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後

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後
作者:王國維
光緒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1906年7月16日
公布於東方雜誌1906年3卷第6期
本作品收錄於《東方雜誌

  今日之奏定學校章程。草創之者沔陽陳君毅。而南皮張尙書實成之。其小學中學諸章程中。亦有不合於教育之理法者。以世多能知之能言之。余故勿論。今分科大學之立有日矣。且論大學。大學中若醫法理工農商諸科。但襲日本大學之舊。不知於中國現在之情形有當否。以非予之專門。亦不具論。但論經學科文學科大學。

  分科大學章程中之最宜改善者。經學文學二科是已。觀此二科之章程。詳定教授之細目及其研究法。肫肫焉不惜數千言。爲國家名譽最高學問最深之大學教授言之。而於中學小學。國家所宜詳定教授之範圍及其細目者。反無聞焉。今不暇細論其誤。特就其根本之處言之。以俟當局者採擇焉。

  其 根本之誤何在。曰 在缺哲學一科而已。夫歐洲各國大學。無不以神哲醫法四學。爲分科之基本。日本大學。雖易哲學科以文科之名。然其文科之九科中。則哲學科裒然居首。而餘八科無不以哲學槪論哲學史。爲其基本學科者。今經學科大學中。雖附設理學一門。然其範圍限於宋以後之哲學。又其宗旨在貴實踐而忌空談。學務綱要第三十條則夫太極圖說正蒙等。必在擯斥之列。則就宋人哲學中言之。又不過其一部分而已。吾 人且不論哲學之不可不特置一科。又 不論經學文學二科中之必不可不講哲學。且 質南皮尙書之所以必廢此科之理由如何。

  一 必以哲學爲有害之學也。夫言哲學之害。必自其及於政治上者始矣。數年前海內自由革命之說。雖與歐洲十八世紀哲學上之自然主義。稍有關係。然 此等說甯屬於政治法律之方面而 不屬於哲學之方面今 不以此說之故而 廢直接之政治法律何 獨於間接之哲學科而廢之且 吾信昔之唱此說以號召天下者不 獨於哲學上之自然主義瞢 無所知且 亦不知政治法律爲何物者也不 逞之徒何 地蔑有昔 之洪楊今 之孫陳甯 皆哲學家哉且 自然主義不 過哲學中之一家言與 之反對者何 可勝道余 謂不研究哲學則已苟 有研究之者則 必博稽衆說而 惟眞理之從其 有奉此說者雖 學問之自由獨立上所不禁然 理論之與實行其 間必有辨矣今者政體將改。上下一心。反側旣安。莠言自泯。則 疑此學爲釀亂之麴蘖者。可 謂全無根據之說也。

  二 必以哲學爲無用之學也。雖余輩之研究哲學者。亦必昌言此學爲無用之學也。何則。以 功用論哲學則 哲學之價値失哲 學之所以有價値者正 以其超出乎利用之範圍故也且 夫人類豈 徒爲利用而生活者哉人於生活之欲外。有知識焉。有感情焉。感 情之最高之滿足必 求之文學美術知 識之最高之滿足必 求諸哲學叔 木華所以稱人爲形而上學的動物而 有形而上學的需要者爲 此故也故無論古今東西。其國民之文化。苟達一定之程度者。無不有一種之哲學。而所謂哲學家者。亦無不受國民之尊敬。而國民亦以是爲輕重。光 英吉利之厯史者非 威靈呑納爾孫而 倍根洛克也大 德意志之名譽者非 俾思麥毛奇而 汗德叔本華也卽在世界所號爲最實際之國民之中國。於易之太極。洪範之五行。周子之無極。伊川晦庵之理氣等。每爲厯代學者研究之題目。足 以見形而上學之需要之存在而 人類一日存此 學卽不能一日亡也而 中國之有此數人其 爲厯史上之光甯 他事所可比 哉今若以功用爲學問之標準。則經學文學等之無用。亦與哲學等。必當在廢斥之列。而 大學之所授者非 限於物質的應用的科學不可坐 令國家最高之學府與 工場闤闠等此 必非國家振興學術之意也夫 就哲學家言之固 無待於國家之保護哲 學家而仰國家之保護哲 學家之大辱也又 國家卽不保護此學亦 無礙於此學之發達然 就國家言之則 提倡最高之學術國 家最大之名譽也有 腓立大王爲之君有 崔特里茲爲之相而 後汗德之純理批評得 出版而無所憚故 學者之名譽君 與相實共之今 以國家最高之學府而 置此學而不講斷 非所以示世界也況哲學自直接言之。固不能辭其爲無用之學。而自間接言之。則世所號爲最有用之學如教育學等。非有哲學之預備。殆不能解其眞意。卽 令一無所用。亦 斷無廢之之理。況 乎其有無用之用哉。

