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書/欲海回狂

 萬善先資集 安士全書
欲海回狂
西歸直指 

原序 编辑

辛酉季夏,余與周君納涼於荷亭之畔。握手論心,盱衡今古,因及福善禍淫之理,周君喟然長籲而作曰:‘色欲之惑人,甚矣哉!賢智猶或不免,況其他乎?’餘低回良久,竊思勸人于一時,不如勸人於千古。爰以編輯是書為請。周君曰:‘余刊《萬善先資集》,垂二年矣,竣工尚有待也,敢及其他。’餘曰:‘苟有利於天下,吾無惜乎錙銖。’周君喜,遂發心編輯。既而日復一日,倏至今秋七月庚午,餘複舉前言,周君即於是日焚香盥手,握筆構思,每發一論,必欲洞見原本,豁人心目,而又廣搜三教典籍,以備參考。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書成之日,蓂莢三更,乃募工於鐵筆者,繡之梨棗,用廣流傳。惟願見者聞者,作清夜之鐘,饑鄉之穀,日置案頭,以供賞玩,則慧性既開,福緣自固。至於此集之探源發奧,光怪陸離,當世自有巨眼,余又何容贊一詞哉!

康熙廿一年壬戌十一月既望,姑蘇顧萼青林氏題

懿德堪欽 编辑

(《揚州甘泉縣誌》)

元秦昭,揚州人。弱冠游京師,已登舟矣,其友鄧某持酒送行,正飲間,忽抬一絕色女子至。鄧令拜昭,曰:‘此女系僕與某部某大人所買之妾,乘君之便,祈為帶去。’昭再三不肯,鄧作色曰:‘君何如此其固執也。即不能自持,此女即歸於君,不過二千五百緡錢耳。’昭不得已,許之。時天已熱,蚊蟲甚多,女苦無帳,昭令同寢己帳中,由內河經數十日至京,以女交店主娘,自持書訪其人。因問君來曾帶家眷否,昭曰:‘只我一人。’其人勃然,慍現於面,然以鄧某之書,勉令接女至家。至夜,方知女未破身,其人慚感不已。次日即馳書報鄧,盛稱昭德。隨往拜昭,謂曰:‘閣下真盛德君子也,千古少有。昨日吾甚疑之,蓋以小人之腹,測君子之心耳,慚感無既。’

[按]秦昭之心,若非了無人欲,渾全天理,與此絕色女子,日同食,夜同寢,經數十日之久,能無情欲乎哉!秦昭固為盛德君子,此女亦屬貞潔淑媛。懿德貞心,令人景仰。因附於此,用廣流通。民國十一年壬戌,釋印光識。

凡例 编辑

(十二則)

  • 是集分三卷。首卷搜羅往事,所以興起其戒淫之心。次卷縷析條分,所以開陳其戒淫之道。末卷設為問答,所以堅固其戒淫之根。由淺入深,不容倒置。
  • 集中所援因果及古人議論,出於何書者逐一注明,務期可考。設互見他本,則錯舉之,以例其餘。
  • 古來貞淫二案,每多膾炙人口,苟非事蹟顯明,概行刪去。其有現在因果,從未刊行者,間多錄之。
  • 昔人紀事,往往連篇書寫,不分門類,故閱者易於生厭。茲獨因事標名,因名立勸,處處豁人心目。
  • 首卷事蹟,采於百家之書,其間雅俗繁簡,各各不同,今則僭加改削,如出一手。
  • 戒淫等書,前人多所發明,然大都徵引舊事,用垂勸戒而已。欲其將下手工夫,一一屈指於中,卷之萬象包羅,則從來未有也。
  • 勸世之文,有初閱之如長江大河,甚是可喜。及細按之,直一二語可了者。茲集痛革其病,故受持一篇,皆言簡而意賅,名雖戒淫,而經世之道悉備其中,覽者幸勿如走馬觀花,沒其用心之苦。
  • 淫欲之源,皆生於愛。愛心不斷,如草留根,向春復發,故中卷‘不淨等觀’,皆從未有淫欲之前,斷其或有淫欲之念,身體力行,方見其妙。若以躁心閱之,謂其無關於本旨,則伯牙為之撫弦而泣已。
  • 前二卷中,戒淫之道幾備矣,要其所以然之故,不能無疑。故末卷作百番問答,以成一集之大觀。
  • 世人切身之患,莫大於生死,不問儒釋,皆當究心。今人視為佛學,諱言久矣。是集既志在利人,何敢畏首畏尾。故中下二卷內,凡生死之故,幽明之說,姑就管窺,述其一二。
  • 本集三卷,細分之有數十冊,皆算定字數,自為起訖,不惟便於增補,且處處可作斗方,粘之座右。
  • 著書問世,原系極難之事,俗則不合于文人,雅則難通於儔類,愚者顯之,猶疑其晦;智者精之,已病其粗。雖起聖賢於今日,猶不能盡慊斯人之意,況吾儕後學耶?此集所論戒淫,有為保家而發者,有為保身而發者,有為獲福消災而發者,有為修身養性而發者,有為超生死出三界而發者。譬之藥草肆中,萬物皆備,惟在自識其病者取之耳。

