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064
太平寰宇記 卷六十四 |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四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十三
德州
德州平原郡今理安德縣禹貢兖州之域星分危宿十一度春秋及戰國並屬齊地秦滅齊置齊郡漢高帝分齊郡置平原郡領縣十九理平原後漢又為國殤帝延平元年以封和帝子勝為王子德嗣無子安帝永寧元年立河間孝王子翼為平原王奉勝祀順帝永建五年貶翼為蠡吾侯桓帝建和二年封其弟顧為平原王至獻帝時國除曹魏黄初三年又為國封皇子叡為平原王七年叡入為皇太子晉武太始元年亦為國封叔父幹為平原王後魏又改為郡郡仍移平原理今聊城界舊城文帝太和中於今州東南三十里安德故城置安德郡平原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以平原屬冀州九年於今安德復置德州平原復屬德州大業三年罷州為平原郡唐武德四年平竇建德復置州領安德般平原長河將陵平昌六縣其年置總管府管博德棣觀四州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割滄州之滴河厭次來屬十七年廢般縣以滴河厭次二縣屬棣州又以廢觀州之蓚縣安陵來屬天寳元年改為平原郡乾元元年復為德州
元領縣十 今五
安德 平原 安陵 將陵 德平
一縣割出
蓚縣入冀州
二縣廢
長河併入將陵 歸化為鎮
州境
東西一百九十五里 南北二百一十九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東京九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長安二千五百里 東至棣州二百四十里 南至博州二百六十里 西至冀州二百一十五里 正北微東至滄州二百四十里 正南微東渡河至齊州二百四十五里 西南至貝州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冀州三百三十里
戸
唐開元戸六萬一千七百七十皇朝户主一萬一千三百五十六客三千五百六十八
風俗
與冀州同
姓氏
平原縣六姓 師 雍 芮 義 華 東方人物
東方朔平原厭次人 禰衡平原人 管輅平原人劉峻字孝標平原人著辨命論 王刋 高翊皆
平原人
土產
貢綾 蛇牀子 賦綿絹
安德縣舊二十八鄉今〈闕〉鄉本漢安德縣也屬平原郡後魏屬安德郡隋開皇三年廢郡屬冀州九年改𨽻德州 黄河南去縣八十里 滴水在縣西南八十里鬲津枯河在縣南七十里禹貢兖州九河既道鬲津即九河之一自鬲津至徒駭二百餘里今河雖移不離此城也 馬頰河在縣南五十里 鹿角故關在縣東七十五里 故鬲城郡國縣道記古鬲國郾如咎陶之後漢為縣高齊天保七年併入德安廢城在今縣西北東方朔祠在縣東四十里係祀典唐大厯中刺史顏真卿重鐫夏侯湛贊碑見存
平原縣西南四十六里舊十八鄉本漢舊縣屬平原郡後魏屬安德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冀州九年改𨽻德州王莽枯河北流經漢平原郡故城 黄河在縣南五十里 故鄃城在縣西漢初屬清河郡又置靈縣尋併為鄃封馬武為侯即此地後魏省鄃今故城存 馹幕故城漢縣在今縣西北二十里故城是也高齊省入平原縣按郡國志云殷至祖乙時置馹于此 管輅祠在縣西南一里
德平縣東北八十里舊二十三鄉本漢平昌縣屬平原郡故城在今縣西南三十里即漢理所後改為西平昌後魏永熈二年又除西字移於今縣東南廢平昌縣高齊天保七年又移于今理隋開皇三年改屬滄州十六年屬德州今為德平縣 馬頰河在今縣南十里唐久視元年開決又名新河 故般城漢縣廢城在今縣東北二十五里高齊天保七年省隋開皇十六年又置般縣于今平昌縣西南三十里漢平昌城内貞觀十年被水漂毁又移于漢平昌城東北十四里今縣西南六十里築城以置百姓十七年廢 重平故城在縣西北三十里漢為縣後漢省今有故城存魏宣武帝大明三年復置天寳七年省併入平昌縣
將陵縣北五十里舊八鄉今〈闕〉鄉本漢安德縣地屬平原郡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將陵縣取安德縣界故將縣為名屬德州 鬲津枯河在縣北二十里 王莽枯河縣東十里 廢長河縣在州西北五十里舊十五鄉本漢廣川縣也屬信都國後漢清河國魏封裴秀廣川侯高齊省隋開皇六年復置屬冀州九年改𨽻德州仁壽元年改廣川縣為長河縣今併將陵 漳河水自貝州漳南縣界流入西去縣二十五里 永濟渠在縣西十里 張公故關在縣東南七十里
安陵縣西北一百里舊二十三鄉本漢蓚縣地屬渤海郡漢立安陵縣舊地理書但云蓚縣並失安縣理所今縣東七里晉所置東安陵縣城即漢安縣舊理也後魏省東字今微有遺址高齊天保七年省開皇六年又分東光縣于今縣東二十里新郭城再置今安陵故縣是也大業二年廢唐武德四年復立貞觀十七年廢觀州與蓚縣同𨽻德州永隆二年移于桓杜橋即今理 福城唐元和三年横海軍節度使鄭權奏德州安德縣渡黄河南隣齊州臨邑縣有灌家口草市者頃成德軍于市北十里築城名為福城縁隔黄河與齊州臨邑縣對岸又居安德平原平昌三縣疆界地闊遠易動難安請于此置縣以歸化為名詔從之今廢為鎮
棣州
