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經堂日史/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
← | 夢經堂日史序 | 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 馬訾軔征紀 |
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 |
七年乙卯十月
编辑初四日。甲午
编辑自京離發。二十日。庚戌 抵龍灣。義州府 留六日。灣上場師。以一日六日坐市爲月例。廚房所需皆取辦於場市之故也。
二十七日。丁巳
编辑自來宣閣 上使所館 離發。出城西門。過百一院。灣府下隷之隨後者告曰。院是鍊武之地。武士與府妓馳馬使槍。妓之馳馬。惟灣能之。蓋威化島蒐獵遺俗也。自威島墾田以後。獵遂廢。而妓之馳馬。亦隨而不講。今有瓊惠一人而已。差過十年。不知何人能繼瓊惠也。到鴨綠江。三使 副使趙秉恒。官亞卿。庚申生。書狀申佐模。官校理。己未生。 曁一行上下俱齊到。諸裨及諸譯。皆身披狹袖周衣。上加掛子。腰繫藍紬纏帶。頭戴笠子。足穿皮鞋。伴倘戴竹絲戰笠。頂起銀花雲月。懸雀羽翎羽。余之所着與裨譯同。而腰圍草綠廣帶。稍表異之。裨譯自前皆着戰笠懸雀羽矣。嫌其混雜於傔從。今着笠子云。 余顧謂韓主簿 上房兵房軍官。名膺泰。有扁倉之技。與余同庚。 曰。吾之打扮何如。答曰。執事之兩班。今乃與吾儕爛熳同歸矣。余曰。今將渡江矣。吾之兩班。吾之年齒。並掛於江邊柳枝上。擬於回還時更覓。從今與君輩相爾汝。無復以兩班待我。韓曰。柳枝上閑掛。恐有持去者。不如許賣於人以助裝銀。而渡江則不直一文。渡江前可賣。某當居其間矣。余曰。婾樂哉。韓曰。執事兩班。直當幾何。曰。直高矣。然君奇而欲居之。君其量度時宜以決之。韓曰。執事爲及第。則爲方伯。方伯所廩。雖如嶺東之最薄。斷不下三萬。然是未然事也。今不知早晩。折取其半如何。余曰。吾年近六旬。塵機已息。周夢先斷。盍以現職論之。韓曰。然則執事之意。我知之矣。萬兩太守是脚下物。其欲半之於斯者乎。余曰。唯唯否否。萬兩太守。吾何敢望。如吾者流。白首殘年。得一初仕。吮之如飴。積仕十年。櫛沐風雨。奔走於公役。末梢歸宿。乃在於千瘡百孔弊破疲殘之邑。及至六臘殿最。以宜勉剛果太欠束濕等語。置之下考。則始也得錢潤屋之計。反爲破家辱身之階。點檢歸橐。都無皮泉半分。五千金云云。太沒分數矣。韓曰。審若是也。價不售矣。吾囊中。現有朝鮮通寶三分。而渡江以後。此亦爲無用之物。老子曰。當其無。有器之用。余將以此易濁醪一大盃。仍以立券如何。余曰。來日萬財。洵不如目下一盃。然三韓以後幾百年傳來之稱號。一朝拋在別人。於我心慽慽。然須以還退立券。一座啞然大笑。遂出門。大江橫矣。江邊 卽九龍亭 設三軍幕。軍校吏隷預先等候。灣尹 李豐翼 亦先至。備茶啖以餞之。三使及灣尹並坐于一幕。余亦坐末席。余謂灣尹曰。余之坐此。是何名色。可以避矣。灣尹曰。自作名色。以占便宜。余曰。使我作名色。不宜卑下。以三使臣都預差呼我如何。三使及灣尹大笑曰。其志將欲奪正使之坐。馬頭金弘燁 軍官隨行者。亦謂馬頭。 率灣府搜檢將校來告曰。彼欲搜檢衣箱。許之乎。余謂灣校曰。一行中。紅人蔘眞個有之。何獨搜吾箱爲。搜吾箱而無。則臀汝矣。灣校曰。搜檢。例也。以例而臀。臀其堪哉。敢問一行中紅人蔘。果指的何人。一座無不惝怳疑怪。余曰。某在斯某在斯。指洪姓人者三曰。是紅人蔘也。灣校笑而退。留灣六日。與灣尹唱酬詩篇。俾晝作夜。及至作別。握手戀戀而相謂曰。同處京城。邈若燕越。今乃萍逢於千里邊塞。曾未幾日。又有殊域之別。人情到此。亦有剛腸者乎。灣裨曰。曾見使行渡江時。三房隨廳妓齊到於此。執盞而唱勸酒歌。臨行而作陽關三疊。是時人或有泫然淚下者。今行無此光景。作別誠不難矣。以綏陵緬制未闋。上房隨廳妓。沿路並除之。江邊等待。三房一軆除之。 余曰。君欲聞別離之難乎。昔水路朝天之人。擧碇發船之際。簫鼓亂鳴。歌筦迭奏。之菊之聲。助人別懷。于斯時也。父子兄弟之臨江送別者。倘作何心。千古流想。亦足隳淚。今之燕行。計其程。不過三千餘。計其日。不過百五十。而猶復言別離之難易耶。灣裨曰。執事今無所眄之妓作別於此地。故强作大談也。官娃別淚。雖是副急。當其脉脉斟酒。潸潸沾襟。把袂叮囑曰。此去萬里。服水土。趁程途。節飮食。順時保。千金軀。荒村雨露。野店風霜。眠宜早。起要遲。如是之際。執事能不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嶽低乎。余曰。使我遇這時節。奚止揮淚。亦當痛哭一場。昔張大將鵬翼之爲西邑倅也。房妓之薦枕者。哭別於五里之亭。黃葉紛飛。衰草凄迷。西風殘照。角聲變徵。於是。將軍下馬執其手而痛哭。顧謂人曰。爾謂我爲別而哭之乎。胸中湮鬱。不平之氣。無處發露。今得觸境爲哭。哭而洩之。快哉快哉。此眞丈夫語也。君但見兒女子惜別之淚。獨不見夫英雄烈士窮途感時之哭乎。奈何奈何。馬頭曰。日已晩。一行幾盡發矣。余乃乘步轎。促令渡江。江流淺細。轎夫褰涉。水纔沒踝。至中江。船渡至三江。又褰涉。鴨江卽天下三大水之一。而發源於白頭山者也。以此水界限彼我。作爲關防。而淺水潺流。今不足以投鞭橫鎖。則固圉之方。亦足寒心。及渡登岸。家國從此渺然。回顧九龍亭。送別之人。猶立江頭。令轎夫疾走三里許。書狀官歇轎於路傍。見余至。謂余曰。渡江時。得句乎。余曰。只有一渡鴨江非我地。人情到此暗銷魂一句而已。書狀曰。自弘濟院離發時。擬賦遠遊一篇。及聞匹馬蕭蕭萬里程。都門一出卽燕京之句。尙不得下筆。今又有一渡鴨江之句。可謂一字文章。令人氣沮。余曰。嘲我太甚。余果有氣沮處。記夫統軍亭柱聯乎。北極南溟爲表裏。高天大地此中間。月沙詩也。宇宙百年人似蟻。山河萬里國如萍。東岳詩也。兩先生大筆。固非後生所可月朝。而至若今灣尹上有樓臺平野色。中分天地大江聲之句。信與此亭爭雄。詩格雄渾。拳法豪健。此余所以氣沮也。余於弘濟院道中。口占一律曰。
