佳然不可多得〉蟹〈府志雄縣出蟹最多按漢書地理志北平縣有鐵官寰宇〉
〈記保州貢絹宋史地理志雄州貢綢祁州貢花絁安肅軍貢素絁元志祁州宋村有蟾池出蟾酥以〉
〈上皆舊志所載今不概見附記於此〉
前提調官〈臣〉沈兆澐恭纂輯
提調官〈臣〉王廣蔭恭覆 輯
校對官〈臣〉李孚忠恭 校
校對官〈臣〉沈維鈺恭覆校
永平府表
��������������������
��������������������
��������������������
��������������������
��������������������
��������������������
��������������������
��������������������
��������������������
��������������������
大清一統志
永平府〈在直隸省治東八百三十里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 盛京錦州〉
〈府寕遠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遵化州界一百六十里南至海一百六十里北至承德府平泉州界〉
〈六十里東南至海一百四十里西南至遵化州豐潤縣界一百三十五里東北至承德府建昌縣界〉
〈一百九十里西北至遵化州邊界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百五十里〉
︹分野︺天文尾箕分野析木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有虞分為營州地商為孤
竹國周為幽州地春秋為山戎肥子二國地戰國
屬燕秦為遼西右北平二郡地兩漢至晉因之後
魏太武移置平州及遼西郡〈州郡皆治肥如 按漢末公孫度自稱平〉
〈州牧取襄平縣為名在今奉天府遼陽州界魏晉置平州治昌黎即和龍在今口外舊大寕衞界崔〉
〈鴻十六國春秋晉義熙三年後燕慕容懿以令支降魏魏以為平州牧自是始移平州於今府界魏〉
〈書延和元年馮文通子崇以遼西内屬時崇鎮肥如世祖遣李繼拜崇為幽平二州牧封遼西王葢〉
〈自是肥如始有平州之名〉又分置北平郡〈治新昌縣〉後齊省遼西郡
入北平郡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曰北平郡唐
武德二年復曰平州天寶初仍曰北平郡乾元初
復曰平州屬河北道後唐同光初入於遼〈時為遼天贊二〉
〈年〉置遼興軍節度〈本紀作盧龍軍通考作遼興府〉屬南京道金天
輔七年建為南京〈是年張𮗜以州降宋尋復入金宋志平州宣和四年賜名漁陽〉
〈郡升撫寕軍節度屬燕山府路在前一年張𮗜傳又作泰寕軍〉天㑹四年復曰平
州置興平軍節度屬中都路〈貞祐三年嘗僑置臨潢府尋入𫎇古〉元
府大德四年改曰永平路屬中書省明洪武初曰
平灤府屬山東行省二年改屬北平行省四年改
曰永平府永樂十八年直隸京師
本朝初因之領州一縣七〈乾隆二年增置臨榆縣八年以玉田豐潤二縣改隸〉
〈遵化直隸州〉今領州一縣六
盧龍縣〈附郭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撫寕縣界三十五里西至遷安縣界三〉
〈十里南至昌黎縣界三十里北至遷安縣界五十里東南至昌黎縣界二十里西南至灤州界二十〉
〈五里東北至撫寕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遷安縣界二十里本商竹國春秋為肥子國漢置肥如縣〉
〈屬遼西郡後漢至晉因之後魏延和初爲遼西郡及平州治又僑置新昌縣爲北平郡治北齊廢遼〉
〈西郡入北平隋開皇六年省肥如縣入新昌十八年改新昌曰盧龍大業初復爲北平郡治隋末移〉
〈郡治臨渝復改盧龍曰肥如唐武德二年仍改曰盧龍移平州來冶遼因之宋宣和四年改曰盧城〉
〈金復 故元爲永平路治明爲永 平府治 本朝因之〉遷 安縣〈在府西北四十里東西距一百〉
〈七十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盧龍縣界二十里西至遵化州界一百五十里南至灤州界三十五〉
〈里北至 承德府建昌縣界四十里東南至盧龍縣界二十 里西南至灤州界七十里東北至盧龍縣〉
〈界五十里西北至遵化州邊界一百八十里春秋山戎令支國漢置令支縣屬遼西郡後漢因之晉〉
〈初沒於鮮卑爲遼西郡治後魏太平真君七年省入陽樂後爲肥如縣地五代時入遼改置安喜縣〉
〈屬平州金大定七年改曰遷安元至元二年省入盧龍後復置屬永平路明屬永平府 本朝因之〉
撫寕縣〈在府東七十五里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臨榆縣界四十里西至〉
〈盧龍縣界三十五里南至昌黎縣界二十五里北至邊界七十里東南至海四十里西南至昌黎縣〉
〈界五十里東北至臨榆縣界四十五里西北至盧龍縣界五十里漢置陽樂縣屬遼西郡後漢爲郡〉
〈治晉因之後魏仍屬遼西郡北齊省隋爲盧龍縣地唐武德二年分置撫寕縣七年仍省入盧龍金〉
〈大定二十九年復置撫寕縣屬平州元至元二年省入昌黎縣三年復置四年又省七年復置屬永〉
〈平路明屬永平府 本朝因之〉昌黎縣〈在府東南七十里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九十里〉
〈東至撫寕縣界二十五里西至灤州界七十里南至海七十里北至撫寕縣界二十里東南至海七〉
〈十里西南至樂亭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撫寕縣界四十里西北至盧龍縣界五十里漢置絫縣屬遼〉
〈西郡後漢省入臨渝晉以後爲海陽縣地隋唐爲盧龍縣地後僑置營州柳城縣五代時入遼曰營〉
〈州鄰海軍改縣曰廣寕金皇統二年廢營州以縣屬平州大定二十九年又改曰昌黎元至元七年〉
〈省入撫寕十二年復置屬灤州尋屬永平路明屬永平府 本朝因之〉灤州〈在府西南四十〉
〈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二里東至昌黎縣界十里西至遵化州豐潤縣界一百十〉
〈里南至海一百三十里北至盧龍縣界十二里東南至樂亭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海一百五十里東〉
〈北至盧龍縣界十里西北至豐潤縣界一百四十里漢置海陽縣屬遼西郡後漢晉魏皆因之北齊〉
〈省入肥如隋唐為盧龍縣地五代時遼始析置灤州永安軍屬平州世宗又置義豐縣為州治金仍〉
〈曰灤州屬中都路元屬永平路明初以州治義豐縣省入屬永平府 本朝因之〉樂亭縣
〈在府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昌黎縣界三十里西至灤州界二十〉
〈五里南至海四十五里北至昌黎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海接昌黎縣界四十五里西南至海接灤州〉
〈界五十五里東北至昌黎縣界十五里西北至灤州界二十二里漢置驪成縣屬右北平郡後漢省〉
〈唐為石城縣地金大定末置樂亭縣屬灤州元初嘗於縣置州尋廢仍屬灤州明因之 本朝屬〉
〈永平府〉臨榆縣〈在府東一百七十里東西距一百一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 盛京錦〉
〈州府寕遠州界十里西至撫寕縣界一百里南至海十里北至義院口關七十里東南至海十里西〉
〈南至撫寕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柳條邊𫎇古界七十里西北至撫寕縣界七十里本漢陽樂海陽二〉
〈縣地隋爲盧龍縣地開皇三年城渝關遼聖宗平大延琳置遷民縣爲遷州治金州縣俱廢爲遷民〉
〈鎮明洪武十四年置山海衞 本朝乾隆二年析撫寕縣灤州地改衞爲縣屬永平府〉
︹形勢︺山帶河爲形勝之地〈遼史地理志〉肥水之西洞山
之北赤山之東方山之南四塞險固實東北之雄
〈地志集畧〉碣石之依長城之枕䕶燕薊爲京師屏翰
擁雄關爲遼左咽喉〈畿輔志〉後背羣山前阻大海可
謂冀北之神皋燕東之天府〈府志〉
︹風俗︺人尚義勇節儉務農〈元志〉士重名節惡浮華農務
本力作不爲姦偽然不習水利旱潦悉聽之天〈舊志〉
地鮮物產工藝甚寡〈府志〉
︹城池︺永平府城〈周九里有奇門四小水門一濠廣五丈明洪武四年因舊土城甃甎 本〉
〈朝康熙年閒修雍正五年乾隆十九年重修 盧龍縣附郭〉遷安縣城〈周五里門三濠〉
〈廣三丈明景泰二年因舊上城甃甎成化四年拓建 本朝順治康熙年閒屢修〉撫寕縣
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濠廣五丈明成化三年建萬厯十四年於城外周築攔馬牆 本朝乾隆十〉
〈九年修〉昌黎縣城〈周四里門四濠廣四丈明隆慶元年因舊址建築 本朝順治康熙〉
〈年閒屢修〉灤州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濠廣三丈遼時遺址明景泰閒重建 本朝乾隆二十〉
〈一年修〉樂亭縣城〈周三里門四濠廣三丈五尺外有隄明成化閒修 本朝康熙二十〉
〈四年修〉臨榆縣城〈周八里有奇門四水門三濠廣二丈舊爲山海關城明洪武中建〉
〈本朝乾隆三年修十八年重修西門上有高宗純皇帝御書榜額曰祥靄榑桑又有東羅城〉
〈西羅城南新城北新城連環五座亦名五花城〉
︹學校︺永平府學〈在府治西北元至正中因舊址修建 本朝屢修入學額數二十三名〉
盧龍縣學〈在縣治南明洪武二年建入學額十八名〉遷安縣學〈在縣治東〉
〈明洪武二年建入學額數十八名〉撫寕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十一年建入學額〉
〈十八名〉昌黎縣學〈在縣治西南元大德中建明永樂間修入學額十八名〉灤州
學〈在州治西遼清寕五年建明洪武間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樂亭縣學〈在縣治西北金〉
〈天㑹中建入學額數十八名〉臨榆縣學〈在縣治西舊為山海衞學明正統元年建 本〉
〈朝乾隆二年改為縣學十五年修入學額數十八名〉敬勝書院〈在盧龍縣本朝乾隆十〉
〈一年建三十一年修〉嚮往書院〈在昌黎縣〉敬義書院〈在灤州〉集英書
院〈在樂亭縣 按舊志載北平書院在府學南横渠書院在灤州育賢書院在灤州榛子鎮今俱〉
