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郡國利病書 (四部叢刊本)/文

天下郡國利病書 文
清 顧炎武 撰 清 錢邦彥 撰坿錄 崑山圖書館藏稿本
冊二

唐書賈躭好地理學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還者必與之從容訊

其山川土地之終始是以九州之夷險百蠻之土俗區分指畫備

䆒源流自吐蕃䧟隴右積年國家守於内地舊時鎮戍不可復知

躭乃𦘕隴右山南圖兼黄河經界逺近聚其説為書十卷表獻曰

臣聞楚左史倚相能讀九丘晋司空裴秀創馬六體九丘乃成賦

之右經六體則為圖之新意臣雖愚昧夙嘗師範累𫎇拔擢遂忝

台司雖歷踐職任誠多曠闕而率土山川不忘寤寐其大圖外薄

四海内别九州必藉精詳乃可摹冩見更纉集續兾畢功然而隴

右一隅乆淪蕃㓂職方失其圖記境土難以區分輒扣課虚㣲採

掇輿議畫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等圖一軸伏以洮湟舊墟連接

監牧甘涼右地控𢃄朔陲岐路之偵候交通軍鎮之備禦衝要莫

不匠意就實依稀像真如聖恩遣将䕶𫟪新書授律則靈慶之設

險在目原㑹之封畧可知諸州諸軍須論里数人額諸山諸水須

言首尾源流上不可備書慿㩀必資記注謹撰别録六卷又黄河

為四瀆之宗西戎乃群𦍑之帥臣並研㝷史牒剪棄浮詞罄所聞

知編為四卷通録都成十卷文義鄙朴状增慙悚徳宗覧之稱善

賜廐馬一匹銀綵百匹銀缾盤各一至十七年又譔成海内華夷

圖及右今郡國縣道四夷𫐠四十卷表獻之曰臣聞地以愽厚載

物萬國棊布海以委輸環外百蠻繡錯中夏則五服九州殊俗則

七戎六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昔母立出師東銘下耐甘英奉使

而抵條支𡘤蔡乃大澤無涯𦋺賔則懸度作險或道理囬逺或名

號改移右來通儒罕遍詳䆒臣弱冠之嵗好聞方言筮仕之辰注

意地理䆒觀研考埀三十年絶域之比隣異蕃之習俗梯山獻琛

之路乗舶來朝之人咸䆒竟其源流訪求其居處闤闠之行賈戎

貊之遺老莫不聼其言而掇其要閭閻之𤨏語風謡之小說亦收

其是而芟其偽然殷周以降封略益明承歷數者八家渾區字者

五姓聲教所及惟唐為大秦皇罷侯置守長城起於臨洮孝武𨚫

地開𫟪障塞限於鷄鹿東漢則哀牢請吏西晋則禆離結轍隋室

列四郡於卑和海西創三州於扶南江北遼陽失律因而棄之髙

祖神尭皇帝誔膺天命奄有四方太宗継明重熈柔逺能邇踰太

磧通道北至仙娥於骨利幹置玄闕州髙宗嗣守丕績堯廣前烈

遣單車賫詔西越䓤山於波刺斯立疾陵府中宗復配天之業不

失舊物睿宗含先天之量惟新永圖玄宗以大孝清内以無為理

外大宛𩦸騄𡻕充内廐與貳師之窮兵黷武豈同年哉肅宗掃平

氛祲⿰氵閠 -- 潤澤生人代宗剗除殘孽𢑱倫攸敘伏惟皇帝陛下以上聖

之姿當太平之運敦信明義履信包元惠飬黎蒸懷柔遐裔故瀘

南貢麗水之金漠北獻余吾之馬玄化洋溢率土霑濡臣㓜切磋

於師友長趨侍於軒墀自揣孱愚叨榮非據鴻莫荅夙夜兢惶去

興元元年㐲奉進止令臣修撰國圖旋即充使魏州汴州出鎮東

洛東都間以衆務不遂專門績用尚虧憂愧彌切近乃力竭衰病

思殫所聞見藂於丹青謹令工人𦘕海内華夷圖一軸廣三丈從

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别章甫左袵奠高山大川縮四極

於纎縞分百郡於作繢宇宙雖廣舒之不盈庭舟車所通覧之咸

在目并撰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中國以禹貢為首外夷

以班史𤼵源郡縣紀其增减蕃落敘其衰盛前地理書以黔州屬

酉陽今則改入已郡前西戎志以安國為安息今則改入康居凡

諸踈舛悉從釐正隴西十地播永初之中遼東樂浪䧟屈於建

安之際曹公棄陘北晋氏遷江南縁𫟪累經侵盗故墟日致堙毁

舊史撰録十得二三今書搜𥙷所𫉬太半周禮職方以淄時為幽

州之浸以華山為荆河之鎮既有乖於禹貢又不出於淹中多聞

闕疑詎敢編次其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今右殊文執習

簡昜臣學謝小成才非慱物状波之聚米開示衆軍鄼侯之圖書

方知阨塞企慕前哲嘗所寄心輒罄庸陋多慙紕繆優詔荅之賜

錦綵二百匹𫀆段六錦帳二銀缾盤各一銀榼二馬一匹進封魏

國公

許州志先邵二泉為之新志書盡攙入後事嘉靖

己未知州林洪取許志重刻 寳為此志七年而成

自言所閲經史諸書若干卷 李賓之作序稱

二泉錄文章而不及其所自著 舊志于人物皆節略

其本傳一人僅數語殊不備終始寶甞以為史為天

下作也既用其詳志為一州作也反用其略扵事理

當故今備錄傳文不敢憚繁

 孟津志 志皆錄八景大略相𩔖似涉剽竊

今去而不錄 凡引古必載出某書以見考據古

  物其史乗所傳者並以本傳書之近世則考

舊志及故老所傳者載入詩文不拘今古工者錄

  口蹟𠩄當存者不在此例古碑文多剥落者

从◍古今人物名宦及詩文直書姓名臨文不諱

  又必有関邑故者𭣣之如事繫一人一家諛墓

酬贈之詞即出自名筆載在通志者不敢並存

  不書政績人物亦然其見存者不立傳 徳

政碑不錄

  曰今之地志叙山川無以輿乎險夷瀦洩之用載風

俗無以與乎觀民省方之實而壤則賦額民數一切不

  老之廬臺榭之廢址達官貴人之墟墓詞人墨客

流連光景之作湍𥿄而是此何以異扵人之家籍專記

  馬珍玩為粧綴而租甔錢串所以需服食之急

者漫不足徴也亦何取扵為家也與

  張淑譽曰古者列國必有史而天子之小史外史掌

之今考魯之春秋所書田賦兵車禮樂㑹盟征伐祭

  𥬇異之屬是也天子巡狩則令太史陳詩以觀

民風而列國亦各采風以貢于天子故歌其詩而民之

 强弱勞佚疾苦居然可見古者省方問俗之義凡

以為民若此而後世郡縣之志特詳其城邑津梁公宇

 瑣細与夫浮屠老氏之宫逰人騷客之詞勢家巨

族之榮名誥封至扵田賦所以係生民之休戚風俗所

  里之習尚古之宦逰及其鄉先生之嘉言善行与

夫一方之兵革治亂及其天災流行之大或逸而不書或

 詳令學士大夫無以考見焉予甚憫之孔子不云

子文武之道在人或識其大者或識其小者予非能志其

也上竊孔子之遺意而下揣古列國之史之法謹擇其

綱紀要端坊民利害者識之郡縣有司及夫采風者之至

而考之則扵地方利病庶亦小捕矣若其細者則簡略

尚多予不能無罪姑以俟後之君子覧而折衷焉

耀州志 官職有加領者如劉𥙿加領北雍州刺史是

也有遥領者如宋魏王子柄升耀州觀察便是也實

皆不在其地如此𩔖甚多皆不書凡事渉國典海

内共有者不書星野古以國論蓋括地廣遠矣今

志一州二縣小不書國朝官師略以所聞見著其行

事其見任者不書 人物存者不錄其行事蓋君

子身後而事始定也

  布政司名同府州縣者

 河南本省有河南府 廣 西雲南有廣西府 雲 南本省有雲南府 又有雲南縣屬大理府趙州

  府名同州縣者

 太平府二南直 廣西 州一廣西太平府 縣四南直寕國府 山西平陽府 浙江台州府 四川䕫州府 永

 寕府一雲南 州三山西汾州府 廣西桂林府 貴州安順府 縣三北直延慶州 江西吉安府 河南河南府 南

 安府一江西 州一雲南楚雄府 縣一福建泉州府 鎮 逺府一貴州 州一廣西太平府 縣一貴州鎮逺府

 永平府一北直 縣一雲南永昌府 興 化府一福建 縣一南直楊州府 西 安府一陜西縣一浙江衢

  保 定府一北直 縣一北直順天府 徳 安府一湖廣 縣一江西九江府 順 徳府一北直 縣

 一廣東廣州府 臨 安府一雲南 縣一浙江杭州府 建 寕府一福建 縣一福建邵武府 建 昌

江西 縣一江西南康府 武 定府一雲南 州一山東濟南府  歸  徳府一河南 州一廣西鎮安府  南

府一江西 縣一江西南安府 平 陽府一山西 縣一浙江温州府 南 寕府一廣西 縣一雲南曲靖府

 思恩府一廣西 縣一廣西慶逺府 鎮 安府一廣西 縣一陜西西安府  嘉  興南一浙在 縣一即

 長 沙府一湖廣縣一即屬 金 華府一浙江縣一即屬 邵 武府一福建縣一即屬 漢 陽

府一湖廣縣一即屬 大 同府一山西縣一即屬 南 昌府一江西縣一即屬  寕  國府一南直 縣一即

 楚 雄府一雲南縣一即屬 思 明府一廣西 州一即屬 平  樂府一廣西縣一即屬

武昌府一湖廣縣一即屬 南 陽府一河南縣一即屬 河 間府一北直縣一即屬 大 名府一北直

 縣一即屬  廣  平府一北直縣一即屬 太 原府一山西縣一即屬 成 都府一四川縣一即屬

襄陽府一湖廣縣一即屬 遵 義府一四川縣一即屬 鳯 陽府一南直縣一即屬 真 定府一北直

 縣一即屬  銅  仁府一貴州縣一即屬 鳯 翔府一陜西縣一即屬 平 凉府一陜西縣一即屬

 州名同縣者

新寕州一廣西南寕府 縣三四川䕫州府 湖廣寳慶府 廣東廣州府 永  安州一廣西平樂府 縣二福建

延平府一廣東惠州 府 興 安州一陜西漢中府 縣二江西廣信府 廣西桂林府  新  興州一雲南徴江府

縣一廣東肇慶府 寕 海州一山東登州府縣一浙江自州府 威 逺州一雲南縣一四川嘉定州

保安州一北直縣一陜西延安府 安 平州一廣西太平府縣一北直真定府 桂 陽州一湖廣衡州

州府 縣一湖廣郴州  嘉  定州一四川馬瑚府縣一南直蘓州府 永 康州一廣西太平府縣一浙江金華府

 興國州一 湖廣武昌府縣一 江西贛州府 新  化州一雲南臨安府縣一湖廣寳慶府 開 州二北直大名

府 貴州貴陽府縣一四川䕫州府 巴 州一四川保寕府縣一四川重慶府 祁 州一北直保定府縣一山西太原府

 涇州一陜西平凉府縣一南直寕國府 萬 州一廣東瓊州府縣一四川䕫州府 安 州一比直保定府 縣一

四川成都府 威 州一四川成都府縣一北直廣平府 蒲 州一縣一俱山西平陽府 絳