匹馬蕭蕭萬里程。都門一出卽燕京。魯連志氣今東海。杜子文章古北征。笛裏關山驚歲暮。樽前風雨動寒聲。離筵不作幾微色。回笑人間剌剌情。
黃蘆白葦。一望彌野。行過十里餘。峯巒明媚。溪水縈抱。林藪掩翳。洞壑深邃。隱隱若有邨落。怳然鷄犬聲出於其間。山廻路轉。處處皆然。土地膏沃。可以耕墾。山川周遭。可以置邑。而彼我兩棄。遂成閑土。可惜可惜。午飯九連城。城址尙存。古者。九城相連。故有此名。高句麗時。亦嘗都此。所謂國內城。又曰靉陽城。金時。將軍斡魯拒高麗。築城於此。 皇明時。爲鎭江城游擊將軍府。今淸陷遼。仍爲空地。去今二百餘年也。灣府設幕支站。飯後卽發。到溫井坪止宿。三使所處。露地作堗。上設房幕。房幕之制。灣尹李根友刱始。 其他所處。掘坎熾炭。加杠其上。圍以簟幄如人字形。僅容二人。足以禦寒。列幕之連接。人馬之喧闐。有如軍行之止舍。而吹角吶喊。所以警虎也。時或間斷。韓裨招義州軍牢。而責之曰。竟夜吹角。已有前例。胡爲乎間斷。軍牢曰。小人不知其例。韓曰。此例也。吾於燕巖熱河日記見之。爾何謂不知。聞者莫不絶倒。
二十八日。戊午
编辑晴。日出卽發。路有溫井水。略溫不甚熱。溫井坪之稱由此也。至湯站。有古城遺址。世傳明時所築。而不可考也。過蔥秀。蒼壁疎林。俯臨淸溪。恰似我國平山蔥秀。而奇峭峻發。反不及焉。 皇明倪文禧謙奉使東來。見平山蔥秀。與此相似。所以名此也。 平山蔥秀有朱天使之蕃蘭嵎所書玉溜泉三字及朱天使小像。並刻于石壁。 馬頭遙指柳田路右一塚曰。古之羅丞相墓也。二華表對立。半仆。墳形與我國無異。似是高句麗丞相。而墳名尙存。行人指點。亦可異也。午抵栅門。栅門卽一間草屋。兩扇板門。高纔丈餘。至於木栅。有似我國牧場之馬欄。只是界限。無足扞蔽矣。栅門有二十四處。而此爲居中云。余於平日。竊想以爲栅必如戰陣之樹栅。門如城闕之層門矣。今來所見。還不滿偏邦眼目。誠不足觀。乃追悔於心曰。東人之壯觀。必說燕京。而今到栅門。栅門如此。燕京可知。反不如稷下吾廬之並與草扉而無之。何其苟且若是也。彼人老少皆着新鮮衣服。出栅圍立。與馬頭輩握手。慇懃如重逢故人。而彼人之呼鄭太平者。十之八九。鄭太平者。宣川人。而上房轎扶囑也。前後入燕。凡爲廿餘次。其爲人善飮酒善華語。質直無僞。故彼人無不情厚而款曲。且鄭太平三字字音。與我東一般。故順口呼之。聊誇渠輩之能解東音也。俄而門開。隨三使步入栅門。鳳城將與章京,如我國將校 護送官,通官輩。次第椅坐於店廠。按報單。我國使行人夫馬。匹入栅數爻之開錄者 點檢人馬。三使去驂擡轎而過。一行乘車騎馬者並下。我朝使臣入栅門。下轎步過鳳城將所坐店廠。古例也。有一大臣。以上使入燕。謂鳳城將曰。吾雖小邦之人。其職則大臣。彼不過大國之一城將也。不可過執僇恭以辱君命。吾將回還我國。奏達天子。講定禮數。然後可以更入。卽令回轎。鳳城將摧謝不已。務使從便。乃以去驂擡轎爲約條。至今遵行云。行數馬場。入處於上使下處對炕。魚姓家 凡炕 溫突也 之制。一字屋之內。或隔楹爲左右炕。或通楹爲對炕。一間之中三分之地。築甎如墻。高五六尺。鋪甎爲堗。藉簟其上。炕必西南有窓。窓必限壁。窓箭甚闊。外塗以薄薄唐紙。正中一門爲出入之處。或兩或一。以板爲之。如我國庫舍板門。門隙空豁。隙風透寒。屋樑穹窿。無承塵。地必鋪甎。甎氣逼冷。炕堗炊薥黍十數柄。則湫氣上升如甑薰。可以蒸餠。招下處庫直。自灣府差定下處庫直二人。渡江以後。沿路必先詣定下處。鋪陳。 張目叱之曰。爾所謂炕。反不若溫井坪人字幕。吾寧露宿於地。不可經宵於此。另定他炕。然後可免臀矣。答曰。上使大監,副使令監,書狀使道下處亦是一般。小人以何心術。必定進賜下處於不堪宿之炕乎。大抵炊炕之法。只令微溫。今乃多炊而烘熱。此所以溫氣薰蒸也。遮以屛風。設以房幕。則禦寒有餘矣。余曰。何不告我借來屛風及房幕。答曰。何不問小人以處炕防寒之法乎。余無以答之。韓主簿適在傍。余謂韓曰。彼漢之答兩班。語有若弄操。何不打臀。答曰。彼漢何罪。必欲罪之。始制炕法者宜猛臀矣。余曰。始制炕法者誰也。答曰。若非獯鬻。必是冒頓。余不覺失笑。韓曰。執事渡江時。自稱兩班高掛於柳枝上。今又稱兩班兩班。兩班是何物。余曰。大辱見之矣。自廚房備進夕飯。木板上置一鉢飯,一器羹,一楪饌。饌則民魚如小兒掌一片。烹卵一剖。鰕醢少撮。椒漿半匙。合盛而已。飯則擧匙而水銀潑地。入口而恒沙淘河。氣忿忿面皮紫漒。準擬大叱喝。捉入乾糧馬頭。忽思俄於下處庫直。一遭無顏。又被强嘴於馬頭。則豈非大敗乎。乃忍住麤氣。低聲謂弘燁曰。第招乾糧馬頭來。曰。余家至貧。雖朝不食夕不食。飯必炊白米。饌必排數楪。床必有高足統營盤矣。汝之待我。今不如我東炭幕七分床乎。馬頭嘻嘻的笑曰。朝鮮米,朝鮮饌。俱爲較量上使道往還朝夕支供。載車而來。自軍官,譯員至于伴倘。皆是老米飰一楪饌。苟違此式。少不撙節。不得不貸用不虞備銀子。及至還到灣府。牢囚小人。盡賣家藏而不足。至於族徵。今行沿路。或六七人或十數人。伏於路傍。呈狀於三使臣行次。其狀辭卽曰。宣川某也某也。義州某也某也。昨年赴燕。多用不虞備。其害及於族戚。橫徵破產。今年又赴。則族戚之餘存者。必將擧皆蕩敗云云。似此擧措。進賜主已爲目覩矣。廚房定例。所以如此。至若高足盤。以卜重之故。爲三使臣行次。只帶三盤而來矣。余曰。老米何米。答曰。以稻種田。其米皮厚硬糲。然價廉於朝鮮。且無車運雇直矣。余曰。米哉米哉。米眞負老。老米飯果難堪。弘燁仰賴啄餘。飯太少。無以充其量。吾其奈何哉。店裡少女子皆塗粉揷花。强作妖艶之態。與鄭太平笑呢呢語娓娓。見余而隱避。從門隙而窺視。余謂太平曰。我國鄕里女人之汲水耘田者。不避尋常行人。或接語指路。而及逢兩班。則必回身而立。或低首至地。羞澁不能對面。余常疑怪。今中原女人又復如是。其故何也。太平曰。此不難知。朝鮮兩班素識禮義。且極尊嚴。故女人自知其露面接人之爲非禮。故自爾流出羞惡之心也。禮義之心。羞惡之心。豈有彼人我人之別耶。余曰。然。汝可謂能知天性四端者也。栅門內左右市廛。一字擺列。東西街路。縱橫繩削。雕窓綺戶。畫棟朱欄。碧榜金扁。無不炫燿輝煌。賣買物貨。皆內地奇珍。無不豐盛。余謂馬頭韓時良 上房馬頭。義州人。 曰。見栅門。殆同南山洞生員百兩價草家之門。門內市廛。較之我國雲鍾街六矣廛。不啻什佰。可謂外貧內富也。
