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成謹甫先生集
卷四
作者:成三問 英祖年間

附錄

编辑

洪州成先生遺墟碑恩津宋時烈撰

编辑

先生。我世宗大王朝名臣也。諱三問。字謹甫。世傳先生降時。空中有問生乎者三。故名云爾。歷事文宗,魯山。至世祖丙子離丹書。與其考諱勝。同朴彭年,河緯地,李塏,柳誠源,兪應孚等皆死。世所稱六臣者也。其時戮及其孥。相坐屠滅者又三十餘家。異武者安富尊榮。累世不絶。然至今累百歲。而人之歆歎慕尙。皆欲百其身者。顧在此而不在彼。豈史遷所謂其重若彼。其輕若此者哉。豈不以天理民彝極天罔墜。不可以威武鑠。而勢利奪哉。嗚呼懿哉。先生昌寧人。以永樂戊戌。生於洪州之赤洞里。邑人尙其第宅。至今梁棟無恙。庭有老梧。世傳先生登第。榮歸設宴時。縣樂於樛枝云爾。今上九年。驪興閔公維重按節來尋。則木老屋壞。滿目荒涼。而烏山在傍。屹然有柱天障川之勢。想像其爲人。不勝景仰之懷。將立石以識其居。時余承命至漢師。寓於掌苑署之外。署內有老松數株。老人指謂曾以先生所居。籍入官爲公廨。此實先生手植云。臃腫禿缺。生意僅存。而猶有歲寒之意。正如志士,仁人更歷變故。而剛毅獨立。凜然不變者矣。撫事興懷。慨然詠歎。適閔公以書來曰。赤洞之石已具。願有文以記之。遂書此以遺之。使後人雖千百世之遠。尙有以並識乎彼此也。

連山成先生遺墟碑恩津宋時烈撰

编辑

先生諱三問。字謹甫。昌寧人。皇明永樂戊戌。生于洪州魯恩洞外家。將降。自空中有問曰生乎。如是者三。故以爲名。正統乙卯。生員。戊午。及第。丁卯。重試壯元。歷事我世宗,文宗,魯山三朝。世宗眷遇絶異。文宗與之爲布衣交。官至承旨。景泰六年乙亥。世祖受禪。魯山遜于別宮。先生與父摠管公勝及朴公彭年李公塏,柳公誠源,河公緯地,兪公應孚六先生者皆死之。旣而世祖曰。彭年,三問等。當世之亂臣。後世之忠臣。聖訓蓋將明天理。以樹民彝於無窮也。漢江南邊。有四塚。各有小石。只書姓氏。世傳是六先生。而無其二。其謂成氏。卽先生也。又恩津地有一墓。而長松生其傍。居民指謂先生一肢徇示。至縣庭。因瘞于此。而纔令流水云。仁宗朝。筵臣有以六臣事陳達。自是連有請褒其節者。宣廟朝。朴先生閔腹之裔。遂蒙錄用之命。孝考朝。左參贊宋公浚吉,右議政李公厚源有祠享之請。今上壬子。京中士人南宅夏等。因人得先生神主於仁王山崩崖間。謂是先生夫人所自題而奉祀者。先生舊宅在洪州者。歲久圯腐。閔公維重爲監司。修葺於崇禎戊申。至是遂以奉安於其中。而洪之章甫。籲於觀察使南公二星。洪州牧李公暹,沔川守閔侯日旁匂字,前掌令趙公世煥。相與立祠於其洞。且樹碑以傳其事。公私崇報之義。次第無憾矣。維此連山之漢陽村者。先生別業之遺址也。其東數里許。有古塚。自昔縣人相指以爲先生祖先所藏。而土田臧獲。皆沒于勳府。爲一時狐鼠輩所利。而其臧獲等不忘舊恩。每歲秋成。享先生以俚俗焉。蓋本縣自沙溪老先生三世以來。鄕里蔚然鄒,魯之俗矣。慕先生風義益深。遂建石于其地。蓋懼愈久而堙沒無徵也。嗚呼。成仁取義。孔孟大訓也。沙溪老先生所以爲敎者。在是焉。今連士之爲是役。蓋亦有所受。而亦所以對揚聖祖明訓也。李議政,宋參贊。皆老先生門人。而今董石事者。洪友周,金光老,金萬峻也。若夫先生事實顚末。則童土尹公舜擧詳具于魯陵志。此不復贅云。時崇禎癸丑四月日。