玉峰懷西居士識

援引大藏目次 编辑

華嚴經 法華經 般若經 寶積經 楞嚴經 圓覺經 涅槃經 佛本行經 密嚴經 阿含經 法句喻經 過去因果經 梵網經 雜譬喻經 禪秘要經 普耀經 出耀經 威德陀羅尼經 維摩經 三戒經 八師經 處胎經 摩耶經 修行道地經 僧護經 優填王經 提謂經 月上女經 摩鄧女經 業報差別經 蓮華面經 尼幹子經 造像經 七佛滅罪經 禪要呵欲經 大阿彌陀經 優婆塞戒經 四十二章經 日明菩薩經 賢愚因緣經 起世因本經 樓炭正法經 十二因緣經 正法念處經 觀佛三昧經 佛般泥洹經 戒德香經 瑜伽論 智度論 俱舍論 釋迦譜 觀經疏鈔 顯密圓通 准提淨業 法苑珠林 淨土文 正訛集 法喜志 竹窗三筆 現果隨錄 稽古略

援引儒書目次 编辑

(道書附)

易經 書經 四書 禮記 左傳 列子 莊子 周書異記 史記正義 前漢書 後漢書 淮南子 晉書 宋書 南齊書 梁書 陳書 魏書 北齊書 周書 隋書 南史 北史 唐書 宋史 元史 文獻通考 北山錄 廣仁品 廣仁錄 迪吉錄 懿行錄 知非集 唐氏譜 節義傳 張子語錄 皇明通紀 鄭景仲集 茅鹿門集 羅狀元傳 三教平心論 欲海晨鐘 戒淫匯說 科名勸戒錄 冒憲副紀事 不可不可錄 續筆乘 文昌化書 文昌寶訓 感應篇集解 感應篇說定 感應篇廣疏 感應篇圖說 感應篇瀹注

卷一 编辑

卷二 编辑

卷三 编辑

內典字義譯注 编辑

卷一 编辑

三途:即三惡。

優填王:梵語鄔陀衍那,此言出愛。亦雲優陀延,即優填王也。○凡言梵語者,皆天竺國之語也,劫初皆梵天遺種,故稱梵。

婆羅門:此雲淨行,是西天四姓之一。詳《長阿含四姓經》。

八關齋:即八戒也。在家者皆可受,期止一日一夜,欲日日持,須日日受,受則不可破。若能上品持,雖一日一夜,亦決定生天。

羅漢:具雲阿羅漢有三義:一殺煩惱賊,二不受後有,三應受人天供養。

沙門:此雲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也。

舍利:此雲骨身,亦雲靈骨,四聖皆有之。形色不定,靈異無方,水火金石,皆不能損。

菩薩:具雲菩提薩埵。此言覺有情,同佛修證之謂覺,無明未盡之謂情。又有情,指眾生言,菩薩以斯道覺斯民,故云覺有情。

八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涅槃:此雲滅度,得寂滅樂,度生死苦。又涅曰不生,槃曰不滅。不生不滅,名為涅槃。

