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錄宗鏡大綱/卷十二

宋永明延壽 著

清世宗胤禛 輯

問。八識中各具幾分別。

答。第六識具廣畧十種分別。前五識唯自性。任運二種分別。五識於自境界任運轉故。第七識具計度。染污。有相三種分別。第八識同前五識得有自性。任運分別。


問。何故五識無分別執耶。

答。夫言執者。須是分別籌度之意方堅執。五識雖有慧而但任運。不能分別籌度。故五無執。唯第六也。


問。眼見色時。為是眼見。為是識見。

答。雜集論雲。非眼見色。亦非識等。以一切法無作用故。由有和合假立為見。故稱眼能見色。又識之於根。乍出乍入。如鹿在網。猶鳥處籠。啄一捨一。周而復始。無暫休息。識在根籠。亦復如是。或在於耳。或在於眼。來去無定。不可執常。雖復無定。相續不斷。何為不斷。以妙用無間故。若凡夫為色塵所縛。不得自在。若見一法。則被一法礙。不能圓通法界。

是以金剛經雲。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首愣嚴經雲。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猶若交蘆。由塵發知者。即見分。因根有相者。即相分。相見無性者。心境互生。各無自體。心不自立。由塵發知。境不自生。因根有相。二虛相倚。猶若交蘆。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但了了見無可見。無可見即通法界見。即是涅槃。若了了聞無可聞。無可聞即通法界聞。即是涅槃。一切諸法本來涅槃。以分別心妄見所隔。不知自識翻作無明。

又首愣嚴經雲。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若不假明暗等見。見色之時則見餘根。若離念。徧法界見。鐵圍山。一切相。皆不能蔽。若六根伏。則不得六根相。如十人患瞖。共見空華。一人眼可則不見。餘九人還見。各各自除妄見。則不得一切相。物物皆真。又十箇空華一人能見。十人眼可餘華總亡。但一妄除。皆不見諸相。一相則一切相。為一切相皆我心起。是知一瞖在目。千華競飛。一妄動心。諸塵併起。若能離念。則當處坐道場轉大法輪。俱成佛道。


問。根塵所對。現證分明。如何圓通。得入空理。

答。眼對色塵。無而有見。異熟業果不可思議。唯智所知。非情所測。諸法實性。親證方明。有見有聞。世俗心量。若約真諦。根境俱空。且如世俗門中。見無自性。如眼勝義根如火。既能發識。又能照境。識如人能了別境如物。故知無根不能發識。無識不能了境。無境不能起見。三法和合方成見性。則見性無。從和合非有。

如思益經偈雲。悉見十方國。一切眾生類。而於眼色中。終不生二相。諸佛所說法。一切能聽受。而於耳聲中。亦不生二相。能於一心中。知眾生諸心。自心及彼心。此二不分別。

廣百門論。破根境品雲。眼等根塵若執實有。理必不然。所以者何。違比量故。謂眼非見。如耳等根。耳亦非聞。如鼻等根。鼻不能嗅。如舌等根。舌不能嘗。如身等根。身不能覺。如上諸根。一切皆由造色性故。或大種故。或業果故。又眼等根皆有質礙。故可分析。悉令歸空。或無窮過。是故不應執為實有。但是自心隨因緣力。虛假變現。如幻事等。俗有真無。

又破情品雲。眼為到色見耶。不到色見耶。若眼去到色乃見者。遠色應遲見。近色應速見。何以故。去法爾故。而今近瓶遠月一時見。是故知眼不去。若不去則無和合。複次。若眼力不到色而見者。何故見近不見遠。遠近應一時見。故知見性無從諸根例爾。

如還源集自他觀門雲。兩身為自他。彼身為他。己身為自。一身復為自他。色身為他。心即為自。心復為自他。心即為他。智即為自。智復有自他。有所得智為他。無所得智為自。無所得智復有自他。淨智為他。是淨亦淨為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稽首如空無所依。心淨已度諸禪定。無住則無本。覺此名為佛。假名名為佛。亦無佛可成。無成可成。無出可出。是名佛出。無所見。了了見。了了見。無所見。但有名字。名字性空無所有。鏡像如虛空。虛空如鏡像。色心如虛空。虛空如色心。色心如鏡像。鏡像身無二。亦復非是一。若能如是解。諸佛從中出。諸佛唯有名。如空應響聲。無心究竟道。法法自然平。平處亦無平。無平作平說。此中言語斷。心行處亦滅。

