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方谷真 國初羣雄事略卷之十
汝寧李思齊
作者:錢謙益 
河南擴廓帖木兒
思齊,姓李氏,字世賢,汝寧羅山縣人。累官銀青光禄大夫、太尉、中書平章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封許國公。洪武二年來降,授資善大夫、江西行省左丞。三年,除榮禄大夫、中書平章政事。七年九月四日卒,年五十二。

至正十二年壬辰,察罕帖木兒與信陽之羅山人李思齊同起義兵,襲破羅山,授察罕帖木兒爲汝寧府達魯花赤,李思齊爲汝寧府知府。

當元之季,汝、潁兵起,公招集義旅,數平郡縣,官中順大夫、汝寧府知府。宋濂撰《平章李公權厝志》。
羅山縣典史李思齊與察罕克復羅山縣。《庚申外史》。

至正十七年丁酉二月,察罕帖木兒與李思齊以兵自虢援陜西,以察罕帖木兒爲陜西行省左丞,思齊爲四川行省右丞。

至正十八年戊戌正月,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合兵於鳳翔,詔察罕帖木兒屯陜西,思齊屯鳳翔。

四月,察罕帖木兒、李思齊會宣慰張良弼等討李喜喜於鞏昌,喜喜敗入蜀。察罕帖木兒駐清湫,李思齊駐斜坡,張良弼駐秦州,[1]郭擇善駐崇信,拜帖木兒等駐通渭,定住駐臨洮,各自除路、府、州、縣官,徵納軍需。李思齊、張良弼同謀襲拜帖木兒殺之,分總其兵。

五月,思齊殺同僉樞密院事郭擇善。

至正二十一年辛丑正月,李思齊進兵平伏羌縣等處。

五月癸丑,四川明玉珍陷嘉定等路,李思齊遣兵擊敗之。

按:《實録》明玉珍陷嘉定在十八年,而《元史》書於二十一年五月,未詳孰是。

李思齊受李武、崔德降。

九月,四川賊兵陷東川郡縣,李思齊調兵擊之。

十一月,察罕帖木兒、李思齊遣兵圍鹿臺,攻張良弼,詔和解之,俾各還信地,兵乃解。

至正二十二年壬寅正月,詔李思齊討四川,張良弼平襄漢。

時兩軍不和,故有是命。《元史‧順帝紀》。

二月,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奉詔諭李思齊討四川。

時思齊退保鳳翔,使至,進兵益門鎮;使還,復歸鳳翔。《元史‧順帝紀》。

三月,李思齊遣兵攻張良弼,至於武功,良弼伏兵大破之。

六月戊子,田豐、王士誠刺殺察罕帖木兒。

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四月,孛羅帖木兒、李思齊互相交兵。

六月,孛羅帖木兒方奉詔討襄漢,擴廓帖木兒部將歹驢等駐兵藍田、七盤,思齊攻圍興平,遂據盩厔,踵襲其後,孛羅帖木兒遣竹貞等入陜西,據其省治。擴廓帖木兒遣部將貊高與思齊合兵攻之,竹貞出降。

至正二十五年乙巳正月癸亥,詔封李思齊爲許國公。

三月,皇太子下令於擴廓帖木兒軍中,以孛羅帖木兒襲據京師,命擴廓帖木兒及陜西平章政事李思齊各統軍馬,奮義恢復。

六月,皇太子加李思齊銀青榮禄大夫、邠國公、中書平章政事、皇太子詹事,兼四川行樞密院事。

進保關陜,歷官至銀青光禄大夫、太尉、中書平章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全境安民,衛元社稷,其功爲多。《權厝志》。

