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郡部二 太平御覽
卷一百五十七.州郡部三
州郡部四 

叙州 编辑

《釋名》曰:州,注也,郡國所注仰。

說文》曰:州,疇也,疇其土而生之。

《河圖括地象》曰:長城者爲州。

又曰:昆侖東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

又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

《河圖》曰:九州殊題,水泉剛柔有异。青、徐角羽集,寬舒遲,人聲緩,其泉咸以酸。荊、楊角徵會,氣漂輕,人聲急,其泉酸以苦。梁州商徵接,剛勇漂,人聲塞,其泉苦以辛。兗、豫宮徵合,平靜有慮,人聲端,其泉甘以苦。雍、冀合商羽,端烈,人聲捷,其泉辛以鹹。

尚書·舜典》曰:肇十有二州。范寧注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爲冀州廣大,分爲幷州。燕置幽州,分齊爲營州。始爲十二州。

又《湯誓》曰:以有九有之師,爰革夏政。九有者,九州也。

《尚書大傳》曰:古之處師,八家而爲鄰,三鄰而爲朋,三朋而爲里,五里而爲邑,十邑而爲都,十都而爲師,州有十師焉。鄭玄注曰:州九四十三萬二千家,此蓋虞夏之數也。

毛詩·商頌》曰:帝命式于九圍。九圍,州也。

《詩含神霧》曰:邶、鄘、衛、王、鄭,此五國者,千里之城,處州之中,名曰地軸。

周禮·地官·大司徒》曰:五黨爲州,使之相賙;鄭玄注曰:州二千五百家,賙其困乏。五州爲鄉,使之相賓。

又《春官下·保章氏》曰: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

又《夏官下·職方》曰: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天下之圖如今司空典地圖。乃辨九州之圖,使同貫利。

禮記·王制》曰: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里。

《春秋說題辭》曰:州之言殊也,合同類,异其界也。

爾雅》曰:兩河間曰冀州,自東河至西河。河南曰豫州,自河南至漢也。河西曰雍州,自河西至黑水。漢南曰荊州,自漢南至衡山之陽。江南曰楊州,自江至南海也。濟河間曰兗州,自河東至濟也。濟東曰徐州,自濟東至海也。燕曰幽州,自易水至北狄。齊曰營州。自岱東至海。

孝經援神契》曰:計校九州之別,土壤、山陵、大川,澤所注,萊沛所生,鳥獸所聚九百十一萬八千二十四頃,言民少不足以盡地利,沛水傍漸洳,不可耕者。磽確不墾者其餘,堤封千五百萬二千頃。

論語摘輔象》曰:兗、豫屬上臺,九州系于三台。荊、楊屬下級,下級,上之下等,一台各有上下。梁、雍屬中上,中台之上。冀州屬錯,錯,雜也。屬中台之下,下臺之上。青州屬下上,下臺之上。徐州屬下下。下臺之下也。

《五經异義》曰:地有九州,足以承天。

史記》曰:鄒衍云:「中國于天下乃八十一分之一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爲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有九,乃謂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爲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後漢書》曰:獻帝建安十八年,復《禹貢》九州。獻帝春秋》曰:時省幽,幷州,以其郡國幷于冀州。省司隸校尉及凉州郡國以幷于雍州。自交州,荊益州。于是有兗、豫、青、徐、荊、揚、冀、益、雍,九數雖同。《禹貢》無益州,有梁州。然梁、益亦一地也。

又曰:順帝時,李固上書曰:「夫天下之大,譬一人之身,本朝者,心腹也;州郡者,四支也。心腹病,則四支不舉。故臣之憂,在心腹之疾,非四支之患。」

應劭《漢官儀》曰:孝武皇帝南平百越,北攘戎狄,置交趾、朔方之州,復徐、梁之地,改雍曰梁,改梁曰益,凡十三州。所以交、朔獨不稱州,明示帝王未必相襲。始開北方,遂交南方,爲子孫基阯也。

