揅經室集 (四部叢刊本)/續集集二

續集集一 揅經室集 續集集二
清 阮元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原刊本
續集集三

揅經室續二集

  黃河海口日遠運口日高圖說

黃河挾泥沙入海一歲之中泥沙多不可量此泥沙

積墊於海口愈積愈多愈墊愈遠攔門沙亦愈推愈

遠葢必然之勢也乾隆初年之海口非康熙初年之

海口矣嘉慶初年之海口非乾隆初年之海口矣葢

遠數百里矣今又三十餘年而淸黃交㑹通漕之處

則未尺寸移故地也然則運口昔日淸高於黃今常

黃高於淸者豈非海口日遠之故乎夫以愈久愈遠

之海口行陜州以東之黃水自中州至徐淮二府逐

里逐步無不日加日高低者塡之

平坳者塡之使仰此亦必然之勢

而湖水之堰則不能再加高此亦

定之勢也如此而欲數千里平行

之黃水獨在徐淮一帶獨自刷 

使深而且低再仰而出於海口 

竊憂其難矣譬如樓梯斜下十 

三層梯脚占地一丈如乾隆初海口

如戊其第十層離地高三尺  

如運口乙今於梯脚接添三層爲  

十六層使梯勢不陡必

占二尺餘地矣如今海如庚癸

是其第十層離地者必

加高尺許矣如今運口丁

也梯脚占地遠也遠 

之一字今言河者皆 

未言及私心揣測  

聊爲圖以觀之   

道光七年記    

       

  陜州以東河流合勾股𢏛說

凡水行於山石不平之地隨地形爲高低也若黃河

出陜州之後由陜州以至海口數千里之遠數百年

之久必平無高低如𢏛之直矣何也地勢本平而沙

塡又久也故自河南至淮南海口則日墊日遠河身

必日加日高低者塡之使平坳者塡之使仰如𢏛之

直如準之平矣加以屢次決口屢次挑爲引河少有

丈尺之高坳者亦無不平矣此合乎勾股𢏛矣右圖

癸庚股也甲癸勾也甲壬𢏛也股與𢏛同此日加日

長而獨欲使丁之𢏛屈曲低落如丙乙之舊使乙水

仰出於庚此斷斷不能之勢也此理易明人所共曉

尺幅之間此理此數數千里之遠亦同此理同此數

也葢測天測地未有勾股直而𢏛曲者亦未有大股

已加長改位而𢏛不加長改位者如戊改庚乙改丁

  擬儒林傳稿凡例

一史漢始記儒林宋史别出道學其實講經者豈可

不立品行講學者豈可不治經史强爲分别殊爲褊

國朝脩明史混而一之總名儒林誠爲盛軌故今理

學各家與經學並重一併同列不必分歧致有軒輕

一各儒以

國初爲始若明人而貳仕於

國朝及行止有可議者皆不得列入

國朝百餘年來

聖化所𣹢學人輩出天下之大山林之僻學者萬千

今僅列百數十人雖示謹嚴恐有掛漏如同館諸友

所見者不妨酌補

一次序以顧棟高爲始者因

高宗純皇帝諭辦儒林傳奉爲緣起也此外則以年

分相次

一凡各儒傳語皆採之載籍接續成文雙注各句之

下以記來厯不敢杜撰一字且必其學行兼優方登

此傳是以多所褎許以見我

朝文治之盛至於著述醇疵互見者亦直加貶辭此

外私家狀述涉於私譽者謹遵館例一字不錄至於

各句雙注將來進呈

御覽時應否刪去候總裁核定

一唐曹憲在隋曾爲秘書學士唐貞觀中以宏文館

學士召不至卽家拜朝政大夫入唐書儒林傳元金

履祥當宋末襄樊兵急履祥請以重兵由海道直

燕薊莫能用元德祐初起爲史館編校辭弗就入元

史儒林傳

欽定續通志儒林傳熊禾宋咸淳進士寕武州司戸

參軍入元不仕胡三省宋寶祐進士入元不仕馬端

臨宋丞相廷鸞子蔭丞仕郞宋亡入元不仕皆𫎇

欽定列入元代儒林傳今查湖南王夫之前明舉人

在桂王時曾爲行人司行人浙江黃宗羲前明布衣

魯王時曾授左僉都御史明亡入我

朝皆未仕著書以老所著之書皆𫎇收入

四庫列爲

國朝之書

四庫全書提要內多褒其書以爲精核今列於儒林

傳中而據實書其在明事蹟者據列代史傳及

欽定續通志例也

國朝脩明史儒林傳末列孔顔曾孟傳者用史記孔

子世家例也曾孟程朱後人有名而多著述者未得

其人應俟加訪

一滿洲𫎇古漢軍凡有學行者太約皆已登二品以

上其官職未顯者甚少然亦必有其人此傳巳專屬

編修陳公傳經采訪撰集矣俟爲補入

一傳中事蹟年月恐有舛錯文理序述不免差謬仍

乞館中諸友詳加校對始爲定稿元匆匆交出實未

及細審不可特也

   壬申八月漕運總督阮元交出前在翰林院

   侍講任内撰稿

  集傳錄存

毛奇齡字大可又字初晴蕭山人康熙十八年以廩

監生

召試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四庫書提要詞林典故充明

史纂修官以葬親假歸得痺疾遂不復出蕭山奇齡

少頴悟明季避兵其縣之南山築土室讀書其中

西河先生傳已著毛詩續傳三十八卷旣以避讐流寓江

淮間失其稿乃就所記憶著國風省篇詩札毛詩寫

官記復在江西叅議道施閏章處與湖廣楊洪才說

詩作白鷺洲主客說詩一卷明嘉靖中鄞人豐坊僞

造子貢詩傳申培詩說行世奇齡作詩傳詩說駁議

五卷引證諸書多所紏正四庫書提要盛傳西河經集凡例曁在史

館著古今通韻十二卷進

聖祖仁皇帝善之

詔付史館盛傳李天馥西河集序歸田後僦居杭州著仲氏易

一曰著一卦凡六十四日而書成託於其兄錫齡之

緒言故曰仲氏又著推易始末四卷春秋占筮書三

卷易小帖五卷易韻四卷河圖洛書原舛篇一卷太

極圖說遺議一卷其言易發明荀虞干侯諸家旁通

卦卦變卦綜之法是後儒者多研究漢學不敢以空

言說經實自奇齡始而辨正圖書排擊異學尤有功

於經義先是奇齡官翰林時康熙乙丑㑹試爲同

考官分閱春秋房卷心非胡傳之偏有意撰述

是乃就經文起義著春秋毛氏傳三十六卷春秋簡

書刋誤二卷春秋屬辭比事記四卷條例明晰考據

亦多精核又欲全著禮經以衰病不能乃次第著

昏䘮祭禮宗法廟制及郊社禘祫明堂學校諸問荅

多發先儒所未及盛傳經集凡例至於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亦多所考證而大學證文及孝經問皆援據古本力