二十九日。己未。是月小。
编辑陰。東風。午後微雪。卽止。仍留栅店。爲一行車卜之整理也。早起進飯。飯盂蒙胄。饌楪加俎。比昨豐腆。余謂韓主簿曰。余之號令何如。余以進士行于世十五年。而未嘗居齋。故幸免號令進士之號。今到中原。一號令而飯與饌若是豐厚。此輩若以號令軍官稱我。則奈何。韓曰。吾聞昨者吩咐。哀乞也。非號令也。哀乞加飯。使人大慙。自稱曰號令乎。余乃噴飯滿案。入關帝廟。廟制。外施金碧。有若精洒。殿內塵煤堆滿。塑像與我國南廟懸殊。全無嚴威氣像。傍有佛寺及財神廟。廟門兩扇。分貼龍虎二字。門外有朱漆木柱。上頭鍮飾。左右對立。如我國將臺前帥字旗竿。每月朔望。懸黃紬雙旗於柱上。無處不然。凡寺廟宜在靜僻乾淨之地。而此在閭家市街之中。極涉瀆褻。從人曰。沿路寺廟。在在皆然云。與韓主簿入酒肆。酒保先問斟酒麽。余曰。斟來。酒保各置一小鍾於前。以小鑞壺湯酒。次第斟去。余先飮一鍾。卽白燒露也。纔得沾唇。未及澆舌。而味甚辣烈。毒臭射鼻。無下酒物。計還酒錢。每鍾十五文。余謂從者曰。沿路酒肆皆此㨾乎。曰。非也。皇城裏酒樓。眞可一飮。其他酒劣價昂。費鈔誠可惜。此如我東濁酒假家也。余曰。中原無色酒家乎。曰。色自色酒自酒。未見紅裙當壚處矣。余曰。各殿別監,政院使令,各宅廳直輩。以琥珀風簪水紗細笠。半醉半醒。踉蹌而行。日落西山。鳥鳥擁翅時。隊隊相遇於鍾路前禁府後。則不得不一飮於色酒家。而把酒唱歌。通姓通語之際。因境界之不合。就中一人。突地氣湧。揮拳使脚。打破酒器。左右跳踢。亦是浮浪,破落戶,潑皮漢第一快事。中原人之不識此。可謂欠事。
十一月
编辑初一日。庚申
编辑早陰晩晴。平明離發。從人皆貰車而乘。車是太平車也。車制。蓋如我國坐車。而兩輪之上設幈屋。馭用二騾。幹車的 馭者之稱 執長鞭。踞坐前左長杠上而揮鞭。則鞭末有聲。聲如霹靂。二騾瞥見鞭影。奔走效命。左之右之。惟人指揮。而屛息不敢橫逸矣。有一徐姓者。稱以同姓。來面款洽。余問曰。爾是徐宗孟子孫乎。曰。然。鳳城西北下一大庄院是吾家也。宗中一人。現在皇城作通官矣。栅門徐姓。自古稱吾宗。而欲問貫籍來歷。則其人目不識丁。非筆談可詳也。爲見鳳凰城。迂回十里。歷安市城。城在鳳凰山中。唐太宗親征高麗時。此城屢月不下。爲守將楊萬春射中左目。及其回軍。萬春登城拜謝。太宗賜絹百匹。此載金富軾三國史。而通鑑及唐史所不記也。城址尙存。可通線路云。而行忙未及見。轉入鳳凰城。歇息于鳳凰寺。登樓望見鳳凰山。特立於碧霄之中。藍壁靑巒如劈掌開指。三角,道峰不意復見於此。心目俱欣。頓忘行役之勞。舊栅門在外鳳城。而康煕時。以生齒繁息。加闢二十餘里。設今栅云。路見大車羣行絡繹。其制朴斲如我國卜車。載卜如山。車夫坐臥其上。駕以騾馬牛驢四五或六七或八九。無論車之小大。輪輻俱是井字形。軌轍同是一尺度。故前轍後轍。無不合軌。市肆屋宇之櫛比壯麗。果愈於栅門。而亦一都會也。止宿於乾子浦。自日暮時。寒風驟至。夜尤緊。路中偶吟一絶曰
金石山前日欲曛。鳳凰城外雪紛紛。車中坐計燕行路。路去三分僅一分。
初二日。辛酉
编辑晴寒。風勢甚大。寒威忽劇。煖炕如露處。衾帷如潑水。早發。歷伯顏洞。元丞相伯顏征高麗時駐兵之地。渡甕北河。不過一川流。而稱之曰河者。蓋北地少水。水之稍大者。統稱曰河。貴之也。此水發源於白頭山分水嶺。過松站。又名薛劉站。唐太宗東征時薛仁貴,劉仁願駐兵處。古之鎭東堡也。午飯于黃家庄。三使同館于一炕。蓋午則同炕。夜則分館。例也。過八渡河。自此至通遠堡。峽路迂回。一水八渡。故名焉。自我國至燕京。此水正在中間。故又名半渡河。余曰。非也。八字華音卽半也。歷范家庄。抵通遠堡止宿。古之鎭夷堡。有土城舊址。堡有馬十三匹。初名羽遞。今避關帝諱。改以飛遆。一時之內。必行七十里。嘗有人夢一人。自稱張飛而言曰。今人知避俺二哥之名。反犯俺名。何不公也。
初三日。壬戌
编辑早陰晩晴。寒稍弛。過畓洞。雖少泥淖。不見水田。至草河口。登州人曲學之。以學究僑寓於店舍。出示窓課錄曰。今夏所課也。中有鳥聲韵。花外離思觸。枝頭好夢驚一句。警發。傍有批評。淸新可誦。姓名余忘之。使于姓學童讀數行書。卽左傳也。咿唔舂容。無異東人。而句讀音響。無以辨別。過分水嶺。嶺東之水東流。嶺西之水西流。謂之分水。渡連山關止宿。一名鴉鶻關。卽 皇明總兵李如柏,賀世賢,閻鳴泰。將兵六萬。由淸河路。攻建州處。自此有捷徑。可以不由瀋陽。直抵山海關。成化十六年。朝鮮請改貢路。兵部尙書劉大夏奏以爲。朝鮮貢道之迂回。卽祖宗微意。仍不許。書狀渡灣時。作木牌。各書入北下隷姓名居住。分給各人。到此點考。余曰。無牌潛越者。法當斬矣。不斬。則法不立矣。點考而無牌。則豈不難處乎。闔眼誠好矣。書狀曰。雖欲闔眼。無債奈何。一譯曰。昔有一書狀。期於搜出無牌者。非徒法不行。使灣校率行時。多費心力。反爲昌被。別行異於冬行。本無潛越者云。
初四日。癸亥
编辑晴。稍暄。過娘娘廟。廟在連山西五里山峯之頂。卽叢祠也。踰會寧嶺。嶺傍有三石峰列峙。號兄弟巖。嶺之上有石如虎形。又名虎狼嶺。虎狼之與會寧語音近似。疑是訛讀。而未知孰是。嶺之頂有關帝廟。甚靈異。一行下隷爭供金錢。禱其往返之安穩。嶺之名。或稱天磨。或稱大高。嶺底有盤龍寺。抵甜水站午飯。蓋八站之水多苦鹹。而此獨甘洌。故名。踰靑石嶺。嶺之石或靑或藍。可供硯池書鎭之屬。而無所稱。恨無鑒賞者也。兩嶺。遼左大關隘也。較諸我國摩天,大關。不啻如培塿。而以險聞於天下。何也。昔 孝廟入瀋時。駕次靑石嶺。有陰雨胡風之曲。追思當日。那禁風泉之想。到娘子山止宿。唐太宗東征失途。夜聞鷄鳴。尋林藪中。遇一娘子會歡。天明視之。乃一塊石。其形如鷄。建鷄鳴寺於山腰以祀之云。
