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四百六十至四百六十一

卷四百五十六至四百五十九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四百六十至四百六十一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四百六十二至四百六十三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72.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72.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72.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72.djvu/5

广西统部表                  

                       

 大清一统志

  广西统部在 京师西南七千四百六十里东西距二千八百一十里南北距二千九百六十

   五里东至广东肇庆府广寕县界一千二百六十里西至云南广南府土富州界一千五百五十里

   南至广东廉州府灵山县界二千四十五里北至贵州黎平府永从县界九百二十里东南至广东

   高州府石城县界一千一百八十里西南至越南国界二千三百十里东北至湖南永州府东安县

   界三百四十五里西北至贵州兴义府贞丰州界一千三十六里

  ︹分野︺天文翼轸分野鹑尾之次按古荆州为翼轸分野惟梧州府之苍梧

   藤容岑溪四县为牛女馀俱属翼轸故当以翼轸为主

 ︹建置沿革︺禹贡荆州南徼春秋时为百越地秦始皇

   三十三年以陆梁地置桂林象郡汉初属南越国

   元鼎六年改置苍梧郁林二郡属交州兼为荆州

   零陵郡南境后汉因之三国属吴增置始安临贺

   桂林寕浦四郡晋为广州地晋书地理志广州领始安临贺苍梧郁林

   桂林寕浦六郡元帝分郁林立晋兴郡穆帝分苍梧立永平郡刘宋为湘广越三

   州地宋书州郡志湘州领始建临庆二郡广州领始安临贺苍梧郁林桂林寕浦六郡又有南

   流郡属越州南齐因之梁置桂静二州隋为始安苍梧

   永平郁林四郡唐初复改诸郡为州属岭南道置

   桂容邕三管经略使咸通三年始分置岭南西道

   唐书地理志岭南道领邕澄宝横浔峦贵龚象藤岩宜瀼笼田环桂梧贺柳富昭蒙严融思唐容牢

   白顺绣郁林党禺义等州五代初属楚增置全州周广顺元年

   属南汉宋至道三年分置广南西路宋史地理忘广南西路治

   桂州领容邕融象昭梧藤龚浔柳贵宜宾横白郁林等州其贺州则属东路全州则属荆湖南路

   元置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及岭南广西道肃政

   廉访司属湖广行省元史地理志宣慰司治静江路领南寕梧州浔州柳州四

   路平乐一府郁林容象宾横融藤贺贵九州庆远南丹一安抚司又有左江领思明太平二路右江

   领田州来安镇安三路其全州治别属岭北湖南路至正末始分置广西等

   处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置广西等处承宣布政

   使司统九府桂林柳州庆远思恩平乐梧州浔州南寕太平

  本朝因之为广西省顺治十五年升泗城土州为府

   寻改为军民府隶思恩府康熙二年镇安土府改设流

   官隶思恩府雍正三年升郁林为直隶州四年仍改泗

   城军民府为府七年升镇安为府共领府十一直

   隶州一

    桂林府 柳州府 庆远府 思恩府 泗城

    府 平乐府 梧州府 浔州府 南寕府

    太平府 镇安府 郁林直隶州

  ︹形势︺东据湘水水出桂林府兴安县东流迳全州入湖广永州府境南控交阯

   南寕府太平府思明府南境思陵州凭祥州龙州西境皆与交阯接界西接滇黔

   城府西隆州而西接云南广南府界自泗城府而北达贵州之永寕州又自庆远府北柳州府西北

   皆与贵州接壤北逾五岭五岭在广西北境者二萌渚岭在平乐府贺县北越城岭在桂

   林府兴安县北其名山则有勾漏山在郁林州北流县东北十五里其大

   川则有漓江与湘江同源出桂林府与安县南流迳灵川县又南绕桂林府城亦曰桂

   江亦曰始安江又经阳朔县平乐府昭平县至梧州府与左右二江合谓之三江口牂牁江

   亦名“欎”中“寸”换成“彡”水豚水温水唐时始有左右江之名新志左江源出交阯界东流迳上下冻州龙州太平府

   至南寕府西合江镇与右江合右江自云南土富州界东流迳田州奉议州上林县罛化土州隆安

   县又东南与左江合又东迳南寕府永淳县横州贵县至浔州府与黔江合又东迳平南县藤县至

   梧州府与漓江合又东入广东肇庆府界为西江点江即贵州盘江流迳泗城土府亦曰红水江

   又东迳思恩府忻城土县又东迳迁江县及宾州又东南至浔州府武宣县与左右江下流合

   重险则有严关在桂林府兴安县西南十七里大藤峡在柳州府象州武宣

   县东南三十里浔州府西北百五十里跨柳浔二郡间夹浔江而南乃群蛮之窟穴

  ︹文职官︺

   两广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驻广东省城

   巡抚驻桂林府

   提督学政驻桂林府

   布政使驻桂林府经历 库大使广

   按察使驻桂林府统辖全省驿传事务经历 司狱

   分守桂平梧郁道驻桂林府兼理盐务

   分巡左江兵备道驻南寕府辖泗南太镇四府控制汉土州县官

   分巡右江兵备道驻柳州府辖柳庆思浔四府控制汉土州县官

   桂林府知府 同知旧驻府城嘉庆十三年移驻临桂县大㙤通判

    府城乾隆六年移驻龙胜理苗旧有管粮通判乾隆四十七年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司狱 知州二员永寕州同

    苗驻西延镇旧有州乾隆三十一年州学学正二员 训导二

    员 巡检三员永寕州属喇峒全州属山𬃷山角吏目二员

    知县七员临桂兴安灵川阳朔永福义寕灌阳县丞二员临桂永福

    学教谕七员 训导七员 巡检六员临桂县属苏桥

    六塘墟兴安县属社水灌阳县属崇顺龙胜厅属龙胜广南典史七员

   柳州府知府 通判 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旧有司狱乾隆三十一年裁知州州学学正 训导 巡

    检吏目 知县七员马平雒容罗城柳城怀远融来宾县学

    教谕七员 训导七员 主簿二员怀远属古宜甲乾隆

    四十二年设罗城属三防塘乾隆五十一年巡检十一员马平县属穿山三都

    雒容县属平乐江口罗城县属武阳柳城县属东泉古砦怀违县属梅寨来宾县属界牌融县

    属长安思管旧有罗城县属莫离村一员干隆四十二年裁通镇道一员五十一年裁

    史七员

   庆远府知府 同知驻德胜镇理苗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知州二员河池东兰土知州二员南丹那地州同

    河池驻三望南丹驻州城土州同一员东兰驻凤山土州判

    学学正二员河池东兰吏目二员 知县三员宜山天河

    土知县县丞宜山驻楞村县学教谕训导二

   员天河思恩巡检三员宜山县属白土德胜龙门典史四员

   思恩府知府 同知驻百色理苗通判乾隆四十七年裁桂林粮捕通

    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司狱 知州

    土知州州同土州判旸万乾隆七年设州学学正

    训导 巡检吏目 知县三员武縁迁江上林

    知县县丞上林驻三里营县学教谕三员 训导三

    员 巡检五员百色厅属百色武縁县属高井迁江县属平阳上林县属思陇

    周安 按思陇一员乾隆四十三年由甘蔗园移驻周安一员乾隆四十六年由思吉镇移驻

    土巡检九员白山兴隆定罗旧城下旺那马都阳古零安定典史三员

   泗城府知府旧有同知干隆四年裁府学教授 经历 知

    州西州同驻八达管粮督捕州判驻旧州嘉庆二年西林县八渡墟主簿

    州学训导 吏目 知县二员凌云西林县丞

    驻天县学训导西林乾隆二十六年设巡检二员凌云县属平乐

    一甲乾隆四年裁府属设西林县属潞乾隆三十一年裁柳州府司狱设典史二

   员

   平乐府知府 同知驻麦岭专督富川贺县捕务通判 府学

    教授 训导 经历旧有司狱乾隆三十三年裁以经历兼管知州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七员平乐恭城

    富川贺县荔浦修仁昭平县丞贺县驻桂岭大会墟嘉庆二十年裁太平府经历设

   学教谕七员 训导七员 巡检五员旧设恭城县属

    镇峡富川县属白霞贺县属信都会寕四员嘉庆四年增昭平县马江塘一员二十年移贺县

    属之会寕司驻里松乡典史七员

   梧州府知府 同知旧驻府城嘉庆十三年移驻苍梧县戎墟府学教

    授 训导 经历旧有司狱嘉庆四年裁以经历兼管知县五员

    苍梧藤容岑溪怀集县学教谕五员 训导五员 巡检

    十员苍梧县属安平长行东安藤县属白石窦家容县属大峒粉壁岑溪县属平河怀集

    县属武城慈乐典史五员

   浔州府知府 通判乾隆五十六年裁同知设嘉庆十六年移驻贵县木梓墟

    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旧有司狱乾隆四十六年裁以经历兼管

    知县四员桂平平南贵武宣县学教谕四员 训导四

    员 巡检六员旧设桂平县属大黄平南县属大乌秦川贵县属五山武宣县

    属廓镇五员乾隆四十六年增桂平县属穆乐墟一员典史四员

   南寕府知府 同知 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旧有司狱乾隆四十六年裁知州三员新寕横上思土知州三员

    归德果化忠州同州学学正三员 训导三员

    巡检横州属大滩吏目三员新寕横上思旧有果化一员乾隆五十一年

    知县三员宣化隆安永淳县学教谕三员 训导三员

     巡检七员旧设宣化县属八尺金城三官迁隆永淳县属武罗南里六员乾隆

    四十六年增宣化县坛落司一员土巡检一员迁隆典史三员

   太平府知府 同知二员明江一员雍正十一年由思明改属龙州一员

    乾隆五十一年裁通判设府学教授 训导 知事乾隆二十年设

    照磨龙州乾隆五十六年裁吏目设旧有经历嘉庆二十年知州四员

    利永康寕明土知州十六员太平安平万承茗盈全茗龙英佶伦结安镇远

    都结思陵江思下石西上下冻凭祥州同五员万承太平龙英江思州判二

    员安平凭禅州学学正四员左养利永康寕明州学训导

    吏目八员左养利永康寕明思陵茗盈佶伦都结旧有结安一员乾隆四十四年

    知县土知县二员罗白罗阳县丞崇善驻思城巡检

    县属驮卢乾隆四十四年设土巡检典史

   镇安府知府 通判驻小镇安乾隆三十一年裁归顺州同设府学教

   授 知事 知州归顺旧有州判干隆三十一年裁土知州四

   员下雷向武都康上映州判二员奉议向武州学学正巡检

   归顺州属湖润乾隆三十一年由南寕府宣化县那南司移驻吏目三员下雷归顺

    知县典史

  郁林直隶州知州 州判 州学学正 训导

   巡检吏目 知县四员博白北流陆川兴业县学教谕

   四员 训导四员 巡检四员博白县属沙河周罗北流县属

   双威陆川县属温水典史四员

 ︹武职官︺

  抚标左右二营参将中军兼左营游击守备二员 千总

   四员 把总八员 经制外委八员 额外外

    委五员

   提督驻柳州府中左右前后五营参将游击四员左右前后四营

    备五员 千总九员中二左二右二前二后一把总十八员

    九驻本营九分防马平雒容象州及各塘水汛旧设二十员乾隆二十七年裁前营一员嘉庆

    二十年裁中营一员经制外委二十七员旧设三十员干隆二十九年栽

    左右营一员嘉庆二十年裁后营一员额外外委十六员旧设十五员干

    隆四十七年增中营一员

   镇守左江镇总兵官驻南寕府中左右三营游击都司二

   员左营右营守备三员 千总五员旧设六员乾隆五十四年裁左

    营一把总十一员七驻本营四分防宣化永淳隆安新寕旧设十二员乾隆

    五十四年裁右营一员经制外委十五员旧设十八员干隆五十四年裁

    中营一员嘉庆二年裁左右营二员额外外委九员

   镇守右江镇总兵官驻思恩府百色中左右三营游击二员

    驻本营右营驻泗城都司守备三员 千总五员旧设六员

    乾隆五十四年裁一员把总十员旧设十二员乾隆二十一年裁左营一员五十

    四年裁中营一员经制外委十八员九驻本营九分防四塘逻村平马皈

    乐逻里马域百乐百莫沙𥚃谷汛额外外委九员

     以上左右江二镇均听巡抚提督节制

   义寕协副将驻龙胜左右二营都司守备右营驻广南千总

    四员二驻本营二分防芙蓉独车二汛把总八员四驻本营四分防义寕龙

    甸小江石村各汛经制外委十员旧设十二员嘉庆二十年裁二员

   平乐协副将驻平乐府左右二营都司守备千总二员

    分防明平水安一汛把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恭城修仁荔浦各汛经制

    外委六员二驻本营四分防莲花龙虎关黄猺修仁各汎额外外委二

    员分防揽水黄牛二汛

   庆远协副将驻庆远府左右二营都司守备右营驻河池千总

    二员分防德胜二寨各汛把总五员二驻本营三分防天河龙门三厂各汛

    经制外委八员二驻本营六分防龙门三岔天河邱索思恩者扛各汛

   全州营参将驻全守备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分防西延灵川兴安灌阳各汎经制外委四员分防黄沙河八十里山泍水巨

    岩各额外外委二员

   融怀营参将驻怀远县乾隆七年裁永寕营改设守备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经制外委六员三驻本营二防融县汛一防石

    

   宾州营参将驻宾州雍正七年裁河池营改设守备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安城迁江来宾各汛经制外委六

    员三驻本营三分防邹墟堡洛峒平党各汛

   桂林营游击驻林林府旧设参雍正八年守备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三驻本营一防西江堡经制外委六员四驻本营

