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郡國利病書 (四部叢刊本)/冊三

冊二 天下郡國利病書 冊三
清 顧炎武 撰 清 錢邦彥 撰坿錄 崑山圖書館藏稿本
冊四

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5-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3.djvu/2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5-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3.djvu/3

順徳府知府徐翁衍祚勸課種桑栽樹

種桑之法四月間桑椹子熟時㨂摘黑紫色透熟的

用水淘淨取出淨子隨宅園墻下或井旁或空𨻶處

所密密種上或又于園并打成菜畦如種菜之法家

家户户隨力栽種長出桑秩任意移栽不時澆灌務

期成效一歳要千萬株即可得也一壓桑之法𥘉

時在桑樹根上将發出嫩條聴其長成不要動止二

月間将條壓倒自根至梢每尺用短䋲横綳俱今着

地至三四月條上所𤼵之芽不要摘壞至五月夏至

前後其芽自然長成小秧再将大條用土培壅止露

小秩向上𤼵長頻用糞水澆灌一兩月間其土内大

條必生出白根待來年正月𨚫照小秧之處或五六

株或十餘株照株栽斷移分别地照依後法表植

一栽桑土注正月内擇高阜之地每株周圍相離八

九尺鋤開一坑小者𭰹二三寸大者三四寸坑底要

平将桑秧根鬚各分曲直𥪡在坑内用糞壅培牢固

即将餘梢剪栽与土相平每月用糞水澆灌二三次

清明前後自然𤼵芽再用糞土澆一二次一月可長

一尺每株根上只可二芽或一芽隨日而長至五六

月間将新𤼵枝上葉内小芽盡行摘去亦不要留旁

枝止培原養本枝務長直上直下仍照前月澆灌一

年即可長成六七尺或四五尺臘月間復将上梢剪

去只留三囬寸到次年每月只澆灌一次春分後當

日暖之時其根上復生出桑芽不拘多少摘去止留

一二芽最要防䕶牲畜踏踐至五六月内看桑内有

小斜技亦要摘去不可容留以奪本根脂力長至六

七尺又怕風摇致傷根本可用細䋲拴縛各桑根上

互相牽絆候至次年任從摘葉飼蠶其栽桑地内不宜

裁種各色花草恐奪地脉只宜種葱韭𤓰菜之𩔖取其

頻澆頻灌桑葉愈得茂盛遇有草莽即當刈除


正徳二年十月濬滏陽河河舊在順徳府任縣新杏村之東

北源出磁州經永年曲周平鄕至穆家口㑹百泉等河北流兩

岸皆徴糧地景㤗間漳水併入漫流衝曲周等縣地方沿河

各築堤以備泛溢威化間舊河⿰氵扵塞扵村之而南衝决為新河

合沙洺等河入穆家口兩岸亦築堤備之弘治𥘉漳水徙入御

河民棄堤不復修理近年漳水復入新河西岸地皆渰没任

縣民高賜等以為言下廵撫官勘處至是具奏言穆家口乃衆

河之委請從此先濬乃并濬舊河新河今兩處分流以殺其

勢堤岸亦漸加修理庶民患可除工部覆奏從之

邢䑓縣志知府王可信百泉閘記 邢治𨽻順為附郭邑控地甫

 百里西入太行居之七八野多嶢崅岡阜𡈽雜山石不純可佃

 種獨東南一隅泉湧百穴因名曰百泉傍地平坦廣衍可為耕

 耨區顧東行不数里民暨田畫轄屬他邑𨽾邢者止十之二三

 而己且𫝑逼山脊西髙東下若建瓴然每夏秋雨集山潦横至

 則衝突邢阜之𡈽⿰氵扵漬東南諸邑田一淤輙沃饒二三𡻕愈於

 附糞而邢之田乃或灑為溝壑甚至畫滌厥稿穣止遺沙石不

 復成田者有之旱則諸邑之民引泉水溉田坐𭣣滋涯利而邢

 地近泉者反壠髙水下非大排激之不能入田以故山川形勝

 雖萃於邢而利卒歸之他邑民之籍邢者率苦窳寡蓄藏輕流

 易竄而他邑接邢壌之民視邢為頗饒

 朱誥曰邢迤西諸山大都峐岨無所産獨百泉水有無窮之利

 特以水𫝑下注直趋南任兩邑邢民𫉬利最少余於華家庄創

 永澤閘而珍珠堤又創流珠堤更頒水車之制於民而並建水

  磨於豫譲橋等處業己就緒足為永利又𮗚東南増益永盛二

  源皆足SKchar溉業已相度授工或亦可垂之永利但地利無窮人

  情易怠非上者以時料理而振勵之安保其乆而不廢耶予識

  陋特自所見者為民圖之如此(⿱艹石)推而廣之使人事益修地利

  益盡則在後之君子云

○廣平志地有大地小地之分者地二百四十歩為一畆自有地

以来未之有改也由 國𥘉地有開墾永不起科者有因洿下鹻

薄磽瘠而無糧者今皆一㮣量出作数是以原額地少而丈量地

反多當事者又恐畒数增多取駭於上而貽害扵民乃以大畆該

小畆取合原額之數此後上行造報則用大地以投黄册下行征

派則用小地以取均平是以各縣大地有小地一畆八分以上折

一畆者有二畆以上折一畒者有三畒以上折一畆者有七畆以

上折一畆者有八畆以上折一畆者折畆之少者其地猶中中而

折畆之多者其地多低薄又皆合一縣之丈地投一縣之原額以

攤一縣之原糧而賦役由之以出故各縣地之折𥮅雖有多寡而

賦之分𣲖則無移易宜無不均也

屯田有𫟪屯屯於各𫟪空曠之地且耕且𢧐者也有营屯屯於各

衞就近之所且耕且守者也今廣平之屯乃於畿輔之地而立山

西諸衞之屯謂之下屯軍則戍于衞而留其餘丁于屯此 祖宗

之深意遠慮相維相制之法也 廣平牧馬之地自宋已設宋𥘉

飬馬務洺州置一太宗興國二年改為牧龍坊景德而後改坊為

監在外十四監之内有廣平監多擇種馬牝牡為群神宗留意馬

政或請以牧馬餘田脩稼政而群牧司言廣平監餘田無㡬宜仍

舊及熈寕元豊坊監遂廢元祐𥘉左司王巖叟上䟽謂廣平監

基草地疆畫具存使臣牧卒太半猶在稍加招集則指顧之間措

置可定此前代廣平之馬政飬之於官者也紹聖𥘉韓筠䓁建議

扵邢州請以牧田募民授田一頃者為官牧一馬而蠲其租於是

始行給地牧馬之政此前代廣平之馬政飬之於民者也我朝

飬馬之政洪武自革群監官命有司孳牧是用宋紹聖以來之法

江北五户共飬一匹凢牝牡馬五匹為一群立群頭一人五群立

群長一人每一年約一駒永楽宣德則論丁飬馬成化元年例則

三年課一駒弘治年奏定廣平䓁府免糧飬馬每地五十畆領兒

馬一匹百畒領騍馬一匹正德元年御史王濟奏大名廣平䓁

府有種馬之額而無種馬之實有孳生之名而無孳生之用合行

但視種馬之膔壮不追馬駒之有無嗣是之後備用大馬止炤種

馬之額𣲖行買觧此正德以前廣平馬政也及嘉靖𥘉本府度地

均糧之後凢飬馬之田皆收粮地之内納糧之地皆輸飬馬之銀

故馬無專田必地數頃而共飬一馬駒無全育必輸四年而馬課

一駒上之政未嘗為寛而下之力每不能辦者何也雜役之煩而

雜費之多也

○廣乎縣志漳水議按漳河之源有二一出山西潞州長子縣名濁漳一出平

定州樂平縣名清漳東至林縣合流于彰徳磁州之間至臨漳而成大河出廣

平大名達于臨清冬春則涸夏秋則漲其涸也枵腹嗸上其漲也泛溢千里令

年東明年西一淤成地一衝成河困地𫝑沃衍乎坦使然水由𫝑波濤洶湧致

之也漢唐以前其治易以黄河故道繞大名出河間達于海則黄河𭰹廣而漳

水易淺所以消息而不為害宋元以後其治難以黄河繞徐州出准安入于海

則黄河淤淺而漳水難洩所以散漫而不可制其在令日尤甚宋元漳河南决

從大名出臨漳繞魏縣過府城之南由艾家口入于衛河其流乆其河深此其

故道也近則向南之河忽湧成淤此決自臨漳過魏縣從元城以達于館陶此

新河之一𣲖也又自花佛堂南决一口泛溢而為四流魏与元城均在四流之

中而廣平西南若柳林屯龎兒荘南温油房等村泛則為洪流淤則為沙礫廬

舎墳墓其遭水害者不可悉數今之議者徒曰如何堤如何塞此不過𥙷苴罅

𨻶奉漏變沃焦釡之計也不知治漳与治河異黄河可資漕運引注徐吕二洪

水性湍急宜防而不宜洩漳河可資灌溉泛濫三省五縣水𫝑平緩宜洩而不

宜防謀國者果為經乆不易之策必當乆任責成相地勢畫經界立丘甸𭰹溝

洫時蓄洩水一泛溢則散于五縣溝渠而不為城郭宫室之害水一乾涸取于

萬井蓄積西可収千倉萬箱之利則沙礫變為沃土洪流登于祍席其視今年

堤明年決塞于南壑于北傾有限之帑藏填無窮之巨津驅必不得已之民圖

必不可成之功此兩䇿者相至遠矣釋此不為而頋彼之乆行此余之𠩄未

解也

萬曆二十八年 月漳河决工科王德完陳漳流北徙二變二患三䇿言河决

小屯東經魏縣元城抵館陶入衛為一變其害小河决高家口厮二流于臨漳

之南北俱至成安縣東吕彪河今流經廣平肥鄉永年至曲周入滏水同流至

青縣口方入運河為再變其害大㵚水不勝漳而今納漳則狹小不足收東巨

浪病溢而患在民衛水昔仰漳而今舍漳則細緩不能掃捲沙泥病涸而患在

運塞高家河口導入小屯河費少利多為上䇿仍廻龍鎭至小灘入費衛鉅害

少為中䇿築吕彪河口岸隄障水運道固不資利地方亦不罹害為下䇿中襍

引漢事為証而末復力荐原任知縣劉宇郎中樊兆程章下所司覆議三䇿總

治漳之建畫與利害之更端容咨河⿰氵曺 -- 漕部院逐一從長計議務使國計民生一

舉有賴報可

清河志 衛河者即所謂屯氏河永濟渠也始隋煬帝四年𤼵河北軍百萬役

及婦人開永濟渠導自衛輝蘇門山百門泉東北引淇滏漳洹諸水為大河賜

名御河流八百里為元城又百五十里當清河之南臨臨清㑹㑹通彈丸小邑

環視皆水衛河𫝑湍悍每秋霖泛濫灌以漳沁安陽高村諸河之水洪濤奔駛

隄防稍不支即衝决漫衍漂室廬𣳚禾稼城池府庫岌乎殆哉而尖塚白廟弔

馬橋諸口尤其最要語曰開弓口渰無走者此也無論口决脫有恒兩浹旬則

冠諸道之水數十里湃聚洪河蓮花池田家窪諸所停蓄如盆盎田廬盡坐

魚鼈中語曰倒坡水渰無底者此也口自館陶歴夏津要害凡二十六轄淸河

者歳役夫八十為防水至則益鄉夫數千靈夕戒嚴堇堇免一决乃尖塜白廟

弔馬橋屬在他境彼民肥瘠不關莫肯為防于是有開渠之議弘治中縣二老

宗安等詣闕上書謂水歲侵清河沼而地魚而民壮者携老扶㓜沾濡手足

終歲望洋租庸無所出不足以報縣官今四海綂一徳澤汪⿰氵⿱山⿵戌小 -- 𣿄方以愛養元元

為首務奈何置數千頃膏腴之田民十餘萬指于水而不為之所積乆不散潰

且為漕河害匪細故也幸聖明哀矜与大司空計事者天子以為然乃詔

部使者為清河開渠導自洪河蓮花池延四十餘里下達古黄河廣二丈深等

之名曰䟽水渠以洩河決及倒坡諸窪之水功施扵不世其後歳乆渠淤漫流

為災又復如前民坐苦河伯以聽其漸下武城而于武城河西置減水牐一以

洩之亦猶有行水之道也嘉靖三十七年武城令私其民乃召徒從於御河西

接一字河築横堤四十餘里逆絶上流四十一年水患作逼浸清河民洶洶莫

知死所武城人且聚堤抵掌以明得意由是二省交惡謀動于戈殺我民季秉

訟之臺府屬吏勘當又擊殺我𨽻人胡守仁具獄上廷尉 朝廷下明詔令兩

省使者平其事武城人强不服猶豫未肯撤堤隆慶三年河决尖塚平地水深

又餘死于水者王景木等十餘人城不下者數版民多避居九塜得免武城人

日操兵刃守堤如藏府屬水𫝑壅迫一夕決堤直下如建瓴而武城人反自貽

伊戚夫土之有川猶人之有口也止啼而塞其口豈不遽止然死可立待也故

善為川者導之而巳矣曲防為戒五伯猶能言之今天下一家壞土相接而欲

以隣境為壑其謂何然此猶争於末流也防不弛則河不决渠不淤則决不為

災於是有濬渠之議顧抱火厝薪苟安旦夕作舎道旁三年不成而長吏者又

率傳視宦舎誰肯焦毛髮以身當利害 今上萬暦六年春水猶注地中民田

千頃種不得布萬姓嗷嗷于是三老田宦何希儒等博士諸生武綸何九臯魏

諤等白状今令請復浚渠全方苦民水欲言方略㑹父老諸生言良合乃著為

四論繪圖窮源流條便宜数事上請于郡太守鴈門薛公鑰憲副膠州姜公継

曾御史河南許公乾御史大夫渭南孟公重咸報可復下郡通守蒲州南公椿

來縣召令計利害相度故道募山東水工高欒孫虎与境内老宿人觀地形凖

高下樹幟分部乃舁城隍神于工所為文酹酒以誓曰其有不若于令者有如

此河是役也計地徵夫庶民子來凡動衆三千餘人以義官田宦等六十三人

董其工沈尉源溥專部其事令則昕夕行役所為察勤惰而勸戒之逾月報成

延袤深廣一拓舊制乃撤洪河蓮花池積水行渠中沛然若决江河注古黄河

而下然後民得平土而居之部使者下郡理孟津王公价覆驗与所報合乃移

檄奬禮令尉賞賚諸役有差又督夫千餘修漕堤凡四十里以故數年而水得

不為災而河亦不决决且有渠無恐又不争于武城人嗚呼清河自昔當水衝

令且關運道故為運道計莫(⿱艹石)治隄為河决計莫若治渠兖冀間地多流沙豈

惟渠易淤塞百世而下将徙决不獨衛河余故為論次古今顛末俾後有君子

得以覽焉先是水注古黄河古黄河者即馬頰也自馬頰塞兩岸居民盡田河

壖歳乆若為固有而實無額稅不得与城邑較利害好民石省所以一旦見水

至遂浮言惑衆将起訟令与南宫今邢公侗雅以論政相引重數言為民大計

非私一人邢韙之屬民自對藻不能辭訟遂止 向子曰昔太史公悲瓠子作

河渠書今治河之䇿論者具備余為一郡邑言利害耳徃武城以千金築堤堤

成清河乃出數百金与之訟然水至清河害堤破武城害盍若以其費併力治

渠豈不為両利之哉

大名府志 按元輿地圗河北山東西盡中書省所轄也 國家

割鄴汲以西𨽻河南割濟愽以東𨽻山東而大名郡衡距百四十

里縱特三倍之北繚舘陶南深入蘭陽儀封之間而獨領於畿内

者何哉要之在易制耳河朔之地西接太行北距蜚⿰犭? -- 狐東窺齊魯

南阻河為險自古稱重鎮盖其形勝𨼆然四境之外固不區區在

疆域間也唐不能分其地而并為河北路故藩鎮擅其疆而唐以

斃宋不能分其地而并為京東西路故𢍆丹擅其疆而宋以削豈

盡将不强士卒不衆哉由形制之失其利也 國家引大名獨㫁

而為三不設兵衞而沃壤千里輔車都甸意深逺矣 所屬州邑

滑為最大開次之長垣魏縣地不逮滑也而物産稱饒焉元城豐

濬三邑等耳南樂又次之東明又次之内黄與開州接壌並稱墝

瘠且多硝河下墊故多沙鹻苦淹者以十年之通居六七也是以

令于斯者恒蹙額以從事又大名縣自古稱元城之貴鄉或置或