毯:音迭,其花可織為布,高昌國草木,罽賓國木本。

恒河:具雲恒伽,亦名殑伽,此雲天堂來,其河近舍衛國。

菩提:此言覺。

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三寶:佛、法、僧也。三寶六義詳《寶性論》。

正覺:梵語三菩提,此言正覺。登佛之果,名成正覺。

阿闍世:此言未生怨,瓶沙王之太子。

北俱盧洲:在須彌山北,其洲人民,壽皆千歲。念衣得衣,思食得食,命終生天。

祇園:只陀太子所施之樹,給孤長者所買之園,具雲祇樹給孤獨園,今特省文耳。

精舍:佛僧住處也。

比丘:此言乞士。乞法於佛,以資慧命。乞食於世,以養色身。又云破惡、怖魔。

轉輪聖王:輪王有四種,金輪王,王四天下;銀輪王,王三天下;銅輪王,王二天下;鐵輪王,王一閻浮提。

八難: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邊地、五長壽天、六諸根不具、七生邪見家、八生於佛前佛後。有以北俱盧洲為長壽天者,謬也。觀《大般若經》,較量《壽命經》,可見。

如來:梵語多陀阿伽度,此言如來,佛十號中之一。

釋迦牟尼佛:梵語釋迦,言能仁;梵語牟尼,此言寂默。謂德能仁濟群類,道尚寂默無為也。佛,覺也。

天竺:即佛降生之國,亦名印度,亦名身毒,乃閻浮提之正中。先佛出世,皆在於此,周圍九萬餘裡,三面距海,北背雪山,東至震旦國,南至金地國,西至阿窬遮國,北至小香山,各五萬八千里。其國於夏至午刻,用土圭測之,四面無影,其餘一切國土,皆有影。

淨飯王:梵語閱頭檀,此言淨飯,或雲白淨,佛之父王,迦維羅衛國主也。

摩耶夫人:具雲摩訶摩耶,此言大術,或雲大幻。謂能以大幻術,母諸佛也。

波羅叉:亦雲畢利叉,此言無憂。

四大天王:北,多聞天王;東,持國天王;南,增長天王;西,廣目天王。

忉利天王:即帝釋天主,釋提桓因也。《涅槃經》,別有十一名。

毗首羯磨:此雲種種工業,西土工巧者,多祭此天。

三十二相:足下平滿有千輻輪相。手足柔如兜羅綿。足指紋同綺畫,圓滿纖長。足跟與趺相稱,光潤高滿,雙□漸次纖圓。雙臂垂膝。陰藏有梵相。毛孔紺青宛轉。發皆右旋。膚不沾水。身皮金色晃耀。手足肩頸七處充滿。肩項殊妙。膊腋充實。容儀洪滿。體相端嚴。身量悉稱。威容廣大,如獅子王。常光面各一尋。四十齒齊密白如珂雪,四牙鋒利,得味中上味。舌相淨薄,能覆面輪至於髮際。梵音和雅,遠近等聞。眼睫紺青齊整,鮮白紅環。面如滿月。眉相皎淨如天帝弓。眉間有白毫相。頂上高顯,周圓猶如天蓋。

