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古窩先生別集/卷六

卷五 好古窩先生別集
卷六
作者:柳徽文
1898年
卷七

雜著

编辑

啓蒙攷疑

编辑

原卦畫二

编辑

四象圖。以下例推之。則又爲兩儀之上。各加兩儀也。八卦則又爲兩儀之上。各加四象。又爲四象之上。各加兩儀也。而此不言者。蓋自四畫以後爲重卦之始。故始以此言之歟。

太極圖陽變陰合。生水火木金。此圖兩儀分爲六七八九。分配於水火木金。故引而相證。然觀於陰陽生出之次。自有微盛之分。亦見二者未嘗不相合。

四象生八卦下四實四虛。先輩或以成數爲實。生數爲虛。恐未然。蓋河圖本有四方而无四隅。故言四實四虛。洛書本有四正與四角。故言四方四隅。

自兩儀生四象。每一奇一偶。各生一奇一偶。以至六十四卦。初非徑以八卦加八卦之上。然自六畫旣成後觀之。內三畫爲貞。外三畫爲悔。二三四爲互卦。三四五爲約象。其變不竆。觀十六圖下云又爲兩儀之上。各加八卦。二三四之爲互卦。以此可知。三十二圖下云又爲四象之上。各加八卦。則三四五之爲約象。以此可知。六十四卦下云八卦之乘八卦。亦周於是。則四五六之爲悔者。指此而言。凡六十四之中。貞卦只有八。並互卦看則有十六。並約象看則有三十二。並悔卦看則有六十四。故夫子旣言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八卦。又言因而重之。爻在其中。朱子旣主康節加一倍法。而又取伊川重卦說。以爲二數殊塗。不約而會。又曰左傳有一處說互軆分明。此皆不可不知。

累至二十四畫。則成千六百七十七萬七千二百一十六變。蓋卦之用於占筮者只六畫。而若論宇宙間大而天地山川。小而飛潛草樹。遠而元會運世。近而日時刻分。莫非一陰一陽中。各生一陰一陽。其生出之无竆。愈細而愈繁。故朱子特擧此例。以示學者。其旨微矣。苑洛乃不深究而公加詆斥。豈不謬哉。

先天圖八卦各自爲一節。蓋以二十四氣中二分二至四立。分爲八節。分屬於內八卦。每外八卦。各爲一節。先天之坤當亥乾當巳。邵子說。而朱子取之。坤當子乾當午。又是朱子說。二說有不同。而若先天陰極陽生之交。則正在子半。前此亥位。一陽方消。積至丑位。復成一陽。春秋分則三陰三陽。各居其半。消長之幾。極是齊整。邵子朱子本皆據此爲說。而坤之當亥者。以陽左陰右次第。生出純陰之卦。盡於陰極。此則主陰陽大分而言。不但怕處其盛也。坤之當子者。以十五分以前爲陽盡。以後爲陽生。六陰中半正當其交。此則主消長之實而言。不但別備一說也。其於辟卦。亦須以此兩說參看。其以辟卦之坤當亥半者。又有程子說。而朱子亦嘗敷衍爲說。然此則卻以亥半爲陰極陽生之交。至子半已成一陽。春秋分爲四陰四陽。此則主辟卦得名而言。古所謂正月,陽月,一之日,二之日之類皆是也。然原其得名之由。則古人以十一月一陽初生。故已以復當之。五月一陰初生。故已以姤當之。卜筮家所謂月卦者。亦皆以方生之始取義。初不異於先天陽生子半之說。只觀冬夏至日道高下晝夜長短。及子半前後分屬兩日。暸然可見。後世論卦氣者。以有程子此說。而不曾通融參驗。必謂冬至前一陽已成。與邵朱此說相戾矣。

