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六十至四百六十一

卷四百五十六至四百五十九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六十至四百六十一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百六十二至四百六十三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2.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2.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2.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2.djvu/5

廣西統部表                  

                       

 大清一統志

  廣西統部在 京師西南七千四百六十里東西距二千八百一十里南北距二千九百六十

   五里東至廣東肇慶府廣寕縣界一千二百六十里西至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一千五百五十里

   南至廣東廉州府靈山縣界二千四十五里北至貴州黎平府永從縣界九百二十里東南至廣東

   高州府石城縣界一千一百八十里西南至越南國界二千三百十里東北至湖南永州府東安縣

   界三百四十五里西北至貴州興義府貞豐州界一千三十六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按古荆州為翼軫分野惟梧州府之蒼梧

   藤容岑溪四縣為牛女餘俱屬翼軫故當以翼軫為主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南徼春秋時為百越地秦始皇

   三十三年以陸梁地置桂林象郡漢初屬南越國

   元鼎六年改置蒼梧鬰林二郡屬交州兼為荆州

   零陵郡南境後漢因之三國屬吳增置始安臨賀

   桂林寕浦四郡晉為廣州地晉書地理志廣州領始安臨賀蒼梧鬱林

   桂林寕浦六郡元帝分鬰林立晉興郡穆帝分蒼梧立永平郡劉宋為湘廣越三

   州地宋書州郡志湘州領始建臨慶二郡廣州領始安臨賀蒼梧鬰林桂林寕浦六郡又有南

   流郡屬越州南齊因之梁置桂靜二州隋為始安蒼梧

   永平鬰林四郡唐初復改諸郡為州屬嶺南道置

   桂容邕三管經畧使咸通三年始分置嶺南西道

   唐書地理志嶺南道領邕澄寶横潯巒貴龔象藤巖宜瀼籠田環桂梧賀柳富昭蒙嚴融思唐容牢

   白順繡鬱林黨禺義等州五代初屬楚增置全州周廣順元年

   屬南漢宋至道三年分置廣南西路宋史地理忘廣南西路治

   桂州領容邕融象昭梧藤龔潯柳貴宜賓横白鬱林等州其賀州則屬東路全州則屬荊湖南路

   元置廣西兩江道宣慰使司及嶺南廣西道肅政

   廉訪司屬湖廣行省元史地理志宣慰司治靜江路領南寕梧州潯州柳州四

   路平樂一府鬰林容象賔横融藤賀貴九州慶遠南丹一安撫司又有左江領思明太平二路右江

   領田州來安鎮安三路其全州治别屬嶺北湖南路至正末始分置廣西等

   處行中書省明洪武九年置廣西等處承宣布政

   使司統九府桂林柳州慶遠思恩平樂梧州潯州南寕太平

  本朝因之為廣西省順治十五年升泗城土州為府

   尋改為軍民府隸思恩府康熙二年鎮安土府改設流

   官隸思恩府雍正三年升鬰林為直隸州四年仍改泗

   城軍民府為府七年升鎮安為府共領府十一直

   隸州一

    桂林府 柳州府 慶遠府 思恩府 泗城

    府 平樂府 梧州府 潯州府 南寕府

    太平府 鎮安府 鬱林直隸州

  ︹形勢︺東據湘水水出桂林府興安縣東流逕全州入湖廣永州府境南控交阯

   南寕府太平府思明府南境思陵州憑祥州龍州西境皆與交阯接界西接滇黔

   城府西隆州而西接雲南廣南府界自泗城府而北達貴州之永寕州又自慶遠府北柳州府西北

   皆與貴州接壤北逾五嶺五嶺在廣西北境者二萌渚嶺在平樂府賀縣北越城嶺在桂

   林府興安縣北其名山則有勾漏山在鬱林州北流縣東北十五里其大

   川則有灕江與湘江同源出桂林府與安縣南流逕靈川縣又南繞桂林府城亦曰桂

   江亦曰始安江又經陽朔縣平樂府昭平縣至梧州府與左右二江合謂之三江口牂牁江

   亦名「欎」中「寸」換成「彡」水豚水温水唐時始有左右江之名新志左江源出交阯界東流逕上下凍州龍州太平府

   至南寕府西合江鎮與右江合右江自雲南土富州界東流逕田州奉議州上林縣罛化土州隆安

   縣又東南與左江合又東逕南寕府永淳縣横州貴縣至潯州府與黔江合又東逕平南縣藤縣至

   梧州府與灕江合又東入廣東肇慶府界爲西江㸃江即貴州盤江流逕泗城土府亦曰紅水江

   又東逕思恩府忻城土縣又東逕遷江縣及賓州又東南至潯州府武宣縣與左右江下流合

   重險則有嚴關在桂林府興安縣西南十七里大藤峽在柳州府象州武宣

   縣東南三十里潯州府西北百五十里跨柳潯二郡間夾潯江而南乃羣蠻之窟穴

  ︹文職官︺

   兩廣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省駐廣東省城

   巡撫駐桂林府

   提督學政駐桂林府

   布政使駐桂林府經厯 庫大使

   按察使駐桂林府統轄全省驛傳事務經厯 司獄

   分守桂平梧鬱道駐桂林府兼理鹽務

   分巡左江兵備道駐南寕府轄泗南太鎮四府控制漢土州縣官

   分巡右江兵備道駐柳州府轄柳慶思潯四府控制漢土州縣官

   桂林府知府 同知舊駐府城嘉慶十三年移駐臨桂縣大㙤通判

    府城乾隆六年移駐龍勝理苗舊有管糧通判乾隆四十七年府學敎授

    訓導 經厯 司獄 知州二員永寕州同

    苗駐西延鎮舊有州乾隆三十一年州學學正二員 訓導二

    員 巡檢三員永寕州屬喇峒全州屬山𬃷山角吏目二員

    知縣七員臨桂興安靈川陽朔永福義寕灌陽縣丞二員臨桂永福

    學敎諭七員 訓導七員 巡檢六員臨桂縣屬蘇橋

    六塘墟興安縣屬社水灌陽縣屬崇順龍勝㕔屬龍勝廣南典史七員

   柳州府知府 通判 府學敎授 訓導 經厯

    舊有司獄乾隆三十一年裁知州州學學正 訓導 巡

    檢吏目 知縣七員馬平雒容羅城柳城懷遠融來賓縣學

    敎諭七員 訓導七員 主簿二員懷遠屬古宜甲乾隆

    四十二年設羅城屬三防塘乾隆五十一年巡檢十一員馬平縣屬穿山三都

    雒容縣屬平樂江口羅城縣屬武陽柳城縣屬東泉古砦懐違縣屬梅寨來賓縣屬界牌融縣

    屬長安思管舊有羅城縣屬莫離村一員乾隆四十二年裁通鎮道一員五十一年裁

    史七員

   慶遠府知府 同知駐德勝鎮理苗府學敎授 訓導

    經厯 知州二員河池東蘭土知州二員南丹那地州同

    河池駐三望南丹駐州城土州同一員東蘭駐鳳山土州判

    學學正二員河池東蘭吏目二員 知縣三員宜山天河

    土知縣縣丞宜山駐楞村縣學敎諭訓導二

   員天河思恩巡檢三員宜山縣屬白土德勝龍門典史四員

   思恩府知府 同知駐百色理苗通判乾隆四十七年裁桂林糧捕通

    府學敎授 訓導 經厯 司獄 知州

    土知州州同土州判暘萬乾隆七年設州學學正

    訓導 巡檢吏目 知縣三員武縁遷江上林

    知縣縣丞上林駐三里營縣學敎諭三員 訓導三

    員 巡檢五員百色廳屬百色武縁縣屬高井遷江縣屬平陽上林縣屬思隴

    周安 按思隴一員乾隆四十三年由甘蔗園移駐周安一員乾隆四十六年由思吉鎮移駐

    土巡檢九員白山興隆定羅舊城下旺那馬都陽古零安定典史三員

   泗城府知府舊有同知乾隆四年裁府學敎授 經厯 知

    州西州同駐八達管糧督捕州判駐舊州嘉慶二年西林縣八渡墟主簿

    州學訓導 吏目 知縣二員凌雲西林縣丞

    駐天縣學訓導西林乾隆二十六年設巡檢二員凌雲縣屬平樂

    一甲乾隆四年裁府屬設西林縣屬潞乾隆三十一年裁柳州府司獄設典史二

   員

   平樂府知府 同知駐麥嶺專督富川賀縣捕務通判 府學

    敎授 訓導 經厯舊有司獄乾隆三十三年裁以經厯兼管知州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七員平樂恭城

    富川賀縣荔浦修仁昭平縣丞賀縣駐桂嶺大會墟嘉慶二十年裁太平府經厯設

   學敎諭七員 訓導七員 巡檢五員舊設恭城縣屬

    鎮峽富川縣屬白霞賀縣屬信都㑹寕四員嘉慶四年增昭平縣馬江塘一員二十年移賀縣

    屬之㑹寕司駐里松鄉典史七員

   梧州府知府 同知舊駐府城嘉慶十三年移駐蒼梧縣戎墟府學敎

    授 訓導 經厯舊有司獄嘉慶四年裁以經厯兼管知縣五員

    蒼梧藤容岑溪懷集縣學敎諭五員 訓導五員 巡檢

    十員蒼梧縣屬安平長行東安藤縣屬白石竇家容縣屬大峒粉壁岑溪縣屬平河懷集

    縣屬武城慈樂典史五員

   潯州府知府 通判乾隆五十六年裁同知設嘉慶十六年移駐貴縣木梓墟

    府學敎授 訓導 經厯舊有司獄乾隆四十六年裁以經厯兼管

    知縣四員桂平平南貴武宣縣學敎諭四員 訓導四

    員 巡檢六員舊設桂平縣屬大黄平南縣屬大烏秦川貴縣屬五山武宣縣

    屬廓鎮五員乾隆四十六年增桂平縣屬穆樂墟一員典史四員

   南寕府知府 同知 府學敎授 訓導 經厯

    舊有司獄乾隆四十六年裁知州三員新寕横上思土知州三員

    歸德果化忠州同州學學正三員 訓導三員

    巡檢横州屬大灘吏目三員新寕横上思舊有果化一員乾隆五十一年

    知縣三員宣化隆安永淳縣學敎諭三員 訓導三員

     巡檢七員舊設宣化縣屬八尺金城三官遷隆永淳縣屬武羅南里六員乾隆

    四十六年增宣化縣墰落司一員土巡檢一員遷隆典史三員

   太平府知府 同知二員明江一員雍正十一年由思明改屬龍州一員

    乾隆五十一年裁通判設府學敎授 訓導 知事乾隆二十年設

    照磨龍州乾隆五十六年裁吏目設舊有經厯嘉慶二十年知州四員

    利永康寕明土知州十六員太平安平萬承茗盈全茗龍英佶倫結安鎮遠

    都結思陵江思下石西上下凍憑祥州同五員萬承太平龍英江思州判二

    員安平憑禅州學學正四員左養利永康寕明州學訓導

    吏目八員左養利永康寕明思陵茗盈佶倫都結舊有結安一員乾隆四十四年

    知縣土知縣二員羅白羅陽縣丞崇善駐思城巡檢

    縣屬䭾盧乾隆四十四年設土巡檢典史

   鎮安府知府 通判駐小鎮安乾隆三十一年裁歸順州同設府學敎

   授 知事 知州歸順舊有州判乾隆三十一年裁土知州四

   員下雷向武都康上映州判二員奉議向武州學學正巡檢

   歸順州屬湖潤乾隆三十一年由南寕府宣化縣那南司移駐吏目三員下雷歸順

    知縣典史

  鬰林直隸州知州 州判 州學學正 訓導

   巡檢吏目 知縣四員博白北流陸川興業縣學敎諭

   四員 訓導四員 巡檢四員博白縣屬沙河周羅北流縣屬

   雙威陸川縣屬温水典史四員

 ︹武職官︺

  撫標左右二營叅將中軍兼左營遊擊守備二員 千總

   四員 把總八員 經制外委八員 額外外

    委五員

   提督駐柳州府中左右前後五營叅將遊擊四員左右前後四營

    備五員 千總九員中二左二右二前二後一把總十八員

    九駐本營九分防馬平雒容象州及各塘水汛舊設二十員乾隆二十七年裁前營一員嘉慶

    二十年裁中營一員經制外委二十七員舊設三十員乾隆二十九年栽

    左右營一員嘉慶二十年裁後營一員額外外委十六員舊設十五員乾

    隆四十七年增中營一員

   鎮守左江鎮總兵官駐南寕府中左右三營遊擊都司二

   員左營右營守備三員 千總五員舊設六員乾隆五十四年裁左

    營一把總十一員七駐本營四分防宣化永淳隆安新寕舊設十二員乾隆

    五十四年裁右營一員經制外委十五員舊設十八員乾隆五十四年裁

    中營一員嘉慶二年裁左右營二員額外外委九員

   鎮守右江鎮總兵官駐思恩府百色中左右三營遊擊二員

    駐本營右營駐泗城都司守備三員 千總五員舊設六員

    乾隆五十四年裁一員把總十員舊設十二員乾隆二十一年裁左營一員五十

    四年裁中營一員經制外委十八員九駐本營九分防四塘邏村平馬皈

    樂邏里馬域百樂百莫沙𥚃谷汛額外外委九員

     以上左右江二鎮均聽巡撫提督節制

   義寕協副將駐龍勝左右二營都司守備右營駐廣南千總

    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芙蓉獨車二汛把總八員四駐本營四分防義寕龍

    甸小江石村各汛經制外委十員舊設十二員嘉慶二十年裁二員

   平樂協副將駐平樂府左右二營都司守備千總二員

    分防明平水安一汛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恭城修仁荔浦各汛經制

    外委六員二駐本營四分防蓮花龍虎關黄猺修仁各汎額外外委二

    員分防攬水黄牛二汛

   慶遠協副將駐慶遠府左右二營都司守備右營駐河池千總

    二員分防德勝二寨各汛把總五員二駐本營三分防天河龍門三廠各汛

    經制外委八員二駐本營六分防龍門三岔天河邱索思恩者扛各汛

   全州營叅將駐全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分防西延靈川興安灌陽各汎經制外委四員分防黄沙河八十里山泍水巨

    巖各額外外委二員

   融懷營叅將駐懷遠縣乾隆七年裁永寕營改設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經制外委六員三駐本營二防融縣汛一防石

    

   賓州營叅將駐賓州雍正七年裁河池營改設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安城遷江來賓各汛經制外委六

    員三駐本營三分防鄒墟堡洛峒平黨各汛

   桂林營遊擊駐林林府舊設叅雍正八年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三駐本營一防西江堡經制外委六員四駐本營

