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常變通攷
卷十
作者:柳長源
1830年
卷十一

本宗服

编辑

《圖式》〈本宗服圖〉:姑姊妹女子子在室,服與男子同,嫁反者亦同,適人無主者亦同。【案】適人無夫與子者,爲其父母猶服朞,大功親以下亦降,是其異也。

【本註】正服斬衰三年。爲所後父,義服,斬衰三年。星湖曰:「以所後父爲義服,自《開元禮》始,《家禮》未及改正。」○〈喪服〉斬衰:父。傳:爲父者,何以斬衰?父至尊也。疏:天無二日,家無二尊。父是一家之尊,尊中至極,故爲之斬也。○爲人後者。傳: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何如而可爲之後?同宗則可爲之後。支子可也。○女子子在室,爲父三年。疏:通已許嫁者。女子十五許嫁而笄,身旣成人,亦得爲父服斬也。要至二十,乃嫁於夫家也。○〈小記〉:女子子在室爲父母,其主喪者不杖,則子一人杖。註:女子子在室,亦童子也。無男昆弟,使同姓爲攝主,不杖則子一人杖,謂長女也。許嫁及二十而笄,笄爲成人,成人正杖也。

古今沿革

编辑

《詩序》:檜風〈素冠〉,刺不能三年也。○《通典》:漢文帝遺制,革三年之喪服,大紅功同。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釋服。服虔曰:「皆當言大功小功布也。纖,細布衣也。」應劭曰:「凡三十六日而釋服。此以日易月也。」師古曰:「此文帝自率己意創而爲之,何以爲以日易月乎?三年之喪,其實二十七月,豈有三十六月之文?」○《大學衍義》:文帝率意變古,然詳其遺詔,蓋爲吏民設,景帝乃冒用其文,自短三年之制,豈非萬世之罪人乎?成帝時,丞相翟方進母終,旣葬三十六日,除服視事。自以爲身備漢相,不敢踰國典。然而原涉行父喪三年,名章天下。河間惠王,行母喪三年,詔書褒稱,以爲宗室儀表。是則喪制三年能行者,貴之矣。○後漢安帝初,長吏多避事棄官。乃令自非父母服,不得去職。是後,吏又守職居官,不行三年喪。桓帝永興二年復令,刺史二千石,行三年服,至延熹元年,又絶之。○晉武帝泰始元年詔,諸將吏二千石以下,遭三年喪者,聽歸終,庶人復除徭役二年。○《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並同《家禮》。

【本註】正服齊衰三年。○〈喪服〉疏衰三年:父卒則爲母。疏:直云『父卒爲母』,足矣,而云『則』者,欲見父卒三年內而母卒,仍服朞,要父服除而母死,乃得申三年也。○繼母如母。疏:繼母謂己母早卒,或被出之後,續己母,喪之如親母,故云『如母』。傳:繼母何以如母?繼母之配父,與因母同。故孝子不敢殊也。○爲所後者之妻若子。疏:妻卽爲後者之母也。○《開元禮》ㆍ《宋制》ㆍ《大典》同。○《會典》:斬衰三年。『並有喪』章『父喪中母死』條參攷。

父在爲母

编辑

〈喪服〉疏衰杖朞:父在爲母。疏:母之與父恩愛本同,爲父所壓屈,而至朞。是以,雖屈,猶伸禫杖。傳:何以朞也屈也?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也。疏:心喪猶三年。○〈雜記〉: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註:此謂父在爲母也。○〈喪服四制〉: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尊。故父在爲母朞者,見無二尊也。○朱子曰:「喪禮須從《儀禮》爲正,如父在爲母朞,非是薄於母,只爲尊在其父,不可復尊在母。然亦須心喪三年。」○退溪曰:「父在爲母降服,又有心喪之制,以申孝子之情,可謂義之盡,仁之至也,」『並有喪』章『母喪中父死』條參攷。

沿革

编辑

《通典》:唐前上元元年,武后上表,請父在爲母終三年之服,詔依行焉。開元五年,右補闕盧履冰上言,『準禮,父在爲母,一周除靈,三年心喪,請仍舊章,庶叶通禮。』於是下制,令百官詳議。刑部郞中田再思建議云,『上古喪朞無數,曁乎中葉,方有歲年。自周公制禮,孔子刊經以來,方殊厭降之儀,以標服紀之節,輕重從俗,斟酌隨時,循古未必是,從今未必非也。』履冰又上疏曰,『天無二日,土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理之也。所以父在爲母服周,避二尊也。』左散騎常侍元行冲奏,『今捨尊厭之重,虧嚴父之義,事不師古,有傷名敎。』百僚議,竟不決。後中書令蕭嵩,與學士改修五禮,又請依元勅,父在爲母齊衰三年爲定,遂爲成典。○《宋制》:父在爲母,與父卒爲母同。程子曰:「古者父在爲母服朞,今則皆爲三年之喪,家有二尊矣,可無嫌乎?處今之宜,服齊衰一年外,以墨衰終月筭,可以合古之禮,全今之制。」○朱子曰:「盧履氷議是,但條例如此,不敢違耳。」○臨川吳氏曰:「爲母齊衰三年,而父在爲杖朞,豈薄於其母哉?服雖除,而不飮酒,不食肉,不處內三者,居喪之實如故,則所殺者,三年之文而已,實固未嘗殺也。後世有所增改者,皆溺乎其文,昧乎其實者也。古人所勉者,喪之實,而後世所加者,喪之文。誠僞之相去,何如哉?」○《會典》:斬衰三年。○《大典》:父在杖朞。解官心喪三年。

嫡孫父卒祖在爲母

编辑

《備要》:嫡孫父卒祖在爲母,疑蒙祖在爲祖母,更詳之。○明齋曰:「父歿祖在,而遭母喪者,當依本服齊衰三年,祖不厭孫故也。《備要》初疑其當用父在母喪之禮,而其後愼齋諸先生之論,皆以不可降服爲定矣。」

三年內立後

编辑

〈小記〉疏:大宗子在殤中而死,族人爲後大宗,爲後之後,如有母亡,而猶在三年之內,則宜接其餘服,不可以吉居凶。若出三年,則不追服矣。○《通典》:宋何承天問;「婦人夫先亡,無男,婦人亡未周,宗從之兒乃繼其後。今旣更制廬杖,未知當及亡月一周,便練?爲取出後日,爲制服之始?」荀伯子答;「出後晩,異於聞喪晩稅服也,應以亡月爲周,不以出後日爲制服之始。」司馬操難;「爲人後者盡禮於彼,致降於此,所以全受重之道,成若子之義。豈不父子之名定於受命之辰,加崇之恩起於辭親之日,大義昭然,無厭奪之變。」論云;「甲死,甲兒持服,已練,甲兒死,甲弟乙方以子景後之,景無緣爲伯持周服畢,復更制二十五月服。」難曰;「景以甲練後方來後甲,彼喪雖殺,我重自始,更制遠月,於義何傷?且昔以旁尊,服不踰齊,今爲其子,禮窮於制,事乖義異,深淺殊絶,豈宜相蒙,共爲三年。」論云;「甲婦女無緣持三周服,又不合先景除服。」難曰:「甲婦女二周終訖,何事三周?吉凶有期,何必顧景?」論云;「或疑甲服垂除,而景出後,景應服斬,旬日而除。意謂延待服除而出後。」難曰;「喪位無主,骨肉悼心,旣爲置後,宜及三年之內,豈得遲疑以俟吉,視再周之徒過哉!」論曰;「甲死,婦女持服再周,弟乙二子遠還,以景後甲,景弟丁爲伯父追周,景以出後之故,更居綅縞,旬日而除,舛錯淺深,不復是過。」難曰;「乙之子景今來後甲,旣不可與弟丁同稅周服,又不可暫居綅縞,旬日而除,則景於甲之喪,終闕徵服。親爲甲子,而反不如丁有周月之制,處之於三年之地,而絶之於一日之哀,待吉之義,於此爲躓。」論曰;「甲婦女無緣避此凶居,別卜吉宅,又不可婦女歌於內,繼子哭於外。」難曰;「甲婦雖復縗麻去身,號咷輟響,然素服嫠居,與代長戚,夫何圖于吉宅,何務於謳歌!」

