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錄宗鏡大綱/卷十二

宋永明延寿 著

清世宗胤禛 辑

问。八识中各具几分别。

答。第六识具广畧十种分别。前五识唯自性。任运二种分别。五识于自境界任运转故。第七识具计度。染污。有相三种分别。第八识同前五识得有自性。任运分别。


问。何故五识无分别执耶。

答。夫言执者。须是分别筹度之意方坚执。五识虽有慧而但任运。不能分别筹度。故五无执。唯第六也。


问。眼见色时。为是眼见。为是识见。

答。杂集论云。非眼见色。亦非识等。以一切法无作用故。由有和合假立为见。故称眼能见色。又识之于根。乍出乍入。如鹿在网。犹鸟处笼。啄一捨一。周而复始。无暂休息。识在根笼。亦复如是。或在于耳。或在于眼。来去无定。不可执常。虽复无定。相续不断。何为不断。以妙用无间故。若凡夫为色尘所缚。不得自在。若见一法。则被一法碍。不能圆通法界。

是以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

首愣严经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犹若交芦。由尘发知者。即见分。因根有相者。即相分。相见无性者。心境互生。各无自体。心不自立。由尘发知。境不自生。因根有相。二虚相倚。犹若交芦。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但了了见无可见。无可见即通法界见。即是涅槃。若了了闻无可闻。无可闻即通法界闻。即是涅槃。一切诸法本来涅槃。以分别心妄见所隔。不知自识翻作无明。

又首愣严经云。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若不假明暗等见。见色之时则见馀根。若离念。徧法界见。铁围山。一切相。皆不能蔽。若六根伏。则不得六根相。如十人患瞖。共见空华。一人眼可则不见。馀九人还见。各各自除妄见。则不得一切相。物物皆真。又十箇空华一人能见。十人眼可馀华总亡。但一妄除。皆不见诸相。一相则一切相。为一切相皆我心起。是知一瞖在目。千华竞飞。一妄动心。诸尘併起。若能离念。则当处坐道场转大法轮。俱成佛道。


问。根尘所对。现证分明。如何圆通。得入空理。

答。眼对色尘。无而有见。异熟业果不可思议。唯智所知。非情所测。诸法实性。亲证方明。有见有闻。世俗心量。若约真谛。根境俱空。且如世俗门中。见无自性。如眼胜义根如火。既能发识。又能照境。识如人能了别境如物。故知无根不能发识。无识不能了境。无境不能起见。三法和合方成见性。则见性无。从和合非有。

如思益经偈云。悉见十方国。一切众生类。而于眼色中。终不生二相。诸佛所说法。一切能听受。而于耳声中。亦不生二相。能于一心中。知众生诸心。自心及彼心。此二不分别。

广百门论。破根境品云。眼等根尘若执实有。理必不然。所以者何。违比量故。谓眼非见。如耳等根。耳亦非闻。如鼻等根。鼻不能嗅。如舌等根。舌不能尝。如身等根。身不能觉。如上诸根。一切皆由造色性故。或大种故。或业果故。又眼等根皆有质碍。故可分析。悉令归空。或无穷过。是故不应执为实有。但是自心随因缘力。虚假变现。如幻事等。俗有真无。

又破情品云。眼为到色见耶。不到色见耶。若眼去到色乃见者。远色应迟见。近色应速见。何以故。去法尔故。而今近瓶远月一时见。是故知眼不去。若不去则无和合。复次。若眼力不到色而见者。何故见近不见远。远近应一时见。故知见性无从诸根例尔。

如还源集自他观门云。两身为自他。彼身为他。己身为自。一身复为自他。色身为他。心即为自。心复为自他。心即为他。智即为自。智复有自他。有所得智为他。无所得智为自。无所得智复有自他。淨智为他。是淨亦淨为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稽首如空无所依。心淨已度诸禅定。无住则无本。觉此名为佛。假名名为佛。亦无佛可成。无成可成。无出可出。是名佛出。无所见。了了见。了了见。无所见。但有名字。名字性空无所有。镜像如虚空。虚空如镜像。色心如虚空。虚空如色心。色心如镜像。镜像身无二。亦复非是一。若能如是解。诸佛从中出。诸佛唯有名。如空应响声。无心究竟道。法法自然平。平处亦无平。无平作平说。此中言语断。心行处亦灭。