山西平陽府 縣一即屬 曹 州一山東兊州府 縣一即屬

 州名同者

寕州三江西南昌府 陜西慶陽府 雲南臨安府 通 州二北直順天府南直揚州府 趙 州二

北直真定府雲南大理府 忠 州二四川重慶府廣西思明府  蘭  州二陜西臨洮府雲南䴡江府

 縣名同者

新城四比直保定府 浙江杭州府山東濟南府 江西建昌府 新  安三北直保定府河南河南府 廣

東廣州府 東 安三北直順天府 廣東羅定州 湖廣永州府 安 化三湖廣長沙府陜西慶陽府

貴州思南府龍泉三浙江䖏州府 江西吉安府 貴州名阡府 定 逺三南直鳯陽府雲南楚雄府

四川重慶府 長 寕三江西贛州府 廣東惠州府 四川叔州府 興 寕二湖廣郴州廣東惠州府

咸寕二湖廣武昌府陜西西安府 寕 鄉二湖廣長沙府山西汾州府 寕 逺二湖廣永州府 陜西

鞏昌 懐 逺二南直鳯陽府廣西栁州府 安 仁二江西饒州府湖廣衡州府 安 定二西

鞏昌府 陜西延安府 樂 安二江西撫州府山東青州府 樂 平二山西太原府江西饒州府 長

樂二福建福州府廣東惠州府  歸  化二福建汀州府雲南雲南府 德 化二江西九江府福建泉州府

 昌化二浙江杭州府廣東瓊州府 廣 昌二江西建昌府山西大同府 新 昌二浙江紹興府

江西瑞州府 永 福二福建福州府廣西桂林府 永 豊二江西吉安府江西廣信府 海 豐二

山東濟南廣東惠州府 山 隂二浙江紹興府山西大同府 山 陽二南直淮安府陜西西安府  清

河二北直廣平府南直淮安府 清 平二山東東昌府貴州都勻府 鎮 平二河南南陽府廣東潮州府

 大寕二山西平陽府四川䕫州府 太 和二南直鳯陽府雲南大理府 華 亭二南直松江府

陕西平凉府 石 城二江西贛州府廣東髙州府 石 泉二四川龍安府陕西漢中府 東 鄊二

江西撫州府四川夔州府 唐 二北直保定府河南南陽府 桃 源二南直淮安府湖廣常徳府 三 水

廣東廣州府陜西西安府 建 徳二南直池州府浙江嚴州府 㑹 同二湖廣靖州廣東瓊州府

上林二廣西栁州府廣西田州

 衛名同者

瀋陽六左右二衛在 京 中衞在𨖚東 中屯衛在河間府 右衛在和州 中䕶衛在山西潞安府 永 寕

一在延慶州永寕縣 一在四川永寕宣撫司 一𡉄福建泉州府 安 東三一在山東登州府文登縣 一中屯

 衞在山西大同府應州 一中䕶衞在陕西平凉府  蔚   州二一在山西大同府蔚州一一左衛在 京

 鎮海二一在蘇州府太倉州 一在福建漳州府漳浦縣 永 昌二一𨽻陜西行都司一在雲南永昌府

 寕逺二一𨽻𨖚東都司 一在湖廣永州府道州

  衞名同千户所者

 通州衛三 一親軍 一左衞 一右衛俱在順天府通州 所一在揚州府通州 定 海衛一在浙江寕波府

 定海縣 所一在福建福州府連江縣 靖 海衛一在山東登州府文登縣所一在廣東潮州府惠來縣 平 海

 衛一在福建興化府所一在廣東惠州府 海 寕衞一在浙江嘉興府海塩縣所一在浙江杭州府海寕縣 海 門

 衞一在浙江台州府 所一在廣東潮州府潮陽縣 海 州衞一𨽻𨖚東都司 中前千户丨所一在淮安府海州

 永平衛一在永平府 前前千户所後後千户所各一在雲南永昌府永平縣 歸 徳衞一在河南歸徳府 所一𨽻

 陜西河州衛 廣 寕衞一并左右中等共九衛𨽻𨖚東都司 所一在廣東肇慶府廣寕縣 建 昌衛一𨽻四

 川行都司 所一在江西建昌府  新  安衛一在徽州府 所一在雲南臨安府象自縣 武 平衛一在鳯陽府

 亳州 所一在福建汀州府武平縣 金 山衛一在松江府 所一在山東登州府寕海州 興 化衛一在福建興

 化府 所一在揚州府興化縣 興 武衛一在 京 興武營千户丨所一𨽻陜西寕夏衛 安 南衛一所一

 𨽻貴州都司 𤫊山衞一在山東萊州府膠州所一在廣東廉州府𤫊山縣

  所名同者

 安福二一在江西吉安府安福縣 一𨽻湖廣九谿衛 海 安二一在浙江温州府 一在廣東雷州府徐聞縣

  永安二一在福建延平府永安縣 一在廣東廉州府 廣 安二一在四川順慶府廣安州 一在湖廣郴

 州桂陽縣

 衛名與府州縣同而非其地者

武功左右中三衛親軍 陜西西安府有武功縣 永 清左右衛親軍 順天府有永清縣

 濟陽衛親軍 山東濟南府有濟陽縣 大 興左衞親軍 順天府有大興縣 彭 城衛

 徐州舊有彭城縣 大 寕中前二衛在 京 山北舊有大寕城 鎮 南衛在 京雲南楚雄

府有鎮南州 大 同中屯衛在河間府 山西有大同府 建 陽衛在太平府 福建建寕府有建

 金 鄊衛在浙江温州府 山東兖州府有金鄊縣 廣 南衞在雲南省城本省有廣南府 永

定衛在湖廣岳州府 福建汀州府有永定縣 威 逺衛在山西大同府 雲南有威遠州 四川有威逺縣

清平衛𨽻貴州都司 山東東昌府及本省並有清平縣 西 寕衛𨽻陜西行都司 廣東羅定州有西寕縣

 所名與府州縣同而非其地者

鎮安在雲南永昌府 廣西有鎮安府 陜西有鎮安縣 長 寕在湖廣荆州府歸州 江西廣東四川各有長寕縣

 大田𨽻湖廣施州衛 福建延平府有大田縣 大 城在廣東潮州府保定府有大城縣 萬 安

建福州府福清縣 江西吉安府有萬安縣  寕  津在山東登州府文登縣 河間府有寕津縣 海 陽

東登州府文登縣 廣東潮州府有海陽縣 寕 化在山西太原府静樂縣 福建汀州府有寕化縣

王士性五岳游草

地脉 自昔以雍兾河洛為中國楚吴越為夷今聲名文物反以

東南為盛大河南北不無少譲何客有云此天運循環地脉移動

彼此乗除之理余謂是則然矣要知天地之所以乗除何以故自

昔堪輿家皆云天下山川起崑崙分三龍入中國然不言三龍盛

衰之故盖龍神之行以水為断深山大谷豈足跡能徧惟問水則

知山崑崙㩀地之中四傍山麓各入大荒外入中國者一東南支

也其支又于塞外分三支左支環虜庭隂山賀蘭入山西起大行

数千里出為毉巫閭度遼海而止為北龍中循西畨入趨岷山沿

岷江左右出江右者包叙州而止江左者北去趨関中脉系大散

関左渭右漢中出為終南太華下秦山起崧髙右轉荆山抱淮水

左落平原千里起太山入海為中龍右支出吐蕃之西下麗江超

雲南遶霑益貴竹関嶺而東去沅陵分其一由武岡出湘江西至

武陵止乂分其一由桂林海陽山過九嶷衡山出湘江東趨匡廬

止又分其一過𢈔嶺度草坪去黄山天目三吴止過𢈔嶺者又分

仙霞関至閩止分衢為大盤山右下括蒼左去為天台四明度海

止搃為南龍宋儒乃謂南龍與中龍同出岷山沿江而分盖宋盡

大渡河為守而棄滇雲當時士夫游轍未至故不知而臆度之也

今金沙江源出吐蕃犁牛河入滇下川江則已先于塞外隔断岷

山矣故南龍不起岷山也古今王氣中龍㝡先發最盛而長北龍

次之南龍向未發自宋南渡始發而乆者冝其少間歇其新發者

其當坌涌何疑何以見其然也洪荒方闢㐲羲都陳少昊都曲阜

顓頊都牧野周自后稷以来起岐山豐鎬生周公孔子秦又都関

中漢又都之唐又都之宋又都汴故曰中龍先而乆黄帝始起涿

鹿尭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其後盡發于塞外玁狁冐頓突

厥夷狄之王㝡後遼金至元而亦入主中國故曰北龍次之吴越

當太伯時猶然𬒳髪文身楚入春秋尚為夷服孫吴司馬晋六朝

稍稍王建康僅偏安一隅亦無百年之主至宋髙南渡立國百餘

年我 太祖方𦆵混一故曰南龍王方始也或謂雲貴東西廣皆

南龍而獨盛於東南何曰雲貴両廣皆行龍之地前不云乎南龍

五支一止于武陵荆南一止于匡廬一止于天目三吴一止于越

一止于閩咸遇江河湖海而止不前則必于其䖏湧躍潰出而不

⿺辶䖏𭣣冝今日東南之獨盛也然東南他日盛而乆其𫝑未有不

轉而雲貴百粤如樹花先開必木末其髓盛而花不盡者又轉

而老幹内時溢而成蕚薇桂等花皆然山川氣寕與花木異故中

龍先陳先曲阜其後轉而関中北龍先𣵠鹿先晋陽後亦轉而塞

外今南龍先吴楚閩越安得他日不轉而百粤鬼方也或謂齊魯

亦中龍之委也乃周孔而後聖人王者不生意先軰秀顥所鍾多

矣曰固然亦黄河流断其地脉故也河行周秦漢時俱河間入海

河間者禹九河之間也故齊魯為中龍自隋煬帝幸江都引河入

汴河徑委淮将齊魯地脉流隔尚得太山塞䕶海東王氣不絶故

列侯将相英賢不乏而聖王不興意以是乎然則我 朝王氣何

如曰俱非前代之比前代龍氣王一支惟我 朝 鳯泗祖陵既

鍾靈于中龍之滙留都王業又一統于南龍之委今 長安宫闕

𥨊(“爿”換為“丬”)又孕育于北龍之蹕兼三大龍而有之安得不萬斯年也此

余于送徐山人序中已及之而未詳其說

形勝 自古郡國分治割裂茫乎無據惟我 朝兩都各省㑹天

造地設險要不易兩都乃 二祖創建神謨廟畫制盡善弗論如

出都門以西則晋中大行数千里亘其東洪河抱其西沙漠限其

北自然一省㑹也又西則関中河流與潼関界其東劍閣梁山阻

其南番虜臂其西北左渭右漢終南為宗亦自然一省㑹也轉而

南則蜀中層巒疊嶂環以四周沃野千里蹲其中服岷江為經衆

水緯之咸從三峽一綫而出亦自然一省㑹也出峡而東則入楚

長江横絡江南九水滙於洞庭江北諸流導於漢水然後入江沅

桂永吉袁寕諸山包其前荆山褁其北亦自然一省㑹也又東則

江右左黄山右匡廬二龍咸自南来迤逶東西南三面環之衆水

皆岀於本省浸於彭蠡一道以入于江去水来山長江負其後亦

自然一省㑹也五嶺以外為兩廣廣右又自為一局三江咸交于

蒼梧以東又分梅嶺以東自為一支以包乎北盡東海為閩皆大

海前遶之亦皆自然一省會也西南萬里滇中滇自為一國貴竹

綫路𥘉本為滇之門户後乃開設為省者非得已也牂牁烏栁諸

水散流湖北川東轄制非一盖有由矣獨中原片土莾蕩数千里

無山不得不强畫野以經界之故睢陳以東鳯泗而北兖濟以南

人情𡈽俗不甚差殊然両河河流中貫淮衞為輔大行在後荆山

在前秦山西峙崧髙中起亦自然一省㑹也山東以泰岱為宗其

於各省雖無髙山大川之界然合齊魯為一原自周分太公之舊

疆也不入他郡邑矣惟兩浙兼呉越之分𡈽山川風物逈乎不侔

浙西澤國無山俗靡而巧近蘇常以地原自吳也浙東負山枕海

其俗朴自甌越為一區矣兩都一統之業自 本朝始南都轉漕

為易文物為華車書所同似乎宗周北都大行天塹大海朝宗扼

