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蒙引 (四庫全書本)/卷01
四書蒙引 卷一 |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蒙引卷一
明 蔡清 撰
大學章句序〈芟四條减一百四十二字〉
讀此序見得教法始於伏羲神農黄帝堯舜備於三代廢於周衰傳於孔子曾子失其傳於孟子之後而復得表章於程子發明透徹於朱子自三代而上其教行於天下自孔曾而下其法傳於天下而已 大學二字有以道術言者如大學之道之類有以學術言者如入小學入大學之類有以其書言者如大學之書之類大抵三者亦相須而有也 此書原在禮記中即用篇首大學之道之大學二字為篇名如論語學而為政之類 大學二字兼經傳言章句者經傳之章句也本集註也不曰集註而曰章句者葢論孟二書言者非一事記者非一時皆更端之詞其章句盖自定而大學與中庸其言雖累千百而意義相承血脉貫通元只是一篇文字朱子則為之區别其章句今之右經某章右第某章是也言章則句在其中矣 言章句亦謙辭也如近時陳選公註小學亦只題曰句讀云 論孟註曰集註者亦謙辭也述而不作之意也或曰論孟多是集儒先之説而大學中庸則一出於朱子之自為説故不曰集註而曰章句然所引吕氏數説亦未甞不集諸儒先也况論孟亦未嘗章章皆是集儒先者可見其説亦未通還是謙辭 或又曰章句似指經傳言未見其為指註然中庸序分明以章句對或問言安得謂非指註邪盖註之〈云 云〉者即所以章之句之也不然則章句之㫖不白故名其註曰章句耳又朱子曰大學之書有正經有章句有或問則章句非註而何 大學章句序此五字當連串看不必依吳氏謂某叚序大學又某叚序章句也 按此序作於淳熈己酉二月甲子距所生紹興庚戌是為六十嵗中庸亦序是年之三月戊申年譜註云二書之成久矣不輟修改至是以穩惬於心而始序之 又按朱子於癸酉年二十四嵗始受學於延平李先生之門其學始就平實乃知向日從事於釋老之説皆非也盖是時方得大學而業之又至庚申年七十一嵗易簀之前三日尚修改大
學誠意章而其戊午年與廖徳明帖云大學又修得一畨簡易平實次第可以絶筆以此觀之信乎是書之成久矣 此序愚意作四大節看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為第一節盖此一句乃此一序之大㫖也自盖自天降生民至非後世之所能及也為第二節乃備言古者教人之法始末而兼小學在其中自及周之衰至作為傳義以發其意為第三節乃言大學之書所由作也自及孟子没至篇末為第四節則言章句之所由述也愚此説與東陽及新安之説不同姑私記之於此覽者其擇焉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减一百十四字〉大學所以教人之法即所謂大學之道也 上大學字指經傳下大學字指學校古之一字疑只是指三代也或謂伏羲神農黄帝堯舜亦未必不以是教人豈必皆至三代然後有是教法邪曰固然矣但按此大學二字乃是對小學而言惟三代之世方有小學大學之别若羲農黄帝堯舜之世雖有此教法而或未有如此之備也
盖自天降生民
生民二字相連帶如所謂下民烝民是也謂之生民者即孟子所謂天下之生久矣以其生生不絶也所謂生物亦然謂之降者天在上生民在下故取降義也此本之書所謂天降下民云
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芟四條〉
天與之如何曰據人所得於天而言則為天與之矣得天之元以為仁得天之亨以為禮得天之利以為義得天之貞以為智吾之所有者皆得之於天不謂之天與而何然元亨利貞天之四徳一木火土金水之理也正所謂天以隂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理亦賦焉不然人性何縁有是仁義禮智四徳懸空而來也陳北溪謂仁義禮智即木火金水之神也神字極是精妙 一説既盡也春秋曰日有食之既此説未當為礙莫不字看來既字只作已字解黄氏洵饒亦曰既者已然之詞
○仁義禮智四字之義〈减一百九字〉
今之説者解仁字則述朱子曰心之徳愛之理解義字則曰心之制事之宜固亦然矣至於禮字則述朱子解禮之用章曰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此解似於性字上為未切也且朱子解孟子首章仁字則先心之徳而後愛之理解論語第二章仁字則先愛之理而後心之徳各有攸當不容毫髮苟且混淆也而可以此禮字註遂為諸書禮字之通解乎如克己復禮之禮字則解義又别矣然以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二句解此一禮字猶未甚悖也以其於天理人事已該得盡且亦未嘗混乎仁義與智也若夫智字雲峯胡氏乃取朱子之意以補之曰智則心之神明所以妙衆理而宰萬物者也此則分明是明徳之義矣豈可用以解智字至於畨昜沈氏則曰涵天理動静之機具人事是非之鑑是亦用朱子解禮字之意而撰出此詞其解義亦似過於濶大終不可以與仁義禮對看也盖此智字是偏言之智仁字亦是偏言者不應解得太重也 按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周子曰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此雖是因情以著性即用以明體然仁義禮智四字却排列看得可見聖賢之見自真非如後世一二儒者搜索於文字之末自附以胸臆之見者所能到也 按朱子自有説云仁者温和慈愛之理義者斷制裁割之理禮者恭敬撙節之理智者分别是非之理四者人之性也此説載在大全中最為精當今當據之以為定論 四性不言信者仁義禮智之實處即信也
然其氣質之禀〈止〉而全之也〈芟十條〉
新安陳氏謂氣有清濁質有粹駁清者能知而濁者不能知粹者能全而駁者不能全然愚以為氣之清者質亦多粹氣之濁者質亦多駁故知之至者行亦至知且不能况於行乎此清濁粹駁之説又當貫而一之也故本序亦以知而全之為文而下文亦曰聰明睿智能盡其性〈云 云〉盖聰明睿智則自能盡其性矣中庸道其不行矣夫章句曰由不明故不行可見知行二者之元自相須也 凡單言氣自該得質如云氣禀清明無物欲之累是也單言質亦兼得氣如云聰明睿智生知之質是也此云氣質則兼舉而並言之氣陽而質隂也氣載於質而理寓於氣也
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間〈芟二條〉
氣極其清質極其粹者也於天下之理無所不聞曰聰無所不見曰明無所不通曰睿無所不灼曰智通者入於微之謂也 聰明均主心言入乎耳而無不通於心是之謂聰入乎目而無不通於心是之謂明盖雖聼以耳而所以聼者心也視雖以目而所以視者心也朱子曰睿只訓通對智而言智是體睿是深通處聰明屬耳目睿智全以心言 許氏曰禮智之智性之名睿智之智質之稱愚謂聰明睿智字與上文知其性相應能盡其性字與上文全之也相應則睿智之智與禮智之智似不同矣但朱子嘗曰只是一箇智通上下而言睿智是擴充得較大盖智者人之所同睿智者聖人之所獨也
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减廿七字〉
天必命之者據其理勢之必然而云也君師只是一人以其身都治教之責故兼稱君師如云守令民之師帥也新安陳氏曰三代以前聖賢之君君師之責兼盡三代以後君道有畧得之者而師道則絶無矣
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芟一條减四十四字〉
不曰使之教之而曰使之治而教之者君師之道一也然不曰教而治之而必先之以治者盖不先有以治之則教無由施也治教二字就在上者言復性二字就在下者言皆𦂳要字也
伏羲神農黄帝堯舜
號曰伏羲者以能馴伏犧牲教人肉食也曰神農者以能知五榖之可以飬人而教民樹藝也曰黄帝者黄土色以其有土徳之瑞故稱焉帝者主宰天下之稱也以上三帝皆是號非諡也 〈諡法翼善傳聖曰堯仁聖盛明曰舜此不足憑據書四岳薦舜於堯云有鰥在下曰虞舜則舜乃其名也〉 又書傳曰堯唐帝名則少微鑑以為諡者非矣况諡法作於周而夏商之君猶皆以名號稱或以甲子為號安得謂堯舜便是諡况舜方側㣲無恙又如何便已稱諡乎 今世所傳謚法出於司馬遷多不足信如論語所引錫民爵位曰文之説於理最逺與夫勤學好問為文者盖只是司馬遷取諸論語二章之言而附會之决非周公之舊也使朱子若得再修改集註意此皆在所刪矣 禹亦名也故書載舜曰來禹云 論語註曰履盖湯名則湯其號也伊尹曰惟尹躬暨湯咸有一徳殆非名其君也
