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古窝先生别集/卷六

卷五 好古窝先生别集
卷六
作者:柳徽文
1898年
卷七

杂著

编辑

启蒙考疑

编辑

原卦画二

编辑

四象图。以下例推之。则又为两仪之上。各加两仪也。八卦则又为两仪之上。各加四象。又为四象之上。各加两仪也。而此不言者。盖自四画以后为重卦之始。故始以此言之欤。

太极图阳变阴合。生水火木金。此图两仪分为六七八九。分配于水火木金。故引而相证。然观于阴阳生出之次。自有微盛之分。亦见二者未尝不相合。

四象生八卦下四实四虚。先辈或以成数为实。生数为虚。恐未然。盖河图本有四方而无四隅。故言四实四虚。洛书本有四正与四角。故言四方四隅。

自两仪生四象。每一奇一偶。各生一奇一偶。以至六十四卦。初非径以八卦加八卦之上。然自六画既成后观之。内三画为贞。外三画为悔。二三四为互卦。三四五为约象。其变不竆。观十六图下云又为两仪之上。各加八卦。二三四之为互卦。以此可知。三十二图下云又为四象之上。各加八卦。则三四五之为约象。以此可知。六十四卦下云八卦之乘八卦。亦周于是。则四五六之为悔者。指此而言。凡六十四之中。贞卦只有八。并互卦看则有十六。并约象看则有三十二。并悔卦看则有六十四。故夫子既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又言因而重之。爻在其中。朱子既主康节加一倍法。而又取伊川重卦说。以为二数殊涂。不约而会。又曰左传有一处说互軆分明。此皆不可不知。

累至二十四画。则成千六百七十七万七千二百一十六变。盖卦之用于占筮者只六画。而若论宇宙间大而天地山川。小而飞潜草树。远而元会运世。近而日时刻分。莫非一阴一阳中。各生一阴一阳。其生出之无竆。愈细而愈繁。故朱子特举此例。以示学者。其旨微矣。苑洛乃不深究而公加诋斥。岂不谬哉。

先天图八卦各自为一节。盖以二十四气中二分二至四立。分为八节。分属于内八卦。每外八卦。各为一节。先天之坤当亥干当巳。邵子说。而朱子取之。坤当子干当午。又是朱子说。二说有不同。而若先天阴极阳生之交。则正在子半。前此亥位。一阳方消。积至丑位。复成一阳。春秋分则三阴三阳。各居其半。消长之几。极是齐整。邵子朱子本皆据此为说。而坤之当亥者。以阳左阴右次第。生出纯阴之卦。尽于阴极。此则主阴阳大分而言。不但怕处其盛也。坤之当子者。以十五分以前为阳尽。以后为阳生。六阴中半正当其交。此则主消长之实而言。不但别备一说也。其于辟卦。亦须以此两说参看。其以辟卦之坤当亥半者。又有程子说。而朱子亦尝敷衍为说。然此则却以亥半为阴极阳生之交。至子半已成一阳。春秋分为四阴四阳。此则主辟卦得名而言。古所谓正月,阳月,一之日,二之日之类皆是也。然原其得名之由。则古人以十一月一阳初生。故已以复当之。五月一阴初生。故已以姤当之。卜筮家所谓月卦者。亦皆以方生之始取义。初不异于先天阳生子半之说。只观冬夏至日道高下昼夜长短。及子半前后分属两日。暸然可见。后世论卦气者。以有程子此说。而不曾通融参验。必谓冬至前一阳已成。与邵朱此说相戾矣。

