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懶窩集
卷四
作者:奇彦鼎
1912年
卷五

與金承旨相定

编辑

省式。昨秋騎驢山間。崎嶇到廬所。有時追思。怳若夢界而天時忽已周矣。緬惟其間。先夫人中祥已過。想僉哀攀號罔極之痛。益復如新。爲之悲係。不知所以仰慰也。卽日秋暑未闌。哀中起居。何以支持。屛伏窮山。罕接人事。大小時耗。無緣入耳。哀之蒙宥與否亦未得詳。而第其尙在山中。則墟墓密邇。雖有瞻依之所。而几筵離隔。必多情事之難抑。言念及此。不覺重爲之悽咽。所祝惟是強加疏食。無致傷損。靜俟天日之回照而已。令胤兩哥。俱無疾恙否。聞伯胤禍變後無從仕之意。未知去就如何。伯氏前別有候疏。玆不仰提耳。弟。自入鄕園。謂可以悅親戚樂琴書。而疾憂連仍。生計剝落。門外日來者。惟是索租徵債之人。如是而其有閒適之趣耶。只自憐歎。家兒適赴會試。修付此疏。使之傳于伯氏宅。未知無洪喬之患。卽爲傳達否。裁書之際。仍念此日乃去年訪哀山中之日也。瞻望渺然。益增忉怛。而天時之回環若是。人事之變動無期。亦可爲之於悒也。此書覽後卽丙之如何。萬萬不備。

答高仲益得謙

编辑

千里相望。惟有耿耿。忽地伏承兄手書。縷縷百餘字。無非暮境相憐之意。披來不覺感歎。第審向來美疾非細。喜今復常而猶仰切念。今冬甚寒。不審兄起居將攝復如何。弟。年來衰謝轉甚。精神筋力。更無餘地。只信生老病死之理而已。遽承喫何靈丹之敎。還庸一笑。况自秋初忽入太常。求遞不得。強顔奔走。病未嘗一日不添。心未嘗一日忘歸。而亦不得任意。奈何。姑俟月正初二日社壇親祭之過。某條圖解爲計。兩家連楣。便成朱陳。舊契新誼。從玆益篤。爲之忻幸不已。兄之發解。聊爲之小賀。而待他明春。亦不得不大賀矣。但啓行似在來月望後。當寒遠役。殊可念也。弟雖遞職。而似未及南歸可以奉叙多小。適擾不宣。

答高仲益

编辑

頃承兄俯賜慰問。未卽修謝。旣感且恨。歲色忽改。伏惟新元。兄履茂膺蔓福。聞令允參奉歸侍云。想隔歲暌離之餘。說到京鄕情話亹亹。而况晨昏定省之際。衣巾換昔。亦可爲新年助歡之一資。爲之奉賀無任。弟。家運不幸。伯氏奄忽捐背。哀慟摧裂。尙復何言。白首暮境。弟兄相依。自遭此變。踽踽悲凉。如不自保。况客冬遠役之餘。旋遭喪威。內外交鑠。病上添病。鎭卧牀席之中。默數遠近朋儕。凋落殆盡。其所憧憧往來於心者。惟吾庚兄一人在耳。每思與兄相對。照得老境顔面。瀉得老境襟抱。而兄旣不來。弟亦未往。雲樹蒼然。只勞瞻望而已。無緣面愬。徒增悲塞。不宣。

與高仲益

编辑

兄我俱老矣。相思而不得相見。能不𪸥𪸥乎。冬日漸寒。老人將攝甚難。未知兄起居際玆如何。弟。衰病日甚。而方以長兒之病閱月沉綿。藥餌無靈。憂焦罔措之狀。不可形言。就以順天山地事。兄與弟家侄輩。有長書往復之擧云。而弟未見其書。未知其事之顚末。而只爲之隱憂浩歎而已矣。昨聞家侄還自貴中之言。則貴中緬禮。定以來初四日奉行。而兄對家侄。初則牢諱。末乃依違云。噫噫。此何擧也。二十九日行婚禮。初四日行緬禮。緬禮婚禮俱大事也。何其顚倒之甚也。此不過急於兩家相爭。必欲着鞭之先也。夫不顧事理之如何而惟以事之必成爲心。則此已蔽於私矣。私意一蔽則太山在前。而或有不見者。其末之弊。何所不至也。此弟之所深憂大恐者。不在於山地之得失也。何者。家侄輩聞此奇。今日急赴順天。此則必欲禁之之意也。姪輩必欲禁之。貴中必欲行之。禁之行之者一處合掌。則始以事理相爭。終以必勝相詰。過此以往。必將有不忍聞不忍言之無限駭擧。無限惡境。吾兄試思之。吾兩家果是如此之間乎。兩家情意之敗傷姑不暇論。而其爲貽笑於道內之瞻聆如何。其爲貽累於兩家之先世如何。念至於此。實欲塞耳而不聞也。大抵此事顚末。弟未詳知。而第聞侄輩之言。則以爲緬禮經營久矣。頃與地師遍求左峽。偶於順天地占地。而聞韓姓塚在近。故急先置標。繼出立旨。又乞於韓姓人。將爲私和之計。而歸路歷入貴中。語及此事。兄則無他語。而兄家子侄。以爲吾家曾於此地亦有經營之意。相與一塲爭卞而歸矣。其后長書忽然來投。故略陳其事理之不然。而意謂貴中必將罷意矣。今乃有先奪徑葬之意云云。果如侄輩之言則貴中處事。未免大段失着。且聞貴中長書辭意。則以爲兄家曾於此地。經營有素。婿君詳知事機而卒然攘奪云云。果如此言。則姪輩所爲。亦未免大段無狀。一是一非。必有在矣。而第吾兩家。非比凡他親舊。則以書以面間。惟當從容商確。十分卞破。理在於此則彼退。理在於彼則此退。自是常茶飯道理。而今乃不然。兩不相下。雙蝶上天。終至於敗損情意。貽羞他人而後已。則寧不懔然而寒心也哉。抑有一焉。設令貴中留意此地。而不過私商諒而已。果無形跡之現著。而侄輩則旣已成標。又出立旨。又乞於韓姓人。累次往來。播人耳目。則貴中推讓。不害爲忠厚底道理。未知如何。大抵世俗之汲汲於山家者。卒爲后日之禍福。而今此兩家所爭一跌。則彼此身名陷敗無餘。地理茫昧。人事易著。何必爲異日難知之禍福。而不顧此目前易見之人事乎。且子孫之禍福。身名之完壞。孰輕孰重。孰先孰後。此亦必有卞之者矣。惟望吾兄幡然深思。反復諒度則雖卽今。豈無好㨾善處之道耶。弟以此方告誡於侄輩。而亦以此奉勖於兄。若蒙採擇則非徒有益於弟家。亦未必無補於貴邊也。不宣。