繼天立極
繼天者後天而奉天時也天既與人以性而不能使之各復其性聖人則繼而教之使復其性所謂贊天地之化育也所謂聖人成能也 立極者中庸所謂脩身則道立所謂經綸天下之大經孟子所謂聖人人倫之至也此且就聖人一身上説惟其能自盡其性故可以教人而使人人皆有以復其性所謂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者也此三代以上所以君師之道合而為一也
司徒之職典樂之官〈芟五條减一百九十二字〉
按司徒之職典樂之官乃堯舜時事而上文兼引伏羲神農黄帝者盖自伏羲以來便有君師之道如畫八卦之文制婚娶之禮與夫垂衣裳立制度之類則教之來久矣故并言之 雲峯胡氏曰司徒之職統教百姓典樂之官專教胄子 統教百姓教以五倫專教胄子加之以樂 古人所以教胄子以樂者盖以聲律之和舞蹈之節有以蕩滌邪穢流通精神飬其中和之徳而救其氣質之偏者也禮士無故不去琴瑟可見古人重樂堯舜時唯胄子教以樂至三代時則小學之教皆用樂矣故曰三代之隆其法寖備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曰職曰官互文也猶中庸云
郊社之禮禘嘗之義 司徒之職典樂之官大抵皆兼小學大學道理新安陳氏謂此時教己立而教之法未備學之名未聞夫有教則有學何謂學之名未聞若謂小學大學之名未聞則或可也然按有虞氏飬國老於上庠飬庶老於下庠上下之别盖亦大小之意矣 司徒本掌邦教不曰司教不曰司士而曰司徒者周禮註云教官之職大而徳行則教之小而徒役則司之司至於徒則教官所司皆舉矣故其中有云大役則帥民徒而至治其政令既役則受州里之役要 所由設也〈題〉由欲復民之性也此復字指在上之人言 伏羲神農黄帝堯舜繼天立極者即上文所謂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也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即上文所謂治而教之以復其性者也前論其理此實以事
三代之隆〈减四十五字〉
此句與下文及周之衰相應 其法寖備〈題〉寖備者漸次而備也見得夏商時猶有未備者直至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然後為備
王宫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芟九條减百三十一字更定次序〉王宫王朝之内也國都諸侯所都之地周禮五比為閭比二十五家也里門曰閭直曰街曲而小者曰巷王宫有學王都亦有學乎王都即王者之國都也
國都有學公宫亦有學乎曰王宫有學公宫可知矣大扺王宫國都皆有小學閭巷惟有小學無大學長樂陳氏曰夫諸侯之學小學在内大學在外故
王制小學在公宫南之左大學在郊以其選士由内以升於外然後達於京故也天下之學小學居外大學居内故文王世子言凡語於郊然後於成均取爵於上尊以其選士由外以升於内然後達於朝故也語於郊本註云論辨學士才能於郊學之中也
灑掃應對進退之節〈减一百四十九字〉
灑水於地曰灑以帚去塵土曰掃 番昜齊氏曰灑掃内則所謂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曲禮所謂為長者糞加帚箕上以袂拘而退以箕自向而扱之之類是也 應對者應唯敬對也應短而對長應如應曰諾對如孔子對曰〈云 云〉可見應短而對長有呼則應有問則對 應對内則所謂在父母之所有命之應唯敬對曲禮所謂長者負劍辟咡詔之則揜口而對之類 進退内則所謂在父母之所進退周旋慎齊曲禮所謂凡與客入者毎門讓於客之類
○五禮吉凶軍賔嘉
吉禮十有二所以事邦國之鬼神示 鬼者人鬼神者天神示音其與祇同地神也〈此下芟一題〉
一禋祀祀昊天上帝義取精意以享之
二實柴祀日月星辰 實柴者實牲於柴而燔之也星謂五星辰謂日月所會十二次
三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槱燎謂燔柴而不實以牲也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星也風師箕也雨師畢也此三者所以祀天神飌古風字槱於宙切燎火以祭曰槱出玉篇木門
四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 血祭者貴氣臭也社土神也稷榖神也五祀門戸竈行中霤也五嶽者東泰山南衡山西華山北恒山中嵩山
五貍沈祭山林川澤 祭山林曰貍謂藏諸地祭川澤曰沈謂置諸水也貍音埋
六疈辜祭四方百物 疈者肆而磔之辜者制而磔之四方百物即蜡祭也以上三者所以祭地祗疈孚逼反
七肆獻祼享先王 肆者進所解牲體謂薦熟也獻者獻牲體謂薦腥也祼者灌以鬱鬯謂獻尸求神也肆音剔祼音灌
八饋食享先王 饋食者言有黍稷也祭先灌次獻腥次獻熟次饋食凡祭皆然互相備也
九祠春享先王 春物生未有以享故曰祠
十禴夏享先王 夏陽盛以樂為主故曰禴禴餘若反
十一甞秋享先王 秋物成可以嘗故曰甞
十二蒸冬享先王 冬庶物盛多故曰蒸此六者所以享人鬼蒸之承反
㐫禮五所以哀邦國之憂
一喪禮哀死亡 死以氣言亡以形言喪禮則有賻𮚐之類
二荒禮哀㐫札 㐫謂嵗歉札謂民病荒禮則有散利之類
三弔禮哀禍災 禍與福乖災與祥違弔禮則有慰問之類
四禬禮哀圍敗 圍謂國受圍敗謂兵敗績禬則㑹其財物以補之
五恤禮哀冦亂 兵作於外為冦冦作於内為亂恤禮則出其兵師以救之
賔禮八所以親邦國
春見曰朝 朝猶朝也欲其來之早見音現
夏見曰宗 宗尊也欲其尊王
秋見曰覲 覲勤也欲其勤於王事
冬見曰遇 遇偶也欲其不期而皆至
時見曰㑹 時見者言其無常期王將有征討為壇於國外會諸侯而命事
殷見曰同 殷衆也王十二年不廵狩則六服盡朝王亦為壇而命以政焉
時聘曰問 時聘亦無常期天子有事乃聘之焉殷頫曰視 殷頫謂一服朝之嵗以朝者少諸侯乃使卿以大禮衆聘焉頫音眺
軍禮五所以同邦國
一大師之禮用衆也以征伐為王所以用其命也坐作進退以鼓鐸鐲鐃為之節而不可亂
二大均之禮恤衆也以土地人民為主所以恤其事也因地以令賦因家以起役均之所以恤之也三大田之禮簡衆也以教戰為主所以簡其能也因田習兵閲其車役之數
四大役之禮任衆也以築作為主所以任其力也城郭道途之修宫室橋塹之役
五大封之禮合衆也以建國為主所以合其民也以正封疆溝塗之固
嘉禮六所以親萬民 嘉與吉不同嘉禮飲宴用吉禮祭祀用
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
以冠婚之禮親成男女
以賔射之禮親故舊朋友 射禮雖王亦立賔主王之故舊朋友也盖為世子時共學者
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賔客 饗有體薦燕有折爼賔客謂朝聘者諸侯來朝曰賔其臣曰客
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 脤膰胙肉也分賜兄弟之國同福祿也脤音腎膰音煩
以嘉慶之禮親異姓之國 因其喜而慶賀之也
○六樂
一雲門 黄帝樂一云堯樂象雲氣出入故周人冬至舞之以祀天神周禮註門言其所出謂其徳如雲之出也
二咸池 皆黄帝樂亦云堯樂象池水周徧故周人夏至舞之以祭地示周禮註言其徳無所不施也三大㲈 舜樂㲈紹也以其紹堯之業而能齊七政肇十有二州故周人舞之以祀四望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七政日月五星也十二州者青兗冀荆梁雍豫徐九州之外又有幽并營三州也四望之紀盖書所謂望於山川者
四大夏 禹樂夏大也以其能大堯舜之徳而平水土故周人舞之以祭大川周禮註言其徳能大中國也
五大濩 一名韶濩湯樂也濩䕶也湯寛仁而能救䕶生民故周人舞之以享姜嫄周禮註言能使天下得所也
六大武 武王樂傳云武王以黄鍾布牧野之陣歸以太蔟無射周禮註言能成武功也
○五射之目
一白矢 言矢貫侯過見其鏃白也
二參連 言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也
三剡注 謂羽頭髙鏃低而去剡剡然也
四襄尺 襄俗作㐮周禮釋文音讓謂臣與君射不與君並立讓君一尺而退也
五井儀 謂四矢貫侯如井字之儀容
○五御之目