〈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十二萬三千八百七十今滋生男婦大小共六十七萬八百四十九名口計一十一〉
〈萬一千五百四户〉
︹田賦︺〈田地二萬四千一百七十三頃五十畝四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六萬九千一百七十六兩〉
〈三錢九分五釐粟米一萬三千一百六十一石一斗五升四合一勺豆三千二百一十六石九斗七〉
〈升八合五勺草九萬一千一百九十八束〉
︹山川︺銅鼓山〈在盧龍縣東二里〉陽山〈在盧龍縣東南二十五里説文首陽山在遼西〉
〈即此中多谿谷相傳古陽樂縣在焉有獅子嶺迤東為黑石坻茄子山與昌黎接界 按古之言首〉
〈陽者一在渭源一在蒲坂一在洛陽今在偃師各詳見本縣〉南臺山〈在盧龍縣南三里左〉
〈為陽山右為孤竹山南臺中峙形如印亦名印山有井下通灤河右為龍王坡以祠名山腰有白石〉
〈相傳李廣射虎處其下灤漆交焉〉窟窿山〈在盧龍縣南三十里一名佛洞山為昌黎灤州〉
〈分界處〉筆架山〈在盧龍縣西南十里其西為常福山又西為澗子山淘金河經三山之陰〉
〈入灤水〉周王山〈在盧龍縣西南二十里灤水繞之又五里為灰山下有龍潭〉清涼
山〈在盧龍縣西南九十五里〉孤竹山〈在盧龍縣西水經注孤竹祠在山上城在山側肥如〉
〈縣南十二里水之㑹也舊志洞山古孤竹山也距城西十五里山椒產金沙半產銀鑛底產鐵冶其〉
〈㟽有洞孤竹國城在其陰〉裂坡山〈在盧龍縣西二十五里下有龍潭歲旱於此禱雨〉泥
溝山〈在盧龍縣西二十五里又西曰赤烽山西南為狼窩聖水源出焉又有烽火山一名西安〉
〈山安河源出焉連峯數十里〉瓦礲山〈在盧龍縣西北二十五里相近有獨子山其水㑹聖〉
〈安之流及清涼山泉為横河入灤州界〉鹿尾山〈在盧龍縣西北五十五里峯高四圍懸絶〉
北安山〈在盧龍縣北三十里下臨河常起白雲日出方散有白雲寺松崖堡〉三角山
〈在盧龍縣北五十里迤西為夢山下為井里凹後為黑崖子有河西流入漆水其南十里曰人首山〉
〈奇石萬片厯落縱横如人累而成民多取以供用其北為龍王巖正北為亭子嶺狼望山〉桃林
山〈在盧龍縣東北五十里自三角迤東至此羣山參差盤折險峻有桃林口關關西口外為瞭望〉
〈山又西里許有甑山皆高峻〉牛山〈在遷安縣東二十里有石狀如牛南為野狐峪有水東入〉
〈於漆〉團子山〈在遷安縣東南十八里一峯獨秀望如覆鐘舊名覆釡山隋書地理志盧龍縣〉
〈有覆舟山疑即此舊志一名次君山有孤竹次君墓〉龍泉山〈在遷安縣南十五里山腰有泉〉
〈甚清冽鄉人每於此禱雨號曰聖泉相近有瓜村山產白土〉黃臺山〈在遷安縣西南三里〉
〈山色黃狀如臺下臨灤水〉藍山〈在遷安縣西南水經注素河出令支縣之藍山寰宇記盧龍縣〉
〈西四十九里有藍山其色藍翠重疊故名舊志今有嵐山在今縣南少西三十里蓋嵐藍聲近而訛〉
〈也 南 為 羊角雙 山沙 河 經 流其下〉松 汀山 〈在遷 安 縣 西南 三 十里壁立 沙 河 中山 半 有三〉
〈洞 梯 而 上每 洞可 容 二 百人〉 岳 野山〈在 遷安 縣西 南 四 十 五里前 有龍 虎二 峯 後 有 蠱蛇〉
〈諸 峪 西 過七 家 嶺連 峯二十 里 為 福山 接 灤州 界〉城 山 〈在 遷安 縣 西少 南五 十里 接 灤州 界〉
〈介 羣山 中層巒 聳 翠中 多 花 果 山西為羅家 嶺大 嶺一名 館 山其 泉 為 龎 牛河源〉黃 山 〈在遷〉
〈安 縣 西 魏 書文 成 帝紀太 安 三 年將 東 巡詔 定 行宫 於 遼 西 黃山 地 形志肥 如 有 黄山 舊 志山 在 縣〉
〈西 五 十 里橫亙 十 餘里 有 灰 窑峪 舊 關 塞 遺 址也左 為 長 峯蓮池 山 又西 經 崖 兒口 為 還 鄉 河 源右〉
〈為 三 茅 山迤 西 為雙 頂 山下為 鳴盆 澗 隔 馬 蹄 諸峪 迤 西 為雞 冠 巖龍 堂 鷹嘴諸 峪及 大 小 嶺 還 鄉〉
〈河經其北焉〉貫頭山 〈在 遷 安縣 西三 十 里 三 峯連屬 如珠 巉 巖蒼 翠山 半 多 竇 黑鷹巢 之〉
〈又 西 為 平 頂 山上 有地 頃 餘 可 容 萬人〉藏 龍山〈在 遷安 縣 西北 四 十里 其北 為 龜口 山 兩〉
〈山 夾 峙 灤水 經其 間水中有 龜 龍 影亦 謂之 龜龍津〉尖 山 〈在 遷 安 縣 西北 五十 里 羣 峯 攢立 頂〉
〈有 石 寨 環 以 二 泉 相 近 有 横 山 其 下寺 曰 赤 崖有泉 南 流 為 沙 河 前 為 血 石 嶺 有 泉 為石 河 之 源〉
太 平山 〈在 遷安 縣 西 北 六 十 里 下 有太 平 營 南北兩 山去 營 二 里 許 河 流 囘 繞憑 高 可 眺又〉
〈西 北 十 里 有 銀 鑛山 其 相 接 者曰 鷂 鷹 崖 峯 巒 高峻 谷 口 僅 容 兩 馬又 西 北 十 餘里 有 小 黑 大 黒 諸〉
〈山 參 差林 立〉 九 山 〈在 遷 安 縣西 北 七 十 里 下 有 九 泉 㑹流 入 灤 水旁 有 洞 如 團 葢 可 容 數 百〉
〈人〉 障 樓山 〈在 遷安 縣 西 北 八十 里層 聳如 樓環 時如 障因 名 又 三 角山 在縣 西北 九十 里〉
〈山 有 三 角 屹 臨 邊 界相 近 又 有 老 君 禪 山〉五 峯山 〈在 遷 安 縣 西 北九 十里 山 有 五 峯 羣山 環〉
〈接 左 右 為龍 虎 二 峯下 有 唐 寺前 有 天 橋〉 白 龍山 〈在 遷安 縣 西 北九十 里灤 河 之 濱〉中
峯山 〈在 遷安 縣西 北 一 百 里 相 近 有 十 八盤山 山谷 崎嶇 囘 環 旋 轉 皆 隘 口 所 憑也〉景 忠
山〈在 遷安 縣 西 北 一 百二 十 里 接 遵化 州 界 高八里 矗立 雲 表 舊 有 二名 南 曰 明 北曰 陰 明 正德〉
〈中 總 兵 馬 永 建 三 忠 祠 於 上祀 蜀 諸 亮 宋 岳飛文 天 祥 因 名 景 忠 後 復 建 泰山 行 宫商 民 祈 禱踵〉
〈至 本朝康熙十六年 聖祖仁皇帝御題靈山秀色四字〉六寶山〈在遷安縣西北〉
〈一百三十里舊有銀礦後塞〉遊鄉山〈在遷安縣西北董家口北兩山夾溪如錦步障〉勒
馬山〈在遷安縣西北一百七十里潵河之陰明萬厯中總兵戚繼光改名夀星山東有五老臺〉
〈蓮花峯西有平臺〉要孤山〈在遷安縣東北三里四無聯屬屹然獨峙一名耀孤山下為三〉
〈里河〉蟒山〈在遷安縣東北十五里山形蜿蜒舊產鐵嘗冶鑄於此〉曬甲山〈在遷安縣〉
〈東北二十里相傳李廣嘗駐師於此〉都山〈在遷安縣東北一百五十里一名烏都山唐開元十〉
〈一年郭英傑與契丹戰於烏都山即此山高三十里周倍之傑出塞外為盧龍之鎮山雪集其巔經〉
〈夏不消其水中分東歸渝西入灤〉橫山〈在撫寕縣東八里山勢横亙如屏障然又縣東南八〉
〈里有黄家山產石可供民用〉臨渝山〈在撫寕縣東南三十里高千餘仞舊為關隘寰宇記〉
〈在盧龍縣東一百八十里舊志一名馬坡頭〉紫荆山〈在撫寕縣南二里下臨洋河麓有立〉
〈石狀如婦人舊志謂魏書地形志海陽有新婦山疑即此然海陽之地不在縣境内〉馮家山
〈在撫寕縣西南二十五里兩峯鵠峙迫近大海與昌黎縣接界相近有對嘴崖二崖相對山寨險峻〉
雙頂山〈在撫寕縣西南四十里其陰為松流河源相近有銀峒峪舊產銀礦〉耳山
〈在撫寕縣西七里雙峯尖聳狀如耳絶頂有潭雲氣常𫎇其上微徑屈曲盤折而登山上平廣容〉
〈數萬人宋宣和五年張覺據平州歸宋敗金將伸披於耳山明建文二年燕將谷祥敗遼東兵於〉
〈部落嶺遂克耳山寨即此 伸披舊作闍母今改正〉盧峯山〈在撫寕縣西十五里舊置〉
〈盧峯驛於此〉鏵山〈在撫寕縣西北十里松流河逆流繞其下〉雕崖山〈在撫寕縣西北〉
〈三十里怪石直立旁峯平漫其東北面卓立如削舊因險為寨周里許其南即臺頭營〉背陰
山〈在撫寕縣西北三十里與盧龍縣接界其北有熊山〉嚴家山〈在撫寕縣西北三十里熊〉
〈山北山下有水流入松流河〉半壁山〈在撫寕縣西北三十里東去滴水崖五里形如刀削〉
將臺山〈在撫寕縣西北七十里青山河西連界嶺關〉天馬山〈在撫寕縣北二十里〉
〈崇巖突兀如控馬首於雲霄三伏常有積雪亦名馬頭崖明萬厯中改今名〉八角山〈在撫〉
〈寕縣北二十里天馬山之東又名茶芽山頂有洞如盤泉不盈勺飲之不竭名曰聖水〉溥塘
山〈在撫寕縣北七十里有洞深十餘丈相近有房山亦高峻〉雲峯山〈在撫寕縣東北五里〉
〈數峯連亙如雲〉羊角山〈在撫寕縣東北三十里高峻有小城曰南砦又東北五里有塔子山〉
〈山西南五里為偏頂山高插雲霄偏頂之北為青陽山亦名青山下有澗水甚清漣又東為撾角山〉
〈其尖峯秀出者曰孤石峪有温泉能愈疾〉黃崖山〈在撫寕縣東北五十里府志凡邊内之山〉
〈盤礴於外者黃崖為大高可十里陡立崎嶇山半有捨身崖深三四十丈石徑僅可容足東有二石〉
〈穴水冬夏不涸名雙龍眼又東有三洞相去各里許高二尋廣仞餘其東有池不竭名卧龍灘〉碣
石山〈在昌黎縣西南書禹貢夾右碣石入于河孔安國傳碣石海畔山禹挾行此山之右而入〉
〈河山海經碣石之山繩水出焉戰國策蘇秦曰燕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史記秦始皇三十二年之碣〉
〈石刻碣石門漢書武帝紀元封元年東巡海上至碣石地理志驪成縣大碣石山在西南文頴曰在〉
〈遼西絫縣今罷屬臨渝此石著海旁魏書文成帝紀太安四年東巡平州登碣石山望滄海改碣石〉
〈山爲樂遊山地形志肥如縣有碣石水經注濡水東南至絫縣碣石山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數十里〉
〈當山頂有大石如柱形立於巨海之中世名天橋柱韋昭亦指此以爲碣石也括地志碣石山在盧〉
〈龍縣南二十三里唐書地理志石城縣有碣石山明統志碣石山在昌黎縣西南五十里離海三十〉
〈里府志即今昌黎縣北仙人臺也 按古言碣石者不一孔安國書傳但云海畔山不詳在何郡縣〉
〈漢志在驪成縣西南今驪成亦無的所其言在盧龍者後魏書隋志括地志通典通考諸說相承似〉
〈尚可據然盧龍南不濱海今縣志亦無此山其言在絫縣即今昌黎境者始自文頴郭璞注山海經〉
〈謂在臨渝南水中葢因絫縣已廢入臨渝亦即文穎之說也水經注宗文穎兼引漢志又採王横之〉
〈言以為淪於海中至濡水注則又曰枕海明統志則曰在昌黎西北五十里府志又以為即今縣北〉
〈十里之仙人臺諸説皆言在昌黎境而又不同如此至史記索隱别引太康地志云樂浪遂成縣有〉
〈碣石長城所起劉昭郡國志補註言常山九門縣有碣石山王應麟地理通䆁又云在遂城者為左〉
〈碣石在平州者為右碣石益遠而無懅矣今姑詳列之以備參考〉安山〈在昌黎縣西三十里〉
〈山有避兵堡飲馬河經其下東入海又西三十里有龍山〉駐蹕山〈在昌黎縣西七十里一名〉
〈五山絶頂四顧邊海在目有遺壘雄峙灤河渻或以為唐太宗征高麗時駐蹕處府志太宗駐蹕山〉