《漢官解詁》曰:冀趙常山,胡廣注曰:經曰:冀州既載居趙國,今治常山。兗衛濟河,經曰:濟河惟兗州,衛國今治山陽。青齊海岱,經曰:海岱惟青州。居齊國今治焉。徐魯淮沂,經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又曰淮沂。其又居魯國,今居豫州而治東海。楊吳彭蠡,經曰:淮海惟揚州。又曰彭蠡既瀦,居吳國,今治九江。荊楚衡陽,經曰:荊及衡陽,惟荊州居楚國,今治武陵。益庸岷梁,經曰:華陽、黑水惟梁州。漢改梁州爲益州,合治廣漢。凉邠黑水,經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居邠國,漢改雍州爲邠州國。右扶風拘邑縣屬司隸部,不屬州,今治漢陽。雍別朔方漢別雍州之地,置朔方刺史,交趾南越,漢平南越之地,置交趾刺史,列諸州,治蒼梧。幽燕朝鮮,經無幽州而《周官》有焉,蓋冀之別也。幷代晋翟。經無幷州而《周官》有,蓋州之別也。居燕國,今廣陽也。

淮南子》曰:天地之間,九州八柱。

又曰:九州大統,方千里。九州之外,乃有八寅,亦千里。

又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晨土,東南晨焉,後稷所經緯也,故曰神土也。正南次州曰沃土,沃,盛也。五月建午,稼穡長,故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滔,大也。七月建申,萬物壯大,故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幷土,幷猶成,八月建酉,百穀成熟,故曰幷也。正中冀州曰中土,冀,大也。爲四方內主,故曰中土。西北台括曰肥土,正北濟州曰成土,未聞。東北薄州曰隱土,薄猶平也。陰氣所隱伏也,故曰隱土。正東楊州曰申土。申,復也,陰氣盡所隱伏也。東北陽氣復起東方,故曰申土。

《輿地志》曰:周成王時,周公作輔,定官分職,改禹九州,以徐、梁合之于青,分冀州之域爲幽、幷二州。

風俗通》曰:《周禮》,「五黨爲州」。州,疇也。州有長,使之相周,足也。

《物理論》曰:九州變易,交錯不同。《禹貢》有梁州,無幷州。《周官》有幷州。《爾雅》有營州,無青州。漢興,武帝開拓三方,立十三州,通幷、梁之數,而增交、益焉。

《太乙式占周公城名錄》曰:黃帝受命,風後受圖,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圖。

張衡《靈憲》曰:昆侖東南有赤縣之州,風雨有時,寒暑有節。苟非此土,南則多暑,北則多寒,東則多陽,西則多陰。故聖王不處焉。

叙郡 编辑

《釋名》曰:郡,群也,人所群聚也。秦改諸侯,置郡縣,隨其所在山川土形而立其名。

史記》曰:秦始皇廢五等之爵,立郡縣之官,以公國爲大,以侯伯爲小,大郡曰守,小郡曰都尉。

漢書·地理志》曰:漢孝平時,凡郡國一百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

又曰:六郡者,金城、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也。

續漢書·郡國志》曰:光武中興,命幷省郡國。明、章、和至于順帝,凡郡國一百五,仍爲十三部。

又曰:光武以官多役煩,乃幷省郡、國十,凡縣、道、侯國四百餘所。後爲十三州部,司隸理河南,今洛陽。豫州理亳州洛陽,兗州理昌邑,今兗州金鄉縣。徐州理剡,今泗州下邳縣。青州理臨淄,今青州臨淄縣。凉州理隴,今秦州隴城縣。幷州理晋陽,今太原。冀州理鄗,音郝。今趙州高邑縣。幽州理薊,今幽州薊縣。揚州理曆陽,今和州縣。荊州理漢壽,今朗州武陵縣。交州理廣信。今梧州蒼梧縣。至于末加置,郡、國百有五,凡縣、道、侯國千一百八十。東有樂浪郡,西有敦煌郡,南有日南郡,北有雁門郡,西南有永昌郡,廣袤如前漢。

通典》曰:秦始皇帝幷天下,分置三十六郡。三十六者: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漳郡、會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琅琊、齊郡、上穀、漢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钜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凡三十五。《輿內史》爲三十六郡。郡各領縣,縣萬戶以上爲令,减萬戶爲長。平百越,又置西郡,閩中、南海、桂林、象海。合四十郡。置一守、一丞、兩尉以典之,監侍御史掌監諸郡。漢有天下,王、侯、郡、國幷置焉。迄于平帝,戶口繁息,凡新置郡、國六十七,與秦三十六合一百三。改周雍州曰凉州,復置夏之徐、梁三州,而改梁曰益;北置朔方,南有交趾,別置二刺史,凡十三部。凉、益、荊、揚、青、豫、兗、徐、幽、幷、冀十一州,交趾、朔方二刺史,合十三部、刺史十三人,各掌一州。

