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
作者:李昉 北宋
984年
宋李昉等奉敕撰。以太平興國二年受詔,至八年書成。初名《太平編類》,後改爲《太平御覽》。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謂書成之後,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故賜是名也。凡分五十五門徵引至爲浩博,故洪邁《容齋隨筆》稱太平興國中編次《御覽》,引用書一千六百九十種,「其綱目竝載於首卷。案此,則今本前列舊目,乃宋時官本之舊。而雜書、古詩賦,又不能具錄。以今考之,不傳者十之七八。」胡應麟《經籍會通》則以爲是編所引,大抵採自類書,非其書宋初尚存,力駁邁說之誤,所言良是。然考陳振孫《書錄解題》曰:「或言國初古書多未亡,以《御覽》所引用書名故也;其實不然,特因諸家類書之舊耳。以《三朝國史》考之,館閣及禁中書,總三萬六千餘卷,而《御覽》所引書,多不著錄,蓋可見矣。」是邁所云云,振孫已先駁之矣,應麟特勦襲其說耳。應麟又曰:「《御覽》向行鈔本,十年來始有刻,而譌特甚,非老師宿儒,卽一篇半簡,莫能句讀,至姓名顚舛,世代魯魚,初學之士讀之,或取爲時文用,誤人不尠。」案此本前有萬曆元年黃正色《序》曰:「太平興國,迄今幾六百載,宋世刻本,俱已湮滅。近世雲閒朱氏僅存者,亦殘闕過半,海內鈔本雖多,輾轉傳寫,譌舛益甚。吾錫士大夫有好文者,因閩省梓人,用活字校刊,始事於隆慶二年,至五年纔印其十之一二。閩人散去,於是浙人倪炳伯文,謀於郡邑二三大夫,協力鳩工,鋟諸梨棗,孫國子虞允一元力任校讎,忽於隆慶六年捐館,弗克終事。今復苦於舛譌,薛憲副應登,有校得善本,藏諸家塾,其仲子名逢者,俾倪氏繕寫付梓云云。」所言刊本譌謬之故,大概與應麟合。然此書行世,實有二本:一爲活字印本,其版心稱共印五百部,則正色所云印十之一二散去者,其說不確。一卽倪氏此本。二本同出一稾,脫誤相類,而校手各別,字句亦小有異同。今以二本參校,併證以他書,正其所可知,而仍其所不可知,古書義奧,文句與後世多殊,闕疑猶愈於妄改也。宋初去古未遠,卽所採類書,亦皆具有淵源,與後來餖飣者迴別,故雖蠹蝕斷爛之餘,尚可據爲出典。世所傳宋以前書,可考見古籍佚文者,僅六七種:曰裴松之《三國志》註、曰酈道元《水經》注、曰劉孝標《世說新語》注、曰李善《文選》注、曰歐陽詢《藝文類聚》、曰徐堅《初學記》,其一卽此書也。殘碑斷碣,剝蝕不完,歐陽、趙、洪諸家,尚藉之以證訂史傳,況《四庫》菁華,匯於巨帙,獵山漁海,採摭靡窮,又烏可以難讀廢哉。

 

  • 前言 蒲叔獻序、李廷允跋按:二文原置首卷卷首;張元濟跋按:原置末卷卷末
  • 目錄卷 按:五十五部附各門之目

天部编辑

  • 卷一     天部一
  • 卷二     天部二
  • 卷三     天部三
  • 卷四     天部四

  • 卷五     天部五
  • 卷六     天部六
  • 卷七     天部七
  • 卷八     天部八

時序部编辑

地部编辑

皇王部编辑

偏霸部编辑

皇親部编辑

州郡部编辑

居處部编辑

封建部编辑

職官部编辑

兵部编辑

人事部编辑

逸民部编辑

宗親部编辑

禮儀部编辑

樂部编辑

文部编辑

學部编辑

治部编辑

刑法部编辑

釋部编辑

道部编辑

儀式部编辑

服章部编辑

服用部编辑

方術部编辑

疾病部编辑

工藝部编辑

器物部编辑

雜物部编辑

            

            

舟部编辑

車部编辑

奉使部编辑

            

四夷部编辑

珍寶部编辑

布帛部编辑

資産部编辑

百穀部编辑

飲食部编辑

火部编辑

休徵部编辑

            

            

咎徵部编辑

神鬼部编辑

妖異部编辑

獸部编辑

羽族部编辑

鱗介部编辑

蟲豸部编辑

木部编辑

竹部编辑

            

            

果部编辑

菜茹部编辑

香部编辑

            

藥部编辑

百卉部编辑

  本北宋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