周谟疑先天图中辟卦疏数之异。朱子答以未详。故诸家以此为千古不决之案。而玉斋卦气图摆除疏数之说。直以六十四卦。分配二十四气。大軆固已得之。但分至四立。各得二卦。馀十六气。各得三卦者。有牵强不均之病。且就周谟所疑。无甚发明。故敬堂改作一元消长图。谓元会岁日十二数之消长。不可求诸一图之中。但以会世月时三十之数。分布全图。而依焦易参同之例。去乾坤离坎。只用其馀六十卦。每运当两卦十二爻世与月辰同者。极有义例。而自无疏数之疑。且去不均之病。可谓发前人之未发。但其每会诸卦自初爻。以次变易。而图之位置随变。又前六会用先天。后六会用后天。每会辟卦居上。须至干会。诸卦方见。与今先天图合者。犹未尽出自然。故恒斋改本。略加修正。就每会消息。尽以先天一图当之。世与月辰同。又去每图上辟卦之名者。诚平易该遍。大有功于前图也。然窃观先天一图。不但于十二会。皆通于元会运世岁月日时。无所不通。故邵子论先天云天地阖辟。日月出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昼夜长短。行度盈缩。莫不由乎此。朱子亦云一日有一日之运。一月有一月之运。一岁有一岁之运。大而天地之始终。近而人物之化生。远而古今之世变。只是一个盈虚消息。都从复上推起去。是则发明天地岁月日之一般消息。且观此图内八卦之大軆消息。自与十二月之辟卦有贯通之竗。其外各八卦。乃所谓消息中之小个消息。不须更就先天重卦中。必求其复临也观剥也。然后方论其消息。故朱子又云先天图八卦。各自为一节。不论月气先后。是则发明内八卦已自分配节气。不复论辟卦之盈缩。此与天地岁月日一个消息之说。相须而互发。故合二说而推之。已足以破周谟所疑。而此可为当日之决案也。玉斋亦尝引朱子此说。而不求诸六十四卦所成之全軆。别求辟卦盈缩之由。蓦越几卦。零星拣取六十四中十二个辟卦模样。计量其相去之疏密。以为真个辟卦有疏密。而称之为月气盈缩。却与其所自为图者相戾。比诸朱子不论月气先后之意。自有不同。后儒之正其失宜矣。而独其必待恰满十二圈然后。方成一元一运等消息。异于会世各一圈之直截简径。比诸邵朱天地岁月日一个消息之意。小有不同。今不揆僭易。大自元会。细至日时。通融为一图。不复分为十二。以明邵朱一般消息之说。又只用六十卦三百六十爻。分配元会运世岁月日时三百六十之数。以广朱子八卦各为一节之说。但十二与三十。分数各异。故析出元运岁日及会世月时。画为两图。非分而二之。且就其中稍有改易。补其阙遗。命曰先天卦气消长图。盖此图即以重卦。分排八卦之各为一节。若又专以内八卦论消息。则坎离独无消息。其馀六卦消息。见参同契。盖伏羲先天之传。本自参同而已。以纳甲六卦。比并于辟卦消息。故朱子参同说曰。魏书言纳甲六卦。以见一月用工之进退。次言十二辟卦。以分纳甲而两之。内以详理月节。外以兼统岁功。因作策数图。以六卦与辟卦横排一月三十日。且言月以十二卦分之。卦得二日有半。是所谓岁功月节。与向所谓天地岁月日一个消息者。合为一说。而重卦上辟卦。自非所论矣。今取为圆图。以附六十卦图之后。命曰纳甲六卦与辟卦消长图。

玉斋卦气图
编辑

二分二至四立。各得二卦。

 

其馀十六气。各得三卦。

敬堂一元消长图今只取子会一图
编辑

一会一万八百年

一世三十年

 

一月一万八百分

一辰三十分

恒斋改正一元消长图今只取子会一图
编辑

会一会三十运

世一世三十年

 

月一月三十日

辰一辰三十分

鄙说先天卦气消长图
编辑

元十二会三百六十运

运十二世三百六十年

 

年十二月三百六十日

日十二时三百六十分

会三十运三百六十世

世三十年三百六十月

 

月三十日三百六十时

时三十分三百六十秒

纳甲六卦与辟卦消长图
编辑

月以十二卦分之。

会世月时皆同。

 