傳後儒改經之非持論甚正奇齡之學淹貫羣書

所自負者在經學數稱東漢人行誼謂足見人眞

性情紹興府志惟好爲駁辨以求勝凡他人所巳言者必

力反其詞如古文尙書自宋吳棫後多疑其僞及閻

若璩作古文尙書疏證奇齡則力辨以爲眞遂作古

文尙書𡨚詞又删舊所作尙書廣聽錄爲五卷以求

勝於若璩而周禮儀禮奇齡則又以爲戰國之書至

所作經問其中所排斥者如錢丙蔡氏之類多隱其

名而指名攻駁者惟顧炎武閻若璩胡渭三人以三

人皆博學重望足以攻擊而餘子則不足齒錄其傲

睨如此故不得爲醇儒沈德潛别裁集小傳奇齡素曉音律

其家有明寕邸所傳唐樂笛色譜在史館時據以作

竟山樂錄四卷及在籍聞

聖祖仁皇帝論樂諭羣臣以徑一圍三隔八相生之

法因推闡考證撰

聖諭樂本解說二卷

皇言定聲錄八卷康熙三十八年

聖祖南巡奇齡迎

駕於嘉興乃以樂本解說二卷進 呈𫎇

諭奬勞

聖祖三巡至浙奇齡復謁

行在

賜御書一幅是時奇齡巳歸蕭山故居越數年卒於

家年九十有四無子以兄子遠宗嗣盛傳蕭山志遺命勿

輯文集沒後其門人蔣樞編輯分經集文集二部經

集自仲氏易以下凡五十種文集合詩賦序記及他

雜著凡二百三十四卷 四庫全書收奇齡所著書

目多至四十餘部奇齡弟子陸邦烈盛唐王錫章大

來邵廷寀等著錄者甚衆李塨最知名廷寀𡏏自有

見本集及四庫書提要邦烈字又超平湖人嘗取奇齡經說

所載諸論裒爲聖門釋非錄五卷謂聖門口語未可

盡非也 四庫書提要

沈國模字求如餘姚諸生以明道爲已任入劉宗周

證入社㑹講歸而闢姚江書院與同里曾宗聖史孝

咸講良知之學順治十三年卒年八十二初山陰祁

彪佳與國模善彪佳以御史按江東一日杖殺巨憝

數人㑹國模至欣然以告國模曰亦聞曾子哀矜勿

喜乎彪佳後嘗語人曰吾毎慮囚必念求如孝咸字

子虚繼國模主姚江書院醇潔之士多歸之順治十

六年卒年七十八沈史歿書院輟講十年縣人韓孔

當繼之孔當爲國模弟子餘姚學人又有邵曾可者

師事孝咸爲學專提致知思復堂集居易齋集紹興府志又有勞史

者字麟書躬耕養親夜則披卷莊誦慨然發憤以道

自任舉動纎悉必依於禮錢塘桑調元餘姚汪鑒皆

史門人調元雍正十年進士工部主事講學暢師說

刻餘山遺書史所著也調元所自著有論語說躬行

實踐錄鑒有孝行人呼爲汪孝子弢甫文集 四庫提要二林居集

談泰字階平江寕舉人官南滙縣訓導泰博覽勤學

精於天算得梅氏算學之傳所著考證經史之書曰

觀書雜識二十卷其算術之書有測量周徑正誤周

髀經算四極南北游法增補武城朔閏譜召誥月日

譜歲次月建異同辨春秋歲次考三統術推一歲食

限數交食一月終數推漢高九年六月晦孝文十一

月晦孝文元年至七年大小餘孝文二年五年天正

冬至靈帝光和元年大小餘四分術譜劉宋武帝五

年天正冬至又著三統術譜冬至權度紀畧天官書

節次斗分辨分野辨操縵巵言正誤圓壺周徑積實

祖沖之鬴法辨鬴內方非十尺辨䘮服傳溢說五服

絰帶數等書又著古算書細草十餘事江藩談階平遺書敘錄

桂馥字未谷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進士雲南永平

縣知縣卒於官馥與厯城周永年同置籍書園以資

來學并祠漢經師於其中取許愼說文與諸經之義

相疏證爲說文義證五十卷又著札樸十卷晚學集

三卷印心堂文集

錢澄之字飮光原名秉鐙桐城人與嘉興魏學渠

交最深嘉興府志又嘗問易於黃道周其撰田間易學十

二卷初從京房邵康節入故言數頗詳葢黃道周之

餘緒也後乃兼求義理大旨以朱子爲宗易學提要又撰

田間詩學十二卷謂詩與尙書春秋相表裏必考之

三禮以詳其制作徵諸三傳以審其本末稽之五雅

以核其名物博之竹書紀年皇王大紀以辨其時代

之異同與情事之疑信卽今輿記以考古之圖經而

叅以平生所親厯其書以小序首句爲主所採諸儒

論說自注疏集傳以外凡二十家持論精核於名物

訓詁山川地理言之尤詳詩學提要澄之同縣方中通字

位伯明檢討以智之次子著數度衍二十四卷附錄

一卷其書有數原律衍幾何約珠算筆算籌算尺算

諸法復條列古九章名目引

御製數理精藴推闡其義其幾何約及珠算等大抵

裒輯諸家之長而增損潤色勒爲一編數度衍提要又撰

物理小識十二卷以智博極羣書撰通雅五十二

卷皆考證名物象數訓詁音聲窮源遡委詞必有徵

明之中葉以博洽著者稱楊愼而陳耀文起與之爭

然愼有僞說以售欺耀文好蔓引以求勝次則焦竑

亦喜考證而習與李贄游動輒牽綴佛書傷於蕪雜

惟以智崛起崇禎初考據精核迥出其上風氣旣開

國朝顧炎武閻若璩朱𢑴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掃懸

揣之空談通雅提要中通承其家學數度衍提要故爲博識

又撰浮山文集中通弟中履亦撰古今釋疑十

八卷雖不及通雅精核然學有淵源故不弇陋釋疑提要

朱鶴齡字長孺又字愚庵吳江人前明諸生四庫書目尚書

埤傳提要嘗箋注杜甫李商隱詩故所作韻語頗出入二

四庫愚庵入集提要

國朝屏居著述王光承愚庵集序與顧炎武友炎武以本原

之學相朂始湛思覃力於經注疏及儒先理學愚庵集與

吳漢搓書鶴齡著愚庵詩文集書元裕之集後云裕之於

元旣足踐其土口茹其毛卽無反詈之理乃今之訕

詆不少避者若欲掩其失身之事以誑國人非徒誖

也其愚亦甚其言葢指

國初居心反覆之輩可謂知大義矣四庫愚庵小集提要鶴齡

所著經義有尙書埤傳禹貢長箋讀左日鈔詩經通

義尙書斟酌於漢學宋學之間長箋作於胡渭錐指

之前不及渭書而旁引曲證亦多剏𫉬讀左瑕瑜並

陳不及顧炎武惠棟之密詩經參停於今古之間於

國朝惟用陳啟源說陳啟源實與之參正焉陳啟源

字長發鶴齡同縣人著毛詩稽古編爲唐以前專門

之學四庫提要

臧庸字拜經初名鏞堂沈默拜經日記許宗彦序樸厚學術精

審著拜經日記十二卷拜經日記王念孫序拜經堂文集四卷

又嘗輯月令雜說一卷孝經考異一卷樂記二十三

篇注一卷又輯子夏易傳一卷詩考異四卷韓詩遺

說三卷訂譌一卷盧植禮記解詁一卷爾雅古注三