夷虜之吭㩀戎馬之地似乎成周附龍江客問○昔在龍城客有問余

黔中百粤風氣乆不開者余曰江南諸省㑹雖咸多山然遇作省

㑹䖏咸開大洋駐立人烟凝聚氣脉各有澤薮停蓄諸水不徑射

流即如川中山𦆵離祖水尚源頭然猶開成都千里之沃野水雖

無瀦然全省群流搃歸三峽一線故為西大省獨貴竹百粤山牽

群列隊向東而行粤西水好而山無開洋貴竹山劣而又無閉水

龍行不住郡邑皆立于山椒水濆止為南龍過路之塲尚無駐蹕

之地故粤西数千年闇曶雖與呉越閩廣同入中國不能同耀光

明也黔中㮣可知已昔䝉恬被𭣣自嘆曰吾築長城起臨洮負

吾不無絶地脉哉宋徽宗時有人于汴城中夜歩月偶鑑盆水駭

而歎曰天星不照地脉已絶此地不乆當為胡虜矣此未可以堪

輿言少之

風𡈽 南北寒暑以大河為界不甚相逺獨西南隅異如黔中則

多隂多雨滇中則乍兩乍日粤中則乍暖乍寒滇中則不寒不暖

黔中之隂雨以地在萬山之中山川出雲故晴霽時少語云天無

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也粤中之乍暖乍寒以𡈽薄水淺陽氣盡洩

故頃時晴雨疊更裘葛兩用兼之林木薈蔚虺虵嘘吸烟霧縱横

中之者謂之瘴瘧冝也獨滇中風氣思之不得其故夏不甚𤍠冬

不甚寒日則单夹夜則枲絮四時一也夏日不甚長冬日亦不甚

短余以刻漏按之與曆書與中州各差刻餘又鎮日咸西南風風

别不起東北冬春風刮地揚塵與江北同即二三百里内地之寒

𤍠與榖種之先後懸絶星淵地多海子似天造地設以⿰氵閠 -- 潤極髙之

地亘古不潰不堙猶人之首上脉絡也李月山謂其地去崑崙伊

邇𫝑極髙而寒以近南故寒燠半之以極髙故日出没常受光先

而入夜遲也未知然否河汝在江北而暑月之𤍠反過呉越盖夏

至日行天項嵩髙之上正對河汝而吳越稍偏也長沙乃衡岳之

麓洞庭鄂渚上流而古稱卑𣺯盖其地咸黄𡈽粘膩不漏故𣺯氣

凝聚謂卑而濕者臆觧耳附龍江客問○客有問余廣右俗冷𤍠不以

寒暑而以晴雨即𡈽人亦不得其説但知此中陽氣太洩故多𤍠

而已而不知其所以然請以𡈽薄水淺之云而申繹之余曰此無

他特以地氣有厚薄踈宻之故也廣右地脉踈理踈則陽氣易於

透露發洩故自昔稱炎方一至天晴日岀則地氣上蒸如坐甑中

故雖隆冬亦無異於春夏之日然其地居萬山中山皆㧞起純是

岩石無寸𡈽之附石氣本寒今走廣右諸洞深入里餘雖六月披

裘亦𢧐慄不自持氣寒故也一至天欲雨則石山輸雲嵐烟岫霧

踵趾相失咸挾石氣而升幽寒逼人故雖盛暑亦無異于𨺚冬之

時及夫雲𭣣雨止日岀氣蒸乍𤍠乍寒無冬無暑皆以是故或謂

南中同此𡈽也廣右居交廣之内煖氣反發洩過於彼𡈽者何盖

他䖏山少而廣右純山山少者地𡈽相兼脉理本宻兼以地皆種

植尺寸不遺地氣上升多宣洩於五榖又糞壅澆溉地面肥饒故

宻而地氣不甚洩廣右地氣盡㧞為石山則餘𡈽皆虚業已無石

而踈理又滿眼荒蕪百里無人烟十里無稼穡𡈽面不肥榖氣不

分地氣無所發洩安得不隨日上升而散中于人之肌膚也以是

知寒暑之故半岀于天半岀于地風光日色之寒暑岀于天者也

氣候之寒暑出于地者也地薄而理踈則氣升而多暑地厚而理

宻則氣歛而多寒非專為方隅南北之故也向讀異域志見隂山

沙漠之北萬餘里有其地四時皆春草木不凋者嘗疑其無有極

北愈寒安得為是説也乃今意誠有之正為地各有厚薄踈宻其

果不全係于天與南北方隅之故與若謂寒暑盡出于天則今髙

山峻嶺之上漸近于天漸逺于地宜其多暑而無寒矣何故山愈

髙而愈寒豈非𡈽石厚而地氣隔故寒多亦其一騐

徐問百川考

素問曰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蓋地西北高東南下江海百川所聚海

水周於地之四維其流東極氣盡故歸墟尾閭如沃焦釜北海路最遥至

極盡䖏疑與天浮接也東夷女直為墨水鞨靺之後國有長白山其巔有

潭周八十里南流至遼東朝鮮國為鴨緑江南入於海北流為女直混同

江經金㑹寕府逹五國頭城北東入海西夷黒水岀漢張掖郡鷄山今甘

州南至燉煌今肅州過三危界梁雍二州之間程子以為即西珥河與漢

志葉榆澤相貫漢武開滇嶲今雲南為滇池其地古有黒水舊祠而知之但今水

渟滀不入南海中原之水惟黄河來最逺攷禹貢註及諸儒説黄河一自

于闐國葱嶺一自西吐蕃之崑崙山𤼵源合流二萬一千三百餘里東北

與積石河合屬漢金城郡西南羗中而至龍門河渠志一綂志皆云岀今

西番朶甘衛西直四川馬湖蠻部正西三千餘里去雲南麗江西北一千

五百里有水從地湧出泓方七八十里高瞰之若星列俗傳為星海㝷滙

為二大澤復瀦曰哈刺海東出曰赤賔河合忽蘭也里木二河東北流經

崑崙山之南為九渡河水清騎可渉貫山中行西戎都㑹為細黄河水流

已濁繞崑崙山之南折而東流合乞里焉岀河復崑崙之北自貴徳西寕

之境至積石經河州屬陜西合洮河東北流至蘭州始入中國又東北岀沙

漠經三受䧏城東勝諸州又折而東南入冀州西境凡九千餘里乃元學

士蒲察篤實所窮歷而得之大學衍義𥙷亦據此當以志為定禹治水時

河從積石東北而南計三千里至龍門為西河冀州吕梁山石𫝑崇竦其

流激震禹從吕梁北鑿龍門以殺水勢西因其廻流之性而導之又南而

至華隂在陜之華隂縣自南而東至底柱在河南陜州之三門山又東經孟津河南府孟津縣過洛

至于大伾大名府濬縣臨河之山北過浲水眞定冀州北枯浲渠至于大陸屬中山郡今眞定邢趙深

三州之地北分其勢播分為九河復同聚一䖏為逆河蓋迎之以入于海簡㓗

一水先儒誤分而二其一則河之經流也徒駭等河故道皆在河間滄州

南皮東光慶雲獻縣山東平原海豊由寕津呉橋南皮諸䖏直逹東海周

定王五年河徙砱䃯始失故道漢文帝時決酸𬃷東潰金隄在河南延津榮陽諸縣至

大名清豐一帶延亘千里武帝時溢平原屬德徙頓丘今清豊縣又決濮陽⿰夸𤓰 -- 瓠子口開河

鉅野屬濟寕州即大野通淮泗河始與准通尚未入准元帝時決舘陶舊屬大名今屬臨清又決清河

靈鳴犢口今高唐州舊屬清河郡成帝時決東郡金隄決平原溢渤海清河高唐州一𢃄

信都今冀州界唐玄宗時決慱州今東溢魏州今大冀州五代時決鄆州今鄆城縣

愽之揚劉今東平之東阿縣揚劉鎮滑之魚池宋太祖時決東平之竹村開封之陽武

大名之靈河澶淵太宗時決温縣榮澤頓丘泛於澶濮曹濟諸州東南流

至彭城界即今徐州入于淮自此河入淮之始眞宗時決鄆及武定州㝷溢滑澶濮曹

鄆諸州邑浮於徐濟而東入淮仁宗時決開州舘陶神宗時決冀州𬃷強

大名州邑一合南清河以入淮一合北清河以入海南渡後河上流諸郡

為金所據金獨受河患其亡也始自開封北衛州決而入渦河南直𨽻壽毫𫎇城懐

逺之元時決衛輝之新郷開封之陽武杞縣之蒲口榮澤之塔海荘歸徳

封丘諸界其臣建議䟽塞若今㑹通河乃世祖所開以通漕運隨時救敝

而已當時九河逆河故道乆已淪入于海滄州接平州程子以為正南山

有名碣石者在海中去岸五百里今平原有馬頰河形存沙渠其跡尚可

攷大伾之北不行矣我朝洪武中決陽武之黒陽山東經封南至頓城穎

州頴上東至壽州正陽鎮全入于淮故道復淤永楽中䟽濬稍引支流自

金龍口入臨清㑹通河正綂間又決榮陽天順間決祥符弘治間分流為

二一自祥符經歸徳至徐邳入淮一自荆黄陵岡經曹濮逹張秋鎮入

海㝷命重臣治築黄陵岡等口以塞張秋乃䟽為二流一鑿𫎇澤孫家渡

至朱仙鎮經扶溝通許壽頴諸州邑合渦河至下鳯陽亳州逹淮一䟽賈

魯舊河由曹州岀徐沛以通運河合淮俱入于海正徳間決曹縣者再嘉

靖間河𡻕為兖患屢遣重臣治未底績濫溢於金郷魚臺出沛縣之飛雲

橋南下徐邳十三年復塞由新開趙皮寨口盛流合渦河入淮故道今始

復矣雍州之水自西近塞内玉門関至蘭州北東至華隂皆黄河繞帶又

有弱渭涇汭漆沮澧諸水弱水岀吐谷渾界窮石山自張掖郡 丹縣西

至合𥠖山與張掖河合餘波入于流沙泾出平涼府岍頭山經西安府邠

州涇陽至馮翊陽陵縣今高陵縣入渭渭出渭源縣鳥鼠山西北谷流入咸陽

南至華隂入河汭岀隴州弦蒲藪入涇漆出扶風古漆縣北經同官至耀

州南合沮沮自方州昇平縣北子午嶺延安府宜君縣岀富平縣合漆澧岀扶風

鄠縣終南山亦東至咸陽俱合渭同入於河冀州之水黄河自陜西西北

耒經古蒲汾平之間又有汾衡漳恒衛沁諸水蔡傳以汾出山西太原静

樂縣太岳即霍至平陽府靈石縣東入河漳水二一岀上黨之沾縣大黽

太原府楽平縣名為清漳一岀上黨之長子縣𤼵鳩山屬潞州今改潞安府名為濁漳即

衡水俱東北流至河間阜城東光縣入海恒水岀眞定之曲陽縣東入滱水至保定之高陽

縣入易水⿱目兆 -- 晁氏以西南流至眞定行唐縣東流入滋水南流入衡水衡岀

真定靈壽縣東至滹沱河恒在陜西者岀吐谷渾界入臨洮因名洮水入

于黄河在眞定者岀衛輝府輝縣滱水岀渾源州恒山南流入眞定之定

州至保定高陽合易水易岀代州經保定之易州安州至高陽下與曹徐

滋沙諸河合至雄縣南為瓦濟河過直沽入海滋則岀大同府之靈丘縣

廻山經真保之行唐無極深澤諸縣東南流滹沱河岀鴈門代州東流從

眞定至束鹿𭰹州青縣合輝縣之衛河俱入于海北京之水曰玉河岀玉

泉山經大内岀都城注大通河至白河與盧溝河合慮溝河出大同府桑

乾經太行山入今順天宛平縣界岀盧溝橋東南至㸔丹口分兩流一至

通州入白河一經固安武清縣至直沽與衛河合分南北入海白河岀宻

雲流入通州與盧溝河潞河合潞河自塞外丹花嶺分流合螺山鮑丘諸

水為東西二河俱合流入海沁水𤼵太行山東北經輝縣合衛河入運又

東南流下徐吕二洪合黄河入淮豫州之水黄河自山西蒲州平陸入境

經河南之閿卿靈寳陜澠池新安濟源孟津孟鞏汜水武渉河隂原武榮

澤陽武中牟祥符尉氐陳留通許杞太康睢寕歸徳諸州縣至南直𨽻鳯

陽亳縣合馬腸河城西北合渦河其支流有四大槩交錯於祥符尉氏扶

溝商水項城通許太康與南直𨽻壽州朱仙鎭之間或兖州出沛或合渦

河入淮又有伊洛𤄊澗榮波孟豬濟衛淮諸水伊岀盧氏縣東南書傳以岀熊耳

此山在慮氏之西南恐誤入於洛洛岀陜西冡嶺山亦經洛陽縣𤄊岀洛陽榖城山澗

出澠池白石山經新安縣皆㑹於洛合流至鞏縣入河濟即沇水岀懷慶

府濟源縣王屋山二源分東西流歷虢公臺至温縣入河復岀其南溢而

為榮即榮東岀于陶丘之北在舘陶縣又東至于荷在今曹州地巳涸東北㑹于汶

汶上又北東入于海波為洛水别流孟豬在虞城西北濟之别流衛岀河