八十隨形好:詳《華嚴》、《大般若》、《三昧海》等經。

耶輸陀羅:此雲名聞,移施長者之女,悉達太子之妃,羅侯羅之母。

瞿夷:此雲明女,舍夷長者之女,《十二遊經》及《釋論》皆雲是太子正妃,耶輸陀羅為次妃。

鹿野:釋長者之女,太子第三妃也。

波旬:亦雲波卑夜,此雲極惡,魔王名也。

三昧:此言正定,揀非邪定也。亦雲正受,不受諸受,名曰正受。

六天:四王天,至他化天也。詳在後。

阿難:此雲慶喜,亦雲歡喜,生於佛成道日,故名。乃斛飯王之子,佛之堂弟也。

拘睒彌國:亦名僑賞彌,中天竺國之境。

摩因提:長者名。

摩鄧女:摩鄧,摩鄧伽母也。摩鄧女,即指摩鄧伽。

目連:具雲目犍連,此言采菽氏。

沙彌:此言息慈,息世染欲,慈濟眾生也。

安陀:近天竺之國。

優婆塞:又云鄔波索迦,此言近事男,謂親近比丘而承事故。亦雲鄔波薩哥,此言善宿男,謂雖在家,而男女不同宿也。

拘屍那城:此言角城,其城三角故。

迦葉佛:此雲飲光,釋迦佛之師,賢劫千佛中,第三尊佛也。

卷二 编辑

八王: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出家四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

八部: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

比丘尼:此雲乞士女。

優婆夷:又云鄔波斯迦,此言近事女,謂親近比丘尼而承事故。亦雲烏波薩吉,此言善宿女。

鳩摩羅什:此言童壽,天竺人,龜茲王甥也。苻堅建元九年,太史奏有德星現外國,故迎至此。

茶毗:亦雲闍維,焚化也。

三藏:經、律、論。

浮屠:此雲高顯,佛塔也。

彌勒:此言慈氏,姓也。繼釋迦而成佛,詳《彌勒下生成佛》等經。

七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般泥洹:即般涅槃也,見前。

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三長齋月:正、五、九。

行者:修行之人也。

四大:地、水、火、風也。有內外四大。以人身言,骨肉為地,精血為水,暖氣為火,運動為風。

天眼:天眼,五通中之一通,其間廣狹不等,有外道天仙之天眼,有聲聞緣覺之天眼,有菩薩與佛之天眼。

摩登:具雲摩登伽,此言本性。淫女也。後於楞嚴會上,聞法悟道,出家,名性比丘尼。

優缽羅:此雲青蓮花,非優曇缽羅也。優曇缽羅,樹名,此雲靈瑞,其樹有實無花,若佛出世,或轉輪王出世,此花方開。

摩醯首羅:此雲大自在,乃色究竟天之王也。梵語阿迦尼吒,此雲窒礙究竟,又云色究竟,乃色界之頂天也。

閻浮提:具雲閻浮那提,樹名也。此言勝金,樹下有金,故以名樹。又因洲有此樹,故以名洲。即南瞻部洲也,其地七千由旬。

郁單越:此言高出,亦雲勝處,即北俱盧洲也,其地十千由旬。

瞿陀尼:亦雲瞿耶尼,此言牛貨,即西牛貨洲也,其地八千由旬。

弗婆提:亦雲毗提訶,亦雲弗於逮,此言勝,即東勝神洲也,其地九千由旬。

須彌:具雲須彌盧,此言妙高,四寶所成曰妙,聳出眾山曰高。在四大天下之中,其高十六萬八千由旬,半出海水上,半藏海水下,頂有忉利天宮,日月行于出水上山之半。

娑婆:又云娑訶,又云索訶,此言堪忍,即釋迦應化之土,大千世界之總名也。

四天王:欲界第一天也,去地四萬二千由旬,宮殿鄰於日月。

忉利天:梵語忉利,此言三十三,在四王天之上,帝釋居中。四面有三十二位小天子,為內輔臣,合成其數,非自下而上之三十三也。

夜摩天:具雲須夜摩,此言善時分,在忉利天之上。

兜率天:具雲兜率陀,此言妙足,在夜摩天之上。

化樂天:梵語須涅密陀,此言化自樂,在兜率天之上。

他化自在天:梵語婆舍跋提,此言他化自在。在化樂在之上,乃欲界第六天也。此上欲色二界中間,有魔身天作王,王於欲界,方為欲界頂天。

由旬:亦雲由延,亦雲踰善那,乃輪王巡狩一停之舍,猶此方之驛,有作十六裡者,有作三十裡、四十裡、六十裡、至八十裡者。

甄叔迦:此言赤色。

阿彌陀佛:梵語阿,此言無。梵語彌陀,此言量,以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福德無量故。