   二分防两江口阳朔各汛

   柳州城守营都司驻柳州府千总驻通把总二员 经

    制外委一员 额外外委二员

   富贺营都司驻贺千总驻富把总二员分防桂林龙水二汛

    经制外委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铺门里松濠界各汎旧设二员嘉庆二十年

    増二

   麦岭营都司驻富川县麦岭千总 把总二员分防白沙水峡二汛

    经制外委二员一驻本营一防牛岩汛

   三里营都司驻上林县三里千总防思吉汛杷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

    上林经制外委二员分防六便乔贤二汛

   永寕营守备驻水寕州旧设参乾隆七年千总 把总防安

    经制外委二员分防常安屯秋二汛

   东兰营守备 千总 把总 经制外委一员

    额外外委一员

     以上义寕等三协十营均隶提督管辖

   梧州协副将驻梧州府左右二营都司守备右营驻城外千总

    二员 杷总五员二驻本营三分防岑溪藤容各水汛旧设四员嘉庆二十

    年増左营一员经制外委七员二驻本营五分防三番广平卡分界戎墟

    各汛旧设六员嘉庆二十年増左营一员

   浔州协副将驻浔州府左右二营都司守备右营驻贵县千总

    二员一驻本营一防武宣汛把总四员二驻本营二分防贵平南二汛

    制外委六员一驻本营五分防武林武宣大岭五山覃塘各汛额外外

    委二员

   新太协副将驻太平府左右二营都司守备右营驻明江千总

    二员分防永康寕明把总三员分防养利左州思陵思明旧设四员乾隆五十

    四年裁一员经制外委六员分防永康左州养利枫门海渊思陵各汛

    外外委一员旧设二员乾隆五十一年裁一员

   郁林营参将驻郁林州守备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分防博白北流陆川兴业各汛经制外委六员二驻本营四分防博白北流陆

    川兴业各汛

   南寕城守营都司驻南寕府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本营二分防宣化横州二汛经制外委六员四驻本营二分防横州那晓二

    

   上思营都司驻上思州千总 经制外委一员 额外

    外委一员

   龙平营都司驻龙千总 把总二员旧设一员干隆五十四年

    増一经制外委二员一驻本营一防苛村汛额外外委二

    员一驻本营一防水口汛

   馗纛营都司驻寕明州千总二员旧设一员乾隆五十四年増一员

    总二员旧设一员乾隆五十四年増一员经制外委三员一驻本营

    二分防由隘罗隘二汛

   怀集营守备驻怀集县千总 把总 经制外委二员

    一驻本营一防洽水汛

     以上梧州等三协六营均隶左江镇管辖

   镇安协副将驻归顺州左右二营都司守备右营驻小镇安千总

    三员二驻本营一防镇安把总六员三驻本营三分防小镇安奉议上勾汛各

    经制外委七员分防频峒屯隘荣劳壬庄卡剥淰怕怀子平孟各汛

    外外委三员二驻本营一防向武汛

   思恩营游击驻武縁县守备 千总 把总二员 经

    制外委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府城丹良二汛额外外委二员

    一驻本营一防府城

   隆林营游击驻西隆州八达守备驻西隆州千总二员 把总

    四员 经制外委五员分防里仁旧州古障隆或北楼汛各汛旧设四

    乾隆五十四年裁一嘉庆二年増二员额外外委二员一驻本营一防

    里仁旧设一员嘉庆二年増一员

   上林营都司驻西林县千总 把总防西林县那佐经制外委

    一员防周马汛额外外委一员防八盘汛

     以上镇安等一协三营均隶右江镇管辖

  ︹户口︺康熙五十二年原额人丁二十万六千一百零乾隆三十七年停编丁今滋生男妇大小共

   七百四十二万九千一百二十名口计一百二十七万九千零二十户

  ︹田赋︺田地八万九千五百六十三顷六十六亩二分一厘五毫又泗城府新垦田二十二伯太平府

   新出膳田三百三十九户镇安府田㙔六千二百四㙔一伯一伍小卒伍一分额征地丁正杂银三

   十九万三千五百四十五两五钱六分九釐遇闰加征银一万二千五百八十五两四钱二厘米四

   十万三千一百八十五石三斗四升二合六勺

  ︹税课︺梧州厂额征正税银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两三钱五分三釐盈馀银七千五百两浔州厂额

   徴税银三万八千六百六两四钱一分二釐盈馀银五千二百两全省均行两广正引额征盐税银

   四万七千五百一十四两有奇盐课载广东省税课门

  ︹名宦︺︹秦︺史禄以御史监郡始皇伐百越禄转饷凿渠通粮道自阳海山导水源以湘水北入

   于楚融江为牂牁下流南入于海远不相谋为矶以激水于沙磕中垒石作铧派湘之流而注于融

   激行六十里置陡门三十六使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既通舟楫又利灌溉号为灵渠

   ︹汉︺路博德平州人元鼎五年以䘙尉为伏波将军征南越平之先是秦独置桂林一郡及

   博德受桂林监居翁降乃改苍梧郁林等九郡罗宏长沙人元封五年置交州部刺史治所

   在苍梧往刺史多以荒远行部罕遍部吏因得恣其贪残宏于征和间为刺史春行冬息遍历所部

   咨询疾苦太守多解绶请罪宏廉实举发一时贪残为之敛迹马援扶风人建武十七年交阯

   女子征侧征贰反拜援伏波将军南击军至浪泊上与贼战破之斩征侧徴贰又击征侧馀党都羊

   等自无功至居风峤南悉平綦母俊上虞人安帝时为交州刺元初三年合浦蛮反遣

   御史任逴督州郡兵讨之俊以苍梧当合浦下蛮或流劫猝难回顾乃先保障苍梧后往合浦所向

   张乔南阳人永和二年诸蛮倡乱杀长吏交州刺史樊演发交阯九真二郡兵万馀人救

   之兵惮远役遂反贼势转盛明年拜乔交州刺史乔至开示慰诱并皆降散夏方九江人建

   康元年为交州刺史时日南蛮千馀人攻县邑扇动九真与相连结方开恩招谕贼皆降服以功迁

   桂阳太守永寿三年朱达为乱延熹三年复拜方交州刺史分威惠素著宿贼闻之相率诣降

   磐丹阳人延熹中为交州刺史荆州叛兵朱盖等与桂阳贼胡兰作乱为中郎将度尚所破馀党

   散入交阯磐身撄甲胄涉危履险讨击凶患斩殄渠帅馀烬鸟窜鼠遁还奔荆州朱隽

   光和元年为交州刺史时交阯贼梁龙等与南海太守孔芝反攻破郡县隽受命过本郡简募家

   兵及所调合五千人分两道入既到州界按甲不前先遣使诣郡观贼虚实宣扬威德以震动其心

   既而与七郡兵俱进逼之遂斩龙旬月尽定贾琮聊城人中平元年阯屯兵反执刺史及

   合浦太守灵帝以琮为交州刺史琮到部移书告示各使安其资业招抚荒散蠲复徭役诛渠帅为

   大害者简选良吏试守诸县岁间荡定百姓以安︹隋︺令狐熙敦煌人开皇中以岭南夷

   数起乱拜熙桂州总管至部大宏恩信其溪峒渠帅更相谓曰前总管以兵威相胁今乃以手教相

   谕我辈岂可违于是相率归附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夷

   人感侯莫陈颖代人高祖以岭南刺史县令多贪鄙蛮夷怨叛妙简清吏于是征颕

   拜桂州总管及至官大崇恩信民夷悦服周法尚安成人文帝时为桂州总管后入朝以本

   官宿卫州人李光仕反令法尚讨之驰往桂州光仕率劲兵保白石洞法尚捕得其弟光略光度亲

   率奇兵蔽林设伏两阵始交法尚驰击其栅光仕大溃遂斩之︹唐︺李靖三原人武徳中授岭

   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以岭海陋远久不见德非震威武示礼义无以变风即率兵南巡所过

   问疾苦延见长老宣布天子恩意远近欢服王晙景城人景龙末授桂州都督州有屯兵旧

   常仰饷衡永晙始筑罗郛罢戍卒又堰江水开屯田数千顷百姓赖之后求归上冡州人诣阙留诏

   即留以须政成在桂逾期年州人刻石颂德裴怀古寿春人圣历中始安贼欧阳倩拥众

   数万剽掠州县授怀古桂州都督招慰讨击使未逾岭逆以书谕祸福贼迎降怀古以为示不疑可

   破其谋乃轻骑赴之曰忠信可通神明况裔人耶身至其营抚慰之倩等大喜悉归所掠出降诸峒

   相率内附岭外悉平张九龄曲江人坐宇文融谤出为桂州刺史兼岭南按察选补使张说

    荐九龄可备顾问召为集贤院学士李昌巙大历间以御史中丞出为桂州刺史兼桂管观

    察防御使讨蛮贼潘长安有功吏士刻平蛮颂于镇南山下韩佽长安人元和中累迁桂管

    观察使部二十馀州自参军至县令无虑三百员吏部所补才十一馀皆观察使商才补职佽下车

    悉来谒一吏持籍请补缺员佽下教曰居官治吾不夺其不奉法无望纵舍缺者须按藉取可任任

    之会春服使至乡有豪猾厚贿使者求为县令佽召乡豪贵以挠法笞其背以令部中自是豪右畏

    戢时诏置五管监兵尽境赋不足充费佽处以俭约遂为定制马总扶风人元和中以虔州刺

    史迁安南都䕶廉清不挠用儒术教其俗民皆安之建二铜柱于汉故处劖著唐德以明伏波之裔

    徙桂管经略观察使李渤洛阳人宝历中为桂管观察使桂有漓水出阳海山世言秦命史禄

    伐越凿为漕马援讨征侧复治以通馈后为江水溃毁渠遂废浅每转饷役数十户济一艘渤酾浚

    旧道障泄有宜舟楫利焉周元静为静江军节度使唐末所在兵起元静约部内守令将校

   广农辑兵四境信服安州防御使宣晟以计入桂诡夺所领元静不从与其部将刘士政率众以战

   不胜死之部众咸就死无弃去者 按通鉴是时为静江节度使者即刘士政以败出降此则本新

   唐书本纪所载巳为考异駮正以旧志与省志皆如此姑存之以备参考︹宋︺陈尧叟

   人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岭南风俗病者祷神不服药尧叟有集验方刻石桂州驿又以地气蒸暑为

   植树凿井每三二十里置亭舍具饮器人免暍死咸平初诸路课民种桑𬃷尧叟 -- 臾 ?以所部诸州田多

   山石地少桑蚕请以所种麻苎顷亩折桑𬃷之数民以布赴官卖者免其算税诏从之曹克

   明百丈人景德中抚水蛮叛徙克明为宜融桂昭柳象邕钦廉白十州都巡检使既至蛮酋献药

   一器曰溪峒药箭中人以是解之可不死请试以鸡犬克明曰当试以人乃取药箭刺酋股而饮以

   药即死群蛮惭惧而去曹利用寕晋人景德中宜州军校陈进杀知州刘永规叛陷柳城

   县围象州事闻帝以利用晓方略擢广南安抚使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贼持健镖𫎇采盾衣甲坚

   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以徇岭南平马玉祥符人为安抚都监宜州

   蛮人騒动朝廷兴兵讨伐玉勒兵深入多所杀𫉬蛮人畏服张煦开封人景徳中宜州军校

   陈进反命副曹利用为广东西路安抚使贼拥卢均僭号南平王围象州煦以兵会利用斩之

   固新喻人皇祐初为广西转运使知侬智高凶狡条上羁縻之䇿于枢府不果用智高后果叛

   狄青西河人皇祐中侬智高陷邕州岭外騒动青自请行除宣抚荆湖经制广南盗贼事兵次

   宾州佯令军休十日觇者还报以为军未即进青明日整军骑一昼夜绕昆仑关出归仁铺为阵贼

   失险青大败之智高烧城遁去余靖曲江人侬智高乱起委靖以广南经制靖虑交阯及侬黄

   诸蛮为智高所诱乃约李德政会兵击贼又募侬黄诸酋长皆縻以职智高势孤遂为狄青所败青

   既罢兵独留靖广西遣人入特磨道收智高母子弟三人致阙下张立任广西都监侬智高

   据邕州执立杀之立临刑辞色不变又张拱亦官都监自宾州引兵来援既入而城陷骂贼不屈死

   朱夀隆诸城人提点广西刑狱岭外新经侬冦修营城障贵州虐用其人寿隆驰诣州械守

   送狱奏黜之老稚妇女遭乱不能自还檄所在资送旧制溪蛮侵㳟羁縻州虽杀人无得仇报寿隆

   请听相偿蛮始畏戢王罕华阳人先为广东转运使以平侬智高功复为西路转运使时智高

   已遁侬宗旦尚据险聚众罕呼宗旦子日新谓之曰汝父内为交阯所仇外为边将希赏之饵非计

   也汝归报择利而为之于是父子俱降周沆益都人侬智高乱定仁宗命安抚广西谕之曰

   岭外地恶非贼所至处毋庸行对曰君命仁也然远民罹涂炭当播宣天子德泽遂往遍行郡邑为

   民兴利除害魏瓘婺源人提点广南西路刑狱邕州獠户縁逋负没男女为佣者千馀人悉

   奏还其家就除转运使刘𬬮时计口以税虽舟居皆不免瓘为除之又减柳州无名役四百人

   则永康人仁宗时为广西路转运使有番舶遭风至琼州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

   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则曰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耶已而偿所贷如期又按宜州重辟十九