祖父母

编辑

【本註】正服不杖朞。女適人不降。○〈喪服〉不杖:祖父母。傳:何以朞也?至尊也。○大夫爲祖父母爲士者。傳:不敢降其祖。○《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父卒爲祖父母

编辑

【本註】嫡孫父卒爲祖承重者,加服斬衰三年。爲祖母承重者,加服《開元禮》:祖卒則爲祖母。齊衰三年。○〈喪服〉斬衰:爲人後者。疏:雷氏云:「此當云『爲人後爲所後之父』,闕此五字者,以所後之父或早卒,今所後其人不定,或後祖,或後曾高祖。」傳:父卒然後爲祖後者,服斬。○〈小記〉:祖父卒而後爲祖母後者,三年。○《開元禮》同。○《通典》:後漢吳商曰:「禮,貴嫡重正,所以尊祖禰繼代之正統也。夫受重者,不得以輕服服之,是以孫及曾玄,其爲後者,皆服三年,受重故也。○《宋制》:諸嫡子死,無兄弟,則嫡孫承重。嫡孫爲祖母及爲曾高祖後者,準此。無嫡孫,則嫡孫同母弟,無同母弟,則衆長孫承重。○《會典》:嫡孫爲祖父母承重,俱斬衰三年。○《大典》同《家禮》。

父卒祖在爲祖母

编辑

【本註】嫡孫父卒祖在爲祖母,正服齊衰杖朞。○〈小記〉註:祖父在則其服,如父在爲母也。○《圖式》:嫡孫祖父在爲祖母服,如父在爲母杖朞,雖朞除,猶心喪三年。○《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父死未殯祖父母死

编辑

見『並有喪』章。

父亡在祖後爲祖母服重

编辑

〈小記〉疏:祖卒時父在,己雖爲祖朞,今父沒祖母亡,亦爲祖母三年。○《通典》:後漢劉表云;「父亡在祖後,則不得爲祖母三年,以爲婦人之服,不可踰夫。孫爲祖服周,父亡之後,爲祖母不得踰祖也。」或問;「若祖父先卒,父自爲之三年,己爲之服周矣。而父卒祖母後卒,當服三年否?」劉智答云;「己雖不得受重於祖,然祖母今當服己周,不得不爲祖母三年也。〈小記〉曰,『祖父卒而後爲祖母後者三年』,特爲此發也。」侍中成粲云;「禮有嫡子則無嫡孫,然則己受重於父,不受重於祖,不得爲祖母三年。」庾蔚之謂;「劉景升以婦人之服不可踰夫,成粲云『己自受重於父,不受重於祖,謂祖母不應三年』,可謂殊塗而同謬者矣。」○吳商曰:「假使爲人後,爲本父服周,而所後者更自有子,己卽還家,而母後亡,當可以不得踰父,不三年乎?諸如此比,婦服重於夫甚衆,不得踰夫之說,經傳無据。」

高曾祖母及祖母俱存卑者先亡亦服重

编辑

《通典》:晉劉智《釋疑》,問:「高曾祖母與祖母俱存,卑者先亡,則當厭屈否?」曰:「姑不厭婦,婦人不主祭。已承先君之正體,無疑於服重也。」

祖父母喪中父死代服

编辑

見『並有喪』章。

嫡孫持重在喪而亡次孫代服與否

编辑

《通典》:晉人問,「嫡孫承重,在喪中亡,其從弟已孤,又未有子姪相繼,疑於祭祀。」徐邈答,「今見有諸孫,而祖無後,甚非禮意。《禮》『宗子在外,則庶子攝祭』,可依此使一孫攝主,攝主則本服如故。禮,大功者主人之喪,猶爲之練祥再祭,况諸孫耶!若周旣除,當以素服臨祭,依心喪以終三年。」宋江氏問,「甲兒先亡,甲後亡,甲嫡孫傳重,未及中祥,嫡孫又亡,有次孫,今當應服三年否?」何承天答曰,「甲旣有孫,不得無服三年者,謂次孫宜持重也。但次孫先已制齊衰,今不得便易服,當須中祥乃服練居堊室耳。昔有問范宣云,『人有二兒,大兒無子,小兒有子,疑於傳重。』宣答,『小兒之子應服三年。』亦粗可依。」裴松之答何承天書曰,「禮,嫡不傳重,傳重非嫡,皆不加服,明嫡不可二也。范宣所云次孫,本無三年之道。次孫宜爲喪主,終竟三年,而不得服三年之服也。」何承天與司馬操書論其事,操云,「有孫見存,而以疎親爲後,則不通。旣不得立疎,豈可遂無持重者,次孫豈不得服三年耶?嫡不傳重,傳重非嫡,自施於親服卑,無關孫爲祖也。」○宋庾蔚之曰:「嫡孫已服祖三年,未竟而亡,此重義已立,正是不得卒其服耳,猶父爲嫡居喪而亡,孫不傳重也。次孫攝祭,如徐邈所答。何承天ㆍ司馬操並云『接服三年』,未見其據。」○葛庵曰:「次孫雖攝祀,只當仍服朞。小祥後,以素服主饋奠等事,以示攝祀之意,似當。」

嫡孫亡無後次孫爲祖持重與否

编辑

《通典》:晉蔣萬問范宣;「嫡孫亡無後,次子之後,可得傳祖重否?」宣答曰;「禮,『爲祖後者三年』,不言嫡庶,則通之矣。無後猶取繼,况見有孫而不承之耶?」○宋庾蔚之曰:「嫡孫亡無爲後者,今祖有衆孫,不可傳重無主。次子之子持重,范宣議是也。」○長源問:「近見一禮家,嫡孫先亡而祖死,次孫爲攝主,祝文及旁題,皆以攝主名爲之,而朞服旣除之後,便著吉冠服,與平人無異,此恐未安。謹按《通典》云云。見上條。近世南溪朴氏以爲長孫之弟,當服祖父重三年,待立嫡孫後,告祠改正,明齋尹氏亦以爲承重孫無後而夭,遭祖母喪,其弟當承重,主喪奉祀,待立後,改題歸宗。今按朴尹之說,俱有所據。然以一時攝祀之故,而遽然服重,亦似未安,又恐有後日難處之端。今依徐裴之議,攝祀孫周除之後,仍持心喪,以布直領緇笠緇帶,奉饋奠以終三年,恐爲允當,未知如何。」先師曰:「來諭所引何范之議,恐太重,依徐裴之論,周除之後,持心喪,奉饋奠以終三年,恐合情禮耳。」

父有廢疾孫爲祖服

编辑

《鄭志》:趙商問;「已爲諸侯,父有廢疾,不任國政,不任喪事,而爲其祖服,制度之宜,年月之斷,云何?」答曰;「父卒爲祖後者,三年斬,何疑?」商又問;「父卒爲祖後者,已聞矣。所問者,父在爲祖,如何?欲言三年則父在,欲言朞,復無主斬杖之宜。主喪之制,未知所定。」答曰;「天子諸侯之喪,皆斬衰,無朞。」○《通典》:晉賀循云:「父死未殯,服祖以周。」虞喜難以爲;「假使祖爲國君,己爲嫡孫,祖之羣臣服三年,而己服一周,斬杖無主,雖云『屍在未忍』,如大父何!」庾蔚之謂;「祖爲國君,五屬皆斬,孫無獨周之義。賀循所記,謂大夫士也。」○朱子〈喪服箚子〉:嫡子當爲父後,以承大宗之重,而不能襲位以執喪,則嫡孫繼統而代之執喪,義當然也。間者遺誥初頒,太上皇帝偶違康豫,不能躬就喪次,陛下實以世嫡之重,仰承大統,則所謂承重之服者,在禮經,所宜代太上皇帝,躬執三年之喪。○〈書奏藁後〉曰:「《鄭志》,有『諸侯父有廢疾不任國政不任喪事』之問,而鄭答以『天子諸侯皆斬』之文,方見父在而承國於祖之服。向來入此文字時,無文字可檢,且以禮律言之,亦有疑父在不當承重者,歸來稽考,始見此說,方得無疑,乃知學之不講,其害如此。」○君喪皆斬說,已分明,天子無朞,喪有服,必斬三年。○〈尤庵年譜〉:有閔世益者,狂易喪性,其父嶪死,而不知執喪。其家問處變之道於朴和叔,和使其子愼,代世益服喪,以從朱子〈喪服箚〉之意。○眉叟曰:「七十老而傳,禮固然也,至於喪,大不可。設言之,朱子老而有斬衰之喪,則以老不斬,使孫代己斬乎?父有廢疾,而子爲之加服,則父未亡而用父亡之禮。禮莫重於喪,而亦莫重於父子。今以私家之禮,上比天子諸侯,父在而爲祖後,則其服加服耶?正服耶?正服則爲祖朞,加服則父在不三年。父有廢疾,而爲祖三年,邦君之禮也。父在不以祖斬以君斬。《鄭志》嚴尊尊之大義也。」

