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帝系二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帝 號 编辑

帝 號

【宋會要】

僖祖立道肇基積德起功懿文憲武睿和至孝皇帝,諱朓,漢京兆尹廣漢之後。生於燕薊,仕唐,歷永清、文安、幽都三縣令。建隆元年三月,追尊曰文獻皇帝,廟號僖祖。謚議,翰林學士竇儼撰;冊文,中書舍人扈蒙撰。陵曰欽陵。在幽州。大中祥符五年閏十月,加謚曰文獻睿和。冊文,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欽若撰。以上《國朝會要》。謚號中「立道肇基積德起功懿丈憲武」一十二字,大觀元年九月加上「元」字原脫,據下文及《宋史》卷二○《徽宗紀》二補。。《續會要》。治平四年三月,以英宗祔廟,告遷神主,奉藏於夾室。熙寧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復奉神主為太廟始祖。(太)[大]觀元年九月加今謚。謚議,翰林學士薛昂撰;冊文,宰相蔡京撰。以上《續國朝會要》。

順祖惠元睿明皇帝,諱珽,僖祖子。歷藩鎮從事,兼御事中丞。建隆元年三月,追尊曰惠元皇帝,廟號順祖。謚議,翰林學士竇儼撰;冊文,中書舍人趙逢撰。陵曰康陵。在幽州。大中祥符五年閏十月加今謚。冊文,參知政事陳彭年撰。以上《國朝會要》。《續會要》云:冊文,樞密使陳堯叟撰。熙寧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以奉僖祖為太廟始祖,告遷神主,奉藏於夾室,依禮不諱不忌。以上《續國朝會要》。

翼祖簡恭睿德皇帝,諱敬,順祖子。歷營、薊、涿三州刺史。周顯德中,贈左衛上將軍。建隆元年三月,追尊曰簡恭皇帝,廟號翼祖。謚議,翰林學士竇儼撰;冊文,中書舍人趙逢撰。陵曰靖陵。在幽州。本曰定陵,乾興元年七月改。大中祥符五年閏十月加今謚,冊文,參知政事王曾撰。以上《國朝會要》。《續會要》云:冊文,參知政事丁謂撰。元祐元年正月,以神宗祔廟,告遷神主,奉藏於夾室,依禮不諱不忌。以上《續國朝會要》。

宣祖昭武睿聖皇帝,諱弘殷,翼祖子,母曰簡穆皇后劉氏。仕周為龍捷左廂都指揮使,岳州防禦使。顯德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崩,贈武清軍節度使。建隆元年三月,追尊曰昭武皇帝,廟號宣祖。謚議,翰林學士竇儼撰;冊文,中書舍人扈蒙撰。陵曰安陵。在開封府開封縣,今奉先資福禪院即其地。乾德二年,改卜於河南府鞏縣。景德四年,析鞏、偃師、緱氏、登封縣地,置縣曰永安,以奉陵寢。大中祥符五年閏十月加今謚。冊文,宰臣王旦撰。以上《國朝會要》崇寧二年十二月,以哲宗祔廟,告遷神主,奉藏於夾室。三年十月二十九日,立九廟,復祀。以上《續國朝會要》

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諱匡胤,宣祖第二子,母曰昭憲皇后杜氏。後唐天成二年丁亥歲二月十六日,生於西京夾馬營。乾德元年詔以其日為長春節。仕周為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顯德七年正月四日,受周禪於崇元殿。年三十四。乾德元年十一月,上尊號曰應天廣運仁聖文武至德。冊文,宰臣范質撰。開寶元年十一月,加號應天廣運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冊文,宰臣趙普撰。九年十月二十日,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太平興國二年四月二十五日,葬於永昌陵,在河南府永安縣。謚曰英武聖文神德,廟號太祖。謚議,翰林學士李昉撰;冊文,沈義倫撰;哀冊文,宰臣薛居正撰。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加謚曰啟運立極英武聖文神德元功大孝。謚議,宰臣王旦撰;冊文,參知政事馮拯撰。五年閏十月,再加今謚。冊文,宰臣向敏中撰。年號三:建隆四年十一月十六日改乾德,乾德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改開寶。

帝號雜錄 编辑

帝號雜錄

太祖開寶四年八月二十六日,宰臣趙普等上表請加尊號曰應天廣運興化成功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明道:原作「明孝」,據後文所加尊號改。,表三上,詔答不允。九年正月二十六日,皇弟晉王率 臣上表,請加尊號曰應天廣運一統太平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以汾晉未平,燕薊未復,不欲稱「一統太平」,詔答不允。二月五日,晉王等復上表請上尊號曰應天廣運立極居尊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表三上,詔允所請,候郊禋畢受冊。及禮成,有司將奉寶冊行禮,復詔止之。

《十朝綱要》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帝 號 《十朝綱要》

《十朝綱要》

太宗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諱炅,宣祖第三子,母曰昭憲皇后杜氏。晉天福四年己亥歲十月七日,生於開封府浚儀縣崇德坊護聖營官舍。《宋朝會要》:開寶九年詔以其日為乾明節,淳化元年改壽寧節。初名匡乂,建隆元年改名光義。為殿前都虞候、睦州防禦使。八月,遷太寧軍節度使。二年七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乾德二年六月,加兼中書令。開寶六年七月,封晉王。九年十月二十日即位,改今諱,年三十八。太平興國三年十一月,上尊號曰應運統天聖明文武。《宋朝會要》:冊文,宰臣薛居正撰。六年十一月,加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宋朝會要》:冊文,宰臣趙普撰。端拱二年十二月,詔省去尊號。淳化元年正月, 臣復上尊號曰法天崇道。《宋朝會要》:冊文,宰臣呂蒙正撰。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九。十月十八日,葬於永熙陵,在河南府永安縣。謚曰神功聖德文武,廟號太宗。《宋朝會要》:謚議,翰林學士承旨宋白撰;冊文,參知政事李至撰;哀冊文,宰臣呂端撰。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加謚曰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大明廣孝。《宋朝會要》:謚議,宰臣王旦撰;冊文,參知政事趙安仁撰。五年閏十月加今謚。《宋朝會要》:冊文,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欽若撰。年號五:太平興國九,雍熙五,端拱三,淳化六,至道四。《宋朝會要》:開寶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改太平興國。九年十一月十一日,改雍熙。五年正月十七日,改端拱。三年正月一日,改淳化。淳化六年正月一日,改至道。

李埴《十朝綱要》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帝 號 李埴《十朝綱要》

李埴《十朝綱要》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睿:原作「濬」,據《宋史》卷九《仁宗本紀》一改。,諱禎,真宗第六子,母曰章懿皇后李氏。大中祥符三年庚戌四月十四日生。《宋朝會要》:乾興元年詔以其日為乾元節。初名受益。七年三月授左衛上將軍,封慶國公。八年十二月,遷特進、忠正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封壽春郡王。天禧元年二月,加中書令。二年二月,遷開府儀同三司、守太保、兼中書令、行江寧尹、建康節度使,進封升王。八月,立為皇太子,改今諱。乾興元年二月十九日即位。年十三。天聖二年十一月,上尊號曰聖文睿武仁明孝德。《宋朝會要》:冊文,宰臣王欽若撰。明道二年二月,加〔尊〕號睿聖文武體天法道仁明孝德。《宋朝會要》:冊文,宰臣呂夷簡撰。七月,詔省「睿聖文武」字。景祐二年十一月,加〔尊〕號景佑體天法道欽文聰武聖神教德。《宋朝會要》:冊文,宰臣呂夷簡撰。寶元元年十一月庚戌,加號寶元體天法道欽文聰武聖神孝德。《宋會要》冊文,宰臣張士遜撰。康定元年三月,詔省「寶元」字。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崩於福寧殿。年五十四。十月二十七日,葬永昭陵。在河南府永安縣。謚曰神文聖武明孝,廟號仁宗。

《宋朝會要》:謚議,翰林學士王珪撰;冊文,宰臣曾公亮撰;哀冊文,宰臣韓琦撰。《續宋朝會要》:謚號中「體天法道極功全德(濬)[睿]哲」十字,元豐六年十一月加上,系《續會要》。元豐六年十一月加今謚。謚議,翰林學士鄧潤甫撰潤:原作「閏」,據《宋史》卷三四三本傳改。;冊文,宰臣王珪撰。年號九:天聖九,明道二,景佑四,寶元二,康定一,慶曆八,皇佑五,至和二,嘉佑八。《宋朝會要》:乾興二年正月一日,改天聖。天聖十年十一月六日,改明道。明道三年正月一日,改景佑。景祐五年十一月十八日,改寶元。寶元三年二月二十一日,改康定。康定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改慶曆。慶曆九年正月一日,改皇佑。皇佑六年四月一日,改至和。至和三年九月十三日,改嘉佑。

【宋會要】

孝宗,高宗皇帝之子也。初,藝祖皇帝六世孫秀王娶夫人張氏,以建炎元年丁未歲十月二十二日生上於秀州嘉興縣。紹興三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詔以其日為會慶節。是夜赤光滿室,如日正中,高宗皇帝知其生有聖瑞,詔鞠於宮中。紹興三年二月,授和州防禦使,賜名瑗。授貴州防禦使。五年五月,授保慶軍節度使,封建國公。十二年二月,授檢校少保,進封普安郡王。十七年六月,授常德軍節度使。三十年二月,立為皇子,改賜名瑋。授寧國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建王。三十一年十月,授鎮南軍節度使。三十二年五月,立為皇太子,改今名。六月十一日,受內禪,即皇帝位。年三十六。淳熙十六年二月,遜位於光宗皇帝,退處重華宮,上尊號曰至尊壽皇聖帝。冊文,宰臣留正撰。紹熙五年六月九日,崩於重華殿。年六十八。謚曰哲文神武成孝,廟號孝宗。謚議議:原作「冊」,據前各帝例改。,翰林學士李(獻)[巘]撰;謚冊文,知樞密院事趙汝愚撰;哀冊文,左丞相留正撰。慶元三年六月,加謚曰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謚議,中書舍人、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謝深甫撰。

帝 謚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帝 謚

帝謚

【宋會要】

孝宗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原眉批云:「此條已見前,雖復文,仍須支其重復,補於前英宗條內。」。能官賢才曰哲,帝德廣地運曰文,應變無方曰神,保大定功曰武,持盈守滿曰成,慈惠愛親曰孝。後加上「紹統同道冠德昭功明聖」十字。

光宗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原眉批云:「接前頁孝宗後。」。初謚憲仁聖哲慈孝。聖能法天曰憲,施仁服義曰仁,通達先知曰聖,能官賢才曰哲,視民如子曰慈,繼先述事曰孝。後加上十字。華協於帝,恭己無為,循道也;恢洪祖業,潤色增光,明功也;汲汲為學,業業致孝,茂德也;小心翼翼,光被四表,溫文之謂也;保大定功,遵養時晦,順武之謂也。合「憲仁聖哲慈孝」之號。

太子謚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太子謚

太子謚

【宋會要】

昭成太子元僖,初謚恭孝。不懈為德曰恭,慈惠愛親曰孝。乾興元年改謚昭成。明德有功曰昭,安民立政曰成。

悼獻太子佑。中身早夭曰悼,聰明睿智曰獻。

獻湣皇太子茂,初謚沖獻,後改謚獻湣。

莊文皇太子 。謚賜。

景獻皇太子詢。耆意天圖曰景,文賢有成曰獻。

廟號追尊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廟號追尊

廟號追尊

【宋會要】

太祖建隆元年二月五日,有司言:「追尊四廟,合撰帝后謚號、陵名。」詔翰林學士、判太常寺竇儼撰進。三月二十四日,竇儼請上皇高祖文安府君謚曰文獻皇帝,廟號僖祖,陵曰欽陵。皇祖中憲府君謚曰惠元皇帝,廟號順祖,陵曰康陵。皇祖驍衛府君謚曰簡恭皇帝,廟號翼祖,陵曰定陵。皇考太尉府君謚曰昭武皇帝,廟號宣祖,陵曰安陵。詔恭依。

