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齋別集
卷之一
作者:朴泰輔
1702年
卷二

狀牒

编辑

申廵營論賑政狀

编辑

本縣自上年連歲失稔。加以迎送頻數。民力困竭。平日富實之人。皆有赤立之患。其中流丐無依之類。則顚壑之憂。只在目前。不有濟恤之政。則實無保存之理。但賑恤一事。亦有不可易言者。齊民遠離其家。就粥於官門。則方春耕種失時。田疇荒廢。更爲嗣歲之憂。今年冬煖如春。雰霧四塞。寒溫失節。其兆爲癘疫。食粥飢民。露宿野處。飢飽不適。所聚亦衆。必有癘疫。求以存活。適足以殺之。蒸染所及。實戶皆病。設賑之難。有如此者。若慮其如此。欲以乾粮白給。則無論殘盛。皆欲冒濫。査辨實難。誠不知所以善處之道。大槩荒歲賑恤之政。只在親民之官。時其緩急。度其事勢。隨便量處。本不可預爲懸定。工拙之間。必有穀物。方可濟民。而本縣自有鎭屯以來。山田之見失者。五分之四。官廳所需。常患不繼。實無羨餘可以及他。又非魚鹽之地。絶無轉販聚財之路。縣監新到於數遞之餘。徒持赤手。若干還上分給之外。萬無變通拮据之勢。巧婦不成無麪之不托。坐視民死而無計相救。癏官失責。慙愧無地。設賑形止。姑觀來春。審量民間形勢。更爲牒報。穀物不可不預爲料理賑恤。常平廳及營置付還上米數百石。劃給本縣事參商。啓稟朝廷後行下。

申廵營論蠲减民役失信不均狀

编辑

我國素穪田役輕而身役重。所謂身役者。乃謂諸色軍兵至於各司所屬奴婢諸貟等。一縣僅有四三名。本不足爲有無。姑以本縣論之。元民戶數。不過八百。而軍兵之多。至於一千餘名。束伍五百。不在此數。一家之內。父子兄弟有身則有役。未有一人之得閑者。其中逃故甚多。橫侵隣族。愁嘆之聲。盈於閭里。雖在豊歲。固爲可矜。當此荒歉。蠲减之政。宜莫有先於此者。而乃反擠。而出之於蠲减之外。不平不均。莫此爲甚。至於太作木。戶曹則以爲旣减稅太。自無作木。而宣惠廳則只許减一斗或二斗。戶曹宣惠廳。同是上司。同是入啓定奪文書。而有此異同。州縣遵行。莫適所從。已極可悶。作木本出於稅太。無太則無木。語云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戶曹關辭事理。亦已明白矣。而宣惠廳則復欲徵木於减太之後。似出於只恤經費之意。今年田穀。水旱風霜之灾。無所不被。凶荒之慘。未有甚焉。朝家特軫民隱。許令全减稅太。德音所及。濱死之民。忻然有生意。甚爲大惠。今以稅太與作木名目稍變之故。因欲徵捧作木。則朝家德意。未免爲有始無終之歸。而民之怏然失望。反有甚於初不蠲减。此實關於朝廷大體。不但一縣飢民之憂。縣監職在字牧。日與民相接。民間飢困愁苦之狀。見知之切而傷惻之深。故區區所見。不敢不盡。宣上化而究乎下。採下情而達乎上。惟在於道之處分。右兩欵事。啓稟朝廷。更議變通。使實惠卒被於餓氓。以幸一路。