已上六識之相。總成三業之門。未轉依中隨流徇境。發雜染之種。結生死之根。至轉依位冥真返流。正理相應。現妙觀察心。決四生之疑網。為成所作智。起三輪之化原。一體匪移。千差自別。迷之枉遭沉沒。念念成凡。悟之本自圓明。心心證聖。

經中又明有九種識。以兼識性故。或以第八染淨別開。故言九識。非是依他體有九。亦非體類別有九識。九識者。以第八染淨別開為二。以有漏為染。無漏為淨。前七識不分染淨。以俱是轉識攝故。第八既非轉識。獨開為二。謂染與淨合前七種。故成九識。

如愣伽經頌雲。由虛妄分別。是則有識生。八九識種種。如海泉波浪。

又金剛三昧經雲。爾時無住菩薩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利轉而轉眾生一切情識入菴摩羅。佛言。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菴摩羅。何以故。一切眾生本覺。常以一覺覺諸眾生。令彼眾生皆得本覺。覺諸情識空寂無生。何以故。決定本性本無有動。

論釋雲。一切情識則是八識。菴摩羅者是第九識。古德雲。一切唯心造者。然其佛果契心。則佛亦心造。謂四智菩提是淨八識之所造故。若取根本即淨第八。若依真諦三藏。此佛淨識稱為第九。名阿摩羅識。唐三藏雲。此翻無垢。是第八異熟謂成佛時。轉第八成無別第九。若依密嚴文具說之經雲。心有八識或復有九。又雲。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即同真諦所立第九。以出障故不同異熟。為九有。故古釋雲。阿摩羅識有二種。一者所緣即是真如。二者本覺即真如智。能緣即不空藏。所緣即空如來藏。若據通論。此二並以真如為體。

華嚴論明。解深密經說九識為純淨無染識如瀑流。水生多波浪。諸波浪等以水為依。五六七八等皆以阿陀那識為依故。又雲。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此經意令於識處便明識體。本唯真智故。如彼瀑流不離水體而生波浪。又如明鏡依彼淨體無所分別。含多影像不礙有而常無故。如是自心所現識相。不離本體無作淨智。所現影相都無自他內外等執。任用隨智。無所分別。又經雲。阿陀那識甚深細。深細者。引被凡流就識成智。不同二乘及漸始菩薩。破相成空。不同凡夫繫而實有。不同彼故不空不有。何法不空。為智能隨緣照機利物故。何法不有。為智正隨緣時無性相故。無生住滅故。華嚴經則不然。但彰本身本法界。一真之根本智佛體用故。混真性相法報之海。直為上上根人頓示佛果德一真法界本智以為開示悟入之門。不論隨妄而生識等。如法華經以佛智慧示悟眾生使得清淨。出現於世故。不為餘乘若二若三。今宗鏡大意。亦同此說。但先標諸識次第權門。然後會同真智。然不即識亦不離識。但見唯識實性之時。方鑒斯旨。似寶鏡普臨眾像。若海印頓現森羅。萬法同時。更無前後。

又愣伽經雲。有三種識。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又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乃至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滅。若識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釋雲。入愣伽經直明自真相本覺之心。不藉妄緣性自神解。名自真相。是依異義門說。又隨無明風作生滅時。神解之性與本不異故。亦得名為自真相。是依不異義門說。又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所言真識是根本無明所熏本覺真心。現識是阿頼耶識。分別事識是意識。經雲。妙嚴菩薩白佛言。世尊。麤相意識。細相意識。以何為因。以何為緣。佛言。如是麤細意識。以現鏡識而為其因。以六塵境為緣。相續而轉故。又三細中麤是現識。七識中。彊是意識。第六意識分別六塵。必依末那為所依根。意識是能依。末那是所依。

此愣伽經。凡明幾識即有二門。一者畧說門。二者廣說門。如是二門中。三本各異說。謂一本分流愣伽中作如是說。大慧。畧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又一本分流愣伽中作如是說。大慧。廣說有八種。畧說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又一本分流愣伽中作如是說。大慧。畧說有四種。廣說有七種識。云何為四。業識轉識現識分別事識。如是三經直是真說。當應歸依初契經中。第一真識直是根本無明所熏本覺真心。第二現識直是現相阿頼耶識。第三分別事識。直是意識麤分。意識細分即末那。故中契經中作如是說。第一了別識直是現相阿頼耶識。第二分別事識直是意識。義如前說。同說末那。後契經中四種識法。文相明故。且畧不說。言七識者。末那意識總為一故。麤細雖別。唯一識故。