一鳴和鸞 和鸞皆鈴也和金口木舌鸞金口金舌所以節車之行鸞在衡上近馬和在式上衡是車前横木駕馬者即軏式是車上横板手憑伏以致敬者升車則馬動馬動則鸞鳴鸞鳴則和應自然有箇節奏若車速則不相應遲則不響又雜然都響皆不合節奏
二逐水曲 謂御車隨逐水勢之屈曲而不墜水也鳴和鸞者御之常逐水曲者御之變
三過君表 如轅門之類韻府載禮設車宫轅門註君止宿險阻之處次車以為藩仰車以其轅表門也四舞交衢 衢道也謂御車在交道車旋應於舞節如箇十字街頭模様若轉過這一邊則須要轉得合舞底節奏
五逐禽左 謂御驅逆之車逆驅禽獸使就人君以射之也若禽在右邊須要當得過左邊以就主人之射
○六書之目
一象形 謂象其形也註以為如□□字是也然以今日月字觀之則若不甚類何也盖古字用篆不似今之楷書楷書已多失古意矣以古篆言如日字日本是 員圍也今作日則方圍矣員圍者渾淪一體竒也其中一㸃又中實之象亦竒也有是獨尊無對之意長圓不虧之道皆陽一而實之義也非象形乎如月字月本是□側而缺也以不得如日之獨尊也故側之以不得如日之長員也故缺之即隂半於陽之義偶象也其中用二短畫子亦偶數也非象形乎又如山川艸〈草〉竹〈竹〉中正凸凹一二三四之類皆宛然其形也餘可以類而推
二㑹意 註謂如人言為信止戈為武中心為忠如心為恕之類是切當矣但曰會如人意人字似無據也今以其類推之如日月為明至明莫如日月也丘山為岳丘山莫大乎岳也日出平地之上為旦日之未明為昧山之所宗為崇山之首領處為嶺皆㑹意而成者也先儒程氏云力田為男盖所謂百畆之田匹夫耕之也女帚為婦盖吕公謂劉季曰臣有息女願為箕帚妾是也亦會意類也
三轉註 舊註謂文義相近但旁邊改轉如考即老之類此説盖以考為父故得謂與老義相近若稽考之考則其義逺矣董氏非之是也盖謂之轉註當是以此一字既為此義用又轉註為他義用也若考與老乃轉文非轉註也今取程氏之意而演繹之有一轉者如中正之中轉而為中的之中謂能得其中處也則義轉而音亦隨之如指揮之指轉而為指趣之指謂其所指之意也則義轉而音不轉又有再轉者如反正之反以其反應乎前也轉而為反報之反亦去聲又以其與前者異也轉而為平反之反則平聲如好惡之好以其人為好也轉而為喜好之好則去聲又以其兩相好也轉而為好會之好亦去聲又有至三轉者如行止之行以其行有實迹也轉而為行實之行又以其行當有次也轉而為行次之行又以其且行不顧也轉而為行行之行如數目之數以其有數可紀也轉而為悉數之數以其次數繩繩相繼也轉而為疎數之數又以其數加多愈宻也轉而為數宻之數以上或轉音或仍音又或别更其音於義皆為轉註也
四處事 舊註謂人在一上為上人在一下為下各有其處事得其宜也玉篇作指事於味為長其註亦云指事為字上下之類是也董氏謂人目為見兩戸相向為門兩手合下為拜義至切矣抑不但見也不見為覔占而見之為覘不但門也門之有横木為閑門之常合為閤不但兩手合下為拜也手之所包為抱手之所共為拱凡皆直指其事而為之字者也五假借 舊註謂令長之類一字兩用也註意盖謂令本命令以其能令之借為令尹也長本長㓜以其實長之借為官長也然此義類於假借未見端的董氏更之云能本獸也以其最有才力而借為才能之能豪本山中豕屬獸之最雄傑者也因借為豪傑之豪愚謂如流者水也以其不返而借為人之流蕩木植物也以其朴鈍而借為人之木魯理本玉之理也而借以為道理之理妙本女之少好者而借以為精妙之妙凡此之類皆為假借而用者
六諧聲 本一字以定其形而附他字以諧其聲也舊註謂江河之類皆以水為形工可為聲也又曰江河之類是上形下聲盖先從水而後從工可也此上下盖只是先後之義又曰婆娑之類是上聲下形愚謂霜霖之類是上形下聲又曰圍國之類是外形内聲闤闠衡衘之類是外聲内形愚按闤闠與圍國同是外形内聲此盖寫者之誤也甚矣字之不可苟也天下之字歸於六書是文為三重之一古者天子常使行人正四方之字使同文焉學者最不可以己意增損㸃畫易置上下也畧有增損易置即是别字或不成字如木之一字右上加一㸃則為术左上加一㸃則為米或下加一畫則為本上加一畫則為末上畫稍短則為未其可少有苟哉又如水上加一㸃則為氷清少一㸃則為凊肓本膏肓也目其下則為盲辨本明辨也力其中則為辦至如枝之與技果之與杲形差毫釐義隔千里可不慎哉故程子作字甚敬也
○九數之目
一方田以御田疇界畫 即今方量田地畆角之法二粟布以御交貿變易 粟是米布是錢謂以多少錢糴得多少榖之類交是買賣貿是典約變易是撞換
三衰分以御貴賤廪税 此是理會官員俸禄多少之法如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之類廪是廪禄税是采地所収之稅
四少廣以御積冪方員 積冪如今倉然積米其中外面遮蔽了方員以其器而知其多少今税務中用此法如看船中裝載貨物用錐探其淺深便知其多少員器作如何算方器作如何算各有法也
五商功以御功程積實 商其功程如打土論方子打算一方土便㑹計得合用許多人工如作屋亦可算幾間幾架合用幾多人工之類
六均輸以御逺近勞費 均其道里逺近之勞與費勞是力費是裹足如自某處到某處用力幾何裹足幾何之類
七盈朒以御隱雜互見 盈是多朒是少數之顯者可見隱者不可見至於雜則尤不可見由其顯者以推其隱如人有財物失去一半或大半或小半失物者道多無可考究隱雜互見是因其所存以驗其所失之多少
八方程以御錯揉正員 今作厯者用此法謂如算錢逐件除下零細的截長補短凑得齊整便好算如一年十二月有月大有月小日子不齊便將閏月來補凑每月作三十日又如日月星辰之行不同却要算箇行之㑹都相合
九勾股以御髙深廣逺 横為勾直為股斜為三者可互相求也以勾中所容方直之積求之則山之髙井之深城邑之廣道里之逺可以測知此算術之極致也勾股之術如今木匠曲尺尺頭為勾尺稍為股尺頭與尺稍盡處相去為
灑掃應對進退曰即禮樂射御書數曰文文詳於節也此二字似移易不得若曰洒掃應對進退之文禮樂射御書數之節於義當乎學者於此亦可以識用字之法矣
天子之元子〈止〉凡民之俊秀〈芟一條减三十二字〉天子之元子繼世而有天下者也衆子亦有君國之任者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他日亦莫不各有民社之寄者故皆入大學 稱元子適子而不稱太子世子或未立故也 凡民之俊秀北史蘇綽傳萬人之秀曰俊楚辭註千人之才為俊俊偉之意 漢書洛陽守吳公聞賈誼秀才召置門下秀才之名始此漢光武名秀改秀才為茂才於是有茂才異等之名秀言其才智之秀出乎等夷也 或問凡民俊秀既得入大學不知公卿大夫元士衆子中之俊秀者亦得入大學否不然則是棄之矣曰非也公卿之衆子不復得為公卿大夫之衆子不復得為大夫元士之衆子不復得為元士即便是凡民矣其俊秀者即便是凡民之俊秀者矣若使不得入大學寧非棄其才耶聖人無棄人如孟孫叔孫季孫皆魯桓公之後未必皆適子也如公子荆亦為衛大夫鄭子産亦公族也但適子之外非俊秀者不預耳
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减廿七字〉
不止曰修己治人而必先以窮理正心者大學以知為入門苟不先有以知之則已之當如何而修人之當如何而治皆無所措手之地矣心者萬事之根本窮理而不正心則理為徒窮無所存貯之地失其發用之本矣故朱子於此二項尤提掇而不敢畧至下文則只言修己治人之方盖已詳於此矣窮理二字該格物致知正心二字該誠意
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止〉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自王宫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學校之設其廣如此也八嵗則入小學十五則入大學教之次第也小學則教以洒掃應對等事大學則教以窮理正心等事所教之節目也此所謂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也 廣字詳字應前備字 所以為教〈題〉所教之事也
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止〉彛倫之外〈芟一條减三十七字〉躬行心得兼小學大學言洒掃應對進退等事人君亦嘗躬行過故天下之元子亦入小學 小學洒掃等事亦皆為人弟為人少者之行也故曰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彛倫之外民生兼天子之元子以下 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就上之為教者言民生日用彛倫就在下之學者言 學校之設既廣矣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既詳矣向使徒法而已而不本於人君躬行心得之餘或異端或小道而或求之民生日用彛倫之外則亦安能使人勤學而成至治之俗哉