   二分防兩江口陽朔各汛

   柳州城守營都司駐柳州府千總駐通把總二員 經

    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二員

   富賀營都司駐賀千總駐富把總二員分防桂林龍水二汛

    經制外委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鋪門里松濠界各汎舊設二員嘉慶二十年

    増二

   麥嶺營都司駐富川縣麥嶺千總 把總二員分防白沙水峽二汛

    經制外委二員一駐本營一防牛巖汛

   三里營都司駐上林縣三里千總防思吉汛杷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

    上林經制外委二員分防六便喬賢二汛

   永寕營守備駐水寕州舊設㕘乾隆七年千總 把總防安

    經制外委二員分防常安屯秋二汛

   東蘭營守備 千總 把總 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以上義寕等三協十營均隸提督管轄

   梧州協副將駐梧州府左右二營都司守備右營駐城外千總

    二員 杷總五員二駐本營三分防岑溪藤容各水汛舊設四員嘉慶二十

    年増左營一員經制外委七員二駐本營五分防三番廣平卡分界戎墟

    各汛舊設六員嘉慶二十年増左營一員

   潯州協副將駐潯州府左右二營都司守備右營駐貴縣千總

    二員一駐本營一防武宣汛把總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貴平南二汛

    制外委六員一駐本營五分防武林武宣大嶺五山覃塘各汛額外外

    委二員

   新太協副將駐太平府左右二營都司守備右營駐明江千總

    二員分防永康寕明把總三員分防養利左州思陵思明舊設四員乾隆五十

    四年裁一員經制外委六員分防永康左州養利楓門海淵思陵各汛

    外外委一員舊設二員乾隆五十一年裁一員

   鬰林營叅將駐鬰林州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分防博白北流陸川興業各汛經制外委六員二駐本營四分防博白北流陸

    川興業各汛

   南寕城守營都司駐南寕府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本營二分防宣化横州二汛經制外委六員四駐本營二分防横州那曉二

    

   上思營都司駐上思州千總 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

    外委一員

   龍平營都司駐龍千總 把總二員舊設一員乾隆五十四年

    増一經制外委二員一駐本營一防苛村汛額外外委二

    員一駐本營一防水口汛

   馗纛營都司駐寕明州千總二員舊設一員乾隆五十四年増一員

    總二員舊設一員乾隆五十四年増一員經制外委三員一駐本營

    二分防由隘羅隘二汛

   懷集營守備駐懷集縣千總 把總 經制外委二員

    一駐本營一防洽水汛

     以上梧州等三協六營均隸左江鎮管轄

   鎮安協副將駐歸順州左右二營都司守備右營駐小鎮安千總

    三員二駐本營一防鎮安把總六員三駐本營三分防小鎮安奉議上勾汛各

    經制外委七員分防頻峒屯隘榮勞壬莊卡剝淰怕懷子平孟各汛

    外外委三員二駐本營一防向武汛

   思恩營遊擊駐武縁縣守備 千總 把總二員 經

    制外委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府城丹良二汛額外外委二員

    一駐本營一防府城

   隆林營遊擊駐西隆州八達守備駐西隆州千總二員 把總

    四員 經制外委五員分防里仁舊州古障隆或北樓汛各汛舊設四

    乾隆五十四年裁一嘉慶二年増二員額外外委二員一駐本營一防

    里仁舊設一員嘉慶二年増一員

   上林營都司駐西林縣千總 把總防西林縣那佐經制外委

    一員防周馬汛額外外委一員防八盤汛

     以上鎮安等一協三營均隸右江鎮管轄

  ︹户口︺康熙五十二年原額人丁二十萬六千一百零乾隆三十七年停編丁今滋生男婦大小共

   七百四十二萬九千一百二十名口計一百二十七萬九千零二十户

  ︹田賦︺田地八萬九千五百六十三頃六十六畝二分一釐五毫又泗城府新墾田二十二伯太平府

   新出膳田三百三十九户鎮安府田㙔六千二百四㙔一伯一伍小卒伍一分額徵地丁正雜銀三

   十九萬三千五百四十五兩五錢六分九釐遇閏加徵銀一萬二千五百八十五兩四錢二釐米四

   十萬三千一百八十五石三斗四升二合六勺

  ︹税課︺梧州廠額徵正税銀五萬四千六百二十一兩三錢五分三釐盈餘銀七千五百兩潯州廠額

   徴税銀三萬八千六百六兩四錢一分二釐盈餘銀五千二百兩全省均行兩廣正引額徵鹽稅銀

   四萬七千五百一十四兩有奇鹽課載廣東省稅課門

  ︹名宦︺︹秦︺史祿以御史監郡始皇伐百越禄轉餉鑿渠通糧道自陽海山導水源以湘水北入

   於楚融江為牂牁下流南入於海遠不相謀為磯以激水於沙磕中壘石作鏵派湘之流而注於融

   激行六十里置陡門三十六使水積漸進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既通舟楫又利灌溉號為靈渠

   ︹漢︺路博德平州人元鼎五年以䘙尉為伏波將軍征南越平之先是秦獨置桂林一郡及

   博德受桂林監居翁降乃改蒼梧鬱林等九郡羅宏長沙人元封五年置交州部刺史治所

   在蒼梧往刺史多以荒遠行部罕徧部吏因得恣其貪殘宏於征和間為刺史春行冬息徧厯所部

   咨詢疾苦太守多解綬請罪宏廉實舉發一時貪殘為之斂迹馬援扶風人建武十七年交阯

   女子徵側徵貳反拜援伏波將軍南擊軍至浪泊上與賊戰破之斬徵側徴貳又擊徵側餘黨都羊

   等自無功至居風嶠南悉平綦母俊上虞人安帝時為交州刺元初三年合浦蠻反遣

   御史任逴督州郡兵討之俊以蒼梧當合浦下蠻或流刧猝難囘顧乃先保障蒼梧後往合浦所向

   張喬南陽人永和二年諸蠻倡亂殺長吏交州刺史樊演發交阯九真二郡兵萬餘人救

   之兵憚遠役遂反賊勢轉盛明年拜喬交州刺史喬至開示慰誘並皆降散夏方九江人建

   康元年為交州刺史時日南蠻千餘人攻縣邑扇動九真與相連結方開恩招諭賊皆降服以功遷

   桂陽太守永壽三年朱達為亂延熹三年復拜方交州刺史分威惠素著宿賊聞之相率詣降

   磐丹陽人延熹中爲交州刺史荆州叛兵朱盖等與桂陽賊胡蘭作亂爲中郎將度尚所破餘黨

   散入交阯磐身攖甲胄涉危履險討擊凶患斬殄渠帥餘燼鳥竄鼠遁還奔荆州朱雋

   光和元年爲交州刺史時交阯賊梁龍等與南海太守孔芝反攻破郡縣雋受命過本郡簡募家

   兵及所調合五千人分兩道入既到州界按甲不前先遣使詣郡觀賊虛實宣揚威德以震動其心

   既而與七郡兵俱進逼之遂斬龍旬月盡定賈琮聊城人中平元年阯屯兵反執刺史及

   合浦太守靈帝以琮爲交州刺史琮到部移書告示各使安其資業招撫荒散蠲復徭役誅渠帥爲

   大害者簡選良吏試守諸縣𡻕間蕩定百姓以安︹隋︺令狐熙敦煌人開皇中以嶺南夷

   數起亂拜熙桂州總管至部大宏恩信其溪峒渠帥更相謂曰前總管以兵威相脅今乃以手敎相

   諭我輩豈可違於是相率歸附先是州縣生梗長吏多不得之官熙悉遣之爲建城邑開設學校夷

   人感侯莫陳穎代人高祖以嶺南刺史縣令多貪鄙蠻夷怨叛妙簡清吏於是徵頴

   拜桂州總管及至官大崇恩信民夷悅服周法尚安成人文帝時為桂州總管後入朝以本

   官宿衞州人李光仕反令法尚討之馳往桂州光仕率勁兵保白石洞法尚捕得其弟光畧光度親

   率奇兵蔽林設伏兩陣始交法尚馳擊其栅光仕大潰遂斬之︹唐︺李靖三原人武徳中授嶺

   南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以嶺海陋遠久不見德非震威武示禮義無以變風即率兵南巡所過

