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齋全書/卷百二十
鄒書春記一閣臣金近淳
编辑朱夫子平生精力。盡在四書。而講說於鵝湖,玉山之間。聽之者往往興動。及與羣弟子言。言皆出入經傳。語類諸錄是耳。顧予習性在經傳。自幼非經傳不讀。至白紛如也。有能領悟予意者。每淸燕多暇。討論經義。以自娛。庸追湖山盛事。鄒書商訂。卽其一也。隨其問卽答之。答輒書諸策。時當春晷。日以爲課。故名之以鄒書春記。雖深思奧義。不足以上繩考亭之隅坐言志。其於牖蒙發愚之資。庶幾有少補其翼。歲庚申閏吉。萬川明月主人翁。
序說
编辑受業子思一款。終未有定論。朱子集註。旣兩存諸說。則惟在考據折衷之如何。臣意則史記受業門人之論。似爲的確。今且置諸說。只以大全所載參互觀之。則孟子之去孔子時。旣云百有餘歲矣。孔子在世時。子思已幾勝冠。則年代之未及明矣。孟子又曰予私淑諸人也。私淑之云。非親炙之謂也。集註又曰人謂子思之徒也。此恐可爲明證。伏未知若何。
史記曰受業子思之門人。孔叢子等書曰親受業於子思。俱非義理關頭。此等處闊略看之無妨。子思之門人。旣無可以受業者。則從索隱註說以受業子思之門看之亦可。而親受業之親字。未必直曰身親受業。直接子思之統則謂之親受。亦或爲說耶。諸說姑置之。孟子曰予私淑諸人。但當篤信此訓。
孟子七篇凡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是一氣鎔鑄成。非孟子必不能說得如是爛熟無罅漏處。決是孟子自做。而萬章輩何能贊一辭於其間哉。韓子之論。未知於何識得。於何見得。而似不足以此致疑也。
孟子七篇凡三百四十章三萬五千三百七十九字也。與來喩所引證趙氏說有差錯。至於韓子所謂萬章公孫丑記某所言云云。亦當與陳新安之說參看爲可。大體未必枉用精力處。
顔子之陋巷自樂。孟子之天下自任。皆時也。假使易地則亦當皆然耶。竊想孟子氣象規模。雖在孔子時。似不如顔子之退然自守。自樂其樂而已。臣嘗妄以爲孟子氣象則似子路。言語則似子貢。德行之深造。齊於冉閔。識力之俱到。幾於顔曾。要之未及孔子處則終是氣稟有偏重處。踐履有入頭處。試以和風慶雲。泰山巖巖等語。蠡測而摸像。則畢竟是顔和而孟嚴。自有免不得者。如二程氣象之不同。及其造道則一也。爲聖則一也。非如伯夷柳下之一切淸一切和之謂也。伏未知若何。妄論及此。惶悚萬萬。
爲堂上人然後。可辨堂下人。評品俗下人物。猶難猶愼。矧乎後學。何敢容議於聖賢之等級乎。至於夷惠之不及孟子。來說亦或有分明考據處耶。朱子曰解書難得分曉。趙岐孟子拙而不明。王弼周易巧而不明。以朱子而論王趙。尙不顯言其如是如彼。則來說太容易。恐不免康節計年甲之歸耳。
梁惠王篇
编辑孟子見梁惠王章
编辑孔子罕言利。特罕言耳。非不言也。蓋利者害之反也。民生之所不可無者。故乾之四德曰利。書之三事曰利。君子未嘗不欲利。但不專以利爲心耳。孟子則直以何必曰利爲言。此固對證投劑。拔本塞源。不得不如是掃除說。斬釘截鐵。斷斷然只說仁義。更不向利上去者也。然戰國之君。習聞衍儀之說。惟求富強之術。其爲國也用人也。只知利之爲好。驟聞此語。其必惝然而驚。冷然而笑。其不入耳聽而入心思明矣。孟子之不遇固矣。夫枉尺直尋。君子之所不爲。而納約自牖。大易之所稱美。則孟子何不以利國莫善於仁義爲說。敷衍而開導之。如好樂好勇好貨好色之論。而直爲此直截語耶。夫子曰智者利仁。利仁而爲仁。仁則一也。雖不如仁者安仁之爲第一等極至地位。而齊梁戰國之君。何可以第一等地位。責備於咄嗟然諾之間哉。又况孟子之於惠王。乃平生初見也。初筵說話。乃如是迂闊。非言之迂闊。聞者迂闊之耳。迂闊之則不合。不合則不用。不用則斯已矣。已之則道何得行。事何由成。君心何以格正。世道何以底定也。苟無害於道而有益於事。輔其志而行吾道。則君子不必不爲也。又况因此而開導。漸知仁義之眞味。勝於功利之說。富強之實效。固在仁義之中。則其心必曰曩也不知。今乃大覺。仁義固是好件物事。富強別無新奇他術云爾。則於是乎因其心之漸開。視吾言之可入。漸進說以向上道理。則又安知不循次至於仁者安仁之閫域耶。此固未免於用意如此之病。而得罪於孟子多矣。大抵直道而行。不用則已。固是正當道理。捨此而求其次則有不爲諂諛逢迎者幾希矣。臣雖愚暗。亦非不知此道理之正當。彼道理之回互。而慨聖人之不遇。歎吾道之難行。強顔以爲若使其時如是爲說。則其或有庶幾之望耶云爾。伏未知若何。
四德之利。三事之利。與何必曰利之利。字同而旨殊。何必曰利之利。直不過利欲之利。來喩中君子未嘗不欲利云云。尙可屬之四德三事之利。而不專以利爲心云云。大有不可。若以此利字。屬於利欲之利。則奚但不專。卽當遏絶。大抵理與欲。其分天淵。其限華夷。九分天理。有一分私欲。則便可謂純然是私欲。來喩所謂不專云者。豈非太歇後耶。似此分限。須自初學時用斬釘截鐵之法。然後推以及於日用事爲。其守亦必不苟。莫云一時下語之未能諦審。子之䂓模氣稟。每多剛毅之不足。發言未免這箇欠處。安知做事不然。然則士大夫立朝處事。當磊磊落落。爽然有不可犯之志槩。決不若是其依違順便。另念佩弦之戒。克圖矯質之方。至於孟子之初對梁王。其說之不能宛轉。雖甚可恨。而此章以下亦多有因勢利導。納約自牖處。程子說雖有專以利爲心則有害之說。此則泛論利害之理。非謂流以爲欲之利。如人心之未至於私欲。故只云惟危也。