三千大千世界:千日、千月、千須彌山,乃至千梵世天,名小千世界。千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實則一大千也。

摩尼:正雲末尼,此言離垢。

八功德水: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能除饑渴、八長養諸根。

卷三 编辑

七趣:《楞嚴經》以仙道合之六道,名為七趣。

三獸:象、馬、兔。

梵王:是娑婆世界之主。

鐵圍:梵語斫迦羅,此言輪山,亦雲鐵圍山,在四洲之外。

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五陰:色、受、想、行、識。

聲聞:聞四諦聲教而得證果,名曰聲聞。

九品往生: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共成九品也。義詳《觀無量壽佛經》。

十惡:身三惡,口四惡,意三惡也。身,殺、盜、淫。口,妄言、綺語、兩舌、惡罵。意,貪、嗔、癡。

泥犁:地獄也,此言無有,言無有樂處,無有赦處也。

阿旁:獄卒也,此言無慈。

光音天:語言之時,口出淨光,名光音天。色界二禪天之頂,劫火至時,此天首免其災。

地味:劫初地上所生之物也,狀如煎熱乳,味若細蜂蜜。

四生:胎、卵、濕、化。

梵行:持戒絕欲,名修梵行。

三生:即三世。

阿修羅:此雲無端正,男醜女端正故,亦雲非天。有天之福,無天之德故。亦雲無酒,釀酒不成,嗔心誓斷故。

十八梵天:即色界天也,在欲界之上,已斷情欲,故稱為梵。十八者,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也。義詳《楞嚴經》八九卷。

十六大國:皆天竺附近之國也,如央伽、摩竭提等。

二十八天王:欲界六,色界十八,無色界四。

非非想天:無色界極頂天也。

須陀洹四重階級:梵語須陀洹,此雲入流,諸法眼淨,得預聖流也。合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有四重階級。

緣覺:聞佛說十二因緣法,而得悟道,故名緣覺。

獨覺:出無佛世,獨自覺悟,名為獨覺。

十信: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

十住: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十行: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

十回向: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

歡喜地十重階級:即十地也,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補處之尊:梵語阿惟顏,此雲一生補處,言一來降生,即當成佛也。

省庵法師不淨觀頌 四念處頌(附)

不淨觀頌(並敘)

佛為貪欲眾生說不淨觀,觀之既久,貪欲即除,可以越愛河而超苦海。余閒居閱《大智度論》,因取意而為之頌,以此自警,並以警世雲。

死想(先作此觀,為下九想張本):有愛皆歸盡,此身寧久長。替他空墮淚,誰解反思量?

脹想:記得穠華態,俄成□脹軀。眼前年少者,容貌竟何如?

青瘀想:紅白分明相,青黃瘀爛身。請君開眼看,不是兩般人。

壞想:皮肉既墮落,五藏於中現。憑君徹底看,何處堪留戀。

血塗想:無複朱顏在,空余殷血塗。欲尋妍醜相,形質漸模糊。

膿爛想:腐爛應難睹,腥臊不可聞。豈知膿潰處,蘭麝昔曾熏。

啖想:羊犬食人肉,人曾食犬羊。不知人與畜,誰臭複誰香?

散想:形骸一已散,手足漸移置。諦觀嫵媚姿,畢竟歸何處?

骨想:本是骷髏骨,曾將誑惑人。昔時看是假,今日睹方真。

燒想:火勢既猛烈,殘骸忽無有。試看煙焰中,著得貪心否?