省當洪武以前府治東去縣三十里似不可已今既徙而西凢大

名縣所稱膏腴地皆割而為府治城内外及四関皆是也以故地

益蹙民益貧令雖賢莫可展布以今視之誠可省而入於元城也

 府故城在城迤東八里唐魏愽節度樂彦禎所築也周八十里

號為河北雄鎮宋慶曆間復建為北京百官有司畧如東西京故

事詔輸内府緍錢十萬築行宫洪武三十四年水圯為患都指揮

吳成始徙築今城周特故城九之一髙三丈有竒南距衞北負

為險嘉靖以來漳併流入衞頗或齧城矣按漳衞二河遷徙不一大約衞常安流漳善猛

汎國𥘉漳水西注魏縣北歷西店東注舘陶含衞水正徳𥘉徙府南閻家渡入衞又十年自䨇井入衞皆由艾家口東北經小灘舘

陶入臨清堤堰完固環抱郡城雖時小決亦易𥙷塞自嘉靖三十六年復決於囬𨺚之下遂舎艾家口經大名縣南分流汗漫至岔

道村始入舊河身每夏秋水漲輒汎溢四岀為害甚滋距潘誌欲永故道引使北流以殺其𫝑然嘗病其靡費頗多似難卒復今大

名縣西漸有支流去艾家口僅三里許可開新河以入循艾家口舊道用力不費而績用可成實道河設險之䇿也○漳河之西徙

也士為風氣慮民為貿易慮雅稱不便業先告濬者屡屡十九年 知府塗時相𦲷任復遮道陳利病乃循輿見詳當道檄該管大

名知縣鄭得書将衞河自白水村至艾家口開渠十一里逹漳河故道復自艾家口導支流入府城濠壬辰年功甫就𥘉擬築𭐏於

衞河之東全引衞水於漳大通舟楫適是年秋滛雨溢𫝑甚洶湧然頼二派分流大名縣幸不為沼復僅引三分於漳仍流七分於

衞俾兩利而俱存之乃沙堤復有衝閉河身仍涸近於城西南漳河村置閘又議於忠孝祠前築𭐏涸則注之澇則洩 按

隋唐時黄河在澶滑之間隋置黎陽倉漕粟人汴梁節度羅紹威

亦𡻕輸榖百萬以供京師而宋人因之此大名𡻕漕之畧國家以

來黄河南徙蘭陽儀封之間而餉道絶故河南輓漕每𡻕遣部使

者一員駐鎮招商估價轉糴輸兌凢数十萬石於是山東之粟東

至磁鄴之粟西至濬黄之粟南至亦一都會也鎮有浮艘二所曰

廣濟橋大學士徐溥記有户部分司布政分司規制畧備

魏 北臯鎮界成安臨漳之間民僦而廬者千餘家知縣馮惟訥

如檄堡北臯明年復堡䨇井而知縣董威継之置義倉及斥堠戎

噐之数畧備䨇井阻漳衞合流之衝亦他日列屯地也邑人王永

夀記嘉靖甲寅知縣陸柬復堡沙口當郡縣之中居民数百家其

地東𠋣郡城西入魏由邯鄲之道以逹於京師自井陘而下守魏

則郡之全境安非渉沙口郡城未可窺也邑人申旞記

濬 濬故稱黎陽隋唐時城大伾山北麓而一統云廢黎陽縣在

今縣西二里盖黎陽漢以來嘗置兵監聚六郡校士戍屯于此入

隋唐咸列重鎮焉按故址衞水以西也水經酈道元注曰黎山之

北故城盖黎陽縣之故城也今黎山不可考宋天聖間濬州治沒

為湖始徙浮丘山嶺洪武𥘉復徙山之北陂弘治十年知縣劉台

城之周七百三十丈有竒是時城西連浮丘登髙内瞰指顧畢盡

不可戍守嘉靖二十九年知縣陸光祖乃截西南隅棄之城外據

山岡險絶䖏改築焉於是城小且堅可恃為永利云

開州 開故城按五代晋與梁人𢧐以鐡鎻断徳勝口築河南北

為両城號夾寨宋獨守河北城而熈寕十年河决為患始徙築今

城前方列而後拱形如卧虎周二十四里

東明 杜勝集在縣南六十里邇年以來黄河数出沒經流其間

置通判一員督夫繕塞即宋監河堤使也

山川 大名諸州縣境内曼衍相屬無他山獨濬阻淇衞之間予

嘗登大伾最髙䖏望之盖𬓛太行之左麓也故其下多山淇水自

縣西北入界南流至枋頭仰合衞水折而蜿蜒西北瀠縣之右北

接漳流以出諸山亦循二水而出縣之最西北八十里而峙者曰

黒山周五十里漢獻帝時黒山賊十餘萬衆掠魏郡即其始跡地

也山多削璧恠石廽蹊曲澗盤欝其中黒山西南曰陳家山左揖

而南五十里曰童山隋宇文化及嘗及李密𢧐其下山無草木故

曰童童山之麓連綿亘引四十里北屬善化山其行若遊龍而所

當脊䖏若龍脊也故曰龍脊岡岡之西有山相輔而行西屬太行

曰逹西岡善化去縣西北二十五里山岀雲多楼𮗚亭䑓或舟車

旗鼓人馬之状幻態百岀故曰善化分而為三故一曰三山俗傳

紂殺比干於此故又曰枉人山山多花斑石可為屏几柱礎或曰

善化者即其氣也近因採石衆多變状頗少矣山下檻泉七十有

二而龍脊之左有山曰白祀白祀童山之下並有陂按酈道元水

經注云五穴口一水逕五軍東分為蓼溝東入白祀陂又南分入

同山陂溉田七十餘頃同山即童山也童山西麓又别有波羅河

南流至龍口峽伏流地中潦溢則㑹於長豊泊地里志曰天下水

名泊者二一曰梁山泊一曰長豊泊長豊泊即二陂所會今為牧

馬逐水草䖏聞諸父老曰東行尚有廢閘址今其地多沮洳地頗

不耕稍依廣平滏河故事㳂岡穿渠東屬屯子口入衞則其田固

多可稲也山東行伏衞河之底而突起繚于衞之東㟁者曰浮丘

今縣西枕衞跨浮丘之脊而城浮丘之東二里曰大伾禹貢導河

東過洛汭至于大伾是也周五里有竒上多浮屠宫巉巖洪洞之

跡焉大伾之東曰鳯凰東北曰紫金二山者大伾之餘氣也東扼

淇衞交流之口無復旁引盖大行左俛䖏矣故世多帝王都邑

及賢豪𡚒跡徃徃不可勝数焉又按傳記别有黎陽山今失其䖏

若他州縣志以山書者尤為衆多滑曰鮒鰅山一名髙陽山海經曰顓頊𦵏其陽九

葬其隂四蛇衞之方輿勝覧一名青塜山曰白馬山寰宇記在縣東北三十四里水經注云昔有馬群行山上悲鳴

則河决馳走則山崩故津與縣皆以此名今縣東三十里有村曰白馬墻疑其䖏也曰狗脊山與縣城西北隅相連其地

岀狗脊草故名曰天䑓山天禧三年河決西天䑓山今城西有髙堤闊百歩許疑即此也開曰金沙山

在州城東門内迤北宋建炎間楊棣守開徳棣出弟彭年代領金人攻降之棣歸殪其守卒嬰城固守金兵復大至屠其城兄弟皆

死人為瘞骨立塜如山因以金沙名曰洪洋山在州東南義井里距城凢五里舊志明道𭅺真人嘗遊於此後遂葬焉今

曰衞陽山一綂志在東南二十里居衞之陽今莫知所在曰雞鳴山在儒學北百歩東明曰白

雲山或曰漢張良托辟榖𨼆東昏之白雲山即今白雲里其䖏也曰龍光山在縣東南三十里清豊曰

秋山在頃丘廢縣西北山海經云帝嚳葬於秋山之隂今按為黄河故道矣南樂曰方山在縣北七里方山故

時相傳有東西二𡈽山其形方後為河決所蕩今村名仍呼之大名曰愜山縣北十五里或云漢成帝時河決王延世

於此運土塞之頗愜人心故名今舊城之西有愜山廟即其遺址焉元城曰沙麓山縣北四十五里春秋僖公十有

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麓崩即此漢王翁孺嘗徙居其下間多夲傳記頗可次驗然或為黄河

所徙或雅由好事者所附會予嘗行縣半不可攷見間所指畫唯

柸𡈽卧列草莾間髙者二三丈下者尋尺而已予故不詳特附傳

記所載以備來者之覽睹焉 右大名境内諸山紀

按古傳記唯黄河為最大濟次之淇次之洹水蕩水清水及羑防

冝師溝諸水又次之而漳衞不與焉於今多湮謬異同不可攷桑

欽水經曰河水之東淇水入焉東逕遮害亭注曰淇水東十八里有金堤堤髙一丈自

淇東口稍至遮害亭西五丈又有宿胥口舊河水北入焉又右逕滑䑓城又東北過黎陽縣南

又東北逕吳子胥廟南注曰廟在北岸頓丘界臨側長河廟前有碑魏青龍二年又東北逕

戚城西注曰今為衞河上邑又逕繁陽縣故城東又東北昌樂縣故城東又

東北逕元城縣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濟水東逕封丘縣又東經

東昬縣故城北注又曰濟水自大伾入河與河水𨷖溢為滎澤不可曉淇水東過内黄縣南

為白溝注曰宛水東南入淇水淇水右合宿胥故瀆受河於頓丘遮害亭東黎山西北屈從縣東北與洹

水合注曰白溝逕髙城亭洹水從西南來注之又東北逕羅勒城東又東北漳水注之謂之利曹口此下漳水白溝淇河咸得

通稱又東北過舘陶縣北洹水東北逕鄴縣南又東過内黄縣北

入于白溝蕩水岀河内隂縣西南山東又東北至内黄入于黄澤

蕩水即湯水也注曰蕩水亦謂之黄雀溝秋夏則泛春冬則耗清水東過汲縣北又東入于河

清水岀内黄縣又一曰羑水出湯隂西北四十里流羑里城北東至内黄

與防水合而水經注又云防水出安陽縣西北東經防城故名又

東合湯水入黄澤冝師溝東北至内黄入湯水自魏武築衞河北

流四水並入于衞欽漢人注之者𮠑道元魏人此漢魏以前諸水

所經流略也然按漢書河渠志唯黄河為患餘水不詳見武旁時

河决瓠子口又放黎陽遮害亭帝自臨决河令群臣從官自将軍

以下皆負薪寘之乃塞成帝時復决隋書以後頗見傳記為患然

亦不数唯五代及宋南渡之際𡻕决濬滑開黄南樂清豐諸州縣

之間而諸州縣壌半為魚龍之宫當是時天子震悼遣從臣沉白

璧白馬以𥙊而州縣長吏並兼河堤使以𫿞水患又増置都水監

使者行視河决賦諸州薪石楗橛芟竹輸大名𡻕数千萬然迄無

成功與宋相為終始何者病在專捍堤囬河而不能順下以導也

元賈魯治河以後河頗南徙所為大名境患者不数矣今其流在

封丘蘭陽之間去長垣東明逺者越百里近者六七十里當数世

無恙予故不論著而衞河者即水經淇湯諸水所合流以岀者也

一名曰御河近内黄以下為漳水所合按經曰漳水東過列人縣

東北過斥漳縣南又東北過曲周縣東又東北過鉅鹿縣東按宋

河渠志唯黄河数於王供埽諸䖏溢入衞河有司輙塞或沙河間

亦引水併入而終宋未嘗與衞合流者國𥘉漳西注魏縣而北歷

西店東注舘陶入衞正徳𥘉始徙府南閻家渡入衞又十餘年自

䨇井入衞近復自囬隆入衞經稱漳水湍悍併流漸南則衞所當

受䖏漸湫隘邇年以來濬縣内黄之界頗数患溢齧而大名艾家

口迤西漂去廬舎渰民田者不可勝数或草議循漳河故道即入

衞之䖏分流北注以殺河𫝑此最計也特惜興徒繁巨稍欲繕堤

防以䕶河決於乎宋之六塔河故事可鑒予不敢不為𡈽之人深

長慮也○萬曆十九年知府𡍼時相議濬河自白水村至艾家口

十一里達漳河其詳見境内圗説○雕馬河在大名縣北今湮王莾河

氏河故瀆𡈽人誤呼為王莾河在元城縣唐朱滔攻魏州壁此沙河舊自府城西南引漳入城SKchar御河復西北出城SKchar流沙河

南北長二十里東西濶二里其流常不定稍近沙麓滑河自大洛以西百水皆會于滑唐沈亞之嘗作魏滑分河録此即黄河

逕滑者也誤志別為滑河濮水在開州東六十里即荘子垂釣䖏今為濮州境鸕鷀陂在内黄舊洹水縣西周八十里

髙鷄泊在府界唐節度王鐸遇害於此龍窠河距南樂縣四十里自冠縣經流至龍窠村故傳龍潜於此其他

或附會或流徙沒其䖏故不著 右大名境内諸水紀

大名境内别有窪水窪水者非出泉谷有經流志所不載頗瀰漫

田間菹𦭰為患者也其為最鉅者一曰衞南陂由滑縣南界受胙

城孟華潭王徳口諸水北注滙城而東又迤北逕桃園而東南滙

為衞南陂所浸沒者也凢四十里許或曰衞南陂即古衞南縣廢

治也二曰澶州陂或曰古澶水也舊志在頓丘廢縣西南二十里

伏流至古繁水謂之繁泉今按澶水由開州南界東北逕清河頭

十之七分注于覇家河又東逕濮州入于張秋十之三分注于清

豐縣東南界孫古城北滙為朱龍河又西受硝河之自傅家河而

東注者流次卲家灣次英滿城而北瀦于南樂趙庄或即古繁泉

是也間溢則又東引清流橋以逹束舘鎮是也三曰硝河由滑縣

北界其一逕開州馬駕河東北注戚城半東滙為趙村陂所浸沒

者地七八百頃而西引王家潭口復會入于白倉之北半夾戚城

逕白倉北合趙村陂而來還者會于傅家河北注岳儒固以達束

舘或北注於大名其一由石村瀠内黄東北逕大岩屯横腰大名

縣南界又東北注三角潭而十之三自飮牛口注衞十之七自梅

家口注衞是也間水溢硝河北注之𫝑不能直則一由石村分注

開州火燒店逕清豐之秦村而會于岳儒固一由内黄城東逕南

樂西近徳固復注之二流者若絰帶而交内黄清豐南樂之界者

也水少殺則否漳衞之決齧其患固大或数十年一適或十餘年

一適民猶稍得繕隄廬以避之而諸水所瀰漫田陸之間十𡻕九

適不得他徙春冬稍耗秋夏則然浴為江湖鳬㕍之澤而硝河

者又泄鹵下墊凢所經流率数𡻕不復蒭牧計南北縱百六七十

里衡或十数里少者二三里予間行縣求之盖兩河之間古受井

田䖏也自秦廢阡陌歷唐宋以來溝洫之規漸蕪没不治故率為

田陸而大名諸州縣西南接太行之左麓而下其地由西南俯注

而滑為受河南界諸水最巔脊䖏迤東北則開州内黄清豐又東

北則南樂大名而東為張秋漕河北為衞河東北為山東冠縣界

乃其所壑䖏也水行地中也猶人血絡手足百骸之間血循絡則

治否則錯經妄行為痿痺崩漏数百里之間曠然平隰丘阜相亘

而無丈尺之渠以瀦㵼其間雨三日二日適為溉滋稍遲之旬日

則壅腫内溢矣烏得而不壑也予問長老疾苦状或言鑿開州之

南隄䟽衞南陂之水東北合澶淵東注之以入于張秋而朱龍河

以下特合其受清豐南樂本境之水而已鑿硝河東西二支一則

由内黄入大名之梅家口一則由開之戚城塞趙村陂傅家口之

東拆者而直入于岳儒固逕束舘大者廣二十丈小者减三之一

深特十之一而旁甃以隄之左右分䟽田間水道倣江南旱河

之法而穿㘰于堤之下以㵼隄所阻捍之䖏如此則衆水各有所

歸而𡻕可樹穫矣 右附論大名境内邇年諸窪水之患

故時堤渠之蹟在元城境者曰西渠在縣西二十里唐開元間刺史盧暉開道濟渠以通江淮

之貨今淤為平壌矣曰寸金堤在縣北宋韓魏公所築水大至而不浸者寸許故名曰王村堤自清豐界延袤

六十里入元城界在大名境者曰逯家堤去縣東三里許相傳戚里逯氏居此因名曰李茂堤

去縣八里曰范勝堤去縣十五里曰張家堤去縣二里曰附城堤環縣治以衞漳水正徳間知縣

吳極增築之植柳千株故又名吳公桺堤曰衞河堤起新鎮逹舘陶延袤三百餘里成化間知府李瓉増築曰諸

公堤去縣治西二里嘉靖已酉知縣諸偁増築故名曰紅船灣堤在艾家口弘治𥘉衞決為患亦知府李瓉所築

曰沙丘堰水經注在貴鄉今失其址或云即沙堤在舊府西北隅在魏縣境者曰漳堤在縣南其

南岸起自臨漳延袤八十里北岸自成安五十里俱由魏縣抵元城界○毎夏秋淫雨河漲衝沒甚

惨萬曆十六年北徙邑南郭外堤下知縣梅守相𥙷築大堤以防

之二十年教諭胡璉署篆因河決臨漳舊口渰損麥苗請於道府

移文臨漳廣平元城三縣𬒳患䖏恊力堤防二十一年漳河分為