南衛輝府輝縣從名之内黄濬縣出與濬沱淇漳諸水合臨清之㑹通河

北流至直沽淮岀唐縣東南經桐栢山濳流三十里復東出經汝信東流

㑹沂泗俱入海兖州之水其地最下今曹魚為黄河下流又有濟漯濼雷

夏灉沮汶泗淄灉濟岀河南濟源漯岀濟南之長山縣長白山西北流經

章丘新城諸界濼岀厯城縣入濟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灉沮二水之别

流自陳留浚儀隂溝至𫎇為灉東入于泗泗岀兖州之泗水縣陪尾山經

曲阜至濟寕分流南入徐州北入㑹通河又岀鉅野受泲水下流於睢即

沮水汶有三源至㤗安州静封鎮合而為一經寕陽平隂汶上又西至東

平州注于濟經東阿濟寕入㑹通河淄水岀今青州萊蕪縣原山逹臨淄

東至壽光灉水岀瑯邪郡今諸城縣經高宻昌邑灉縣東北俱入海荆州之水

其澤藪曰雲夢跨江南北八百里又有江漢川九江沱濳江水發源於梁

州四川之岷山青城諸山之陽岀今茂州汶川縣東别為沱經叙瀘重䕫

入瞿峽過巫山岀湖廣夷陵州荆州至于東陵岳州府巴陵縣合洞庭過漢陽府

合漢水至黄州江西九江府合彭蠡鄱陽湖口經安慶池州太平應天諸府儀

眞通州入海漢岀陜西漢中嶓冡山之下始為氐道縣東源𣻌水東至武

都為漢過武東今武當縣中州為滄浪之水過三澨即郢州今承天府至于大别山

入江經黄州九江合鄱湖諸水同趨入海九江孔氏以為潯陽非是沅

辰漸元叙酉澧資湘九水是為九江皆合于洞庭過巴陵合川水入武昌

合漢水東南下入楊子江衝北岸甚急與江水俱入于海揚州之水北至

於淮東南至於海東合江西江東諸水經豫章之南贛汀吉合衡永長沙

别𣲖入遠州出臨江㑹贛水入洪都合瑞洪所聚饒撫信南康諸水於鄱

陽今江西九江府蓋名其入口處與前江漢諸水同趨建康今南蓋諸方

水道所湊東南合蘇松常三郡水滙而為震澤在吳縣南五十里又吐納宣歙金

壇宜興洮滆湖同百瀆西來衆水而下溢為三江吳江界於呉松江震澤

之間去吴松江七十里分東北流者爲婁江東南流者爲東江其常之靖

江則接建康之水入海北爲江北通泰至海門縣而入海所謂江漢朝宗

者也禹時江淮未通賦㳂于海至吳夫差與𣈆㑹盟黄池始開蘇之䢴溝

今爲運河自常之孟瀆鎮之京口以通于江江自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之儀眞亦開溝以通

于淮惰因廣之今貢賦皆自江淮以逹于京師也二廣古百粤漢交州部

廣西之水一曰灕江源岀海陽山南流五里與永州湘水北分爲二故曰

灕又名桂江合癸水至桂林城下合相思江入昭潭今平楽府㑹平富樂

荔臨賀諸水至梧州爲府 一曰左江又名藤江𤼵源交趾至古邕州今

思明府經容縣合容江經藤縣合繡江經南寕之合江鎮與右江合入横

州又名鬱江一名右江又名黔江源出雲南廣南府之富州西洋江入廣

西田州經象州今柳合柳江至南寕府之合江鎮與左江合二江合入潯

州大藤峽岀爲潯江貴州古羅施鬼國其水曰盤江源岀四川烏撒府普

暢寨東經古𭅺地又為黔中𨽻牂牁郡今普安州東北下流入安南衛經廣西

泗城州入慶逺府烏泥江下合柳江即為右江以上三江分合為二入梧

州大江即漢武使馳義侯發夜𭅺兵下牂牁江是也西流經廣東封川徳

慶合肇慶之端溪江又名西江至番禺流入于南海廣東省之東南皆大

海其水一岀惠州愽羅縣西流者為東江一出江西大𢈔嶺即梅嶺者為

湏水漢武時楊僕為樓船将軍擊南越岀豫章下湞水是也至韶之英德

為湞陽峽一岀湖廣郴州經武岡南入南雄之樂昌為武水又南為湞水

合而為曲江過三水縣與西江合即漢謂牂牁江也皆合至於南海縣入

于海雲南古西南夷𭶚鳩地其水曰滇池周五百餘里岀𪷁江嵩明盤龍

等江九十九泉源廣末狹若倒流者故云滇漢武欲伐滇國於長安穿昆

明池象滇以習水戰故亦以為昆明誤也大理之葉榆河即西洱海及瀾

滄諸江其流不出本省惟廣南西洋江則由廣西經右江入于海其四海

之水北海極逺不可窮東北至於朝鮮東至於登萊東南至於閩浙島夷

日本琉球南至交廣瓊厓又南至於安南占城眞臘等夷國而西南至於

交趾云

楊升菴集子產相楚楚子享之賦吉日王以田江南之夢注

楚之雲夢跨江南北地故有南夢有北夢五代孫光憲號北夢

本此浯水有南浯北浯北浯在琅邪靈門南浯在九疑零陵

冀州之浸曰潞有東潞西潞東潞今之張家灣潞河驛西潞山西之

上黨也東陽今之金華西陽今之黄州山海經注東甌今之永嘉

在岐海中西甌即閩越今之建安亦在岐海中山有東呉西呉西鎮吳山在隴州

水有東漢西漢蜀有上雒下雒上雒新都下雒中江庸有上庸下庸上庸金州下庸夔州

  燕京論                  周弘祖

燕京扆山帶海有金湯之固真定以北至於永平関口不下百十而居庸

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險阸尤著故薊州保定重兵屯焉自山後諸州

棄以與虜則居庸之外即宣府為藩鎮廣平以南水陸畢㑹于臨清而天

津又海運通衢也其防禦之勢山西行都司當其衝萬全都司䕶其背大

寕都司藏其備薊州守備斷其徑萬全都司一衛一所嵌山西行都之境

以為瞭遠之兵大寕都司五衛一所嵌薊州守備之境以為夾持之法○

秦漢備邊所急在西北上谷北平為緩我 朝所急在東北甘肅寕夏為

緩秦漢急西北故奉塞起臨洮漢武置朔方緩東北也 神京以遼東為

左臂宣大為右臂古北口永寕居庸為腦後遼東限以山海宣大隔之居

庸惟大寕淪失天壽與異域為隣宣府與遼東隔絶腦後之防盖甚踈

矣說者欲規復大寕此豈可易言哉養威蓄銳𮗚釁俟時可也其他如遂

城西北之牟山保州西北之栢山保安之八角口定州之北岩與夫石舅

銀坊冶山等處皆臨制中原之道然山川形勢與京都大是向背苟屯兵

聚衆必死以守未易當也此外自安順東至任丘二十里川塹溝瀆葦泉

縱横地𩔖天牢又東北至雄州三十里又東至覇州七十里又東抵海口

營田圩㟁集水淤濘地𩔖天䧟又自順安至安肅約五十里葦草叢茂地

𩔖天羅凡此皆兵家所忌遇澇更盛未易進矣乃建康徐淮臨徳之間似

當練兵儲将可備緩急遣𤼵無徒藉手于北可也

  京都形𫝑説                 勞 堪

本朝之都燕也盖與古不同稍難于周漢而大勝于東漢趙宋矣夫周漢

建都西北地資建瓴之險人籍風𰚾之勁天下莫之競焉東漢宅雒已失

全勢宋人捐燕雲則又無限胡之防故卒不能為守我 朝都燕雖風𰚾

之禀士馬之強不及周漢然據險防胡居外馭内其視周漢一也故自其

常論之則 京後為最急宣大次之遼東次之陜西又次之去 京有逺

近也夫 京師為最急則大寕之内徙三衛之盤據不可不講也宣大次

之則獨石之孤懸豐勝之淪没不可不講也講大寕則宣薊無阻隔而遼

東之右臂伸講豊勝則山陜有交應而甘肅之左臂伸此立國之宏規保

安之上畫也而永樂宣徳之間但知兀良哈之誠欵開平之艱逺豊勝之

丁口不立甘心棄土畧不顧惜得非往事之恨乎自其變論之則大寕不

可復而 京後之重垣宜設宣遼不可合而花當朶顔之交搆宜防開平

東勝已淪異域而宣大之士馬不可一日忘𢧐而成化弘治之間但知火

篩之通貢山海之征商宣大之鑿塹築敵臺京後之防一不措之籌䇿

又非往事恨乎夫始也藉開創之威東斥大寕西闢豐勝無難也繼也藉

生飬之富大垣京後盛兵宣大無難也時日因循不以為意愉玩旣乆

釁孽乃生虜犯太原則増忻代澤潞之兵而乗寕雁之塞虜犯洪蔚廣昌

則城宣府之塞而弛東北之防夫阻太原之宼在力戰于大同偏頭之間

恤洪蔚之擾當不忘乎潮河川黄花鎮之備增忻代澤潞之兵則度支急

弛東北之防則畿輔震近年之經營得微亦有過乎嗟夫白刅在前不顧

流矢虜旣目宣大矣垣宣大可也明哲所燭防患未然因垣宣大而併垣

 京後亦可也積薪必燃防川必決以宣大為餌而先垣 京後亦可也

悉力宣大置京後不講則所謂輕重緩急之間失權多矣於𭟼往有恨

無能追也近有過亦幸無大失也今宣大之垣役告成而隆永之荼毒極

𢡖懔矣大城 京後以奠金湯宣大以戰而為守 京後以守而為𢧐宣

大遇秋則乗塞餘時有人與之戰 京後有警則乗塞餘時分為畨休以

習禁軍之勞逸斯皆所謂即體酌用備形勢之道也

燕譚                范守已

輟耕錄云元𥘉有望𰚾者言其地某山有天子𰚾金主謂元主曰

請以某山歸我元主許之金乃𤼵卒十餘萬一夕鑿其山輦致于

燕置于北郭外及元得燕京改築城郭其山遂在大内後于山上

蓬萊仁智諸殿為逰觀之所據此則今禁中萬歳山是也在金

爲郭外地則金之城邑當在都城南矣乃北安門内有蕭太后樓

考其地又在山西地豈遼之都邑在金城北邪不知置山石時有

此樓否有則不應棄于野外若先無而後搆則非遼氏故物矣曰

蕭太后樓也

上谷郡圖經曰黄金臺在易水東南十八里昭王置千金其上以

延天下士梁任昉曰臺在幽州燕王故城中土人呼爲賢士臺亦

為招賢臺案史記昭王爲隗改築宫師事之新序亦言築宫不云

築臺至後漢孔融始言昭王築臺以延隗不知何據然亦不言金

臺也酈道元水經注云固安縣有黄金臺言金言臺不言在燕王

城中今都城東南十有六里有黄金臺後人僞爲爾

都穆逰西山記曰甕山之陽有元𫆀律楚材墓其西數百歩有玉

泉山金章宗甞建行宫今廢山北麓鑿石爲螭頭出泉瀦爲池所

謂玉泉東流入湖經大内注都城東南入大通河案金史宛平縣

有玉泉山行宫玉泉之名其來乆矣

李西涯云西湖方十餘里有山趾其涯曰甕山其寺曰圓靜又三

里爲功徳寺其南路盡乃有玉泉散爲溪池池上有亭宣廟廵幸

駐蹕處又一里爲華嚴寺又二十里爲香山樓宇臺殿與石高下

其絶頂勝甕山其泉勝玉泉案金李晏有碑云西山蒼蒼上干雲

霄重岡疊翠來朝皇闕中有古道塲曰香山上有二大石狀如香

爐蝦蟆有泉自山腹下注溪谷亦號小清涼行香山之勝亦非一

日矣

蘆溝或謂爲盧溝卽盧龍之水案水經注濕水東逕下洛縣故城

南又東左得于延水又東過𣵠鹿縣北南至馬陘山謂之落馬河

又南入山瀑布飛梁縣河注壑漰湍十丈許謂之落馬洪自 出

山謂之清泉河又東南逕良鄉縣之北界歷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又東過廣陽薊縣南又東與洗馬溝水合又東南高梁之水注焉