法界法輪契經中作如是說。第六意識分別六塵境界時中。必依末那為所依。根方得生起。是故。意識當是能依。彼末那識當是所依也。

又華嚴論雲。世尊於南海中愣伽山說法。其山高峻。下瞰大海。傍無門戶。得神通者堪能昇往。乃表心地法門。無心無證者方能昇也。下瞰大海。表其心海本自清淨。因境風所轉。識浪波動。欲明達境心空海亦自寂。心境俱寂。事無不照。猶如大海無風。日月森羅。煥然明白。此經意直為根熟。頓說種子業識為如來藏。異彼二乘滅識趣寂者。故亦為異彼般若修空菩薩。空增勝者。故直明識體本性全真。便明識體即成智用。如彼大海無風。即境像便明。心海法門亦復如是。了真即識成智。此經異彼深密經意別立九識。接引初根。漸令留惑長大菩提故。不令其心植種於空。亦不令心猶如敗種。解深密經乃是入惑之初門。愣伽維摩直示惑之本實。愣伽即明八識為如來藏。淨名即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淨名與愣伽同。深密經文與此二部少別。當知入胎出胎。少年老年乃至資生住處。若色若空。若性若相。皆是自識。唯佛能知。

如入愣伽經雲。大慧復有餘外道。見色有因。妄想執着形相長短。見虛空無形相分劑。見諸色相異於虛空。有其分劑。大慧。虛空即是色。以色大入虛空故。大慧。色即是虛空。依此法有彼法。依彼法有此法故。以依色分別虛空。依虛空分別色故。大慧。四大種性自相各別。不住虛空。而四大中非無虛空。大慧。兔角亦如是。因牛角有言兔角無。大慧。又彼牛角。析為微塵。分別微塵相不可得見。彼何等何等法有。何等何等法無而言有耶無耶。若如是觀。餘法亦然。大慧。汝當應離兔角牛角。虛空色異妄想見等。大慧。汝亦應為諸菩薩說離兔角等相。大慧。汝應當知。自心所見虛妄分別之相。大慧。汝當於諸佛國土中。為諸佛子說汝自心現見一切虛妄境界。爾時。世尊重說偈言。色於心中無。心依境見有。內識眾生見。身資生住處。心意與意識。自性及五法。二種無我淨。如來如是說。長短有無等。展轉互相生。以無故成有。以有故成無。分別微塵體。不起色妄想。但心安住處。惡見不能淨。非妄智境界。聲聞亦不知。如來之所說。自覺之境界。

攝大乘論雲。又此識皆唯有識。都無義故。此中以何為喻顯示。應知夢等為喻。顯示謂如夢中。都無其義。獨唯有識。雖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似義影現而於此中都無有義。由此喻顯應。隨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夫從心現境。結業受生。不出三細(業相轉相現相)。六麤(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九相之法。如石壁釋雲。唯一夢心。喻如有一人忽然睡着。作夢見種種事。起心分別。念念無間。於其違順。深生取着。為善為惡。是親是疎。於善於親則種種惠利。於惡於疎則種種陵損。或有報恩受樂。或有報怨受苦。忽然覺來。上事都遣。如有一人者。即真如一心也。忽然睡着者。即不覺無明忽起也。作夢者。最初三細業識相也。見者第二轉識相也。種種事者第三現識相也。起心分別者最初六麤境智相也。念念無間者。第二相續相也。於其違順深生取着者。第三執取相也。為善為惡是親是疎者。第四計名字相也。於善於惡得損益者。第五起業相也。受苦樂報者。業繫苦相也。忽然覺來上事都遣者。即覺唯心。得入宗鏡。故云。佛者覺也。如睡夢覺。如蓮華開。

如上依經論分別諸識。開合不同。皆依體用。約體則無差而差。以全用之體不礙用故。約用則差而無差。以全體之用不失體故。如舉海成波不失海。舉波成海不礙波。非有非無方窮識性。不一不異可究心原。