曾祖父母

编辑

【本註】正服齊衰五月。女適人不降。○〈喪服〉疏衰:無受者。曾祖父母。疏:直云曾祖,不言高祖。按,『緦麻』章註云『族祖父』者,亦高祖之孫,則高祖有服明矣。此兼曾高而說也。不言者,見其同服故也。傳:何以齊衰三月也?小功者,兄弟之服也。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也。註:言小功者,服之數,盡於五,則高祖宜緦麻,曾祖宜小功也。據祖朞,則曾祖宜大功,高祖宜小功,高祖曾祖皆有小功之差,則曾孫玄孫爲之服同也。重其衰麻,尊尊也。減其日月,恩殺也。疏:旣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故重其衰麻,謂六升衰,七升冠。此尊尊也。減五月爲三月者,恩殺故也。○爲所後者之祖父母,若子。疏:死者祖父母,則爲後者之曾祖父母。○唐貞觀十四年,侍中魏徵奏:「謹按,高祖曾祖,舊服齊衰三月,請加爲齊衰五月。」問:「魏徵加服。」朱子曰:「觀當時所加,曾祖之服,仍爲齊衰,而加五月,非降爲小功也。今五服格,仍遵用之,雖於古爲有加,然亦未爲不可也。」○《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嫡孫爲曾祖父母

编辑

【本註】嫡孫爲曾祖承重者,加服斬衰三年。爲曾祖母承重者,加服齊衰三年。○《開元禮》ㆍ《宋制》ㆍ《大典》同。○《會典》:俱斬衰三年。『父卒爲祖父母』及『父卒祖在爲祖母』兩條參攷。

高祖父母

编辑

【本註】正服齊衰三月。女適人不降。○《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曾祖父母』條參攷。

嫡孫爲高祖父母

编辑

【本註】嫡孫爲高祖承重者,加服斬衰三年。爲高祖母承重者,加服齊衰三年。○《開元禮》ㆍ《宋制》ㆍ《大典》同。○《會典》:俱斬衰三年。『父卒爲祖父母』及『父卒祖在爲祖母』兩條參攷。

四世以上凡逮事皆當齊衰三月

编辑

《通典》:晉袁準曰:「〈喪服〉曾祖父母齊衰三月,此通遠祖之言也。今有彭祖之壽,無名之祖在堂,則不可無服也。郯子曰,『我高祖少皥』,蒯聵禱康叔,自稱『曾孫』。高,遠也。無名之祖,希及之矣。故不復分別,而重言之也。故三月以著遠祖之服,故齊衰以見高祖以上之服。遠祖尊,故以重服服之。○朱子曰:「沈存中云;『高祖齊衰三月,非特四世祖爲然。自四世以上,凡逮事,皆當服齊衰三月。高祖蓋通稱耳。』」【案】宗人絶屬者,服大宗子齊衰三月,以尊祖也,則遠祖齊衰三月,尤更無疑。

父爲高祖持重其子所服之疑

编辑

《通典》:晉徐農人問殷仲堪曰:「玄孫持高祖重,玄孫之子來孫,本無服。父服三年,而子吉服,懼非差降之義。」殷答曰:「禮有子姓之服,苟恩盡親畢,縞冠玄武,非爲無變矣。」【案】齊衰三月,以服遠祖,旣除則縞冠玄武,以盡未純吉之節,尤似得宜。

四世以上祖承重當否

编辑

長源問:「五世祖,古人不爲制服,而如或有逮事者,則其生存之時,自爲一家之尊,而承宗廟之重,其歿也,獨無繼世傳重之義乎?且其生時,自奉四世之主,而子以下至玄孫,皆附於祖禰之龕,及其身死,便無承重之人,又不立主,則是中間一世斷而不續,其於羣廟遞遷之節,同堂合享之際,其無未安之事乎?愚意,則五代祖承重,雖是無於禮者,以禮到窮處,不得不變而通之,逮事五代祖者,當服承重之服,未知如何。」先師曰:「禮小宗有四,而極於繼高祖,五代以上,則親盡於上,而宗易於下矣。高祖有傳重之義,故其孫有承重之服。五代以上,親盡而服竭,主祧而宗毁,初無傳重之義,又何重之可承乎?沒而當祧主毁宗,則其可以逮事,而遽有傳重服斬之義乎?禮曰;『嫡孫父卒爲祖若曾高祖承重者,服三年』,《語類》云;『自四世以上,凡逮事,皆當爲齊衰三月。』夫承重之服,只及於高祖,而五代以上,皆以三月爲斷。今乃立宗法於代盡之餘,持重服於澤斬之後,未知其於守經信古之義爲如何,而無或近於以禮許人之汰乎。」『五代孫爲後者服』條參攷。

【本註】義服杖朞。○〈喪服〉疏衰杖朞:妻。疏:妻雖義合,妻乃天夫,爲夫斬衰,爲妻報以禫杖。但以夫尊妻卑,故齊斬有異也。傳:何以朞也?妻至親也。疏:妻旣移天齊體,與己同奉宗廟,爲萬世主。故云『至親』也。年月禫杖與母同。○〈雜記〉:朞之喪,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勉齋黃氏曰:「按〈喪服〉疏,爲妻亦伸。」○《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同。○《大典》:朞。

父在爲妻不杖

编辑

〈喪服〉不杖:大夫之適子爲妻。傳:何以不杖也?父在則爲妻不杖。疏:適子爲妻,通貴賤。妻本在杖朞,直以父爲主,故降入不杖章。○〈雜記〉:爲妻,父母在,不杖,不稽顙,母在,不稽顙。稽顙者,其贈也,拜。註:尊者在,不敢盡禮於私喪也。疏:此謂適子爲妻。父母見存,不敢爲妻杖稽顙。按,〈喪服〉云『大夫爲適婦爲喪主』,父爲主,故父在不敢爲婦杖。若父歿母存,爲妻雖得杖,而不得稽顙。不杖屬於父在,不稽顙文屬母在。故云:『父母在,不杖,不稽顙。』母在爲妻,尋常拜賓,不稽顙。有他人以物來贈己,其恩旣重,其謝此贈之人得稽顙,故云『其贈也拜』。○楊氏曰:「父母在,則爲妻不杖。」《備要》:按,〈雜記〉註說,父歿母在,似當杖。○《備要》:父主喪,則夫不杖,父不主喪,則夫杖。不惟大夫爲然,士庶人亦同。○問:「適子父沒爲妻,當杖朞,以父喪內服母朞之說推之,父雖歿,若在喪內,則恐不當杖如何?」明齋曰:「此段實可疑。故《備要》於齊衰三年爲母條,略發其疑,以見不可從之意。父歿後,則於凡服喪之節,恐難用未忍變在之義也。」【案】以父死未殯服祖周之義觀之,爲妻杖不杖,以殯未殯爲節恐當。

庶子爲妻杖

编辑

〈小記〉:父在,庶子爲妻,以杖卽位,可也。註:舅不主喪,子得伸也。○《問解》:庶子爲妻杖,長子則父歿然後爲妻杖。蓋適婦喪,父主之,故其夫不杖。衆子婦喪,父不主,故其夫杖得伸也。○明齋曰:「今無貴貴異宮之禮。雖或異居,似不可以異宮論,則衆子亦似不得爲主而杖。」