   問疾苦延見長老宣布天子恩意遠近歡服王晙景城人景龍末授桂州都督州有屯兵舊

   常仰餉衡永晙始築羅郛罷戍卒又堰江水開屯田數千頃百姓賴之後求歸上冡州人詣闕留詔

   即留以須政成在桂踰期年州人刻石頌德裴懷古壽春人聖厯中始安賊歐陽倩擁衆

   數萬剽掠州縣授懷古桂州都督招慰討擊使未踰嶺逆以書諭禍福賊迎降懷古以為示不疑可

   破其謀乃輕騎赴之曰忠信可通神明况裔人耶身至其營撫慰之倩等大喜悉歸所掠出降諸峒

   相率内附嶺外悉平張九齡曲江人坐宇文融謗出為桂州刺史兼嶺南按察選補使張説

    薦九齡可備顧問召為集賢院學士李昌巙大厯間以御史中丞出為桂州刺史兼桂管觀

    察防禦使討蠻賊潘長安有功吏士刻平蠻頌於鎮南山下韓佽長安人元和中累遷桂管

    觀察使部二十餘州自參軍至縣令無慮三百員吏部所補纔十一餘皆觀察使商才補職佽下車

    悉來謁一吏持籍請補缺員佽下敎曰居官治吾不奪其不奉法無望縱舍缺者須按藉取可任任

    之會春服使至鄉有豪猾厚賄使者求為縣令佽召鄉豪貴以撓法笞其背以令部中自是豪右畏

    戢時詔置五管監兵盡境賦不足充費佽處以儉約遂為定制馬總扶風人元和中以虔州刺

    史遷安南都䕶廉清不撓用儒術敎其俗民皆安之建二銅柱於漢故處劖著唐德以明伏波之裔

    徙桂管經畧觀察使李渤洛陽人寶厯中為桂管觀察使桂有灕水出陽海山世言秦命史祿

    伐越鑿為漕馬援討徵側復治以通餽後為江水潰毁渠遂廢淺每轉餉役數十户濟一艘渤釃浚

    舊道障泄有宜舟楫利焉周元靜為靜江軍節度使唐末所在兵起元靜約部内守令將校

   廣農輯兵四境信服安州防禦使宣晟以計入桂詭奪所領元靜不從與其部將劉士政率衆以戰

   不勝死之部衆咸就死無棄去者 按通鑑是時為靜江節度使者即劉士政以敗出降此則本新

   唐書本紀所載巳為考異駮正以舊志與省志皆如此姑存之以備參考︹宋︺陳堯叟

   人為廣南西路轉運使嶺南風俗病者禱神不服藥堯叟有集驗方刻石桂州驛又以地氣蒸暑為

   植樹鑿井每三二十里置亭舍具飲器人免暍死咸平初諸路課民種桑𬃷堯叟 -- 臾 ?以所部諸州田多

   山石地少桑蠶請以所種麻苧頃畝折桑𬃷之數民以布赴官賣者免其算稅詔從之曹克

   明百丈人景德中撫水蠻叛徙克明為宜融桂昭柳象邕欽廉白十州都巡檢使既至蠻酋獻藥

   一器曰溪峒藥箭中人以是解之可不死請試以雞犬克明曰當試以人乃取藥箭刺酋股而飲以

   藥即死羣蠻慚懼而去曹利用寕晉人景德中宜州軍校陳進殺知州劉永規叛陷柳城

   縣圍象州事聞帝以利用曉方畧擢廣南安撫使利用至嶺外遇賊武仙賊持健鏢𫎇采盾衣甲堅

   利鋒鏑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長刀破盾遂斬以徇嶺南平馬玉祥符人為安撫都監宜州

   蠻人騒動朝廷興兵討伐玉勒兵深入多所殺𫉬蠻人畏服張煦開封人景徳中宜州軍校

   陳進反命副曹利用為廣東西路安撫使賊擁盧均僭號南平王圍象州煦以兵㑹利用斬之

   固新喻人皇祐初為廣西轉運使知儂智高凶狡條上羈縻之䇿於樞府不果用智高後果叛

   狄青西河人皇祐中儂智高陷邕州嶺外騒動青自請行除宣撫荆湖經制廣南盜賊事兵次

   賓州佯令軍休十日覘者還報以為軍未即進青明日整軍騎一晝夜繞崑崙關出歸仁鋪為陣賊

   失險青大敗之智髙燒城遁去余靖曲江人儂智髙亂起委靖以廣南經制靖慮交阯及儂黄

   諸蠻為智高所誘乃約李德政會兵擊賊又募儂黄諸酋長皆縻以職智高勢孤遂為狄青所敗青

   既罷兵獨留靖廣西遣人入特磨道收智高母子弟三人致闕下張立任廣西都監儂智高

   據邕州執立殺之立臨刑辭色不變又張拱亦官都監自賓州引兵來援既入而城陷罵賊不屈死

   朱夀隆諸城人提㸃廣西刑獄嶺外新經儂冦修營城障貴州虐用其人壽隆馳詣州械守

   送獄奏黜之老稚婦女遭亂不能自還檄所在資送舊制溪蠻侵㳟羈縻州雖殺人無得仇報壽隆

   請聽相償蠻始畏戢王罕華陽人先為廣東轉運使以平儂智高功復為西路轉運使時智高

   已遁儂宗旦尚據險聚衆罕呼宗旦子日新謂之曰汝父内為交阯所仇外為邊將希賞之餌非計

   也汝歸報擇利而為之於是父子俱降周沆益都人儂智高亂定仁宗命安撫廣西諭之曰

   嶺外地惡非賊所至處毋庸行對曰君命仁也然遠民罹塗炭當播宣天子德澤遂往遍行郡邑為

   民興利除害魏瓘婺源人提點廣南西路刑獄邕州獠户縁逋負没男女為傭者千餘人悉

   奏還其家就除轉運使劉鋹時計口以税雖舟居皆不免瓘為除之又減柳州無名役四百人

   則永康人仁宗時為廣西路轉運使有番舶遭風至瓊州食乏不能去則命貸錢三百萬吏白夷

   人狡詐又風波不可期則曰彼以急難投我可拒而不與耶已而償所貸如期又按宜州重辟十九

   人為辨活者九人徐的建安人仁宗時為廣南西路提點刑獄安化州蠻攻殺將吏所部卒

   畏誅謀欲叛的馳騎至宜州慰曉之衆斂手聽命奏復澄海忠敢軍後皆𫉬其用杜𣏌

   人仁宗時廣西區希範誘白崖山蠻䝉趕反襲破環州嶺外騒然擢杞廣南西路安撫使行次真州

   先以書諭蠻聽其自新次宜州蠻無至者乃勒兵攻破白崖黄泥九居山砦及五峒焚毁積聚斬首

   百餘級復環州賊散走趕來降𫉬希範醢之和斌鄄城人仁宗時權廣西鈐轄徙涇原安南

   入寇復徙廣西撫水蠻羅世念犯宜州斌提步騎三千進討方暑晝夜趣兵誘敵至平阪列八陣以

   待之士殊死戰蠻大敗世念率酋黨内附李師中楚邱人仁宗時提㸃廣西刑獄桂州靈渠

   故通漕𡻕久石窒舟滯師中鑿而通之邕管有馬軍五百馬不能夏多死師中謂地皆險阻無所事

   𮪍奏罷之後攝帥事交阯聲言入寇師中方宴客飲酒自若草六榜揭境上具得其情賊不敢動即

   日貢方物苗時中宿州人熙寕中交人犯邊擢廣西轉運副使師討交人罪次富良江久不

    進時中曰師無進討意賊必從間道來乘我不備冀萬一之勝勢窮然後降耳密備之既而果從上

    流來戰敗始納款張頡桃源人熙寕中授廣西轉運使時建廣源為順州將城之頡謂無益

    朝廷從其議劉誼長興人元豐初提舉廣西常平上言廣西一路户口二十萬而民出役錢

    至十九萬緡先用稅銀敷出税數不足又敷之田米田米不足復算之身丁夫廣西之丁既税以錢

    又算以米是一身而輸二税乞裁損其數則兩路丁米可少寛詔減役錢萬一千二百餘緡

    奇汾州人崇寕中為廣西都監宜州蠻寇邊萬人驟集麾下勸逃去奇罵曰大丈夫當盡節以報

    國何走為戰死贈皇城使朱伯文紹興中催斷廣西刑獄還言雷州海賊兩獄並係平人七

    人内五人已死帝惻然詔本路提刑以下重致罰路彬晉陽人紹興中提點廣西刑獄所至

    輒親身詣獄悉記所繫名數隨取按問枉者立釋時昭化夏税折布錢過重民甚苦之彬獨抗章請

    減詔從之徐夢莘臨江人紹興間主管廣西轉運司文字時朝廷議易二廣鹽法遣廣西安

   撫司幹官胡廷直與東西漕臣集議夢莘謂廣西阻山止當仍官般法廣東諸郡並江或可容客販

   未可遽以二廣㮣行廷直竟以客販變法不三年二廣商賈毁業民苦無鹽復從夢莘官般法

   幾河南人高宗時為廣西運判除轉運副使三仕嶺表家無南物人稱其廉徐天麟

   人夢莘從子權廣西轉運判官所至興學明敎有惠政李椿永平人提點廣西刑獄獄未竟

   者一以平洪之釋所疑數十百人奏罷昭州金坑禁仕者母市南物吳獵醴陵人劉焞經畧廣

   西以獵為本司准備差遣盜陷容貴鬰林等州獵請賞勞誅罪焞於是錄鬱林功誅南流縣尉鬱林

   巡檢人人驚厲不踰時盜悉就擒崔與之廣州人提點廣西刑獄徧厯所部至浮海巡朱

   崖秋毫無擾州縣而停車裁決奬廉劾貪風采凛然嶺南去天萬里用刑慘酷貪吏厲民乃疏為十

   事申論而痛懲之高惟肖嘗刻之號嶺南便民榜馬黙成武人為廣西轉運使會安化等蠻

   𡻕飢内寇黙乃上平蠻方畧董槐豪州定遠人淳祐六年櫂廣西運判兼提點刑獄至邕州

   上守禦七䇿邕州西通諸蠻南引交阯符奴月烏流鱗之屬數寇邊槐與約無相侵推赤心遇之皆

   伏不動又與文阯約五事一無犯邊二歸侵地三還擄掠生口四奉正朔五通貿易於是遣使獻方

   物南方悉平楊大異醴陵人提㸃廣西刑獄兼漕庾二司所至姦吏屏息盗寇絶迹凡可

   以為民興利除害者必奏行之廣海幅員數千里道不拾遺報政為最趙彦橚宋宗室為

   廣西提刑諸郡鬻官鹽取息之六以奉漕司後增至八分彦橚復其舊以甦民力馬塈

   人咸淳中留靜江總屯戍諸軍䕶經畧司印守城元阿爾哈雅來攻塈發所部及諸峒兵守静江而

   自將三千人守嚴關元兵攻關不克乃以偏將入平樂過臨桂夾攻塈塈兵敗退保靜江阿爾哈雅

   使人招降塈發弩射之攻圍三月城破塈率死士巷戰被執死之有黄文政者淮人戍蜀軍潰間道

   走靜江塈邀與同守城被執大罵不屈死 阿爾哈雅舊作阿里海牙今改正劉子薦

   人主管廣西經畧司參議官徳祐二年北兵至靜江馬塈遺子薦提猺兵樂弩手守城東門勢不支

   時瀛國公巳入燕子薦取笏書其上云我頭可斷滕不可屈登城北望再拜取所衣𫀆瘞之語左右

   曰事已急不可為吾惟以死守城陷死之︹元︺臧夢解慶元人至元間官廣西廉訪副使煙

   瘴之地行部者多不至夢解遍厯案問凡貪姦置於法者八十餘人又平反邕州黄震藤州唐氏婦

   兩𡨚烏克遜札爾臨潢人至元中為廣西兩江道宣慰副使兩江荒遠瘴癘與百

   蠻接不知禮法烏克遜札爾作司規三十有二章以漸為敎其民至今遵守邕管及外蠻數為寇烏

   克遜札爾循行並徼得阨塞處布畫遠邇募民伉健者置雷留那扶十屯列營堡以守之陂水墾田

   築八堰以節瀦洩得稻田若干畝𡻕收榖為軍儲邊民賴之 烏克遜札爾舊作烏古孫澤今改正

   吕恩誠平定人出僉廣西廉訪司事巡行郡縣土官有千元帥者恃勢魚肉人恐事覺陰遣

   其子迓思誠於道思誠縛之悉發其陰私痛懲其罪一道震肅額爾吉訥唐古氏人至正

   末授廣西行省平章此事時賊入湘南嶺表震動額爾吉訥築城扼險招集驍勇保境土二十餘年

    明初楊璟兵至額爾吉訥堅壁不下城破被執送京師不屈死 額爾吉訥舊作乜兒吉尼唐古舊

    作唐兀今改正陳瑜雷州人為廣西中書行省都事城被圍佐額爾吉訥守禦甚力及城破拔

    佩刀自刎同時湘潭劉永錫率妻子溺白龍池死又義兵千户曾尚賓守西城及城陷退焚其家以

    死尚賓江西人︹明︺楊璟合肥人洪武初以征南將軍與周興張彬率兵取廣西璟馳至桂林

    破之執元平章額爾吉訥送京師遣諭郡縣及兩江溪峒莫不迎降徐元洪武中為廣西指揮

    東蘭那地賊犯邊元擊斬之平砦二十四胡子祺吉水人洪武中為廣西按察司僉事屢平

    𡨚獄祠廟不載祀典者悉撤毁宋元祐黨人碑在融州山谷舁出掊碎之王佑泰和人洪武中

    為廣西按察司僉事時尋适為按察使嘗咨以政體佑曰蠻方之人漬倫傷化不及此時明禮法示

    勸懲後將難制适從之廣西稱治韓觀虹縣人洪武中為廣西右䘙指揮僉事屢平象州義

    寕古田慶遠諸叛擢都指揮使二十八年討南寕奉議及大藤峽等賊擒賊帥黄世鐵莫金等俘𫉬

    甚衆開設奉議南丹潯州慶遠四䘙及向武河池懷集賀縣四千户所山雲徐州人宣德初

    以征蠻將軍出鎮廣西平柳慶蠻寇前後十數戰身先士卒所向無前馭土官以威信廉介自持由

    是蠻猺懾服黄潤玉鄞人正統初擢廣西提學僉事抑浮靡奬實行士風為變時方軍興

    有都指揮妄掠子女萬餘口潤玉劾而歸之副使李立入民死罪至數百人亦為辨釋南丹衛處萬

    山中瘴甚戍卒多死為奏徙夷曠之地王翺鹽山人景泰三年潯梧諸府SKchar2寇亂翺為左都

    御史總督軍務兩廣之有總督自翺始翺素有威望至鎮將吏讋服推誠撫諭SKchar2多嚮化部内遂無

    韓雍長洲人成化初廣西猺獞為寇雍以右僉都御史贊理軍務討之賊據大藤峽直搗

    其巢大破之諸寨悉平遷左副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以憂歸後再任蠻民懾雍威寇盜益稀

    英桂陽人成化中總督兩廣以安静約飭將士毋得妄請用師招撫猺獞效順者定為編户給復

    三年於是馬平陽欮蒼梧諸縣蠻悉聞風來歸而荔波賊擁衆數萬久負固亦遣子納款自是歸附

    日潨比户口十五萬有奇帝甚嘉之田州酋黄明不法檄誅之傳首軍門英淳厚然持法無所假借

    以故人畏服承韓雍之後益持清節僅𢹂一蒼頭之官所賜金幣悉貯於庫威里雖不及雍而惠澤

    葉淇山陽人成化中為廣西按察使僉事南丹土官侵掠鄰境淇撫定之城柳城雒容以

    遏賊衝荔浦賊熾承總督朱英檄進討不踰時平 孔 鏞長洲人成化時為廣西副使猺獞聞

    鏞名相率遠遁尋進按察使荔浦賊來寇總督朱英以兵屬鏞賊聞驚曰此故髙州孔副使耶亟遁

    走鏞追擊平之歐磐滁人成化中充廣西右叅將分守柳州慶遠討融縣八砦猺克之鬱林陸

    川賊猖獗攻破之宏治時平府江永安諸獞進廣西副總兵思恩土官岑濬築石城於丹良莊截江

    括商利帥府令毁之不聽磐自田州還督兵將毁城濬率衆拒擊敗之卒夷其城舒清

    人宏治中為廣西左布政猺獞反側不常清御以恩信皆讋服田州土官襲職酬金幣甚厚清召集

    屬吏示以令章而歸其賄於公帑姚鏌慈谿人宏治中為廣西提學僉事立宣城書院延五

    經師以敎士子桂人祀山魈鏌毁之俗遂變嘉靖初提督兩廣軍務兼巡撫田州土官岑猛謀不軌

    鏌設計斬之又 請改設流官陳善後七 事制可張 祐廣州人正德時為廣西右叅將分守柳慶

    六破府江賊於沈沙口擢副總兵鎮守廣西督討臨桂灌陽諸搖又連破古田賊多所俘𫉬巳復討

    平 雒容平樂諸蠻尋以被劾間住盧蘇王受亂田州 總督姚鏌召至軍中贊畫後王守仁代鏌詢𠞰

    撫之宜祐 曰以夷治夷可不煩兵而下守仁納之蘇受果効 順因請於朝命以副總兵鎮守思田祐

    智識絶人馭軍有節制與士卒同甘苦不營私産田州人立祠横山祀之王守仁餘 姚人 嘉

    靖中總督兩廣時思恩土州土酋盧蘇王受反守仁至皆詣軍門乞降杖而釋之因請於田州地别

    立一州以岑猛次子邦相為吏目署州事復於田州置十九巡檢以蘇受等任之悉統於流官已攻

    破斷藤峽SKchar2賊八寨仙臺花相諸峒蠻會疾作卒於南安唐胄瓊山人嘉靖初遷廣西提學僉

    事令土官及猺蠻悉遣子入學後遷左布政使官軍討古田賊久無功胄遣使撫之其魁曰是前唐

   使君令吾子入學者即解甲翁萬達揭陽人嘉靖中擢廣西副使時議征安南莫登庸萬

   達以為宜先除内寇於是誘執斷藤峽猺侯分丁破其巢而盡平諸不順命者進㕘政已毛伯温集

   兵進𠞰以萬達策登庸遂降黄佐香山人嘉靖中為廣西提學僉事正士習毁淫祠舉節孝

   立鄉社擇士民秀者為諸生俾轉相諭告猺獞感悅寇掠為稀應檟遂昌人嘉靖中總督兩廣

   時桂林平樂諸猺據險肆亂檟與總兵顧寰督兵進討遂夷其巢戴鱀鄞人嘉靖中以副使

   備兵府江時蠻賊據江剽掠鱀練壬分道入巢合擊俘斬殆盡厯仙𮞉松林馬尾石田等山諸蠻四

   出求撫鱀許之由是咸輯茅坤歸安人嘉靖中厯廣西兵備僉事轄府江道猺賊據鬼子諸砦

   殺陽朔令朝議大征總督應檟以問坤坤曰大征非兵十萬不可餉稱之今猝不能集而賊已據險

   為備計莫若鵰𠞰倐入殱其魁他部必讋謀自全檟善之悉以兵事委坤連破十七砦晉秩二等民

   立祠祀之殷正茂歙人隆慶三年巡撫廣西古田獞韋黄二姓自宏治正徳時積年為亂正

   茂督將討平之斬其魁捷聞改古田為永寕州設副使叅將鎮守建委官運鹽之議以其息充軍餉

   綜理詳密軍需賴以不匱終明世增損其法而行之卒莫能易俞大猷晉江人嘉靖末為廣

   西總兵官隆慶初古田獞煽亂大猷討之賊保潮水巢極巔攻十餘日未下乃分兵自擊馬浪賊而

   密令叅將王世科登山設伏大破賊軍馬浪諸巢相繼下生擒賊首黄朝猛韋銀豹等百年積寇盡

   除威名震南服郭應聘莆田人隆慶時由廣西按察使厯右副都御史巡撫其地討平府江

   懷遠諸猺克定陽朔及雒容上油邊山諸叛悉平後再涖任時十寨初平奏設三鎮隸賓州以土巡

   檢守之而統於思恩參將十寨遂安李錫歙人隆慶中以征蠻將軍鎮廣西𠞰府江賊獞酋等

   悉授首柳州猺據懷遠萬厯元年錫分兵六道並進自統水師獨當其衝截潯江大破之賊盡殱移

   師討雒容獞及永福永寕柳城諸賊並以捷聞錫一年内破賊二百一十四巢獲首功一萬二千餘

   級在任六年威名大著鄭茂莆田人隆慶末遷府江兵備督兵進𠞰諸叛蠻悉奔潰於六巢

   各置一堡改三峒為二土司屯兵阨險復開仙𮞉馬尾二營以通永安修廣運足灘二堡以控府江

   創昭平治以控平梧諸猺斂迹徐作南昌人萬厯二年以副使備兵府江時南源殘孽為梗榕

   峒喇崙六窟等巢附之作督兵分道進𠞰復峯門寨破其山灣賊周公樓等降昭平上下四屯賊黎

   福莊叛又計擒之五指巖最負固悉平之吳文華連江人父世澤為府江兵備副使威鎮諸

   蠻萬厯初文華巡撫廣西討平南鄉陸平周塘板SKchar2及昭平黎福莊請終養歸起兵部侍郎復撫

   廣西遷總督兩廣軍務周起元海澄人萬厯中出為廣西叅議分守右江道柳州大饑羣

   盜蠭起起元單騎招劇賊而賑恤饑民甚至金九陛全椒人崇禎十二年分巡蒼梧道時

   峒猺焚掠鬱林北流總督張鏡心令九陛會𠞰直趨鳳凰山賊巢先後斬𫉬滿朝哥等一百九十餘

   人殱其魁瞿式耜常熟人崇禎末以僉都御史巡撫廣西南都既覆式耜與丁魁楚焦連等

   奉永明王監國於肇慶以大學士留守桂林 大兵至偕焦連力守城𫉬全後郝永忠大掠桂林式

    耜糾合餘燼廣西再定及 大兵入嚴關諸鎮皆逃去城中無一兵獨式耜端坐府中俄總督張同

    敞至誓偕死秉燭危坐黎明數騎至式耜曰吾兩人待死久矣至則踞坐於地不降將就刑夭大雷

    空中震擊者三遠近稱異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宣同時殉難者光禄少卿汪皡投

    水死守將鎮西將軍朱旼如平樂城破自刎中書舍人周震居全州慷慨尚氣節條城守事宜上之

    式耜題為御史監全州軍無何郝永忠盧鼎自全州撤兵還桂林守全諸將議舉城降震力爭不可

    衆怒殺之張同敞江陵人大學士居正曾孫永明王時總督廣西諸路軍務每出師輒躍馬

    為諸將先及 大兵破嚴關諸將盡棄桂林走同敝自靈川至見翟式耜端坐府中誓與共死明燭

    達旦侵晨被執諭之降不從令為僧亦不從閲四十餘日整衣冠就刃顔色不變既死屍植立首墜

    躍而前者三人皆辟易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同時殉難者侍郎吳炳從桂王太

    子奔城步遇 大兵被執送衡州不食自盡於湘山寺尚書嚴起恒事桂王以阻孫可望王封殺之

   於平樂兵部尚書楊鼎和以阻封議孫可望追殺之於崑崙關大學士郭之奇聞孫可望殺嚴起恒

   團聚鄉勇守樂民所被執至桂林不屈死之湖南道陳象明徴餉廣西調土兵至梧州戰敗死蘇松

   兵備道叅政余昆翔與總督汪碩德等同在廣西被𫉬不屈死呉炳宜興人嚴起恒山陰人楊鼎和

   江安人郭之奇揭陽人乾隆四十一年賜諡忠節陳象明東莞人   賜諡烈愍余昆

   翔一作余鯤辰谿人   賜諡節愍龍之虬永新人一作之明永明王時巡撫柳慶右

   僉都御史辛卯柳州城被圍誓以死守城陷不屈死其妻朱氏亦殉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焦連山西人永明王時總督廣西軍務封宣國公與瞿式耜同守桂林後移駐南寕

