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通志 (四庫全書本)

山東通志 輿圖

  山東通志序
  虞書禹貢志之所由昉也山澤方物壤賦川塗約舉數言體要已具逮夫周禮踵事加詳保章氏視分星職方氏辨邦國地形掌之司險户口紀之司民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地域廣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邱陵墳衍原隰之名物而四方之志則外史有専屬焉後世圖經志記彷此而撰大者志九服小者志一方雖詳略不同而多識博聞有裨政治其義一也昔者列國有史自孔子修春秋而筆削褒譏義繫天子遂不得復以魯名自後齊記齊乗諸書各抒所言僅備此邦之掌故山東之有通志自前明嘉靖朝始帙簡義略粗有規模我
  國朝正域四方徳洽寰宇康熙甲寅
  詔修大清一統志而山東通志縁是再輯擴前志什之三
  四亦既秩然可觀矣我
  世宗憲皇帝御極之七年復
  詔增修一統志及各省通志承乏二東實襄斯舉爰訪延名宿次第採釐會東省郡邑屢有分置疆域既易條𩔖亦更改訂再三至雍正乙卯九月方得付梓恭遇我
  皇上紹登大寳布愷綏猷表正萬邦修和百度東省地
  聨
  畿輔被化獨先前此黄河清於單曹慶雲燦於尼泗蒼麟誕育一見於鉅野再見於寧陽
  世徳燕貽夙徴
  嘉應而悉於是編志之猗歟盛哉此千載一時之會也全志三十六巻有沿有創有訂有増縷晰條分期於克臻醇備而於此竊有思焉通志體例自星野至雜記可以觀天文察地理飭人官敘物曲攷之各省大略相符而較以山東尤稱特異觀夫巡方之典首重岱宗崇聖之儀獨隆
  闕里黄河如帶藉保障於金隄青社維垣靖烟氛於玉海漕運扼襟喉之要兵防控水陸之衝政禮所闗至殷至鉅令則逺稽曩制旁摭遺規敬揚
  謨烈之庥式表顯承之美普
  聲敎於東漸廣率俾於海隅以之昭示來兹永永無極直與虞書周禮輝映後先豈他志之所得而頡頏者哉不揣弇陋謹拜手而為之序
  峕
  乾隆元年嵗次丙辰三月中浣
  巡撫山東等處地方督理營田兼理軍務都察院右都御史岳濬謹題





  山東通志
  表

  題為欽奉
  上諭纂修省志成稿謹奉
  表上
  進者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
  上言伏以
  帝宇慶同風十二山河先北共
  皇輿徵訖教三千禮樂首東漸
  出震秉圖青令應車書之盛
  乘乾錫極赤虹埀簡册之光勤採輯於禹跡堯封萃識方之世掌廣蒐羅於東山泗水彚太史之新陳敬次函封恭呈
  宸鑒竊惟畫州區井蟠木已𨽻於軒圖敷土開疆蒲姑不遺於禹鼎奎芒適占分野象啓文明日馭先出
  提封光同臨照岱推五嶽之長中峙而號天孫海為百谷之王左衛而環地軸金泥玉檢刻石必推乎七十二家胙土苴茅賜履獨隆於千八百國是以漢置十三州以後濟别隂陽唐分十五道以還河稱南北莫不兼黒墳之勝地稱赤縣之雄都若夫記載相承簡編漸益六經傳注已有明徴諸子藝文皆堪節取晏謨所撰曽專鹽鐵之鄉李朏所陳亦屬環鋂之俗阮叙之南兗作紀張建章渤海有書或積久遺亡豈必文存魯壁或馳情荒誕未免語𩔖齊東故知稽古必慎傳疑信今乃克埀後恭遇我
  皇上
  世徳作求
  孝思維則
  埀衣裳而致治
  道統三才
  位天地以成能
  功調四序
  闡圖書則載籍極博文運昭黄玉之功
  一寰宇則聲教覃敷嘉氣應碧霞之上斟尋故址麟遊告瑞已先時季崱名區
  鳯詔頒恩尤近
  日欽惟
  世宗憲皇帝
  大文光被
  至道誕登
  焜耀四遐既觀天而復察地
  經營八㝢以作聖而開述明爰
  簡禁近諸臣纂修鉅典遂