〈在遼東安市縣界其班師也飛騎入渝關未常遊幸海隅兹山或因元魏文成幸碣石而名之耳〉
石門山〈在昌黎縣西北五里兩山峙立如門〉駕鼇山〈在昌黎縣西北八里相近有黑〉
〈石山〉筆峯山〈在昌黎縣西北八里直插雲霄亦名尖山上有二洞下有玉硯池〉觀音
山〈在昌黎縣西北十五里其巖有礦洞〉鳳凰山〈在昌黎縣西北十八里形如鳳舒兩翼多〉
〈產花木有堡可避兵相近為虎皮山亦名虎牢關〉道者山〈在昌黎縣西北二十里下有雲〉
〈峯寺寺西即鳳凰山〉中峯山〈在昌黎縣西北二十餘里其頂有淨影池〉茶芽山〈在昌〉
〈黎縣西北五十里繞灣河源出此〉書院山〈在昌黎縣西少北四十里兩岡合抱相傳為夷〉
〈齊讀書處山半有洞後有石巖滴水名洗心泉有井名龍泉〉仙人臺山〈在昌黎縣北十〉
〈里絶壁萬仞上淩霄漢其臺崇廣臺後曰韓仙洞右為鋸齒山左為歡喜嶺直南而下為閻王鼻兩〉
〈山夾峙翳不見日前為黑鷹峪稍下為龍潭有洞在絶壁瀑布飛空而下西為浩然臺東為望海亭〉
〈稍下為龍潭寺又東即五峯也仙臺南麓為寶峯臺臺左為香山峯靈異不可勝紀府志以此為碣〉
〈石山〉五峯山〈在昌黎縣北十二里有東西二山西五峯如筆架秀麗㢠出雲表〉桃花
山〈在昌黎縣北少東五里其上有洞其下石壁有泉湧出亦名桃源〉嚴山〈在灤州南五里〉
〈狀如虎踞其東絶壁百仞有洞十八其三洞最大而深在絶壁閒攀援莫上下有石橋一郡水口也〉
〈西麓為蠶箔峪又西三里為缷甲峪送甲峪〉芹菜山〈在灤州西南十八里南二里有蓮池〉
〈十畝大泝河源出焉〉媳婦山〈在灤州西南二十五里魏書地形志海陽縣有新婦山疑即此〉
雙山〈在灤州西十里小泝水經其下入大泝水〉五子山〈在灤州西十二里上有五子洞〉
〈龍溪源出此〉洞山〈在灤州西三十五里有洞深黝大雨迅驟能容數里湍亦名吞流山〉白
雲山〈在灤州西七十里一名自來峯其嶺有大湫曰湫嶺其南為水峪王子峪北為秣軸峪〉
圍山〈在灤州西八十里上有飛泉四五㑹流下入泉河〉廟兒山〈在灤州西北十五里〉
〈又西北十里為烽火山〉偏山〈在灤州西北九十里澗峪逶迤草木叢茂土厚居繁多榛栗𬃷〉
〈梨之利〉紫金山〈在灤州北三里舊產赤石脂因名〉橫山〈在灤州北魏晝地形志海〉
〈陽縣有横山舊志在州北四里聳列如屏州人鑿其崖以達郡為往來捷徑山之北有榆山宛如重〉
〈屏東麓臨灤河〉孤山〈在臨榆縣南六里去海四里屹然如砥柱石河經其東入海〉連峯
山〈在臨榆縣西南七十里一名蓮蓬山渝水經其西入海〉尖山〈在臨榆縣西北八里下有〉
〈龍潭甚深其北五里為五泉山有泉五道北入石河〉雲𫎇山〈在臨榆縣西北二十五里一峯〉
〈高出四時雲氣變幻無常亦名團雲山山之南為黑山產煤又西南即平山也〉平山〈在臨榆縣〉
〈西北四十五里其南十里為平山營〉椒果山〈在臨榆縣西北五十里其東為六羅山上莊坨〉
〈其西為石嶺皆產煤〉箭笴山〈在臨榆縣西北七十里遼史地理志遷州有箭笴山府志今名〉
〈茶盆山凡邊外之山盤礴内向者茶盆為大其峯萬仞林壑幽靚自昔為勝遊今在葦子峪外半舍〉
〈東北為勝水巖迤西其嶺尤狹置木梯以行俗呼為背牛頂以山後有石如牛故名〉石門山
〈在臨榆縣西北自鴨子河西至水峪東連崖對峙處湯石二河上游亦名石門峽〉芙蓉山
〈在臨榆縣西北舊名裂頭山有二自撾角山東高廣倍出羣山而尖頂分三四者為前裂頭山中有〉
〈水峪其迤東十餘里有七峯相連極東而尖者為後裂頭山居邊外〉角山〈在臨榆縣北六里有〉
〈前後二山相去二十里其山由居庸古北喜峯諸山而東延亙千餘里至此聳峙如角長城枕其上〉
〈為直隸盛京邊界〉洞山〈在臨榆縣北十里孤峯峭拔樵徑縈紆〉圍春山〈在臨榆縣〉
〈東北十五里角山東五里屹若環堵其西為闌馬山壁立萬仞〉部落嶺〈在盧龍縣東十八里〉
〈相傳唐時居黑水部於此〉孤孤嶺〈在盧龍縣東南六里嶺北有孤峯嶺南為范家峪大小嶺〉
〈接昌黎界〉分水嶺〈在盧龍縣西北二十里與遷安縣灤州接界水之從西北來者其左由撾〉
〈角山盤頭山入於漆右由塔盤山馬鞭山入於灤層巒曡嶂多奇勝其東十二里為宜安峪西北十〉
〈里為城子山又西一里為龍盤山〉千松嶺〈在盧龍縣東北里許其相近有馬蘭坡桃花峪〉
〈又東為雙望堡去孤峯一舍迤北十餘里為紅山即撫寕縣界〉鹿兒嶺〈在遷安縣西一百二〉
〈十里景忠山之陰接遵化州界亦名盧兒嶺北有層翠峯塔兒山月城山接遵化洪山口界其外為〉
〈長城嶺諸山〉羅家嶺〈在灤州西北九十里〉歡嘉嶺〈在臨榆縣東二里許山海關志〉
〈言遠戍者去而悲還而喜也〉長嶺峯〈在遷安縣西北五十里二峯南北夾峙通道所經〉
滴水崖〈在撫寕縣西北二十五里天馬山西五里高千丈〉刀崖〈在撫寕縣北臺頭營〉
〈南頂平可容千餘人惟北面有微徑可陟號為絶險〉臨河崖〈在昌黎縣西八十里一名闍黎〉
〈洞壁立千仞山腰有洞可容二百人又南為磨山其石堅緻可供器用下臨渝河〉牛頭崖
〈在臨榆縣西以形似名其東有望海岡西南有連峯山西北有滿井大旱不涸明時置牛頭營於此〉
傍水崖〈在臨榆縣西北五十五里層巒屏立石河帶繞前案峭壁數仞内平外險〉祥雲
島〈在樂亭縣西南四十里迫近海濱方輿路程考島中時有祥雲湧出因名〉李家島〈在樂〉
〈亭縣西南海濱相近有桑坨島〉秦皇島〈在臨榆縣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傳〉
〈秦始皇嘗駐蹕於此〉大崇峪〈在撫寕縣西亦名大蟲峪其石皆横生可為碾磨〉安樂
峪〈在昌黎縣西五十里其山東西横峙北接盧龍西近灤州界〉玉旺峪〈在臨榆縣北二〉
〈十里 五泉山 東北 明嘉靖 中嘗 產 銀礦 命官採取 尋罷亦 名玉 王山下 有突 泉 為沙 河源〉 元 陽
洞〈在臨 榆縣北盤桃 峪孤峯峭拔 懸崖空洞倒 蘸深潭〉牡 丹坡〈在撫寕縣 東北六十里 多〉
〈產 牡丹〉 十 九坨〈在 樂亭 縣西 南四 十 里 海 中 大 數十頃 饒給 與月 坨相 似 一 名 石 臼 坨相〉
〈傳 漕 運 時店市 民 居 也〉 月 坨〈在 樂亭縣西 南 五 十 里 海 中 形如 半月廣數 十 頃 其 閒 草 木 繁〉
〈植 雉 充 斥冰 合時 居民常 射 獵 於 此 泮則棹 艇 樵 採 舊志 灤人 謂平坡 而 出 水 者 曰坨〉金 山
嘴〈在臨 榆 縣 西 南六 十里山如 鳥 嘴 半 入於 海〉渤 海〈在 府 南 一百六 十里 東 連 遼海西 抵〉
〈天 津南 通 山 東 登 萊浩 瀚千 有 餘里 自 直 沽之北折 而東 去 豐 潤 灤 州之 南各 一 百二 十 里 樂亭縣〉
〈南四 十 五 里又 迤 邐 東北 繞 昌 黎撫 寕二縣東南厯臨 榆 縣 接 盛 京 錦州 府 寕 遠州 界其在昌黎〉
〈縣南 者又 名 海去 縣三 十 餘 里又 北 去七 里而贏名 曰七 里 海亦名 七里 灘 延 袤三 十 餘里 有菱〉
〈芡魚 蟹 之 利又 撫 寕 縣 南有黑 洋 河亦曰 黒 洋 河海 口 即 明 時海運 道 也〉灤 河〈自 遵 化州 流 入〉
〈東南逕遷安縣西又東南逕盧龍縣西又南逕灤州東又南逕樂亭縣西又南入海即古濡水也漢〉
〈書地理志肥如縣濡水南入海陽水經濡水從塞外來東南過遼西令支縣北又東南過海陽縣西〉
〈南入於海注濡水自盧龍又東南逕令支縣故城東魏氏土地記曰肥如城西有濡水南流逕孤竹〉
〈城西右合元水又東南逕主鄉北瓠溝水注之又逕牧城南分為二北水枝出世謂之小濡水又東〉
〈南逕樂安亭南東與新河故瀆合又東南至絫縣碣石山南入海而不逕海陽西葢經誤耳元史河〉
〈渠志灤河源出金蓮川中由松亭北經遷安東平州西瀕灤州入海大德五年平灤路言灤河與淝〉
〈洳三河並溢衝圯城郭泰定二年永平路屯田總管言馬城東北五里許龍灣頭昔築隄以防灤水〉
〈西南連清水河至公安橋皆本屯地分去歳霖雨水溢衝盪屯田方今農𨻶宜豫修築從之舊志灤〉
〈河自開平界流七百里為九流河至喜峯口外有柳河寛河鐵門𨵿水俱流入之東南至潘家口入〉
〈團亭下與潵水合又至中峯山與恒河合又過唐山與長河合又南流逕遷安縣西三里轉而東至〉
〈分水 嶺入 盧龍 界 過府城西 合漆水又 南四 十五里入 灤州 界經 州 東三里又 南五十里 至岳 婆港〉
〈入 樂 亭 縣界自 此 分為二支 一曰 葫 蘆河在 縣東北 三 十 里流經 縣 東二十里 南流 入 海謂之 東灤〉
〈河 一曰定流 河 在 縣西北 三十 里流 逕縣西十里至 縣南四十 里 劉 家墩入 海明 景泰 中東灤淤而〉
〈定流 河遂獨承灤水入 海海水 青黒而 灤河水清碧入 海五十里不溷亦 曰綠洋 溝土人 又名强河〉
青龍河〈源出口外 自桃林口 流 入經遷安縣東 北界又南經 盧龍縣西 門 外為漆河南合 灤〉
〈河即古 盧水 也漢 書地理 志肥如 縣 有盧水 南入元水水 經注 盧水 出肥如 縣東北 沮 溪南流 謂之〉
〈大沮水又南 左合 陽樂水又西 南與 小沮水合 而為盧水又南 與温 水合又南入 元水 隋書地理 志〉
〈盧龍縣 有盧 水盧龍縣志漆水源從 境外十八盤北哈拉 烏蘇 百五十里阿拉克泉至 蔡家峪合流〉
〈而下 二百三十 里為三岔 口又 二十里 土人 呼為烏填 河入桃林 關鹿尾山 諸水 㑹之又 南流 至峯〉
〈山名 青龍河南 㑹小沮水 又南至孤竹 故城之陰中流 有石如砥 柱又南入 灤河 按此 水源出桃〉
〈林口北二百五十里𫎇古哈拉沁界山曰成格勒岱水曰顧沁即青龍上流也府境入灤之水惟此〉
〈頗大舊志以在遷安者為青龍河在盧龍者為漆河遂謂青龍河入漆河不知即一水也新通志又〉
〈辨此為元水非盧水漢志盧水入元似乎元大於盧當為元水然考水經注元水又在盧水之東上〉
〈云出元溪下即云逕肥如縣東則其源之不遠可知矣大小沮合為盧水而大沮較長與今青龍河〉
〈沙河水道皆合其為盧水無疑云入元者或據水之上下言之未必以此分大小也 哈拉烏蘇舊〉
〈作旱落兀素阿拉克泉舊作阿老各泉哈拉沁舊作喀喇沁成格勒岱舊作長吉爾岱今並改正〉
淘金河〈在盧龍縣西南源出筆架山東北諸山峪中西流入灤河〉黑崖子河〈在盧〉
〈龍縣北源出縣東北山谷中西流入青龍河舊志水經注陽樂水出東北陽樂縣西南入沮水謂之〉
〈陽口疑此即古陽樂水也〉温河〈在盧龍縣北水經注温水出肥如城北西流注於元水縣志温〉
〈泉在縣北十二里亦曰肥如水初由上水關入城中出下水關注漆後以數經水患塞上關隄水由〉
〈城外西行南流入漆〉白溝河〈在盧龍縣東 北源出陽山之 陰繞城東北西 流入青龍河 按〉
〈漢書地理志肥 如縣元水東入濡水水經注元水出肥如東北元 溪西南流逕其縣東東屈南轉西〉
〈𮞉逕肥如 縣故 城南俗又 謂肥 如水西南流右 㑹盧水又西 南逕 孤竹城北 西入 濡水地理志曰 元〉
〈水東入濡葢自東而 注也隋晝地理志盧龍縣有元水明統志有肥如 河在府城東二十里源出部〉
〈落嶺下流至城西 入漆河今皆無可 考惟白 溝河從縣北入灤舊志 詳考地理謂水經 注元水 逕肥〉
