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心梵天所問經卷第四

编辑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授現不退轉天子莂品第十五

编辑

爾時,天帝釋白世尊曰:「唯天中天!猶摩尼珠所入著處,則於其處人目覩見珠之光明。如是,世尊!斯諸正士奉行具足無思議法,自在所遊普則悉以法寶光明而自恣照,輒便修習顯曜本際,堪任自由而演辯才,其自恣者則於諸法無所倚著不著彼我。自恣辯者則無反耶,亦不顛倒常得自在;自恣辯者淨於往古,不得當來不見現在;自恣辯者信諸不信度諸不脫;自恣辯者攝諸憍慢,開化自大使無異決;自恣辯者至令諸魔不得其便,有所聽省超度魔事;自恣辯者其諸善法未加勸者,則令興發善法,已生進不違忘,塵勞若起使蠲除之,塵勞未興令不得生。自恣辯者其諸菩薩未被德鎧使得被之,其以被者則不退轉;自恣辯者不斷正法將護正典。以是比例辯才之誼,則能降伏一切異學。所以者何?計於小獸終不能堪師子之吼,見於師子不能自進,何況入窟遊樹間乎?如是,世尊!一切異學不能堪任演於無上師子之吼。」

於是,現不退轉天子問帝釋曰:「向所云師子吼,何謂,拘翼!師子吼乎?」答曰:「天子!其於諸法不可倚著亦無言說,此則名曰見師子吼。覩無所倚言乎寂然,其有倚著寂然行者,為師子吼為蟲狐鳴見平等處,有所說故。又復,天子!爾當復說,何謂所為為師子吼?」

天子答曰:「拘翼欲知,其不倚著於如來者亦無言說,何況其餘異因緣耶!是故名法為師子吼;奉平等教曰師子吼;講說一品曰師子吼;聞有所說而不恐畏曰師子吼;若說經法不起不滅無有自然曰師子吼;處於塵勞而不懷結,無有合會亦不解散,說如斯法曰師子吼。所以言曰師子吼者,若能專至不計有人而無吾我,一切諸法假習俗言。所以言曰師子吼者,而以專一顯揚空法;所以言曰師子吼者,口有所講護于正法;所以言曰師子吼者,蠲除一切眾生苦患,當成佛道宣暢斯教;所以言曰師子吼者,所念財業清淨之本,而知止足讚揚斯教;所以言曰師子吼者,在於閑居不擇所行。布施之本而造元首為師子吼,不捨禁戒為師子吼,等心親友及與怨敵為師子吼,不釋宣遠亦無所近為師子吼,除諸塵勞為師子吼,等觀智慧為師子吼。」

天子說是師子吼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百千伎樂不鼓自鳴,其大光明普照世間及諸天宮。百千天人舉聲歎曰:「吾等為已於閻浮提再見法輪也,用此天子師子吼故。」

爾時,世尊尋即欣笑,佛正覺法假使笑時,無央數光從佛口出,青黃赤白黑紫紅色,照於無量不可計會諸佛世界靡不周遍,上至梵天悉皆覆蔽日月之明,繞身三匝,還從頂上入[火*霍]然不現。

持心梵天即從坐起,叉手向佛以偈頌曰:

「諸通慧殊特,普知一切有,皆悉分別了,三世眾生行,
隨宜所信喜,而以慧解脫,其心有超異,一切悉授決。
諸聲聞緣覺,悉非是其地,佛慧為若茲,無量持無限。
曉了眾生心,何因說所趣?度脫于眾生,殊勝難可當。
從意之所樂,善拘懷除穢,其光明適出,蔽日月釋梵。
通照鐵圍山,億姟諸須彌,願說其旨趣,何緣而感欣?
瞋厭以永除,能仁寂澹泊。
慈愍普觀察,天上及世間,視佛無厭足,覩體得利安,
所因欣笑者,安住說決義,選擇察諸法,自恣如虛空。
若雲霧電[火*僉],虛若聚沫幻,見所有如夢,若如水中月。
善哉演說意,何故而欣笑?
除一切想見,能仁超度空,諸通慧消穢,常離諸想著,
則無三處願,禪定以平等,所以奮光明,唯正分別說,
無文字言辭,不著於音響,安住為說經,不慕眾生法,
一一了眾會,欲令曉佛慧。
知神足根力,最勝善哉說,佛者為醫王,蠲除一切苦。
勇猛御至安,濟愚戇放逸,力勢超鉤鎖,人眾悉歸命,
光說人神尊,何因而欣笑?」