至正二十六年丙午二月,擴廓帖木兒還河南,調度各處軍馬,陜西張良弼拒命,李思齊、脫烈伯、孔興等兵皆與良弼合。

初,李思齊與察罕帖木兒同起義師,齒位相等。及是,擴廓帖木兒總其兵,思齊心不能平,而張良弼首拒命,孔興、脫烈伯等亦皆以功自持,請別爲一軍,莫肯統屬。擴廓帖木兒乃遣關保、虎林赤以兵西攻良弼於鹿臺,[2]而思齊亦與良弼合,兵連不能罷。《元史‧察罕帖木兒傳》。

七月甲申,以李思齊爲太尉。

擴廓帖木兒遣關保、虎林赤合兵渡河,會竹貞、商暠,且約李思齊以攻張良弼。良弼遣子弟質於思齊以求援,良弼拒守,關保等不利,思齊請詔和解之。

九月,李思齊兵下鹽井,獲川賊余繼隆,誅之。

禮部侍郎滿尚賓、吏部侍郎掩篤剌哈自鳳翔還京師。

先是,尚賓等持詔諭思齊開通川蜀道路,思齊方兵争,不奉詔,留鳳翔一年,至是始還。《元史‧順帝紀》。

至正二十七年丁未正月,李思齊、張良弼、脫烈伯自會於含元殿基,推李思齊爲盟主,同拒擴廓帖木兒。

五月,李思齊遣張良弼部將郭謙等守黄連寨,關保、虎林赤等引兵拔其寨,郭謙走;會貊高等爲變,關保、虎林赤夜遁,李思齊速解而西。

六月,李思齊據長安,與商暠拒戰,侯伯顔達世進兵攻思齊,秦州守將蕭公達降思齊。思齊知關保等兵退,遣蔡琳等破其營,侯伯顔達世奔潰。

七月,李思齊遣許國佐、薛穆飛會張良弼、脫烈伯兵屯於華陰。[3]

時朝命禿魯爲陜西行省左丞相,思齊不悅,遣其部將鄭應祥等守陜西,而自還鳳翔。《元史‧順帝紀》。

八月,詔命皇太子親出總天下軍馬,而分命擴廓帖木兒自潼關以東,肅清江淮;李思齊自鳳翔以西,進取川蜀;禿魯與張良弼、孔興、脫烈伯等取襄樊。

十月丙辰,大明太祖高皇帝遣使以書諭元將李思齊、張思道。

書曰:「曩者元君失馭,天下土崩,羣雄欲成霸功者甚衆。然處非其地,徒擾擾以傷民,今十有七年矣,功業之建,概乎無聞。邇者,吾將軍傅友德守徐州,師至中灤,獲王保保部將,始知二公割據秦中,而王氏亦已守之,三分其險。數年之間,民無一定之歸,使人旁觀似無智者。以吾料之,非智不足也,患在因循。假元君之舊號,決志不速,而使民橫遭塗炭耳。區區雖昧於見聞,然嘗與高明長者才能之士,論訪海內形勢,天運去留之幾,頗知一二。況人之常言,天道所助者在德,地利可據者在險。今百二山河,二公割據,不相上下,必欲相爲犄角,分富貴於其中,恐可保其暫,未可保其終也。今吾不畏二公之怒,直辭相告,二公當揣其福德、威力足慰民望者,推一人爲尊,撫定關中,以一民心,擁精兵,守要害,虎視太行之東、大河南北。使君尊於上,公卿將相各安於下,家樂其業,人全其生,不亦可乎!若乃各據一隅,以殺戮相尚,雖快志一時,必有不測之禍。脫有不虞,身名俱滅,比之屈節揣分,尊朋友有德者爲君,己爲公卿將相,永保功名富貴者,其賢不肖,豈不大相遠哉!若我以用兵争強之事相告,使二公彼此角力,以決雌雄,是秦民未有休息之日,終非賢人君子知天運者之所爲。今以相尊、相讓之事告二公者,蓋欲休兵息民,爲二公之福不淺也。二公當度之揣之,其勢其德可尊者誰?茍爲不然,鷸蚌相持,漁者獲利,悔將無及。」《太祖實録》。