長子

编辑

【本註】父爲適子當爲後者,加服斬衰三年。母爲嫡子當爲後者,加服齊衰三年。○〈喪服〉斬衰:父爲長子。註:不言適子,通上下也。亦言立適以長。疏:適子之號,惟據大夫士,不通天子諸侯。若言太子,亦不通上下。『亦言立嫡以長』者,欲見適妻所生,皆名適子,第一子死,則取嫡妻所生第二長者立之,亦名長子。若言適子,惟據第一者,若云長子,通立適以長也。傳:何以三年也?正體於上,又乃將所傳重也。註:重其當先祖之正體,又以其將代己爲宗廟主也。疏:以其父祖適適相承於上,己又是適承之於後,爲宗廟主有此二事,乃得三年。承重不得三年者有四種。一則正體不得傳重,謂適子有廢疾,不堪主宗廟也。二則傳重非正體,庶孫爲後是也。三則體而不正,立庶子爲後是也。四則正而不體,適孫爲後是也。○疏衰三年:母爲長子。疏:子爲母服齊衰,母爲之不得過於子爲己也。子爲母,父在朞,母爲長子,不問夫之在否,皆三年者,子爲母有降屈之義,父母爲長子本爲先祖之正體,無厭降之義。故不得以父在而屈也。傳:何以三年也?父之所不降,母亦不敢降也。○《通典》:宋雷次宗曰;「父子一體也,而長嫡獨正。故曰;『體旣爲正體,又將傳重。』兼有二義,乃加其服。」○問:「周制,有大宗之禮,立適以爲後。故父爲長子三年。今大宗之禮廢,無立適之法,而子各得以爲後,則長子少子不異。庶子不得爲長子三年者,不必然也。父爲長子三年者,亦不可以適庶論也。」朱子曰:「宗法雖未能立,然服制自當從古,是亦愛禮存羊之意,不可妄有改易也。豈可謂宗法廢,而衆子皆得爲父後乎?」○《開元禮》ㆍ《宋制》同。○《會典》ㆍ《大典》:朞。

父在爲長子不服三年

编辑

〈小記〉疏:《禮》,『有適子者無適孫。』雖己是祖正,若父在則己未成適。父沒後,爲父後者,然後爲長子三年也。

次嫡傳重服

编辑

〈喪服〉疏:第一子死,則取適妻所生第二長者立之,亦名『長子』。詳上條。○傳『婦人不貳斬』疏:丈夫容有貳斬。故有爲長子皆斬。詳『出嫁女爲本宗服』章『父母』條。○己亥五月,孝宗大王昇遐,吏曹判書宋時烈議定慈懿王大妃服爲朞年。掌令許穆上疏曰:「大喪成服大王大妃持朞年之制,當初喪急遽議,臣不得詳盡而有此失耶?〈喪服〉『斬衰』章『父爲長子』傳曰;『何以三年也?正體於上,又乃將所傳重也。』釋曰;『嫡妻所生,皆名適子。第一子死,則取嫡妻所生第二長者立之,亦名長子。』『齊衰』章『母爲長子』註,『子爲母齊衰,母爲之,不得過於子爲己。』傳曰;『何以三年也?父之所不降,母亦不敢降也。』昭顯早也,孝考以仁祖第二長子,承宗廟,大王大妃齊衰三年,禮無可疑也。今降爲朞制,臣不知其何所據也。請令禮官儒臣雜議,追正喪服之失於禮者。」○宋時烈議:「所謂長子死,謂已成人而死。其父服斬,然後又立次適,而次適死,又爲之服斬三年耶?則其於無二統不貳斬之意,何如也?抑以爲死在幼穉,不含不贈不立主,其父不爲之服,不成爲嫡,然後立次適,而謂之長子,此長子死,乃服三年,則許穆之說,不得爲定論也。蓋帝王之家,以社稷爲重,古固有舍長立庶者,然其制禮立法,未嘗不謹於倫序。故文王傳國,則舍伯邑考立武王,而周公制禮,則必眷眷於長庶之辨。今之所論,只是禮文,則當考周公所制之意,可也。且疏說旣曰;『次長亦爲三年』,而又曰;『庶子承重,不爲三年』,此二說,自相矛盾。故許穆以庶子爲妾子,而次長不與焉。今必得次長不爲庶子之明文,然後許穆說可從也。」○右議政元斗杓議:「長子服必三年者,無他,爲其將繼祖也,將傳重也。將繼祖,將傳重者,亦爲之三年,則况已繼祖,已傳重者乎。大夫士猶然,况帝王家乎!諸侯奪宗,聖庶奪適,古訓也。繼序受重,爲宗廟社稷之主,則宗在於此,適在於此。漢之文帝,唐之太宗,雖以旁支入承,便是漢高之適,唐祖之長。漢唐相傳之統,舍此安歸乎?今我大行大王,非疏所謂適妻所生第二長者乎,至於所謂不貳斬,爲爲人後言也。旣爲所後斬,又爲所生斬,是二本,而人道亂矣。父母之爲長子,本爲尊祖重統,則其第二第三之承重者,莫不有尊祖重統之義。雖二三其斬,安有二本之嫌?」○許穆又上疏曰:「臣所言者,立適以長之義也。所以爲長子三年者,爲繼祖禰之正體也,非爲第一子斬也。〈喪服〉傳註曰;『適妻所生,皆名適子』,又曰;『適妻所生第二長者,是衆子』,又曰;『庶子是妾子之號』。至於『雖承重不得三年』註,『有適子庶孫庶子適孫之別,一適一庶,且甚明白。適妻所生,不曰適子乎?庶子之稱,不曰妾子之號乎?孝考以仁廟繼體之適子,旣已承宗廟,而君一國矣。今喪不用三年之制,降而爲朞,則是體而不正之朞歟?正而不體之朞歟?抑傳重非正體之朞歟?臣不知其故也。」

立庶子爲後不服三年

编辑

〈喪服〉疏:承重不得三年者,有四種,二則傳重非正體,庶孫爲後是也,三則體而不正,庶子爲後是也。詳『長子』條。○〈小記〉註:父母於子,舅姑於婦,將所傳重者非適,服之皆如庶子庶婦也。○《通典》:晉范宣曰:「庶孫之異於適者,但父不爲之三年,祖不爲之周,而孫服父祖,不得殊也。」

庶子不爲長子斬

编辑

〈喪服〉傳:庶子不得爲長子三年,不繼祖也。註:庶子者,爲父後者之弟也,言庶者,遠別之也。疏:云『庶子者遠別之也』者,庶子,妾子之號,嫡妻所生第二者,是衆子,今同名庶子,遠別於長子,與妾子同號也。○〈小記〉:庶子不爲長子斬,不繼祖與禰故也。註:尊先祖之正體,不二其統也。言不繼祖與禰,則長子不必五世。疏:鄭註〈喪服〉云,『爲父後者,然後爲長子三年』,則是父之適子,卽得爲長子三年。此經云,『必爲父適祖適,乃得爲長子斬。』己雖是祖庶,而是父適,則應立廟。立廟則長子傳重,而不爲斬者,以是祖庶厭降,故不敢服斬。○《通典》:宋庾蔚之云;「用恩則父重,用義則祖重。父之與祖,各有一重之義,故聖人制禮,服祖以至親之服,而傳同謂之至尊也。己承二重之後,而長子正體於上,將傳宗廟之重,然後可報之以斬衰。故傳記皆據祖而言也。若繼禰便得爲長子斬,則不應云『不繼祖』。〈喪服〉傳及〈大傳〉,皆云『不繼祖』,以明庶子雖繼禰,而不繼祖,則不服長子斬也。」○朱子曰:「凡正體在乎上者,爲下正猶爲庶也。正體謂祖之適也,下正謂禰之適也。雖爲禰適,而於祖猶爲庶,故禰適謂之庶也。」○《問解》:《語類》『庶子之長子死,亦服三年』,分明是記錄者之誤,無乃亦字是不字之誤耶?