九月九日,太常禮院言:「將來皇帝御崇元殿,備禮冊四親廟。按禮文,天地、宗廟之饗及出征、巡狩、大射、養老皆博士引卿,卿引皇帝。惟追崇祖宗不載太常博士贊引之事。唐大中初,追尊順宗、憲宗謚號,皇帝於宣政殿授玉冊,遣宰臣以下持節奉冊赴太廟。授冊日,帝既御殿,百僚拜訖,乃降階,跪授冊於太尉。拜授訖,禮官俟太尉奉冊出宣政門,然後升殿。伏請自今凡皇帝親行禮,皆太常卿贊導奉引「導」下原衍「禮」字,據《宋史》卷一○八《禮志》一一刪。。」奏可。二十七日,帝御崇元殿,備禮,遣使奉冊上四廟謚號。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六月五日,詔曰:「朕以寡昧,獲奉宗祧。恭膺累洽之祥,汔致小康之理。乾文詔錫,瑞命薦臻。仰承孚佑之仁,上賴貽謀之慶。迫於輿誦,將議升中。蓋以答三靈之眷懷,奉二聖之登配。戒期有素,講禮惟夤。且念建號施名,蓋率遵於典故;奉先尊祖,宜罄盡於追崇。考於舊史之文,仍存加謚之制。即當講求茂實,蹈詠鴻徽。備物典章,祗薦於寢廟;侑神宗祀,對越於高明。庶盡沖人之心,以報昊天之德。太祖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太宗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宜令所司,定加尊謚。俟封禪禮畢,擇日恭上寶冊。」七月八日,詔宰臣王旦撰謚議,參知政事馮拯撰太祖謚冊文並書,趙安仁撰太宗謚冊文並書,拯又書謚寶文。

八月一日,王旦,上議,請加謚太祖曰啟運立極英武聖文神德玄功大孝皇帝,太宗曰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大明廣孝皇帝。詔恭依,遣官告天地、廟、社,仍命配座玉冊並書廟文並載新號。

十一月二十七日,帝於朝元殿備禮,奉祖宗尊謚冊、寶,再拜授攝太尉王旦,奉之以出,安太祖冊、寶於玉輅,太宗冊、寶於金輅丞疑當作「蒸」。,詣太廟奉上。

五年閏十月十一日,詔曰:猥以眇質,獲紹寶圖。緬念聿修,居懷若厲。此者躬延真馭,啟迪帝先。孚佑黎元,積豐功於上古;保綏宗社,垂鴻慶於後昆。錫羨聿昭,感慰交集。是敢揚祖禰之丕烈,增典冊之徽稱。茂展孝思,用□燕翼。太廟六室各奉上尊謚二字,擇日備禮奉冊。」

十八日,中書門下與禮官等參議,請加上僖祖曰文獻睿和,順祖曰惠元睿明,翼祖曰簡恭睿德,宣祖曰昭武睿聖,太祖曰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太宗曰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詔恭依,仍俟上聖祖冊禮畢奉上。命樞密使王欽若撰僖祖冊文,陳堯叟撰順祖冊文,參知政事丁謂撰翼祖冊文,宰臣王旦撰宣祖冊文,向敏中撰太祖冊文,王欽若撰太宗冊文並(並)書。

六年十月二日,宰臣、攝太尉王旦奉冊、寶詣元德皇太后廟,改上徽號曰元德皇后,升祔太宗廟室。

天禧元年正月九日,帝詣文德殿備禮奉寶冊,拜授攝太尉向敏中,持節奉冊升輅以赴太廟。翌日,敏中奉上六室。

仁宗天聖二年八月十五日,詔曰:「先皇帝臨御八纮,憂勞萬務,兩巡河朔,親統戎師,以櫛風沐雨之勤,成展義省方之事。繇是殊鄰修好,中夏偃戈,西裔稱藩,三邊絕警。牛馬休於林麓,疆畝遂其耕耘。路罕拾遺,家無轉餉。丞民老幼太宗原作「大室」,據《宋史》卷一○八《禮志》一一改。,得全其生。二十年間,最為隆盛。而謚號之內,略其威武之稱;中外之人,咸有郁嗟之論。斯豈朕奉揚先烈、褒顯世功之意也!始於前歲,嘗議增加,屬奉山陵,因而稽緩。今者類禋俯及,孝饗方伸。瞻二聖之舊規,有追崇之茂典。用昭美稱,式播無窮。宜於先帝謚號內用此意重詳定,加二字為八字。仍令兩制與太常禮院詳定以聞。」二十七日,翰林學士承旨利瓦伊等請加上真宗謚號曰文明定武章聖元孝皇帝。詔恭依。

十一月十日,帝備禮大慶殿庭,奉冊、寶,命宰臣王欽若持節上於廟室。

慶曆四年七月二十二日,詔俟南郊禮前,改謚莊懿皇后曰章懷,莊穆皇后曰章穆,莊獻明肅皇太后曰章獻明肅,莊懿皇太后曰章懿,莊惠皇太后曰章惠。八月二十五日,太常禮院言:故事只以冊、寶告廟,更不改題神主。從之,議具廟議。

十一月二十二日,帝備禮大慶殿庭,奉冊、寶授太尉,上於廟室。

五年十月九日,攝太尉、宰臣陳執中奉冊、寶詣奉慈廟,改上章獻明肅皇太后徽號曰章獻明肅皇后,章懿皇太后徽號曰章懿皇后,升祔真宗廟室。《宋史》:十月,文德殿奉安寶、冊,帝服通天冠、(降)[絳]紗袍,執圭。太常奏樂,百官宿廟堂。次日,有司薦享諸廟。寅時,復詣正衙,宰臣、行事官贊導冊、寶至大慶殿庭,發冊,出宣德門,攝太尉賈昌朝、陳執中受以赴奉慈廟,上寶、冊,告遷二主,皆塗「太」字,祔於太廟。

七年七月八日,詔曰:「先皇帝繼聖御圖,右文敷化,睦鄰講好,封(代)[岱]告成。二紀之間,三代可復。載惟謚號之冊,未殫善美之文,夙夜靡遑,人神觖望。屬肇修於元祀,宜加上於徽名,傳之無窮,庶申永慕。將來南郊宜增真宗皇帝謚如先朝,再上祖宗謚號之儀。其令兩制、太常禮院詳定以聞。」八月十一日,命宰臣陳執中撰加謚冊文,樞密使夏竦書。二十五日,翰林學士張方平請加上真宗謚號曰膺符稽古成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詔恭依。

二十六日,召近臣觀冊,書真宗加謚位版於崇政殿。初,帝跪設位版,書畢,再拜,涕泣久之。十一月五日,詔學士院撰加上真宗謚號樂章。二十五日,帝詣大慶殿,備禮奉真宗加謚冊、寶,拜授攝太尉陳執中,持節奉冊升輅,赴太廟奉上。

神宗元豐六年三月二十五日,詔:仁宗皇帝、英宗皇帝尊謚宜加上至十六(年)[字],有司詳具典禮聞奏,仍於大禮前擇日奉上冊寶。

五月二日,詔加上仁宗皇帝、英宗皇帝尊謚改作奉上徽號,仍令三省官、雜學士以上與太常寺官同詳定以〔聞〕,禮部尚書撰議文。

閏六月四日,詔改差翰林學士鄧潤甫撰仁宗、英宗徽號議文。

二十五日,宰臣王珪等請上仁宗皇帝徽號曰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濬)[睿]哲明孝皇帝。是日,又上英宗皇帝徽號體乾膺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神宣(者)[孝]皇帝。

七月二十七日,詔仁宗皇帝徽號冊文命宰臣王珪撰珪:原作「撰」,據《宋史》卷二一一《宰輔表》二改。,門下侍郎章惇書;英宗皇帝徽號冊文命宰臣蔡確撰,中書侍郎張璪書;兩朝徽號寶文命尚書右丞王安禮書禮:原作「書」,據《宋史》卷二一一《宰輔表》二改。

十一月二日,帝詣大慶殿,備禮奉徽號二寶授左僕射王珪二寶:據下文,疑當作「寶、冊」。,赴太廟奉上仁宗室。又授徽號寶、冊於右僕射蔡確,赴太廟奉上英宗室。

哲宗紹聖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帝謂輔臣曰:「祖宗謚號各加至十六字,神宗皇帝今止初謚,尚未增加,宜考求典故以聞。」宰臣章惇等對曰:「祖宗加謚,歲月不定。真廟初加八字是天聖二年,今神宗祔廟已十年,故事加徽號必在南郊前,謹如聖旨討閱以聞。」

三月四日,詔曰:「朕恭惟先皇帝經德秉哲,君臨萬邦,十有九年。若古之道,考其政事;功烈之茂,匹休三王。而謚號所紀,曾未之以究宣萬一。朕嗣有大業,懼德不類,無以光於前人。蓋聖人之在天下也,神化獨運,民無能名,而盛德形容,言可擬象。矧是追崇之禮,固存列聖之規。其率舊章,申加徽號,用揚顯烈,垂之無窮。先帝謚號見今六字「六字」二字原脫,據本卷後文紹興十二年十一月四日詔之文例補。「六字」謂「英文烈武聖孝」也,見《宋史》卷一七《哲宗本紀》一。,宜增上徽號十字,如祖宗故事。令三省、樞密院官、御史中丞、雜學士已上,同太常寺集議聞奏,仍令禮官詳具禮以聞。」

二十八日,命翰林學士蔡卞撰議文。

四月二十七日,詔加上神宗皇帝徽號,於大禮前三日行禮如故事。

五月十一日,尚書禮部言:「增上神宗皇帝徽號系大禮前三日,皇帝初齋日大慶殿為明堂,欲乞文德殿行發冊、寶之禮。」從之。

十七日,詔加上神宗皇帝徽號冊文,又命宰臣章惇撰,門下侍郎安燾書冊寶,中書侍郎李清臣書冊文。

十八日,宰臣章惇等請上神宗皇帝徽號曰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七月四日,宰臣章惇上所撰增上神宗皇帝徽號冊文,詔恭依。

九月十六日,帝詣文德殿,備禮奉徽號寶、冊授宰臣章惇,上於太廟神宗室。

徽宗崇寧三年三月二十六日,詔曰:「哲宗皇帝聰明睿知,天性夙成。嗣服之初,遵養淵默,洎總威柄,發揮強剛,黜除奸回,修復法度。熙豐之政,燦然再新。十有六年,底於至治。而謚號所紀,未能究宣。朕自纘承,因心則友,凡在典禮,必極其隆。仰稽追崇之文,具存祖考之訓。雖體道之妙莫顯於言聲,而御世之經可求於擬象。載揚丕烈,昭示無窮。宜加上哲宗皇帝謚號共為一十六字。令(省三)[三省]、樞密院官、御史中丞、雜學士、太中大夫以上,與太常寺同共集議合增徽號,仍令禮官詳具典禮以聞。」

二十八日,詔曰:「恭惟神宗皇帝以道在天下,而以政事治之。若稽唐虞三代之隆,垂裕萬世,無疆之統,與天地造化相為終始。其功德之盛,豈言之一二所能該 !而奉上徽號,循用舊章,必假丕揚,著之典冊。紹聖之詔,竭意追崇,當時議臣講求弗盡。夫帝德廣運,非『運德』也;巍巍乎其有成功,非『建功』也。言既未安,理亦隨失,殆未足以仰慰在天之神,而昭示於後。哲宗皇帝屢欲更定,未及修行。肆予纘承,安敢輒止!宜令三省、樞密院官、御史中丞、雜學士、太(宗)[中]大夫以上,與太常寺同共集議,禮官詳具典禮以聞。」

五月六日,命翰林學士承旨張康國撰更定神宗皇帝、增上哲宗皇帝徽號議文。

六月六日,命宰臣蔡京撰神宗皇帝、哲宗皇帝徽號冊文並書。

七月二十三日,宰臣蔡京等上更定神宗皇帝徽號曰體仁顯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是日,又(上增)[增上]哲宗皇帝徽號曰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八月十一日,命中書侍郎趙挺之書神宗皇帝徽號寶文,尚書右丞吳居厚書哲宗皇帝徽號寶文。

十一月二十三日,上詣文德殿,備禮奉更定神宗皇帝徽號冊、寶授宰臣蔡京,上於太廟室。是日,又奉哲宗皇帝徽號冊、寶授知樞密院蔡卞,上於太廟室。

大觀元年六月七日,內出手詔曰:「尊祖奉先,孝饗為大。僖祖皇帝積功累行,肇基王跡。覃及後嗣,撫有四海,尊隆廟佑,萬世不祧。其徽號未足以顯功垂後。可集官議定,於宗祀前備禮加上,以稱嚴恭之意。」