   人为辨活者九人徐的建安人仁宗时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安化州蛮攻杀将吏所部卒

   畏诛谋欲叛的驰骑至宜州慰晓之众敛手听命奏复澄海忠敢军后皆𫉬其用杜𣏌

   人仁宗时广西区希范诱白崖山蛮蒙赶反袭破环州岭外騒然擢杞广南西路安抚使行次真州

   先以书谕蛮听其自新次宜州蛮无至者乃勒兵攻破白崖黄泥九居山砦及五峒焚毁积聚斩首

   百馀级复环州贼散走赶来降𫉬希范醢之和斌鄄城人仁宗时权广西钤辖徙泾原安南

   入寇复徙广西抚水蛮罗世念犯宜州斌提步骑三千进讨方暑昼夜趣兵诱敌至平阪列八阵以

   待之士殊死战蛮大败世念率酋党内附李师中楚邱人仁宗时提点广西刑狱桂州灵渠

   故通漕岁久石窒舟滞师中凿而通之邕管有马军五百马不能夏多死师中谓地皆险阻无所事

   骑奏罢之后摄帅事交阯声言入寇师中方宴客饮酒自若草六榜揭境上具得其情贼不敢动即

   日贡方物苗时中宿州人熙寕中交人犯边擢广西转运副使师讨交人罪次富良江久不

    进时中曰师无进讨意贼必从间道来乘我不备冀万一之胜势穷然后降耳密备之既而果从上

    流来战败始纳款张颉桃源人熙寕中授广西转运使时建广源为顺州将城之颉谓无益

    朝廷从其议刘谊长兴人元丰初提举广西常平上言广西一路户口二十万而民出役钱

    至十九万缗先用税银敷出税数不足又敷之田米田米不足复算之身丁夫广西之丁既税以钱

    又算以米是一身而输二税乞裁损其数则两路丁米可少宽诏减役钱万一千二百馀缗

    奇汾州人崇寕中为广西都监宜州蛮寇边万人骤集麾下劝逃去奇骂曰大丈夫当尽节以报

    国何走为战死赠皇城使朱伯文绍兴中催断广西刑狱还言雷州海贼两狱并系平人七

    人内五人已死帝恻然诏本路提刑以下重致罚路彬晋阳人绍兴中提点广西刑狱所至

    辄亲身诣狱悉记所系名数随取按问枉者立释时昭化夏税折布钱过重民甚苦之彬独抗章请

    减诏从之徐梦莘临江人绍兴间主管广西转运司文字时朝廷议易二广盐法遣广西安

   抚司干官胡廷直与东西漕臣集议梦莘谓广西阻山止当仍官般法广东诸郡并江或可容客贩

   未可遽以二广㮣行廷直竟以客贩变法不三年二广商贾毁业民苦无盐复从梦莘官般法

   几河南人高宗时为广西运判除转运副使三仕岭表家无南物人称其廉徐天麟

   人梦莘从子权广西转运判官所至兴学明教有惠政李椿永平人提点广西刑狱狱未竟

   者一以平洪之释所疑数十百人奏罢昭州金坑禁仕者母市南物吴猎醴陵人刘焞经略广

   西以猎为本司准备差遣盗陷容贵郁林等州猎请赏劳诛罪焞于是录郁林功诛南流县尉郁林

   巡检人人惊厉不逾时盗悉就擒崔与之广州人提点广西刑狱遍历所部至浮海巡朱

   崖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凛然岭南去天万里用刑惨酷贪吏厉民乃疏为十

   事申论而痛惩之高惟肖尝刻之号岭南便民榜马默成武人为广西转运使会安化等蛮

   岁饥内寇默乃上平蛮方略董槐豪州定远人淳祐六年櫂广西运判兼提点刑狱至邕州

   上守御七䇿邕州西通诸蛮南引交阯符奴月乌流鳞之属数寇边槐与约无相侵推赤心遇之皆

   伏不动又与文阯约五事一无犯边二归侵地三还掳掠生口四奉正朔五通贸易于是遣使献方

   物南方悉平杨大异醴陵人提点广西刑狱兼漕庾二司所至奸吏屏息盗寇绝迹凡可

   以为民兴利除害者必奏行之广海幅员数千里道不拾遗报政为最赵彦橚宋宗室为

   广西提刑诸郡鬻官盐取息之六以奉漕司后增至八分彦橚复其旧以甦民力马塈

   人咸淳中留静江总屯戍诸军䕶经略司印守城元阿尔哈雅来攻塈发所部及诸峒兵守静江而

   自将三千人守严关元兵攻关不克乃以偏将入平乐过临桂夹攻塈塈兵败退保静江阿尔哈雅

   使人招降塈发弩射之攻围三月城破塈率死士巷战被执死之有黄文政者淮人戍蜀军溃间道

   走静江塈邀与同守城被执大骂不屈死 阿尔哈雅旧作阿里海牙今改正刘子荐

   人主管广西经略司参议官徳祐二年北兵至静江马塈遗子荐提猺兵乐弩手守城东门势不支

   时瀛国公巳入燕子荐取笏书其上云我头可断滕不可屈登城北望再拜取所衣𫀆瘗之语左右

   曰事已急不可为吾惟以死守城陷死之︹元︺臧梦解庆元人至元间官广西廉访副使烟

   瘴之地行部者多不至梦解遍历案问凡贪奸置于法者八十馀人又平反邕州黄震藤州唐氏妇

   两𡨚乌克逊札尔临潢人至元中为广西两江道宣慰副使两江荒远瘴疠与百

   蛮接不知礼法乌克逊札尔作司规三十有二章以渐为教其民至今遵守邕管及外蛮数为寇乌

   克逊札尔循行并徼得厄塞处布画远迩募民伉健者置雷留那扶十屯列营堡以守之陂水垦田

   筑八堰以节潴泄得稻田若干亩岁收榖为军储边民赖之 乌克逊札尔旧作乌古孙泽今改正

   吕恩诚平定人出佥广西廉访司事巡行郡县土官有千元帅者恃势鱼肉人恐事觉阴遣

   其子迓思诚于道思诚缚之悉发其阴私痛惩其罪一道震肃额尔吉讷唐古氏人至正

   末授广西行省平章此事时贼入湘南岭表震动额尔吉讷筑城扼险招集骁勇保境土二十馀年

    明初杨璟兵至额尔吉讷坚壁不下城破被执送京师不屈死 额尔吉讷旧作乜儿吉尼唐古旧

    作唐兀今改正陈瑜雷州人为广西中书行省都事城被围佐额尔吉讷守御甚力及城破拔

    佩刀自刎同时湘潭刘永锡率妻子溺白龙池死又义兵千户曾尚宾守西城及城陷退焚其家以

    死尚宾江西人︹明︺杨璟合肥人洪武初以征南将军与周兴张彬率兵取广西璟驰至桂林

    破之执元平章额尔吉讷送京师遣谕郡县及两江溪峒莫不迎降徐元洪武中为广西指挥

    东兰那地贼犯边元击斩之平砦二十四胡子祺吉水人洪武中为广西按察司佥事屡平

    𡨚狱祠庙不载祀典者悉撤毁宋元祐党人碑在融州山谷舁出掊碎之王佑泰和人洪武中

    为广西按察司佥事时寻适为按察使尝咨以政体佑曰蛮方之人渍伦伤化不及此时明礼法示

    劝惩后将难制适从之广西称治韩观虹县人洪武中为广西右䘙指挥佥事屡平象州义

    寕古田庆远诸叛擢都指挥使二十八年讨南寕奉议及大藤峡等贼擒贼帅黄世铁莫金等俘𫉬

    甚众开设奉议南丹浔州庆远四䘙及向武河池怀集贺县四千户所山云徐州人宣德初

    以征蛮将军出镇广西平柳庆蛮寇前后十数战身先士卒所向无前驭土官以威信廉介自持由

    是蛮猺慑服黄润玉鄞人正统初擢广西提学佥事抑浮靡奖实行士风为变时方军兴

    有都指挥妄掠子女万馀口润玉劾而归之副使李立入民死罪至数百人亦为辨释南丹卫处万

    山中瘴甚戍卒多死为奏徙夷旷之地王翺盐山人景泰三年浔梧诸府SKchar2寇乱翺为左都

    御史总督军务两广之有总督自翺始翺素有威望至镇将吏詟服推诚抚谕SKchar2多向化部内遂无

    韩雍长洲人成化初广西猺獞为寇雍以右佥都御史赞理军务讨之贼据大藤峡直捣

    其巢大破之诸寨悉平迁左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以忧归后再任蛮民慑雍威寇盗益稀

    英桂阳人成化中总督两广以安静约饬将士毋得妄请用师招抚猺獞效顺者定为编户给复

    三年于是马平阳欮苍梧诸县蛮悉闻风来归而荔波贼拥众数万久负固亦遣子纳款自是归附

    日潨比户口十五万有奇帝甚嘉之田州酋黄明不法檄诛之传首军门英淳厚然持法无所假借

    以故人畏服承韩雍之后益持清节仅𢹂一苍头之官所赐金币悉贮于库威里虽不及雍而惠泽

    叶淇山阳人成化中为广西按察使佥事南丹土官侵掠邻境淇抚定之城柳城雒容以

    遏贼冲荔浦贼炽承总督朱英檄进讨不逾时平 孔 镛长洲人成化时为广西副使猺獞闻

    镛名相率远遁寻进按察使荔浦贼来寇总督朱英以兵属镛贼闻惊曰此故高州孔副使耶亟遁

    走镛追击平之欧磐滁人成化中充广西右参将分守柳州庆远讨融县八砦猺克之郁林陆

    川贼猖獗攻破之宏治时平府江永安诸獞进广西副总兵思恩土官岑濬筑石城于丹良庄截江

    括商利帅府令毁之不听磐自田州还督兵将毁城濬率众拒击败之卒夷其城舒清

    人宏治中为广西左布政猺獞反侧不常清御以恩信皆詟服田州土官袭职酬金币甚厚清召集

    属吏示以令章而归其贿于公帑姚镆慈谿人宏治中为广西提学佥事立宣城书院延五

    经师以教士子桂人祀山魈镆毁之俗遂变嘉靖初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田州土官岑猛谋不轨

    镆设计斩之又 请改设流官陈善后七 事制可张 祐广州人正德时为广西右参将分守柳庆

    六破府江贼于沈沙口擢副总兵镇守广西督讨临桂灌阳诸摇又连破古田贼多所俘𫉬巳复讨

    平 雒容平乐诸蛮寻以被劾间住卢苏王受乱田州 总督姚镆召至军中赞画后王守仁代镆询剿

    抚之宜祐 曰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守仁纳之苏受果效 顺因请于朝命以副总兵镇守思田祐

    智识绝人驭军有节制与士卒同甘苦不营私产田州人立祠横山祀之王守仁馀 姚人 嘉

    靖中总督两广时思恩土州土酋卢苏王受反守仁至皆诣军门乞降杖而释之因请于田州地别

    立一州以岑猛次子邦相为吏目署州事复于田州置十九巡检以苏受等任之悉统于流官已攻

    破断藤峡SKchar2贼八寨仙台花相诸峒蛮会疾作卒于南安唐胄琼山人嘉靖初迁广西提学佥

    事令土官及猺蛮悉遣子入学后迁左布政使官军讨古田贼久无功胄遣使抚之其魁曰是前唐

   使君令吾子入学者即解甲翁万达揭阳人嘉靖中擢广西副使时议征安南莫登庸万

   达以为宜先除内寇于是诱执断藤峡猺侯分丁破其巢而尽平诸不顺命者进参政已毛伯温集

   兵进剿以万达策登庸遂降黄佐香山人嘉靖中为广西提学佥事正士习毁淫祠举节孝

   立乡社择士民秀者为诸生俾转相谕告猺獞感悦寇掠为稀应槚遂昌人嘉靖中总督两广

   时桂林平乐诸猺据险肆乱槚与总兵顾寰督兵进讨遂夷其巢戴𬶨鄞人嘉靖中以副使

   备兵府江时蛮贼据江剽掠𬶨练壬分道入巢合击俘斩殆尽历仙𮞉松林马尾石田等山诸蛮四

   出求抚𬶨许之由是咸辑茅坤归安人嘉靖中历广西兵备佥事辖府江道猺贼据鬼子诸砦

   杀阳朔令朝议大征总督应槚以问坤坤曰大征非兵十万不可饷称之今猝不能集而贼已据险

   为备计莫若雕剿倏入殱其魁他部必詟谋自全槚善之悉以兵事委坤连破十七砦晋秩二等民

   立祠祀之殷正茂歙人隆庆三年巡抚广西古田獞韦黄二姓自宏治正徳时积年为乱正

   茂督将讨平之斩其魁捷闻改古田为永寕州设副使参将镇守建委官运盐之议以其息充军饷

   综理详密军需赖以不匮终明世增损其法而行之卒莫能易俞大猷晋江人嘉靖末为广

   西总兵官隆庆初古田獞煽乱大猷讨之贼保潮水巢极巅攻十馀日未下乃分兵自击马浪贼而

   密令参将王世科登山设伏大破贼军马浪诸巢相继下生擒贼首黄朝猛韦银豹等百年积寇尽

   除威名震南服郭应聘莆田人隆庆时由广西按察使历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讨平府江

   怀远诸猺克定阳朔及雒容上油边山诸叛悉平后再莅任时十寨初平奏设三镇隶宾州以土巡

   检守之而统于思恩参将十寨遂安李锡歙人隆庆中以征蛮将军镇广西剿府江贼獞酋等

   悉授首柳州猺据怀远万历元年锡分兵六道并进自统水师独当其冲截浔江大破之贼尽殱移

   师讨雒容獞及永福永寕柳城诸贼并以捷闻锡一年内破贼二百一十四巢获首功一万二千馀

   级在任六年威名大著郑茂莆田人隆庆末迁府江兵备督兵进剿诸叛蛮悉奔溃于六巢

   各置一堡改三峒为二土司屯兵厄险复开仙𮞉马尾二营以通永安修广运足滩二堡以控府江

   创昭平治以控平梧诸猺敛迹徐作南昌人万历二年以副使备兵府江时南源残孽为梗榕

   峒喇仑六窟等巢附之作督兵分道进剿复峯门寨破其山湾贼周公楼等降昭平上下四屯贼黎

   福庄叛又计擒之五指岩最负固悉平之吴文华连江人父世泽为府江兵备副使威镇诸

   蛮万历初文华巡抚广西讨平南乡陆平周塘板SKchar2及昭平黎福庄请终养归起兵部侍郎复抚

   广西迁总督两广军务周起元海澄人万历中出为广西参议分守右江道柳州大饥群

   盗蜂起起元单骑招剧贼而赈恤饥民甚至金九陛全椒人崇祯十二年分巡苍梧道时

   峒猺焚掠郁林北流总督张镜心令九陛会剿直趋凤凰山贼巢先后斩𫉬满朝哥等一百九十馀

   人殱其魁瞿式耜常熟人崇祯末以佥都御史巡抚广西南都既覆式耜与丁魁楚焦连等

   奉永明王监国于肇庆以大学士留守桂林 大兵至偕焦连力守城𫉬全后郝永忠大掠桂林式

    耜纠合馀烬广西再定及 大兵入严关诸镇皆逃去城中无一兵独式耜端坐府中俄总督张同

    敞至誓偕死秉烛危坐黎明数骑至式耜曰吾两人待死久矣至则踞坐于地不降将就刑夭大雷

    空中震击者三远近称异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宣同时殉难者光禄少卿汪皡投

    水死守将镇西将军朱旼如平乐城破自刎中书舍人周震居全州慷慨尚气节条城守事宜上之

    式耜题为御史监全州军无何郝永忠卢鼎自全州撤兵还桂林守全诸将议举城降震力争不可

    众怒杀之张同敞江陵人大学士居正曾孙永明王时总督广西诸路军务每出师辄跃马

    为诸将先及 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同敝自灵川至见翟式耜端坐府中誓与共死明烛

    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阅四十馀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既死尸植立首坠

