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065

卷六十四 太平寰宇記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五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十四
  滄州
  滄州景城郡今理清河縣禹貢冀州兖州二州之域禹貢曰濟河惟兖州九河既導孔注云河水分為九道在此州界虞舜及周為幽州之域春秋時屬齊魯七國時燕齊二國之境又為燕趙齊三國之域秦併天下以齊地置齊郡以趙地置鉅鹿郡燕置上谷郡為三郡之地漢高帝五年又分三郡之地置渤海郡理浮陽後漢郡移理南皮曹魏不改晉武帝太始元年封安平王孚子輔為渤海王宋文帝元嘉中改置樂陵郡孝武以其地廣分其地又置渤海郡後魏初改渤海郡為滄水郡太安四年郡移理今縣東城尋又省復為渤海郡至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滄州取滄水郡為名領浮陽樂陵安德三郡理饒安即今饒安縣東千童故城是也其浮陽郡理今浮陽縣高齊及後周渤海郡猶理東光浮陽郡猶理浮陽隋初三郡皆廢為縣以元渤海所領縣屬冀州以浮陽所領縣屬滄州又以廢樂陵郡之屬縣竝屬滄州十六年於長蘆縣置景州於陽信縣置棣州大業二年廢景棣二州元屬縣屬滄州仍自饒安移州理于陽信縣三年罷州為渤海郡仍理陽信十二年為賊所逼郡因徙理清池唐武德元年改為滄州領清池饒安無棣三縣治清池其年移治饒安四年竇建德分饒安置鬲津縣五年以清池屬東鹽州六年以觀州胡蘇縣來屬州仍徙治之其年又省棣州以滴河厭次陽信樂陵四縣來屬貞觀元年以瀛州之景城廢景州之長蘆南皮魯城三縣廢東鹽州之鹽山清池二縣並來屬又以滴河厭次二縣屬德州以胡蘇屬觀州仍移州治於清池又省鬲津入樂陵省無棣縣入陽信八年復置無棣縣十七年以觀州之弓高東光胡蘇來屬割陽信屬棣州天寳元年改為景城郡乾元元年復為滄州舊為横海軍節度唐末改為義昌軍梁乾化二年改為順化軍後唐復為横海軍皇朝因之
  元領縣七
  清池 饒安 鹽山 樂陵 南皮景州割到無棣 臨津景州割到
  二縣廢
  長蘆併入清池 乾符併入清池
  州境
  東西三百六十二里 南北三百一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東京一千二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三百六十里 西南至長安二千二百二十里 東至大海一百八十里 正南微西至德州二百四十里正西微北至瀛州二百里 北至乾寧軍九百一十里 北至幽州五百七十五里 東南至棣州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冀州二百九十里 西北至冀州二百六十里 東北至海口二百五十里 又至平州五百里
  
  唐開元戸十二萬四千四十二皇朝戸主二萬二千三百七十五客二萬七千三百一十五
  風俗
  滄州古渤海之地屬趙分居多漢書渤海趙之分野趙地薄人衆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起則椎剽掘冡作姦巧多弄物為倡優十三州志云渤海風俗鷙戾髙氣尚力輕為姦兇
  人物
  茅焦説秦始皇迎母齊人 漢有雋不疑 鮑宣晉有石苞 刁協 刁雍 唐袁恕已滄州東光縣人誅張易之封為南陽郡王 賈耽南皮人拜相著貞元十道録
  土產
  鹽 絹 五色栁箱 蜃蛤 棉 綾 水葱蓆細文葦簟 糖蠏 鱧鮬 兔毫 牡蠣
