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德峯集
卷二
作者:李鎭宅
1902年
卷三

辭臺職。兼陳寺奴革罷疏。癸丑

编辑

伏以臣遠人也。以跡則單冷。以資則鹵莽。淸朝言責。豈有一分堪承之望。而區區寸衷。只在於一登筵席。獲覩耿光。昨秋赴召。旋蒙恩遞。去夏特除。巧値實故。盤桓旅邸。寤寐如結。迺者適叨見職。常參有命。強策踈劣。章皇登對。逖違之餘。復近尺天。榮耀極矣。至願畢矣。退塡溝壑。更無餘憾。顧何敢貪戀徘徊。不念古人宜去不去之戒哉。玆敢冒控衷情。冀蒙諒察。伏乞聖明亟降遞免。以便行止。千萬至祝。臣於乞免之章。豈敢贅陳。而鄕間民隱。旣有所懷。泯默不言。則是負聖明也。負臣心也。幸殿下勿以人廢言。少垂察焉。噫。今日民弊可言者。不爲不多。而絶可矜而最難保者。寺奴是已。均是民也。而一號爲奴。則子子孫孫。永爲賤役。不得齒之於平民之列。故男而有至老不娶者。女而有終身不嫁者。此豈非感傷天和之一端耶。推刷官之革罷。此何等深仁厚德。而一付之於守宰之後。居住來歷。尤無所憑査。只令寺奴中。頭目別差等任。塡其頉而徵其貢。奸僞日滋。弊端歲加。百計逃匿。多般圖頉。以生爲死。以存爲亡之弊。無邑不然。無歲不然。於是乎所謂續案。徒擁虛簿而已。每當納布之際。或有匿其名而責其貢者。或有掩其人而越徵其族者。指東爲西。以假成眞。一部貢案。徒屬虛僞。其父之名。其子仍冒。某甲之稱。某乙混同。爲守令者雖有離婁之明。其何以辨別虛實耶。年前特敎行査。從實釐正者。實爲寺奴生死肉骨之恩。而隱匿則猶舊也。欺詐則如前也。今所査頉者。未必爲眞箇査頉。其所搜得者。未必爲眞箇搜得。則雖云一番釐正。只是一番騷擾。臣則的知其無實效也。臣愚區區。竊有所一得者。原其積弊。實由於奴之一字。逃匿者是也。欺隱者是也。無論虛實眞僞。列邑旣有徵貢之處。每年亦有納布之人。則永罷奴婢續案。換作他般名色。視同凡民。只責身役。從前良民。或納貢代。自來寺奴。或答良役。良賤同歸。彼此無別。則在朝家無少損。在寺奴爲大惠。如是定式。則雖不患其不相當。獨其婢貢一條。無可徵之處。宜有不足之慮。而所謂婢貢。除却雜費。則每口二十五文之錢。其數不多。易於充補。此則付之營邑。某樣變通。從長區處。如向日給代條之爲。則恐無大端難便之端。法久弊生。不可不革。隨時制宜。羲經大義。伏願殿下斷自宸衷。亟許施行。則在國家祈永諴小之道。未必無少補也。

批曰。省疏具悉。寺奴婢之弊。可勝言哉。年前欲行大釐正之擧。宣綸廟堂。詢咨便否。間因大臣蔡濟恭之遞免。尙稽于今矣。觀爾疏陳。聞所未聞。先令本道伯知此察飭。俾有得寸亦寸之實効。爾疏中寺奴婢之受困。甚於推刷官革罷之前云。刷官主內奴。守令主寺奴。弊之益痼。非法之罪。卽守令不能盡心之致。申令廟堂謄關。嚴飭諸道。爾其勿辭察職。