    跃而前者三人皆辟易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烈同时殉难者侍郎吴炳从桂王太

    子奔城步遇 大兵被执送衡州不食自尽于湘山寺尚书严起恒事桂王以阻孙可望王封杀之

   于平乐兵部尚书杨鼎和以阻封议孙可望追杀之于昆仑关大学士郭之奇闻孙可望杀严起恒

   团聚乡勇守乐民所被执至桂林不屈死之湖南道陈象明徴饷广西调土兵至梧州战败死苏松

   兵备道参政余昆翔与总督汪硕德等同在广西被𫉬不屈死吴炳宜兴人严起恒山阴人杨鼎和

   江安人郭之奇揭阳人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节陈象明东莞人   赐谥烈愍余昆

   翔一作余鲲辰谿人   赐谥节愍龙之虬永新人一作之明永明王时巡抚柳庆右

   佥都御史辛卯柳州城被围誓以死守城陷不屈死其妻朱氏亦殉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焦连山西人永明王时总督广西军务封宣国公与瞿式耜同守桂林后移驻南寕

   训练兵士至平乐陈邦傅说降不屈自刎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

  ︹本朝︺孔有德奉天人顺治六年以定南王率兵平广西遂留镇桂林九年靖宝镇将失守分

   遣赴援李定国从间道突犯桂林麾下李养性孙龙程希孔俱战死有德知不可守乃阖室举火妻

   李氏以下并投缳拔剑自刎事   闻谥武壮祀昭忠祠李懋祖容人以湖南衡永郴

   兵备道署广西巡抚殉难赠光禄寺卿祀昭忠祠缐国安奉天人顺治九年李定国陷桂

   林时国安镇南寕亟提师赴援定国遁走十年定国拥众数万复犯桂林国安与巡抚陈维新合䇿

   败之后以征云南功晋伯爵仍留镇广西先后二十馀年安静不扰李率泰奉天人顺治十

   年总督两广李定国陷广西诸郡县急攻新会率泰躬提劲卒袭击大破之定国宵遁穷追至邕始

   还平靖两藩将士欲乘乱掠高雷浔南率泰侦知驰令禁遏人素惮其威遂止陈维新

   顺治十年巡抚广西李定国犯桂林维新偕线国安拒守贼驱象来攻败之复穴地道欲陷城维

   新令掘城内地射火箭入穴贼多死随取土囊垒筑贼计沮遁去事平疏请蠲免两载租赋以甦民

   于时跃奉天人顺治十二年巡抚广西时桂林初复李定国尚盘踞南太六郡时跃筹

   兵画饷缓急得济贼以削平交阯黎莫二夷构争相雠杀时跃宣布德威莫遂内附黎亦奉表入贡

   李栖凤汉寕镶红旗人顺治十四年总督两广时广西浔南两郡未平栖凤受事五阅月调

   兵恢复擒伪江夏王及贼渠陈奇䇿等积负固者次第翦除土司交阯率服致贡田昇龙

   奉天人顺治十四年巡按广西疏陈闾阎穷困凡盐埠营债诸弊立除之旗弁有强占民产并夺子

   女者力为禁止又请改旧藩邸为贡院 国朝广西宾兴自此始彭而述南阳人顺治末

   任广西参政时獞贼猖獗流劫临桂永寕融县而述督兵进剿计擒渠魁招集流亡计口授田民赖

   金汉蕙金华人顺治巳丑进士任广西参议分守右江单骑之官招集流亡劝农课学

   后遭兵寇汉蕙守孤城援绝遂陷胁降不屈遇害翁旦寿昌人顺治乙未武科累官参将会

   猺獞蠢动率兵剿之深入被围自刎死马雄镇辽阳人康熙初巡抚广西值群寇煽乱剿

   抚并行计斩渠寇杨其清等贼众瓦解十三年滇南构祸孙延龄叛附雄镇密檄提督马雄潜师讨

   之雄迁延不至因蜡疏具状遣子世济世永间道入京乞师延龄诇知夜发兵围署百计胁之不从

   贼吴世琮至执之诣营雄镇詈骂不屈阖门遇害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谥文毅佟凤彩

   汉军正蓝旗人康熙初为广西右布政时云南未定广西屡遭兵燹人民流离凤彩悉心筹画转饷

   不乏境内安堵傅宏烈进贤人以预发吴三桂不轨得罪戍苍梧嗣三桂叛宏烈召募义兵

   出龙南庾岭东迎 大兵擢广西巡抚佩抚蛮灭寇大将军印分兵四出复梧浔郡县数十城后全

   粤底定以云贵未平疏辞抚篆率兵进讨取道柳州柳降将马承䕃惊悸邀计机宜单骑往为所执

   械送桂阳遂遇害赠太子太师谥忠毅王如辰鳌山卫人康熙十九年督学广西时吴逆

   变乱学宫鞠为茂草如辰力振兴之文学日兴黄元骥晋江人康熙十九年任广西按察使

   会 大兵进复云南檄使转饷即兼程趋南寕是时苗疆多阻险延望元骥宣布 朝廷盛德开诚

   化导率响应建议就地募夫充运诸郡得免侵冒瘴疠远役之苦又为圜转递运法自竹洲塘直接

   滇省计里设塘计塘设汛分设目长逐塘递接更番休息先至者别出赏以旌之前后运粮数百万

   曰用夫六千六百人增口粮给御寒止舍之具人心踊跃丛山叠岭间挽役不劳而饷粮日充雍正

   十一年祀名宫郝浴定州人康熙二十年巡抚广西调剂戎务清理盐政改折米之令除采铜

   之扰定粤船载送 大兵接替之法绝云南投诚家口绕道之害时方撤藩浴措置晏如凡旧有藩

   邸佣工人伇悉释为民一时政声远近无不称善彭鹏莆田人康熙三十九年巡抚广西先

   声所至贪墨股栗下车后省刑布德减税轻傜粤西旧有鱼胶铁叶之供非本省所产每岁赴粤东

   购运鹏疏请免之李涛德州人康熙四十一年为广西布政使时有亏官帑者株连他族或

   漫指民产为已物追索严急涛廉知其实勘请咨豁安业者万家郑昱黄冈人康熙四十一

   年为广西按察使持法平允修复宣城书院尝劝耕郊甸令民沿江作车坝灌漑至今𫉬其利

   维远奉天人康熙四十三年分巡右江道蛮獠夙称难治维远百方导喻民风丕变设义学振

   饥民雍正十一年祀名宦陈元龙海寕人康熙五十年巡抚广西岁饥为籴于湖南建仓桂

   林贮谷以备水旱损俸筑兴安堤闸建养济院以收茕独建义学数十处使庶民子弟皆得就学而

   自建书院于七星岩前时与诸生讲学其中今栖霞书院是也尝巡阡陌劝民耕作𢹂其乡荏菽之

   种教以树艺之法民呼为陈公豆在任八年迁工部尚书孔毓珣曲阜人康熙五十六年按

   察广西由布政擢巡抚迁总督立常平仓春借秋收之法请团练乡勇以捕盗贼数平獞乱乾隆十

   年祀名宦陆绍琦嘉兴人雍正四年广西学政清约如寒素按试所至煦煦然进诸生教之

   请业者纷至沓来常日晏不得食其后卒于家粤西士数千里往吊为文祭之至比之文翁韩愈云

   赵君良雍正五年提标后营游击剿八连㺜颜光色夺平寨岭中擂石死罗文光右江镇标

   右营千总随讨八达文光力战负重伤殒于阵贼平皆奉   恩旨恤赉鄂尔泰

   镶蓝旗人雍正六年由云贵总督兼辖粤西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疏请黔粤划江分界添设边疆

   扼要营汛改西隆为属州皆切中利弊边徼永安与巡抚韩良辅会剿泗城土府岑映宸映宸惧自

   拘请罪乃革世职改泗城为流府又征西隆㺜颜光色兵至八达累战破之其党杀光色苗獞闻其

   名皆不敢犯官至太傅大学士卒谥文端配享   太庙杨廷璋汉军镶黄旗人雍正

   十一年任桂林知府乾隆初擢右江道继迁按察使凡宦粤西二十馀年边情民隐皆周知之故其

   所设施多中体要后十年以工部尚书权两广总督请于小镇安改设通判驻守怕坏隘增设把总

   其那波者赖者欣打面梁诸险隘皆戍以兵制度周密边境永安苏昌满洲正蓝旗人乾隆

   十六年署两广总督初广西巡抚舒辂请于思陵土州沿边种竹以杜私越土目遂侵夷地夷与之

   争则以夷伐竹毁墙伪报所司昌廉得其实奏罢种竹之令申画守边抚夷之法计虑周远至今遵

   许世亨成都人乾隆五十三年提督广西 大兵征越南世亨率兵分战累奏捷遂克

   黎城   诏封世亨子爵逾年正月阮惠潜师复至全师皆陷事   闻得   旨进爵为

   伯恤如礼同时死事者总兵镶蓝旗尚维昇大同张朝龙齐东李化龙副将定州邢敦行参将江夏

   杨兴龙奉节王宣正黄旗英林游击镶黄旗明桂大定张纯砀山王檀成都刘越都司长沙邓永亮

   丰城卢文魁守备都匀黎致明凌云知县上杭袁天达府经历仁和张诚皆   赐恤有差

   启昆南康人乾隆进士嘉庆四年巡抚广西操守廉洁驭下最严省志自雍正初创修阅七十

   馀年公馀搜罗散佚续辑成书修筑兴安陡河仿浙江海塘竹篓囊石之法镶筑石堤民田俱得耕

   种河流亦一律深通七年卒于官   赐祭葬










                            纂 修 官臣李绍昉恭 纂臣蒋立镛恭 纂

                            提调官前总纂郑绍谦恭覆辑

                            校 对 官陶际克恭 校

桂林府表                 

                     

大清一统志

 桂林府广西省治东西距五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五百里东至湖南永州府零陵县界三百四十

  五里西至柳州府融县界二百十里南至平乐府荔浦县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湖南宝庆府城步县

  界三百二十里东南至湖南永州府永明县界三百七十里西南至柳州府雒容县界二百五十五

  里东北至湖南宝庆府新寕县界三百六十里西北至柳州府怀远县界二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

  师七千口百六十里

︹分野︺天文翼轸分野鹑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荆州之域周为百越地秦为桂林郡

  地汉为零陵郡零陵洮阳始安等县地三国吴甘

  露元年始分零陵南部置始安郡晋因之宋明帝

  改为始建国宋书州郡志始建内史吴孙皓立始安郡属广州晋成帝属荆州宋文帝

  元嘉二十九年属广州三十年属湘州明帝改名 按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作吴立始安郡属荆州

  南齐复曰始安郡梁大同六年始于郡置桂州

  天监六年立桂州于苍梧郁林之境因桂江以为名大同六年移于今治陈因之隋

  开皇初郡废于州置总管府大业元年州废㝷复

  为始安郡属扬州元和郡县志大业三年罢州为始安郡唐武德四

  年复曰桂州置总管府后改都督府属岭南道开

  耀后置桂管经略使天宝元年复曰始安郡至德

  二载改建陵郡乾元元年复为桂州唐书方镇表广德二年

  桂邕都防御观察使大历八年罢隶邕管贞元元年复置桂管经略使光化三年

  静江军节度使五代初属楚东北境增置全州周广顺元

  年属南汉宋仍为桂州始安郡静江军节度属广

  南路至道三年分置广南西路大观元年升为帅

  府绍兴三年升为静江府宋史地理志以高宗潜邸升府元至元

  十五年置静江路总管府属湖广行省明洪武初

  改曰桂林府为广西布政使司治

 本朝为广西省治领厅一州二县七

  临桂县附郭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九十二里东至平乐府恭城县界九十里西至永寕

  州界八十里南至阳朔县界八十里北至灵川县界十二里东南至阳朔县界七十二里西南至永

  福县界八十二里东北至灵川县界六十里西北至义寕县界六十三里汉置始安县属零陵郡后

   汉因之二国吴甘露元年于县置始安郡晋及宋齐因之梁为桂川治隋仍为始安郡治唐复为桂

   州冶武德四年析置福禄县贞观八年仍省入改曰临桂五代因之宋为静江府治元为静江路治

   明为桂林府治 本朝因之兴安县在府东北一百三十里东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

   一百十二里东至灌阳县界九十里西至灵川县界一百三十里南至灵川县界八十里北至全州

   界三十二里东南至灌阳县界九十五里西南至灵川县界九十里东北至全州界七十里西北至

   湖南宝庆府城步县界二百三十里汉始安县地隋置临桂镇唐武德四年析置临源县属桂州大

   历三年改曰全义五代晋开运三年于县置溥州乾德元年州废县仍属桂州太平兴国元年

   曰兴安绍兴初属静江府元属静江路明属桂林府 本朝因之灵川县在府东北五十

   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兴安县界五十里西至义寕县界七十里南至临桂县

   界四十里北至兴安县界二十里东南至临桂县界五十里西南至义寕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兴安

   县界五十里西北至兴安县界八十里汉始安县地唐龙朔二年始析置灵川县属桂州五代因之

   宋属静江府元属静江路明属桂林府 本朝因之阳朔县在府南少东一百五十里东西

   距一百三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平乐府平乐县界三十五里西至永福县界六十八里南至平乐

   府荔浦县界三十里北至临桂县界七十里东南至平乐县界二十里西南至荔浦县界四十里东

   北至平乐府恭城县界八十里西北至临桂县界八十五里汉始安县地三国吴置尚安县属始安

   郡晋改曰熙平宋因之齐后废隋开皇十年改置阳朔县仍属始安郡唐武德四年析置归义县俱

   属桂州贞观初省入五代宋初因之南渡后省元初复置属静江路明属桂林府 本朝因之

   寕州在府西一百四十里东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里东至永福县界八十里西至柳

   州府融县界七十里南至柳州府柳城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义寕县界八十里东南至柳州府雒

   容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融县界九十里东北至临桂县界六十五里西北至义寕县界一百里

  汉零陵郡之始安郁林郡之潭中二县地晋太康元年置常安县属始安郡宋省梁大同八年改置

  梁化县于县置梁化郡隋开皇中郡废十八年改县曰纯化大业二年省入始安唐武德四年复置

  属桂州永贞元年改曰慕化干寕三年又分置古县亦属桂州五代因之宋嘉祐六年省慕化后以

  古县属静江府元属静江路明洪武十四年改曰古田县属桂林府后没于猺蛮隆庆五年开置永

  寕州仍属桂林府 本朝因之永福县在府西南一百里东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九

  十五里东至临桂县界五十里西至永寕州界十五里南至平乐府荔浦县界一百八十里北至临

  桂县界十五里东南至荔浦县界八十里西南至柳州府雒容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临桂县界