十二月,詔陜西行省左丞相禿魯總統張良弼、脫烈伯、孔興各枝軍馬,以李思齊爲副總統,統禦關中,撫安軍民;脫烈伯、孔興等出潼關,及取順便山路,渡黄河,合勢東行,共勤王事。思齊等皆不奉命。

詔分潼關以西屬李思齊,以東屬擴廓帖木兒,各罷兵還鎮。於是關保退屯潞州,商暠留屯潼關。

洪武元年戊申二月,元詔削擴廓帖木兒爵邑,命禿魯、李思齊等討之。

大明兵至河南,李思齊、張良弼等解兵西還,思齊次渭南,[4]良弼次櫟陽。

時李思齊、張良弼、孔興、脫烈伯與擴廓相持日久,大明兵已至河南,思齊、良弼皆遣使詣擴廓告以出師非本心,乃解兵大掠西歸。《元史‧察罕帖木兒傳》。

三月,大明兵取河南。李思齊、張良弼會兵駐潼關,火焚良弼營,思齊移軍葫蘆灘,調所部張德欽、穆薛飛守潼關。

大明兵入潼關,攻李思齊營,思齊棄輜重奔於鳳翔。

四月甲子,大明將軍馮宗異進攻潼關,李思齊、張思道棄關宵遁。
初,思齊與思道聞王師取河南,卽駐兵潼關以拒。既而火焚思道營,思齊乃移軍退守葫蘆灘,遣部將張德欽、穆薛飛守關。及王師至,思齊棄輜重走鳳翔,思道奔鄜城。丙寅,宗異遂入潼關,引兵西取華州。《太祖實録》。
大軍攻潼關,張、李、脫、孔四軍皆潰而西。《庚中外史》。
思齊、思道各擁大衆夾武功、東川而軍,思齊在東,思道在西,以禦我軍。《鴻猷録》。

五月,李克彜棄河南城,奔陜西,推李思齊爲總兵,駐兵岐山。

是月,李思齊部將忽林赤、脫脫、張意據盩厔,商暠據武功,[5]李克彜據岐山,任從政據隴州。《元史‧順帝紀》。

七月,李思齊會李克彜、商暠、張意、脫烈伯於鳳翔。

元太尉李思齊守鳳翔,總轄山外二十四州之地。上察參政孫希孟、都府經歷王均美等與侍衛指揮毛驤、張煥盟爲昆季,飲生鷄血酒爲誓。上疑之,鞭希孟、均美,遣齎勅往諭思齊,思齊不聽,縛於陜西菜市,剮之。俞本《紀事録》。

閏七月丁巳,元詔李思齊南出七盤、金、商,圖復汴、洛,與擴廓帖木兒等四道進兵。思齊兵未出,擴廓帖木兒退守太原。

丙寅,元帝北奔。

八月庚午,大明兵入元都。

洪武二年己酉三月庚子,大將軍徐達師出鹿臺,遂入奉元路。

癸卯,副將軍常遇春、馮宗異發陜西,進取鳳翔。丙午,李思齊奔臨洮。

元太尉李思齊總關陜、秦隴之兵,西至吐蕃,[6]南至磯頭關,東至商雒,北至環慶,皆思齊主之,精兵不下十餘萬。聞大軍至,棄陜西之鳳翔,陜西父老迎達降。俞本《紀事録》。
初,李思齊據鳳翔,副將許國英、穆薛飛等守關中,張思道、孔興、脫烈伯、金牌張、龍濟民、李景春等駐鹿臺,以衛奉元。及大兵入關,思道等先三日由野魚口遁去。師至鳳翔,李思齊懼,率所部十餘萬西奔臨洮。遇春入鳳翔,獲其部將薛平章等。《太祖實録》。

