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卷第464

 上一卷 太平廣記
卷第四百六十四 水族一

東海大魚 鼍魚 南海大魚 鯨魚 鯉魚 海人魚 南海大蟹 海鰌 鱷魚 吳餘鱠魚 石頭魚 黃臘魚 烏賊魚 橫公魚 骨雷 彭蚏 鯪魚 鯢魚 比目魚 鹿子魚 子歸母 鮒鮧魚 鯽魚 鯌魚 黃魟魚 蟕蠵 海燕 鮫魚
下一卷 

東海大魚

编辑

  東方之大者,東海魚焉。行海者,一日逢魚頭,七日逢魚尾。魚產則百里水為血。(出《玄中記》)

鼍魚

编辑

  《博物志》云:「南海有鼍魚,斬其首,乾之,椓去其齒,而更復生者,三乃已。」《南州志》亦云然。又聞廣州人說,鱷魚能陸追牛馬,水中覆舟殺人,值網則不敢觸,有如此畏慎。其一孕,生卵數百於陸地,及其成形,則有蛇,有龜,有鱉,有魚,有鼍,有為蛟者,凡十數類。及其被人捕取宰殺之,其靈能為雷電風雨,比殆神物龍類。(出《感應經》)

南海大魚

编辑

  嶺南節度使何履光者,朱崖人也。所居傍大海,雲,親見大異者有三:其一曰,海中有二山,相去六七百里,晴朝遠望,青翠如近。開元末,海中大雷雨,雨泥,狀如吹沫,天地晦黑者七日。人從山邊來者雲,有大魚,乘流入二山,進退不得。久之,其鰓掛一崖上,七日而山拆,魚因而得去。雷,魚聲也;雨泥,是口中吹沫也;天地黑者,是吐氣也。其二曰,海中有洲,從廣數千里,洲上有物,狀如蟾蜍數枚。大者周回四五百里,小者或百餘里。每至望夜,口吐白氣,上屬於月,與月爭光。其三曰,海中有山,周回數十里。每夏初,則有大蛇如百仞山,長不知幾百里。開元末,蛇飲其海,而水減者十餘日。意如渴甚,以身繞一山數十匝,然後低頭飲水。久之,為海中大物所吞。半日許,其山(「為海中大物所吞半日許其山」十二字原缺,據明抄本補。)遂拆,蛇及山被吞俱盡,亦不知吞者是何物也。(出《廣異記》)

鯨魚

编辑

  開元末,雷州有雷公與鯨鬥,身出水上,雷公數十在空中上下,或縱火,或詬擊,七日方罷。海邊居人往看,不知二者何勝,但見海水正赤。(出《廣異記》)

鯉魚

编辑

  開元中,台州臨海,大蛇與鯉魚鬥。其蛇大如屋,長繞孤島數匝,引頭向水。其魚如小山,鬐目皆赤,往來五六里,作勢交擊。魚用鱗鬐上觸蛇,蛇以口下咋魚。如是鬥者三日,蛇竟為魚觸死。(出《廣異記》)

海人魚

编辑

  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毛,五色輕軟,長一二寸。發如馬尾,長五六尺。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之於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出《洽聞記》)

南海大蟹

编辑

  近世有波斯常雲,乘舶泛海,往天竺國者已六七度。其最後,舶漂入大海,不知幾千里,至一海島。島中見胡人衣草葉,懼而問之,胡雲,昔與同行侶數十人漂沒,唯己隨流,得至於此。因而採木實草根食之,得以不死。其眾哀焉,遂舶載之,胡乃說,島上大山悉是車渠、瑪瑙、玻璃等諸寶,不可勝數,舟人莫不棄己賤貨取之。既滿船,胡令速發,山神若至,必當懷惜。於是隨風掛帆,行可四十餘里,遙見峰上有赤物如蛇形,久之漸大。胡曰:「此山神惜寶,來逐我也,為之奈何?」舟人莫不戰懼。俄見兩山從海中出,高數百丈,胡喜曰:「此兩山者,大蟹螯也。其蟹常好與山神鬥,神多不勝,甚懼之。今其螯出,無憂矣。」大蛇尋至蟹許,盤鬥良久,蟹夾蛇頭,死於水上,如連山。船人因是得濟也。(出《廣異記》)