又東至漁陽雍奴縣入于笥溝魏氏土地記曰清泉河上承桑乾

河東流與潞河合考之水經濕水與桑乾異源同流又㑹如渾水

合爲一河逾山而東别名清泉河是蘆溝之本名也其稱蘆溝者

以至宛平縣境内從葫蘆溝東南人潞故爾

昌平志云高梁河自并州黄河之别源東逕州治沙澗又東南逕

高梁店入都城海子案水經注高梁水出薊城西北平地泉東注

逕燕王陵北又東逕薊城北又東南流入濕水魏氏土地記曰薊

東一十里有高梁之水是高梁水不并州也况可云黄河之别源

詩韓奕云溥彼韓城燕師所完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朱

傳謂爲陜西韓城縣水經注云聖水東過良鄉縣南又東過長鄉

縣北又東逕長興城南又東逕方城縣故又東南逕韓城東詩所

謂溥彼韓城者也王肅曰今𣵠郡方城縣有韓城世謂寒號非也

觀此則非陜西之韓城矣水經注又云濕水逕良鄕縣之北界歷

梁山南高梁水出焉是涿郡亦有梁山也詩所謂奕奕梁山正指

此言之矣不然馮翊去燕二千餘里燕師曷得逺離鄉土築城于

彼邪必不爾耳

世言易州有淶水余每過保定北不知何為淶水及查水經言巨

馬水出代郡廣昌縣淶山注云卽淶水也東逕逎縣又東南逕容

城縣北督亢溝水注之督亢溝受淶水出淶谷東南逕逎北又東

逕𣵠縣樓桑里南又東逕督元澤苞方城縣謂之督亢水又南謂

之白溝水南逕廣陽亭西又南入于巨馬水則今之白溝河其淶

水之枝流也淶水正流自淶谷西南出漸微不復成川至逎縣北

重源𠕂𤼵結為長潭謂之渠水亦名巨馬水又東南逕范陽縣故

城北易水注之易水出涿郡故安縣西山寛中谷歷武天關東出

是兼武水之稱故燕之下都擅名武陽矣又東逕故安城南謂之

故安河又東過范陽縣故城東與濡水合亂流入淶自是易水與

諸水互攝通稱東逕容城縣故城北渾濤東注至平舒縣與代之

易水合代之易水出代郡廣昌縣東南𭅺山東逕西故安城又東

南過武遂縣南新城縣北又東范陽陂水入之范陽陂南通梁門

淀東南流注易謂之范水易水自下有范水通目又東逕范陽縣

故城南又東逕容城縣故城南王莽更名深澤矣又東逕渾渥城

南東合𣸦水自下𣸦易通稱矣又東逕易縣南太子丹祖荆軻處

又東至文安縣與雩池合是謂之南易至平舒縣與北易合東過

東州縣東南入于海是淶水與二易水異源同委通名互稱矣今

之流離河疑𭅺北易而南易在新城縣北下經深澤文安疑今之

胡梁河也

榖山筆塵

唐都長安每有㓂盗輒為出奔之舉恃有蜀

也所以再奔再北而未至亡國亦幸有蜀也長

安之地天府四塞辟如堂之有室蜀以膏沃之

土處其閫閾辟如室之有奥風雨晦明有所依

而蔽馬蓋自秦漢以來巴蜀為外府而唐卒賴

以不亡斯其效矣今日燕京之形辟如負扆端

拱坐於堂皇之上南靣而臨天下形勝則甚偉

矣然而勢有所不足者有堂而無室况奥窔之

間邪

金虜節要曰燕山之地易州西北乃金坡闗昌平

縣之西乃居庸關順州之北乃古北口景州之東北

乃招亭關平州之東乃榆關榆關之東即金人來

路也此數關皆天造地設以為華夷之限今皆在

京師之背若負扆然可謂天險矣金坡關即紫

荆關榆關即山海柗亭不知所在

三國時遼西烏桓以袁尚兄弟入塞曹操将討之

乃鑿二渠以通運一自滹沱入𣲖水謂之乎虜渠一

自泃口入潞河謂之泉州渠以通海運說文𣲖水出

雁門葰人戍夫山東北入海水經泃水出無終西山

西北流至平谷又南流入於潞河又東合泉州渠口

曹操所築也渠東至樂安亭南与瀘水合入海按二

水當時通漕以制遼左所謂平虜渠者在今都城

之南欵即滹沱入運處也惟泉州渠乃在京北而

東入遼海不知定在何處若因其遺迹通之以饋

平盧遼西亦一便也泉州故城在幽州雍奴

 王嘉謨北山逰記

自高梁橋水度至白浮甕山出薊縣竟甕山斜界百望是山也南阻

西湖神臯蘭若皆萆焉北通燕平叢叢磈背而去者百里猫兄其

峰焉是宜禾黍山之陽有祠焉高十五丈登之可以望京師可以觀

東潞出百望十里為長樂河河水不甚濶而駛又北二里為玉斗潭

潭箕圓僅丈腐草罨之深不可測或云是有物焉有両牛𨷖而飲陷

于潭輙不可得又北十里為灌石駐蹕山在焉其山長西北袤凡二

十里石皆壁立高可十餘丈嶟沓欹危如墜如挽前臨平川一望無

孤堠時隱猿舄悲號行者懔懔西望白虎站𭰹若天井湛碧難盡

山之上有臺是名棲雲金章宗嘗逰焉登臺而嘯題石而歎下而觀

于野蓋燎而獵焉召其酋長大人擊毬俄而自擊也乃歎曰美哉乎

而誰見之山下石牀石釡俱存山之西有洞是名寒崖勢殊奥邃中

多異草奇石灌木隨風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芬四望則惟北多岨云壽宫之成也上自

狄村㳺于渾河是嘗駐蹕自駐蹕而北皆崇山也連綴匼匝又砂礫

延緣巖間白石嶄嶄春夏雨潦則成巨浸樵采不達又北二十里許

廼從西折斜入南谷有聚焉是名漆園園之南有山焉是名雅思是

山也幽晦多霧富有果蓏山陷而為坎有池焉浚洌如露是名露池

有比丘一人上人敬事之自園而出𠕂由走集西十里許為高崖崖

下有泉逺其口面皆山蔚洞森蕭壙如也又西北十里許為清水

澗是澗也両山如門行可二十里山皆奇峭巃從山中飛泉滮灑或

决地或分流淙汨樹木之間推激巖崖之穴青如亂鬊白如吹絮仰

視重峰時有孤石之揭揭沈黯迷離天𰚾自曀崖間百今忍冬棠杜

牛嬭相思郁薁黄精唐求之属滲味扶芳爍紅隕翠飛沬擊枝墜而

復起新實含湍落而不變奇禽異羽嚶嚶滿耳舄窠雉囮徧其岩穴

山鹿之毳豪豬之毛丰茸隨風泝流而行高高莫極有嶺焉石曰鰲

魚又西里許山益峻有蘭若二焉上曰柗陽下曰金鷹其獨多柗

合抱而數丈者有三樸遫者萬計登之而望則大山屏張霅然斜開

則金鷹在焉金鷹下控大巖巖吐百穴滙而為湖决而東流是為清

水之源迤邐以東下山折坂而南蓊然紅赩髴髣有光有陘焉曰六

十屈折汗邪黄蘆白沙之間可六十折𠕂由走集又西有陘曰十八

盤息壤如金鬱勃而立狹可容人可十八折登顧徘徊西則植立夾

待不暇停足頫視斜柯洪枝匝藤蘿而舞鵾雀者深𭰹莫極旁睨則

北山矗矗一陰一陽閃儵孤日含濡雲彩山之上平衍西五里有嶺

焉是曰長城蒼黯高竦下視前坂其巓瓦磔縱横微有雉堞剝蝕沅

莽是曰秦皇之址有泉出馬是曰馬跑苞稂覆之眢將矣又西二里

有臺焉是曰了思衡可二畆高可數仞莎蘋匝之楸檀柏之木宛

宛相構登之可望四方斗絶有足懷者下臺而西又十里皆峻嶺也

牉為中路巖之両間如榭如障如層構𭰹藏如旨苕盤互花實齊秀

風泉竝響遠聞伐木嶷嶷留滯有嶺焉是曰灰嶺險特倍于長城石

如蛤粉無樹木大石磋磋吹籟揚塵則紛溶而起百里可見了了如

雪路口如甔甀一綖孤露瑩照通川下山有城焉是曰鎭邊之廢邑

又西八里許有城焉是曰鎭邊両旁皆山圍之其南曰碧駕之山曰

通明之山其北曰鷹揚之山曰涔洛之山有湖焉小而𭰹在碧駕之

巖圞結不見每多異草中有赤鯉盈尺春夏之交山水増流則湖益

清可鍳是曰合抱之湖鎭邊巖邑也居人僅可百數地寒不能五榖

五畜勞羸不甘兵雜其間狡猾難治西十里有堠曰唐耳背據大山

下視懐來烟液杳褭足為天險樓堞固溝洫濬軍械精睨横嶺而斜

界居庸可甲燕平鎭邊廢邑其南皆山也中為衢路其東曰六華之

巖其西曰小神之山曰青利之山巖分形如六華其第四巖有洞焉

最深窈土八夜登之取𪧐舄忽有𩀱鶴飛鳴是為鳴臯之洞南可十

里有聚焉曰長峪又西五里有巖曰德勝又曰鳳皇上有蘭若焉是

山也威紆距絶抵此而窮四面環匝山可三十丈磴道半之登之每

顧則山形變蘭若已圯然蟠結秀踈下視三山側側欲合東望長峪

蔚然開陽其左岩崟尤峻右稍擁出山下有泉焉源源可二十里逹

于渾河照映蕭瑟町畦滉然據岩而立終日無人山之上奇樹新實

甘香飂䫻背秋渉冬空穴消然萬碧俱立山之上有臺焉登之而望

則蹙然両山蘭若閉藏不可俯見是曰隱鷲之臺山之西有洞焉小

而隘可容數八門有古柗蔽之坐其中以瞻西峰有如指掌中壁刻

觀世音大士像䥴刻甚𭰹是曰觀音之洞又曰孤柗之巖蘭若講堂

中有頻三株大可合抱翠葉多子團圞數丈眞可寄也山之南有

嶺焉曰西峪可以入沿河山之下有碑不可辨自長峪而東可二十

里有聚焉曰菩提塹有祠焉是祀菩提蓋古人有乞者衆食之俄而

怒焉乃殺之剖而食猶故民神之是為祠也有蘭若焉曰白駁是山

也險倍灰嶺不通行者幽阻凄靄蕭然可託有壇焉幢設于上皆紫

芵之石爛若丹霞有銀杏二樹大可盈抱芬盛多子出山而北有山

焉是曰白鶴其峰岫繚繞不易詰也其中有白色皬然狀如鶴著於石

上又折而東則走高崖北山自高梁至德勝共百八十里小山至衆記

者二十鳥有紅鴉沙雞文雉半趐獸有虎豹奇狸狼野干白駁豪猪兔

麅草樹多奇上人每言二月之交有山曰青華下可萬丈西通四方每

有塊形奇物且飛且走銜乳而西獵人莫敢近也又言三伏每兩群山

出流大石浮浮馬奔麏至有如雷霆仰視碧駕鷹揚之山丰在雲霧戍

樓晝晦飛雲積烟片片入户連月不霽寔神京之奥區山川之都㑹也

漢之𫟪在北長安去朔方十餘里唐邊在西去吐蕃亦幾

千里今京師北抵居庸東抵古北口西南抵紫荆關近

者百里逺不過三百里居庸則吾之背也紫荆則吾之喉也

䘚有急則搤吾之喉而拊吾之背

燕之山石塊壘危峰雄特水冽土厚風髙氣寒其草木

皆强幹而豐本蟲鳥之化亦勁踵氄毳而瞿瞿然迅飛

也以故圓榘之粹蒸為賢豪上之人文唯沉鷙而不狃于俗

感時觸事則悲歌慷慨之念生焉其猶然燕丹遺烈哉

以至閭巷傭販之夫亦莫不堅悍不屈硜然以急人為務無

闒茸呰窳之習此其善也然而風㑹之趨人情之化始未

甞不樸茂而後漸以漓其流益甚焉大都薄骨肉而重交

㳺厭老成而尚輕銳以宴逰為佳致以飲博為本業家無

擔石而飲食服御擬于巨室囊(⿱艹石)懸磬而典妻稽子

以佞佛進香甚則遺骸禾収即樹旙疊鼓崇朝雲集

徳化陵遲民風不競此詎可令賈太傅見也

大學衍義𥙷 臣按自古建都者皆於四近之地立為輔郡所以爲京師屏翰

也漢以京兆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唐亦以華州同州鳯翔為輔而宋𥘉未遑

建立至於徽宗時亦於畿郡立為四輔焉每輔則屯兵二萬八為額我 朝建

國江南於鳯陽屯重兵凡師京軍皆散於江北滁和等處爲屯田雖不名輔而

儼然有蕃屏之意太宗皇帝自北平入正大統遂建都於此其初猶以行在

為名而立一行部以總之其後徧立五府六部大小衙門如舊制凡京衛之兵

皆分其半以來并起江南富民以實之而去其行在之名則是萬萬年不拔之

基永定於此矣然而畿甸之間猶未有輔郡蓋有待也臣按漢唐宋之輔郡皆

因郡治而立  之建置則以形勝要害為固蓋漢唐都長安宋都汴梁皆去

邊地遼逺非若我 朝都燕則自以都城為北邊捍蔽北最近而東次之南又

次之而南爲最遠焉請如漢唐宋故事立為輔郡以宣府爲北輔因見舊而加

以畨守之軍俾守國之北門其東也以永平為輔以守松亭一帶闗隘及扼遼

左要害其西也以易州爲輔或眞是以守紫荆一帶關隘其南則以臨清為輔

坐鎮牐河而總扼河南山東之衝又自此而南屯兵于徐州以通兩京之咽喉

每處屯重兵一二萬量其輕重緩急以多寡其數罷兩直𨽻河南山河東上京

操備班軍因近屯守以為京師之屏蔽遇京師有事則調𤼵焉夫君古為國者

必固内以蔽外居重以馭輕譬則人之家居必有藩籬墙壁然後 室堅固内

呼而外應(⿱艹石)設闗捩然有所動於中而四靣之機畢應之然後盗之利吾財者

不敢輕侵犯焉近年以來起調兩直𨽻河南山東軍赴京上班操備半年一替

方具新班旣起而舊班未回城池雖設而隊伍空缺者有之幸而無事則已萬

一有不逞之徒乗虚為亂將何以支持之倘立為輔郡因近屯守則軍士遂室

家之願而生息日蕃 國家省轉輸之勞而調𤼵易集邊方足備禦之具而關

隘有守如此則都城鞏固 宗社奠安矣萬一臣言可采見之施行其於國計

不為無𥙷

大學衍義𥙷今京師切近𫟪塞所恃以為險固者内而太行西來一帶重岡

