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 治盐碱

学哲学 治盐碱
山西省汾阳县贾家庄公社贾家庄大队党支部
1971年12月1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我们大队位于太汾公路旁边,地势低洼,三千七百亩耕地,有两千八百亩是盐碱地。过去流行的一首民谣说:“春天白生生,秋天水圪洞,下种不捉苗,有苗无收成。”我们党支部带领贫下中农,认真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治服了盐碱地,夺得粮棉双丰收,粮食亩产连续七年跨“长江”,棉花亩产过百斤。治服盐碱地的胜利,显示了毛主席哲学思想的威力。

从实践中摸索改造盐碱地的办法

编辑

一九五四年,党支部根据发展生产的需要和贫下中农的要求,决定要改造盐碱地。改碱的办法从那里来呢? 贫下中农世世代代在盐碱地上劳动,有改碱的实践经验。这年春天,我们党支部的几个成员,根据群众提供的经验,四边挖深沟,中间筑台田,种了二分改碱试验田。秋天,一分高粱收了三十八斤,一分棉花摘了三斤七两。第二年,我们采用同样的办法,改了六十亩盐碱地,亩产一下子由百把斤猛增到二百二十斤。秋收时,我们组织干部和群众在田间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发现沟两边的庄稼长得特别好,大沟两边的又比小沟两边的好,深沟两边的又比浅沟两边的好。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初步感觉到,碱从水中来,又从水中去,沟越大越深,排水能力越强,控制面积越大,就会有效地降低土地的碱化程度。

但是,我们同时发现四边挖深沟、中间筑台田这个办法还很不完善,它不能彻底解决水的退路问题,根治不了碱害,不适应大面积改造盐碱地的需要。

我们党支部的成员,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学习毛主席著作。大家针对改造盐碱地中的问题,认真学习了《实践论》。毛主席教导我们:“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原来是由于对盐碱地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只看到碱从水中来的表面现象,而不了解盐碱地形成的规律性,没有认识它的内部矛盾。

为了了解盐碱地的历史和现状,我们访问了一位当时已经九十高龄的老贫农张茂永,请他介绍了贾家庄地势变迁的历史;又通过打井,了解了地层的现状;我们还采用土办法,化验了地下水,发现地下水中含有盐碱成分,盐碱随着地下水上升到地面,是形成盐碱地的主要原因。有了这个认识,便开始搞治水改碱的大型工程。一九五六年,在村西地下潜流溢出的地带,挖了一条南北方向的截潜流沟,长二千五百米,宽三米,深一米。这个工程使沟西边的五十米以内和沟东一百米以内的下湿地,显著地减轻了湿渍和碱化程度。接着,我们连续干了三年,到一九五九年,不但把第一条截潜流沟加宽到十五米,加深到四米,而且在第一条沟的东边二百米和三百米的地方,又挖了两条同样的截潜流沟,还在三条沟中间,挑了东西方向的七十多条排水渠。

结合治水改碱工程,我们还在科学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对土壤作了化验分析,在碱化程度不同的地块上搞了作物对比试验,使我们对盐碱地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发现,土壤中都或多或少含有盐碱成分,如果含量超过千分之三以上,就要影响庄稼正常生长,超过千分之五以上,捉苗就比较困难了。我们联系改造盐碱地的斗争实际,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运用毛主席关于矛盾的学说分析盐碱地,使我们对盐碱地的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跨进了一步,开始认识了盐碱地的内部矛盾。盐碱和土,这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当地下水中所含的盐碱成分,上升到地面,使地面土壤中的盐碱成分增加到一定程度,它就取得支配地位,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引起土壤性质的变化,成为盐碱地。当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沟截断潜流,挑渠排走碱水,这就减少了盐碱,使它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次要方面,盐碱地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成为好地了。几年当中,我们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采取挖沟截潜流、挑渠排碱水的办法,改造了村西的一千多亩盐碱地。一九五九年,粮食亩产过了“黄河”,由一九五二年的一百一十一斤,增长到五百三十七斤。

对症下药改造盐碱地

编辑

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我们在改造一片名叫草地垙的盐碱地中,曾经接连两次吃了败仗。

这片盐碱地共一百六十多亩,多年来连草都长不旺。一九五八年,我们在这里清除杂草,挖沟挑渠,第二年春天,种上了高粱,没有捉住苗。秋后继续战斗,加深了沟渠,第三年,五谷混种,结果,出的苗还是稀稀拉拉,又失败了。

我们组织群众研究了两次失败的原因。老贫农张治年说:“咱村的碱不一样,改碱也要象医生看病那样,对症下药,不能老用一种办法呀!”这话提醒了大家,到草地垙观察,发现碱土的颜色不一样,用嘴尝一尝,味道也有不同。原来草地垙上有五种不同类型的盐碱地,有湿阴碱、淤埋碱,还有白毛碱、黑油碱和红沙碱。过去,我们治服的一千多亩盐碱地,属于湿阴碱。这两次,我们事先没有调查研究,把改造湿阴碱的办法,生搬硬套到其它盐碱地上,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必然失败。