觳觫章
编辑以牽牛一案。生出許多層節。無限往復。如山盡復山。複複重重。中有一線蹊路。可尋而往。此本然之體。一失此則武陵桃花。無處覓眞源耳。細想其時酬酢到牛羊何擇焉一句。宣王其望洋之河伯乎。未論義理。雖以文章言之。儘是天地間至文也。至於見牛未見羊。此千萬意外說。方宣王不自知其心之所以然。而孟子當下劈破。極是爽利。宣王初非欲王也。於此一端。不覺喜心油然而發。遂爲之問曰此心何以合於王云。於是乎齊國其庶幾。及其盍反其本以下。不復聞王語。此其故何也。善端旣發。而遏之者何物也。王道非難。而厭之者何事也。宣王之王與不王。孟子之遇與不遇。其時則易然。而畢竟閒說話而止。可勝歎哉。此果何許膏肓。爲厥心祟耶。
善端如石火。遏之者上所謂何必曰利之利也。大抵聖王不作。異端喧豗。童習白紛。汩汩於一利字。雖以孟子之善誘人。其於齊王之擩染已久何哉。齊王之不王。孟子之不遇。勢固耳。當是時。蘇秦自燕至齊。欲敝齊以重燕也。故廣其苑囿。高其宮室。而宣王已迷惑不返。則孟子之言。將何以收功食效耶。夫子於滕。一言卽悟。性善道一之妙。經界學校之事。以至行三年之喪。復三代之禮。而無不樂聞而力行。此則文公猶有良心之尙存而然者。如使滕國地方如齊國。公之爲王。可立而竢。可勝歎哉。故易曰時之義大矣哉。然而極論之則文公非聖人。故不能挽古耶。
仁術之術字妙甚。仁固以愛爲主。而若不忍其觳觫。遂廢釁鐘。則此徒善而無適於用。惟其釁鐘則不廢。觳觫則不忍。不忍不廢之間。是乃所謂仁術也。此時宣王之心。去聖人毫髮間耳。其周旋區處之善。使聖人當之。亦無別般他術耶。
聖人亦豈有他術耶。但聖人事事物物。一言一行。都是仁心。恐未必下一術字耳。
集註所謂本然之權度。是心耶性耶。情之善者耶。理之粹者耶。
性理也。心氣也。以心爲權則釋氏本心。可謂如印。本然者。出於天理之正。而權度者。如中庸章句所謂當然之則者也。權豈可謂之心也。性與情與理。尤不襯貼。謂心也則靈覺不可謂權。謂性也理也情也則來說未免妄發。
明堂章
编辑明堂者。王者之堂也。諸侯之不可居是堂明矣。宣王之欲毁也。孟子何不告之以尊周之義。直以行王而王勸之何義也。大抵孟子此義理。誠千古不敢知之疑案。大儒如司馬溫公亦致疑恠。其說似不爲無據。此當何以辨之。謂以天命人心已去於周室。不足與有爲云爾。則天道難知。聖人未嘗言命矣。王道苟行。人心不可復歸乎。且周顯王,愼靚王。何渠不若齊宣梁惠耶。均之爲不足與有爲。則此又何據焉。妄論聖賢出處。固知無關於己分。無補於事爲。而如得聞聖人定論。則溫公有知。想亦服罪。奚但一時辨說之幸也。
孟子學孔子。而孔子尊周。孟子說齊梁以王道者。先儒多有疑之者。然孔子亦嘗歷聘諸侯。亦嘗勸諸侯行純王之道。但孔孟所處之時不同者有之。孔子之言王道。所以尊周也。孟子之言王道。所以保民也。時旣不同。其不違時有如此矣。大王之避獯鬻。文王之徂密。各一時耳。
魯平公將出章
编辑聖賢出處。關時運之盛衰。有非人力之所及也。故於孔子也。齊有晏嬰。楚有子西。於孟子也。魯有嬖人臧倉者。此固有莫之然而然者。非天而何。孔子曰道之將行也命也。道之將廢也命也。孟子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吾之不遇魯侯天也。夫旣知命知天矣。然而孔席不煖。孟轍無停。棲棲遑遑。載贄以隨。殆若不知命者何也。
聖人豈得已而然哉。
公孫丑篇
编辑浩然章
编辑何以謂四十不動心乎。孔子四十不惑之訓。恐未必人人皆可以是爲準也。孟子此語。必無依樣說去之理。是果三十九歲則猶未能不動心而然耶。告子之先我。輔慶源以未四十時。已能不動心爲言。恐未必如是丁寧矣。
蘧伯玉行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豈必是四十九歲除夕三更四點之半以前所未覺者。覺於半以後云耶。孔聖之四十不惑。孟子之四十不動心。亦類於是。泛指界限之大體如此。至於輔慶源之說。足備一說。豈有奧旨耶。
約字對氣而言。約是理之謂耶。守己則一也。而理可以言約。氣不可以言約耶。
孟施舍使氣。曾子循理。無論使氣與循理。以約爲言則摠不貼著於理與氣。以氣訓約不可。以理謂約不可。楊龜山養浩堂記。都說從別處去者。卽此病也。
知言當屬格致。養氣當屬於何耶。朱子以養氣屬之誠意。而此章曰持其志。無暴其氣。持志似當屬誠意。未知若何。且浩然之氣之氣。與無暴其氣之氣同耶。無暴亦善養之一端。持志是集義之源頭耶。
知言知理也。知言而後能養氣。胡氏所謂格物則能知言。誠意則能養氣者。朱夫子嘗與胡宏祖稱道。則後學安容別生枝葉。蔽一言曰知言知也。養氣行也。欲知養氣之屬何。則須看牛山章論夜氣處。其章曰苟得其養。無物不長。浩然章之持志。卽牛山章之存心也。至於持志而集義。不必言源與流。強分主客先後。集義云者。勿忘勿助。事事得正。則是乃集註所謂猶言積善也。大抵直內方外之工。卽敬義二字。須使敬義夾持。然後便可語天德王道。直內敬也如持志。方外義也如養氣。此而玩味。有自得之妙。則聖人千言萬語。敎人做聖做賢。其要直在於此。每一思之。自有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喜者。