初五日。甲子
编辑晴。東風。塵沙彌天。不辨咫尺。一行上下。擧蒙塵土。俱無人形。余謂韓主簿曰。自入燕路。五官無所用矣。車聲甸甸。常作晴雷。雖有千兵萬馬之追後者。無以聞。耳官自聾矣。語音彼此不通。與幹車的竟日同車。一語不相接。口官自噤矣。塵煤撲面。兩眼俱眯。目官亦自盲矣。至於鼻不得息氣。咽不得呑涎。便一生病身。如是而幾何不眞發狂症耶。謂馬頭曰。汝輩眞非人也。吾有使役。雇汝往還六千里。則酬直討索。必也十里十錢。而燕行所食。或有銀三四兩者。以銀計錢。錢不當雇。備經風雪。不言苦況。此非心術之病耶。答曰。此是小人等誤入也。往來盤費。不過小泉二十弔。謂兩曰弔。栅門。以一百六十葉爲一弔。皇城以內。以五百葉爲一弔。弔音子爲。 五朔支過。可謂空食。得邊賣 以譯院諸員物貨。互爲交易。謂之邊賣。 而橫財。則足以資生一年。轎扶囑,引路等名色。最爲至薄。此亦縛頭而爭圖。得緊逕。畢竟納賄而得之。所食有定。而賄隨而多。小人等此行。亦將不廢而自廢矣。早發。見邨落殷富。人物精明。平原良疇。力農資業。入栅以後。此地稍爲開豁。午飯于王寶臺。或曰。王寶卽王八。漢語之聲相近也。俗稱王八爲鱉。此地有鱉峰故云。路傍人家燒香禮佛。蓋其俗以朔望。焚香祈福于關帝。且有財神之貼壁者。每日虔禱。冀其興旺。至於楹聯柱貼。如洪範五福先言富。大學十章半理財。史記中有貨殖傳。周官半是理財篇等句。可見俗尙之重財也。遼左所經。無一水田。以爲關外水田有禁制。故惟高麗堡有之。踰磨天嶺。一名馬蹄嶺。嶺西有唐太宗駐驆山。又有王祥嶺。古孝子王祥之所居。此訛傳也。氷鯉王祥不曾居此。居此者卽 皇明時王祥。祥之祖以元將。明初歸附。其子佐成祖。開燕京有勞。封遼東都督。其子祥襲其職。故北有都督王祥墓。歷高麗叢。始見山側冢墓纍纍。墓前有石床。床上設石香罏,石酒壺,石爵。又有表碣。一似我國墓制。意者。高麗被虜人。尙遵東俗而然也。過阿彌庄。馬頭欣然告曰。白塔見矣。南望遼西。塔頂巋然於雲間。從此無山。平原曠野。一望無際。恰爲八九百里云。漸近遼城。車馬雜遝。入由東門。扁曰綏遠 屋宇井井。雕窓粉壁。繡戶綺楹。極其精巧。轉入市中。每鋪樹以朱紅高柱。或樹玄木高牌。所賣之貨名。以金字刻于其上。又或懸以所賣之物㨾。如興盛店,裕興局,成衣老鋪,首飾店,貨眞價實,不悞主顧,仕宦行臺,草料俱足等名色。是書其貨名也。如木刻扇子,烟盞,銀錢,酒壺,紙麪等名色。是懸其物樣也。茶市,香鋪,錦店,藥局。其他種種名色。炫耀人眼。不可名狀。穰穰煕煕。肩摩轂擊。眞是大都會也。城堞。四圍方正。累甓以築。自外觀之。宛是粉墻。齊整高峻。不可攀登。內築亦然。雖在平地。可以守禦。路見婦女多纏足如弓形。行步不便。遇風則或杖而免仆。滿女不然。按婦女弓足。起於李後主使潘妃。以帛纏足。金蓮貼地。行其上。謂步步生蓮花。墨莊漫錄 見樂府雙行纏辭曰。新羅繡行纏。足趺如春姸。他人不言好。我獨知可憐。知其起於六朝。然史記云。臨淄女子彈絃纏足。又云。揄修袖。躡利屣。利屣者。以屣首之尖銳言之也。又石崇屑沈香爲塵。使姬妾步之無跡。比諸潘妃。殆已先之。盜發越王塚。得宮人玉屣。晉世履有鳳頭,重臺,分梢之制。襄陽耆舊傳 唐杜牧之詩。鈿尺裁量減四分。碧琉璃滑裹春雲。五陵年少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畫裙。段成式詩。醉袂幾侵魚子纈。彯纓長戛鳳凰釵。知君欲作閑情賦。應願長身托繡鞋。又如六寸膚圓光緻緻及慢移弓底繡羅鞵之句。可見弓足之風已久矣。然燕,趙女子三四歲卽纏。故天然纖小。並無弓形。弓形者嗤爲鵝頭脚。不足貴云。城內有文武兩官員。錢穀甲兵。武員主之。商民詞訟。文員主之。中國官制。郡縣各置文武官。文是漢人。武是滿人。似出於禦侮之策經遠之謨矣。出西門。扁曰順安 入關帝廟。廟宇極其宏麗。自栅至北京。關廟非止十數。而無此比也。按。洪武二十八年。建漢壽亭侯廟於鷄鳴山。漢壽本亭名。今人誤以漢字爲句。永樂中。始載祀典。每歲五月十三日。遣太常官致祭。後主景耀三年。追諡壯繆侯。宋徽宗崇寧元年。追封忠宜公。大觀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加封壯繆義勇王。淳煕十四年。加封英濟王。萬曆四十二年。進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振天尊關聖帝眞君。年前回子之亂。討平張格爾時。有關帝顯聖之功。勑令州郡。於所在關廟增修虔報云。此廟金像。身軀壯大。左右翼廊皆有畫圖。卽關公戰捷之象。而右廡配以趙子龍。左廡配以張桓侯。桓侯之前。亦像范疆,張達跪坐受誅之狀。固是好事者所爲。而亦足爲千古快心事矣。廊之南又建二層樓。東扁曰晨鍾。西扁曰暮鍾。縹緲飛翔。制度絶巧。其前又有木牌樓。樓上多揭扁額。如曰萬古英風。曰協天護國等類。不可殫記。凡佛寺神廟。必有鍾樓鼓樓。在前對峙。晨夕考擊。以爲日例。出廟門。北迤至白塔下。塔高約十三四層。長幾數百尺。圍十七八間。累甓爲八面。面各石刻三佛。下廣上尖。每層加簷。簷端皆懸風鈴。最上頭樹銅柱。節其莖如竹節。維以銅索。宛是兜子上三枝金鎗。第四層大書碧漢流光四字云。而今無矣。蓋唐太宗征高麗時。命尉遲恭建此。塔面舊有坎字銅碑記云。凡八稜。高三十六丈。圍十七間。而今無可攷。面面頹敗。風雨剝落。用力甚鉅。而荒涼如此。惟彼狼居勒碑,交南銅柱。未知尙存否。英風偉烈。留得竹帛。千古不泯。較此如何。或云。華表柱者尤極誕妄。古人傳記。以華表爲城門柱。而舊在城中一民家。今失其所云。按王鳳喈事類通編奉天府卷曰。華表山在遼陽州東六十里。因丁令威化鶴。故名焉。柳夢寅集曰。使行時。入華表關。有柱高十丈。下有石碑。畫一鶴。傍刻令威詩。其北有寺云。舊遼東。漢時爲陽平城。五代時爲渤海。後屬遼金。而城址猶存云。依城迂回。至東城下。北轉而渡太子河。燕丹逃秦入燕水處。一名衍水。又云。上流三十里臨河有石城。世傳高句麗太子守城。城陷。投河而死。故名云。到迎水寺止宿。或云。白塔。明中葉圮壞。武宗正德重修。 詠白塔以示澹人。書狀別號
