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部二 太平御覽
卷八百九十一.獸部三 虎上
獸部四 

《說文》曰:虎,山獸之君也。

《春秋運斗樞》曰:樞星散而為虎。

《易·覆卦》曰:履虎尾,不咥人,亨。

又《頤卦》曰:虎視眈眈,其欲逐逐。

《易·革卦》:九五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易通卦驗》曰:立秋,虎始嘯。

《月令》曰:仲冬,虎始交。

《禮記》曰:孔子過太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貢問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曰:「無苛政。」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左傳·宣四年》曰:若敖娶於䢵,生斗伯比。若敖卒,從其母畜於䢵。淫於䢵子之女,生子文焉。䢵夫人使棄諸夢中。夢,澤。虎乳之。䢵子田,見之,懼而歸夫人,以告,告女私通所生。遂使收之。楚人謂乳為穀,謂虎為於菟,故命之曰斗穀於菟。

《春秋考異郵》曰:三九二十七,七者陽氣成,故虎七月而生。陽立於七,故虎首尾長七尺。般般文者,陰陽雜也。

《春秋演孔圖》曰:天命湯,白虎戲朝。其終,白虎在野。

《爾雅》曰:甝,白虎。漢宣帝時,南郡獲白虎,獻其皮骨爪牙也。虪,黑虎。虪,音敘。甝,胡甘切。

漢書》曰:猛虎之猶與,不如蜂蠆之致蠚。

又曰:武帝玄狩中,南郡獲白虎,以為寶。

又曰:李廣北平郡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羽。視之,石也。明日射之,終不能入矣。

又曰:司馬遷書曰:猛虎在山中,百獸震恐。及陷檻阱,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

又曰:李敢子禹,有寵於太子。禹有勇,上召禹使刺虎。懸下圈中,未至地,有詔引出之。禹以劍斫絕累,欲刺虎。上壯之,遂放焉。

《後漢書》曰:劉昆字桓公,光武時為弘農太守。先是,崤澠驛道多虎災,行旅不通。昆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負子渡河。帝聞而異之。後徵為光祿勛,詔問昆曰:「前在江陵,返風滅火;後守弘農,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對曰:「偶然耳。」煮右皆笑其質訥。帝嘆曰:「此乃長者之言也。」顧命書諸策。

又曰:宋均遷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數為人患。常募設檻阱,而猶多傷害。檻為機以捕獸,阱謂穿地陷之。均到,下記屬縣曰:「夫虎豹在山,黿鼉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獸,猶北土之有雞豚也。今為人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卹植稻也。其務退奸貪,思進忠善。可一去檻阱,除削課制。」其後傳言虎相與東游渡江。

又曰:法雄為南郡太守。郡濱帶江沔,又有雲夢藪澤。云夢澤,今在安州。永初中,多虎狼植旦。前太守賞募張捕,反為所害者甚眾。雄乃移書屬縣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猶人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代,猛獸不擾,皆由恩信寬澤,仁及飛走。太守雖不德,敢忘其義!記到,其毀壞檻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後虎害稍息,人以獲安。在郡數歲,歲常丰稔。

又曰:童恢字漢宗,為不其令。戶人常為虎所害,乃設檻捕之,生獲二虎。恢咒虎曰:「天生萬物,惟人為貴。虎狼當食六畜,而殘暴於人。王法殺人者死,傷人則論法。若是殺人者,當垂頭服罪。自知非者,當號呼稱冤。」一虎低頭閉目,狀若震懼,即時殺之。一乃踴躍自奮,遂放之。

謝承《後漢書》曰:豫章劉陵,字孟高,為長沙安成長。先時多虎,百姓患之,皆從他縣。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貿蒼還。

《漢皇德傳》曰:世祖遣鄧禹西徵,送之於道。既返,因於野王獵。路見二老翁即禽,世祖問曰:「禽何向?」并舉首西指,言:「此中多虎,臣每即禽,虎亦即臣。大王勿徃也。」

《方言》曰:虎,陳、魏、宋、楚之間或謂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間謂之李耳,虎食物,值耳即止,以觸其諱故。或謂之於{虎兔}。於音烏,{虎兔},音竇。匠箔南山夷呼虎為{虎兔}。自關東西或謂之伯都也。

《風俗通》曰:呼虎為李耳,俗說虎本南郡中廬李氏公所化。為呼李耳因喜,呼班便怒。

《龍魚河圖》曰:懸文虎鼻門上,宜官,子孫帶印綬。懸虎鼻門中,周一年,取燒作屑,與婦引之,二月中便有兒,生貴子。勿令人知之,泄則不驗也。亦勿令婦人見之。

《春秋后語》曰:楚黃歇說秦昭王曰:「天下強國,莫過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斗,而駑犬受蒲爸,不如善楚也。」