又曰:後漢魏武輔政,吳、蜀三方鼎峙,疆埸不定。建安中,置郡十二。新興、樂平、西平、新平、略陽、陰平、帶方、譙郡、樂陵、章武、南陽,襄陵是也。又省上郡、朔方、五原、雲中、定襄、漁陽、廬江等七郡。文帝受禪,又置七郡。朝歌、陽平、弋陽、魏興、新城、美陽、安豐也。明帝置六郡。平公孫度得遼西、遼東、帶方、玄菟、樂浪,又置上庸一郡。少帝又置平陽一郡。幷得漢舊郡國五十四,平蜀得二十郡。劉備初置郡九,巴東、巴西、梓潼、江陽、汶山、漢嘉、朱提、雲南、涪陵。幷得漢舊巴郡、廣漢、犍爲、祥拘、越嶲、益州、漢中、永昌、南安、武都也。晋太康平吳之後,天下一統,平吳得州四。交、廣、荊、楊也。郡四十三。凡州十六。《太康地記》曰:司、冀、兗、豫、楊、徐、青、幽、幷、雍、凉、梁、益、交、廣、荊也。晋自湯陰敗後,羌羯交侵,至于劉曜陷洛陽,于是司、冀、雍、凉、青、幷、兗、豫、幽、平、秦、營十二州幷淪沒矣。後魏孝文帝都洛陽,開拓土宇。明帝熙平元年,凡州四十六,鎮十二,郡國二百八十九矣。天平年,凡州六十八。至武定年,凡州一百一十一,郡五百一十九。周明帝受魏禪,至大象二年,凡州二百一十一。隋文帝受周禪,至開皇三年,罷天下郡,其縣但隸州而已。九年,平陳以後,四海一家。大業三年,罷州爲郡。四年,大簿,凡郡、國一百八十三。唐貞觀十三年,大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叙之爲十道。

應劭《漢官儀》曰:秦用李斯議,分天下爲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國,陳、魯、齊、吳是也。或以舊邑,長沙、丹陽是也。或以山,太山、山陽是也。或以川源,西河、河東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有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章樹生庭中,雁門雁之所育是也。或以號令,禹合諸侯大計東冶之山會稽是也。京兆,絕高曰京。京,大也;十億曰兆,欲令帝京殷盈也。左輔右弼,蕃翊承風也。張掖,始開垂,張臂掖也。

黃恭《十四州記》曰:秦兼天下,始皇二十六年,廢五等之爵,立郡縣之官。以公國爲大,侯伯爲小,大郡曰守,小郡曰都尉。都尉之言君,改公侯之封而言君者,君至尊也。言郡守專權,君臣之禮更宗也。今之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爲元首,邑以載民,故取名于君,而謂之郡也。

風俗通》曰:周制,天子方千里,分爲百縣,縣有四郡。故《左氏傳》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

叙縣 编辑

《釋名》曰:縣,懸也,懸系于郡也。

《說文》曰:縣,邑也,從口巳聲。

《周書》曰:郊田方六百里,因四土爲方千里,分以百縣,縣有四郡,郡有鄙,鄙不過百室,以便野事。

《周禮·地官·遂人》曰: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四里爲酇,五酇爲鄙,五鄙爲縣,五縣爲遂。

《禮記·王制》曰:天子之縣內,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

黃恭《十四州記》曰:縣萬戶以上爲令,則子國也。千戶爲長,男國也。今人呼縣爲百里,子、男本方百里也。故言今之百里,古之諸侯。

又曰:縣者,弦也,言施繩用法狀如弦,弦聲近縣,故以取名。

《風俗通》曰:《周禮》「百里曰同」,所以獎王室,協風俗,總名縣。縣,玄也,言當玄靜平徭役。

编辑

《尚書大傳》曰:五里爲邑。

周禮·地官》曰:四井爲邑。

·訟卦》曰:逋其邑人三百戶。

《周書》曰:周公乃作大邑于成周。

左傳》曰: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

豰梁傳》曰:齊人取子糾殺之。十室之邑,可以隱死。以千乘之魯而不能存子糾,公爲病矣。

論語》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史記》曰:黃帝邑于涿鹿之阿,遷徙無常處,以兵師爲營衛。