  勅封疆大吏各輯志書於是前撫臣岳濬初任全編計七載以襄事繼因分郡易四稿而成函敬弁
  王言與雲彩日華而並麗更詳
  聖緒本金聲玉振以相宣昊蹟農都治既隆於皇古堯祠舜井事且核於中天載溯典章則有虞韶周禮復詳篇什實兼魯頌齊風豈惟不使靈光亦墟抑且常表明堂有位葢五帝咸備其迹而千聖獨集其成此固文獻之源而人物之藪也然則盡其𩔖必湏鄭僑博物括其全尤貴齊澣知今玉粒嵗輸則八百里必經之漕渠啟閉皆埀善術漆絲時異則十三載乃同之貢賦因革已立良模學校久興匪僅擊轂成帷之舊農桑屢勸不聞帶牛佩犢之風至於仙源之榱桷維新制已增於前古瑯邪之壁壘初建鎮復重於當年職官視昔而有加佩魚符以分治畛域較前而更析錯犬牙以異形用是巻帙寧繁引其不發詞華彌富補所未曽必使視舊䇿而益詳瞭如指掌集衆思以備美燦若列眉然後足以審立政之經而定宜民之要夙慚桐馬復愧篠驂亦思任昉校讐難學張華該洽雖景春秋之筆豈同東國之書恐傳已亥之詞或𩔖西河之簡精勤庀事固摭採有人早夜鳩工期雕鐫無誤尚俟酉陽之訪仰祈
  乙覽之勤伏願
  羲畫益新
  堯文丕煥
  衡持金鑑彚
  皇圖於一統之隆
  筆恊丹書加
  睿藻於
  萬幾之暇蒲輪徴求夙學不上封禪之章璽書寵報循良逺勝神仙之使將見成全璧以昭典則自東方為寄推之南方為象西方為鞮北方為譯而執玉帛者萬重慶完車以大訓行由太平之仁合乎丹穴之智太䝉之信空同之武而仰星雲於億世矣等無任瞻
  天仰
  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
  表隨
  進以
  聞











  山東通志職名
  總裁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岳 濬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法 敏
  提調
  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孫國璽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孫蘭芬
  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鄭禪寳
  監理
  山東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唐綏祖
  山東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呉 騫
  山東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黄叔琳
  總理通省糧儲道布政 司叅議廣夀
  分守濟東泰武等處兼理通省驛傳道布政司叅議張體仁分 巡登萊青道按察司副使劉 柏
  分巡 登萊青道按察司副使董自超
  分巡登萊青道按察司副使  包 括
  分巡兖沂曹道按察司副使  萬國宣
  分巡兖沂曹道按察司副使  李梅賔
  總理山東通省河道按察司副使王鴻勲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楊𢎞俊
  恊理
  濟  南  府  知  府楊在魁
  濟  南  府  知  府程開業
  兖  州  府  知  府沈斯厚
  東  昌  府  知  府盧 焯
  東  昌  府  知  府汪會正
  東  昌  府  知  府程世綏
  東  昌  府  知  府徐立御
  署 青 州  府  知 府羅 儀
  青  州  府  知  府童 藩