答鄭光州日煥

编辑

慕仰高風匪一日。而京鄕落落。尙未承誨一席。居常耿耿。粤自本邑下車之後。亦緣事故。迄未能趍侯門屛。穩講孔李之契。尤切愧恨。不意向者先辱手書。存問勤摯。繼之以曆書之惠。物意兼重。感戴無地。而其時方遭喪變。未能修謝。只自悚蹙而已。伏惟雪寒。侍下體候萬重。新莅弊邑。撫摩催科。想多勤勞。爲之仰慰。無任區區。民。家運不幸。奄遭伯氏之喪。悲慟摧裂。尙復何言。伯氏年齡雖高。氣力尙健。子弟私情。竊期百年依仰矣。遽嬰奇疾。竟遭斯變。白首殘年。踽踽悲凉。不但割半之痛而已。奈何奈何。初喪時特蒙俯念。優賜賻儀。拜受踧踖。悲感轉深。纔經喪威。奔走悲撓。進拜無期。徒切瞻仰。不備謹狀。

答鄭光州

编辑

連伏承下書。謹審侍餘政候神衛萬勝。伏慰區區無任下忱。民。病狀依昨。而歲色忽焉已窮。感念存沒。徒增悲疚。奈何。朝家歲饌。伏受惶感。而下惠三種。亦爲並領。僕僕鳴謝。匪直爲物。伯氏襄禮。內位合窆。自是例也。而堪輿之言多歧異。哀侄必欲更卜新兆。而近來山地占得甚難。姑未知何地何月定行。尤切憂悶。若得卜日。敢不專使以告耶。不備。

與鄭光州

编辑

頃進軒下。從容奉敎。所以啓發蒙陋者多矣。深庸慰幸。春寒猶峭。伏惟侍餘政候神衛萬吉。聞道伯發巡已定日云。迎送諸節。想費心力矣。民。病狀依昨。而以山事之未保無虞。日夕憂慮。寢食不甘。奈何。向以此事縷縷仰煩。而竊觀酬酢之際。深有所矜悶顧恤之意。私心感荷。倘如何哉。第營門發巡自右道。則潭倅之相見。左矣。且執事向有委往申囑之諾。而此則於大賓迎送之前。似無暇隙。必以其后卽爲命駕。善爲說辭。以觀其俯仰如何。此是鄙家大事區區所恃。惟在於執事之宣力。此則不待更煩而伏想意下已有所商量矣。第潭行稅駕后。卽爲詳細下示。以破此欝。切仰切仰。不備。

與鄭光州

编辑

伏惟日間。侍下政履一向萬勝。伏慰且溯。無任區區。民。腫候雖得向差而姑未完合。切悶切悶。就山事。其間探問事機則又生一層葛藤。盖自營門私通之后。潭陽禮吏告目。問其葬地某處葬日某甲。此中直以玉泉寺洞口外局爲答矣。僧徒卽呈所志。則官題以今方論報爲題而卽爲報狀。狀辭直以旣是當禁之地。則營門私通。不可擧行云云。潭倅所見。何其偏也。僧徒因官題。又呈議送則營門當以本官査處爲題。如是之後論報可也。今乃不然。不待營門題辭。不聽喪家一言。只據僧輩所呈。直爲論報者。其於政格。何如哉。大抵境內寺刹。自官斗護者自是例規。而潭倅於鄙家。又是邈然之間。則若或有訟卞之端。官意之有所低仰。當初非不深慮。而但私竊以爲所占之處旣甚闊遠於僧寺。雖有廢壞之佛堂。而不可以此而禁士夫之入葬。揆以法理。决非不可用之地。且伏念執事於潭倅。雖曰趣味之不同。而其在隣官相敬之道。不可輕易慢忽。彼雖有斗護僧輩之意。執事若據理明卞。彼亦短於言而不得不屈。區區所恃。惟在於此也。未知意下以爲如何。昨書有數日間委枉之敎。仰認眷存。百拜欽感。潭倅報草。因間諜謄來仰呈。而所謂論報者。不過三韓古寺紙役木物等語。而至於里數遠近。局勢內外則初不提及。潭倅之不顧訟體。專主禁斷者。據此可知。而狀中又有挾貴㤼奪之語。此則不瑕有害於辭令乎。惜乎潭倅待人之薄也。執事若以此等數條明白劈破。則理到之言。彼亦不得不服矣。自聞此報。尤欲汲汲趍晉奉議多小。而拘於腫候。末由出頭。不勝悶迫燥欝之情。玆以替送家兒。細陳委折。幸望俯加恕諒。終始指揮。俾免狼狽則其爲銘感。倘如何哉。憂撓不備。