義理疏癸丑

编辑

伏以臣草莽一顓蒙耳。惟知明之爲晝昏之爲夜。而每一念至。不如死之久矣。何幸天佑宗祊。大明承輝。帝鑑孔昭。義理夬伸。我東方億萬年無疆之休。繼自今日始矣。頂天立地者。孰不延頸拭目。仰睹天日之復明也哉。噫。金縢書。乃義理中大關棙也。德美之至極處也。何可時刻掩閟。而大臣之腐心痛骨。今乃披露者。雖出於古人我勿敢言之義。而惟我東方。一日無此義理則一日爲魍魎之域。二日無此義理則二日爲魍魎之域矣。惟此義理之掩翳。凡幾日月矣。噫噫痛矣。寃酷焉殿下自知之。誅討焉殿下自行之。而惟此罔極之義理。以不忍言之故。而不爲明辨昭示。則使天下後世。將何以憑信而識此不忍不敢之義哉。臣愚死罪。請以金縢書語。參之以明義錄。備悉諸賊慘誣之由。又以著一二效忠之蹟。使匹庶婦孺曉然知義理焉。朝廷之上。雖有千言萬語。爲今日之急務。莫有過於此也。今日之重事。莫有過於此也。於乎。義理是公共底物事。乃一國之所共也。凡我北面之臣子。衣君食君。共此罔極之義理。則其志一也。其情一也。一直做去。洞洞屬屬。以仰體我聖上不匱之孝思。則天心悅豫。休祥滋至矣。苟或不然。而闖生猜忌之心挾雜之端。則天必厭之。天必厭之矣。頃夜不時雷霆之警。極其嚴畏。豈非今日上下之所恐懼怵惕者耶。臣聞和氣致祥。乖氣致異。今義理欲明而未明。懲討將行而不行。人心陷溺。灾異疊見。此正君臣上下之所恐懼怵惕者也。噫噫痛矣。天覆地載。有君有臣。殿下之心。卽臣民之心也。殿下之哀痛。何時而可竆。臣民之痛迫。何日而可已。臣抑有所懷。敢冒死以陳之。往在甲申。臣托於泮齋。臘月四日夜。我先大王有所激惱。臨幸泮宮。招諸生於前而下敎曰。予之坐此明倫堂慚矣。悽然良久。曰爾等在蜀乎在越乎。非靑邱之士也。因抑塞欲聲呼某年而氣窒者累矣。仰瞻玉涕漣如。鎭定良久。叩地敎曰。五月之變。是何等極變。而爾等其時有一人出一聲者乎。朝家之養爾等。欲用之於國家有事之時也。爾等何用爲乎。辭敎嚴切惻怛。臣咫尺承敎。銘在肝肺。寤寐思慕。血淚何可勝抆也。惜乎其時無安金藏一人者。誠如聖敎。而爲千古志士不瞑之恨也。於乎。我先大王以投杼莫逮之聖心。慮不測之憂。有縷縷遺敎。此莫非爲聖躳爲宗社之貽燕遠謨也。俯仰穹壤。先大王盛德至意。昊天罔極。今日含生之倫。孰不欽慕而感祝乎。凡係伊日之凶徒奸孼。自懷疑懼之心。終圖無國之計。而天綱莫逭。自干嚴誅。言之髮竪。思之骨竦。自來梟獍之惡極罪盈者。殿下任之天誅之自干。而臣抑恐撑天亘地之義理。職此而未明也。故相臣朴宗岳疏中所云不忍言不忍聞。一時之私情也。明義理討亂賊。萬世之大防也者。正千古不易之言也。惟殿下恭默焉。臣得伏見丙申三月傳敎下者。魯賊處分也。殿下以爲追律有先朝禁令。予何更創。爲先追奪官爵。其在遵守之道。至矣盡矣。而竊伏惟念遵先王之法而不敢變者。天地之常經也。至痛在心。雪而後已者。春秋之大義也。噫。魯,禧兩賊。卽姦凶之巨慝。而先王之讎也。殿下之讎也。萬世臣民之所共讎也。雖其死骨。何可置之於覆載之間乎。請萬古凶賊尙魯,啓禧。剖其棺斬其屍而肆諸市朝。使今日臣民手磔而口臠之。以洩徹天之痛。臣雖至愚。當歸報陟降之所矣。臣於園幸迎送之日。瞻望羽旄。悲喜交中。自不覺涕淚之沾襟。敢㬥不敢提之血忱。臣固知死有餘罪。而第臣區區衷情。有不能自抑者。臣若抱鬱而一朝入地。則是負陟降也。負聖明也。負臣心也。何敢顧畏。不一㬥之於父母之前乎。日夜號泣。求死無所。瞻仰閟宮。徘徊遲留。今臣之死有日矣。玆敢不避猥越。瀝血剖心。雖伏斧鑕。更無餘憾。而仰慽之罪。萬戮萬戮。今於詢咨之下。不能終默。臣雖至愚至微。亦殿下之臣子也。豈不仰認殿下之心乎。膈氣之無常往來者。實由義理之蟠而又蟠。抑而又抑也。區區寸衷之焦迫煎悶。曷有其極乎。際因千載無前之慶會。敢㬥不敢提之血忱云云。呈政院。還出給。