〈如城南此水雖經縣北 實在古肥如 之南知為元水無疑府志稱為大沮 水新志又以 為陽樂水皆〉
〈非也〉三里河〈在遷安 縣東三里 源出 縣北 小寨莊平原南流 逕耀孤山 麓又 西至 盧溝堡南〉
〈注灤河盛夏愈冷嚴冬不水〉沙河〈在𨗇安縣東三十五里 即古小沮水也水經注小沮 水發〉
〈冷溪世謂之 冷池又南得温 泉水 口水出東北温溪西南流入 於小沮水小沮 水又 南流與大沮水〉
〈合盧龍縣志沮水源出 境外都山 東南龍王廟豹崖之三岔又二十里合 寺兒崖之 温泉又十里入〉
〈冷口關冬暖夏涼謂之冷池又南㑹暖河及白洋河至峯山入青龍河其暖河自劉家關西流經徐〉
〈流營北又西南入沙河即水經注所謂温泉也方輿路程考沮水今曰沙河〉恒河〈在遷安縣〉
〈西北源出三屯城西北景山之陰合縣北獅子峪諸流至中峯西入灤可〉長河〈在遷安縣西北〉
〈九十里源出口外自董家口流入逕青山營東又南逕太平寨西二十里許至稔子口入灤河水經〉
〈注洛水出盧龍寨西南流注濡水即此〉鐵門關河〈在遷安縣西北一百六十里源出口〉
〈外自鐡門關入口西流出喜峯口關轉西至潘家口入灤河所為水遶三關者也〉潵河〈遼史〉
〈地理志澤州有潵河舊志在遷安縣西北一百六十里源出口外東流入龍井關亦名龍并關河至〉
〈縣西七十里漢兒莊南二里東注灤河〉寛河〈在遷安縣西北一百七十里一名豹河產金砂〉
〈源出口外西南流二百餘里入灤河〉白洋河〈在遷安縣北四十里自口外流入東南逕石門〉
〈白道至建昌營而涸雨溢時東通青龍河〉清河〈在遷安縣北七十里源出口外自大嶺寨流入〉
〈至太平寨前又有蛤螺河亦出口外自城子嶺流入至此合流又南入灤河 按水經注有潤水敖〉
〈水並自盧龍西注濡水隋志盧龍縣有潤水湟水疑即此〉渝河〈在撫寕縣東漢書地理志臨渝〉
〈縣渝 水首受白狼東入塞外又有侯水北入 渝又交黎 縣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於海水經注白 狼水〉
〈自黃龍城又東北出東流為二水右水疑即渝水也西南循山逕河連城又南流東屈與一水㑹世〉
〈名之曰㯼倫水疑即地理志所謂侯水也又東南逕女羅城東又南逕營邱城西又東南入海明統〉
〈志渝河在撫寕縣東二十里源出古陽州南流至蓮峯山入於海舊志源出口外逕縣東北平臺又〉
〈南逕桃兒峪又南合駙馬寨前水亦曰獅子河又曰蒲泥河出菱芡蒲魚為民利 按漢志水經注〉
〈渝水源出白狼白狼水即今口外之老哈河去府界尚遠亦不聞有分流明統志云源出瑞州在今〉
〈寕遠州界今彼地之 水惟大凌河似之然亦不近府境至舊志所稱獅 子河其流又甚微不足以當〉
〈古 水或疑即今之石河亦與漢志不合古今水道變 遷酈道元已不能明所當關疑今以渝關及臨〉
〈渝縣名皆由此姑存諸説以備考〉松流河〈在撫寕縣西南三十里源出雙頂山北流經滑〉
〈子山後入陽河〉陽河〈亦曰洋河在撫寕縣西一里許源出界嶺口外列坨山西南流入口東有〉
〈箭桿水自箭桿嶺口流入注之又西南至臺頭營南有黑嶺水自青山口流入注之又南至縣西南〉
〈轉東南流至紫荆山南入海〉潮河〈在昌黎縣東二十里源出仙臺頂後東南流合飲馬河入〉
〈海一名馬家河縣境羣川之水皆㑹於此 按漢書地理志絫縣有下官水南入海又有碣石水賓〉
〈水皆南入官舊志云官水疑即潮河碣石水即急流河賓水即飲馬河也〉飲馬河〈在昌黎縣〉
〈南五里源出盧龍縣界谿谷中東流逕縣西安山下又東與深江河合流為沙河下流合潮河入海〉
兩河〈在昌黎縣西南八里各川至此合而為二其相近者曰泉河在縣西二里又有土橋河在〉
〈縣西十里興寕屯源出青溝營其在南者曰繞灣河源出茶芽山流遶安山東麓亦曰安山河皆合〉
〈於深江河 按兩河與泉河土橋名不相涉舊志混而為一今依方輿路程考改正〉急流河
〈在昌黎縣西門外一名西沙河源出龍潭水下流至縣西南里許合飲馬河〉深江河〈在昌〉
〈黎縣西十八里源出淨影池長峪石窟諸川又梭頭河在縣西北三十里源出道者鳳凰諸山與深〉
〈江河合而為柳河合於兩河達虹橋入飲馬河〉套裏河〈在昌黎縣西六十里源出龍山流經〉
〈靜安堡入樂亭縣界〉清水河〈在灤州南水經注清水出海陽縣東南流逕海陽城又南合新〉
〈河又南流十許里入九過口注海明統志在樂亭縣西源出馬城北蔡家莊舊已湮塞洪武中濬故〉
〈道置閘瀦水以通海運州志青河在州東南二十里源出州西五子山東五里有大泉沸騰流逕州〉
〈南八里曰八里河又經料馬臺邱官營伏入地中俗名地橋又東南二里逕閻家莊復見為龍溪又〉
〈西南二里亂泉突起分二派一派東南行一百三十里經樂亭西南馬家營達綠洋溝入海是為西〉
〈清河一派西南行十六里經破橋又西合泝河折而西南至沙溝又六里至澤頭合古憧河又西南〉
〈三十五里至公安橋又四十五里至沙口入海其水極清入海二十里不溷亦名清水河秦漢以〉
〈來爲漕運故道閘迹尚存明永樂十八年以運艘遭風罷又古憧河在州南四十里源出倴城南流〉
〈逕石橋入清河又有陷河在州南五十里源出倴城北于家泊南流㑹數水亦至蠶沙口入海〉新
河故道〈自順天府寶坻縣逕遵化州豐潤縣流入逕灤州南又東至樂亭縣入濡水水經注〉
〈新河故瀆承鮑邱水東出謂之鹽關口魏太祖征蹋頓與泃俱導也東北絶庚水又東北出逕右北〉
〈平絶巨梁水又東北逕昌城縣故城北又東爲二水枝瀆東南入海新河自枝渠東出合封大水謂〉
〈之交流合水又東出海陽縣與緩靈水㑹又東與素河㑹謂之白水口又東至九過口又東逕海陽〉
〈縣故城南又東絶清水又東容水出焉又東左迤爲孔陽孤淀又東㑹濡水入海舊志有潮河在灤〉
〈州南一百三十里海水蕩潏流延百餘里乃黑洋海口東派北連曾家灣流至濟民湯東距沙口〉
〈二十里亦名林裏疑即新河餘流又樂亭縣志有新河套在縣西二十五里夾於清灤之間葢即古〉
〈新河也〉靳家河〈在灤州西南八十里一名小青龍源出遊觀莊南流合黃坨河其黃坨河〉
〈亦出遊觀莊南流至此而合亂流而南入於海〉别故河〈在灤州西源出廟兒山東南流至州〉
〈西北三里合金魚泉又東南經州南巖山橋合五里河又東四里入灤河一名玉帶河故道久淤明〉
〈萬厯中嘗議疏濬不果 本朝雍正四年始疏通復舊灌溉甚廣〉泝河〈在灤州西即古素水〉
〈也水經注素河出令支縣之藍山南合新河又東南入海海志大泝河在州西十八里源出盧龍縣〉
〈馬家莊南流折西合董家灣又東南經芹菜山波洛橋又南合蓮臺港經于家泊入青河又有小泝〉
〈河在州西十二里發源烽火山東流經拐頭山過雙山入大泝河 按舊志謂泝河即古素水蓋素〉
〈泝聲相同而訛也但水經注青素二水各自入海今二河合流亦與古不同矣〉沙河〈源出遷安〉
〈縣西横山之赤崖南流㑹血石嶺流出之石河流經沙河驛東又南經灤州西四十里合海子長灣〉
〈及大小泊之水又南入豐潤縣界轉東南人海今下流已 按漢晝地理志海陽縣有緩靈水南〉
〈入海水經注緩靈水出新平縣東北世謂之大籠山東南流逕令支城西西南流與新河合南流注〉
〈於海疑即此〉官渠河〈源出灤州西白雲山南之水峪曰帥家河西南流經開平城東又西〉
〈南與陡河合為官渠河又南經豐潤縣東南界又南復經州界入海 按漢書地理志海陽縣封大〉
〈水南入海水經注封大水出新平縣西南流逕新平縣故城西又東南龍鮮水注之亂流南㑹新河〉
〈又南入於海疑即此〉陡河〈在灤州西源出遷安縣館山亦名館水南流逕羅家嶺又逕偏山臨〉
〈水院合黃花港入牤牛橋又名牤牛河又西南㑹唐家河至州西八十里雙橋合板橋水又南逕石〉
〈城西為石溜河又南逕唐山橋名大河又南與帥家河㑹為官渠河 按漢書地理志海陽縣有龍〉
〈鮮水東入封大水水經注龍鮮水出新平縣西北世謂之馬頭山二源俱導南合一川東流注封大〉
〈水疑即此舊志云河旁地中產水火炭可供爨陶磁器者尤利之今輿圖陡河自豐潤縣南入海不〉
〈合官渠河與舊志不同〉唐家河〈在灤州榛子鎮西源出州狼窩鋪崖下東南流逕冷家灣〉
〈南入陡河又板橋水源出圍山瀑布流為泉河南逕峯山入陡河〉王家河〈在灤州西一百〉
〈二十里源出曹家口社南流至豐潤縣胥家莊漫流入白場達於海〉龍灣河〈在灤州西北九〉
〈十里發源羅家嶺南三里南流至榛子鎮東合暖泉入陡河〉横河〈在灤州北七里源出盧龍〉
〈縣獨子山東南流繞横山麓至偏涼汀入灤河〉中淀河〈在樂亭縣東十五里又縣東南有湯〉
〈家河東北有龎家河西南有苑家河三岔河西北有戴家河蔣家河皆灤河支流也〉湯河〈在臨〉
〈榆縣西四十里源出湯前寺山南流逕海陽店又南逕秦皇島入海又張果老河即湯河分流下流〉
〈復合湯河〉石河〈在臨榆縣西源出口外自義院口流入經石門寨東合南北二關河至南海口〉
〈入海府志謂源出口外龍潭由城子谷入蓋東一派也至石門寨東合流〉北關河〈在臨榆縣〉
〈北二里源出關外由北水關穿長城流入經西關南流入石河又南關河在關南二里由南水關穿〉
〈長城流入石河〉長春淀〈在灤州西南一百二十里金史地理志石城有長春淀舊名大定淀〉
〈大定二年更〉蒲泊〈在昌黎縣南二十五里源出縣東海眼山夾蓮峯樵夫諸川而下厯惠民〉
〈場東南入海〉大田泊〈在灤州南產葦蒿中多狼冕〉大水泊〈在灤州西南七十里〉
〈源出土山任郎莊流逕赤堠社曰漢王渠南播爲小水泊人逕孫家溝永登屯入沙河〉海子
長灣〈在灤州西四十里產菱芡魚鰕下流入沙河〉獅子灣〈在灤州西七十里渟𭰁靚〉
〈碧東南流入石溜河〉龍潭〈在盧龍縣東北燕河城北八里有石門兩山如壁中爲龍潭〉温
泉〈有二一在撫寕縣東北三十里一在昌黎縣西一里平地湧出隆冬不冰〉金泉〈在灤州西〉
〈三里其水南流入蓮花池達别故河〉扶蘇泉〈遼史地理志灤州有扶蘇泉甚甘美秦太子扶〉
〈蘇北築長城嘗駐此灤州志有井泉在州西北十五里即古扶蘇泉也〉蓮塘〈在樂亭縣北里〉
〈許講武臺後〉偏涼汀〈在灤州北五里灤水臨於前横山枕於後其地最涼故名偏涼舊漕〉
〈運泊舟處明景泰中建偏涼寺於此 本朝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東巡〉
〈 盛京 鑾輿經臨俱有 御製詩〉譙 樓井〈在府治南每天將雨有氣自井中出〉
〈居民以此占雨候〉雙文井〈在臨榆縣學前西偏城中七十餘井皆鹹惟二井甘美〉
前提調官〈臣〉沈兆澐恭纂輯
提調官〈臣〉王廣蔭恭覆輯
校對官〈臣〉李孚忠恭 校
校對官〈臣〉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永平府〈二〉
︹古蹟︺新昌故城〈今盧龍縣治漢故新昌縣屬遼東郡在今奉天府海城縣界後魏改置於〉
〈此為北平郡治隋改曰盧龍至今因之〉朝鮮故城〈在盧龍縣東漢樂浪郡有朝鮮縣在〉
〈今朝鮮璄内後魏延和元年徙朝鮮民於此置朝鮮縣屬北平郡高齊省入新昌〉肥如故
城〈在盧龍縣北本春秋肥子國應劭曰肥于奔燕燕封於此故曰肥如漢置縣高帝六年封蔡寅〉
〈為侯邑後漢晉皆屬遼西郡後燕時幽州刺史鎮此北燕馮宏大興二年子崇以肥如降魏因為遼〉
〈西郡及平州治隋省入新昌縣舊志肥如城在盧龍縣西北三十里 按通典漢遼西郡故城在今〉
〈郡東漢郡不在此疑是後魏時故址也〉令支故城〈在遷安縣西春秋時山戎屬國國語〉