十二日,有旨加上僖祖文憲睿和皇帝謚號,共為一十六字。令三省、樞密院官、御史中丞、雜學士、太中大夫以上,與太常寺同共集議合增徽號。仍令禮官詳具典禮以聞。

二十四日,命宰臣蔡京撰冊文並書,知樞密院事張康國書冊、寶,翰林學士薛昂撰議文。又詔於宗祀大禮初致齋日,行發冊、寶及上徽號之禮如故事。

八月四日,宰臣蔡京等奏請上僖(宗)[祖]皇帝徽號曰立道肇基積德起功懿文憲武睿和至孝皇帝。

九月二十五日,上詣文德殿,備禮奉徽號冊、寶授蔡京,上於太廟室。

政和三年正月十一日,內出手詔:「朕嗣承祖宗丕祚,懼德弗類,率時昭考。永惟熙寧、元豐盛德大業,述而明之,孚於四海。故自纘緒以來,循親 惇敘之詔,而為之建兩京敦宗之令;遵學校養士之法,而申之以鄉舉裏選之政。追董正治官之志,制名定位,訓迪文武之秩;紹均輸裕國之制,懋遷有無,阜通山海之利。乘常平羨餘,以惠養鰥寡,使民養生送死無憾。嗣開拓武功以柔遠,辟牂柯、積石,列為郡縣。一紀於茲,迄用有成。和足以廣樂,富足以制禮。聲名文物,於是大備。荷天之休,諸福之物畢至。錫以元圭,告成厥功。推原本始,實自我烈考施張彌綸,權(與)[輿]萬事,以克用乂;亦惟我哲宗繼誌述事,克為先烈。顧朕何德以堪之!朕若稽古,《那》祀成湯,以衎烈祖;《維清》太平,以告文王。肆朕纘述,緝熙先烈,共成康功,永言孝思,不敢不告。可差官冊告永裕、永恭陵。神宗尊謚比祖宗已各十六字,然不著稽古建立法度之意;哲宗遵制揚功,未能昭顯。蓋不足以慰在天之靈,垂示萬世。其令群臣參議,加上神宗四字,改定哲宗舊謚以聞。俟將來冬祀饗廟,躬行奉上,以稱朕功成不居、歸美顯親之心。咨爾中外,其體至懷。」

二月三日,命翰林學士張閣撰加上神宗皇帝徽號議文,翰林學士承旨白時中撰更定哲宗皇帝徽號議文。

二十八日,命太師、魯國公蔡京撰神宗皇帝、哲宗皇帝徽號冊文並書,少師、太宰何執中書神宗皇帝徽號寶文,門下侍郎余深書哲宗皇帝徽號寶文。

八月二十九日,太師、魯國公蔡京等上加上神宗皇帝徽號曰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是日又上更定哲宗皇帝徽號曰憲元繼道世德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十一月三日,文武侍從六參官以上、宗室正任刺史以上、禁軍都虞候以上並服朝服,赴大慶殿立班。皇帝御殿,備禮奉神宗皇帝徽號冊、寶,授於太師、魯國公蔡京,奉哲宗皇帝徽號冊、寶,授於少師、太宰何執中。京奉神宗冊、寶於玉輅,執中奉哲宗冊、寶於金輅,並詣太廟幄殿,權奉安以俟。四日,皇帝詣景靈宮行禮畢,赴太廟宿齋。五日,文武陪官各服朝祭服,入就位以俟。皇帝服袞冕,躬行奉上神宗皇帝冊、寶於本室,又躬行奉上哲宗皇帝冊、寶於本室。

光堯皇帝紹興三年四月十五日,禮部太常寺言:都堂請官集議,昭慈獻烈皇后欲改定謚曰昭慈聖獻皇后。詔恭依。

二十四日,禮部太常寺言:「奉詔,昭慈獻烈皇后改謚曰昭慈聖獻。謹按《謚法》曰:通達先知曰聖,克嗣徽音曰聖。」詔恭用「克嗣徽音曰聖」,命翰林學士綦 禮撰。

五月十二日,禮部太常寺言:「昭慈獻烈皇后謚號,檢照六家《謚法》,系君謚、后妃謚內通用該載。今來昭慈獻烈皇后改謚昭慈聖獻皇后,先申請開具通達先知曰聖,克嗣徽音曰聖。已有詔恭以『克嗣徽音曰聖』。合於君謚、后妃謚曰參照通用曰:疑當作「內」。。」詔宜恭以「備物成器曰聖」。

六月二十一日,翰林學士綦崇禮上昭慈獻烈皇后改謚曰昭慈聖獻議。詔恭依。

二十四日,太常寺言:「昭慈獻烈皇后改謚昭慈聖獻皇后,於溫州太廟奉上冊、寶,今參酌禮例修撰儀註。」詔依。

二十九日,詔:昭慈聖獻皇后改謚,命簽書樞密院事徐俯撰謚冊文,參知政事席益書謚冊文,樞密都承旨趙子畫書篆寶文,戶部員外郎徐杞奉冊、寶告廟,並命使發冊、寶,起居郎、權中書舍人孫近讀冊文。

七月六日,樞密都承旨趙子畫言:「準敕差篆昭慈聖獻皇后寶文,尋據文思院供,舊寶方二寸四分。欲以『昭慈聖獻皇后之寶』八字為文,分寸仍舊。」從之。

九月十四日,告廟。十五日,皇帝御常御殿,命開府儀同三司、信安郡王孟忠厚攝太尉,奉上冊寶於廟室冊:原脫,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下稱《建炎要錄》)卷六八云「上昭慈聖獻皇后改謚冊於溫州太廟」,是有冊也,據補。

十二月十三日,詔:昭慈聖獻皇后改謚冊、寶,命使發冊,告遷,權安奉神御,迎奉至溫州太廟,奉上冊、寶,景靈宮安奉神御。禮畢,禮儀使已下並官吏等比擬除几筵例,各支銀絹有差。

七年二月十九日,三省言:「已議上徽宗聖文仁德顯孝皇帝尊謚,所有惠恭皇后合易舊謚,禮部太常寺今討論:竊聞周之文母,唐之文德,及東漢諸后,皆同帝謚。議者以為后無外事,法不專謚,故系於帝,以為稱謂。國朝以來,列聖諸后悉遵此制。至於昭憲皇后,初謚『明憲』,後改曰『昭』,以從宣祖『昭武』之謚也。真宗皇帝五后初皆謚曰『莊』,後皆改『莊』曰『章』,以從真宗『章聖』之謚也。今徽宗皇帝已議上尊稱曰聖文仁德顯孝皇帝,寧德皇后已議尊稱曰顯肅皇后,伏請改惠恭皇后謚連『顯』字,仍依故事集官議謚。」既而吏部尚書孫近等集議,易惠恭皇后謚曰顯恭皇后。詔恭依。

四月六日,太常少卿吳表臣言:「侍從官議上惠恭皇后改謚,俟敕下有司合行制造冊、寶。檢照昨加上神宗皇帝、哲宗皇帝謚號,系於政和三年冬祀大禮前一日皇帝行朝饗禮前躬行奉上。所(以)[有]將來奉上惠恭皇后改謚冊、寶,合依加上神宗謚號禮例,將來大禮躬行奉上。」詔恭依。

五月二十三日,命給事中胡世將撰謚議,參知政事張守撰冊文,知樞密院沈與求書冊文「求」字原缺,據《宋史》卷二一三《宰輔表》四補。,參知政事陳與義篆寶文。

七月五日,給事中、兼直學士院胡世將上顯恭皇后謚。詔恭依。

九月二十一日,明堂前一日,奉冊、寶上於廟室。

十二年十一月四日,詔曰:「朕恭惟徽宗皇帝躬神明之德,有堯舜之仁。紹累聖之丕基,當四海之全盛,儲靖淵默,體道穆清。蓋垂拱優遊於十閏之間,而功德度越於百王之上。逢時初否,棄屣若遺。暨訃驛之遠來,舉敷天而感痛。朕纘承大業,遭罹百難,力修鄰國之和,亟致輴車之復。已卜會稽之地,權行陵寢之儀。先遠告成,升祔雲畢。顧徽號之莫稱,在眇躬而惕然。雖藏用之神無得而名言,而顯仁之跡可求於擬象。矧祖宗之明訓,有追崇之舊章。宜揚顯功,以垂來世。徽宗皇帝謚號見今六字,宜加十字,為十六字,如祖宗故事。令三省、樞密院、侍從、臺諫以上同太常寺集議,仍令禮官詳具典禮以聞。」

十二月十二日,宰臣秦檜等請加上徽宗皇帝徽號曰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

同日,禮部太常寺言:文思院修制奉上徽宗皇帝徽號冊、寶,所有修制玉寶,合以「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之寶」為文。詔依。

同日,禮部太常寺言:「集議徽宗皇帝徽號,(訖)[乞]依禮例,奉上冊寶使率行事官並百僚,詣徽宗皇帝本室奏請徽號,行禮。候降下議文,從本寺關太史局,選定日辰,取旨排辦。行禮日,皇帝前後殿不視朝,百司作休務假。合差讀奏請徽號議文官一員,系差史官充;奏告,光祿卿、奉禮郎、太祝、太官令各一員,差本寺官充。奉上冊寶使並行事官宿齋於太廟齋坊,陪位官止至日趁赴。其行事奉冊寶使、奉禮郎、太祝、太官令,並乞服祭服;讀徽號議文官並應陪位百僚,並服常服立班。」詔讀奏請徽號議文官以起居舍人程敦厚充,餘並依。

二十日,詔命宰臣秦檜撰上徽宗皇帝加上徽號冊文。

同日,禮部太常寺言:「奉上徽宗皇帝徽號用來年正月九日,皇帝御殿,命使發冊、寶,行禮。俟修制冊、寶畢,有司前一日進呈,請御書訖,降出,於所御殿設幄安奉。令入內〔內〕侍省依例差內侍三員,專一掌管進呈及請御書,並在幄宿衛主管。所有發冊、寶日,依〔例〕,文武百僚陪〔位〕立班,不視事,作休務假。」從之。

同日,詔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程克俊為奉冊讀冊,中書令、戶部尚書張澄為奉寶讀寶,侍中、大理卿周三畏,大理少卿姜師中舉冊,秘書少監秦 、軍器監劉才邵舉寶,吏部侍郎魏良臣進接大圭,禮部侍郎王賞奏中嚴外辦,中書舍人張擴御前奏中嚴外辦,右諫議大夫羅汝楫禮儀使,前導皇帝行禮,祠部員外郎段拂奏解嚴,權太常少卿王師心御前奏解嚴,太常博士劉嶸贊引禮儀使。

二十三日,禮部太常寺言:「奉上徽宗皇帝徽號冊寶,奉冊寶使合用本品車及鹵簿儀仗,緣今來未備,欲乞服朝服,騎從至太廟。侍中、中書令、舉寶官亦服朝服,騎從冊寶至太廟幄次。其冊寶下官並職掌授衛親事官等依禮例並於冊寶幄之側宿衛。」從之。

二十八日,合門言:「奉上徽宗皇帝徽號冊寶,行禮合差合門官二員前導皇帝,一員奏中嚴等牌。」(言)[詔]以知合門事〔兼〕客省四方館事兼樞密副都承旨藍公佐、知合門事兼客省四方館事鄭藻前導,知合門事兼客省四方館事宋籛孫奏中嚴等牌。

同日,御史臺(詔)[言]:「奉徽宗皇帝徽號冊寶畢,次日皇帝詣太廟行饗禮,其陪祠文臣百官合前十日受誓戒。欲乞應通直郎以上及行在見任承務郎以上職事官趁赴。所有太廟奏請議文並習儀,奏請皇帝致齋、發冊寶等立班,亦乞用前項已受誓戒官。」從之。

十三年正月六日,皇帝內殿致齋,文武百僚赴太廟徽宗皇帝本室請(殿)[徽]號。

九日,皇帝御文德殿,命宰臣秦檜上徽宗皇帝徽號冊寶於太廟。

十日,皇帝內殿宿齋,文武百僚赴太廟奉上徽宗皇帝徽號冊寶。

淳熙二年七月六日,右丞相葉衡等恭請加上光堯壽聖憲天體道太上皇帝尊號曰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太上皇帝,壽聖明慈太上皇后尊號曰壽聖齊明廣慈太上皇后。詔恭依。參知政事龔茂良、簽書樞密院事李彥穎、戶部尚書韓彥直、翰林學士王淮、權吏部尚書蔡洸、禮部侍郎趙雄、權吏部侍郎沈樞、趙粹中、給事中胡元質、權兵部侍郎周必大、權刑部侍郎周自強、秘書監兼權中書舍人莫濟、太常少卿兼權戶部侍郎趙彥操、起居郎王希呂、侍御史范仲芑、左司諫湯邦彥、將作少監兼權禮部郎官吳飛英、監察御史(溥)[傅]淇、齊慶胄、劉藩、太常丞傅伯壽、太常博士許蒼舒等議。