再疏乙卯

编辑

伏以亘古今而至精至微者義理也。經天地而莫嚴莫重者義理也。今日國家。有一副當大義理。而忠逆之分。於是而判矣。臣雖魯莽。幸生聖世。事君盡忠之義。得之於天畀。衛國討逆之心。本之於彝情。玆敢不避僭越。敢陳愚衷。伏願聖明淵然垂察焉。猗我莊獻世子。以英廟之冢嗣。傳英廟之心。承英廟之統。受命代理十有四年。而睿學高明。令聞日彰。每當賓對之筵。容儀整肅。處置雍容。諸臣之嚴憚敬畏。有倍於大朝筵席。以至庶事庶政。先稟而後行。務以感回天心。以英廟至仁之性止慈之情。喜宗社之有托。冀寶籙之無疆。而臣民愛戴之心。無不攢手延頸。期致唐虞之盛而思見文武之化矣。如之何一種梟獍。乃以執朝權之黨。密售撓國本之計。綢繆締結。譸張荒說。無言不讒。無事不幻。陽托扶護之名而陰懷不軌之圖。畢竟魯,禧之凶謀恣行。龜,鍾之慫惥漸蔓。使億萬年宗社。以至有一朝不忍言之禍變。環東土含生之物。孰不咬牙切齒。誓不與此賊共戴一天也。天綱自此而滅矣。人紀由是而絶矣。嗚呼噫嘻。尙忍言哉。逮夫聖上御極。克紹先烈。恭行天討。殲滅凶穢。是其不可少緩而不容自已之事也。上自衿紳。下至愚婦。以是而期望者。以至於二十年之久。而在廷之臣。無一人建請。而以殿下不匱之孝思。尙未聞誕降哀痛之綸。以卞其睿誣。亦未見快施斧鑕之威。以殄其餘凶。聖意淵深。固不敢仰測。而忍痛含恤。八方之輿鬱。至此而極矣。臣竊以謂卞誣爲急。誅討次之。苟以睿誣。謂不忍言不敢道而仍置不論。則在後千百世。將何以依據。而使先大王至慈之德。先世子至孝之行。幷輝齊光於宇宙之間乎。且夫當日元惡。或已身死。或有施律。而餘凶猶存。支黨隱伏。窠窟已成。神鬼莫測。縱使鋤而治之。其烈也如火伏而復燃。始焉而戊己。中焉而乙丙。終焉而有如星漢輩。此而不戢。則潛滋暗長。釀出奇禍。是其必然之事也。伏願殿下特降哀痛之綸。備說先世子被誣之由。頒示中外。使知其當日眞蹟。而出沒之餘黨。一切加戮。使天下後世。擧知其某人之爲某年元惡加上律。某人之爲某年餘黨加次律。然後義理可以大明於世。刑政可以爲法於後矣云云。