申廵營論進上物膳不均狀

编辑

縣監到任。今纔月餘。新到生踈。未諳事情。邑弊民瘼。十不究一。竊見最大而難堪者。爲田結之役。關東諸邑中。本縣獨有量案。故地則狹而結負之多。倍於四隣。試以平康論之。平康之大於本縣。人之所知也。而其田比本縣少二百餘結。其餘可推而知。地最狹而結最多。則出役固已偏重而不均。於是而又加之以結最少而役最重。則偏重之中。又偏重焉。不均之中。又不均焉。是不可以不爲之變通也明甚。本縣田結之役。如貢案所載大同所須計結而收者。他邑亦然。惟是進上物種。不减於大州巨郡。而往往過之。雖云以六斗米逐種給價。折定絶少。什不二三。一切以田結責出。固是通患。本縣田結。摠五百結零。以五百結零之田。爲大州巨郡之役。譬猶小兒擧烏獲之任。亦已難堪。其中人參。號爲土産。昔年亦甞採於北境。以充進上之用。輓近以來。山澤之利。竭於流民之斲殘。尋常草木。亦皆舊有而今無。至於人參。則絶種非一日。一年春秋臘三等人參。通爲四十八兩。而價之收捧於民結者。爲麻布十六同十六疋。貢案太大同米之數。亦不過如此。是又出一般田稅也。道內列邑之弊。未聞有至於此者。本來地狹結多。民已偏苦。而結少役重又如此。民何以堪。又况本縣自設鎭之後。土地人民之見奪者過半。凡百民役之分於火田流民者。一皆蹙入於元田元民。元田元民之役。視舊不啻倍蓰。不有蠲除撫恤之政。則將有靡爛潰散之形。重以四年五易邑長。兩歲仍遭大侵。盖藏已罄。煩費多端。民間事勢。十分可憂。然事之不可變通者。亦無可奈何。至於役之不均。在平日固當變通者。又豈可因仍循習。不思少紓民力。本縣亦非敢望私有所厚而獨許蠲减。若取進上都案。參以邑之大小。比較而量度之。則可知某邑偏重。某邑偏輕。於是减重增輕。裒多益少。使一道之內責應之數。整齊均平。無有軒輊。則惠澤之及。不但區區弊邑之民而已。本縣形勢參商後。特爲大段變通。俾無偏重不均之弊。

又申廵營論進上物膳不均狀

编辑

本縣邑殘田少。而進上物種。偏重不均。特爲大段變通。以蘇弊邑事狀題送內。進上各種及凡百分定之物。一從田結多少。故本縣諸役。自不得不多。而但或有田結民戶多於本縣。而應役稍輕者。未知當初曲折如何。有此不均。道亦甞慨然於此。思欲變通。但此是大段變通未及改量案之前。似難率爾擧行。如此不均之事。非特本邑爲然。他邑亦多有之。更察事勢。欲具由啓稟事題送。縣監適當凶歲。受任弊邑。不敢坐視疲民困於重徭而莫之顧恤。以負芻牧之責。區區所見。忘猥煩陳。今此題送內。道亦甞慨然於此。思欲變通。然則下邑之民。將有蒙福之日。誠非細幸。本縣事勢。萬分窮極。拯濟之急。當如奉漏沃焦。有不可遅回等待。縣監新到生踈。道內列邑大小及進上物種多寡之數。未能詳知。不敢質言。某邑大於本縣。而應役則少於本縣。姑以隣近官言之。安峽民田四百餘結。而進上人參二十餘兩。平康三百餘結。而人參二十兩。安峽田結之少於本縣。不過六七十結。而人參之數則僅五分之二。平康田結。少於本縣二百餘結。而人參之减。幾三十兩。以傳聞言之。淮陽乃是道內雄府。而進上物種。極爲零星。以鐵原幅貟之大。而物種之數。僅與本縣相等云云。未知實狀果如所聞。大槩本縣民田都數五百結。極是殘弊小邑。而分定之多。至於如此。其爲偏苦。似爲道內第一。今此題送內。凡百分定之物。一從田結多少。故本縣諸役。自不得不多。有若田多邑大應爲多數分定者然。誠爲曖昧。本縣地狹結多。事比他邑。誠爲偏苦。而非大段改量均田。則不可變通。今姑不敢擧論。至於進上之役偏重事。元不干於改量案。只在於裒多益寡。稱物平施之間。似不至甚難。當初本縣分定偏重曲折。今未能的知。大槩本縣在於大山之中。故平地田結雖少。而地方之廣。殆將二百里。平時山澤之利。固應有餘。近年火田多起之後。赭山之中所産。雖或乏絶。流民火田之應役於本官者。亦自不少。故本縣曾前素穪饒邑。當初分定之多。盖緣於此。而民亦不至甚病。頃年以來。訓局屯田。稍稍開廣。本縣土地人民。日益侵削。至於萬松時。則上西一面劃給。其餘四面。則帳付元田世居元民之外。一切搜括而奪之。民戶之縮。比舊幾三分之二。而土地之縮。則爲五分之四。本縣之减小殘弊。大不及於安峽。更化之初。廟堂不爲軫念本縣。蠲除宿弊。以爲官民保存之地。而復設僉使。治其賦稅。本縣形勢。日益窮蹙。而凡干徭役。無所减除。刻舟求劍。守株求兔。乃古人之名喩。旣已削奪過半之土地人民。而責其徭役如舊。則孑遺之民。决無支堪之勢。本縣諸般徭役中最重而難堪者。無過於進上之役。求其有可以變通之地者。亦無過於進上之役。不避煩瀆。更此論報。道若或本無變通之意。則本縣更無所望。旣是常所慨然思欲變通者。則恐不當持疑留難。以孤一縣之喁望。凶年蠲役。爲荒政之第一急務。尤爲不可不留意處。特爲斯速變通。以蘇弊邑。