棣州安平郡今理厭次縣禹貢兖州之域郡國志本青州界星分危宿四度春秋時屬齊賜太公履北至于無棣是也秦併天下為齊郡漢為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後漢為平原郡安樂國地晉又為樂安樂陵二國之地宋併樂安為樂陵後魏又分樂陵為二郡隋開皇中于郡理置厭次縣屬渤海郡又於陽信縣置棣州大業二年州廢縣𨽻滄州仍自饒安縣移滄州於陽信縣為理唐武德四年置棣州領陽信樂陵滴河厭次四縣治陽信八年併入滄州貞觀十七年復置棣州于樂陵縣領厭次滴河陽信三縣又割淄州之蒲臺隸焉而樂陵屬滄州天寳元年改為樂安郡乾元元年復為棣州
元領縣五 今三
厭次 滴河 陽信
二縣割出
蒲臺 渤海以上二縣入濵州
州境
東西三百四十九里 南北一百四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東京一千一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三十里 西南至長安二千二百九十里 東至濱州八十里 西至德州二百里 南至淄州一百八十里 東至滄州二百七十里 東南至青州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齊州二百五十里 東北至濱州渤海縣界四十里 西北至滄州二百三里
戸
唐開元戸二萬五千五百四十五皇朝戸主一萬五千六百八十五客四萬四百九十三
風俗
與滄州同
人物
任昉樂安人與沈約為一代詞宗
土產
貢絹 地出絲蠶
厭次縣舊二十鄉今四鄉本漢富平縣也屬平原郡後漢明帝更名厭次則厭次前已廢矣相傳秦皇東遊厭氣至碣石次舍于此因為名曹魏樂陵國晉樂陵郡理于此太始元年封石苞為公後魏又徙厭次理馬頰嶺城即今陽信縣東馬嶺城也高齊天保七年省隋開皇十七年于此復置屬滄州唐武德四年屬棣州 邵城郡國志云後為厭次城是也有東方朔冢存即晉邵纉屯兵此城石虎擒之因名邵平城後即單呼 黄河在縣南三里 滴河在縣西十里 通海故闗在縣西十里
滴河縣西南六十里舊十鄉今三鄉本漢朸縣也屬平原郡後漢省隋開皇十六年於朸故城置滴河縣以縣南滴河為名屬滄州改屬棣州唐貞觀元年改𨽻德州十七年還棣州 馬頰枯河在縣北二十里 滴河在縣北十五里漢成帝鴻嘉四年河水泛溢為害河隄都尉許商鑿北河通海故以商字為名後人加水焉按水經云商河水從縣界流逕富平故城北分為二東水謂之長聚溝北水為百泊瀆東北俱注于海 黄河在縣南十八里
陽信縣北六十里舊十四鄉今六鄉本漢舊縣也屬渤海郡縣在河曲之中魏屬樂陵國晉東海王越斬汲桑于此後魏屬樂陵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滄州十七年於陽信置棣州唐武德六年省州以縣屬滄州後唐同光三年割屬棣州 瑗城漢縣故城在今縣東北五里一名運城後漢廢城存 富平故城漢縣廢城在今縣東南三十里富平故城是也今名邵城按十六國春秋云内黄人邵纘自號冀州刺史屯富平城為石季龍所擒即此城也城中有鐵柱兼有神祠 千乘博川皆漢之縣名有廢城俱在邑界 鈎盤河在縣北四十里即九河之一也
濱州
濱州今理渤海縣本瞻國軍周顯德三年三月升為州仍割棣州之渤海蒲臺兩縣屬焉
今領縣二
渤海 蒲臺
州境
東西二百二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八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東京一千一百二十一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九十里 西南至長安二千三百八十里東至海一百八十里 西至棣州界四十里 南至淄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滄州界八十里 東南至青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闕〉州八十里 東北至滄州界七十里 西北至滄州界二百六十里戸
舊戸載棣州籍皇朝管户主九千一百八十五風俗
同棣州
人物無
土產
同棣州
渤海縣舊十鄉今九鄉本漢蒲臺縣地唐垂拱四年分置渤海縣以在渤海之濱為名天寳五年以地土鹹鹵自舊縣西移四十里就李丘村置即今理 大海在縣東一百六十里 舊黄河在縣西北六十里景福二年後河水道移今枯
蒲臺縣東南五十里舊十二鄉今四鄉本漢濕沃縣屬千乘國續漢書志無濕沃縣宋復置濕沃縣屬樂陵郡隋開皇三年改屬滄州十六年改為蒲臺縣取縣北蒲臺為名隋末廢唐武德四年重置八年改屬淄州貞觀十七年置棣州割蒲臺屬焉 古蒲臺在縣北四十里秦始皇築之以望海祀蓬萊宫乃於臺上蟠蒲繫馬蒲生縈委若有繫狀東去海二十五里此臺割入渤海縣界今縣因此為名 黄河西南去縣七十里 大海在縣東一百四十里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迴二里呼為鬬口淀是濟水入海之處海潮與濟相蕩故名今淀上有井可食海潮雖大淀終不沒百姓於其下煑鹽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四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