淳熙二年十二月一日,皇帝詣大慶殿行發冊寶禮畢,皇帝帥文武百僚詣德壽宮行奉上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冊寶。冊文丞相王淮撰,書冊文樞密使周必大,篆寶參政黃洽。冊文曰:「皇帝臣慎謹稽首再拜言:臣聞有大德者必得其壽,必得其名,蓋天人同然之應也。故德參乎天以壽錫之據上句文例,此句疑作「故德參乎天則天以壽錫之」。,德洽乎人則人以名歸之。逖觀古初,歷選列辟,維堯之壽自少昊高辛氏以來莫及,而聰明文思之稱冠序予二《典》,則亦惟非心黃屋,謝成功而不居,大哉之德有以致之。若夫觀陶唐之高躅,膺天人之美報,維我聖父,亶其同符。然則揚鴻休,登顯號,以崇介萬年之丕貺,曷其可已乎!恭惟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太上皇帝陛下以聖神文武之資,承二百中天之運,興衰撥亂,再造區夏。寢兵措刑,躋民壽域。右賢左戚,量才授任。大綱小紀,因事制宜。儲精三紀之間,致治百王之上。乃以神器(腃)[睠]於沖人,順帝則而聽康衢之謠,放政機而處大庭之館,希夷高蹈,又二十有四載矣。夫在宥天下,則體乾健以時行;逍遙物表,則泯雷聲於淵默。汗南山之竹,不足以紀功業之隆;指上古之椿,不足以比春秋之盛。時因大慶,屢上鴻名,摹乾坤之容,繪日月之象,略能推高矣,然未滿事實也。茲者歲肇三元,數綿八帙,薄海內外,罔不慶賴,歸美之義,不謀而同,以為壽之得乎天者既已益隆,則夫名之得乎人者所宜賓實。臣以寡昧,仰承付托之恩,念誌莫大尊親,而物無以報德,博采群議,稽經諏律,拳拳之誠而不容默已。昔之紹大業者在於治(毫)[亳]之興,興聖統者在於得禹之後。文王丕顯之謨,所以肇造而起斯文者在是;武王丕承之烈,所以執競而定爾功者在是。洪惟盛德,超軼三五,合而言之,眾美具備。且夫入纂基圖,載安九廟,可謂紹業矣;上接千歲,下規億載,可謂興統矣。是彜是訓,炳如日星,明明之謨,孰有加於此乎!除亂布治,光於祖宗,盛哉之烈,孰有大於此者乎!臣不勝大願,謹表玉冊玉寶,加上尊號曰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烈)[盛]烈太上皇帝。伏惟陛下仰符天意,俯協人心,順迎丕慶,誕受典冊,庶幾慰我子孫黎民,以永千萬世無疆之休。」

次詣宮中奉上壽聖齊明廣慈備德太上皇(帝)[后]冊寶。冊文丞相梁克家撰,書冊文參政施師點,篆寶參政黃洽。冊文曰:「皇帝臣慎謹稽首再拜言:臣聞慶都佐嚳,是開放勛;塗山嬪夏,寔肇與子。越周文臣,亦有任、姒,徽音相繼,《雅》什載歌。永惟三五之隆,茲誠千一之遇。矧我聖母,輔翊慈極,養以天下,俱燕壽祉。今所創見,亶無前聞。增崇大號,用侈丕慶,以荅三靈之眷命,以慰四海之驩心。臣子之情,曷可後哉!恭惟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陛下生育長養,與天同功,虛靜淵默,與道同妙。高蹈物表,玩心希夷。穹祗錫羨,神筴增授。方登延於八帙,以進至於萬億。寶惟我壽聖齊明廣慈太上皇后殿下淑質懿範,儷美匹休。造舟為梁,丕顯《思齊》之聖;繼鰲立極,於昭再造之烈。助成正始之化,首贊揖遜之舉。媲德無媿,降年偕永。臣以寡昧,嗣守歷服,深惟付托之重,克享盈成之業,欽承慈訓,夙夜匪懈。念孝以尊親為大,福以錫壽為先。兩因歲紀,三舉顯冊。雖乾坤覆載之恩非言可贊,而中外歸報之誠不謀而合。是用先獻歲以涓吉日,朝未央而藏上儀。並衍鴻名,益介親壽。臣不勝大願。謹奉玉冊金寶,加上尊號曰壽聖齊明廣慈備德太上皇后。伏惟殿下永承堯父,作配周宗,如日之升,如月之常,如南山之壽。宏賁我後人,使丕天之大律,繼自今不一舉而足,臣亦與有無窮之慶,不其韙歟!」

同日,中書令進讀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冊,侍中進讀寶畢,皇帝稱賀曰:「臣慎稽首言:伏惟太上皇帝陛下丕衍壽祺,申崇顯號,邦家大慶,華夏騰歡。」侍中詣太上皇帝御座前承旨宣答曰:「皇帝寧親有道,介壽無疆,載衍尊榮,益昭親愛。」次皇太子奏:「臣慎等稽首言按此處皇太子當為光宗趙惇。「慎」疑「惇」字之誤。:伏惟太上皇帝陛下衍登鴻筭,崇建尊名,慶集皇家,歡騰寰宇。」侍中詣太上皇帝御座前承旨,退詣折檻前宣:「有制,皇太子以下,太上皇帝聖旨:榮增丕號,申輯閎休,永介壽祺,同孚邦慶。」皇帝奉壽聖齊明廣慈備德太上皇后冊寶入宮內,侍〔中〕讀太上皇后冊寶畢,皇帝稱賀曰:「臣慎稽首言:伏惟太上皇后殿下坤元博載,天嘏駢臻,永奉慈庭,並增丕號。」內侍宣答曰:「太上皇后聖旨:皇帝歡奉庭闡,慶登冊典,載增懿號,彌見勤誠。」其奉上冊寶、讀冊寶儀註詳見前《上尊號》。先是詔曰:「朕祗承慈訓,光纘睿圖。備天下之養以尊親,爰臻於二紀;兼聖人之名而得壽,彌衍於萬年。亙古昔以未聞,亶家邦之有慶。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太上皇帝精微默運,溥博難名。恢統緒系接之隆,軼漢唐而立制;懋謨然顯承之懿,參文武以寧民。修身高八帙之期,騰實煥百王之典。壽聖齊明廣慈太上皇后靜符坤載,順翼皇勛。齊敬宅心,穆慈忱之壸範;純全迪德,昭萬國之母儀。蚤宣京室之徽音,並著康衢之嘉頌。粵茲昌會,展矣宏休。合未央、長樂之儀,欣上玉之奉;廣乾道、淳熙之議,肅申寶冊之陳。輸誠先再駕之恭,撥日協三神之貺。肆頒明詔,具諗 方。建顯號而施尊名,庶鋪於於有奕上「於」字疑誤。;綏多福而輯純嘏,益保佑於無疆。尚孚欽愛之心,共慶休明之運。」

⋯⋯盛事。」 三日,奏事之次,王淮等奏:「前日冊寶禮成,天色晴明,中外無不忻愜。」上曰:「前日慈顏甚歡,和氣洋溢不可言。壽聖諭朕以兒婦盡在前,便圖畫莫能就。」淮等奏:「陛下孝德奉親甚至,今日之事,誠載籍所未聞。」上曰:「太上賜朕銷金背子一領,太上亦自著一領,但色差淺。此便是昔人斑衣。來歲慶壽日,更衣以往。」淮等奏:「幸茲際會,獲⋯⋯

十四日,詔加上尊號冊寶了畢,依紹興三十二年奉上尊號冊寶體例,等第推恩。第一等:都大主管、承受、諸司官各轉兩官。第二等:照管一行事務三省禮工房、主管所催依、照管官物使臣、主管文字並行遣使臣各轉一官,減二年磨勘。第三等:主管所白身行遣人並承受諸司下行遣人、禮直官、克擇官、快行親從親事官各轉一官資。

〔大臣〕 编辑

太祖朝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大臣〕原無此題,今擬加。 太祖朝

〔大臣〕原無此題,今擬加。

太祖朝

【宋會要】

使相三年十四人據後太宗朝例,使相以上當缺宰執名。,內有皇弟晉王。

三司使八人:張美、薛居正、李崇矩、趙玭、沈倫、楚昭輔、呂餘慶、張淡。

學士八人:陶穀、竇儼、王著、李昉、扈蒙、竇儀、歐陽迥、盧多遜。

舍人院十人:扈蒙、趙逢、王瑩、盧多遜、張淡、高錫、王著、王佑、李昉、李穆。

御史中丞三人:邊歸讜、劉溫叟、邊光範。

太宗朝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大臣〕原無此題,今擬加。 太宗朝

太宗朝

宰相九人:薛居正、沈倫、盧多遜、趙普、宋琪、李昉、呂蒙正、張齊賢、呂端。

參知政事二十三人:盧多遜、竇撚、郭贄、宋琪、李昉、李穆、呂蒙正、李至、辛仲甫、王沔、張齊賢、陳恕、賈黃中、李沆、呂端、蘇易簡、趙昌言、寇準、向敏中、張洎、李昌齡、溫仲舒、王化基。

樞密使四人:曹彬、楚昭輔、石熙載、王顯。

樞密副使十二人:楚昭輔、石熙載、柴禹錫、王顯、(弭)[彌]德超、王沔、張宏、趙昌言、張齊賢、張遜、溫仲舒、寇準。

知樞密院事三人:張遜、柴禹錫、趙镕。

同知樞密院事七人:溫仲舒、張齊賢、劉昌言、李惟明、趙镕、向敏中、錢若水。

簽書樞密院事五人:石熙載、張齊賢、王沔、楊守一、張遜。

使相二十人:皇弟廷美、皇子德芳、皇子德昭、皇子元佐、皇子元僖、皇子元份、皇子元傑、趙普、石守信、錢俶、向拱、張永德、高懷德、曹彬、李繼勛、潘美、宋墦、錢惟濬、陳洪進、趙保忠。《宋朝會要》〔使〕相二十一人,內有真宗。

三司使二十二人:王仁贍、侯陟、王明、宋琪、陳從善、郝正、許仲宣、張卓、張遜、魏丕、郭贄、李惟清、徐休復、陳恕、(礬)[樊]知古、魏羽、李昌齡、張雍、魏庠、董儼、王延德、張鑒。

學士院十七人:李昉、湯悅、徐鉉、扈蒙、李穆、宋白、賈黃中、呂蒙正、李至、蘇易簡、李沆、韓丕、畢士安、錢若水、張洎、宋湜、王禹偁。

舍人院三十三人:扈蒙、李穆、張洎、王克正、郭贄、宋白、趙鄰幾、賈黃中、呂蒙正、李至、王佑、高冕、趙昌言、韓丕、徐休復、蘇易簡、宋準、范杲、宋湜、王化基、李沆、田錫、胡旦、王禹偁、向敏中、畢士安、柴成務、呂佑之、王旦、錢若水、馮起、和㠓、張秉。

御史中丞十一人:侯陟、滕中正、劉保勛、辛仲甫、趙昌言、張宏、李鉅源、王化基、朱昌齡、李昌齡、許驤此後原有批語:「案宰臣惟有太祖、太宗兩朝,而太宗朝尤詳,惜真宗以下無之,闕佚多矣。」

皇子諸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皇子諸王

皇子諸王原題作「太子諸王」,然此門內容實未涉及太子,按下一門標目為「皇子諸王雜錄」,則此門亦當題為「皇子諸王」,今改。

曹王光濟,宣祖子,早薨。建隆三年四月,贈中書令,賜名,追封邕王。元符三年三月,贈太師兼尚書令,追封曹王。

【宋會要】

魏王廷美,宣祖子,本名光美。建隆元年四月,授嘉州防禦使。二年七月,遷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乾德二年六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開寶六年九月,加檢校太尉、侍中、永興軍節度。太平興國元年十二月,加中書令、開封尹,封齊王,班宰相上。以避太宗名連字,改今名。三年十一月,加檢校太師。四年九月,進封秦王。七年三月,出為西京留守,充西京功德使。四月,坐事勒歸私第。五月,降封涪陵縣公,房州安置。九年正月卒,追封涪王,賜謚曰悼。真宗即位,追復官爵,遂葬汝州梁縣。仁宗即位,贈太師、尚書令。元符三年三月,追封魏王。

岐王光贊,宣祖子,早薨。建隆三年四月,贈侍中,賜名,追封夔王。景德三年十月,詔鴻臚備禮,葬於河南府永安縣南訾村。仁宗即位,追贈中書令。元符三年三月,賜太師、兼尚書令,追封岐王。

高密郡王德恭此上原有眉批云:「高密郡王以下系諸王之子,已見後。」,魏王廷美子。太平興國四年二月,以皇子授貴州防禦使。七年五月,秦王得罪,削籍。九年四月,復以皇侄授峰州刺史。雍熙元年四月,封安定侯。端拱元年二月,進公,累遷左神武軍大將軍。真宗即位,轉左龍武軍,改樂平公。咸平二年,出判虢州,表留奉朝請,奏可。三年十月,進勝州團練使。景德二年十一月,進衡州防禦使。三年五月卒,贈保信軍節度使、申國公。天聖二年六月,贈護國軍節度使、兼侍中。明道二年六月,追封郡王,謚曰慈惠。英宗即位,贈兼中書令。

廣平郡王德隆,魏王廷美子。太平興國九年四月,授瀼州刺史。雍熙二年四月,加左武衛大將軍,封長寧侯,判沂州。三年正月卒,贈寧遠軍節度使、臨沂郡公。天禧二年六月,贈崇信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明道二年九月,追封郡王,謚曰恭肅。英宗即位,贈兼侍中。