  登  州  府  知  府于 斐
  登  州  府  知  府陳留武
  萊  州  府  知  府劉鶴齡
  萊  州  府  知  府范 燦
  萊  州  府  知  府嚴有禧
  武  定  府  知  府張文炳
  沂  州  府  知  府葉 旉
  泰  安  府  知  府梅 枚
  曹  州  府  知  府呉謙鋕
  采輯
  原 任 翰 林 院 檢  討杜 詔原 任 翰 林 院 檢  討蔣繼軾原 任 濟 陽 縣 知  縣郎作霖
  候   選    知   縣任𢎞業䝉  隂  縣   知  縣張之浚荷  澤  縣   知  縣井共洵東  阿  縣   知  縣金 鴻榮  成  縣  知  縣羅克昌
  樂  安  縣  知  縣高𢎞緝
  江南揚州府如臯縣學嵗貢 生顧 瀛
  分校
  江 南 己 酉 科 舉 人潘永季
  浙 江 己 酉 科 舉 人王文郁
  江南 泰州拔貢試 用知 縣呉 翀
  江南 巢縣拔貢試用 知 縣黄 雲
  浙江紹興府山隂縣儒學廩膳生員丁大阜浙江紹興 府山隂縣 儒 士王益寛
  濟 南 府 學 拔 貢 生劉五寛
  武定府霑化縣儒學廩膳生 員呉繼震
  督梓
  山東都轉運鹽使司同知濵樂分司繆 煥歴  城  縣  知  縣王國正
  冠   縣    知  縣陳 統
  招  逺  縣  知   縣劉育杰
  陵   縣    知   縣劉 璝
  單   縣    知   縣楊士凝
  費   縣    知   縣陳 漢
  試   用    知   縣賈 槐
  濵   州    州   判湯廷英鄒  平  縣  縣   丞陳兆揚泰  安  縣  縣   丞張廷瑚
  繪事
  江南常州 府武進縣監  生陳 政
  兖 州 府 嶧 縣 典 史鄭崑璵





  山東通志凡例
  一曰叙志目 河洛開竒龜龍獻瑞天地之大志存乎其中矣然而戴履肩足必有序焉箕疇之衍亦本於此兹奉
  綸綍而輯方輿之要典昭
  謨烈而大一統之成規則
  王言其首重矣况體國經野以及民依物愛凡志中所
  敷陳者無一不經
  數聖人之裁成輔相而積累涵濡以至今日也首以典謨是為訓行之始於是仰觀於天俯察於地考之於古證之於今星野建置一方樞軸所由定也厥土既辨墉壑是營申畫郊圻以慎封守此城池疆域之所以繼而作也名山大川在封域之内者有會朝之勢焉地形天險作屏翰之寄者有固圉之道焉凡此皆古來聖帝明王與賢人君子過化而存神者也山川之後繼以形勝圻封之後繼以古蹟其所繫於治亂興衰者誠不少也我
  聖祖仁皇帝勤民逺駕爰止鄒魯之鄉
  巡狩本於虞書
  訪道先於
  闕里東方禮樂生民未有固四國之所推崇而域中之所出拔者矣
  闕里一志猗歟盛哉夫物盛不可不養故以田賦繼之鹽法則田賦中之利用也有養不可不教故以學校繼之選舉則學校中之人材也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故受之以兵防徳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故受之以驛遞河漕海疆政之大者考其源流詳其制度攬清晏之休風何一非揚扢
  王靈之赫濯也哉夫然後崇徳報功則稽其秩祀入疆觀政則紀其橋梁從欲以治則正其風俗任土錫貢則登其物産百執事靖共爾位無曠庶官攸躋攸寧庶幾顧名而思義職官公署連𩔖而及之
  安其居所以敬其事也况輿人之誦有斐之詩聞風而起論世有人皆出於好惡之公而輝映後先之轍者代不乏人也宦績而後次以人物并列女仙釋方伎而天不愛道地不愛寳海岱精華具萃於此矣物必有所歸也陵墓其有遐思乎五行其遞嬗也灾祥其思修省乎古人不可作也經籍其抱陳迹乎而後以藝文終焉瑣尾緒餘委之雜記𬗟懷徃昔昭示來兹鼓吹休明詠歌風雅門𩔖各殊經緯則一凡為巻三十有六附見者八共二百餘萬言此通志之序也