張華詩曰:駕言游東邑,東邑紛穰穰。婚姻及良時,嫁娶避當梁。

编辑

《釋名》曰:鄉,向也,衆所向也。

《周禮·地官·司徒》曰:五州爲鄉,使之相賓。

《論語》曰:孔子如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又曰: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

《後漢書》曰:張湛爲左馮翊,告歸平陵,望寺門而步。主簿進曰:「明府位尊德重,不宜自輕。」湛曰:「《禮》,下公門,軾路馬。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父母之國,所宜盡禮,何謂輕哉!」

《唐書》曰:張道源,幷州祁人也。年十五,父死,居喪以孝行稱。縣令郭湛改其居爲復禮鄉至孝里。

《老子》曰:以鄉觀鄉。

《莊子》曰:游于無何有之鄉。

《鄭玄別傳》曰:國相孔文舉教高密縣,曰:「公者,人德之正號,不必三事大夫也。今鄭君鄉宜曰鄭公鄉。」

黃恭《交廣記》曰:秦兼天下,改附庸爲鄉。鄉則有族,今嗇夫是也。鄉之言境,言其在人境域內,非天王所置,故言鄉。

《零陵先賢傳》曰:鄭産,泉陵人,爲白土嗇夫。漢末,産子一歲,輒出口錢,民多不舉。産乃敕民勿得殺子,口錢自當代出。因名其鄉曰更生鄉。

《萬歲曆》曰:黃帝六年正月,獲彭綺。是歲,由拳西鄉有産兒,墮便語云:「東方明,河欲清,鼎脚折,金乃生。」于是因曰語兒鄉。

《郡國志》曰:秭歸縣屈原鄉里,南岸曰歸鄉,西岸曰秭歸。屈原既放,暫歸鄉里,因曰歸鄉。屈原姊女須聞原還,亦來喻之,因曰姊歸也。

王子年《拾遺錄》曰:張掖郡郅奇,字君珍。居喪盡禮,以泪灑石,石即成痕;著枯木枯草,在冬必茂;浸地成鹹,俗謂之鹹鄉。漢帝嘉其孝异,表銘其邑,改曰孝行之鄉,歲時使立廟祭祀。

编辑

《周禮·地官·司徒》曰:四閭爲族,使之相葬;五族爲黨,使之相助。

《釋名》曰:五百家爲黨。黨,黨長也,一聚所尊長也。

《六韜》曰:友之友,謂之朋;朋之朋,謂之黨;黨之黨,謂之群。

编辑

《周禮·地官·司徒》曰:五家爲比,使之相保;五比爲閭,使之相受。

《說文》曰:閭,里門也。《周禮》,五比爲閭。閭,侶也,二十五家相群侶也。

《尚書》曰:武王克商,軾商容閭。

范曄《後漢書》曰:袁忠子秘爲郡門下議生。黃巾起,秘從太守趙謙擊之,軍敗,秘與功曹封觀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于陣,謙以侍免。詔復秘等閭號曰「七賢閭」。

《戰國策》曰:王孫假年十五,齊閔王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汝朝出而晚來,吾倚閭而望汝。」

又曰: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管仲故爲三歸之家,以掩桓公之罪。

《呂氏春秋》曰:魏文侯過段干木之閭而軾之。

编辑

《周禮·地官·遂人》曰:五家爲鄰,五鄰爲里。

《風俗通》曰: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

《禮記·曲禮上》曰:里有殯,不巷歌。

《春秋潜譚巴》曰:里社鼓自鳴,此里有聖人。

《論語》曰:里仁爲美。

又曰:東里子産潤色之。

《論語撰考讖》曰:里名勝母,曾子廉襟。

漢書》曰:《禮古經》者,出魯淹中里。

又曰:盧綰與高祖同里閈。

又曰:宣帝舍長安尚冠里。

《東觀漢記》曰:鮑永,字君長。爲魯郡太守,時彭豐等不肯降。後孔子闕里無故荊棘自辟,從講室掃除至孔里。永异之,召郡府丞謂曰:「方今厄急,而闕里無故自滌,意豈夫子欲令太守大行饗,誅無狀也?」乃修學校,禮請豐等會,手格殺之。

張璠《漢記》曰:荀爽兄弟八人,時人謂之八龍。舊居西豪里。縣令苑康曰:「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署其里曰高陽里。