潁川郡王德彜,魏王廷美子。雍熙三年正月,授右千牛衛大將軍,封長寧侯,判沂州。端拱元年二月,進公。累遷右領軍衛大將軍。真宗即位,轉左武衛大將軍,封廣平公,召還。咸平二年八月,遷左神武軍大將軍,判滁州。三年十(年)[月],進儒州刺史儒州:《宋史》卷二四四本傳作「徐州」。景德二年十一月,進永州團練使。大中祥符二年正月,進邵(川)[州]防禦使。四年二月,進桂州觀察使。七年十二月,進保信軍節度觀察留後。八年四月卒,贈昭德軍節度使,追封信都郡王,謚曰安簡。仁宗即位,改今封。英宗即位,贈太師。

廣陵郡王德雍,魏王廷美子。淳化元年四月,授右驍衛將軍,三遷右龍武軍。真宗即位,進左千牛衛大將軍。大中祥符二年正月,進高州刺史。七年十二月,進嘉州團練使。天禧二年八月,進潁州防禦使。仁宗即位,進曹州觀察使,封咸寧郡公。天聖七年九月,進天平軍節度觀察留後。九年八月卒,贈宣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明道二年八月,追封郡王,謚曰康簡。英宗即位,贈兼侍中。

勛國公德鈞,魏王廷美子。淳化元年四月,授左武衛將軍,三遷右神武軍。真宗即位,進右龍武軍。景德二年十一月,進右監門衛大將軍。四年正月卒,贈河州觀察使、安鄉侯。明道二年九月,贈保平軍節度使,追封國公。英宗即位,贈忠正軍節度使。

江國公德欽,魏王廷美子。淳化元年四月,授左屯衛將軍,三遷右驍衛。真宗即位,加右神武軍。景德元年六月卒,贈雲中觀察使、雲中侯。明道二年九(年)[月]贈忠正軍節度使,追封國公。英宗即位,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金城侯德潤,魏王廷美子。淳化元年四月,賜名德宗,授右領軍衛將軍,三遷右武衛。真宗即位,進右神武軍,改今名。五年二月卒五年:《宋史》卷二四四本傳作「咸平六年」。,贈應州觀察使,追封侯。英宗即位,贈保康軍節度觀察留後。

申王德文,魏王廷美子。淳化元年三月,授右監門衛將軍,三遷右屯衛。真宗即位,進右驍衛。大中祥符七年十二月,加右神武軍大將軍。八年十月,進興州團練使。天禧二年八月,進濮州防禦使。仁宗即位,進滑州觀察使,封馮翊郡公。天聖七年九月,進橫海軍節度觀察留後。十年五月,進昭武軍節度使。明道元年十一月,改感德軍。二年十月,改武勝軍。景祐二年十一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軍。慶曆四年七月,封東平郡王。八月,改忠武軍,兼侍中。六年五月卒,贈太尉、中書令,進封申王,謚曰恭裕。英宗即位,加贈太師。

姑臧侯德願,魏王廷美子。淳化元年四月,授右千牛衛將軍,三遷右領軍衛。真宗即位,進左武衛。咸平二年閏三月卒,贈涼州觀察使,追封侯。英宗即位,贈昭化軍節度觀察留後。

紀國公德存,魏王廷美子。淳化元年四月,授右千牛衛將軍,三遷右領軍衛。真宗即位,進右武衛。大中祥符二年正月,領獎州刺史。四年六月卒,贈洮州觀察使、洮陽侯。明道二年九月,贈武昌軍節度使,追封國公。英宗即位,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燕王德昭,太祖子。乾德二年六月,授貴州防禦使。開寶六年九月,授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平興國元年十一月,改永興軍節度、兼侍中,封武功郡王,班宰相上。三年十二月,加檢校太尉。四年八月薨,贈中書令,追封魏王,謚曰懿。真宗即位,贈太傅。仁宗即位,贈太師。明道二年十一月,改封吳王。英宗即位,追封越王。元符三年三月,追封燕王。

秦王德芳,太祖子。開寶九年三月,授貴州防禦使。太平興國元年十一月,授檢校太傅、山南西道節使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三年,加檢校太尉。六年三月薨,贈中書令,追封岐王,謚曰康惠。真宗即位,贈太保。仁宗即位,贈太師。明道二年九月,加贈尚書令。英宗即位,追封楚王。元符三年三月,追封秦王。

同安郡王惟正此上原有眉批云:「同安郡王以下系諸王之子,已見後。」,燕王德昭子。太平興國八年十月,授左千牛衛將軍。四遷左龍武軍。真宗即位,進左千牛衛大將軍。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進簡州團練使。天禧二年八月,進齊州防禦使。仁宗即位,進亳州觀察使,封樂平郡公。天聖七年九月,進保信軍節度觀察留後。十年五月,進建寧軍節度使。六月卒,贈太傅、兼侍中,追封郡王,謚曰僖靖。

冀王惟吉,燕王德昭子。幼養宮中,太祖視之如子,與諸叔聯名德雍。太平興國八年十月,授右監門衛將軍。端拱元年二月,改今名,進左驍衛大將軍。至道二年二月,進閬州觀察使。真宗即位,進武信軍節度使。景德二年十一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改感德軍。三年五月卒,贈中書令,追封南康郡王,謚曰康孝。仁宗即位,贈太尉。明道二年九月,進今封。

舒國公惟忠,燕王德昭子。初名文起,太平興國八年十月賜今名,授左千牛衛將軍。四遷右龍武軍。真宗即位,改右千牛衛大將軍原無「大」字,據《宋史》卷二四四本傳補。又「軍」下原衍「軍」字,徑刪。大中祥符二年正月,進敘州刺史。五年十二月,進昌州團練使。八年閏六月卒,贈鄂州觀察使、江夏侯。明道二年九月,贈彰化軍節度使,追封國公。

清源郡公惟和,燕王德昭子。端拱元年二月,授右武衛將軍。三遷右神武軍。真宗即位,進右龍武軍。大中祥符四年二月,進右千牛衛大將軍。六年二月卒,贈汝州防禦使,追封臨汝侯臨汝:原作「臨安」,據《宋史》卷二四四本傳改。明道二年九月,贈永清軍節度觀察留後,追封郡公。

高平郡公惟敘,秦王德芳子。端拱元年二月,授右武衛將軍。三遷右神武軍。真宗即位,進右龍武軍。大中祥符四年二月,加左千牛衛大將軍。八月卒,贈懷州刺史,追封河內侯。明道二年九月,贈保靜軍節度觀察留後,改封郡公。

英國公惟憲,秦王德芳子。端拱元年二月,授右屯衛將軍。三遷左驍衛。真宗即位,進左神武軍。大中祥符四年二月,進左千牛衛大將軍。八年七月,進資州團練使。九年五月卒,贈安德軍節度使,追封國公。明道四年九月,贈保信軍節度使、兼侍中。

南康郡公惟能,秦王德芳子。端拱元年二月,授右屯衛將軍。三遷右驍衛。真宗即位,進右神武軍。大中祥符元年五月卒,贈蔡州防禦使,追封張掖侯。明道二年九月,贈集慶軍節度觀察留後,改封郡公。

漢王元佐此上原有眉批云:「太宗九子」。,太宗子,初名德崇。太平興國七年七月出合,授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衛王。八年十月,改名元佐,進封楚王。雍熙二年被疾,九月,坐縱火廢為庶人。至道三年六月,授左金吾衛上將軍、檢校太尉,復封楚王,在宅養疾。咸平五年十一月,授左羽林軍上將軍。景德二年十一月,進檢校太師、右衛上將軍。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授守太傅、左衛上將軍。四年四月,加守太尉、兼中書令。五年十一月,加守太師。七年十二月,加尚書令、兼中書令。八年二月,加天策上將軍、興元牧,賜劍履上殿,詔書不名。天禧元年正月,改雍州牧。八月,加兼興元牧。乾興元年三月,改兼江陵牧。天聖五年五月薨,贈河中、鳳翔牧,追封齊王,謚曰恭憲。明道二年十一月,追封潞王潞:原作「路」,據《宋史》卷二四五本傳改。。英宗即位,追封魏王。元符三年三月,追封漢王。

商王元份,太宗子,初名德嚴。太平興國八年二月,改名元 。十月,授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冀王。雍熙三年七月,改今名。端拱元年四月,授威武軍節度使兼侍中,封越王。淳化四年正月,兼領建寧軍節度使。至道二年二月,改寧海、鎮東軍節度。真宗即位,改永興、鳳翔節度、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封雍王。咸平(十)五年十一月,加守太傅。景德二年八月薨,贈太師、尚書令,追封鄆王,謚曰恭靖。仁宗即位,改封陳王。明道二年九月,追封潤王。英宗即位,追封魯王。元符三年三月,追封商王。

越王元傑,太宗子,初名德和,太平興國八年二月改今名。十月,授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益王。端拱元年四月,授劍南東西兩川節度、兼侍中。淳化五年二月,改淮南、鎮江軍節度江:原作「將」,據《宋史》卷二四五本傳改。,徙封吳王。至道二年二月,改淮南、忠正軍節度使。真宗即位,改武寧、泰寧軍節度,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改封兗王。咸平五年十一月,加守太保。六年七月薨,贈太尉、尚書令,追封安王,謚曰文惠。仁宗即位,加贈太師。明道二年九月,追封邢王。英宗即位,追封陳王。元符三年三月,追封越王。

(鎮)[韓]王元偓,太宗子。端拱元年三月,授檢校太保、左衛上將軍,封徐國公。至道二年二月,授鎮南軍節度使。真宗即位,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彭城郡王。咸平五年十一月,加檢校太傅。景德二年十一月,改靜難、彰化軍節度,進封寧王。大中祥符二年正月,改護國、鎮國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四年,改成德、安國軍節度,加中書令,進封相王。五年十一月,加守太傅。七年十月,加守太尉。八年十一月,加兼中書令。天禧元年二月,改成德、鎮寧軍節度,加尚書令、兼中書令,進封徐王。二年五月薨,贈太師、尚書令,追封鄧王,謚曰恭懿。葬日,真宗作(挩)[挽]詞賜之。仁宗即位,改封密王。明道二年十一月,追封蘇王。英宗即位,追封韓王。元符三年三月,追封燕王。

楚王元偁,太宗子。端拱元年二月,授檢校太尉、右衛上將軍,封涇國公。至道二年二月,授武昌軍節度使。真宗即位,加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安定郡王定:原作「國」,據《宋史》卷二四五本傳改。景德二年十一月,授宣德、保寧軍節度使,改封舒王。大中祥符二年正月,改平江、鎮江軍節度,檢校太尉、侍中。四年四月,改鎮南、寧國軍節度,加兼中書令。五年十一月,授守太傅。七年四月薨,贈太尉、尚書令,追封曹王,謚曰恭惠。仁宗即位,贈太師。明道二年九月,追封華王。英宗即位,追封蔡王。元符三年三月,追封楚王。

周王元儼,太宗子。至道三年四月,授檢校太保、左衛上將軍,封曹國公。咸平四年五月,授平海軍節度使。五年十一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景德二年十一月,加檢校太傅,封廣陵郡王。大中祥符二年正月,授昭武、安德軍節度,封榮王。四年四月,加兼侍中,改安靜、武信軍節度。五年十一月,加檢校太尉。七年十二月,加兼中書令。八年五月,省武信軍節度,降封端王。十一月,授鎮海、安化軍節度,封彭王。天禧元年二月,加守太保,改鎮海、天平軍節度。八月,加守太傅,改永清、橫海軍節度,封通王。三年十二月,改保平、定國軍節度,封涇王。乾興元年三月,加守太尉、尚書令,鎮安、忠武軍節度,封定王,賜贊拜不名。天聖五年十二月,賜詔書不名。七年九月,進封鎮王。八年十二月,賜劍履上殿,詔書不名。明道元年十一月,加太師、河陽三城武成等軍節度,進封孟王孟:原作「盂」,據《宋史》卷二四五本傳改。。尋換京兆尹、兼鳳翔尹,永興、鳳翔節度,進封荊王。二年十一月,授雍州牧、兼鳳翔牧。景祐二年十二月,改荊州、揚州牧,荊南、淮南節度大使,賜入朝不趨。慶曆三年十二月感疾,仁宗臨問如家人禮,手自調藥慰撫。四年正月薨,贈天策上將軍、兗徐二州牧、燕王,謚曰恭肅。比葬,三臨其喪。英宗即位,追封吳王。元符三年三月,追封周王。

崇王元億元億:原作「元懿」,據《宋史》卷二四五本傳改,太宗九子名第二字均為「亻」旁。,太宗子,幼薨,號十七太保。至道三年六月,詔賜名,贈左衛將軍,追封代國公。英宗即位,追封左衛上將軍、安定郡王。元符三年三月,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崇王。