  清池縣舊三十鄉今十三鄉本漢浮陽屬渤海郡以在浮水之陽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清池縣因縣東南仵清池為名 浮水源自東光縣西界永濟渠分出東北流經州理南十里又北經州城東一里又東北入于海故土地十三州志云浮水所出東入海 徒駭河九河之一與清池相接 永濟河在縣西三十里自南皮縣入乾寧軍今亦呼為御河 迎河在縣西南二十三里從南皮來輿地志云南皮有迎河分漳河入浮水 毛河在縣西南五十七里從南皮來輿地志云毛河漳水東分從莫州來又呼為棣州河 仵清池在縣東南一十九里其水澄味鹹未嘗枯涸輿地志云浮陽城南有大運淀魏延興二年水溢注破仵清村因以為池池内有鯔魚盖與海濳通 滄州舊城唐貞元十三年増築外城東南隅先有古墓高二丈人莫知名因掘得銘記云是六國時趙武靈王墓遂置祠祭 劉炫碑後周人居此傳經史後學之人為立碑見存 廢長蘆縣州西北四十四里本漢參戸縣今縣西北四十六里有參戸故城是後漢省亦謂之木門城按本縣理即周宣帝大象三年于參戸故城東南置長蘆縣屬章武郡隋初于今理西北三里置漳河郡以縣屬焉三年罷仍移縣于郡界屬瀛州十六年於縣置景州隋大業三年廢唐武德四年又于此置景州貞觀初省以縣屬滄州縣元在永濟渠西開元十四年大雨城邑漂沈十六年移于永濟渠東一里即今縣也皇朝乾德二年割入清池縣 長蘆在舊縣西南五里按水經長蘆水出洺州列人縣以其水旁多蘆葦為名 薩摩陂在縣北周迴五十里民有蒲魚之利 中邑漢縣高后封吕相朱進為侯王莽改曰檢隂後漢省併浮陽舊地書並失其所在即今縣地是也 盟亭郡國志云長蘆縣有盟亭即為燕齊二界 五壘城在縣西南二里輿地志云漢宣帝封河間獻王子雍為景城侯五子分居城中俗呼五壘城 木門古城在縣西北四十六里春秋襄二十七年衛侯之弟鱄出奔晉託於木門葢此城也輿地志云中有大樹因名木門參戸侯陵在縣西北三十六里高一丈漢書河間獻王子免封參戸侯 廢乾符縣在州北一百里本漢章武縣故城是也後魏於今理置西章武縣高齊省隋開皇十六年又于西章武縣故城置魯城縣遙取長蘆縣北平虜城為名其曰魯城者盖以地近東魯也屬景州唐貞觀元年廢景州來屬乾符元年縣東有稻水穀連接二千餘頃東西七十里南北五十里北至燕南及魏俗稱聖禾甚救濟饑民至二年勅改乾符縣皇朝顯德二年併入清池縣 城頭將軍在此縣也 平虜渠在縣南二百步魏建安中于此穿平虜渠以通軍漕北伐匈奴又築城在渠之左 大海在縣東十四里衡漳河在縣西六十里 故蒲嶺縣按郡國縣道記云
  蒲領漢縣在冀州阜城縣北三里蒲領故城是也後漢入蓚縣又按水經注云今縣西北六十里漳河西岸又北有蒲領故城葢漢末黄巾之亂有蒲領人流寓于此遂立此城後漢既以蒲城與蓚相近足明今縣西北界有此城非後漢理所 麻姑城郡國志云即漢武東巡至此祀麻姑故有此名
  樂陵縣南一百二十五里舊十八鄉今五鄉本漢舊縣屬平原郡曹魏封曲陽王茂為樂陵王後魏初又為樂陵郡理所至永平二年又徙縣于今縣東五十里樂陵城唐貞觀元年自樂陵故城移縣於今理 鬲津枯河爾雅九河之一在縣西三里東北流入饒安縣界入海重合城漢縣故城在今縣東二百步漢書有功臣封
  重合侯即此地高齊天保七年省 狼陂後魏太武所築在今縣西 燕留城郡國志云即齊桓公割地與燕處 馬頰河在縣東六十里從滴河縣北界來輿地志云篤馬河亦馬頰也爾雅九河言馬頰上闊下狹如馬頰也 鉤盤河在縣東南五十里從德州平昌縣來河勢曲如鉤盤 東方朔廟漢書東方朔平原厭次人也厭次分為樂陵郡
  南皮縣舊十三鄉今三鄉本漢縣屬渤海郡以章武有北皮亭此故曰南皮漢書項羽封陳餘為南皮侯魏書云文帝為五官中郎將射雉于南皮皆此地也縣東觀臺即袁譚所築魏武擒譚于此唐武德元年置景州貞觀十七年州廢來屬滄州長慶二年於弓高縣復立景州以縣屬焉周顯德二年州廢縣歸滄州 曹公固即漢京兆尹雋不疑𦵏所魏太祖因冢為固以攻袁氏因名曹公固焉 高樂故城漢縣後漢省故城在今縣東南三十里今謂之思鄉城亦曰西鄉城 古皮城在縣北四里史記齊桓公北伐山戎至此繕修皮革因築焉醼友臺在縣東二十五里魏志云魏文帝為五官中