白塔十層勢欲隳。層層剗削層層奇。一天曠矣身偏聳。大野茫然影許遲。乘鶴仙人餘故郭。征驪皇帝但荒碑。浮生坐數千年劫。紺雨藍風任過之。
初六日。乙丑
编辑晴。日出後發行。歷接官廳。瀋陽將軍巡邊時。遼陽,鳳城將出站迎接處也。午飯于爛泥堡。遼野中最稱沮洳地。而今行路乾穩涉。皆謂罕有。抵十里河堡。止宿張鵬翮家。問是橫渠之裔。世代久遠。不可記云。見其壁上。有三位主櫝。從者開視。在中之主。卽其祖考祖妣之位。而雙書於一面之內。在左之主。卽其考位。在右之主。卽其妣位。各書於一面。且考妣皆書姓氏。傍題亦書姓名。但主㨾稍長。櫝制如我國。列置三櫝。前排鑞臺一雙香爐一坐。而全無帷帳之遮蔽。坐臥其下。褻瀆太甚。自栅至此。無論閭家店舍。皆有財神之祀。而無祭先設位處。獨於張家有之。無乃先賢遺裔之故歟。澹人以遼野詩示我。卽五律一則也。以七律答之。
行到遼陽一壯哉。茫然楚色逐眸開。車從莽蒼穿難盡。路切空靑劃以回。四際無雲邨轉出。一天如水樹浮來。誰知極北春光早。羌笛聲聲怨落梅。
初七日。丙寅
编辑晴。鷄鳴離發。午飰于白塔堡。此處白塔。亦可謂壯觀。比遼陽白塔。其高纔半。而八面甓築。中虛上穹。其高七層。每層必重檐架椽。閭閻環居其下。問之居人。不知何時所建。而亦甚頹敗。渡渾河。一名耶里江。嘗聞 孝廟在瀋時。淸人進一區菜田在河邊。建亭名之曰野坂。今不知其處。到瀋陽城外門。門如里門。環以土城。從者曰。自年前南匪以後。始築土城云。城如我國閭家之土垣。不可久完。以大國而有此姑息苟且之事乎。三使陪表咨文。以次入城。由撫近門行。館于城南閭家少憩。改服道袍。與三使同詣太學。四拜庭下。陞殿奉審。則當中奉安至聖先師孔子之位。朱漆木牌。以金字雙行書之。右用漢字。左用滿字。朱子在西從享之位。從享凡十二位。皆朱牌金書。雖兩程子在廡位。此與歷代有異。而我國所未遑也。殿外楣揭先覺斯民。殿壁揭萬古師表,乾隆筆 與天地參,嘉慶筆 聖協時中,道光筆 德齊幬載。咸豐筆 其尊仰斯文如此。啓聖祠在殿後。當中有五位牌。書叔梁公,防叔公,祈父公,木金父公,夏伯公。是夫子五世並享也。左右六位。周濂溪之父,蔡西山之父。亦從享焉。欲入明倫堂。牢閉不許。欲入書院。國子監 門者以爲欽差來留。外人不得入云。轉到行宮。有碑以滿漢字雙書曰諸王以下人員等皆下馬。由文德坊牌門 東掖門 而入。顧瞻宮籞。丹雘眩眼。試士有閣。較射有場。黃瓦碧甃。朱欄玉砌。面面出色。嘗聞盛京文溯閣藏四庫全書。不知在於何處。宮門之內。盡鋪花甎。窮極巧麗。未知迷樓何制。艮嶽何狀。而恐無以加此也。纔移數十步。有太廟門之扁。太廟旣在此。則社稷必在其右。而未及武德坊牌門。西掖門 忽有守者阻搪。徑出過西街。卽三學士成仁之所也。追念當日。猶不禁志士扼腕慷慨之懷也。朝鮮館在東門之內。館中有封鎖處。卽 昭顯世子, 孝宗大王所御之室。今爲都卜馬頭率夫馬留接之處。余曾見海東瑣語中有一編文。今記其略曰。
孝廟在潛邸時。有一竗年女子求見自家。大君稱號 願爲婢使。觀其貌。雖無姿容。氣骨淸秀。決非賤流。遂許。邃室寢食閱數月。忽告去。問其所向。曰。漠然無所向。醫閭有古師。不知今尙在否也。因飄然而去。及御瀋館。一日夜靜月明。東歸之思不禁。悽然散步庭除。西風颼颼。疏燈熒熒。一女子杖劍前立曰。自家能記賤女乎。 孝廟視之。戴珠冠。揷翠羽。腰束蠻裝。足躡雲襪。雙手携三尺靑蛇劍。竦肩若鶻。凝眸如星。意認其劍客。良久答曰。未記。曰。往年久留宮中。抑忘之耶。問何以至此。曰。幼好劍術。欲求託身。遍行天下。遂結緣於九大王。已有年矣。今聞自家到此。更願一瞻儀容。乘夜而來。備敍經歷。歔欷者屢。以如此如此善保龍軆。再三申囑。冉冉而逝。其所爲說。不傳于世云。此近齊東俚諺。而亦安知其非眞歟。
城裏有八衙門將軍衙門。奉天衙門,學政衙門,五部衙門。將軍英隆。旗人 奉天府尹堂景霖。工部侍郞錫霖。戶部侍郞書元。刑部侍郞善燾。禮部侍郞和色本。兵部侍郞富呢雅杭阿。蓋中國軍制。漢人爲民。故能爲商爲農爲工。滿人但屬於旗軍。名隷軍籍者多是壯健。官給粮銀。妻子亦計口而給。故無所事於生理。臨陣戰亡。則錄用其子孫云。按。盛京。古肅愼地。瀋水。一名萬泉河。瀋陽之名由此也。淸太祖獨斷定都於此。。癸卯。修建城垣。己亥。始製滿字。遼東經略楊鎬。集兵瀋陽。分四路來攻。號四十七萬。淸祖大敗于薩爾滸山。卽漢語木廚山也。姚文田詩註 方物諸種到栅。交付於鳳城將。次次遆運至瀋陽。又爲交付於章京。到北京。交付於我使。以爲進獻。乾隆時。以朝鮮方物之難於運致。特定此例也。方物未及到。首譯 方禹敍 留此云。瀋陽稱盛京。與北京,南京,興京爲四京。其地方東南至鴨綠江五百七十餘里。東北至回客塔二千餘里。西至山海關八百餘里。北至邊門四百五十餘里。爲蒙古地境。南至海七百三十餘里。去寧古塔一千三百餘里。船廠在瀋陽,寧古塔之間。瀋陽之地。北極出地四十二度。當天星析木之次。入尾宿十度之分。古挹婁國。唐置瀋陽。遼改興遼軍。洪武始置衛。詠詩志感。詩曰。
設險蒼茫野。瀋陽知在斯。行人今日淚。東國百年悲。學士成仁處。 先王滯館時。不才身已老。把酒漫吟詩。
初八日。丁卯