連阜外而渾蔚等州高山峻嶺蹊徑狹隘林木荗宻以限虜𮪍馳突不知何人

始於何始乃以薪炭之故營繕之用伐木取材折枝為薪燒柴為炭致使木植

日稀蹊徑日通險隘日夷設使國家常如今日之無事固無所用之不幸一旦

而有風塵之警将何以扼其來而拒其入乎失今不為之限制恐日甚一日

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請下工部稽考洪武永樂年間以來其所用材水

薪炭取於何所掌於何人凡其可以措置之方用度之數與夫愛惜减省之節

目一一以所必湏無損於𫟪關無⿰虗亏 -- 虧於國因定為經乆之計其事雖小所繫實

大考諸司職掌於工部抽分條止云抽分竹木場如遇客啇興販竹木柴炭

等項照例抽分若不敷奏聞定奪給價收買或差人砍辦則是祖宗之時遇

有營造不敷方行買辦然亦止言營造而不知當時大庖之爨内臣之炊何所

取材意者洪武之𥘉建都江南沿江蘆葦自足以供時之用也蘆葦易生之物

刈去復生沿江千里取用不盡非若木植非歴十數星霜不可以然取之湏有

盡時生之必待積乆况今近旬别無大山荗林不取之邊關将何所取耶夫自

立柴厰於易州以來恒聚山東而北直𨽻數州民夫數千此取柴炭以供國用

又役順天之民以為挑柴天府縣添設佐貳官以專𬋩之又特 勑侍𭅺或尚

書一員以總督之此事非特今朝無有定制而前代亦所未聞也然則前代

皆不舉火耶古之人必有善䖏之法然而史籍不載無從稽考意者以此為非

要之務隨時制宜姑取足用政不必顓顓設官拘拘督責因吾口食之奉以奪

民衣食之資也為今之計宜移置易州柴厰於近京之地散遣丁夫各還原籍

量其州縣大小人民多寡定為薪炭之數分沠輸納内外衙門每𡻕定為限期

俾其依期運納一如户部糧草例取納足通関以𠙖稽考又必痛為禁革除去

印烙苟薪柴可以燃燎即與𭣣貯不必問所從來限以式樣如來之末世所取

之炭必如核桃紋鸕鷀色以困吾民也如此非獨可以為邊關之固而京畿及

山東西之民亦可以少甦矣雖然木生山林𡻕𡻕取之無有已時茍生之者不

継則取之者盡矣竊恐數十年之後其物日少其價日增吾民之採辦者愈不

堪矣臣又竊有一見請於邉關一帶東起山海以次而西於其近邊内地隨其

地之廣狹險易沿山種𣗳一以備柴炭之用一以為𫟪塞之蔽于以限虜人之

馳𮪍于以為官軍之伏地每山阜之側平衍之地隨其地𫝑高下曲折種植榆

柳或三五十里或七八十里若其地係是民產官府即於其近便地撥與草塲

及官地如數還之其不願得地者給以時價除其租税又先行下法司遇有犯

罪例應罰贖者定為則例徒三年種𣗳者若干二年者(⿱艹石)干杖笞以下以次逓

减照依繕工司運水和炭事例就俾專業種植之人當官領價認種某𣗳若干

長短大小皆為之度以必成為効有枯損者仍責其陪其所種之木必相去丈

許列行破縫𠫵錯蔽虧使虜馬不得直馳官軍可以設伏仍行委所在軍衞有

司設法㸔守委官巡視𡻕遣御史人員督察之不許作踐砍伐委者治以重罪

待其五七年荗盛之後𡻕一遣官採其枝條以為薪炭之用如此則國用因

之以舒民困因之以觧而邊徼亦因之以壮固矣又今京城軍民百萬之家皆

以石煤代薪除大官外其惜薪司當給薪者不過數千人之煙㸑無京民百分

一獨不可用石煤乎儻以爲便乞下辦納挑運州縣計其置辦雇覔工價所費

㡬何俾其辦價送官量給與之市石煤以爨是亦良便

大學衍義𥙷自古國都於其近郊必有牧馬之所其間必積芻豆以為飼䬴

之具方無事時資以牧育固爲近便然世道不能常泰而意外之變不可不先

爲大慮金人犯宋京姦八導之屯兵於其近郊之牟駝岡藉其芻豆飼其馬以

爲乆駐之計此往事之明鍳也矧今 國都去邊伊邇已已之變倉卒用言者

計焚棄芻豆何啻千萬當時見者莫不悔惜然事已卽休無復有以為言者竊

惟都城東北鄭村𭐏二十四馬房其倉塲所儲積者如京如坻請於無事之時

卽其地築為一城以圍護其積聚及移附近倉塲咸聚其中就將騰驤等四衛

官署軍營設於其中特勅武臣一員於此守鎮仍司群牧四衛官軍不妨照舊

輪班内直下直囘城屯住是亦先事而備之一䇿也

馬政 先謂馬政賦之于民不若買之于邊買之于

𫟪不若養之于官我 祖宗參用三法至善也然而牧

地有廣狹而民病飼養有厚薄而馬病民困于牧芻

馬疲于顧賃而人馬俱病此𭔃養之馬竟孶息之不加

而冀北之群皆欵段之不若也

順義志馬政 按正統十四年八月上北狩十一月虜退十二月

令順天府所屬州縣𭔃養各處起解馬匹計糧分俵此

吾縣養馬之始原備京師倉卒警報耳事寜之後馬不復

弘治壬子題准十年審編一次嘉靖丙戍改審五年大略地

一頃飬馬一匹甚為民累乙丑顧御史廷對題請每匹𣲖地二

頃合縣原額一千九百二十三匹隆慶間併為一千八匹民猶不

支多乗夜係馬于縣坊而逃萬暦庚辰馮侯夢元减定馬

數六百七十二匹中三年崔侯淳比寶坻三河事例乞行减數

𫎇本道于屯院周題請减去一百七十六户每馬一匹凑折

金地四頃九十畆零歲貼草料銀六両額編四百九十六户

元史

世祖至元三年十一月戊戍瀕御河立漕倉

十九年十月由大都至中灤中灤至𤓰州設南

北兩漕運司二十六年五月辛丑御河溢入

㑹通渠漂東昌民廬舎七月辛己開安山

渠成河渠官言開魏博之渠通江淮之運古

所禾有詔賜名㑹通河置提舉司職河渠

事 英宗至治三年二月己巳脩廣惠河牐

十有九所 泰定帝泰定二年閏月己巳脩滹

沱河堰四年正月丁卯浚㑹通河

御河自大名路魏縣界經元城縣泉源郷于村度南北約十里東北流至包家

渡下接館陶縣界三口御河上從交河縣下入清池縣界又永濟河在清池縣西

三十里自南皮縣來入清州今呼為御河也至元三年七月六日都水監言運河

二千餘里漕公私物貨為利甚大自兵興以來失於脩治清州之南景州以北

頽闕岸口三十餘處淤塞河流十五里至癸已年朝廷役夫四十脩築浚滌乃復

行舟今又三十餘年無官主領滄州地分水面高於平地全籍隄隁防護其園圃

之家掘隄作井𭰹至丈餘或二丈引水以溉𬞞花復有瀕河人民就隄取土漸至

闕破走洩水𫝑不惟澁行舟妨運糧或致漂民居没禾稼其長蘆以北索家焉頭

之南水内暗藏樁橛破舟船壊糧物部議以濵河州縣佐貳之官兼河防事於各

地分廵視如有闕破即率衆脩治㧞去樁橛仍禁園圃之家母穿隄作井栽𣗳取

土都省准議七年省臣言御河水泛武清縣役夫一千䟽浚至大元年六月二十

九日左翼屯田萬户府呈五月十八日申時水决㑹川縣孫家口岸約二十餘

歩南流灌本管屯田𤼵軍民併工築塞十月大名路濬州言七月十一日連雨至

十七日清石二河水溢李家道東南横流詢社長高良軰稱水源自衞輝路

汲縣東北連本州淇門西舊黒蕩泊溢流出岸漫黄河古隄東北流入本州

齊賈泊復入御河漂及門民舎擬差官廵治延祐三年七月滄州言清池縣民

告徃年景州呉縣諸處御河水溢衝决隄岸萬户千奴為恐傷淇屯田差軍築

塞舊洩水𭅺兒口故水無所洩浸民廬及已熟田數萬頃乞遣官䟽闢引水入

海及七月四日决呉橋縣栁斜口東岸三十餘歩千户移僧又遣軍閉塞𭅺兒

口水壅不得洩必致漂蕩張管許河孟村三十餘村黍榖廬舎四年五月

都水監遣官與河間路官相視元塞𭅺児口東西長二十五歩南北闊二十尺

及隄南高一丈四尺北高二丈餘復按視𭅺児口下流故河至滄州約三十餘里上

下古蹟寛闊乃減水故道名曰盤河令為開闢𭅺兒口增濬故河决積水由

滄州城北達滹沱河以入于海泰定元年九月二十八日興工十月二日工畢

灤河源出金蓮川中由松亭北經遷安東平州西瀕滦州入海也王曾北行

録云自偏槍嶺四十里過烏灤河東有滦州因河為名至元二十八年勅䟽

濬灤河漕運上都量撥水手先以五十艘行之大徳五年平灤路言六月九

日霖兩至十五日夜灤河與肥如三河並溢衝圮城東西二䖏舊護城隄東西

南三面城墻横流入城漂郭外三關顔河及在城官民屋廬糧物没田苗溺人

畜死者甚衆而兩猶不止至二十四日夜灤𣸸淝洳諸河水復漲入城餘屋漂

蕩殆盡乃委吏部馬員外同都水監官脩之東西二隄計用工三十一萬一千

五十延祐四年上都留守司言正月一日城南御河西北岸爲水衝嚙漸至

頽圯若不脩治恐來春水泛漲漂没民居又開平縣言四月二十六日霖兩

至二十八日夜東𨵿灤河水漲衝損北岸宜委官督夫匠興役開平發民

夫㓜小不任役請調軍供作庶可速成命樞宻院𤼵軍治之泰定二年

平路屯田總管府言馬城東北五里許張家荘龍灣頭在昔有司差夫築隄

以防滦水西南連清水河至公安橋皆本屯地分去𡻕霖兩水溢田苗終𡻕無

𭣣方今農隙(⿱艹石)不預脩必致爲害工部移文都水監督令有司差夫𥙷築

三年五月十日上都留守司及本路總管府言廵視大西𨵿南馬市口灤河

逓北隄侵嚙漸崩不預治恐夏霖雨水泛貽害民居工部移文上都分部施

行七月二日右丞相塔失帖木兒等奏斡耳朶思住冬營盤為滦河走淩河水衝

壞将築護水隄宜令樞宻院発軍千二百人以供役從之

河間河在河間路界泰定三年三月都水監言河間路水患古儉河自北門

外始依舊䟽通至大城縣界以洩上源水𫝑引入鹽河古陳玉𢃄河自軍

司口浚治至雄州歸信縣界以導淀濼積潦注之易河黄龍港自鎻井口𨳩

鑿至文安縣玳𤦛口以通濼水經火燒淀轉流入海計河宜䟽者三十處總役

三萬三十日可畢是月省臣奏準于旁近州縣𤼵丁夫三萬先詣古陳玉

𢃄河㝷以歳旱民饑役興人勞罷候年登為之

冶河在真定路平山縣西門外經井陘縣流耒本縣東北十里入滹沱河元貞

元年正月十八日丞相完澤等言徃年先帝嘗命開眞定冶河己𤼵丁夫人

役適值先帝昇遐以聚衆罷之今請遵舊制俾卒其爭從之皇慶元年七月二

日真定路言龍花判官荘諸處壞隄計工物申請省委都水監委官相視㑹計

脩治總計冶河始自平山縣北關而龍神廟北獨石通長五千八百六歩共役夫

五千為工十八萬八百七無風雨妨工三十六日可畢史詳

滹沱河源出西山在真定路真定縣南一里經藁城縣北一里經平山縣北十里

寰宇記載經靈壽縣西南二十里此河連貫真定諸郡經流去處皆曰滹沱

水也延祐七年十一月真定路言真定縣城南滹沱河北决隄寖近城每歳脩

築聞其源本㣲與冶河不相通後二水合其𫝑遂猛屢壞金大隄為患本路

逹魯花赤哈散於至元三十年言准引闢冶河自作一流滹沱河水十退

三四至大元年七月水漂南𨵿百餘家淤塞冶河口其水復滹河自後歳

有潰决之患泰定四年八月七日省臣奏真定路言滹沱河水連年泛溢為

害其源自臺諸山來至平山縣王母村山口下與平定州娘子廟石泉冶河

合夏秋霖雨水漲瀰漫城郭每年勞民築隄莫能除害宜自王子村辛

安村鑿河長四里餘接魯家灣舊澗復開二百餘歩合入冶河以分殺其𫝑

從之史詳  㤗定帝紀同

㑹通河起東昌路須城縣安山之西南由壽張西北至東昌又西北至于臨清以

逾于御河至元二十六年壽張縣尹韓仲暉大史院令史𫟪見相継建言開

河置牐引汶水逹舟于御河以便公𥝠漕販省遣漕副馬之貞與源等按視地勢

啇度工用於是圖上可開之状詔出楮幣一百五十萬緡米四百石塩五萬斤以

為傭直備器用徴旁郡丁夫三萬驛遣断事官忙速兒禮部尚書張孔孫兵

部尚書李處選等董其役首事於是年正月已亥起于須城安山之西南止於

臨清之御河其長二百五十餘里中建牐三十有一度高低分逺邇以節蓄洩

月辛亥成凢役工二百五十一萬七百四十有八賜名曰㑹通河二十七年省以馬之

貞言霖雨岸崩河道淤淺宜加脩濬奏撥放能輸運站户三千專供其役仍俾

採伐木石等以𠑽用是後歳委都水監官一員佩分監印率令史奏差濠寨

官往職廵視且督工易牐以石而視所損緩急為後先至泰定二年始克畢事会

通鎮牐三土壩二在臨清縣頭牐長一百尺闊八十尺両直身各長四十尺両鴈

翅各斜長三十尺高二尺牐空闊二丈中牐南至隘船牐三里長廣與上牐同

船南至李海務牐一百五十二里牐空闊九尺長廣同上土𭐏二李海務

牐南至周家店牐一十二里長廣與㑹通鎮牐同周家店牐南至七級牐一十

二里長廣與上同七級牐二北牐南至南牐三里長廣如周家店牐南牐南至

阿城牐一十二里長廣同北牐阿城牐二北牐南至南牐三里長廣上同南牐

南至荆門北牐一十里長廣上同荆門牐二北牐南至荆門南牐二里半長廣