已上六识之相。总成三业之门。未转依中随流徇境。发杂染之种。结生死之根。至转依位冥真返流。正理相应。现妙观察心。决四生之疑网。为成所作智。起三轮之化原。一体匪移。千差自别。迷之枉遭沉没。念念成凡。悟之本自圆明。心心证圣。

经中又明有九种识。以兼识性故。或以第八染淨别开。故言九识。非是依他体有九。亦非体类别有九识。九识者。以第八染淨别开为二。以有漏为染。无漏为淨。前七识不分染淨。以俱是转识摄故。第八既非转识。独开为二。谓染与淨合前七种。故成九识。

如愣伽经颂云。由虚妄分别。是则有识生。八九识种种。如海泉波浪。

又金刚三昧经云。尔时无住菩萨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利转而转众生一切情识入菴摩罗。佛言。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菴摩罗。何以故。一切众生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何以故。决定本性本无有动。

论释云。一切情识则是八识。菴摩罗者是第九识。古德云。一切唯心造者。然其佛果契心。则佛亦心造。谓四智菩提是淨八识之所造故。若取根本即淨第八。若依真谛三藏。此佛淨识称为第九。名阿摩罗识。唐三藏云。此翻无垢。是第八异熟谓成佛时。转第八成无别第九。若依密严文具说之经云。心有八识或复有九。又云。如来清淨藏。亦名无垢智。即同真谛所立第九。以出障故不同异熟。为九有。故古释云。阿摩罗识有二种。一者所缘即是真如。二者本觉即真如智。能缘即不空藏。所缘即空如来藏。若据通论。此二并以真如为体。

华严论明。解深密经说九识为纯淨无染识如瀑流。水生多波浪。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等皆以阿陀那识为依故。又云。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此经意令于识处便明识体。本唯真智故。如彼瀑流不离水体而生波浪。又如明镜依彼淨体无所分别。含多影像不碍有而常无故。如是自心所现识相。不离本体无作淨智。所现影相都无自他内外等执。任用随智。无所分别。又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深细者。引被凡流就识成智。不同二乘及渐始菩萨。破相成空。不同凡夫繫而实有。不同彼故不空不有。何法不空。为智能随缘照机利物故。何法不有。为智正随缘时无性相故。无生住灭故。华严经则不然。但彰本身本法界。一真之根本智佛体用故。混真性相法报之海。直为上上根人顿示佛果德一真法界本智以为开示悟入之门。不论随妄而生识等。如法华经以佛智慧示悟众生使得清淨。出现于世故。不为馀乘若二若三。今宗镜大意。亦同此说。但先标诸识次第权门。然后会同真智。然不即识亦不离识。但见唯识实性之时。方鉴斯旨。似宝镜普临众像。若海印顿现森罗。万法同时。更无前后。

又愣伽经云。有三种识。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又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乃至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释云。入愣伽经直明自真相本觉之心。不藉妄缘性自神解。名自真相。是依异义门说。又随无明风作生灭时。神解之性与本不异故。亦得名为自真相。是依不异义门说。又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所言真识是根本无明所熏本觉真心。现识是阿頼耶识。分别事识是意识。经云。妙严菩萨白佛言。世尊。麤相意识。细相意识。以何为因。以何为缘。佛言。如是麤细意识。以现镜识而为其因。以六尘境为缘。相续而转故。又三细中麤是现识。七识中。彊是意识。第六意识分别六尘。必依末那为所依根。意识是能依。末那是所依。

此愣伽经。凡明几识即有二门。一者畧说门。二者广说门。如是二门中。三本各异说。谓一本分流愣伽中作如是说。大慧。畧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又一本分流愣伽中作如是说。大慧。广说有八种。畧说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了别识。二者分别事识。又一本分流愣伽中作如是说。大慧。畧说有四种。广说有七种识。云何为四。业识转识现识分别事识。如是三经直是真说。当应归依初契经中。第一真识直是根本无明所熏本觉真心。第二现识直是现相阿頼耶识。第三分别事识。直是意识麤分。意识细分即末那。故中契经中作如是说。第一了别识直是现相阿頼耶识。第二分别事识直是意识。义如前说。同说末那。后契经中四种识法。文相明故。且畧不说。言七识者。末那意识总为一故。麤细虽别。唯一识故。

