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成謹甫先生集
卷三
作者:成三問 英祖年間
卷四

附錄

编辑

世系

编辑

先生姓成氏。諱三問。字謹甫。號梅竹軒。梅竹軒賦見文集○權承旨文海所著大東韻玉云。成先生號讀書庵。恐是少時所稱也。昌寧人。

始祖諱仁輔。高麗中允戶長。

七代祖諱松國。門下侍中。

六代祖諱公弼。追封奉翊大夫版圖判書。

五代祖諱君美。奉常大夫版圖摠郞。

高祖諱汝完。號怡軒。文科。當禑朝。以政堂文學知門下。與牧隱共貞。俄而屛退抱川溪流村。逮我太祖開國。以前朝遺老。拜門下侍中。辭不仕。諡文靖公。

曾祖諱石瑢。號檜谷。文科。入本朝。官開城留后,寶文閣大提學。諡文肅公。

祖諱達生。官判中樞。諡襄惠公。

考諱勝。武科。官都摠府都摠管。

妣竹山朴氏。縣監檐女。

實紀

编辑

永樂十六年戊戌。太宗大王十八年先生生于洪州赤洞里魯恩洞外祖朴公襜第。將降。自空中有問曰生乎。如是者三。故以爲名。

宣德十年乙卯。世宗大王十七年先生十八歲。中生員試三等五十六人。南輕榜下試券尙今見存於先生外孫判書朴壕旁孫家云

正統三年戊午。世宗大王二十年先生二十一歲。登式年丁科十九人。河緯地榜巾第二十九人

正統十二年丁卯。世宗大王二十九年重試居魁。

世宗設集賢殿。揀文士有名者二十人。兼帶經筵。凡諸文翰之事。委任之。早仕晚罷。日官奏時。然後乃得出。朝夕飯時。以內官爲對客。其隆待之意至矣。如朴仁叟,成謹甫,柳太初,李伯高,河仲章,皆擅名一時。謹甫文瀾豪縱。仲章長於疏章。太初天才夙成。伯高淸穎苕發。仁叟經術,文章,筆法俱善。然皆被誅。所著不顯云。慵齋叢話

世宗朝。先生長侍經幄。啓沃輔勖。有古人風烈。上甚器重之。英廟晚年。有宿疾。屢幸溫泉。常令先生及朴先生彭年,李先生塏,申叔舟,崔恒等。便服在駕前。以備顧問。一時榮之云。秋江記事

世宗始設集賢殿。妙選文學之士。朝夕延訪。猶慮文學未振。更選其中年少聰敏者。上寺讀書。供億甚豐。正統壬戌。平陽朴仁叟,高靈申泛翁,韓山李淸甫,昌寧成謹甫,赤村河仲章,延安李伯玉。受命讀書于三角山津寬寺。做業甚勤。酬唱不休。有釋一庵恒隨之。得傳寫焉。叢話○津寬要覽一卷。曾在弘文館。見失於丙子之亂。

文廟久在承華。春秋向高。而沈潛學問。晝夜不懈。月明人靜。或手携一卷。步至集賢直廬。與之問難。時成三問等直殿。夜不敢輒解冠帶。一日宵刻將半。意鶴駕不出。脫服欲臥。忽聞戶外履聲。呼謹甫而至。驚遑顚倒而拜。聖學之勤。好士之篤。誠千古所罕聞也。談寂記

文廟疾革。召集賢諸臣。秉燭論難。至夜分。膝下置世子。手撫其背曰。予以此兒付卿等。遂賜酒。上降御榻平座。先執爵以勸。如成,朴及申叔舟皆在。至醉而群公皆仆。不省人事。上命中官。撤取門楣作擔。以次輿出。列臥于入直廳。是夜大雪。諸公醉醒則異香滿室。渾身覆以貂皮衾。乃上手自覆也。相與涕泣。誓報殊恩。嶺南野言