〈齊桓公北伐山戎刜令支史記作離支即令支之譌也漢置縣晉𥘉陷於鮮卑太安二年封鮮卑務〉
〈勿塵為遼西公以令支為國都其後慕容儁取令支置遼西郡義𤋮三年慕容懿以令支降魏魏太〉
〈平真君七年並入陽樂縣魏書地形志肥如縣有令支城通典盧龍有漢令支城遼史地理志平州〉
〈安喜縣本屬漢令支縣地太祖以定州安喜浮户置在州東北六十里金史地理志平州遷安縣本〉
〈漢令支縣故城遼置安喜縣大定七年更今名縣志安喜故城在縣西北七十里府志安喜故城在〉
〈今縣東北二十里又縣東三十里萬軍山頂有土城三百餘步中有將臺或以為安喜故址〉灤
陽故城〈在遷安縣西北遼於今喜峯口外置澤州治神山縣又於此置灤河縣屬焉金初與〉
〈州俱廢入神山承安二年復置惠州升孩兒館為灤陽縣隸之泰和四年又與州俱罷元復改置灤〉
〈陽縣為惠州治明洪武中廢舊志灤陽城在今縣西北一百六十里元置明初廢為營府志遼縣在〉
〈今灤陽營金灤陽縣在今漢兒莊漢兒莊即孩兒館金升館為縣隔二十里非復故城也元縣即遼〉
〈之陷河採煉置澤州者又非此〉陽樂故城〈在撫寕縣西漢置縣屬遼西郡後漢為郡治晉〉
〈因之後魏仍屬遼西郡北齊省水經注地理風俗記曰陽樂故燕也遼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
〈魏氏土地記曰海陽城西南有陽樂城後漢書注陽樂故城在平州東舊志在今撫寕縣西關外〉
〈按陽樂後漢時為遼西郡治趙苞傳苞為遼西太守迎母到郡道經柳城則陽樂故縣應在柳城之〉
〈東今府東北口外舊志陡河西南百里有陽樂城是也豈魏晉時移此城於肥如東界耶〉絫縣
故城〈在昌黎縣南漢置縣屬遼西郡後漢省〉馬城故城〈在灤州南唐書地理志平〉
〈州馬城縣古海陽城也開元二十八年置以通水運通典平州西南到馬城縣一百八十里遼史地〉
〈理志馬城縣遼割隷灤州在州西南四十里宋史地理志馬城縣於宣和四年賜名安城元史地理〉
〈志至元四年省州志廢縣在州南二十里又有古馬縣在州西南二十里古馬社 按遼志道里與〉
〈通典不同蓋非唐古治也〉海陽故城〈在灤州西南漢置縣高祖六年封摇扶餘為侯國魏〉
〈氏土地紀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陽城〉石城故城〈在灤州西南漢石城縣在今口外大〉
〈寕舊衞界唐初於今州西北界置臨渝縣爲平州治武德二年移州治盧龍七年省臨渝縣貞觀十〉
〈五年復置萬歲通天二年改名石城屬平州通典平州西北到石城縣一百四十里薊州東南到石〉
〈城縣百八十五里是也遼又改置於此屬灤州遼史地理志唐石城縣在灤州南三十里儀鳳石刻〉
〈在焉今縣又在其南五十里遼徙置以就鹽官宋宣和四年嘗賜名臨閭尋入金復曰石城元初省〉
〈入樂亭至元二年改屬義豐灤州志在州西南九十里義豐社明永樂初移置開平中屯衞於此今〉
〈廢 按舊志謂唐石城縣即今撫寕今考通典縣在平州西北薊州東南與寰宇記同知不在撫寕〉
〈也特新唐志載臨渝關碣石山皆在縣境爲可疑然通典碣石渝關並在盧龍唐志誤耳遼志謂唐〉
〈石城在灤州南三十里亦與通典不合今州西榛子鎮南去開平城五十里疑即唐故縣也〉昌
城故城〈在灤州西南漢置昌城縣屬右北平郡後漢廢〉夕陽故城〈在灤州西南漢〉
〈置縣屬右北平郡後漢省後燕慕容寶封高雲爲夕陽公即此〉新安平故城〈在灤州西〉
〈漢置新安平縣屬遼西郡後漢廢後趙石虎建武七年自海道襲燕安平破之水經注封大水西南〉
〈流逕新平縣故城西地理志遼西之屬縣也 按遼志中京大定府漢為新安平縣漢末步奚居之〉
〈舊志疑故縣本在大定漢末始南移海陽界非是蓋遼志援古多不足據也〉樂安故城
〈在樂亭縣東北晉咸康六年石虎欲伐慕容皝具船萬艘自河通海運穀於樂安城永和初石虎復〉
〈使其將鄧恒屯樂安水經注濡水東逕樂安亭北即此金始置樂亭縣縣志樂安舊城在縣東北二〉
〈里亦名舊鎮莊〉遷民故城〈今臨榆縣治遼史地理志中京道遷州興善軍本漢陽樂縣地〉
〈聖宗平大延琳遷歸州民置治遷民縣金州縣俱廢為遷民鎮屬瑞州海陽縣元史天厯元年發中〉
〈衛兵守遷民鎮即此北蕃地理志遷州在臨渝關東五十里南去海二十里〉潤州故城
〈在臨榆縣西遼聖宗平大延琳遷寕州氏置潤州治海陽縣屬中京道金皇統三年廢潤州以縣屬〉
〈瑞州元省洪皓松漠紀聞潤州西去平州一百四十里北蕃地理志潤州在盧龍縣東北西至渝關〉
〈四十里南去海三十里縣志海陽城在縣東六十里即故縣也 按遼志潤州統海濱縣其海陽縣〉
〈屬隰州與遼志互異明志載海濱縣入寕前衞與金志同今從之〉撫寕舊城〈今撫寕縣〉
〈治唐初置撫寕縣尋省入盧龍金大定二十九年復升新安鎮為縣舊志明洪武十三年移治縣西〉
〈玨兔耳山東永樂三年於故縣置武陵衞成化三年議者請復縣於舊址乃於衞東立縣合為一城〉
〈即今治也 按明統志謂今縣本漢驪成縣地漢志驪成屬右北平郡界不得越肥如而到此舊志〉
〈又謂漢置臨渝縣唐改石城遼始徙灤州界有臨渝故城在縣北今考漢臨渝縣古無的據水經注〉
〈云渝水西南逕河連城疑是臨渝縣故城當在今口外近錦州西界唐初改置臨渝縣後改石城通〉
〈典寰宇記俱云在平州西北一百四十里不在今撫寕界亦不云即漢臨渝縣遼初改置石城在故〉
〈城南五十里未聞自今撫寕徙置也舊志因縣志以獅子河為渝河遂謂今縣即漢臨渝又云有渝〉
〈關城在今縣東二十里疑即故縣皆誤〉廣寕舊城〈今昌黎縣治遼以所俘定州民置廣〉
〈寕縣爲營州鄰海軍治金大定二十九年以與廣寕府重更名昌黎 按漢柳城即後魏唐營州遼〉
〈金之興中府在今口外錦州邊界此營州自是遼時所置乃遼志所載沿革竟與興中府界同舊志〉
〈又疑唐嘗僑置營州於此唐時營州雖屢經遷徙未嘗移今府界也〉望都廢縣〈在盧龍縣〉
〈南遼史地理志平州望都縣本漢海陽縣太祖以定州望都縣俘户置在州南三十里金史地理志〉
〈海山縣本遼望都大定七年更名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年省海山入昌黎三年復置四年又省〉義
豐廢縣〈今灤州治遼置遼史地理志灤州漢海陽縣太祖以俘户置統義豐縣本黃洛故城〉
〈世宗置元史地理志義豐縣至元二年省入州三年復置明實銶洪武二年並義豐入灤州 按水〉
〈經注黃洛水出盧龍塞在今遷安縣西北界則黃洛城亦當在其地非灤州境也〉驪成故
縣〈漢置屬右北平郡後漢省 按驪成古莫知所在舊志云按漢志縣有大碣石山在西南與地〉
〈廣記碣石在今石城縣故驪成也又考石城縣在今灤州則驪成當在今樂亭縣志有古城在縣西〉
〈南三十里疑即是其説誠似然今縣境實無所謂碣石山也〉孤竹城〈在盧龍縣南漢書地〉
〈理志令支縣有竹城水經注元水西南逕竹故城北竹國也城在山側肥如縣南十二里〉
〈按水經注竹城在濡口之東元水之南舊志謂在縣西十五里轉在灤河之西蓋後人所附㑹者〉
〈也〉遼興城〈明統志在府東十八里唐開元初安東都督府治此遼為遼興府城 按舊唐〉
〈志開元二年移安東都䕶府於平州天寶二年移遼西故郡城安東府固嘗治此然不聞别築一城〉
〈至遼之遼興府亦即治盧龍城也明志不知何據又云柳城廢縣在府西二十里唐於此置營州更〉
〈誤〉長城〈隋書地理志盧龍縣有長城明統志長城在府北七十里〉龍紀城〈在遷安縣〉
〈北二十里周二百餘步相傳遼蕭后所築遺址猶存〉楊買驢城〈在遷安縣北四十里周五〉
〈百步舊志相傳遼聖宗時蕭太后所築楊買驢其臣姓名司營築之事者〉洋河城〈在撫寕縣〉
〈東南十五里方六里府志謂唐初置瀘河縣屬燕州即此〉山西城〈在撫寕縣西南五十里舊〉
〈址尚存相傳唐太宗征遼時築〉鳳凰城〈在昌黎縣西道者山之右〉獨莫城〈在灤州南〉
〈九十里又有倴城在州西南六十里唐山土城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李家莊城在州南四十里栢〉
〈家莊土城在州南五十里稻地土城在州西一百二十里舊志元立屯田總管府於馬城自獨莫城〉
〈以下皆當時屯兵處也〉茂鄉鎮城〈在灤州西七里唐書地理志馬城東有茂郷鎮城〉
獨幽城〈在樂亭縣東南十里時登屯〉柳城廢軍〈在昌黎縣西南唐書地理志平〉
〈州有柳城軍永泰元年置縣志有柳城在縣西南六十里靜安社即故軍也 按遼志謂廣寕縣為〉
〈漢柳城縣地者當由此柳城軍而誤〉永平故衞〈在府治南明洪武四年置 本朝康熙二〉
〈十七年栽〉盧龍故衞〈在府治南明永樂四年置又東勝左衛在府治東明永樂元年自山〉
〈西邊外移此 本朝順治九年皆裁〉故興州皆屯衞〈在遷安縣城内明永樂三年自〉
〈舊大寕界移此〉山海故衞〈在今臨榆縣東本古渝關明洪武十四年即關置衛 本朝乾〉
〈隆二年建臨榆縣衞廢〉撫寕舊衞〈在撫寕縣北十里明永樂三年置〉温昌鎮
〈在灤州西唐書地理志石城有温昌鎮〉長春行宫〈在灤州西南金史地理志石城有長〉
〈春行宫又舊志丹陽宫在州東南三十里濯清亭在灤河西岸皆金置〉千金冶〈在灤州南〉
〈漢書地理志夕陽有鐵官唐書地理志馬城東北有千金冶名勝志冶在灤州南二十里即漢夕陽〉
〈鐵官也州志又有古冶在州南六十里〉昌國署〈在樂亭縣東十七里元時為屯田署金猶〉
〈稱為署里〉望海臺〈在盧龍縣東相傳漢武帝築〉擂鼓臺〈在灤州西百里相傳唐太〉
〈宗征遼嘗駐師於此地多峻石〉將臺〈在灤州西八十五里下有黃崖河〉千里臺〈在灤〉
〈州北十里周圍草場百餘頃古料馬臺也〉澄海樓〈在臨榆縣南寕海城上前臨大海明兵部〉
〈主事王致中建 本朝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八年 高宗純皇帝恭謁 盛京 祖陵〉
〈皆 駐蹕於此有 御製登澄海樓詩并 御書榜額一柱聯一樓前建 御〉
〈碑亭恭貯 宸翰〉 鍊 鐵鑪〈在遷安縣西四十里世傳唐太宗征遼造軍器於此〉
︹關隘︺青山口關〈在遷安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西至喜峯口六十里其南為青山營其東十〉
〈里曰榆木嶺皆有把總駐守又東南為大嶺寨爛柴溝皆有堡又東南為城子嶺關又東即擦崖子〉
〈關〉鐵門關〈在遷安縣西北一百六十里關外有大潭即喜峯之水源其西曰李家峪堡接〉
〈喜峯口有把總駐守其東曰董家口堡接青山口〉潘家口關〈在遷安縣西北一百八十〉
〈里喜峯口西有千總駐守其西接龍井關〉龍井關〈在遷安縣西北一百九十里西接遵化州〉
〈之洪山口陡峙邊外有城舊設把總 本朝嘉慶十六年裁〉白羊口關〈在遷安縣北六〉
〈十里亦曰羊峪堡有把總駐防其東有白道子堡又東為石門峪口東接冷口其南即建昌營也〉
擦崖子關〈在遷安縣北七十里亦名擦牙子堡有把總駐防其東曰洪義嶺堡五重安堡〉
〈又東曰新開嶺關接白羊口〉劉家口關〈在遷安縣東北六十里東接桃林口舊為出大〉
〈寕要路明建文初燕王駐永平自此北取大寕其南十里為劉家營屬盧龍縣有城舊設把總屬建〉