卦得二日有半。

运岁日分皆同。

或曰恒斋既改旧图。每会皆始于复而终于坤。但其气朔干支则因旧不改。以朔与初气俱起于复。以其同是月之始也。望与中气俱属于姤。以其同是月之中也。正与历法初气先于中气。合朔先于月望者相合。而其始终极齐整。今子益加变易。反以中气起于复。初气属于姤。气之初中既甚颠倒。而朔望则又仍旧不改。节气朔望。相与差池。且敬堂,恒斋以甲子起初气。己卯属中气。亦以甲子是支干之首也。今则以己卯属初气。甲子属中气者。亦不几于乖舛乎。曰初节为朔。中气为望。及初节甲子之说。尽有意义。而其实中气也合朔也甲子也。同起于一处。元初冬至气至之时日月。亦合朔于是。而运世年月日时。皆是甲子。故朱子曰。上古十一月甲子朔朝冬至。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贯珠。是为历元。又历家数法。求天正冬至及经朔甲子。必从今岁至朔干支。逆推而得之。又十九年为一章。每章此月朔与中气必同日。虽未如上古之极齐。亦以气朔馀分。恰尽而复其始也。盖子会十五运以前。为天开之前。属先天图坤之右边诸卦。十五运以后。为天开之后。属复之左边诸卦。一元图中子会及一会全图皆然。与冬至前后十五日。分属两年。夜半前后十五分。分属两日。相贯通。而复卦正居一年始终之交。亦为一月晦朔之交。在气为中。在朔为始。是气朔分齐之法也。故邵子以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属之坤复之间。其言子之半者。从气法也。经世书列辟卦消长图。以开辟初冬至子半。为复会之初。而不以大雪初节当之。以夏禹八年夏至午半。为姤会之初。而亦不以芒种初节当之。其为复初姤初者。从朔法也。周官太史正岁年以序事。郑氏曰。中岁曰岁。朔数曰年。中朔大小不齐。正之以闰。其曰中朔者。取气法朔法未尝不齐一也。若其甲子则邵子于每会中气。以星甲起焉。是为第一运甲子也。至星癸凡三周焉。是为第三十运癸巳也。中气既是甲子。则后月初节。必是己卯者。亦自分晓矣。今此旧图。朔与初气同起于复。其朔日为一月之始则无疑。而大雪为天开之初。夜子为来日之初者为未尽。故至朔不得同起一处。且甲子为初气。己卯为中气者。亦由初节为朔之故。天开冬至为己卯。而不得为甲子。运与岁日皆然。今不免稍加移动。以朔与中气同起于复。望与初节俱属于姤。其一元图中。一会二会从朔法。自复之初爻。每书朔望。子位丑位从气法。自观之四爻。每书初中。又于每支之上。列书五干。使六十甲子恰周于一图。与下会世图之初中朔望通看。则周官岁年中朔之相齐。邵说复初子半之相通。朱子朔朝冬至之语。历家气朔分齐之法。无不相合。且会世图之初中易置。则甲子不易而自定。又于每干之下。叠注二支。使六十甲子恰周于一图。亦从邵伯温甲子甲午为世首之说。其五子五丑及甲子甲午迭相循环。而一图之中。十二会之运行备矣。非敢求多于前人。是亦窃取恒斋修正敬堂图。求为完书之遗意也。

曰上古历元。虽至朔同日。今见月之中气。或在旬望者甚多。在月初者绝少。今子不从其最多。而独从邃古之罕见者何也。曰凡每气十五日。更有馀分积至一年三百六十日外。又有五日四分日之一。是为气盈。由其有气盈也。故中气有退在旬望之时。然积至三年一闰之后。则次月中气。复与合朔同日。今此图只以每气十五日。每年三百六十日为率者。举其大槩。而气盈置闰。藏在中间。由其无气盈也。故中气合朔每同日者。著其常而不及其变也。邵伯温曰。气盈于三百六十六。朔虚于三百五十四。今经世数槩以三百六十为率。所以藏诸用也。消息盈虚之法在其间。正谓是也。况运与年之积。是图中大数。而适足于三百六十。无复气盈置闰之法。则安有中气退在旬望之时乎。