  十八里西北至永寕州界六十里汉始安县地三国吴为始安永丰二县地唐武德四年分置永福

  县属桂州五代因之宋属静江府元属静江路明属桂林府隆庆五年改属永寕州 本朝仍属桂

  义寕县在府西北八十里旧境东西距二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三里 本朝干

   隆六年析置龙胜厅今县界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五里东至灵川县界二十里西至龙胜

   厅界九十里南至临桂县界十五里北至龙胜厅界九十里东南至临桂县界十里西南至永寕州

   界一百十四里东北至灵川县界五十里西北至龙胜厅界九十九里汉始安县地唐为灵川县地

   本义寕镇五代晋天福八年置义寕县属桂州宋开宝五年省六年复置后属静江府元属静江路

   明属桂林府隆庆五年改属永寕州 本朝仍属桂林府全州在府东北二百五十里东西距

   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东至湖南永州府零陵县界七十里西至兴安县界八十里南

   至灌阳县界五十里北至湖南宝庆府新寕县界九十五里东南至灌阳县界五十五里西南至兴

   安县界一百八里东北至湖南永州府东安县界九十五里西北至新寕县界一百一十里汉置零

   陵县元鼎六年于县置零陵郡领洮阳县后汉移郡治泉陵县以零陵洮阳二县属之晋及宋齐以

   后因之隋废二县改置湘源县仍属零陵郡唐属永州五代晋天福中改县曰清湘于县置全州宋

   因之属荆湖南路绍兴元年始听广西路莭制兀至元十四年改全州路属湖广行省明洪武初曰

   全州府九年降为州省清湘县入之属湖广永州府二十八年改属桂林有 本朝因之灌阳

   县在府东三百二十里东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湖南永州府零陵县界二十五里

   西至兴安县界六十里南至湖南永州府永明县界五十里北至全州界五十里东南至永明县界

   四十里西南至平乐府恭城县界几十里东北至永州府道州界六十五里西北至兴安县界三十

   里汉零陵县地三国吴析置观阳县属零陵郡晋宋以后因之隋省入湘源县大业末复置曰灌阳

   武德七年上元二年复置属永州五代晋天福中改属全州宋因之元属全州路明属全州

   本朝属桂林府龙胜厅在府西北一百三十里东西距二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九十五

   里东至灵川县界一百三十里西至湖南绥寕县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义寕县界一百里北至湖

   南城𡵯县界九十里东南至灵川县界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柳州府怀远县界一百一十里东北

  至城𡵯县界九十里西北至湖南武冈州一百三十五里本义寕县地 本朝乾隆六年折置移捕

  盗通判驻辖属桂林府

 ︹形势︺东控海岭右扼蛮荒唐白居易撰严谟知桂州制制邕容交

  广之冲扼宾蛮严象之隘唐吴武陵记居五岭之表控

  两越之郊唐萧昕送桂州刺史序被山带江控制数千里

  弼安远楼记府治雄胜与湖南犬牙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序

 ︹风俗︺风气清淑习俗醇古桂海虞衡志序早温昼𤍠晚凉夜

  寒一日备四时之气宋周去非岭外代荅笃信阴阳尚巫卜

  士知经术虽贫家未尝废学宋李彦弼八桂堂记俗尚质朴

  不事浮靡婚姻庆吊以槟榔为礼

 ︹城池︺桂林府城周十二里门十二宋皇祐间建元至正十六年甃石明洪武中増建南城

   本朝康熙四年雍正三年乾隆四年十三年二十六年四十八年嘉庆四年重修其池东导漓江

  西南环阳江阔八文二尺北无池 临桂县附郭兴安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三明景泰

  间建万历中甃砖本朝雍正八年 灵 川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五明景泰初建成化

  间甃砖 本朝乾隆八年十三年五十八年重修阳朔县城周二里元至正七年建明

  成化初韩雍增拓旧门公 本朝顺治十年闭三存五乾隆九年重修永寕州城

  里门四明成化十三年建东西二水环抱万历十四年筑堤为障 本朝康熙六十一年雍正五年

  永福县城周一里有奇门四明天顺中建宏治九年甃砖 本朝乾隆十年

  寕县城周二里有奇门五明天顺六年建宏治十八年甃砖西南以义江为池阔十文 本

  乾隆六年十三年六十年重修全州城周五里有奇门五元至正间建北据山麓南瞰

  湘江明嘉靖闲修 本朝雍正四乾隆二十年嘉庆四年重修灌阳县城周二里有

  奇池阔一丈六尺门四明洪武中建景泰初甃砖 本朝雍正十年龙胜厅城

  里有奇门四 本乾隆六年

 ︹学校︺桂林府学在府治西宋乾道初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二十一年五十八年雍正九

  乾隆三十年嘉庆四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嘉庆三年附龙胜厅苗学二名临桂县

  学在府治南元皇庆间建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乾隆七年嘉庆四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

  兴安县学在县治西宋迄明屡徙其地 本朝雍正九年迁置今所乾隆五十三年重修

  入学额数十五名灵川县学在县南门外元至元间建本朝康熙二十一年五十年

  五十五年雍正元年重修乾隆二十九年复迁县东街入学额数十五名阳朔县学

  东宋淳熙间建 本朝康熙年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永寕州学在州治西北明万历

   八年建 本朝康熙一年重建雍正十三年乾隆二年重修入学额数九名旧额十二名干改三十

   年减三名永福县学在县治东北宋淳熙六年建 本康熙二年重建乾隆三十二年

   重修入学额数八名义寕县学在县治西元元贞初建 本雍正七年乾隆十年

   十五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全州学在州治北宋绍兴十三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年

   十一年乾隆三十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灌阳县学在县治东明嘉靖二年建 本

   朝康熙中屡修乾隆四十八年迁建西门外入学额数十五名宣成书院在府治西南宋

   景定三年建祀张栻吕祖谦理宗合二人之谥赐额明初以其地为县学宏治中复建于学西 本

   朝康熙二十四年修秀峯书院在府治东北因面独秀峯之胜故名 本朝雍正十一年

   栖霞书院在府东门外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巡抚陈元龙建漓江书院

   在兴安县 本朝乾隆十二年文笔书院在灵川县治东 本康熙五十六年

  清湘书院在全州北柳山宋刺史柳开书堂故址嘉定八年増置讲堂斋舍宝庆元年

  额魏了翁有记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州崔廷瑜重修更名柳山乾隆五十年知州陈肇辂改建

  于城内西北隅仍曰清湘义江书院在义寕县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龙川书

  院在灌阳县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

 ︹户口︺原额人丁五万五千九百七十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零四万五百七十三名口计一十九