法界法轮契经中作如是说。第六意识分别六尘境界时中。必依末那为所依。根方得生起。是故。意识当是能依。彼末那识当是所依也。

又华严论云。世尊于南海中愣伽山说法。其山高峻。下瞰大海。傍无门户。得神通者堪能昇往。乃表心地法门。无心无证者方能昇也。下瞰大海。表其心海本自清淨。因境风所转。识浪波动。欲明达境心空海亦自寂。心境俱寂。事无不照。犹如大海无风。日月森罗。焕然明白。此经意直为根熟。顿说种子业识为如来藏。异彼二乘灭识趣寂者。故亦为异彼般若修空菩萨。空增胜者。故直明识体本性全真。便明识体即成智用。如彼大海无风。即境像便明。心海法门亦复如是。了真即识成智。此经异彼深密经意别立九识。接引初根。渐令留惑长大菩提故。不令其心植种于空。亦不令心犹如败种。解深密经乃是入惑之初门。愣伽维摩直示惑之本实。愣伽即明八识为如来藏。淨名即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淨名与愣伽同。深密经文与此二部少别。当知入胎出胎。少年老年乃至资生住处。若色若空。若性若相。皆是自识。唯佛能知。

如入愣伽经云。大慧复有馀外道。见色有因。妄想执着形相长短。见虚空无形相分剂。见诸色相异于虚空。有其分剂。大慧。虚空即是色。以色大入虚空故。大慧。色即是虚空。依此法有彼法。依彼法有此法故。以依色分别虚空。依虚空分别色故。大慧。四大种性自相各别。不住虚空。而四大中非无虚空。大慧。兔角亦如是。因牛角有言兔角无。大慧。又彼牛角。析为微尘。分别微尘相不可得见。彼何等何等法有。何等何等法无而言有耶无耶。若如是观。馀法亦然。大慧。汝当应离兔角牛角。虚空色异妄想见等。大慧。汝亦应为诸菩萨说离兔角等相。大慧。汝应当知。自心所见虚妄分别之相。大慧。汝当于诸佛国土中。为诸佛子说汝自心现见一切虚妄境界。尔时。世尊重说偈言。色于心中无。心依境见有。内识众生见。身资生住处。心意与意识。自性及五法。二种无我淨。如来如是说。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分别微尘体。不起色妄想。但心安住处。恶见不能淨。非妄智境界。声闻亦不知。如来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摄大乘论云。又此识皆唯有识。都无义故。此中以何为喻显示。应知梦等为喻。显示谓如梦中。都无其义。独唯有识。虽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似义影现而于此中都无有义。由此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夫从心现境。结业受生。不出三细(业相转相现相)。六麤(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繫苦相)九相之法。如石壁释云。唯一梦心。喻如有一人忽然睡着。作梦见种种事。起心分别。念念无间。于其违顺。深生取着。为善为恶。是亲是疎。于善于亲则种种惠利。于恶于疎则种种陵损。或有报恩受乐。或有报怨受苦。忽然觉来。上事都遣。如有一人者。即真如一心也。忽然睡着者。即不觉无明忽起也。作梦者。最初三细业识相也。见者第二转识相也。种种事者第三现识相也。起心分别者最初六麤境智相也。念念无间者。第二相续相也。于其违顺深生取着者。第三执取相也。为善为恶是亲是疎者。第四计名字相也。于善于恶得损益者。第五起业相也。受苦乐报者。业繫苦相也。忽然觉来上事都遣者。即觉唯心。得入宗镜。故云。佛者觉也。如睡梦觉。如莲华开。

如上依经论分别诸识。开合不同。皆依体用。约体则无差而差。以全用之体不碍用故。约用则差而无差。以全体之用不失体故。如举海成波不失海。举波成海不碍波。非有非无方穷识性。不一不异可究心原。