海鰌

编辑

  海鰌魚,即海上最偉者也,小者亦千餘尺。吞舟之說,固非謬矣。每歲,廣州常發銅(《太平御覽》卷九三八「銅「作「舟同」。)船過南安貨易,北人有偶求此行,往復一年,便成斑白。云,路經調黎(地名,海心有山,阻東海濤,險而急,亦黃河之三門也。)深闊處,又見十餘山,或出或沒,初甚訝之。篙工曰:「非山,海(「海」原作「島」,據明抄本改。)鰌魚背也。」果見雙目閃爍,鬐鬣若簸米箕。危沮之際,日中忽雨霂霢。舟子曰:「此鰌魚噴氣,水散於空,風勢吹來若雨耳。」及近魚,即鼓船而噪,倏爾而沒去。(「魚畏鼓」,物類相伏耳。)交趾回,乃捨舟,取雷州緣岸而歸,不憚苦辛,蓋避海鰌之難也。乃靜思曰:「設使老鰌瞋目張喙,我舟若一葉之墜眢井耳,寧得不為人皓首乎?」(出《嶺表錄異》)

鱷魚

编辑

  鱷魚,其身土黃色,有四足,修尾,形狀如鼍,而舉止矯疾。口森鋸齒,往往害人。南中鹿多,最懼此物。鹿走崖岸之上,群鱷嗥叫其下,鹿必怖懼落崖,多為鱷魚所得,亦物之相攝伏也。故太尉相國李德裕貶官潮州,經鱷魚灘,損壞舟船,平生寶玩,古書圖畫,一時沈失。遂召舶上崑崙取之,見鱷魚極多,不敢輒近,乃是鱷魚之窟宅也。(出《嶺表錄異》)

吳餘鱠魚

编辑

  吳王孫權曾江行,食鱠有餘,因棄之中流,化而為魚。今有魚猶名吳餘鱠者,長數寸,大如箸,尚類鱠形也。(出《博物志》)

石頭魚

编辑

  石頭魚,狀如鰌魚,隨其大小,腦中有二石子,如喬麥。瑩白如玉。有好奇者,多市魚之小者,貯於竹器,任其壞爛,即淘之,取其魚腦石子,以植酒籌,頗脫俗。(出《嶺表錄異》)

黃臘魚

编辑

  黃臘魚,即江湖之橫魚。頭嘴長,鱗皆金色,臠為炙,雖美而毒。或煎煿乾,夜即有光如籠燭。北人有寓南海者,市此魚食之,棄其頭於糞筐。中夜後,忽有光明,近視之,益恐懼,以燭照之,但魚頭耳,去燭復明。以為不祥,各啟食奩,窺其餘臠,亦如螢光。達明,遍詢土人,乃此魚之常也,憂疑頓釋。(出《嶺表錄異》)

烏賊魚

编辑

  烏賊,舊說名河伯從事。小者遇大魚,輒放墨方數尺以混身,江東人或取其墨書契,以脫人財物。書跡如淡墨,逾年字消,唯空紙耳。海人言,昔秦王東遊,棄算袋於海,化為此魚,形如算袋,兩帶極長。一說,烏賊有矴,遇風則前一須下矴。(出《酉陽雜俎》)

橫公魚

编辑

  北方荒中有石湖,方千里,岸深五丈餘,恒冰,唯夏至左右五六十日解耳。有橫公魚,長七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食之可止邪病。(出《神異錄》)

骨雷

编辑

  扶南國出鱷魚,大者二三丈,四足,似守宮狀。常生吞人,扶南王令人捕此魚,置於塹中,以罪人投之。若合死,鱷魚乃食之;無罪者,嗅而不食。鱷魚別號忽雷,熊能制之。握其嘴至岸,裂擘食之。一名骨雷,秋化為虎,三爪,出南海思雷二州,臨海英潘村多有之。(出《洽聞記》)

彭蚏

编辑

  蟹屬名彭蚏,以螯取土作丸,從潮來至潮去,或三百丸,因名三百丸大彭蚏。(出《感應經》)

鯪魚

编辑

  鯪魚吐舌,蟻附之,因吞之。又開鱗甲,使蟻入其中,乃奮迅,(「迅」原作「近」,據明抄本改。)則舐取之。(出《異物志》)