子是繼後或父是出後爲其子不服斬之辨

编辑

南溪曰:「爲長子三年云者,自祖以下四世皆嫡嫡相承,然後方成斬衰之服。若庶子與繼後參於其間,則不得爲,乃禮經大義也。」○問:「長子傳重之服,玄石主嫡嫡相承之說,以爲四世傳嫡,乃可制服,此果合於禮意,而出後大宗者,不可爲長子斬衰歟?」明齋曰:「嫡嫡相承云者,謂父祖承統傳重云爾,不可局看。且四種說中,只說子孫,而不言父祖,不可刱立此一種也。昔年修撰從兄之喪,仲父亦出繼,而爲之三年矣。」○星湖曰:「以所後父爲義服,自《開元禮》始,今世或子是繼後,又或父是出後者,爲其子皆不服斬。問之則曰:『旣是繼後,則乃正而不體,非適子之例也。故不爲其子斬』,而卒乃以《家禮》義服爲證。愚按,其說出於孔潁達。禮註談經,豈不難哉!爲父三升衰,爲母四升衰,禮也。斬衰之義服,三升半,齊衰之義服,六升。今旣爲其子而制服,與親父有別,已是大駭,而爲世叔父母,正服五升,亦禮也。出而爲世叔父母之後者,亦降五升正服,而爲六升義服,似無此理。子旣如此,則父亦當相報如此。兄弟之子,亦正服五升,以兄弟之子爲子,而反降在六升,不得視不爲後者,寧有是乎?《家禮》之文,不過未及改正者也。禮疏所謂養他子爲後者,分明出於《開元禮》『養子爲後』之文,而本指異姓而言。不然,三禮文字,豈復有養子養父之稱乎?彼出後之禮,爲宗也,非爲養也,目之以養,已涉鄙俚,固不可以繼後當之也。魏晉以後,四孤之論,諸儒異說。至庾蔚之曰;『己族無所取後而養他子者,與父命後人,何異?』此又唐典之所由本,而孔氏參混於註經文字,使後人錯看,不得敘其天倫,可勝歎哉。」○先師曰:「今之議所後長子之服者,每以正而不體養他子爲後不得三年之說爲證,然終覺有未安者。星湖所論,極有證據,足以破世俗流傳之誤,且有一說。父之爲長子三年,將以繼體而傳祖重也。夫旣繼體傳重而其服之也,徒以己出與否而異斬齊之制,則是所生之恩反重,而繼體之義隱,傳祖之禮輕矣,恐其不然也。」

長子婦

编辑

【本註】義服不杖朞。○〈喪服〉大功:嫡婦,疏:婦從夫,而服舅姑朞,舅姑從子,而服其婦大功,降一等者也。傳:何以大功也?不降其適也。○唐貞觀十四年,侍中魏徵奏,嫡子婦舊服大功,請却爲周,衆子婦舊服小功,今請與兄弟子婦同,服大功九月。朱子曰:「禮經嚴嫡。故《儀禮》,嫡婦大功,庶婦小功,此固無可疑者。但兄弟子之婦,則正經無文,而舊制爲之大功,更重於衆子之婦。雖以報服使然,然於親疎輕重之間,亦可謂不倫矣。故魏公因太宗之問而正之。然不敢易其報服大功之重,而但升嫡婦爲朞,乃正得嚴嫡之義,升庶婦爲大功,亦未害於降殺之差也。」○《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嫡婦不爲舅後服

编辑

〈小記〉:適婦不爲舅後者,則姑爲之小功。註:謂夫有廢疾,若他故,若死而無子,不受重者也。小功,庶婦之服也。○《問解》:魏徵,升衆子婦大功,同於兄弟子之婦,又升嫡婦朞,則今嫡婦雖不得主祀,當與衆子婦同爲大功。『妻爲夫黨服』章『嫡孫不爲後妻不得服重』條互攷。

衆子女同

编辑

【本註】正服不杖朞。○〈喪服〉不杖:爲衆子。註:衆子者,長子之弟及妾子。女子子在室,亦如之。士謂之衆子,未能遠別也。大夫則謂之庶子,降之爲大功,天子國君不服之。○〈小記〉:大夫降其庶子。○《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衆子婦

编辑

【本註】義服大功。○〈喪服〉小功:庶婦。○貞觀十四年,升大功。詳『長子婦』條。○《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嫡孫

编辑

【本註】加服不杖朞。○〈喪服〉不杖:嫡孫。傳:何以朞也?不敢降其適也。有適子,無適孫。孫婦亦如之。註:周之道,適子死,立適孫,是適孫,將上爲祖後者也,長子在,則皆爲庶孫耳。孫婦亦如之,適婦在,亦爲庶孫之婦。疏:長子爲父斬,父亦爲斬。適孫承重,爲祖斬,祖爲之朞。不報之斬者,父子一體,本有三年之情,故特爲斬,祖爲孫,本非一體,但以報朞,故不得斬也。○大夫爲適孫爲士者,傳:不敢降其適也。○《通典》:成洽云;「適孫爲祖如子,則祖爲適孫,亦當如父爲長子。」後漢吳商曰;「祖爲孫正服九月,今適孫爲後,祖加之周,孫亦加祖三年,經之明義也。孫爲後,加一等服三年,祖亦加一等服周。如使祖加孫二等,而孫加祖一等,此豈經例?」○《圖式》:祖服孫大功,若傳重,亦三年。《問解》:所謂三年,必是字誤。○《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案】《大典》〈夫族圖〉,祖母爲適孫大功。祖父旣服適孫朞年,則祖母之獨降適孫,恐亦字誤。

嫡孫婦

编辑

【本註】義服小功。其姑在則否。○〈喪服〉疏:嫡孫之婦,小功。○《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案】《大典》〈夫族圖〉,嫡孫妻緦麻,恐訛。

衆孫女同

编辑

【本註】正服大功。○〈喪服〉大功:庶孫。註:男女皆是。○小功:大夫ㆍ大夫之子ㆍ公之昆弟爲庶孫。註:庶孫謂爲士者。○《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家禮》。

衆孫婦

编辑

【本註】義服緦麻。○〈喪服〉緦麻:庶孫之婦。○《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嫡曾孫

编辑

【本註】加服不杖朞。○〈喪服〉傳註:凡父於將爲後者,非長子皆朞。○《開元禮》ㆍ《宋制》同。

嫡曾孫婦

编辑

【本註】義服小功。其姑在則否。○《開元禮》ㆍ《宋制》同。

曾孫女同

编辑

【本註】正服緦麻。○〈喪服〉緦麻:曾孫。疏:曾高同,曾玄亦同。○〈小記〉疏:曾孫服曾祖三月。故曾祖報亦一時也。○《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曾孫婦

编辑

無服。

嫡玄孫

编辑

【本註】加服不杖朞。○《開元禮》ㆍ《宋制》同。『嫡曾孫』條參攷。

嫡玄孫婦

编辑

【本註】義服小功。其姑在則否。○《開元禮》ㆍ《宋制》同。

玄孫女同

编辑

【本註】正服緦麻。○《圖式》:緦。○《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曾孫條』參攷。

玄孫婦

编辑

無服。

五代孫爲後者服

编辑

《周禮》〈司服〉疏:天子諸侯,絶旁朞,正統之朞,猶不降,其正服大功,亦似不降也。〈服問〉云,『君所主,夫人妻ㆍ太子ㆍ適婦。』旣言『君所主服不降也』,如是則爲適孫之婦,又當小功。然則王爲適子斬衰,其爲適孫ㆍ適曾孫ㆍ適玄孫ㆍ適來孫,皆齊衰。『不杖』章『嫡孫』傳曰;『有適子者,無適孫,孫婦亦如之』,玄謂『凡父於將爲後者,非適子,皆朞』,然則王禮,亦適子死有適孫,適孫死有適曾孫,向下皆然也。『四世以上祖承重當否』條互攷。