周謨疑先天圖中辟卦疎數之異。朱子答以未詳。故諸家以此爲千古不决之案。而玉齋卦氣圖擺除疎數之說。直以六十四卦。分配二十四氣。大軆固已得之。但分至四立。各得二卦。餘十六氣。各得三卦者。有牽強不均之病。且就周謨所疑。无甚發明。故敬堂改作一元消長圖。謂元會歲日十二數之消長。不可求諸一圖之中。但以會世月時三十之數。分布全圖。而依焦易參同之例。去乾坤離坎。只用其餘六十卦。每運當兩卦十二爻世與月辰同者。極有義例。而自無疎數之疑。且去不均之病。可謂發前人之未發。但其每會諸卦自初爻。以次變易。而圖之位置隨變。又前六會用先天。後六會用後天。每會辟卦居上。須至乾會。諸卦方見。與今先天圖合者。猶未盡出自然。故恒齋改本。略加修正。就每會消息。盡以先天一圖當之。世與月辰同。又去每圖上辟卦之名者。誠平易該遍。大有功於前圖也。然窃觀先天一圖。不但於十二會。皆通於元會運世歲月日時。無所不通。故邵子論先天云天地闔闢。日月出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長短。行度盈縮。莫不由乎此。朱子亦云一日有一日之運。一月有一月之運。一歲有一歲之運。大而天地之始終。近而人物之化生。遠而古今之世變。只是一箇盈虛消息。都從復上推起去。是則發明天地歲月日之一般消息。且觀此圖內八卦之大軆消息。自與十二月之辟卦有貫通之竗。其外各八卦。乃所謂消息中之小箇消息。不須更就先天重卦中。必求其復臨也觀剝也。然後方論其消息。故朱子又云先天圖八卦。各自爲一節。不論月氣先後。是則發明內八卦已自分配節氣。不復論辟卦之盈縮。此與天地歲月日一箇消息之說。相須而互發。故合二說而推之。已足以破周謨所疑。而此可爲當日之决案也。玉齋亦嘗引朱子此說。而不求諸六十四卦所成之全軆。別求辟卦盈縮之由。驀越幾卦。零星揀取六十四中十二箇辟卦模樣。計量其相去之疎密。以爲眞箇辟卦有疎密。而稱之爲月氣盈縮。卻與其所自爲圖者相戾。比諸朱子不論月氣先後之意。自有不同。後儒之正其失宜矣。而獨其必待恰滿十二圈然後。方成一元一運等消息。異於會世各一圈之直截簡徑。比諸邵朱天地歲月日一箇消息之意。小有不同。今不揆僭易。大自元會。細至日時。通融爲一圖。不復分爲十二。以明邵朱一般消息之說。又只用六十卦三百六十爻。分配元會運世歲月日時三百六十之數。以廣朱子八卦各爲一節之說。但十二與三十。分數各異。故析出元運歲日及會世月時。畫爲兩圖。非分而二之。且就其中稍有改易。補其闕遺。命曰先天卦氣消長圖。蓋此圖卽以重卦。分排八卦之各爲一節。若又專以內八卦論消息。則坎離獨無消息。其餘六卦消息。見參同契。蓋伏羲先天之傳。本自參同而已。以納甲六卦。比並於辟卦消息。故朱子參同說曰。魏書言納甲六卦。以見一月用工之進退。次言十二辟卦。以分納甲而兩之。內以詳理月節。外以兼統歲功。因作策數圖。以六卦與辟卦橫排一月三十日。且言月以十二卦分之。卦得二日有半。是所謂歲功月節。與向所謂天地歲月日一箇消息者。合爲一說。而重卦上辟卦。自非所論矣。今取爲圓圖。以附六十卦圖之後。命曰納甲六卦與辟卦消長圖。

玉齋卦氣圖
编辑

二分二至四立。各得二卦。

 

其餘十六氣。各得三卦。

敬堂一元消長圖今只取子會一圖
编辑

一會一萬八百年

一世三十年

 

一月一萬八百分

一辰三十分

恒齋改正一元消長圖今只取子會一圖
编辑

會一會三十運

世一世三十年

 

月一月三十日

辰一辰三十分

鄙說先天卦氣消長圖
编辑

元十二會三百六十運

運十二世三百六十年

 

年十二月三百六十日

日十二時三百六十分

會三十運三百六十世

世三十年三百六十月

 

月三十日三百六十時

時三十分三百六十秒

納甲六卦與辟卦消長圖
编辑

月以十二卦分之。

會世月時皆同。

 