  二曰正字體 諱名之典原屬臣子尊君親上之意然必字闗原廟而又奉有令典乃為遵道遵路之治近見各州邑志載凡創修自
  本朝者率多不經之避忌如以彛代夷以魯代虜以翟廸代狄人自為書家自為説各行其意之所是而罔知適從然以彛為夷猶曰同音借用至以魯為虜則音岐而韻亦異翟廸與狄與姓相混在作者實為有意之步趨而觀者徃徃多無心之沿誤帝虎之辨實難以意逆志者也我
  皇上洪天地之量掲日月之明大哉
  王言頒為
  謨訓欽尊
  聖祖仁皇帝廟諱上字從元下字從曄又欽定
  先師孔子聖諱字則以邱音則從期至我
  皇上御名惟本字遵避其餘同音减筆概弛其禁而猶
  廓
  大公之至論明無外之規模以民間避忌夷虜等字指為大不敬真可以抉千古之屯䝉而祝藝林之一面書生載筆何幸如之今志内一切從前避忌俱為改正欽惟
  皇上御名上字以印代下字以徵代音韻從同字體畫一稍存敬慎之意以嚴咫尺之義云爾故表而出
  之使覽者自有會心勿致疑於金根之或異也
  三曰謹書法 夫志以傳信先貴釋疑蓋必作者無他岐之見而後觀者有引伸之助故書法必有一定之例也然例亦自有不同有省文以就例者有變文以起例者故一志有一志之例不必同於他志他志亦自有一例不必泥於一志始之
  典謨終之藝文無所用例也如建置城池疆域山川形勝古蹟田賦學校驛遞秩祀橋梁風俗公署列女陵墓等以分府為例者也而分府之中有以府領縣者必其所志皆同而以府統縣名有所尊也有以縣竝府者必其所志皆異而為府為縣各麗其實也如選舉宦績人物仙釋方伎五行等以時代為例者也而亦有仍用分府之例者必其人其事或顯於此而冺於彼所重在一郡一邑則仍繫之一郡一邑此所謂省文以就例者也星野圻封
  巡狩
  闕里鹽法兵防河漕海疆職官經籍等則變文以起例者也蓋其節目甚繁其經歴各異有此郡所有而彼郡所無則分府既不可或昔時所無而今日所有則分代亦不可於是撮其綱領别其條目有古可援者則援古以證今無古可援與有古可援而不必援者則就今以言今亦不必泥於古於一志之中各自為例此所謂變文以起例者也要之各就其事各分其體於各志不同之中自有一定之例而書法之詳略異同乃可得而言矣
  四曰審詳略 東省通志於今三修其目較舊志為减而實增其敷言較舊志為繁而實約蓋舊志有不應詳而詳者如宦績人物并各傳是也有不應略而略者如山川古蹟田賦兵防及漕河等志是也夫三代以上之人物事功見於四書五經者夫人而知之矣天下必無不讀四書五經之人而專讀通志者如止求觀通志而未嘗見四書五經縱極捜羅彼亦茫然不曉而舊志乃以四書三傳中季文孟獻史魚蘧瑗諸人㸃綴三代之人物名宦是所謂掛一而漏萬也今孔門弟子另詳闕里其志宦績人物皆從漢始凡列國名卿士夫苐於經傳中求之志不具載蓋豐功偉烈實繁有徒非如帝跡侯封之可以約略數也載而不備毋寧缺而不載此則舊志之所詳而今從略者也至於山川則有脈絡之可循古蹟則有沿革之可攷田賦則登耗隨乎時盈虚酌乎數積必期其可散施必謀其可乆兵防則因事而設險思患而豫防河漕則今昔之創修不同工役之先後有叙凡此皆體國經野之規模雖極纎悉皆成具體此而不志其志維何此而不詳又烏乎用吾詳者且山東為環海要區膠萊舊為運道廢興成敗灼然可觀而海疆一志舊志闕如今特補輯則又不特彼略而此詳且此有而彼無矣他如修城修學修公署修亭臺舊志有則必書且纍纍不一而今頗為區别凡城池學校雖曰有司之責而留心者少故踵事增華必予之以表靖共之一節至居室之善遊觀之美彼自為筦簟之計寧躋之謀創則必書修可不載此則詳略之中又自有詳而略焉者非無意於其間也
  五曰别異同 詳略之審已定而同異之辨又有違衆而獨立者如舊志有聖賢而無闕里又以雅樂另為一志彼固謂闕里自有專志也殊不知東省之異於他省者正以其為聖人之鄉而我