《宋書》曰:太原王知玄者,僑居會稽郯縣,居家以孝聞。及丁憂,哀毀而卒。帝嘉之,沼改所居青苦里爲孝家里。

《宋略》曰:張敷幼樹風規,貞心簡立,居喪滅性,孝道淳深。宜追甄异,以旌厥美,可改所居里曰孝張里。

又曰:散騎常侍袁瑜薦會稽郭世道,詔改所居曰孝行里。

又曰:太祖十三年春,鳳凰見于京師,衆鳥隨之。改其地曰鳳凰里。

《唐書》曰:劉禕之,貞觀元年詔遣入京,以母老固辭,太宗許其終養。江南道大使李龔譽嘉其至孝,賜以束帛,因上表旌其門閭,改所居曰孝慈里。

《典略》曰:衛襄,字叔遼,河東人也。修行至孝。州郡嘉之,改其里謂之孝德里。

《晋宮閣名》曰:洛陽城中諸里:年和里、宜壽里、永年里、宜都里、太學里、富儲里、德官里、大雅里、孝敬里、永安里、安城里、左池里、東台里、安民里、延壽里、日中里、步廣里、西國里、東半里、雲陽里、北恢里、安武里、孝西里、太始里、光林里、石市里、宜秋里、葛西里、西河里、宣賜里、延嘉里、攸陽里、南孝里、中恢里、宜年里、渭陽里、利民里、西樂里、北溪里、西義里、東統里、宣都里、石羊里、中安里、右池里。

潘岳《西征賦》曰:所謂尚冠、修城、河棘、宣明、建陽、昌陰、北煥、南平,皆夷漫滌蕩,亡其處而有其名。注云:皆里名也。

《社祭酒別傳》曰:桓宣武館于赤欄橋南,曰延賢里。

《荊州記》曰:峴山南至宜城百餘里,舊說其間雕墻崇峻,漢靈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數十人,朱轅駢耀,華蓋接陰,同會于太山廟下。荊州刺史行部見之,雅嘆其盛,敕縣號爲冠蓋里。

《荊州圖記》曰:秭歸縣北有屈原故宅,方七頃,累石爲屋。今其名曰樂平里。

伏琛《齊地記》曰:臨淄有梧台里。

《益州記》曰:州南,蜀時故錦澗也,其處號錦里。

伍輯之《從征記》曰:譙周云:「孔子後,魯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餘家,曰孔里。」

《郡國志》曰:齊臨淄縣東有陰陰里,諸葛亮《梁甫吟》云:「步出齊城門,遙望陰陽里。里內有三墳,累累皆相似。借問誰家墳,田疆古冶子」也。

《會稽典錄》曰:陳囂與民紀伯爲鄰,伯夜竊藩囂地自益。囂見之,伺伯去後,密枝其藩一丈,以地益伯。伯覺之慚惶,既還所侵,又却一丈。太守周府君高囂德義,刻石旌表其閭,號曰義里。

编辑

《漢宮閣名》曰:洛陽故北宮有九子坊。

《晋宮閣名》曰:洛陽宮有顯昌坊、修城坊、綏福坊、延祿坊、休徵坊、承慶坊、桂芬坊、椒房坊、舒蘭坊、藝文坊。

编辑

《尚書》曰:睦乃四鄰,以蕃王室。

《毛詩》曰:協比其鄰。

《周禮》:五家爲鄰,五鄰爲里。

《周易》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礻龠祭。

《左傳·僖公》曰:弃德不祥,怒鄰不義。

又曰:弃信背鄰,患孰恤之?

又曰:救灾恤鄰,天之道也。

又《桓公》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又《昭元年》曰:晏子如晋,景公使更其宅。還而毀之,曰:「諺曰:『非宅是卜,惟鄰是卜。』」

又曰:諸侯,守在四鄰。

《語》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又曰:德不孤,必有鄰。

《後漢書》曰:張霸,字伯饒。博覽五經。諸生孫林、劉固、段著等慕之,皆市宅其傍,以就學焉。

《南史》曰:宋季雅市宅在呂僧珍宅側。呂問宅價,曰:「千一百萬。」呂怪其貴,宋曰:「一百萬買宅,千萬定鄰也。」

《物理論》曰:買宅者先買鄰焉。

又曰:買鄰之直,貴于買宅也。

 州郡部二 ↑返回頂部 州郡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