实践出真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我们终于认识了不同类型盐碱地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改造办法。我们这里地势低洼,地下潜流充足,水位较高,水中所含的盐碱成分,随水上升到地面,是形成盐碱地的普遍原因。因此,挖沟截潜流,挑渠排碱水,是改造盐碱地的一条根本措施。但是,不同类型的盐碱地所含的盐碱成分不同,盐碱运动又和地势高低、积水多少、土壤性质、肥料施用、耕作管理有关系,它们又有特殊的形成原因,因此,治水并不是改造盐碱地的唯一措施。毛主席教导我们:“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我们认识到,淤埋碱地是由于洪水乱流,把碱土冲到好地上形成的,它的特点是坏土层薄,我们的治理方法是“碱土搬家,起高种低”,就是把土壤上层的坏土搬出地外,或者根据“碱往高处爬”的规律,在地里开沟起垄,把盐碱成分引到垄背上,在沟底种庄稼。我们认识到,湿阴碱地是由于长年积水,土壤湿渍形成的,它的特点是坏土层厚,我们就用挖沟排水的办法治理它,而且把沟底深层翻起的好土,盖在坏土层上面,这叫做“起低种高,借土改碱”。我们化验出黑油碱含氯化物盐较多,这种氯化物盐的特点是吸湿性大,容易被水溶解,我们就用“清水治碱,上洗下排”的办法,治理黑油碱地。我们懂得了牛马粪等有机质肥料的特点,知道它发酵时,能提高地温,腐烂后又产生有机酸,可以中和碱性,我们就“因地施肥,用肥改碱”。我们了解到有些作物耐碱能力强,就选用耐碱作物品种。我们掌握了盐碱运动同耕作管理的关系,就采用一些新的耕作管理技术,例如,秋天深耕能使土壤经受风吹日晒,由阴变阳,遇到降雨又可洗压地表的盐碱成分;春天浅耕,可避免把地表的盐碱成分翻到播种层里,危害种子发芽;碱地闷锄能使土壤空气流通,提高地温,促使种子早出苗;勤锄能使地面疏松,切断毛细管,防止盐碱成分随水分向地面蒸发;雨后及时锄,可以避免水分随盐碱成分渗透,使作物立即失水而“烧死”。

十几年来,我们采用这一套以治水为中心的综合措施,大面积改造了盐碱地。现在全大队的二千八百亩盐碱地已经有二千七百亩变成稳产高产田了。

运用两点论,指导改碱实践

编辑

我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在改造盐碱地的斗争实践中,必须要两点论,不要一点论,才能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矛盾中前进。

过去,我们采用碱土搬家的办法,改造淤埋碱地的时候,没有一分为二地认识盐碱成分,以为碱土都是坏的,把它铺在路上,堆在地边,没有利用起来。后来,我们发现碱土堆边的庄稼,反而挺旺盛。这个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找老农一起座谈讨论,老人们说:“这是吃上了碱劲。”我们进一步作试验,发现在加少量的盐(千分之一、二)的土里的种子比不加盐的土里的种子,发芽率高,速度也快。我们联系群众的经验和我们试验的成果,学习毛主席关于“对于任何问题应取分析态度,不要否定一切”的教导,认识到盐碱也有两面性。盐碱成分中含有各种矿物质,是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它具有有利于作物生长的一面。但是盐碱成分多了,就会改变土壤性质,变成盐碱地,又具有有害于作物生长的一面。对盐碱的看法全面了,我们就把淤埋盐碱地上的碱土利用起来,搬到非碱地里,让它发挥有利于作物生长的一面。实践证明,上六十车碱土,大约等于上二十车肥料。而且,淤埋碱土含沙子多,搬到非碱的粘土地里,还有助于改良粘土,效果更好。我们用这种“碱土搬家”的办法,既改造了二百多亩淤埋碱地,还改良了三百多亩粘土地。这件事使我们认识到,搞两点论,坏事变好事,无用之物可以变为有用之物。但是,搞一点论,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教训。

几年来,我们挖沟挑渠,既改造了村西的湿阴碱地,同时,又把排出的地下水,引到村东浇了旱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又在村西打了五眼自流井,日夜出水量达九千多吨,进一步降低地下水位,改造了湿阴碱地,全大队的耕地都成了保浇水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没有想到村东的一块群众称为“刮金板”的好地,一片一片地碱化了。为什么好地会变成碱地呢?我们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毛主席教导说:“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大家心里豁亮了,原来,我们只看到用水灌溉好的一面,忽视了好的一面会转化为坏的一面,只注意了改造原有碱地的一面,忽视了产生新碱地的一面,思想上片面,带来工作上的麻痹,没有很好平整土地,又加上大水漫灌,结果碱往高处爬,出现了好地碱化现象。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破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立唯物论和辩证法,一方面平整土地,疏散碱分,一方面合理用水,分畦灌溉,有效地控制了新碱地的产生和发展。

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我们提高了运用两点论,指导改碱实践的自觉性。去年,我们对几年来搞的排水渠作了分析研究,既看到它能降低水位,与排水治碱相适应的一面,又看到因为水位降低,与排水治碱不相适应的一面。于是大战秋冬,加深加宽原有渠道,还挖了十三条新渠道,一秋冬动土六万多方,等于前三年的总和。去年,我们把原来的碱地改成稻田。在实践中,我们既看到稻田长时间积水,有利于洗碱压碱,彻底治碱的一面,又看到稻田向四处渗水,会引起四周土地碱化的一面,于是就在稻田四周挖了一道深沟,切断渗水。这样,连续两年水稻获得丰收,也没有发现碱化现象。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