同南牐南至壽張牐六十三里長廣同北牐壽張牐南至安山牐八里安山牐南

至開河牐八十五里開河牐南至州牐一百二十四里濟州牐三上牐南至中牐

三里中牐南至下牐二里下牐南至趙村六里趙村牐南至石佛牐七里石佛

牐南至辛店牐一十三里辛店牐南至師家店牐二十四里師家店牐南至𬃷林

牐一十五里𬃷林牐南至孟陽泊牐九十五里孟陽泊牐南至金溝牐九十里金

溝牐南至隘舩牐一十二里沽頭牐二北隘船牐南至下牐二里南牐南至徐州一

百二十里三汉口牐入塩河南至土山牐一十八里土山牐南至三汊口牐二十五里入

塩河兖州牐堈城牐延祐元年於沽頭置小石牐一止許行百五十料舩禁約二

百料之上船不許入河行運至治三年議於金溝沽頭両牐中置隘牐二各澗一

丈以限大船若𣣔于通惠㑹通行運者止許一百五十料違者罪之仍没其船其

大都江南𫞐𫝑紅頭花船一體不許來徃准擬折移沽頭隘牐置于金溝大牐之

南仍作運環牐其間空地北作滚水石隁水漲即開大小三牐水落即鎖閉大牐

止扵隘牐通舟果有小料船及官用巨物許申禀上司𫞐開大牐仍𣸸金溝牐板

積水以便行舟其沽頭截河土隁依例改脩石隁盡除舊有土隁三道金溝牐月

河内剏建滚水石隁長一百七十尺高一丈闊一丈沽頭牐月河内脩截河隁長

一百八十尺高一丈一尺底闊二丈上闊一丈

文宗紀至順三年七月乙亥命僧于鐵幡竿脩

佛事 郭守敬傳大德二年召守敬至上都議

開鐵幡竿渠守敬奏山水頻年暴下非大為渠

堰廣五七十歩不可執政吝扵工費以其言為過縮

其廣三之一明年大雨山小注下渠不能容漂

没人畜廬帳幾犯行殿成宗謂宰臣曰郭太

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

世祖紀至元二十六年四月庚午沙河决𤼵民築

堤以障之 七月癸卯沙河溢鐵燈杆堤决

王思誠傳起太中大夫河間路總管磁河水頻

溢決鐵燈于鐵燈于真定境也召其邑吏責而

懲之遂集民丁作堤晝夜督工朞月而塞復築

夾堤于外亘十餘里命瀕河民及弓手列置草舎

扵上擊木以防盗决是年民𫉬耕藝歲用大稔

乃募民運碎甓治郭外行道高五尺廣倍之

徃来者無泥塗之病

劉徳温傳授通議大夫水平路總管灤漆二水

爲害有司歲𤼵民築堤徳温曰流亡始集而又

役之是重困民也遂罷其役而水亦不復至

元泰定中虞集為翰林直學士進言曰京師之東瀕海数千里北極遼陽

南濵青齊萑葦之塲也海潮日至淤為沃壌用浙人之法築隄捍水為田

聴富民欲得官者合其衆分受以地官定其畔以為限能以萬夫耕者授

以萬夫之田為萬夫之長千夫百夫亦如之察其惰者而昜之三年後視

其成以地之高下定額以次漸征之五年有積蓄命以官就所儲給以禄

十年不廢得以世襲如軍官之法

至正十二年丞相脱脱言京畿近水地召募江南人耕種𡻕可収粟麥百

萬餘石不煩海運京師足食從之扵是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間北抵擅

順東至遷民鎮凡係官地及原管各䖏屯田悉從分司農司立法佃種合

用工價牛具農噐糓種給鈔五百萬錠命悟良哈台烏古孫良禎並為大

司農卿又扵江南召募䏻種水田及修築圍堰之人各一千名為農師䧏

空名𣸸設職事勅牒十二道農夫一百名者授正九品二百名正八品三

百名從七品就令管領𠩄募之人𠩄募農夫每名給鈔十定由是𡻕乃

大稔

大學衍義𥙷今國家都于燕京師之東皆瀕大海煙火数千里居民稠

宻當此全安極盛之時正是居安思危之日乞将虞集此䇿勅下廷臣

計議特委有心計大臣循行沿海一𢃄專任其事仍令先行閩浙濵海州

郡築隄捍海去䖏起取士民之知田事者前來從行相視可否講䆒利害

䖏置既定然後召募丁夫隨宜相𫝑分疆定畔因其多少授以官職一如

虞集之䇿臣嘗聞閩淅人言大凡瀕海之地多鹹鹵必得河水以蕩滌之

然後可以成田故為海田者必築隄岸以闌鹹水之入䟽溝渠以導淡水

之來然後田可耕也臣扵京東一𢃄海涯雖未及行而嘗泛漳御而下由

白河以至潞渚𮗚其入海之水最大之䖏無如直沽然其直瀉入海灌溉

不多清扵将盡之地依禹貢逆河法截断河流横開長河一𢃄収其流而

分其水然後扵沮洳盡䖏築為長隄隨䖏各為水門以司啓閉外以截鹹

水俾其不得入内以洩淡水俾其不至漫如些則田可成矣扵凡有淡水

入海𠩄在皆依此法行之則沿海数千里無非良田非獨民資其食而官

亦頼其用如此則 國家坐享富貴逺近皆有𠩄資譬則富民之家東南

之運其别業𠩄出也濵海之𭣣其負郭所𫉬也其為国家利益夫豈細

㢤由是而可以寛東南之民由是而可以壮西北之𫝑虞集之言不見用

扵當時而得行扵今日矣

萬曆初工科給事中徐貞明上䟽議開西北水利爲工部議阻未幾以事降外

著潞水客譚見志言水利甚悉乆之人思其言内陞兵部主事改尚寳司丞陞

少鄉兼御史許便宜開水田貞明謂几民難與慮始條列數欵以釋民疑上命

撫按官曉諭所在軍民而廵關都御史蘇酇復䟽言曰治水與墾田相濟未有

水不治而田可墾者也畿郡之水爲患蘆溝滹沱二河蘆河發源於桑乾滹河

𤼵源于泰戲源遠流長又合淶易濡雹沙滋諸水散入各淀而泉渠溪港悉從

而注之是以高橋白洋等淀大者廣圍一二百里小者四五十里匯爲巨浸每

當夏秋霖潦之時膏腴變爲溜鹵菽麥化爲萑蒲矣夫水患之當除大槩有三

曰濬河以决水之壅也曰䟽渠以殺淀之𫝑也曰撤曲防以民之利也唐刺

史盧暉于河間開長豐渠引水東流以漑田宋臨津令黃懋屯田雄莫等州置

斗門引淀水灌漑民賴其利嘉靖𥘉廵撫許宗魯濬三岔口引渚淀入海而景

州知州劉深開千頃窪導决河入渠民免水患此皆昔人遺法而近世行之有

效者也工部請如鄼議并令貞明遍歷郊關與撫按司道講求䟽濬瀦蓄之法

焉貞明視至永平一帶設法開墾戚總兵繼光復以南兵助之一歲之間已得

熟田三萬九千餘畆時内侍勲戚恐奪其田又虞増課為累極力飛言阻之御

史王之棟出䟽糾劾神宗親御門諭令停止閣臣恐達内臣意不敢争人惜之

崇禎十五年六月上諭西北水利長便易舉又出貞明潞水客譚命閣臣抄𤼵

户部着詳議舉行然已無及矣

天啓中屯田都史董應舉云臣近到天津歷何家圏白塘以𩀱港庄羊馬頭

大人庄鹹水沽泥沽蒭沽見汪司農往日開河舊蹟猶存可作水四甚多荒廢

不乆開之甚易一畆農工止用八錢可得粟三石三斗乆荒者畆用農工一兩

其挑濬舊河爲力不多只須挑濬數尺明年萬石之糧可必也按天津水田議

之者科臣解學龍也董應舉所開四當口及雙白二港又同知觀象所開何

家圏皆得米萬石轉餉闗門此亦曩行水利之明效也今盡汙萊矣

萬曆十四年 月上視朝畢御煖問輔臣申時行等曰近開水田人情甚稱

不使不宜强行時行曰前者科道官紛紜建議謂京東地方田地荒蕪廢棄可

惜相應開墾京南常有水患每大水時至漂没民田數多相應䟽通故有此舉

昨御史既言滹沱河難治宜且暫停者開墾荒田則薊州等處開成已五六萬

畝不宜遽罷上復云南方地卑北方地高南地温潤北地鹻燥且如去歲天旱

井泉乾竭水田如何可做時行等云臣等愚意亦只數開墾荒田不欲盡開水

田上從之又以御史王之棟言竟罷工部言開墾成熟地數已三萬九千餘畝

棄之可惜不聽

通州志 漕渠 外漕河即潞河也流經州城東至天津接御河

 以南通江淮舶艫由此而逹元史所謂通州運糧河全仰白榆

 渾三河之水名曰潞河是也榆河即今富河之上流然渾河今在州城之南相去潞河甚遠不知

 當時何以㑹同也河設淺置舖以時挑濬河道指引河洪 東関葦子

 厰淺 趙八廟淺 花板石厰淺 供給店淺 白阜圏淺

 白阜圏下淺 已上係通州地方軍淺通州左等四衛僉撥軍

 夫每淺十名 荆林淺 南營淺 盧家林淺 里二寺淺

 王家淺 馬房淺 楊家淺 和合驛淺 蕭家林上淺 蕭

 家林下淺 已上係通州地方民淺州僉民夫每淺十名 長

 陵營淺 老河岸淺 馬頭店淺 已上係漷縣地方 土壩

 一處在州東城角防禦外河通倉糧米就此起載 土壩剥船

  一百五十𨾏船户一百五十名自張家灣起剥到土𭐏每糧一

  石脚價銀六釐五毫石壩剥船石𭐏在裏漕通惠河而剥般在外河故附於外河下一百

  八十隻船户一百八十名亦自張家灣起剥至石𭐏𬨨剥每糧

  一石脚價亦六𨤲五毫 外河官糧剥船嘉靖年來始置正徳

  以前運船至五月以後俱到通州城下自城東北角停泊迤邐

  而南七八里許挨次於東関廂起車無欄河委差之擾無起剥

  脚價之費近因三四月間河常水淺始置外河剥船若河淺起

  剥亦權冝之利是也及河至五六月水必湧漲運舟可以長行

  仍令照舊俱至通州城下通糧就船起車京糧船令至城北角

  就近石𭐏起剥則剥價可省而運軍甚便今置有欄河之官乃

  不論水之𭰹淺運船可否通行一㮣欄阻通今自灣起剥其故

 何哉 車户一百五十名自土壩起糧至中東倉每百石脚價

 銀一両一錢至西倉南門北門南倉東門每百石脚價銀一兩

 二錢至西倉西門南倉北門每百石脚價銀一兩三錢

裏漕河即通惠河也河之地方雖半屬在京大興縣然河運事務

 俱𨽻通州户工二部分司總理而委用𬋩閘𬋩𭐏俱通州各衛

 之官經紀水脚之役則京通人百𠑽而通人居多一河之事通

 用紀之 石𭐏在州舊城北門嘉靖七年通流閘在州城中心船運不行惟時蓄洩以助内河之

 普濟閘在通流閘西二十里平津下閘在普濟閘西十三里平津上閘在下閘西四里

 豊下閘在平津上閘西十一里慶豐上閘在下閘西五里大通橋在京城東南角以東一里許已

 上橋閘俱元時建 每 閘剥船六十𨾏經紀六十名普濟平津工下慶

 豊上下五閘共剥船三百隻經紀三百名毎經紀一名領船一

 隻㸔𬋩修理每糧一石脚價銀二分一𨤲一絲八忽二徼水脚

 五閘每閘十七名石𭐏三十六名共一百二十一名搬抗糧石

 每糧一石脚價銀九𨤲一毫三絲九忽一㣲御史呉仲曰臣謹

 按通惠河即元郭守敬所修故道也入國朝百六十餘年沙衝

 水擊幾至湮塞但上有白浮諸泉細流常㳙涓焉成化丙中嘗

 命平江伯陳鋭䟽通以便漕運漕舟曾直達大通橋下父老尚

 能言之射利之徒妄假黒𤯝之説竟為阻壞正徳丁𫑗又甞命

 工部郎中畢服戶部郎中郝海𠫵将梁璽後䟽通之所費不貲

 功卒不就其𫝑雖壓于𫞐豪要之三人者亦不能無罪焉嗣是

 屢有言者多不得其要空言無補嘉靖丁亥臣廵視通倉徃來

 相度因見水勢陡峻直達艱難踵御史向信之言為搬剥之說

  自信䟽見通惠河志恭遇皇上神明言入即悟賢宰相實力賛之隨命臣

  暨工部𭅺中何棟戸部𭅺中尹嗣忠𠫵将陳璠同徃修之工興

  於戊子二月告成於本年五月不四月而糧運通行上下快之

 是年所費𦂯七阡兩運糧二百萬石所省脚價十二萬兩功完

  仍命臣供職如舊又逾年而始得代初年止運軍糧今則併民

 糧亦運之要之水能行舟舟能負重所謂多多益善斷乎無不

  可者其有所不可者乃治河者之罪非河之罪也但地形髙下

  不無衝擊之患歐陽玄所謂勢如建瓴壹蟻穴之漏則横潰莫

  制誠如是言也隨時修濬防守之功尚有頼於後之臣工焉

 倉厰 大運西倉在舊城西門外新城之中俗呼大倉永樂間建

 厫九十七連三百九十三座訐二千一十八間囤基八百四十

 四箇内有大督儲官𠫊一座監督𠫊一座各衞倉小官𠫊六座


 籌房各二間井二口各門摰斛𠫊各一座西南北三門各三間


 大運中倉在舊城南門裏以西永樂間建厫四十五連一百四


 十五座計七百二十三間囤基二百二十二箇内有大官𠫊一


 座東門摰斛𠫊一座南北二門内各有增楅廟前接一軒作摯


 斛𠫊各衛倉小官𠫊五座各籌房二間井一口東南北三門各


 三間大運東倉在舊城南門裏以東永樂間建厫一十五連


 四十一座計二百五間囤基一百八箇内有神武中衛倉小官


 𠫊一座摯斛𠫊一座神南右北三門各一間 大運南倉在新


 城南門裏以西天順間添置厫二十八連一百二十三座計六


 百一十五間囤基二百九十二箇内有各衞倉小官𠫊四座籌