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止〉而各俛焉以盡其力〈芟一條〉雲峰曰前説上之所以為教此説下之所以為學新安陳氏曰性分固有即仁義禮智是理是體職分當為如子職分當孝臣職分當忠之類是事是用知性分職分是知之事俛焉盡力是行之事與前知性之所有而全之相照應
治隆於上〈題〉應前叚説上之所以為教所謂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云 云〉 俗美於下〈題〉應前叚説下之所以為學所謂當世之人無不學其學焉者〈云 云〉上有是教治所以隆於上下有是學俗所以美於下
及周之衰〈題〉與上文三代之隆及古昔盛時相應聖賢之君不作〈題〉有徳曰賢徳之極其盛曰聖是皆能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者也
學校之政不修〈題〉學國學也校鄉學也政指學校之設之廣及所教次第節目之詳者言 聖賢之君不作與上文所謂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而本之躬行心得之餘以為教者反矣 學校之政不修與上文所謂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者反矣 教化陵夷〈題〉治不隆於上也 風俗頽敗〈題〉俗不美於下也 教因其不能而教之也化則不能者皆能矣上行下效謂之風民志一定謂之俗因風成俗也陵謂下陵夷謂不振頽傾也敗壊也不必依黄氏洵饒説
時則有若孔子之聖
孔子之聖亦所謂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也
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題〉適丁氣運之衰天不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也 三代以上君師之道合而為一故曰立極曰治而教之曰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是也衰周以後為君師者不能兼盡其職自孔子以及朱子只是以在下之人而代上之人任其責而已然以其不在上位故只能明其道而不能行其道所謂三代以下君師之道分而為二也此古今之所以判也
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後世
東陽許氏曰兼小學大學言是也 誦而傳之當時之人正以垂之來世不使其法之遂冺滅也看以字
曲禮少儀内則弟子職諸篇
曲禮對經禮言皆飲食起居細微曲折之事禮之小者也其目凡三千故曰曲禮 少儀或曰少者所習之儀非也亦曲禮之類以其非大節所係故註云非長少之少也所言者洒掃射御之屬 内則者門内之儀則也所言者子事父母婦事舅姑之類故曰内則弟子職見管子所言者先生施教弟子是則之類是也
固小學之支流餘裔〈芟一條〉
支流猶言末流也餘裔言餘緒也番昜齊氏曰支流水之旁出而非正流者餘裔衣裾之末也此説可用東陽許氏拆為四字解者非也 謂之支流餘裔見其不全也與下文外極規模之大内盡節目之詳者相反 此謂古者小學之教雖未至盡失其傳而已不能得其全為可憾也若大學則猶得其全
而此篇者則因小學之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題上補五字首條减六字〉
此指孔子所誦傳大學之法以詔後世者言也當時所傳誦雖兼小學大學而今日所存則小學僅得其餘緒惟大學則規模節目尚皆備也 此篇二字専指聖經言下文實始尊信此篇則兼經傳要之傳只是經之註脚亦不害其為同也 因著二字所指為誰曰只謂此篇所載乃因小學之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即所謂古人小學已自是聖賢坯樸了但未有聖賢許多知見故長來入大學以長許多知見
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止〉之詳〈芟二條第三條内外二字舊有倒置〉此謂大學之法於規模極其大於節目盡其詳非謂孔子極之盡之也據大學之明法言明非支流餘裔也 規模節目規所以為員者是一箇大圈子模鑄金之模空廓也皆以其大綱言節竹之節目綱之目皆以衆而小者言也 據先儒説規模之大者明徳新民而止於至善也此皆以大綱言故曰外節目之詳明徳裏面便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許多節目新民裏面便有齊家治國平天下數端節目此皆大綱中之條件也故曰内此説恐未當依語録及或問則明白是以明明徳於天下為規模之大自格物致知以上節節做工夫至齊家治國處皆其節目之詳也此乃朱子自下筆自立意自解説如此也盖若只是三綱領為規模則究其實便就是八條目矣又何為規模何為節目何為大何為詳哉
三千之徒盖莫不聞其説〈題〉專承此篇字説來不兼小學下同
曾氏之傳獨得其宗〈芟一條更定次序〉
所謂曾氏者指曾子門人之得其傳扵曾子者也故曰作為傳義即所謂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宗非訓正然宗必其正者也
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减三十字〉
知謂知其書之有闗世教也後來二程子獨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為之發其歸趣可謂知其書者矣此知字亦且淺説言孟子没傳其道者已絶而知是書者亦鮮也如董子正心正朝廷之説韓子引之自平天下至正心誠意是盖尚有知之者但絶無而僅有故曰鮮不曰無然序文本意是説孟子没後便無有知此書者未説到秦漢以後須看下文自是以來字
自是以來俗儒記誦詞章之習〈云 芟一條云〉
記誦如鄭康成馬融劉原父之流詞章如相如司焉遷栁宗元劉禹錫之軰或併以韓歐皆為詞章者愚謂彼未全是俗儒如原道佛骨表本論五代史所著何處得此等俗儒耶
異端虚無寂滅之教〈芟二條〉
新安陳氏曰老氏虚無佛氏寂滅 雲峰胡氏曰此之虚虚而有彼之虚虚而無此之寂寂而感彼之寂寂而滅 俗儒無用異端無實皆言其不可以修己治人也
權謀術數
權謀者鞅儀之儔不必兼言管子為管子是孟子前人也術數焦京袁李之屬此皆係在自是以來之下權謀術數一切以就功名之説説字何謂曰鬼谷孫吳軰皆嘗有一家言以傳於世
百家衆拔〈題〉如九流等是也〈芟末條〉
九流者儒家之外一曰道家清虚之教老氏之流也二曰隂陽家時日克擇之學也三曰法家專任賞罰申韓是也四曰名家專任名位禮數此為近正但不能隨在致隆隨時處中也故亦為偏曲之學五曰墨家愛無差等者六曰雜家盖工匠之類七曰縱横家儀秦之學八曰農家農本國之本但亦有挾其術以為可以治天下者如許行之徒是也九曰小説家街談時語零碎收拾以為有闗世道也 醫卜之屬亦衆技也終非大道以其學泥於此也 漢武帝時聚㑹占家問之某日可娶婦乎五行家曰可堪輿家曰不可建除家曰大吉叢厄家曰大㓙厯家曰小㓙天人家曰小吉太一家曰大吉辨訟不决以狀聞制曰避諸死忌以五行為主人取於五行者也就此一端推之則惑世誣民之徒疑真有百家矣今世諸家之學所以少見者正以孔曾思孟周程張朱之道盛行於世耳所謂大明中空爝火自熄使㣲數聖賢者出恐其蟬噪蛙鳴或不止於百家也
惑世誣民充塞仁義
言諸家競起而世為之迷民為之欺而仁義為之充塞也相連説不必依胡氏謂惑世誣民使斯民昏而不能知充塞仁義使斯道壅而不能行 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此句該權謀術數及百家衆技不專帶百家衆技一族也何也之説之流二字相對而惑世誣民充塞仁義字與上無用無實字相對也雜出乎其間謂衆民之間也上文出於其間間字亦同
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云 云〉至治之澤〈芟末條〉使者孰使之指上文俗儒異端之徒 雲峰曰大道之要是大學書中所載者至治之澤是自大學中流出者上之人無能知此大學故君子不得聞大學之要上之人無能行此大學故小人不得蒙至治之澤
