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哲學 治鹽鹼

學哲學 治鹽鹼
山西省汾陽縣賈家莊公社賈家莊大隊黨支部
1971年12月1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我們大隊位於太汾公路旁邊,地勢低洼,三千七百畝耕地,有兩千八百畝是鹽鹼地。過去流行的一首民謠說:「春天白生生,秋天水圪洞,下種不捉苗,有苗無收成。」我們黨支部帶領貧下中農,認真學習和運用毛主席的哲學思想,治服了鹽鹼地,奪得糧棉雙豐收,糧食畝產連續七年跨「長江」,棉花畝產過百斤。治服鹽鹼地的勝利,顯示了毛主席哲學思想的威力。

從實踐中摸索改造鹽鹼地的辦法 編輯

一九五四年,黨支部根據發展生產的需要和貧下中農的要求,決定要改造鹽鹼地。改鹼的辦法從那裡來呢? 貧下中農世世代代在鹽鹼地上勞動,有改鹼的實踐經驗。這年春天,我們黨支部的幾個成員,根據群眾提供的經驗,四邊挖深溝,中間築台田,種了二分改鹼試驗田。秋天,一分高粱收了三十八斤,一分棉花摘了三斤七兩。第二年,我們採用同樣的辦法,改了六十畝鹽鹼地,畝產一下子由百把斤猛增到二百二十斤。秋收時,我們組織幹部和群眾在田間進行了觀察和研究,發現溝兩邊的莊稼長得特別好,大溝兩邊的又比小溝兩邊的好,深溝兩邊的又比淺溝兩邊的好。從這些現象中,我們初步感覺到,鹼從水中來,又從水中去,溝越大越深,排水能力越強,控制面積越大,就會有效地降低土地的鹼化程度。

但是,我們同時發現四邊挖深溝、中間築台田這個辦法還很不完善,它不能徹底解決水的退路問題,根治不了鹼害,不適應大面積改造鹽鹼地的需要。

我們黨支部的成員,從一九五六年開始學習毛主席著作。大家針對改造鹽鹼地中的問題,認真學習了《實踐論》。毛主席教導我們:「認識的真正任務在於經過感覺而到達於思維,到達於逐步了解客觀事物的內部矛盾,了解它的規律性,了解這一過程和那一過程間的內部聯繫,即到達於論理的認識。」原來是由於對鹽鹼地的認識還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只看到鹼從水中來的表面現象,而不了解鹽鹼地形成的規律性,沒有認識它的內部矛盾。

為了了解鹽鹼地的歷史和現狀,我們訪問了一位當時已經九十高齡的老貧農張茂永,請他介紹了賈家莊地勢變遷的歷史;又通過打井,了解了地層的現狀;我們還採用土辦法,化驗了地下水,發現地下水中含有鹽鹼成分,鹽鹼隨着地下水上升到地面,是形成鹽鹼地的主要原因。有了這個認識,便開始搞治水改鹼的大型工程。一九五六年,在村西地下潛流溢出的地帶,挖了一條南北方向的截潛流溝,長二千五百米,寬三米,深一米。這個工程使溝西邊的五十米以內和溝東一百米以內的下濕地,顯著地減輕了濕漬和鹼化程度。接着,我們連續幹了三年,到一九五九年,不但把第一條截潛流溝加寬到十五米,加深到四米,而且在第一條溝的東邊二百米和三百米的地方,又挖了兩條同樣的截潛流溝,還在三條溝中間,挑了東西方向的七十多條排水渠。