與鄭光州

编辑

伏惟日間。侍餘政候一向萬重。伏慰區區無任下誠。昨日下覆謹悉。盖此山事。自聞潭倅報狀之後。鄙意則非不欲罷意。而但哀侄輩遑遑悶迫。馳往玉泉寺。懇乞於僧輩。僧輩答以禁不禁惟待官家處分云云。又爲入庭懇乞。則潭倅答以已報營門。禁不禁惟待營題云云。且請親審摘奸後處决。則答以雖不摘奸。吾已稔知其處云云。報草昨日下來。而題辭則曰此地之當禁與否。親審摘奸后從公决給。不必以營私通爲拘云云。報草辭意不有餘地。而營題如此。誠是意外。聞潭倅今日欲爲摘奸云。故哀侄因留其處以待。而雇人急通此奇矣。大抵營門。不以報草中千年古寺紙役木物及曾前禁葬文券爲準。而惟以所占之地緊歇遠近之如何爲主。故以此地之當禁與否。親審摘奸后從公决給爲題者。盖慮潭倅之或有低仰。必欲從公處决之意也。今則事之成敗。惟在於摘奸后報狀之如何。此際若有以公論善辭開導。則潭倅之意或可回頭。而此道無由。奈何。執事之行。雖已罷意。而今則事機稍變。執事試於意下十分思諒。如以爲雖往無益則已之。如曰有助。則第以明早命駕馳往。似必可及於報草離發之前矣。未知如何。此事初旣仰煩於執事。則無論彼行之爲不爲。此等事機。不可不隨聞仰告。以聽執事者指揮。故如是急伻。而忙甚走草。不備。

與鄭光州

编辑

伏惟日來。侍餘政候一向萬重。伏溯區區。民。腫候雖得向差。而自昨猝患感冐。達夜大痛。不省人事。伏悶伏悶。山事。哀侄不勝冤痛。馳往營門。立庭懇乞。仍呈議送則題辭曰。禁與不禁。當視地形之遠近緊歇而已。從公决給。俾無紛紜之弊云。營門之意豈不至公至明。而所謂無紛紜三字。雖謂之直許入葬可也。如是而潭倅猶或堅執耶。是亦不可知也。今日子侄三四輩。方往潭府。到付議送。仍爲懇乞計耳。仍伏念執事之爲鄙家。前後周章不啻矣。而今番命駕山下。與潭倅苦爭。尤是急難之義高出尋常。此則雖令人粉骨。何可忘也。今則營題如此。倘或因此終得轉換。以至於安葬之地。則鄙家之幸。已無可言。而執事之無聊。亦可以少慰耶。方以此闔門顒祝。而謹玆專伻。仰通事機耳。不備。

答鄭光州

编辑

昨日纔修候書。未承下覆。忽辱耑价書問。感慰沒量。因伏審侍餘政候萬安。尤庸仰喜。民。病狀如昨。私悶私悶。山事。已悉於昨書中。而襄日及靷行當退定。定後豈無仰通之道耶。惠送挽辭。直來喪家。未及奉玩。而計當盡善。何乃過自撝謙至此耶。近日裁書無限。簡紙乏絶。此幅如是短小。殊欠尊敬。愧悚不備。

與鄭光州

编辑

昨夕。傳聞執事者不利於貶題云。不覺蹶然而起。愕然而驚。殿最之不的久矣。世或有以白爲黑。以黑爲白者。此則不足爲執事一毫有所嗟惜。而獨恨當此流金之日。上奉九十老親。何以作行乎。念之悶然。幾乎涕下。彼如有老老及人之意。豈如是乎。甚矣其不仁也。第愚意則切勿以汲汲治裝。望望决歸爲計。須就智谷一家。得一好家舍。奉安大夫人。待暑退凉生。徐徐作行。未知如何。想不待愚言而計已辦得及此也。民。患暑添病。無路抽進。玆遣家兒。爲探行期早晩。當於啓旆之日。力疾趍拜於中路計耳。不備。

與鄭光州

编辑

昨拜下覆。伏審啓旆在今早。而高堂氣候。侍下起居。俱未平常。以此冐炎作行。不瑕有損傷之節耶。區區奉慮。實不尋常。民於中路必欲晉拜矣。旋又思之。老人當此暑熱。僅僅支保。一有動搖。恐或添病。玆不得不替書告別。下懷悵缺。曷有其極。仍竊念不佞之於執事。無論先契之厚。卽其講服盛名之日久矣。今春纔得一番展拜。雖未能極意談計。而目擊之間。固已悉彼此時存矣。方欲更俟從容合席。欵聽高論以發蒙陋。且於執事。亦欲效其一二愚見矣。不意罷逐之遞。不及遂此懷。區區悵恨。又非尋常別離比也。况俱是老矣。相見何日。爲誦隱候衰暮別離之句。不覺重爲之悽黯。抑有一事奉凂者。鄙家山事之轉輾狼狽。此非獨兒輩之過。亦其父兄不善開導之致。深庸慙赧。無以自解。但旣敗之後。改而他求。自是當然。而兒輩猶有顧望不捨之意。雖其私情所迫。而其不知事則甚矣。聞哀侄今日趍拜於長城。又以此事欲有所奉議云。幸望以事理節節誨責。使之覺悟改轍。則執事始終之賜多矣。未知如何。荷相與之厚。傾倒及此。幸勿以爲訝焉。萬萬只祝行幰愼旃。板輿利稅。不備。

與林茂朱重遠

编辑

不佞於伯氏令公。晩託相知之列。猥被從遊之樂。而於執事則未嘗有一日之雅。只訟孤陋之歎而已。伏惟春陽。政餘起居神相萬重。朞服人。私門不幸。奄遭伯氏之喪。哀慟摧裂。尙復何言。第葬期此迫。近來山地占得甚難。數月求山。元無空地可着手處。不得已於潭陽地草占一處。此亦非官力。難保其無虞。而但主倅素昧之間。亦無緊切送言之路。方以爲悶之際。聞執事與彼有連婭之誼。切欲躬進奉懇。而七旬殘骸。不勝鞍馬之勞。玆以起送家兒。替懇於座下。未知高意以爲如何。弟於尊兄。旣有先契。且與伯氏相親。則當此情事切迫之際。豈可以曾無雅分自阻而不爲之控告也耶。幸須默會另施。至祝至祝。餘在別紙及家兒口申。不宣。