  万六千一百一十四户

 ︹田赋︺田地一万八千六百八十六顷六十九亩八分有奇额徴地丁正杂银六万八千八百三十三

  两五钱一分四釐遇闰加征银二千五百六十二两六钱四分五釐未九万五千四百八十六石七

  斗五升八合二勺

 ︹山川︺宝积山在府治西多奇石怪木东隅有吕公岩石乳融结瑰奇万状华景山

   在府治西北一日宝华山与宝积相连下有洞桂海虞衡志华景洞高广如十间屋桂山

   治东北俗称北山又名越王山有三峯连属前峯㧞起如狮昻首岩桂生其巅次峯宛转横亘一方

   后峯巃嵸特秀奇石累积为叠彩岩岩后有风洞洞西北隅有北牖洞洞左小山日于越其右小支

   㦸立曰四望洞远眺长江亦名四望山伏波山在府治东北亦日伏波岩⿱㓁大 -- 𥤮起千尺与独

   秀山相望岩傍水际有还珠洞本名玩珠宋提刑张维易今名洞前石脚插入漓江为绝胜处

   星山在临桂县东二里隔江亦名七星岩桂海虞衡志七星岩七峯位置如北斗又小峯在旁

   日辅星石旧志山半有栖霞洞入洞门下行百馀级始得平地夏冷冬温洞旁又有元风洞宋柳开

   有铭下有冷水岩宋曾布为桂帅因改名为曾公岩西南有龙隐岩亦日龙隐洞山脚入溪水中山

   后又有月牙岩及乳洞诸胜其接龙隐而起者日望城冈外障大江内䕶东城旁连诸土山纵横起

   伏亘二十馀里弹丸山在临桂县东二里乐史太平寰宇记在临桂县东二里隔漓水郦道

   元水经注云山有涌泉奔流迅激东注于漓水溪中有石如弹丸因以名焉复有石窦下深数丈莫

   䆒其极旧志在七星山东一名弹子岩有二岩皆北向旁有东西二洞穿山在临桂县东五

   里为弹丸溪入漓处南溪水出其下山半有穴南北横贯故以穿名又以穴形如月轮桂空或名日

   月岩又以山竦身昻首若与西峯山作斗亦名斗鸡山漓山在临桂县南寰宇记在临桂县

   南二里漓水之阳因名一名沉水山其山孤拔下有澄潭上高三百馀尺周回二里可容五百家旁

   有洞穴广数丈南北直透上有怪石欹危藤萝荣茂民保以避寇旧志在县城外东南隅阳江入漓

   处突起水滨形如象鼻郡人名为象鼻山明初师围静江别将朱亮祖屯于东门象鼻山下即此北

   麓有洞名日水月洞门踞江透彻山背顶高数十丈其形正圆俨如月轮故名宋范成大有铭

   山在临桂县南三里其形侧起势如昻首欲飞亦日雉岩南溪山在临桂县南寰宇记

   在临桂县南五里耸㧞千尺烟翠凌空其溪东注桂江旧志在县南七里山东南有刘仙岩岩旁又

   有穿云仙迹两岩俱以仙人刘仲隐而名自刘仙岩而入其最高处曰泗州岩又山西南半山有白

   龙洞五代汉末南汉谋并静江地湖南遣兵屯龙洞以拒之即此洞中有泉谓之新泉又山西北有

   洞唐李渤名曰元岩大塘山在临桂县南十里有滑石江绕其前又南曰七宝山亦曰七宝

   岩下有塘水普安山在临桂县南三十里山势蜿蜒回绕有泉涌于山顶四时不涸明封

   为龙泉山又卧石山在县南五十里隐山在临桂县西二里寰宇记在桂州之西郊先是榛莽

   翳荟古莫知者唐宝历初李渤出镇见石门牙开有水渊澈乃夷薙芜秽疏通岩穴石林磴道若天

   造灵府不可穷极因号隐山桂海虞衡志隐山六洞一日朝阳二曰夕阳三曰南华四曰北牖五曰

   嘉莲六曰白雀碧玉千峯倒影水面方舆胜览隐山诸洞之外别有奇峯绘画所不及范成大名其

   一峯曰沉香大约似雕锼通脱沉香山子也旧志乱石层叠北高南下回环出入胜致不一今多芜

   秽又潜洞山在隐山东北中有南潜北潜二洞西山在临桂县西三里隐山之西三峯连属曰

   石鱼曰观音曰西峯石鱼一作立鱼高数十丈縁磴而上绝顶群山森然在目有明月洞在峯南去

   平地数千尺外隘中宏周如茧室琴潭山在临桂县西六里群山环抱中有小山巨石林

   立其下空洞成潭水流琮琤如琴筑声旁有玉乳荔枝等岩皆以滴乳埀缀而名中隐山

   在临桂县西十里俗名佛子岩其岩三重下岩深广如积大艘中岩明爽有乳石凝结上岩差下旧

   有寺悬岩置屋恍非人境侯山在临桂县西十里唐书地理志临桂有侯山明统志在府城西

   十五里高耸如公侯端冕之状旧志绝顶有金钩岩攀援曲折而上俯视诸峯如培𪣻然相近又有

   光明山山势峭拔有一穴通明其水潴为于家庄渠灌田数百顷清秀山在临桂县西北

   三里下有塘曰青岩独秀山在临桂县治北寰宇记在临桂县城正北一百步直耸五百馀

   丈平地孤拔秀异𮞉出桂海虞衡志为郡主山下有洞穴石壁垂乳洁白如雪路通山北旁回百馀

   丈豁然明朗刘宋时太守颜延之尝于石室中读书赋诗云未若独秀者嵯峨郡邑间后人因名读

   虞山在临桂县东北五里一名舜山左临漓江后临黄潭其下有洞宋绍兴三年郡守张

   栻名之曰韶音入洞面潭水石清漪名曰皇泽湾洞东有屏风山亦名程公岩断山屹立高百馀丈

   中有平地可容百人石磴五十馀级有石穴通明宋范成大表为空明洞有水纡折名圆通湾下接

   弹丸辰山在临桂县东北十里土人名曰虎山有三岩下岩曲折而入石室穹然岩扉西

   向下瞰城郭中岩乳石怪绝上岩有小亭可眺望宋嘉泰初士人刘晞隐此桂帅李大异表为蛰龙

   駮鹿山在临桂县东北后汉书郡国志注始安郡记曰东有駮乐山元和志駮鹿山一

   名福禄山在临桂县东北十五里旧志俗又谓之阳龙山顶有二池全义山在兴安县东三

   里唐以名县又黄华山在县东五里下有泉可溉田龙蟠山在兴安县东十五里寰宇记在

   郡城东北一百七十里属兴安县本名盘龙山天宝六载敕为龙蟠山有石洞洞门内数里人秉烛

   游于𮞉溪泥沙中尝见龙迹其大如碗岭表异录云全义岭之西南有盘龙山山有乳洞斜贯一溪

   号灵水溪入灵川县界九星山在兴安县东南十五里有峯耸秀宋唐则居此登第因名

   状元龙山在兴安县南四十里阳海山在兴安县南九十里汉书地理志零陵阳

   海山湘水所出后汉书郡国志零陵阳朔山湘水出水经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注即阳朔山

   也应劭曰湘水出零陵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元和志阳朔山在全义县东南八十里即

   零陵山也寰宇记阳海山在郡城北一百七十里属典安县一名阳朔山其山自永州零陵县西迤

   迳冈峦连亘不绝此山即湘漓二水之源 按后汉志及水经注皆以阳海山为阳朔山而应劭及

   元和郡县志又以为零陵山盖阳朔即阳海之殊名非今阳朔县之阳朔山也零陵乃汉时阳朔山

   所在之郡应劭盖云湘出零陵郡之山非阳朔外又别有零陵之称也郁金山在兴安县

   西南五十里零水所出点灯山在兴安县西三里有岩六峒山在兴安县西北

   六十里六峒江出此凤鸣山在兴安县北三十七里宋淳熙间以蒋来叟登甲第故名

  柏山在兴安县北六十里黄柏江出此东屏山在灵川县东十里又石矶山在县东

  十五里文笔山在县东北十里俱与东屏相接马鞍山在灵川县东三十五里与香炉山对

  尧山在灵川县东南四十里寰宇记灵川县尧山在府城东北四十四里旧志按史传尧

  封履不到苍梧以其西与舜祠相对邑人慕舜之风遂名为尧山县志为县南镇上有平田数亩土

  人名为天子田有井泉百源剑江水出此高镇山在灵川县西南二里古名大象峯一名大

  藏宋宝祐间改名高镇元至正间大藏山崩后名其所崩崖为赤壁因名赤壁岩其下有潭横浸山

  腹名象潭其形三折又名之潭半云山在灵川县西南四十里平⿱㓁大 -- 𥤮起四面孤高亦谓之

  半云岭其阳即临桂县境又有五圈山在县西南五十里西峯山在灵川县西三里四面峭

  㧞其中坦夷上有龙泉每日三涨三落亦名潮泉吕仙山在灵川县西四里产茶曰吕仙

  茶宋秦观有吕茶诗金瓶山在灵川县西十五里其西峯连环崒嵂少南有仙隐岩亦名仙

   隐山岩穴深广其上若石楼下有深潭又西南有华岩洞高广数仞清泉环绕双盖山

   川县西北十里两峯平列状如盖俗名凉伞山其前为挂榜山最高耸北障山在灵川县

   北二十里旧志重峦叠嶂绵亘数里高逾千仞一名百丈山又名把仗山当风风起则飞鸟𮞉旋不

   能度谚称鸟不过灵川谓此周环有泉百源其最著者曰滑石泉亦曰道乡泉以邹浩经此而名宋

   绍兴六年州帅胡舜陟易名漱玉泉武谓之隐龙泉 按元和郡县志灵川县西南有泠山出滑石

   寰宇记作冷石山今县界无此山名惟北障泉有滑石之称诸峯绵亘疑即冷石山也然唐灵川故

   治在今县西南而北障在北方界未合当再考凤凰山有二一在灵川县北五十里唐时有

   凤凰楼其上一在永寕州南五十里﨑岖难陟明嘉靖中獞贼韦银豹等据此为巢香炉山

   在灵川县东北一十里山高千仞旁分一小山形若香炉白鹤山在阳朔县东南三里滨江

   其形如鸟舒翼一名青鸟山其下有岩人龙马山在县东南十里其前为凤凰山皆以形似名

  人山在阳朔县东南十里石似人下有三十六洞南北纵广三十里又县西七里有西人山与

  此山相对峙或名东郎山西𭅺山鉴山在阳朔县南三百步嵯峨㧞起东瞰大江县城环其

  上今更名寿阳山有碧运峯古罗山在阳朔县南三十里亦名都罗山高数千丈顶有池

  寨山在阳朔县西十五里五代时马氏常置戍山下故名有二十馀峯脉络相连云收雨霁望

  之一碧亦名连碧峯天马山在阳朔县西十五里其形如马前有二小山状如执御者南有

  膏泽峯以云起必雨故名威南山在阳朔县西十五里下有吴威南将军薛翊墓相近为塘

  山下有涌泉又金泉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山腹有泉不涸都利山在阳朔县西北隅与天鹅

  脉络相连三峯排闼为县诸山之总天鹅山一名都峩山在县治北比诸峯独耸云源山

  在阳朔县西北七十里一名灵源山亦名源头山广数百里县境群山发脉处兴平水出此

  朔山在阳朔县北门外隋时以此名县俗呼羊角山石银山在阳朔县北四十里左右

   层峦峭拔此山居中独光润如锒故名相近者曰宝山上有瀑布下注桂江画山在阳朔县

   北五十里江滨九峯屹立丹崖苍壁望之如绘龙头山在阳朔县东北下有读书岩

   峯山在阳朔县东北七十里一名宝子山又名抱子山兴平零陵二水出此与湖南道州接界

   银屏山在永寕州东三里高耸秀拔江流经其下覆釜山在永寕州南门外以形似

   名俗名矮山旁有小洞可入又南半里为偃月山形斜倚如半月天柱山在永寕州西南

   八里又天村山在州西南百里山巅有田居民耕种成村因名禾仓山在永寕州西一里圆

   如禾会仙山在永寕州西北三里又虎踞山在州北五里宝盖山在永寕州

   北一里州之主山又有黄源山在州西北五十里亦名黄源岭黄源水出此都狼山

   寕州东北五十里亦名都狼岭险峻陡绝明万历中巡道郭宗磐稍凿平之下有大长泉永福

   山在永福县南五里县以此名山后有白马峯与县治对亦曰莲花峯大溶山在永福县

   南三十里大溶水出此其东有安乐山安乐水出此东入阳朔县界太和山在永福县南六

   十里旧理定县后崖谷盘纡峯峦幽峻太和江经其西南麓金山在永福县西南十里上锐

   下广形如金字下汇三江六源之水蓄为重潭曰金潭其后有螺山萦纡盘曲俨如螺状又马芒山

   与金山夹江对峙锁县水口兰麻山在永福县西南四十里寰宇记理定县有兰麻山在

   府城西南二百里其山自衡岳迤逦南亘到此过入柳州象州山润一百里高二十馀里明统志谓

   之拦蛮山登云山在永福县西十五里高数千丈重冈层岭云雾常兴其上又茅彚山在县

   西北十五里亦高峻凤巢山在永福县北旧名华盖山隋有双凤来巢宋建隆时复至因改

   神山在永福县东北三十里亦名罗秀山顶有池又灵寿山在县东三⺊里灵秀

   山在义寕县东二里势高峻又青梅山在县东五里登高山在县东南一里灵鹫山

   寕县西南十五里峭拔高耸上有瀑泉悬流而下又欧山在县西五里边隘山在义寕县

  西二十里丹霞青壁状如列戟环拱县治智慧山在义寕县西北二十里特立万山中蜿蜒

  秀丽智慧江出此丁岭山在义寕县北七十里义江出此又桐山在县东北桐山里石濠

  江出完山在全州东合江门外山形完整旧名钵盂明顾璘易今名为罗灌二水入湘处

  隆城山在全州东一里有古頺垣如城堑状黄华山在全州东六十里隋尝地理志

  零陵郡湘源有黄华山旧志一名猎山三华山在全州南三里顶有三峯形如笔盖湘江

  绕出其背倚石山在全州南六十里建安水出此涌泉山在全州西南八十里有泉

  涌出山上湘山在全州西二里马端临文献通考全州清湘有湘山旧志峯峦蓊郁岩洞幽邃

  绝顶有甲亭土人以为游观之所柳宗元所谓西山也有法华玉华二泉盘石山在全州西

  三里中有玉髓泉山下即螺江有宋郡守林岊记玉屏山在全州西十五里自八十里山

  蜿蜒绵亘而下至此苍碧错绣环列如屏其北三里许有虎潜岩石壁峭拔半山上有洞门瀑水奔

   注其内纡𮞉曲折复流为潭者三相距各半里许深不可测其北为仙奕山平地特起一冈广袤㝷

   丈中横方石旁簇八小峯四面拱峙如对奕状礼山在全州西七十里高耸数千仞横亘数十

   里罗列如屏北障大江其南为丰玉岩覆釡山在全州西八十里一名朝山峭险峻绝凌

   逼霄汉有七十二峯其著者曰大小覆釜峯顶皆有石如覆釜其岩曰圣水岩有石盘潴之又东为

   宝鼎八十里山在全州西八十里高峻峭拔险于诸山又西北十里曰九十里山与

   湖南宝庆府新寕县接界宜湘水出此锺石山在全州西一百里锺乐水出此相近曰罗

   氏山有泉罗水出此柳山在全州北二里州之主山也有寸月台拔地七十丈冈峦𮞉复二江

   东流旧名北山宋刺史柳开爱其泉石之胜筑室读书于此亦名书堂山下有达泉一名应泉

   山在全州北三十里洮水出其下旗山在全州北五十里壁立万仞不可攀援东面稍低望

   之如展旗然相近有鼓山亦高数百丈上广下锐悬梯以登飞山在全州北七十五里接湖

  广永州府东安县界麒麟山在灌阳县东原名旗岭又有凉伞岭在县东二十五里

  山在灌阳县东五十里与湖广道州接界锺山水出此栀子山在灌阳县东南二十里峭

  㧞秀三峯山在灌阳县南十五里亦名三峯岭又华山在县西南七里海山

  阳县西南百里以四围涵水而名相近有风吹罗带山王楼山在灌阳县西三里上有望

  华岩岩与华山相对故名望华岩口临江相传宗理宗时有道人王楼过此因名橧山

  阳县西四十里灌水经其下今名俊山台山在灌阳县西北五里龙川山在灌阳县

  西北四十里龙川水出此峡山在灌阳县北十里夹峙江岸高耸蔽日形似二峡故名又白面

  山在县北二十里连珠山在县北二十里抱子山在灌阳县北五十里山势重叠如襁抱然

  相近者曰七星山石子山在灌阳县东北五十里峯峦耸㧞高出众山龙脊山

  在龙胜厅东八十里产龙脊茶向办土贡近年停止大罗山在龙胜厅东南一百里绵亘百

  数十里为东南屏障乌岭在临桂县东二十里极高峻有石磴数千级盘回而上其顶有泉

  铜冈岭在临桂县东四十里高数百丈绵亘数十里百丈岭在县东五十里险难登亦名云

  伏岭又有驿岭亦在县东五十里路通阳朔平乐东岭在兴安县东十五里地名锦水有二

  峯如卓笔又永福县东二里亦有东岭形如屏障下有甘泉越城岭在兴安县北三里水

  经注湘漓之间陆地广百馀步谓之始安峤即越城峤也郡县志越城峤在全义县北三里即五岭

  之最西岭也寰宇记越城岭一名始安岭在兴安县北三里旧志其地临湘漓二水之源亦名临源

  岭唐时以在全义县又谓之全义岭唐尤化二年静海帅刘士政以焉殷悉定岭北地遣将戴可蟠

  屯全义岭备之即此东冈岭在永寕州东二十里东江出此又总甫岭在州东南接永福县

  三隘岭在永寕州北二十里崎岖险仄岭凡三亦曰三厄岭中道一线左逼高冈右临

  深涧又名落马岭明万历中郭宗磐凿为坦道建馆于其上观风岭在义寕县东北一里

  湖水岭在全州东六十里下有寒潭不涸时涨时消如潮信然又马家岭在州南五里下瞰

  深潭宋时始凿山为径白水岭在州南五十里有泉漑田数百亩大茅岭在州西北九十里下有江

  流四合资漑甚多镇南峯在府城北明统志峯旁有石厓唐大历中刻平蛮颂宋秋青平

  侬智高勒碑于左千秋峯在灵川县东北七里独立危耸亦名文笔峯下有峡通大江名

  千秋云翁峯在阳朔县南秀耸特立群峯环绕若子孙列侍故以翁名翠眉峯

  在永寕州北三里湘水岩在临桂县东三十里俗呼圣水岩山腹地广数十亩夜半潮上

  日中潮下略不愆期龙凤岩在兴安县东十五里岩内石乳凝结如龙凤彤一名梓林洞有

  泉出岩中漑田甚广盐砂岩在兴安县西六里有砂与盐相似桃花源出此草圣岩

  在兴安县西十五里以唐时僧云峤居此善草书而名岩之东有图穴一名月山又西五里为白云

  峯特立渠江之侧粲如积雪真仙岩在灵川县西南三里石室穹窿容数十人龙田