浩然之氣何氣也。血氣之氣何氣也。浩然之氣。同出於血氣之氣耶。抑別有純粹不雜之氣。有非血氣所囿耶。竊嘗以爲浩然之氣。異於氣質之氣。強勁者非有餘。懦弱者非不足。義之所在。氣便在是。伏未知若何。
欲知浩然與血氣之爲何氣。則心之爲言屬氣。何乃不卽求之於人心道心之說而推類分解耶。浩然朱夫子釋之以盛大流行之貌。其本然之體。卽大本之中。而萬物之中。惟人最貴。所稟生者。又是天地間正氣也。故大無限量。剛不屈撓。能養之以直。積之以善。私欲不以爲累。外邪莫敢來侵。則乃建大本之中。體天心而作人極。此黃帝堯舜禹湯文武所以旣爲君長。又爲師表也。蓋天與人一氣也。浩然者。無虧欠之謂也。於穆不已天也。純亦不已文王也。猗歟盛矣哉。
無是之是。是氣耶道義耶。上下餒字。先儒以上餒字屬之道義。下餒字屬之氣。氣則餒矣。道義亦可曰餒乎。然而若不分看。則上下餒字。無異疊床。上餒字以德不孤之孤字看。似好耶。
無是之是字。先儒之說。至矣盡矣。更安容別說。但來說中道義耶云云。太欠指的。旣曰配義與道則豈離於道義。而直云道義則亦有不然。今曰其爲氣。配義與道。無是餒也云云。旣曰氣又曰義與道。加一配字於義與道之上。則無是餒也之是。卽集註所謂若無此氣之氣也。此氣卽配道與義。盛大流行。無量不屈之正氣。乃所謂浩然之氣也。上下餒字。大體別無區別。而上餒字多貼於身。下餒字多貼於心。此皆猶屬於章句間汗漫文義。須自力圖於直方大實地喫緊充腹之工夫。如何如何。栗谷李文成之言曰若無浩然之氣。則雖欲行道義。一身無氣。如飢乏然。道義是本有之物。豈有飢乏時。此言可謂發前所未發。
義者人心之裁制。道者天理之本然。道體也。義用也。先言用而後言體何也。旣竝言道義。而下段專以義言之者亦何也。
先言用而後言體。豈有深奧義諦耶。言義則道在其中。况於言氣也。何可不先言用乎。
集義猶言積善。言善必積而後氣可充也。然而雖一言之善一事之合義。其時則固浩然也。何必集而積而後始生哉。
子之此問固哉。若不集義則特枵然空空之體。安有浩然之可言耶。所以釋集義以積善。取譬也。紫陽存神之妙有如此。開卷正襟。三復百拜而已。至於一言之善一事之合義。未嘗非浩然中一節。而不集而積而則等是飢乏。子亦有同得之形氣。若於赴公登筵。過午未晷。不得討飯喫。才少退僅呑一匙飯。旋又登筵則果充然乎否乎。此則猶近於無是餒。而不堪飢乏。討得匪類下輩之飯而掠喫則雖禦飢。能不歉然乎。此乃心則餒也。須如是看解如何。
必有事焉。是主敬乎。集義乎。程子以爲主敬。朱子則以主敬與集義兼言之。孟子本旨則似以集義爲主。未知何以看則好耶。且告子之病。是出於正耶出於忘耶。抑助長者耶。
前段旣言敬義夾持之工耳。告子之病。必不能免於正助。已有朱註。何事乎問難之爲耶。
知言似當兼善惡言之。而獨以惡一邊言之。蓋能知其惡則知善自在其中故耶。抑知善易知惡難。先其難則其易者自當躍如耶。且詖淫邪遁四種病痛。是各爲一箇病痛耶。抑詖者必淫。邪者必遁耶。
不得於言。勿求於氣云云。卽告子所以自主張者。故以知言養氣。拈出如一枝生花。此可見鄒聖辭令之妙法。由此而至彼。初不必區別。似此漫義。殊非切問近思之工。從後論討。尙亦未晩。
養氣之要。集義爲本。而知言之道。何工當先。孟子於養氣一段則備言其工夫節次效驗體段。而於知言則略之。抑未知知言則前聖固多言之矣。養氣則是發所未發。故慮後人之未易知得。特詳於此而略於彼耶。抑知言養氣。雖是兩段。初非二致。知言則能養氣。養氣則能知言故耶。
知言則能養氣。有朱子定論。養氣則能知言。似未穩。吾則敬義夾持之義以外。都不知之。欲如是破碎究解。問諸近所謂談性說理之學究先生。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章
编辑聞善言拜。善與人同。此舜禹之所以爲舜禹之分。而旣拜昌言則禹必取其昌以爲己善。其人者亦因禹之拜而樂於爲善。此獨非與人爲善乎。此何以見得大小深淺之別耶。
大舜之有大焉者。以其與人同也。是所謂明明德於天下也。舜與天下之人。爲一豪無間然。然則又安有人與己之可言。於是乎可知禹,子路之不及大舜。
伯夷非其君不事章
编辑援而止之而止云者。臣嘗疑之。集註解曰欲去而可留。去留之間。亦豈有如許義理乎。君子欲去則去。欲留則留。行止惟當在我而已。援而止止。此中人以下之所不爲。曾謂柳下之賢而不能自守乃如是耶。
觀於不屑去三字。可驗惠之爲聖之和者。安敢易看。然則伊川監職之拜。謂之中人以下所不爲者耶。
孟子將朝王章
编辑是或一道也者。何謂也。蓋君命召不俟駕。是正道也。彼以富爵。我以仁義。亦爲一道之謂耶。或之一字。是不常有之謂耶。
或之爲言疑之。疑或寧失於不經。自非孟子。不可議到此等權宜。至於一道云云。來說是如是看得亦可。
滕文公篇
编辑道性善章
编辑易言繼善。是指未生之前。孟子言性善。是指已生之後。而繼之者善。卽性之所以善也。何以知性之善也。以其有四端也。端之爲言緖也。緖見於外。知其絲之在內也。性善也四端也。自孟子始發之。此大有功於天下萬世者。只此一箇性善。可以爲堯舜。可以爲孔顔。又何必本然氣質之論理論氣爲乎。臣愚淺見氣質之性。孟子非不知也。特不言耳。性善之說旣明。則人皆知其性之善。益勉於爲善之工。斯其可矣。氣質二字。言之未爲益。不言未爲損。伏未知若何。