〈昌路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裁〉冷口關〈在遷安縣東北七十里明初三衞貢道由冷口入有〉
〈關城 本朝設防守尉及把總駐防其東南為河流口南有河流營又東南為徐流口南有徐流營〉
〈又東即劉家口也〉桃林口關〈在遷安縣東北八十里青山口西其南十里為桃林營屬〉
〈盧龍縣有城舊設守備 本朝康熙初改把總屬建昌路其東曰梧桐峪口重峪口舊皆為戍守處〉
界嶺口關〈在撫寕縣北七十里舊築關城有束西月城 本朝設把總駐守屬燕河路其〉
〈東曰箭桿嶺關又東有葦子峪納子峪等關接義完口其西南二十里曰青山口舊設守備康熙初〉
〈改把總今裁〉山海關〈在臨榆縣東門本古渝關地也隋書開皇三年城渝關十八年漢王〉
〈諒伐高麗出臨渝關通典臨閭關今名臨渝關在盧龍縣東一百八十里歐陽修五代史幽州北七〉
〈百里有渝關關東臨海北有耳覆舟山山皆陡絶竝海東北有路狹僅通車其旁地可以耕種唐〉
〈時置東西狹石淥疇米甎長揚黃花紫𫎇白狼等戍以扼契丹於此舊志山海關明洪武初徐達建〉
〈十四年兼置山海衛 本朝於關設都司於衞設守備乾隆二年廢衞置縣八年十九年四十五年〉
〈四十八年 高宗純皇帝東巡 盛京皆有 御製山海關詩 按明統志云榆關在撫〉
〈寕縣東二十里徐達移於東界改名山海新舊諸志皆從其説今以通典臨渝關在盧龍縣東百八〉
〈十里之數考之乃知即今山海之地蓋遼金時以渝關為腹裏地故址漸湮明初始修復之非徙置〉
〈也其在縣東二十里者乃驛遞之所取渝關為名耳〉黃土嶺關〈在臨榆縣西北六十五里〉
〈舊設守備駐防 本朝康熙初改設把總屬石門路〉義院口關〈在臨榆縣西北七十里舊〉
〈設守備 本朝康熙初政把總屬石門路其東為水門寺關迤北為平頂峪城子峪又東為董家口〉
〈關關之東曰大毛山口有城康熈元年設把總又東為小毛山口小河口大青山口接黃土關其西〉
〈南十二里曰石橋峪又南接石門塞又東為長營皆有堡〉一片石關〈在臨榆縣北七十里〉
〈有城城東爲九門水口有水分九道南下合爲一流因名舊設參將駐防 本朝順治元年裁舊志〉
〈自一片石而南曰寺兒峪三道關角山𨵿旱門關北水關凡厯五關口至山海關又城子峪堡在山〉
〈海關北少西七十里舊設都司駐防順治六年裁〉喜峯口巡司〈在遷安縣西北一百〉
〈七十里西南去遵化州七十里其東南五里爲喜峯口城周三里置巡司關口有來遠樓可容萬人〉
〈明時駐兵戍守爲薊邊重地 本朝特設防守尉及遊擊駐防謂之喜峯路兼轄太平寨青山口李〉
〈家峪擦崖子白羊峪榆木嶺等六汎其北一百二十里有松亭關東北去舊大寕衞三百六十里遼〉
〈金時故關也〉建昌營巡司〈在遷安縣東北四十里有城周四里東至燕河營五十里〉
〈明初爲東路協守萬厯二十四年移置臺頭營改建昌爲路設參將及車營都司 本朝順治六年〉
〈裁參將設都司駐守乾隆三十年又於此增置巡檢〉三屯營巡司〈在遷安縣東北六十〉
〈里有城周四里西北去遵化州一百二十里明宣德初設總兵於獅子谷天順間築城於忠義中衞〉
〈三百户屯因名三屯營 本朝設副將駐守兼置巡司於此〉榛子嶺巡司〈在灤州西〉
〈金史地理志石城縣有榛子鎮舊志在州西九十里有堡城明萬厯中移樂亭新橋巡司於此 本〉
〈朝因之〉石門寨巡司〈在臨榆縣西北四十里有城明設參將駐守 本朝順治六年〉
〈改設都司乾隆六年設巡司〉燕河路〈在盧龍縣東北五十里亦曰燕河營有城舊置參將〉
〈駐守 本朝順治六年改設守備今改都司〉蒲河營〈在撫寕縣南六十里蒲河海口東至〉
〈戴家河口四十里為海口要衝明季設兵戍守本朝順治十三年增設都司駐防屬天津鎮兼轄〉
〈南海口嘉慶十五年改隸提標〉臺頭營〈在撫寕縣北三十里有城舊設副將駐守 本朝順〉
〈治六年改都司康熙元年改設把總屬燕河路〉開平營〈在灤州西南九十里即石城廢縣也〉
〈明初置開平中屯 衞於口北大寕河嶺後移真定永樂初復移建於 此成化初築城周四里 本朝〉
〈康熙六年裁衞十 四年移三屯營把總駐 此〉劉 家墩營〈在樂亭縣南四十里明崇禎四〉
〈年立海防右翼營於此設遊擊尋改守備 本朝順治中移守備於縣西南三十五里馬頭營仍名〉
〈劉家墩康熈十六年又移於樂亭改設把總駐守馬頭營舊名清河口明永樂間所置〉新橋
鎮營〈在樂亭縣西南三十里有城周二里金志樂亭有新橋鎮即此元季設新橋巡司明萬厯〉
〈二十年倭犯朝鮮因設新橋營與昌黎之赤洋營撫寕之牛頭崖營為海口三營〉寕海城
〈在臨榆縣南十里周一里有奇明天啓二年設龍武營於此後亦曰南海口關 本朝初設守備康〉
〈熙二十三年改設把總屬蒲河營〉太平寨〈在遷安縣西北六十里亦曰太平營舊設太平〉
〈路參將今改千總駐守仍曰太平路屬喜峯路〉雙望堡〈在盧龍縣東三十里又安河堡在縣〉
〈西三十里赤峯為驛道所經又安山壁在縣北三十里亦曰松崖堡〉新店堡〈在遷安縣西六〉
〈十里舊置新店遞運所於此今廢〉深河堡〈在撫寕縣東四十里其北又有平山營堡〉裴
家堡〈在昌黎縣東二十里與撫寕縣接界〉静安堡〈在昌黎縣西南六十里明嘉靖三十〉
〈一年置〉八里堡〈在臨榆縣東八里〉淀流河集〈在樂亭縣西北二十三里即古〉
〈新安鎮也〉胡家莊〈在灤州有州判駐此〉歸化鹽場〈在撫寕縣東南海濱南至秦皇〉
〈㠀東抵山海關西至昌黎接石碑場亙四百餘里又舊有惠民場在縣西南海濱亙二百二十里今〉
〈併於歸化〉濟民鹽場〈在灤州西南柏谷莊南海濱東極潮河接石碑場西跨運河連越支〉
〈場亙一百三十五里〉石碑鹽場〈在樂亭縣西南二十八里濟民場東七十里東連歸化場〉
〈亙一百七十里〉灤河驛〈在盧龍縣南二里西去七家嶺驛六十里〉七家嶺驛〈在遷〉
〈安縣南四十里沙河舊在縣西南七十里七家嶺後移於此分屬灤州舊有驛丞 本朝乾隆三十〉
〈年裁〉灤陽驛〈在遷安縣西北一百二十里三屯營舊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鹿兒嶺後移於〉
〈此設有三屯巡司兼驛丞事〉榆關驛〈在撫軍縣東四十里明洪武十四年置 本朝𥘉裁〉
〈後復置分屬樂亭縣西去蘆峯口驛四十里有驛丞〉蘆峯口驛〈在撫寕縣治東南舊在縣〉
〈西十五里明洪武十四年置後移於此西去灤河驛七十里〉遷安驛〈在臨榆縣西門外明〉
〈洪武十四年置崇禎中歸吕黎縣應役西去榆關驛六十里舊有驛丞今裁〉
︹津梁︺永濟橋〈在府城西門灤河上〉灤陽橋〈在盧龍縣西南七十里灤河上〉三里
橋〈在遷安縣東三里河上〉黃臺橋〈在遷安縣西南五里黃臺山下近以河流決溢不時〉
〈移於黃臺之南六七里冬春造橋夏秋舟渡〉大寨橋〈在遷安縣西北九十里灤河上舊為〉
〈浮橋今以舟渡〉渝河橋〈在撫寕縣東二十里〉海洋橋〈在撫寕縣東六十里〉陽河
橋〈在撫寕縣西陽河上府志橋凡七俱水淺則設水泛則撤〉虹橋〈在昌黎縣南八里金明昌〉
〈中建〉柳河橋〈在昌黎縣西北三十里〉巖山橋〈在灤州南五里金大定間建一州水〉
〈口也又泝河橋在州西二十五里〉公安橋〈在灤州南九十里〉牤牛橋〈在灤州西〉
〈八十里〉探海橋〈在臨榆縣南門外又登化橋在東門外〉石梯子渡〈在盧龍縣〉
〈西南十里又縣南十里有虎頭渡〉灤河渡〈在昌黎縣西七十里〉馬城渡〈在灤州南〉
〈二十里〉淀流河渡〈在樂亭縣西北二十里灤河渡口也〉
︹陵墓︺︹商︺竹三冢〈明統志俱在府城西北雙子山有竹長君之冢團子山有竹次〉
〈君之冢馬鞭山有孤竹少君之冢傳曰國人立其中子蓋次君也 按寰宇記竹城下引隋經圖〉
〈云漢靈帝時遼西太守廉翻夢人曰余竹君之子伯夷之弟遼海漂吾棺願見藏覆明日果見浮〉
〈棺於津際乃爲改葬後人因此又分爲三冢也今夷齊墓又見山西蒲州府〉︹明︺翟鵬墓
〈在撫寕縣南關外〉
︹祠廟︺李將軍祠〈在盧龍縣南虎頭石下祀漢李廣〉三忠祠〈在遷安縣西北景忠〉
〈山上祀諸葛亮岳飛文天祥〉韓文公祠〈在昌黎縣治西北明洪武中建〉姜女祠
〈在臨榆縣東南並海里許祠前土邱爲姜女墳傍有望夫石俗傳姜女爲𣏌梁妻始皇時因哭其夫〉
〈而崩長城 本朝乾隆八年 高宗純皇帝恭詣 盛京道經臨榆有 御製姜女祠詩〉
〈序云今山西潞安直隸古北口並此處皆有姜女祠考杞梁之妻見於左傳孟子非始皇時人可知〉
〈即列女傳載有崩城之説亦無長城實據也然其節義有可尚者故題以詩十九年四十五年四十〉
〈八年皆有 御製詩〉清節廟〈在盧龍縣西二十里竹故城祀伯夷叔齊舊廟久廢明〉
〈洪武九年重建於府城内東北隅景泰中復建於此廟有清風臺揖遜堂 本朝康熙四年知府彭〉
〈士聖修大學士范文程有記今有司每𡻕春秋致祭乾隆十九年四十五年四十八年 高宗〉
〈純皇帝恭詣 盛京 清蹕所經有御製夷齊廟竹城揖遜堂清風臺古松諸詩並〉
〈 御製榜額曰古之賢人臺曰介石清流〉顯功廟〈在臨榆縣城内明景泰中建祀中山〉
〈王徐達〉北海神廟〈在臨榆縣山海關澄海樓側 本朝乾隆四十五年 敕建〉
︹寺觀︺隆教寺〈在盧龍縣南一里明洪武初建 本朝順治六年修壯麗為諸刹之冠〉開
元寺〈在盧龍縣南臺山頂明永樂七年建〉開福寺〈在遷安縣宣化坊明宣徳中建〉金
峯寺〈在撫寕縣治北明正統四年建〉寶峯寺〈在昌黎縣北八里俗名水巖寺有唐佛頂〉
〈尊勝憧記開元灌頂國師不空奉詔譯〉薦福寺〈在灤州西北隅金時建古松二株枝幹連〉
〈屬其下可坐百餘人〉偏涼寺〈在灤州北五里偏涼汀明景泰中建其地山水環注林壑幽勝〉
永佑寺〈在臨榆縣南 本朝雍正四年 敕建 世宗憲皇帝御書榜額曰永慶〉
〈清宴乾隆八年 高宗純皇帝御題榜額曰四海永清十九年修〉紫陽觀〈在盧龍縣〉
〈東南隅〉昊天觀〈在遷安縣東南隅明洪武初建〉棲雲宫〈在遷安縣西三十里唐貞〉
〈觀時建〉天妃宫〈在臨榆縣永佑寺西 本朝乾隆八年 高宗純皇帝御書榜額曰〉
〈珠宫涌見十九年修〉
前提調官〈臣〉沈兆澐恭纂輯
提調官〈臣〉王廣䕃恭覆輯
校對官〈臣〉王思義恭 校
校對官〈臣〉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永平府〈三〉
︹名宦︺︹漢︺王尊〈高陽人初元閒以令舉幽州刺史從事太守察其廉補遼西鹽官長數上書言〉
〈便宜事〉︹隋︺韋冲〈杜陵人開皇時爲營州總管寛厚得衆心懷撫靺鞨契丹皆能致其死力〉
〈奚霫畏懼朝貢相續高麗嘗入寇率兵擊走之〉︹唐︺田仁會〈長安人永徽中爲平州刺史𡻕〉
〈旱自暴以祈而雨大至穀遂登人歌曰父母育我兮田使君挺精誠兮上天聞中田致雨兮山出雲〉
〈倉廩實兮禮義申願君常在兮不患貧〉李晦〈乾封中爲營州都督以治狀聞賜書慰勞〉賈
循〈華原人開元閒擢遊擊將軍渝關守捉地南海北屬長城林巒層翳寇所蔽伏循調士斬木〉
〈開道賊遁去〉︹遼︺韓德樞〈安次人爲遼興軍節度下車整紛剔蠧恩煦信孚勸農桑興教〉
〈化期月民𫉬蘇息〉︹金︺爽和〈天眷初知永安軍爲叛寇孟養所執脅之降不從遂被害〉
〈爽和舊作雙虎今改正〉︹元︺阿台〈憲宗時爲平灤路達魯噶齊始至請蠲銀鹽酒等税諸侯〉
〈王道出平灤費銀七千五百兩户部不即償阿台自陳上前盡取償以歸 達魯噶齊改見保定府〉