如古德云。约诸识门。虽一多不定。皆是体用缘起本末相收。本者九识。末者五识。从本向末。寂而常用。从末向本。用而常寂。寂而常用故。静而不结。用而常寂故。动而不乱。静而不结故。真如是缘起。动而不乱故。缘起是真如。真如是缘起故。无涅槃不生死。即八九为六七。缘起是真如故。无生死不涅槃。即六七为八九。无生死不涅槃故。法界皆生死。无涅槃不生死故。法界皆涅槃。法界皆涅槃故。生死非杂乱。法界皆生死故。涅槃非寂静。生死非杂乱。众生即是佛。涅槃非寂静。佛即是众生。是以法界违故。说涅槃是生死。即理随情。用法界顺故。说生死是涅槃。即情随理用。如此明时说。情非理外。理非情外。情非理外故。所以即实说六七为八九。实者。体也。理非情外故。所以即假说八九为六七。假者。用也。以假实无碍故。人法俱空。以体用无碍故。空无可空。人法俱空故。说绝待空。无可空故。言妙用。如斯说者。亦是排情之言论。其至实者。不可以名相得。至极者不可以二谛辩。不可以名相得故。非言像能诠。不可以二谛辩故。非有无能说。故云。至理无言。贤圣默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正可以神会。不可以心求。


问。觉海澄源。一心湛寂。云何最初起诸识浪。

答。虽云识浪。起处无从。无始无生。能穷识性。只谓不觉。忽尔念生。犹若澄澜。歘然风起。不出不入。汹涌之洪浪滔天。非内非外。颠倒之狂心徧境。

起信论云。以不知真法一故。心不相应忽然念动。名为无明。此是现根本无明最极微细。未有能所王数差别。故云不相应。非同心王心所相应也。唯此无明为染法之原。最极微细。更无染法能为此本。故云忽然念起也。无明之前无别有法为始集之本故。云无始。则是忽然义。非约时节以说忽然。而起无初故也。

又释摩诃衍论云。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者。即是显示根本不觉之起因缘。根本不觉。何因缘故得起而有。因不如故得起而有。何等法中而不如耶。谓三法中而不如故。言不如者。当有何义。谓违逆义故。云何三法。一者实知一法。二者真如一法。三者一心一法。是名为三。实知法者。谓一切觉。即能达智。真如法者。谓平等理。即所达境。一心法者。谓一法界。即所依体。于此三法皆违逆故。无明元起。是故说言。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又论云。以无明熏力。不觉心动。最初成其业识。因此业识复生转识等。论释云。最初不觉。称为第一业相。能见所见无有差别。心王念法不可分析。唯有精动隐流之义。故名为业。如是动流。只由不觉。第二转相以业相念为所依故。转作能缘。流成了相。第三现相。以了别转为所依。戏论境界具足现前。所缘相分。圆满安布。依此见分现彼相分。又动相者。动为业识。理极微细。谓本觉心。因无明风举体微动。微动之相未能外缘。即不觉故。谓从本觉有不觉生。即为业相。喻如海微波从静微动。而未从此转移本处。转相者。假无明力资助。业相转成能缘。有能见用。向外面起。即名转相。虽有转相。而未能现五尘所缘境相。喻如海波浪假于风力。兼资微动。从此击波。转移而起现相者。从转相而成现相。方有色尘山河大地器世间等。

如愣伽经云。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言真相者。本觉真心不藉妄缘。名自真相。业相者。根本无明起静令动。动为业识。极微细故。转相者。是能见相依前业相。转成能缘。虽有能缘而未能显所缘境故。现相者。即境界相。依前转相能现境故。又云。顿分别知自心现身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如次即是根身外噐色等五境。以一切时任运现故。此是三细。即本识故。最初业识即为初依生起门。为次第故。又远劫来时。无初始过未无体熏习。唯心妄念为初。违真起故。又从静起动。名之为业。从内趣外。名之为转。真如之性不可增减。名为真相。亦名真识。此真识即业转现等三性。即神解性。不同虚空。通名识。亦名自相。不藉他成故。亦名智相。觉照性故。所以云。本觉真心不藉妄缘。以真心之体即是本觉。非动转相是觉性故。