编辑晴。早由外攘門出。門樓跨十字街上。樓下四方設門。與路相直。東西南北。衚衕相望如繩。市肆門戶之櫛比。四方如一焉。門上有懸門。以板木爲門。用轆轤下上之。門閉後。始下懸門而疊閉之云。蓋瀋城之內。東西南北。皆有十字閣。其下有四門。各通四街。閣之上懸大鍾。崇德時。有軍國機謀。欲與諸將會議。則輒撾文政殿大鍾。而城門八處 德盛,天祐,福勝,地載,撫近,內治,懷遠,外攘。 皆鳴鍾而應之。鍾閣則牢鎖。不許人登。前有大碑。書曰。寬溫仁聖皇帝 淸太宗 勑建。崇德二年 丁丑 月日立。行數里。入實勝寺。卽東人所稱皇帝願堂也。其說無稽。按盛京通志。天聰初。西蕃喇嘛僧 喇嘛。卽道德無上之稱。 駝載玉璽。傳國璽 牽烏牛,白馬而來曰。東方聖人出。故奉獻。因建此寺。今考嘉慶乙丑瀋幸時行宮壁上板揭詩。有松,杏捷後建寺之語。兩說之不同。何哉。意者。崇德以偏師破洪承疇十三萬軍於松山,杏山之戰。歸建此寺。以紀戰勝之績。實勝之額所由起也。仍追奉西蕃所獻玉璽。以誇耀之歟。抑寺之創。實在天聰。而其後崇德卽其寺。豎紀績碑。且易其額歟。
余按。楚以卞和所獻之璞。琢而成璧。後求婚於趙。以納聘焉。始皇並六國得之。命李斯篆之曰受命于天。旣壽永昌。使玉工孫壽刻之。太平御覽又以爲始皇以藍田玉制璽。李斯以魚鳥篆刻之。 秦子嬰奉璽。降沛公於軹道傍。高祖卽位。服其璽。因世傳之。謂之傳國璽。漢孺子未立。藏於未央宮。莽簒位。使王舜迫太后求之。太后怒罵。投璽於地。螭角微玷。璽仍歸莽。及更始滅莽。校尉公賓得璽。詣宛獻于更始。赤眉殺更始。立盆子。璽爲盆子有。盆子獻于光武。至獻帝。董卓作亂。孫堅得之於城南甄官井中。袁術奪之於堅妻。術死。荊州徐璆送璽於許昌。獻帝遜位。並以璽歸魏。隷刻肩際。曰大魏受漢傳國之璽。魏亡。璽歸於晉。晉懷帝遇劉聰之害。歸於聰。聰死。歸曜。曜滅。歸石勒。勒滅。入冉閔。璽寄於劉,石二虜。共五十三年。以晉無璽。謂之白板天子。晉征西將軍謝尙。購得於冉閔之將軍蔣榦。以還東晉。時穆帝永和八年也。是後宋,齊,梁,陳相傳。以至於隋滅陳。陳蕭后與太子正道。並璽入突厥。唐太宗 寶璽未得。乃自刻玉。曰皇帝景命。有德者昌。 貞觀四年。蕭后與正道。自突厥奉璽歸于唐。朱溫簒唐。入於溫。莊宗定亂。入於後唐。莊宗遇害。明宗嗣立。再傳養子從珂。是爲廢帝。從珂自焚。自是璽不知所在。至宋哲宗。咸陽民段義獻璽。及徽宗爲金所虜。凡有寶璽。金皆取之。璽凡十有四。宋之南遷二百年。無此寶璽也明矣。自金取於宋寶璽。出處得失。未見明說。而元至元三十一年。中丞崔彧,秘書楊桓獻璽。而辨其文曰。受命于天。旣壽永昌。此爲傳國璽云云。旣曰與從珂同焚于洛陽之玄武樓。而他日段義得之。獻于宋哲宗。旣曰入金。與金哀宗同焚于幽蘭軒矣。翟朝宗又得之。獻于宋寧宗。璽之贗跡。在宋屢敗露矣。而元之崔彧,楊桓。又何由得之。以此觀之。今西蕃所獻玉璽。非傳國璽也明矣。然則此璽果是何璽。而來獻于淸朝立國之初乎。縱使眞得秦璽。亦無道之物。亡國之器。豈舜之五瑞,禹之玄圭乎。自秦以來。璽爲輕重於天下。所重在於璽。而天下反輕。是豈非區區婦人之智乎。
又按開國方略曰。天聰九年九月癸丑。貝勒多爾衮等。收服察哈爾部衆。獲歷代傳國玉璽。璽藏於元朝大內。至順帝。棄都城。携之入沙漠。後崩於應昌府。璽遂遺失。越二百餘年。有牧羊於山岡下者。見一山羊三日不囓草。但以蹄跑地。牧者發之。璽乃見。歸於元後裔博碩克圖汗。後爲察哈爾林丹汗所破。璽歸林丹汗。林丹汗。亦元裔也。貝勒等聞璽在蘇泰福晉所索之。旣得視其文。乃漢篆制誥之寶四字。璠璵爲質。交龍爲紐。光氣煥爛。洵至寶也。多爾衮等喜甚曰。皇上洪福非常。天錫至寶。此一統萬年之瑞也。遂收其璽而還。太宗設黃案。焚香受玉璽。親捧之。率衆拜天。禮畢。諭左右曰。此玉璽。乃歷代帝王所用之寶。天以畀朕。非偶然也。此與盛京通志西蕃喇嘛僧駝載玉璽之說有異。未知璽之瑞有二至歟。
正殿安佛像。似是喇嘛之像。殿扁曰海月常輝。殿內左柱掛乾隆所射弓鞬。右柱掛嘉慶所射弓鞬。弓㨾絶大。皆是錦裝。前有床卓。卓上羅列螭刻烏銅香爐漆燈。晝夜常炷。其他寶貝精巧燦爛。當中有一部佛經。漆紙金書。末有臣和珅書四字。和珅。卽乾隆寵臣之專權者。意者。以此獻媚。而珅敗後猶存也。殿東有行宮。香案寶榻位置方正。殿西有禪堂。卽蒙古僧羣聚講經處。而擺列禪榻而已。庭東西各有碑閣。而西碑滿字不可解。東碑漢書。書曰蓮花淨界實勝寺紀績碑。行忙不得詳見。東西皆有廊廡。廡中皆有佛像。又有樂器及戱具。如百獸之楦。積之與棟齊。又有儀仗之屬。似是臨幸時設戱如魚龍,曼延之具。南墻外有蒙古守直之房。首僧年老不見外人。其餘僧徒二百餘。或着黃衣。或着赤衣。皆蒙古也。其中年不過十二三者四五也。因守直僧有闕。皇帝特命蒙古年幼者遆送塡代。僧各月給銀二兩。首僧統計一歲俸銀千餘兩云。僧與馬頭輩語。馬頭輩褎如充耳。口呿不能對。余問馬頭曰。何也。曰。彼以蒙古語薰我。不知爲何說。余曰。快哉。曰。何快。曰。自入栅以後。汝輩輒謂余曰。作行幾日。沿路所經習聞滿語。不啻衆楚之咻。而不解一句。未學一言。以此鈍聰。何以記誦四書三經乎。昔有一相公使行時。比至皇城。盡得滿語。街談巷說。賈豎鄙俚之言。無不通曉。譯員輩皆以爲不及。此非口讀。卽不過耳剽。則聰明何若是懸殊乎。余聞此發騂。無以答矣。汝輩之赴燕。自以爲二十餘行。則聞蒙古之語。可謂習熟。而今與蒙古語。一不能開口。汝獨非鈍聰耶。今吾多解滿語。赤飯者。吃飯也。何于睡者。好睡也。斗流者。猪肉也。只丹者。鷄卵也。謂主人曰掌樻的。謂車夫曰幹車的。問人年歲。則曰道多年紀。問何物貨。則曰甚麽東西。馬頭恰恰的笑曰。壯哉。進賜聰明也。初行能識四五轉語。若三四次燕行。可識十數條件矣。赴燕下人。自有生之初。不識天地字。一番到燕。通解漢語如有宿講者。箇箇如是。余曰。兩班聰明。本不及常賤也。昔金柏谷以文章鳴世。而曾讀伯夷傳一篇一億一萬三千遍。而猶不能突誦。一日尋訪友人。友人不在家。只有十一歲童婢應門。柏谷留訊於童婢。而旋疑童婢之不能誦。問童婢曰。能誦傳喝否。婢刻下立誦。不錯次序。柏谷曰。這聰明這聰明。始可以授伯夷傳。汝輩聰明。直不過盲者直門也。遂進茶少憩。步出距馬木紅欄外。有碑曰。諸王以下到此。皆下馬。