曰元会图之支干从气法。而冬至前十五运。属子会上半。则会世图中右边。当先起己酉。以至癸亥。及到后会上半。当继起己卯。而今却以己卯为先何也。曰是说甚有理。但以天开之初。为一图之始。而甲子为支干之首。则元会图之支干。虽从气法。会世图之右边。不得不统于左边。而以己卯承戊寅之后。其次又起己酉。则亦不害为冬至前十五运为子会上半。而循环无端之竗。可见矣。

曰以会经运则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而以元经会则一元只十二会。未满六十之数。不可以甲子丙子命之。而今一槩书五子五丑何也。曰会固止于十二。而会世月辰。既一軆该载。则自子至亥十二支。所以观会之一周。而世与月辰。一周于一运一年一日者。通在其中矣。其必以支干相乘之六十排列。所以见世之甲子一周于五运。月之甲子一周于五年。时之甲子一周于五日。且两图交互参看。则其一会三十运。而世之甲子凡六周。实与一元十二会而运之甲子凡六周者。无不相贯矣。

曰一元图中。每会各得五卦。与朱子八卦各自为一节之说。似有不同。且初气每起于第四爻。比玉斋旧图。得无破碎之病乎。曰一图中置乾坤离坎四卦。只用六十卦三百六十爻。正当一元三百六十运。每五卦三十爻。当一会三十运。然每会两气。各书初中。自复卦初爻冬至子中。至无妄四爻立春寅初四十五爻。当一节四十五日。自无妄四爻立春寅初。至临卦初爻春分卯中四十五爻。亦当一节四十五日。其馀六节亦然。八节各得一会半。而朱子所云八卦各自为一节。自在其中。又一会既得三十爻。则每气十五爻。而初气不得不分于第三卦之半。其横分直分。虽若有畸赢之不一。而每两气判合。正得五卦。有如牝牡相衔。未尝不齐整。其视玉斋必尽用六十四卦。又每气各用全卦。或得两卦。或得三卦者。似或得之。夫岂有破碎之嫌乎。

曰辟卦消长图十二月之分排卦下。子中午中之每在卦初。似亦中朔同起一处之义。但内层只书一二三四。而运岁日数。犹可该通。其卦下独书某月。而不通于会世时。大軆不如前图之详备列书何也。曰前图已详载元会运世年月日时。故此只取朱子月以十二卦分之。卦得二日有半之说。专主月节岁功之通融。六卦辟卦之吻合。其馀因此类推。则会世时包在月卦。运岁分该在日数。不须一一列书。而了然于一图之中。向所谓先天辟卦有疏数而不能相通。及十二数之消长难求于一图者。至此而益无所疑矣。

曰前图只去四卦。而坎离上诸卦。一軆并用。此图已于内八卦去坎离。比前图位置。有牵补阔狭之不均。而今乃比而同之何也。曰二图位置。诚有盈缩之不同。而义例则各臻其竗。前图八卦各为一节四十五日。后图六卦各主两月六十日。前图通坎离上诸卦。正得三百六十爻。与运世之于元会。年月之于运世。日时之于年月。无不恰恰相当。故前图之去乾坤离坎。取其数之相协也。后图去坎离二卦。六卦分统十二辟卦。震似复临。兑似泰大壮。干似夬干。巽似姤遁。艮似否观。坤似剥坤。有如易卦叠象。故后图之去坎离。取其象之相吻也。且后图固吻合于辟卦。而前图亦不害分排于辟卦。二者相须。其义始备。岂可以执一而废一也。

二数殊涂。不约而会。二数玉斋以为横图与圆图。其误传疑已辨之。

邵子只言阳上交阴。阴下交阳。故玉斋解云左为下右为上。若朱子则分明说阳下之半。阴下之半。此以上半下半分上下。非谓阴是上阳是下也。夫阳之下半。与阴之上半相交易。故阳之下半生少阴。阴之上半生少阳。下文左上十六卦。左下十六卦。及太阳下半。太阴上半等。凡言上下者仿此。