兄弟姊妹同

编辑

【本註】正服不杖朞。○〈喪服〉不杖:昆弟。註:姊妹在室,亦如之。○大夫之庶子爲適昆弟,註:適子或爲兄,或爲弟。傳:何以朞也?父之所不降,子亦不敢降也。註:大夫雖尊,不敢降,其嫡重之也。疏:大夫適子,得行大夫禮,故降庶,庶又自相降。○大功:公之庶昆弟,大夫之庶子,爲昆弟,註:妾子也。傳:何以大功也?先君餘尊之所壓,不得過大功也。○大夫之庶子,從乎大夫而降。疏:公之庶昆弟,公卒猶爲餘尊之所壓,不得過大功。大夫之子,父在有壓,卒則得伸。○《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兄弟妻

编辑

【本註】義服小功。○〈檀弓〉:嫂叔之無服,蓋推而遠之也。○唐魏徵等議曰:「謹按,嫂叔舊無服,或有長年之嫂,遇孩童之叔,劬勞鞠育,情若所生,其生也愛同骨肉,其死也推而遠之,求之本原,深所未喩。今請小功五月報。」制可。○程子曰:「《禮記》曰;『推而遠之』,此說不是。古之所以無服者,只爲無屬。今上有父母,下有子,有婦。叔父伯父,父之屬也。故叔母伯母之服,與叔父伯父同。兄弟之子,子之屬也。故兄弟之子之婦,與兄弟之子同。若兄弟則己之屬也,難以妻道屬其妻。此古者所以無服。今之有服,亦是。豈有同居之親,而無服者也?」○問:「嫂叔無服?」朱子曰:「便是合有服。但安排不得,故推而遠之。若果是鞠養於嫂,恩義不可已。是他心自住不得,又如何無服?」○嫂叔之服,先儒固謂制服亦可,則徵議未爲失也。○《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妻爲夫黨服』章『夫兄弟』條互攷。

伯叔父母姑同

编辑

【本註】爲伯叔父,正服不杖朞。爲伯叔母,義服不杖朞。○〈喪服〉不杖:世父母叔父母。傳:何以朞也?與尊者一體也。然則昆弟之子,何以亦朞也?旁尊也,不足以加尊焉,故報之也。世母叔母,何以亦朞也?以名服也。疏:世母叔母是路人,以來配世叔父,則生母名,旣有母名,則當隨世叔而服之。故云以名服也。○〈小記〉疏:若據祖朞,則世叔宜九月,而世叔是父一體,故加至朞也。○《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兄弟之子女同

编辑

【本註】正服不杖朞。○〈喪服〉不杖:昆弟之子。○〈檀弓〉:〈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蓋引而進之也。〈小記〉疏:父爲子朞,兄弟之子,宜九月,而兄弟一體,兄弟之子,不宜隔異,欲見猶子之義,所以至朞。○《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兄弟子之婦

编辑

【本註】義服大功。○《圖式》:大功。【案】〈喪服〉『大功』章『夫之世父母叔父母』傳曰:『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今以是而更推旁尊相報之例,則兄弟子之婦大功,已在其中矣。○朱子曰:「兄弟子之婦,正經無文,而舊制爲之大功。」○《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從父兄弟姉妹同

编辑

【本註】正服大功。○〈喪服〉大功:從父昆弟,註:世父叔父之子也。其姊妹在室,亦如之。疏:謂之從父昆弟,世叔父與祖爲一體,又與己父爲一體,緣親以致服,故云從也。○公之庶昆弟,大夫之庶子,皆爲其從父昆弟之爲大夫者。註:尊同則不降。其爲士者,降在小功,適子爲之,亦如之。○《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從父兄弟妻

编辑

《會典》ㆍ《大典》:爲堂兄弟妻緦麻。○退溪曰:「從父兄弟妻,《會典》ㆍ《大典》皆緦麻,《翰墨全書》ㆍ〈家禮圖〉無服。蓋程朱只加兄弟妻小功,未加此條故也。」【案】《家禮》無文,而卷首本宗服圖,『從父兄弟妻無服』,夫黨服圖,『夫堂兄弟緦』,必有一誤。當攷。○『妻爲夫黨服』章『夫從父兄弟』條互攷。

從祖祖父母姑同

编辑

【本註】爲從祖祖父從祖祖姑,正服小功。爲從祖祖母,義服小功。○〈喪服〉小功:從祖祖父母。註:祖父之昆弟。○〈小記〉疏:祖是父一體,故加至朞。祖之兄弟,非己一體,故加亦不及據朞,斷殺五月。○《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兄弟之孫女同

编辑

【本註】正服小功。○〈喪服〉小功:從祖祖父母,報。○《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兄弟孫之婦

编辑

【本註】義服緦麻。○〈喪服〉緦麻:夫之諸祖父,註:夫之從祖祖父。報。○《開元禮》ㆍ《會典》ㆍ《大典》同。

從祖父母五寸叔父母○姑同

编辑

【本註】爲從祖父從祖姑,正服小功。爲從祖母,義服小功。○〈喪服〉小功:從祖父母。疏:從祖父者,從祖祖父之子,父之從父昆弟。○〈小記〉疏:據祖朞,則世叔宜九月,而加至朞,從世叔,加所不及,據朞而殺,是以五月也。○《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從父兄弟之子女同

编辑

【本註】正服小功。○〈喪服〉小功:從祖父母,報。○《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從父兄弟子之婦

编辑

【本註】義服緦麻。○《圖式》:緦。○《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從祖兄弟再從兄弟○姊妹同

编辑

【本註】正服小功。○〈喪服〉小功:從祖昆弟。疏:從祖父之子,己之再從兄弟。○《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族曾祖父母五寸曾大父母○姑同

编辑

【本註】爲族曾祖父族曾祖姑,正服緦麻。爲族曾祖母,義服緦麻。○〈喪服〉緦麻:族曾祖父母。註:族曾祖父者,曾祖昆弟。疏:族,屬也。骨肉相連,以其親盡,恐相疎,故以『族』言之耳。○《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兄弟之曾孫女同

编辑

【本註】正服緦麻。○《圖式》:緦。【案】〈喪服〉經,爲族曾祖父母緦麻,則爲兄弟之曾孫緦,亦在其中矣。○〈小記〉疏:兄弟曾孫,亦爲三月。○《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族祖父母六寸大父母○姑同

编辑

【本註】爲族祖父族祖姑,正服緦麻。爲族祖母,義服緦麻。○〈喪服〉緦麻:族祖父母。註:族祖父者,亦高祖之孫。○《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從父兄弟之孫女同

编辑

【本註】正服緦麻。○《圖式》:緦。【案】〈喪服〉經,爲族祖父母緦麻,則從父兄弟之孫緦,亦在其中矣。○〈小記〉疏:同堂兄弟之孫,緦麻。○《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族父母再從叔父母○姑同

编辑

【本註】爲族父族姑,正服緦麻。爲族母,義服緦麻。○〈喪服〉緦麻:族父母。疏:族父母者,父從祖昆弟也。○《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從祖兄弟之子再從姪○女同

编辑

【本註】正服緦麻。○〈喪服〉緦麻:從祖昆弟之子。○《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三從兄弟姊妹同

编辑

【本註】正服緦麻。○〈喪服〉緦麻:族昆弟,疏:己之三從兄弟。○《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妻爲夫黨服

编辑

〈喪服記〉:夫之所爲兄弟服,妻皆降一等。註:兄弟猶言族親也。疏:妻從夫而服,其族親,降一等。○【案】婦人於夫黨,尊屬從夫服降一等,於卑幼,與夫服同,於兄弟,從有服而無服,於娣姒,從無服而有服,於姑姊妹,降二等。此云『皆降一等』,言其大槩耳。至宋乾德以後,爲舅姑,與夫同服斬齊。○〈小記〉:屬從者,所從雖歿也服。

【本註】義服斬衰三年。○〈喪服〉斬衰:妻爲夫。傳:夫至尊也。疏:妻者,齊也,言與夫齊也。雖是體敵齊等,以其在家天父,出則天夫,是其男尊女卑之義。故同之於君父也。○〈小記〉:姑在爲夫杖。註:姑不壓婦。○《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舅姑