鯢魚

编辑

  金(宋樂史《太平環宇記》卷一六二「金」作「全」)義嶺之西南,有盤龍山,山有乳洞,斜貫一溪,號為靈水溪。溪內有魚,皆修尾四足,丹其腹,游泳自若,漁人不敢捕之。《爾雅》云:「鯢似鮎,四足,聲如小兒。」金商(《太平環宇記》卷一六二「金商」作「今高」。)州溪內亦有此魚,謂之魶魚。(出《嶺表錄異》)

比目魚

编辑

  比目魚,南人謂之鞋底魚,江淮謂之拖沙魚。《爾雅》云: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狀如牛脾,細鱗紫色,一面一目,兩片相合乃行。(出《嶺表錄異》)

鹿子魚

编辑

  鹿子魚,頳色,其尾鬣皆有鹿斑,赤黃色。《羅州圖經》云:「州南海中有洲,每春夏,此魚跳出洲,化而為鹿。」曾有人拾得一魚,頭已化鹿,尾猶是魚。南人云:「魚化為鹿,肉腥,不堪食。」(出《嶺表錄異》)

子歸母

编辑

  楊孚《交州異物志》云:「鮫之為魚,其子既育,驚必歸母,還其腹。小則如之,大則不復。」《潘州記》云:「魚昔魚長二丈,大數圍。初生子,子小,隨母覓食,暮驚則還入母腹。」《吳錄》云:「魚昔魚子,朝出索食,暮入母腹。」《南越志》云:「暮從臍入,旦從口出也。」(出《感應經》)

鯸鮧魚

编辑

  鯸鮧魚,文斑如虎。俗云,煮之不熟,食者必死。相傳以為常矣。饒州有吳生者,家甚豐足,妻家亦富。夫婦和睦,曾無隙(「隙」原作「戲」,據明抄本改。)間。一旦,吳生醉歸,投身床上,妻為整衣解履,扶舁其足。醉者運動,誤中妻之心胸,其妻蹶然而死,醉者不知也。遽為妻族所凌執,雲(「雲」原作「去」,據明抄本改。)毆擊致斃。獄訟經年,州郡不能理,以事上聞。吳生親族,懼敕命到而必有明刑,為舉族之辱,因餉獄生鯸鮧。如此數四,竟不能害,益加充悅,俄而會赦獲免。還家之後,胤嗣繁盛,年洎八十,竟以壽終。且烹之不熟,尚能殺人,生陷數四,不能為害,此其命與?(出《錄異記》)

鯽魚

编辑

  東南海中有祖州,鯽魚出焉。長八尺,食之宜暑而避風,此魚狀,即與江湖小鯽魚相類耳。潯陽有青林湖,鯽魚大者二尺餘,小者滿尺,食之肥美,亦可止寒熱也。

䱰魚

编辑

  䱰魚,濟南郡東北有䱰坑,傳云,魏景明中,有人穿井得魚,大如鏡。其夜,河水溢入此坑,坑中居人,皆為䱰魚焉。

黃魟魚

编辑

  黃魟(音烘)魚,色黃無鱗,頭尖,身似大槲葉,口在頷下,眼後有耳,竅通於腦,尾長一尺,末三刺,甚毒。(並出《酉陽雜俎》)

蟕蠵

编辑

  蟕蠵者,俗謂之茲夷,乃山龜之巨者。人立其背,可負而行。產潮循山中,鄉人彩之,取殼以貨。要全其殼,須以木楔出肉。龜吼如牛,聲響山谷。廣州有巧匠,取其甲黃明無日腳者,(甲上有散黑暈為日腳矣。)煮而拍之,陷黑玳瑁花,以為梳篦杯器之屬,狀甚明媚。(出《嶺表錄異》)

海燕

编辑

  齊監官縣石浦有海魚,乘潮來去,長三十餘丈,黑色無鱗,其聲如牛,土人呼為海燕。(出《廣古今五行記》)

鮫魚

编辑

  鮫魚出合浦,長三丈,背上有甲,珠(明抄本「珠」作「蛛」。)文堅強,可以飾刀口,又可以鑢物。(出《交州記》)

◀上一卷 下一卷▶
太平廣記

 

本北宋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