佛告持心梵天:「見現不退轉天子乎?」對曰:「以見。天中天!」

佛言:「梵天!現不退轉天子三十二不可計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曰須彌燈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世界名善化,劫名淨歎。其佛國土當有二寶,以紺琉璃紫磨金色,淳菩薩眾降伏魔怨,所居室宅衣食被服,當如第六化應聲天。」

如來殷勤多所開化,於是持心梵天謂現不退轉天子曰:「如來已為授仁者決。」答曰:「如來已為見授決矣,猶如無本授無本決及與法界,授我之決亦復如是。」

報曰:「又以無本及與法界則無有決。」答曰:「如來不授於無本法界之決所說授決,一切菩薩亦復如是,不當覩於有所授決。」

又問:「仁者不從住由正覺,淨修梵行分別曉了如佛授決乎?」答曰:「梵天!其無所習此等疇類乃修梵行。」

又問:「何謂其無所習乃修梵行?」答曰:「其不習于欲界色界及無色界,此等之倫乃修梵行。復次,梵天!無所習居不用我居,不習有人不習有壽不習有命,斯等之匹乃修梵行。舉要言之,假於諸法不習諸法,是乃名曰淨修梵行。」

又問:「所言淨修梵行為何謂乎?」答曰:「淨修梵行不住二道,此之謂也。」

又問:「不住二道為何所立?」答曰:「不住二道則為建立一切法言。所以者何?無所立者,則為賢聖之所遵修而得超度。」

又問:「遵修何等為道行耶?」答曰:「有遵修行者,不墮於行亦不離行,亦復無有行於法者,亦復無有離於法者,是則名曰遵修道行精順如應。」

又問:「以何等行而為道行?」答曰:「無見無聞無念無知,無教無得亦無造證,於一切法而無所行,是則名曰遵修道行。」

又問:「何謂菩薩堅彊精進?」答曰:「假使菩薩而不見法行有一事,亦復不見有若干行,是謂菩薩堅彊精進被戒德鎧。設於法界而無所壞,已無所壞則無所近,亦不離法亦無所違,不見塵勞亦無結恨,是為菩薩第一之行,為精進也,不舉不下於一切法奉修精進。假使,梵天!無身因緣、無口因緣、無心因緣,是為第一精進之行。」

於是,世尊讚現不退轉天子曰:「善哉!善哉!如汝所云。」

復告持心:「如是,梵天!如今天子之所說者,是為第一精進之行,其無身行亦無口行亦無心行。」

佛告梵天:「吾念過去往古久遠世時,一切知節寂寞之德,專修精進恭敬奉事,處在閑居而學博聞,於眾生類而行慈愍,以何等行一切遵修暴露精進?如來不見授於無上正真道決。所以者何?坐以住於身口意故。

「爾時梵天,如是色像遵修精進此具足行,如今向者天子所言,然於後世見錠光佛所見授決,當於來世而成為佛,號曰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是故,梵天!若使菩薩疾欲受決,當以是比遵修精進,曉知諸法而無所行。」

梵天問曰:「何謂世尊而無所行?」

世尊告曰:「究竟平等,正均空無而為精進。」

「何謂究竟平等正均空無而為精進?」答曰:「過去心滅,當來未至,現在不住,其滅盡者則不復起。設使獲者無有起想,如是住者常無所住,其為法者,設使正法平等興者則無所起,無所起者便無過去當來現在,設使無有去來今者,便為本淨則無所起。是為,梵天!究竟平等,正均空無而為精進。如是菩薩,疾得授決則逮法忍具足眾行。」

佛謂梵天:「設使菩薩於一切法而無所習則曰布施;而不將護一切法者則曰奉戒;若不思念一切諸法則曰忍辱;而於諸法無所因緣則曰精進;而以平等一切諸法則曰定意;於一切法而無所想,則曰智慧;斯則名曰不造增益,亦不損耗無作不作。