四月丁丑,右副將軍馮宗異師至臨洮,李思齊降。

時大軍追李思齊至鳳翔,遇春軍至,思齊已遁至固關,見萬木夾道,遣人砍木截路,以阻襲軍。遇春令軍士步者攀厓踰嶺,[7]騎士斷木焚之。四月,至鞏昌,土官汪靈真保降。十二月,達遣馮勝追思齊至臨洮,土官平章趙脫兒挾思齊出降,達以金吾衛指揮潘尋守之,令騎士送思齊、靈真保、脫兒三人赴京。俞本《紀事録》。
大將軍在鳳翔,議師所向,諸將咸以張思道之才不如李思齊,慶陽易於臨洮,欲先由豳州取慶陽,然後從隴西攻臨洮。達曰:「不然。思道城險而兵悍,未易猝拔;臨洮之地,西通蕃夷,北界河漢,我師取之,其人足以備戰鬪,其産足以供軍儲。今以大軍蹙之,思齊不西走胡,則束手就降矣。臨洮既克,則旁郡自下。」遂移師趨隴西,下鞏昌,遣右副將軍宗異將天策、羽林、驍騎、雄武、金吾、豹韜等衛將士征臨洮,李思齊降。初,思齊之在鳳翔也,上以書諭之,曰:「前日遣使通問,至今未還。豈所使非人,忤足下而留之歟?抑元使適至,足下不能隱而殺之歟?若然,亦時勢之常,大丈夫磊磊落落,豈以小嫌介意哉!夫堅甲利兵,深溝高壘,必欲極力抗我軍,不知竟欲何爲?昔足下在秦中,人以兵衆地險而從之,雖有張思道專尚詐力,孔興等自爲保守,擴廓帖木兒以兵出没其間,然皆非勍敵。足下當時不能圖秦自王,已失此機。今中原全爲我有,向與足下相爲犄角者,皆披靡竄伏,足下以孤軍相持,徒傷物命,終無所益,厚德者豈爲是哉![8]朕知足下不守鳳翔,則必深入沙漠,以圖後舉。足下初入其地,胡或面從。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據其地不足以爲資,失其地適足以自殞。使兵威常強,尚云可也;倘中原相從之衆,以胡地荒凉,或不樂居,其心叵測,一旦變生肘腋,孑然孤弱,妻孥不能相保矣。且足下本汝南之英,祖宗墳墓所在,深思遠慮,獨不及此乎?誠能以信相許,去夷就華,當以漢待竇融之禮相報,否則非朕所知也。」思齊見書,有降意。其養子趙琦與其麾下紿之,與西入吐蕃,思齊信之,遂俱奔臨洮。琦等思竊寶貨婦女避匿山谷間,思齊遂窮蹙。至是舉臨洮降,琦等亦相繼來歸。琦,狄道人,一名脫脫帖木兒,時呼爲趙脫兒,世爲元土官云。《太祖實録》。
魏國公統兵定中原,公駐軍臨洮,遂率士馬數萬來歸。《權厝志》。

五月乙卯,大將軍達遣指揮曹崇送李思齊赴京。

達至臨洮,以所獲臨洮銀印一,白金五千兩,黄金百兩送陜西行省。《太祖實録》。

十月,以方國珍爲廣西行省左丞,李思齊爲江西行省左丞,俱不之官,食禄於京師。

洪武三年庚戌,李思齊從大將軍達破定西王保保,還取興元,陞中書平章政事。

從大將軍征定西,復漢中。《權厝志》。
是年冬,論功,賞文綺及帛各二十四疋。十二月辛巳,陞中書平章,子孫世襲指揮僉事。思齊等皆起兵歸附之臣,上欲優之,命食禄而不視事。《太祖實録》。