世宗設諺文廳。命申叔舟成三問等製諺文。初終聲八字。初聲八字。中聲十一字。其字體依梵字爲之。本國及諸國語音文字所不能記者。悉通無礙。洪武正韻諸字。亦皆以諺文書之。遂分五音而別之。曰牙,舌,唇,齒,喉。唇音有輕重之殊。舌音有正反之別。字亦有全淸,次淸,全濁,不淸,不濁之差。雖無知婦人。無不瞭然曉之。聖人創物之智。有非凡人之所及也。叢話

世宗以列國皆有國音之文。而獨我國無之。本國音韻雖與華語有殊。而其牙,舌,唇,齒,喉。淸濁,高下。未嘗不與中國同。御製諺文子母二十八字。設局禁中。使成三問,崔恒,申叔舟等撰定之。時翰林學士黃瓚以罪謫遼東。命三問,叔舟隨入朝使臣往遼東。見瓚質問音韻。凡往返遼東十三度。東閣雜記

景泰初年。侍講倪謙,給事中司馬恂到國。恂不喜作詩。謙雖能詩。初於馬上。不留意於題詠。至謁聖之日。謙有詩云云。是時集賢儒士全盛。見詩哂之曰。眞迂腐敎官所作。可袒一肩而制之。及遊漠江。作詩云云。又作雪霽登樓賦。揮毫灑墨。愈出愈奇。儒士見之。不覺屈膝。館伴鄭麟趾不能敵。世宗命申泛翁,成謹甫往與之遊。仍質漢韻。侍講愛二士。約爲兄弟。相與酬唱不輟。竣事還也。抆淚而別。叢話

皇明景泰元年閏正月日。翰林侍講錢塘倪謙與刑科給事中司馬恂奉詔來宣。一國臣民。無小大罔不瞻望慶忭。浹旬而星軺言旋。內翰公天資粹美。飾以詩書。搢紳之士。咸惜其去。於是高靈申公叔舟爲之序。昌寧成公三問作跋。晉陽河公演,河東鄭公麟趾,河陽許公詡,坡平尹公炯,昌寧成公念祖,光山李公先齊,晉陽鄭公陟,圓山高公得宗,驪江李公審,完山李公思哲,韓山李公季甸,東萊鄭公昌孫,月城金公鉤,鷲山辛公碩祖,㠉梁崔公恒,咸從魚公孝瞻,延山李公石亨,晉山姜公孟卿,丹溪河公緯地,韓山李公塏,陽城李公芮,魯山李公永瑞,陽城李公承召,達城徐公居正,西原韓公繼禧,平陽朴公彭年各賦詩以贐。其後有人購書燕肆。得一書。名遼海編。乃倪學士奉使時與諸公酬唱之什也。其流布於中國如此。醉琴集註

先生編東人之文。名曰東人文寶。未成而死。金季昷踵而成之。名曰東文粹。叢話

景泰七年丙子世祖大王二年六月。先生與父摠管公及朴彭年等。謀復上王。事覺而死。朴先生忌日。卽六月初七日。則先生亦同日死無疑。摠管公同死。詳見秋江集六臣傳。尹童土所編魯陵誌。

先生夫人。延安金氏。載寧郡守仍之女。吏曹判書文貞公自知之孫。直提學濤之曾孫。禍作日。夫人自寫先生神主。抱負於孥屬處而祭之。詳見宋文正公所撰魯恩洞遷奉神主記子元賢而好學。丙子前。無育早歿。妻爲官婢全節。子孟詹,孟平,孟終,今年生。皆被收死。嗣遂絶。女爲府使朴臨卿妻。外孫朴壕。文科。中宗朝。官戶曹判書。朴增。贈參議。朴垾。別坐。增有子。孫孟詹。一女適正郞柳輯。○弟府使三聘,三顧,正郞三省幷坐死。東鶴寺魂記從叔校理熺亦繫獄。十次受刑。圍籬金海。

露梁之南。四墓幷焉。人傳爲六臣墓。而俱有標石。曰成氏之墓。朴氏之墓。兪氏之墓。李氏之墓。婦人稱氏。而今四墓並列。非婦人也明矣。男子必有官稱。而今只稱氏。豈當時義士收瘞四人於此。而不敢顯刻。以是稱之耶。其爲成三問,朴彭年,兪應孚,李塏之墓無疑。其後又有一墓。傳者謂成摠管墓云。海東野言○世傳有僧取六臣之屍。負而瘞之。僧是梅月堂云。