卦得二日有半。

運歲日分皆同。

或曰恒齋旣改舊圖。每會皆始於復而終於坤。但其氣朔干支則因舊不改。以朔與初氣俱起於復。以其同是月之始也。望與中氣俱屬於姤。以其同是月之中也。正與曆法初氣先於中氣。合朔先於月望者相合。而其始終極齊整。今子益加變易。反以中氣起於復。初氣屬於姤。氣之初中旣甚顚倒。而朔望則又仍舊不改。節氣朔望。相與差池。且敬堂,恒齋以甲子起初氣。己卯屬中氣。亦以甲子是支干之首也。今則以己卯屬初氣。甲子屬中氣者。亦不幾於乖舛乎。曰初節爲朔。中氣爲望。及初節甲子之說。儘有意義。而其實中氣也合朔也甲子也。同起於一處。元初冬至氣至之時日月。亦合朔于是。而運世年月日時。皆是甲子。故朱子曰。上古十一月甲子朔朝冬至。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貫珠。是爲曆元。又曆家數法。求天正冬至及經朔甲子。必從今歲至朔干支。逆推而得之。又十九年爲一章。每章此月朔與中氣必同日。雖未如上古之極齊。亦以氣朔餘分。恰盡而復其始也。蓋子會十五運以前。爲天開之前。屬先天圖坤之右邊諸卦。十五運以後。爲天開之後。屬復之左邊諸卦。一元圖中子會及一會全圖皆然。與冬至前後十五日。分屬兩年。夜半前後十五分。分屬兩日。相貫通。而復卦正居一年始終之交。亦爲一月晦朔之交。在氣爲中。在朔爲始。是氣朔分齊之法也。故邵子以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屬之坤復之間。其言子之半者。從氣法也。經世書列辟卦消長圖。以開闢初冬至子半。爲復會之初。而不以大雪初節當之。以夏禹八年夏至午半。爲姤會之初。而亦不以芒種初節當之。其爲復初姤初者。從朔法也。周官太史正歲年以序事。鄭氏曰。中歲曰歲。朔數曰年。中朔大小不齊。正之以閏。其曰中朔者。取氣法朔法未嘗不齊一也。若其甲子則邵子於每會中氣。以星甲起焉。是爲第一運甲子也。至星癸凡三周焉。是爲第三十運癸巳也。中氣旣是甲子。則後月初節。必是己卯者。亦自分曉矣。今此舊圖。朔與初氣同起於復。其朔日爲一月之始則無疑。而大雪爲天開之初。夜子爲來日之初者爲未盡。故至朔不得同起一處。且甲子爲初氣。己卯爲中氣者。亦由初節爲朔之故。天開冬至爲己卯。而不得爲甲子。運與歲日皆然。今不免稍加移動。以朔與中氣同起於復。望與初節俱屬於姤。其一元圖中。一會二會從朔法。自復之初爻。每書朔望。子位丑位從氣法。自觀之四爻。每書初中。又於每支之上。列書五干。使六十甲子恰周於一圖。與下會世圖之初中朔望通看。則周官歲年中朔之相齊。邵說復初子半之相通。朱子朔朝冬至之語。曆家氣朔分齊之法。無不相合。且會世圖之初中易置。則甲子不易而自定。又於每干之下。疊註二支。使六十甲子恰周於一圖。亦從邵伯溫甲子甲午爲世首之說。其五子五丑及甲子甲午迭相循環。而一圖之中。十二會之運行備矣。非敢求多於前人。是亦窃取恒齋修正敬堂圖。求爲完書之遺意也。

曰上古曆元。雖至朔同日。今見月之中氣。或在旬望者甚多。在月初者絶少。今子不從其最多。而獨從邃古之罕見者何也。曰凡每氣十五日。更有餘分積至一年三百六十日外。又有五日四分日之一。是爲氣盈。由其有氣盈也。故中氣有退在旬望之時。然積至三年一閏之後。則次月中氣。復與合朔同日。今此圖只以每氣十五日。每年三百六十日爲率者。擧其大槩。而氣盈置閏。藏在中間。由其無氣盈也。故中氣合朔每同日者。著其常而不及其變也。邵伯溫曰。氣盈於三百六十六。朔虛於三百五十四。今經世數槩以三百六十爲率。所以藏諸用也。消息盈虛之法在其間。正謂是也。况運與年之積。是圖中大數。而適足於三百六十。无復氣盈置閏之法。則安有中氣退在旬望之時乎。