結合治水改鹼工程,我們還在科學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對土壤作了化驗分析,在鹼化程度不同的地塊上搞了作物對比試驗,使我們對鹽鹼地有了新的認識。我們發現,土壤中都或多或少含有鹽鹼成分,如果含量超過千分之三以上,就要影響莊稼正常生長,超過千分之五以上,捉苗就比較困難了。我們聯繫改造鹽鹼地的鬥爭實際,學習毛主席的《矛盾論》,運用毛主席關於矛盾的學說分析鹽鹼地,使我們對鹽鹼地的認識,由感性階段向理性階段跨進了一步,開始認識了鹽鹼地的內部矛盾。鹽鹼和土,這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面。當地下水中所含的鹽鹼成分,上升到地面,使地面土壤中的鹽鹼成分增加到一定程度,它就取得支配地位,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引起土壤性質的變化,成為鹽鹼地。當我們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挖溝截斷潛流,挑渠排走鹼水,這就減少了鹽鹼,使它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轉化為次要方面,鹽鹼地的性質也就隨着起變化,成為好地了。幾年當中,我們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採取挖溝截潛流、挑渠排鹼水的辦法,改造了村西的一千多畝鹽鹼地。一九五九年,糧食畝產過了「黃河」,由一九五二年的一百一十一斤,增長到五百三十七斤。

對症下藥改造鹽鹼地 編輯

前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我們在改造一片名叫草地垙的鹽鹼地中,曾經接連兩次吃了敗仗。

這片鹽鹼地共一百六十多畝,多年來連草都長不旺。一九五八年,我們在這裡清除雜草,挖溝挑渠,第二年春天,種上了高粱,沒有捉住苗。秋後繼續戰鬥,加深了溝渠,第三年,五穀混種,結果,出的苗還是稀稀拉拉,又失敗了。

我們組織群眾研究了兩次失敗的原因。老貧農張治年說:「咱村的鹼不一樣,改鹼也要象醫生看病那樣,對症下藥,不能老用一種辦法呀!」這話提醒了大家,到草地垙觀察,發現鹼土的顏色不一樣,用嘴嘗一嘗,味道也有不同。原來草地垙上有五種不同類型的鹽鹼地,有濕陰鹼、淤埋鹼,還有白毛鹼、黑油鹼和紅沙鹼。過去,我們治服的一千多畝鹽鹼地,屬於濕陰鹼。這兩次,我們事先沒有調查研究,把改造濕陰鹼的辦法,生搬硬套到其它鹽鹼地上,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必然失敗。

實踐出真知。經過幾年的反覆試驗,我們終於認識了不同類型鹽鹼地的特殊性,採取不同的改造辦法。我們這裡地勢低洼,地下潛流充足,水位較高,水中所含的鹽鹼成分,隨水上升到地面,是形成鹽鹼地的普遍原因。因此,挖溝截潛流,挑渠排鹼水,是改造鹽鹼地的一條根本措施。但是,不同類型的鹽鹼地所含的鹽鹼成分不同,鹽鹼運動又和地勢高低、積水多少、土壤性質、肥料施用、耕作管理有關係,它們又有特殊的形成原因,因此,治水並不是改造鹽鹼地的唯一措施。毛主席教導我們:「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我們認識到,淤埋鹼地是由於洪水亂流,把鹼土衝到好地上形成的,它的特點是壞土層薄,我們的治理方法是「鹼土搬家,起高種低」,就是把土壤上層的壞土搬出地外,或者根據「鹼往高處爬」的規律,在地里開溝起壟,把鹽鹼成分引到壟背上,在溝底種莊稼。我們認識到,濕陰鹼地是由於長年積水,土壤濕漬形成的,它的特點是壞土層厚,我們就用挖溝排水的辦法治理它,而且把溝底深層翻起的好土,蓋在壞土層上面,這叫做「起低種高,借土改鹼」。我們化驗出黑油鹼含氯化物鹽較多,這種氯化物鹽的特點是吸濕性大,容易被水溶解,我們就用「清水治鹼,上洗下排」的辦法,治理黑油鹼地。我們懂得了牛馬糞等有機質肥料的特點,知道它發酵時,能提高地溫,腐爛後又產生有機酸,可以中和鹼性,我們就「因地施肥,用肥改鹼」。我們了解到有些作物耐鹼能力強,就選用耐鹼作物品種。我們掌握了鹽鹼運動同耕作管理的關係,就採用一些新的耕作管理技術,例如,秋天深耕能使土壤經受風吹日曬,由陰變陽,遇到降雨又可洗壓地表的鹽鹼成分;春天淺耕,可避免把地表的鹽鹼成分翻到播種層里,危害種子發芽;鹼地悶鋤能使土壤空氣流通,提高地溫,促使種子早出苗;勤鋤能使地面疏鬆,切斷毛細管,防止鹽鹼成分隨水分向地面蒸發;雨後及時鋤,可以避免水分隨鹽鹼成分滲透,使作物立即失水而「燒死」。