三知縣田大年因鄉民張天載等控告水災隨親詣查審鳩夫重

堵為一勞永逸計○曰鮑公堤環䕶城外弘治間知縣鮑𤦺創築今名在南樂縣境

者曰宋堤東去縣十八里黄河両岸南自清豐界六塔河入南樂宋仁宗至和二年脩築在清豐境者曰

復関堤寰宇記澶州臨河縣復関堤自黎陽入縣界而滑縣開州亦有之盖相屬耳在内黄境者曰六

輔渠漢倪寛為内黄令開渠大溉民田𫉬利甚愽曰髙堤南起髙堤鎮北接泊口集延袤百餘里曰黄澤

在縣西北五里澤廣数十里環之以堤漢世祖破五校即其地也曰倪堤倪寛所築曰古⿲亻丨匽 -- 偃在衞河東沿河

修築岀境乃止在開州境者曰宋堤去州南里許宋熈寕間河決明道先生判州時所築曰靈平埽

在州西三里宋熈寕間所築水漳隨圯隨築滑縣亦有之在滑縣境内者曰縣堤在南坡廢縣西十里前人

治水時築曰瓠子堤在城西南三里漢武帝所築見年紀曰陳公堤在南門外州守陳堯佐築曰大堤

東西有二一在縣西南邢村一在黄塔児曰東西堤一在大船頭西接衞輝東 逹開州𡈽人呼為夾堤一在八字口箕

新堤正綂九年河决 胙城因築此禦之東接長垣界注八在濬縣境者亦有鯀堤曰永濟渠

北十里隋大業四年開今廢内黄亦有之○濬西城下即衞河廣数丈堤甚卑薄上受

淇水諸流夏秋淫兩暴張渰沒民田西南二陂水害尤劇萬曆六

年知縣任養心於舊堤外八里許自石羊村至侯固寨築長堤以

障之濬人至今利頼 濬有黄河故道衆流所歸國𥘉於縣北四

十里大齊村東舊堤開一堤口以洩衆水由田民村順入衞河東

滑西濬民𫉬安堵萬曆十年滑縣𡈽豪徐守定等杜塞堤口壅水

禍濬北一帶㡬為魚鱉濬民張志等鳴於兵備行大名蕭知縣查

鞫得其情徙而正之洩注如𥘉○在長垣境者曰三尖口東去縣三十五

里元賈魯築堤始於此曰朱家河堤曰三春柳堤曰大岡堤曰閻家潭堤

四堤並在宜豐里曰油房村堤在安亭里曰牛家口堤在黄岡里曰周村口堤在烏岡里

曰速報司堤在亂堈里曰常村堤曰新豐堤二堤相屬去縣西南三十五里自朱家河堤以下凢

十堤並弘治六年李太守瓉築在東明境者曰長堤南距縣六十里西入長垣東抵曹州綿亘二百餘里弘治

間李知府瓉修築○東明縣四門俱有護城壕堤唯北門堤外舊有普河

一道當黒羊山下流𡻕乆衝淤漸成巨浸渰沒禾稼浸害城郭知

縣區大倫増髙其堤以障之仍増橋以殺水𫝑○曰杜勝堤在縣南六

十里嘉靖十三年通判陳萬言修築○杜勝集長堤屬東明者三十三里皆近年所

築知縣區大倫督令堤夫𡻕増之内外栽植柳椽一十四萬餘株

榆桺成林根株盤結長堤孔固河不為患矣○曰七堤西距縣四十里亦古

堤也長七里而曰金堤者最古自漢文帝已有之漢書曰河决酸𬃷東

潰金堤是也延袤二百餘里聯絡于元城南樂清豐開州滑縣東

明之間弘治間河水泛溢李知府瓉増築云 右志境内堤堰溝

渠之蹟 愚按古人建城必為水溝以引城内潦出而逹之壕水

通流城以内室廬保無淹浸即大名郡城只南門下通一渠而西

北東三門更無水口雨多水溢聽浸溢於城内𨻶地如遇霖潦泛

溢則合城為巨湖居民其魚矣若西南大寺前東南隅角楼下地

窪下可通溝他而十州邑城更無一通水溝盖未見水患而莫肯

預圗也通判楊瑞雲識

方物志 予嘗覽傳記五方之産名山多金玉嶺海多璣翠玳𤦛

豫章多⿰氵𭝠 -- 𣾰長沙以南多丹礦塞以西多名馬何者山壑偏阻瑰瑋

旁薄之氣故也大名為中州故其民人宜稼穡其土宜五糓𬞞菓

牛羊鷄豚以為飬率五方所同也無他方物書攷故時黄河經流

其間江淮閩蜀之貨徃徃逺者萬里近者數千里各輻輳至而

國家以來河南徙濟東阻数百里唯臨清為南北都㑹稍稍轉輸

通有無市閭之間然錦綺翡翠珎異之物亦不至予嘗

按次境内多𮮐多稷多栗多梨𬃷其耕畜牧百畆之家百𣗳梨千

𣗳𬃷牛一頭騾二頭千畆之家千𣗳梨萬𣗳𬃷牛十頭騾二十頭

此其大較也魏以西南多桑絲⿰氵⿱口肎黄以北多硝多鹻黄之人不得

種𣗳老少數煑塩以贍朝夕而有司奉法為厲禁不得出郡縣他

境故其價輕售而民人貧瀕漳衞之間頗有魚鱉然泉澤數殺而

網𦊙少木多榆栁民間廬舎噐具各採園林所𣗳以自給非𫝑家

鉅室不以輓五方濟汴之材而至土無秔稲故酒多𮮐醸𡈽宜桑

絲然秦漢以來兵革代興户口散亡而𣗳桑者什一而已故織絍

不廣男女衣服多布多蔴枲綾縑之屬惟長垣有之然亦不逮南

州之精羙也嗟乎州邑之間庶㡬長厚務本矣此其古魯衞遺風

流羙也予謹列而識之若他𬞞草花鳥非郡縣有司之亟也故不

詳著特附書如左

田賦志 予按傳記次大名境内三代以來户口贏縮之数蕭何

嘗𭣣秦圖籍史記不載下及曹魏𣈆宋五代畧矣漢魏隋唐迄宋

金元之際稍稍藉記割𨽾州邑與今時不同或難詳定嘗括其数

之見存者想暏之兩漢為最盛何者休飬生息世乆故也我

國家洪武𥘉承金元之後户口凋耗閭里數空諸州縣頗徙山西

澤潞之民塡實之予𬨨魏縣長老云魏縣非𡈽著者什八及濬⿰氵⿱口肎

内黄東明之間𨽾屯田者什三可概見矣然百餘年後 累聖德

澤土無兵革之闘民人𣗳畜稍稍闐溢其中盖嘗次之洪武時境

内州縣為里三百五十二弘治十五年則益二百二十有七宣德

以前户口不可攷正統七年户五萬一千八百八十三口二十九

萬二千六百二十四弘治十五年則益户一萬七千九百二十一

口三十一萬二千五百二十五孝皇帝時號為極盛與兩漢相當

正德來徴需滋煩民或不給間多水旱㐫荒数轉徙無著故四十

餘年以來男女稍孳息口益三萬四千四百八十七而里甲漸耗

减其里六十有一减其户一千九百四十九此其大較也草豊則

獸肥林茂則鳥歸法網踈德澤洽則民人滋予觀關塞北轉力疲

于戍守江南之民澤竭于𡻕徴淮濟而下朘削于夫役大名諸州

縣稱河北沃圡邇年獨户口曰耗者何哉間行諸州縣召長老問

疾苦状長老前曰江南之患粮為最河北之患馬為最且故時俵

馬率隨孳生近則必市西馬費每数倍近年以來額外復有餘地

之徴民不堪命一也成化以前民間自兩税馬粮以外不𬨨𡻕給

官師䑓皂厮役而已弘治以後中外坐派𡻕増什倍其六其最鉅

(⿱艹石)京班皂𨽾及惜薪司柴夫𡻕入三萬諸郡縣驛𫝊亦𡻕費二

萬有竒此寔民所不堪者二也正綂時州縣始設機兵正德懲薊

盗之亂復益置快手𡻕費金一萬以上三也弘治以前河雖數患

薪蒭夫役徴輸有時邇年以來河或南徙𡻕設白夫二千五百名

故時𡻕費計金亦七千五百近稍從末减然亦不止四也弘治以

前𡻕常豊稔間有㐫荒亦什之一二而已正德以來水旱相仍斗

米百錢者相望况土之俗故不為積貯少急則轉徙亡業五也國

𥘉以其𡈽曠賦輕之時計口而食之也特八萬有竒故其力贍而

户曰増今則以其歛厚災數之時計口而飬之也至六十萬以上

故其力耗而户不得不日减此其𫝑也嗚呼為民牧者所當欷歔

太息也已予故首國家來戸口贏縮之数次䟽賦税之額俾有司

者按藉而酌計焉一曰丘畆大名之𡈽曼衍非若秦隴江淮㑹

稽豫章長沙象郡閩蜀嶺海之間阻川塹谷其籍可畫而守也然

國家草昧之𥘉户口散亡圖籍不存當時州縣長吏率㨿民間口

畫丈度所及而籍之故其夏地秋也綿花枣株農桑之額不同而

别有馬厰窑厰並為官地其所召佃而徴入子粒額最輕民不得

買賣邇年以來自官地外盖已例攤然諸州縣之籍草次兵燹之

餘故自相廣狹互有不齊有大畆有小畆小畆者即周人六尺為

弓而歩二百四十是也大畆則倍之而上下有差或以五百四十

歩或以七百二十歩或以一千二百歩是也而飬馬之額亦頗贏

縮以騍馬一匹為率最重者二頃三十畆而最减者為八百五十

畆粮之次第紛雜遝出乎其間而又聞民間𨼆沒至頃畆以上雖

里甲什伍之中不䏻𥝠相次舉按大名之𡈽連亘數百里無甚懸

隔何盭悖至此也予𥨸謂田賦必均而後可乆除沙茅之地别籍

外請檄諸州縣長吏畫一而度之以鈔准尺以尺准歩以歩准畆

以畆准賦倣江南魚鱗冊故事而編次之舊所籍不齊之額悉罷

去而括其府之見存者均攤于諸州郡縣之間一切糧税馬草驛

傳均徭里甲之𩔗率例視之以差数百里之間風𡈽人煙同條其

貫或稍寕謐矣此今日有司之事也然俗習旣乆稍更必咈予不

敢必其可行特草議以待來者今按嘉靖三十一年所入之版書

之于後其大地四萬七千一百八十一頃八十五畆二分二厘七

毫四絲一忽而諸州縣私相廣狹之数并附見焉

徭役志 夫徭役即古力役之征也然地里逺近不同故以其身

入庸者曰力差所待于府州縣境内者是也入其庸之直而聼官

轉募者曰銀差所待于京師職署及他州縣驛逓之𩔗是也又𡻕

計所入 天子犠牲果品物料之需以及𡻕貢科第諸所雜岀之

費者曰聼差聼差者言不可為𡻕額而籍貯之以待用者也大較

舊時𡻕徴額共一十二萬二千五百七十八兩有奇今額止共一

十萬七千二百三十三兩有奇而間或上下以差江淮之間率如

里甲之法十年次待者一而河濟以北三𡻕一征特數已故時諸

州縣唯籍丁為九品而不計其田里胥稍得狐伏䑕沒其間而貧

弱者不堪徃徃因而亡徙嘉靖以來始倣以田准丁以丁准田之

法相配行之民力頗均矣

兵防志 按大名當河山割裂之間自古強兵鋭卒蘇秦所稱武

士𡚒擊天下莫強焉者也 漢𥘉令天下郡國城置材官騎士以

八月屬郡都尉大守令長丞為㑹都試韓延夀翟義皆以都試者

起光武以河北兵定天下乃於濬州置𥠖陽營注伏俟云每營四千 人以謁者

領之是後臧宫度尚之屬徃徃将𥠖陽兵逐破羗胡按後漢書臧宫将𥠖陽兵

破賊度尚将𥠖陽兵破零陵馬武竇固陳訢将𥠖陽平 羗胡竇憲将𥠖陽騎士破匈奴劉尚将𥠖陽兵平迷唐羗鄧訓將 𥠖陽兵屯⿰犭? -- 狐奴備烏桓烏桓畏其威

名不敢近塞下耿秉将𥠖 陽兵逐破羗胡是在秦漢間已称雄長矣唐天寳間置義成軍

是時河北諸鎮數失而義成軍者獨全以待朝廷厥後田承嗣父

子踵亂改義成曰天雄軍恃其兵力抗衡天下九世四姓迄於唐

田承嗣舉管内户口壮者皆籍為兵有衆十萬選其驍徤者萬人自衞號曰牙兵梁貞明元 年揚 師厚復置銀槍莭校

當宋之世迫近契丹建北京置武衞簡河北驍勇善射之士悉為

義勇當是時兵力最盛是以契丹恃其驕悍大入冦卒無成功

史太平興囯間立雲捷雄武武衞勇捷忠莭振武通利橋道清塞䓁軍於澶州東明長 葛滑州以指揮領之咸平三年置 壮勇軍⿰氵⿱口肎州指揮二

大中祥苻間 置威武虎翼軍東明澶州通利 指揮各二 慶曆間置宣毅効忠靖戎弩手龍衞廣勇廣㨗䓁軍於澶州⿰氵⿱口肎州東明指揮各一慶

曆六年詔分河北兵為四路北京澶⿰氵⿱口肎通利合為大名路治平元年詔河北指揮分畨圑練大名府五十三為四畨 熈寕元年 詔京東武衞六指揮𨽾大名府

路而北京澶州復置𮪍射軍通利置威邊保莭廣濟軍大名府置宣武廣威軍⿰氵⿱口肎州置𮪍射保忠奉化雄勇軍 元豊四年既五路義勇為保甲狄

劉定部領之澶州教習大保長四百八十二人見扵崇政殿召執政閲試𥙷三軍借以職御差使 建𨺚中⿰氵⿱口肎州置武 㨗軍 大名立宣武衞馬監軍 元狩元年

大名䓁府置馬軍廣威步軍廣㨗政和元年⿰氵⿱口肎州屯禁軍三千盖悉天下兵力聚於澶⿰氵⿱口肎

間故其兵制獨備徽欽昏懦乃以内侍梁方平統兵拒之将領失

人遂至潰敗要非兵卒之不鋭也建炎以後政令不行於河北金

人概藉民户為軍民怨滋甚盖虜地然也正隆四年詔藉大名府西京路民年二十以上五十以

下者悉從征雖親老丁多求一子留侍 不聼元更其制每二十丁起軍一名而以萬户統

之間以江南新附軍錯置之元太宗八年詔大名路於断事 官忽都虎新藉民户三十七萬二千九百七十人数内每二

十丁起軍一名令荅不 葉児領之中統二年詔藉大名路蒙古漢人民户悉為軍四年罷大名路新僉防城戍卒至元十六年調江南新附軍伍千 編置大名設萬

户以領之茲秦漢以來兵制彊弱之効可概見矣 本朝畿輔列郡建衞

者五守禦所者一而大名獨罷兵衞豈不以魏擅兩河之樞其人

習挽強椎剽代数為亂故監古割其左翼之濟慱𨽾山東右翼之

鄴汲𨽾河南支伏戍兵臨清彰德真定之間以為形聲掎角之𫝑

又以山西之寕山蒲州陜西之潼関諸衞所轄𨽾於此以備緩急

而郡獨罷置歟由予𮗚之大名土蔓衍不可與列都而可與争利

自古天下無發難則已稍發難則首兵祸事在年紀可鑒也當金

之南渡也虜嘗曰使南朝以一二千人守河吾豈得渡㢤已而李

綱宗澤經理兩河並募兵数萬屯駐大名以形制京東西諸郡今

河既南徙而國家復建都燕薊宋之所謂北門今乃為南郡矣故

其形𫝑稍有不合然由濬則可以窺洛陽由開則可以窺山東由

洺則可以窺常山其轉樞中原之𫝑𨼆然在也特首領腹心之差

耳正統已已之變于肅愍始議添機兵以為城守正德以來薊盗

猖獗出沒境内者經年馬太守卿檄諸州縣繕城濬隍牧官寺銅

浮屠像鑄為戎器召募膂力别為隊伍擇縣令陳智教諭陳悃領

其事申明號令懸賞格以訓厲之聲振河朔間盗諜聞之潜出東

境不敢犯賊旣蕩平當事者於是建議置兵備僉事一員 今上

改元用廵按歐珠議陞僉事為副使𨽾河南按察司奉專 勅建

莭大名以控兩河之間始轄廣平大名兩府近乃兼轄順德督令

三郡馬歩兵四千有竒而大名所藉者馬步兵九百五十名團操民壮一千五百名快手一百九十名

以操官十一貟領之别有  撫院馬兵二百九十名歩兵三百一十四名易州道馬兵一十八名歩兵一十九名 天津道馬 兵 七十二名歩兵

七十二名本府守宿民壮一百名不與此数詳見徭役志𡻕秋移鎮順德防馬嶺䓁口嘉靖三十三年督楊公建議順徳

府邊隘起馬 嶺錦繡堂䓁口南至黄背岩数道岩䓁口止俱屬防 守順德守禦百户所德州衞德州左衞寕山衞蒲州潼關二所俱聼莭制六月中旬以後暫駐順徳探 虜

警緩急調度防禦三時則肄武殆與古者之意稍稍合矣予𮗚國家内外

置衞戍守之兵列屯坐食而已無可與格虜者徃徃有警惟驅鄉

兵以為争利合刄之先而况大名多剽悍閭里少年並習弓弩𨠯

酒使氣為莭俠猶古魏勁兵遺風也有司能母徒視為故事悉藉

諸州縣壮悍者𨽾之畧如唐李抱真澤潞之法𡻕設賞格特自便

冝團結訓練以備非常寔 國家腹心之地一勝䇿也予故詳著

其本末及本道建置之原以備一方戎制云

馬政志 國朝洪武二十八年革群監官令有司提調孳牧每五

馬立一群五群立一長永楽中始計丁飬馬每一丁飬牡馬一三

丁飬牝馬一兩𡻕納一駒並免税糧之半弘治六年兵部奏更為

計地飬馬之法每牡馬一疋編地五十畆牝馬一疋編地百畆正