卷說文舊音考三卷蔡邕明堂月令章句二卷王肅

禮記注一卷聖證論一卷帝王世紀一卷尸子一卷

賈唐國語注一卷蕭該漢書音義二卷校鄭康成易

注二卷見遺皆有補於經王念孫序其輯子夏易傳辨此

傳爲漢韓嬰所作非卜子夏見遺庸弟禮堂以孝聞

大學士朱珪稱之早卒朱珪知足齋文集著說文引經考二

閻循觀字懐庭少孤其學奉程朱爲宗省身克己刻

苦自立而諄諄致戒於近名於河津之派爲近乾隆

三十四年進士吏部考功司主事著困勉齋私記西

澗文集及尙書春秋說四庫提要閻集韓夢周墓志又二林居集時濰縣

劉以貴梁鴻翥膠州法坤宏安邱張貞益都李文藻

濰縣韓夢周皆以學行聞韓夢周字公復乾隆丁丑

進士知來安縣刻意濂洛𨵿閩諸儒之書著理堂文

汪紱江永同縣老儒一名烜字雙池嘗貧困江西景

德鎭畫盌傭焉紱博極儒經而以宋五子之學爲歸

因陸隴其著有讀禮志疑乃作參讀禮志疑二卷雖

考禮未深然亦多得經意可與隴其書並存紱又著

禮學逢源儒先晤語周易詮義禮記章句四庫提要及汪氏遺

尙書詮義詩經詮義四庫詮義春秋集傳樂經律

吕通解朱筠集墓表金榜字檠齋歙縣人乾隆三十七年

一甲一名進士翰林院修撰詞林典故養疴讀書不復出

卒於家榜師事江永治禮宗鄭康成采𫉬舊聞摭秘

逸要著禮箋十卷五十八年刺取其大者數十事爲

三卷寄朱珪珪序之以爲詞精義覈見本榜雖最尊

康成之學然於鄭義所未衷者必糾舉之姚鼐於鄭

氏家法不敢誣也見本

王鳴盛字鳳喈嘉定人乾隆十九年一甲二名進士

授編修累官內閣學士光祿寺卿鳴盛少與惠棟錢

大昕講經義訓詁必以漢儒爲宗所撰尙書後案三

十卷專宗鄭康成注鄭注亡逸者采馬融王肅注補

之孔傳雖僞其訓詁非盡虚造者間亦取焉潛揅堂文集

又撰十七史商榷一百卷蛾術編一百卷西莊詩文

集二十四卷見本

丁𤇍字升衢歸安人乾隆四十六年進士官寕波府

府學敎授肆力經史旁及六書音韻算數長於校讐

于胡渭禹貢錐指摘誤甚多開四庫館朱筠戴震皆

延之佐校𤇍所著有周易鄭注後定大戴禮記繹小

酉山房文集許宗彥丁𤇍傳陳鱣丁𤇍墓志銘

任大椿字幼植又字子田江蘇興化人祖陳晉乾隆

四年進士以通經聞章學誠文史通義施朝幹一勺集著易象大意

四庫提要大椿少工文詞旣乃專究經史傳注乾隆三十

四年二甲一名進士授禮部主事府志一勺集三十八年

修四庫全書充纂修官禮經裒輯爲多提要多出其

一勺集弁服釋例序五十四年以郎中授陜西道監察御史

卒年五十二大椿貧盡色養讀書守道義文史通義一勺集

素不欲以空言講學服官行已無愧古人汪廷珍序所學

淹通於禮尤長名物文史通義著弁服釋例八卷深衣釋

例三卷釋繒一卷吳越備史注三十卷小學鈎沈二

十卷字林考逸八卷詩集六卷一勺大椿初欲薈萃

全經久之知其浩博難罄因思卽類以求一類旣貫

乃更求他類所著深衣釋繒諸篇皆博綜羣籍衷以

已意或視爲爾雅廣疏實禮經别記之意學者能推

其意廣所未盡以類窮之可以㑹經之全矣文史通義

江北學者李惇劉台拱汪中皆繼起汪中述學李惇字孝

臣高郵人乾隆四十五年進士篤內行治諸經於詩

春秋尤深晚通天算府志述學劉台拱字端臨寶應人丹

徒縣訓導幼見王懋竑朱澤澐之書始揅程朱之學

以道自繩書數音韻天文律吕名物理義理莫不窮

考冥搜事親以孝養遭二䘮蔬食四年著論語補注

漢學拾遺荀子補注經傳小記及雜文共編爲遺書

四卷三禮詩書並有纂著未成書而卒見劉氏遺書又朱彬行狀

汪中字容甫江都拔貢生好古博學長於經誼王昶春融

於詩古文書翰無所不工著周官徵文左氏春秋

釋疑皆依據經證箴砭俗學孫星衍汪中傳餘見述學内外

孔廣森字衆仲又字顨軒孔子六十八代孫襲封衍

聖公傳鐸之孫戸部主事繼汾之子孔氏大宗支譜乾隆三

十六年進士官翰林院檢討年少入官翩翩華胄一

時爭與之交然性恬淡躭著述裹足不與要人通謁

告養歸不復出及居大母與父䘮竟以哀卒儀鄭堂文序

乾隆五十一年年三十有五孔氐大宗支譜廣森聰穎特

達經史小學沈覽妙解所學在公羊春秋儀鄭堂文敘錄

陸德明云魏晉以來公羊久成絕學廣森沈深解剝

著春秋公羊傳通義十一卷於胡母子都董仲舒何

劭公條例師法不墜公羊通義條記其自序曰昔我夫子有

帝王之德無帝王之位又不得爲帝王之輔佐乃思

以其治天下之大法損益六代禮樂文質之經制發

爲文章以垂後世而見夫周綱解弛魯道陸遲攻戰

相尋彛倫或熄以爲雖有繼周王者猶不能以三皇

之象刑二帝之干羽議可坐而化也必將因衰世之

宜定新國之典寛於勸賢而峻於治不肖庶幾風俗

可漸更仁義可漸明政教可漸興烏乎託之託之春

秋春秋之爲書也上通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

不奉天道王法不正不合人情王法不行天道者一

曰時二曰月三曰日王法者一曰譏二曰貶三曰絕

人情者一曰尊二曰親三曰賢此三科九旨旣布而

壹裁以內外之異例遠近之異辭錯綜酌劑相須成

體凡傳春秋者三家粤惟公羊氏有是說焉漢初求

六經於燼火之餘時則有胡母子都董仲舒皆治公

羊春秋以其學鳴於朝廷立於校官董生授弟子嬴

公嬴公授眭孟孟授東海嚴彭祖魯國顏安樂各專

門敎授由是公羊分爲嚴顔之學方東漢時帝者號

稱以經術治天下而博士弟子因端獻諛妄言西狩

𫉬麟是庶姓劉季之瑞聖人應符爲漢制作黜周王

魯以春秋當新王云云之說皆絕不見本傳重自誣

其師以召二家之糾摘矣然而孟子有言春秋天子

之事也經有變周之文從殷之質非天子之因革耶

甸服之君三等蕃衛之君七等大夫不世小國大夫

不以名氏通非天子之爵祿𫆀上抑𣏌下存宋裦滕

嶭邾婁儀父賤穀鄧而貴盛郜非天子之黜陟𫆀內

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四裔殆所謂天下之本

在國國之本在家者非𫆀愚以爲公羊家學獨有合

於孟子乃若對齊宣王言小事大則紀季之所以爲

善對滕文公言效死勿去則萊侯之所以爲正其論

異姓之卿則曹覊之所以爲賢論貴戚之卿又實本

於不言剽立以惡衎之義且論語責輒以讓國而公