洪州魯恩洞遷奉成先生神主記宋時烈

编辑

今上壬子四月日。京中儒士南宅夏,張始顯,呂必寬三人以書來曰。某月日。戶曹書吏嚴義龍來告成某神主在仁王山崩崖間。生等驚且異。奔往視之。崩崖亂石間有瓷器。其中有三箇栗主。其一。果成先生也。拂拭埃蘚而審之。外面直書姓名三字及年戊戌生四字。陷中如之。而只少生之一字。合內外十三字矣。生等心神悚然。遂展拜以致禮焉。其二。卽先生外孫參贊朴壕夫婦也。其所題。則一如家禮之式矣。生等不知如何處之。還以安置于舊處。未知將何以處之而得其宜也。余不覺愴嘆曰。今去世祖丙子。蓋數百年矣。雖其顯揚於當時者。無不聲沈響滅。其鬼不靈矣。況先生淫刑慘禍之餘。誰作是主。誰奉祭祀。又誰埋安。而今乃出現耶。以禮則親已盡而當祧久矣。然以先生壯節高義。當百世祀之。而其餒幾年于兹矣。今兹之事。蓋亦天誘嚴吏之衷。而有此奇幸矣。夫天旣啓之。而人又埋之。豈其所忍。曾因閔監司維重。聞先生舊宅尙在洪州魯恩洞。當時庭木。亦且無恙云。今姑奉安于此。則禮所謂神返室堂者。雖缺於始。而得行於今矣。旣以是相報。而又以告於鄕里士友。則亦有來見南,呂書辭而感涕者矣。旣而南,呂諸人。幸不以愚言爲悖。卽以通于先生族屬之在洪者。而姑奉以神輿。安置于先生彌甥嚴纘家。於是搢紳章甫爭就展拜。而前掌令趙世煥亦外出也。幼學金瑾。先生其外族也。自洪相與至嚴氏家。謀奉以南歸。兵曹判書閔公鼎重將率館學諸生。拜送于江頭。適有公事而不果焉。五月癸亥。就道。趙與金隨行焉。先是。京畿監司金宇亨。行下沿路各邑。使之護送。惟振威縣令李集成有疾外。無不致其誠敬。而水原府使成後卨則至於豐潔羞酌。妥侑于東軒。又盛設供帳于野外。迎送皆遠出矣。未至舊宅五里許。先生皇考摠管公墓在路傍。亦與先生相殉者也。遂停神輿于其前。以順先生之孝心焉。蓋是日。出迎于路者。傾州咽街。遂入安于廳事。而面南于北壁下。蓋閔監司曾欲立石于其前。而先加修葺。故樑棟不改。而塗墍聿新。似亦有待焉。乃以其日丁卯。大祭。而本州牧李侯暹初獻。沔川守閔侯日旁匂字亦以外裔亞獻。而終獻則趙掌令也。其餘守宰諸生。皆俯伏聽位。各致愴愨。嗚呼。是孰使之然哉。不過曰不期然而然矣。余於是別有所感焉。當魯陵之遇變于寧越也。暴露於路傍。而人莫敢收視。有郡吏嚴興道獨往臨哭。取棺而歛葬焉。至今所謂君王塚。而列聖之修祀者卽此也。故陰崖李先生記之曰。自古忠烈之士。不必出於世胄華族。當時販君規利。必置其君於淫禍。然後快於心者。其視嚴君。爲如何哉。而村婦里童。至今怏鬱不平。不知其言之出於口。果知人性之難誣也。余嘗於筵席。請褒錄興道矣。今先生神主。又見得於嚴義龍。而又以權奉於嚴氏之堂。是皆寧越籍也。是亦可異焉。是不知是魯陵君臣之幸歟。抑亦諸嚴之幸歟。比因朴參贊從玄之在尼山者。聞丙子禍作日。先生夫人金氏自寫其神主。抱負於孥屬處而祭之。及其沒而其主歸於參贊家。參贊亦嗣絶而並埋云。其言皆可徵矣。其夫人墓今在魯恩洞。香火廢絶。嗚呼。其亦悲矣。京外諸生。又將作廟于宅傍。並享當時同志朴,河,李,柳,兪五先生。蓋以爲世祖大王嘗有成某等萬世忠臣之敎。故河先生之祠。建于善山。朴先生之碑。立于懷德。而朝廷無禁焉矣。閔監司所伐之石。已致于宅前。而未及磨刻。今祠與石二役。州牧李侯及沔川閔守將終始經紀云。