邵子先天四象老交少之说。与后天震兑长男少女东西相交。所指不同。玉斋以此直谓即文王说。恐未然。

阳分阴也。易图说注临川吴氏谓阳之中。有八十阴者。阳中所分之阴。如此则当云阳合阴。何以见分阴之意。且此八十阴。是方消之阴。安得为生阴之根也。进斋徐氏说阴含阳。故曰母孕。阳分阴。故曰父生。斯言得之。

天以始生言。故阴上而阳下。地以既成言。故阳上而阴下。其言始生与既成。皆主阳而言。

天地阖辟。日月出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昼夜长短。行度盈缩。莫不由乎此。天地阖辟。指乾坤上下之位。日月出入。指坎离左右之位。一岁之冬夏属乾坤。春秋属坎离。一月之朔望属乾坤。上下弦属坎离。昼长夜短。昼短夜长属乾坤。昼夜平均属坎离。日度之夏盈冬缩。月度之每月盈缩属乾坤。其盈缩适中属坎离。此莫非阴阳消长之机。故曰莫不由乎此。即并指乾坤坎离而言。翁氏只以坎离之功用当之。其言甚好。而恐非邵子本指。朱子与蔡季通论参同契先天图。其意大槩如此章。大山以翁氏说为可备一说者。亦以此欤。

干得三十六而坤得十二。盖先天图八个八卦各四十八爻。当四十八策之数。干八卦三十六阳。当太阳过揲三十六。坤八卦十二阳。当太阳挂扐十二。兑离巽各八卦二十八阳。当少阳过揲二十八。坎艮震各八卦二十阳。当少阳挂扐二十。此乾坤六子中阳爻。与挂扐过揲中阳策。无不吻合。主乎阳之尊也。若阴爻每与阳爻相对齐整。而阴策每与阳策饶乏各异。盖卦之德方。故得体数之均适。蓍之德圆。故得用数之饶乏。邵子亦谓卦为軆数。蓍为用数者。以此也。

图皆自中起。以朱子说推之。太极在中。其外一周是第一画。为两仪。次外一周是第二画。为四象。次外为第三画之八卦。次外为第四画之十六。以至三十二,六十四。皆是一阴一阳上。各生一阴一阳。是为自中起。胡双湖翼传引程新安说。谓从中起。是指天地定位,䨓以动之两节而言。天地定位一节。即圆图乾坤从南北之中起。山泽通气。则艮兑居干左坤右。䨓风相薄。则震巽居坤左干右。水火不相射。则坎离正居东西。䨓以动之风以散之一节。即方图震巽自图之中起。雨以润之日以烜之。则坎离次震巽。艮以止之兑以说之。则艮兑次坎离。干以君之坤以藏之。则乾坤次艮兑。以为发启蒙所未发。而说卦此两节。有所归著。今若以是推之。则圆图象天经而乾坤姤复。从南北之中起焉。方图象地纬而姤复升无妄。从东西之中起焉。不但震巽恒益。自中央而起。其说诚有理。然详其文势。盖本非为图之从中起发。是二节。皆可并论于方圆二图。圆图之干南坤北。天之南阳北阴。而其馀六子各相对值。方图之坤南干北。天之北阳南阴。而其馀六子相对居内。则天地定位一节。可见其兼包二图也。圆图之姤复起自南北。其馀六卦以次相承。方图之姤复横在东西。而其馀六卦以次分排。则䨓以动之一节。亦见其兼包二图也。岂待分属两图然后。有所归著哉。

小底变成大底。到大底。又变成小底。秋渊尝问云以阴阳言之。其初生也小。而极则大。大则消。消则小矣。老先生答曰疑是积小以至大。大既成了。又自小积成去。如积时以成日。翼日又积时去。积日以成月。来月又积日去。月之于岁亦然。今按朱子论先天。如一息之内。有晦朔弦望。及一日之内。策数增减等说。多主于进退之有微渐而无暴疾。以形容循环不穷之竗。则秋渊说。亦不可废。