德二年御史王徳建議令大名等府於種児馬中揀選四尺以上

十𡻕以下者觧寺俵印其矮小老弱者聼其賣價買償近年以來

邊多事馬初非臕壮不准印烙徃徃市西馬以𠑽額費乃十倍民

不堪命矣後因薊盗猖獗廵撫都御史韓檄諸郡縣每畆徵銀二

分以為買馬征調之費此特一時額外之征不意遂貽害於無窮

也至今乃有餘地徴銀之例𨺚慶五年撫按䟽請豁免㑹蒲州楊

少傅為本兵覆題奉 㫖免徴始得㧞去数十年祸本云

 大名府志後序         兵備副使𠉀一元撰

敘曰自昔理人者縣法憲令曷嘗不孳孳民之故天下之慮哉故

當時則粲然易世則弗諼其仁覆無窮至與天地相敝者惟書也

史是已而郡國志則史之分也非郡國志則不能以成國史㣲史

則無以存徃迹而善治嗟乎其重矣哉夫大名者古之魏也以其

𬓛帶兩河介于山東西之間故常為天下樞至後分割則魏又為

北户屹然外捍故魏者重地也譬魏於全盛則人之夤也列之則

薫于心其在偏安則背也拊之則扼于亢故君子而無天下之慮

則已誠有之其所以稽古驗今保輔員輻以鞏輿圖者胡可緩哉

而其志顧乆弗治非以其重地難之𫆀頃𡻕茅子順甫來倅則嘗

為之茅子文士又憙事然草之卒弗就去矣而再至又竟弗就遺

其草且落盖乆之而值大中丞鄭公廵察姜公董學馬公咸鉅人

孳孳於民之故天下之慮顧大名無能志之者而潘子時乗適以

太史踵而至於是兩䑓交檄余余受以檄府而太守李子應乾者

尤肫肫家其官則相與委重潘子徴召文學夜以⿰糹⿱𢆶匹 -- 繼日盖未半𡻕

而書成其文悉本史遷而備春秋編年之法精確爾雅近所未見

也其志之良乎廼余尤有重於斯志者其孳孳於民之故天下之

慮也盖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圖首言大名之地三割矣縱三而衡

一固 聖王所以披强枝也然而形束壤制則尊周者亦無以成

夾輔之功然則交鄰之誼掎角之勢不可不講也地近而分則雜

五民姦彼此窟穴求盗或不得是故其治衡為急縱次之不可不

知也述沿革者制也述年紀者政也盖曰其所不可得而議者王

制也所可得而因革張設者官政也不可不思也帝后人物之大

也山川故蹟之聚也是故先之而山川之言治水尤詳嗟乎夫水

為魏患乆矣堙汨則有近功而多後患寛為之道務以䟽之則順

于水而財詘非臚列嘉言擇于長筭則不能以成釃沉澹灾之功

是故詳之夫夷土之於故蹟𦹋如矣然其流風宛然責民風於上

之化夫誰得而辭之惟土物爱而無奇淫不近盬者國之利也故

其志曰長厚務本盖余讀至于賦役之志而有感于民之遭也當

是時兩臺寛民𡻕以千萬計曰拊循之不休志中時時見焉異日

者秩祀且有考矣而余以書生職兵且再𡻕顧不能使盗弭得不

泚顔㢤甚矣夫馬政之敝也法使民多馬𡻕攻駒而入之圉人乃

今所入非所字所字者𩔗不中度徒取具文吏操以爲姦至有緩

急率復他市是以民甚苦之而莫以爲言者馬政重也夫北方之

民以地曠税少爲饒而不能富楽者職以馬也官大者即不賢不

得以迯其名除其耻小者非賢也不得以名通是齊豹三叛之義

也貢舉具書而傳特記其亡者罷而去者以示事定盖其嚴矣夫

作志者其有憂乎故志宵人而以僣偽同傳非以其𩔗乎盖春秋

之義扶陽抑隂莫先於正邪而夷夏之防次之戒其辨之不早辨

也於是乎徴之獻焉徴之文焉吁其備矣盖志有難者八焉不詳

即事不該而米鹽詳之則蕪不簡則要不舉而太簡則傷略舉其

大則見以為不勤小物忽羸豕弛童牛而細故毛舉則謂之不知

𩔗逺古之事傳之則忽荒芒昧近於誣而不傳即羊去而禮亡文

不酌諸古則不雅醇而古則逺于俗而不適于用當世之顯人善

而傳之則有官盛之嫌而置之則無以示至公不善不諱則怨興

而改枋頭則傷於直筆章而不㣲則戾周身之防而㣲之則或不

習其讀而無以鏡後故志所以難者也斯志也酌繁簡無小大綜

今古存羙刺不猥不并不窕不劌常直書而見義則可謂曲暢㣲

顯者矣故曰其志之良乎余斯有以藉手而復于兩䑓矣後有孳

孳於民之故天下之慮者得以攷焉

大名志

衞河在縣治南三里許源𤼵于河南衞輝府輝縣蘇門山自淇門

入本府濬縣界受淇湯諸水經内黄與漳水合東北至縣境大嚴

屯横腰南界又東北注龍王廟逹臨清至直沽入海同濟漕運故

一名御河  漳河有二曰清漳曰濁漳清漳出山西太原府楽

平縣沙山濁漳出潞安府長子縣𤼵鳩山至相州鄴縣與清漳合

書曰衡漳蓋漳横流也周定王五年河徙而東𬨨列人縣東北過

斥漳縣又東北𬨨曲周縣鉅鹿縣國𥘉漳西注魏縣北厯元城西

店東注山東舘陶縣入衞正徳𥘉始徙府南閻家渡入衞又十餘

年自雙井入衞嘉靖𥘉自回𨺚鎮入衞後復自内黄石村入衞萬

曆戊子徙魏縣旋由故道徙肥鄉成安曲周諸縣㑹達天津議曰漳為

大名患乆矣近徙成安肥 郷䓁縣或者河伯有靈不欲 重困此一方乎而今則議改之 艾家口艾家口距郡城邑城之中去郡一里去邑止半里漳北溢則囓 郡城南溢則囓邑城此必

然之𫝑也然郡城地稍高亢(⿱艹石)本縣地最窪下漳河之湄加于縣城之巔水𫝑利于建瓴且縣南二里餘又 有衞河衞亦每年 大𤼵水𫝑洶湧彼此加攻𫝑必無大名矣况河原非驅

之使去今則必欲引之使來今日者以廣平之害而移之大名異曰者又将以大名之害而移之廣平是紛争 無已時矣竊 謂事之不必矯舉工之不必詭成也

支河在縣西𡍼公新開距城僅半里許累肆衝没知縣趙一鶴請

郡主翟公塞之  硝河者泄鹵下墊凢所經流率数𡻕不能

牧一由⿰氵⿱口肎縣北逕開州戚城滙趙村坡傅家河注岳儒固達舘陶

或北注大名一由石村瀠内黄縣東北逕大名大嚴屯𫟪馬集馬

村東注或注南樂縣覇王溝北張舖小支河萬曆二十九年知縣

江騰蛟㑹同南楽知縣卽舊河身小加挑濬水直東下今居民率

佃治其間河身漸為平陸矣按郡志云硝河十之三自飲牛口注

衞十之七自梅家口注衞與今經流不大同姑記扵此

潼河隄丨隆慶五年知縣李本意築南接樓底舊隄自老隄頭止

約三十里北接龍王廟舊隄自艾家口止約二十餘里

華侯隄丨起縣西關隄北隅至囬隆九十里嘉靖二十七年

甄侯隄起駢村新河口至内黄田石界約百里有竒嘉靖三十四

年築 金隄𫝑如岡嶺自東南入縣界漢書曰河决酸𬃷東潰

金隄則漢文帝時已有矣凢大名元城南楽清豊開州東明⿰氵⿱口肎

之境皆有之綿亘二百餘里  牧隄在縣東十八里

清豊  淇河寰宇記云在頓丘舊縣北五里上接清豊縣下入𮗚城 縣又載淇水在臨河廢縣 東南五里黄河北岸東經縣界三子五

里入清豐縣 繁 泉在臨河廢縣𡈽地十三州志云澶水在頓丘西南三十里伏流至古繁水城西南謂之 繁泉

金隄在清豐南四十五里按地里沿革云金隄上接清豊下入南 楽縣界又在德清廢城東南 五里所謂德清軍即舊之頓丘鎮也又漢書金隄古堰也

成帝時王延世運𡈽以塞河决自金隄而増築之堤上有金隄驛秦女 楼金 隄関復関堤寰宇記澶州臨河縣復関

在南黄河北阜也其堤在南三百歩自𥠖陽入清豐縣 界

内黄縣志 黄河故瀆在縣東十里西南入境經𢃄甚遠内黄得

 名盖因是焉水經云故瀆又逕繁陽縣故城東注云史記趙将

亷頗伐魏取繁陽城是也 衞河自河南輝縣𤼵源歴新鄉衞

輝濬縣經流境内西南自南髙堤東北逹泊口漫衍百五十里

出境詩云毖彼泉水亦流于淇即此 漳河濁漳也水經云出

上黨長子縣之𤼵鳩山南流注于黄澤舊合清漳水入衞河今

徙于魏縣之西入滏陽河 洹水水經云洹水出上黨泫氏縣

經𨺚慮縣北鄴縣南又東過内黄縣北東入于白溝今名安陽

河自田氏鎮入境注于衛河 淇水在臨河廢縣東南五里水

經云淇水出𨺚慮縣大號山又東過内黄縣南為白溝屈從縣

東北與洹水合注云淇水東北逕枉人山東童城西又東北逕

 并陽城即郡國志所謂内黄縣有并陽聚者也 蕩水水經云

 蕩水出河内蕩隂縣西山東又東至内黄縣入于黄澤唐貞觀

 元年以水㣲温改曰湯水 羑水水經注羑水出蕩隂縣西北

 韓大牛泉東至内黄與防水合地里志曰羑水至内黄入蕩

 防水水經注防水出西山馬頭澗東逕防城北盧諶征艱賦所

 為越防者也其水東南流注于羑水又東歴黄澤入蕩水 黄

 澤在縣西北澤方数十里水經注云淇水東北逕枉人山東北

 至内黄澤右入蕩水亦謂之黄雀溝是水秋夏則泛春冬則耗

 又逕内黄城南東注白溝漢倪寛為令請為田以給貧民至正

 綂間掌縣事知州宋安以地給民居之白溝在内黄縣東北

 水經注云洹水逕内黄縣北東流注于白溝 冝師溝水經注

云淇水自晉鄙城又東謂之宜師溝東北至内黄澤右入蕩水

 六輔渠漢倪寛為内黄令開渠大溉民田𫉬利甚慱 孟家

潭在縣西北一里俗言即古黄澤 鸕鷀陂在内黄洹水舊縣

南五里西周八十里舊有蒲葦之利 永濟渠在臨河廢縣西

北三十里自濬縣一界東北入内黄縣隋大業中嘗增修 溝

河方輿勝覧云出内黄南自濬滑經顓頊帝嚳二陵之南達東

北入内黄界 硝河在縣南出朴硝與開州接界 集賢陂在

東郭門外南逹硝河北通衞流積雨水溢瀰望無際因建以橋

 金堤在縣東上接大名下連滑濬延袤数百里漢書金堤古

堰也成帝時至王延世運𡈽塞河决因金堤而增築之上有秦

女楼金堤驛今廢 髙堤南起髙堤鎮北接泊口集僅百餘里

恐衛河泛漲渰没民田故築以防之 黄澤堤在縣西北五里

澤廣數十里環之以堤漢世祖破五校即其地也 鯀堤 倪

公堤倪寛所築起自北横堤環城西遶至東南長固村十数里

 古堰在衞河東沿河修壘出境方止


舊志蕩水羑水防水宜師溝四水皆出安陽湯隂

二縣西東流入内黄黄澤後衛水漸大北流接漳渚不

能入境皆漸歸洹水入衛隨流而已故今境内四水 黄

澤皆  者矣

  治河議                   王永壽

舉人王永夀議曰魏縣地平土䟽去漳水𤼵源不逺瀕河之田頼堤以稼而

西南上㳺接安陽内黄與山西潞安諸屯營東北𫝑下則與元城大名共處

委匯故夏秋之交水患孔𣗥論者憂之而未有以捄也盖古之遂溝洫澮皆

以通水於川也遂從溝横洫從澮横遂入溝溝入洫洫入澮澮注川溝必因

水埶防必因地埶有周井疆之法如此自秦廢井田開阡陌而溝洫之制大

壊萬世而下井田雖不可行而溝洫之遺制則不可盡廢况今魏之境内漳

河故道經絡旁午於其間者宛然可尋故鄉里之名或曰某溝或曰某口或

曰斗門恐即前代溝渠之遺也獨不可倣其遺制而分支流以洩水埶乎又

按境内平原曠野率有洿下或曰某陂或曰某洿或曰某灣或曰羅池者固

多不能皆近河道每霖雨連朝則隨處陂洿池灣逓相SKchar注一望無際其患

不减漳河俗名濼水則溝渠之制尤不可以不講者也苟相其地埶其洿近

河循之而下某陂達某陂某湾逹某湾皆因其埶而利導之以屬於河則𠩄

謂堤湾陂堰者於天時無雨則由溝以蓄水而田可施SKchar溉之功𠩄謂陂洿

池湾者於天時多雨則由溝以洩水而地可無淹没之患盖下流既䟽則水

惟順遂不但可以拯民於旱澇而郡城亦且永保無虞矣

蒲潭營倉口營車網營郝村營俱在城西南四十里劉家庄營城西南五十

里永樂年間以土曠人稀徙山西潞州衞軍人散處墾闢屯種舊志云國𥘉

屯地非止一方不徒為墾闢之謀且有犬牙相制之意但軍民雜處莫相鈐

轄或𭔃買民業而賦役是迯或窩住奸民而勾攝是拒甚或屯官與軍為奸

縱肆冦掠有司莫敢誰何該管又逺難申逹其害嘗有不可勝言者徃時當

道便宜設䇿通行各屯擇立鄕長編排人甲朔望亦赴有司呈逓執結兼聼

鈐轄非但可消郡邑小梗之虞亦可備萬一不𮜿之變申明而遵守之誠善

后之良猷也

滑縣志 按滑乃古黄河之遺墟其在大名為最下衛南坡又滑

 之下焉每𡻕暑雨暴行凡上流倒坡諸水悉住於此乃由柳青

 河達開之澶渊今其河形足徵矣嘉靖十五年柳青河因大風

 吹沙漸積成堆開之居民遂宻植榆柳塹以守之故舊道中塞

 今𬒳澇已十有八年地沒而租繁民亡而産絶有司之弗痛

 惻者無人心也夫澶渊乃古受水之區其地瘠薄汙下較衛南

 膏腴賦重天壌不同况澶渊昔年受衛南之水曾未見為害今

 日無衛南之水亦豈能為可耕之田耶予蒞任來踏詣故道及

 咨玉著之民又按治河摠考曰宋元間滑州水溢城西北天臺

 山俄復潰於城西南岸乃走衞南浮澶濮曹鄞益信此水從右

 流通典籍河形昭然顯明辨論非祈事也前長吏累議導復開

 州動以决運河為辭夫衞南一邑之灾也運道國家也命也若

 衞南足以灾運河而故洩之是徒䘏一方之利以傷國脉之重

 小惠非仁害國不忠君子為之哉手為此懼乃遍詣下流求萬

  全之䇿既不欲壑鄰又不使傷運俾開之無辭於我以甲寅四

  月同開州知州劉東清豊縣知縣温如春長垣縣知縣崔近思

  由澶渊及濮范張秋沿歴河身達之運道又見運河東岸有五

  空橋其地漸卑直抵於海此正洩運道之溢立法之莫良焉者

  也矧衛南不過倒坡之所漫者其來也無源其逝也有限流及

  澶渊自爾分漫隨竭况能泛數百里傷運道哉俗傳乃謂此水

  來於黒羊山孟華潭若以為山水則是源泉不窮當四時皆盈

  何獨春涸而秋澇哉甚矣俗傳之謬也故開溺於俗説憚於改

  䟽而司運道者亦得藉口於此噫考本源而後可與言治水明

  地𫝑而後可以决利害今議者不信目而重耳雖禹復起將柰

  何哉

永平府志

按元𥘉定稅制獨水田以五升為其利也中統二年鑿沁河渠

成溉田四百六十餘所此其水利之始三年詔給懷州新民耕

牛二俾種水田此其水田之始至元七年以都水監司𨽾大司

農頒農桑之制凡河渠之利委本䖏正官一員以時濬治或民

刀不足者提舉河渠官相其輕重官其導之地髙水不能上者

命造水車貧不能濟者官給其材木俟秋成驗使水家俾均輸

其直田無水者鑿井井𣸧不淂水者聼種區田其有水者不必

區種近水又許鑿池飬魚并鵝鴨之畜及種蒔蓬藕鷄頭菱芡

蒲葦等以𦔳衣食九年又詔諸路開復水利三十七年薊州漁

陽等䖏稻户饑給糧三十日以東無開焉時主雖急于勸課而

丞相主其事漢人史天澤方有事于啟土自此首撥皆其種未

嘗知此為先務雖有姚樞張文謙北平不能大行其說焉至荅

刺罕鑿稱海古渠溉溉田少試于和林𫉬利及其卒而即廢不

聞復議水田矣

洪武六年四月雲龍鎮守北平言塞上諸𨵿東自永平薊州宻