十幾年來,我們採用這一套以治水為中心的綜合措施,大面積改造了鹽鹼地。現在全大隊的二千八百畝鹽鹼地已經有二千七百畝變成穩產高產田了。

運用兩點論,指導改鹼實踐 編輯

我們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在改造鹽鹼地的鬥爭實踐中,必須要兩點論,不要一點論,才能在不斷認識和解決矛盾中前進。

過去,我們採用鹼土搬家的辦法,改造淤埋鹼地的時候,沒有一分為二地認識鹽鹼成分,以為鹼土都是壞的,把它鋪在路上,堆在地邊,沒有利用起來。後來,我們發現鹼土堆邊的莊稼,反而挺旺盛。這個現象,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找老農一起座談討論,老人們說:「這是吃上了鹼勁。」我們進一步作試驗,發現在加少量的鹽(千分之一、二)的土裡的種子比不加鹽的土裡的種子,發芽率高,速度也快。我們聯繫群眾的經驗和我們試驗的成果,學習毛主席關於「對於任何問題應取分析態度,不要否定一切」的教導,認識到鹽鹼也有兩面性。鹽鹼成分中含有各種礦物質,是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它具有有利於作物生長的一面。但是鹽鹼成分多了,就會改變土壤性質,變成鹽鹼地,又具有有害於作物生長的一面。對鹽鹼的看法全面了,我們就把淤埋鹽鹼地上的鹼土利用起來,搬到非鹼地里,讓它發揮有利於作物生長的一面。實踐證明,上六十車鹼土,大約等於上二十車肥料。而且,淤埋鹼土含沙子多,搬到非鹼的粘土地里,還有助於改良粘土,效果更好。我們用這種「鹼土搬家」的辦法,既改造了二百多畝淤埋鹼地,還改良了三百多畝粘土地。這件事使我們認識到,搞兩點論,壞事變好事,無用之物可以變為有用之物。但是,搞一點論,好事也會變成壞事。我們也有過這樣的教訓。

幾年來,我們挖溝挑渠,既改造了村西的濕陰鹼地,同時,又把排出的地下水,引到村東澆了旱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我們又在村西打了五眼自流井,日夜出水量達九千多噸,進一步降低地下水位,改造了濕陰鹼地,全大隊的耕地都成了保澆水地。這本來是件好事。可是,沒有想到村東的一塊群眾稱為「刮金板」的好地,一片一片地鹼化了。為什麼好地會變成鹼地呢?我們用毛主席的哲學思想進行分析。毛主席教導說:「我們必須學會全面地看問題,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大家心裡豁亮了,原來,我們只看到用水灌溉好的一面,忽視了好的一面會轉化為壞的一面,只注意了改造原有鹼地的一面,忽視了產生新鹼地的一面,思想上片面,帶來工作上的麻痹,沒有很好平整土地,又加上大水漫灌,結果鹼往高處爬,出現了好地鹼化現象。我們總結經驗教訓,破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立唯物論和辯證法,一方面平整土地,疏散鹼分,一方面合理用水,分畦灌溉,有效地控制了新鹼地的產生和發展。

從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中,我們提高了運用兩點論,指導改鹼實踐的自覺性。去年,我們對幾年來搞的排水渠作了分析研究,既看到它能降低水位,與排水治鹼相適應的一面,又看到因為水位降低,與排水治鹼不相適應的一面。於是大戰秋冬,加深加寬原有渠道,還挖了十三條新渠道,一秋冬動土六萬多方,等於前三年的總和。去年,我們把原來的鹼地改成稻田。在實踐中,我們既看到稻田長時間積水,有利於洗鹼壓鹼,徹底治鹼的一面,又看到稻田向四處滲水,會引起四周土地鹼化的一面,於是就在稻田四周挖了一道深溝,切斷滲水。這樣,連續兩年水稻獲得豐收,也沒有發現鹼化現象。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