子云性善也四端也。大抵性固善也。四端豈可混謂之性耶。恐不若四端換却四德之爲愈。子須看韓子說。其曰博愛之謂仁者。有悖於汎愛衆而親仁之聖訓。程子又以俗學之以愛爲仁責之。今子忽以四德之發以爲情。其端之隨感著見者。不曰情。而曰性。豈非大羞恥耶。子之所謂讀得孟子七篇者。果有甚般意味耶。切歎切歎。子又云氣質之性。孟子非不知也。特不言耳。來說太泛。還堪一噱。性相近三字。已見於魯論中。孟子且置之。公孫丑萬章所已知者。公孫丑萬章又且置之。近來口耳經工之人。亦能便說如此。則今云孟子非不知云者。果成說乎。子又云言之未爲益。不言未爲損。又果何許義理。吾亦於子之問也。誦子說應之曰云云。還覺都無事。吾聞之。程子曰孟子所謂性善。說繼之者善也。又曰論性不論氣不備。旨哉言乎。原來這性字。捨却氣一邊不得。蓋無氣則理無所掛搭處。此朱夫子所以氣以成形。理亦賦焉。爲萬世不祧之訓也。孟子撥出善一字。以示人物未生之前。造化源頭。與易繫相爲表裏。孟子不言易而善用易云者。政在此等處矣。
經界章
编辑校數歲之中以爲常者。何謂也。校看數年之豐歉。假令三年二豐一歉則以豐多歉少之例。折中而定制云耶。法者不可低昂。而惟貢稅之法。視年豐歉。隨時闊狹。最不可一直膠守。貢法之如是不善。是豈聖人當初制法之失哉。其不能因時制宜則末流之弊如許矣。我國停退之法。此因時制宜之一端。歉歲而停退當年租賦則無不足必取盈之弊。豐年而追捧前歲停退則卽多取不爲虐之政。而民生之困悴。殆有甚於貢法生弊之時。此又何以因時制宜也。旣有停退之法。故雖非可以停退之歲。而姦民蘄望於或有停退。雖値可以多取之歲。而貧民益困於幷納停退。又於停退之中。吏姦多端。增減其數。薄書爲信。及出之於二年三年五六年。或年久之後曰。當納爲某數幾年條爲幾何云爾。則彼新到之官長。何以知之。雖知其爲弊。而未得其作姦叢委。則遂不得不聽其言信其簿書。而從而督之急。可哀惟民。靡所控告。惟當竭力而納之。力之竭而溝壑奈何。其或有黠而記者。欲辨白而無路自達。雖僅得達於官前。紙不能盡其言。言不能盡其所欲言。及言而官問於吏則吏乃從而爲之辭。辭當而理然。且諺曰從文券施行。汝其何辭。一呵而退。則納之之外無策。其納也足爲之不前。其歸也目爲之不端。非民之惡也。使之然也。大凡民情。爲恩至易。爲寃亦至易。非其當納則雖一合一勺。其致寃太深。減其當納則雖一粒一葉。其感恩無窮。况其不當納而納之多者乎。此雖俚語。可見民情。當初利民之意。適爲厲民之歸。蘇東坡論積欠狀。可謂刺骨。無古今殊。今之嫺於爲吏者。亦多曰停退不如無爲。嗚呼。此豈法之不美而然哉。由是而民生倒懸。經費日縮。言念國計。實未敢知何以措手。小臣前以井田遺意。草草仰陳。備承不然之下敎。事情之多闊。分數之欠詳。臣固自訟之不暇。而終有所迷。不能知變者。蓋裕民之道。莫如理財。而理財之要。均財爲先。均之未能。則財不可理。外是而理財云者。皆苟也非也。一部周禮。是周公理財之書。制度之一定不可易。品節之至詳不可紊。何嘗捨是均而爲之哉。均之爲言平也。齊不齊之謂也。大抵國計之日縮。由於民力之日竭。民力之日竭。由於財賦之不均。財賦之不均。由於貧富之相懸。貧富之相懸。由於田制之不定。種種百弊。皆由於經界不正四字。自非然者。古之聖人。何苦汲汲矻矻於經界爲也。井田之難行。臣亦知之。而均貧富之道。莫如限田。此則講而行之。豈有難事耶。爲今之世。捄今之弊。不有一番大釐正。恐不免牽補於東。架漏於西。終是不成貌樣。伏未知若何。
近觀子之識解。尙在黑甜鄕中醉夢迷離。不辨入頭下手之當從那裏。奚暇言時用經綸乎。井田限田事。曾已略言。而來說之昧昧向方。甚於前紙。雖欲毫分縷析。不可期以領會。姑略之。〈答問先從第七篇始。略有次序矛盾處。而一從原書編次。〉
墨者夷之章
编辑託病似近不誠。而聖人旣行之矣。至於吾固願見。我且往見之敎。恐似過矣。孟子豈眞有是心而爲是言耶。
來說亦似然。亦豈無眞箇願見往見之意也。今所拒之者。所以敎之也。不然則何必言勿使之來見。又何必使人曉諭耶。託辭則固託辭。中心則亦有眞箇其然而然者。故曰觀海難爲水。遊聖門難以爲言。此等處正合玩味看。
薛居州章
编辑凡人爲善則難爲工。爲惡則易爲習。相觀之美。雖多而鮮能。擩染之害。雖少而易入。雖使衆齊傅之。一楚咻之。亦足以妨吾之學而易吾之心。况又齊一而楚衆乎。其難乎爲善矣。可不懼哉。今臣何幸得師我殿下。君以臨之。師以敎之。旣嚴且慈。懇懇諄諄。臣仰珮聖訓。俯殫駑力。思日夜慥慥。尙庶幾無負我聖意之萬一。而苦無友攝之助。每多楚咻之嘆。一暴十寒。善端如石火。惡念如湍水。此臣所夙夜戒懼者耳。
子雖以友攝之乏助。發寒暴之嘆。吾亦曰云然。環顧在廷。孰是薛居州。願子之爲居州。作吾善士。則其幸何量。吾則機務之暇。靜坐一室。如坐莊嶽之中。賴此得免浮念之來聒。而日覺固陋。好呵。
好辯章
编辑一治一亂。是氣化盛衰較多耶。人事得失較多耶。傳曰人定亦能勝天。先儒云聖人以理御氣。在人之事理。苟能得而無失。則在天之氣化。可使衰而反盛。何必氣數云哉。然而昭烈得孔明而不能回炎運之將墜。朱子遇孝宗而不得辦宋室之重恢。則亦自有氣數屈伸之不得不然而然耶。