雲西至五灰嶺外隘口通一百二十一䖏相去約二千二百里

其王平口至官山嶺口𨵿隘有九約去五百餘里俱繁擾衝要

之地並宜設兵守之若紫荆𨵿及蘆花山嶺尢為要路宜設千

户所守禦從之

洪武十五年九月丁卯北平都司言𫟪衛之設𠩄以限隔内外宜

謹烽火逺斥𠉀控守要害然後可以讋服胡虜撫輯𫟪氓按𠩄轄

関隘曰一片石曰黄土嶺曰董家口曰義院口曰箭簳嶺曰孤

児曰劉家口曰河流口曰徐流口曰冷口曰界嶺口曰青山口曰

乾澗児曰桃林口曰重峪口曰石門子曰白道子曰白羊峪曰石

湖洞曰五重庵曰新開嶺曰佛面山曰栲栳山曰擦崖子曰城子

嶺曰大峪曰水峪曰中寨曰榆木嶺曰青山曰逰鄉口曰鉄門口

曰大喜峰口曰小喜峰口曰團亭寨曰潘家口曰常峪寨曰三臺

山曰隘口寨曰龍井寨曰胡児嶺曰松陀児曰松棚峪曰青山大

嶺曰木潭嶺曰𦤀麻峪曰刀山寨曰分水嶺曰馬蹄峪曰洪山寨

曰蔡家峪曰秋科峪曰于家峪曰道溝峪曰羅文峪曰猫児峪曰

山寨峪曰小撾角山曰大撾角山曰㑹仙⿳亠口⿱冖至 -- 臺曰沙披峪曰山口西

寨曰片石峪曰冷嘴頭口曰楮皮寨曰尖山寨曰龍池寨曰大安

口曰井児峪寨曰鮎魚石口曰琵琶峪寨曰馬蘭峪曰平山寨曰

寛田峪曰南山頂寨曰餓老婆頂寨曰滴水峪小寨曰北山頂曰

滴水峪北山等寨曰録山頂曰峯䑓嶺寨曰古強峪曰耻瞎峪曰

鑚天嶺曰黄崖口曰小平安嶺曰大平安嶺曰三山寨曰蠶椽峪

曰青山嶺曰彰作里曰将軍石口曰嵑山寨曰黄松峪曰文家荘

曰魚子山曰蕭家嶺曰熊児嶺曰沙嶺児曰灰峪口曰灰嶺児曰

猪圈頭曰山觜頭曰木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峪曰灰塘峪曰墻子嶺曰磨刀峪曰許

家峪曰蒼木㑹曰小黄崖曰大黄崖曰石堂峪曰姜毛峪曰蘇家

峪曰大䖝峪曰遥橋峪曰南峪曰燒香峪曰墨峪口曰峯䑓峪曰

髙垜子曰小水峪曰漢児嶺曰城子山曰倒班嶺曰杷頭嶺崖曰

師姑峪曰梧桐安曰齊頭崖曰栢嶺安曰将軍䑓曰盧家安曰司

⿳亠口⿱冖至 -- 臺曰丫髻山曰沙嶺児曰磚垜子曰龍王峪曰師婆峪曰古北

口曰潮河寨曰柞峪曰陡道峪曰蠶房峪曰陳家峪曰東駞骨曰

西駞骨曰白馬甸曰划車嶺曰馮家峪曰營城嶺曰黄崖口曰石

塘嶺曰東石城曰西石城曰東水峪曰白道峪曰牛盆峪曰小水

峪曰水口峪曰河坊口曰神堂峪曰开連口曰加児嶺曰驢鞍嶺

曰南冶嶺口曰黄花鎮曰西水峪曰𬃷園峪曰灰嶺口曰賢荘口

曰錐石口曰徳勝口曰虎峪口曰居庸曰陽峪口曰蘓林口曰白

羊口曰柏峪口曰髙崖口曰方良口曰常峪口曰長城嶺曰沿河

口曰石港口曰小龍門口曰天井關曰東龍關曰天橋關曰天門

關曰洪水口曰西龍門曰叚口曰石峩口曰蘭房口曰鹿角口曰

南龍門曰馬水口曰道水口曰石塘口曰金水口凡二百處宜以

各衛校卒戍守其地詔從之

弘治十三年廵撫洪鍾脩𫟪 自十一年巡撫張淮躬督𠫵将

白琮指揮羅綱推官周瑄率軍民于大茅山捫蘿躡險極力未

就淮䘚扵𫟪鍾代之次年脩𫟪城二千四十八丈丈銀一両酬

士卒勞是年春檄琮同𠫵将髙瑛瑄及同知邵逵以二萬人自

山海関迤西至李家谷止延袤三百餘里脩二萬八千一百七

丈扵要害立寨堡次年志之具髙廣丈尺營凢十六曰長峪駐

操曰黄土嶺曰石門寨曰附馬寨曰平山曰臺頭曰界嶺駐操

曰燕河曰桃林曰劉家曰徐流曰建昌曰五重安曰太平寨曰

青山曰青山駐操其徐流其灤陽其赤洋海口其新橋海口其

牛頭崖五營丈尺不具関具者六曰一片石曰界嶺口曰劉家

口曰冷口曰董家口曰李家口其居城無丈尺及舊城曰山海

関曰徐流口関曰河流口関曰石門子関曰星星峪関曰白道

子関曰山桒峪関曰白羊峪関曰葦子峪関曰五重安関曰花

塲峪関曰新関嶺関曰察崖子関曰義院口関曰大嶺関曰長

峪口関曰平頂峪関曰榆木嶺関曰水門寺関曰城子峪関曰

大毛山関曰寺児峪関曰小毛山関曰三道関曰小河口関曰

角山関曰北水関曰大青山関曰旱門関曰南海口関曰西陽

口関曰南水関凢三十二云俱舊設有城若箭桿嶺関若爛柴

溝関若拿子峪関若城子嶺関若廟山口関若無名口関若黄

𡈽嶺関若大安口関若羅漢洞関若火焼城寨若孤窑児寨凡

十二舊有関無城鍾城之又立灰窑峪寨横山寨沙嶺寨三城

皆無丈尺也嗟夫山海大衞不志扵城池大関不知扵丈尺所

具者今皆不同故不述之其大小喜峯口関至漢荘三屯等營

皆不列者不知其為境内地而委之扵隣縣也苐述時新舊如

永平一片石関在府治東北一百八十里左右皆峻山二下有石城城𫟪有関新砌以磚券門三空周圍三十丈九尺関口新建城

 界 嶺口関在府治東北一百二十里左右山上舊有傳城二座山下有石城城𫟪有関新砌以磚劵門二空周圍一十二丈三尺髙

四丈一尺 劉 家口関在府治北六十里舊置城山上山傍有関以碎石堆砌新砌以磚周圍一十二丈髙二丈七尺 冷 口関

在府治北八十里山上舊有磚城山下有関石基磚城券門二空周圍二十丈髙二丈五尺 董 家口関在府治西北一百八十里関傍

皆大山舊以石砌之新砌以磚券門三空周圍三十六丈髙三丈九尺関口新建城一座 李 家峪関在府治西北二百里関傍俱大山舊

以石砌之新脩石基磚砌券門二空長六十一丈五尺髙二丈五尺 山 海関 徐流口関 河流口関 石

門子関 星星峪関 白道子関 山桑峪関 白羊峪関 葦子峪関

五重安関 花塲峪関 新開嶺関 搽崖子関 義院口関 大嶺関

長峪口関 平頂峪関 榆木嶺関 水門寺関 城子峪関 大毛山関

 寺児峪関 小毛山関 三道関 小河口関 角山関 北水関 大

青山関 旱門関 南海口関 西陽口関 南水関以上俱舊設有城 箭 桿嶺

関 爛柴溝関 拿子峪関 城子嶺関 廟山口関 無名口関 黄土

嶺関 大安口関 羅漢洞関 火燒城寨 孤窯児寨 重峪口関以上舊俱

有関無城弘治十三年廵撫都御史洪鍾檄𠫵将髙瑛白琮創砌石城以備守望 灰 窯峪寨 横山寨 沙嶺寨

以上三寨原無弘治十三年廵撫都御史洪鍾檄𠫵将白琮創立寨堡環砌石城𣸸設官軍以守之 長 峪口駐操营石城在府城北

一百六十里周圍二里髙一丈立四券門竪楼于上以望𤇺火 黄 土嶺营石城在府城東北一百六十里周圍二百五十歩 石

門寨营石城在府城東北一百四十里周圍二里髙一丈八尺 駙 馬寨营石城在府城東北一百一十里周圍二里髙二丈

 平山营在府城北一百八十里以石為基成化三年廵撫都御史閆本總兵官宗勝𣸸設創建陶磚包营周圍三里髙三丈 䑓 頭

石城在府城東北一百三十里周圍二里髙二丈 界 嶺駐操营石城在府城東北一百二十里周圍二里髙二丈

河营石城在府城北五十里周圍二里髙二丈 桃 林营石城在府城北五十里周圍二里髙二丈 劉 家营石城在府城北

四十里周圍二里髙二丈 徐 流营石城在府城北四十里 建 昌营磚城在府城北八十里宣徳間鎮守太監劉通築土為城

正統𥘉少監郁永陶磚包砌髙三丈列東西南三門竪楼於上以望烽火弘治十一年太監張忭以舊城狹隘用裴家窩官地易換鄰城軍民畢富䓁地

二頃餘起盖营房千餘間以居軍士 五 重安营石城在府城北一百八十里周圍二里髙二丈五尺 太 平寨营石城在府

城北一百二十里周圍二里髙二丈五尺 青 山营石城在府城西北一百三十里周圍二里髙二丈 青 山駐操营

在府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周圍二里髙二丈 灤 陽营在遷安縣北一百六十里原滦陽縣今廢為营 赤 洋海口营

城東南一百里以下三营俱在海𫟪時有倭夷出没每营設官軍伍十一員名以備之 新 橋海口营在府城南一百八十里

牛頭崖营在府城東南一百餘里

灤州 青河距州東南十二里南閘頭亂泉突起一派西南行一百三十里

至樂亭縣西南馬頭营逹于緑洋溝入于海一派西南十六里經破橋又西

南九里至沙溝又南六里至澤頭又西南三十五里至公安橋又西南四十

里至蚕沙口入于海此秦漢以來漕運故道閘蹟尚存洪武八年濬漕于蚕

沙口仍于新橋海口築土城置千户所監守閘瀦遼𫟪多頼焉永樂十八年

運艘遭風議革之矣嘗考漕運自三岔河有三道其一由天津經白河至通

州其一由娘娘宫經粮河至薊州其一由蘆䑓經黒洋河蚕沙口青河至滦

河是滦之漕運三岔河之東道也 滦河在州東三里𤼵源于炭山亂泉濆

湧合流東一百二十里至宣府又東北二百一十里至雲州堡又東北三百

六十里至桓州又自桓州過口北又自北而南入上都開平界東流七百里

至滦陽营又一百六十里至遷安縣又東南六十里至盧龍縣西南合流于

漆水又南四十五里至滦州又南五十里至岳婆港夾樂亭縣東為葫蘆河

西為淀流河至縣南合流六十里至馬頭营又二十里為緑洋溝入于海

横河在州北七里𤼵源自盧龍縣獨自山南流入于横山營東遶包皮淀經

榆山至劉家荘入于滦河沙河在州西四十里𤼵源遷安縣西南草束子

屯南流入宜安社迤𨓦而南至北栁河社逹于海 龍溪河在州南八里𤼵

源五子山東五里有大泉騰沸流入八里河經料馬䑓東南丘官营伏入地

中俗民地橋又東南二里經閻家庄復見為龍溪入子南閘頭即青河之源

 大泝河在州西十八里𤼵源盧龍縣馬家庄經栗園折南經三岔院折西

轉佛住山南經楊家院東南經芹菜山東南經波落橋又東南經御駕橋又

南經于家泊又東南入青河小泝河在州城西十二里𤼵源烽火山東港經

拐頭山過䨇山入大泝河逹于青河 清水河在州正南二十八里龍堂寺

側源頭極清入海二十里不溷俗呼曰清水經風淳屯連清社及三岔股庄

頭營入新橋海口逹于海 舘水即牤牛河𤼵源遷安縣舘山南經偏山又

西南經黄花港入牤牛橋河西經䨇橋入于陡河 䨇橋在州城西八十五

里一自松梁社泉河頭西南經峯山下入陡河一自豐⿰氵閠 -- 潤縣板橋河東南入

陡河經石城西又南經唐山橋名大河又南經王盻庒名小河與帥家河會

入官渠石溜河在州城西六十里𤼵源水峪西南經孩児屯官套至石城東

五里是為帥家河至套里庄獅子湾南經康家庄聶家庄王盻庄名小河西

南經金鈎馬家港大夫港入官渠西南經豐潤縣胥官庒入于海 蚕沙口

河在州城南一百二十里天井之别南入于海

撫寕 牛頭崖在縣東三十里形似牛頭即牛頭崖營也

先年曾有倭夷浮海至此故設官軍防守玉旺峪在縣東

北九十里嘉靖三十六年間有鑛銀從地中湧出事聞差中貴

錦衣撫按道府採煎作課冠蓋旁午勞費幾二年鑛竭乃罷

獅子河在縣東南三十里 張果老河在縣東五十里

樂亭 新河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夾于清灤之間疑即水經新河

故瀆 東河在縣東二十里舊自淀流河東流為葫蘆河轉迤

而南即今乾𪷤河景㤗間東流⿰氵扵塞徑自淀流河而南入海

西清河在縣西三十五里源發州南之煖泉闊僅二丈許蜿蜒抵

新橋海口猫兒港入海

灤志 灤之域界前代分割靡恒莫之能詳也遼史云石城縣在

灤州南八十里馬城縣在灤州西南四十里通典云北平郡西南到馬

 城縣一百八十里西北到石城縣一百四十里武經總要云灤西至石城九

 十里至海一百一十里北至平州四十里柗漠紀聞云平州七十里至七箇

 嶺即七家嶺又四十里至榛子店又一百二十里至玉田縣又七十里至薊州大石

 城馬城七箇嶺榛子店皆灤地前代可考者𩔖如是而已

灤志

按灤水前昔無名禹貢夾右碣石入于河註云遼濡滹易中髙

不與河通遼史云黄洛水北出盧龍山南流入于濡水五音集

韻云濡水名一作渜在遼西肥如海陽又云濡奴官顔師古亦

曰濡乃官盖音灤也今水名有灤而無濡且渜灤字相𩔗豈古

或通用耶按易州有濡水濡音茹非海陽濡水也 昔 秦政滅燕置右北平石城

盖今治之西南境也遼西海陽盖今治之東境也王莾改北平

為北順省石城入土垠東漢復右北平石城仍土垠而海陽屬

遼西未改也北齊省遼西海陽入肥如隋開皇省肥如入新昌

未㡬改名盧龍唐武徳始置臨渝貞觀復置石城開元又置馬

城遼天賛析盧龍山南地置灤州領義豊馬城石城三縣遼史

謂義豐本黄洛舊城馬城本盧龍地在漢俱属遼西石城属漢

之右北平通典云灤治本黄洛舊城義豐𠋣焉縂要云灤西九

十里至石城今開平西距灤治九十里其爲石城地明矣是義

豐石城本兩地也今開平既爲石城地而城碑里制俱稱義豐

殆未可暁順天府豐潤縣盖古土垠地灤之石城東漢末曽省

入焉今豐潤十里有舖尚名垠城是也永平府志云土垠在府

城西南漢置縣属右北平豈謂石城地耶一春秋之山戎在黄

帝爲葷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爲玁狁漢曰匈奴齊桓公越

燕以伐山戎次孤竹還杜預云山戎北狄胡安國云桓不務徳

勞中國而事外夷争不毛之地又按唐李徳𥙿幽州紀聖公碑

云北狄之裔或曰獯狁或曰山戎是山戎之非燕地彰彰也今

舊志云灤在春秋時為山戎國通典亦云灤為山戎肥子二國

地誤矣 遼史及舊志皆以灤為漢末公孫度所㩀綱目書以

公孫度為遼東太守史譜云度玄莵人𥘉平𥘉為遼東太守自

立為遼東侯傅子康及孫淵按漢獻帝建安九年曹操表封度

為永寕侯度曰我王遼東何永寕為是度與遼西右北平無與

也考度之别傳自稱平州牧東夷九種皆服事焉豈以漢之平

州為隋唐以後之平州而誤耶盖漢之平州在遼東玄莵楽浪

等地隋唐之平州乃盧龍石城馬城晋漢所謂右北平遼西地

今之永平是也漢靈帝中平六年劉虞留公孫瓉屯兵右北平

瓉殺虞盡有幽州是遼西右北平入於瓉矣瓉死於獻帝建安

三年豈度與瓉同時而誤耶

洪武三年符下山東行省募水工扵莱州洋海倉運糧以餉永平衞

 八年頴川侯傅友德䟽陳轉輸之法由鴉洪橋至永平道里頗遠

宜通青河灤河故道漕運則用力少而成功多 上嘉其言嘉靖

三十七年巡視𭅺中唐順之䟽灤河自永平可通灤陽營省陸運一

百五十里後廵撫温景葵巡按孫丕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梅惟和各䟽請之𨺚慶元年巡撫耿随卿議復廵