滿,漢字雙行而書之。登車就路。歷塔橋。由徑路而行。從者言。太祖福陵,太宗昭陵。在開運山下。北距十餘里。而樹木如雲。可望而不可辨。嘗聞福陵山名天柱。昭陵山名隆業。渾河界其間。太宗有二馬。一名大白。一名小白。經百戰。成殊勳。今昭陵前二石馬是也。又聞永陵內寶頂上。生瑞樹一株。圓覆城匡云。此載姚文田邃雅堂集 抵永安橋。築路始此。蓋皇帝瀋幸時。御路當中。築灰爲馳道。比諸左右配道。高爲一尺。以遼路泥濘。車行不便故也。見今瀋幸年久。築路幾盡平夷。橋梁擧皆朽頹。橋成於崇德時。而嘗聞本朝人金萬海。年二十。被虜赴役。築永安橋以賃食。後贖還。而能爲滿語。屬譯員。入燕過此橋。手撫橋之第幾石。流涕曰。此吾所負石也。同行譯官鄭忠元聞而傳之云。午飯于大方身民人劉桂芳家。案有書籍。能通經史。曰。伯兄蕙芳善文學。方在數十里外訓蒙。鄭太平指一村家曰。年二十時。赴燕到撫寧。有一女子。年少美艶。而形容憔悴。衣裳襤縷。携短筇。步步蹣跚而來。伏三使下處曰。家在廣東。開店資生。家夫消折本錢數萬金。一朝不知去向。十餘年漠然無聞。或傳生在關東。爲人傭雇。故爲尋其跡。單身離家。今爲四年。跋涉幾萬里。幸到於此。尙不得其處。而盤纏絶乏。願蒙恩賜。語音凄切。精誠懇到。三使各給五緡京錢。小泉也 百拜叩頭。出門啼哭。于其時也。朔風蕭瑟。塞雲慘憺。若有助其悲哀。人莫不感其義歎其節。爭出銀錢以贈曰。前路尙遠。庸備盤纏。女人獨受東人所贈曰。吾聞朝鮮禮義之邦。此邦人所贈。何可不受。至若本地人。恐有他意。義在必辭。故所經諸處。一切却之。聞者嘖舌曰。賢哉女也。及回路到此。入泡局。則乞錢之女。現居於此。問厥由。曰。向日。抵此遇夫。仍開泡局云。心竊以爲至誠感天。正謂此也。其後歷路。到輒相面。今生四子。家產漸饒。其女亦老矣。余曰。願見其面。曰。渠必不肯。然回還時。可以問之矣。以詩贈澹人。詩曰。
箭橋邂逅曉燈殘。伴渡龍灣歲又寒。萬里靑袍今學士。五旬華髮一郞官。知心湖海登樓詠。對泣山河擧目嘆。莫道從前傾蓋晩。無忘此日接盃歡。
澹人以詩答之曰。
三行缺
初九日。戊辰
编辑晴暄。到巨流河。卽金遼諸水都會處也。又二里渡周流河堡。崇德所築。而城堞甚固。今有驛丞治之。屬錦州廣寧縣。萬曆舊堡在西岸。城址至今尙存。午飯于新民屯。屯是瀋西大都會。人民市肆之盛。儼若邑治。比遼陽等處。不啻過焉。康煕時聚民成邑。隷廣寧。北距蒙古地方四十里。兩界物貨交易于此。故市肆若是殷實。而民戶殆近七十萬。禦敵之意。亦在其中矣。余問店主曰。此處田稅幾何。答曰。田有六等。隨其饒瘠。各有加減。而十畝爲一日耕。稅爲銀子一兩。土沃處二兩。大槩如此。過柳河橋。自此民家擧皆無樑屋。不起脊。蓋板塗灰。或曰。明時遺民造此屋制。以示無上之意。或曰。近海多風。故以防捲茅飛瓦也。到白旗堡止宿。有以鐵索穿熊鼻而行者。使之呈技。牽熊者以鼻竅鐵索。移鎖其項。熊乃人立而行數回。忽仰臥。以四足使槍使棒。惟意所欲。
初十日。己巳
编辑晴暄。歷一板門。市井之櫛比。與新民屯相上下矣。至二道井午飯。見一小兒。衣服整楚。儀容淸峻。料非常賤。問其姓。曰宗親。其名祥焜。其父文恪以瀋陽刑部主司。瓜遞還京。內眷追發抵此。兒年九齡。能通三經。好馳馬云。曾聞店壁上有題五言古詩一篇矣。今十餘年之間。無以訪其處。且其詩。卽飽經世故。習知俗態者之所作。而何人何時所題與其寄托之本意。莫有傳焉。甚可歎也。詩曰。妾着石榴裙。艶色侔花片。爲郞作羹湯。點汚幾欲遍。未肯令郞知。棄擲復偸換。非不重羅紈。恩深命且賤。其下有淚泉二字。行數十里。有一小峴。問其名。曰月峰山。遼野八百里。未見培塿。而獨此地有山。路出山腰。下車登頂。俯覽四野。胸襟爽然。北望毉巫閭山。橫亘千餘里。卽周禮幽州之鎭。皇明時。賀欽先生之所隱處。起伏天際。馳騖雲端。其北則蒙古鮮卑之地。可謂天限南北。余見毉巫而有感於懷。仍拈韵曰。
巫閭大幹白頭來。來作長城抵海廻。天造此山分華界。如今華界孰分開。
從者曰。遼陽白塔見於東方雲際。而老眼霧花。未能遠窮。過烟臺站。自此始有烟臺。制如我國烽臺。但築在平地。高爲數十丈。圍亦如之。所以置守兵而通警急者。世傳戚繼光所築。或云。袁崇煥爲防建州而設此。五里七里。纍纍相望。而見今頹圮。幾夷其半。可知其無所事兵矣。夕抵小黑山止宿。學究張振鏞。字立武。號臨溪。保定府人。年今四十八。有子四人。率家眷住此二十餘年。與其弟子劉廣泉來訪。余患感苦劇。不能久話。勸送於三房。約以回還時往謝。東八站水味不甚惡。自老邊城以後。鹹如和漿。色又深黃。煎茶灌器。津流如涎。飮到胸膈。便覺燥閼痰盛。余謂書狀曰。自此至皇城水品如此云。將何以堪之。曰。我東順天,黃州。最稱水土之惡。而人皆求其倅。君將厭避黃州之萬兩乎。余曰。兩邑之水。洗錢而飮。故非但無病。病貧者潤。病痿者肥。黃州錢流涎無益。黑山水飽喫添病。冤乎冤乎。烟臺站有詩曰。
五里一墩七里臺。墩臺烟燧覘兵來。覘兵無救崇禎禍。戚帥當時枉費才。
十一日。庚午
编辑早陰。飛霜如雪。見村閭林木皆着霜花。俗謂之山稼。或謂之木稼。一望皓皚。便若萬樹梨花。而枝條亦皆白玉雕削矣。到中安堡午飯。自此距北鎭廟纔數十里云。而行期甚迫。未能歷覽。可恨。抵廣寧店止宿。
十二日。辛未
编辑晴。大風。午飯于閭陽驛。過望山堡。蓋巫閭一山。氣勢峻極。形軆磅礴。橫亘西北。自四五日來。無日不見。昨今稍稍在背後。西南望大野而去。忽見石山。當面縹緲。橫看側看。移步換形。不覺叫奇。問其名。曰十三山。屈指計其峰。擧其大則不及之。總其細則又過之。未知命名其義何居。此地本是石山站。而石山站三字。華音之柴酸棧也。柴酸棧三字。東音之十三山也。華,東二音。未知其孰是。而訛傳誤讀。亦或無怪。五代史胡嶠北行記。東行過一山。名十三山。自此幽燕二千里。金蔡珪詩。閭山盡處十三山。溪曲人家畫幅間云。則恐亦非訛也。山上有金牛洞。水石甚奇云。抵石山站止宿。自柵距皇城。此爲半程。幾日之行。才到半程。坐思前程。躁症陡起。竊欲飛也似瞬息到皇城。而不可得。如是思量。輾轉失睡。