编辑

【本註】婦爲舅,義服斬衰三年。爲姑義服齊衰三年。○〈喪服〉不杖:婦爲舅姑,傳:何以朞也?從服也。○《開元禮》:不杖朞。○宋乾德三年,秘書監大理寺尹拙等言,「按律,婦爲舅姑服朞,《儀禮》〈喪服〉傳ㆍ《開元禮》ㆍ《義纂》ㆍ《五禮精義》ㆍ《續會要》ㆍ《三禮圖》等所載,婦爲舅姑服朞,後唐劉岳《書儀》,稱婦爲舅姑服三年,與禮律不同。然亦準勅行用,請別裁定之。」詔百官集議,尙書省左僕射魏仁浦等二十一人奏議曰:「謹按〈內則〉云:『婦事舅姑,如事父母』,卽舅姑與父母一也。古禮有朞年之說,雖於義可稽,《書儀》著三年之文,實在禮爲當。蓋五服制度,前代損益已多伏,况三年之內,几筵尙存,豈可夫服麤衰,婦襲紈綺?夫婦齊體,哀樂不同,求之人情,實傷至治。况婦人爲夫有三年之服,於舅姑而止服周,是尊夫而卑舅姑也。况昭憲皇太后喪,孝明皇后親行三年之服,可以爲萬代法矣。」十二月丁酉始令,婦爲舅姑三年齊斬,一從其夫。張子曰:「古者爲舅姑,齊衰朞正服也,今斬衰三年,從夫也。」○《大典》同。○《會典》:爲舅姑,並斬衰三年。

夫繼母嫡母

编辑

《問解》:問,「妻爲夫之繼母嫡母,夫爲妻之嫡母等服,禮無明文。故《國典》〈橫看圖〉闕而不錄,殊爲可疑。」答,「繼母嫡母,與生母無異。故不別言之。」○《輯覽》:近年沈相守慶著書云,『妻爲夫之繼母無服』,而且於洪相暹夫人之喪,『以妾子妻,爲嫡母無服』,使之不服,其誣經背禮,使人得罪人倫,爲害甚矣。

夫祖父母

编辑

【本註】義服大功。○〈喪服〉大功:爲夫之祖父母,○《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夫曾祖高祖

编辑

【本註】義服緦麻。○《圖式》:緦。○《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張子曰:「爲夫之高曾,宜無服,而緦者何?此亦古無明文,至唐《開元禮》,始爲之緦,宋朝猶然。」

夫承重則從服

编辑

【本註】夫爲祖若曾高祖承重,則從服斬衰三年。爲祖若曾高祖母承重,則從服齊衰三年。○《通典》:晉賀循云;「其夫爲祖曾祖高祖後者,妻從服,如舅姑,齊衰周也。」○《開元禮》:從服不杖朞。○《宋制》ㆍ《大典》同《家禮》。○《會典》:俱斬衰三年。

夫承重而母若祖母在則其妻從服與否

编辑

《通典》:晉孔瑚問虞喜曰;「假使玄孫爲後,玄孫之婦,從服周,曾孫之婦,尙存纔緦麻,近輕遠重,情實有疑。」曰;「有適子者,無適孫。又若爲宗子母服,則不服宗子婦。以此推,玄孫爲後,若其母尙存,玄孫之婦,猶爲庶,不得傳重,傳重之服,理當在姑矣。」○宋庾蔚之謂:「舅沒則姑老,是授祭事於子婦,至於祖服,自以姑爲適,所謂『有適婦,無適孫婦也』。【案】此謂傳重之服在姑,而不在於婦。祖以適統惟一,故子婦尙存,其孫婦以下,未得爲嫡,猶以庶服之。【案】此謂祖服,孫婦其姑在,則以庶婦之服,服之。卽《家禮》『小功』章,『姑在則否』,是也。孫婦及曾玄孫婦,自隨夫,服祖降一等,故宜周也。」【案】此謂孫婦之服祖也。自以從夫而服,故雖姑在,而猶爲之周也。○退溪答鄭道可曰:「禮,曾孫爲曾祖承重,而祖母或母在,則其祖母或母服重服,妻不得承重。」○答金而精曰:「喪者之妻,旣服,其母與祖母,似不當服,來諭引《家禮》『小功』條爲嫡孫若曾玄孫之當爲後者之妻,其姑在則否之說,謂此必其姑當服,故不爲其婦服云云,來諭近是。疑其夫雖服重服,姑或祖母以冢婦服之,則婦可以不服,故禮意如此也。且孫妻曾孫妻並服之疑,又恐未然。竊意孫妻曾孫妻俱在,則似孫妻服,二妻一在,則在者服矣。然此等事亦甚重大,難以率意而輕言之。」○又答鄭道可曰:「婦人之於夫之祖父母,夫承重則從而服,今曾玄孫之服曾高祖也,其妻則當從服矣。若其母,恐所謂舅沒則姑老,已付主婦之事於婦矣,疑若不當服矣。然〈喪服小記〉『屬從者所從雖沒也服』疏,謂『屬從三,妻從夫服夫之黨,其一也』。據此則其夫雖已死,其妻亦當服矣。蓋傳重而至曾玄之服,其已上死不服者與服同也,更詳之。」○《問解》:承重孫妻,姑在則不從服,恐未然。《朱子家禮》與時王之制,皆云『夫承重,則妻從服三年』,更無其姑在則否之說。禮律甚明,今何可捨已定之論,而從諸家牽補之說耶?至如玄孫承重,則其間孫妻曾孫妻服,誠亦可疑。退溪前後三說各異,莫可適從,當質知禮者。○或曰:「玄孫承重,則孫妻曾孫妻,亦皆服三年。」恐是。蓋其夫生時,旣爲祖父若曾祖父承重,其妻亦從服三年矣。其夫死後,其祖母若曾祖母死,則其妻以其夫已死,委重於子若孫婦,只服本服而已,則是一人之身,齊斬之喪,前則重,而後則輕。非徒人情有所不忍,其夫雖亡,傳重之義猶在,恐不當如是。設令雖非前日從服之婦,若無繼世傳重之義,則中間代序斷而不續,其曾玄孫何自而陟爲承重耶?其孫若曾孫雖已死未服,猶服也,必孫婦若曾孫婦皆服正統服,然後代序始繼,而傳重有本耳。退溪先生所引『屬從者所從雖沒也服』一段,實是的確明證,恐不容有他議。」○愚伏曰:「夫承重則從服,而有姑在則不服。蓋亦喪不二孤之義也。然則只當服其本服耳。」○南溪曰:「承重者妻之服,雖嘗以沙溪所引退溪說爲準,今考其書,不見於文集中,此却可鬱。《通典》虞喜庾蔚之所論,皆以有嫡子無嫡孫爲言,固亦明白有據矣。然《家禮》所謂『其姑在則否』之義,是以尊服卑之常制,只當用之於孫婦而已,非可以此廢今日承重者妻,爲夫曾高從服三年之禮者,不啻審矣。然所謂『雖沒也服』,亦似有二例。若夫承重而死者,正當〈小記〉之文,追服無疑矣。若元未承重而死者,其夫猶未成爲當服之人,正所謂『有嫡子無嫡孫』者,其妻何從而爲之服重乎?《問解》或說固有云云,然代序傳重,在於祖禰正體之間,而恐不當在於孫曾妻之爲服與否。」○禮只云,『夫承重則從服』,更不云『姑或祖妣在則否』。此實爲的據。○葛庵曰:「母在則主喪者之妻不得承重,已有老先生定論。至於以孫婦之服行主婦奠獻之疑,蓋亦有說。《儀禮》〈喪服〉,舅姑之服,以不杖朞斷,豈可以服輕之故,不主饋奠之事乎?然則孫婦雖服大功,與於奠獻,恐無所礙也。」○密庵曰:「《儀禮》〈喪服〉傳曰,『宗子之母在,則不爲宗子之妻服』,《家禮》『小功服』條曰,『爲嫡孫及曾玄孫爲其後者之婦,姑在則否』。退溪先生答寒岡問曰,『禮,曾孫爲曾祖承重,而祖母或母在,則其祖母或母重服,妻不得從服云云』。故南中士大夫家,一遵此說。不但嫡孫持重服時,其母在則妻不得從服,雖曾玄孫承重,祖母曾祖母在,則其母若妻,不得從服,已成通行規例。」○先師曰:「《通典》虞喜曰,『玄孫爲後,若其母尙存,玄孫之妻,猶爲庶,不得傳重,傳重之服,理當在姑矣』。庾蔚之曰,『舅沒則姑老,是授祭事於子婦,至於祖服,自以姑爲嫡,所謂有嫡婦無嫡孫婦也』。據此則其姑在而遽持重,是以嫡婦自處也。恐當從愚伏說爲是。」○蘭谷曰:「從服與承重,自是兩項事。夫承重則從而加服,有宋以前爲朞,有宋以後則爲三年。自是統於尊,哀樂與同之義,與承重之服,略有差別,不可以其姑與祖姑在否有間也。夫承重而其姑在,則妻雖從服,而不害爲庶婦,嫡婦之名,依舊在姑。其承曾高祖之重者皆然,則其服乃庶婦之服,非承重之服也。老先生答寒岡書所謂『其祖母或母服重服,妻不得承重』云者,不曰『不從服』,而曰『不得承重』,則無乃從服承重之別,已了於裁鑑之中,而後之人不善讀耶?」