  房各二間各門摯斛𠫊各一座東北二門各三間内板木厰一

  處門一間官𠫊一間每年𭣣貯各運松板楞禾專備鋪墊各廒

  用 曬米厰一處在新城外西南角向北門二座週圍墻垣計

  地五頃六十𤱔 東黑窰厰在城東南八里先年領價燒造磚

  瓦以備修倉之用則不惟費用不貲且多逋負嘉靖七年

  将官民船順𢃄磚料除𭣣發外其半叚者修倉取用則費省而

  事便 西黒窰厰在城西南二十果許昔嘗燒造磚瓦縁土性

  粗𢙣今亦停止 土坯厰三處東伾厰在舊城南門西南坯厰

  在新城南門西北坯厰在新城西門北俱有官地打造土坯修

  倉應

 糧額 漕運糧儲每年四百萬石正兑京倉七分通倉三分除京

 倉不計外通倉𭣣糧一百四十五萬六千六百二十石内 粳

 米一百一十七萬八千三十六石 粟米二十七萬八千五百

 八十四石 改兑京倉四分通倉六分

設官 内總督宣徳年間設太監一員總督倉塲正統間添設一

 員或二員提督後爲常例嘉靖十四年言官上䟽戶部查議裁

 革 内監督正統元年設太監監督倉糧景㤗以來又設一員

 或二員至正德間陸續添置十七八員嘉靖初裁革止留二員

 嘉靖十四年書行裁革 外總督宣德間設通政一員總督糧

 儲正統元年令南京户部侍郎一員提督倉塲正統三年以來

 令本部侍郎或尚書總提督京通倉塲糧草提督修倉工部左

 侍𭅺一員領勅修倉徃年常出廵通州近惟在部代𬋩巡倉御

  史景㤗二年設差一員專𬋩通倉其京倉廵視東城御史𢃄𬋩

  嘉靖七年改屬一員加以提督字面廵歴京通二倉坐糧員外

  成化十一年本部初委員外郎一員專𬋩通倉坐撥糧斛禁章

  好𡚁續於嘉靖十年領勅㑹同廵倉御史督理糧運兼𬋩通惠

  河事務驗給輕齎給散餘查觧扣省銀兩 監督主事四員

  專𬋩𭣣放糧解禁革奸𡚁 恊助進士每年遇糧運湧至户部

  量差辦事進士三四員恊助孜糧糧完囬部 修通倉主事一

  員常在通州住劄三年二換係註選專𬋩修理大運各倉 經

  歴宣徳間設六員通州衞一員通州左衞一員通州右衞一員

  神武中衛一員定邉衛一員武清衞一員至嘉靖八年御史吳

  仲奏革止存三員通州衞帶𬋩武清衞倉通州左衞帶𬋩通州

 右衞倉神武中衛帶𬋩定𫟪衛倉 倉副使共二十二員經𭣣

 糧斛週嵗任滿守支攢典共二十二名週嵗後滿起送吏部冠

 𢃄倉守支此於通州等六衛倉分為二十二官下每一官下

 副使攢典各一員名故各二十二員名此為見任餘各為守支

 修倉委官把總通州衞指揮一員通州右衛百户一員

置役 甲斗每一官下每年額僉通州等六衛軍餘一十五名應

 當㸔守錢糧 歇家每一官下額設一十五名共三百三十名

 專𬋩包囤糧米進厫修理倉墻小脚每一官下額設五十名共

 一千一百名專𬋩抗糧倒囤曬夫無定數俱於近倉居住軍民

 聼坐糧員外僉𠑽舖軍二百八名係通州等六衞正軍内撥送

 各倉墻外守舖晝夜廵邏 倉門守把官軍宣徳九年户部秦

 行吏部取撥辦事官兵部取撥致仕軍官守把訐四倉共九門

 每門各二員老軍餘丁共十名一年一換辦事官半年一換嘉

 靖九年御史吳仲奏改各倉官攢各一員名軍斗八名守把先

 先年三月更換今每月一換 修倉官軍四百五十員名通州

 衛十八名通州左衞二十七名通州右衛六十九名神武中衞

 一百八名定𫟪衞八十五名營州左屯中屯前屯後屯四衛每

 衛二十四名興州後屯衞一十三名宻雲中衞二十四名涿鹿

 左衞一十名每年額修倉厫五十五座如有損漏随時修葺者

 不在此限修倉軍夫做工八月至冬寒沍難以興作則令辦料

 四月

關支 每年除正六七八十一月於京倉放支外其二三四五十

 月俱於通倉故支九月十二月於太倉庫放銀折糧如太倉缺

 銀通倉粳米放支其関糧衙門在京者錦衣衛武驤左右二衛

 騰𩦪左右二衛府軍衛府軍左右前後四衛金吾右前後三衛

 旗手衞燕山衞燕山左前二衞龍𩦪衞豹韜衛濟州衞大寕中

 前二衞忠義右前後三衛㑹州衛神武左後二衞牧馬所大興

 左衞鎮南衛富唂衛義勇衞武功右衞留守左右中前後五衛

 羽林左右前三衛義勇左右前後四衛興武衞應天衛永清左

 右二衞武徳虎賁二衞和陽衞犧牲所蕃牧所寛河衛驍騎衛

 蔚州左衛彭城衞神䇿衛鷹揚衛武城中衛濟陽衛瀋陽左右

 二衛虎賁左右二衞龍虎衛光禄太常二寺印綬欽天司設尚

 衣御馬御用司禮内官共八監供用庫巾帽織染二局織染祈

 兵仗銀作針工三局承運庫雍府大軍御馬二倉太平庫寳鈔

 提舉司都税司等衙門申府教坊司長安等四門西城坊草塲

 通州衞在外者通州左右二衛神武中定邊武清三衛通州合

 屬營州左屯中屯後三衞通州左等衞修倉宻雲中衛張家灣

 税課司北草塲倉張家湾批騐所鄭家庄金盞児自壩上東壩

 上南壩北𭐏上北馬房𭐏上南石渠澤石橋峪口官庄峪口張

 家庄南石渠西共十二倉北草塲北高倉興州後屯前屯二衛

 𣵡石倉義合吳家橋二倉

馬政 國家以地制焉每飬馬一匹免徵糧地一半其法未嘗病

 民也乃今兩畿及河南山東之民困於種俵而順天州縣疲於

 寄飬言及馬政民未有不疾首蹙頞者也然方其馬之觧俵於

 太僕也龍𩦪虎躍真可以𨚫強胡而𭔃死生一發於百姓之寄

 飬則已傷殘十之三四再兑於官軍之騎操而摧折𬨨半矣頼

 以為用能幾何哉然則為攻之在今日欲使不病民而軍得實

 用将如之何而後可也

昌平州志 嘉靖四十二年順天府尹高平王公國光因編

審目擊時弊考之會典參之部牒較郡邑繁簡難易復

詢民情之苦樂更定賦役書册减去横徴糧三千餘金省冗

役六千餘兩


𣵠州志 燕地高寒土宜桑𬃷桑之葉大於齊魯𬃷實小

而多肉甘於𣈆魏然絲之產不多而𬃷不流於他境者民

惰故也弘治四年知州張遜承巡撫秦公今取官田之沃衍

者遂築四圃課桑葚𬃷核若干斛俾善于種藝者培壅

灌溉歲得桑𬃷数萬本令民及時移植私田乆之漸有成効

三河縣志 官荘之設後世弊政也洪惟我 太

祖高皇帝初定天下即覈官民田土額徴税糧与

民世守真堯舜之道焉至洪武中三年詔北平等

處民間田土儘力開墾有司毋得起科弘治二年

又令順天等府入官田土俱撥与附近無田小民耕種

殊恩嚴制載在令典可考見也今之宫田王田乃以

下奉上分所宜然無客議矣何勲戚之家富貴已極

猶不能仰體祖宗至意輒肆行奏討將民間力開

永業指為無糧地土㮣奪為己有噫有是哉其鮮

禮也嘉靖𥘉年𫎇差科道部屬㑹同廵按御史親

詣查勘退囬侵占民田若干雖未能盡復舊制而積

弊己稍除矣 草塲 馬房為 御馬設也無容輕

議但其地自𪠘閑外給佃扵軍民者似不可不清焉蓋

馬房設在縣西北故地亦盡在西北三河縣之民地及興

營二衞之屯田舉相參扵其中奸徒乗機侵占兩相影

射漫不可稽至使京衛官餘不但地以千百計且多膏

腴而數復有餘民地屯田盡舄鹵而數復不足夫典馬

房者中貴也養馬者𫝑族也有司權不相渉奈之何哉

至于兎東兎西二馬房佃户皆吾民也何兎東之地𩔖

以八九畆即作十畆且毎畆徴銀三分兎西之地𩔖以十一二

畆止作十畆且每畆徴銀二分四厘兹可不為之一均𫆀

驛逓三河西接京師東連遼薊使旌旁午至于旅人

又皆社鼠城狐其大者則有高麗及朶顔諸夷入貢歲

或再或三至徃來經由無慮數千百人每人乗一馬仍索布

五疋十人乗一車仍索布三十疋此昔年日費百金也近馬頭

車户俱係召募商人蓋皆衙前乎𮗜之徒其無頼又足以

抗惡而息争甚相宜也但當召商之時適奉明旨嚴禁馳

驛一時風清弊絶而各商皆樂扵趨亊適來牌票復濫觴

矣此軰不堆毫無𠩄得而且借債支吾是豈應募之初心也

㦲今時給以草料工食又禁革其私差且每人止令養二馬

則力專事簡斯包攬寡而㦄付不失也窮則變變則通不其

然乎屯田國家設立屯田有邊屯有營屯邊屯屯扵各邊空閑

之地且耕且戰者也營屯屯於各衞附近之所且耕且守者也即

古寓兵于農之意注莫善扵此矣但三河遷民在先兩衛下屯在後

凡地之美者民皆得而有之而軍之𠩄得者則地之惡者也幸

其地多糧少頗足頼焉厥後復稅餘田名曰新增軍始困矣近

照三河縣民地均攤視前似為稍輕但興衛地每畆止徵銀二

分餘而營衞則每𤱔徵銀四分餘去一區地土徵糧懸絶否

宜起不均之歎也今丈地後增潘附糧頗多倘略加調停是亦

平賦之政焉

香河縣 邑境濵河東南運艘從是以逹京通而地窪沙積不得不役民治之

𡻕設百夫堤障狂瀾以五十五夫䟽濬運道民苦勞費官苦省成交困矣又有

䕶運兵夫数十名每重載經過輒荷戈從之輪轉撥防終朝逹旦此白河之苦

也而新河剥船兩項物力更交征焉先是選丁夫三百三名徃任新河桃穵之

役旋稱不便已之但按丁索錢觧工部于彼䖏募役是皆有身之為累耳鈔関

剥舡分派百七十七𨾏于本縣縣選有力者領之故事每船正頭一名有朋户

一二名可幇一両貼户三四名可幇一兩八錢以資修艌更報拘追無端騷擾

至四十六年倉院王 題准裁去朋貼止用正頭于通濟庫領銀修艌民困少

蘇縣界去塩塲路甚近塩多𥝠販價賤民不樂買商塩至萬曆九年間以商

塩難行塩課未完則官不得考滿商塩到本縣按丁派散每塩十六斤定價一

錢官為追比商𭣣價訖縣官方報完遂為例太僕寺𭔃養馬本縣原額六百

九十疋嘉靖四十二五年節經按院題减一百六十疋今五百三十疋𭔃養五

百三十户十社屯置十群群有長有醫獸其草料銀通縣均派每地六頃五十

畆零養馬一疋内以地多者一人為頭如頭户絶逃輪二户領養毎馬一疋于

六頃五十畆内人户派起草料銀七兩二錢許馬户兊支本縣毎月一㸃騐太

僕寺毎𡻕終一廵查其肥瘠虗實得殿㝡縣官凢痩損馬疋除退印外姑容留

養者名曰團槽限三個月𣸸臕觧烙平時馬有倒失馬户報縣對領簿騐皮色

失者審核得實俱取醫隣結状存案通詳太僕寺三堂及順天府馬政𠫊下縣

照例䖏之或免罪納價或免罪買𥙷或問罪買𥙷三等以領養年分逺近為差

其買補馬疋觧寺印烙先由馬政𠫊勘騐次寺丞堂次太堂次少卿堂或本馬

不中退囬再買至調𤼵兊軍亦馬户𬋩觧交納勞費不貲賠累極苦五年編審

乃得代焉近太僕寺頒行條欵附列于左一倒死馬疋宜從萬曆三十年

卿施所題例初次倒死者十年以上追銀十両未及十年責令買𥙷買𥙷復倒

十年以上追銀五両五年以上追銀八両未及五年者追銀十両凢遇災荒年

分顆粒無𭣣另行申請以慿隨時酌䖏一科罰之法宜從萬曆九年少卿蕭

所題例如領養三月内倒死者免罪𥙷買以領養年月稍近不服水草所致三

月外倒死者問罪買𥙷以已服水草以作踐之罪罪之三年内倒死者問罪買

𥙷以領養年近必作踐所致三年外倒死者免罪買𥙷以領養年分稍乆或羸

痩所致倒死買𥙷復倒者例追價銀十二両一若馬倒不行申報寺院并該

府𥝠自買𥙷名為冷𥙷者查出從重䆒治一如走失之馬問擬當查年月乆

近科之如出廵走失不到之馬不分年月乆近俱行䆒擬 按冏寺馬不得不

𭔃牧近郊近郊之邑不得不分派編户其𫝑然也顧觧俵之馬傷殘于𭔃養者

什之三四迨兊于官軍之𮪍操而摧折尤甚龍驤可却強胡者有㡬然民間一

任芻牧而中人之産不数年而傾盡哀我人斯制命于馬使原額馬数至今在

香河之民有子遺哉本縣走逓馬原額十六疋每年挨里順甲應役每疋領

庫銀二十四兩外甲内按地𥝠貼至五六十両民稱煩苦萬曆三十一年知縣

李垂街因税監髙淮徃反騷⿰扌⿳丆⺝⿱冖友-- 擾應付不給請增十疋申允不役里甲别招商人

養馬走逓名曰馬商毎馬一匹𡻕給庫銀五十二両㮣足馬價工食草料等費

民甚便之遂為例營州前屯衛永樂𥘉開屯正軍八百餘名貼軍餘丁六百

 五十名成化八年将各屯軍調發石塘古北二路防𫟪嘉靖三十二年将官下

 舎餘抽垜新軍五十三名調發石塘路防守家屬隨住月粮布花各路造支本

 衞止存老㓜餘丁三百餘名今漸消弱按自永樂𥘉撤大寕都司命以屬衞

 散屯内地而邑始有衞凌夷至今日名亡者什七實𣳚者什九戎政之弛莫可

 詰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