寧越六臣祠記乙丑○朴泰輔

编辑

可以作。可以無作者。非事之至善者也。唯未作也。人咸咨嗟太息以爲恨。旣作也。人又快焉慊焉。如癢者之得爬。渴者之得飮也。然後爲事之至善者也。泰輔始十齡。卽讀六臣傳。得其發忠死義始末。當時未甚省事。不知胡然而氣塡臆而淚盈眶也。後因考外祖魯西尹府君遺文。有過寧越謁魯陵詩。其卒章云。誰解六臣同一體。蓋傷陵下之無六臣祠也。曰嗟呼。以六臣之死生終始。心於上王。上王野死。而螻蟻無薦。則其奔走衛從於焄蒿悽愴之際者。非六臣而誰也。然而祠屋無隣近之設。祭祀乏一體之享。世之小義拘節。皆有尸祝之依。俎豆之薦。而六臣乃作羈鬼餓魂。棲遑鬱抑於錦水之上。亦獨何哉。則又邑然不寧。若病在己。天下之惡一也。天下之善亦一也。其不忠於彼者。亦吾之所甚惡也。其忠於彼者。亦吾之所甚善也。是故。求殺趙孟者。智氏之國士也。數窘漢高者。項羽之信臣也。易其地。平其心而觀之。寧有彼我逆順之殊哉。敢問今時君,世主將擇士而臣之乎。得如六臣者。可乎否乎。因有幼主臨朝。上下相疑。則社稷之衛。將於六臣。而託之乎否乎。至於搢紳之士。砥名勵行。不忘溝壑。以六臣爲矜式者。將禁而罪之乎。抑勉而進之乎。則六臣之忠之節。又曷可誣哉。然而二百年來。朝廷之上。諱言六臣。心實尊悅。而其口喑嗚。卒未有謦欬於黈纊之側。得顯奬明勸。以恢國家正大之風。伸後學依仰之誠。而俾毅魄之未泯者。亦庶有棲依之所。甚矣世道之隘也。今上躬聖德。懋聖學。大公至明之道。興行於世。乃始罪六臣。而知六臣。謂學士大夫無傷於展其私敬。於是露梁之祠先建。然寂然數載。不聞於寧越也。今觀察使洪公春巡屬邑。至寧越。祗謁魯山君廟。撫想往事。徘徊感慨。因悟曰。是烏可無六臣祠哉。會魯山君廟棟宇朽圯。不任風雨。公亟馳啓。請易之。又指廟前一區曰。是宜建六臣祠。又遍告于二十六邑之長曰。今將建六臣祠于寧越。盍濟其財力。是年七月。魯山君廟告完。而六臣之祠亦成。爰以九月某甲。陞祀六臣。首東曰朴公彭年。次西成公三問。次西李公塏。次西河公緯地。次西柳公誠源。次西兪公應孚。其配于南者曰。戶長嚴君興道。爲其奮義恬禍。歛葬魯山。誠節之壯。亦六臣之徒也。舊墓新祠。相爲拱揖。陟降相從。歆嗅相求。荒壟野草之間。雖非殿陛位著之舊。亦庶幾髣髴乎平日君臣之際矣。嗚呼。兹土之宜有是祠尙矣。人之如渴如癢久矣。今洪公乃克擧兹闕典。允於神理。協於人情。使世之義士。無復餘憾。事之至善者。孰過於此。抑是祠之宜有而未有者。非不能也。乃不敢也。自有德音以來。宜若河決而東注。馬馳而脫其羈馽。群趨並騖而就之。顧其間。爲觀察使若本郡之守凡幾人。拱手睨視。莫之肯擧。乃知事之至善者。必待人而行。非公其誰能辦此。公以書命泰輔曰。記實之文。惟子之託。泰輔已自齠年。蓄此曠世之感。又喜魯西府君之志得行於今日。遂不敢固以陋拙辭。公名萬鍾。字汝受。豐山人。以甲子九月。按是道。泰輔在屬邑。不敢猥以他政贊公。知者觀於六臣祠。則公之政之大者。斯可以得之矣。

六臣遺稿跋安東金尙憲

编辑

蓋當我英廟之世。有六臣者云。其時人材之盛。指不勝屈。而獨稱六人爲臣者何耶。夫臣而盡臣道。然後謂之臣。猶古稱大舜爲君哉者是也。故曰。君君,臣臣。若棄義偸生。死而有愧於地下者。非臣也。嗚呼。六臣之事。所不忍聞。亦不敢言。至今忠臣,烈士語及于此。未有不拊心長歎。繼以泣血者也。顧有所畏約。於其幸全而僅存者。亦未盡採摭。表揚之道。寢遠而寢泯。尙義者憾焉。平陽公有苗裔。曰崇古。慨然裒集其先稿之散軼。並求五臣之遺錄。通共若干首。萃爲一冊。後加裒集。整爲三冊。間以示余。而託弁卷之語。嗚呼。兹五君子。被英廟眷待之隆。久處金閨。其出入論思。餘事摛文者。必有盈箱篋而溢簡策。今之所存。沒沒若此。至如兪氏。一臠亦足見其雄豪氣象。平生感奮。豈無他製。而俱爲世所諱言。悲夫悲夫。雖然。其精忠義烈。千古凜凜。片言隻辭。猶可與日星爭曜。尙奚以爲憾哉。嗚呼。自古有節義者。未必有文章。而獨採薇之歌。沈湘之辭。文信國之文。方正學之集及與此編。眞可謂儷美而雙全。盛矣哉。盛矣哉。序固非余所可任。而竊有附驥之願。且嘉朴君之意。謹識于後如此。六臣之死。在兩世後。而言英廟朝者。其所成就。由於英廟之培植者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