平陽郡王允升,魏王元佐子。幼養宮中,明德皇后撫視之,及魏王疾,方出外第。至道三年四月,賜名允中,授右監門衛將軍。咸平三年十一月,改今名。四遷右羽林軍。天禧二年六月,進蔡州團練使。仁宗即位,進齊州防禦使。天聖三年五月,進澶州觀察使,封延安郡公。十年九月,進武寧軍節度觀察留後。十一年五月,進安德軍節度使。明道元年十二月,改建雄軍。二年十二月,改安國軍。景祐元年正月卒,贈太尉,追封郡王,謚曰懿恭。英宗即位,贈太師。

密國公允言,魏王元佐子。至道三年四月,授右千牛衛將軍。大中祥符二年三月,以寢疾曠朝,請降太子右衛率府率。十二月,復左屯衛將軍。三年四月,坐棰女僕過數,降太子左衛率府副率,勒歸私第,禁止朝謁,一房居都城西南隅。四年三月,復太子左衛率府率,依舊私第。五年十一月,許奉朝請。天禧元年二月,加右千牛衛將軍。二年八月,進左監門衛大將軍。仁宗即位,領黃州刺史。天聖七年十一月卒,贈明州觀察使,追封奉化侯。明道二年十一月,贈安遠軍節度使,改封國公。英宗即位,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郇國公允成郇:原作「邭 」,據《宋史》卷二四五本傳改。,魏王元佐子。至道三年四月,授右千牛衛將軍。四遷右驍衛。大中祥符七年十二月,領綿州刺史。天禧二年八月,進汝州團練使。仁宗即位,進濮州防禦使。天聖三年五月卒,贈安化軍節度使,追封國公。明道二年十一月,贈鎮江軍節度使兼侍中。英宗即位,贈兼中書令。

廣平郡王允懷,魯王元份子。咸平六年十二月,賜名允徵,授右千牛衛將軍。三遷右屯衛。大中祥符五年閏十月卒,贈潁(川)[州]防禦使、汝陰侯。天聖元年,以名音同仁宗廟諱,追改允中。明道二年十一月,贈昭化軍節度觀察留後,景祐三年,追賜今名。康定元年正月,追封郡王。英宗即位,贈兼中書令。

濮王允讓,魯王元份子。大中祥符二年四月,授右千牛衛將軍。四遷右驍衛。天禧二年八月,進衛州刺史。仁宗即位仁宗:原作「英宗」,據《宋史》卷二四五本傳改。以下均為仁宗年號。,進汝州防禦使。天聖七年九月,進華州觀察使。明道二年十月,進安化軍節度觀察留後。景祐二年十一月,進寧江軍節度使。三年七月,知大宗正軍。慶曆四年七月,封汝南郡王。八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皇佑二年,改平將軍、兼侍中平將軍:當有誤。至和二年,判大宗正司。嘉祐四年十一月薨,贈太尉、中書令,追封濮王,謚曰安懿。

相王(王)允弼,韓王元墦子。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授右千牛衛將軍。再遷右監門衛。仁宗即位,進蔡州團練使。天聖七年九月,進單州防禦使。明道二年十月,進貝州觀察使。景祐二年十一月,進安化軍節度觀察留後。寶元二年七月,同知(太)[大]宗正事。慶曆四年七月,封北海郡王。八月,進武康軍節度使。嘉祐五年十二月,改武寧軍,兼侍中。英宗即位,改護國軍,兼中書令,封東平郡王。神宗即位,加守太保、鳳翔雄武軍節度使。熙寧二年七月薨,贈太師、尚書令,追封相王,謚曰孝定。

博平侯允照,吳王元儼子。天禧三年十月,授右監門衛將軍。仁宗即位,進大將軍,領滁州刺史。天聖四年五月卒,贈博州防禦使,追封博平侯。英宗即位,贈滄州觀察使。

定王允良,吳王元儼子。天禧四年閏十二月,授右千牛衛將軍。仁宗皇帝即位,進大將軍,領舒州刺史。天聖五年二月,進泰州。七年九月,進潁州團練使。明道二年十月,進鄭州防禦使。景祐二年十一月,進安州觀察使。寶元二年二月,進鎮國軍節度觀察留後。慶曆四年七月,封華原郡王。八月,進安德軍節度使。至和二年六月,改奉寧軍。同知大宗正事。三年五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嘉祐五年十二月,改彰信軍,兼侍中。英宗即位,進兼中書令,改封襄陽郡王。神宗即位,加守太保,寧江、平江軍節度使。治平四年三月薨,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定王,謚曰榮易。

永嘉郡王允迪,吳王元儼子。天禧四年閏十一月,授右千牛衛將軍。仁宗即位,遷大將軍,領和州刺史。天聖五年二月,改崇州。七年九月,進唐州團練使。明道二年十月,進汝州防禦使。景祐二年十一月,進耀州觀察使。寶元二年二月,進靜難軍節度觀察留後。慶曆四年八月,進安靜軍節度使。八年三月薨,贈太尉,追封永嘉郡王,謚曰思恪。英宗即位,贈太師。

博平郡王允初,吳王元儼子。天聖二年二月,賜名允宗,授右千牛衛將軍。明道元年十一月,改左領軍衛。二年十月,領光州刺史。景祐元年三月,改和州。二年十月,進汝州團練使。三年正月,改今名。慶曆四年八月,進齊州防禦使。八年七月,進華州觀察使。皇佑二年十月,進定國軍節度觀察留後。至和二年五月,進感德軍節度使。英宗即位,進寧國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治平元年七月薨,贈中書令,追封博平郡王,謚曰安恭。

楊王昉,仁宗子。景祐四年五月九日生,是日不育。慶曆元年五月,賜名昉,贈太傅,追封褒王,謚曰懷靖。嘉祐四年十二月,加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封魏王。英宗即位,追封周王。元符三年三月,追封楊王。

雍王昕,仁宗子。寶元二年八月十五日生。康定元年七月賜名,授檢校太尉、忠正軍節度使,封壽國公。二年二月十九日薨,贈太師、尚書令,封豫王,謚曰悼穆。嘉祐四年十二月,追封越王。英宗即位,追封唐王。元符三年三月,追封雍王。

荊王曦,仁宗子。慶曆元年八月五日生。十二月,授武信軍節度使、橙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鄂王。三年正月一日薨,贈太師、中書令,謚曰悼懿。嘉祐四年年十(三)[二]月,追封陳王。英宗即位,追封燕王。元符三年三月,追封荊王。

吳王顥,英宗子,初名仲糺。嘉祐八年四月,自右內率府副率為和州防禦使、樂安郡公。八月,遷明州觀察使,封祁國公。治平元年六月,加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保寧軍節度使,封東陽郡王。四年正月,加檢校太尉、武昌武安等軍節度,進封昌王。九月,徙泰寧、鎮海軍節度,進封岐王。元豐三年九月,官制行,換開府儀同三司。遷守司空,進封雍王。哲宗即位,改成德、橫海軍,遷守太保、真定尹,進封楊王,賜贊拜不名。十二月,改永興、鳳翔等軍,遷守太傅,加京兆、鳳翔尹。元祐元年四月,遷守太尉,雍州、鳳翔牧。三年八月,進封徐王。四年九月,賜詔書不名。九年三月,遷守太師,進封翼王。紹聖二年九月,賜入朝不趨。十月,改淮南、荊南、揚州、荊州牧,進封楚王。三年九月薨,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冀州牧,追封燕王,謚曰榮。比葬,四臨其喪。元符三年三月,進封吳王。

潤王顏,英宗子。元符三年三月,追賜名,贈太師、尚書令,追封潤王。

益王頵,英宗子,初名仲恪。嘉祐八年四月,自右內率府副率為博州防禦使、大寧郡公。八月,遷耀州觀察使、鄠國公。治平元年六月,遷左衛上將軍。命給前祿。四年正月,加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勝軍節度使,封樂安郡王。九月,加興元尹,充山南西道節度使,改封高密郡王。熙寧四年二月,徙保信、保靜軍節度,進封嘉王。元豐三年九月,官制行,換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曹王。哲宗即位,改武昌、武安等軍,遷守太保,進封荊王,賜贊拜不名。元祐元年二月,改武寧、鎮海等軍,遷守太傅。四月,改成德、荊南等軍,遷守太尉,真定、江陵尹。三年七月薨,贈太師、尚書令,荊州、徐州牧,追封魏王,謚曰端獻。比葬,三臨其喪。元符元年三月,贈兼中書令,追封益王宋史》卷二四六本傳載此事,云「徽宗改封益王」。

馮翊侯孝純此上原有眉批云:「馮翊侯以下已見後諸王之子。」,吳王顥子。熙寧四年四月賜名,授右驍衛將軍。五月,遷右屯衛大將軍。六年正月卒,贈同州防禦使,追封侯。

永國公孝錫,吳王顥子。元豐八年六月賜名,授右驍衛大將軍、成州刺史。元祐元年五月,遷嘉州團練使。二年八月卒,贈感德軍節度使,追封國公。

博平侯孝哲,益王頵子。熙寧八年十月賜名,授右驍衛將軍。十年二月卒,贈博州防禦使,追封侯。

平原郡王孝奕,益王頵子。元豐二年四月賜名,授右武衛將軍。八年六月,遷慶州刺史。元祐元年五月,遷吉州團練使。三年十月,遷忻州防禦使。紹聖二年十月,遷宿州觀察使。元符三年二月,遷彰化軍節度觀察留後。崇寧四年正月薨,贈司空,追封郡王。

廣陵郡王孝永,益王頵子。元祐三年十月賜名,授右武衛大將軍。紹聖二年十月,遷保州刺史。元符三年二月,遷右金吾衛大將軍、成州團練使。建中靖國元年十月,遷成州團練使。崇寧四年十二月,遷廉州防禦使。大觀二年,遷邢州觀察使。三年十一月卒,贈司空,追封郡王。

唐王俊,神宗子。熙寧六年四月一日生。七年正月賜名,授檢校太尉、彰信軍節度使,封永國公。八年十二月,改彰德軍。十年十月二十三日薨,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兗王,謚曰哀獻。元符三年三月,追封唐王。

豫王價,神宗子。熙寧十年正月十二日生。元豐元年正月賜名,授武勝軍節度使,封建國公。十二月薨,贈太師、尚書令,追封衛王,謚曰悼惠。元符三年三月,贈兼中書令,追封豫王。

徐王倜,神宗子。元豐元年十一月生。四年五月薨,追賜名,贈太師、尚書令,封鄆王,謚曰沖惠。元符三年三月,贈兼中書令,追封徐王。

吳王佖,神宗子。元豐五年七月生。六年閏六月賜名,授檢校太尉、山南東道節度使,封儀國公。哲宗即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大寧郡王。紹聖二年三月出合,改鎮安、武勝等軍,進封申王。五年三月,改保平、奉寧軍,遷守司空。元符三年正月,徽宗即位,改永興、成德等軍,京兆、真定尹,遷守太傅,進封陳王,賜贊拜不名。九月,改荊南、淮南,遷守太尉,荊州、揚州牧。建(州)[中]靖國元年十二月,賜詔書不名。崇寧二年五月,改河東、山南西道,遷守太師,太原、興元牧。三年十二月,賜入朝不趨。五年十一月薨,輟朝七日,贈尚書令、兼中書令、徐州牧,追封燕王。比葬,四臨其喪,仍御書御製挽詞二首賜之。大觀元年正月,加贈侍中,追封吳王,謚曰榮穆。

儀王偉,神宗子。元豐五年生,次日薨。元符三年三月,追賜名,賜太師、尚書令,追封儀王。

燕王俁,神宗子。元豐六年九月生。七年八月賜名,授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封成國公。哲宗即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咸寧郡王。紹聖五年三月出合,改河陽三城、雄武等軍,進封莘王。元符二年三月,改武寧、鎮寧等軍,遷守司空。三年,徽宗即位,改河東、奉寧等軍,遷守太保、太原尹,進封衛王。九月,改護國、山南西道等軍,河中、興元尹。崇寧二年五月,改鎮海、泰寧等軍,青州、兗州牧。大觀元年正月,改淮南、安武軍,揚州、冀州牧,進封魏王。二年正月,改永興、成德等軍,遷守太尉,雍州、真定牧,進封燕王。政和三年正月,遷太傅。靖康元年三月,改河東、劍南西川,遷太師,太原、成都牧。