如古德雲。約諸識門。雖一多不定。皆是體用緣起本末相收。本者九識。末者五識。從本向末。寂而常用。從末向本。用而常寂。寂而常用故。靜而不結。用而常寂故。動而不亂。靜而不結故。真如是緣起。動而不亂故。緣起是真如。真如是緣起故。無涅槃不生死。即八九為六七。緣起是真如故。無生死不涅槃。即六七為八九。無生死不涅槃故。法界皆生死。無涅槃不生死故。法界皆涅槃。法界皆涅槃故。生死非雜亂。法界皆生死故。涅槃非寂靜。生死非雜亂。眾生即是佛。涅槃非寂靜。佛即是眾生。是以法界違故。說涅槃是生死。即理隨情。用法界順故。說生死是涅槃。即情隨理用。如此明時說。情非理外。理非情外。情非理外故。所以即實說六七為八九。實者。體也。理非情外故。所以即假說八九為六七。假者。用也。以假實無礙故。人法俱空。以體用無礙故。空無可空。人法俱空故。說絕待空。無可空故。言妙用。如斯說者。亦是排情之言論。其至實者。不可以名相得。至極者不可以二諦辯。不可以名相得故。非言像能詮。不可以二諦辯故。非有無能說。故云。至理無言。賢聖默然。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正可以神會。不可以心求。


問。覺海澄源。一心湛寂。云何最初起諸識浪。

答。雖雲識浪。起處無從。無始無生。能窮識性。只謂不覺。忽爾念生。猶若澄瀾。歘然風起。不出不入。洶湧之洪浪滔天。非內非外。顛倒之狂心徧境。

起信論雲。以不知真法一故。心不相應忽然念動。名為無明。此是現根本無明最極微細。未有能所王數差別。故云不相應。非同心王心所相應也。唯此無明為染法之原。最極微細。更無染法能為此本。故云忽然念起也。無明之前無別有法為始集之本故。雲無始。則是忽然義。非約時節以說忽然。而起無初故也。

又釋摩訶衍論雲。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者。即是顯示根本不覺之起因緣。根本不覺。何因緣故得起而有。因不如故得起而有。何等法中而不如耶。謂三法中而不如故。言不如者。當有何義。謂違逆義故。云何三法。一者實知一法。二者真如一法。三者一心一法。是名為三。實知法者。謂一切覺。即能達智。真如法者。謂平等理。即所達境。一心法者。謂一法界。即所依體。於此三法皆違逆故。無明元起。是故說言。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又論雲。以無明熏力。不覺心動。最初成其業識。因此業識復生轉識等。論釋雲。最初不覺。稱為第一業相。能見所見無有差別。心王念法不可分析。唯有精動隱流之義。故名為業。如是動流。只由不覺。第二轉相以業相念為所依故。轉作能緣。流成了相。第三現相。以了別轉為所依。戲論境界具足現前。所緣相分。圓滿安布。依此見分現彼相分。又動相者。動為業識。理極微細。謂本覺心。因無明風舉體微動。微動之相未能外緣。即不覺故。謂從本覺有不覺生。即為業相。喻如海微波從靜微動。而未從此轉移本處。轉相者。假無明力資助。業相轉成能緣。有能見用。向外面起。即名轉相。雖有轉相。而未能現五塵所緣境相。喻如海波浪假於風力。兼資微動。從此擊波。轉移而起現相者。從轉相而成現相。方有色塵山河大地器世間等。

如愣伽經雲。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言真相者。本覺真心不藉妄緣。名自真相。業相者。根本無明起靜令動。動為業識。極微細故。轉相者。是能見相依前業相。轉成能緣。雖有能緣而未能顯所緣境故。現相者。即境界相。依前轉相能現境故。又雲。頓分別知自心現身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如次即是根身外噐色等五境。以一切時任運現故。此是三細。即本識故。最初業識即為初依生起門。為次第故。又遠劫來時。無初始過未無體薰習。唯心妄念為初。違真起故。又從靜起動。名之為業。從內趣外。名之為轉。真如之性不可增減。名為真相。亦名真識。此真識即業轉現等三性。即神解性。不同虛空。通名識。亦名自相。不藉他成故。亦名智相。覺照性故。所以雲。本覺真心不藉妄緣。以真心之體即是本覺。非動轉相是覺性故。