羊許石曼姑圍戚今以曼姑擬臯陶則與瞽瞍殺人

之對正若符𢍆故孟子最善言春秋豈徒見稅畝伯

于陽兩傳文句之偶合哉晉唐以來公羊穀梁皆成

絕緒唯左氏不絕於講誦啖趙横興宋儒踵煽加以

鑿空懸擬直出於三傳之外者淺識之士動爲所奪

其訾毁三傳率摭拾本例而膚引例不可通者以致

其詰董生不云乎易無達占詩無達詁春秋無達例

夫唯有例而又有不囿於例者乃足起事同辭異之

端以互發其藴記曰屬辭比事春秋之教也此之謂

也十二公之篇二百四十二年之紀文成數萬赴問

數千應問數百操其要歸不越乎同辭異辭二途而

巳矣當其無嫌則鄭忽之正陳佗莒展之賤曹覊宋

萬宋督之爲大夫未嘗不同號祭伯奔而曰來祭公

使而曰來介葛盧朝而曰來齊仲孫外之而曰來未

嘗不同辭入者爲簒天王入於成周乃非篡出者爲

有外天王出居於鄭乃非外此無他正名天王灼然

不嫌也夫人婦姜夫人氏夫人孫於齊則辭有異楚

屈完來盟于師齊侯使國佐如師則辭有異衛侯言

歸以成叔武之意曹伯言歸以順喜時之志而或加

復或不加復則同辭之中猶有異此言負芻出惡已

見於伯討成公出惡未有所見也若是之屬有不勝

僂指述者諸滅同姓莫名獨衛侯燬名諸葬稱公獨

蔡桓侯不稱公諸來稱使獨武氏子毛伯不稱使一

難而乃異一救而言次之先後異一人之名而曼何

之有無異一年之內而糾與子糾異凡皆片言榮辱

筆削所繫不可不比觀不可不深察春秋有當畧而

詳當詳而畧詳之甚者莫如錄伯姬畧之甚者莫如

鄭祭仲之事祭仲權一時之計紓宗社之患君子取

之亦與其進不與其退之意焉爾若左傳所載忽之

弒亹儀之立仲循循無能匡救苟並存其迹將不可

爲訓故斷至昭公復正厲公居櫟取足伸仲之權而

止此春秋重義不重事之效也董生曰正朝夕者視

北辰正嫌疑者視聖人聖人以祭仲易君季子殺母

兄皆處乎嫌疑之閒特殊異二子於衆人之中而貴

而字之而不名尙猶有援左氏之事以駁公羊行權

之義者盍思仲之稱字正逆知天下後世必有呶呶

議仲者乃大著其善也孔子之修春秋也至於上下

內外之無别天道人事之反常史之所書或文同事

異事同文異者則皆假日月以明其變決其疑大抵

以日爲詳則以不日爲畧以月爲詳則以不月爲畧

其以不日爲恒則以日爲變以日爲恒則以不日爲

變甚則以不月爲異其以月爲恒則以不月爲變以

不月爲恒則以月爲變甚則以日爲異將使學者屬

辭比事以求之其等衰勢分甚嚴善惡淺深奇變極

亂皆以日月見之如示諸掌善哉自唐迄今知此者

唯趙汸一人哉推舉其槪及齊平及鄭平均平也而

一信一否月不月之判也郯伯姬來歸𣏌叔姬來歸

均出也而一有罪一無罪月不月之判也城楚邱之

不嫌於內邑以其月也晉人執季孫行父何以别於

齊人執單伯以其月也晉人入曹何以别於宋公入

曹以其日也武宮亦立煬宮亦立而知季孫意如之

爲之者以其不日也諸侯相執例時始見於宋人執

滕子嬰齊則惡而月之公如例時襄昭如楚則危而

月之㑹例時終桓公之篇悉危而月之可得謂無意

乎常辭偏戰日詐戰不日獨至於殽詐戰而亦日讀

其經曰辛巳晉人及姜戎敗秦於殽癸巳葬晉文公

皆殯之罪日之而益見復歸未有言日者獨衛獻公

日讀其經曰辛卯衛𡩋喜弑其君剽甲午衛侯衎復

歸於衛諼弑之迹亦日之而益見春秋雖魯史舊名

聖人因而不革必有新意焉春者陽中萬物以生秋

者陰中萬物以成善以春賞惡以秋刑故以是名其

經丙戌之再也疑於衍而非衍夏五或無月十有二

月或無冬疑於脫而非脫春以統王王以統月月以

統日春秋所甚重甚謹者莫(⿱艹石)此世俗之說曰譏貶

當各就其事而傳說有先事貶者有終身貶者得無

乖論語不逆億之訓且疾惡已甚乎是未知春秋之

用譏貶當事而施者小過惡耳至其未事而先貶旣

事而終絕則必𮛫名教之宏罪犯今古之極憝有雖

孝子慈孫百世不可改者中人之情固有始善終咎

先後易轍惟若公子翬之媚桓弑隱公子招之脅君

亂國充其惡可以至於此極則平日處心積思出謀

發慮久已不範於禮義先師言春秋天子之行事也

向使夫子與翬招並時立朝必不待其弑君亂國蚤

已放流之㝮殛之又何不逆億之有以誅不待敎之

惡人而且使之出師而且使之㑹諸侯之大夫是則

陳魯之君無知人之明以自召其禍也故貶招於漷

貶翬於伐鄭伐宋以戒後世之爲人君者若曰有臣

如此則不可以長三軍而使四方豈唯決二公子之

辜而已翬公子也而弗謂公子招弟也雖弗謂弟存

公子焉若曰疎者不良當絕其位親者不良但不當

任之亦勿可失其貴此深中之深微中之微也俗儒

不知春秋病於不能探深窺微翬在所傳聞之世訟

言貶之遂在所聞之世唯一貶於其卒逮所見之世

隱如疑不得貶矣然而辭不屬不明事不比不章昭

公之篇一曰隱如至自晉一曰叔孫舍至自晉同事

而氏不氏異氏者賢不氏者惡亦因得見端焉且遂

卒而貶猶夫終身貶也春秋之義人道莫重乎終始

用致夫人弗正其始則終身不免爲篡成風之含賵

會葬王弗稱天則終身不正其爲小君其於追命桓

公亦然故翬招貶之於始仲遂貶之於終皆言乎罪

大惡極足以貫其沒世者也譏貶絶不槩施毎就人

情所易惑者而顯示之法人莫知大夫不敵君而後

以楚人書人莫知卿不得憂諸侯而後以晉人宋人

書溴梁以降大夫交政未嘗貶也卻缺之徙義公子

側之偃革宜若有善焉轉發其專平專廢置之罪而

以人書不寕惟是又因是以知士匄公子結專其所

可專得免於貶雖於名氏之外未有加焉固已榮矣

鄭襄公背華附楚賤之曰鄭伐許與吳伐郯狄伐晉

文無以異至其子衰絰興戎則正言之曰鄭伯伐許

以爲不待貶絕爾第未若狄之之顯也故襄公書葬

悼公不書葬其葬猶之突也其不葬也猶前之接後

之睔而蔡之肸也傳曰春秋不待貶絕而罪惡見者

不貶絕以見罪惡也貶絕然後罪惡見者貶絕以見

罪惡也又曰春秋見者不復見皆讀此經之要法也

楚子䖍哆哆然自以爲討賊而取絕於春秋何則般

之弑父已見䖍之誘討難知也名䖍矣般可以無誅

乎則又見諸絕世子有絕有矣蔡之臣子可釋憾於

楚乎則又見諸葬蔡靈公以爲廬伸其復讐之志凡

義無常唯時所當方君義屬固則般也賊及君義屬

般則䖍也讐此其比在刺築館譏猶繹王姬可以無

逆不可以逆而外之遂不宜爲大夫旣爲大夫卽不

