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成谨甫先生集
卷四
作者:成三问 英祖年间

附录

编辑

洪州成先生遗墟碑恩津宋时烈撰

编辑

先生。我世宗大王朝名臣也。讳三问。字谨甫。世传先生降时。空中有问生乎者三。故名云尔。历事文宗,鲁山。至世祖丙子离丹书。与其考讳胜。同朴彭年,河纬地,李垲,柳诚源,兪应孚等皆死。世所称六臣者也。其时戮及其孥。相坐屠灭者又三十馀家。异武者安富尊荣。累世不绝。然至今累百岁。而人之歆叹慕尚。皆欲百其身者。顾在此而不在彼。岂史迁所谓其重若彼。其轻若此者哉。岂不以天理民彝极天罔坠。不可以威武铄。而势利夺哉。呜呼懿哉。先生昌宁人。以永乐戊戌。生于洪州之赤洞里。邑人尚其第宅。至今梁栋无恙。庭有老梧。世传先生登第。荣归设宴时。县乐于樛枝云尔。今上九年。骊兴闵公维重按节来寻。则木老屋坏。满目荒凉。而乌山在傍。屹然有柱天障川之势。想像其为人。不胜景仰之怀。将立石以识其居。时余承命至汉师。寓于掌苑署之外。署内有老松数株。老人指谓曾以先生所居。籍入官为公廨。此实先生手植云。臃肿秃缺。生意仅存。而犹有岁寒之意。正如志士,仁人更历变故。而刚毅独立。凛然不变者矣。抚事兴怀。慨然咏叹。适闵公以书来曰。赤洞之石已具。愿有文以记之。遂书此以遗之。使后人虽千百世之远。尚有以并识乎彼此也。

连山成先生遗墟碑恩津宋时烈撰

编辑

先生讳三问。字谨甫。昌宁人。皇明永乐戊戌。生于洪州鲁恩洞外家。将降。自空中有问曰生乎。如是者三。故以为名。正统乙卯。生员。戊午。及第。丁卯。重试壮元。历事我世宗,文宗,鲁山三朝。世宗眷遇绝异。文宗与之为布衣交。官至承旨。景泰六年乙亥。世祖受禅。鲁山逊于别宫。先生与父摠管公胜及朴公彭年李公垲,柳公诚源,河公纬地,兪公应孚六先生者皆死之。既而世祖曰。彭年,三问等。当世之乱臣。后世之忠臣。圣训盖将明天理。以树民彝于无穷也。汉江南边。有四冢。各有小石。只书姓氏。世传是六先生。而无其二。其谓成氏。即先生也。又恩津地有一墓。而长松生其傍。居民指谓先生一肢徇示。至县庭。因瘗于此。而才令流水云。仁宗朝。筵臣有以六臣事陈达。自是连有请褒其节者。宣庙朝。朴先生闵腹之裔。遂蒙录用之命。孝考朝。左参赞宋公浚吉,右议政李公厚源有祠享之请。今上壬子。京中士人南宅夏等。因人得先生神主于仁王山崩崖间。谓是先生夫人所自题而奉祀者。先生旧宅在洪州者。岁久圯腐。闵公维重为监司。修葺于崇祯戊申。至是遂以奉安于其中。而洪之章甫。吁于观察使南公二星。洪州牧李公暹,沔川守闵侯日旁匂字,前掌令赵公世焕。相与立祠于其洞。且树碑以传其事。公私崇报之义。次第无憾矣。维此连山之汉阳村者。先生别业之遗址也。其东数里许。有古冢。自昔县人相指以为先生祖先所藏。而土田臧获。皆没于勋府。为一时狐鼠辈所利。而其臧获等不忘旧恩。每岁秋成。享先生以俚俗焉。盖本县自沙溪老先生三世以来。乡里蔚然邹,鲁之俗矣。慕先生风义益深。遂建石于其地。盖惧愈久而堙没无征也。呜呼。成仁取义。孔孟大训也。沙溪老先生所以为教者。在是焉。今连士之为是役。盖亦有所受。而亦所以对扬圣祖明训也。李议政,宋参赞。皆老先生门人。而今董石事者。洪友周,金光老,金万峻也。若夫先生事实颠末。则童土尹公舜举详具于鲁陵志。此不复赘云。时崇祯癸丑四月日。