晦盲否塞反覆沈痼〈减七十二字〉
晦盲不明也盲深於晦否塞不行也塞深於否反覆展轉愈深也沈不可起也痼不可救也此東陽許氏之説
天運循環〈芟一條〉
環圓物也以其週而復始旋轉不停故曰循環夫三代之隆天運之泰也周末及五季之衰天運之否也否極則泰來矣無徃不復也
宋徳隆盛〈題〉隆髙起也與盛義則差别
治教休明〈題〉休美也治教之治去聲死字也治而教之之治平聲活字也
於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止〉孟氏之傳〈芟末一條兄弟二字舊誤〉應運而出也 此句按張達善㸃本出字連下作一句為是 謂之宋徳隆盛治教休明便見庶幾於聖賢之君作學校之政修者矣謂之於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云 云〉便見得君子幸而得聞大道之要矣 按近代道學之盛者稱周程張朱四家就四家論之則張子宜少讓焉程子所謂非明睿所照有廹切氣象者也若周子之博學力行聞道甚早太極一圖發天人之秘通書數章明義理之歸盖有盖世之徳有萬世之功而二程之學實其所抽闗而啟鑰也而朱子亦嘗贊之曰道䘮千載聖逺言湮不有先覺孰開我人矣今乃於大學序及中庸序及孟子末篇所引伊川之言則皆獨以程氏接孟子之統而全不及周子何邪間嘗以意度之或者大學體用全備之書中庸聖道極致之言二書所載同一理也所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徃聖繼絶學為萬世開太平者至矣盡矣再無餘法矣論孟六經所載概皆不外乎此故孟子於大學中庸之述作雖未嘗預其力而朱子序二書必及之者則以孟子平日所得於己所推於人所注意於來世者皆二書之藴也若周子圖書所著其有功於來學固無容議但於大學中庸體用極致之理有未極於發越梯航來學之功有未極於詳備二程雖淵源於周子而其所自得者實多所發明者尤盛也故伊川在當時便以為明道先生生乎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於遺經以興起斯文為己任孟子之後一人而已又其祭劉質夫文曰吾生百世之後志將明斯道興斯學於既絶此類非止一二見豈顧忍没其師之功哉又伊川先生既没之後胡文定公建言於朝曰孔孟之道不傳久矣自頥兄弟始發明之則以道學正統獨歸之二程者盖天下後世自有究極之公論而非程子所忍自擅朱子所能致抑揚去取於其間也若朱子所作周子祠堂記所謂上接洙泗千載之緒下開河洛百世之傳者盖就周子所就之極功言之固不害於其言之並行也若張氏師曾所謂周子之書莫非明易朱子序文之意盖主於書而言之故不及周子此其言之得失猶為相半至謂因讀祠堂記然後釋然知周子之道繼乎孔顔之統而程子之學則接乎孟氏之傳以道統之傳分為兩家者又全不可曉也姑記所疑閣老李賢序二程全書昌周子雖曰黙契道體而二程受學之後擴充廣大發明親切又有過於周子者張子雖云妙契疾書而及二程講論之後盡棄其學而學焉實有述乎二程者至於朱子集羣賢之大成又自神㑹心得乎二程之言而興起焉者也觀其於羣書之中摘庸學論孟四書為標指而發明其理以示後學於無窮然則續孔孟千載不傳之緒非二程而誰朱子嘗曰文章到歐蘇道理到二程方是暢愚意周子自是中興吾道之第一人二程則得其要㫖而昌大之者也安得以二程昌大之功而遂廢周子開創之功乎如有周大統雖集於武王然周家宗廟必以文王為太祖萬世無容議也雖以夫子集羣聖之大成子思推本其祖述堯舜不以夫子之大而揜堯舜之聖也今伊川序明道先生墓表獨以明道繼孟氏後來如胡文定朱晦庵諸先生遂皆惟二程是推而不敢有所叅評焉是固愚生之所未安也若謂周子於道學發越有未盡則伏羲神農黄帝為萬世道學之祖自畫卦之外他所發越以貽來世者有幾固未嘗見少於後世也又如顔子初未甞著書垂訓其言行見於魯論者亦有幾然朱子固已謂顔氏之傳得其宗矣如周子之立徳何所不至周子之立言何所不盡而二程後來發越其要又豈有出於圖書範圍之外者哉夫學而至於一貫之地不容不以道統歸之矣况吾道中興之祖乎姑私記之
實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
自孟子没而其傳冺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至是始得程子知其為非常之書而㧞之於戴記之中也
次其簡編 編簡之成帙者也此謂正其錯簡處發其歸趣 東陽謂趣言其始歸言其終吳氏程謂趣指趣也吳氏較自然歸要歸也此謂發明其道理處
大學教人之法 指其事目而言
聖經賢傳之㫖 指其書中所云者二句意自不重燦然復明於世 於是向者俗儒之無用異端之無實與夫權謀術數及衆技之流皆在所黜而不得以惑世誣民矣
亦幸私淑〈芟一條〉
謂得程子之道於其三傳之延平李氏也盖程子傳之楊中立中立傳之羅仲素仲素傳之李延平及劉胡諸公朱子所從受其學者也
與有聞焉 謂聞古者大學教人之法聖經賢傳之㫖也
猶頗放失 放散而不序也失闕文也 放如自康誥克明徳以下至民之不能也三章舊本誤在没世不之下釋止至善一章内自引淇澳詩以下誤在誠意章下〈云 云〉失謂如物格致知無傳
忘其固陋 忘不自知也固不通也陋狹隘寡聞也采而輯之 采取也輯便得次序也指章句應上句放字
間亦竊附己意 張氏師曾曰間中間之間與補傳間嘗或問間獨不類
補其闕略 闕不完也略不詳也指補傳應上句失字以俟後之君子〈减十八字〉
言待後世君子之是正也如曰以俟知者之義本冉有所謂如其禮樂以俟君子云
極知僣踰〈止〉未必無小補云〈减十九字〉
雖僣踰無所逃罪然實有補於國家亦孔子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之意 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此兩句亦不可草草看過盖自伏羲神農黄帝堯舜三王以至孔曾思孟所以為世道著力者要不過只是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而已今既於此有補則朱子之功近接程氏之傳而逺紹伏羲神農黄帝以至孔子及孟氏之正統明矣所謂其辭雖謙而其自任之重實有不得而辭者
未必無小補云〈芟一條〉
謂國家之化民成俗學者之修己治人必有取於吾所定之章句也兼補傳在其中 朱子謂某一生只看得這文字透見得前賢所未到處温公作通鑑言平生精力盡於此書某於大學亦然然則學者其可不盡心乎 愚謂看大學序不但可以知大學一書之興廢始末凡人才之所以盛衰風俗之所以隆汚家國天下之所以安危理亂古之所以為古而後之所以不如古者大要皆可得而知矣孔子曰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是書豈不傳於世而世自莫用其書耳
大學孔氏之遺書〈芟一條〉
此書乃孔子誦而傳之以詔後世者也故曰孔氏之遺書凡言道者皆其人既徃而其物猶存之謂也此孔氏當兼孔子曾子說如云老氏釋氏亦非専指老𣆀釋迦也凡為其學者皆是也
初學入徳之門〈减二字〉
能格物致知以至治國平天下者徳也而此書則開示人以其途轍次第故為入徳之門而下却繼之曰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頼此篇之存則所以明其所以為初學入徳之門也味此一句見學者當先讀大學書矣
論孟次之〈芟三條〉
謂大學最可見古人為學次第其次則論孟亦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耳如論語志於道章興於詩章孟子盡心知性章人有恒言章亦皆有次第但不如大學之規模全備而節目詳明故云次之也
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芟一條〉
是者指大學按或問末云務講學者固不可不急於四書而讀四書又不可不先於大學今之教者乃或棄此不務而反以他説先焉其不溺於空虚流於功利而得罪於聖門者幾希矣愚謂所謂棄此不務而反以他説先焉則是不由是而學也溺於空虚流於功利而得罪於聖門則是差矣或問之言正與程子之意相發明也〈此後舊有或問十四題題下又三十二條俱不録〉
大學之道〈前三條舊在或問十四題之上〉