得薄其恩禮生殺不相悖天以成其施刑賞不偏廢

王以成其化非春秋孰能則之撥亂之術譏與貶絕

備矣而又曰爲尊者諱爲親者諱爲賢者諱惡如可

諱何以癉惡聞之有虞氏貴德夏后氏貴爵殷周貴

親春秋監四代之令模建百王之通軌尊尊親親而

賢其賢尊者有過是不敢譏親者有過是不可譏賢

者有過是不忍譏爰變其文而爲之諱諱猶譏也傳

以諱與讐狩爲譏重是也所謂父子相隱直在其中

豈曲佞飾過之云乎無駭貶去氏故入極不嫌非滅

承徐人伐吳氏則滅頂不嫌非齊書戍鄭虎牢於下

乃可以成不繫鄭書孟子卒於後昭公取夫人乃可

以不書其諱文而存實有如此者於紀侯大去見諸

侯以國爲體於入曹見同姓滅之當救於公孫㑹見

司冦有八議之辟於防於曁於處父見君臣無相爲

盟之法其假諱而立義有如此者世爭則示之以讓

世詐則示之以信是以美召陵高浤霍而於讓國公

子三致意焉衛子之諱殺也捷之諱宋也三亡國之

諱亡也其緣賢者之心而隱惡有如此者將因其所

諱達之於所不諱則㑹稷成亂以嚴君臣之分乾時

伐敗以隆父子之恩子般忍日以正世及之坊然乃

知祖之逮聞所以爲始爲將推而遠之而後得盡其

辭又炳炳彰彰如此嘗病左氏規隨擬議續經三年

顧云齊陳恒執其君寘于舒州夫凡伯以天子之使

諱不言執况可加之其君乎斥言成叛抑非圍𣗥取

運內邑不聽之例也故曰左氏之事詳公羊之義長

春秋重義不重事斯公羊傳尤不可廢方今左氏舊

學湮於征南穀梁本義汨於武子唯此傳相沿以漢

司空掾任城何休解詁列在注疏漢儒授受之指藉

可考見其餘公羊墨守穀梁廢疾左氏膏盲春秋漢

議文諡例之等尙數十篇惜無存者解詁體大思精

詞義奥衍亦時有承譌率臆未能醇㑹傳意三世之

限誤以所聞始文所見始昭遂强殊鼻我於快而季

姬季友公孫慈之日卒皆不得其解外大夫奔例時

諸侯出奔無罪時有罪月內大夫出無罪月有罪日

功過之别內外之差宜然也何邵公自設例與經詭

戾而公孫敖之日歸父之不日兩費詞焉叔術妻嫂

傳所不信邵公反張大之目爲非常異義可怪之論

亦猶溥本未與輒拒父雋不疑詭引以斷衛太子之

獄致令不曉者爲傳詬病此其不通之一端也七十

子沒而微言絕三傳作而大義暌春秋之不幸耳𦍒

其猶有相通者而三家之師必故各異之使其愈久

而愈歧何氏屢蹈斯失若盟於包來下不肯援穀梁

以釋傳叛者五人不取證左傳而鑿造諫不以禮之

說又其不通之一端也今將袪此二惑歸於大通輒

因原注存其精粹刪其支離破其拘窒增其隱漏冀

備一家之言依舊帙次爲十一卷竊名曰通義胡母

生董生旣皆此經先師雖義出傳表卓然可信董生

緒言猶存繁露而解詰自序以爲畧依胡母生條例

故亦未敢輕易也昔韓文公遺殷侍御書云近世公

羊學幾絕何氏注外不見他書聖經賢傳屏而不省

要妙之義無自而尋非先生好之樂之味於衆人之

所不味務張而明之其孰能勤勤拳拳若此之至固

鄙心之所最急者如遂𫎇開釋章分句斷其心曉然

直使序所注掛名經端自託不腐其又奚辭葢自唐

巨儒惜此傳之墜絶而望人之講明也如是今殷侑

之注已復不存更以穴知孔見期推測於千百禩之

後安得有道如昌𥠖者而就正其失也鑽仰旣竭不

知所裁公羊通義廣森又著大戴禮記補注十四卷詩聲

類十三卷禮記巵言六卷經學巵言六卷少廣正負

術內外篇六卷又喜屬文著儀鄭堂駢麗文三卷江

都汪中讀之歎爲絕手儀鄭堂文序

張惠言字皋文武進人少孤貧年十四卽爲童子師

嘉慶四年進士改庶吉士充

實錄館纂修六年散館授編修七年卒年四十二

山房文集所著有周易虞氏義九卷虞氏消息二卷昔惠

棟作周易述大旨遵虞翻補以鄭荀諸儒學者以未

能專一少之虞氏易義序漢人之易孟費諸家各有師承

勢不能合惠言傳虞氏易卽傳漢孟氏易矣孤經絕

學也定香亭筆談惠言虞氏易序曰自漢成帝時劉向校

書考易說以爲諸易家皆祖田何楊叔丁將軍大義

畧同惟京氏爲異而孟喜受易家陰陽其說易本於

氣而後以人事明之八卦六十四象四正七十二候

變通消息諸儒祖述之莫能具當漢之季年扶風馬

融作易傳授鄭康成作易注而荆州牧劉表㑹稽太

守王朗穎川荀爽南陽宋忠皆以易名家各有所述

唯翻傳孟氏學旣作易注奏上之獻帝翻之言易以

陰陽消息六爻發揮旁通升降上下歸於乾元用九

而天下治依物取類貫穿比附始若瑣碎及其沈深

解剝離根散葉暢茂條理遂於大道後儒罕能通之

自魏王弼以虚空之言解易唐立之學官而漢世諸

儒之說微獨資州李鼎祚作周易集解頗采古易家

言而翻注爲多其後古書盡亡而宋道士陳摶以意

造爲龍圖其徒劉牧以爲易之河圖洛書也河南邵

雍又爲先天後天之圖宋之說易者翕然宗之以至

於今牢不可拔而易陰陽之大義葢盡晦矣

大淸有天下元和微士惠棟始考古義孟京荀鄭虞

氏作易漢學又自爲解釋曰周易述然掇拾於亡廢

之後左右采𫉬十无二三其所述大氐宗禰虞氏而

未能盡通則旁徵他說以合之葢從唐五代宋元明

朽壞散亂千有餘年區區修補收拾欲一旦而其道

復明斯固難也翻之學旣世又具見馬鄭荀宋氏書

考其是否故其義爲精又古書亡而漢魏師說可見

者十餘家然唯鄭荀虞三家畧有梗槪可指說而虞

又較備然則求七十子之微言田何楊叔丁將軍之

所傳者舍虞氏之注其何所自焉故求其條貫明其

統例釋其疑滯信其亡闕爲虞氏義九卷又表其大

恉爲消息二卷庶以探𦣱索隱存一家之學其所未

寤俟有道正焉耳見本惠言又撰虞氏易禮易事易

候易言周易鄭荀義易義别錄易圖條辨儀禮圖說

文諧聲譜茗柯文集共數十卷惠言修學立行敦禮

自守人皆稱敬之見儀禮圖序鄉㑹兩試皆出朱珪門未

嘗以所能自異默然隨羣弟子進退而已珪潛察得

之則大嘉故屢進達之而惠言亦齗齗相諍不敢隱

惠言少爲辭賦嘗擬司馬相如揚雄之文及壯爲文

又效韓愈歐陽修善篆書嘗奉

命詣盛京篆

列聖加尊號玉寶人雲山房集其學要歸六經而尤深易

禮弟子從受易禮者以十數儀禮圖序

孔興爕字起吕至聖六十六世孫也世居曲阜年十

三嗣其父衍植封爲衍聖公

世祖章皇帝順治元年

允山東撫臣方大猷之請

飭官崇祀復衍聖公及諸恩例衍植因乘傳入覲

上遣官迎勞於邸第給餼廪甚厚

陛見班列閣臣上