聖人不言命。李泌雖非聖人之徒。對唐宗猶說造命。况學聖人者乎。孟子此章。大抵有意而發也。先言禹平洪水。次言周公兼夷狄。又及孔子成春秋與當身距楊墨自任。以上接三聖之統。若歸之於氣數。則乃有如許之自任耶。卽此本意可以認得。而人皆自任如孟子。則悠悠千載。都是治日治世。不亦偉哉盛哉。
楊墨卽淫辭也。今曰距楊墨放淫辭。豈楊墨之外。別有淫辭耶。然則淫辭當屬申,韓耶。衍,儀之徒耶。
楊墨之說。固淫辭中一大弊瘼。而申,韓,衍,儀。何莫不然。又於其外凡屬悖經非聖之說。無非淫辭。則何必強覓分屬耶。
作心害事。作事害政。此章則事先於政。浩然章則政先於事。此恐是偶然。而饒雙峯則以爲各有意。恐未免穿鑿。然而事先於政。當語順耶。
雙峯之說非穿鑿。儘亦有其然者。雖不必如是泥看。何害於孟子闢異端之本旨。後學學孟子之工夫耶。薛文淸嘗以事政先後不必深辨爲言曰。若有深義。朱子當先爲之解。皇朝三百年。篤信朱子。非無羅文莊諸公。蓋無如文淸之醇乎者。
匡章曰陳仲子章
编辑仲子避兄離母。傷倫害義。其人固無足觀。然謂之廉則誠廉矣。而孟子直以惡能廉斷之何也。
廉字語其至也。聖人然後可能。大槩廉儉也。自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之儉。何敢議到。雖下於此之只欲爲廉士者。焉有離羣絶俗之爲眞箇廉士乎。孟子之斷之以惡能廉者。仲子誠不寃矣。然而比之無恥無義之徒。有不可同日言。故孟子爲此惡能廉之訓。俾仲子與齊國之學仲子者。激礪感發。咸欲因其長處而歸於常道。聖人敎人之法乃如是。
離婁篇
编辑爲政不難章
编辑巨室如魯之三家。晉之六卿。楚之昭屈景是也。然而喬木之家。豈必盡善。草莽之臣。何獨不賢。如其賢焉。將使卑踰尊疏踰戚。小家可爲大家。羇臣不讓世臣。孟子之獨以不得罪於巨室爲言何也。抑世臣大家。議論之所自出。而四方於子乎觀禮。故特擧此。而羣臣自在其中耶。
戰國之時。不特自當別論。能使擧措得宜。而強梁者姦黠者。心悅而誠服。餘可不難歸正。風聲所曁。無往不然。宜乎德敎之溢乎四海。如是看解似可。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章
编辑自暴剛惡也。自棄柔惡也。證形雖殊。爲病則一。然而論其淺深。自暴猶勝於自棄耶。程子曰懈意一生。便是自暴自棄。懈意之生。固是自棄也。何謂自暴也。
自暴者。勝於自棄。以其氣稟之矯改。有彼善於此也。至於程說之竝言暴棄。別無疑義。其難於幷入聖域。眞所謂將無同。朱夫子亦言安此暴棄。大抵學者之病。在於勇不足。孟子此言。亦由於爲學者激勵而發耳。因此而有復於子者。自暴者言禮義。自棄者言仁義何也。當問而不問。不當問而問。旣非格致之意也。
居下位而不獲於上章
编辑人不可以不誠。不誠未有能動者。動者應之謂也。語曰稽天之潦。不能終朝。一綫之溜。可以達石。此誠之應也。然而程子之宿齋預戒。不能動哲宗之聽。馬卿之凌雲詞賦。足以起武帝之感。士固有一言而相感激者。此未必能盡其誠而然。敢問何也。
明善誠身之工。卽大學中庸之大頭腦。來說太泛忽。別無可答者。須更精思奧旨。力踐實地。則其效可能形容耶。
禹惡旨酒章
编辑道者。無形狀無方所。何如斯可謂望也。顔子曰如有所立卓爾。道果有卓立者耶。周公之夜以待朝。卽格致之事也。聖人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以周公之聖。必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然後得之何也。
詩曰周道如砥。君子所履。小人所視。又曰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曰周行也周道也。卽謂日用常行當然底大道也。譬如人出門。將有所適。可適處在東則向東而行。西南與北。各向欲適之方所而行。望之爲言。猶言向往也。
周公所以思之者。卽四事之或有不合於時與勢者。酒可惡絶之難。求賢不當問其類。野無遺賢亦難。視民如傷而博施則難。近不狎遠不忘。而親賢樂利之驗。勢難責於一時。雖以元聖不思而得之上智。何可不仰而思。夜以待朝耶。
公行子章
编辑孟子之於王驩。孔子之於陽貨公孫賈。其揆一也。此可見聖人處小人之道。不惡而嚴。不露圭角而言正理直。雖彼小人惡其不附己。而亦不至致憾而害我。聖人雖謂之善於涉世可也。因此而有嘗所竊疑者。大易之見惡人无咎何謂也。此孔子見南子欲往佛肸之義耶。程子以陳寔之見張讓爲類是。而其不爲枉尋直尺之歸耶。
聖人之外。不可語權。程子說不亦宜乎。
萬章篇
编辑伊尹割烹要湯章
编辑伊尹有莘人也。湯妃有莘氏女也。故齊東野人傅會作割烹要湯之說。此不足多辨。而然意者湯之聞伊尹名。其或有內助而然耶。
未論割烹之當否。只要字已是不好底。雖以堯舜之道要之。要之則不可也。伊尹豈爲是耶。
伊尹與湯妃。親屬遠近。旣難可攷。則來喩內助云云。無或齊東之一說耶。呵呵。
要字善看則亦聖人行道之一道也。
孔子於衛主癰疽章
编辑觀近臣以其所爲主。觀遠臣以其所主。旨哉言乎。此可爲人君用人之鑑。而今之世。異於戰國。旣無主客之可觀。今之俗異於古人。亦無朋友之相從。惟當觀其人如何。而觀人極難。公孫之布被。儉則儉矣。而不免爲小人。萊公之蠟燭。奢則奢矣。而不害爲賢相。百里奚愚於虞而智於秦。封德彝不忠於隋而忠於唐。人之難觀類如是。何以比先王觀也。臣前旣以知言知人之訓。有所敷達。及承聖敎。拳拳乎致吾知三字。聖學之卓越千古。臣不勝欽誦佩服之至。伏願益留聖意。懋哉懋哉。