  三 必以外國之哲學與中國古來之學術不相容也。吾謂張尙書之意。豈獨對外國哲學爲然哉。其對我國之哲學。亦未嘗不有戒心焉。故周秦諸子之學。皆在所擯棄。而宋儒之理學。獨限於其道德哲學之範圍內研究之。然此又大謬不然者也。易 不言太極則 無以明其生生之旨周 子不言無極則 無以固其主靜之說伊 川晦庵若 不言理與氣則 其存養省察之說爲 無根柢故 欲離其形而上學而 研究其道德哲學全 不可能之事也至周秦諸子之說。雖若時與儒家相反對。然 欲知儒家之價値亦 非盡知其反對諸家之說不可況 乎其各言之有故持 之成理者哉今 日之時代已 入研究自由之時代而 非教權專制之時代苟 儒家之說而有價値也則 因研究諸子之學而益明其 無價値也雖 罷斥百家適 足滋世人之疑惑耳若夫西洋哲學之於中國哲學。其關係亦與諸子哲學之於儒教哲學等。今 卽不論西洋哲學自己之價値而 欲完全知此土之哲學勢 不可不研究彼土之哲學異 日發明光大我國之學術者必 在兼通世界學術之人而 不在一孔之陋儒固 可決也然 則尙書之遠慮及此。亦 不免三思而惑者矣。

  尙書所以廢哲學科之理由。當不外此三者。此恐不獨尙書一人之意見爲然。吾國士大夫之大半。當無不懷此疑慮者也。而其不足疑慮也。旣如上所述。則尙書之廢此科。雖欲不謂之無理由。不可得也。若不改此根本之謬誤。則他日此二科中所養成之人才。其優於呫嗶帖括之學者幾何。而我國之經學文學。不至墜於地不已。此余所爲不能默爾而息者也。

  由上文所述觀之。不但尙書之廢哲學一科爲無理由。而 哲學之不可不特立一科。又 經學科中之不可不授哲學。其 故可睹矣。至文學與哲學之關係。其密切亦不下於經學。今 夫吾國文學上之最可寶貴者孰 過於周秦以前之古典乎繫辭上下傳。實與孟子戴記等。爲儒家最粹之文學。若 自其思想言之則 又純粹之哲學也今 不解其思想而 但玩其文辭則 其文學上之價値已 失其大半此 外周秦諸子亦 何莫不然自宋以後。哲學漸與文學離。然如太極圖說通書正蒙皇極經世等。自 文辭上觀之雖 欲不謂之工豈 可得哉此外如朱子之於南宋。陽明之於明。非 獨以哲學鳴言 其文學亦 斷非同時龍川冰心及前後七子等之所能及也凡此諸子之書。亦哲學。亦文學。今 舍其哲學而 徒研究其文學欲 其完全解釋安 可得也西洋之文學亦然。柏拉圖之問答篇。魯克來謔斯之物性賦。皆 具哲學文學二者之資格特如文學中之詩歌一門。尤 與哲學有同一之性質其 所欲解釋者皆 宇宙人生上根本之間題不 過其解釋之方法一 直觀的一 思考的一 頓悟的一 合理的耳讀 者觀格代希爾列爾之戲曲所 負於汗德者如何則 思過半矣今 文學科大學中旣 授外國文學矣不 解外國哲學之大意而 欲全解其文學是 猶却行而求前南 轅而北其轍必 不可得之數也且 定美學之標準與文學上之原理者亦 惟可於哲學之一分科之美學中求之雖 有文學上之天才者無 俟此學之教訓而 無才者亦 不能以此等抽象之學問養成之然 以有此等學故得 使曠世之才稍 省其勞力而 中智之人不 惑於歧途其 功固不可沒也故哲學之重要。自經學上言之則如彼。自文學上言之則如此。是故不冀經學文學之發達則已。苟謀其發達進步。則此二科之章程。不可不自根本上改善之也。