楚王似,神宗子。元豐六年十二月生。七年十二月,賜名,授檢校太尉、集慶軍節度使,封和國公。哲宗即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普寧郡王。紹聖五年三月出合,改橫海、鎮海等軍,(追)[進]封簡王。元符三年,徽宗即位,改武昌、武成軍,遷守司徒,進封蔡王。八月,改保平、鎮安等軍,遷太保。九月,改鳳翔、雄武等軍,鳳翔尹。崇寧二年五月,改荊南、武寧等軍,荊州、徐州牧。五年三月薨,輟朝七日,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冀州牧,追封韓王。比葬,四臨其喪,仍御書御製(挩)[挽]詞二首賜之。大觀元年正月,追封楚王,謚曰榮憲。

華原郡公有恪此上原有眉批云「華原郡公等已見後」。,吳王佖子。崇寧二年五月,賜名有俶,授右驍衛將軍。四年正月,遷茂州刺吏,改今名。十月卒,贈感德軍節度觀察留後,追封郡公。

博平侯有鄰,燕王俁子。政和三年十二月賜名,授右驍衛將軍。四年五月卒,贈博州防禦使,追封侯。

文安侯有成,燕王俁子。政和七年五〔月〕賜名(名),授(有)[右]驍衛將軍。六月卒。八年三月,贈莫州防禦使,追封侯。

河內侯有儀,越王戚子。政和元年八月賜名,授右驍衛將軍。九月卒,贈懷州防禦使,追封侯。

荊王楫,(微)[徽]宗子。崇寧二年二月生。五月賜名,授山南東道節度使、檢校太尉,封楚國公。三年二月,改奉寧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南陽郡王。四月,進封樂安郡王。是月薨,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荊王,謚曰悼敏。

邠王材,(微)[徽]宗子。大觀元年十二月生。二年三月賜名,授鎮安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魏國公。政和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六年十一月薨,贈太師、兼右弼,追封邠王,謚曰沖穆。

遷太尉,鳳翔、興元牧,進封越王按此句為神宗子越王戚條之殘文,見本卷第四七頁「越王」條。

鄆王楷,徽宗子。建中靖國元年十一月〔生〕。崇寧元年二月,賜名煥,授檢校太尉、奉寧軍節度使,封魏國公。八月改今名。十一月,改鎮安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高密郡王。大觀二年正月,改鎮東軍,守司空,進封嘉王。政和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太保。六年二月,遷太傅,武寧、保平軍節度使,徐州、陜州牧。八年閏九月,遷荊南、寧江軍節度使寧江:原作「江寧」,據《宋史》卷二四六本傳改。,江陵、夔州牧,進封鄆王。

荊王楫按此條與上文重復,後文又重出。,徽宗子。崇寧二年二月生。五月賜名,授山南東道節度使、檢校太尉,封楚國公。三年二月,改奉寧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南陽郡王。四月進封樂安郡王。

肅王樞,徽宗子。崇寧二年六月生。九月賜名,授武勝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吳國公。大觀二年正月,改集慶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建安郡王。政和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元年正月,改保平、武寧軍,遷太保,進封肅王。

景王 ,徽宗子。崇寧三年八月生。十一月賜名,授武安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冀國公。大觀二年正月,改山南東道,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文安郡王。政和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重和二年正月,改太保,護國、武昌軍,進封景王。

濟王栩,徽宗子。崇寧五(月)[年]二月生。五月賜名,授鎮洮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魯國公。大觀二年正月,改彰武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安康郡王。政和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二年十一月,改荊南、清海軍,進封濟王。

益王棫,徽宗子。大觀元年正月生。五月賜名,授橫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楊國公。二年正月,改淮南,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濟陽郡王。政和三年正月「政和」以下數句原為眉批,系據後文重出之條補,今移入正文。,正官名,追授檢校太尉,追封益王。

祁王模,徽宗子。大觀元年十二月生。二年三月賜名,授武勝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鎮國公。政和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二年十一月,改淮南節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樂安郡王。三年十二月,改武勝、興寧軍,進封祁王。

莘王植,徽宗子。大觀二年六月生。九月賜名,授定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吳國公。政和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四年二月,改安遠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信都郡王。十二月,改寧江軍,進封莘王。

華原郡王樸,徽宗子。大觀三年五月生。八月賜名,授鎮洮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雍國公。政和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五年二月,改靜難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華原郡王。

徐王棣,徽宗子。大觀三年六月生。九月賜名,授鎮江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徐國公。政和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五年二月,改鎮南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高平郡王。八月,改山南東道、河陽三城,進封徐王。

沂王,徽宗子。大觀四年四月生。七月賜名,授橫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冀國公。政和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六年八月,改劍南西川,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河間郡王。七年,改劍南東川、威武軍,遷太保,進封沂王。

和王栻,徽宗子。政和元年六月生。九月賜名,授靜江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廣國公。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七年二月,改定武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南康郡王。靖康元年四月,改瀛海、安化軍,檢校太傅,進封和王。

信王榛,徽宗子。政和元年八月生。十一月賜名,授建雄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福國公。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七年二月,改安遠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平陽郡王。靖康元年四月,改慶陽、昭化軍,遷檢校太傅,進封信王。

晉康郡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晉康郡王

晉康郡王以下每王各作一條,題「宋會要」,其下或有小字標目,或無。今於有小標目者仍保留,無者空一行。

【宋會要】

晉康郡王孝騫,顥之子也。元豐四年四月賜名原眉批云「十一月生」,蓋指元豐三年十一月。,授右武衛將軍。八年六月,遷端州刺史。元祐元年五月,遷濟州團練使。紹(興)[聖]二年十月,遷渭州防禦使。四年二月,遷崇信軍節度觀察留後。元符二年,降授萊州防禦使。三年二月,遷涇州觀察使。三月,遷武安軍節度觀察留後。建中靖國元年正月,遷昭化軍節度使,封廣陵郡王。大觀二年正月,改寧國軍,加開府儀同三司,改封郡王。

潤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潤王按潤王顏,英宗子,本卷前文已有,此處重復。

潤王按潤王顏,英宗子,本卷前文已有,此處重復。

【宋會要】

潤王顏,元符三年三月追賜名,贈太師、尚書令,追封潤王。

平原郡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平原郡王此上原眉批云「平原郡王與豫章郡王已見後」。

平原郡王此上原眉批云「平原郡王與豫章郡王已見後」。

【宋會要】

平原郡王孝奕,頵之子也。元豐二年四月賜名,授右武衛將軍。八年六月,遷慶州刺史。元祐元年五月,遷吉州團練使。三年十月,遷忻州防禦使。紹聖二年十月,遷宿州觀察使。元符三年二月,遷彰化軍節度觀察留後。崇寧四年正月薨,贈司空,追封郡王。

豫章郡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豫章郡王

豫章郡王

【宋會要】

豫章郡王孝參,頵之子也。元豐二年四月賜名,授右武衛將軍。八年六月,遷和州刺史。元祐元年五月,遷通州團練使。三年十月,遷睦州防禦使。紹聖二年十月,遷廬州觀察使。元符三年二月,遷保信軍節度觀察留後。建中靖國元年正月,遷奉國軍節度使,封信都郡王。大觀三年正月,改寧武軍,加開府儀同三司、豫章郡王。政和六年六月,加檢校少保。靖康元年四月,改武勝軍,加檢校少傅。

廣陵郡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廣陵郡王

廣陵郡王

【宋會要】

廣陵郡王孝永,頵子也。元祐三年十月賜名,授右武衛大將軍。紹聖二年十月,遷保州刺史。元符三年二月,遷右金吾衛大將軍、成州團練使。建中靖國元年十月,遷成州團練使。崇寧四年十二月,遷廉州防禦使。大觀二年,遷邢州觀察使。三年十一月卒,贈司空,追封郡王。

成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成王

成王

【宋會要】

成王佾,熙寧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生,閏月六日薨。元符三年三月,追賜名,贈太師、尚書令,封成王。

惠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惠王

惠王

【宋會要】

惠王僅,熙寧四年五月二十一日生,是月二十三日薨。元符三年三月,追賜名,贈太師、尚書令,封惠王。

豫王 编辑

帝系 豫王按豫王及下條徐王皆神宗子,本卷前文已有, 此為重文。

豫王按豫王及下條徐王皆神宗子,本卷前文已有,此為重文。

【宋會要】

豫王價,熙寧十年正月十二日生。元豐元年五月賜名五月:前文作「正月」。,授武勝軍節度使,封建國公。十二月薨,贈太師、尚書令,追封衛王,謚曰悼惠。元符三年三月,贈兼中書令,追封豫王。

徐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徐王

徐王

【宋會要】

徐王倜,元豐元年十一月生。四年五月薨,追賜名,贈太師、尚書令,封鄆王,謚曰沖惠。元符三年三月,贈兼中書令,追封徐王。

和義郡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和義郡王

和義郡王

【宋會要】

和義郡王有奕,崇寧四年五月賜名,授右驍衛將軍。五年十二月,遷右驍衛大將軍、慶州刺史。大觀元年正月,遷明州觀察使。二年二月,遷定國軍節度觀察留後。政和七年六月,改承宣使。八年正月,遷保順軍節度使,進封郡王。靖康元年四月,改武信軍,加檢校少保。

儀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儀王

儀王

【宋會要】

儀王偉,元豐五年生,次日薨。元符三年三月,追賜名,贈太師、尚書令,追封儀王。

永寧郡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永寧郡王

永寧郡王

【宋會要】

永寧郡王有恭原有眉批云:「楚王似子」。崇寧五年四月賜名,授右驍衛將軍。大觀元年二月,遷陳州觀察使。二年二月,遷保信軍節度觀察留後。政和七年六月,改承宣使。重和二年正月,遷慶陽軍節度使、永寧郡王。靖康元年四月,遷定國軍節度使,加檢校少保。

越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越王

越王

【宋會要】

越王戚,元豐八年八月生。元祐元年八月賜名,授檢校太尉、武成軍節度使,封祈國公。八年五月,加開府儀同三司。紹聖五年三月,改武安軍,進封永寧郡王。元符二年二月出合。五月,改鎮安、集慶等軍,進封睦王。三年,徽宗即位,改清海、鎮等軍「鎮」下當脫一字。,遷守司徒,進封定王。九月,改武寧、武勝等軍。崇寧元年三月,改成德、定武等軍,遷守太保、真定尹。二年五月,改淮南、永興等軍,揚州、雍州牧。大觀元年正月,改荊南、泰寧等軍,荊州、兗州牧,進封鄧王。三年正月,改鳳翔、山南西道,遷守太尉,鳳翔、興元牧,進封越王。政和三年正月,遷太傅。靖康元年三月,改永興、成德等軍,遷太師,雍州、真定牧。

兗王檉,建中靖國元年九月生,次日薨。崇寧三年五月追賜名,贈太師、尚書令,封兗王,謚曰沖僖。

荆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荊王自此條至「儀王」條均與前文重復。

荊王自此條至「儀王」條均與前文重復。

【宋會要】

荊王楫,崇寧二年二月生。五月賜名,授山南東道節度使、檢校太尉,封楚國公。三年二月,改奉寧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南陽郡王。四月,進樂安郡王。是月薨,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荊王,謚曰悼敏。

益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益王

益王

【宋會要】

益王棫,大觀元年正月生。五月賜名,授橫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楊國公。二年正月,改淮南,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濟陽郡王。政和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尉,追封益王。

邠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邠王

邠王

【宋會要】

邠王材,大觀元年十二月生。二年三月賜名,授鎮安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魏國公。政和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六年十一月薨,贈太師、兼右弼,追封邠王,謚曰沖穆。

祁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祁王

祁王

【宋會要】

祁王模,大觀元年十二月生。二年三月賜名,授武勝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鎮國公。政和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二年十一月,改淮南節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樂安郡王。三年十二月,改武勝、興寧軍,進封祁王。

莘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莘王

莘王

【宋會要】

莘王植,大觀二年六月生。九月賜名,授定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吳國公。政和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四年二月,改安遠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信都郡王。十二月,改寧江軍,進封莘王。

儀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儀王此條即前文之「華原郡王」條,惟多末句。

儀王此條即前文之「華原郡王」條,惟多末句。

【宋會要】

儀王樸,大觀三年五月生。八月賜名,授鎮洮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雍國公。政和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五年二月,改靜難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華原郡王,薨,追封儀王。

鄆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鄆王

鄆王

【宋會要】

鄆王栱栱:原作「拱」,據《宋史》卷二四六本傳改。大觀四年十月生。政和元年正月賜名,授淮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定國公。二年三月薨,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鄆王,謚曰沖懿。

漢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漢王

漢王

【宋會要】

漢王椿,政和二年三月生。五月賜名,授慶源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慶國公。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閏四月薨,贈太師、兼右弼,追封漢王,謚曰沖昭。

安〔康〕郡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安〔康〕郡王

安〔康〕郡王

【宋會要】

安康郡王 ,政和二年九月生。十二月賜名,授昭信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衛國公。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少保。六年十一月,改封鄆國公。靖康元年六月,自檢校 少傅、橫海軍節度使改鎮安軍,開府儀同三司,封安康郡王。