申量田事宜聯名狀春川,鐵原,淮陽,金城,平康,金化,楊口,狼川,安峽。

编辑

今此量田事目下來之後。各邑一遵事目內辭緣。今方磨鍊擧行量田之擧。係一方民物累十年利害休戚。不可不十分講究事宜於始事之初。俾無後悔。今見事目。則元田續田。精審區別。嶺東嶺西。風土不同。南關北關。饒瘠亦異。不可一槩斷定。至於鐵嶺以南十許邑。則大槩一體。皆有不可以區別元續田者。本道癸卯量案。各邑擧皆閪失。亦有一二見存之處。其規模猶可考見。而別無元田續田區別之事。一切以續田之例。隨起隨稅者。今已八十餘年。本道田案素稱踈闊者。謂人物舊稀而今稠。生穀之土。盡墾而稅入不加也。至於一切以續田之例施行者。昔人之於民俗土宜。深知灼見。實爲不易之定法。今此十許邑。皆介在大山深谷中。崖岸之側。沙石之地。其磽确不毛。固當爲八路之最。其中亦間有平原臯隰土厚之處。其土性豈必盡下於畿甸以北楊漣之間哉。然彼有元田而此無元田者。畿甸則人多地狹。片片起耕。勤其糞治。故雖甚瘠薄。皆可每年起耕。本道則人稀地廣。雖在下戶。皆有月耕之地。一年種豆。一年種粟。陳之二三年或四五年而後復耕。地則有餘而糞治甚勞。不糞而以陳爲糞。故土雖稍厚。皆爲或耕或陳之地。邑治數百步內及村野中土性之上等膏沃處及家垈傍糞之自及處。亦有每年起耕之地。不可謂全無。而如此等處。僅爲十百分之一。十里五里。往往而有。假令收合些少。名以元田。此復補何用度而成何事體哉。且近來令甲。水田則許陳許災。而旱田則不給陳灾。此無他故。以旱田則兩穫故也。然畿甸以南。終年不付種之田。不免收稅處甚多。此固未爲善政。至於本道。則嶺上最高處。元不得種麥。腰下數邑。固有種麥之處。而晩熟早霜。不得根耕。故元無兩穫之田。所爲區別元田續田者。元田則每年收稅。續田則隨起隨稅而已。本道非如遐遠之地。其無兩穫之田。亦廟堂之所已知。若泛謂旱田兩穫而不給陳灾於本道。則所謂膠柱鼓瑟。在於民情。必當駭怨。若知其實狀之如此而終不免於許陳許灾。則便是續田隨起隨稅之例。區別元田。實爲無益之工夫。反覆思量。終不如遵用癸卯年例。施行之爲便。敢此論報。參商啓稟朝廷。從速變通。今此量田事目下來甚晩。量尺見㨾。亦尙未到。躕躇之間。初冬已盡。各邑雖皆殘弊。峽中無用之地。不爲不廣。打量之役。未保其完畢於春分之前。委屬可慮。所謂山火田者。多在高峰絶頂人跡罕到之處。上下往來之間。費日尤多。若與平地元田。一時幷擧。則畢役之期。杳無涯畔。今若爲先打量平地。待其畢後。隨早晩打量山火田。則在於事勢。實涉便當。亦爲參商行下。