「常行布施無所悕望,護持禁戒而等同像,遵修忍辱內外清淨,奉行精進具足成就,禪定一心悉無所著,欽尚智慧而無有想。如是忍辱具足行者,菩薩備行普現眾行悉無所著,以無所著等於世法,得利不喜無利不慼,諮嗟毀呰獲名失稱遭樂逢苦。

「設以值此不動不搖,不以增減不喜不慼,已過世間之所有法,不以苦患亦不以惱不以肅震,無念不念則無二事,離諸因緣趣無二法,其墮二見發於大哀,而興己心開化眾生,是為梵天第一精進,用獲無我為忍故也,則向群黎入大悲哀,所生之處攝取救護。」

佛說是精進行時,八千菩薩得不起法忍。佛悉授決當得無上正真之道,皆同一字,名曰堅彊精進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各各興於異佛世界。

爾時,大迦葉白世尊曰:「譬諸大龍而欲雨時雨於大海,此諸正士亦復如是。天中之天猶如大海,而興是像放大法雨,諸大正士則為巨海,心亦若斯,以真實性而演法雨。」

佛告迦葉:「如爾所言,此諸大龍不以貪嫉,而不雨於閻浮提也,用閻浮提天下之地,不能堪受大雨之渧。設使,迦葉!斯諸大龍而出大雨雨天下者,令閻浮提郡國縣邑山陵溪谷,漂沒永盡如漂樹葉。以是之故,諸大龍王不放大雨雨閻浮提。如是,迦葉!斯諸正士不惜法雨,而不為人及眾生類演出法澤。

「又復,迦葉!若器堪任應佛法者,斯諸正士則沒海意覺諸眾生,如其心念演出法雨。譬如,迦葉!諸龍雨時,墮諸大渧猶如車輪,大海悉受此之大雨,不以為足亦不充滿。此諸正士亦復如是,若於一劫、若百千劫聞所說法,又於諸法不增不減不以為滿。

「譬如,迦葉!彼於大海,處處諸水萬川四流,歸於海者會為一味醎苦如鹽。斯諸正士若干音聲,各演異教而令聞法,適省聽已悉歸一義,為解脫味趣空無味。

「譬如,迦葉!大海之中,而有清淨無垢之寶淨潔無瑕,則以不受不時之水亦不受穢。此諸正士亦復如是,清淨無垢,不受一切結恨懈厭瞋怒之瑕。

「譬如,迦葉!大海之中,而極幽深難得其底邊際難限。此諸正士亦復如是,所了聖慧而甚邃遠,心入玄妙幽奧難量,聲聞緣覺所不能及。

「譬如,迦葉!大海之中,稸無央數不可計水。此諸正士亦復如是,積聚種殖不可限量,智度無極,合會諸法故喻大海,如是色像則曰正士。

「譬如,迦葉!大海之中,積聚無量若干種寶。此諸正士亦復如是,以若干教無量法寶自然充滿。

「譬如,迦葉!大海之中,有三部寶,真身之寶、清水之寶、為財業寶。此諸正士亦復如是,說經法時從人根原,心所應脫而令得度,得聲聞乘或緣覺乘或至大乘。

「譬如,迦葉!大海之中,稍稍廣大水漸流入轉成深廣。菩薩如是志諸通慧行諸通慧,漸得成就於大聖道。

「譬如,迦葉!大海之中,不受死尸不與同處。此諸正士亦復如是,不習聲聞緣覺之心,不與同歸,不與貪嫉毀戒結恨懈廢瞋恚心者而與同歸,不與懈廢亂意惡智所行者而同歸也,不與吾我人壽命見者遊居。

「譬如,迦葉,若火災變消竭川流,大江淵池悉以枯涸,然後大海乃盡無餘。如是,迦葉!流布正法普諸土地,先以施行習正法,然後施於海意眾覺,諸正士等正法歸之。

「又復,迦葉!此諸正士寧棄身命不捨正法,諸正士黨流布正法,不當復為造如茲觀。譬如大海有如意珠,名曰金剛,諸寶等集踊出七日,上至梵天而悉燒化,及諸世界三千大千佛土悉盡無餘,乃至他方。」

佛言:「迦葉!其如意珠詣異世界當見燒壞,未之有也。如是,迦葉!此諸正士盡一切法興顯發起,於七正法令世依怙,便復遊至他方佛土。何謂為七?諸外異道、隨親惡友、墮邪見行、轉相賊害、受墮諸見、壞諸德本、不得等時,是為興顯發起。於此七法,斯諸正士為如應器,見眾生本遊彼佛國不離諸佛,常見正覺聽於經典,勸化眾生殖眾德本。