   岩在灵川县西三里中有石田高低委曲产石米下有龙泉灵岩在灵川县西北三十里方

   舆滕览灵川县有灵岩大江洞其腹阔数十丈遥望山根横光如练迫视乃知岩在山底水上表里

   明澈而然岩口仅容小舟击汰而入水深不可施篙仰撑岩腹而行旧志亦名龙岩唐龙朔初山忽

   晦暝六七日大雷雨龙升而霁山腹遂空高三十丈下临深渊水从西江来者汇焉棋盘岩

   在阳朔县东半里有三石洞旧名豹隐洞有石似棋盘有棋子可奕下洞平坦有小窍通后洞别是

   东明岩在阳朔县东十五里江滨旧有栈道通平乐绣山岩在阳朔县南十

   里一名独秀岩分南北南岩曲折即废新林驿北岩面江即废新林渡又名青在洞广福岩

   在阳朔县南二十里石门天成其中虚朗叠石如龛有罗汉像一名罗汉洞为阳朔岩洞之冠唐曹

   邺有翠屏岩在阳朔县西四十里岩高而明石门三五俯望若屏后立翠屏堡

   岩在阳朔县北七十里江滨一名甘岩水石窈曲中有甘泉溢流不竭百寿岩在永寕州

  东百步许旧名夫子岩宋令史渭刻百寿字于岩今尚存金竹岩在永寕州东南六里深窗

  宽敞有水一浤两洞口相通皆有石乳奇怪万状相近有钟鼓岩有石如钟鼓叩之能响铜堂

  岩在永寕州南六十里宽敞可容数百人又南十里有石盆岩双瑞岩在永寕州南八

  十里旧属永福县其形如狮岩在其口深数十丈中有佛像皆石乳所凝结穿岩在永寕州

  西南三十里穿成复道如覆夏屋坦长数百步人马通行其中旁数步人有小岩梯而下之怪石参

  差下有穿岩营又金(⿰钅义)-- 钗岩在州西三里又西二里有将军岩束炬而入可半里许华岩

  寕县西二十里一名华岩洞有泉绕洞前青田岩在全州南三十里深数十丈由小径而入

  中多怪石又波斯岩在州南四十里前后有龙潭直通𣲗井狮子岩在州西四里即湘山支峯也龙

  隐岩在州西十四里石燕冈一名龙云岩地产石燕遇雨则飞礲岩在全州北方舆胜览在清

  湘县北十五里虚明深窈有飞泉数百丈萦如飞练旧志一名漱玉岩上有漱玉亭宋守黄伸建

  虎岩在全州北五十里岩前高敞入内数十步宽平如数间屋相近又有龙岩中空可容数千

  人下临深潭宼不能犯里人昔避兵于此名为小桃源通真岩在灌阳县南二里 名灵

  岩前后洞门敞朗约深十馀丈广二十馀步如大厦焉九龙岩在灌阳县西十五里中有

  沙河流通别涧河中有石藤凡九盘曲如龙故名玉珠岩在灌阳县北十五里中有白石

  喷泉如珠花石岩在灌阳县北六十里唐柳宗元尝游此有诗虚秀洞在临桂县

  西十里亦名灵秀岩方舆胜览洞去府城差远有大石室左右有径隧各数十百步穿透两旁皆俯

  临旷鸣玉洞在兴安县南十里旧名梵音洞外狭中广下滨灵渠乳洞在兴安县

  西南十里方舆胜览兴安有乳洞洞凡有三上曰飞霞中曰驻云下曰喷雷明统志下洞泉流石壁

  间田垄沟塍如凿中洞有三石柱及石室石床左旋至上洞行八十步得平地有五色石横亘其上

  白龙洞在阳朔县西十五里中有小江江上石如鳞甲亦名龙鳞洞相近又有乳洞中多乳

   石下为观源溪仙源洞在灌阳县西十里旁有大源塘人西五里有龙岩洞中有石龙并石

   磬击之声可远闻打鼓洞在灌阳县西四十里有石击之如鼓声 按水经注观阳县东

   有裴岩其下有石鼓形如覆船扣之清响远彻疑即此阳江源岀灵川县维罗岭流五十馀

   里至城西受杉木莲花诸塘水汇而为潭东出漓山兴漓水合寰宇记在临桂县直南二里源出灵

   川县界思磨山下东流百馀里渐胜舟楫经郊郭之中东流合于桂江旧志又有蒙溪源出隐山六

   洞唐李渤所凿一名西湖后多堙废其馀流入于阳江相思江在临桂县南五十里源出

   卧石山流分为二一东流注漓江一南流合永福县白石水唐书地理志临桂有相思埭长寿元年

   筑分相思水使东西流旧志相思埭名曰南渠今为分水塘又浪石江在县南绕江在县西俱流入

   相思漓江源出兴安县阳海山至汉潭与众流汇乃分湘漓二流南流为漓水由灵渠经

   灵川县东北会众水南注府城绕城东北流又南经阳朔县东入平乐府界汉书地理志零陵有滩

   水东南至广信入郁林水经漓水出阳海山注漓水与湘水出一山而分源始安峤水南流注之又

   南与沩水合又南合弹丸溪又南迳始与县东又南右会洛溪又东南流入熙平县迳羊濑山又东

   南迳鸡濑山又南迳熙平水口又西经平乐县界郡县志桂江一名漓水经临桂县东去县十步杨

   仆平南越出零陵下漓水即谓此也宋柳开湘漓二水说二水本一水也自阳海山西北流至县东

   五里分水岭始分为南北二水盖昔人以二水相离故命之曰相曰离后人又加水云旧志漓水自

   阳海山北流至兴安县为漓江经县北为灵渠西南入灵川县合大融水一名中江亦曰灵江又南

   经千秋峡风水相搏涛色如银亦曰银江又南合金江甘棠江而入临桂县亦曰桂江自县东北十

   里绕流而南至漓山北麓合阳江又南合相思江入阳朔县复由平乐而逹苍梧两粤左右江水通

   湘江源出兴安县阳海山北流至灵渠分为湘水东经全州合罗灌二水又东入湖南东

   安县界汉书地理志零陵阳海山湘水所出北至酃入江水经注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即阳

   朔山也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过零陵县东越城峤水注之又迳零陵县南

   又东北迳观阳与观水合又东北过洮阳县东又东北过泉陵县西元和郡县志湘水出全义县东

   南八十里阳朔山其初则觞为之舟至峒庭日月若出入其中旧志谓之海阳江又名中江至分水

   塘分流一自花桥下全州曰湘江大融江在兴安县西五十里源出全州西延司界亦曰

   大溶江南流入县界合六峒黄柏二江又南至灵川县界合漓水即古沩水也水经注沩水出西北

   郡邵陵县界东南流至零陵县西南迳越城西建安十六年交州刺史赖恭自广信合兵出零陵越

   城迎步隲即是地也沩水又东南流注于漓水旧志又富江支分为川江流出大峒合大融江又六

   峒江黄柏江源俱出全州界至六峒巡司与川江合入大融江又小融江在县西五十五里亦合于

   大融富河江在永寕州南桐木镇前源出镇西二里流迳镇前行十里入地伏流十里

   至柳州府融县始出黄源江在永寕州西北二十里源出黄源山东南流至州城东曰东江

   亦曰大江又东南流入永福县界合白石水又大长江在州东北五十里源出都狼岭之大长泉又

   里旺江在州东北源出里旺村俱南入大江又施龙江在州北两峯山岩水涌亦入大江又西江源

   出沙牛隘东江源出大晏岭并注大江西江在永福县半里源出永寕州石山下西南流至

   县西北合银洞江经凤巢山西又南至县西南合白石水其水澄清任大江洪涨汇流不浊又银峒

   江在县西十五里有二源一出石城隘一出茶山并流至县西北入西江又木皮江在县北三十里

   源出古底村流入西江白石江在永福县东北四十五里其上流自临桂县之相思江分

   漓水西至县界之苏桥驿受义寕县之义江南流经县东亦名永福江又西南经太和山西麓名太

   和江又西南入柳州府雒容县界寰宇记白石水东北自临桂县来经永福县理东又西南入理定

   县界旧志龙溪水在县西十五里环城南流入白石水又金山水在县西南十里源出金山丹竹江

   在县南八十里大融江在县南九十里俱入白石水义江在义寕县北即古洛谿水也水经注

   洛谿水出永丰县西北洛谿山东流迳其县北又东南迳始安县而东注漓水旧志义江亦名珠江

   在县北七十里源出丁岭山流经县西中有义江洲一名浮洲又南至永福县苏桥驿分为二派一

   东入临桂县合相思水入漓一南经永福县东合白石水灌江在灌阳县东自恭城县界流入

   又北入全州合湘水即古观水也水经注观水出临贺郡之谢沐县界西北迳观阳县西又西北流

   注于湘川谓之观口隋书地理志湘源有灌水元知志灌水在灌阳县西南一百二里旧志灌水由

   县西南百里牛江发源纡曲层折四十里皆𭧂瀑出橧山至黄牛寨水流始平可容小舟又四十里

   至县折而东北经大龙三贵大埠等滩皆险滩也又六十里过昭义入全州界经州南完山下湘灌

   罗三水合流谓之合江弹丸水在临桂县北十里亦曰弹丸江水经注弹丸溪水出于弹

   丸山山有涌泉奔流冲激山崖及溪中有石若弹九故山水即名焉溪水东流注于漓水旧志又灵

   剑江一名灵剑水源出尧山西南流经弹丸山下入弹丸水凤源水在兴安县南三里源

   出乳洞东合南渠入漓水又桃花源水亦在县南源出盐沙岩东流合漓又零水在县西南五十里

   源出郁金山北流合漓越城峤水在兴安县北水经注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北至

   零陵县下注湘水又峤水南流注漓谓之始安水淦水在灵川县东十五里源出香炉山之

   麓流入漓江又路江在县西十里发源阳高山之南出密岭流至县东北合漓江甘水

   川县南亦曰甘棠江寰宇记甘水源出融州北界潭峒涓流引派百馀里经灵川县西南穿过大山

   下萦𮞉五百馀步东流经甘常驿南而东注漓水朝夕塘水在阳朔县东水经注熙平

   县南有朝夕塘水出东山西南塘水从山下注塘一日再増再减盈缩以时未尝愆期同于潮水因

   名此潭为朝夕塘安乐水在阳朔县西南二里源出永福县安乐山又归义水在县西二

   里源出古归义县东晖水在县西北五里源出东晖村西溪水在县西一里源出云源山俱流入漓

   清白塘水在阳朔县西北翠屏山西麓两湫相去尺许清白自分遇春涨混为一而水色

   熙平水在阳朔县东北三十里水经注熙平水源出熙平县东龙山西南流迳其县南

   又西注漓水旧志源出宝峯山有二派一西南流入漓曰熙平水亦曰兴平水寰宇记谓之永乐水

   一东北流出道州曰零陵水常安水在永寕州南元和志常安水东去慕化县七步寰宇

   记源出慕化县西南二十九里须离山东北流迳县南又经县东屈而东南流经永福县西又南注

   白石水 按常安水无考今有洞源江在州南二十里源出洞源村山中东流合黄源江又大岩江

   源出凤凰山南大岩行数千里至旧县村入大江又𮞉龙江在州南旧县村合三江之流至州东城

   下为大江疑即常安水常平水在永福县东三十里源出县东异鱼塘西流入白石水又

   铜鼓濑水在县东六十里源出阳朔龙隐岩西流合常平水智慧水在义寕县西北二十

   里源出智慧山北流而南入义江又桑江在县北八十里西北合智慧水石濠江在县东南又塔背

   江在县东南俱入义江又山东江在县西南源出灵鹫山南入永福江罗水在全州西源出

  罗氏山东流迳州南合灌水入湘又建安水在州西南源出倚石山锺乐水源出锺乐山俱流入湘

  宜湘水在全州西北九十里源出九十里山汇群山之水东流三十里入湘洮水

  州北五十里水经注洮水出洮阳县西南大山东北迳其县南又东流注于湘水隋书地理志湘源

  有洮水方舆胜览洮水源出文山南流入湘锺山水在灌阳县东五十里又小河源水在

  县东北五十里皆自湖广道州界流入灌江又吴川在县南黑石源水在县西南十里市溪水在县

  西南十七里安乐源水在县西南二十里大漠源水在县西南六十里飞口水在县东北皆自湖广

  永明县流入下流入灌江龙川水在灌阳县西北五十里又盐川水在县西北六十里皆自

  兴安县界流入灌江峡水在灌阳县东北五十里源出县北七星抱子诸山东南流经峡山故

  名下流入灌江又小富水在县北六十里源出旗岭山东流经昭义关西南入灌江马溪

  桂县东四十里源出群山东流入漓又临溪在县东南五十里南流入漓南溪在临桂县南寰

  宇记南溪水东注桂江溯流五里合阳江直抵隐山萦带二十馀里通舟楫于二江之上下旧志漓

  江南流至斗鸡山南溪水自西南来入焉又西有曲斗潭在白龙洞西回旋数曲东流合于南溪

  白竹湖在临桂县西南三十里广百馀亩冬夏不涸灵渠在兴安县西十里秦史禄

  所凿以引漓水寰宇记秦史禄自零陵凿渠至桂林汉归义侯赵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漓水即

  此至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开湘水为渠六十里穿度城中今城南流者是因秦旧渎耳至唐宝历中

  渠道崩坏观察使李渤叠石造渠如铧觜劈分二水每水置石斗门一使制之任人开闭开漓水则

  全入桂江拥桂江则尽归湘水又于湘水凿分水渠三十五步以便舟行漓水经县郭中流宋史沟

  洫志灵渠或谓之秦凿渠唐刺史鱼孟威以石为铧堤亘四十里植大木为斗门通舟楫然乘水涨

  乃可行宋嘉祐四年提刑李师中积薪焚其石募工凿之废斗门而舟以通旧志明洪武末遣御史

  严震直修复渠道撤去鱼鳞石增高石埭过水泛奔趋北渠而南渠浅涩永乐二年改作如旧置水

  患始息今县东有函十渠水经此每遇霖潦往往啮堤为患因置石函以泄之灌田数千亩有司以

  时修皇潭在临桂县东北本名舜潭寰宇记临桂县虞山下有潭号曰皇潭言舜南巡游

  此因饵潭在兴安县东十五里一名饵江石壁上有犀牛迹岁旱驱水牛百数下潭搅之

  投朱书石符雨泽立应渼潭在兴安县南铧觜之上阳海山水与众流汇而为潭湘漓之源

  龙潭在阳朔县东南五十步双月桥旁阔四十馀丈极深出海鱼或云有窍通海时或潮

  犀潭在阳朔县西三十里龙跻松江二水合处有石穴相传有犀藏焉钴𬭁潭

  在全州西七里又有雷潭在州西湘山之滨范成⿰马参 -- 骖鸾录钴𬭁熨斗也潭形似之 按柳宗元钴

  𬭁潭记在永州旧志以此潭当之误白石湫在灵川县南三十里唐李商隐桂林诗龙移白

  石湫即此亦曰白石潭白石漈白鹤池在永福县治西飞泉在阳朔县北十二里从山

  腰涌出有石数百级飞注而下如泻银河水头泉在永寕州西三十里从山下石穴流出其

  口大如瓮声如雷迅疾不可遏溉田数百亩訾家洲在临桂县东南江中先是訾家所居

  因以名之虽巨浸不能没自古以为浮洲唐元和中裴行立建亭洲上柳宗元有记双女井

  在兴安县南七里泉源不竭流出南渠入漓水廖家井在兴安县南明统志其水清浊中分

  抱朴子云廖扶家丹井一族数百口饮之多寿有至百𡷫者𣲗井在全州西六十里明统志

  井有石台中起泉窦通波斯岩龙潭

 ︹古迹︺始安故城今府治汉置唐改名临桂旧唐书地理志桂州所治江源多桂不生杂木

  故秦时立为桂林郡元和志本汉始安县至德二载改为临桂城邑考桂林子城唐初李靖筑外城

  唐大中间蔡袭筑又有夹城在外城之北唐光启中都督陈环筑皆久圯今城宋皇祐中平侬智高

  经略使余靖増筑王安石有桂州新城记亦谓之外城 按秦桂林郡在今郁林旧唐书以临桂当

  之误又始安更名临桂在贞观八年元和郡县志作至德二载亦误全义故城在兴安县

   东二里今土人犹称为全义坊唐柳宗元有全义县北城记临源故城在兴安县西唐

   初置元和郡县志全义县南至桂州一百五十里本汉始安县地武徳四年分置临源县大历三年

   改为全义县寰宇记时土将万重光诱临桂等九县构逆唯临源独守诚节故改为全义宋太平兴

   国二年改为兴安县明统志临源城在兴安县南乡廖仙井旁遗址尚存灵川故城

   灵川县东南五里元和志灵川县西南至桂州六十里龙朔二年分始安县置东临桂江县在桂州

   东北五十二里旧志唐故县在今县西南吕山之东后又迁象峯下宋绍定四年县令郑延年始移

   阳朔故城在今阳朔县西十五里元和志阳朔县北至桂州一百四十里本汉始安

   县地隋开皇十年分置取阳朔山为名寰宇记在漓水东二十里永乐水西 按今县在漓水西疑

   自南宋后移治也又有古乐州城在县南二十星相传唐初乐州置此后始移于平乐理定

   故城在永福县西南隋置兴安县唐改为理定明省寰宇记理定县在桂州西南三百里本汉

   始安县地隋仁寿初分置兴安县式德二载改为理定县旧志理定故城在永福西南四十里宋迁

   治上清音驿在今县西北元迁治上横塘驿在今县西南六十里明正统五年废县为堡嘉蜻二十

   二年县令林天荣重筑砖城设兵防守永福故城今县治元和志永福县东北至桂州

   一百里武徳四年折始安县之永福乡置因以为名寰宇记隋开皇十一年割永福乡于废龙口戍

   置 按新唐书地理志桂州永福县武德四年始安置元和志同隋志始安郡无永福县寰宇记

   云隋开皇十一年置未知何据洮阳故城在全州北汉置属零陵郡隋开皇中废水经注

   洮水出洮阳县西南汉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子为侯国州志洮阳故城在州北三十五里地名改