申廵營論鎭縣田界狀

编辑

本縣與伊洲鎭收稅之田界錯雜。常有爭端。不可不早定界。故春間縣監上䟽陳聞。以爲峽中山勢。崖麓斗斷。平地山上。界限自明。以此爲斷。一言而鎭縣之地界卽定。更不待煩辭說而費紛爭。備局回啓辭緣內。屯田之設。只取空閑之地。本無山野之別。元流民所畊地界相錯。惹起爭訟。果不無其弊。而今若一切以平地山上。定爲界限。則亦必有互爭難處之端。本道方有量田之擧。鎭縣所管田庫。勿論平地山上。打量之際。朋白區別。著爲成籍。然後屯田結卜捴數。令本道枚擧啓聞。以爲商量裁處之地。成命之下。下邑事體。只當奉行而不敢復有所云云。其間有事勢甚礙。不變則不行者。而量役方作。又不容拱手。玆不得不復此論報。本縣屯田地界。前後凡三變。當初訓鍊都監設屯之時。無主空山。受出立案。後來雖稍侵廣。要不出於山根以上及洞壑之間。未甞侵及平地元田之間。雖無定標。略有界限。中間姜萬松爲別將時。任意作挐。自披田案。其非帳付之田。一切搜括而奪之。本縣雖有癸卯量案。亂後人物鮮少。起田不多。量付之田。亦甚草草。其餘平地加耕。不爲不多。而盡爲萬松所奪占。在於事理。雖極寒心。却有定限。無復爭端。近年朝家設置僉使之初。別立事目。萬松所奪占平地加畊。還給本縣。其時僉使李敏哲。吝於出給。妄改事目。流民所耕。雖在平地。自鎭收稅。元民所耕。雖在山上。自縣收稅。遂成累年規式。鎭縣地界。自是大壞。繡錯雲擾。令人眩瞀而莫知所擇。上之非復訓鍊屯田之舊。而下之又益紊亂於萬松之時。前年縣監到任於冬深之後。猶未深知其弊。自今秋以來。終日盈庭聒耳者。皆是縣役。鎭役之說。彼此往復。掣曳撗難。至今數月而未定。其間小民之奔走駭亂。不知適從。往往橫罹罪責者。又不知其幾何。立法一錯。流害至此。可勝嘆哉。今當打量之際。非不欲依回啓辭緣。明白區別。著爲成籍。而平日混雜不分。已自如此。今亦何所依據。有所區別。曰鎭曰縣。著之成籍乎。今日區別之難。亦當一二條陳。今以前例言之。則只當曰以元流民爲分而已。世居元民。則固屬於本縣。所謂流民者。亦非一色。其中多有來接歲久。㛰嫁葬埋。已爲土著。充定正軍者。尙帶流民之名。而其實與元民一體。故其所耕田役。多納于本縣。而其中又有主戶者爲正軍。而其子若孫爲鎭兵者。有主戶者爲鎭兵。而其子若孫爲正軍者。有主戶者。雖非鎭兵。舊曾爲鎭役。而其子若孫爲正軍者。有主戶者之舊。曾爲鎭役者。年老病廢。而其子若孫之爲正軍者。當家應役者。有一家之內。半爲正軍。半爲鎭兵者。其例不一。雖巧筭者。未必能的作分限。未知何者果是元民。而何者果是流民。流民之田。明日賣於元民。元民之田。明日賣於流民。田無定主。朝夕變易。未知何者果是元民之田。而何者果是流民之田。一爲成籍之後。元民買流民之田。使爲鎭役。則將無以視民而分元流之役。使爲縣役。則將無以據籍而辨鎭縣之田。流民買元民之田。亦復如此。非不得分民。則必不得用籍。以彼以此。俱非經久之法。流民之年久者。太半買置。帳付元田。元田之傍連伏之地。量後起耕者甚多。而一片之田。分割其半。帳付者稅於縣。帳外者稅於鎭。屯田之設。當有定處。片片散置於平野之中。元田之間。必無此理。本縣與安邊,平康,安峽,兔山,新溪,谷山等邑爲隣。六邑之民。多有來接於本縣者。流離無根着者。謂之流民。隣邑之民踰岡越嶺。擇便移徙。自是常事。親戚墳墓。皆在數十里之內。此豈流民哉。而其非本縣之民。則皆云流民。本縣亦不得輒據以爲元民。此事事軆。亦殊乖戾。區別之難。其大者如此。其餘未易悉擧。大槩自古以來。有分土無分民。覩記所及。未聞有以民分地之例。假使本縣與平康不分地界。而各以民分。則其不能一日處。五尺童子之所知。而獨於鎭縣之間。不爲立制定界。俾有所遵守。而姑責其明白區別。著爲成籍。若使本縣已自明白區別。則便可晏然無事。又何有定界之請。而若是其不憚煩數叩。今勿論有弊無弊。其難其易。不定界則合下不成模㨾。先爲定界而後。更議其餘定界之道。若依縣監䟽中所陳以平地山上爲限。則最爲切要之捷徑。前已備陳。不然則亦當加割洞壑之中。癸卯量案之所不及。土民文記之所不付者。此便是舊來無主空閑之地。庶易定界。不然。勿論加田元田。分割一二面。以送於鎭。其餘使本縣主管。則在於大農所失不多。而鎭縣俱安。民亦寧帖。尤爲劃定快豁。舍此三策。未見善道。目今非敢爲經紀久遠之圖。只緣量事。方殷。而礙此一着。未成頭緖。事誠急迫。不可暫緩。斯速啓聞。以爲變通之地。