賜茶及宴

恩禮有加仍

命以太子太傳襲封衍聖公二年

賜三臺銀印四年冬十二月辛巳卒

遣官祭凡九

諭工部給資營冡五年子興爕襲爵興爕少凝重端

立臨事剛果有器識日以恪守先祀爲心闕里經明

季之亂廟廷圯壊禮樂殘缺凡衍植所未經修復者

胥新作之七年晉太子少保八年晉太子太保

賜淸漢文三疉銀印九年十七年

世祖兩臨辟雍皆應

召率族人陪祀

賜賚優渥康熙六年冬十一月甲子卒

遣官賜祭葬如例子毓圻字鍾在襲封年甫十一初

入覲

召對瀛臺進退儀度悉如成人八年夏四月

聖祖仁皇帝臨幸太學如例陪祀禮成

昭聖太皇太后召見宮中

賜坐垂問家世

命宫人授茶及克食出内臣送至宮門外傳

懿旨諭從官善輔導之嘗預朝參退

上命由御道行其荷

寵眷之隆如此十四年晉太子少師二十三年

聖祖東巡還過曲阜釋奠如孔林毓圻因以擴林地

置守衛請

特命賜地十一頃有奇除租賦設百戸一員秩視衛

守備二十八年疏請重修聖廟

上特㫖允行並

賜毓圻詩書禮樂匾額四十年

賜毓圻長子傳鐸二品服五十二年

召第五子傳鉦入監讀書六十一年

賜蔭一子五品官雍正元年

册封孔子以上五代皆爲王爵建立崇聖祠詣京師

恩旋臥病卒於京第

諭遣内大臣奠茶酒三品以上漢官㑹弔及櫬歸

特命皇子親王率内大臣侍衛再奠茶酒行人司司

正䕶送馳全驛歸葬諡恭慤

世宗憲皇帝聖製碑文曰朕惟國家禮重尊師必顯

庸夫後裔誼隆眷舊宜誕沛乎殊榮稽𢑴典以易名

樹豐碑以示䘏所以廣皇仁彰聖敎也爾孔毓圻族

高東魯系本素王秉性樸誠荷天家之雨露持身謙

謹奉闕里之烝嘗勤職守於五十餘年承統緒於六

十七世朕誕膺寶祚篤念前徽晉五代之王封昭千

秋之祀典爾感恩入謝忽遘沈疴奄逝據聞良深軫

惻旣厚飾終之禮復加論定之名素履允符曰恭曰

慤於戲溯泗水之淵源天章永煥望鳧山之峻峙雲

碣常新爰示寵施垂於無斁不亦休哉復

命葬日立碑日加祭各一次皆異數也毓圻以弱齡

承籍先澤志殷報稱故自少至老敦率禮義倡明敎

學以風俗人心爲巳任工擘窠書兼通繪事著恭紀

聖祖幸魯盛典四十卷蘭堂遺藁二卷子傳鐸襲傳

鐸字振路性恭謹和厚喜讀書工文詞究心濂洛𨵿

閩之學熟於三禮廟堂器物悉加釐訂又精律吕書

嘗謂審律在得中聲雍正二年

世宗憲皇帝幸太學釋奠例陪祀以足疾艱拜跪

特命次子繼溥代行禮是年六月癸已孔廟災引罪

疏入

上遣官慰問尋

命大臣督工興建並

允增樂器庫値房諸處

賜傳鐸欽承聖緒扁額七年頒

世祖聖製人臣儆心錄

聖祖聖製文集詩經春秋傳說彙纂周易折中性理

精義朱子全書資治通鑑綱目古今圖書集成厯代

紀事年表四朝詩全唐詩律歴淵源音韻闡微萬言

廣訓及

聖製朋黨論周易本義義例啟𫎇附論日講四書易

經書經解義性理大全淵鑑古文康熙字典淵鑑類

函繹史佩文韻府凡二十七種俾藏闕里九年以病

傳爵於長孫廣棨十三年夏四月傳鐸卒

賜祭葬如例著三傳合纂十二卷禮記摛藻一卷恭

世宗修廟盛典五十卷讀古偶志一卷安懷堂文集

二卷申椒詩集二卷繪心集二卷盟鷗草一卷古文

源二卷長子繼𮑮字體和年二十三卒以子廣棨贈

衍聖公廣棨字京立好經術嫻禮儀雍正九年襲封

明年以林工告蕆率族人入謝蒙

論曰至聖先師後裔當存聖賢之心行聖賢之事一

切秉禮守義以驕奢爲戒且爾年尙少尤宜勤學讀

書敦品勵行不但爾一人凡爾同族之人皆當共相

勸戒共相砥礪爲端人正士爾等果能遵朕訓諭學

問日進品行純謹不墜家聲卽所以報國矣廣棨頓

首謝出

賜予甚優仍依故事宴於禮部歸益勵志於學顏其

所居堂曰念典示弗敢怠也乾隆三年

高宗純皇帝臨雍如例入京上言元聖後裔東野氏

旣蒙列於五經博士而周公實先師之所誦法其後

人不得與觀禮之列殊所未安請一體陪祀得

旨允行時初行耕耤禮成進恭紀

親耕耤田頌

視學大禮慶成賦各一首四年秋祝

𨤲入京

特命侍仲秋經筵班聽講明年秋再預因奏請著爲

從之六年奏列曲阜知縣孔毓琚不職狀毓琚亦訐

以數事勘有異辭

詔原勿問而毓琚抵罪如議八年春正月辛酉卒

賜䘏典如例著敏求齋文集八卷詩集四卷外集一

卷子昭煥襲昭煥字顯文乾隆十三年

上幸魯釋奠酧酒孔林並

賜聖製詩以榮之又

賜聖製樂善堂全集日知薈說唐宋文醇十三經廿

二史明年

頒淸漢篆文一品三臺印十五年

賜聖書孔子廟碑文墨寶後屢因

南巡幸魯皆不次疉

賜墨寶圖籍不勝紀四十一年平定金川

遣官告林頒賞詣京謝

恩荷

寵以郊勞禮

特命𢹂子入紫光閣宴

恩遇之盛前古未有也四十七年上疏乞休秋八月

卒子憲培襲憲培字養元四十九年

駕幸闕里

温旨慰諭訓誨讀書

賜聖製詩釋奠禮成

賞賚有加明年

幸太學

頒賜厚渥五十五年

幸魯還届

八旬聖壽先後

賞賜倍渥五十八年冬十一月卒無嗣遺疏以弟憲

增子慶鎔爲嗣襲封如初闕里

孔繼涵字體生毓圻之孫乾隆三十六年進士戸部

雲南司主事篤於內行墓志與戴震交於天文地志

經學字義無不博綜墓志著有考工車度記補林氏

考工記解句股粟米法釋數同度記及水經釋地紅

櫚書屋詩文集墓志

顏光猷光敏光斆並復聖顏子六十七世孫光猷字

秩宗康熙十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刑部郞中河東

道鹽運使著易經說義光敏字遜甫康熙六年進士

吏部考工司郞中明律厯句股之數著未信編家誡

樂圃舊雨堂詩集南行日記光斆字學山康熙二十

七年進士翰林院檢討提督浙江學政光斆荘重苦

志讀書好沈思淸操訓士士感之顏氏族譜龍灣戸李克敬曲阜三顏

  常生案家大人昔撰儒林傳一百數十人乃集各書而

  成將成時卽出京總督漕運後史館中據此爲底稿畧删數篇其不删之人于篇句中亦有所

  删然不删者皆已定爲儒林傳傳爲史館文卽不得刑入私集至于已刪者卽非史文不妨削

  去儒林之名而收入私集故今檢稿集錄爲一篇收入揅經室續集又案漢書傳經皆著傳經

  各氏如易有施孟春秋有嚴顔是也漢易荀氏虞氏之學唐以來鮮有傳授至惠氏始治之及