又曰:秦惠王謂陳軫曰:「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謂寡人救植點,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自為決,願子為寡人計之。」軫曰:「亦常有以卞莊子之刺虎聞於王者乎?」王曰:「不聞。」軫曰:「卞莊子方刺虎,而卞豎子止之,曰:『兩虎方食牛,牛甘必爭,爭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而顧之。有頃,兩虎果斗,大者傷,小者死,一舉果有雙虎之功。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國傷,小國亡。從傷而伐之,一舉必有二實。此猶卞莊子刺虎之類也。」惠王曰:「善。」咒不救。待其敗而攻之,果大克也。

《吳越春秋》曰:吳王葬昌門外,金玉精上為白虎。

《列士傳》曰:秦召公子無忌,無忌不行,使朱亥奉璧一詩。秦王大怒,將朱亥著虎圈中。亥瞋目視虎,眥裂,血出濺虎,虎終不敢動。

《穆天子傳》曰:有虎在於葭中,葭,葦。七萃之士曰高奔戎,乃生捕虎而獻之。天子命為柙,柙,檻。而畜之東虞,是曰虎牢。今苜眶成皋縣是也。

《山海經》曰:孟山、鳥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也。

又曰:狄山,爰有熊羆文虎。幽都之山黑水上有玄虎。

《試縈》曰:虎豹之駒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氣。

又曰:中黃伯曰:「余左執太行之夔,而右慘虎。」

《韓子》曰:龐共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不。」「二人言,王信乎?」王曰:「不。」「三人言,王信乎?」曰:「寡人信之。」龐共曰:「夫市伍壟明矣,而三人言,成市虎。今邯鄲去魏遠於市,議臣者過三人,願王察之。」龐共從邯鄲還,境不得入。

又曰:夫虎之所以能伏狗者,爪牙也。使虎釋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則虎反服於狗矣。人主者,以刑德制臣。今君失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於臣矣。《管子》曰:桀之時,女樂三萬人。放虎於市,觀其驚駭。

《列子》曰:梁鴦曰:「養虎之法,凡順之則喜,逆之則怒,此血氣者性也。夫食虎物,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恐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恐怒也。」《莊子》同。

《孟子》曰: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有眾逐虎,望見馮婦趨而迎之。

《孫卿子》曰:望見寢木,以為伏虎。

《呂氏春秋》曰:衣人在寒,食人在飢。陳思稱:投虎千金,不如一豚肩。

《淮南子》曰:中行繆伯手搏虎而不能生也。中行繆伯,晉臣也。力能搏虎,而不能伏之也。

又曰:蛇不可使為足,虎不可使緣木。

《淮南萬畢朮》曰:燒角入山,則虎豹自遠,惡其臭也。

又曰:昔者牛哀病,七日,化而為虎。其兄啟戶而入,虎搏而殺之。方其為虎,不知其常為人也;方其為人,不知其且為虎也。且猶將也。又曰:虎嘯則谷風生。

《說苑》曰:孔鳥愛羽,虎豹愛爪,所以輔其身也。

《抱朴子》曰:虎及鹿兔皆壽千歲。滿五百歲者,其色皆白。

又曰:或問為道者多在山林,山林虎狼之室,何以避之?抱朴子曰:「古之入山者,佩黃神越章。其廣四寸,其字百二十,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則虎狼不敢近其內也。」

又曰:山中寅日稱虞吏者,虎也。

又曰:蔡誕入山,還其家,云被謫到昆侖,昆侖山下白虎、委蛇長百餘里,其口中牙皆如三百斛舡大。

《風俗通》曰: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今人卒得病,燒皮飲之。系其衣服亦辟惡。此甚驗。

又曰:桃梗、葦茭、畫虎。謹案案《黃帝書》: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郁壘,兄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桃樹下簡閱百鬼,鬼無道理妄為人禍,荼與郁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畫虎於門。皆是追效前事,冀以御凶也。

又曰:宋均為九江太守,虎負子渡江。案虎毛婆娑,豈犯陽侯波?里語云:「狐欲渡河,無奈尾何?」舟人尚有懼,況虎耶?若德被誓海,虎亦不能至鬼方也。

蔣濟《萬機論》曰:猛虎不處卑勢,鷙鳥不立垂枝也。

《西京雜記》曰:李廣與兄弟獵於冥山之北,見臥虎焉,射,一矢斃。繼其髑髏以為枕,示服猛也;鑄銅象其形為溲器,示厭服之也。

又曰:余所知有鞠道龍,善為幻朮。常向余說曰:「東海人黃公,少時為幻,秦末有白虎見東海,詔遣黃公以赤刀徃厭之。朮既不行,遂為虎所殺。三輔人俗用以為戲,漢朝亦取之為角抵戲焉。」

《王子年拾遺錄》曰:始皇二年,謇涓國畫工者名烈裔,刻白玉兩虎,削玉為毛,有如真矣,不點兩目睛。始皇使余工夜徃點之為睛。旦徃,虎即飛去。明年,南郡有獻白虎二頭。始皇使視之,乃是先刻玉。始皇命去目睛,二虎不能復去。

 獸部二 ↑返回頂部 獸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