「譬如,迦葉!無央數人含血之類,依於大海遊居其中。菩薩如是,無央數人眾庶之類,悉來集會而依倚之,遊居同歸歸於三趣。何謂為三?生於天上、具足人間、成就滅度。

「譬如,迦葉,大海之中,龍、阿須倫而得自在。此諸正士亦復如是。普悉降伏一切魔眾。」

於是,耆年大迦葉啟問世尊:「唯天中天!計於大海尚可測量竭其邊際,此諸正士不可限量得其崖底?」

世尊報曰:「迦葉!欲知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有諸塵,尚可數知,斯諸正士至真之行,不可思議究所歸趣。」

於時世尊說此頌曰:

「猶如大海,一切之水,而悉受之,不以厭足。
志求法者,亦復如是,好樂正典,不以充滿。
猶如大海,受無量水,悉來歸之,而不拒逆。
聰達之等,亦復如是,不以智慧,而為具足。
大海不惡,污濁之潦,其諸清流,亦復歸趣。
遵修行者,亦復如是,而不受諸,塵勞垢穢。
猶若大海,不可限量,極廣弘遠,不可卒知。
智慧德海,亦復如是,眾生度人,無能解暢。
大海之中,若干歸趣,萬川四流,合為一味。
若干種人,僉來聽法,悉歸一乘,同誼之典。
非一品類,號曰為海,前者成海,而得建立。
無所畏者,志願如茲,普為眾生,而興道意。
譬如大海,眾寶積聚,則在於彼,而無所著。
諸菩薩眾,亦如積珍,而以顯發,成于三寶。
猶如江海,而有三寶,雖爾其海,亦無想念。
群聖達士,說法如斯,則以三乘,開導眾生。
猶如江海,稍益廣大,眾流悉歸,而得充滿。
諸菩薩眾,志諸通慧,用群萌故,常遵修行。
猶如大海,不受死屍,其海之法,則為如斯。
建立菩薩,求道如是,不將慎身,不與同歸。
猶若海中,而生眾寶,須彌為妙,處立堅固。
劫燒起時,終不能焚,便則超遊,異佛世界。
正法滅時,亦復如是,強精進者,而攬持之。
已觀察見,無任器者,便則往詣,他方佛所。
谿谷江河,泉原枯竭,然後海水,乃為消涸。
劫燒起時,則為若茲,大千世界,悉亦崩毀。
凡夫之眾,行在國土,假使正法,已沒盡者。
勇猛之徒,護法如斯,朽棄軀體,不惜壽命。
已覺正法,欲消滅盡,正覺現在,若滅度後,
斯等志性,清淨如是。
建立法者,所當遵修,如億眾生,依怙於海。
非一品故,而有斯處,其大名稱,志願如是。
一切眾庶,心普得解,尚可限量。分別知之。
於佛世界,諸有大海,斯等所行,不可別知。
緣覺之眾,及諸聲聞,無有等倫,況復出表。
諸菩薩行,堅強精進,心如是者,宜為稽首。
當得佛道,開度黎元,斯為眾寶,譬如巨海。
當供養此,常福德田,此為良土,上妙醫王。
療治一切,諸疹疾者,便為救濟,受歸度脫。
將護燈錠,為顯光明,於闇昧世,興明徹眼。
其得眼者,進成甘露,則為帝王,常曰法王。
斯為天帝,多思誼利,亦為梵皇,思惟四禪,
則便轉於,正法之輪,斯則導師,開示塗路。
處在諍訟,為現蹊徑,則為勇猛,多所降伏。
蠲除諸塵,為清淨士,遵清白法,如月盛滿。
演放光明,猶如日出,智慧超卓,如須彌山。
處於三界,為雨甘露,斯等難當,猶如師子。
其心調柔,譬如賢象,若如大地,載諸山陵。
降伏一切,諸外異道,行常鮮潔,譬若如水,
威曜難當,其若如火,無所罣礙,猶若如風,
以離懈廢,又若如地,斯等棄慢,拔離瞋恚,
為如藥樹,無有想念。
其戒清淨,無著蓮華,於世八法,無有依倚。
所行譬如,優曇鉢華,無數億劫,音聲難致。
於諸人尊,則有反復,為住佛教,不斷正典,
志願堅強,為懷愍哀,遵固慈心,憙悅超絕。
則以救護,於五色欲,善求合會,最勝財業。
斯等布施,而有殊特,所奉禁戒,則無等倫,
以忍辱力,秉意勇猛,精進解達,而不厭惓,
斯等禪定,神足通慧,往至佛土,無量億姟,
得見諸佛。
逮聞經典,如其所聞,則便習持,則能暢了。
眾人之行,隨其所應,所信諸根,安隱諦學,
善權方便,則為外道。
顯示證明,便能通辯,一切諸法。
僉然和同,分別報應,而能解了,因緣法律。
離吾我見,常在平等,便以觀察,如應順法,
則為曾更,出家學矣。
過去當來,一切諸法,已住於法,綜了法界,
敏識空慧,而無有形,則能興發,差特矜哀,
便能攝護,勤苦眾生,遵修解脫,所當行法。
計有吾我,而有妄想,愚騃所行,隨邪放逸。
斯等曉練,虛偽之法,而則講說,蠲除諸見。
無常為常,空謂有實,以苦為樂,非身謂身,
凡夫之士,攝取顛倒,而不分別,生死之際。
若能政理,攝顛倒原,則知無人,無壽無命。
已能淨修,平等行者,則曉非常,苦空非身。
迦葉斯等,名稱功德,所趣御之,猶若持地。
令聞無量,慧不可限,若能遵修,菩薩亦然。
設使周滿,三千世界,悉以敬侍,建志菩薩,
供養羅漢,復倍是數,終不能及。
逮菩薩志。
吾亦建立,斯等之類,過去正覺,當來如是。
又今現在,十方聖尊,為諸建志,欲得佛者。」