成墓之有二。近古耆舊耳目相接。傳說可据。而不知何年。有權貴人築莊江上。其近地丘墓之有碑碣者。悉去之。權貴人敗後。有人收拾舊碣於踣碎之餘。復豎之。然其未及豎也。多有追瘞之塚。間於其間。成氏一墓。混不可辨。且失其一碣。故今之可認爲成墓者。只存其一。藥泉集六臣墓碑

恩津縣。有先生一墓。而長松生其傍。至今土人識之。見下宋尤菴所撰連山遺墟碑

摠管公一墓在洪州魯隱洞朴公襜墓傍。先生夫人金氏亦葬同岡。

仁宗朝。經筵官韓澍啓曰。世祖於朴彭年等。心雖嘉之。而危疑之際。不得不加罪。故嘗下敎曰。當代之亂臣。後世之忠臣。恐其泯滅於後世。故爲此微言。以曉後世子孫也。東閣記

宣祖朝經席。因論成三問之忠。朴啓賢曰。六臣傳是南孝溫所著。取覽則可知其詳。上乃取六臣傳觀之。敎曰。言多謬妄。予將搜而悉焚之。領議政洪暹極言六臣之忠。辭甚懇切。侍臣多有墮淚者。上乃感悟而止。○謹按。六臣固是忠節之士矣。非當今之所宜言者也。朴啓賢輕發非時之言。幾致主上有過擧。可謂懵不解事矣。昔者金宗直啓于成廟曰。成三問忠臣。成廟色變。宗直徐曰。幸有變故。則臣當爲成三問。成廟色乃定。惜乎侍臣。無以此語啓達于上者也。石潭日記

孝宗八年丁酉。贊善宋浚吉啓。略曰。臣竊見明朝方孝孺。實是一代之罪人。而萬世之忠臣也。我朝之成三問,朴彭年等。實孝孺之儔也。三問曾居連山。彭年曾居懷德。連與懷皆有先儒賢祠宇。學子等願以兩人腏享。此則又非專祠之比。猶有所不敢者。一方輿情。深用鬱望。乞聖明特賜允許。用副一方之願。則不無少補於風化矣。啓下禮曹議大臣。諸議不齊。未果行顯宗十三年壬子四月日。戶曹書吏嚴義龍。偶於仁王山崩崖間。見有瓷器。開視之。中有三箇栗主。其一卽先生也。其二卽先生外孫參贊朴壕夫妻也。義龍驚異之。奔告于諸士大夫。於是搢紳章甫爭趨展拜。先生神主。外面直書姓名三字及年戊戌生四字。陷中如之。而只少生之一字。卽以神輿。權安于先生外裔嚴纘家。士人南宅夏等以書問禮于尤菴宋文正公。尤菴曰。先生節義。當百世祀之。而其餒幾年于兹矣。今兹之事。天誘嚴吏之衷也。天旣啓之。人又埋之。豈其所忍。先生舊宅。尙在洪州魯恩洞。奉安于此。則禮所謂神返室堂者。雖缺於始。而得行於今矣。於是諸生通于先生外裔及族屬之在洪者。奉而南歸。京外士子因此興感。營建祀廟於宅傍。肅宗二年丙辰。書院成。並享五先生。後賜額綠雲書院。