洪武七年甲寅八月,以李思齊子李世昌爲金吾衛指揮同知。

誥曰:「昔君天下者,賞有功而官有德。聖人之心,明如日月,歷代相承,永爲模範。爾李世昌年雖未冠,而授兵衛之職者何?蓋爲爾父遭時大亂,能率衆以保關內,是以民安而地闢。及至胡人退遁,諸雄有無知者,以漢人棄父母之邦,遺邱隴,從胡人復仇,我中國迄無所成。惟爾父效竇融之事,帥二萬騎及步兵之衆,助朕成功,至今關內之民時思之。爾當習將之謀畧,以待成人而備侮。特授爾某官,永爲世襲,爾懋哉!」《高皇帝御製文集》。

九月戊辰,中書平章政事李思齊卒。

前六年,公復從大將軍征大同,至代縣得疾而還。寵勞備至,遣醫官絡繹治療。且幸其第視之,尋賜新第一區,官其子世昌懷遠將軍,同知金吾右衛指揮使司事,甥鄭玉武畧將軍、羽林衛鎮撫,以慰其心。豈期公荏苒沈疴,竟弗能瘳。卒之日,側室臨汝陳氏年三十三,亦自經而死。事聞,上皆親製文,遣使者祭之,且贈陳氏淑人,謚以貞烈,是月二十日,與公合殯京城上元縣之向村,以俟他日歸葬禮也。《權厝志》。
甲寅歲,上遣思齊往諭沙漠河南王王保保。至則待之以禮,留數日,遣歸,令騎士送至界上,騎士辭思齊曰:「總兵有旨,請留物以作遺念。」思齊曰:「我爲公差遠來,無以留贈。」騎士曰:「請留一臂。」思齊知不可免,斷一臂與之,還京而死。上以其幼子爲指揮使,厚卹其家。[9]俞本《紀事録》。
按:思齊之死,俞本所記爲確。《權厝志》云:「從征大同,得疾而還。」又云:「荏苒沉疴,竟弗能瘳。」雖諱言其實,而其微詞亦可思矣。

洪武八年乙卯正月辛未,遣官祭功臣於鷄籠山廟,增祀故淮安侯華雲龍、平章李思齊等百八人。

上御製《祭李思齊文》,曰:「卿昔爲民中原,時逢世亂,獨能仗義施仁,挺身奮臂,率義旅以保關中,臣元有年矣。何元綱不振,社稷陵替,卿尚能固守臣節,斬我行人,忠臣之義,可謂盡矣。然大厦將傾,非一木可支。未幾,胡君遁去,中原之地復我漢人,朕遂爲生民主。當是時,漢人棄邱壠從胡,爲我中國仇讐,至今身膏草野,骨委沙漠。惟卿退守臨洮,心思父母之邦,義忠族類,是以全境保民,助我成功,今七年矣。夫何久疾不痊,以致長往。噫!握兵一世,又得善終,亦人之所難。卿能如是,豈不美哉!朕聞卿殞,不勝痛悼,今遣某官用牲醴致祭,卿其享之。」《高皇帝御製文集》。

校勘記 编辑

  1. 「秦州」,原本訛「秦」爲「泰」,據《元史》卷四五《順帝八》改。
  2. 「虎林赤」,原本訛「赤」爲「亦」,據《元史》卷一四一《察罕帖木兒傳》改。
  3. 「薛穆飛」,《元史》卷四七《順帝十》、《太祖洪武實録》卷三一均作「穆薛飛」。
  4. 「渭南」,原本訛「南」爲「陽」,《元史》卷四七《順帝十》至正二十八年二月條載︰「是月,……李思齊次渭南,張良弼次櫟陽。」據改。
  5. 「商暠」,原本訛「商」爲「高」,據《元史》卷四七《順帝十》改。
  6. 「西至吐蕃」,原本訛「西」爲「爲」,據《適園》本改。
  7. 「遇春令軍士步者攀厓踰嶺」,原本訛「攀厓」爲「扳屋」,據《適園》本改。
  8. 「厚德者豈爲是哉」,原本訛「豈」爲「曾」,據《太祖洪武實録》卷四0改。
  9. 「厚卹其家」,原本訛「厚」爲「原」,據《適園》本改。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