   零陵故城在全州北汉置零陵县为零陵郡治后汉移郡治泉陵以县属之以对零

   陵郡而言亦谓之小零陵隋平陈废小零陵入湘源旧唐志云零陵故城在湘源县南七十八里州

   志云全州北三十里曰梅潭有旧城址濠堑尚存俗称改州灌阳故城在今灌阳县西

  三国吴置曰观阳后为灌阳隋废入湘源唐复置水经注观水北迳观阳县西县盖即水为名也元

  和志灌阳县北至永州三百六十里本汉零陵县地隋大业末萧铣析湘源县置唐武德七年废上

  元二年吕𬤇奏置县志旧治在今县西二十里雀儿山前隋初建县于此后迁今治 按汉晋宋齐

  地志俱云观阳隋志始有灌阳之名而云县有观水元和志灌阳县有灌水县志舂陵有汉灌阳长

  熊君碑是后汉称灌阳盖观灌音同古通用也古田旧城在永寕州南唐置古县属桂州

  明初改为古田寰宇记古县场在桂州西南一百五十里唐干寕三年分慕化县三里一乡为场旧

  志明宏治五年猺酋覃万贤等陷古田分立八寨永福边山灵川七都百馀里间皆其巢穴隆庆五

  年抚臣殷正茂讨平之因奏请改县置州曰永寕兼置桐木富禄常安土巡检改驿传佥事为古田

  兵备副使置古田守御千户所设分守参将守备各一员与兵备驻州城弹压州志古田故城在今

  州南三十里明初移于今州南八里成化十八年又移今治其古田守御所今裁福禄废

  县在临桂县治东唐书地理志临桂武德四年置福禄县贞观八年省入归义废县

  唐书地理志阳朔武德四年置归义县贞观元年省入旧志在阳朔县西十五里寨山下今曰旧县

  村相近又有坝州城乡民农𨻶常教阅其中熙平废县在阳朔县东北晋书地理志始

  安郡熙平宋书州郡志三国吴立曰尚安晋武改名水经注县本始安之扶乡孙皓割以为县萧齐

  后废旧志有兴平墟在县东北四十里以熙兴声相近而讹也宣风废县在永福县南唐

  书地理志武徳四年置宣风贞观十二年省八理定清湘废县今全州治隋书地理

  志零陵郡湘源县平陈废洮阳灌阳小零陵三县置元和志湘源县东北至永州一百三十里本汉

  洮阳县地隋改置唐属永州五代史职方考全州楚王马希范置以潭州之湘川县为清湘县又割

  灌阳县为属而治清湘旧志湘源故城在全州城西七里周显德三年迁今州城内而故城遂废明

  初省县入州 按湘源五代史作湘川疑误慕化旧县在永寕州南元和志慕化县东

   北至桂州二百二十里武德四年析始安县置寰宇记本汉潭中县地音太康元年分吴所置武丰

   县于此置常安县萧齐又于县置常安戍梁改置梁化县隋改曰纯化唐永贞元年改曰慕化以避

   宪宗庙讳宋史地理志临桂嘉祐六年废慕化县入焉旧志今有常安镇犹以故县为名广明

   旧县在义寕县东北唐末湖南马氏奏置属桂州开运三年改属漙州南汉因之宋初废今

   有古城墟汉城在临桂县东北旧志相傅汉军伐南越时筑遗址尚存故越城

   安县越城岭西南元和志在全义县西南五十里汉高后时遣周灶撃南越赵陀踞险为城灶不能

   逾岭即此秦城在兴安县西南四十里桂海虞衡志云秦城相传秦戍五岭时筑在湘水之南

   融漓二水间遗址尚存石甃无恙北近严关群山环之鸟道不可方轨唐光化初马殷引兵取桂州

   静海帅刘士政遣将王建武屯秦城即此桂林故卫在府城内明洪武八年建左卫十二

   年改为中䘙又有桂林右䘙与左䘙同建又广西䕶䘙亦在府城内洪武五年为靖江王府置今俱

  归义场今义寕县治寰宇记晋天福八年析灵川县归义乡为场㝷升为义寕县属桂

  州东去州八十里宋史地理志静江府义寕马氏奏置万夀殿在临桂县东北独秀山南

  元时以顺帝潜邸建明洪武五年从孙守谦为靖江王改建府第于此平易堂在府治又

  有正夏堂宋范成大建八桂堂在临桂县北宋绍圣中知桂州程节治圃筑堂有熙春台

  流桂泉知鱼阁诸胜李彦弼为记 按明统志作范成大建误四友堂在灌阳县治西隅宋

  淳祐中县令黄子成建江万里有记无倦斋在府治东宋张栻有记明远楼

  治元建虞集作记逍遥楼在府城东隅寰宇记在桂州城东角上轩楹重叠俯视山川旧

  志宋崇寕间改为湘南楼李彦弼有记楚南伟观楼在全州治圃中一名高秋楼宋

  守陈岘建并记湘春楼在全州城大南门又名镇湘楼宋吴泰有记沦漪阁

  治南宋陶弼有诗棠阴阁在府城上宋张孝祥有记又泛渌阁在府治掲谛塘旁

   萝阁在临桂县南雉山寺宋孙觌有诗卷烟阁在全州西二里曹学佺名胜志阁在

   盘石山椒取宋柳开诗疏箔卷烟雾句也超然亭在府城西唐折彦质宋孙觌俱有诗

   浔亭在府城东北隅唐大中初韦瓘建曾邺有诗南薫亭在府城北宋守张栻建

   拱极亭在府东门外叠彩岩北元郭思诚建碧虚亭在临桂县东七星山宋范成大

   碧虚亭铭序云唐郑冠卿过日华月华君于栖霞洞与之笛不能成声倾壶饮之仅得滴⿰氵历 -- 𤁋独记其

   赠诗三篇出门见采樵者问曰洞中乐乎跬步亦失所在今小筑其处以识之其诗有碧虚之句即

   以为亭额依绿亭在全州治圃中宋守陈岘有诗内有环秀堂又濯缨亭在州西又合江亭

   在完山上明州守顾璘建碧梧台在全州西宋林岊建有记登春台在全州柳山侧

   上有熙熙亭宋林岊建颜延之宅在临桂县独秀山下有读书亭又有五咏堂在独秀

   山前以延之有五君咏故名宋守孙览有记宅后为兴福寺今废宋之问宅在临桂县

  南二里即元山观也宋柳开有记复改为真仙观曹邺宅有二一在临桂县西阜财坊唐

  大中间观察使令狐绹以邺登第改为迁莺坊一在阳朔县东北龙头山下有读书堂后建为书院

  寻废为慈光寺元延祐七年于寺建文会堂明成化中撤寺复建㝷废唐承裕宅

  安县北二十里五代时承裕避地于此后仕宋有玺书亭藏艺祖所赐书淳熙间张栻为记

  世则宅在永福县北凤巢山之阳榕树门即古南门在府学前相传唐时筑门上植

  榕一株岁久根跨门外盘错至地若天成焉元至正间忽悴守臣祭之复茂至今犹存忠义

  门在永福县西毛峒里宋时旌表李珙立

 ︹关隘︺东关在临桂县东江门外又南关在县南马神庙前北关在县北拱极楼前中关在县西

  南文昌门外皆近郊之捍䘙乂河泊关在县东南河泊所之东严关在兴安县西南十七里两

  山对峙中为通道势极险隘其南二十里即秦城为楚粤之咽喉设兵戍守又小严关距严关二里

  与严关相犄角亦守险之要地下营关在兴安县西五里榕树关在阳朔县西门

  石柜关在阳朔县西一里许一名老西关明洪武三十年建后废崇祯时重建于屏风

  山龙跃岩名曰新城驻兵防守又山南关在县城南东桃关在县城北杨梅关在义寕县

  东十五里接临桂县界山势崎岖中通一路为义寕县之门户黄沙关在全州东北七十五

  里道出湖南永州府关前有渡又砦墟关在州西北三十里道出湖南宝庆府下有渡昭义

  关在灌阳县北六十里旧尝置昭义驿于此又县北八里亦有石柜关金竹隘在阳朔县

  西北天鹅都利二山之间明嘉靖初建关门于此琵琶隘鸡洞岭隘杜元山隘皆在县南长满隘在

  县西南又荆柴隘古墎隘栏木桥隘及古隘古灶隘皆在县西廖家隘在阳朔县东北天鹅

  龙头二山之间一名廖家黄峯隘在义寕县东三里接灵川界明末汛守今废

  塘墟巡司在临桂县南七十里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设又芦田市在县西五十里

  桥巡司在临桂县西六十五里 本朝乾隆十七年社水巡司在兴安县西北

  一百里向驻六峒 本乾隆六年移驻社水喇峒巡司在永寕州南一百二十里 本

  朝雍正七年设崇顺里巡司在灌阳县西南八十里本名吉安砦宋置吉安巡司明洪

  武中改名本朝因之 龙 胜巡司在龙胜厅治 本朝乾隆六年裁桑江司改设属龙

  胜通广南巡司在龙胜廰西六十里 本朝干隆三十一年设属龙胜通判

  𬃷巡司在全州南六十里明正徳二年置驿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改为巡司山角

  巡司在全州北五十里明洪武四年置驿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改为巡司峡口镇

  在临桂县东九域志临桂有峡口永安仙保浪石慕化五镇永安镇在灵川县东四都灵

  村有土城乡民筑以御蛮白石镇在灵川县南三十里白石潭上又千秋峡在县东北五里

  银江塘下镇在灵川县西南九域志灵川县有塘下镇县志塘下墟在县西南三十里

  常安镇在永寕州南一百二十里东连永福西接雒容獞猺出没之所咽喉要地又桐木镇

  在州南五十里富禄镇在州西南七十里接融县界山高岭峻并属险要旧俱设土巡检明万历二

  十二年裁兰麻镇在永福县西南四十里又铜鼓市在县东北四十里建安镇

  州西南六十里明洪武二十年置建安驿三十年又置巡司万历九年并裁西延镇

  州西一百里元至正中置巡司㝷废明洪武六年复置即故延峒地今裁其地多猺宋有延峒蛮粟

  氏聚族居此为柳开所降本朝雍正八年移州同驻此宜湘镇在全州北七十里今有宜

  香市九域志清湘县有杳烟麻田西延建安宜湘五镇柳浦镇在全州东北七十里明洪

  武元年置柳浦驿三十年又置巡司万历九年并裁城田镇在灌阳县西南八十里又经田

  镇在县东南七十里倚云营在永福县北凤巢山上明嘉靖九年县令胡观叠石为城以为

  北城䕶䘙今废大墟在临桂县东南三十里 本嘉庆十三年移同知驻此都乐墟

  在阳朔县南大河墟在永寕州东南六十里 本朝康熙十年新设又平头墟在州南常

  安镇西接雒容县土产饶沃负贩大率由此白竹砦在阳朔县西二十五里旧有巡司明

  嘉靖间栽长乌砦在全州东北六十里宋时置砦今有长乌村伏荔市在阳朔县

  东南十五里其南为伏荔渡旧有巡司 本朝乾隆八年大桥堡在灵川县西南七十

  五里接义寕县界又蓝田堡在县西北八十里接兴安义寕二县界旧皆有兵汛守金宝顶

  堡在阳朔县西四十里旧志县境猺獞出没有庄头鬼仔诸巢逼近府江明隆庆五年设金宝大

  水田二堡戍守万历初贼廖金滥等作乱抚臣郭应聘讨平之置戍于金宝顶遇龙翠屏伞山诸堡

   本朝康熙八年设游击一员驻防各隘口凤凰堡在永寕州东南三十里凤凰山四面

  皆山极为险峻明宏治中韦银豹据此为巢今有兵防守莲塘堡在永寕州西二十里路通

  怀远县其地险要有兵防守海湾堡在永福县西二十里接永寕州界又有永福堡在县

   西有兵戍守鹅桥堡在义寕县南十二里有兵汛守贝子堡在义寕县西北桑江

   口北西属县境东属灵川并通兴安及湖南城步绥寕等地摇獞杂居二十馀村 本朝康熙五十

   六年设兵分守桑江皮水石门诸要石门堡在县东有石如门限又透江堡在县西南塘头堡在县

   北塘头村今移老庙隘口龙岩堡在县东北桐山东江驿在临桂县东北旧志望秦驿宋

   改为桂城驿明初移今所曰东江驿北至灵川县大龙驿五十里西南至永福县三里驿一百里南

   至阳朔县古祚驿一百二十里有马站 本朝雍正七年增设省城苏桥二站旧有驿丞雍正十年

   白云驿在兴安县东北西至灵川县大龙驿八十里东至全州城南驿一百二十八里

   大龙驿在灵川县东北南至临桂县东江驿五十里东北至兴安县白云驿八十里旧有驿

   丞 本朝顺冶十六年裁古祚驿在阳朔县北龙头山下北至临桂县东江驿一百二十里

   东至平乐府平乐县照潭驿一百里三里驿在永福县治东东至临桂县东江驿一百里西

   至柳州府雒容县一百八十里又有横塘驿为西北柳州之道城南驿在全州北西至兴安

   县白云驿一百二十八里东至湖南零陵县一百四十里









                            纂 修 官臣李绍昉恭 纂臣蒋立镛恭 纂

                            提调官前总纂臣郑绍谦恭覆辑

                            校 对 官刘 咸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