批曰。省疏具悉。爾敢言予所不忍聞之言。是豈臣子之道乎。令王府拿處。

輪對入侍啓禮郞時

编辑

上問云云。對曰臣待罪齊陵令時有所懷。敢此仰達矣。齊陵以久遠陵寢。石物多有傾側。其中裳石七立。外高內陷。每値霖潦之際。則上水渟滀。恐有滲濕之患。使守護軍注下。而若當夜半㬥雨之時。則勢未及登時擧行。其在事體。極爲悚惶。臣意則以油灰充塡其傾陷處。則水勢順流。似無此慮矣。臣才經齊陵令。今方待罪禮郞。故敢此仰達矣。上曰。爾言是也。以此出擧條。禮判徐有防才經道伯。使之草記稟處可也。上仍問居地。次問族親。對曰文忠公齊賢之十五代孫也。上顧謂左右曰。爲人甚勤實矣。下敎都承旨曰。此後有兼春秋窠。使之出差可也。

附禮曹啓

编辑

啓曰云云。今此本曹正郞李鎭宅所懷。不無意見。而莫重陵寢修改之節。不可以一郞官所奏。遽然擧行。待道臣秋奉審。詳察其增加與否。別單啓聞後稟處何如。

傳曰允。

丙午八月二十六日。京畿監司徐有防奉審先導至陵之頉處。還至齋室。極言修改事。又以萬世樓頹覆。只有基址事。而答以事重。難以輕改。萬世樓。乃國初願堂之樓也。

附禮曹判書李在簡

编辑

啓曰。今六月初一日輪對官入侍時。因本曹正郞李鎭宅所懷。齊陵陵上裳石有傾處。待道臣秋奉審。詳察其增加與否。別單啓聞後稟處事命下矣。卽伏見京畿監司趙鼎鎭本陵秋奉審執頉別啓本。則裳石七立。外高內低。卽由來舊頉。別無增加之事。屛風石下駕石互相撑持。亦無虧隙處。以今所見。似無雨水滲濕之慮云。本陵裳石外高內低處。依當初陳達。以油灰塡充。水勢順流。俾無滲濕之勢。事甚便當。而目今寒事漸催。動役甚難。且雨水之頉。旣非時急之慮。則待明春各陵寢修改時。以油灰一軆塗塡。恐合事宜。以此知委擧行何如。

傳曰。向因輪對官李鎭宅所懷。有道伯秋廵時奉審後稟處之命。今聞道伯所奏。亦如所聞。久遠陵寢修改。不可遽議。水道之順行。亦旣有功省事易就之方。自下雖不敢擅請。如是爲之。實合便好。齊陵裳石縫綻稍下處。來頭曲墻修改時。以精潔油灰補塡事。分付該曹。預令知悉。左副承旨尹行元入侍時。

謝掌令新啓乙卯七月二十七日夜。以掌令副擬蒙承牌。詣闕門已閉矣。翌日肅謝新啓。

编辑

啓曰。斯民也國之所受於天之民也。何敢惟意濫刑而致之於死。近來爲邊閫守宰者。以嚴酷峻刻爲能事。少不可意則殺之無難如草芥然。是豈仰軆之道乎。昌原前府使李汝節濫殺罪狀。未知按査之如何處分之如何。而以傳聞言之。死者至於三十人之多。而其中有兄弟一時致命者。有遺腹獨子而卽地殞命者。其殘酷不忍之狀。人人皆曰可殺。償命之典。斷不可已。鳳山郡守貶題。以死者至三爲目。殺一不辜。猶謂不仁。况至於三乎。不可以置之下考而止。請前府使李汝節。施以當律。以慰無告之寃魂。鳳山郡守。令王府拿問嚴勘。