按鮑承䕃併勘 挑穵青河自王家閘至新橋海口止凡百四十里

乃漕運故道 灤河海口至天津衞四百二十六里紀各荘通海潮

䖏至府西門一百五十四里沙淺一十八里半 又勘自天津衞至

新橋海口塩船徃来民船亦通無滯海洋百二十里中流遇風有建

河糧河新挑大沽小沽可避其船撑駕必須灤州楽亭昌𥠖附海捕

魚装載慣習海道人民酌量人丁身家坐𣲖大船八名小船三名各

領官船粮令其駕運粮完聼其捕魚如年乆損壊動支官銀酌量脩

補則改灤河省便無容别議但中間倒載之𠩄未免関隔如海口缷

至紀各荘約有二里灤河卸至永豐倉里亦如之船運脚價臨期聼

𬋩糧𭅺中䖏給其該鎮𡻕用夲色軍粮数多運道既通則前項糧石

應該户部酌派漕運然山海離灤僅二百里私越易便則海防不可

不謹合令府清軍同知兼𬋩海防仍聼兵道督率巡視及山海主事

督廵捕把截違禁如律部覆從之御史劉海道險阻罷

知府孫維城議夲府躬視灤河迤東二十里馬城堡西為王家閘其

南閘相距十里原係海運人灤故道閘跡尚存 原運皆由口北上

王家閘今馬頭营固其舊囤倉處 李家荘西民田約数十餘里過

即王塜坨河灤河漲入青不能容必從李家荘西㵼遂下注之 自

樊各荘起凡四十餘里至楊家荘南有沙坨長一里髙河五尺若穿

之即艾家青溝東西長七里其地多無錢糧堪濬為河𬨨即梁各荘

而靳家河流經焉 河名交流者由海潮而成故㣲有五里淤淺外

則大潮𠩄至横斜行七十餘里入黒洋海口又三十里則建河海口

又四十里則堂兒上海口又四十里則大沽海口出口入通州運糧

白河百餘里天津衞矣是此道一通不過三百餘里舟可徑天津抵

灤北西由蘆臺河其道豈但倍近且惟黒洋海口至大沽百十里由

海隨塩船出入當保無他虞比由緑洋海口造灣其遠近險夷安危

亦不啻十百相懸焉中間應挑之䖏計大費工力者不𬨨交流河接

靳家河五里黄坨抵艾家青溝十二里李家荘抵樊各荘十里煖泉

抵南閘頭八里與夫王家坨河之SKchar楊家荘印歩店狗兒村賈各荘

土淤高厚者十二三里耳其餘或止應挑深五六尺七八尺濶五六

歩七八歩者約以河五丈計之論工大小折半通筭濶三丈深一丈

者總不過百三十餘里耳工固不甚多也况下因川澤不損民居妨

田不及五頃其價未𠯁百金驗河所經惟李家荘西有沙三里揚家

荘南有沙一里其餘俱土脈膠固無憂其善崩河之𠩄自若煖泉若

沂河(⿱艹石)䧟河(⿱艹石)靳家河俱水性如常可弗苦其變遷則語有利無害

又孰㕥踰乎此惟王家閘一䖏議者每言挑接灤河雖便通舟然灤

河西下平㟁一丈八尺焉能使之逆流而上入青河哉且灤𭧂湍常

帶沙石漲則閘不能制退必遺沙填積将來𡻕挑繁費恐反為青梗

莫若挑青至馬城夲堡方議脩壕以壕土築城而借壕為河使可容

数十舟南來運艘俱住此焉雖隔灤尚五六里道不甚多且平坦便

車至灤易舟而運則青不受沙石⿰扌⿳丆⺝⿱冖友-- 擾而挑夫可省𡻕費似於計兩全

也 𨖚東海運嘗苦損舟若永平運通則由府城而車至山海或舟

車至遼東皆免風濤之險其士餉尚亦有賴是𠩄謂無窮利也然而

不為者不過惜財力耳盖濬河非夫不成募夫非財不濟今議動官

帑則匱無𠩄資議用民力則窮非可任惟財力之俱詘故議者多難

之然咽喉不進則腹終不飽可惜一時之劳費而失無窮之富饒乎

惟今永鎮入衞客兵萬餘春秋防守不𬨨分修𫟪工今議通永運者

非為之乏食慮乎倘借各兵之力而通𫟪餉之道揆之于義豈曰不

然合行各路客兵應𫟪工暫行停减或量分主兵代脩而移其衆

㕥濬河計名限日畫地分工若倘有不𠯁則量加民夫三四千佐之

仍委賢䏻有司分督如法則衆力競𭄿可不月而成無煩奏請無費

帑金扵客兵未為勞扵𫟪方寔為永頼矣皆出委官王弘爵𠩄稽訪

管府事徐凖議洪武八年頴川侯傅友德䟽陳宜通青河故道

上嘉其言是後撫按道府屡屡建議行勘職親體踏自灤州城南十

里馬城地方原係 國初囤運之䖏人𤇆輳集城郭遺址尚存自馬

城南八里至暖泉即運糧故道雖年乆⿰氵扵塞可以挑濬暖泉即青河

源頭自暖泉至新橋海口不及百里河水通流但河身濶狹深淺不

同稍加開濬即可行舟自新橋下海西至黒洋海口百三十里矣西

至大直沽百二十里不二百四五十里間順風一晝夜可到又藉海

濵之水不甚深中流遇風即下鐡矛拉住舟自無恐且無磷石撞舟

即今為啇賈販賣粮食通行之路不㕥為險船到新橋即便乗潮入

青河起糧貯馬城倉内惟馬城東北至灤河六里地𫝑頗高難扵濬

鑿便賃車輛騾驢䭾至灤河上船分運諸倉以實塞下查得洪武三

年符下山東行省募水工扵萊州海洋運糧以餉永平衞此漕一復

則居民省輓輸之劳軍士壮飽⿰⿱亚⿰口亅欠 -- 𰙔之氣所謂一勞而永逸事少而功

多者也且一帆之便船隻徃来有無貿遷又足以通啇阜財此漕當

復甚明當復而乆不復其故伊何以議事非難任事爲難合無扵府

佐或州縣正官内有才幹者擇選一員㕥董其事復選贒能佐貳分

效其劳俟事告成論功叙録該挑丈尺約計九萬餘丈所費錢糧即

扵丈尺可㑹惟是 國家大務閭閻不堪朘削宜出帑藏以需之既

有專官又不乏財不數月間便可底蹟其所利頼扵永者則千百世

自萬暦年間議開漕通海未行而罷至天啟崇禎間因添設沿

𫟪兵馬需糧甚多青河卒難挑濬乃從海運由天津航海三百

餘里至樂亭縣劉家墩海口入灤河二十五里上至銀夯柳倉

交卸叚用河船運至府城西門外盤入永豊倉訃水程自銀夯

柳至府西門百八十里春夏秋三時水運至冬氷堅難行設陸

運車夫自銀夯柳輓輸永豊倉海漕旣通啇舟乃集南北物貨

亦頼以通荒瘠之區稍變饒腴(⿱艹石)雲海道風波險阻乃行之㡬

二十年未聞有覆溺之患此海運可行之眀驗也至順治𥘉年

𫟪圉無警兵衛日削需糧不多海運遂廢而沿河倉房因歴年

不行脩葺坍毁無存其樂亭劉家墩海口為登萊津𨖚海道極

衝崇禎年間設海防一營駐劄汛防今革

永平府志

郡古盧龍塞塞外近虜劄營㮣為三區

直北為中區虜營曰大寕曰東旱落兀素曰哈喇五素曰捨伯兎

曰西旱落兀素曰青城曰嗑裏曰兀攔曰捨喇素曰湯兎

東北為左區虜營曰火𭅺汚曰賖白兎曰迭兒孛只英曰捨喇哈

曰旱赤八哈曰厰房曰䧟河曰撥梨克曰察漢壕曰黜梨根卜喇

兒曰惡木林曰兒女親曰塷塲曰惡力曰常海

西北為右區虜營曰五兒班曰灤河西岸曰捨不哈曰斗裏庫曰

頭條道即塔喇打埧曰西逃軍兎曰惱奴河曰傍牌川曰寛河城

曰營盤裏曰瓦窯川曰㑹州曰昌毛太曰長河䑓

其日馬程皆百里為度或𬨨不及在行之緩急耳

如虜聚于大滷塲東南由惡力之常海南下孤山亦至常海犯遼

東三山營前屯衞迤西南至中前所必犯山海路而石門路當備

自三山徑入鐡塲堡則先黄𡈽嶺而大青山廟山口一片石迫矣

山海路當備目常海由太平䑓直北山闖水洞南下必犯大青山

西犯小河口而大毛山當備自稍腰兎南下龍潭由東南必犯董

家口大毛山桞河衝西南必犯城子谷水門寺而平頂谷當備由

紅草溝三岔口龍王廟東至馬蹄嶺必犯平頂谷水門寺而城子

長谷當備自龍王廟西過沙嶺奚河川南下小滷塲梳頭崖必犯

義院口拏子谷過羊圏子則犯長谷口板塲谷自奚河川騰山𬨨

瓦廟種老大梯白蒿亦犯義院口拏子谷由石婆婆南下獨石則

犯花塲細谷而葦子栁礶孤石温泉𠂀泉前山疊障稍緩過牛心

山西南由大小石孔必犯箭桿嶺口關𬨨金岡谷由十八盤必犯

界嶺口関或臨𫟪西南由𭭕虎谷必犯羅漢洞自紅草溝由兀攔

直抵惡卜荘東南亦犯界嶺口羅漢洞南由杓子谷必犯青山口

𨵿自杓子由張家墳至扒荅嶺必犯東勝寨乾澗兒又順溝由野

猪口必犯重谷口梧桐谷自惡荘西由荆林過青龍河至三岔山

必犯桃林口𨵿及水谷寨則佛兒劉家當備如於㑹州聚兵東南

由昌毛太之湯兎之一掯苦列兎自東南口由胡石逹兒至三岔

口其備犯亦如之由黄岳川趙家谷其犯先水谷寨而桃林口佛

兒谷次焉劉家口當備由白灘之溜渭必犯徐流口劉家口佛兒

谷而水谷桃林當備自溜渭之西由張盤山而斜崖必犯冷口𨵿

而河流徐流當備又自苦列兎西南口由石門蕎麥山南下過

石門亦犯冷口𨵿而河流徐流劉家當防其自蕎麥山東渡也自

過石門西由閻王鼻必犯白羊谷則迫白道子石門子矣而新開

嶺當備自石門西南之獅子坪南下二路並犯白羊谷新開嶺而

擦崖子白道子尤要自昌毛太西南由乾河川迤南之討来打垻

下老長嶺必犯擦崖子新開嶺而城子白羊當備由乾河川長河

直抵石口兒必先犯青山口而及榆林嶺則大嶺寨當備由熊

窩頭之松嶺則犯第四道𨵿迫本關矣其擦崖城子當備其自陡

兒而𬨨白石也由長哨必犯董家口而鐡門𨵿次之如自㑹州直

下冷嶺過龍鬚門聶門由三岔口之石口兒備犯亦如之或不入

鬚門由大川SKchar寛河城黄崖裏必犯喜𡶶各路如于一馬兎一

遜川大興州五兒班逃軍兎聚兵東南由惱奴河之傍牌川之䖍

婆之氷窖之黄崖南下亦犯喜𡶶路而太平松棚二路當備或灤

淺及氷凍自惱奴順河南下必犯團亭潘家及大小喜𡶶東西常

谷而洪山羅文各𨵿當備又自惱奴渡河西由起塔兀兎之天寧

寺之流河下稍入車河川南下謝兒嶺必犯三台山蘇𭅺龍井而

洪山潘家羅文當備西下喬家嶺必犯洪山口三台山各𨵿其備

亦如之自五兒班南渡灤由捨不哈至九道流河或自大興川由

十字道之把漢𡈽門西由塔喇打埧亦至九道流河而十字道西

由黄草川之斗裏庫亦至塔喇打埧順河八十里而至斜里喇塔

川若犯羅文各關必自九道流河渡撒入石夾口則犯馬蹄谷入

大羊攔則犯蔡家谷秋科谷入小羊攔則犯千家谷入一立馬口

寜車口俱犯羅文谷猫兒谷及西通山寨谷入大渌洞則犯沙坡

谷山口寨入小渌洞犯亦如之于西則犯馬蘭路冷嘴頭関郡境

之哨止矣其大寧青城皆二虜徃来所駐劄左冦東恊必由大塷

塲右冦中恊必由奚河川苦列兎則伺虜情嚮徃其𡍼可捶控

之矣

山海路關外川寛四十里或半有水東北至鐡塲堡

 堡在大川中川三十里又至背隂障堡在川北坡南川里半又

 至三山營營東野馬川營南前屯衛共川寛六十里衞西南至

 中前所及至本關又自營北至常海亦名大古路西北至横河

 東北至惡力而西北至大滷塲俱大川乃二路總括遠哨所止

 夷虜聚兵塲也又西北三十里由兒女親而至毛挨兎及惡木

 林俱川十里並有𣗳有水東北至黜梨根卜喇兒川寛里許有

 𣗳又至察漢壕川三十丈旁俱高崖又至撥梨兎廢城外有小

 磚塔三座又至老河南岸各有𣗳又至旱赤八哈亦名赤八哈

 兎西順老河北岸至厰房俱有榆又由䧟河兎至大寧城少𣗳

 其旱赤東通遼東三岔河西北至賖白兎北出老河至火𭅺俱

 有水其賖白西北至捨喇哈又至迭兒孛只英亦總括路東西

 二虜之所㑹兵又由大荒至黄台吉挿漢腦巢千三百里一通

 白馬川一遜川白廟兒穴皆大荒川有草木又自塷塲西北至

 好孫又至心集俱川三里有水合惡木林𣲖出遼東又至旱落

 兀素溝寛三十歩髙山俱有𣗳其兀素東南通惡木林川多小

 墁山又北至大寕三十里夾崗川十里外皆大荒其川中旱落

 兀素也並通大舉又北之坤墩吝之挿漢撓孛之捨伯兎之火

 𭅺兀之公固兒迤東之捨喇母林里未詳自關北至

石門路一片石關川二里去東八里寛四十里迤北通鐡塲堡自

 関北至

○廟山口關外川八十歩俱有水又至

○黄𡈽嶺關外川里許去東五里寛三十里有小𣗳通鐡塲堡川

 亦如之並通大舉自關西北至

○大青山口関外川里許有𣗳通單馬北從間道至鷂子山撥又

 至孤山子俱山高里許溝寛二十歩又至茶條山髙如之溝四

 十歩又至直北山髙二里溝如之又至大尖山髙里半溝七十

 歩俱多𣗳又至小尖山高如之溝抵横河凡八十里寛百歩間

 五六歩夾崖﨑嶇通歩又自横河東北至惡力川一里通單馬

 並有𣗳有水其自關外小道東北至闖水洞迤東至茶條衝又

 至大谷裏左右峻險又通背隂障川俱里半又自関西南至

○小河口川半里西北至白洋川溝如之東通闖水洞自口西溝

 半里至

○大毛山關外去城北三里有水溝里許又迤東溝二丈或半通

 白洋並通馬西北溝如之去三里溝百餘歩或十餘丈通董堡

 龍扒山又自關西北至

○董家口關北至龍扒山溝五十歩或三十歩多石坎西北溝一

 二丈通城子谷龍潭又由山蹊至大髙俱有𣗳有水並通歩又

 自關西至

○桞河衝轉西北至

○城子谷関外川半里又至張家荘溝里半東北至舊關川百餘

 丈或四五丈又至大高又至龍潭川四十丈或十餘丈潭極深

周八丈東峻崖西坡寛四十歩又川六丈或半通單馬至三岔

 口川十丈或三丈又由正衝之横嶺高五里俱川三丈或十歩

 水八本谷口又至稍腰兎北至十字河俱川一里或四五丈河

東通横河川亦如之近横寛百餘歩俱有𣗳有水並通馬河東

北通惡力川三里傍墁山馬由山行有𣗳通大舉自舊關西北

 至大小龍潭溝寛皆二丈二潭週八丈兩崖壁立西有線道今

 斷秋夏漲容單歩冬虜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沙布氷通單馬俱有𣗳又至黄崖

 溝五丈或三丈又自關外西北至

○水門寺溝半里又至

○平頂谷北川五十丈或十餘丈至黄崖堡在山稍高路由崖北

通單馬又至驢駒嶺高里許有水南入城子谷北出龍王廟西

北至馬蹄嶺東通十字河俱川二里並通馬西至義院常海有

龍王廟址川四里或一里通大舉並有𣗳有水自谷口西北通

 長谷龍潭川二十丈或七八丈其至小口子溝寛三十丈或二

丈西南至

○長谷水口有三道東九里西十里中七里東西相隔五里川北

横崗又自本口西北由中水口十里東七里西六里俱川五里

至老嶺高二里有攔馬⿰土冊 -- 𡊢城嶺北平漫水下龍潭嶺南陡峻水

 入本口又至龍潭迤西至羊圏子俱溝二三丈傍髙崖圏東水

 入龍潭又自本口西北岀水口西五里東六里中十里而至𥂐

道子俱川五里有𣗳有水又溝寛三丈至羊圏子又騰山通義

院小塷塲俱有𣗳並通歩又自本口西南至

○義院口關北至梳頭崖西南騰山有𣗳歩通瓦廟衝崖北至小

塷塲西北五里奚河高北四里奚河川渡自塲從間道八里亦

至奚河川東北至沙嶺在奚河北岸可瞭又至常海又至偏梁

石堡在奚河西山水入奚河又至歹彦打埧高里許平墁嶺水

南入奚河北由三岔口岀兀攔轉入奚河東北至三岔口至黄

石又至紅草溝俱川里許或半里間十餘丈又由挨石島至兀

攔打埧川六十歩埧陿五六尺長四五丈左高崖右深溝溝西

亦高崖此大舉必經之道虜至架梁𠋣之共寛丈餘億衆湏二