又愣伽經雲。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告大慧。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謂流注生住滅。相生住滅。古釋雲。言流注者。唯目第八。三相微隱。種現不斷名為流注。由無明緣初起業識故。說為生。相續長劫故。名為住。到金剛定等覺。一念斷本無明。名流注滅。相生住滅者。謂餘七識心境麤顯故。名為相。雖七緣八。望六為細。具有四惑。第七識具我痴我見我慢我愛四惑。亦云麤故。依彼現識自種諸境。緣合生七。說為相生。長劫薰習。名為相住。從末向本漸伏及斷。至七地滿。名為相滅。依前生滅立迷悟依。依後生滅。立染淨依。後短前長。事分二別。即是流注生住滅。相生住滅。是以海水得風。變作波濤之相。心水遇境。密成流注之生。前波引後波。鼓滄溟而不絕。新念續舊念。騰心海以常興。從此汩亂澄源。昏沉覺海。是知因真起妄。不覺無明之動搖。如從水成波。全是外風之鼓擊。內外和合。因緣發萌。遂成能見之心。便現所觀之境。因照而俄生智鑑。因智而分別妍媸。從此取捨情分。愛憎心變。於五塵境執着堅牢。向六情根相續不斷。因茲愛河浪底沉溺無憂。慾火𦦨中焚燒罔懼。甘心受黑城之極苦。不覺不知。沒命貪夢宅之浮榮。難惺難悟。若能了最初一念。起滅何從。頓入無生。複本真覺。則塵塵寂滅。六趣之籠檻難羈。念念虛玄。九結之網羅休絆。猶如巨海風息。不起微漣。察動相之本空。見緣生之無體。則窮源濕性。湛爾清泠。萬像森羅。煥然明白。


問。心識二名。有何勝劣。

答。心是如來藏心真如之性。識是性之所生。無有一法不從真心性起。

故首愣嚴經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心是本即勝。識是依即劣。

如圓覺䟽雲。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


問。設使識無其體。云何得是心乎。

答。以識本是心所成故。故識無體。則是一心何異。境從識生。攝境歸識。若通而論之。則本是一心。心變為識。識變諸境。由是攝境歸識。攝識歸心也。


問。前已廣明識相。如何是智。

答。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

如大寶積經雲。佛言所言識者。謂能了別。眼所知色。耳所知聲。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觸。意所知法。是名為識。所言智者。於內寂靜。不行於外。唯依於智。不於一法而生分別及種種分別。是名為智。又舍利弗。從境界生是名為識。從作意生是名為識。從分別生是名為識。無取無執。無有所緣。無所了別。無有分別是名為智。又舍利弗。所言識者。住有為法。何以故。無為法中。識不能行。若能了達無為之法。是名為智。


問。心王妙義。已斷纖疑。心所之門。如何指示。

答。心所六位。都有五十一法。徧行有五。別境有五。善有十一。根本煩惱有六。隨煩惱有二十。不定有四。此六位中。根隨煩惱過患尤深。開惡趣門。障菩提道。若如實知現在一塵一念。悉是自心。終不更故起心貪取前境。

所以寶藏論雲。一切如幻。其幻不實。知幻是幻。守真抱一。如是則智燈常照。業海自枯。究竟住於無過咎真唯識性之實際。於實際中不見有一法若生若滅。若合若散。

所以寂調音所問經雲。寂調音天子言文殊師利。為有煩惱故調伏。為無煩惱故調伏。文殊師利言。天子。喻如有夢。為毒蛇所螫。此人為苦所逼。即於夢中而服解藥。以服藥故毒氣得除。天子。於意云何。此人實為所螫否耶。天子言不也。文殊師利言。彼毒實為除否耶。天子言。文殊師利。如實不被螫除亦如是。文殊師利言。天子。一切聖賢調伏亦復如是。天子。汝作是言。為有煩惱故調伏。無故調伏者。天子。如我與無我。有煩惱無煩惱。亦復如是。乃至一切法無我以無主故。一切法無主與虛空等故。一切法無來無所依故。一切法無去無窠窟故。一切法無住無所安立故。一切法無安立生即滅故。一切法無為以無漏故。一切法無受究竟調伏故。

大莊嚴法門經雲。文殊師利。見此大眾於金色女無染心已。問金色女言。汝今煩惱置在何處。令諸王子乃至居士等不生染心。金色女言。一切煩惱及眾生煩惱。皆住智慧解脫之岸。如如法界。平等法中。彼諸煩惱非有生非有滅。亦不安置。