與曺星州胤亨

编辑

昨冬別後。邈未聞音。只有瞻仰而已。伏惟春陽。靜養起居神相萬重。仰慰且溯。無任區區。弟。私門不幸。奄遭伯氏之喪。哀慟摧裂。尙復何言。白首暮境。弟兄相依。自罹此變。踽踽悲凉。如不自保。奈何。第葬期此迫。而近來山地占得甚難。數月求山。元無空地可着手處。不得已於潭陽地草占一處。而乃是山寺手下外局。其間峯巒隔之。步數非所可論而里數亦將近十里。只是寺中禁標所及之處而已。此在訟理。萬無可疑。而但近來僧輩。挾其徒黨之衆。無論緊歇遠近。惟以禁斷爲能事。私自作梗。無所不至。且於營門及本官。誣呈所志。輒以兩班入葬則寺刹將空之說。恐動搆捏。亦無所不至。營門及本官。若不洞燭其奸狀。則反爲其所動。以此致敗者往往有之。况弟則雖云朝士之家。家勢淸寒。百里他官之地。凡百設施。無非生疎。不成貌㨾。若無營門與本官各別顧助之道。則將來訟卞之立落姑舍。初頭恐或有非常不測之變。以此欲爲周旋。而潭倅及新伯。俱是素昧之間。亦無從他送言之緊徑。思之不得。玆以仰煩於兄。未知盛意以爲如何。竊念兄於新伯至親家。有連姻之誼則可知有平日情分。雖無情分。若欲送言則自有其路。且於潭陽倅。雖未知契分之如何。而彼旣從仕於蔭仕。則同儕之間。必無不親之理。且以兄之雅重。於此兩處。無論親不親。若有爲弟謀忠之意。則豈患送言之無路乎。第喪葬顧恤。自是親踈間例也。竊惟尊兄於吾伯氏。雖無一面之雅。顧此淟劣。晩托相知之列。而平日慕悅。自謂不後於衆人。則當此情理切迫之際。其所控告期望。不於尊兄而誰哉。且以弟之僻性迂情。環顧彼此。元無情志之相孚者。此所以不於他而獨於尊兄。有此縷縷。幸望默會深諒。勿以營葬人例囑聽之。另加周章則其爲銘感。倘如何哉。此是大事。切欲命駕躬進奉議。而昨冬遠役之餘。旋遭喪威。內外交鑠。病上添病。鎭卧牀席。蠢動無路。末由面愬委折。徒切悲悶。餘在別紙。不備。

兄之一麾之計。何至今留滯耶。此於兄之私計。想必難堪。爲之慨歎。而於弟家事。反爲有益。齊失而楚得。此亦天意而然耶。奉呵。

與曺星州

编辑

夏初。承三月旬日所賜書。備審其時起居之節。深以爲慰。伊後阻音。今夏甚熱。謹問兄履更如何。胤兒當此厄月。能無恙否。賢咸喪制。亦何以支持耶。種種馳溯。不任區區。兄之一麾。如是差池。調度想益難堪矣。大政當前。或能占得好窠否。服弟。昨年以後。衰謝轉深。肉脫形換。僂然作一窮老。重以山事之致敗。情事切迫。添一身病。奈何。曾煩山地之囑。荷兄不遐之誼。其時周旋。蔑有餘地。雖畢境未見其效。而兄之爲弟謀忠之意。何可忘也。爲之僕僕謝不容口。奉唔無期。臨紙悵黯。不備。

與曺星州

编辑

南歸以後。屛伏窮山。瞻望京國。無緣聞音。悠悠懷思。只自耿耿。近聞兄遞陞通政。未知自平衙幾時遞歸。而陞資亦以何致。以兄之地閥材望。從事蔭仕。棲棲郡邑。尋常爲兄惜其沉屈。然而蔭官異於名䆠。一資陞品。亦云不易。玉圈紅袍。亦足爲暮年光華耶。此則不得不爲兄賀之也。更問卽辰。令侯動止如何。旣帶堂上則僉知中樞不足言。而承宣喉院。亦或有超擢之擧耶。胤兒無恙學書否。曾見其犀角豊盈。心常不忘。須善爲敎養。期於成就如何。令咸年前戛過前路。或蒙枉顧則擬聞兄起居凡節。竟爲虗企。心甚悵然。弟。年來衰相轉加。目昏耳聾。生趣都盡。重以子病七朔沉綿。月前又遭一女一壻之喪。憂與哀接。日覺催老。形骸雖存。便同木偶。恐難久自支保。奈何。適有信便。暫此修候。若賜辱覆。可抒紆欝。神昏呼寫。不宣。

答鄭扶安永叔

编辑

自聞左右奉檄南來。地近家鄕。便於板輿之奉。欲作書以賀而未及也。月前偶作楸行。歸見惠書留案。披緘疾韻。便覺阻懷稍豁也。因審冬寒。政餘侍履一向保重。區區慰仰無已。老物。衰病益甚。無無痛之日。而纔經伯氏中祥。感愴一倍難抑。左右平日杜門自守。其所蓄積而磨勵之久矣。一朝試之政事。其剸割之際。利鈍如何。遊刃想恢恢也。惠貺各種。莅官屬耳。何以厚問及此。其意可感而亦甚不安也。但此中名雖朝士。實則窮儒。新蓂尙未得見。何不理會於此。而以數件曆書。換却四種物而問之耶。如有之。雖卽今猶可惠之否。金季叟。旅櫬已歸否。純雅如此人者。何處得來。人如是而命如彼。卒窮餓以死。念之惻愴。餘惟爲政益加毖愼。以慰南士之望。不宣。

答鄭扶安

编辑

洛城追遊。洞江送別。尙今依依。其後聞高駕南下。而無緣奉唔。只切馳想。頃因林谷便。承寄書慰問。旣感且慰。卽惟新元。侍履茂膺多福。爲之奉賀不已。朞服人。家運不幸。伯氏奄忽捐背。哀慟摧裂。尙復何言。白首暮境。弟兄相依。自遭此變。踽踽靡托。撫念身世。寧不悲凉。大阮台丈。起居如何。大阮於吾伯氏。年甲相近。而聞其氣力益健。南歸以後。優遊鄕里。閒適無比云。追念伯氏。益覺愴然。而戀仰之心。倍切平時。何當奉拜以叙此無限懷緖耶。左右早晩似作唁行。都留奉悉。不宣。