〈名宦〉劉德温〈大興人大德中爲永平路總管當天厯兵革之餘野無居民德温爲政一年而〉
〈户口堦倉廩實遂興學校以育人材庶事畢舉𡻕大旱禱而雨灤漆二水爲害有司𡻕發民築堤德〉
〈温曰流亡始集而又役之是重民困也遂罷其役水亦不復至〉︹明︺楊禧〈太和人永樂中知昌〉
〈黎縣盡心民事政教大行考滿民乞留晉二秩還任再閲三考在任十八年〉王冕〈洛陽人嘉〉
〈靖初以兵部主事巡視山海關遼東妖賊陸雄作亂突入關吏欲扶冕出走冕曰吾有母在走安之〉
〈急執兵衞母母傷冕奮前救之被執賊脅以白刃冕大罵遂遇害贈光祿卿〉高佐〈襄陵〉
〈人萬厯中爲永平知府濬灤河築長隄裁抑税使高淮不敢大横〉張春〈同州人天啓二年爲〉
〈永平兵備僉事時諸軍屯山海關永平爲孔道士馬絡繹難民又雲集春應之有方事皆就理而民〉
〈不告病崇禎初坐浮言削籍及永平失守復起春為兵備偕諸將收復永平諸城加太僕少卿郡當〉
〈兵燹之餘閭閻困敝春盡心撫卹人益懷之四年監總兵呉襄宋偉軍救大凌河兵敗被執不屈死〉
鄭國昌〈邠州人崇禎初以按察使治兵永平 大兵破水平國昌自縊於城上中軍守備程〉
〈應琦從之應琦妻奔告國昌妻與之偕死贈國昌太常卿〉張鳳琦〈陽曲人崇禎初為永平知〉
〈府 大兵破永平鳳琦一門及推官羅成功副總兵焦延慶東勝衞指揮張國瑞盧龍教諭趙允殖〉
〈俱死之鳯琦贈光祿卿成功等贈卹有差〉楊燫〈崇禎初知灤州城破死之贈光祿少卿〉高
承埏〈嘉興人宗禎中知遷安縣教民倣江南桔橰法鑿溝開渠闢田三百八十餘畝復業者千〉
〈七百户時當輸栗天津以濟遼餉承埏令民齎錢至山海關易粟轉輸而償以漕栗或代明年正賦〉
〈省浮費萬計〉
︹本朝︺吳盡忠〈任縣人順治𥘉為山海關都司寇至擊敗之繼又來犯盡忠率衆追至邢家灣〉
〈馬蹶為賊所執不屈被害〉宋琬〈萊陽人順治十四年為永平道性明決遇事立剖姦宄歛跡境〉
〈内肅然〉李中梧〈遼陽人知永平府民有持鋤殺人事久未決中梧命燃草炙鋤血跡宛然〉
〈獄乃定又有操故劵訢人其父財者察知其偽其人媿服而去〉陳丹〈山陽人康熙初知永〉
〈平府下車即盡罷供應還各屬嚴絶餽遺署内另舍自居纔可容膝以勤政積勞卒於官〉衞立
鼎〈陽城人康熙初知盧龍縣地當兩京孔道驛使旁午供張糗糒悉稱貸營辦不以擾民先是縣〉
〈中徵糧勺杪以下皆用升合量納草束以銀代仍買之民閒而低昻其值立鼎令輸户合奇零統歸〉
〈斗斛及額而止徵草束者用本色輸民甚便之 聖祖仁皇帝命尚書魏象樞侍郎科爾坤巡〉
〈察畿甸至盧龍治具不為食啜茶一甌曰令飲盧龍一杯水耳吾亦飲令一杯水諸大獄悉以咨之〉
〈立鼎引經準律咸大稱善〉王永命〈臨汾人知遷安縣持躬清介課士嚴明設緝逃捕盜法民〉
〈甚賴之修泠口邊牆建孔道橋粱不誤公不擾民以升任去民為立碑誌徳政祀名宦〉
︹人物︺漢郭凉〈右北平人雖武將然通經書多智畧尤曉邊事幽州牧朱浮辟為兵曹掾擊彭〉
〈寵有功封廣武侯〉公孫瓚〈令支人舉孝廉除遼東屬國長史中平中以討張純等有功拜〉
〈降虜校尉常乘白馬烏桓憚之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三國吳程普〈右北平人初為〉
〈州郡吏有容貌計畧善於對從孫堅征伐攻城野戰身被創夷堅卒復隨孫策有功以為吳郡都〉
〈尉後拜盪寇中郎將領零陵太守鎮石城䇿卒輔孫權討平不服拜禆將軍領江夏太守先出諸將〉
〈普最年長時人皆呼程公性好施與喜士大夫代周瑜領南郡太守遷盪寇將軍卒〉韓當〈令夫〉
〈人以便弓馬有膂力幸於孫堅從征伐犯危難及孫䇿東渡從討三郡征劉勲破黃祖領樂安長〉
〈後以中郎將與周瑜等拒破曹操又與吕𫎇襲取南郡厯封石城侯遷昭武將軍〉︹唐︺陽惠
元〈平州人以趫勇奮事平盧軍從田神功李忠臣浮海入青州詔以兵隸神䇿為京西兵馬使鎮〉
〈奉天德宗初河南大擾詔移戍關東帝御望春樓誓師勞遣諸將酒至神䇿將士不敢飲帝問故惠〉
〈元曰初發奉天臣之帥張巨濟與衆約不立功母飲酒臣不敢食其言既行有餽於道惟惠元軍瓶〉
〈罍不發帝咨歎不巳俄以兵屬李懷光懷光叛惠元走奉天懷光遣將冉宗馳騎追及於好畤惠元〉
〈披髮呼天血流出皆袒裼戰死詔贈尚書左僕射〉田宏正〈盧龍人父廷玠厯滄相二州刺〉
〈史從兄魏博節度使承嗣盜磁相廷玠無所囘染及田悦代立廷玠讓之曰爾承伯父諸業當守朝〉
〈廷法度以保富貴何苦與恒鄆爲叛臣遂稱疾悦遇謝不納憤而卒宏正幼通兵法善騎射當承嗣〉
〈孫季安時爲衙内兵馬使軍中翕然歸重季安忌宏正出爲臨清鎮欲因罪誅之乃陽痺痼卧家不〉
〈出得免後季安子懷諫襲節度召還舊職懷諌委政家奴蔣士則措置不平衆怒曰兵馬使吾帥也〉
〈詣其家迎之拒不納衆譁於門宏正度不免與約曰吾欲守天子法舉六州版籍請吏於朝皆曰諾〉
〈遂殺士則圖魏博相衞貝澶之地以獻憲宗嘉之詔充魏博節度使遣裴度宣慰宏正深相結納奉〉
〈上益謹王承宗叛宏正破其衆李師道拒命宏正率諸節度使進討取十二州加檢校司徒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穆宋立徙成德軍㑹軍亂並家屬皆遇害贈太尉諡忠愍〉田布〈宏正子王師討〉
〈蔡布凡十八戰破凌雲柵下堰城以功授御史中丞蔡平為河陽節度使宏正遇害召布拜魏博節〉
〈度使號哭固辭不聽與妻子訣曰吾不還矣未至魏三十里跣行披髮號注而入居堊室屏節旄將〉
〈士老者兄事之俸祿月百萬一不入私門又發家錢十餘萬緡頒士卒朱克融據幽州與王庭湊脣〉
〈齒中人屢促戰而度支餽餉不繼魏軍又驕會有詔分布軍救深州衆怒遂潰諸將刼布行河朔舊〉
〈事布為書謝帝乃入至父几筵引刀刺心曰上以謝君父下以示三軍言訖而絶〉周寶〈盧龍〉
〈人武宗時為檢校工部尚書節度涇原務力耕聚糧至二十萬斛號良將中和初進同平章事兼天〉
〈下租庸副使以功封汝南郡王〉︹宋︺郭瓊〈盧龍人少以勇力聞初事契丹後唐天成中挈族來〉
〈歸厯團練防禦周初知宗正卿事宋初加右領軍衞上將軍致仕瓊雖起卒伍所至有惠政尊禮儒〉
〈士孜孜樂善蓋武臣之賢者也〉︹遼︺趙思温〈盧龍人少果鋭膂力兼人太祖經畧燕地思温〉
〈迎降及伐渤海以為漢軍團練使力戰拔扶餘城身被數創太祖親為調藥累官保靜盧龍臨海軍〉
〈節度使加檢校太師卒贈太師衞國公〉︹金︺孟浩〈灤州人韓企先為相拔擢一時賢能浩與〉
〈田瑴皆在尚書省蔡松年等搆成瑴死罪浩等三十四人皆徙海上天下冤之大定二年召為侍御〉
〈史遇事輒言無所隱七年為御史中丞拜參知政事故事無自中丞拜執政者浩辭帝曰卿公正忠〉
〈勤豈拘階次嘗奏古來未有不明賞罰而能治者自今賞功罰罪必具事狀頒告中外使君子知勸〉
〈小人知懼從之以尚書右丞兼太子太傅致仕〉劉敏行〈平州人天會進士除校書郎厯肥鄉〉
〈高平令皆有治績終河北東路轉運使〉趙興祥〈思温六世孫有孝行天眷初累官同知宣〉
〈徽院事海陵嘗問興祥欲使子弟為官當自言興祥辭謝海陵善之賜以玉帶世宗即位來見平州〉
〈嘉其誠款厯官左宣徽使〉︹元︺趙炳〈灤陽人幼失怙恃鞠於從兄𡻕饑往平州就食遇盜欲殺〉
〈之兄解衣就縛炳年十二乞請代兄盜驚異舍之而去至元中累官京兆路總管安西王相所至有〉
〈聲為運使郭宗等所害贈中書左丞諡忠愍〉張昇〈其先定州人後徙平州警敏過人力學工〉
〈文詞至元中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武宗即位議躬祀禮昇據經引古叅酌事宜帝嘉納之出知汝〉
〈寕府治行為諸郡最泰定初拜遼東道廉訪使屬永平大水請發海道糧以賑并蠲𡻕賦民得全活〉
〈順帝時以集賢侍講學士致仕卒諡文憲〉龎遵〈永平人母病腫三年不能起忽思食魚遵求於〉
〈市不得歸途歎恨忽有鯉躍入其舟作羮以獻母悦病瘥〉李彥忠〈平州人父喪廬墓八年不〉
〈至家〉周宏〈遷安人至正閒官昌黎尹程思忠作亂宏率其民赴永平拒守城陷被執不屈七日〉
〈不食罵不絶口而死〉︹明︺麯祥〈永平人父亮為金山衛百户祥年十四為倭人掠去遂仕其國〉
〈屢諷王入貢宣德中與使臣偕來上疏陳情乞歸侍養帝令暫歸仍還本國祥至金山獨其母在已〉
〈閲二十年不能識驗耳隂赤痣始信未幾别去後復請於國王仍令入貢復申前請得襲職歸養以〉
〈孝聞〉周斌〈昌黎人景泰進士為御史天順初與同官劫石亨曹吉祥諸不法事帝大怒擲彈章〉
〈俾自讀斌且讀且對神色自若遂下嶽謫江陰知縣擢閒封知府皆有善政終廣東布政使〉周
璽〈遷安人嗣職為開平衛指揮使氣習兵書善騎射成化中以功遷大同副總兵伊斯瑪依勒〉
〈大入大同總兵官許凝失利璽馳援夜遇敵大呼陷陣臂中流矢拔鏃進戰敵乃退宏治初以總兵〉
〈鎮守陜西討平諸縣囘囘威名甚著焉 伊斯瑪依勒舊作亦思馬因今改正〉蕭顯〈山海衞人〉
〈成化進士擢兵科給事中武臣中官夤緣干恩澤顯多駮正時崇信異教有巫自𣵠州來京師以邪〉
〈術蠱衆士女爭信之顯抗疏請逐之并及時弊帝怒左遷鎮寕州同知終福建僉事〉鄭已〈山海〉
〈衞人成化進士厯御史偕同官爭慈懿太后葬禮彗星見又陳時政八事尋劾大學士商輅尚書馬〉
〈昻姚䕫程信不職下獄廷杖後復官出按甘肅鎮守定西侯蔣琬多役軍民將劾之反為所搆謫戍〉
〈宣府〉任惠〈灤州人宏治進士正德初為南京吏科給事中屢建讜言又偕戴銑奏留劉健謝遷〉
〈且劾中官高鳯廷杖除名後起山東僉事未任卒〉王珝〈永平衞人宏治進士除給事中正德〉
〈時劾御馬太監牛宣尚書劉大夏去國抗疏乞留帝將大婚詔取太倉銀四十萬兩珝首爭之卒減〉
〈四之一厯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武宗南巡中官黎鑑索賄於有司珝不可鑑愬於帝帝曰此必爾〉
〈有求不遂耳鑑語塞而退終兵部侍郎〉翟鵬〈撫寕衞人正德進士累官陜西按察使性剛介〉
〈以清操聞嘉靖中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寕夏坐劾總兵官趙瑛為所訐奪職歸久之起故官再遷宣〉
〈大總督尋又罷歸後以俺答大入山西復設總督再起鵬令兼督山東河南軍務大修邊備累功進〉
〈兵部尚書復以俺答入犯逮下詔獄卒人皆惜之隆慶初復官〉馬永〈遷安人驍勇有謀習兵法〉
〈好左氏春秋嗣世職為金吾左衞指揮使正德時從陸完擊賊有功江彬練兵西内永當隸彬稱疾〉
〈避之嗣因功擢總兵官鎮守薊州武宗至喜峯口欲出塞永叩馬諫而止嘉靖初乞宥議禮𫉬罪諸〉
〈臣帝怒奪永官寄祿南京後府杜門讀書清約如寒士後復以總兵官鎮守遼東數有功進左都督〉
詹榮〈山海衞人嘉靖進士厯户部郎中督餉大同值兵變以靖亂功擢光祿少卿再遷右僉都〉
〈御史巡撫甘肅移大同時俺答數犯邊榮多方計戰守數敗之築邊牆開屯田邊備大飭終兵部侍〉
〈郎萬厯中贈工部尚書〉張世忠〈山海衞人嘉靖五年舉武會試由世職增二秩署指揮僉〉
〈事為大同叅將拒寇於丁家莊有斬𫉬功二十一年寇大舉入掠世忠與諸將合五營兵襲之至陸〉
〈支村諸軍潰世忠力戰困重圍下馬裏瘡疾鬬首中二矢死贈左都督諡忠愍立祠致祭〉厲汝
進〈灤州人嘉靖進士厯吏科給事中湖廣巡撫陸杰入為工部侍郎汝進疏劾之并論工部尚書〉