晝夜乃盡東有間道寛三四歩長七八里亦分人馬行之嶺西

正道逺十里又至大塷塲有𣗳及水其紅草溝東通惡力川寛

百餘歩有𣗳屬夷由此行其自關外西北至三岔山又西北有

三道一至大梯子嶺高半里頂平墁一至種老嶺高二里北平

坡南陡崖一至瓦廟衝嶺高三里腰坦平南險峻俱川里許或

十餘丈有水入院口並通大舉其瓦廟西南騰山至種老又至

大梯又至白蒿多𣗳並通歩又自白蒿東南川一里或百丈至

本院口西𬨨小嶺至

○拏子谷俱有𣗳並通大舉西北溝三丈或二丈有𣗳及水馬通

横嶺高半里巖壘多𣗳有水嶺南入拏子嶺北由白蒿入院口

又至白蒿溝寛二丈或半之多石坎下馬過白蒿西南騰山馬

通石婆婆嶺高三里北平漫南多𣗳下有小龍潭水入花塲東

南溝寛三丈單馬通獨石高丈廣半有古字七行獨立川東故

名又至清水関乃花塲舊關也至

○花塲谷關俱川一里或半里西𬨨沙嶺陡險溝寛半里有𣗳至

○細谷水口並通馬西北至仰𥂐溝寛四丈或丈餘山頂平有水

由大石上而下又至小嶺一名大横嶺高二里北平墁南陡險

水㑹仰盤入細谷西北下嶺順乾河川溝三丈或丈餘通獨石

又半里轉西南至石虎谷阺西北溝二丈有𣗳有水並通歩又

自石虎谷中南阺棺材溝寛二三丈旁陡大𣗳有水川南疊障

馬歩不通又自夲關西南騰山至

○葦子谷西北騰山至洞兒轉西南至

○栁礶水口有𣗳又西北至勝水崖溝丈許兩傍高崖有水及𣗳

又騰山至舊城頭有𣗳又自夲谷西南至

孤石谷水口有水及𣗳又西三里轉東南至大偏梁山溝二丈

本口源此其前高山馬歩不通又自本谷外西三里轉北至小

黄崖子迤西至𡈽嶺俱川二丈又騰山至清凉石其石三片高

二丈在道西山顛登之可望撫寜盧龍又西騰山至舊城頭有

攔馬廢壘俱多𣗳並通歩自夲口西南至

○温泉谷溝寛三丈有𣗳北至響泉川八丈或二三丈有水及𣗳

又至乾河川溝寛三丈或丈餘夾崖有𣗳又至扒𢃄嶺又通舊

 城頭俱川半里其扒帶西騰山至馬思嶺俱有𣗳並通馬又自

本口西至

○𠂀泉谷石梯子墩夲堡自石梯子為界西北至流衝俱溝三丈

 有𣗳又至鐘樓嶺以形名也東通響泉溝寛五十丈或丈有水

 及𣗳西北騰山通扒帶有𣗳北至𡈽衚衕溝寛五十歩或二三

 丈有水及𣗳西北騰山至舊城頭又騰山至磚廟兒俱有𣗳並

 通歩轉東北五里溝三丈有𣗳去溝十里有水馬通牛心南口

 其東南口一至種老一至大梯一至白蒿俱墁坡有𣗳並通大

 舉一至石婆婆溝五丈有𣗳通馬東北口順川至奚河險要如

 東南口其自夲堡口外西至

○星星西北至

○中桑口外川五里或三丈有𣗳有水多石坎通單馬東北至天

 橋石磴高四尺橋東崖壁立西河石坎丈高下馬而過北順崖

 至夾脚石槽長丈寛尺東接懸崖西臨𣸧淵間有石坎髙七八

 尺歩者亦緩東溝三二丈而通馬思嶺本嶺即星星𫟪城也又

 北至頭架溝寛十里嶺高半里有𣗳水入中桑又至二架嶺平

 墁又通磚廟兒俱川三丈有𣗳又自夲堡西北至

○箭桿嶺口關川一里或百歩轉東北至箭桿嶺高二里嶺南水

 入本関又八里小石孔在道西山腰水由孔出牛心又十里大

 石孔如屋在道東北崖下俱溝五丈或三丈並通單馬又至牛

 心西南口溝十丈通馬俱有𣗳有水又自本關西北至

 葛藤嶺溝丈餘有𣗳通歩又溝五丈或二三丈西至

䑓頭路界嶺口關東北至十八盤溝五丈嶺高二里北平墁水合

 金岡水出三岔入奚河南崒險水入關又至金岡其義院屬夷

 皆由此入関金岡東通牛心俱溝三丈西北至三岔山溝三丈

 北通奚河中稍川里許東南通十八𥂐溝五丈俱有𣗳有水並

 通單馬西南由小荘巢而通界嶺兒溝三丈有𣗳通單馬其自

 關西北川里許至白䑓䑓在川東岡廢矣又川六丈至界嶺兒

 嶺平墁有水南入関北由𡈽衚衕入青龍河西北溝三丈有𣗳

 容單馬由小荘而通三岔山從撥道經梨花而至明朗由山道

 至偏崖川三里有𣗳兩崖若門故號偏崖為石門也雖通大舉

 至此不得長驅又至許家去東三里無路北溝五丈至明朗而

 西𬨨小嶺由大葦子轉南而通青山川一里或百歩間五六丈

 又西至𡈽衚衕北至惡卜荘俱川里許自衚衕西北至松林店

 川半里或三十歩平墁東北川二里亦至惡卜荘荘青界二路

 㑹哨所也北至寺兒山川里許又至白石嘴川七里又通奚河

 中稍河五丈連川寛七里又至兀攔川十里東通紅草溝川一

 里北至東逃軍兎又至惡力哥俱夾高山川一里並有水有𣗳

 又至磕裏川二里又九十里川寛五里外荒川至青城俱有𣗳

 又至哈喇五素川斥鹵無草木東北至大寜俱川十餘里其城

 東由一掯精轉東北亦至大寕俱大川有水城西至兀胡罵嶺

 川八里有𣗳西南至接白箇嶺平墁川一里又川五六里有水

 及𣗳而至㑹州又自城西北至旱落兀素川五里東北通捨伯

 兎西南𬨨小嶺至呵楽賀俱川百餘歩又至歐利兎東南通接

 白箇西南直西逃軍兎俱溝二十餘歩其自磕裏東至那林川

 二里轉東北荒川墁山通東旱落兀素西至捨喇素川六里又

 至刻兒溝川半里有水出㑹州入寛河又至㑹州川亦如之並

通大舉又自夲關西北至

○羅漢洞北至歡虎谷轉西通界嶺兒俱溝五丈又西南至

○青山口關西北溝五十歩或二十歩至鮎魚洞東口又至張家

墳川半里俱有𣗳東北至杓子谷川一里又溝三十歩或二十

歩至北横嶺平墁長三里又順坡至𡈽衚衕俱有𣗳有水其杓

子西即總墻溝寛二里近城址寛百止迤南至青龍河其張家

東至大葦子川百歩俱有𣗳有水通大舉西南至扒帶嶺溝七

十歩或三十歩其嶺西即五道溝寛十餘歩或半之通單馬而

至青龍河南騰山有𣗳馬通乾澗兒又南之順巢之麻地之枯

木之大孛之野猪之桃林青龍河俱溝五十歩或二十歩迤遞

 有小𣗳及水多石坎通歩其自

燕河路桃林口關北𬨨河至桃源川轉西北至白蠟谷又自桃林

 東北至三岔山俱川百餘歩東通總墻城址北至金香溝十

 餘歩俱有𣗳有水入青龍河又東北至荆林溝倍之東通惡卜

 荘溝四十歩北川一里𬨨二小嶺通奚河中稍又自三岔西北

 至李家谷溝十餘歩水木(⿱艹石)桃源又溝三十餘歩𬨨小嶺至胡

 石逹兒又至一掯苦列兎川東南口即青龍河岸川五十餘歩

 又川一里至一掯苦列兎西北至把哈苦列兎又至把哈苦列

 兎打埧平墁俱川一里並有水入青龍河又北至湯兎川二里

 自湯兎東北至捨喇素川一里西北至昌毛太川三十餘歩有

 水流出㑹州合寛河派入灤河又至㑹州川一里其一掯苦列

 兎東南口東北順青龍河川一里𬨨河四次水深二尺餘至兀

梁素又順青龍河川五十里過河六次水𭰹如之通奚河中稍

並通大舉又自本關西北順河至白蠟谷川百歩又至安子山

又自關西北至

○水谷寨東北至安子山西北至正安子山又西北至石河東通

安子山西通佛兒水谷嶺高險東北至安子山又北至趙家俱

狹溝通歩又𬨨青龍河至黄岳川西北通苦列兎川南口俱川

三十歩餘通馬又自本寨西至

○佛兒谷寨東北窄溝歩通水谷嶺西北至石嶺墁山溝七八歩

自本寨水口西北𬨨小嶺至

○劉家口關東北由撥道自花䑓經大野猪而至桃林第八撥𡶶

台谷山又自関東北至石嶺又至小𡈽嶺西北至溜渭溝寛百

餘歩又北至白灘一名臭水坑又通一掯苦列兎川南口俱川

 一里或二十歩有𣗳西溝十餘歩至石門南川又自溜渭東通

七谷口溝四歩西至張𥂐山迤南至孤𣗳坪俱溝六歩並通馬

又自本關水口西至

○徐流水口關溝十餘歩北𬨨大川至麻地裏凡兵馬出口焼荒

皆此劄營又至老鴉嶺溝二十歩東北通溜渭溝寛百歩或十

餘歩並通大舉自蔴地西溝六七歩至砂嶺又騰山至羊圏並

通馬又至前石河溝二十歩又自本關西至

○冷口關東北至斜崖川二百餘歩其崖東通前石河乃沿𫟪

道溝二十餘丈北至孤𣗳坪又至石家墳西北順河至蕎麥山

高聳可瞭俱川一里又北至石門川里半東北三里溝二十歩

 二十七里溝一里至一掯苦列兎俱有水入青龍河其石門西

 至召毛兎溝二十歩自本關西北至𬨨石門有水又至石牌嶺

 墁山東北通蕎麥山西北至察肚嶺在川南髙陡下馬而過冷

 口關討賞又至獅子坪北至龍王廟又西北至召毛兎俱川一

 里毛兎東北通一掯苦列兎溝二十歩西北川二里至討来打

 埧一名抄来打埧並通大舉其𬨨石門東至倒梨𣗳溝五十歩

 轉東北𬨨嶺至石家墳溝十餘歩墁山西北溝五十歩或七八

 歩亦通察肚嶺並通馬西至閻王鼻川一里嶺高二里陡峻有

 𣗳嶺南歩通𫟪城五里又溝十餘歩單馬至横嶺嶺在溝南路

 由溝中行嶺南溝十餘歩通單馬至𫟪城又南至

太平路擦崖子提調下白洋谷水口溝二十歩東北至白𡈽嶺溝

 一里或三十歩又騰栲栳山歩通獅子坪又自本谷西北至枯

 井兒川一里又至菉豆谷溝七八里南騰山十五里通𫟪城東

 北溝三十餘歩至東長城嶺高三里陡峻又溝四五歩單馬通

獅子坪又自本關西至

○新開嶺北至芝蔴坪溝十餘歩東北由沙嶺川十餘歩馬通菉

 豆谷西北至獐狍谷川六十餘歩又溝百歩有𣗳及水通擦撥

 老長城嶺並通大舉又自本關西至

○擦崖子關撥分東西東撥北至𣗳木枝川七十歩又至牌撅嶺

迤東而至老長城嶺髙七里陡峻下馬魚貫而進又西北溝五

 六歩或十餘歩單馬至鵞石又至討来打埧東北至呼奴思大

嶺溝二十歩又北至乾河川並通馬東北𬨨嶺狹溝單馬通思

 太其自鵞石東北至捨喇鎮溝百歩有𣗳通馬東通龍王廟川

 二里東北通召毛兎川三百餘歩西北通討来打埧川百餘歩

 俱有水有𣗳並通大舉其自𣗳木枝東通芝蔴坪川一里有𣗳

 西至蔡家嶺又至單家嶺俱川一里或三十歩並通馬西撥西

 北至單家嶺又至白石山則與榆撥陡兒互哨又自本關西至

○城子嶺關北至單家嶺溝五六歩西至

○栁子谷北溝五歩歩通夾山嶺東通單家嶺溝十餘歩或三四

歩嶺西至哈哈石又至䨇𣗳俱川六七歩並通單馬又自谷西

 至

○大嶺寨北至鶯窩崖又至紅石谷俱川三十歩

至䨇𣗳川四十歩又至横河川半里俱有𣗳並通大舉又自寨

 西至

○榆木嶺關東北至馬道嶺溝百歩又至韮菜畦溝十餘歩北至

 長兒溝川半里西北至魚鱗溝東口川二十歩或十餘丈俱有

 水及𣗳又至古城北至松嶺又至熊窩頭各川半里東至血嶺

 溝五十歩又通討来打埧又東北通呼奴里太嶺各溝寛二十

 歩有𣗳西至瓦窯川又西至石口兒東北至靴兒嶺又至長河

 䑓俱川一里又通乾河川寛百餘丈西北溝一里至孤山北川

 半里至藍子嶺東通長河臺北至三岔口又如背答如聶門如

 龍湏俱川寛一里其龍湏夾山若門中寛二十歩逹賊(⿱艹石)犯本

 關湏過此門徑由大川犯在喜峯又東北之駱駝之半壁之打

 鷄而通㑹州皆大川有𣗳有水並通大舉其聶門東至安答石

 川一里或半又至安答打埧溝四十歩俱有水通馬迤北二十

 里溝狭容單馬外大川通湯兎自本關北至

○第四道關川二百餘歩東通魚鱗溝寛二十歩北由陡兒嶺通

 古城嶺又自本關西北至

喜峰路董家口提調下青山口關北通石口兒嶺西南至

○艾谷口關東北至腰嶺北至平林各溝四五十歩又北通孤

 自本口北至黄𡈽䑓東北通平林各川半里俱有𣗳並通大舉

又自本口西至

○董家口關北至黒山砲又東北由長哨通石口兒俱川里許西

 至花園川百餘歩北至觀音堂川一里東北至駱駝嶺川二百

 餘歩西北至桃𣗳谷川一里其桃𣗳東通黒山砲西南𬨨小嶺

狹溝通單馬至喜撥營𥂐裏東北由破房通三岔口俱有水及

𣗳並通大舉又自花園西至分水嶺川二十歩通馬又至

○鐡門關北至砲嶺各川一里又至細嶺西北至古道嶺各溝二

十歩西至磨石谷溝五十歩南十里通𫟪城溝二十餘歩又西

至鶯窩裏溝四十歩又自本關西南至

○大喜峯口關西北川寛三里至鶯𥂐裏凡兵馬出口燒荒皆此

劄營東通鶯窩崖溝二百歩北至廟兒嶺又至夢子嶺平墁先

年有石碑記夣故名亦名濃濟嶺西北至腰站川裏東北至九

姑嶺又至黄崖裏東溝十餘歩過小嶺狭溝單馬通聶門又東

北至寛河城川三里即原寛河所今移遵化縣又至龍鬚門俱

川里許又自黄崖西北至氷窖川半里又至䖍婆嶺川里許北

 即傍牌川東北通㑹州又北順灤河至惱奴河川口西北至西

 逃軍兎川南口俱川二里東至丫頭溝又北通㑹州各過小嶺

 俱溝二十歩又東北由小子溝迤北亦通㑹州溝寛亦如之西

 北至呵各得嶺又川南二十里寛七里北十里寛里許至五兒

 班川亦名呼魯伴俱有𣗳有水並通大舉又自夲關西南至

○小喜峰北溝二三歩多石坎通歩一里即大荒川又西至

○團亭寨北至栗𣗳灣又至夾兒庵至横河即九道流河合灤河

 川口又至傍牌川俱川二里有𣗳有水並通大舉其大小喜峰

 雖通大舉近𫟪溝狹石多通歩至本寨乃通大舉自寨西至

松棚路潘家口關北至小河口即灤河西岸西至東常谷堡西北

 至太陽谷川半里東北至長城嶺又通小河口西至

○西常谷北至到溝谷東通太陽川三里西至三台水谷溝寛六

 十歩並通馬自本堡西至

○三台山𨵿東北至回回墓川十丈或一丈至𡈽松嶺長六里俱

 通單馬又至房兒嶺平墁通馬又至大古道嶺長十五里又至

 横嶺長二十里及至謝兒嶺俱髙險𬨨嶺東即灤河北至車河

 川又至廟兒嶺長五里險峻嶺北水出流河又至流河中稍西

 順灤河至大寕寺谷口又至起塔兀兎𬨨灤河迤北通惱奴河

 川口有水並有𣗳俱通大舉又自本關西北至鷄冠山即黒河

 寛一里又至忠義寺址在黒河西岸又至馬海棠又至圑漂石

 二川黑河石崖夾立寛七八歩石多水急又至大黄茶子在黒

 河東北山上又至喬家嶺長三十里南陡峻北平坡並通歩其

黒河源出本嶺西南又東北至小河口川二里或五十歩通單

馬並有𣗳又自本關西至水谷溝又至

○蘇𭅺谷水口又至殺逹子溝俱溝半里或百歩有小𣗳又至

○龍井谷關西北至古道嶺長十里有𣗳西南至

洪山口關西北至神僊嶺又至大到溝𬨨撒河歩通馬蘭谷嶺

 又東北至廵檢司又至偏塘又至青陽林各川三十餘歩又至

 黄子川二十歩又至分水嶺長七里北陡峻南平墁有水出

 撒河又至打狗巷川二十歩又至龍灣子川四十歩各水入黒

 河並有𣗳通單馬又至喬家嶺險要見上又自本關西至

○馬蹄谷關東北至廟兒嶺稍髙有𣗳有水通單馬又北至石夾

 口寛十九丈有水又北出口即撒河關北至短嘴子嶺高陡東

北通石夾口西北由山路至梨𣗳嶺稍髙多𣗳俱通歩又北至

大羊攔口濶十五丈通馬並有𣗳及水自本關西至

○蔡家谷堡東北通梨𣗳有水西至

○秋科谷堡北至廟兒嶺稍高有𣗳及水東北通大羊攔西北通