批曰。李汝節次對日。詢問于大臣以下處之。鳳山郡守。人命至重。旣聞之後。不可仍置。依啓。

賓廳請討逆啓

编辑

三司之合辭抗論。臣等之齊聲請討。蓋出於植彝倫明義理之意。而一日二日。天聽愈邈。不得已相率請對。伏願聖明俯加澄省焉。羣凶貫盈之罪。路人之所共知。聖鑑之所洞燭。揆以三尺。斷斷無可恕。而殿下過加容護。只從輕勘。殿下雖欲假貸。其於倫彝斁絶義理晦塞何哉。伏望亟行天討。以正國法焉。

答曰。已盡詳諭於今日筵席。無庸更煩。

姜鳳瑞施以刊削啓癸丑十二月初一日常參入侍時。大司憲林蓍喆啓辭畢後。上命就座。臣起伏啓。

编辑

啓曰。懲貪之典。實爲今日急務。濟州前牧使李喆運之許多罪犯。果如姜鳳瑞鳳瑞濟州人之疏。則烹阿之典。不可不用。而第伏念官民之分。本自截然。况此耽羅一域。邈在海外。憑仗王靈。維繫民心者。賴有官長。而使喆運雖伏贓汙之律。在鳳瑞已有陵犯之罪。繡衣行査後未知處分之如何。而其疏所云四字悖說。不待査問之擧。已爲誣罔之科。謀陷土主。自有當律。今若以遐遠蠢愚之故。而置而勿論。則遠島頑習。無以知戢。請前掌令姜鳳瑞。爲先施以刊削之典。

上曰。所謂四字悖說。不過過去說。問啓之下。渠亦以此爲對。則與構陷有異。其他事件。有行査之命。當待決末處分矣。非以爾言爲不可也。上更問所懷。起伏對曰無矣。仍命就座。

論朴長卨誣陷徐有防啓

编辑

朴長卨賦性陰險。行己貪鄙。其在順興府使時。苛虐之事。不一而足。遠外傳聞。雖難盡信。而春間嶺人之自竹嶺來者。見順民數三百人。帶浮黃之色。顚連於道路。呻吟之聲不絶于口。怪而問之。則本官辦米數百石。使嶺底民擔負踰嶺。運載於丹陽江船。背肩流血。至有痛哭者。其貪殘行惡之狀。擧此一事而可知矣。傾軋之習。不可不懲。以向來疏事言之。重臣徐有防爲國之誠心。孰不欽服。而忽以慘目加之。見聞莫不駭憤。渠何心腸。必欲擠陷此爲國之一重臣乎。誣人之罪。自有當律。前後罪狀。不可以放歸而置之。放歸罪人朴長卨。拿問定罪宜矣。

上曰。使之査實乎。起伏對曰春間嶺人之自竹嶺來者目覩矣。上曰。貪婪之狀。以目見爲證。則拿問査勘。有何不可。依施。

應旨進農務冊子五條己未

编辑

伏以臣於昨年冬。得伏見綸音下者。使中外咸陳勸農之策矣。若曰予食雖可减。民不可以闕食。卽三代以後所未有之聖言也。凡在臣庶之列者。孰不感泣殫誠。以對揚其萬一也哉。顧臣以愚騃蔑識。忝在百工之末。耿耿一念。如負大何。今於飭敎之下。不勝悚惶。敢以芻蕘之說條列焉。

一曰財成輔相。聖人爲民重農之意。亦可見於羲經矣。臣謹按泰之大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先儒釋之曰。天地之道。不能自成。須聖人財成輔相之。如春則敎民播種。秋則敎民收穫。是財成也。敎民鋤耘灌漑。是輔相也。噫。人君爲萬物之主。而與天地合其德。財成之得其道。輔相之得其宜。則陰陽和風雨調而萬物得遂其生矣。何患乎食之不給。民之有飢也。今我聖上軆天地化育之功。遵羲經重農之意。申申惓惓於十行絲綸。博詢於方伯字牧。至及於田野老農。孰不有獻芹之誠負暄之忱乎。臣愚以爲今之千計百策。雖日堆積於公車。惟在聖人財成輔相之道矣。