與盧漢彥

编辑

頃枉弊廬。聯枕穩話。迄玆耿耿。歲色忽改。仰惟僉棣履茂膺新福。爲之奉賀不已。朞服人。歲去而病不去。逢新而存沒之感益新。自憐奈何。近聞李台建仲爲都政而李佐郞時晦除康翎云。此台之冐當出頭。誠有不可知者。且李友之得一麾。自是分內。而但於長銓。不甚親切。若比於左右之平日情分之密。期待之厚。不啻有間矣。然而其所取捨如是。此不過左右則在鄕。而時晦則因人幹旋故也。然則李台之捨吾之所親密期待者。而從人之所親密期待者。亦可謂失其輕重本末矣。此亦不可知者。世間事類如此。奈何。胤郞無恙否。此便命送則好矣。不宣。

與趙參判,趙相國

编辑

居諸易得。先貞夫人終祥禫祀倐焉已過。竊惟孝思追慕廓然靡逮之慟。益復罔涯。今冬雪寒無前。謹問尊候動止並臻康福。彥鼎。早失怙恃。惟伯氏是依。私門不幸。伯氏奄忽捐背。垂死殘年。依仰靡所。哀慟摧裂。若不自保。重惟伯氏養德林泉。頤神墳典。生卽不顯於世。沒又無傳於後則後死者之慟。實爲無窮。竊欲得當世鴻匠鉅手闡發幽隱以授輓者以光私門。而竊伏念執事兄弟於吾伯氏。雖無一面之雅。顧此淟劣。猥託相知之列。慕𨓏愈深則今玆爲伯氏發揚潛德之請。不先於執事而誰哉。且葬時請挽例也。而途路絶遠。難以數數往復。玆於告訃之便。謹具挽辭紙二章。預先奉納於棣案執事。若定窆禮則更當專人仰推。伏乞尊慈特加矜憐。無惜沘筆以惠。則存沒之受賜大矣。末由面愬。徒增悲咽。不備。

與趙參判書

编辑

春間。承遠賜慰狀。兼以別幅。辭旨惻怛。存撫勤摯。伏讀再四。悲感轉深。伊後阻音。伏惟卽辰。令候動止神相康福。遠溯無任區區。令胤蔭仕。想已出六。方帶何職。季氏兄。喪配後鱞狀如何。闋服已久。亦或循例復職否。仲氏大監。聞連有除命。敦勉甚勤云。想去就俱難。未知何以處之。區區者不能不奉以爲慮。服人。昨年以後。衰謝轉甚。肉脫形換。僂然作一窮老。重以山事之致敗。伯氏窆禮。尙未奉行。情事切迫。添一身病。奈何。竊惟令兄衰年草土之餘。未知氣力如何。想神明所扶。必不至大段傷損。而無緣奉對以爲老境相照。只切瞻仰而已。萬非遠書可旣。不備。

與趙參判書

编辑

再昨年自京南歸之時。治行將發。而聞執御自燕入城之報。暫卽趍拜。旋作濶別。有時追思。怳若夢界。其後歲已再閱矣。悠悠懷想。只自耿耿。伏惟春陽。靜養台侯動止神衛萬康。日月易邁。仲氏判府事大監終祥已過。想鴒原感愴之懷愈久愈深。而賢咸上舍。草土之餘能免生病否。種種馳仰。無任區區。屛伏窮山。時耗一切聾瞽。冬間傳聞執事位陞八座。令允出尹箕城。而孫郞又魁庭試云。執事平日杜門自守。人皆以位不滿德惜之。而今日之食報乃如此。德門昌大。自此無疆。爲之奉賀不已。記下。數年以來。衰相頓加。目昏耳聾。略無生趣。近以長兒之病七朔沉綿。日夕焦悶。而况於歲初。荐遭一女一婿之喪於旬月之內。種種情理之慘。有不忍言。積憂薰心。至哀銷骨。形骸雖存。不如死之久矣。奈何。每想前日追遊承誨於伯仲棣案之前。如隔前塵。不覺依依。而疾病多故。又苦無便。以致曠未嗣音。至於三載之久。徒切悵恨。仲兒適作觀光之行。力疾呼寫。或賜俯答以釋慕欝之懷耶。餘懷千億。書不能究。只冀台體隨時保重。不備。

與趙相國號荷棲

编辑

春間。伏承遠賜慰狀。兼以輓詞之惠。次第拜受。悲感轉深。今夏暑熱無前。伏惟神相愷悌。起居康勝。仰切慰溯。無任區區。傳聞間遭除命。陳章乞遞。旋又迫於動駕。黽勉出仕云。未知末梢如何收刷。仍伏念執事去就。誠有甚難處者。古人云出處當自决於心。非可謀之於人。竊意平日定見。必有如壁立矢行者。而區區猶不能不奉以爲慮者。誠以今之時勢戛戛乎其難也。不審高明何以處之。記下。喪威身病。內外交鑠。肉脫神昏。只存縷息。而重以山事之致敗。襄禮尙未奉行。情事切迫。難以形喩。奈何。族人士亮。爲其先代延謚。當此暑熱。裹足登程。而其資裝未免空空。貧者之禮。雖曰不以貨財。而儀文一切廢却。亦恐不成體面。奈何。渠非不知而亦不計此者。盖以爲於今不爲。將來亦無可爲之日故也。其計可謂窮矣。其情可謂戚矣。而顧此無以出力相助。只切悶歎而已。餘非遠書可旣。不備。