肅宗五年己未九月十一日。露梁親臨閱武時。特命該曹。封植六臣墓。

肅宗七年辛酉九月。京外士林。就果川,露梁江南岸建書院。並享六先生。辛未。賜額愍節書院。

肅宗十一年乙丑九月。江原監司洪萬鍾,寧越郡守趙爾翰。就魯陵側建祠宇。並享六先生。後賜額彰節書院

肅宗十七年辛未。六臣復官綸音。夫國家之所先務者。固莫大乎崇奬節義。人臣之所最難者。亦莫至乎仗節殉義。此古昔帝王之所以重節義士。而輒加褒錄者也。念彼六臣。豈不知天命人心不可逆。而乃心所事。死而無悔。是誠人所難。而忠節凜凜於數百年之下。可與皇明方孝孺景淸輩同日語矣。矧適有事先陵。輦過墓傍。於予心尤有所感者。噫。爲親者諱。詎昧斯義。而第予之所欲褒者。不唯祗爲其節義。當世亂臣。後世忠臣之敎。聖意有在。今日此擧。實所以紹世祖之遺意。光世祖之盛德也。寧有未安事乎。成三問等六臣。其令該曹。特爲復官致祭。以樹百代之風聲。○右承旨姜銑啓曰。六臣子孫陵替。只朴彭年有血屬。自朝家旣已收用。至於成三問則無姓孫。只有外孫。頃日自京山偶得埋安神主之後。外孫之流落湖中者。今方奉祀。而貧不能祭祀云。若令道臣搜得姓名馳啓後收用。則尤有光於聖德矣。上曰。六臣子孫收用之敎。意非偶然。而成三問外孫奉祀云。令道臣搜問馳啓。以爲錄用之地。可也。○生員金振南等疏略曰。成三問之父勝亦爲所事。舍生取義。其志節與六臣本無異同。故其名並載於六臣傳。伏想已經睿覽而洞燭之矣。今者聖明。特霈曠世之恩。已復六臣之官。而勝獨不與焉。兹豈非聖朝褒尙之典。猶未免爲欠缺也哉。且勝之丘墓。在於本州魯恩洞。距舊宅纔數里。三問之妻。亦葬其傍。丘壟頹夷。樵牧不禁。行路之咨嗟。士林之傷歎。爲如何哉。當時勝之父子。家產並歸籍沒。本道連山縣。有成家田民。方屬勳府。聞其臧獲爲勝父子招魂設奠。每歲一次。到于今不廢。若非其炳炳忠節皎如日星。則何能使無知輿儓。感結其心若此之深哉。噫。六臣之官旣復。則勝不宜異同。而勝官可復。則其田民尤不當仍在籍沒之科。旣復其官。則還給籍沒。自是法例。伏願殿下特命攸司。又復勝官。籍沒田民。並令出給。使之一以禁遺墓之樵牧。一以供書院之香火。則有光於聖德尤萬萬矣。答曰。疏辭令該曹稟旨擧行焉。

今上三十四年戊寅十月初四日。大臣備堂人侍時禮曹判書洪象漢所啓。臣在寧越。偶閱莊陵志。本陵復位在於去戊寅十月二十八日。今當周甲。月日適相符。誠非偶然。合有祭祀之擧乎。上曰。適當周甲。予心愴然。命承旨書之曰。今聞禮判所奏。端廟復位干支。同於今年今月二十八日云。愴懷難抑。祭文當親製。其日遣大臣。行攝行祭。因此而聞六臣彰節書院在於陵洞口云。令道臣卽爲修葺。特爲正卿贈職。不待諡狀賜諡。遣禮官致祭。贈參議嚴興道一體配享云。特爲亞卿贈職。一體致祭。六臣之後。只有監察朴聖浹。其令該曹。特爲準職陞敍。○先生及朴,柳,李,河四先生。並贈吏曹判書。兪先生兵曹判書。贈先生諡忠文公。事君盡節曰忠。勤學好問曰文。朴先生忠正公。柳先生忠景公。李先生忠簡公。河先生忠烈公。兪先生忠穆公。

御製賜祭六臣文

王者御世。褒忠奬節。盡心所事。丹忠炳烈。昔年追思。官名先復。瞻彼越中。院宇斯屹。不昧者心。皎若此日。忠魂毅魄。左右松柏。豈意戊寅。又逢是月。予心感愴。追慕深切。繼述先志。重修丁閣。仍以興感。惟卿忠赤。爰命賜諡。仍爲贈職。光輝一世。名傳史冊。飭于銓曹。尋後甄錄。特製其文。禮官斟爵。嗚呼此擧。由予心曲。靈若有知。庶幾來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