曰元會圖之支干從氣法。而冬至前十五運。屬子會上半。則會世圖中右邊。當先起己酉。以至癸亥。及到後會上半。當繼起己卯。而今卻以己卯爲先何也。曰是說甚有理。但以天開之初。爲一圖之始。而甲子爲支干之首。則元會圖之支干。雖從氣法。會世圖之右邊。不得不統於左邊。而以己卯承戊寅之後。其次又起己酉。則亦不害爲冬至前十五運爲子會上半。而循環無端之竗。可見矣。

曰以會經運則六十甲子周而復始。而以元經會則一元只十二會。未滿六十之數。不可以甲子丙子命之。而今一槩書五子五丑何也。曰會固止於十二。而會世月辰。旣一軆該載。則自子至亥十二支。所以觀會之一周。而世與月辰。一周於一運一年一日者。通在其中矣。其必以支干相乘之六十排列。所以見世之甲子一周於五運。月之甲子一周於五年。時之甲子一周於五日。且兩圖交互參看。則其一會三十運。而世之甲子凡六周。實與一元十二會而運之甲子凡六周者。無不相貫矣。

曰一元圖中。每會各得五卦。與朱子八卦各自爲一節之說。似有不同。且初氣每起於第四爻。比玉齋舊圖。得無破碎之病乎。曰一圖中置乾坤離坎四卦。只用六十卦三百六十爻。正當一元三百六十運。每五卦三十爻。當一會三十運。然每會兩氣。各書初中。自復卦初爻冬至子中。至无妄四爻立春寅初四十五爻。當一節四十五日。自无妄四爻立春寅初。至臨卦初爻春分卯中四十五爻。亦當一節四十五日。其餘六節亦然。八節各得一會半。而朱子所云八卦各自爲一節。自在其中。又一會旣得三十爻。則每氣十五爻。而初氣不得不分於第三卦之半。其橫分直分。雖若有畸贏之不一。而每兩氣判合。正得五卦。有如牝牡相銜。未嘗不齊整。其視玉齋必盡用六十四卦。又每氣各用全卦。或得兩卦。或得三卦者。似或得之。夫豈有破碎之嫌乎。

曰辟卦消長圖十二月之分排卦下。子中午中之每在卦初。似亦中朔同起一處之義。但內層只書一二三四。而運歲日數。猶可該通。其卦下獨書某月。而不通於會世時。大軆不如前圖之詳備列書何也。曰前圖已詳載元會運世年月日時。故此只取朱子月以十二卦分之。卦得二日有半之說。專主月節歲功之通融。六卦辟卦之脗合。其餘因此類推。則會世時包在月卦。運歲分該在日數。不須一一列書。而瞭然於一圖之中。向所謂先天辟卦有疎數而不能相通。及十二數之消長難求於一圖者。至此而益無所疑矣。

曰前圖只去四卦。而坎離上諸卦。一軆並用。此圖已於內八卦去坎離。比前圖位置。有牽補濶狹之不均。而今乃比而同之何也。曰二圖位置。誠有盈縮之不同。而義例則各臻其竗。前圖八卦各爲一節四十五日。後圖六卦各主兩月六十日。前圖通坎離上諸卦。正得三百六十爻。與運世之於元會。年月之於運世。日時之於年月。无不恰恰相當。故前圖之去乾坤離坎。取其數之相協也。後圖去坎離二卦。六卦分統十二辟卦。震似復臨。兌似泰大壯。乾似夬乾。巽似姤遯。艮似否觀。坤似剝坤。有如易卦疊象。故後圖之去坎離。取其象之相脗也。且後圖固脗合於辟卦。而前圖亦不害分排於辟卦。二者相須。其義始備。豈可以執一而廢一也。

二數殊塗。不約而會。二數玉齋以爲橫圖與圓圖。其誤傳疑已辨之。

邵子只言陽上交陰。陰下交陽。故玉齋解云左爲下右爲上。若朱子則分明說陽下之半。陰下之半。此以上半下半分上下。非謂陰是上陽是下也。夫陽之下半。與陰之上半相交易。故陽之下半生少陰。陰之上半生少陽。下文左上十六卦。左下十六卦。及太陽下半。太陰上半等。凡言上下者倣此。