與趙相國書

编辑

向日趍拜。降屈威重。俯賜酬酢。蒙陋之啓發多矣。感幸曷極。伏惟漸熱。靜養體候益享康福。伏慕區區無任下誠。彥鼎。以主家時氣之繼痛。尙在棲屑奔避之中。姑待來月祥事之過。卽尋鄕路爲計。而治行凡節。茫然無策。私悶私悶。論思錄跋文。頃承留意之敎。深感不遐。銘鏤在心。今則印役幾盡告畢。倘蒙曲垂俯諒。從近搆出。付于伯氏宅便信下送。則當次第繼刊。以爲及期粧册之地。未知如何。仰瀆尊嚴。俯伏震悚。南歸之日。擬更趍晉拜辭。不備。

與趙相國書

编辑

隔歲阻拜。慕仰殊深。伏惟高秋。旬宣體度神衛萬康。勅行已到。迎送應接之節。想多擾攘。爲之仰念不已。記下。月前望後入城。僅參哭班。卽當南歸。而以先代事。尙此淹留。客狀可悶。竊有愚悃。仰陳高明。盖四七理氣之辨。國朝儒贒繼出而無論著文字。至退溪,高峯兩先生。始往復辨難。連簡累牘而所見不同。其後栗谷,牛溪又極發明。而栗翁則以高峯之見爲是。其答牛溪書曰。退溪之言。反復咀嚼。終無意味。奇某之言。直截明白。勢如破竹。又經筵日記曰。奇某與李某。論四端七情之同異。下筆數百言。論議發越。學者是之。然則此書實爲東方儒家大文字。而但牛,栗理氣之辨。詳載於元集。無人不見。退,高理氣之辨。不載於元集而別刊於淸州書院。卽爲見失。未得印布。殘編遺稿。沉埋寂寞於子孫箱篋之間。識者恨焉。不佞若得一麾。則擬欲捐捧入梓矣。此計歸虛。家本淸寒。有非私力所及。而環顧一世。無可以此事仰託者。伏念執事素有扶植斯文之意。而所莅又當可爲之地。不佞於是乎竊自語曰。爲世道刊出儒家文字。於古則有之。而今之世。惟執事可以此言聞。今若嫌於煩瀆而不以聞於座下。則非平日嚮慕之誼也。入梓時節目凡例。若不面稟。只憑書尺則又非愼重之道世。以此欲待勅行渡江。棨節還營之期。扶病轉晉爲計。未知執事之意以爲如何。所欲刊者只二卷。而一卷則理氣辨也。一卷則論思錄也。澤堂李公撰先生諡狀曰。入侍經幄。其所敷陳啓沃者。無非聖帝明王之道。若並刊此書。則於世敎亦或不爲無補矣。此亦未知如何。如蒙不以爲不可。則宗族子孫。幷受不貲之賜。而區區素願。亦可以無憾矣。其爲感篆。倘如何哉。展拜之日。當有多少奉商。而敢將梗槩。先此布聞。伏惟裁察焉。眼昏倩草。不備。

與趙相國書

编辑

卽拜下覆。謹審霜風。旬宣體度神衛萬重。仰慰無任區區。記下。客狀僅支。外何煩喩。先祖文字入榟事。妄恃知照。率爾仰請。方以僭瀆爲懼。乃蒙開納。特賜許副。固知盛意出於尊道樂善之至。欽歎感悅。罔知攸謝。第此中諸議。皆以爲板刻雖曰永傳。而平壤僻在一隅。紙地甚貴。方伯與本倅。苟非酷好斯文者。必不肯印出。而束之高閣。年久之後。或致蠧毁。或致散失。不若以活字印出數百本。廣傳於京鄕諸處之爲愈。夢村金台亦以其言爲然。欲爲擔當印出於校書舘。此台之意亦不偶然。深庸感歎。第理氣辨。旣用活字則物力比刊刻稍减。而論思錄亦不可不傳之書也。且失今不爲則將來亦無可望。故鄙意必欲優得理氣辨刊板物力。並與論思錄而以活字印出。以爲雙傳兩美之計。未知意下以爲如何。第兩書雖用活字。而所入必滿四百。然後可以印出數百本云。貴營所助。雖未知多寡之如何。而此數之滿。固不敢望。若其不足零數則不佞雖斥賣殘庄。必備乃已爲計。幸望俯賜領會。所助之物。雖追後輸送。而數之幾何。必卽賜回示然後可以卽通家鄕。以爲及時拮据之地。惟在默諒處之如何耳。引領牙纛。未有瞻拜之期。向風馳義。日以勤止。不備。

與趙相國書

编辑

月前伏承下覆書。就審其時送勅發廵。連事驅馳。而氣候無損傷之節。區區下懷。曷勝慰喜。冬候已深。更伏問旬宣體度復如何。伏惟萬勝。記下生。衰骨當寒。僅免疾恙。知荷遠念。但至今留滯者。專爲文字刊刻。而出塲無期。切悶切悶。前日鄙書中四七辨印價輸送之請。爲其添補於論思錄印出之計。盖出於不得已。而亦慮其或有凂於執事冰櫱之操矣。果如所料。不賜許施。當以四七辨本秩卽卽寄送。以依執事前日之敎。但本秩不可不改書以送。而老眼難於自寫。借人書出則間多落字。不得不又爲改書。以是遲滯。而所謂改書者。亦多有誤書補綴處。乍看麤甚。殊涉不敬。悚仄深矣。然而聞夢村金台之言。則營下例有正書寫手。此本依送無妨云。故玆因伯氏台監。憑便付送。而其中有一行中字數或剩或縮數三處。皆標於書頭。正書時或可有分付校正之道耶。且論思錄。初欲以活字印出矣。更思則兩件間或板或鑄。所見有碍。故論思錄亦以板刻爲定。而物力比活字加入。是甚爲慮。聞宋子大全。自貴營方欲板刻云。事役想必浩繁。此時下生所乞。得無有幷行之嫌耶。亦庸不安于心。論思錄旣印之後。卽當南歸。而若未知四七辨刊出早晩之期。亦甚泄泄。後便斟酌示及如何。此間又有區區仰懇者。竊念此書是東方儒家大文字。始刊而中失。今復刊於貴營。仍以廣布則實爲士林之幸。而執事扶植斯文之功。與有光矣。此不可不略有記跋以示來後。而亦非執事之巨手。其誰能發揮而闡明也哉。切冀勿以撝謙爲主。而終有以惠之則其幸尤當如何。後便必賜明敎。以釋紆欝。千萬顒祝。罄竭愚悃。詞語支繁。並惟恕諒焉。不備。