 小羊攔又自堡西至

○干家谷北至到谷嶺長五里髙陡有𣗳又至小羊攔口寛十九

 丈餘有水又出口即撒河並通歩自堡西至

○羅文谷關北由岔道至一立馬嶺一名攔馬墻川百歩水入本

關又𬨨横嶺至一立馬口寛二十四丈有水又𬨨撒河迤西北

 至秋木林溝百歩俱通馬又至廟兒嶺長四里北平墁南陡岐

 通單馬又至南松嶺長一里嶺下有水東南至安子嶺坡東有

 水又至擺宴塘川二百歩南𬨨撒河歩通秋科廟兒嶺轉西北

 至窟窿山川百餘歩旁髙山又至神僊嶺西川寛二百歩俱有

 水自馬蹄谷至此凡水皆出撒河又至黄石崖川如之又至大

 横河川四百歩旁夾山又至白馬川寛如之又至石夾口兩山

 頂平中道甚狭寛三十歩又至分水嶺長三里髙陡嶺南水出

 大横河又至夀堂墳川四十歩又至干心河山川若大横河又

 北至頭道流河俱有水自秋木至此俱有𣗳自南松至此並通

 馬又北至七道流河及九道流河西南通斜里喇哈谷口凡八

 十里𬨨河九次故名東北至捨不哈川三里又至灤河西岸川

 五里又𬨨河至五兒班又自九道河西北至塔喇打埧又名頭

 條道溝二十歩又至捨喇不哈嶺川二里又通把漢𡈽門東北

至一掯打埧平墁川里許又𬨨河亦通五兒班其頭條道東北

至斗裏庫川寛一黒水𭰹三尺出灤河前後山阻無路東通一

掯打埧西由黄草川通十字道𡈽門俱有水及𣗳並通大舉其

五兒班川寛六七里西北由隰陂兎通一遜川三日程西由呼

荅哈而通大興州日半程亦總括之地黄虜常此聚兵又自夲

關西至猫兒谷堡北至新開嶺長四里俱有𣗳嶺南水入羅丈

嶺北至寕車口寛五十丈水俱出撒河又𬨨撒河北通秋木林

 又自堡西南至

○山寨谷西北至牽馬嶺長一里俱通馬嶺南水入沙坡又至桑

𣗳嶺長五里稍髙有𣗳嶺北至大渌洞口濶三十一丈水俱出

撒河又北出口即撒河自寨西南至

○沙婆谷北通牽馬嶺西北至

○山口寨東北亦通牽馬嶺西北至溜石坡嶺長三里嶺南小水

 入沙坡又至安子嶺高陡俱有𣗳嶺北至小渌洞口寛十七丈

 水俱出撒河其安子嶺西南至桃𣗳谷即楸𣗳嶺東通溜石坡

 西至馬蘭路冷嘴頭關並通歩其灤河流河撒河之源詳見方

 覧經

外内撥路

山海路撥九自松山而李家堡而魯家山而鐡塲堡而掛牌山而

 按馬山而永安堡而将軍石而背隂障凡九十五里逺哨至大

 塷塲石門䑓頭二路同

石門路提調三共撥四十八

 黄𡈽嶺關提調下撥十六自大青山関而鷂子山而茶條山而

 直北山而大尖山而小尖山而三岔山而黄𡈽坎而石門子而

 小横嶺而大横嶺而太平䑓而常海頓而平墁川而孤山而五

 指山凡百八十七里

 大毛山關提調下撥十六自城子谷關而張家荘而舊関而大

 髙而龍潭而三坌口而正衝而横嶺而頭道河而青陽林而羊

 圏山而稍腰兎而十字河而大孛羅林而長嶺而惡力川凡百

 九十三里

 義院口關提調下撥十六自本関而黒崖子而小梯子嶺而三

 坌口而叚木嶺而𡈽衚衕而切河而安子山而常海而歹彦打

 埧而三岔口而黄石而紅草溝而挨石島而兀攔打堤而委素

 太凡百九十六里

臺頭路提調二共撥三十一

 界嶺口関提調下撥二十二分東西二股自本關東由十八𥂐

 而牛心山與義院撥互哨凡二十七里西由白䑓而界嶺兒而

 梨花山而明朗谷而𡈽衚衕而惡卜荘而寺兒山而白石嘴而

 紅石嶺而兀攔而兀攔嶺而大栁𣗳而兀梁素太而歹彦嶺而

 寛佃而紅草溝而挨石倒西而獨木橋而兀攔打埧西凡二百

 三十里

 青山口關提調下撥九自本関而麻地溝而葦子谷而三道溝

 而杓子谷而北横嶺而惡卜荘而兀攔而杏山凡百八十里

燕河路提調二共撥三十二

桃林口關提調下撥十九自本關而寛哨頂而梳頭崖而三角

荘而逯馬崖而趙家谷而王家谷而戚家谷而峯臺嶺而天橋

 而總墻而古道而斗兒嶺而氊㡌石而捨白兎而蔡家谷凡百

 十里逺哨由一掯苦列兎東南口迤東北由兀梁素太而至東

 逃軍兎其劉家口三撥由花䑓而大野猪接入桃林第八撥峯

 臺谷凡二十里

 冷口關提調下撥十五分東西二股東由牛鼻子嶺而撾角山

 而寺兒崖而黄崖山而大户店而三岔山而石門而逃軍山而

 一掯苦列兎凡百里逺哨西北至湯兎西由豹崖山而察肚嶺

 而龍王廟而召毛兎而討来打埧凡八十三里逺哨至聶門

太平路提調二共撥二十五

擦崖子關提調下撥十六分三股自本關東北由白羊谷而大

石頭而廟兒嶺而砲兒山而五指山而白𡈽嶺而栲栳山而菉

豆谷凡六十里逺哨由獅子瓶通石門而至一掯苦列兎北由

𣗳木枝而牌橛嶺而老長嶺而鵞石谷而討来打堤凡九十里

逺哨至聶門西由單家嶺而白石山凡三十里與榆関陡兒嶺

撥互哨

榆木嶺關提調下撥九自第四道𨵿而陡兒嶺而古城嶺而松

嶺而熊窩頭而石口兒而靴兒嶺而長河臺而乾河川凡百里

逺哨至龍鬚

喜峯路提調二共撥三十一

 董家口關提調下撥十自本關而黒山砲而長哨而石口兒而

三岔口而背荅嶺而聶門而龍鬚門而冷嶺凡百三十里又自

黒山砲西三十里桃𣗳谷轉東北由破房司通三岔口逺哨至

㑹州

李家谷關提調下撥十二自喜峰口關由東石梯子而孛羅台

而濃濟嶺而天津谷而九姑嶺而黄崖裏而寛河城而龍鬚

而冷嶺而駱駝嶺而打鷄嶺凡百五十四里逺哨至㑹州又自

 團亭寨境外新設九撥由煖泉而黄崖而夾兒安而清河而𡈽

 洞而横河而傍牌川而滴水崖而惱奴河凡百二十里逺哨至

 西逃軍兎川南口

松棚路提調三共撥四十六

 潘家口關提調下撥十二自三台山關由寛佃而回回墓而䨇

 橋而叚嶺塘而寺兒山而𡈽松嶺而小古道而中古道而大古

 道而横嶺而謝兒嶺凡百三十五里逺哨至白河

 洪山口關提調下撥十七自本關而黄𤓰山而尖頂山而栢茶

 山而瞭髙山而巡檢司而獨石而椵木林而梨元口而水泉而

 分水嶺而張官堂而黄子而打狗巷而黄𡈽嶺而龍灣子而

 喬家嶺凡百四十七里逺哨至流河

 羅文谷關提調下撥十七自本關而岔道而一立馬嶺而一立

 馬口而秋木林而廟兒嶺而南松嶺而窟窿山而神僊嶺而花

 園而白馬川而石夾口而打狗巷而分水嶺而逄批子而夀堂

 墳而千心河凡百七十里逺哨至九道流河郡境至潘家口提

 調轄内龍井關止本路至山口寨止

路營   𫟪路撥        大路撥

山海路             山海關西至七星寨十里馬軍四名歩軍一

遼東無            名接西至七星

寨上撥路二十里設撥二           七           星寨西至石門界長橋荘十里馬軍四名

馬軍八名歩軍一名           長           橋荘西至石門寨二十里馬軍四名

石門路  石喬谷南至石門寨十三里東至長谷營八石門寨西至老嶺九里馬軍四名歩軍一名

大道東自長 里東北至義院口十二橋起西至同 里馬軍三名老 嶺西至小悖老九里馬軍四名

野荘止撥路七十三里設長谷營東北至大毛山二十里東南至破窑小悖老西至平山營十五里馬軍四名

撥六馬軍二 荘十里西北至義院口十六名歩軍 八里馬軍三名平 山營西至同野荘十里馬軍四名

一名𫟪道西北自石喬谷一片石西至破窑荘十里馬軍三名同野荘西界石門路平市荘十里馬軍四名

起東自一片石北自大毛破窑荘西南至沙河寨十里馬軍三名

山至義院口止三関皆入沙河寨西南至石門寨大道十里馬軍三名

石門延袤境内撥道一百大毛山西南至長谷里見前馬軍三名

里設撥七馬軍二十一名義院口東南至長谷營西南至石喬谷里俱

外臺頭路貼 見前馬馬軍二名共 軍三名

四十九名

臺頭路  界嶺口東南至䨇嶺兒十里西接青山口二平市荘西至李家荘九里馬軍四名

大道東自平 十里馬市荘起西至 軍四名       李        家荘西至聶兒荘九里馬軍四名

平坊店止撥路六十六里䨇嶺兒西南至郭家荘十里馬軍三名聶兒口西至牽馬山九里馬軍四名

馬軍二十八𫟪道東自郭家荘西南至臺頭營大道十里西北至枯牽馬山西至臺頭營九里馬軍四名

界嶺口起西 井荘十里至潘家荘至 馬軍三名      臺       頭營西至平坊店十七里馬軍六名歩軍

枯井荘止撥道延袤共一青山口東至界嶺口里見 一前東南至枯井荘 名

百三十里設 西南至潘家荘各十五撥六馬軍一 里馬軍三名平 坊店西至燕河營十三里馬軍六名

十九名内除平市荘撥貼潘家荘南至平坊店大道東北至枯井莊各

石門路馬軍 十里馬二名共止四 軍三名

十五    枯    井荘西北至青山口里見前南至臺頭營

       十里馬軍三名

燕河路  桃林口東西無接南至桃林營十里馬軍三燕河營西至桃林營二十里馬軍六名歩軍

大道東自本 名          一營撥起西至            名

建昌營止撥路六十五里冷口營東西無接西南至建昌大道八里馬桃林營西至劉家营八里馬軍六名

設撥五馬軍 軍三三十名歩軍 名        劉         家營西至徐流營七里馬軍六名

一名腹道東自安山起西附腹道        徐流營西至建昌營壹十五里馬軍六名

至歹老婆荘止撥路一百安山東北至燕河十里西南至張家荘十里馬建昌營西至太平界新店一十五里馬軍大

零九里設撥 軍三         名六馬軍一十 名

八名歩軍一𫟪道桃林張家荘西南至永平二十里馬軍三名

口南至桃林營大道十里永平西北至窑賀荘二十四里馬軍三名歩軍

冷口南至逮 一昌營八里各 名

馬軍三名通共馬軍五十窑賀荘西北至孤荘十一里馬軍三名

四名歩軍二名  孤  荘西北至歹老婆十二里馬軍三名

     歹老婆西北至建昌營二十二里馬軍三名

太乎路  鷄鳴店東南至三嶺兒文道十里西北至忠新店西至三嶺兒十五里馬軍六名

大道東自新 義廟十五里店起西至白 馬軍三名    三     嶺兒西至𡈽城八里馬軍六名

廟店止撥路一百零五里忠義廟東北至擦崖子十里西至太平寨二𡈽城西至羅家屯七里馬軍六名

設撥九馬軍 十里馬五十四名𫟪 軍三名       東        寨西至米谷口八里馬軍六名

道東自鷄鳴店起西至水擦崖子西南至忠義廟里見前馬軍三名米谷口西至韓家荘十五里馬軍六名

谷嶺止撥道延袤共一百太平寨東至忠義廟里見前西南至梨𣗳谷韓家荘西至灤河店七里馬軍立名

三十五里設 十里馬撥八馬軍二 軍四名       灤        河店西至白廟店一十五里馬軍六名

名六名外千總下撥貼本梨𣗳谷西南至米谷口十里馬軍四名白廟店西至三屯營一十五里馬軍六名

路馬軍二名共八十二名石灰谷東自太平寨里見前西通水谷嶺十

三屯营撥貼 立里馬本路歩軍二 軍三名

    榆    本嶺西南至水谷嶺二十里馬軍三名

     水谷嶺西北至青山營十五里南至石灰嶺

      見前馬軍三名

喜峯路  青山營西北至董家口十里馬軍三名三屯營西至馬逢谷十里馬軍十二名歩軍

大道只三屯營一撥東界董家口西至勝嶺寨一十 十一里馬軍三名   名

白廟店西界馬逢谷馬軍勝嶺寨西至李家谷一十里馬軍三名

十二名内除𣲖貼松棚路李家谷西至喜峯口一十里馬軍三名

四名本路八名歩軍十一喜峰口西南至灤陽營二十里馬軍四名

名内除𣲖貼太平路二名灤陽營南至鐡荘十里馬軍四名

松棚路一名三屯守傋下鐡荘西南至趙家荘十里馬軍五名

六名本路二𫟪道東自趙家荘東南至灰兒嶺十里西至漢兒荘二

青山營起西 十里馬軍三名松棚貼南至灰兒嶺 本路二名共五名

止共一百二十里設撥九灰兒嶺南至三屯營大道十里馬軍四名

馬軍三十二名外趙家荘

與松棚路合界沠貼本路

馬軍二名共馬軍四十二

名歩軍除分貼各路外本

松棚路  漢兒荘東至趙家荘里見前北至分水嶺十馬逢谷東至三屯營里見前西至𡊮家屯二

大道東自馬 里馬軍        十里馬逢谷起西至 四名         軍六名

馬伸橋止撥路一百五十分水嶺東北至潘家口十五里西北至張家𡊮家屯西至崔家店二十里馬軍六名

里設撥十一 庵十三里馬軍六十八 馬軍三名     崔      家店西至遵化十里馬軍八名歩軍二名

名外馬伸橋與馬蘭路合張家庵西至洪山口十七里東至潘家口二遵化西至十里舖十里馬軍八名歩軍四名

界彼路撥貼 十八里馬馬軍二名共 軍三名     十      里舖西至薬王廟一十里馬軍六名

七十名歩軍八名三屯撥潘家口西南至分水嶺西至張家庵里俱見藥王廟西至堡子店十里馬軍六名

貼本路一名 前馬軍共九名𫟪道 三名      堡       子店西至義井十里馬軍六名

東南自漢兒荘起西南至洪山口西南至三道嶺東南至榆林荘各十義井西至石門驛二十里馬軍六名

䔥家荘止延 里馬軍袤一百七十 四名      石       門驛西至淋 河二十里馬軍六名歩軍二名

三里設撥十一馬軍三十榆林荘東南至松棚營十里馬軍三名淋河西至馬伸橋十里馬軍六名

五名内除本路𣲖貼趙家松棚營東南至𡊮家屯十里馬軍三名馬伸橋西至壕門十里與馬蘭路合界彼貼

荘二名外三屯营𣲖貼本三道嶺西南至賈家荘十 本路馬軍二里馬軍三名   名共六名

路馬軍四名通共馬軍一賈家荘西南至羅文谷十里馬軍三名

百零七名   羅   文谷東南至遵化大道十里西至䔥家荘

      二十里馬軍三名

     蕭家荘東至羅文谷里見前西南通馬蘭路

      馬相營二十里馬軍三名

  郭造卿曰凡伺虜者入胡地為偵𠉀𥘉設以東西虜而豈為

  三衞乎哉三衞我藩籬即我之耳目而乃為二虜心腹則我

 之耳目眩矣故復設哨哨者曰撥有明至其營者以偵乎二

 虜有暗伏其地者以詗乎三衞亦可為之宻矣而得其情者

 少其故則難言矣驛傳之設原報乎軍情𤇺火之舉尤速於

 置郵今有司以驛舖傳公文戎司多為所閣誤而外撥之所

 𫝊者不得迅逹京師故復設内撥使其一晝夜不止三百里

 其後亦漸廢材官得以通啓扎戎馬不為之加疲乎有司雖

 或知之率不敢問焉盖恐以誤軍機其咎孰執之乎亦當稽

 以防偽可度外乎置哉


永平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