建立法品第十六

编辑

於是,持心梵天問普首童真曰:「願勸如來、至真、等正覺,令此經典於後末世五濁俗時建立流演。」

普首答曰:「於梵天意所趣云何?如來豈為班宣申暢於此法乎?欲令如來建立法耶?」報曰:「不也。」

「是故,梵天!一切諸法無所建立,亦無有念亦無言說,故無流演亦無所護。其欲建立斯經典者,則為欲成立虛空矣!設使菩薩歸趣斯典非為順法,菩薩普入一切徑路而無諍訟。又菩薩者,於諸眾會假現名耳,說經法者則當如茲不為聽經。所以者何?無所聞者乃為聽經。」

又問:「普首!此為何謂?無所聞者為聽經乎?」答曰:「眼耳鼻口身意,無所流聞乃為聽經;其有染污於諸入者則無所聞,便在於色聲香味細滑欲法,斯等聽經則為虛妄。」

時諸會中諸天子眾,三萬二千比丘,五百比丘尼,三百清信士,八百清信女,斯等咸聞普首童真之所說法,應時逮得不起法忍,各各舉聲而歌頌曰:

「如是普首,誠如所云,無所聞者,乃為聽經。」

持心梵天問諸得法忍菩薩曰:「卿族姓子!豈為得聞此經典乎?」答曰:「已聞,梵天!無所聞故。」

又問:「賢者!云何曉了斯經典乎?」答曰:「如無所知無所不知。」

又問:「賢者!為何所獲逮法忍乎?」答曰:「建一切法。」

又問:「當以何緣歸趣法乎?」答曰:「無所至者則歸趣法。」

又問:「諸賢現在目覩法乎?」答曰:「梵天!於一切法現在己身眾生志性皆為本淨。」

時眾會中有一天子,名離垢英,問持心曰:「假使,梵天!若得聽聞斯經法者,如來則為授決處乎?」

答曰:「輒便授決,當得無上正真之道。所以者何?其法典者則為亡失報應之果,積累一切眾德之法,便降伏魔及與怨讎。斯經典者,尋離一切貪欲之諍,多所勸化而令喜悅。設有信樂斯經典者,心懷欣豫而諦執持,則獲賢聖平等究竟,而善執持斯經典者,一切諸佛加威護之。設天上世間諸天、人民、阿須倫,而專念向斯經典者,得不退轉不見侵欺。又斯經典至于道場,惠施真諦誦習佛法,其有不學則為斷絕於正法輪。又斯經法決諸狐疑至賢聖路,諦聽經典,至解脫故;諦持經典,欲執御故;諦說經典,用福慶故;善護經典,好法訓故;加施安隱為經典者,歸滅度故;不斷經典,壞魔異學故;當曉歸命於斯經典,眾祐無著故;斯經典者多所悅喜,明達法故;斯經典者多所踊躍,為慧解故;斯經典者御智慧音除一切見,所歸趣故;斯經典者為導慧響,壞愚癡故;斯經典者為善應,順隨其所入故;斯經典者善究竟誠,次第美辭故;斯經典者分別義理,說第一故。不捨經義不獲聖慧,斯經典者則為帑藏,給諸虛匱無有熱惱,濟眾盛煮等諸音響平等為食。遵修慈心樂為禪定,積累精進為諸懈怠,以禪定意濟諸亂意,則以光耀照諸邪智。」

「梵天欲知,斯則建立於經典矣,一切諸佛之所將護。」

時天子說此經典功德所訓時,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世尊讚彼天子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於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今此天子本昔曾聞斯經典乎?為從過去如來啟受之耶!」