廣平郡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廣平郡王

廣平郡王

【宋會要】

廣平郡王楗,政和二年十月生。三年正月賜名,授威德軍節度使、檢校少保,封韓國公。靖康元年六月,自檢校少傅、安國軍節度使改保靜軍,加開府儀同三司,封廣平郡王。

陳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陳王

陳王

【宋會要】

陳王機,政和四年二月生。五月薨,追賜名,贈太師、兼右弼,封陳王,謚曰悼惠。

建安郡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建安郡王

建安郡王

【宋會要】

建安郡王 ,政和五年六月生。九月賜名,授檢校少保、武安軍節度使,封惠國公。宣和七年三月,加開府儀同三司,封建安郡王。

唐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唐王此條與本卷第三八頁「唐王」條重復。

唐王此條與本卷第三八頁「唐王」條重復。

【宋會要】

唐王俊,熙寧六年四月一日生。七年正月賜名,授檢校太尉、彰信軍節度使,封永國公。八年十二月,改彰德軍。十年十月二十三日薨,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兗王,謚曰哀獻。元符三年三月,追封唐王。

褒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褒王

褒王

【宋會要】

褒王伸,熙寧七年五月二十一日生,次日薨。元符三年三月追賜名,贈太師、尚書令,封褒王。

冀王 编辑

帝系 宋會要輯稿 帝系一 冀王

冀王

【宋會要】

冀王 ,熙寧七年六月十九日生。八年二月賜名,授鎮安軍節度使、封景國公。是年十二月十八日薨,贈太師、尚書令、冀王,謚曰沖孝。元符三年三月,贈兼中書令。

鄆王栱栱:原作「拱」,據《宋史》卷二四六本傳改。按,此條及下條「漢王椿」均與本卷第四九頁重復。,徽宗子。大觀四年十月生。政和元年正月賜名,授淮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定國公。二年三月薨,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鄆王,謚曰沖懿。

漢王椿,徽宗子。政和二年三月生。五月賜名,授慶源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慶國公。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閏四月薨,贈太師兼右弼,追封漢王,謚曰沖昭。

華沖穆王坦,寧宗子,早薨,追封。

申沖懿王墌,寧宗子,早薨,追封。

順沖懷王圻,寧宗子,早薨,追封。

肅沖昭王垍,寧宗子,早薨,追封。

【宋會要】

曹王光濟自此條至「申王德文」條均與本卷第二四頁至第二六面條目重復。,早薨。建隆三年四月,贈中書令,賜名,追封邕王。元符三年三月,贈太師、兼中書令,追封曹王。

【宋會要】

岐王光贊,早薨。建隆三年四月,贈侍中,賜名,追封夔王。景德三年十月,詔鴻臚備禮,葬於河南府永安縣南訾村。仁宗即位,追贈中書令。元符三年三月,贈太師、兼尚書令,追封岐王。

【宋會要】

高密郡王德恭,太平興國四年二月,以皇子授貴州防禦使。七年五月,秦王得罪,削籍。九年四月,復以皇侄授峰州刺史。雍熙元年四月,封安定(候)[侯]。端拱元年二月,進公。累遷左神武軍大將軍。真宗即位,轉左龍武軍,改樂平公。咸平二年,出判虢州,表留奉朝請,奏可。三年十月,進勝州團練使。景德二年十一月,進衡州防禦使。三年五月卒,贈保信軍節度使、申國公。天聖二年六月,贈護國軍節度使、兼侍中。明道二年六月,追封郡王,謚曰(茲)[慈]惠。

【宋會要】

廣平郡王德隆,太平興國九年四月授瀼州刺史。雍熙二年四月,加左武衛大將軍,封長寧(候)[侯],判沂州。三年正月卒,贈寧遠軍節度使、臨沂郡公。天禧二年六月,贈崇信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明道二年九月,追封郡王,謚曰恭肅。

【宋會要】

潁川郡王德彜,雍熙三年正月授右千牛衛大將軍,封長寧侯,判沂州。端拱元年二月,進公。累遷右領軍衛大將軍。真宗即位,轉左武衛大將軍,封廣平公,召還。咸平二年八月,遷左神武軍大將軍,判滁州。三年十月,進儒州刺史。景德二年十一月,進永州團練使。大中祥符二年正月,進邵州防禦使。四年二月,進桂州觀察使。七年十二月,進保信軍節度觀〔察〕留後。八年四月卒,贈昭德軍節度使,追封信都郡王,謚曰安簡。

【宋會要】

廣陵郡王德雍,淳化元年四月授右驍衛將軍,三遷右龍武軍。真宗即位,進左千牛衛大將軍。大中祥符二年正月,進高州刺史。七年十二月,進嘉州團練使。天禧二年八月,進潁州防禦使。仁宗即位,進曹州觀察使,封咸寧郡公。天聖七年九月,進天平軍節度觀察留後。九年八月卒,贈宣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明道二年八月,追封郡王,謚曰康簡。

【宋會要】

申王德文,淳化元年三月,授右監門衛將軍,三遷右屯衛。真宗即位,進(驍右)[右驍]衛。大中祥符七年十二月,加右神武軍大將軍。八年十月,進興州團練使。天禧二年八月,進濮州防禦使。仁宗即位,進滑州觀察使,封馮翊郡公。天聖七年九月,進橫海軍節度觀察留後。十年五月,進昭武軍節度使。明道元年十一月,改感德軍。二年十月,改武勝軍。景祐二年十一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慶曆四年七月,封東平郡王。八月,改忠武軍,兼侍中。六年五月卒,贈太尉、中書令,追封申王,謚曰恭裕。

【宋會要】

滕王德秀眉批云:「太祖子」。元符三年三月,追賜名,贈太師、尚書令,封滕王。

【宋會要】

同安郡王惟正以下二條與本卷第二七、二八頁條目重復。太平興國八年十月授左千牛衛將軍。四遷左龍武軍。真宗即位,進左千牛衛大將軍。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大中」以下九字:原作「四遷左龍武軍真宗即位」十字,據本卷第二七頁條改。,進簡州團練使簡:原脫,據本卷第二七頁條補。天禧二年八月,進齊州防禦使。仁宗即位,進亳州觀察使,封樂平郡公。天聖七年九月,進保信軍節度觀察留後。十年五月,進建寧軍節度使。六月卒,贈太傅、兼侍中,追封郡王,謚曰僖靖。

【宋會要】

冀王惟吉,幼養宮中,太祖視之如子,與諸叔聯名德雍。太平興國八年十月,授右監門衛將軍。端拱元年二月,改今名,進左驍衛大將軍。至道二年二月,進閬州觀察使。真宗即位,進武信軍節度使。景德二年十一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改感德軍。三年五月卒,贈中書令,追封南康郡王,謚曰康孝。仁宗即位,贈太尉。明道二年九月進今封。

【宋會要】

舒王德林,元符三年三月追賜名,贈太師、尚書令,封舒王。

【宋會要】

平陽郡王允升此條與本卷第三二頁「平陽郡王」條重復。,幼養宮中,明德皇后撫視之,及魏王疾,方出外第。至道三年四月,賜名允中,授右監門衛將軍。咸平三年十一月,改今名。四遷右羽林軍。天禧二年六月,進蔡州團練使。仁宗即位,進武寧、齊州防禦使本卷第三二頁「平陽郡王」條無「武寧」二字,此蓋因下文而衍。天聖三年五月,進澶州觀察使,封延安郡公安:原脫,據本卷第三二頁「平陽郡王」條補。。十年九月,進武寧軍節度觀察留後。十年五月,進安德軍節度使。明道元年十二月,改建雄軍。二年十二月,改安國軍。景祐元年正月卒,贈太尉,追封郡王,謚曰懿恭。

【宋會要】

信安郡王允寧,咸平五年十一月授千牛衛將軍。四遷右武衛。天禧二年六月,進唐州團練使。仁宗即位,進潁州防禦使。天聖七年九月,進同州觀察使。十年五月,進保信軍節度觀察留後。明道二年十月,進武定軍節度使。景祐元年十一月卒,贈太尉、信安郡王,謚曰僖簡。

【宋會要】

廣平郡王允懷自此條至「崇王元億」條均與均與本卷第三二至三六頁條目重復。咸平六年十二月賜名允徵,授右千牛衛將軍。三遷右屯衛。大中祥符五年閏十月卒,贈潁州防禦使、汝陰侯。天聖元年,以名音同仁宗廟諱,追改允中。明道二年十一月,贈昭化軍節度觀察留後。景祐三年,追賜今名。康定元年正月,追封郡王。

【宋會要】

相王允弼,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授右千牛衛將軍,再遷右監門衛。仁宗即位,進蔡州團練使。天聖七年九月,進單州防禦使。明道二年十月,進貝州觀察使貝州:原作「具州」,據本卷第三四頁「相王「相王」條改。景祐二年十一月,進安化軍節度觀察留後。寶元二年七月,同知大宗正事。慶曆四年七月,封北海郡王。八月,進武康軍節度使。嘉祐五年十二月,改武寧軍,兼侍中。英宗即位,改護國軍,兼中書令,封東平郡王。神宗即位,加守太保,鳳翔、雄武軍節度使。熙寧二年七月薨,贈太師、尚書令,追封相王,謚曰孝定。

【宋會要】

定王允良,天禧四年閏十二月授右千牛衛將軍。仁宗皇帝即位,進大將軍,領舒州刺史。天聖五年二月,進秦州秦州:本卷第三五頁「定王」條作「泰州」。。七年九月,進潁州團練使。明道二年十月,進鄭州防禦使。景祐二年十一月,進安州觀察使。寶元二年二月,進鎮國軍節度觀察留後。慶曆四年七月,封華原郡王。八月,進安德軍節度使。至和二年六月,改奉寧軍,同知大宗正事。三年五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嘉祐五年十二月,改彰信軍,兼侍中。英宗即位,進兼中書令,改封襄陽郡王。神宗即位,加守太保,寧江、平江軍節度使。治平四年三月薨,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定王,謚曰榮易。

【宋會要】

永嘉郡王允迪,天禧四年閏十一月授右千牛衛將軍。英宗即位,遷大將軍,領和州刺史。天聖五年二月,改崇州。七年九月,進唐州團練使。明道二年十月,進汝州防禦使。景祐二年十一月,進耀州觀察〔使〕。寶元二年二月,進靜難軍節度觀察留後。慶曆四年八月,進安靜軍節度〔使〕。八年三月薨,贈太尉,追封,謚曰思恪恪:原作「格」,據本卷第三五頁「永嘉郡王」條改。

【宋會要】

博平郡王允初,天聖二年二月賜名允宗二年:原作「一年」,據本卷第三五頁「博平郡王」條改。,授右千牛衛將軍。明道元年十一月,改左領軍衛。二年十月,領光州刺史。景祐元年三月,改和州。二年十月,進汝州團練使。三年正月,改今名。慶曆四年八月,進齊州防禦使。八年七月,進華州觀察使。皇佑二年十月,進定國軍節度觀察留後。至和二年五月,進(威)[感]德軍節度使。英〔宗〕即位,進寧國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治平元年七月薨,贈中書令,追封博平郡王,謚曰安恭。

【宋會要】

崇王元億億:原作「懿」,據《宋史》卷二四五本傳改。,幼薨,號十七太保。至道三年六月,詔賜名,贈左衛將軍贈:原作「賜」,據本卷第三二頁「崇王」條改。,追封代國公。英宗即位,追封左衛上將軍、安定郡王。元符三年三月,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崇王。

【宋會要】

溫王禔原有眉批:「真宗子。」元符三年三月追賜名,贈太師、尚書令,封溫王。

昌王祗,元符三年三月追賜名,贈太師、尚書令,封昌王。

信王祉,元符三年三月追賜名,贈太師、尚書令,封信王。

欽王祁,元符三年三月追賜名,贈太師、尚書令,封欽王。

楊王昉以下三條與前文重。,仁宗子,景祐四年五月九日生,是日不育。慶曆元年五月,賜名昉,贈太傅,追封褒王,謚曰懷靖。嘉祐四年十二月,加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封魏王。英宗即位,追封周王。元符三年三月,追封楊王。

雍王昕,寶元二年八月十五日生。康定元年七月賜名,授檢校太尉、忠正軍節度使,封壽國公。二年二月十九日薨薨:原脫,據前文補。,贈太師、尚書令,封豫王,謚曰悼穆。嘉祐四年十二月,追封越王。英宗即位,追封唐王。元符三年三月三月:原作「五月」,據前文改。,追封雍王。

荊王曦,慶曆元年八月五(月)[日]生。十二月,授武信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鄂王。三年正月一日薨,贈太師、中書令,謚曰悼懿。嘉祐四年十二月,追封陳王。英宗即位,追封燕王。元符三年三月,追封荊王。

  ↑返回頂部 帝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