洪州鲁恩洞迁奉成先生神主记宋时烈

编辑

今上壬子四月日。京中儒士南宅夏,张始显,吕必宽三人以书来曰。某月日。户曹书吏严义龙来告成某神主在仁王山崩崖间。生等惊且异。奔往视之。崩崖乱石间有瓷器。其中有三个栗主。其一。果成先生也。拂拭埃藓而审之。外面直书姓名三字及年戊戌生四字。陷中如之。而只少生之一字。合内外十三字矣。生等心神悚然。遂展拜以致礼焉。其二。即先生外孙参赞朴壕夫妇也。其所题。则一如家礼之式矣。生等不知如何处之。还以安置于旧处。未知将何以处之而得其宜也。余不觉怆叹曰。今去世祖丙子。盖数百年矣。虽其显扬于当时者。无不声沈响灭。其鬼不灵矣。况先生淫刑惨祸之馀。谁作是主。谁奉祭祀。又谁埋安。而今乃出现耶。以礼则亲已尽而当祧久矣。然以先生壮节高义。当百世祀之。而其馁几年于兹矣。今兹之事。盖亦天诱严吏之衷。而有此奇幸矣。夫天既启之。而人又埋之。岂其所忍。曾因闵监司维重。闻先生旧宅尚在洪州鲁恩洞。当时庭木。亦且无恙云。今姑奉安于此。则礼所谓神返室堂者。虽缺于始。而得行于今矣。既以是相报。而又以告于乡里士友。则亦有来见南,吕书辞而感涕者矣。既而南,吕诸人。幸不以愚言为悖。即以通于先生族属之在洪者。而姑奉以神舆。安置于先生弥甥严缵家。于是搢绅章甫争就展拜。而前掌令赵世焕亦外出也。幼学金瑾。先生其外族也。自洪相与至严氏家。谋奉以南归。兵曹判书闵公鼎重将率馆学诸生。拜送于江头。适有公事而不果焉。五月癸亥。就道。赵与金随行焉。先是。京畿监司金宇亨。行下沿路各邑。使之护送。惟振威县令李集成有疾外。无不致其诚敬。而水原府使成后卨则至于丰洁羞酌。妥侑于东轩。又盛设供帐于野外。迎送皆远出矣。未至旧宅五里许。先生皇考摠管公墓在路傍。亦与先生相殉者也。遂停神舆于其前。以顺先生之孝心焉。盖是日。出迎于路者。倾州咽街。遂入安于厅事。而面南于北壁下。盖闵监司曾欲立石于其前。而先加修葺。故梁栋不改。而涂墍聿新。似亦有待焉。乃以其日丁卯。大祭。而本州牧李侯暹初献。沔川守闵侯日旁匂字亦以外裔亚献。而终献则赵掌令也。其馀守宰诸生。皆俯伏听位。各致怆悫。呜呼。是孰使之然哉。不过曰不期然而然矣。余于是别有所感焉。当鲁陵之遇变于宁越也。暴露于路傍。而人莫敢收视。有郡吏严兴道独往临哭。取棺而敛葬焉。至今所谓君王冢。而列圣之修祀者即此也。故阴崖李先生记之曰。自古忠烈之士。不必出于世胄华族。当时贩君规利。必置其君于淫祸。然后快于心者。其视严君。为如何哉。而村妇里童。至今怏郁不平。不知其言之出于口。果知人性之难诬也。余尝于筵席。请褒录兴道矣。今先生神主。又见得于严义龙。而又以权奉于严氏之堂。是皆宁越籍也。是亦可异焉。是不知是鲁陵君臣之幸欤。抑亦诸严之幸欤。比因朴参赞从玄之在尼山者。闻丙子祸作日。先生夫人金氏自写其神主。抱负于孥属处而祭之。及其没而其主归于参赞家。参赞亦嗣绝而并埋云。其言皆可征矣。其夫人墓今在鲁恩洞。香火废绝。呜呼。其亦悲矣。京外诸生。又将作庙于宅傍。并享当时同志朴,河,李,柳,兪五先生。盖以为世祖大王尝有成某等万世忠臣之教。故河先生之祠。建于善山。朴先生之碑。立于怀德。而朝廷无禁焉矣。闵监司所伐之石。已致于宅前。而未及磨刻。今祠与石二役。州牧李侯及沔川闵守将终始经纪云。