佛告梵天:「此天子者,從六十四億諸佛所悉得聽聞。」

又告持心:「離垢英身過四十萬劫當得作佛,號寶[火*僉]如來、至真、等正覺,世界曰寶積,其於中間諸佛世尊所興起者悉供養之,當復得聞於斯經典。梵天!欲知此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龍、鬼神、揵沓惒,應斯經典逮得法忍者,皆當生彼寶[火*僉]如來佛之國土,而現在於寶積世界。」

於時,離垢英天子白世尊曰:「今我坦然不遠求道亦不願道,設不欣樂於佛道者,亦無所依亦不得道亦無所想念,何故世尊而授我決?」

大聖告曰:「天子知之,草木莖節枝葉華實著於火中,若有人來說言,勿燒草木莖節華實,令火不燒,未之有也,不用彼言而不燋燒。如是,天子!假使菩薩不悅樂道,無所依倚志不建立,亦不願羨一切諸佛,則為授決。設使,天子!若有菩薩不志樂道,無所依倚無所建立,無所僥願無所得者,斯等菩薩乃為如來所見授決,當得無上正真之道。」爾時,會中五百菩薩白世尊曰:「余等不建立道,無所志願亦無所得,無所欣樂無所依倚,無所想念無所想報。」

時諸菩薩承佛聖旨,察虛空中現於上方八萬四千佛,斯諸如來悉授其決,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彼菩薩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如來善說快乃若茲,其於道法無所欣樂,無所依倚無所建立,無有志願無所得者,乃為如來而見授決。唯然,世尊!吾等今見上方,去此八萬四千諸佛國土,又斯諸佛授我等決,當成無上正真之道。」

諸天歎品第十七

编辑

於是,普首童真白世尊曰:「唯願如來建立是法,使於末後五濁之世,流布天下在閻浮利,斯等則為被大德鎧,以三品事致耳聞之。若族姓子、族姓女,設使興立魔因緣者,不隨其教,魔及官屬不得其便,以能受此經典要者,不退不轉至於無上正真之道。」

佛告普首:「善聽思念。斯經典者,則當久存,天、龍、鬼神、犍沓惒,又有神呪,名曰選擇,當分別說神呪句義。所總持者,其有法師、族姓子、族姓女,則得救護,為天、龍、鬼神、犍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之所救護。若族姓子,若行此徑路,若在閑居,若處室宇,若住房舍經行思惟,若在眾會順義澹泊執持辯才,尋隨方便至於堅強力勢超異,怨家盜賊不得其便,彼輒如是寂然經行,坐起臥寐如斯,普首號曰神呪之句義也。

「優頭黎頭頭黎 末[目*知] 遮[目*知] 彌離楴離楴 隷彌隷睺樓 睺樓音 睺留伊拔[目*知] 錍拔[目*知] 丘丘離佉羅祇 阿那提 揭提 初 往至 摩醯隸摩那夷摩嬭 抱犍提 薩披樓 臈披娑揭提 新頭隷 南無佛檀遮栗提 南無曇 [目*匿]偈 南無僧披醯多善披扇陀 薩披波披 彌多 羅彌浮提壽 薩遮尼陀羅 披羅摩那波世多 黎夷波 世多阿致禪提 薩陀浮陀 迦羅呵 南無佛陀悉禪提慢 陀鉢