  除此根本之大謬外。特將其枝葉之謬。論之如左。

  一 經學科大學與文學科大學之不可分而爲二也。經學家之言曰。『六經天下之至文。』文學家之言曰。『約六經之旨以成文。』二者尙書豈不知之。而 顧別經學科於文學科中者則 出於尊經之意不 欲使孔孟之書與 外國文學等侏儒之言爲伍也夫 尊孔孟之道莫 若發明光大之而 發明光大之之道又 莫若兼究外國之學說今 徒於形式上置 經學於各分科大學之首而 不問內容之關係如何斷 非所以尊之也且 果由尙書之道以尊孔孟曷 爲不廢外國文學也貌 爲尊孔以自附於聖人之徒或 貌爲崇拜外國以取媚於時勢二 者均竊爲尙書不取也爲尙書辯者。曰西洋大學之神學科。皆爲獨立之分科。則經學之爲一獨立之分科。何所不可。曰 西洋大學之神學科爲 識者所詬病久矣何 則宗教者信仰之事而 非研究之事研 究宗教是 失宗教之信仰也若 爲信仰之故而研究則 又失研究之本義西 洋之神學所 謂爲信仰之故而研究者也故 與爲研究之故而研究之哲學不 能並立於一科中若 我孔孟之說則 固非宗教而學說也與 一切他學均 以研究而益明而 必欲獨立一科以 與極有關係之文學相隔絕此 則余所不解也若 爲尊經之故則 置文學科於大學之首 可耳何 必效西洋之神學科以 自外於學問者哉

  一 羣經之不可分科也。夫不通諸經。不能解一經。此古人至精之言也。以尙書之邃於經學。豈不知此義。而顧分經學至十一科者。則以旣別經學於文學。則 經學科大學中之各科未 免較他科大學相形見少故也今若合經學科於文學科大學中。則此科爲文學科大學之一科。自不必分之至析。夫 我國自西漢博士旣廢以後所 謂經師無 不博綜羣經者國 朝諸老亦然且 大學者雖 爲國家最高之專門學校然 所授者亦 不過專門中之普通學與 以畢生硏究之預備而已故 今日所最亟者在 授世界最進步之學問之大略使 知研究之方法至 於硏究專門中之專門則 又畢生之事業而 不能不俟諸卒業以後也

  一 地理學科不必設也。文學科大學中之有地理科。斯最可異者已。夫今日之世界。人跡所不到之地殆少。故 自地理學之材料上言之殆 無可云進步矣其 尙可硏究之方面則 在地文地質二學然 此二學之性質屬 於格致科而 不屬於文學科今 格致科大學中旣有地質科矣則 地理學之事可 附於此科中硏究之若 別置一科不 免有重複之獘矣

  由余之意。則可合經學科大學於文學科大學中。而定文學科大學之各科爲五。一經學科。二理學科。三史學科。四國文學科。五外國文學科。此科可先置英德法三國以後再及各國而定各科所當授之科目如左。

  一經學科科目 一哲學槪論 二中國哲學史 三西洋哲學史 四心理學 五倫理學 六名學 七美學 八社會學 九教育學 十外國文

  二理學科科目 一哲學槪論 二中國哲學史 三印度哲學史 四西洋哲學史 五心理學 六倫理學 七名學 八美學 九社會學 十教育學 十一外國文

  三史學科科目 一中國史 二東洋史 三西洋史 四哲學槪論 五厯史哲學 六年代學 七比較言語學 八比較神話學 九社會學 十人類學 十一教育學 十二外國文

  四中國文學科科目 一哲學槪論 二中國哲學史 三西洋哲學史 四中國文學史 五西洋文學史 六心理學 七名學 八美學 九中國史 十教育學 十一外國文

  五至八外國文學科科目 一哲學槪論 二中國哲學史 三西洋哲學史 四中國文學史 五西洋文學史 六○國文學史 七心理學 八名學九美學 十教育學 十一外國文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27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