  郎將與吳質重遊南皮築此臺醼友故名焉又名射雉臺 雋不疑墓在縣東南二里高五丈漢書雋不疑渤海人也以治春秋聞為青州刺史 石苞臺在縣南一十三里高二丈苞南皮人也按城冢記云南皮有石苞墓此是也 尹吉甫墓在縣西三十里高三丈耆老傳云吉甫墓上有樹二株有冢以來即有此樹修條鬱茂不覺其老俗云年長樹 寒水井在縣西一里按魏志文帝與元城令吳質書云憶昔南皮之遊誠不可忘馳騁北場旅食南館浮甘𤓰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即此井是也
  無棣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舊二十三鄉今五鄉本齊之北境漢陽信地東南三十里陽信故城存高齊天保七年自此城移于今陽信縣東馬嶺城置隋開皇六年于今所置無棣縣取縣南無棣溝為名唐貞觀元年併入陽信八年復置 馬谷山老烏山皆邑之山名 月明沽在縣東界西接馬谷山東濱海煑鹽之所 無棣溝周禮川曰河泲河在今無棣縣按溝水東流經縣理南又東流與鬲津枯溝合而入海隋末其溝廢唐永徽元年薛大鼎為刺史奏開之引魚鹽之利於海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達滄海鹽魚至昔日徒行今跨駟美哉薛公德滂被 黄河在縣東南一百六十里東北流經馬谷山下東南注于海 千童城秦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萊不死之藥置此城以居之漢曾為縣 蒲縈臺郡國志云始皇東遊海上于臺縈蒲縶馬今猶有蒲似氷楊而勁堪為箭 赤河在縣西南三百步自饒安縣來一百里入海其水赤渾色饒安縣南九十里舊十五鄉今六鄉本漢千童縣屬渤海郡後漢改為饒安縣隋因之唐武德元年移治故千童城仍移州治于此六年州移胡蘇貞觀十二年移縣治故浮水城即今理 鬲河在縣南三十里自樂陵來無棣河一名無棣溝在縣東南廢城 章鄉城按郡
  國縣道記云章鄉漢縣後漢省併入饒安又十三州志云饒安縣東南二十里有童鄉亭即故縣童與章字相𩔖章鄉葢在縣東南二十里童鄉亭 古胡蘇河一名赤河從胡蘇縣來
  鹽山縣東六十里舊二十四鄉今四鄉本春秋無棣邑也漢置高城縣故城在今縣南四十里左氏管仲曰昔召康公賜我先君太公履北至于無棣伏琛齊地記無棣今渤海高城縣也屬渤海郡有平津鄉即漢書武帝封公孫𢎞為侯亦此邑高齊天寳七年移于今理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鹽山縣以東南八十里鹽山為名 篋山一名峽山處在縣東南四十里 闊山在縣東南九十里按郡國縣道記云此山及鹽山二山並低小無峯巒樹木 大海在縣北百二十里 屯氏河在縣南十步東北注海 浮水水經云浮水東北逕高城縣之宛鄉城即過今邑界 故柳城在今縣東七十里漢為縣後漢省一名柳城亭 漢武臺在邑界 鹹土在縣東七十里東南西北一百五十里地帶海濱其土鹹鹵海潮朝夕所及百姓取而煎之為鹽
  臨津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一十八鄉今三鄉本漢東光縣地漢書地理志云東光有胡蘇亭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胡蘇亭為名天寳元年改為臨津縣屬滄州小天台山其山在縣界古傳台星隕而結此山 臨樂漢書云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光為侯後至元孫王莽簒絶改曰樂亭後漢舊地理書並失所在今邑界即其地東莞漢為縣隋省併入臨津縣唐開元以前猶此額
  後復廢 茅焦冢郡國志云秦時人勸始皇與母相見者 胡蘇古亭在縣西南二十三里在古胡蘇河邊漢書地理志云東光有胡蘇亭即此也 歐陽建墓在縣東南二十七里建渤海重合人石崇之甥為郡豪族也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五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