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先生文集/序
孤山集 序 1775年 |
卷一 |
君子之處世。或出或處。或去或不去。然皆適於義而已。彼隱以爲高者。長往而不返。仕而爲通者。決性命而不知止。二者。均之倚於一偏耳。惟見可而動。知難而避。其進也非耽位。其去也非潔身。而儻然惟義之從。然後可以語夫出處之正。在古而或難其人。矧末俗之益渝哉。近世孤山處士李公先生。晦跡林泉。抱道自樂。泊然無求於世。及孚尹旁達。令聞彌章。則大臣交口以薦。屢授之官。而東岡之志。確乎其不變。至拜儲宮翊衛之命。則翻然一出。其志若將有爲。而不十日歸。褎已翩然矣。是其前日之不起。非果於忘世。今日之一出。非急於耽位。譬如雲間之月時見復隱。而本體之炯然者自若。則其去就行違之際。必有權度素定於中者。而有不可勸之而行。尼之而止者矣。先生雖投分畎畝。玩心高明。而不以囂囂之樂。忘其憂世之志。傷時愍俗之歎。濟人裕物之思。往往呈露於歌詠酬酢之際。於是人又知先生之未嘗無意於世也。雖然。先生豈無所本而然哉。蓋先生挺醇愨之資。而加刻勵之功。以經學爲門戶。以誠實爲主本。道存乎彝倫。而不鶩於高奇。工著於日用。而不弛於宴息。亹亹毋怠而日有積累之功。謙謙自牧而益見尊光之美。視世間一切窮通毀譽死生榮枯。擧無足以動乎中。是以其見於外者。符彩精明。氣像嚴毅。望之如孤松癯鶴。迥然塵表。可敬而不敢狎。蓋其所本者如是。是以其自待之重而不輕於世用。然屹然特立於頹波之中。使世之人。知身道之不可詘。爵祿之不可嬰。則所以扶世敎而敦薄俗者。自有不言之功。何必進爲而撫世。然後爲可以及人哉。先生不喜著述。只有詩文若干卷。今無以攷其功程階級之詳。然其言典重雅健。質而不俚。談而有味。讀而玩之。猶可以想像其風範神彩之萬一。詎不休哉。一鄕人士。蓋嘗俎豆於有洛之濱。而格於朝禁。無所寓其誠。則謀所以刊劂遺文。以永其傳。俾象靖以敍其顚委。自惟晩出。未及供灑掃於門。何敢摸擬德媺。以犯不韙之罪。第以事契深重。有不敢終辭。遂以所感於心者爲說。亦聊以自表見區區景行之思耳。烏足以有發於先生之盛德乎哉。先生有曾孫象辰氏。能嗣聞先烈。善信有文章。嘗校正遺文。未及卒業而不幸死矣。悲夫。
歲乙未孟春之月下浣。韓山李象靖。序。
孤山李先生遺集詩文凡七卷。將入梓。先生四世孫弘辰氏曁族孫敏政氏來屬範祖爲序。旣辭不獲。則乃作而曰先生道德學問之廣大精深。非是集所得而盡。抑有以見其識量範圍。特異乎近世所稱學者也。夫天人性命之原。固衆善之苗脈。萬化之根柢。故自上古聖人。已略言之矣。而至後世諸儒而始詳。至宋之朱夫子我國之退溪李先生。而其言益詳。蓋無以加矣。夫上古聖人所略言者。而至後世則詳何也。世愈下而道愈晦。道愈晦而言愈詳。勢使然也。竊怪夫朱夫子,李先生之言。旣無以加矣。而又何紛然而言之也。高者撗軼旁騖。入於莽盪。卑者附麗沿襲。歸於膚淺。均之無補於道。而秖益爲累。此近世學者之大患也。迺先生則嘗曰。先我而言者。詳其有足發耶。當循成訓進修而已。以故其爲叙述。未嘗譚性命說理氣。而秖倫常日用。人所共知之則爾。雖然道之在人心。若元氣之在人身。耳目之所以視聽。手足支體之所以運用。皆是元氣之流通灌注者也。先生之叙述。於其敦倫愛物也。而爲仁之發。於其好善惡惡也。而爲義之發。於其辨節文崇敬讓也。而爲禮之發。於其周事物達識慮也。而爲智之發。是四德之發。何莫非道體之流行。而性理之妙寓於日用者耶。其見諸行事之實而爲出處大節者。尤不可掩焉。昔孔門弟子自由,賜以下。不免有慕於祿仕聞達。而用行舍藏。獨顔子一人而已。先生屢被弓旌之招。而彌堅考槃之志。超然鵠擧於豊山,洛水之間。視富貴利達。若浮雲然。苟非信道篤而見理明。弗能也。蓋先生之學。默而修之。深造而自得之。充實而有光輝之美。而顧弗肯張皇於言語文字。以蘄知於人。其識量範圍之大。視世之咫聞管見。竊竊然自以爲奇而別立門戶。創爲論說以夸世而取名者。何啻天淵哉。嗟。夫世敎衰而道術岐。天下日趨於功利。進取口耳記聞之學。而不識內外輕重之辨。於是時也。先生生而稟之以醇慤之質。畀之以忠信之道。以先立其大本焉者。殆天將以救世之衰而反之古也歟。鄕之人士。今將鋟先生遺集。而廣布焉。其爲斯文之幸大矣。抑天又將以傳先生之道於無窮。而使學者。得以表準也歟。
歲乙未仲夏。後學錦城丁範祖。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