宁越六臣祠记乙丑○朴泰辅

编辑

可以作。可以无作者。非事之至善者也。唯未作也。人咸咨嗟太息以为恨。既作也。人又快焉慊焉。如痒者之得爬。渴者之得飮也。然后为事之至善者也。泰辅始十龄。即读六臣传。得其发忠死义始末。当时未甚省事。不知胡然而气塡臆而泪盈眶也。后因考外祖鲁西尹府君遗文。有过宁越谒鲁陵诗。其卒章云。谁解六臣同一体。盖伤陵下之无六臣祠也。曰嗟呼。以六臣之死生终始。心于上王。上王野死。而蝼蚁无荐。则其奔走卫从于焄蒿凄怆之际者。非六臣而谁也。然而祠屋无邻近之设。祭祀乏一体之享。世之小义拘节。皆有尸祝之依。俎豆之荐。而六臣乃作羁鬼饿魂。栖遑郁抑于锦水之上。亦独何哉。则又邑然不宁。若病在己。天下之恶一也。天下之善亦一也。其不忠于彼者。亦吾之所甚恶也。其忠于彼者。亦吾之所甚善也。是故。求杀赵孟者。智氏之国士也。数窘汉高者。项羽之信臣也。易其地。平其心而观之。宁有彼我逆顺之殊哉。敢问今时君,世主将择士而臣之乎。得如六臣者。可乎否乎。因有幼主临朝。上下相疑。则社稷之卫。将于六臣。而托之乎否乎。至于搢绅之士。砥名励行。不忘沟壑。以六臣为矜式者。将禁而罪之乎。抑勉而进之乎。则六臣之忠之节。又曷可诬哉。然而二百年来。朝廷之上。讳言六臣。心实尊悦。而其口喑呜。卒未有謦欬于黈纩之侧。得显奖明劝。以恢国家正大之风。伸后学依仰之诚。而俾毅魄之未泯者。亦庶有栖依之所。甚矣世道之隘也。今上躬圣德。懋圣学。大公至明之道。兴行于世。乃始罪六臣。而知六臣。谓学士大夫无伤于展其私敬。于是露梁之祠先建。然寂然数载。不闻于宁越也。今观察使洪公春巡属邑。至宁越。祗谒鲁山君庙。抚想往事。徘徊感慨。因悟曰。是乌可无六臣祠哉。会鲁山君庙栋宇朽圯。不任风雨。公亟驰启。请易之。又指庙前一区曰。是宜建六臣祠。又遍告于二十六邑之长曰。今将建六臣祠于宁越。盍济其财力。是年七月。鲁山君庙告完。而六臣之祠亦成。爰以九月某甲。升祀六臣。首东曰朴公彭年。次西成公三问。次西李公垲。次西河公纬地。次西柳公诚源。次西兪公应孚。其配于南者曰。户长严君兴道。为其奋义恬祸。敛葬鲁山。诚节之壮。亦六臣之徒也。旧墓新祠。相为拱揖。陟降相从。歆嗅相求。荒垄野草之间。虽非殿陛位著之旧。亦庶几髣髴乎平日君臣之际矣。呜呼。兹土之宜有是祠尚矣。人之如渴如痒久矣。今洪公乃克举兹阙典。允于神理。协于人情。使世之义士。无复馀憾。事之至善者。孰过于此。抑是祠之宜有而未有者。非不能也。乃不敢也。自有德音以来。宜若河决而东注。马驰而脱其羁馽。群趋并骛而就之。顾其间。为观察使若本郡之守凡几人。拱手睨视。莫之肯举。乃知事之至善者。必待人而行。非公其谁能办此。公以书命泰辅曰。记实之文。惟子之托。泰辅已自龆年。蓄此旷世之感。又喜鲁西府君之志得行于今日。遂不敢固以陋拙辞。公名万锺。字汝受。丰山人。以甲子九月。按是道。泰辅在属邑。不敢猥以他政赞公。知者观于六臣祠。则公之政之大者。斯可以得之矣。

六臣遗稿跋安东金尚宪

编辑

盖当我英庙之世。有六臣者云。其时人材之盛。指不胜屈。而独称六人为臣者何耶。夫臣而尽臣道。然后谓之臣。犹古称大舜为君哉者是也。故曰。君君,臣臣。若弃义偸生。死而有愧于地下者。非臣也。呜呼。六臣之事。所不忍闻。亦不敢言。至今忠臣,烈士语及于此。未有不拊心长叹。继以泣血者也。顾有所畏约。于其幸全而仅存者。亦未尽采摭。表扬之道。寝远而寝泯。尚义者憾焉。平阳公有苗裔。曰崇古。慨然裒集其先稿之散轶。并求五臣之遗录。通共若干首。萃为一册。后加裒集。整为三册。间以示余。而托弁卷之语。呜呼。兹五君子。被英庙眷待之隆。久处金闺。其出入论思。馀事摛文者。必有盈箱箧而溢简策。今之所存。没没若此。至如兪氏。一脔亦足见其雄豪气象。平生感奋。岂无他制。而俱为世所讳言。悲夫悲夫。虽然。其精忠义烈。千古凛凛。片言只辞。犹可与日星争曜。尚奚以为憾哉。呜呼。自古有节义者。未必有文章。而独采薇之歌。沈湘之辞。文信国之文。方正学之集及与此编。真可谓俪美而双全。盛矣哉。盛矣哉。序固非余所可任。而窃有附骥之愿。且嘉朴君之意。谨识于后如此。六臣之死。在两世后。而言英庙朝者。其所成就。由于英庙之培植者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