復論本道凶歉。宜蠲减諸役狀。

编辑

昨以本道凶歉。宜更啓稟。蠲减諸役事論報矣。卽得書目回題。縷縷曉喩。兼使料理賑政。以爲相議善處之地。今年廟堂之所以處分本道者。殆與常年無異。卽無論財賦之增减。窮餓之民。全不知朝廷有哀矜撫恤之意。事軆所關甚重。今此各邑豈不欲有所論報。而亦必皆以爲恐未得準請於使道而不果。使道則又以爲恐未得準請於朝廷而不果。如此則下民之情。何以得達於上。而上之惠澤。何以得究於下乎。韓文公之言曰。爲刺史者。恒私於其民。不以實應乎府。爲觀察使者。恒急於其賦。不以情信乎州。州之於府。府之於朝廷。若但如此。相爲疑阻而已。則天下之務。何自而成乎。唯在各積誠意。以感動之。不得請不已。以示懇迫之意。如此而不得焉。則事有不由乎己者。亦無如之何矣。縣監之所望於使道者如此。至於賑救之政。則唯在作爲糜粥。以餬飢民之口而已。但飢民多。則必有粟不足之患。欲寡用其粟。莫若少其飢民。欲少其飢民。莫若蠲其賦役。使各自爲生。無費官家之糜粥。此外更無善策。並望參商行下。

申廵營論獄囚推覆狀

编辑

本縣承服罪人愛香。親問次押送。愛香與奴相奸之說。穪以誣服。變辭納招。旣已變辭之後。則不可不更推窮覈。還爲下送。同推官請來嚴刑得情牒報事。大凡重獄。初有本邑同推。次有考覆。次有營門親問。又有敬差之訊。而後因送京獄。其有旣服而中間變辭者。則取服與平理。只决於當次按獄之處。京獄不以變辭而還委敬差。敬差不以變辭而還付本道者。非但軆例如此。實亦事理當然。今此獄事。縣監與同推官。旣已捧招取服。考覆差貟。亦已捧招取服。親問之時。雖有變辭。有罪無罪。唯在使道審覆其情而處之。若無可以伸理之端。則只有嚴刑。期於取服而已。奸頑之人。一番平問之下。實無徑自吐實之理。今乃還送本縣。使之更爲推問。不能使民自以爲不寃。致有變辭之弊者。可見縣監不職之狀。但念罪人還送之有妨於事例。如右所陳。旣已在本縣承服之後。本無可以更問之端。不得已敢此論報。各別十分參商行下。

再申廵營論獄囚推覈狀

编辑

縣囚愛香。不得更問辭緣。論報狀書目題送內。凡三省罪人按覈之䂓。敬差官則加刑得情一欵。添入於啓下書目中。故如有變辭之端。則一邊訊問。例也。義禁府則如有變辭之端。啓請加刑後訊問。例也。而至於各道營門親問時變辭者。則自營門本無親審刑訊之䂓。故變辭罪人。還送其官。更定推官。窮覈考覆。乃是諸道通行之䂓也。今此所報中。自營門只有嚴刑。期於取服而已。且罪人還送。有妨於事例云者。似未詳軆例之致。愛香之到營門變辭。實是死中求生之計。前後推官。少無以此引嫌之事。依前關文。推官請來更爲嚴刑。得情牒報。宜當題送。縣監經事不多。凡於軆例。多所未詳。今見題辭。始知諸道通行之例本來如此。縣監迷滯之見。尙有不能釋然者。夫使㙜實主刑獄。非不用刑杖之衙門。若曰廵營事軆尊重。不可自訊。則禁府及敬差官。其事軆比廵營。豈不尊重。而變辭之後。不爲還付本道。必復啓請刑訊者。豈不以旣始訊問。則申理與取服。當有所决。無一問便捨之理。禁府及敬差官。則必待啓請而復訊。使道則又不必啓請而可以復訊。尤無不可自訊之理。諸道近例。似是因訛襲謬。遂成䂓例。决非法典所云本不必遵依死囚顧戀一日之命。若知一番變辭。可以數月不死。則有刑訊之處。箇箇承服。到營門則便復變辭。如此則歲月之中。往來道路而已。雖十度承服。豈有决獄之期乎。且推官之所以訊問罪人者。其歸在於取服而已。旣已取服之後。無可更問之端。縣監所見如此。終不得奉行。參商行下。