可不可義也。得不得命也。君子但當行義以俟命。不必言命。命又孔子之所罕言。而彌子之要子路求主也。孔子何不以義之不可斥之。但以有命言之也。
來喩云云。甚好甚好。今之世。雖異於戰國。亦豈無遠近之可言耶。近來則官職太偏於京華。鄕居之人。無異隣國之人。固已可悶。又於丙申以後。懲羹於戚里之用事。專任外朝。別刱閣銜。而職親地比。甚於舊日戚里。雖有公孫之儉萊公之奢。百里之愚智。封德之佞忠。人之視之。不以其人之佞忠愚智奢儉論其人。皆屬之於上之所好所惡。古之觀遠臣必自近臣始。今也以近臣之邪正。觀上意之所在。其爲持身也行己也。吁亦難矣。子於邇列。卽儻來之物。自今努力於身。不已有四箇字。語默動靜。莫或放忽。如何如何。夫子之答以有命。不威而嚴。聖人之言有如是。
百里奚自鬻於秦章
编辑百里奚固可謂賢人。而其所以顯其君者。特不過霸業也。霸之一字。孟子平生所不言者。而於百里奚則直以賢智許之何也。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此其爲功。似不下於百里。功無優劣。霸則同病。而孟子之一抑一揚。何薄於管晏。而何厚於百里奚也。抑孔子如其仁孰不知禮之各異其答。自有精義者耶。
不可諫而不諫。孟子以爲智而許之。然爲人臣之義。恐不如是。蓋諫而不聽則諫之又諫。三諫而不聽。則己之可也。去之亦可也。豈可逆知其不可諫而不爲之一諫乎。知其不可諫而不諫。於百里奚則誠智矣。於虞國則未見其爲忠也。孟子之許之何也。王陵,陳平之事。程夫子以爲人臣之義。當以王陵爲正。臣亦曰人臣之義。當以宮之奇爲法。而不當爲百里之智也。
百里奚比管晏勝焉者。功利邊有淺深。所以斥管晏而許百里奚者。然而管子一人而夫子之抑揚。有可以仰認。則百里奚與管晏優劣。眞是魯衛之政。而管子終非易言之人。
來說正大。無容更議。然孟子之許百里奚不諫。卽孔子以比干,箕子爲三仁之微意也。
伯夷目不視惡色章
编辑或疑伊尹孔子出處之同。程子曰終是任底意思在。伊尹誠自任。而孔子亦何嘗不自任乎。孔子自任之訓亦多矣。於桓魋之難也。曰天生德於予。卽伊尹天民先覺之意也。於沮溺之答也。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卽伊尹堯舜君民之志也。之陳之宋。去魯去齊。轍環天下。汲汲遑遑。何莫非行道意思。則伊尹之於孔子。宜若是班矣。若以任亦有許多般。伊尹未免著意。而孔子自是不著意云爾。則纔著意便非十分聖底。此何以言之。
旣以始終。分事之智聖而歸重於聖。又以智聖。譬射之巧力而歸重於巧。此謂始之不能智則終之不爲聖耶。然以集註觀之。三子者力有餘而巧不足。此乃智雖不足。聖則有餘之謂也。焉有智不足而可以爲聖者耶。
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極其一德。孔夫子則可以淸則爲夷之淸。可以任則爲尹之任。可以和則爲惠之和。無處無事。不勉不思。而各臻其極處。所以爲大聖人也。彼三子者。於其一德。各無虧欠。許之以聖。亦無不可者。
此智字屬於其中非爾力。而此聖字屬於其至爾力。譬之射藝。彀是聖。又譬之如俗所謂六兩。六兩遠射則雖謂之射之聖可也。至於射鵠射的。箭箭中紅。未必能於六兩者。亦能於平射也。大抵此聖字活看可。
仕非爲貧也章
编辑位卑言高。與交淺言深之義同乎。古者百藝下執事皆有言。至於庶人。亦許以謗。人君苟有可諫之過。宰執臺諫諫之而不聽。則雖在下位卑賤之任。諫之固其職耳。豈可以位卑言高爲嫌乎。孟子此訓當活看耶。
位卑言高與交淺言深。其義略同。而孟子此訓。只指侵官而言也。
士之不託諸侯章
编辑摽使者不受。竊想子思之意。蓋以不用而徒餽。爲近於犬馬畜之云爾。豈以鼎肉物之小者。亟拜禮之大者。鼎肉易致。亟拜難爲。如是較量而爲是言哉。苟以繆公之餽。爲非禮之餽則已。自非然者。雖一日十餽。一餽百拜。拜君之賜禮也。子思豈以是爲難哉。必有以也。伏未知若何。
來說是矣。大抵孟子之言。特皆因其所問而答之。以是萬章一篇。莫不皆然。此章亦似然。
告子篇
编辑告子章
编辑告子之論性。前後屢變。杞柳之論似荀卿。湍水之論似揚雄。生之謂性之論。又似乎佛家之作用是性。究其病。皆出於把氣爲性。苟以氣質之性看。則竝可爲一說耶。
子之看經釋義。日進一格。才分之高。其進不可量。爲之喜賀。大抵經義與時用文字。豈有二致。俗所謂科文人皆賤之。若使做科文者。志不在溫飽。若以堯舜爲君。稷契爲臣。三代斯世。三代斯民爲志。苟於閉門學作詩賦之時。反求其志。志果高尙。及則決科做官。汙不爲俗流拘儒。此乃因俗制治之一道。今雖復周官之選士。效西京之鄕擧。徒法而已。徒言而已。則何益於自治而治人耶。子亦知得此意。看經。不以經自經我自我。爲一副當尺度。凡於聖人千言萬語。一一體貼吾身。爲吾人日用事爲需用之笏記節目。事半功倍。而其滋味妙理。難以形容於言語文字之間。今所謂告子之說。雖似與孟子正論。一切相反。而於其中孟子之所以斥之。告子之所以辨之。必須潛究而默認。若曰生之爲性。固近於荀揚與佛家說。而孔夫子則言性相近。伯程子亦引用告子之言於氣質之性。此聖人所以捨其短用其長。無非取於人之盛德至善也。孟子則承思聖發揮大本之中。倡說道性善。必屬之本然。此亦聖人繼往開來。隨時適用之至誠苦心也。羣聖人爲後學孜孜惓惓。敎詔不倦之微意在處。每中夜以思。自不覺且感且喜。仍又自語于心曰。聖人之爲後學懃懃懇懇乃如是。而爲後學者不能仰體而俯勉。則其爲去禽獸幾希。如是思之則雖欲放過得乎。大抵父母之於子弟。欲其爲善人。聖人之於後學。其心亦一般。一言以蔽之曰。聖人愛之如父母爲可。