   訓練兵士至平樂陳邦傅説降不屈自刎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本朝︺孔有德奉天人順治六年以定南王率兵平廣西遂留鎮桂林九年靖寶鎮將失守分

   遣赴援李定國從間道突犯桂林麾下李養性孫龍程希孔俱戰死有德知不可守乃闔室舉火妻

   李氏以下並投繯拔劎自刎事   聞諡武壯祀昭忠祠李懋祖容人以湖南衡永郴

   兵備道署廣西巡撫殉難贈光祿寺卿祀昭忠祠線國安奉天人順治九年李定國陷桂

   林時國安鎮南寕亟提師赴援定國遁走十年定國擁衆數萬復犯桂林國安與巡撫陳維新合䇿

   敗之後以征雲南功晉伯爵仍留鎮廣西先後二十餘年安靜不擾李率泰奉天人順治十

   年總督兩廣李定國陷廣西諸郡縣急攻新會率泰躬提勁卒襲擊大破之定國宵遁窮追至邕始

   還平靖兩藩將士欲乘亂掠高雷潯南率泰偵知馳令禁遏人素憚其威遂止陳維新

   順治十年巡撫廣西李定國犯桂林維新偕線國安拒守賊驅象來攻敗之復穴地道欲陷城維

   新令掘城内地射火箭入穴賊多死隨取土囊壘築賊計沮遁去事平疏請蠲免兩載租賦以甦民

   于時躍奉天人順治十二年巡撫廣西時桂林初復李定國尚盤踞南太六郡時躍籌

   兵畫餉緩急得濟賊以削平交阯黎莫二夷搆爭相讐殺時躍宣布德威莫遂内附黎亦奉表入貢

   李棲鳳漢寕鑲紅旗人順治十四年總督兩廣時廣西潯南兩郡未平棲鳳受事五閲月調

   兵恢復擒偽江夏王及賊渠陳奇䇿等積負固者次第翦除土司交阯率服致貢田昇龍

   奉天人順治十四年巡按廣西疏陳閭閻窮困凡鹽埠營債諸𡚁立除之旗弁有强佔民産并奪子

   女者力為禁止又請改舊藩邸為貢院 國朝廣西賓興自此始彭而述南陽人順治末

   任廣西叅政時獞賊猖獗流劫臨桂永寕融縣而述督兵進𠞰計擒渠魁招集流亡計口授田民賴

   金漢蕙金華人順治巳丑進士任廣西叅議分守右江單騎之官招集流亡勸農課學

   後遭兵寇漢蕙守孤城援絶遂陷脅降不屈遇害翁旦壽昌人順治乙未武科累官叅將會

   猺獞蠢動率兵𠞰之深入被圍自刎死馬雄鎮遼陽人康熙初巡撫廣西值羣寇煽亂𠞰

   撫並行計斬渠寇楊其清等賊衆瓦解十三年滇南搆禍孫延齡叛附雄鎮密檄提督馬雄潛師討

   之雄遷延不至因蠟疏具狀遣子世濟世永間道入京乞師延齡詗知夜發兵圍署百計脅之不從

   賊吴世琮至執之詣營雄鎮詈罵不屈闔門遇害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諡文毅佟鳳彩

   漢軍正藍旗人康熙初為廣西右布政時雲南未定廣西屢遭兵燹人民流離鳳彩悉心籌畫轉餉

   不乏境内安堵傅宏烈進賢人以預發吳三桂不軌得罪戍蒼梧嗣三桂叛宏烈召募義兵

   出龍南庾嶺東迎 大兵擢廣西巡撫佩撫蠻滅寇大將軍印分兵四出復梧潯郡縣數十城後全

   粤底定以雲貴未平疏辭撫篆率兵進討取道柳州柳降將馬承䕃驚悸邀計機宜單騎往為所執

   械送桂陽遂遇害贈太子太師諡忠毅王如辰鼇山衞人康熙十九年督學廣西時呉逆

   變亂學宫鞠為茂草如辰力振興之文學日興黄元驥晉江人康熙十九年任廣西按察使

   會 大兵進復雲南檄使轉餉即兼程趨南寕是時苗疆多阻險延望元驥宣布 朝廷盛德開誠

   化導率響應建議就地募夫充運諸郡得免侵冒瘴癘遠役之苦又為圜轉遞運法自竹洲塘直接

   滇省計里設塘計塘設汛分設目長逐塘遞接更番休息先至者别出賞以旌之前後運糧數百萬

   曰用夫六千六百人增口糧給禦寒止舍之具人心踊躍叢山疊嶺間輓役不勞而餉糧日充雍正

   十一年祀名宫郝浴定州人康熙二十年巡撫廣西調劑戎務清理鹽政改折米之令除採銅

   之擾定粤船載送 大兵接替之法絶雲南投誠家口遶道之害時方撤藩浴措置晏如凡舊有藩

   邸傭工人伇悉釋爲民一時政聲遠近無不稱善彭鵬莆田人康熙三十九年巡撫廣西先

   聲所至貪墨股慄下車後省刑布德減税輕傜粤西舊有魚膠鐵葉之供非本省所産每𡻕赴粤東

   購運鵬疏請免之李濤德州人康熙四十一年爲廣西布政使時有虧官帑者株連他族或

   漫指民産爲已物追索嚴急濤廉知其實勘請咨豁安業者萬家鄭昱黄岡人康熙四十一

   年爲廣西按察使持法平允修復宣城書院嘗勸耕郊甸令民沿江作車壩灌漑至今𫉬其利

   維遠奉天人康熙四十三年分巡右江道蠻獠夙稱難治維遠百方導喻民風丕變設義學振

   飢民雍正十一年祀名宦陳元龍海寕人康熙五十年巡撫廣西𡻕飢爲糴於湖南建倉桂

   林貯穀以備水旱損俸築興安隄閘建養濟院以收煢獨建義學數十處使庶民子弟皆得就學而

   自建書院於七星巖前時與諸生講學其中今棲霞書院是也嘗巡阡陌勸民耕作𢹂其鄉荏菽之

   種敎以樹藝之法民呼爲陳公豆在任八年遷工部尚書孔毓珣曲阜人康熙五十六年按

   察廣西由布政擢巡撫遷總督立常平倉春借秋收之法請團練鄉勇以捕盜賊數平獞亂乾隆十

   年祀名宦陸紹琦嘉興人雍正四年廣西學政清約如寒素按試所至煦煦然進諸生敎之

   請業者紛至沓來常日晏不得食其後卒於家粤西士數千里往弔爲文祭之至比之文翁韓愈云

   趙君良雍正五年提標後營遊擊𠞰八連㺜顔光色奪平寨嶺中擂石死羅文光右江鎮標

   右營千總隨討八達文光力戰負重傷殞於陣賊平皆奉   恩㫖卹賚鄂爾泰滿

   鑲藍旗人雍正六年由雲貴總督兼轄粤西爲雲貴廣西三省總督疏請黔粤劃江分界添設邊疆

   扼要營汛改西隆爲屬州皆切中利𡚁邊徼永安與巡撫韓良輔會𠞰泗城土府岑映宸映宸懼自

   拘請罪乃革世職改泗城為流府又征西隆㺜顏光色兵至八達累戰破之其黨殺光色苗獞聞其

   名皆不敢犯官至太傅大學士卒諡文端配享   太廟楊廷璋漢軍鑲黄旗人雍正

   十一年任桂林知府乾隆初擢右江道繼遷按察使凡宦粤西二十餘年邊情民隱皆周知之故其

   所設施多中體要後十年以工部尚書權兩廣總督請於小鎮安改設通判駐守怕壞隘增設把總

   其那波者賴者欣打面梁諸險隘皆戍以兵制度周密邊境永安蘇昌滿洲正藍旗人乾隆

   十六年署兩廣總督初廣西巡撫舒輅請於思陵土州沿邊種竹以杜私越土目遂侵夷地夷與之

   爭則以夷伐竹毁牆偽報所司昌廉得其實奏罷種竹之令申畫守邊撫夷之法計慮周遠至今遵

   許世亨成都人乾隆五十三年提督廣西 大兵征越南世亨率兵分戰累奏捷遂克

   黎城   詔封世亨子爵踰年正月阮惠潛師復至全師皆陷事   聞得   㫖進爵為

   伯卹如禮同時死事者總兵鑲藍旗尚維昇大同張朝龍齊東李化龍副將定州邢敦行叅將江夏

   楊興龍奉節王宣正黄旗英林遊擊鑲黄旗明桂大定張純碭山王檀成都劉越都司長沙鄧永亮

   豐城盧文魁守備都勻黎致明凌雲知縣上杭袁天達府經厯仁和張誠皆   賜卹有差

   啟昆南康人乾隆進士嘉慶四年巡撫廣西操守廉潔馭下最嚴省志自雍正初創修閲七十

   餘年公餘搜羅散佚續輯成書修築興安陡河倣浙江海塘竹簍囊石之法鑲築石隄民田俱得耕

   種河流亦一律深通七年卒於官   賜祭葬










                            纂 修 官臣李紹昉恭 纂臣蔣立鏞恭 纂

                            提調官前總纂鄭紹謙恭覆輯

                            校 對 官陶際克恭 校

桂林府表                 

                     

大清一統志

 桂林府廣西省治東西距五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五百里東至湖南永州府零陵縣界三百四十

  五里西至柳州府融縣界二百十里南至平樂府荔浦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湖南寶慶府城步縣

  界三百二十里東南至湖南永州府永明縣界三百七十里西南至柳州府雒容縣界二百五十五

  里東北至湖南寶慶府新寕縣界三百六十里西北至柳州府懷遠縣界二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

  師七千口百六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之域周為百越地秦為桂林郡

  地漢為零陵郡零陵洮陽始安等縣地三國呉甘

  露元年始分零陵南部置始安郡晉因之宋明帝

  改為始建國宋書州郡志始建内史呉孫皓立始安郡屬廣州晉成帝屬荆州宋文帝

  元嘉二十九年屬廣州三十年屬湘州明帝改名 按李吉甫元和郡縣志作呉立始安郡屬荆州

  南齊復曰始安郡梁大同六年始於郡置桂州

  天監六年立桂州於蒼梧鬱林之境因桂江以為名大同六年移於今治陳因之隋

  開皇初郡廢於州置總管府大業元年州廢㝷復

  為始安郡屬揚州元和郡縣志大業三年罷州為始安郡唐武德四

  年復曰桂州置總管府後改都督府屬嶺南道開

  耀後置桂管經畧使天寶元年復曰始安郡至德

  二載改建陵郡乾元元年復為桂州唐書方鎮表廣德二年

  桂邕都防禦觀察使大厯八年罷隸邕管貞元元年復置桂管經畧使光化三年

  靜江軍節度使五代初屬楚東北境增置全州周廣順元

  年屬南漢宋仍為桂州始安郡靜江軍節度屬廣

  南路至道三年分置廣南西路大觀元年升為帥

  府紹興三年升為靜江府宋史地理志以高宗潛邸升府元至元

  十五年置靜江路總管府屬湖廣行省明洪武初

  改曰桂林府為廣西布政使司治

 本朝為廣西省治領廳一州二縣七

  臨桂縣附郭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九十二里東至平樂府恭城縣界九十里西至永寕

  州界八十里南至陽朔縣界八十里北至靈川縣界十二里東南至陽朔縣界七十二里西南至永

  福縣界八十二里東北至靈川縣界六十里西北至義寕縣界六十三里漢置始安縣屬零陵郡後

   漢因之二國呉甘露元年於縣置始安郡晉及宋齊因之梁為桂川治隋仍為始安郡治唐復為桂

   州冶武德四年析置福禄縣貞觀八年仍省入改曰臨桂五代因之宋為靜江府治元為靜江路治

   明為桂林府治 本朝因之興安縣在府東北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

   一百十二里東至灌陽縣界九十里西至靈川縣界一百三十里南至靈川縣界八十里北至全州

   界三十二里東南至灌陽縣界九十五里西南至靈川縣界九十里東北至全州界七十里西北至

   湖南寶慶府城步縣界二百三十里漢始安縣地隋置臨桂鎮唐武德四年析置臨源縣屬桂州大

   厯三年改曰全義五代晉開運三年於縣置溥州乾德元年州廢縣仍屬桂州太平興國元年

   曰興安紹興初屬靜江府元屬靜江路明屬桂林府 本朝因之靈川縣在府東北五十

   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興安縣界五十里西至義寕縣界七十里南至臨桂縣

   界四十里北至興安縣界二十里東南至臨桂縣界五十里西南至義寕縣界六十里東北至興安

   縣界五十里西北至興安縣界八十里漢始安縣地唐龍朔二年始析置靈川縣屬桂州五代因之

   宋屬靜江府元屬靜江路明屬桂林府 本朝因之陽朔縣在府南少東一百五十里東西

   距一百三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平樂府平樂縣界三十五里西至永福縣界六十八里南至平樂

   府荔浦縣界三十里北至臨桂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平樂縣界二十里西南至荔浦縣界四十里東

   北至平樂府恭城縣界八十里西北至臨桂縣界八十五里漢始安縣地三國呉置尚安縣屬始安

   郡晉改曰熙平宋因之齊後廢隋開皇十年改置陽朔縣仍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析置歸義縣俱

   屬桂州貞觀初省入五代宋初因之南渡後省元初復置屬靜江路明屬桂林府 本朝因之

   寕州在府西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永福縣界八十里西至柳

   州府融縣界七十里南至柳州府柳城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義寕縣界八十里東南至柳州府雒

   容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融縣界九十里東北至臨桂縣界六十五里西北至義寕縣界一百里

  漢零陵郡之始安鬰林郡之潭中二縣地晉太康元年置常安縣屬始安郡宋省梁大同八年改置

  梁化縣於縣置梁化郡隋開皇中郡廢十八年改縣曰純化大業二年省入始安唐武德四年復置

  屬桂州永貞元年改曰慕化乾寕三年又分置古縣亦屬桂州五代因之宋嘉祐六年省慕化後以

  古縣屬靜江府元屬靜江路明洪武十四年改曰古田縣屬桂林府後没於猺蠻隆慶五年開置永

  寕州仍屬桂林府 本朝因之永福縣在府西南一百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九

  十五里東至臨桂縣界五十里西至永寕州界十五里南至平樂府荔浦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臨