邵子先天四象老交少之說。與後天震兌長男少女東西相交。所指不同。玉齋以此直謂卽文王說。恐未然。

陽分陰也。易圖說註臨川吳氏謂陽之中。有八十陰者。陽中所分之陰。如此則當云陽合陰。何以見分陰之意。且此八十陰。是方消之陰。安得爲生陰之根也。進齋徐氏說陰含陽。故曰母孕。陽分陰。故曰父生。斯言得之。

天以始生言。故陰上而陽下。地以旣成言。故陽上而陰下。其言始生與旣成。皆主陽而言。

天地闔闢。日月出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長短。行度盈縮。莫不由乎此。天地闔闢。指乾坤上下之位。日月出入。指坎離左右之位。一歲之冬夏屬乾坤。春秋屬坎離。一月之朔望屬乾坤。上下弦屬坎離。晝長夜短。晝短夜長屬乾坤。晝夜平均屬坎離。日度之夏盈冬縮。月度之每月盈縮屬乾坤。其盈縮適中屬坎離。此莫非陰陽消長之機。故曰莫不由乎此。卽並指乾坤坎離而言。翁氏只以坎離之功用當之。其言甚好。而恐非邵子本指。朱子與蔡季通論參同契先天圖。其意大槩如此章。大山以翁氏說爲可備一說者。亦以此歟。

乾得三十六而坤得十二。蓋先天圖八箇八卦各四十八爻。當四十八策之數。乾八卦三十六陽。當太陽過揲三十六。坤八卦十二陽。當太陽掛扐十二。兌離巽各八卦二十八陽。當少陽過揲二十八。坎艮震各八卦二十陽。當少陽掛扐二十。此乾坤六子中陽爻。與掛扐過揲中陽策。无不脗合。主乎陽之尊也。若陰爻每與陽爻相對齊整。而陰策每與陽策饒乏各異。蓋卦之德方。故得體數之均適。蓍之德圓。故得用數之饒乏。邵子亦謂卦爲軆數。蓍爲用數者。以此也。

圖皆自中起。以朱子說推之。太極在中。其外一周是第一畫。爲兩儀。次外一周是第二畫。爲四象。次外爲第三畫之八卦。次外爲第四畫之十六。以至三十二,六十四。皆是一陰一陽上。各生一陰一陽。是爲自中起。胡雙湖翼傳引程新安說。謂從中起。是指天地定位,䨓以動之兩節而言。天地定位一節。卽圓圖乾坤從南北之中起。山澤通氣。則艮兌居乾左坤右。䨓風相薄。則震巽居坤左乾右。水火不相射。則坎離正居東西。䨓以動之風以散之一節。卽方圖震巽自圖之中起。雨以潤之日以烜之。則坎離次震巽。艮以止之兌以說之。則艮兌次坎離。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則乾坤次艮兌。以爲發啓蒙所未發。而說卦此兩節。有所歸著。今若以是推之。則圓圖象天經而乾坤姤復。從南北之中起焉。方圖象地緯而姤復升无妄。從東西之中起焉。不但震巽恒益。自中央而起。其說誠有理。然詳其文勢。蓋本非爲圖之從中起發。是二節。皆可並論於方圓二圖。圓圖之乾南坤北。天之南陽北陰。而其餘六子各相對値。方圖之坤南乾北。天之北陽南陰。而其餘六子相對居內。則天地定位一節。可見其兼包二圖也。圓圖之姤復起自南北。其餘六卦以次相承。方圖之姤復橫在東西。而其餘六卦以次分排。則䨓以動之一節。亦見其兼包二圖也。豈待分屬兩圖然後。有所歸著哉。

小底變成大底。到大底。又變成小底。秋淵嘗問云以陰陽言之。其初生也小。而極則大。大則消。消則小矣。老先生答曰疑是積小以至大。大旣成了。又自小積成去。如積時以成日。翼日又積時去。積日以成月。來月又積日去。月之於歲亦然。今按朱子論先天。如一息之內。有晦朔弦望。及一日之內。策數增减等說。多主於進退之有微漸而無暴疾。以形容循環不窮之竗。則秋淵說。亦不可廢。