生之謂性章
编辑此所謂生之謂性。若如程子看解則固是無病。故孟子疑其心之或出於此。特以白之爲白設問。而其答曰然則於是乎告子之言悖矣。於此問答。亦可見孟子知言之實而析理之詳耶。
人物性之同異。此近世湖洛之說所以紛然而莫之一者也。臣家則已有先祖定論。故嘗以湖說爲非。伏未知大聖人淵衷涇渭之辨。彼此何居。義理自是公物。無古今無彼我。惟是之求而已。近來則道學不明。習俗隨痼。非是之求。惟務勝之是求。自是己見。競承餘風曰。吾師云爾。曷敢越厥義理之外。又添却一副當義理。把作家計。便若黨論。雖使道理十分是當。此意已先不好。誠可慨也。顧今師道在上。萬理森羅。於是焉闡性命之微眇。明大本之無差。劈靈臺之駁濁。開天下之爲善。辨聚訟之爭端。垂不易之定論。正一代之趨向。爲萬世之準則。臣愚區區竊伏有竢於今時耳。
來說大體是。大抵孟夫子辭令。旋轉抑揚。扶抑與奪。如成周六官列百執事。各以其人相當之任。量能分命。能者考功而升之。劣者懲惡而黜之。若乃活潑處春水如湧泉。嚴正處太阿如秋水。其森然之威權。可與禹之九鼎周之大呂。輕重相等。往往有析理細入秋毫處。令人讀之。刺骨。告子以性比湍水曰。以猶水之無分於東西。孟夫子便卽答之云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於是乎雖以告子之固執不通。無分於上下云云。語屈不敢更辨。觀孟子宜先看威權在處。告子出於子夏。故頗有尙氣之習。而荀卿出於告子。故有性惡之說。李斯出於荀卿。故至於焚書毁經而後已。一言之差。末流受弊有如許。可不懼哉。
人物性之同異。不惟不欲強解。又不欲出奴入主於甲乙。大抵義理公物。當於理則爲義。而後人汩於私意。才有一容喙一瞬目。東捏西拶。畢竟扮作兩塊圈套。然後又必屬此屬彼。小而爲紛競。大而爲黨論。莫曰天下無兩是雙非。此段有何大關係於做聖做賢之方耶。雖以後生初學言之。子貢以外之所不敢得聞於夫子者。亦何必躐等究賾。枉費精力耶。吾之苦心。在於莫或推助。所以絶口不言於這般是非。至於皮裏陽秋設或有之。亦不外於朱夫子按說。吾豈有別見耶。但於此不可無一言略示意者。吾之平生䂓模。切惡沒模稜閒汩董習氣。右所謂云然。雖有涇渭之微及者。若使近日各右其說之峻者觀之。必當歸之於俗所謂左右看手段。此則不可謂知吾。大抵性云者。固是一性字。曰本然曰氣質。前聖後聖所指言者各異。於是乎爭端起於後學。聚訟迄無止泊。惜乎見識之未廣。而反不免得罪於聖門也。孟夫子卽學孔子而爲亞聖者。孔子言相近之性。孟子則對告子必以本然之性告敎之。及其迷不知悟。又復申申辨明之者。誠亦不得已也。苟非然者。咸丘蒙,萬章輩齊東野人無知沒覺之說。未嘗一一以相反之辭辨明之。每每各隨其言而因勢利導。獨於告子。若是其致力者。正若朱夫子對陸象山。嚴斥攪金銀雜王霸也。雖於告子象山之說。若欲因勢利導。則以孟朱之善誘人。豈患無其道耶。又使孟朱見近俗學究喙喙爭鳴之弊至難矯。則亦豈不設爲兩解之說。以明其本然自本然。氣質自氣質之段落蹊逕耶。故曰近所謂人物之性同異。不必扶抑強解。必也類聚孟子程子朱子之說。於其似異處。必究其實同之源委。則屬理屬氣屬於兼理氣。各有歸宿。不但爲今日之息訟。將又爲告子之訟寃。而告子必聽命。千載之後。不亦便好之甚耶。
公都子曰告子章
编辑才之爲言。何謂也。是稟於氣者耶。發於性者耶。是在未發之前耶。在已發之後耶。集註謂猶材質。材質亦果何物也。此似非氣質之質。抑氣質之中。有所謂材質者耶。小註朱子說曰情則性之動而有爲者也。才則性之具而能爲者也。有爲與能爲之別。又何以看得。
前言四端也。以辭讓言禮。此章則特以恭敬言禮。小註胡雲峯以爲辭讓以發乎外言。恭敬以兼內外言。此言未知是否。
此章好處。在於乃若其情則可以爲善矣。乃所謂善也十五字。此乃未發之中。當觀於發而中節之和也。須如是看得如何。至於才之爲言。未始非形氣。而孟子之專言善。程子之兼指稟於氣者。各有所據。而自有朱子按說之正論。豈有他見。
辭讓恭敬一也。雲峯之說亦可。
富歲子弟多賴章
编辑地之磽者。可使糞而肥矣。雨露之不均者。可使疏漑而雨露之矣。臣以爲農之豐儉。雖在地之磽肥雨露之均不均。而其歸則專在乎人事之致力與不致力耳。人之爲學亦類是。聖人特田地好雨露適。加之以人事修者耳。學者之變其氣質。卽糞而肥疏而漑之類也。其可罪地罪歲而不致我事力耶。但其勞苦倦極。旣不能耐久。懸望企待。猝未見近效。遂未免讓美於農家之力田者。可勝歎哉。以是觀之。氣質誠有可變之理。而變之則難。何以則可也。
勿忘勿助之工。無處不當。
牛山章
