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變通攷/禮總論

伊川禮序 常變通攷
禮總論
作者:柳長源
1830年

〈樂記〉: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

〈曲禮〉: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敎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莅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祀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禮運〉:禮也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

〈昏義〉: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射鄕,此禮之大體也。

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

程子曰:「禮者,理也,文也。理者,實也,本也,文者,華也,末也。理是一物,文是一物,文過則奢,實過則儉,奢,自文所生,儉,自實所出。故林放,問禮之本,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言儉近本也。」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非絶民之欲,而强人以不能也。所以防其欲,使之入道也。

禮必須有意,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失其義,陳其數,祝史之事也。意,疑義之誤。

行禮,不可全泥古,須當視時之風氣,自不同,故不得不與古異,如今人面貌,自與古人不同,若全用古物,亦不相稱。雖聖人作,須有損益。

禮之本,出於民之情,聖人,因而道之耳。禮之器,出於民之俗,聖人,因而節文之耳。聖人復出,必因今之衣服器用而爲之節文。

子厚,「以禮敎學者,最善,使學者,先有所據守。」

張子曰:「禮,非止著見於外,亦有無體之禮。蓋禮之原,在心。禮者,聖人之成法也。除了禮,天下,更無道矣。」

禮,所以持性。蓋本出於性,持性反本也。凡未成性,須禮以持之,能守禮,已不畔道矣。

禮者,理也,知理,則能制禮。禮文,殘闕,須是先求得禮之意然後,觀禮,合此理者,卽是聖人之制,不合者,卽是諸儒添入,可以去取。

禮,不可大段駭俗。不知者,以爲怪。

人情所安,卽禮也。故,禮,所以由義起。

藍田呂氏曰:「敬者,禮之常,時者,禮之變,體常盡變,則達之天下,周旋無窮。」

朱子曰:「天敍有典,勅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五,庸哉。許多典禮,都是天敍天秩,聖人,只因而勅正之。所謂冠昏喪祭,與夫典章制度,文物禮樂,車輿衣服,無一件是聖人自做底。聖人,只是依傍他天理,行將去,如推箇車子,本自轉將去,我這裏,只是略扶助之而已。」

禮,是那天地自然之理,理會得時,繁文末節,皆在其中。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却只是這箇道理。千條萬緖,貫通來,只是一箇道理,夫子所以說『吾道一以貫之』,是也。蓋爲道理,只是一源,散見事物,都是一箇物事,做出底。一草一木,與他夏葛冬裘,渴飮飢食,君臣父子,禮樂器數,都是天理流行活潑潑地,那一件,不是天理中出來?見得透徹後,都是天理,理會不得,一事,各自是一事,一物,各自是一物。

揖遜周旋,不可謂禮之末。若不是揖遜周旋,又如何見得禮在那裏?

《儀禮》,不是古人預作一書如此。初間,只以義起,漸漸相襲,行得好。只管巧至於情文極細密極周緻處,聖人,見此意思好,故錄成書。

今《儀禮》,多是士禮。天子諸侯喪祭之禮,皆不存,其中,不過有些少朝聘燕饗之禮。自漢以來,凡天子之禮,皆是將士禮來,增加爲之。河間獻王,所得《禮》五十六篇,却有天子諸侯之禮,班固作《漢書》時,此禮猶在。不知何代何年,失了。可惜可惜。

經禮三百,便是《儀禮》中士冠,諸侯冠,天子冠禮之類,此是大節,有三百條。如始加再加三加,又如坐如尸,立如齊之類,皆是其中之小目,便有三千條,或有變禮,亦是小目。呂與叔云:「經,便是常行底,緯,便是變底。」恐不然。經中,自有常有變,緯中,亦自有常有變。

《儀禮》,是經,《禮記》,是解《儀禮》。如《儀禮》有〈冠禮〉,《禮記》便有〈冠義〉,《儀禮》有〈昏禮〉,《禮記》便有〈昏義〉。以至燕射之類,莫不皆然。

《儀禮》,只載行禮之威儀,所謂威儀三千,是也。經禮,如天子七廟,士二廟之類,當別有書,今亡矣。

禮,時爲大。有聖人者作,必將因今之禮,裁酌其中,必不復取古人繁縟之禮也。孔子,從先進,恐已有此意。

聖人有作,古禮,未必盡用,須別有箇措置。許多瑣細制度,皆具文,且是要理會大原大本。曾子說,「動容貌,斯遠暴慢,正顔色,斯近信,出辭氣,斯遠鄙悖,籩豆之事,則有司存。」正是大原大本。如今所理會許多,正是籩豆之事。孟子,不說到細碎上,只說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這三項,便是大原大本。

今若斟酌古今之儀,制爲一式,須是一齊都整頓過,方好,未說其他瑣細處。且如冠,便須於祭祀,當用如何底,於軍旅,當用如何底,於平居,當用如何底,於見長上,當用如何底,於朝廷治事,當用如何底,天子之制,當如何,卿大夫之制,當如何,士,當如何,庶人,當如何,這是許多冠,都定了,更須理會衣服等差。須用上衣下裳,若佩玉之類,只於大朝會大祭祀,用之,五服,亦各用上衣下裳,齊斬,用麤布,朞功以下,又各爲降殺,如上紐衫一等紕繆鄙陋服色,都除了,如此,便得大綱正。今若只去零零碎碎,理會些少,不濟事。

夫子,得志,大槩從周處多。

今所集禮書,也只是略存古之制度,使後人,自去減殺,求其可行者而已。若必欲一一盡如古人也,行不得。

二程與橫渠,多是古禮,溫公,則大槩本《儀禮》而參以今之可行者,要之,溫公較穩。

人能敬,則內自直,內直則看得那禮文,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