大學者大人之學也〈註〉大人成人也或問曰此對小子之學言之 大人之學謂大人所學者非指學宫也不可以大人之大字當大學之大字看以其為大人之學而非小子之學故謂之大學也大學小學以學之大小言大人小子以人之大小言故不同章句著一者字是朱子解書用字眼分法例處 問年十五始謂之成童今十五所學者乃謂之大人之學何也曰十五始入大學非止十五而已也自十五以上則皆成人境界矣古人四十曰强始仕是四十已前皆是從事大學之日也 道者事物當然之理也如在大學則明徳新民止至善即其理之當然者也故章句亦有三箇當字 道字前軰訓作方法一説道以理言非方法也此盖但知其所異而不知其所同盖方法即道也孟子君子行法以俟命條集註曰法者天理之當然也天理之當然獨非道乎又大學序文云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大學所以教人之法非即大學之道乎
在明明徳〈芟二條减十五字中有或問二十九條俱不録〉下明字連著徳字上明字是用工字然上明字因下明字而生盖徳本自明而或為物欲所蔽今則從而明之使不蔽於物欲而已所以謂之復其初也 在字或以章句内當字貼説大謬也此只云大學之道何在一在明明徳一在新民又在各止於至善 明徳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註〉徳者得也此箇明徳實得之天之明命所謂天命之謂性故曰人之所得乎天〈云 云〉也 虚靈不昧〈註〉虚靈二字有動静體用之分玉溪云虚猶鑑之空靈猶鑑之照不昧申言其明也 心惟虚則靈故心有所忿懥不虚也則忿懥不得其正而視不見聼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矣何靈之有 人之所得乎天一條小註詳矣又當知此是以心言而理在其中心所以能涵萬理者以其虚也虚則有以具衆理靈則有以應萬事能具衆理而應萬事此所以為明徳也 朱子曰有得於天而光明正大者謂之明徳又曰心與性自有分别靈的是心實的是性性便是那理心便是盛貯該載敷施發用的此皆切要語也大學之明徳即中庸天命之性也但中庸性字兼人物而明徳則専指人非物所得而同矣 章句氣禀所拘物欲所蔽雖云氣禀拘於有生之初物欲蔽於有生之後是兩平説但凡為氣禀所拘者則必有物欲所蔽凡物欲得而蔽之者皆坐於氣禀之拘也二者理實相須故序文云氣質之禀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不及物欲一邊者氣禀不齊則必有蔽於物欲者矣若孟子待文王而後典章註云惟上智之資無物欲之蔽盖以上智之資氣禀清明則物欲自不得而蔽之也又或問湯之盤銘章只言利欲昏之而不及氣禀盖以其為利欲之昏則其由於氣禀之拘亦不待言矣故或兼言氣禀物欲或單言氣禀自可以該夫物欲又或單言物欲亦自可以該氣禀經傳中如此類者尚多讀者可以類推而意㑹也 因其所發而遂明之〈註〉遂明之者格物致知以啟其明之之端誠意正心修身以致其明之之實也
在新民〈芟八條减四十八字〉
新民之事只是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徳之而新民之止至善亦不外是矣新民二字固是就教化上説然非制田里教樹畜
立法制以安其生則亦無以為施教化之地也故使民樂其樂利其利者正為新民之事而理財用人皆明明徳於天下者之大節目也孟子論王道亦必先之以五畆之宅百畆之田雞豚狗彘之畜然後及庠序孝弟之教可見聖賢元不迂濶也時文中無用及此論理則然也 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註〉此解字義其實只是明徳新民之所極凡事不屬明徳則屬新民只入在這兩箇圈子裏 新民止至善此主在上新民者而言非謂民徳之新亦皆必止於至善也其勢安得盡如人意觀夫没世不忘一節亦可見其主在上人言矣但新民者本心固未嘗不欲民徳之各止於至善也 止者未至其地則求其必至既至其地則止而不遷不然是當止而不止矣 止至善若就八條目言須兼横説直説方是以明德言如能格物致知矣而或未能誠意正心能誠意正心矣猶或未能修其身則是明明徳未能止於至善也然知之致也意之誠也心之正也身之修也一或少有苟且而未能各造其極使無一毫之遺憾焉是亦未能止於至善也新民之止至善亦然此説似可然猶未為精當 必須兼格致誠正修之功然後為明明徳又必物極其格知極其至意極其誠心極其正身極其修然後為明明徳之止至善否則雖亦格物亦致知亦誠意亦正心亦修身然安於小成未至其極也新民止至善亦然若止是數者兼備謂之止至善則大學於明徳新民之外亦不必更立箇止至善之名目矣 問十有五年以上安可便責以明明徳而遂止於至善哉况庶民俊秀四十始仕在大學中又安得遽有新民之責哉曰明明德而止於至善此固非旬時嵗年工夫所能就者故自十五便教之以此元不以有位無位而有所作止也且明明徳於天下條或問云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徳則各誠其意各正其心各修其身各親其親各長其長又不必有天下國家之責者乃然也雖終身為庶民亦當有以明其明徳也惟新民則是大學中所素教而豫飬之事故曰夫人㓜而學之壯而欲行之范文正公自為秀才時於天下事便都一一理㑹也 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註〉謂之綱領者以其統乎條目也謂之條目者正以其𨽻於綱領也如網之有綱綱舉則目張如裘之有領領挈而裘順
知止而后有定〈止〉慮而后能得〈芟四條减三百五十六字更定次序〉止於之止以工夫言知止之止以實理言不曰至善而曰止者正以見至善在所當止也如中庸言道而加之云君子之道以其為君子之所當知當行故也古人立字命名之精有如此 或曰章句云志有定向而或問曰皆有定理又曰理既有定改志為理不同何也曰一也或問雖以理言而上文則曰方寸之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方寸之間非志而何 定而后能静〈題〉大抵外物所以能動其心者只是見理不真而胸中無定力耳定則惟理是主是非他不得故静而不妄動 定以理言故曰有静以心言故曰能 静而后能安〈題〉人之一身以心為主心苟静而不妄動則此身隨其所在而無不得其所安矣 或謂静與安皆以心言非也安謂所處而安處居也非處事也處事則能慮時矣論語曰懐土謂溺其所處之安此可證也或問分明謂無所擇於地而能安小註分明謂安以身言或曰小註又何以謂但有深淺曰不但其心静又連其一身皆安非有淺深而何大抵身以心為王也 安而后能慮〈題〉全在日用之間從容閒暇上朱子曰今人心中摇漾不定疊還能處得事否人處事於蕞冗急遽之際而不錯亂非安不能也 慮只是以平日所知者再審一審 饒氏曰定静安在事未至之前慮是事方至之際 慮而后能得者不慮則率意任情亦無由得其理矣 朱子曰定静安三字雖分節次其實知止後皆容易進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此最是難進處盖有能安而或不能慮能慮而或不能得者未有知止而不能有定定而不能静静而不能安者 此節承上言明徳新民固皆欲止於至善而其所以止於至善必自知止始知止則定静安慮而得矣看或問推本二字見得全重在知止上盖深欲人端的所知於其始也或問中鵠之喻尤明 或問曰然既真知所止則其必得所止固已不甚相逺其間四節〈云 云〉朱子曰定静安慮得五字是功效次第不是工夫節目纔知止自然相因而見 知止物格知至也能得意誠以下之事也 或問云格物致知所以求知夫至善之所在自誠意以下以至於平天下所以求得乎至善而止之也
或有以知止有定一條為釋格物致知之義 方正學先生題大學篆書正文後云大學出於孔氏至程子而其道始明至朱子而其義始備然致知格物傳之闕朱子雖嘗補之而讀者猶以不見古全書為憾董文靖公槐葉丞相夢鼎王文憲公柏皆謂傳未嘗缺特編簡錯亂而考定者失其序遂歸經文知止以下至則近道矣以上四十二字於聼訟吾猶人也之右為傳第四章以釋致知格物由是大學復為全書車先生清臣嘗為書以辨其説之可信太史金華宋公欲取朱子之意補第四章章句以授學者而未果浦陽鄭君濟仲辨受學太史公預聞其説而雅善篆書某因請以更定次序書之將刻以示後世盖聖賢之經傳非一家之書則其説亦非一人之所能盡也千五百年之間講訓言道者迭起不絶至於近代而始定而朱子亦曷嘗斷然以為至當哉故亦以待後世之君子耳世之譊譊然黨所聞而不顧理之是非者皆非朱子之意也舊説以聼訟釋本末律以前後之例為下類合為一章而觀之與孟子堯舜之智不徧物之言正相發明其為致知格物之傳何惑焉古人之説經略舉大義而意趣自備非若後世説者之固也由國家而推之天下大學之所宜為則欲致知者舍聼訟而何以哉是語雖異於朱子然異於朱子而不乖乎道固朱子之所取也歟鄭君多學而不雜執中而不滯觀其所好其傳所謂近道者乎