无甚意义。先辈读如甚么之甚。然或又读如字。如无甚发明之甚。谓别无甚难底意。

取义又不同。如乾象辞皆作龙。而说卦震却为龙。干则为马。离彖辞作牝牛。而说卦坤却为牛。离则为雉之类。皆不同。

不可反而两相对。此文义与上所谓一与中无对者不同。谓此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八卦。正与反。皆为本卦。不可如他卦之相反易。而每两卦阴阳爻。但自相对。其馀五十六卦则一卦反易为两卦。却以两相反者为对。与此两相对者不同。故双湖翼传。直以八卦为正。五十六卦为反。

朱子论先天。谓观连山首艮。以万物成始成终。恐亦古有此矣。按先天卦画始出。后天之象。已具于其中。但夏商以来。皆有画而无辞。至文王始系之辞。而易道复兴。如坤之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蹇之利西南。不利东北。解之利西南。皆以东北为阳。西南为阴。是后天卦位。而始著于文王之辞。故因谓后天为文王之易。然则后天之说。虽古亦有之。实待文王而始明矣。

玉斋说坤下干上。故交而为泰。坎上离下。故交而为既济。盖先天卦位。以东与南属天。西与北属地。乾坤未交。则干上坤下而为否。离坎未交。则离上坎下而为未济。今乾坤交则反为坤上干下而为泰。离坎交则反为坎上离下而为既济也。及其再变。则成后天卦位也。

易一阴一阳之谓者。分南北为阴阳之位。东西为阴阳之限。故震一阳降居二阴之下。阳交阴之始。故其位在东。是南阳与北阴相接交之始也。兑一阴进居二阳之上。阴交阳之始。故其位在西。是北阴与南阳相接交之始也。离阳中有阴。阴与阳交之极。故其位在南。是阳盛阴生交之极也。坎阴中有阳。阳与阴交之极。故其位在北。是阴盛阳生交之极也。巽一阴还居二阳之下。阴与阳不交。而又阳多阴少。故其位居东南。非阴阳相交之际。而又近南方阳盛之地也。艮一阳还居二阴之上。阳与阴不交。而又阴多阳少。故其位居东北。非阴阳相交之际。而又近北方阴盛之地也。然巽艮阴阳犹相杂。故皆近东阳用事之地也。干三阳之卦。阳不交阴。而又非用事之阳。故其位在西北。非阴阳相交之际。而又近北方阳不用事之地也。坤三阴之卦。阴不交阳。而又非用事之阴。故其位在西南。非阴阳相交之际。而又近南方阴不用事之地。且乾坤阴阳不杂。故皆近西阴不用之地也。

离南坎北。蔡氏以地南阴北阳言之。与先天方图地之阴阳同。朱子以互藏其宅言之。二说皆通。邵蔡主东阳西阴言。故以东隅之巽艮。为用中之偏。西隅之乾坤。为不用。朱子主南阳北阴言。故以南隅之巽坤。为稍向用犹半用。北隅之干艮。为全不用全未用也。

震一索得男以下。是后天卦变说也。若邵子所言父生长女条。是先天卦气说也。今玉斋以彼解此。虽见先后天一理。而恐涉牵强。

先天有六十四卦图。而后天只有八卦图。槐潭取敬堂一元消长图中姤会一图。亦与先天六十四卦相对。其位置则以后天八卦方位为内八卦。又以方位次序横而伸之。各加于内八卦之上者。尽有意义。然观于上下经。六十四卦。便是后天横图次序。又观参同月节分卦。自朔日屯蒙。至晦日既未济。各以反对两卦。朝暮升降。且寓四时十二月岁功之成。便是后天圆图方位。与八卦方位不同。而互相发明。是所以后天之取义不一也。但参同去乾坤为𬬻鼎。坎离为药物。只用六十卦。而此则并取六十四卦。以见其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