又愣伽经云。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谓流注生住灭。相生住灭。古释云。言流注者。唯目第八。三相微隐。种现不断名为流注。由无明缘初起业识故。说为生。相续长劫故。名为住。到金刚定等觉。一念断本无明。名流注灭。相生住灭者。谓馀七识心境麤显故。名为相。虽七缘八。望六为细。具有四惑。第七识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惑。亦云麤故。依彼现识自种诸境。缘合生七。说为相生。长劫熏习。名为相住。从末向本渐伏及断。至七地满。名为相灭。依前生灭立迷悟依。依后生灭。立染淨依。后短前长。事分二别。即是流注生住灭。相生住灭。是以海水得风。变作波涛之相。心水遇境。密成流注之生。前波引后波。鼓沧溟而不绝。新念续旧念。腾心海以常兴。从此汩乱澄源。昏沉觉海。是知因真起妄。不觉无明之动摇。如从水成波。全是外风之鼓击。内外和合。因缘发萌。遂成能见之心。便现所观之境。因照而俄生智鑑。因智而分别妍媸。从此取捨情分。爱憎心变。于五尘境执着坚牢。向六情根相续不断。因兹爱河浪底沉溺无忧。欲火𦦨中焚烧罔惧。甘心受黑城之极苦。不觉不知。没命贪梦宅之浮荣。难惺难悟。若能了最初一念。起灭何从。顿入无生。复本真觉。则尘尘寂灭。六趣之笼槛难羁。念念虚玄。九结之网罗休绊。犹如巨海风息。不起微涟。察动相之本空。见缘生之无体。则穷源湿性。湛尔清泠。万像森罗。焕然明白。


问。心识二名。有何胜劣。

答。心是如来藏心真如之性。识是性之所生。无有一法不从真心性起。

故首愣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心是本即胜。识是依即劣。

如圆觉䟽云。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


问。设使识无其体。云何得是心乎。

答。以识本是心所成故。故识无体。则是一心何异。境从识生。摄境归识。若通而论之。则本是一心。心变为识。识变诸境。由是摄境归识。摄识归心也。


问。前已广明识相。如何是智。

答。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

如大宝积经云。佛言所言识者。谓能了别。眼所知色。耳所知声。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触。意所知法。是名为识。所言智者。于内寂静。不行于外。唯依于智。不于一法而生分别及种种分别。是名为智。又舍利弗。从境界生是名为识。从作意生是名为识。从分别生是名为识。无取无执。无有所缘。无所了别。无有分别是名为智。又舍利弗。所言识者。住有为法。何以故。无为法中。识不能行。若能了达无为之法。是名为智。


问。心王妙义。已断纤疑。心所之门。如何指示。

答。心所六位。都有五十一法。徧行有五。别境有五。善有十一。根本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此六位中。根随烦恼过患尤深。开恶趣门。障菩提道。若如实知现在一尘一念。悉是自心。终不更故起心贪取前境。

所以宝藏论云。一切如幻。其幻不实。知幻是幻。守真抱一。如是则智灯常照。业海自枯。究竟住于无过咎真唯识性之实际。于实际中不见有一法若生若灭。若合若散。

所以寂调音所问经云。寂调音天子言文殊师利。为有烦恼故调伏。为无烦恼故调伏。文殊师利言。天子。喻如有梦。为毒蛇所螫。此人为苦所逼。即于梦中而服解药。以服药故毒气得除。天子。于意云何。此人实为所螫否耶。天子言不也。文殊师利言。彼毒实为除否耶。天子言。文殊师利。如实不被螫除亦如是。文殊师利言。天子。一切圣贤调伏亦复如是。天子。汝作是言。为有烦恼故调伏。无故调伏者。天子。如我与无我。有烦恼无烦恼。亦复如是。乃至一切法无我以无主故。一切法无主与虚空等故。一切法无来无所依故。一切法无去无窠窟故。一切法无住无所安立故。一切法无安立生即灭故。一切法无为以无漏故。一切法无受究竟调伏故。

大庄严法门经云。文殊师利。见此大众于金色女无染心已。问金色女言。汝今烦恼置在何处。令诸王子乃至居士等不生染心。金色女言。一切烦恼及众生烦恼。皆住智慧解脱之岸。如如法界。平等法中。彼诸烦恼非有生非有灭。亦不安置。