二曰不違農時。臣亦農人也。安敢曰不知農。農之要。不過曰時而已。有翻耕之時。有播種之時。有耔耘之時。有收穫之時。耕而違其時則土堅而小其利矣。種而違其時則節晩而實不成矣。耘而違其時則草茂而禾不盛矣。穫而違其時則實損而减其出矣。於此四者。一違其時。則何以望農夫之有慶也。諺云大富在天。小富在勤。人之貧富。歲之豐歉。在於農之勤不勤。而其所勤之之道。何可人人而勸之。要之使之以時。給之以粮而已。嗟哉農民終歲勤苦。如干所農。竭力盡輸於倉庫。而及其受食之際。一苞所納之穀。多不過虛殼六七斗而已。若當小歉之歲。則遑遑嗷嗷。葛根草食。救死不贍。雖欲勤於時而不違。其可得乎。噫。擾民之端。不一而足。賦稅之供。軍布之促。雜役之侵。蝟集於一身。東西奔走。鼻眼莫開。若是而何暇及於農功之耕播與耘穫乎。然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鑿井而飮底康衢擊壤之俗。何以復見於今世乎。臣愚以爲惟我聖明以堯舜之心。行堯舜之政。則農者自不違其時。而堯舜之化。可致之於今日矣。

三曰薄稅斂。衣食足然後農務可以勸也。我國稅法。略倣古之什一之稅。而多少分數。不能均一。統而言之。可爲什二稅也。什二之外。又有所謂柴炭雞雉紙地等雜役。侵徵於其間。則其實可謂什稅伍。而雜役之侵徵。不過爲守令邊鎭肥己之策也。元稅與雜役等規。邑各不同。吏胥夤緣作奸姑毋論。爲官長者。安得無加徵濫捧之弊乎。臣愚以爲嚴飭道伯所在列邑官用等物。量宜詳定。俾無毫分加濫之弊。則亦可爲紓民力之一道也。量田之法。雖不可輕議。而第惟屢經滄桑。山川變遷。或有田而無稅。或無田而有稅。至若成川之地蓬蒿之塲。皆責以常稅。作者之名。一入田案。則傳之子孫。不得免焉。若無子孫則徵之於隣里。是豈關和之美制乎。無田而應稅者。固可矜憐。而有田而無稅者。間多有之。稅法之廢壞爲如何哉。議者皆以爲改量而不均。不如不爲之爲愈也。必待守令得人然後可以行之也。臣愚以爲今人雖不及古人。何時更得別人乎。改量之法。及今不可不行也。

四曰田野闢。土有美瘠。而勤力之則無優劣也。方今人之無田者。入山火田。而川野之邊。山谷之間。多有閒曠之地而不敢耕食。必於層崖上不能接足之地。多費功力而火田耕食。其人奚獨取於火田也。爲稅輕而然也。蓋火田則隨其土宜。一二年耕食後。又火於他處故也。至若閒曠之地則間有舊量元田。而畢竟姦吏輩立卜之際。指東爲西。盡起舊卜而除非瘠薄則難免焉。或有水患之被沉。人力之未逮。而廢爲蓬蒿之空田。猶且年年徵稅。一時耕食。害及無竆。無田之類。夫孰不欲耕食於其中。慮其後患。初不犯手。勢固然矣。如是而民安得遂其生乎哉。噫。稅法何等至重。而至於火田則元無定稅。不過爲各道各邑吏胥之囊槖而已。惟以剝割爲事。其所出不能當所納。而農民之耐堪耕食者。出於姑息之計也。細究其情則豈不哀哉。臣愚以爲舊陳起墾及火田等處。定式徵稅。而嚴立科條。若陳廢則幷勿徵稅然後。田野自闢而無田者有田矣。