答趙相國書

编辑

昨伏承下覆書。恭審漸熱。靜養體候一向萬安。伏喜區區無任下誠。彥鼎。客狀依昨。知荷俯念。論思錄本秩及金台跋文。依敎仰納。竊念久客之餘歸思甚切。而必待跋文之惠。始乃印出粧䌙。切望曲垂恕諒。暇日諷誦之餘。無惜暫賜濡筆。憑便寄示。不至甚爲差池。則其爲感幸當如何。冐瀆尊嚴。惶恐惶恐。不備。

答趙相國書

编辑

昨因蓮洞便。伏承下覆書。恭審乍熱體侯萬康。伏庸欣慰。第茅屋淡食之敎。尤足以見閒居味道恬養本原。而符驗之著見如此。恨未得日親几杖。欵承誨諭以爲薰沐觀感之也。向風引領。徒切歎仰。論思錄付籤處。伏奉玩繹。益知於文字工夫亦甚透徹的當。不覺歎服。而所恨者。當初始事之時。以閤下之在西營。不能就正而輕先入刊也。大抵此錄。非先祖手澤。只是起居注倉卒記出。意或不遠。語多未暢。更伏望跋文中略以此意添入於末端而發明之。未知如何。來敎又有廣詢之語。而自惟薄陋。聲跡本疎於當世之博雅君子。皆不得獲接下風。所可質者。惟夢村金台。而聞其奉大夫人今方入城云。當卽往扣。而但前日已經此台考訂。未知其更有別般商諒否也。彥鼎。還入舊主之家屬耳。而初欲汲汲竣事。以今念間必欲南歸矣。顧今印役尙未告訖。而將又有改板之擧。畢刊後校正印出粧䌙。又不知費却幾箇日子。今月內决難啓行。來月則又當極熱。衝暑作行。亦非老病者之所堪。以是憂悶。寢食靡甘。奈何。妄恃平日眷顧之厚。敢此殫竭。瀆撓之罪。伏惟有以寬之也。不備。

與趙相國書

编辑

苦雨連旬。暑濕侵人。伏未審此時體候若何。想攝養有素。神相萬安。彥鼎。近聞侄兒凶音。客裏情事。有不忍言。論思錄付標處。果與金台相議。略有修改。比舊似或差勝。而若使閤下覽之。又未知以爲如何也。切欲躬晉稟定。而衰老之氣。困於淫霖。末由振作。只切歎恨。今則板刻已畢。但數紙合改處。方欲隨處補刻。而必待跋文之惠然後可以幷刊印出。未知文字或已圓成否。日夕虗竚。恭俟來敎。冐瀆尊嚴。深庸悚惕。不備。

答趙相國書

编辑

月前。伏承下覆惠書。伏審無前長霖。靜養體候連享萬康。區區下懷。曷勝慰釋。彥鼎。困於淫霖。僅保形骸。幸以餘庇未至委頓。而但歸事差池。又當盛熱。私情悶菀。無以仰達。論思錄付籤處。旣與金台相議修改。當卽趍候門屛。從容稟議。以聽可否之敎。而衰病之軀。難以冐雨出入。方切歎恨之際。忽蒙手書諄複。存撫勤摯。繼以誨責丁寧。詞旨切嚴。伏讀以還。悚懼慙怍。不知所以爲喩。彥鼎雖甚愚迷。其於先集修正。豈不欲十分愼重。而只緣文眼未逮。見解未周。不知不覺。自陷於不愼重之科。來敎之下。始乃瞿然而驚。惕然而悟。雖復痛自追訟而亦無及矣。伏地震懔。惟有愧汗沾衣而已。自奉盛責。切欲不時趍進。一以謝前日妄率之愆。一以爲文字卞質之地。而積雨關人。末由遂意。只以所改文字錄在別幅。分類逐條。備陳愚見。並與本册呈納。切乞勿以枝蔓爲咎。詳悉覽過後。其有乖舛不當處。伏望一一指摘。剖析回敎。千萬幸甚。干冐尊巖。惶恐惶恐。不備。

別紙

编辑

來敎。書頭懸註付標處六條。

上卷三十二張。戊辰四月初三日。請靜庵贈職事。來敎以爲據國朝寶鑑及栗谷經筵日記。則靜庵贈職在丁卯冬。何以有如此之誤云。據此則本錄之誤書無疑。按先生以靜庵贈職事。再度陳請於丁卯冬。此段所請。當在其後。今欲追加修改而未知其日子在於何月何日。不得已書頭懸註曰云云。伏未知如何。

下卷初八張。太祖殺鄭夢周而太宗襃贈。太祖盡殺王氏而文宗立崇義殿。

來敎以爲此間有合商量者。决不可如此云。謹按此段辭語太直。略無爲國諱之義。來敎所云誠是矣。而但愚意則竊有所在。夫人臣告君之辭。務以完轉委曲爲主。而古人亦或有直諫無隱。略不回避者多矣。况此章上段。先生因陳文宗遞遷事而曰。此臣子不忍言之事也。然祖宗之事。不可不知也。上曰。一度悉陳可也。先生因歷陳光廟魯山及六臣事。而上及於太祖殺鄭夢周及王氏之事。外面看來。雖欠委曲完轉之意。而亦可以見先生事君之義不拘常度。披露心腹。直截無隱之本意。恐不可專以爲國諱之義格之也。上文旣承一度悉陳之敎。而如世祖遣禁府都事。賜藥于寧越事。猶且不諱而直陳。則何獨於太祖殺鄭夢周及王氏之事。乃反回互而避却殺字耶。且筵奏之體。古今不同。論以近例則閤下之敎。誠爲至當。而揆以古義。則彥鼎之言亦或不爲無據。此非獨彥鼎之意如是也。金台之意亦然也。伏未知意下更以爲如何。且其下奇某曰。出置榟宮也。此段亦傷太直。而更考本秩則奇某曰之下。出置榟宮也之上。有此臣子所不忍言。而自上下問。不敢不對出置者十九字。而漏却於正書時。如此則語意亦有曲折。故此則改板追刻而至於太祖殺鄭夢周以下。不免仍舊不改。猶於書頭懸註曰云云。以示後人入刊未安之意。亦未知如何。