申廵營乞免狀己巳三月十九日

编辑

文簡公成某。卽牧使外高祖也。今將有文廟黜享之擧外。方州縣雖奉朝令。告祭等事。守令實爲主張。以牧使情理言之。指列瑕疵。毁黜位板。斷非裔孫之所忍躬行者。雖在朝廷事軆。公義私情。不可偏廢。亦不當强令子孫行此。以傷風敎。以此形勢。决不敢仍據官次。道斯速啓聞罷黜。

斷訟案

编辑

私婢論介幼學金好敏相訟决案

编辑

爲等如白侤音是置有。亦論介招辭內。其母萬德身乙。其父金鎡。今同處買得是如爲良置。空言兺乙以不可取信。訟理憑考。莫如文書。崇禎甲戌。財主金德明孫女夫李聖哲處別給成文中。婢論介二所生奴貴生別給云。果是金鎡自己買得婢妾所生。則金德明雖老悖。必不別給於孫女夫。其爲德明所買得。似爲明白是置。金好敏安峽官接訟時。萬德一所生奴吉松身乙。其父金鍵買得是如爲乎矣。以文券言之。則所謂戊辰年付火立案者一張文書內。一萬德之身乙。或稱金德明買得。或稱金鍵並子息三口買得是如爲有如可。金德明買得是如爲在。條件內矣身之身字。追改以子字。首尾相掣。違端自現。况金德明尙在。而以代子金鍵出立案者。尤可見金鍵蔑父擅弄之狀。此爲不可憑考之文券是遣。以事理言之。則金德明。萬德身乙。壬寅年買得。而吉松乃壬寅生。設使吉松生於壬寅年萬德未買得之前。則萬德買得時。不過生纔數月矣。髮未燥小兒。給價買得。萬無此理。其爲買得後。所生亦殊明白是旀。今則好敏與當初訟隻朴希郁等合辭。以爲吉松亦是得後所生是如爲卧乎所。此必是自知前言之理屈。有此變辭首實。則吉松得前所生之說。姑不必深辯是在果。據大典賤妾子女條注。自己婢妻婢所生外。皆贖身亦爲有卧乎所。大小貟人之賤妾子女。法當從良。故雖他婢所産。必爲贖身。本主若不聽。則至有告官贖身之法。况於自己婢所生。旣無可贖之處。乃是胎生良人。法文所載。十分明白是去乎。今此金好敏,朴希郁等。以爲金鎡其父德明婢子乙。作妾生子。與自己婢不同是如爲乎矣。自金鎡言之。則其父之婢。便是己婢。有何分揀是旀。自金德明言之。則萬德乃自己之婢。萬德所生。則乃是自己之孫子。自己婢所生子。可以無贖從良。而自己婢所生孫子。則必待贖身後。方可從良是旀。不得贖身。則不爲孫子而爲其奴子。天下寧有此理哉。大典注。不曰祖婢父婢。而但云自己婢者。盖以父子孫一軆。無各主奴婢之理。故專言自己婢而可以盡之。設使其父娶其子所買得婢子而生子。則其可以大典無子婢之文而不得從良乎。况父子孫者。生民之大倫。嫡庶所出。雖有貴賤之別。均是血屬之親。德明之於論介等。生則當抱之膝之。死則當爲制服而哭之。奴主之稱。何得以容於其間哉。且金鎡。乃德明之長子。而鎡無嫡子。吉松。乃鎡奉祀承重之人。雖德明之祀。以禮律言之。不當歸於金鍵。而當歸於吉松。設使金鍵自買。吉松固不當使喚其承嫡之姪。况非其所買者乎。祖上奴婢田地。固當與吉松,論介等通同分執。又可得以使喚其身乎。萬德所生子女等。金德明生時。使喚是如爲良置。鄕曲之人。自爲負汲。况其賤出子女。奔走服役。自是常事。李聖哲別給一欵。則固以奴婢待之矣。其時德明。年迫九十。必不得盡了人事。戊辰立案時。亦不得自呈。一任金鍵之弄奸。至於甲戌。則年益老矣。其子女等萬德所生。分執使喚。亦多般敎誘。