  桂縣界十五里東南至荔浦縣界八十里西南至柳州府雒容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臨桂縣界

  十八里西北至永寕州界六十里漢始安縣地三國呉為始安永豐二縣地唐武德四年分置永福

  縣屬桂州五代因之宋屬靜江府元屬靜江路明屬桂林府隆慶五年改屬永寕州 本朝仍屬桂

  義寕縣在府西北八十里舊境東西距二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三里 本朝乾

   隆六年析置龍勝廳今縣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五里東至靈川縣界二十里西至龍勝

   㕔界九十里南至臨桂縣界十五里北至龍勝㕔界九十里東南至臨桂縣界十里西南至永寕州

   界一百十四里東北至靈川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龍勝㕔界九十九里漢始安縣地唐為靈川縣地

   本義寕鎮五代晉天福八年置義寕縣屬桂州宋開寳五年省六年復置後屬靜江府元屬靜江路

   明屬桂林府隆慶五年改屬永寕州 本朝仍屬桂林府全州在府東北二百五十里東西距

   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東至湖南永州府零陵縣界七十里西至興安縣界八十里南

   至灌陽縣界五十里北至湖南寶慶府新寕縣界九十五里東南至灌陽縣界五十五里西南至興

   安縣界一百八里東北至湖南永州府東安縣界九十五里西北至新寕縣界一百一十里漢置零

   陵縣元𪔂六年於縣置零陵郡領洮陽縣後漢移郡治泉陵縣以零陵洮陽二縣屬之晉及宋齊以

   後因之隋廢二縣改置湘源縣仍屬零陵郡唐屬永州五代晉天福中改縣曰清湘於縣置全州宋

   因之屬荆湖南路紹興元年始聽廣西路莭制兀至元十四年改全州路屬湖廣行省明洪武初曰

   全州府九年降為州省清湘縣入之屬湖廣永州府二十八年改屬桂林有 本朝因之灌陽

   縣在府東三百二十里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湖南永州府零陵縣界二十五里

   西至興安縣界六十里南至湖南永州府永明縣界五十里北至全州界五十里東南至永明縣界

   四十里西南至平樂府恭城縣界几十里東北至永州府道州界六十五里西北至興安縣界三十

   里漢零陵縣地三國吳析置觀陽縣屬零陵郡晉宋以後因之隋省入湘源縣大業末復置曰灌陽

   武德七年上元二年復置屬永州五代晉天福中改屬全州宋因之元屬全州路明屬全州

   本朝屬桂林府龍勝廳在府西北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九十五

   里東至靈川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湖南綏寕縣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義寕縣界一百里北至湖

   南城𡵯縣界九十里東南至靈川縣界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柳州府懷遠縣界一百一十里東北

  至城𡵯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湖南武岡州一百三十五里本義寕縣地 本朝乾隆六年折置移捕

  盜通判駐轄屬桂林府

 ︹形勢︺東控海嶺右扼蠻荒唐白居易撰嚴謨知桂州制制邕容交

  廣之衝扼賓蠻嚴象之隘唐吳武陵記居五嶺之表控

  兩越之郊唐蕭昕送桂州刺史序被山帶江控制數千里

  弼安遠樓記府治雄勝與湖南犬牙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序

 ︹風俗︺風氣清淑習俗醇古桂海虞衡志序早温晝𤍠晚涼夜

  寒一日備四時之氣宋周去非嶺外代荅篤信陰陽尚巫卜

  士知經術雖貧家未嘗廢學宋李彦弼八桂堂記俗尚質樸

  不事浮靡婚姻慶弔以檳榔為禮

 ︹城池︺桂林府城周十二里門十二宋皇祐間建元至正十六年甃石明洪武中増建南城

   本朝康熙四年雍正三年乾隆四年十三年二十六年四十八年嘉慶四年重修其池東導灕江

  西南環陽江濶八文二尺北無池 臨桂縣附郭興安縣城周三里有竒門三明景泰

  間建萬厯中甃甎本朝雍正八年 靈 川縣城周三里有竒門五明景泰初建成化

  間甃甎 本朝乾隆八年十三年五十八年重修陽朔縣城周二里元至正七年建明

  成化初韓雍增拓舊門公 本朝順治十年閉三存五乾隆九年重修永寕州城

  里門四明成化十三年建東西二水環抱萬厯十四年築隄爲障 本朝康熙六十一年雍正五年

  永福縣城周一里有竒門四明天順中建宏治九年甃甎 本朝乾隆十年

  寕縣城周二里有竒門五明天順六年建宏治十八年甃甎西南以義江爲池濶十文 本

  乾隆六年十三年六十年重修全州城周五里有竒門五元至正間建北據山麓南瞰

  湘江明嘉靖閒修 本朝雍正四乾隆二十年嘉慶四年重修灌陽縣城周二里有

  奇池濶一丈六尺門四明洪武中建景泰初甃甎 本朝雍正十年龍勝廳城

  里有奇門四 本乾隆六年

 ︹學校︺桂林府學在府治西宋乾道初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二十一年五十八年雍正九

  乾隆三十年嘉慶四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嘉慶三年附龍勝廳苗學二名臨桂縣

  學在府治南元皇慶間建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乾隆七年嘉慶四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

  興安縣學在縣治西宋迄明屢徙其地 本朝雍正九年遷置今所乾隆五十三年重修

  入學額數十五名靈川縣學在縣南門外元至元間建本朝康熙二十一年五十年

  五十五年雍正元年重修乾隆二十九年復遷縣東街入學額數十五名陽朔縣學

  東宋淳熙間建 本朝康熙年間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永寕州學在州治西北明萬厯

   八年建 本朝康熙一年重建雍正十三年乾隆二年重修入學額數九名舊額十二名乾改三十

   年減三名永福縣學在縣治東北宋淳熙六年建 本康熙二年重建乾隆三十二年

   重修入學額數八名義寕縣學在縣治西元元貞初建 本雍正七年乾隆十年

   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全州學在州治北宋紹興十三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年

   十一年乾隆三十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灌陽縣學在縣治東明嘉靖二年建 本

   朝康熙中屢修乾隆四十八年遷建西門外入學額數十五名宣成書院在府治西南宋

   景定三年建祀張栻吕祖謙理宗合二人之諡賜額明初以其地為縣學宏治中復建於學西 本

   朝康熙二十四年修秀峯書院在府治東北因面獨秀峯之勝故名 本朝雍正十一年

   棲霞書院在府東門外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巡撫陳元龍建灕江書院

   在興安縣 本朝乾隆十二年文筆書院在靈川縣治東 本康熙五十六年

  清湘書院在全州北柳山宋刺史柳開書堂故址嘉定八年増置講堂齋舍寶慶元年

  額魏了翁有記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州崔廷瑜重修更名柳山乾隆五十年知州陳肇輅改建

  於城内西北隅仍曰清湘義江書院在義寕縣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龍川書

  院在灌陽縣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

 ︹户口︺原額人丁五萬五千九百七十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一百零四萬五百七十三名口計一十九