十二張。敢以趙光祖爲非罪。南袞爲未便。

來敎以爲前日金鎧旣於經席啓曰。趙光祖處事有誤。又以南袞爲不可追削。而今此所云。大相逕庭。此是大案。不可不審云。夫前日旣曰有誤。而此曰非罪。前日旣曰不可追削。而此曰未便云者。語意大相逕庭。果如來敎。此誠不可知者。然而竊以愚意臆之。盖先生引鎧前日所啓而斥之。仍以反復陳達之際。復申前說而斥之曰。鎧敢以趙光祖爲有罪。南袞追削爲未便。其罪已不可勝誅。而所謂使人不得私議者。尤爲不詳之言也云云。史官於倉卒記出之際。有字誤以非字書之。追削二字。又爲漏却而然耶。然而今不敢任意添刪。不若據其本錄中分明所載錄者。直曰以趙光祖爲有誤。南袞爲不可追削云云。伏未知如何。

十三張。亦以銓曹爲非。極爲未安。

來敎以爲上文無銓曹爲非之語。而此曰云云。恐無著落。此敎誠是矣。然而上文必有銓曹之語。然後上敎乃可如此。竊意當時五承旨同爲入侍。更陳金鎧之事。其中必有銓曹擧劾者。而史官記出之際。以記先生之言爲主。而漏却他承旨所啓而然耶。此若先生所啓之言。則上敎之下。宜卽卞白。而先生略而不對。但備陳金鎧之罪。至於上敎再曰銓曹爲非之言。似乎易發矣。然後先生始對以銓曹爲非者。是實公言也云云。詳味是實公言四字。則可知銓曹爲非非先生之言。而史官漏却不書之致矣。此則不得已書頭懸註曰。銓曹二字。上文無來歷。似是史臣出錄時欠照檢處云云。伏未知如何。

十四張。且宰相來言。此明非奇某之言也。雖丘史不可面辱。况吾在大臣之列乎云。

來敎以爲吾字疑是公字之誤。不然則此間疑有闕文云。此則來敎恐不然矣。竊想上下文勢。則上啓旣曰小臣言領相則當罷職。左相則當面辱云。安有如此駭愕之事乎。義謙曰。小臣亦聞之矣。往權轍家則轍言云云。以此推之。此宰相云者。明是左相之謂也。必作左相之自言然後與上段面辱之說相應。而况吾之吾字。語意亦明矣。然而猶不敢任意刪改。但於書頭懸註曰云云。伏未知如何。

三十張。成世則因其妻陳訴。放送充軍事。

來敎以爲旣曰因其妻陳訴而釋之。如漢文帝憐緹嫈之言。盡除肉刑之法。烏乎可也。其下又曰。若因世則之事。盡求充軍之類。原其可赦之人。用此寬仁之政則可也。其言未免相左云。此段驟看則似或相左。而細究則恐亦無妨。盖漢文憐緹嫈之言。盡除肉刑。先儒旣以爲非。則其曰烏乎可也者此也。然而其下又轉一段意。以爲設若如此。因世則之事。盡求充軍之類。原其可赦之人則可也云云。原其可赦四字。可見可赦者赥之。不可赦者不赦之意。而與漢帝憐緹嫈除肉刑之意。差有不同。是以於上則曰烏乎可也。於下則曰可也。此非相反也。其意各有所指。故其言亦不得不相反也。妄意如此。故書頭亦不懸註。伏未知如何。

無註付標處五條。

上卷十四張。駁之以憸汚。鄕黨指爲五鬼。

此段疑有闕文誤字。故書頭懸註云云。伏未知如何。

二十七張。學莫便乎近其人。

此段語意未暢。疑有闕文誤字。故書頭懸註曰云云。伏未知如何。

下卷十五張。明宗末年有心熱。常患疾恙。有心熱三字似乎不尊。而反而思之則亦不爲深病。故仍舊不改。伏未知如何。

二十五張。上曰。謚號事。自上斟酌。以爲先定恭昭矣。若卽改以忠憲。則自上何事下問乎。此段語意未暢。反復究之。則文理或似接得。或似不接得。不敢縣註。書頭金台之意。亦以爲不若仍舊以付闕疑之義。伏未知如何。

二十九張。上曰。朝廷間驟陞者。豈無其人乎。此段上下文勢相接。不見有可疑處。何以有付標耶。伏望明以敎之如何。

以上頭註六條。姑不入刊。以俟來敎之進退。伏望卽賜回敎幸甚。大抵此錄非先生手錄也。其一時筵奏之言。當時史官倉卒記出。而亦非出於一人之手。則其次序安得無顚錯。辭語安得無訛謬。而所可觀者。特其大體好耳。是以。玄洲趙公小識曰。文多拙𤁧。欝而不暢。又曰。惟在後之君子裁擇取捨之如何耳。后之覽者。若以此領會。不以詞害義則可也。今若病其詞語之未詳。旨意之未暢。而必欲一一釐革。則恐或反失其樸素質直之本色。前日鄙書所謂略加修改者此也。而妄竊自謂如此修段。庶或免於駭人視聽之患矣。未知閤下覽之。更以爲如何也。抑下書中責之以不少愼重。而今此區區卞論。又恐益增其不愼重之罪。尤切悚蹙。然而濫荷平日眷顧之厚。小有所懷。不欲有隱。故敢此殫竭。伏惟閤下有以諒之。而倘不棄外。復賜警誨。使之終有以開其迷滯之見。則其幸之大。不啻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