如中观论偈云。染法染者一。一法云何合。染法染者异。异法云何合。古释。烦恼为能染。众生是所染。一即能所不成。异即如同水火。俱无合义。

止观云。若一念烦恼心起具十法界。百法不相妨碍。虽多不有。虽一不无。多不积。一不散。多不异。一不同。多即一。一即多。亦如初灯与暗共住。如是明暗不相妨碍。亦不相破。如是了达。烦恼性空。则四种瀑流(即是四流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唯正法行日之能竭。七重慢阜(慢/过慢/慢过慢/我慢/邪慢/增上慢/卑劣慢/)。因平等慧风之所摧。能害所害俱消。自缚他缚同解。逢缘犹莲华上之水。历事若虚空中之风。一切时中常居宗镜。见万法无异。如太虚空。因分别识生。名色影现。分别不起。名色本虚。向性空地中。美恶平等。

故淨名疏云。但除其病。不除其法者。即是明其去取也。有师解言。如人眼病。见空中华。眼病差时。即无华可除。众生亦尔。妄见诸法。但除妄惑。妄惑若灭。则无法可除。此是本无法义。何谓不除法也。今言一切众生。悉具十法界法。无明不了。触处病生。若有智慧。无碍自在。悉为佛事。譬如火是烧法。若触烧痛。谨慎不触即是除病。不可除火。若除此火。则失温身。照闇成食之能。十二因缘三道之法(即十二因缘中。惑业苦三道)亦尔。此有去取。法不同除也。又火能烧人。得法术者出入无碍。不须除火也。故八万四千烦恼。凡夫为之受恼。诸佛菩萨以为佛事也。


问。色法有几义。

答。有四义。百法云。一识所依色。唯属五根。二识所缘色。唯属五尘。三总相而言。质碍名色。四别相而言。有二。一有对。二无对。此一切色法。因缘似有。体用俱虚。不可执有执无。违于法性。

又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一得。谓于诸法成就不失。二命根。谓第八识种。连持色心。三众同分。谓一类有情自体相似。四异生性。谓由二障种趣类各别。五无想定。谓想等不行。令身安和。六灭尽定。谓六七心聚皆悉灭尽。七无想报。谓修无想定。感彼天果。八名身。能诠诸法自性。九句身。能诠诸法差别。十文身。能为上二所依。十一生。谓先无今有。十二住。谓有位暂停。十三老。谓住别前后。亦名为异。十四无常。谓今有后无。十五流转。谓因果相续。十六定异。谓因果差别。十七相应。谓因果事业和合而起。十八势速。谓诸有为法流转迅疾。十九次第。谓编列有叙。令不紊乱。二十时。谓时节分限。二十一方。谓色处分剂。二十二数。谓诸法数量。二十三和合。谓诸行缘会。二十四不和合。谓诸行缘乖。谓得等二十四法。不与心王心所色法。无为法。四位相应。虽不与四位相应。然皆是心之分位。亦不离心变。但应信受诸法唯心。


问。有为门中已明王所。无为法内如何指陈。

答。诸经论有六种无为。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此六无为。地前菩萨识变即是有漏。至地上后得智变即无漏。若依法性出体者。各皆依真如实德也。


问。如何圣教说真如实耶。

答。今言有者。不是真如名实有。但说有即是遣恶取空故。说有体是妙有真空。故言非空非有。


问。如何圣教说真空为空耶。

答。谓破执真如心外实有故。说为空。即空其情执。即不空其真如空也。

又释摩诃衍论云。无为有四。一真如无为。二本觉无为。三始觉无为。四虚空无为。有为法有五种。一者根本无明有为。二者生相有为。三者住相有为。四者异相有为。五者灭相有为。有为无为一切诸法。通以一心而为其体。

于道智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阿頼耶识具一切法过于恒沙。过于恒沙如是诸法。以谁为本。生于何处。佛言。如是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生处殊胜。不可思议。何以故。于非有为非无为处。是有为是无为法而能生故。文殊又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非有为非无为处。佛言。非有为非无为处者。所谓一心本法。非有为故。能作有为。非无为故能作无为。是故我言。生处殊胜。不可思议。譬如一切草木。有二所依。一者大地。二者种子。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各有二依。谓通达依及支分依。乃至广说。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者。即是开示。能熏所熏之差别故。云何开示。所谓显示染淨诸法。有力无力。互有胜劣故。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