  萬六千一百一十四户

 ︹田賦︺田地一萬八千六百八十六頃六十九畝八分有竒額徴地丁正雜銀六萬八千八百三十三

  兩五錢一分四釐遇閏加徵銀二千五百六十二兩六錢四分五釐未九萬五千四百八十六石七

  斗五升八合二勺

 ︹山川︺寶積山在府治西多竒石怪木東隅有吕公巖石乳融結瑰竒萬狀華景山

   在府治西北一日寶華山與寶積相連下有洞桂海虞衡志華景洞高廣如十間屋桂山

   治東北俗稱北山又名越王山有三峯連屬前峯㧞起如獅昻首巖桂生其巔次峯宛轉横亘一方

   後峯巃嵸特秀竒石纍積為疊綵巖巖後有風洞洞西北隅有北牖洞洞左小山日於越其右小支

   㦸立曰四望洞遠眺長江亦名四望山伏波山在府治東北亦日伏波巖⿱㓁大 -- 𥤮起千尺與獨

   秀山相望巖傍水際有還珠洞本名玩珠宋提刑張維易今名洞前石脚插入灕江為絶勝處

   星山在臨桂縣東二里隔江亦名七星巖桂海虞衡志七星巖七峯位置如北斗又小峯在旁

   日輔星石舊志山半有棲霞洞入洞門下行百餘級始得平地夏冷冬温洞旁又有元風洞宋柳開

   有銘下有冷水巖宋曾布為桂帥因改名為曾公巖西南有龍隱巖亦日龍隱洞山脚入溪水中山

   後又有月牙巖及乳洞諸勝其接龍隱而起者日望城岡外障大江内䕶東城旁連諸土山縱横起

   伏亘二十餘里彈丸山在臨桂縣東二里樂史太平寰宇記在臨桂縣東二里隔灕水酈道

   元水經注云山有涌泉奔流迅激東注於灕水溪中有石如彈丸因以名焉復有石竇下深數丈莫

   䆒其極舊志在七星山東一名彈子巖有二巖皆北向旁有東西二洞穿山在臨桂縣東五

   里為彈丸溪入灕處南溪水出其下山半有穴南北横貫故以穿名又以穴形如月輪桂空或名日

   月巖又以山竦身昻首若與西峯山作鬭亦名鬭雞山灕山在臨桂縣南寰宇記在臨桂縣

   南二里灕水之陽因名一名沉水山其山孤拔下有澄潭上高三百餘尺週迴二里可容五百家旁

   有洞穴廣數丈南北直透上有怪石欹危藤蘿榮茂民保以避寇舊志在縣城外東南隅陽江入灕

   處突起水濱形如象鼻郡人名為象鼻山明初師圍靜江別將朱亮祖屯於東門象鼻山下即此北

   麓有洞名日水月洞門踞江透徹山背頂高數十丈其形正圓儼如月輪故名宋范成大有銘

   山在臨桂縣南三里其形側起勢如昻首欲飛亦日雉巖南溪山在臨桂縣南寰宇記

   在臨桂縣南五里聳㧞千尺烟翠凌空其溪東注桂江舊志在縣南七里山東南有劉仙巖巖旁又

   有穿雲仙迹兩巖俱以仙人劉仲隱而名自劉仙巖而入其最高處曰泗州巖又山西南半山有白

   龍洞五代漢末南漢謀並靜江地湖南遣兵屯龍洞以拒之即此洞中有泉謂之新泉又山西北有

   洞唐李渤名曰元巖大塘山在臨桂縣南十里有滑石江繞其前又南曰七寶山亦曰七寶

   巖下有塘水普安山在臨桂縣南三十里山勢蜿蜒迴繞有泉涌於山頂四時不涸明封

   為龍泉山又卧石山在縣南五十里隠山在臨桂縣西二里寰宇記在桂州之西郊先是榛莽

   翳薈古莫知者唐寶厯初李渤出鎮見石門牙開有水淵澈乃夷薙蕪穢疏通巖穴石林磴道若天

   造靈府不可窮極因號隠山桂海虞衡志隱山六洞一日朝陽二曰夕陽三曰南華四曰北牖五曰

   嘉蓮六曰白雀碧玉千峯倒影水面方輿勝覽隱山諸洞之外别有奇峯繪畫所不及范成大名其

   一峯曰沉香大約似琱鎪通脱沉香山子也舊志亂石層疊北高南下囘環出入勝致不一今多蕪

   穢又潛洞山在隱山東北中有南潛北潛二洞西山在臨桂縣西三里隱山之西三峯連屬曰

   石魚曰觀音曰西峯石魚一作立魚高數十丈縁磴而上絶頂羣山森然在目有明月洞在峯南去

   平地數千尺外隘中宏周如繭室琴潭山在臨桂縣西六里羣山環抱中有小山巨石林

   立其下空洞成潭水流琮琤如琴筑聲旁有玉乳荔枝等巖皆以滴乳埀綴而名中隱山

   在臨桂縣西十里俗名佛子巖其巖三重下巖深廣如積大艘中巖明爽有乳石凝結上巖差下舊

   有寺懸巖置屋恍非人境侯山在臨桂縣西十里唐書地理志臨桂有侯山明統志在府城西

   十五里高聳如公侯端冕之狀舊志絶頂有金鈎巖攀援曲折而上俯視諸峯如培塿然相近又有

   光明山山勢峭拔有一穴通明其水瀦為于家莊渠灌田數百頃清秀山在臨桂縣西北

   三里下有塘曰青巖獨秀山在臨桂縣治北寰宇記在臨桂縣城正北一百步直聳五百餘

   丈平地孤拔秀異𮞉出桂海虞衡志為郡主山下有洞穴石壁垂乳潔白如雪路通山北旁迴百餘

   丈豁然明朗劉宋時太守顔延之嘗於石室中讀書賦詩云未若獨秀者嵯峨郡邑間後人因名讀

   虞山在臨桂縣東北五里一名舜山左臨灕江後臨黄潭其下有洞宋紹興三年郡守張

   栻名之曰韶音入洞面潭水石清漪名曰皇澤灣洞東有屏風山亦名程公巖斷山屹立高百餘丈

   中有平地可容百人石磴五十餘級有石穴通明宋范成大表為空明洞有水紆折名圓通灣下接

   彈丸辰山在臨桂縣東北十里土人名曰虎山有三巖下巖曲折而入石室穹然巖扉西

   向下瞰城郭中巖乳石怪絶上巖有小亭可眺望宋嘉泰初士人劉晞隱此桂帥李大異表為蟄龍

   駮鹿山在臨桂縣東北後漢書郡國志注始安郡記曰東有駮樂山元和志駮鹿山一

   名福禄山在臨桂縣東北十五里舊志俗又謂之陽龍山頂有二池全義山在興安縣東三

   里唐以名縣又黄華山在縣東五里下有泉可溉田龍蟠山在興安縣東十五里寰宇記在

   郡城東北一百七十里屬興安縣本名盤龍山天寶六載勅為龍蟠山有石洞洞門内數里人秉燭

   遊於𮞉溪泥沙中嘗見龍迹其大如盌嶺表異録云全義嶺之西南有盤龍山山有乳洞斜貫一溪

   號靈水溪入靈川縣界九星山在興安縣東南十五里有峯聳秀宋唐則居此登第因名

   狀元龍山在興安縣南四十里陽海山在興安縣南九十里漢書地理志零陵陽

   海山湘水所出後漢書郡國志零陵陽朔山湘水出水經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注即陽朔山

   也應劭曰湘水出零陵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縣北元和志陽朔山在全義縣東南八十里即

   零陵山也寰宇記陽海山在郡城北一百七十里屬典安縣一名陽朔山其山自永州零陵縣西迤

   逕岡巒連亘不絶此山即湘灕二水之源 按後漢志及水經注皆以陽海山為陽朔山而應劭及

   元和郡縣志又以為零陵山盖陽朔即陽海之殊名非今陽朔縣之陽朔山也零陵乃漢時陽朔山

   所在之郡應劭蓋云湘出零陵郡之山非陽朔外又別有零陵之稱也鬰金山在興安縣

   西南五十里零水所出㸃燈山在興安縣西三里有巖六峒山在興安縣西北

   六十里六峒江出此鳳鳴山在興安縣北三十七里宋淳熙間以蔣來叟登甲第故名

  柏山在興安縣北六十里黄柏江出此東屏山在靈川縣東十里又石磯山在縣東

  十五里文筆山在縣東北十里俱與東屏相接馬鞍山在靈川縣東三十五里與香爐山對

  堯山在靈川縣東南四十里寰宇記靈川縣堯山在府城東北四十四里舊志按史傳堯

  封履不到蒼梧以其西與舜祠相對邑人慕舜之風遂名為堯山縣志為縣南鎮上有平田數畝土

  人名為天子田有井泉百源劍江水出此高鎮山在靈川縣西南二里古名大象峯一名大

  藏宋寶祐間改名高鎮元至正間大藏山崩後名其所崩崖為赤壁因名赤壁巖其下有潭横浸山

  腹名象潭其形三折又名之潭半雲山在靈川縣西南四十里平⿱㓁大 -- 𥤮起四面孤高亦謂之

  半雲嶺其陽即臨桂縣境又有五圈山在縣西南五十里西峯山在靈川縣西三里四面峭

  㧞其中坦夷上有龍泉每日三漲三落亦名潮泉吕仙山在靈川縣西四里産茶曰吕仙

  茶宋秦觀有吕茶詩金瓶山在靈川縣西十五里其西峯連環崒嵂少南有仙隱巖亦名仙

   隱山巖穴深廣其上若石樓下有深潭又西南有華巖洞高廣數仞清泉環繞雙蓋山

   川縣西北十里兩峯平列狀如蓋俗名凉繖山其前為掛榜山最高聳北障山在靈川縣

   北二十里舊志重巒疊嶂綿亘數里高踰千仞一名百丈山又名把仗山當風風起則飛鳥𮞉旋不

   能度諺稱鳥不過靈川謂此周環有泉百源其最著者曰滑石泉亦曰道鄉泉以鄒浩經此而名宋

   紹興六年州帥胡舜陟易名潄玉泉武謂之隱龍泉 按元和郡縣志靈川縣西南有泠山出滑石

   寰宇記作冷石山今縣界無此山名惟北障泉有滑石之稱諸峯綿亘疑即冷石山也然唐靈川故

   治在今縣西南而北障在北方界未合當再攷鳳凰山有二一在靈川縣北五十里唐時有

   鳯凰樓其上一在永寕州南五十里﨑嶇難陟明嘉靖中獞賊韋銀豹等據此為巢香爐山

   在靈川縣東北一十里山高千仞旁分一小山形若香爐白鶴山在陽朔縣東南三里濱江

   其形如鳥舒翼一名青鳥山其下有巖人龍馬山在縣東南十里其前為鳳凰山皆以形似名

  人山在陽朔縣東南十里石似人下有三十六洞南北縱廣三十里又縣西七里有西人山與

  此山相對峙或名東郎山西𭅺山鑑山在陽朔縣南三百步嵯峨㧞起東瞰大江縣城環其

  上今更名壽陽山有碧運峯古羅山在陽朔縣南三十里亦名都羅山高數千丈頂有池

  寨山在陽朔縣西十五里五代時馬氏常置戍山下故名有二十餘峯脈絡相連雲收雨霽望

  之一碧亦名連碧峯天馬山在陽朔縣西十五里其形如馬前有二小山狀如執御者南有

  膏澤峯以雲起必雨故名威南山在陽朔縣西十五里下有呉威南將軍薛翊墓相近爲塘

  山下有涌泉又金泉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山腹有泉不涸都利山在陽朔縣西北隅與天鵞

  脈絡相連三峯排闥為縣諸山之總天鵞山一名都峩山在縣治北比諸峯獨聳雲源山

  在陽朔縣西北七十里一名靈源山亦名源頭山廣數百里縣境羣山發脈處興平水出此

  朔山在陽朔縣北門外隋時以此名縣俗呼羊角山石銀山在陽朔縣北四十里左右

   層巒峭拔此山居中獨光潤如鋃故名相近者曰寶山上有瀑布下注桂江畫山在陽朔縣

   北五十里江濱九峯屹立丹崖蒼壁望之如繪龍頭山在陽朔縣東北下有讀書巖

   峯山在陽朔縣東北七十里一名寶子山又名抱子山興平零陵二水出此與湖南道州接界

   銀屏山在永寕州東三里高聳秀拔江流經其下覆釜山在永寕州南門外以形似

   名俗名矮山旁有小洞可入又南半里為偃月山形斜𠋣如半月天柱山在永寕州西南

   八里又天村山在州西南百里山巔有田居民耕種成村因名禾倉山在永寕州西一里圓

   如禾會仙山在永寕州西北三里又虎踞山在州北五里寶蓋山在永寕州

   北一里州之主山又有黄源山在州西北五十里亦名黄源嶺黄源水出此都狼山

   寕州東北五十里亦名都狼嶺險峻陡絶明萬厯中巡道郭宗磐稍鑿平之下有大長泉永福

   山在永福縣南五里縣以此名山後有白馬峯與縣治對亦曰蓮花峯大溶山在永福縣

   南三十里大溶水出此其東有安樂山安樂水出此東入陽朔縣界太和山在永福縣南六

   十里舊理定縣後崖谷盤紆峯巒幽峻太和江經其西南麓金山在永福縣西南十里上鋭

   下廣形如金字下滙三江六源之水蓄為重潭曰金潭其後有螺山縈紆盤曲儼如螺狀又馬芒山

   與金山夾江對峙鎖縣水口蘭麻山在永福縣西南四十里寰宇記理定縣有蘭麻山在

   府城西南二百里其山自衡岳迤邐南亘到此過入桺州象州山潤一百里高二十餘里明統志謂

   之攔蠻山登雲山在永福縣西十五里高數千丈重岡層嶺雲霧常興其上又茅彚山在縣

   西北十五里亦高峻鳳巢山在永福縣北舊名華葢山隋有雙鳳來巢宋建隆時復至因改

   神山在永福縣東北三十里亦名羅秀山頂有池又靈壽山在縣東三⺊里靈秀

   山在義寕縣東二里勢高峻又靑梅山在縣東五里登高山在縣東南一里靈鷲山

   寕縣西南十五里峭拔高聳上有瀑泉懸流而下又歐山在縣西五里邊隘山在義寕縣

  西二十里丹霞青壁狀如列戟環拱縣治智慧山在義寕縣西北二十里特立萬山中蜿蜒

  秀麗智慧江出此丁嶺山在義寕縣北七十里義江出此又桐山在縣東北桐山里石濠

  江出完山在全州東合江門外山形完整舊名鉢盂明顧璘易今名為羅灌二水入湘處

  隆城山在全州東一里有古頺垣如城塹狀黃華山在全州東六十里隋嘗地理志

  零陵郡湘源有黄華山舊志一名獵山三華山在全州南三里頂有三峯形如筆葢湘江

  繞出其背𠋣石山在全州南六十里建安水出此涌泉山在全州西南八十里有泉

  涌出山上湘山在全州西二里馬端臨文獻通考全州清湘有湘山舊志峯巒蓊鬰巖洞幽邃

  絶頂有甲亭土人以為遊觀之所柳宗元所謂西山也有法華玉華二泉盤石山在全州西

  三里中有玉髓泉山下即螺江有宋郡守林岊記玉屏山在全州西十五里自八十里山

  蜿蜒綿亘而下至此蒼碧錯繡環列如屏其北三里許有虎潛巖石壁峭拔半山上有洞門瀑水奔

   注其内紆𮞉曲折復流爲潭者三相距各半里許深不可測其北爲仙奕山平地特起一岡廣袤㝷

   丈中横方石旁簇八小峯四面拱峙如對奕狀禮山在全州西七十里高聳數千仞横亘數十

   里羅列如屏北障大江其南爲丰玉巖覆釡山在全州西八十里一名朝山峭險峻絶凌

   逼霄漢有七十二峯其著者曰大小覆釜峯頂皆有石如覆釜其巖曰聖水巖有石盤瀦之又東爲

   寶𪔂八十里山在全州西八十里高峻峭拔險於諸山又西北十里曰九十里山與

   湖南寶慶府新寕縣接界宜湘水出此鍾石山在全州西一百里鍾樂水出此相近曰羅

   氏山有泉羅水出此桺山在全州北二里州之主山也有寸月臺拔地七十丈岡巒𮞉複二江

   東流舊名北山宋刺史桺開愛其泉石之勝築室讀書於此亦名書堂山下有達泉一名應泉

   山在全州北三十里洮水出其下旗山在全州北五十里壁立萬仞不可攀援東面稍低望

   之如展旗然相近有鼓山亦高數百丈上廣下鋭懸梯以登飛山在全州北七十五里接湖

  廣永州府東安縣界麒麟山在灌陽縣東原名旗嶺又有凉繖嶺在縣東二十五里

  山在灌陽縣東五十里與湖廣道州接界鍾山水出此梔子山在灌陽縣東南二十里峭

  㧞秀三峯山在灌陽縣南十五里亦名三峯嶺又華山在縣西南七里海山

  陽縣西南百里以四圍涵水而名相近有風吹羅帶山王樓山在灌陽縣西三里上有望

  華巖巖與華山相對故名望華巖口臨江相傳宗理宗時有道人王樓過此因名橧山

  陽縣西四十里灌水經其下今名俊山臺山在灌陽縣西北五里龍川山在灌陽縣

  西北四十里龍川水出此峽山在灌陽縣北十里夾峙江岸高聳蔽日形似二峽故名又白面

  山在縣北二十里連珠山在縣北二十里抱子山在灌陽縣北五十里山勢重疊如襁抱然

  相近者曰七星山石子山在灌陽縣東北五十里峯巒聳㧞高出衆山龍脊山

  在龍勝廳東八十里産龍脊茶向辦土貢近年停止大羅山在龍勝廳東南一百里綿亘百

  數十里為東南屏障烏嶺在臨桂縣東二十里極高峻有石磴數千級盤回而上其頂有泉

  銅岡嶺在臨桂縣東四十里高數百丈綿亘數十里百丈嶺在縣東五十里險難登亦名雲