  朝
  列聖之崇儒重道又高出於漢晉唐宋元明之上則彚輯一志似不可少惟以禮樂𭬚𣕔其中正不必以雅樂另為一志也此與舊志似異而實同者也至於人物一志則舊志實多可議者嘉靖志分六府為六巻則一國之善士亦同於一鄉其所推之量不廣然地以人重不過稍存拘墟之見爾至康熙甲寅志則六府人物之外又分隠逸孝義儒林文苑諸名色豈以隠逸為非人物乎又豈以孝義為人物外另一標榜乎抑人物内竟無孝義者乎至於雕龍繡虎藝苑峥嶸立言之重次於功徳儒林文苑何所分别即有本末輕重之見亦不可謂非人物也夫四科之目十哲竝崇七十二子之徒身通六藝若非闕里另為一志勢必屈顔閔為隠逸進游夏於林苑也謂之人物定評幾何不與馬遷之貨殖游俠同其不倫也哉夫人物之分門别𩔖例起漢書厥後唐宋操觚之家奉為成式此在國史則可非通志可效之顰也今上自兩漢以迄於今以時為先後而叙之使後之尚論者於誦讀之下自具心𮌎各出手眼正不必過為區别以滋擬議也此人物一志其人同其事同而書法之似同而異者以此
  六曰信古而擇 語云擇之不精則説之不詳通志所取材於古者大約什居六七然而信古之難也紀載所傳惟六經無可擬議子史所言輒湏採擇子多寓言失之誣史多深文失之鑿而况文人學士偶不及檢相沿䝉昧誣者愈誣鑿者且安其故矣如呉門白馬之誕妄出於祖庭廣記而泰山之上遂有越觀峯因越觀而周觀秦觀相因而起跖為盜於東陵展禽之弟也禽食邑栁下在僖公二十六年是時孔子未生焉得與展氏弟兄徃來問答尸子矯誣之談荒誕已極而章邱乃有栁將軍墓登其傳於志舊志仍之此不當擇而去之乎至於陽貨則事見魯論春秋其人其跡無可疑者然而貨乃魯之盜也於盜而取之薰𦽈同器矣乃一坏之土與尼防竝列可不鋤其非𩔖乎凡此皆舊志所擇焉而未精者也他如五大夫松之為爵級無字碑之是漢而非秦先喆已有成言不敢剿為己説也隨志辨明概難枚舉擇善而從詎敢自附於知之次也哉
  七曰隨俗而遷 麻冕而純儉則可從也獵較而祭衆不可違也蓋無闗綱紀之大則因革損益之宜雖破觚為方亦時勢所不免志中今昔異名前後異轍者指不勝屈然相沿成習猝難遽改則亦不得不仍之以狥一時之耳目兹凡一名一物一邱一壑之微不具論如小清河之為濟水故道自宋熙寧以後乃行漯瀆而後有大小清河之名歴城以東為小清河為古濟歴城以北為漯瀆為今之大清河自濟行漯瀆之後大清之流日盛小清之流日微而日淤至明成化間有言小清發源於濼水者矣因金劉豫曾𨗳濼東行而遂謂此劉豫所開也至今日則小清河又源於章邱之獺水矣因獺水見在奔流横溢而小清其首受也蓋就目前之形勢而論之則觀者易曉聽者易受此古河而被以今名不得泥古以變今也至如九河故道湮塞已乆先儒聚訟終無確指然居今稽古必以近古之言為可據談川流者桑經酈註即指南也乃今則以篤馬為馬頰矣以漯水為徒駭矣徒駭之上流不五十里又名鬲津矣其下流不百里又名鈎盤矣邑志各自不同而折𠂻迄無定論今將以古河之名改而易之則敷奏既有成言章程已非一日雖桑酈不能起大禹而證之于今日也莊嶽雖專其能敵衆楚人之咻也哉此不得不比而同之者儉也吾從衆也然滌源之要重在利害之有無而不在稱名之今古則以今河而被以古名亦無不可但後世博雅君子不能無鹿馬之嫌為前人罪也故今昔之辨於水志獨詳而隨俗改移之故如斯二水者可𩔖推之矣
  八曰正訛而傳信 沿襲之誤自古有之然明知其誤而沿襲之則又不可舊志所載頗多紕戾其無闗𦂳要者不具論論其大者如堯陵現在曹濮間歴代史書可証成陽靈跡尚存明初秩祀於東平者仍元之舊也夫禮失而求之野有司不能救正而學士大夫更從而附和之則巍煥文章不及二陵風雨矣齊梁二蕭乃南服之雄蘭陵即今武進也乃誤為沂嶧之蘭陵而尊為帝迹與高陽少昊弁冕東邦人則傑矣恐非地之靈也又何怪乎琅邪王氏東萊吕氏因其祖父而及其子孫羅而致之論世之謂何此等訛謬俱已隨志辨明釐而改正非好辨也亦就其心力之所知而已又其甚者如以今日之濟陽目為唐宋之濟陽而山川易位矣以復舊之新泰疑為兩設之新泰而建置游移矣此固非親厯其境不能真知而灼見之也他如無闗𦂳要者如安民亭不夜亭等乃王莾改縣為亭即古之鄉亭也而舊志盡以臺榭目之列於宫室此千百世之周郎皆欲起而顧之者也既已刋其三豕何容更置一喙