成出文書。亦不足恠。朴希郁等。安峽官招辭內。其時卽未分執事段。丈三寸金鎡。萬德身作妾。所産自己婢孫是乎等以。同生中未爲分衿爲有。如可至於矣徒等。則過四寸至於六寸。使喚法當是如爲卧乎所。據此可見其不曾專以奴婢例使喚是旀。且使德明。其子孫乙。果以奴婢例使喚。至於分衿於子女處爲良置。不可以遐方迷劣之人。不知法例倫理之事。據以爲證。而廢國家之成憲。壞人倫之大法。論介等當爲良人。可謂明白無疑是置。金鎡不幸。先德明而死。金鍵等又皆無識鄙惡。其兄死無嫡子。血屬之傳。只有此賤妾子女。而忍爲非理拘執。虐使數十年。論介等殘微愚劣。不能自振。雖心懷寃憤。不敢自言。至於今番就訟時。猶不敢顯然發說。或云無勢常人。不知法典。無可奈何。或云奴婢之爲不爲。雖不可擧論。而祖上田地。專呑耕食是如爲卧乎所。其低佪欝抑之狀。誠可矜惻。其至今甘心。不爲訟辨。有不足深責是置。盖此訟端之作。抑有其由。自己婢之無贖從良。大典所載。旣如彼明白。而嘉靖甲寅受敎內。骨肉相殘。不得使喚之法。本不載法典。凡决訟之際。每爲屬公。甚爲未便。然同生四寸。相爲使喚。固妨人倫。其身尙在賤籍。則不可以同生四寸之不能使喚遽爲免賤爲良。但於經濟六典續集曰。祖父婢妾産。不可專以奴婢例役使云。同生四寸。雖不可使喚。至於五六寸。則親屬漸遠。使喚固無不可依於役奴婢例。自五寸役使。似爲便當。亦爲有等。以薄惡之人。忘其親屬。貪執奴婢。喜此法文之便已。弁髦大典。輒引此而爲證。遂成風俗。爲有在果。受敎內辭緣。誠有不可深曉者。自己婢妾子。脫胎之日。便是良人。固無尙在賤籍之理。不可但依於役例。不使喚而已是旀。其身旣爲良人。則良人所生。亦是良人。豈有至於五六寸而復爲賤人之理哉。解之者或以爲婢妾所産。不屬補充隊。則不得爲良人。尙在賤籍云者。謂未補充隊之類是如爲乎矣。此說亦不近理。若果如此。則立法之䂓。正當使之速爲補充隊。使當爲良人者。得爲良人。不當任其不爲補充隊。而姑待漸遠。使其親屬使喚是旀。其但曰尙在賤籍。則又何以知其謂未補充隊之類乎。此必當時適有此事有所爲而作此法。要之與大典之文。十分抵捂。决不可通融爲一貫文理。大典與受敎。均是法文。非有輕重。而旣不可兩遵。則終不可以不能深曉之一時受敎。廢累聖所制定明白易曉之大典。此理較然無可疑者是置。金好敏等招辭內。論介等無放良文券是如爲良置。贖身之人。方有放良文券。無贖身從良者。又何文券之可論是旀。又以爲論介等不屬補充隊。法典內不屬補充隊者。許人陳告還賤是如爲乎矣。良役之人。方爲補充隊。論介等從前以良人自處。而不屬補充隊。則到今引法還賤。容有此理。今乃不然。自其幼時。一依奴婢例服役。至今賤役之尙不得免。又何暇論補充隊之事乎。從今以往。得爲良人之後。受出帖文。尙爲未晩。已前不屬補充隊之罪。則當問於金鍵。不當問之於論介等是去乎。論介所訴內祖上田地。金好敏專執是如爲乎矣。同田地。好敏旣已分衿是如納招爲旀。至於成文現納。則今不必更爲擧論是在果。上項金鎡娶父婢萬德所生子吉松女論介等前後所生。幷以依大典。自己婢所生法。並只放良。合行立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