如中觀論偈雲。染法染者一。一法云何合。染法染者異。異法云何合。古釋。煩惱為能染。眾生是所染。一即能所不成。異即如同水火。俱無合義。

止觀雲。若一念煩惱心起具十法界。百法不相妨礙。雖多不有。雖一不無。多不積。一不散。多不異。一不同。多即一。一即多。亦如初燈與暗共住。如是明暗不相妨礙。亦不相破。如是了達。煩惱性空。則四種瀑流(即是四流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唯正法行日之能竭。七重慢阜(慢/過慢/慢過慢/我慢/邪慢/增上慢/卑劣慢/)。因平等慧風之所摧。能害所害俱消。自縛他縛同解。逢緣猶蓮華上之水。歷事若虛空中之風。一切時中常居宗鏡。見萬法無異。如太虛空。因分別識生。名色影現。分別不起。名色本虛。向性空地中。美惡平等。

故淨名疏雲。但除其病。不除其法者。即是明其去取也。有師解言。如人眼病。見空中華。眼病差時。即無華可除。眾生亦爾。妄見諸法。但除妄惑。妄惑若滅。則無法可除。此是本無法義。何謂不除法也。今言一切眾生。悉具十法界法。無明不了。觸處病生。若有智慧。無礙自在。悉為佛事。譬如火是燒法。若觸燒痛。謹慎不觸即是除病。不可除火。若除此火。則失溫身。照闇成食之能。十二因緣三道之法(即十二因緣中。惑業苦三道)亦爾。此有去取。法不同除也。又火能燒人。得法術者出入無礙。不須除火也。故八萬四千煩惱。凡夫為之受惱。諸佛菩薩以為佛事也。


問。色法有幾義。

答。有四義。百法雲。一識所依色。唯屬五根。二識所緣色。唯屬五塵。三總相而言。質礙名色。四別相而言。有二。一有對。二無對。此一切色法。因緣似有。體用俱虛。不可執有執無。違於法性。

又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一得。謂於諸法成就不失。二命根。謂第八識種。連持色心。三眾同分。謂一類有情自體相似。四異生性。謂由二障種趣類各別。五無想定。謂想等不行。令身安和。六滅盡定。謂六七心聚皆悉滅盡。七無想報。謂修無想定。感彼天果。八名身。能詮諸法自性。九句身。能詮諸法差別。十文身。能為上二所依。十一生。謂先無今有。十二住。謂有位暫停。十三老。謂住別前後。亦名為異。十四無常。謂今有後無。十五流轉。謂因果相續。十六定異。謂因果差別。十七相應。謂因果事業和合而起。十八勢速。謂諸有為法流轉迅疾。十九次第。謂編列有敘。令不紊亂。二十時。謂時節分限。二十一方。謂色處分劑。二十二數。謂諸法數量。二十三和合。謂諸行緣會。二十四不和合。謂諸行緣乖。謂得等二十四法。不與心王心所色法。無為法。四位相應。雖不與四位相應。然皆是心之分位。亦不離心變。但應信受諸法唯心。


問。有為門中已明王所。無為法內如何指陳。

答。諸經論有六種無為。一虛空無為。二擇滅無為。三非擇滅無為。四不動無為。五想受滅無為。六真如無為。此六無為。地前菩薩識變即是有漏。至地上後得智變即無漏。若依法性出體者。各皆依真如實德也。


問。如何聖教說真如實耶。

答。今言有者。不是真如名實有。但說有即是遣惡取空故。說有體是妙有真空。故言非空非有。


問。如何聖教說真空為空耶。

答。謂破執真如心外實有故。說為空。即空其情執。即不空其真如空也。

又釋摩訶衍論雲。無為有四。一真如無為。二本覺無為。三始覺無為。四虛空無為。有為法有五種。一者根本無明有為。二者生相有為。三者住相有為。四者異相有為。五者滅相有為。有為無為一切諸法。通以一心而為其體。

於道智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阿頼耶識具一切法過於恆沙。過於恆沙如是諸法。以誰為本。生於何處。佛言。如是有為無為一切諸法。生處殊勝。不可思議。何以故。於非有為非無為處。是有為是無為法而能生故。文殊又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非有為非無為處。佛言。非有為非無為處者。所謂一心本法。非有為故。能作有為。非無為故能作無為。是故我言。生處殊勝。不可思議。譬如一切草木。有二所依。一者大地。二者種子。有為無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各有二依。謂通達依及支分依。乃至廣說。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者。即是開示。能熏所熏之差別故。云何開示。所謂顯示染淨諸法。有力無力。互有勝劣故。

御錄宗鏡大綱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