〈甘為霖范繼祖不職不納尋與同官查秉彛等合疏言太常少卿嚴世蕃竊弄父權嗜賄張焰嚴嵩〉
〈因激帝怒廷杖八十謫官尋奪職隆慶初起故官未至京卒〉楊騰〈遷安人幼母病目以舌〉
〈䑛之而愈及殁廬墓三年芝產於側隆慶初旌表有司為建仁孝格天坊〉劉文煥〈撫寕人幼〉
〈事母孝及母殁盧墓三年有泉湧出人號為孝子泉推官沈之唫詣其廬感動請解官歸養〉廖
汝欽〈盧龍人官中書舍人里居崇禎三年 大兵破永平與武舉唐之俊諸生韓洞原周祚新〉
〈馮維京胡起鳳胡光奎田種玉等十數人皆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餘並〉
〈 予入忠義祠〉
︹本朝︺馬維熙〈山海衞人順治初由拔貢生授忻州同知攝偏關廳事姜瓖叛被執不屈遇害〉
〈 詔贈忻州知府〉吕鳴夏〈山海衛人弟嗚雲明末官揚武營㕘將戰死鳴夏撫遺〉
〈恩誼周至鄉人稱之順治初知衞輝府以政最遷固原副使武大定叛勒兵脅之鳴夏厯數其罪罵〉
〈不絶口遂遇害詔贈光祿寺郷一子〉劉鴻儒〈遷安人順治進士授兵科給事中疏〉
〈請頒賦制裁衙蠧兵丁留屯及畿輔民出邊墾種累數百言剴切詳明仕終左都御史祀鄉賢〉高
顯辰〈灤州人順治初由拔貢生授徳安知縣遷雲南同知與鄉人訣曰吳三桂久蓄異心顯辰〉
〈此去當捐軀以報國決不苟求活也及三桂反以兵脅降不屈仰藥死妻戈氏亦自經 詔贈〉
〈太僕寺卿〉李集鳳〈山海衞人淹通羣籍尤精春秋著春秋辨疑六十五卷官終洛陽丞〉韓
坤業〈永平諸生事母王氏以孝聞母殁廬墓三年親𡈽成塋路人哀感又撫寕諸生趙名元〉
〈布衣孫昇皆事親盡孝親殁並廬墓三年〉劉一蛟〈昌黎人貢生父病衣不解帶者三年事母〉
〈承歡無閒撫姪如子族人有以貧鬻子女者為贖還二十餘人仍營其嫁娶同縣舉人趙天錫亦〉
〈有孝行親病三十餘年侍湯藥不少懈〉張朝臣〈山海衞人由武進士厯仕浙江處州右營〉
〈都司康熙四十八年衢賊擾境與都司孫奇豹前後夾擊兵潰遇害事 聞子衞千總〉穆
廷栻〈臨榆人康𤋮武進士授蔚州路守備遷四川遊擊二十四年疊溪大定堡山後生番阻截〉
〈哨道廷栻督衆追殺殱其衆累擢江南提替調福建陸路提督廉潔自持營伍整飭六十年臺灣奸〉
〈民朱一貴等逞亂廷栻赴厦門駐守卒 詔贈左都督諡清恪〉劉天錫〈昌黎人由武進〉
〈士授河南守備嘉慶元年調赴湖北營隨將軍傅恒追剿邪匪受傷陣亡事 聞議卹雲騎〉
〈尉〉董凝川〈撫寕人由武舉選授貴州守備洊擢湖北興國營叅將屢著戰功嘉慶四年追〉
〈賊至梓桐埡樹林中猝中矛傷陣亡事 聞議卹雲騎尉〉
︹列女︺︹五代︺︹唐︺鄭保英妻奚氏〈保英爲平州刺史契丹兵至城且陷奚率家僮〉
〈女丁乘城不下賊遂引去〉︹金︺李寶信妻王氏〈寶信爲義豐縣令張覺以平州叛氏〉
〈陷城中賊逼之氏怒罵不屈支解而死大定十二年贈貞烈縣君〉李伯通妻周氏
〈灤平石城人伯通監豐潤縣元兵攻之城破不知所終周氏與子易擄乘閒自投於塹主者怒拔〉
〈佩刀三刃其體而去得不死遂攜易而逃閒關至汴績紉自給教易讀書有成〉︹元︺王宗仁
妻宋氏〈進士宋褧之女宗仁家永平氏從夫避兵鏵子山夫婦爲軍所擄行至玉田有窺氏〉
〈色美欲害宗仁者氏遂攜女投井死〉︹明︺沈鳳妻仇氏〈遷安人鳯爲興州右屯衞百户〉
〈嘉靖中守剗軍嶺寨寨破仇被執將汚之不從支解而死〉黨文明妻某氏〈樂亭人歸〉
〈五月而夫死其母欲奪其志即自縊〉趙氏女〈撫寕人年十四軍人馬鐸挑之女怒批其面鐸〉
〈驚走女泣曰我為女子賊敢以媟語戲我安用生為逐自縊有司為樹坊以旌之〉劉文煥
妻王氏〈撫寕人事姑孝姑病𥸤天願冬著單衣三年姑病果痊〉
︹本朝︺馬成妻張氏〈遷安人强暴逼之不從被害〉王紹先妻陸氏〈撫寕〉
〈人夫亡無子或勸之改節即自縊〉邢鳳喈妻劉氏〈昌黎人年十九夫亡舅姑勸之〉
〈改刺一目以見志撫子更新成立為娶婦杜氏更新復早卒杜亦承劉志守節終身同縣邵瑄妻〉
〈劉氏夫亡守志教子成立壽至百有二𡻕〉魏業懋妻齊氏〈昌黎人夫亡閉户自縊同〉
〈縣温成義妻王氏趙萬忠子婦劉氏俱夫亡自縊以殉烈女田氏年十七惡少挑之女怒罵被擊死〉
彭玉妻李氏〈灤州人遇暴不從死之〉康朝選妻劉氏〈樂亭人遇暴逼〉
〈之守正捐軀〉宋友懷女典姐〈山海衞人許字藺某未嫁夫殁即投繯死〉郝明
颺妻趙氏〈撫寕人善事舅始夫亡孝敬彌篤撫子善繼成立為娶婦馮氏善繼亦早亡姑〉
〈婦相依並以節孝著同縣俞承恩妻張氏夫亡事姑甚謹及姑殁挈子攜筐土成墳母家欲奪〉
〈其志遂終身不言歸大雪封門徑無行蹤人以為死而機聲不絶聞者感歎均雍正年閒 旌〉闞
相辰妻李氏〈樂亭人夫亡割股療姑病或欲奪其志斷髮以誓每食必先以𥙊夫教三〉
〈子俱入庠壽至九十餘𡻕同縣楊甫望妻王氏均雍正年閒 旌〉德稜泰妻張氏
〈永平駐防馬甲滿洲人夫亡守節乾隆年閒 旌〉李肅妻王氏〈盧龍人肅為諸生早〉
〈亡氏夫志守節同縣節婦王元德妻氏王棟妻汪氏劉明德妻邸氏韓賓妻李氏賈成章妻呉氏〉
〈倫健妻張氏馬一霄妻王氏許煥妻楊氏許燦妻竇氏王良妻劉氏張隆妻王氏王之翰妻楊氏王〉
〈道普妻蕭氏彭年妻李氏楊通妻傅氏樊養正妻姚氏劉植妻馬氏張隆妻魏氏王文鑑妻翁氏陳〉
〈傑妻燕氏王中善妻魏氏張珍妻段氏李其溥妻伊爾根覺羅氏均乾隆年閒 旌〉吳中憲
妻雷氏〈遷安人夫亡守節孝事翁姑撫子成名同縣節婦王建極妻李氏王㑹極妻汪氏〉
〈郭子甸妻彭氏于鴻緒妻高氏郭謙亨妻金氏王三錫妻張氏段秦貴妻吕氏郭子裔妻尹氏張定〉
〈一妻梁氏許登榮妻張氏李成義妻李氏張從美妻郭氏張從𠮷妻王氏朱之貴妻曹氏李銅妻魏〉
〈氏蔡芝妻楊氏劉炯妻李氏彭鏡妻王氏郭乾汾妻王氏均乾隆年閒 旌〉謝瑛聘妻
張氏〈撫寕人未婚瑛卒氏聞訃易服奔喪誓不再嫁孝事孀姑同縣節婦孫文智妻王氏王三〉
〈錫妻李氏張廷珙妻池氏胡漣妻茹氏張希閔妻王氏單珍妻蕭氏劉深妻賀氏單銈妻鄭氏胡字〉
〈仁妻王氏李尚亮妻姜氏李蕃妻田氏王基勇妻吕氏超憲妻李氏楊天純妻姬氏揚名妻金氏單〉
〈從新妻袁氏李獻方妻趙氏翟琪妻王氏王崙妻夏氏趙秀齡妻孫氏張起雲妻李氏呉從義妻程〉
〈氏楊旺妻周氏崔國梁妻趙氏楊作楫妻李氏袁寄凱妻李氏安文傑妻馮氏張明德妻郭氏茹漢〉
〈妻劉氏程用妻劉氏貞女楊天墴女楊氏均乾隆年閒 旌〉譚五倫妻耿氏〈昌黎〉
〈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劉寅妻朱氏田發妻高氏烏得衆妻劉氏陳愷妻魯氏馬瑗妻俞氏郭朝掄〉
〈妻俞氏高琚妻周氏孟徳孔妻錢氏齊兆熊妻陳氏均乾隆年閒 旌〉霍瑞啟妻谷
氏〈灤州人夫殁父母憐其少㣲諷之氏飲藥自盡鄰婦救之乃免同州節婦張義妻高氏郭翰妻〉
〈倫氏周成羽妻史氏王曰琦妻魏氏馬躬建妻李氏王敬日妻孫氏李之齡妻劉氏馮驥妻惠氏趙〉
〈及溥繼妻王氏王百椿妻周氏李正妻胡氏裴有瑞妻王氏鞠汝捷妻趙氏趙大成妻李氏邊元佐〉
〈妻李氏金泰妻李氏馬斯徂妻董氏耿建生妻徐氏呉基逺妻宋氏趙乗時妻周氏袁學惠妻張氏〉
〈何謙妻陳氏許有抱妻劉氏杜步章妻李氏張禮妻高氏于魁份妻趙氏毛承基妻李氏李敷勲妻〉
〈季氏張遜妻陳氏何其選妻劉氏張炳妻趙氏魯禮妻郭氏汪曾裕妻李氏趙承先妻周氏均乾隆〉
〈年閒 旌〉闞旺妻陰氏〈樂亭人夫亡投繯以殉同縣節婦賈爾印妻景氏毛印龍妻劉〉
〈氏李玉寶妻石氏陳于上妻王氏孔訓妻苗氏高良宰妻張氏孟顯妻陳氏陰自成妻葛氏宋傅臚〉
〈妻張氏王承烈妻高氏王鍾靈妻倪氏王克勤妻汪氏黃登五妻曹氏陳篔妻李氏呉恒泰妻康氏〉
〈李范妻倪氏鄔賢妻張氏任懷寶妻闞氏均乾隆年閒 旌〉王元良妻劉氏〈臨榆〉
〈人夫出獨處有惡少挑之氏怒罵以拒元良歸訴其事遂自縊同縣烈女郭旭女生姐許字范彬彬〉
〈患瘋彬母持還婚帖女遂自縊侯洪英女四姐遇𭧂不從被殺節婦范衡禮繼妻郭氏談仲善妻黃〉
〈氏任仲傑妻陳氏吕世陞妻沈氏石如星妻趙氏計可成妻劉氏李馥生妻趙氏趙功正妻余氏李〉
〈國輔妻趙氏施懷信妻熊氏施佐妻余氏毓麟妻李氏楊進朝妻郝氏李惠民妻趙氏戰從亮妻〉
〈楊氏袁德恒妻張氏阮義鳳妻侯氏馬坦妻侯氏劉琬妻譚氏程溥妻常氏高曰誠妻李氏周濮妻〉
〈趙氏王基遠妻高氏孟琦妻周氏趙昇妻高氏楊煜妻劉氏石珩妻張氏計肇賢妻徐氏吕文蔚妻〉
〈劉氏朱士恭妻王氏胡玢妻陳氏均乾隆年閒 旌〉富伸妻趙氏〈山海關駐防馬甲滿〉
〈洲人夫亡守節又節婦伊常阿妻王氏額勒金布妻曾氏蘇興阿妻楊氏納蘭泰妻楊氏佐領雅琴〉
〈妻孟氏蘇沖阿妻閻氏𫎇古馬甲岳起妻方氏明海妻唐氏均乾隆年閒 旌〉和琫額妻
何氏〈永平駐防滿洲人夫亡守節又節婦𫎇古馬甲烏爾恭阿妻蕭氏珠爾杭阿妻佟氏均嘉〉
〈慶年閒 旌〉鍾文妻常氏〈盧龍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軼羣妻李氏均嘉慶年閒〉
〈旌〉閻氏女獃姐〈遷安人守正捐軀嘉慶年閒 旌〉達哈布妻徐氏
〈喜峯口駐防馬甲滿洲人夫亡守節又節婦冷口駐防馬甲查倫岱妻呉氏均嘉慶年閒 旌〉温
潤女温氏〈撫寕人幼字徐翮未婚而殁氏年十五聞訃即欲捐軀得救未死遂守節終身〉
〈同縣節婦韓察妻曹氏均嘉慶年閒 旌〉張汝霖妻侯氏〈灤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
〈婦衞進朝妻趙氏石成妻蘇氏孟登榜妻閻氏杜估逺妻沈氏白騰貴妻韓氏趙成先妻周氏王汝〉
〈龍妻黃氏李冠山妻王氏霍君恩妻陳氏宣聖功妻王氏戚倫妻任氏烈婦郝鄭氏烈女王成姐均〉
〈嘉慶年閒 旌〉陳家夔妻安氏〈樂亭人夫亡家貧幼氏勤紡織以奉舅姑姑患痰〉
〈病卧牀褥氏日夜扶持無少懈守節終身同縣節婦姚從雲妻高氏王顯祖妻孫氏王韋氏均嘉慶〉
〈年閒 旌〉楊雨女扣兒〈臨榆人守正捐軀同縣貞女蔡世模女許字周錕未婚聞夫死〉
〈即奔喪誓死不歸節婦張雲路妻魏氏曹建妻劉氏王士儀妻蔡氏穆開聘妻常氏李士選妻曹氏〉
〈王依德妻房氏王宷妻岳氏林元著妻劉氏烈婦王王氏均嘉慶年閒 旌〉常在保妻
關氏〈山海關駐防馬甲滿洲人夫亡守節又節婦雙德妻關氏前鋒富誠妻趙氏和陞阿妻鈕〉
〈祜祿氏多魁妻于氏農依布妻伊爾根覺羅氏岳洛妻馬氏宫蘭泰妻關氏穆通阿妻關氏佛存珠〉
〈妻于氏巴揚阿妻張氏全德妻胡氏牛和妻呉氏阿林妻呉氏滿岱妻關氏均嘉慶年閒 旌〉
︹土產︺鹽〈濱海諸縣出〉紙〈遷安縣出又灤州亦出紙〉石灰〈撫寕縣出〉鷹鶻〈明志昌黎〉
〈縣道者山出〉蔓荆子〈唐書地理志北平土貢明志盧龍遷安二縣出〉香白芷〈明志〉
〈樂亭縣出〉棃〈舊志遷安縣出又產甘棠〉鯽〈府志灤河偏涼汀產者最佳〉海胎〈山海舊志〉
〈渝關産〉鐡脚鳥〈似鶺鴒差小山海舊志渝𨵿出 按舊志載唐書地理志盧龍土貢熊鞹〉
〈北平郡土貢人參又遷安之寛河川產金灤州遷安出丹錫謹附記〉
前提調官〈臣〉沈兆澐恭 纂輯
提調官〈臣〉王廣䕃恭覆 輯
校對官〈臣〉沈維鈺恭 校
校對 官〈臣〉章詒燕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