  張氏惠言始專治虞氏而大明之漢春秋公羊氏唐以來亦鮮其傳至孔氏廣森始專治而大

  明之故錄其序語爲表章絕學計也

  重建肇慶總督行臺幷續題名碑記

兩廣總督若明韓雍王守仁皆駐兵廣西梧州而廣

東肇慶廣州皆有行臺嘉靖四十三年總督吳桂芳

因東事重於西事始移駐肇慶以行臺爲署握各營

勁兵爲兼顧之計誠據形勝也我

大淸乾隆十一年總督策楞始常駐廣州以廣州之

行臺爲督署肇慶之署爲行臺臺中久無居人堂室

朽壞數十年來更全傾圯元來此皆瓦礫場惟石獅

碑礎僅存矣近年廣東全海肅淸內地安豐廣西邊

徼亦皆緩靖元屢以簡閱東西官兵往來肇慶止宿

於閱江樓上念此間爲兩省扼要地總督署雖移而

兵不可移各營將尙皆有署乃總督於城中無一椽

非政體道光五年於舊基重建行臺惟立門屏兩重

堂室兩重取可以校武暫駐而已無多構也復於堂

西開馬射之埓階上設步射之序階下可練小隊東

南建帥字旗修復城南礟臺庶幾體制得宜而往來

均便且重兵所在當務其本也堂前題名碑自乾隆

九年後未續刻爰書列之以續前而開後焉阮元記

 那蘇圖滿洲鑲黃旗人由閩浙總督乾隆九年䇿楞滿洲鑲黃旗人由廣東巡撫太

 子少傅乾隆十年任碩色滿洲正黃旗人由河南巡撫乾隆十三年陳大受

 祁陽人進士由吏部尚書太子太保乾隆十五年阿里衮滿洲鑲黃旗人由兩湖總督乾

隆十七年任班第𫎇古鑲黃旗人由兩江總督乾隆十八年楊應琚奉天正白

 旗人廕生由山東巡乾隆十九年陳宏謀廣西臨桂人進士由江蘇巡撫乾隆二十

 三年李侍堯漢軍正藍旗人廕生由廣州將軍乾隆二十四年蘇昌滿洲正藍

 旗人監生由兩湖總督太子太保乾隆二十六年李侍堯由兩湖總督太子太保内大臣

 乾隆二十九年再任楊廷璋漢軍鑲黃旗人監生由工部尚書乾隆三十年李侍

 堯由武英殿大學士昭信伯乾隆三十二年服滿囘任楊景素江蘇江都人監生由山東

 巡撫乾隆四十二年任桂林滿洲鑲藍旗人廪貢由四川提督乾隆四十三年覺羅

 巴延三滿洲正紅旗人生員由山西巡撫乾隆四十五年舒常滿洲正白旗人由兩

 湖總督乾隆四十九年任富勒渾滿洲正藍旗人由閩浙總督乾隆五十年孫士

 毅浙江仁和人進士由廣東巡撫乾隆五十一年福安康滿洲鑲黃旗人由 御前

 大臣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閩浙總督乾隆五十四年長麟滿洲正藍旗人進士由浙江巡

 撫乾隆五十八年任朱珪順天大興人戌辰進士由廣東巡撫乾隆六十年覺羅吉

 慶滿洲正白旗人由浙江巡撫嘉慶元年倭什布滿洲正白旗人由山東巡撫嘉慶入

 那彥成滿洲正白旗人已酉進士由陜甘總督嘉慶十年吳熊光江蘇昭文

 人休寕籍舉人由直𨽻總督嘉慶十年百齡內務府正黃旗漢軍壬辰進士由山東巡撫嘉

 慶十四年任松筠𫎇古正藍旗人由兩江總督嘉慶十六年蔣攸銛漢軍鑲藍

 旗人甲辰進士由浙江巡撫嘉慶十七年阮元江蘇儀徵人已酉進士由太子少保兩湖

 總督嘉慶二十二年任

  英淸峽鑿路造橋記

廣東英德淸遠兩縣峽江爲各省通行之要路自宋

嘉祐六年轉運使榮諲始開峽山棧道明嘉靖四年

府判符錫曾修十五年兵備道吳憲復加修治

國朝康熙初元平南王重修厯今百有餘歲蕪圯極

矣行旅負縴之人陟傾厓縋危棧援竹木厲水石莫

不履險而畏其隕也道光五年元議修通之乃於閱

兵韶州時往來親督勘丈于三百七十餘里之中分

爲南中北三段南段自淸遠縣白廟起至英德縣細

廟角止元率鹽運司翟公名錦督鹽商治之中段自

英德縣大廟峽起至新旺汛止上駟院卿督理粤海

𨵿達公名達率洋商治之北段自英德箭逕山起至

彈子磯止廣東巡撫成公名成率南韶連道衍公

治之凡平治道路二萬四千四百餘丈修造橋梁

一百四十五處鑿厓石疉棧級伐竹木六年秋工始

畢用銀四萬九千兩有奇毎年冬查勘修補一次以

爲例時元將往滇池書此以記其歲月工段待後人

視此程式耳

例贈儒林郞候選州同知蘭汀林公墓表

公諱䦘字苑西號蘭汀江都人贈榮祿大夫浙江巡

乾隆癸酉舉人閩大田令梅谿公第五子也梅谿

公父諱文璉爲高郵大學士王文通公之孫壻蘭汀

公繼配亦文通公之元孫女也公㓜秉祖父詩禮之

敎敦孝弟之行補江都學生屢試高等補廩膳貢成

均善屬文尤長駢體亦善行楷書與兄霏崖公幷以

詩翰名于時年五十有四卒詩載淮海英靈集江蘇

詩徵元配吳安人早歲卒繼配王安人有大家禮範

以勤儉相夫生子悅曾怡曾悅曾有痼疾怡曾幼得

母敎讀書能文補江都學生復祖父之業孝養節母

援例受州同知職故公例贈儒林郞配例贈安人王

安人壽七十族戚共稱觴爲祝遽以疾終道光五年

冬卜合葬於揚州西山添丁橋北左之原阮元爲公

外甥怡曾屬元表墓公生於乾隆己未年卒於壬子

年吳安人生於乾隆辛酉年卒於甲午年王安人生

乾隆丙子年卒於道光乙酉年怡曾生子榮慶華

慶富慶

  平樂府重建

 至聖廟碑記

平樂府治背山面川峯巒秀發宋元學宫在城外明

遷城外鳳凰山麓

國朝順治康熙再修建百餘年多就傾朽道光二年

知府唐鑑倡議重建知縣常煜佐之于是各邑紳士

奮興從事鉅工乃集改舊正殿爲大成門而升建正

殿于後山高處是以基廓而地爽輪奐崇焉大成殿

崇三丈七尺有五寸廣六丈輪四丈五尺臺廣三丈

九尺輪三丈六尺兩廡崇丈八尺左名宦祠右鄉賢

祠改舊尊經閣爲崇聖祠左尊經閣右昭文閣以舊

啟聖祠爲明倫堂泮池門壁皆徹新之道光三年

旣成九月壬午奉 聖賢主入廟元適以簡閱官兵

來西省丙戌至平樂官士以修廟事告元入廟拜瞻

敬且喜焉夫修建

至聖廟乃官吏紳士職誼當爲之事無所爲譽惟是

天子承平敷政四海乂安兩廣疉出三元㑹元狀元

科名鼎盛元之至此官稱士民之安仁而好義士民

愛戴長官惜其去也留之思之自元發兵搜山賊之

後各邑民能以保甲自聨安静無警連歲農田豐熟

是可慰矣今而後文官廉明以養民武官治兵以衛

民士讀經史敦孝弟修天爵而人爵從之凡事皆當

質諸廟中 聖賢而不悖以明其道豈以新廟翼翼

而計其功哉官士請記其事爰書付紳士汪呈玉𨵿

士馨李直等勒于石

  南昌府同知璧堂徐君傳