「佛所說呪者吉。」佛語普首童真:「是為神呪之句,設有菩薩遵修奉行斯經典者,則為已安祥尋後將護,而不卒暴靡有亂心,其行清淨造次第行,而知止足臥寐寂寞,樂於澹泊不習多事。身心寂淨樂于慈哀,樂於法樂建立誠諦,無所侵欺存在獨處,精進說法思惟專精樂于道義。棄捐除去非義之念,限節燕處以為娛樂,則以獲致為他人說,向於法門現于終始,親友怨讎等心加之,棄眾想念不惜身命。能觀眾業所行具足,樂護禁戒多修忍力而無麁言,面目和悅離於憔悴無惡顏色,先人談言問訊恭恪,棄捐嫉癩樂善柔渜所遊居安,是為普首建立行者。

「若族姓子諷誦斯呪,其族姓子見法師者,現獲十力。何謂為十?已逮心力未曾有忘、至於意力曉了所念、所至力者所入經典無不解達、堅固之力行在生死、慚愧之力彼我悉護、博聞之力具足智慧、總持之力所聞悉攬、辯才之力佛所建立而得擁護、深法之力逮得五通、不起法忍力具足通慧。」

佛語普首菩薩:「若有法師建立是法諷誦奉持,則當逮得此十種力。」

佛說於此神呪力業所行術時,其四天王驚悸毛竪,與無央數百千鬼神眷屬圍繞,往詣佛所稽首佛足,白世尊曰:「我之枝黨則奉佛教獲通流跡,又我等身若有眷屬,將詣族姓子、族姓女為法師者,若講說法獲斯經典,奉卷受持諷誦讀者,四天當往將護使得澹泊。若在縣邑郡國州城大邦,居家出家,我四天王與其眷屬,當擁護此族姓子女供侍奉事,令得安隱無危害者,亦無伺求得其便者。若斯經典所可流布國土處所,當令宿衛面四十里,諸天龍神鳩洹眷屬子孫,無得其便。」

爾時,惟樓勒叉護怨大天王,說此頌曰:

「我所有眷屬,諸子及宗親,吾能順堪任,供奉此聰達。」

時惟樓博(無怨)大天王,則說頌曰:

「吾為法王子,以法而化成,供養諸佛子,奉建道意者。」

提頭賴(堅郡)大天王,即說頌曰:

「則當為將護,普周遍十方,其有持斯典,佛正覺所說。」

惟沙慢(息意)大天王,即說頌曰:

「若建立道心,供養後學者,眾生緣供養,不任報其恩。」

於是息意大天王,有太子名曰諦顏,以七寶蓋奉上如來,尋說頌曰:

「今我當受斯,如來之經典,輒為他人說,人心之志性。
世尊知我心,曉了宿世行,如意之所建,於世當成佛。
今奉正覺蓋,莫能覲尊顏,願我逮如是,無見頂相者。
正覺唯來眄,人尊垂慈心,清淨目睞察,哀眼覩眾庶。
世尊則授決,智慧度彼岸,於是壽終後,則生兜術天。
兜術天上沒,見彌勒最勝,當於二萬歲,供養佛乃生。
彼則出家已,淨修于梵行,便於賢劫中,普見一切佛。
皆悉供養已,淨修梵行竟,訖六十億劫,當得成正覺。
作佛名寶蓋,佛土號莊嚴,淳悉諸菩薩,常當講妙法。
其命壽一劫,佛滅度之後,愍傷眾生故,正法住半劫。」

於是,釋提桓因與無央數百千天人眷屬圍繞,白世尊曰:「我當擁護於斯法師、持是典者,供養奉事而順其志,其誦說經吾當故往諮受斯法,當令法師勢力強盛,辯才次第演說如流,使無諸礙而不遺漏。」

爾時,天帝釋太子,名曰翟或,七寶瓔珞奉進如來,說此頌曰:

「世尊我目覩,如來之所行,又若已尊修,志慕求佛慧。
古世之所行,所施無所冀,我當學斯教,布慧諸所有。
亦為受斯經,然從法王得,數數每講說,當報導師恩。
平等以時節,與此經典俱,供進飲食饌,奉持佛道故。
唯聲聞不任,將順斯典誥,我當護正法,調御於來世,
唯垂見慰撫,決斷諸天疑。
吾身當久如,得成若能仁,於時尊授決,明達諸通慧,
汝當得正覺,如今覩佛身,行億千劫中,若復暨百姟,
當為世光明,號曰慧成就。」

於是梵忍天,白世尊曰:「唯然,大聖!捨於禪行則當往詣族姓子女而聽說法。若說此經多所降伏,釋梵諸天,我能堪任供養奉事斯族姓子,天上世間諸天人民,悉當加敬而奉事之。」時梵忍天說此頌曰:

「其執持此經,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等,則為普濟世,
若習斯典者,歎詠諸至誠,吾唯能堪任,論說於此經。
敷華當重疊,上至于梵天,以為座坐上,令說斯經法,
于彼磬揚聲,善哉!所造說。
然後於末世,若手執此經,政使億國土,令滿其中火,
則當往詣彼,求還聞斯典。
寶積如須彌,以此寶施與,因得聞是經,嚴淨千佛土。」

囑累品第十八

编辑

爾時,世尊則如其像而出頂光,便現神足,感魔波旬,與諸兵眾往詣佛所,白世尊曰:「吾與眷屬於如來前而自約誓,若斯經典所流布處,諸郡國土而有法師,敷陳經典宣于法會,又吾身誓益當加護,令得暢達不興危害。」

於是世尊紫金色光普照佛土,告普首曰:「如來以為建立斯典,并及將護持經法者,加以法恩流布天下閻浮利域,至竟正法不為毀滅。」

于時,眾會普持雜華一切名香散如來上,各歎斯言:「當令此法而得久住,於閻浮利常令弘普靡不周接。」

爾時,世尊告賢者阿難曰:「當受斯經。」應曰:「唯願奉持。」

佛告阿難:「斯經悉顯至于天上,用受持故,當為眾會而分別說。」

賢者阿難白世尊曰:「其有受持斯經典者,若諷誦讀為他人說,其福如何?」

世尊告曰:「假使以七寶普用週遍滿於虛空中以布施者,當知其有案如文句說此經典,則為供養如來、至真及與聖眾一切施安。若復有人受此經典,書著竹帛執持供養,其人現在獲得十藏。何謂為十?見佛之藏逮得天眼、聞法之藏獲致天耳、聖眾之藏得不退轉、菩薩賢聖無盡寶藏逮致寶掌、像色之藏則得具相、眷屬之藏營從不散、無間寶藏逮得總持、志念之藏逮得辯才、無畏之藏攝諸異學、功德之藏眾生稟仰、聖慧之藏普獲一切諸佛之法。」

佛說此經時,七十二姟天逮得法忍,無量眾人悉起道意,不可限人漏盡意解。

賢者阿難白世尊曰:「何名斯經?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是經名『等御諸法』,當奉持之,又名『莊嚴佛法』,復名『持心梵天所問普首所暢』,當堅奉持。」

佛說如是。普首童真、持心梵天、普行族姓子、賢者大迦葉、賢者阿難,諸天、人民、阿須倫,聞佛所說莫不歡喜。

持心梵天所問經卷第四

「優頭犁 頭頭犁 末知 遮[口*知] 彌離 揥離 揥隷 彌隷睺樓(短音) 睺樓(長音) 睺留(氏音) 吚拔[口*知] 錍拔[口*知] 丘丘離 佉羅祇 阿那提(無有實) 揭提(初往至) 摩醯(無心) 摩奈夷(意所念) 摩嬭(有意) 袍揵提(多香) 薩披提(一切音) 臘披婆渴提(離於響) 新頭隷(為師子) 南無佛檀(稽首 佛) 遮粟提(所行) 南無曇(稽首法) [目*匿]偈(害除) 南無僧(稽首聖眾) 披醯多(順御) 菩波扇陀(寂然) 薩披披(彼去諸惡) 彌多羅彌浮提儔(修實慈) 薩遮 尼陀耶(諦示現) 披羅摩那(淨志) 波世多(教化) 利夷(神仙) 波世多(開導) 阿致單提(無現在) 薩陀浮陀伽羅呵(將攝諸魅) 南無佛陀悉蟬提曼陀鉢(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