五曰重農民。古者民之目有四。士也農也工也商也。等級有別。而農爲四民之本。固不重歟。今則不然。工商之子。燦衣美食。而農民之子。惡衣麤食。官隷之輩遊食之類。卑賤之凌踏之。人皆恥爲農而趍末利矣。一人耕之。十人食之。安得無飢困之患乎。臣愚以爲自朝家別示優異之意。方伯旬宣之時。守令勸課之際。慰撫之字恤之。如朱夫子載酒食勞農山間之爲。則亦可爲勸農之一道也。噫。農依於兵。兵依於農。農兵相依則如或有軍兵之弊。豈不爲農民之害乎。臣不敢一一煩陳。而姑擧軍政之大者。軍兵之越境而移去移來者。自各其官立旨成給文牒。往復無常。其間安得無眞𭆘之相雜。奸猾之巧法乎。臣愚以爲自某邑移居某邑。而可合軍校者。毋論有役與無役。充定於其邑之役。嚴立科條。斷不饒貸。則文牒不紊。旅隊自在。亦豈不便宜乎。臣待罪本府經歷。歲有餘矣。請以本府之民瘼陳焉。本府田制。以湯沐邑有稅無賦。而厥土皆沙薄也。種麥者少。種綿者多。全以行商殖貨爲業。而今則營儲錢存本假貸條。合三十萬緡云。而漸次减損。只有十六萬零。以此之故。官無所措。民無所賴。公私俱困。將至於莫可收拾之境。實非細憂也。所謂大小南兩面。年前自金川郡移屬本府。而本多閒曠之地。陳起徵稅。依畿內詳定例定式。而田則一結稅三兩五錢。畓則一結稅四兩五錢。以此農民樂赴。荷耜坌集。而未移屬之前。民戶不過五百餘戶。今則民戶爲一千二十餘戶矣。永廢陳荒之地。幾盡起墾。然初頭聞風而來者。旋有荷擔之心。蓋以新屬兩面。俱有折受處。而大南面有司圃署焉。小南面有宗親府焉。以其民戶之稍集。無論山腰山下。屯監輩査櫛侵徵。不有餘地。每當收稅之時。一面騷擾。今年所徵。倍於昨年。後年所徵。倍於今年。艱食之民。豈不哀哉。該司之元納數爻。臣未能詳知。而屯監輩之逐年倍徵。若此不已。寧不駭痛哉。臣愚以爲臣府旣以湯沐邑。無他賦役。而惟有田稅錢。該司屯監。亦爲革罷。依三司收稅。而自本府以其元納數爻收稅上納。而無如前加徵之弊。則在本司元不失數。而臣府之民爲安接之道矣。大凡農務之功。要在於興水利。自三南而言之。則堤堰之大。與碧骨,恭儉相伯仲者。不知其幾許處。可謂坊坊而有之。面面而有之。至於西路則絶無而或有。此則西路之務農。未及於南中而然也。以本府言之。兩面移屬之後。區域幅圓。不爲不多。而無一貯水處。只有引洑數三而已。是故旱田多水田小。近峽近江之處。則皆是膏沃之地。而天落水外。無一勺水可入之道。若當少旱則勤苦所作。皆歸於虛套。或三年一食。或五年一食。而至於貯水之道則全昧其方焉。相其地形則豈無堤堰可合處哉。今若董役衆民。來頭之效姑未知。而必有目下㤪苦之聲矣。此所以趑趄未能爲。此土勸農之方。無過於築堰貯水也。且專尙武力而緩急可恃。以戊申變出之時言之。三將士爭先應募。其故實詳載於松都誌。臣不敢更事煩縷。而但以地狹人多之故。以貨殖爲業。然其間亦豈無修行謹飭之士。才略兼備之人乎。溯而考之。則皆是故家遺裔也。昔我英廟庚申。臨幸是都。竪碑而褒奬之。設科而慰諭之。以未及收用。至推銓官。故都父老。至今傳誦而感泣矣。臣愚以爲簡拔其中之優者。勿拘用之。則爲聖世之美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