前軰更定大學經傳如左
大學之道在明明徳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古之欲明明徳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云 云〉未之有也
右經一章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子曰聼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堯舜之智而不徧物急先務也〉
右傳之四章釋格物致知
清竊謂諸先所定亦有未安者看來當先以物有本末一條〈云 云〉然後續以知止而后有定〈云 云〉而終以子曰聼訟吾猶人也〈云 云〉如此則由粗以及精先自治而后治人亦古人為學次第也今以知止居前知所先後居后則次序顛倒文理俱礙矣故清亦未敢全以為然竊復更定於此以俟後之君子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子曰聼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右傳之四章釋格物致知
今本以物有本末之物為明徳新民其實亦有所未安故愚竊取方公之論而私録之於此且其言曰異於朱子而不乖乎道亦朱子之所取也最見得到或曰如子所定云所謂致知在格物者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只用物字承之足矣事字又從何而來曰有是物則有是物之事實用工於格物者自知之 或曰格物致知之義何用説到能慮能得之境曰必知止而后能定静安慮以至於能得此所以必貴於知止也不然終無得於道矣夫知行豈可判然為二哉但始求知時便是要為踐行之地矣故如此立言朱子所定是誠可疑盖既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其先後之序已自説出盡了其誰不能知而又曰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不為重復而有滯乎况知止内則能知明徳新民知止能得之先後矣三綱領八條目之外又不該别立釋本末一章且又缺了釋終始之義是誠有可疑者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按第二節不過推本第一節止至善之意非與首節對言也而於此第三節乃並舉而對言之何邪盖物與事自不侔事即是物中之事特以其皆有先後之序故對舉而言耳 物有本末先自治而後治人也事有終始行以知為先也故曰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只下箇本末始終字而其先後之序自昭昭矣 明明徳在己者新民在人者一内一外之相對也故曰物事則一貫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芟一條更定次序〉
知止知字深知所先後知字淺此知字又在知止之前 近道雖就知上説而所以近道者正以其於用工處知所先後也故或問既曰進為有序而小註又云不知先後便倒了可見先後自重不是全未下著工夫只泛泛然僅知其序即便為近道耳 此近道與忠恕違道不逺一般故不必指為近大學之道盖非為大學之道道字不足以該天下之道也只是於詞氣之間欠寛平不類古人言語氣象耳所謂平地鋪著看何傷中庸忠恕違道不逺亦不必説是近中庸之道道是天下古今公共物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可見三綱領之有序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云 云〉又見八條目之有序
古之欲明明徳於天下者〈條芟三條减一百八十字〉此舉古人為學次第以著綱領之條目也此古字孔子指三代之隆時言也 不曰古之欲平天下而必曰古之欲明明徳於天下者正以見人己一理其治人者不過推吾所以自治者以及之耳 問此處明徳二字畢竟是在己之明徳耶抑天下之明徳耶曰畢竟是己之明徳也明徳二字豈可屬人但云明之於天下則是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徳矣猶云行道於天下章句與或問皆云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徳其文與本文不類所以發其意耳讀者反泥以為明徳字屬天下盖誤也先儒謂明徳新民止至善三者為一書之綱領而明明徳一言又其大綱領盖以其於治己治人者皆説得明明徳也如盡其性與盡人物之性並舉之則為三若統而言之則盡人物之性要亦盡其性之分内事也此説未知是否但以明徳屬之天下之人愚意有未安耳章句及或問之言則在人所體㑹 東陽許氏曰不曰欲平天下先治其國而曰明明徳者是要見新民是明徳中事又見新民不過使人之明其明徳而已 首之以明明德於天下至國家則只曰治曰齊不復以明明徳貫之者舉一以包其餘也至於下條又只曰天下平又可見此條首舉明明徳之不為無意 平天下者必使天下之公卿大夫各舉其職使天下之士農工商各得其分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一人之不遂其生全之天無一人之不歸於皇極之内以至四夷八蠻之歸心鳥獸魚鱉之咸若所謂東漸西被朔南暨彼此如一均齊方正乃所謂平也 先治其國則内而朝廷外而四境人人皆欲有以明其明徳也齊治平皆新民之事家曰齊國曰治天下曰平字各有當宜細玩也 齊家之道必篤恩義使父子兄弟夫婦皆歡然有恩以相愛必正倫理使父子兄弟夫婦皆燦然有文以相接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是之謂齊
先修其身
身只對人而言觀傳之八章釋修身齊家之義亦可見
先正其心〈芟三條减二十九字〉
正心者静亦静動亦静所謂宻察此心之存否也心統性情如何不兼動静 朱子小註謂心兼動静或謂動即意也以意對心似專指静然考之後註曰敬以直之然後此心常存又曰心有不存則無以檢其身或問又引孟子曰操則存曰求其放心可見只是指所存主處言非専指静時也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芟一條减一百四十四字〉人心之所以不正者大概皆妄念有以撓之也去妄然後可以存其真故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意者心之萌也心該動静意只是動之端心之時分多意之時分少 意者心之所發也〈註〉未發之前心固在乎曰然既發之後猶有心在乎曰然然則心兼動静或静而未應物或動而應物皆當敬以存之矣夫心對意而言則為本體不必謂正心之心全是體而以意為用也如彼説則將以心意分動静相對工夫矣 正心只是主静之法静亦静動亦静也故曰敬以直内誠意者致謹於動之端也盖一念善惡分路之始也别是一闗頭也故另為一目 意既誠則善惡闗已透了其或心不正身不修者只是不免有所偏滯而已却非惡也正所謂正路上差了脚故曰意誠則真無惡而實有善矣 問按傳之七章忿懥四者皆心之用也若意則心之發同乎異乎本體只是心心初發時有善惡兩路是意若心之用則全行出外來却又在意之後矣但誠意之後已無惡只有偏耳 意與情不同意者心之發情者性之動情出於性隨感而應無意者也意則吾心之所欲也視情為著力矣心之所之謂之志心之所念謂之懐心之所思謂之慮心之所欲謂之慾此類在學者隨所在而辨别之然亦有通用者
先致其知〈芟三條减十四字〉
誠意者實於為善去惡也然不能致知則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盖有不辨而錯認者矣 致知者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註〉吾之所知是原有底所謂人心之靈莫不有知乃良知也然良知只是赤子之心未能擴而充之以至於無所不知故必推而極之使其表裏洞然無所不盡然後為能盡乎此心之量也
致知在格物〈芟十條减四百四字更定次序〉