前詩粗示端緒,尚未諦審觀察,複作五言律,以廣之。

死想:所愛竟長別,淒涼不忍看。識才離故體,屍已下空棺。夜火虛堂冷,秋風素幔寒。勸君身在日,先作死時觀。

脹想:風大鼓其內,須臾□脹加。身如盛水袋,腹似斷藤瓜。垢膩深塗炭,蠅蛆亂聚沙。曾因薄皮誑,翻悔昔年差。

青瘀想:風日久吹炙,青黃殊可憐。皮幹初爛橘,骨朽半枯椽。耳鼻缺還在,筋骸斷複連。石人雖不語,對此亦潸然。

壞想:肌膚才脫落,形質便遭傷。瓜裂半開肉,蛇鑽欲出腸。枯藤纏亂髮,濕蘚爛衣裳。寄語嬋娟子,休將畫糞囊。

血塗想:一片無情血,千秋不起人。淋漓塗宿草,狼藉汙埃塵。莫辨妍媸相,安知男女身。哀哉癡肉眼,錯認假為真。

膿爛想:薄皮糊破紙,爛肉棄陳羹。膿血從中潰,蠅蛆自外爭。食豬腸易嘔,洗狗水難清。不是深憎惡,何由斷妄情?

啖想:屍骸遭啖食,方寸少完全。不飽饑鳥腹,難幹饞狗涎。當年空自愛,此日有誰憐。不若豬羊肉,猶堪值幾錢。

散想:四體忽分散,一身何所從。豈唯姿態失,兼亦姓名空。長短看秋草,穠纖問晚風。請君高著眼,此事細推窮。

骨想:皮肉已銷鑠,唯余骨尚存。雨添苔蘚色,水浸土沙痕。牽挽多蟲蟻,收藏少子孫。風流何處去,愁殺未歸魂。

燒想:烈焰憑枯骨,須臾方熾然。紅飛天際火,黑透樹頭煙。妄念同灰盡,真心並日懸。欲超生死路,此觀要精研。

四念處頌(並敘)

佛垂涅槃,囑諸比丘,依四念處住,如佛無異。今時丁末法,正念者少,顧此法門,何人修學?豈惟不思其義,抑亦未識其名,可勝歎耶!余山居無事,讀《涅槃•遺教品》,因取其意,以入聲律,俾歌詠者,正念增長,妄心息滅,置諸座隅,日以自警,並不忘遺誡雲。

觀身不淨:一興顛倒想,遂有幻緣身。膿血常交湊,腥臊每具陳。紙粘皮裹肉,藤絆骨纏筋。毛覆叢叢草,蟲居比比鄰。內藏惟臭穢,外飾但衣巾。四大元無實,諸根豈有真。語言風自響,動轉氣相循。強號為男女,虛名立主賓。百年三尺土,萬古一堆塵。貴賤空回首,賢愚共愴神。徒生複徒死,誰識本來人。

觀受是苦:眾苦從何起,深知受者情。順違才領納,取捨便縱橫。有盛衰還至,無榮辱不成。怨從親裡出,哀是樂中生。王謝家何在,曹劉國已傾。悲歡幾場夢,勝敗一棋枰。事與心違背,貧將病合併。錢神呼不至,窮鬼送難行。戚戚終何益,悱悱漫不平。無求卑亦貴,知足欠還盈。若悟真空理,憂欣何處萌。

觀心無常:妄心無著處,體相竟如何?閃閃風中燭,搖搖水上波。一家門戶別(六根),六個弟兄多(六識)。擾擾各馳競(如眼逐色,耳逐聲等),紛紛總不和(如眼不與聲和,耳不與色和等),青黃俄改換(眼識無常),動靜屢遷訛(耳識無常)。臭別香隨到(鼻識無常),甜來淡又過(舌識無常)。炎涼易翻覆(身識無常),好惡每偏頗(意識無常)。境滅心安寄,情忘智亦孤。掀翻五欲窟,搗盡六根窩。劫賊歸王化,飛禽出網羅。何當悟常住,諸妄盡消磨。

觀法無我:諸法從緣起,初無我主張。因緣有生滅,念慮遂低昂。欲得翻成失,求閑反遇忙。畏寒冬不輟,苦熱夏偏長。貧憶富時樂,老追年壯強。有誰憎順適,若個好危亡(得失閑忙冷熱等,皆從緣生,不因我有)。自在方為主,遷流豈是常。離根念何起,無識境還忘。內外無些子,中間有底藏。六窗虛寂寂,一室露堂堂。但得塵勞盡,居然大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