君姓徐名聯奎字璧堂號訥齋浙江山陰人先世由

奉化遷郡城遂入籍祖禹謨父宗元博涉經史有文

學以鹽大使借補縣丞罷官歸授生徒以自給君少

力學督學于文襄公拔第一人入學試輙高等督學

雷公鋐竇公光鼐皆賞拔之食廪(“㐭”換為“面”)餼舉優行中乾隆

乙酉科舉人丙戌科進士引

見以知縣卽用授江西東鄉縣知縣巡撫吳公紹詩

知君名卽擬調南昌縣君以資淺辭歲餘終以人品

端方才猷練達奏調之乾隆三十六年擢南昌府吳

城鎭同知四十一年丁母陳憂四十三年服閱江西

巡撫奏取督辦堤工四十五年補景德鎭同知大計

卓異保薦四十八年調南昌府同知四十九年以俸

深部推陞湖北鄖陽府知府俄因事連累落職君爲

同僚分謗絕口不辯恬然歸田不再仕矣君少孤

母敎堅苦力學文律深細無所不到入學後迺出佐

司道府幕以其資供孝養是以吏治明于未官時及

官首縣同知凡省中重案多委君審之大吏章奏亦

每就君屬其稿故君以一同知厯署吉安瑞州建昌

南康南安袁州各府事而署撫州九江府者再葢君

之德與才有爲列郡守所遠不及者乃甫陞一守卽

不復仕命也君雖精于吏事而不輕定讞秉燭披牘

夜分無倦所至書大堂楹曰眼前皆赤子頭上是靑

天其聽訟皆以平心易氣及人所不經意處得之東

鄉民甲與乙爭山對簿呈契君曰僞耳焉有雍正年

書劵而預避乾隆年

御名者永豐生員甲誣乙侵其地擅毁乙屋久不理

君詰其據甲以族譜家塾八景圖說爲證君曰圖內

有大江環左小江遶右之語大小江亦爾家所有乎

且滕王閣詩序有衡陽之浦若藉辭管地則湖南爲

江西所屬矣星子民斧𮎰山柴村人謂其竊墓樹毆

之民以斧傷村人手縣令以罪人毆所捕人折傷擬

絞君驗契量地地浮二畝有奇斧柴者官地也減其

罪廬陵民捕獸置𮄑弓斃行人縣令謂巳如例設望

竿及抹眉索免其罪君詢民望竿何物抹眉索何狀

民無以應葢縣胥敎之也論以罪臨川民李某寓宜

昌時方捕逃兵李某官以其姓同執之擬斬李某訴

原籍實臨川父母故惟伯父存湖北移江西其伯父

畏累稱無姪君迹得其父母墓碑名氏合移覆得免

死興安生員之子娶婦嗔丐者强索食毆斃之辭未

定生員死于獄子告縣令枉其父曰丐死在前月某

日娶婦在後月某日君檢舊時憲書後月日不吉前

月日吉出書示之詐乃破上猶民婦曾某氏夫久出

見河有腐屍遂控素有仇之廖某斃其夫獄久不定

君取死者遺物厯檢之于荷包中得典票字曰中姓

物知死者姓鍾寫典票者皆省種爲中也南昌民有

殺人于家者家止夫婦恃無證堅不承君步至其家

搜得男子履四二大二小訊有甥同居拘其甥鞫之

悉得其殺人狀樂安民甲與乙鬥甲迎面倒拉乙髮

辮乙擠甲腎死屢伏屢反君鞫之伏如前然料其必

再反驗乙髮脫其半詰曰脫髮安在乙曰獄中薙髮

者梳取矣詰薙髮人及禁卒語相符遂不復反其他

摘奸發伏盡心無𡨚者多類此君服官廿餘載所至

興利除𡚁治莠安良修舉普濟育嬰諸堂澤及枯骨

去官之日百姓每奔走哭送官南昌時圩堤圯于水

君躬勸富尸修築有漳湖者皆貧農君捐俸爲倡市

賈從輸得錢兩月工竣萬畝賴之學宫圯苦建費逾

萬君倡修上官難之君具牘請曰所虞捐工之𡚁有

三官侵吏擾董事不實也今某尙堪自問亦頗見諒

于士民吏胥不涉手董事選得人必無害令下士民

樂輸工成焉君素廉儉居官如寒士官俸外不名一

錢罷官後無以自給尙以章奏幕應聘如秦晉豫皆

至焉元任浙江巡撫初致之幕友不合意次年訪知

君在山陰乃禮聘君君亦槪然許相助凡治漕治災

賑治倉庫治海盜多得君之益且是時元年方三十

七君年已七十餘每從君問舊事論世務多聞老成

閱厯之言元去浙後巡撫淸公安泰蔣公攸銛亦皆

延致之君年六十後始舉二子曰之瓚曰寅皆生員

道光二年卒于家年九十有三

誥授奉政大夫乾隆五十五年

萬壽恩賞復原階所著有筠心堂詩古文蘭亭志

熙朝颺言錄暢風軒隨錄宦篋偶存西江政畧𨵿中

紀要中州陵墓錄晉陽陵墓錄各若干卷

  高郵孝臣李君傳

李君諱惇字成裕又字孝臣先世蘇州人遷揚州高

郵州祖父皆以州文學力行善事司普濟育嬰堂盡

其力施藥救病節衣食爲之君幼讀書穎異七歲卽

知解經肓神童之目十二歲孤旣長博極羣書尤邃

經傳與同里賈君稻孫王君懷祖同力于學興化顧

君文子任君子田寶應劉君端臨江都汪君容甫歙

程君易田皆學術揅摩極一時之盛君以品行爲立

身定命之本事母孝侍疾居䘮皆盡禮貌質直寡言

惟講學則盡其辨乾隆丁酉試拔貢學使謝金圃侍

郞屬意焉及試期不來詰之則前一日賈君稻孫卒

于泰州試館君營棺斂事竟不赴試學使歎曰李生

以博學名而敦行復乃爾誠今之古人也已亥中式

舉人庚子㑹試中式第二學使彭芸楣侍郞聘主曁

陽書院勵諸生以經學乾隆五十年年五十一以疾

卒子培紫培碧培黃降服培靑君所著書有羣經識

小左傳通釋古文尙書論毛詩三條辨渾天圖說讀

史碎金諸書而識小八卷考諸經古義二百二十餘

事事事精確不磨發前人所未發元已刻入

皇淸經解

  碧雞臺記

雲貴總督駐滇池之上節院寛敞東有宜園古木時

花爲城中勝境登東北山臺已見金馬諸山松嵐疉

翠矣而滇池北渚及碧雞諸山皆在西南不能見也

昔署西南有高樓登之可以望西南樓久圮道光六

年余初到滇子福構木臺以復其境今四年矣木漸

朽遂徹之而遷其臺于署西北隅廢圃澹泉西南七

丈許臺以七千土墼疉成之縱横上下皆一丈三尺

工樸用省成之甚易臺腹以梯旋而上臺上又立四

壁爲八尺之瓦屋寛其西南窗使全攬碧雞玉案諸

山之勝遠眺滇池近挹華浦碧雞𨵿戍如在几案太

華諸寺隱現于華山之麓朝霞暮靄風雲變幻殷雷

快雪湅雨皓月皆可于臺上收之舟帆往來耕犢出

入春稼秋穫星囘火節亦皆可于臺上遇之臺成招

幕中賓客落之議所以爲臺之名昔李贊皇帥蜀建

籌邊樓而邊壘一新然其時滇境非其所有土番內

侵維州偶降復陷衆戮豈若我

大淸德威外薄凡韋忠武李贊皇所焦思竭力遠阻

近逼之地今皆宴然爲郡縣西南外夷如𬗟甸南掌

交阯皆奉表入貢攸服奔走余以衰老腐儒奉

使持節坐鎭之而不必有所更張設施惟以崇

國德威休養民生爲事所以政簡身閒得與賓客登

臺興復不淺也又安用侈其名而矜之乎則名之曰

碧雞臺可已