编辑夜氣是指人之氣。而抑兼言天地之氣耶。蓋天地之氣。與人相通。固未嘗有二氣。則亦自有相須而相資者耶。然人之氣。固有昏明靜躁之不同。而天地之氣。亦有夜朝淸濁之或異耶。抑天地之氣。本無夜朝之分。而惟人於靜後。始見其氣之淸。如大易復卦至日閉關之象。程子所謂靜後見萬物自然皆有春意之意。故特拈出靜時。時之靜。莫如夜。而氣之淸。亦莫如夜而然耶。孟子一生發揮出前聖人所未道者。卽兩箇氣字。浩氣也夜氣也。人苟能善養吾夜氣。則是亦浩氣也耶。臣嘗愛佛氏語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王陽明詩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之句。未嘗不三復詠歎。胷中多少鄙吝。不覺一時消得盡。痛快淸澈。直欲與天和翔羊。此等語足可謂深得孟子夜氣之旨。而有助於治心祛欲之方。不必以異端而斥之。陽明而不屑之。伏未知若何。
此豈人之情也之情字。當如何看耶。於山則言性。於人則言情。此必有下字本意。恐不但爲文章家變文法也。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中卽理。生是氣也。吾之氣。天地之氣。天地之氣。卽吾之氣。在天而爲夜朝之氣。在人而爲浩然之氣。又欲統言之則浩然是充塞宇宙者。豈非天地之氣。而粹然是嚮晦丕顯者。亦非吾人之氣耶。氣壹而已。天地人之氣。何可分言耶。此章大旨。孟子此說。只爲常人言。朱子曰克己復禮。懲忿窒欲。令此氣常淸則仁義之心常存。非是夜間萬慮澄寂然後用功也。旨哉言乎。此足以覰得孟子之本心。安容復贅他說。動靜無端。陰陽無始。道亦器器亦道。但理弱而氣強。故理之善者。或爲氣之惡者所掩。炳幾於幽獨。涵養於未發。長使吾心之本體。存得光明之本色。夜氣朝氣晝氣。同一昭朗淸肅時節。常人則不然。夫所謂夜氣云者。謂其梏之反覆。氣不得淸。及至夜久斯寢之際。因其靜息而始有淸明之氣。至平朝未與物接之前。良心之本然。猶或著見。此易所謂復其見天地之心也。至若佛氏與陽明之詩。子之引以爲比者。何其妄也。譬如一淵之水。看來徹底。與無水相似。釋與陽明。不曾將手探去。便說空空底。眞似瞥然看來。立地成佛也一般。則顧何嘗襯著於鄒夫子所謂夜氣二字。東西南北一隅地。依俙髴髣之光景耶。攻玉以石。治金以鹽。濯錦以魚。浣布以灰。物固有以賤治貴者。若以月明飛錫。滿船明月。較得如許。則這麤拳大踢。不之楊不之墨不之告子。而當先於爲此說者矣。
好惡與人遠則所謂好惡。當屬四端耶。當屬七情耶。於此可以瞭如。
熊魚章
编辑天下之口雖同。而食性亦有不同者。文王嗜昌歜。曾晳嗜羊棗。屈到嗜芰。人未必皆嗜也。然熊蹯。天下之至味也。孟子之所嗜。先得我口之所同然。固宜乎人人皆嗜。口口皆然。而及其當食也。天下之不捨熊而取魚者幾希矣。此其故何也。此眞不知味者耶。抑知味而不知取舍者耶。抑嗜其不必嗜。而強爲食者耶。歷選前古。不知味者。劉歆,馮道之類是已。知味而不知取捨者。揚雄,荀彧之流是已。強爲食者。魏徵范質是已。伏未知若何。
朱子曰人能決死生於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於宴安之時。此語有味。此所謂慷慨殺身易。從容就義難者耶。死生大矣。豐約小矣。人孰不知之。而若此者何也。苟能眞有外死生之心。亦豈有此患耶。此專由於知之不能眞之病耶。
熊魚之義。夫夫知之。不必更有論釋。而經義之所以爲聖爲賢之模楷者。正在於此等處解看。孰不知熊屬於義魚屬於生。生反輕於義。然不必如彼肉重看過。凡日用事爲。一等是處。更求上一等是處。常常以第一等是處。不欲讓與別人。則斯可矣。故不矜細行者。終累大德。須於微事瑣節。吾守必嚴。屋漏幽獨。吾心不弛。始也一分著工。中焉爲五分。漸益加分。以至百分千萬分。自然盈科。盈科之後。猶有不自滿假之心。百尺竿頭。又進一步。太山頂上。更尋太山。望之又望。若未之見焉。矻矻斃而後已。以是爲期。則生而爲聖人。沒而其後也昌焉。欲惡取捨。不待更勸而知者。朱子此言。可謂畫出常人之情。上所謂細行大德卽此義。未有忽於細而不忽於大者。子須念念。
五穀者種之美章
编辑熟之一字。最好玩味。蓋熟之爲言。以知則眞知也。以行則安行也。至若熟仁之方。循而行之。日新不已。由勉而利。利而安。以至於心與仁一。方可謂熟也。極言之則顔子之未達一間。雖謂之未熟。亦可耶。
固哉言也。此章承上章爲仁不力之訓。而所謂荑稗者。卽他道之謂也。忽然拈出三月不違之亞聖。而混歸之荑稗何也。
魯欲使樂正子爲政章
编辑強與知慮多聞識。此固善之偏者。而然無此三者。徒爲好善。則不幾近於徒善乎。不強則無以守善。無知慮則無以擇善。無聞識則固陋不適用矣。此恐是擧大體而言。樂正子未必不能是三者。未知若何。
來說亦然。而強固近於勇。徒強則暴虎馮河。適足以傷於勇。思傳之大知。曾傳之能慮。非知慮而何。然權謀術數非知也。奇詭捭闔非慮也。多聞博識。亦不過古人所謂書肆也。於此三者。須以誠實無僞之道濟之。止於至善之工。然後強也知慮也聞識也。爲可用而有實效。今云好善優於天下。卽樂取於人之謂也。樂正子豈敢望大舜取人爲善之德。而其心在於樂取。樂取者好善之謂也。與其先以私意。營爲於三者。豈可同日而語耶。此所以孟子之深許樂正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