嫡孫不爲後者妻不得服重

编辑

《問解續》:嫡孫未承重而亡,又已移宗,其婦不當服承重服。『本宗服』章『嫡婦不爲舅後服』條互攷。

夫兄弟

编辑

【本註】義服小功。○〈喪服〉傳:夫之昆弟,何以無服也?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故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愼乎?註:道猶行也。謂弟之妻爲婦者,卑遠之。故謂之婦。嫂者,尊嚴之稱。嫂猶叟也,叟,老人之稱也。是爲序男女之別爾。若己以母婦之服服兄弟之妻,兄弟之妻以舅子之服服己,則是亂昭穆之序也。治猶理也。父母兄弟夫婦之理,人倫之大者,可不愼乎?○朱子曰:「傳意,本謂弟妻不得謂婦,兄妻不得謂母,故反言以詰之曰:『若謂弟妻爲婦,則是兄妻亦可謂之母矣,而可乎』,言其不可爾。非欲卑遠弟妻而正謂之婦也。註疏皆誤。故今論於此。」○《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並同《家禮》。『本宗服』章『兄弟妻』條互攷。

夫兄弟之妻

编辑

【本註】義服小功。○〈喪服〉小功:娣姒婦,報。傳:何以小功也?以爲相與居室中,則生小功之親焉。《通典》:蜀譙周曰:「父母旣沒,兄弟異居,又或改娶,則娣姒有初而異室者矣。若不本夫爲倫,惟取同室而已,則親娣姒與堂娣姒,不應有殊。婦人於夫之昆弟,本有大功之倫從服,其婦有小功之倫。於夫從父昆弟,有小功之倫從服,其婦有緦麻之倫也。夫以遠之而不服,故婦從無服而服之。然則初而異室,猶自以其倫服。○《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夫姑姊妹

编辑

【本註】義服小功。適人者不降。○〈喪服〉小功:夫之姑姊妹。註:夫之姑姊妹,不殊在室及嫁,因恩輕,略從嫁降。○《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夫伯叔父母

编辑

【本註】義服大功。○〈喪服〉大功:爲夫之世父母叔父母。○《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夫兄弟之子女同

编辑

【本註】義服不杖朞。○〈喪服〉不杖:夫之昆弟之子。註:男女皆是。○大功:爲夫之昆弟之婦人子適人者。疏:在家朞,出嫁大功。○《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明齋曰:「孫婦之於夫祖父母,姪婦之於夫伯叔父母,服大功者,降於夫一等也。於夫之姪子服朞者,報服也。服必有報,故如此。」【案】婦人之於夫黨,本是路人,與夫胖合,從而爲之服。故以婦服之,則降於夫一等。其夫屬乎父道,則妻皆母道也。故以母服之,則與夫服同,非特爲服必有報而然也。

夫兄弟子之婦

编辑

【本註】義服大功。○《圖式》:緦。【案】〈喪服〉,夫之世父母叔父母大功,則世母叔母,亦當報以大功。已論於『本宗服』章『兄弟子婦』條,《圖式》緦,恐誤。○《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並同《家禮》。

夫從父兄弟

编辑

〈卷首圖〉:緦。『本宗服』章『從父兄弟妻』條互攷。

夫從父兄弟之妻

编辑

【本註】義服緦麻。○〈喪服〉緦麻:爲夫之從父昆弟之妻,傳:何以緦也?以爲相與同室,則生緦之親焉。○《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夫兄弟之妻』條參攷。

夫從父姊妹

编辑

【本註】義服緦麻。適人不降。○《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夫從祖祖父母

编辑

【本註】義服緦麻。○〈喪服〉緦麻:夫之諸祖父母。註:諸祖父者,夫之從祖祖父母。○《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夫兄弟之孫女同

编辑

【本註】義服小功。○〈喪服〉小功:從祖祖母,報。○《圖式》:緦。【案】〈喪服〉,明報以小功,而《圖式》緦,恐誤。○《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問:「爲夫兄弟之孫女適人者,合有緦麻,而《備要》圖無服,何歟?」尤庵曰:「恐《備要》傳寫之誤。當以降一等之文,照斷矣。」

夫兄弟孫之婦

编辑

【本註】義服緦麻。○〈喪服〉緦麻:夫之諸祖母,註:夫之從祖祖母。報。○《開元禮》ㆍ《會典》ㆍ《大典》同。

夫從祖父母

编辑

【本註】義服緦麻。○《圖式》:緦。○《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夫從兄弟之子女同

编辑

【本註】義服小功。○〈喪服〉小功:從祖母,報。○《圖式》:緦。【案】《圖式》之誤,已論於『夫兄弟之孫』條。○《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夫從兄弟子之婦

编辑

【本註】義服緦麻。○《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夫兄弟之曾孫女同

编辑

【本註】義服緦麻。○《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夫從兄弟之孫女同

编辑

【本註】義服緦麻。○《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夫從祖兄弟之子女同

编辑

【本註】義服緦麻。○《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ㆍ《大典》同。

夫外祖父母

编辑

【本註】義服緦麻。○〈喪服〉緦麻:夫之諸祖父母。註:諸祖父者,夫之外祖父母。○〈服問〉:有從無服而有服,公子之妻,爲公子之外兄弟。註:爲公子之外祖父母,緦麻。疏:外兄弟者,謂公子之外祖父母也。○《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同。

夫從母及舅

编辑

【本註】義服緦麻。○〈服問〉註:爲公子之從母,緦麻。○《開元禮》ㆍ《宋制》ㆍ《會典》同。○朱子曰:「舅於甥之妻有服,甥之妻於夫之舅,却無服,可疑。恐是舅則從父身上推將來,故廣,甥之妻則從夫身上推將來,故狹。」【案】甥妻及夫之舅,以〈喪服〉則俱無文,以《開元禮》ㆍ《書儀》則俱有服,朱訓恐是記誤。今考《開元禮》及《書儀》,甥婦有服,舅母無服。據此,則『甥之妻於夫之舅』七字,當作『甥於舅之妻』五字,『甥之妻則從夫身上』八字,當作『甥則從母身上』六字。如此則舅於甥之妻有服,甥於舅之妻無服。政因從父從母推而不同也。

夫之甥

编辑

《輯覽》:甥爲舅妻,旣有服,《通典》:開元二十三年制,舅母緦麻。則舅妻當爲之報而不著,恐是闕文。

被出者爲夫黨服

编辑

【本註】凡婦服夫黨當喪而出,則除之。○問:「女被出者,爲其舅姑,當以義絶,而無服歟?若守信者,當只服其夫,不服其夫黨歟?」明齋曰:「中國則出妻,夫卽改娶,而妻亦有改適之道,義已絶矣。故凡服夫黨當喪而出則除,其爲舅姑無服,可知矣。若守信者,雖被出,而其心則不改也。其心在夫,則夫黨之服,亦不必以被出自處而不服也。似當服夫黨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