  伏嶺又有驛嶺亦在縣東五十里路通陽朔平樂東嶺在興安縣東十五里地名錦水有二

  峯如卓筆又永福縣東二里亦有東嶺形如屏障下有甘泉越城嶺在興安縣北三里水

  經注湘灕之間陸地廣百餘步謂之始安嶠即越城嶠也郡縣志越城嶠在全義縣北三里即五嶺

  之最西嶺也寰宇記越城嶺一名始安嶺在興安縣北三里舊志其地臨湘灕二水之源亦名臨源

  嶺唐時以在全義縣又謂之全義嶺唐尤化二年靜海帥劉士政以焉殷悉定嶺北地遣將戴可蟠

  屯全義嶺備之即此東岡嶺在永寕州東二十里東江出此又總甫嶺在州東南接永福縣

  三隘嶺在永寕州北二十里崎嶇險仄嶺凡三亦曰三阨嶺中道一線左逼高岡右臨

  深澗又名落馬嶺明萬厯中郭宗磐鑿為坦道建館於其上觀風嶺在義寕縣東北一里

  湖水嶺在全州東六十里下有寒潭不涸時漲時消如潮信然又馬家嶺在州南五里下瞰

  深潭宋時始鑿山為徑白水嶺在州南五十里有泉漑田數百畝大茅嶺在州西北九十里下有江

  流四合資漑甚多鎮南峯在府城北明統志峯旁有石厓唐大厯中刻平蠻頌宋秋青平

  儂智高勒碑於左千秋峯在靈川縣東北七里獨立危聳亦名文筆峯下有峽通大江名

  千秋雲翁峯在陽朔縣南秀聳特立羣峯環繞若子孫列侍故以翁名翠眉峯

  在永寕州北三里湘水巖在臨桂縣東三十里俗呼聖水巖山腹地廣數十畝夜半潮上

  日中潮下畧不愆期龍鳳巖在興安縣東十五里巖内石乳凝結如龍鳳彤一名梓林洞有

  泉出巖中漑田甚廣鹽砂巖在興安縣西六里有砂與鹽相似桃花源出此草聖巖

  在興安縣西十五里以唐時僧雲嶠居此善草書而名巖之東有圖穴一名月山又西五里為白雲

  峯特立渠江之側粲如積雪真仙巖在靈川縣西南三里石室穹窿容數十人龍田

   巖在靈川縣西三里中有石田高低委曲産石米下有龍泉靈巖在靈川縣西北三十里方

   輿滕覽靈川縣有靈巖大江洞其腹濶數十丈遥望山根横光如練迫視乃知巖在山底水上表裏

   明澈而然巖口僅容小舟擊汰而入水深不可施篙仰撑巖腹而行舊志亦名龍巖唐龍朔初山忽

   晦暝六七日大雷雨龍升而霽山腹遂空高三十丈下臨深淵水從西江來者滙焉棋盤巖

   在陽朔縣東半里有三石洞舊名豹隱洞有石似棋盤有棋子可奕下洞平坦有小竅通後洞别是

   東明巖在陽朔縣東十五里江濱舊有棧道通平樂繡山巖在陽朔縣南十

   里一名獨秀巖分南北南巖曲折即廢新林驛北巖面江即廢新林渡又名青在洞廣福巖

   在陽朔縣南二十里石門天成其中虚朗疊石如龕有羅漢像一名羅漢洞爲陽朔巖洞之冠唐曹

   鄴有翠屏巖在陽朔縣西四十里巖高而明石門三五俯望若屏後立翠屏堡

   巖在陽朔縣北七十里江濱一名甘巖水石窈曲中有甘泉溢流不竭百壽巖在永寕州

  東百步許舊名夫子巖宋令史渭刻百壽字於巖今尚存金竹巖在永寕州東南六里深窗

  寛敞有水一浤兩洞口相通皆有石乳竒怪萬狀相近有鐘鼓巖有石如鐘鼓叩之能響銅堂

  巖在永寕州南六十里寛敞可容數百人又南十里有石盆巖雙瑞巖在永寕州南八

  十里舊屬永福縣其形如獅巖在其口深數十丈中有佛像皆石乳所凝結穿巖在永寕州

  西南三十里穿成複道如覆夏屋坦長數百步人馬通行其中旁數步人有小巖梯而下之怪石参

  差下有穿巖營又金(⿰釒义)-- 釵巖在州西三里又西二里有將軍巖束炬而入可半里許華巖

  寕縣西二十里一名華巖洞有泉繞洞前青田巖在全州南三十里深數十丈由小徑而入

  中多怪石又波斯巖在州南四十里前後有龍潭直通湋井獅子巖在州西四里即湘山支峯也龍

  隱巖在州西十四里石燕岡一名龍雲巖地産石燕遇雨則飛礲巖在全州北方輿勝覽在清

  湘縣北十五里虚明深窈有飛泉數百丈縈如飛練舊志一名潄玉巖上有潄玉亭宋守黄伸建

  虎巖在全州北五十里巖前高敞入内數十步寛平如數間屋相近又有龍巖中空可容數千

  人下臨深潭宼不能犯里人昔避兵於此名為小桃源通真巖在灌陽縣南二里 名靈

  巖前後洞門敞朗約深十餘丈廣二十餘步如大厦焉九龍巖在灌陽縣西十五里中有

  沙河流通别澗河中有石藤凢九盤曲如龍故名玉珠巖在灌陽縣北十五里中有白石

  噴泉如珠花石巖在灌陽縣北六十里唐柳宗元嘗遊此有詩虚秀洞在臨桂縣

  西十里亦名靈秀巖方輿勝覽洞去府城差遠有大石室左右有徑隧各數十百步穿透兩旁皆俯

  臨曠鳴玉洞在興安縣南十里舊名梵音洞外狹中廣下濱靈渠乳洞在興安縣

  西南十里方輿勝覽興安有乳洞洞凢有三上曰飛霞中曰駐雲下曰噴雷明統志下洞泉流石壁

  間田壟溝塍如鑿中洞有三石柱及石室石牀左旋至上洞行八十步得平地有五色石横亘其上

  白龍洞在陽朔縣西十五里中有小江江上石如鱗甲亦名龍鱗洞相近又有乳洞中多乳

   石下為觀源溪仙源洞在灌陽縣西十里旁有大源塘人西五里有龍巖洞中有石龍並石

   磬擊之聲可遠聞打鼓洞在灌陽縣西四十里有石擊之如鼓聲 按水經注觀陽縣東

   有裴巖其下有石鼓形如覆船扣之清響遠徹疑即此陽江源岀靈川縣維羅嶺流五十餘

   里至城西受杉木蓮花諸塘水滙而為潭東出灕山興灕水合寰宇記在臨桂縣直南二里源出靈

   川縣界思磨山下東流百餘里漸勝舟楫經郊郭之中東流合於桂江舊志又有蒙溪源出隱山六

   洞唐李渤所鑿一名西湖後多堙廢其餘流入於陽江相思江在臨桂縣南五十里源出

   卧石山流分為二一東流注灕江一南流合永福縣白石水唐書地理志臨桂有相思埭長壽元年

   築分相思水使東西流舊志相思埭名曰南渠今為分水塘又浪石江在縣南遶江在縣西俱流入

   相思灕江源出興安縣陽海山至漢潭與衆流滙乃分湘灕二流南流為灕水由靈渠經

   靈川縣東北會衆水南注府城遶城東北流又南經陽朔縣東入平樂府界漢書地理志零陵有灘

   水東南至廣信入鬱林水經灕水出陽海山注灕水與湘水出一山而分源始安嶠水南流注之又

   南與溈水合又南合彈丸溪又南逕始與縣東又南右㑹洛溪又東南流入熙平縣逕羊瀨山又東

   南逕雞瀨山又南逕熙平水口又西經平樂縣界郡縣志桂江一名灕水經臨桂縣東去縣十步楊

   僕平南越出零陵下灕水即謂此也宋柳開湘灕二水説二水本一水也自陽海山西北流至縣東

   五里分水嶺始分為南北二水蓋昔人以二水相離故命之曰相曰離後人又加水云舊志灕水自

   陽海山北流至興安縣為灕江經縣北為靈渠西南入靈川縣合大融水一名中江亦曰靈江又南

   經千秋峽風水相搏濤色如銀亦曰銀江又南合金江甘棠江而入臨桂縣亦曰桂江自縣東北十

   里遶流而南至灕山北麓合陽江又南合相思江入陽朔縣復由平樂而逹蒼梧兩粤左右江水通

   湘江源出興安縣陽海山北流至靈渠分為湘水東經全州合羅灌二水又東入湖南東

   安縣界漢書地理志零陵陽海山湘水所出北至酃入江水經注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即陽

   朔山也湘灕同源分為二水南為灕水北則湘川東北過零陵縣東越城嶠水注之又逕零陵縣南

   又東北逕觀陽與觀水合又東北過洮陽縣東又東北過泉陵縣西元和郡縣志湘水出全義縣東

   南八十里陽朔山其初則觴為之舟至峒庭日月若出入其中舊志謂之海陽江又名中江至分水

   塘分流一自花橋下全州曰湘江大融江在興安縣西五十里源出全州西延司界亦曰

   大溶江南流入縣界合六峒黄柏二江又南至靈川縣界合灕水即古溈水也水經注溈水出西北

   郡邵陵縣界東南流至零陵縣西南逕越城西建安十六年交州刺史賴恭自廣信合兵出零陵越

   城迎步隲即是地也溈水又東南流注於灕水舊志又富江支分為川江流出大峒合大融江又六

   峒江黄柏江源俱出全州界至六峒巡司與川江合入大融江又小融江在縣西五十五里亦合於

   大融富河江在永寕州南桐木鎮前源出鎮西二里流逕鎮前行十里入地伏流十里

   至柳州府融縣始出黃源江在永寕州西北二十里源出黄源山東南流至州城東曰東江

   亦曰大江又東南流入永福縣界合白石水又大長江在州東北五十里源出都狼嶺之大長泉又

   里旺江在州東北源出里旺村俱南入大江又施龍江在州北兩峯山巖水涌亦入大江又西江源

   出沙牛隘東江源出大晏嶺並注大江西江在永福縣半里源出永寕州石山下西南流至

   縣西北合銀洞江經鳳巢山西又南至縣西南合白石水其水澄清任大江洪漲滙流不濁又銀峒

   江在縣西十五里有二源一出石城隘一出茶山並流至縣西北入西江又木皮江在縣北三十里

   源出古底村流入西江白石江在永福縣東北四十五里其上流自臨桂縣之相思江分

   灕水西至縣界之蘇橋驛受義寕縣之義江南流經縣東亦名永福江又西南經太和山西麓名太

   和江又西南入柳州府雒容縣界寰宇記白石水東北自臨桂縣來經永福縣理東又西南入理定

   縣界舊志龍溪水在縣西十五里環城南流入白石水又金山水在縣西南十里源出金山丹竹江

   在縣南八十里大融江在縣南九十里俱入白石水義江在義寕縣北即古洛谿水也水經注

   洛谿水出永豐縣西北洛谿山東流逕其縣北又東南逕始安縣而東注灕水舊志義江亦名珠江

   在縣北七十里源出丁嶺山流經縣西中有義江洲一名浮洲又南至永福縣蘇橋驛分為二派一

   東入臨桂縣合相思水入灕一南經永福縣東合白石水灌江在灌陽縣東自恭城縣界流入

   又北入全州合湘水即古觀水也水經注觀水出臨賀郡之謝沐縣界西北逕觀陽縣西又西北流

   注於湘川謂之觀口隋書地理志湘源有灌水元知志灌水在灌陽縣西南一百二里舊志灌水由

   縣西南百里牛江發源紆曲層折四十里皆𭧂瀑出橧山至黄牛寨水流始平可容小舟又四十里

   至縣折而東北經大龍三貴大埠等灘皆險灘也又六十里過昭義入全州界經州南完山下湘灌

   羅三水合流謂之合江彈丸水在臨桂縣北十里亦曰彈丸江水經注彈丸溪水出於彈

   丸山山有涌泉奔流衝激山崖及溪中有石若彈九故山水即名焉溪水東流注於灕水舊志又靈

   劍江一名靈劍水源出堯山西南流經彈丸山下入彈丸水鳳源水在興安縣南三里源

   出乳洞東合南渠入灕水又桃花源水亦在縣南源出鹽沙巖東流合灕又零水在縣西南五十里

   源出鬰金山北流合灕越城嶠水在興安縣北水經注越城嶠水南出越城之嶠北至

   零陵縣下注湘水又嶠水南流注灕謂之始安水淦水在靈川縣東十五里源出香爐山之

   麓流入灕江又路江在縣西十里發源陽高山之南出密嶺流至縣東北合灕江甘水

   川縣南亦曰甘棠江寰宇記甘水源出融州北界潭峒涓流引派百餘里經靈川縣西南穿過大山

   下縈𮞉五百餘步東流經甘常驛南而東注灕水朝夕塘水在陽朔縣東水經注熙平

   縣南有朝夕塘水出東山西南塘水從山下注塘一日再増再減盈縮以時未嘗愆期同於潮水因

   名此潭為朝夕塘安樂水在陽朔縣西南二里源出永福縣安樂山又歸義水在縣西二

   里源出古歸義縣東暉水在縣西北五里源出東暉村西溪水在縣西一里源出雲源山俱流入灕

   清白塘水在陽朔縣西北翠屏山西麓兩湫相去尺許清白自分遇春漲混為一而水色

   熙平水在陽朔縣東北三十里水經注熙平水源出熙平縣東龍山西南流逕其縣南

   又西注灕水舊志源出寶峯山有二派一西南流入灕曰熙平水亦曰興平水寰宇記謂之永樂水

   一東北流出道州曰零陵水常安水在永寕州南元和志常安水東去慕化縣七步寰宇

   記源出慕化縣西南二十九里須離山東北流逕縣南又經縣東屈而東南流經永福縣西又南注

   白石水 按常安水無考今有洞源江在州南二十里源出洞源村山中東流合黄源江又大巖江

   源出鳳凰山南大巖行數千里至舊縣村入大江又𮞉龍江在州南舊縣村合三江之流至州東城

   下爲大江疑即常安水常平水在永福縣東三十里源出縣東異魚塘西流入白石水又

   銅鼓瀨水在縣東六十里源出陽朔龍隱巖西流合常平水智慧水在義寕縣西北二十

   里源出智慧山北流而南入義江又桑江在縣北八十里西北合智慧水石濠江在縣東南又塔背

   江在縣東南俱入義江又山東江在縣西南源出靈鷲山南入永福江羅水在全州西源出

  羅氏山東流逕州南合灌水入湘又建安水在州西南源出𠋣石山鍾樂水源出鍾樂山俱流入湘

  宜湘水在全州西北九十里源出九十里山滙羣山之水東流三十里入湘洮水

  州北五十里水經注洮水出洮陽縣西南大山東北逕其縣南又東流注於湘水隋書地理志湘源

  有洮水方輿勝覽洮水源出文山南流入湘鍾山水在灌陽縣東五十里又小河源水在

  縣東北五十里皆自湖廣道州界流入灌江又呉川在縣南黑石源水在縣西南十里市溪水在縣

  西南十七里安樂源水在縣西南二十里大漠源水在縣西南六十里飛口水在縣東北皆自湖廣

  永明縣流入下流入灌江龍川水在灌陽縣西北五十里又鹽川水在縣西北六十里皆自

  興安縣界流入灌江峽水在灌陽縣東北五十里源出縣北七星抱子諸山東南流經峽山故

  名下流入灌江又小富水在縣北六十里源出旗嶺山東流經昭義關西南入灌江馬溪

  桂縣東四十里源出羣山東流入灕又臨溪在縣東南五十里南流入灕南溪在臨桂縣南寰

  宇記南溪水東注桂江泝流五里合陽江直抵隱山縈帶二十餘里通舟楫於二江之上下舊志灕

  江南流至鬬雞山南溪水自西南來入焉又西有曲斗潭在白龍洞西回旋數曲東流合於南溪

  白竹湖在臨桂縣西南三十里廣百餘畝冬夏不涸靈渠在興安縣西十里秦史禄

  所鑿以引灕水寰宇記秦史禄自零陵鑿渠至桂林漢歸義侯趙嚴為戈船將軍出零陵下灕水即

  此至後漢伏波將軍馬援開湘水為渠六十里穿度城中今城南流者是因秦舊瀆耳至唐寶厯中

  渠道崩壞觀察使李渤疊石造渠如鏵觜劈分二水每水置石斗門一使制之任人開閉開灕水則

  全入桂江擁桂江則盡歸湘水又于湘水鑿分水渠三十五步以便舟行灕水經縣郭中流宋史溝

  洫志靈渠或謂之秦鑿渠唐刺史魚孟威以石為鏵隄亘四十里植大木為斗門通舟楫然乘水漲

  乃可行宋嘉祐四年提刑李師中積薪焚其石募工鑿之廢斗門而舟以通舊志明洪武末遣御史

  嚴震直修復渠道撤去魚鱗石增高石埭過水泛奔趨北渠而南渠淺澁永樂二年改作如舊置水

  患始息今縣東有函十渠水經此每遇霖潦往往齧隄為患因置石函以洩之灌田數千畝有司以

  時修皇潭在臨桂縣東北本名舜潭寰宇記臨桂縣虞山下有潭號曰皇潭言舜南巡逰

  此因餌潭在興安縣東十五里一名餌江石壁上有犀牛蹟𡻕旱驅水牛百數下潭攪之

  投朱書石符雨澤立應渼潭在興安縣南鏵觜之上陽海山水與衆流滙而為潭湘灕之源

  龍潭在陽朔縣東南五十步雙月橋旁濶四十餘丈極深出海魚或云有竅通海時或潮

  犀潭在陽朔縣西三十里龍躋松江二水合處有石穴相傳有犀藏焉鈷鉧潭

  在全州西七里又有雷潭在州西湘山之濱范成⿰馬叅 -- 驂鸞錄鈷鉧熨斗也潭形似之 按柳宗元鈷

  鉧潭記在永州舊志以此潭當之誤白石湫在靈川縣南三十里唐李商隱桂林詩龍移白