十三日。壬申
编辑陰。過大凌河。河氷已合。而大車卜重。猶慮河氷之未堅。皆將由橋。而不可方軌。。故橋東西大車之停輈者。不下數三百。次第過橋。不敢爭先。雙轎及坐車。皆由氷路。旋轉如蓬。亦一快心也。鄭太平曰。胡人之驅車者。每多愚頑。沿路大車與使行狹路相逢。輒有惹鬧生梗者。十餘年前。隨副使到此橋。書狀先行爭路。數十車夫打倒三房下隷。至破傷書狀坐車裝蓋。副使迫見景狀。怒叱渠曰。必捉一車夫來。如或未捉。當打殺汝矣。渠亦氣憤。忿不可耐住。拔轎杠大呼。車夫一齊四散。乃二步作一步。盡力追趕。踴躍擲杠。中一大漢之腦後。翻倒在地。更擧杠亂搗之。解渠纏帶。結縛到店。副使怒猶不休。決棍二十度。方草禮部呈文。迎送官來乞萬端曰。皇上聞知。則罪將及身。副使曰。幾千里同行之義。不可恝然。使迎送官嚴懲之。於是。迎送官究覈三十餘車夫姓名。捉囚縣獄。車卜所載東西。一傡屬官。自是厥後。車夫見我行。必讓路而過。余曰。副使誰也。曰。無識也。故年久已忘之。此地卽明將劉綎戰沒處。數十萬衆一時俱沒。每當雲陰雨濕之時。如有煩冤之聲。年使渡河時。必有乖風凄雨云。按。劉將軍綎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値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抽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餘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却。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歎。將軍曰。某投閒何足惜。獨令羣馬伏櫪思戰場可惜。言已歔欷。貞夫亦改顏良久。明史。杜松扺渾河戰死。馬林抵二道關敗績。劉綎獨深入三百餘里。克十餘寨。至深河。敵詭爲漢卒裝。透圍夾攻。遂戰沒。朝鮮將金應河亦死之。開國方略云。劉綎戰死達哩岡。朝鮮都元帥姜弘立。執送明兵之匿其營者。兵敗來降。太宗以其報恩而來。不加罪。又云。大凌河戰時。有黑雲大風。敵縱火。逼我軍。天忽反風。焚敵兵。遂大捷。時天聰五年九月也。明史無大凌河戰 姚文田詩註云。大凌河。明軍屯據之地。太宗破明錦州兵於此。掘壕築壘。仍爲畜牧之所。不煩芻豆供億。而馬政之殷盛。遠軼前古云。今見牛羊之放牧。殆遍野矣。有詩曰。
大凌河畔雪紛紛。戰壘遺墟尙黑雲。纍纍京觀皆漢卒。行人慟哭劉將軍。
歷四同碑。卽明都督僉事王平,王宗盛之墓碑。萬曆中。王氏父子兄弟俱爲立節。豎碑褒之。墓四隅各立一碑。而碑㨾相同。故稱四同碑。今存二碑二龜趺。過雙陽站。北距錦州爲二十里。錦是遼右大都會。車馬絡繹不絶。江南物貨由海道至此云。開國方略云。祖大壽敗降。太宗遣歸錦州。大壽中變。後錦州旣下。大壽終降。又生擒明監軍張春。春不屈。太宗賜以珍饌。班師賜宴。命坐諸降將上。歷小凌河。至杏山堡止宿。松山,杏山。卽明季大戰場。淸太宗以偏師破洪承疇十三萬兵於此。片甲不得回云。明史。崇禎壬午。錦州被圍。巡撫邱(註:疑誤書丘字為邱)民仰,摠督洪承疇。進至松山爲聲援。王樸等軍潰。民仰,承疇俱被殺。贈官賜祭。錄一子。後聞生存。乃止。○開國方略云。肅親王豪格等克松山城。生擒摠督洪承疇,巡撫丘民仰,摠兵祖大樂。後克錦州城。摠兵祖大壽降。 路傍有紀績碑。碑有閣。而日暮不能辨字。承德承疇終背主七字猶可見。卽乾隆詩也。背主二字。千古斷案。使承疇有知。能不愧死於泉下耶。店主之子美少年。稍有文識。夜到余所。張燭筆談。語及洪承疇事。少年歔欷曰。洪承疇降于本朝。開國規模。多有贊畫。而滿人之計口給銀。其意實在於蕩竭國財。疲弊邦本。而至今遵行。不思通變。滿人之屬於八旗者。自幼至老。不事農桑。仰賴廩調。生齒日益繁殖。經用漸至窘絀。此所以坐受其病也。朝衣中有補服。如我國胸褙 紋繡各有品制。自閣老至九品。皆以鳥獸爲文。或有繡狗或有繡羊。此視我犬羊之意也。忽見店主來。尋其子。見此筆談。忙手扯去。投諸爐火。叱責其子曰。汝之識字。適足爲禍。牽臂出門。余不覺憮然。澹人以杏山堡詩示余。余次其韵曰。
松杏之間幾戰鏖。漢時明月至今高。行人躑躅寒雲逗。舊鬼煩冤夜雨號。辦死難期遺誓箭。負心還愧不言桃。承德承疇終背主。皦日千秋罪莫逃。
十四日。癸酉
编辑晴。是日。日南至。廚房曉進菉豆粥。余謂馬頭曰。朝鮮冬至。以赤豆爲粥。燕京冬至。例以菉豆爲粥乎。曰。未也。此地赤貴菉賤也。早發。至塔山。東望渤海。海波接天。日纔離海。紅雲盪潏。島嶼出沒。從人指點海中如黑痣者曰。彼是嗚呼島。 明時。塔山有守城將。松,杏之陷。城將不屈。自投火砲中云。望見鷄鳴山嘔血臺。卽崇德遭紅夷砲。逃命嘔血處。明史。袁崇煥本傳云。關卒立城上。用西洋火器。淸師不利。此所謂寧錦大捷者也。 有詩曰。
捲地朔風吹八旗。譙樓白日起紅夷。如何磔殺袁崇煥。自壞長城國以之。
自大凌河至山海關幾百里。盡是崇禎間戰爭之地。故纍纍有京觀之築。沙中猿鶴。尙不禁志士之沾襟。夕抵寧遠城止宿。城南門內大街上有祖大樂,祖大壽兩石牌。樓制度雄壯。雕刻工巧。祖家父子兄弟四世樹勳。故勅建牌樓於家居之鄕。寵褒倚仗。若是隆重。而終未免錦州之失節。恨不得踢倒牌樓。快洗士夫隴西之恥也。有詩曰。
未酬勳券竟亡周。荒落家鄕有牌樓。我欲靴尖翻蹴倒。千秋爲洗隴西羞。
十五日。甲戌
编辑晴。未明。至靑墩臺。欲見日出。距海纔里許。而陰雲翳如。無以眺望。歷望海店。路有賣鹽。色白如雪。搨㨾如甎。秤其斤兩而賣之。抵中後所止宿。此地毳帽。名於天下。關帝廟最爲靈驗云。
十六日。乙亥
编辑晴。抵宿中前所。城中有佐領,巡檢二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