上文不曰在治其國在齊其家〈云 云〉而必曰先云者可見後面節節有工夫在不是國治了而天下自平家齊了而國自治故下條章句下可得字惟致知則在格物而已格得一分物則致得一分知格得十分物則致得十分知無復先後之可言矣然既如此則只言致知或格物足矣又必兼言之者盖格物是積漸工夫致知是求到那一旦豁然貫通處 格至也〈註〉謂必到之也章句曰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明白切當而痛快無以加矣此格字最難解非朱子不能定凡物理皆有所當然而不容己與其所以然而不
可易者要得此二意俱到方是 物猶事也〈註〉如為君是事為君而仁事之理也格之者自表而至裏自粗而至精於仁之理窮之無所不盡也舉其大畧如為君者必使天下之賢人君子各得其職必使天下之羣黎百姓各得其所必紀綱文章謹權審量讀法平價無不備舉又必有闗雎麟趾之意以行周官之法度又如必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必不侮鰥寡不虐無告必有五畆之宅百畆之田雞豚狗彘之畜庠序孝弟之教又如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之類凡此皆其所當然之則也中間有表焉有裏焉有精焉有粗焉如所謂紀綱文章百畆田五畆宅之類是自其行於外者言之表也如所謂闗雎麟趾之意敬事而信之類是自其存諸心本諸身者言之所謂裏也精則是其本根大本所在所謂大徳不踰閑者也粗則是其末節細故所在所謂小徳出入可者也行於外者有精有粗存於内者亦有精有粗其謂之所當然而不容己者何也曰但是當然便是不容以不然故謂之所當然而不容己如必使天下賢人君子各得其職者不如是則天下之事不可得而理其可已乎必使羣黎百姓各得其所者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而無負也其可已乎必綱紀文章謹權審量讀法平價皆不可缺者徒善不足以為政也其可已乎必有闗雎麟趾之意者徒法不能以自行也其可已乎必敬事而信者上不敬則下慢不信則下疑也必節用而愛人者侈用則傷財傷財必至於害民也必使民以時者不以時則力本者不獲自盡也必不侮鰥寡不虐無告者哿矣富人哀此㷀獨也必有百畆之田然後數口之家可以無飢必有五畆之宅然後五十者可以衣帛必有雞豚狗彘之畜然後七十者可以食肉必有庠序孝弟之教然後老者不負戴於道路如此之類又豈容己乎是謂之所當然而不容己 所以然而不可易朱子曰君之所以仁盖君是箇主腦人民百姓皆屬他管他自是用仁愛非是説為君了不得已以仁愛行之此則所謂天命之意即為君者所以當仁之故也是統言之者也事事都要説到不可易處方是上不敬則下慢不信則下疑則敬事而信之理决在所不可易矣既不可易則是天實使為之也欲數口之無飢老者之衣帛食肉則五畆宅百畆田雞豚狗彘之制决不可易亦是天實使為之也然䆒其所謂天實使為之者即天命之性之仁所為也只此便可見天體物而不遺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㳺衍又所謂天之明命其全體大用無時而不發見流行於日用之間者也他如臣之敬父之慈子之孝以至事事物物皆當以此類求之只是一箇所當然一箇所以然所當然者有表裏精粗所以然者亦如之不可謂所當然者為表為粗所以然者為裏為精盖在表在裏各有精有粗驗之事物則然小註之説不足盡憑也 或曰大學格物是所當然與所以然者一時齊格而論語四十而不惑集註以為知其所當然五十知天命集註以為知其所以然何以不同曰論語之言本夫子因其近似以自名之詞固不必太泥 不可因論語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而分格物專為知所當然知至專為知其所以然也盖格物時便當兼求其所以然然必至於知至時乃為能盡得其所以然也此有用功與成功之分逐事與全體之别 以用功而言則格物時不但求其所當然便併求其所以然乃格物以致其知者也以成功而言則知至時方為盡得其所以然而凡所當然者不假言矣乃物格而知至者也 凡言事理所以然之故盖有自統體而言者亦有以逐事言者如云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類則逐事之所以然者在所格矣如云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則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則體統之所以然者無不格矣盖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非始格物時事乃後來物格時事也物格則與知至同時矣知至則知天矣故知天命當以全體言此論語所謂知天命者也是二書所註初看若有不同終則實無不同也 格物之理致吾之知是者必極其所真是非者必極其所真非善必極其本之所由來惡必極其幾之所由起此之謂物格由是而徃則意可誠而無一念之或欺心可正而無一息之不存身可修而無一動之或偏矣故謂致知為夢覺闗也雖曰人心之靈莫不有知然不格物以致其知則其所知者或得於此而遺於彼或得於粗而遺其精或失之過或失之不及甚者孝或䧟父而慈或敗子信或為尾生之信義或為楊朱之義所謂理有未窮知必有蔽此所以貴於格物以致其知而陸氏之學所以深見非於朱子者也 大學不説窮理只説格物者形而上之道與形而下之器元不相離此所謂道亦器器亦道也致知在格物此所以異於異端之外物以為知也 此條大概只是循八者之序而各反其本使人知所先務之為要耳非固謂必先了此而後可及彼也如必待格物一件既透然後進於誠意則格物致知工夫亦須費許多年然則人生百年之内當何時方得了此八事也 中庸之學問思辨者格物致知也所謂篤行者誠意正心修身也或曰篤行兼齊治平非也中庸〈云 云〉止言誠身之事也八條目以明徳新民分配説到格致誠正修為一節齊治平為一節若循其次序而概約之則格致為一節誠正修為一節齊治平為一節故朱子又有要做三節看之説 格物致知是窮此理誠意正心修身是體其所窮之理也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推此理於人也可見明徳新民一理也 聖賢極致只是天徳王道而天徳王道必自聖學始就此書言之格物致知聖學也誠意正心修身天徳也以之齊家治國平天下王道也有天徳方可語王道有聖學方可語天徳此自足以見三綱領八條目之序矣
物格而后知至〈條芟三條减一百六十五字〉
物既格則知便至知既至則意可誠意既誠則心可正心既正則身可修以至齊家治國平天下逐節皆用一可字其意方完若曰意誠心便正心正身便修云云則只用一箇格物而諸事都完了而又何用八條目又何用曰誠意曰正心曰修身云云哉 上條云明明徳於天下而下條云天下平便須知必是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徳然後為天下平也 或以明明徳於天下一條為明徳新民之條目物格而后知至一條為知止能得之條目而以朱子後叚總註為據是錯認矣盖朱子上叚既曰大學之條目則止至善之條目已在其中矣或問於後叚又曰此覆説上文之意則非補止至善之條目明矣其所以不曰格物致知則知所止誠意以下則皆得所止之序而必曰物格知至曰意誠以下者順知止能得之義而云非因以貼後條意也
自天子以至於庻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芟七條〉壹是一切也〈註〉一切一齊也刀之切物至齊者也此一切之義所由取也 或曰自天子至於庻人是皆有天下國家之責者庶人是庻人中俊秀乃飬之於大學之中者故亦責之以修身以為齊治平之本也曰然則天子亦當只是天子之元子而未即位者邪是不然大學説話都是虚設箇規模如齊治平一皆是後來事未必在大學中便令家齊國治天下平了聖經所言只是論其道理以教人也 天子有天下與國家者也士庻人有家者也諸侯卿大夫兼有國家之責者也是皆當以修身為本也 正心以上為修身而設也齊家以下自修身而推也此是聖人於八條目之中舉其最要者言之然本字還須與下文同對末字言也見得是以身對天下國家不可謂格致誠正亦以修身為本但欲修身則格致誠正四者皆不容缺矣 其本亂〈題〉不能格致誠正以修其身者也
四書蒙引卷一
<經部,四書類,四書蒙引>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