  九曰闕疑以慎言 郭公夏五春秋所書雖以大聖人筆削尚難慎如此故史之闕文三代之直道也東省相沿誤謬已約略言之矣至有明知其似是而不敢妄為異説者如舜耕之歴山載籍所書睹紀非一河東無論矣即以東省而論一在曹濮一在濟南凡諸馮負夏河濵雷澤各有其証山各有廟廟各有井即事命名處處無異近又郯費之間因媯亭山而疑漏澤為雷澤彰於邑志然景仰聖賢不得云過彼此互見存以備考此博物所原諒者也又如夏后氏斟灌斟鄩萊濰等處確有遺跡而漢書與杜註則主平夀路史與竹書又主鞏洛湯居於亳尹耕於莘不待他求者而今滕縣有湯陵有尹墓或又以北亳南亳解之至歴城之南山有太甲陵章邱有赫胥氏陵昌邑有倉頡墓濮陽為帝邱則既聞之矣而聊城之東亦有顓頊墓然此猶可以世逺年湮為解至七十二子則闕里有志主鬯有人而閔子之墓有二冉子之墓有三曾子之墓有二又宋之蕉花孝女定陶有其墓表長清有其祠廟膠州又有其里居𩔖而推之中都之即為平陸縁陵之即為營邱此等疑義辨之難正之亦不易也然聖賢過化存仁原在人心目間則無妨以似者為真故各本所見而兩存之其亦郭公夏五之義云爾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山東通志目録     地理𩔖三都會郡縣之屬巻一
  典謨
  巻二
  星野
  巻三
  建置
  巻四
  城池
  巻五
  疆域
  巻六
  山川
  巻七
  形勝
  巻八
  圻封
  巻九
  古蹟
  巻十
  巡狩
  巻十一
  闕里
  巻十二
  田賦
  巻十三
  鹽法
  巻十四
  學校
  巻十五
  選舉
  巻十六
  兵防
  巻十七
  驛遞
  巻十八
  河防
  巻十九
  漕運
  巻二十
  海疆
  巻二十一
  秩祀
  巻二十二
  橋梁
  巻二十三
  風俗
  巻二十四
  物産
  巻二十五
  職官
  巻二十六
  公署
  巻二十七
  宦績
  巻二十八
  人物
  巻二十九
  列女
  巻三十
  僊釋
  巻三十一
  方伎
  巻三十二
  陵墓
  巻三十三
  五行
  巻三十四
  經籍
  巻三十五
  藝文
  巻三十六
  雜記
  等謹案山東通志三十六巻
  國朝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岳濬等撰初明嘉靖中山東巡按御史方逺宣始屬副使陸鉞等創修通志四十巻為目五十有二附目十
  本朝康熙十二年巡撫張鳯儀布政使施天裔因舊本修輯増巻二十為目三十附目八大抵仍舊者什之八九新添什之一二而已此本乃雍正間岳濬奉
  詔重修延檢討杜詔等開局排纂以乾隆元年始告成而後任巡撫法敏為之表進者也中間體例於舊志多有改革如宦績人物舊志於列國卿大夫縷載無遺此則以經傳所有者概從刋削而斷自漢始又田賦兵防舊志疎畧不具運道海疆則併闕如此本悉為補輯又人物之外舊志别分隠逸孝義儒術文苑諸名目此則悉從刪削而以人物一門概之又如以北蘭陵為南蘭陵以今之濟陽為唐宋之濟陽以復舊之新泰為兩設之新泰皆沿訛之尤甚者志中均為辨明於考證頗為有禆焉乾隆四十六年五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陸 費 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