  石湫即此亦曰白石潭白石漈白鶴池在永福縣治西飛泉在陽朔縣北十二里從山

  腰涌出有石數百級飛注而下如瀉銀河水頭泉在永寕州西三十里從山下石穴流出其

  口大如甕聲如雷迅疾不可遏溉田數百畝訾家洲在臨桂縣東南江中先是訾家所居

  因以名之雖巨浸不能没自古以為浮洲唐元和中裴行立建亭洲上柳宗元有記雙女井

  在興安縣南七里泉源不竭流出南渠入灕水廖家井在興安縣南明統志其水清濁中分

  抱朴子云廖扶家丹井一族數百口飲之多壽有至百𡷫者湋井在全州西六十里明統志

  井有石臺中起泉竇通波斯巖龍潭

 ︹古蹟︺始安故城今府治漢置唐改名臨桂舊唐書地理志桂州所治江源多桂不生雜木

  故秦時立為桂林郡元和志本漢始安縣至德二載改為臨桂城邑考桂林子城唐初李靖築外城

  唐大中間蔡襲築又有夾城在外城之北唐光啟中都督陳環築皆久圯今城宋皇祐中平儂智高

  經畧使余靖増築王安石有桂州新城記亦謂之外城 按秦桂林郡在今鬱林舊唐書以臨桂當

  之誤又始安更名臨桂在貞觀八年元和郡縣志作至德二載亦誤全義故城在興安縣

   東二里今土人猶稱為全義坊唐柳宗元有全義縣北城記臨源故城在興安縣西唐

   初置元和郡縣志全義縣南至桂州一百五十里本漢始安縣地武徳四年分置臨源縣大厯三年

   改為全義縣寰宇記時土將萬重光誘臨桂等九縣搆逆唯臨源獨守誠節故改為全義宋太平興

   國二年改為興安縣明統志臨源城在興安縣南鄉廖仙井旁遺址尚存靈川故城

   靈川縣東南五里元和志靈川縣西南至桂州六十里龍朔二年分始安縣置東臨桂江縣在桂州

   東北五十二里舊志唐故縣在今縣西南吕山之東後又遷象峯下宋紹定四年縣令鄭延年始移

   陽朔故城在今陽朔縣西十五里元和志陽朔縣北至桂州一百四十里本漢始安

   縣地隋開皇十年分置取陽朔山為名寰宇記在灕水東二十里永樂水西 按今縣在灕水西疑

   自南宋後移治也又有古樂州城在縣南二十星相傳唐初樂州置此後始移於平樂理定

   故城在永福縣西南隋置興安縣唐改為理定明省寰宇記理定縣在桂州西南三百里本漢

   始安縣地隋仁壽初分置興安縣式德二載改為理定縣舊志理定故城在永福西南四十里宋遷

   治上清音驛在今縣西北元遷治上横塘驛在今縣西南六十里明正統五年廢縣為堡嘉蜻二十

   二年縣令林天榮重築甎城設兵防守永福故城今縣治元和志永福縣東北至桂州

   一百里武徳四年折始安縣之永福鄉置因以為名寰宇記隋開皇十一年割永福鄉於廢龍口戍

   置 按新唐書地理志桂州永福縣武德四年始安置元和志同隋志始安郡無永福縣寰宇記

   云隋開皇十一年置未知何據洮陽故城在全州北漢置屬零陵郡隋開皇中廢水經注

   洮水出洮陽縣西南漢元朔五年封長沙定王子為侯國州志洮陽故城在州北三十五里地名改

   零陵故城在全州北漢置零陵縣為零陵郡治後漢移郡治泉陵以縣屬之以對零

   陵郡而言亦謂之小零陵隋平陳廢小零陵入湘源舊唐志云零陵故城在湘源縣南七十八里州

   志云全州北三十里曰梅潭有舊城址濠塹尚存俗稱改州灌陽故城在今灌陽縣西

  三國呉置曰觀陽後爲灌陽隋廢入湘源唐復置水經注觀水北逕觀陽縣西縣蓋即水爲名也元

  和志灌陽縣北至永州三百六十里本漢零陵縣地隋大業末蕭銑析湘源縣置唐武德七年廢上

  元二年吕諲奏置縣志舊治在今縣西二十里雀兒山前隋初建縣於此後遷今治 按漢晉宋齊

  地志俱云觀陽隋志始有灌陽之名而云縣有觀水元和志灌陽縣有灌水縣志舂陵有漢灌陽長

  熊君碑是後漢稱灌陽蓋觀灌音同古通用也古田舊城在永寕州南唐置古縣屬桂州

  明初改爲古田寰宇記古縣場在桂州西南一百五十里唐乾寕三年分慕化縣三里一鄉爲場舊

  志明宏治五年猺酋覃萬賢等陷古田分立八寨永福邊山靈川七都百餘里間皆其巢穴隆慶五

  年撫臣殷正茂討平之因奏請改縣置州曰永寕兼置桐木富禄常安土巡檢改驛傳僉事爲古田

  兵備副使置古田守禦千户所設分守叅將守備各一員與兵備駐州城彈壓州志古田故城在今

  州南三十里明初移於今州南八里成化十八年又移今治其古田守禦所今裁福禄廢

  縣在臨桂縣治東唐書地理志臨桂武德四年置福禄縣貞觀八年省入歸義廢縣

  唐書地理志陽朔武德四年置歸義縣貞觀元年省入舊志在陽朔縣西十五里寨山下今曰舊縣

  村相近又有壩州城鄉民農𨻶常教閲其中熙平廢縣在陽朔縣東北晉書地理志始

  安郡熙平宋書州郡志三國呉立曰尚安晉武改名水經注縣本始安之扶鄉孫皓割以為縣蕭齊

  後廢舊志有興平墟在縣東北四十里以熙興聲相近而訛也宣風廢縣在永福縣南唐

  書地理志武徳四年置宣風貞觀十二年省八理定清湘廢縣今全州治隋書地理

  志零陵郡湘源縣平陳廢洮陽灌陽小零陵三縣置元和志湘源縣東北至永州一百三十里本漢

  洮陽縣地隋改置唐屬永州五代史職方考全州楚王馬希範置以潭州之湘川縣為清湘縣又割

  灌陽縣為屬而治清湘舊志湘源故城在全州城西七里周顯德三年遷今州城内而故城遂廢明

  初省縣入州 按湘源五代史作湘川疑誤慕化舊縣在永寕州南元和志慕化縣東

   北至桂州二百二十里武德四年析始安縣置寰宇記本漢潭中縣地音太康元年分吳所置武豐

   縣於此置常安縣蕭齊又於縣置常安戍梁改置梁化縣隋改曰純化唐永貞元年改曰慕化以避

   憲宗廟諱宋史地理志臨桂嘉祐六年廢慕化縣入焉舊志今有常安鎮猶以故縣為名廣明

   舊縣在義寕縣東北唐末湖南馬氏奏置屬桂州開運三年改屬漙州南漢因之宋初廢今

   有古城墟漢城在臨桂縣東北舊志相傅漢軍伐南越時築遺址尚存故越城

   安縣越城嶺西南元和志在全義縣西南五十里漢高后時遣周竈撃南越趙陀踞險為城竈不能

   踰嶺即此秦城在興安縣西南四十里桂海虞衡志云秦城相傳秦戍五嶺時築在湘水之南

   融灕二水間遺址尚存石甃無恙北近嚴關羣山環之鳥道不可方軌唐光化初馬殷引兵取桂州

   靜海帥劉士政遣將王建武屯秦城即此桂林故衞在府城内明洪武八年建左衞十二

   年改為中䘙又有桂林右䘙與左䘙同建又廣西䕶䘙亦在府城内洪武五年為靖江王府置今俱

  歸義場今義寕縣治寰宇記晉天福八年析靈川縣歸義鄉爲場㝷升爲義寕縣屬桂

  州東去州八十里宋史地理志靜江府義寕馬氏奏置萬夀殿在臨桂縣東北獨秀山南

  元時以順帝潛邸建明洪武五年從孫守謙爲靖江王改建府第於此平易堂在府治又

  有正夏堂宋范成大建八桂堂在臨桂縣北宋紹聖中知桂州程節治圃築堂有熙春臺

  流桂泉知魚閣諸勝李彦弼爲記 按明統志作范成大建誤四友堂在灌陽縣治西隅宋

  淳祐中縣令黄子成建江萬里有記無倦齋在府治東宋張栻有記明遠樓

  治元建虞集作記逍遥樓在府城東隅寰宇記在桂州城東角上軒楹重疊俯視山川舊

  志宋崇寕間改爲湘南樓李彦弼有記楚南偉觀樓在全州治圃中一名高秋樓宋

  守陳峴建並記湘春樓在全州城大南門又名鎮湘樓宋呉泰有記淪漪閣

  治南宋陶弼有詩棠陰閣在府城上宋張孝祥有記又泛渌閣在府治掲諦塘旁

   蘿閣在臨桂縣南雉山寺宋孫覿有詩捲烟閣在全州西二里曹學佺名勝志閣在

   盤石山椒取宋柳開詩疎箔捲烟霧句也超然亭在府城西唐折彦質宋孫覿俱有詩

   潯亭在府城東北隅唐大中初韋瓘建曾鄴有詩南薫亭在府城北宋守張栻建

   拱極亭在府東門外疊綵巖北元郭思誠建碧虚亭在臨桂縣東七星山宋范成大

   碧虚亭銘序云唐鄭冠卿過日華月華君于棲霞洞與之笛不能成聲傾壺飲之僅得滴⿰氵厯 -- 𤁋獨記其

   贈詩三篇出門見采樵者問曰洞中樂乎跬步亦失所在今小築其處以識之其詩有碧虚之句即

   以為亭額依緑亭在全州治圃中宋守陳峴有詩内有環秀堂又濯纓亭在州西又合江亭

   在完山上明州守顧璘建碧梧臺在全州西宋林岊建有記登春臺在全州柳山側

   上有熙熙亭宋林岊建顔延之宅在臨桂縣獨秀山下有讀書亭又有五詠堂在獨秀

   山前以延之有五君詠故名宋守孫覽有記宅後為興福寺今廢宋之問宅在臨桂縣

  南二里即元山觀也宋柳開有記復改爲真仙觀曹鄴宅有二一在臨桂縣西阜財坊唐

  大中間觀察使令狐綯以鄴登第改爲遷鶯坊一在陽朔縣東北龍頭山下有讀書堂後建爲書院

  尋廢爲慈光寺元延祐七年於寺建文㑹堂明成化中撤寺復建㝷廢唐承裕宅

  安縣北二十里五代時承裕避地於此後仕宋有璽書亭藏藝祖所賜書淳熙間張栻爲記

  世則宅在永福縣北鳳巢山之陽榕樹門即古南門在府學前相傳唐時築門上植

  榕一株𡻕久根跨門外盤錯至地若天成焉元至正間忽悴守臣祭之復茂至今猶存忠義

  門在永福縣西毛峒里宋時旌表李珙立

 ︹關隘︺東關在臨桂縣東江門外又南關在縣南馬神廟前北關在縣北拱極樓前中關在縣西

  南文昌門外皆近郊之捍䘙乂河泊關在縣東南河泊所之東嚴關在興安縣西南十七里兩

  山對峙中爲通道勢極險隘其南二十里即秦城爲楚粤之咽喉設兵戍守又小嚴關距嚴關二里

  與嚴關相犄角亦守險之要地下營關在興安縣西五里榕樹關在陽朔縣西門

  石櫃關在陽朔縣西一里許一名老西關明洪武三十年建後廢崇禎時重建於屏風

  山龍躍巖名曰新城駐兵防守又山南關在縣城南東桃關在縣城北楊梅關在義寕縣

  東十五里接臨桂縣界山勢崎嶇中通一路為義寕縣之門户黄沙關在全州東北七十五

  里道出湖南永州府關前有渡又砦墟關在州西北三十里道出湖南寶慶府下有渡昭義

  關在灌陽縣北六十里舊嘗置昭義驛於此又縣北八里亦有石櫃關金竹隘在陽朔縣

  西北天鵞都利二山之間明嘉靖初建關門於此琵琶隘鷄洞嶺隘杜元山隘皆在縣南長滿隘在

  縣西南又荆柴隘古墎隘欄木橋隘及古隘古竈隘皆在縣西廖家隘在陽朔縣東北天鵞

  龍頭二山之間一名廖家黄峯隘在義寕縣東三里接靈川界明末汛守今廢

  塘墟巡司在臨桂縣南七十里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設又蘆田市在縣西五十里

  橋巡司在臨桂縣西六十五里 本朝乾隆十七年社水巡司在興安縣西北

  一百里向駐六峒 本乾隆六年移駐社水喇峒巡司在永寕州南一百二十里 本

  朝雍正七年設崇順里巡司在灌陽縣西南八十里本名吉安砦宋置吉安巡司明洪

  武中改名本朝因之 龍 勝巡司在龍勝廳治 本朝乾隆六年裁桑江司改設屬龍

  勝通廣南巡司在龍勝廰西六十里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設屬龍勝通判

  𬃷巡司在全州南六十里明正徳二年置驛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改為巡司山角

  巡司在全州北五十里明洪武四年置驛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改為巡司峽口鎮

  在臨桂縣東九域志臨桂有峽口永安仙保浪石慕化五鎮永安鎮在靈川縣東四都靈

  村有土城鄉民築以禦蠻白石鎮在靈川縣南三十里白石潭上又千秋峽在縣東北五里

  銀江塘下鎮在靈川縣西南九域志靈川縣有塘下鎮縣志塘下墟在縣西南三十里

  常安鎮在永寕州南一百二十里東連永福西接雒容獞猺出没之所咽喉要地又桐木鎮

  在州南五十里富禄鎮在州西南七十里接融縣界山高嶺峻並屬險要舊俱設土巡檢明萬厯二

  十二年裁蘭麻鎮在永福縣西南四十里又銅鼓市在縣東北四十里建安鎮

  州西南六十里明洪武二十年置建安驛三十年又置巡司萬厯九年並裁西延鎮

  州西一百里元至正中置巡司㝷廢明洪武六年復置即故延峒地今裁其地多猺宋有延峒蠻粟

  氏聚族居此為柳開所降本朝雍正八年移州同駐此宜湘鎮在全州北七十里今有宜

  香市九域志清湘縣有杳烟麻田西延建安宜湘五鎮柳浦鎮在全州東北七十里明洪

  武元年置柳浦驛三十年又置巡司萬厯九年並裁城田鎮在灌陽縣西南八十里又經田

  鎮在縣東南七十里𠋣雲營在永福縣北鳳巢山上明嘉靖九年縣令胡觀疊石為城以為

  北城䕶䘙今廢大墟在臨桂縣東南三十里 本嘉慶十三年移同知駐此都樂墟

  在陽朔縣南大河墟在永寕州東南六十里 本朝康熙十年新設又平頭墟在州南常

  安鎮西接雒容縣土産饒沃負販大率由此白竹砦在陽朔縣西二十五里舊有巡司明

  嘉靖間栽長烏砦在全州東北六十里宋時置砦今有長烏村伏荔市在陽朔縣

  東南十五里其南爲伏荔渡舊有廵司 本朝乾隆八年大橋堡在靈川縣西南七十

  五里接義寕縣界又藍田堡在縣西北八十里接興安義寕二縣界舊皆有兵汛守金寶頂

  堡在陽朔縣西四十里舊志縣境猺獞出没有莊頭鬼仔諸巢逼近府江明隆慶五年設金寳大

  水田二堡戍守萬厯初賊廖金濫等作亂撫臣郭應聘討平之置戍於金寶頂遇龍翠屏繖山諸堡

   本朝康熙八年設遊擊一員駐防各隘口鳳凰堡在永寕州東南三十里鳳凰山四面

  皆山極爲險峻明宏治中韋銀豹據此爲巢今有兵防守蓮塘堡在永寕州西二十里路通

  懷遠縣其地險要有兵防守海灣堡在永福縣西二十里接永寕州界又有永福堡在縣

   西有兵戍守鵞橋堡在義寕縣南十二里有兵汛守貝子堡在義寕縣西北桑江

   口北西屬縣境東屬靈川並通興安及湖南城步綏寕等地摇獞雜居二十餘村 本朝康熙五十

   六年設兵分守桑江皮水石門諸要石門堡在縣東有石如門限又透江堡在縣西南塘頭堡在縣

   北塘頭村今移老廟隘口龍巖堡在縣東北桐山東江驛在臨桂縣東北舊志望秦驛宋

   改爲桂城驛明初移今所曰東江驛北至靈川縣大龍驛五十里西南至永福縣三里驛一百里南

   至陽朔縣古祚驛一百二十里有馬站 本朝雍正七年增設省城蘇橋二站舊有驛丞雍正十年

   白雲驛在興安縣東北西至靈川縣大龍驛八十里東至全州城南驛一百二十八里

   大龍驛在靈川縣東北南至臨桂縣東江驛五十里東北至興安縣白雲驛八十里舊有驛

   丞 本朝順冶十六年裁古祚驛在陽朔縣北龍頭山下北至臨桂縣東江驛一百二十里

   東至平樂府平樂縣照潭驛一百里三里驛在永福縣治東東至臨桂縣東江驛一百里西

   至柳州府雒容縣一百八十里又有横塘驛為西北柳州之道城南驛在全州北西至興安

   縣白雲驛一百二十八里東至湖南零陵縣一百四十里









                            纂 修 官臣李紹昉恭 纂臣蔣立鏞恭 纂

                            提調官前總纂臣鄭紹謙恭覆輯

                            校 對 官劉 咸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