無甚意義。先輩讀如甚麽之甚。然或又讀如字。如無甚發明之甚。謂別無甚難底意。

取義又不同。如乾象辭皆作龍。而說卦震卻爲龍。乾則爲馬。離彖辭作牝牛。而說卦坤卻爲牛。離則爲雉之類。皆不同。

不可反而兩相對。此文義與上所謂一與中無對者不同。謂此乾坤坎離頤大過中孚小過八卦。正與反。皆爲本卦。不可如他卦之相反易。而每兩卦陰陽爻。但自相對。其餘五十六卦則一卦反易爲兩卦。卻以兩相反者爲對。與此兩相對者不同。故雙湖翼傳。直以八卦爲正。五十六卦爲反。

朱子論先天。謂觀連山首艮。以萬物成始成終。恐亦古有此矣。按先天卦畫始出。後天之象。已具於其中。但夏商以來。皆有畫而無辭。至文王始繫之辭。而易道復興。如坤之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蹇之利西南。不利東北。解之利西南。皆以東北爲陽。西南爲陰。是後天卦位。而始著於文王之辭。故因謂後天爲文王之易。然則後天之說。雖古亦有之。實待文王而始明矣。

玉齋說坤下乾上。故交而爲泰。坎上離下。故交而爲旣濟。蓋先天卦位。以東與南屬天。西與北屬地。乾坤未交。則乾上坤下而爲否。離坎未交。則離上坎下而爲未濟。今乾坤交則反爲坤上乾下而爲泰。離坎交則反爲坎上離下而爲旣濟也。及其再變。則成後天卦位也。

易一陰一陽之謂者。分南北爲陰陽之位。東西爲陰陽之限。故震一陽降居二陰之下。陽交陰之始。故其位在東。是南陽與北陰相接交之始也。兌一陰進居二陽之上。陰交陽之始。故其位在西。是北陰與南陽相接交之始也。離陽中有陰。陰與陽交之極。故其位在南。是陽盛陰生交之極也。坎陰中有陽。陽與陰交之極。故其位在北。是陰盛陽生交之極也。巽一陰還居二陽之下。陰與陽不交。而又陽多陰少。故其位居東南。非陰陽相交之際。而又近南方陽盛之地也。艮一陽還居二陰之上。陽與陰不交。而又陰多陽少。故其位居東北。非陰陽相交之際。而又近北方陰盛之地也。然巽艮陰陽猶相雜。故皆近東陽用事之地也。乾三陽之卦。陽不交陰。而又非用事之陽。故其位在西北。非陰陽相交之際。而又近北方陽不用事之地也。坤三陰之卦。陰不交陽。而又非用事之陰。故其位在西南。非陰陽相交之際。而又近南方陰不用事之地。且乾坤陰陽不雜。故皆近西陰不用之地也。

離南坎北。蔡氏以地南陰北陽言之。與先天方圖地之陰陽同。朱子以互藏其宅言之。二說皆通。邵蔡主東陽西陰言。故以東隅之巽艮。爲用中之偏。西隅之乾坤。爲不用。朱子主南陽北陰言。故以南隅之巽坤。爲稍向用猶半用。北隅之乾艮。爲全不用全未用也。

震一索得男以下。是後天卦變說也。若邵子所言父生長女條。是先天卦氣說也。今玉齋以彼解此。雖見先後天一理。而恐涉牽強。

先天有六十四卦圖。而後天只有八卦圖。槐潭取敬堂一元消長圖中姤會一圖。亦與先天六十四卦相對。其位置則以後天八卦方位爲內八卦。又以方位次序橫而伸之。各加於內八卦之上者。儘有意義。然觀於上下經。六十四卦。便是後天橫圖次序。又觀參同月節分卦。自朔日屯蒙。至晦日旣未濟。各以反對兩卦。朝暮升降。且寓四時十二月歲功之成。便是後天圓圖方位。與八卦方位不同。而互相發明。是所以後天之取義不一也。但參同去乾坤爲鑪鼎。坎離爲藥物。只用六十卦。而此則並取六十四卦。以見其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